时间:2023-03-21 17:17: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本科营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缺乏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查阅国内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大多数院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向、课程设置、实践教学雷同,缺乏特色,在实践教学体系设置上缺乏整体性。一是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脱节。二是实践教学环节缺乏系统性。三是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对具体市场环境的设定,基本上停留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核心能力、必备能力培养,没能很好地结合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需求,体现差异性。四是课外培养环节欠规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缺少文化氛围的建设和支撑,对课外培养缺乏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忽略了对学生的个性化的培养。
(2)实践教学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从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来看,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前后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缺乏内在联系,各自独立,导致不同实践课程之间内容上有横向的交叉重叠现象。认知实习、市场调研等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环节过多,而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性的营销策划、组织实施等综合性实践环节偏少。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实验指导书、实验任务书和实验项目在制订与设计上依据教材内容进行制定和设计,没有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不能真正起到培养应用人才的作用。
(3)校企合作实施欠规范。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在培养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运作中,校企合作的模式收效甚微。实习基地只能起到保证实习场所的作用,就目前的市场营销业务实习来看,主要是配合企业做产品的销售,很难从分析、研究市场开始介入企业,也无法从调查分析到制订策略、策略实施、营销控制等营销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营销实践。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上,管理定位不明晰,缺少专门、明确的建立和管理部门。实践基地有的是院系领导联系企业建立,有的是专业负责人、教研室主任联系企业建立,有的是指导教师自行联系企业建立,而且大多凭借私人关系,不能保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也不能达到规范管理、资源共享。实践基地建立之后也没有专门人员进行保持和管理,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实践教学的实施。
(4)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有待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如何,教师起着很大作用。目前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教师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自身实践能力欠佳,缺乏营销实践经验;二是学校缺乏对教师的实践培训。这就使得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训练时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实践教学相对于课堂教学更难开展,进而导致实践教学整体效果欠佳,学生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另外,实践教学的管理和实施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不规范,教学过程中缺乏考评机制和保障机制,实践效果的考评机制的主观性随意性较大,不能保障实践教学质量等。针对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不是缺乏实践教学环节,而是没有从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进行整体实践教学设计、实施和管理。市场营销应用型本科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进行系统化设计和组织实施,才能有效达到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目的。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路
针对目前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状况,主要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改革设想:
1.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构建系统性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整合实践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运用,进行系统性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根据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定位,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及企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培养市场营销人才的特定营销能力。首先,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分析每项能力的形成所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及实现路径,从而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实验)教学大纲。其次,在实践教学设置中突出针对性,突出技术领域,满足市场营销职业岗位群的需要,重在培养能够在生产工作现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在专业培养计划的课程设置基础上设置课程体系,根据对营销人员职业能力的分解,安排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最后,实践教学内容的设置体现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进步,新的学科知识取代旧的学科知识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因此,在实践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以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更要以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为着眼点,要把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渗透到实践教学中去,体现出先进性和适应性、科学性,如当前的电商营销、微信营销。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上,加强营销实战氛围,可以利用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科优势,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
2.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真正懂得市场运作,尽管目前与企业合作还存在很多困难,但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是培养应用型市场营销人才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学校培养和企业培训相结合,一方面校方可以定期邀请企业界人士来校为学生作报告,了解企业对学生在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并根据这些情况及时进行实践教学设置的调整。另一方面在专业能力培养环节可以由企业与学校共同指导完成,专门针对某企业的某方面开展特定的营销活动,如产品促销、市场调研、市场销售等,请企业人员参与对学生进行指导。学生能通过实习了解企业产品知识和相应的营销技能,更容易适应营销岗位工作,在市场上增强竞争力。同时,学生在实习中能够发现企业存在的某些营销问题和经验借鉴,为以后的毕业论文真题真做提供信息来源。
准考证号:××××××××
指导教师:×××
日 期:20××年×月~20××年×月
目录
目录
目 录
内容提要 ……………………………………………………………………………ⅰ
(空一行)
一、我国对外贸易政策概述 ………………………………………………………1
(一)改革开放前的对外贸易政策
(二)改革开放后对外贸易政策的主要特征
(三)入世后对外贸易政策的走向
二、当前国际经济环境所确定的政策制约 ………………………………………8
(一)美国对华贸易的政治经济动态分析
(二)亚洲金融危机对日本贸易战略的影响
(三)欧盟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与竞争
三.结论……………………………………………………………………………15
(空一行)
参考文献……………………………………………………………………………16
(空一行)
志谢…………………………………………………………………………………18
3.内容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概括性总结,是以高度浓缩的方式介绍论文的核心内容,篇幅300字以内。小四号宋体,行距1.25。
摘要的内容一般应包括:论文
所研究的问题;使用的方法;所得出的结论以及结论的意义。
■关键词(主题词),是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术语,一般每篇论文的关键词可控制在3~5个之间。关键词与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最后一个关键词不使用标点符号。
韩南地区旅游营销策略简论
张同文
内容摘要
汉南地区拥有多处天然温泉,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旅游。为扩展旅游市场,温泉游憩业者如何依据游客的消费行为,进而拟定适当的营销策略,已成为温泉游憩经营管理之重要课题。因此,本文旨在探讨汉南市温泉游憩区游客之消费行为,以五类游憩行为变量、人口统计变量及心理学变量来进行调查,并通过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以生活型态变量来进行市场区隔。研究结果显示温泉游憩区游客的消费行为可以旅游动机、信息来源、评估准则、活动特性与事后态度等方面给予解释。此外,可将整体温泉旅游之消费群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市场,并对此三个市场研拟有效的营销策略。本研究之结果可为旅游从业人员有益的信息,对旅游主管部门也有一定之参考价值
关键词:温泉旅游 消费行为 营销策略
4.正文
(1)字号:
论文主标题:黑体小三号字居中。
正文内各标题:黑体小四号字。
行文:宋体小四号字,行距1.25。
(2)层级标题
一.(一) 1. (1) ①
正文范例:
一、东盟简述及我国与东盟合作现状
(一)东盟简介
东盟是“东南亚国家联盟”(the 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nations, asean)的简称。
1999年4月30日,柬埔寨正式入盟,成为东盟的第十个成员国,。至此,东盟便覆盖了整个东南亚地区,成为拥有450万平方公里国土,5亿人口和超过700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的由10个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国际组织。[ 李大勇,《东盟与中国》上册,北京,国际出版社,2003年9月第一版,第2页。]
(插入图表)
图1.1 汉南地区气温对旅游人数影响图
本图来源:2003年国家旅游年鉴,第1007页。
(3)表格
■表格一般都要有一个阿拉伯数字编号和标题,论文中表格的编号应按顺序统一编号,方式是表1、表2…;
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同一
行,放在表格的上端,表格编号后用冒号同标题分开。
例:
表10: 韩国的出口补贴,1958-1970年(%)
直接补贴 税收减免 关税减免 信贷补贴 总计
1958
1959
1960
1961
1962 0.00
0.00
0.00
5.89
7.94 0.00
0.00
0.00
0.00
4.53 0.00
0.00
0.00
0.00
3.58 2.30
2.53
1.85
0.75
0.66 2.30
2.53
1.85
6.64
16.54
资料来源:
在正文中插入表格时,表格顶
部和底部同正文应保持2行的距离,也就是说,表格的编号和标题应打在正文下的第3行,正文应从表格底部最后一个注释下的第3行开始。
■应使用居中格式放置表格。
当表格的列太长,而行又较短
时,可以将表的列平均分开,然后将两部分并行排列,中间用双竖线开:
表8: 1979年以来中国进出口的增长率(%)
年份 出口 进口 年份 出口 进口
1979 40.2 43.9 1991 15.8 19.6
1980 33.8 24.7 1992 18.1 26.3
1981 20.4 12.6 1993 8.0 29.0
1982 1.4 -12.4 1994 31.9 11.2
1983 -0.4 10.9 1995 23.0 14.2
1984 17.6 28.1 1996 1.5 5.1
1985 4.6 54.1 1997 21.0 2.5
1986 13.1 1.5 1998 0.5 -1.5
1987 27.5 0.7 1999 6.1 18.2
1988 20.5 27.9 2000 27.8 35.8
1989 10.6 7.0 2001 6.8 8.2
1990 18.2 -9.8 2002 22.3 21.2
资料来源:吴念鲁,陈权庚〈人民币汇率研究〉(修订本),中国金
融出版社,2002,58-62。
■作者应注明表中数据来源。方法:在表的封底线下左端用“资料来源”:第二行应采用齐头格式。
(4)脚注
脚注通常包含四个方面功能:
陈述正文中一个具体观点、事
实、数据和引文的权威来源;
作为文献的相互引证;
■当对正文中讨论的内容进行评论、拓展或进一步证明会打断论文的思路时,宜使用脚注;
可用于致谢。
脚注的格式:
■论文中的脚注应按顺序,用阿拉伯数字1、2、3…作为标识,脚注编号一般为上标。word软件可以自动生成按序排列的脚注格式。
■脚注不得使用双标的方式(如1,2)。
■每篇论文都应该有脚注。援引他人的重要的观点、重要数据出处及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都应该用脚注。
5.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目录放在正文之后,应
另起一页,列出论文的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打印成黑体小
三号,置于此页顶端居中位置。
参考文献目录用宋体5号字.行
距1.25。
■中文文献和英文文献应分别列出,首先列出中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中文部分
[1] 冯绍雷:《制度变迁与对外关系—1992年以来的俄罗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 林梅:《跨国公司营销战略》,华五南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
[3] 摩根索:《寻求权力与和平的斗争》,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 徒贤:《战略管理初论》,上海,人民群众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5] 王绳祖主编:《国际关系史》(第七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6] 王霞:《我国国际观光资源开发之探讨》,北京,《旅游》2000年第1期,第15-第16页。
[7] 肖君:《旅游文化与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网,
(阅读时间:2003年12月8日)
中文文献按作者的姓的汉语拼音排序,学术杂志论文的格式严格按照第6条的格式,缺一不可。
二、英文部分
[1] amit, raphael, and schoemaker, paul j. h., “strategic assets and organizational r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4, no.1, 1993, p.33-46.
[2] andersen, p., and petersen, n. c., “a procedure for ranking efficiency units i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management science, vol.39, no.10, 1993, p. 1261-1264.
英文文献按作者的姓排序,姓在前,加逗号,再加名。
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是工商管理专业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的一项重要途径,也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将职业能力教育融入课程课堂教学,使学生既达到课程的技能要求,又拿到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一举两得。使课堂教学和职业技能高度匹配,既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也为学生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前基本都能获得助理营销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物流师、初级会计师、助理企业培训师等执业资格证书。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参加各种大赛
学生在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综合与专业知识基础,课下通过参加校内、省内、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大赛、案例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ERP沙盘模拟大赛、“未来职场108将”精英挑战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兴趣与专长,提升领导力、创造力与执行力。近几年学生通过各种大赛,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缺乏特色
一直以来,我国大多数本科高校对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普遍存在课多面广、重理论轻实践问题,学生几乎要学习工商管理二级学科下的所有课程,没有针对性,缺乏特色,从而无法满足社会对工商管理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失去了就业竞争力,2009年至今工商管理专业的就业率一直处在高危状态。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也始终难以突破传统课程模式的干扰,追求的仍是重基础、宽口径、知识全面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仍然以点多面广为特点,且没有与区域经济及学院定位很好地相衔接,虽然学院进行了一系列强化实践教学的改革,但由于种种原因,课程的讲授仍多以理论授课为主,虽规定了相关的质量监督措施,但实施效果一般,学生的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专业选修课数量不多,且不能充分体现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基本要求,专业特色严重匮乏。
(二)实践教学形式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目前各高校在实践教学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为例,虽然有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由于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往往成为一种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无法很好结合,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在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得以提升,最终无法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需要一支理论水平高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目前拥有“双师”或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少之又少。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引进教师的准入标准不断提升,应用型高校须具有与专业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匹配的教师队伍,才能有利于专业建设的发展。
(四)课程设置不能与时俱进,授课方式单调,忽略了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
当代大学生有独特的学习能力,他们独立、自主,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满足于对课堂上老师讲授知识的被动接受,所以他们更愿意去实践,参加竞赛,来验证自己的能力。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教师平时教学任务重,教师基本都是直接从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没有足够的实践经验和实践知识,所以课堂教学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学生在课堂上也主要沿袭传统的听课加记笔记学习模式,缺乏主动思考,课堂气氛不活跃,既达不到理想的听课效果也不能充分施展学生的才能和智慧,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优化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培养特色人才
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与社会经济密切相关的学科,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民办高校,所招收的学生入学分数比较低,底子相对较差,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缺乏积极性,如果采用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带头人应该高度关注社会经济的走向,在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设置上应具有前瞻性,积极开拓社会紧缺的而在其他传统高校没有的实用型工商管理专业新模式,满足当前企事业单位急需的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在课程设置中,要体现本专业在同类院校中的特色,结合院校教学特点,制定有特色的专业课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工商管理专业的特色人才。
(二)采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
工商管理专业实际上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以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应明确的目标,实践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地强化、拓展和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这就需要采取多种形式来完善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课程体系。如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时,在学校集体安排的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外,教师可结合所讲授的课程,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新实践活动,如参与各种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ERP经营模拟大赛、市场营销大赛、职业规划大赛等,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活动,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水平。
(三)优化和整合“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教师既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又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者,实现“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化和提升,是应用型高校提升教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有力法宝。通过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传帮带和优秀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整体优化教师结构,同时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学历,提升教师的知识层次和思想意识,并且要求教师每年有一定的在企业和社会参加管理实践的活动,及时掌握工商管理方面的最新变化和趋势,不断地对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充实,提高全体教师对于实践教学的指导和培训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问题
物流管理专业和其他文科类专业具有较大的差异性,相对于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信息管理、旅游管理等同类专业来说,物流管理专业涉及到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运输等方方面面,这也对物流管理专业老师的专业背景、学习经历、研究方向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许多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相对较晚,教师的教龄较短,实践教学经验积累不足。一些教师由于学校学科建设的需要,由原来的管理、运输、经济等专业教师岗转岗至物流管理任教,对物流专业的了解也仅停留在理论程度,很难要求做到实践教学的行家;新引进的博士或研究生在校期间大都跟随导师从事理论研究,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指导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实践尤显不足;此外,具备“双师”资格的教师占比更显不足。
(二)实践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
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分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大部分,在实践课程设置上,无外乎课内实践、企业参观、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校内实训以实验室教学为主,利用学校现代物流实验室里的自动化立体仓库、分拣设备、AGV小车、装卸设施、重力货架、超市、条形码、RFID等物流设备及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超市MIS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软件,增加学生对物流设施、设备及相关控制系统的认识,提高动手能力。但由于缺少资金及配套的实践教材、指导人员等,导致对很多软件、设备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无法进行更深层次的操作,如超市的MIS系统仅是老师演示一下,受实验商品种类、品种、规模等因素限制,学生对超市MIS系统的学习和应用与实际大型超市商品管理大相径庭。校外实习亦基本流于形式,老师下达课程实习任务,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大部分学生很少真正深入企业实习,联系实习单位的对口程度、企业规模、实习岗位也很难得到保障,即使有机会去企业顶岗实习也是走马观花,匆匆而过,并不能使学生积累经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此外,作者近十年的实践教学发现,缺少有效地监督管理制度和考核机制是校外实习形式大于内容的重要原因。
(三)实践教学资源方面的问题
由于物流管理专业的操作性、系统性和资源整合性等特点,相对于其它管理类专业而言,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需要大量必备的实践教学资源作为支撑。而且随着物流行业的迅猛发展,物流理念、物流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要求更多的配套资源来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与此同时,物流设备采购较为昂贵,建设一个现代综合物流实验室,学校需要投入几百万的资金,即使是具备仓储、搬运、分拣等最基本功能的物流实验室也需要几十甚至上百万的投入,而且后期软硬件维护成本也比较高。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校资金有限、场地较为紧张、资源利用率低等因素导致实践教学资源普遍较为匮乏,这与物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包括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及信息处理等众多环节)所要求的丰富实践教学资源形成较大矛盾。在校外实践资源方面,实习企业多数不乐意接受大学生实习,因为一旦学生进入实习单位就会给企业增加许多额外工作、责任和风险。另一方面,不少企业认为学生对实践学习缺乏理解,实习只是应付了事。此外,由于实习基地能够安排的岗位和学习的时间有限,等到学生真正掌握业务操作技能可以为企业创造效益的时候则要返校学习,这种只有投入没有回报的事情企业基本都不愿意做。总之,学校资金的紧张、实践教学资源的昂贵、实习单位的推脱等众多因素造成了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实践教学资源的普遍匮乏。
(四)实践教学教材方面的问题
我国真正的物流管理教学和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发端于21世纪初,标志性事件是2000年教育部批准北京物资学院设立物流管理专业,发展至今仅有14年的时间,起步晚、底子薄、经验缺乏是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和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其中物流专业教材编写就是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如教材版本众多、案例内容陈旧、课程内容重复等,且较为成熟、权威的教材大多适用于理论部分教学,而实践教学部分的教材十分溃乏,权威出版社出版的具有指导意义的实践教材几乎没有,尚属空白,如指导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国际货代、报关管理等实践课程尚未有统一权威的实习教材,均由各学校不同实习指导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已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汇编简单的书面材料,这些实践指导材料往往仅能起到穿插佐证作用,覆盖面狭窄、概括性较弱、操作性不强、方法较为简单,造成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较好的参考资料和成册的实践培训手册指导,随意性很强,客观上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强化教师管理,优化师资结构
针对现有物流管理专业老师指导实践教学能力普遍不足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一是强化对教师引进管理工作,除对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外,尽量引进“双师型”或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物流人才;二是鼓励物流专业教师到相关物流企业或部门兼职,或让其脱产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参与企业实践工作,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此外,可为已有教师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或在职培训,鼓励参加权威的物流会议,让教师多与社会、企业、专家交流,不断更新知识水平,提升实践教学技能。三是聘请校外物流企业的业务经理、部门经理或企业负责人来校给学生上课,零距离与企业接触,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明确将来就业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四是鼓励教师申报校企合作科研课题,通过与企业合作,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诊断问题,解决企业生产运营中的实际问题,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自身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收集案例,将企业真实场景引入课程,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资源建设
实践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完善主要包括校内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两个方面。校内实验平台方面,学校应规划专门的教学场所、投入专项资金、配备专门实验人员,建设和完善系统演示实验室、模拟操作实验室和配备物流设施的综合实验室。系统演示实验室主要指多媒体教室,向学生提供投影模拟、软件演示等;模拟操作实验室则是通过条形码、RFID、分拣、立体库等仿真模拟,再现一个整体、逼真、先进、实用的现代物流运作流程,以便学生通过计算机模拟运输、仓储、配送、装卸、货代、报关等物流操作;配备物流设施的综合实验室则通过自动化立体仓库、分拣、搬运、运输、仓储、超市等实体物流设施设备的实际操作,强化学生对物流设备的认识。校外实习基地则能够弥补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不足,真正到物流企业现场,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给予学生真实地实践环境,锻炼专业操作技能。不同类型、不同规模、长期稳定的校外物流实习基地对培养适应经济发展的物流应用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型本科院校尤为重要。但由于学生多、经费缺、宣导少等原因,企业往往不愿意接受大规模的学生实习或仅接受少量学生,导致工作岗位实践质量不高。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通过资金补贴、工作量补贴、聘任企业管理者为兼职教授等措施帮助专业教师与物流企业、零售企业、制造企业、港口、车站、机场等物流组织建立广泛、长期、稳定的联系,为学生实践创造良好条件。
(三)构建指标体系,增进教学评价
前述分析表明,由于物流管理专业开办较晚,实践教学是物流管理专业整个教学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大多数院校既缺少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又没有完善的考评指标体系,导致实践教学效果受教师水平、实验安排、实习基地条件、实习经费等因素限制,规范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管理成为提升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论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包括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否拥有长期稳定的校外实习企业、企业对待校方安排实习环节的态度、实习企业与物流专业对口匹配程度)、校内实验平台建设(校内是否拥有专业化的物流实验室、物流实验室在专业实习中的利用率、物流实验室在专业实习中的辅助功能性)、专业实习教学体系(专业实习计划内容的充实性、实践环节占到实习内容40%以上)、专业实习效果反馈(学生的专业实习报告、老师的专业实结、企业对专业实习的意见反馈)、实习师资力量配备(经验丰富的实习教师队伍结构、实习老师激励制度的建立)、专业实习经费保障(物流专业实习经费的充裕程度)等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
二、具体地比较突出的问题
1.教学资料不全教学资料最主要的问题是课程设计资料不全,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内容的缺失,缺失最多的是教学任务书(教师小学生下达的)、教学指导书和课程设计成绩评定标准和方法;还有许多缺失教学任务书和教学指导书中某些或某个组成部分,如存在较多教学任务书中无相关资料目录和设计进展安排等内容的情况。有些资料虽然较齐全,但存在填写不规范、不细致、或不完整、前后不统一的现象。
2.教师评阅不认真许多课程设计材料无教师批改痕迹。学生材料中错误之处未指正或指正不多,教师不够认真;存在成绩评定依据不足,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问题;有的班级学生成绩不成正态分布,平均分偏高或偏低。
3.学生设计质量不高较大的问题是学生课程设计成果不够规范,有的出现错误,有的不够完整;学生课程设计成果的实用性不够高,科学性有待提高。
三、改善课程教学现状的对策
1.提高师生对课程设计重要性的认识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始终没有把课程设计教学的管理纳入正轨。有关课程设计教学方面的规章制度也不健全,更谈不上配套有相应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未有成熟的课程设计教学的监控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领导和师生还应提升对课程设计的认识,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课程设计的教学,提高课程设计教学水平。
2.加强课程设计教学环节的管理,完善课程教学的规章制度此次调查中发现不少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规范性差,师生的做法五花八门,水平参差不齐,亟待加强规范化管理。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完善课程设计教学的规章制度,现有的规定还不全面,不具体,还应细化和补充。应及时出台符合实际需求的课程设计制度,有了制度和规定,必严格依照,不能让制度和规定形同虚设,要有相应的检查和奖惩措施。
2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困境分析
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受到高校和政府的重视,但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还不够准确,在实施绩效管理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2.1对辅导员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一致
高校对绩效管理的了解不全面,没有深入理解和挖掘,执行力度不够。各应用型本科院校之间对辅导员绩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一致,以致辅导员的绩效管理水平提高缓慢。根据2006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对国内10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绩效考核制度已经在89.5%的高校建立。但仍然有部分高校管理方法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不同学校间辅导员绩效管理实施效果存在差异。高校内各评价主体之间对辅导员的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一致,辅导员和学生主体对绩效管理的概念模糊,绩效管理知识掌握较为肤浅。
2.2绩效管理过程不完整,重考核、轻管理
绩效管理是包含很多环节的系统,环环相扣,相辅相成。从实际执行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应用绩效管理,只用其一部分,没有充分发挥其整体作用;在制定辅导员绩效目标时往往缺乏具体明确的政策指导,辅导员职责分工不明确,不能集中精力对某一个领域深入研究;对辅导员的绩效评价仅仅停留在绩效考核层面,简单地使用同种方法将辅导员与行政管理人员放在一起考核,评价工作成效重数量、轻质量;考核结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应用,对考核不合格的辅导员不能及时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2.3激励措施与考核结果匹配程度低,激励水平不高
依据公平理论,对辅导员的激励措施应与其付出和绩效成绩相吻合,辅导员才能感到公平,才能激发工作的积极性。实践中有时会出现考核结果与工作实绩不符的现象,工作成绩显著、学生和同事评价高,但绩效考核成绩却没达到应有的水平。考核完之后,考核结果与表彰奖励往往会出现“两张皮”的现象,绩效成绩高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辅导员的表彰奖励水平与其付出水平不对等,以学术型高校的标准要求辅导员,但激励水平却达不到学术型高校的层次,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只会引起辅导员反感。
2.4培训机制不完善,辅导员工作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
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辅导员培训说得多、做得少,缺少有力措施。一是对培训缺乏科学规划,培训内容与工作实践联系不紧密,尤其是没有针对不同的辅导员职责分工制定相应的辅导员培训方案。二是培训内容仍然以思想教育为主,专题与专题之间内容不连贯。培训形式以传统的专家教师讲授为主,单一的“满堂灌”教学形式不能满足辅导员多样化的需求。三是培训投入少,规模小,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政府、社会、高校三个层次所提供的培训机构有限。四是时间短,次数少,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的专业基础薄弱,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培训,以致辅导员技能得不到提高。
3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优化策略
由于经济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辅导员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对辅导员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优化辅导员绩效管理,提升辅导员工作技能显得尤为重要。
3.1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对辅导员绩效管理的重视,统一认识
提高领导对辅导员绩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绩效管理意识,重视制度建设,严格制度执行,发挥制度的导向性作用。对辅导员加强绩效辅导,让其深刻了解绩效、接受绩效,能正确看待学校的常规考核。考核不是仅仅为了考核,而是通过考核发现存在的不足,从而加以改正。辅导员平时的工作应以考核内容为重要指导,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最终达到满足学校要求和育人的目的。绩效辅导应全面覆盖所有绩效评价主体,提高学生主体意识。引导学生本着对老师负责的态度评价,通过评价活动,学生可以熟悉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遇到问题知道该如何解决。
3.2构建完善的辅导员绩效管理机制,考核与管理并重
绩效管理系统是一个循环系统,缺少任何一环都会严重影响其效果,考核与管理过程同样重要,二者不可偏废。辅导员职业化要求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紧扣职业化内涵制订相应的绩效管理系统,从目标制定到绩效应用,所有的环节都依据辅导员职责分工执行。辅导员能按照自己的爱好、特长、所学专业自主选择自己的职业方向,集中精力在自己的领域内将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再从实践中提炼研究。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辅导员职责分工体系,需要在实践中细化考核指标,对不同职业方向的辅导员分别考核,共性部分采用同一标准考核。各个学校发展的目标、重点、优势存在差异,制定绩效管理制度体系不能照抄照搬别人的模式,必须符合本校实际情况,能指导实践。
3.3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有效结合
激励措施以辅导员工作业绩为依据,与辅导员主导需求相适应,及时有效地应用考核结果。一是与薪酬激励有效结合,薪酬设计应体现公平原则,与辅导员真实表现相挂钩。二是与荣誉激励有效结合,高校应使辅导员的荣誉表彰与绩效成绩高度匹配,表彰结果在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分量。三是与职务晋升有效结合,高校应考虑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拿出单独的序列和指标面向辅导员职称评定,注重工作实绩,减少科研在职称晋升中的比重,使辅导员能在本职工作范围内有畅通的晋升渠道,某方面工作突出的辅导员有机会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3.4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
政府、社会、高校应从不同层次增加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范围,建立层次培训模式。同类院校之间联合建立辅导员培训基地,使辅导员培训常规化成为现实。首先,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应依据辅导员分工实行分类培训,为每一职业类别的辅导员制定一套合适的技能培训体系。培训的内容侧重于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学涯规划、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等。其次,加强专业培训,拓宽专业学历提升渠道,提高辅导员理论研究水平。学校应确保辅导员参加学历教育的机会,有条件的高校开设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博士专业。辅导员针对自己的分工,可以有针对性地参加学习团队,如职业规划师培训等,并承担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学校针对某一课题,牵头成立研究小组,将相关的辅导员组织起来,指导辅导员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英语教师应当对每一名小学生的基本英语学习能力、英语写作能力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了解,不仅要让小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充分掌握英语知识,更要使其全面提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认为,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活动或英语检测等方式初步掌握每个学生的基本英语技能,从而进一步确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能力,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把握。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好地因材施教,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以学定教,为学生制定科学而正确的英语能力发展对策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对远程教育资源的合理运用来对英语学科展开充分的整合与分析,并把握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每一节英语课堂上的英语能力与知识的生长点,从而做到以学定教。在此基础上,小学英语教师可依据每个学生的特点与教学任务的不同,为他们制定出一套科学而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使其英语学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生本理念下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相关策略分析
多媒体课件与各种科学技术的应用为当今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尤为明显。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辅助工作,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学习的难点与重点
小学英语知识虽然相对浅显简单,但对于一部分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仍具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在一些抽象的英语知识教学方面,很多小学生都无法做到对英语基础知识点的正确把握。面对这种情况,笔认为在一些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条件优良的学校,英语教师可以在把握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兴趣点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多媒体课件开展英语教学。与此同时,英语教师还应当充分利用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源,全面激发小学生参与英语知识学习的激情与热情,从而进一步优化与完善英语高效课堂。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扩充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容量,推动高效课堂的创建
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景,从而使课堂教学效率得到进一步提升,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情景创设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形成更加广阔的思维,为教学活动的实践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搭建起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沟通、交流平台。当一些英语教学的难点与重点被突破之后,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从而进一步深化学生对英语学习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三)注重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英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英语实践能力的培养。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放在教学的首要位置。英语教师应当依据每个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针对其选择合理的英语实践活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英语学习活动中去。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尤其要注重针对学生情感因素开展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去,从而培养他们的英语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英语实践能力的养成还需要学生在日常对话中学会如何运用英语中的一些简单句型。学生参与到情景教学中不仅有利于提升小学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还可以使小学生时刻保持一种愉快的学习心情。而英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如何说英语,更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写英语。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对话活动,并且依据活动进行一些英语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英语情景中进行交流与沟通,最终加深对于英语的理解以及学会运用一些简单的英语句型。在部分条件允许的班级中,英语教师还可以组织小学生开展英语写作比赛,这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
高校本科学生要在较短时间内的进行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汇总工作,最后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出现在论文的第一部分之中。论文综述的写作对于相关领域研究前沿、研究热点的科学、准确界定,毕业论文选题及后续写作的创新性、科学性等来说至关重要。通过调研发现,目前高校本科学生在校期间很少能够充分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或领域的研究概况,如该学科或领域中的研究主题、经典文献、权威作者、核心期刊、研究合作群体等,而科学知识图谱的一些分析方法,如来源分析方法、词频共现方法、共被引分析方法、引文分析方法等则恰好能够满足本科学生渴望对学科或领域研究基本情况进行充分了解的迫切需求,对于高度概括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开展科学的研究述评,明确毕业论文写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较大的帮助。
2.科学选题方面
鉴于国内多数高校对本科生学术科研要求较低,以及学生本身科研主动性、积极性不强而导致学生对所学学科及相关领域理论及实践研究了解不明确、不充分等特点,科学知识图谱分析方法如词频共现方法,可以使得本科生在较短时间内快速了解国内外相关学科或某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情况,从定量与定性相结合、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等方面对相关学科或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网络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和学习,从而使得毕业论文选题更加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实践性。可以说,在本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以科学的、准确的研究热点或研究前沿为论文写作对象,就是对社会实践和学科发展的客观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通过满足社会实践和学科发展的现实需求,使得毕业论文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明显的现实意义。3.研究创新方面高等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水平。如同研究生毕业论文一样,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同样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要求,包括研究方法的创新、研究内容的创新、研究过程的创新等等。通过科学知识图谱方法的有效使用,可以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有较为清晰的了解和掌握,通过高度概括与全面分析,既可以实现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上的创新,也可以在了解国内外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内容上创新,突破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使得研究的广度或深度上更进一步,并与实践结合更加紧密,使创新性和实践性统一起来,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此外,知识图谱在高校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其他功效还包括:重要文献资料收集、核心期刊选定研读、权威作者跟踪学习等,这些都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和牢固的研究基础。
二、科学知识图谱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应用
1.文献数据库的选择与文献筛选
国外文献数据库选择与文献筛选。如果要分析国外某学科或领域的相关研究情况,可以选择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的“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数据库,即众所周知的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其为综合性社科文献数据库,涉及经济、管理、心理学、社会学等研究内容。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为例,进入SSCI数据库后,在“标题”或“主题”选项中输入相关主题词语,如“humanresourcemanagement”或“HRM”等,之后确定相应的年限,如2000年—2012年,然后进行文献资料收索,在收索结果中选择相应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向”,在“文献科学知识图谱在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功效及应用房宏君刘瑛北京联合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所类型”中选择“article”即“文章”类型资料并去掉“meeting”、“review”、“editorial”类型资料之后以进行文献筛选;在文献资料保存过程中,选择包含标题、来源作者、来源单位、关键词、摘要、参考文献等全文献资料类型,以每次500条文献资料数量进行下载,并以文本格式进行保存。
国内文献数据库选择与文献筛选。本科学生如要分析国内相关某一领域的研究情况,可以选择现有的“ChineseSocialSciencesCitationIndex”数据库,即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CSSCI),其是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研制的中文数据库,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文献来源地区、研究机构、研究学者等相关情况,探测某一学科或领域中的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研究网络及发展趋势等。在CSSCI数据库中,确定年限之后,选择“来源文献”数据库,然后在“来源篇名”或“关键词”选项中输入要查询的相关词语进行检索,CSSCI数据库每次可以下载50条文献资料,点击“下载”即可得到相应的文本资料。
2.知识图谱绘制工具的选择
进行科学知识图谱分析的可视化工具很多,包括:“Citespace”可视化软件、SPSS软件、Bibexcel软件、Ucinet、Netdraw等,其中较为常用的如“Citespace”可视化软件、Bibexcel软件、SPSS软件等。本科生在毕业论文综述研究中可以采用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Citespace软件、SPSS统计分析软件等。关于上述软件的介绍与使用在一些专著、教材及相关文献资料中有详细的介绍。
三、知识图谱分析方法的确定
1.词频共现分析方法。
该方法用于探测和分析某一研究领域研究热点、研究前沿及其演进历程、发展趋势等,包括关键词共现频次分析、突现词探测分析等,如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方法可以探测出2006—2010年5年间国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基本热点情况
2.来源分析方法。
该方法用于分析一定期限内文献资料的主要来源国家、来源作者、来源机构等,以探讨文献资料来源的基本情况,如利用Citespace软件中来源分析方法可以探测出2001—2010年10年间国际范围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的主要来源国家。2001-2010年国际范围人力资源管理研究文献来源国家图谱共被引分析方法。
3.共被引分析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作者共被引、文献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方法,用于探测某一学科或研究领域的经典文献、权威作者、核心期刊及其网络关系等。如利用Citespace软件中文献共被引分析方法可以探测出2005—2009年5年间国际人力资源研究领域中的最具有影响力的重要经典文献。2005-2009年国际范围人力资源研究文献共被引图谱
四、研究结果的验证与应用
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的结果虽然是量化的、客观的,但是仍然需要通过实践调研去进行验证,如对研究热点的核实与确认,可以通过对某一研究领域中的权威专家进行访谈加以核实,还应该结合社会实践相关领域中的热点现象去验证,以综合确认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可以说,经过验证的科学的、准确的、量化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科学选题、文献综述、内容创新及突出论文的有效性和实践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艺术类人才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手段单一。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统治地位,艺术类课程内容所体现的创新力度有限,绝大部分知识和案例停留在以往的基础上,旧的教学案例不能紧跟瞬息万变的时代变化。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教学思想僵化、循规蹈矩,在人才培养行为上亦步亦趋、固步自封、闭门造车,没有完全认清当前市场经济价值规律和竞争压力,对待一些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法不敢尝试,总是畏首畏尾,导致艺术类人才培养仍然处于原地踏步状态,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现状严重不协调。虽然当前艺术类院校教材吸收了前人优秀的文化研究成果,但是缺乏对前人人文社科成果的深度挖掘,没有将精神文化成果中的文化底蕴和创新求是的精神反映出来。此外在教学手段上,沿用传统的教师主导型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将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合理地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种滞后单一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3.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学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与一般公立高等院校相比,它的办学工作和内部管理完全是按照民营机制运行的,民营院校与一般市场企业一样实行独立法人、独立场地、独立教学、独立财务、自主招生,民营院校的办学经费一般从学生的学费中获得,而公办高等院校的办学经费除了有学生的学费,还有来自国家的财政教育支出。因此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上呈现短缺问题,从而导致艺术类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此外艺术类专业由于专业性质的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耗材严重,多实行小班化教学,与文理科学生相比,教育经费往往要高出一倍。加之随着学生扩招后,学校的教育经费投入变得越来越捉襟见肘,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学生数量。
4.艺术类人才培养空间受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现阶段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教学空间上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比如动漫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动画设计在当前艺术专业中是新兴专业,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基础绘画能力,培养学生二维、三维绘画技术的操纵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外,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也是一项重点培养项目。教师仅仅把教学地点设置在室内教学,极少开展户外写生、校外进企实习等活动,导致动画设计专业人才没有实践平台和实践机会,对于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动画设计动态无法准确定位和把控,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创新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阻碍艺术类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的关键。
二、加强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策略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艺术课程建设。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的重点在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而课程体系的完善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必经之路。首先,重新整合和规划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对于动画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而言,除了培养学生的思政道德水平、社交技能、思辨能力之外,还要讲人才培养目标重点放在技能培训上,将技能培养目标细分到各个课程当中,贯彻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动画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在于人物造型设计、动画场景设计两个方面,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本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绘画技巧,还要具备计算机绘图操作技术。其次,完善艺术课程体系建设。以某民营本科院校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计为了,它采用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有思政与美术教育基础知识课程、动画设计专业技能教育平台、动画设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构成,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改革了以往的动画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落后模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着重强调了知识的创新性和应用性,
2.革新教学观念,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观念革新是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创新的前提条件,只有思想上跟上了时代的步伐,那么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就会按部就班地一一实现。针对民营本科院校仍然采用传统落后的教学理念问题,民营本科院校要成功转变陈旧的教学理念,打破“教师、教材、课堂”三点一线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艺术类课程内容创新力度。因此学校要改变以往畏首畏尾的发展观念,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针对教学手段单一问题,艺术类学校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多采用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创建自主探究和实践创新的课堂情境和学习氛围,尤其是对于动画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绘画技能和对人物场景的把控能力要求学生拥有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扎实的基础知识,因此课外阅读和名家作品欣赏非常重要。同时教师要适当采取任务驱动式教学,布置设计任务和团队调研作业,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成绩评估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合理利用多媒体现代教学设备,在课堂上多展示一些与动漫设计相关的新型案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3.加大艺术类教学经费投入,构建高素质高技能的师资队伍。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教育经费短缺问题,学校可以通过拓宽办学经费的筹集来源,比如加强与政府教育部门的联动合作,争取获得国家教育部的教育财政补贴。又比如加强校企合作,学校为企业输送艺术专业人才,而企业为学校的教学资源做出相应的投资,形成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艺术类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确保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师是根本。针对当前民营艺术类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解决:首先,构建开放多元化的人才引进体系。在招聘艺术类教师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还要注重教师的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职业道德素质等,重在引进“双师型”教育人才。二是构建完善的教学考核机制。教师的薪资奖励、职称评定等与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业绩、科研成果、指导学生获奖等挂钩。
4.构建校外实践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艺术类学生除了课堂时间外,还拥有充足的课余时间,而充分利用这部分时间创建校外实践学习课堂,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首先,学校加强与社会企业的联动合作,为艺术类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习平台,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其次,学校可以举办一系列的科研训练、作品展览、创业实践等,比如动漫作品展、美术交流会、户外写生、校外采风等活动。
一、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生源特征
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不同于部属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没有悠久历史、雄厚实力和优越感,但却具有很强适应性。与社会各界密切合作是地区性高校发展的重点。应用型大学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它有别于传统本科院校培养的学术性人才和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技能性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应用知识而非科学的发现和创造新知。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广泛的需求,在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过程中,社会对这种人才的需求占有较大比重,应该是大众化高等教育必须重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正是这种巨大的人才需求,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人才同样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培养过程,同样也能反映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应用型教育相对于理论型教育而言,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上,应用性是特色,是优势。在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时,应紧密结合生源的实际。大多数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招生范畴多为二本和三本招生,少数特色和优势专业实现了提前批和一本招生。随着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的到来,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文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的学生也能进入大学学习,如果直接向这些学生讲授高深难懂的专业知识,容易使他们产生一种压抑感、厌学、自信心不强等心理障碍。只有掌握学生基本特征,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因此,因材施教对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来说有着特定的意义。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制订培养计划,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得应用型大学毕业生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上、在生产或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上比学科型、理论型人才更出色、更有成效。当然这对相关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也提出了相应要求。
二、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专业课程国际化
教学方式的选择有关对大学专业课程采用双语或全英语教学,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意见。赞成者认为,我国目前推行英语教学是明智之举,是推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强大推动力,其成功推行,必将大幅度地提高我国高校,尤其是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学生的英语水平;或认为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外语文献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同学们接受到本学科最新的前沿进展。而不赞同的则认为,目前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英语水平还不高,而且同一班级同学的英语水平之间也参差不齐,这就给英语教学增加了难度;其次,学生长期只有公共英语的教学,而缺乏在科学方面的基础英语的教学,因此采用英语教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难免有点如空中楼阁般缺乏基础,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这些观点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那么在大学教学改革中要不要推行英语教学呢?若需要,是选择双语教学好,还是全英语教学好呢?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学生的听课质量,推行全英语教学模式的专业课程,必须保证听课学生具有一定的英语水平。在各高校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求参与该课程全英语教学的学生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对于其他没有通过国家英语四级的学生,其专业课程的教授不采用全英语的模式,而采用双语模式,这样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全英语教学模式在“英语非母语”国家和地区应用的情况看,的确大大推动了国民的英语沟通能力和全球化竞争力。专业课程采取全英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我们身边不乏生动的例子。许多在华大型跨国公司中,往往采用英语交流沟通的方式,在和公司管理层(一般是外籍人员)交流时,一般是全英语沟通模式。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大陆同胞一般只能工作于基层,而香港、新加坡的华人却能很快适应这样的环境,迅速在中层,甚至在高层占有一席之地。这主要归功于香港和新加坡等地区或国家的居民从小就接受英语语境的熏陶,能够很好的适应外企的文化氛围。相对而言,大陆人的英语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他们在国际化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将中国大学生的毕业状况分为9类:有工作,与专业有关;有工作,与专业无关;自主创业;无工作,继续寻找工作;正在读研究生;无工作,准备考研;正在国外读研;无工作,准备出国读研;无工作,其他。这9类毕业状况统称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从地方农林类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就业方向来看,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自主研发的“麦可思中国高等教育供需追踪系统”(CHEFS)显示,应用性强优势学科的人才输出规模已远小于人才市场的正常需求;但就用人单位薪酬待遇而言,只有高素质的学生才能达到其聘用标准。外资企业和合资企业往往是薪酬待遇较高的用人单位,这类单位往往对员工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全英语教学可全面综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国际化程度,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面向社会就业,而且对其将来在学业方面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基础。
作者:胡梦红刘其根单位:上海海洋大学
2.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工程教育目标是培养创新能力强的工程师,传统的培养模式还是按照专业培养人才,在培养方案中,必修课很多,学生自主选的课很少。很多专业培养方案陈旧,没有经过调研和分析,适应不了经济发展,培养模式不灵活。当前,我国很多高等工程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开始探索多样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在实际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3.创新实践能力不够。本科生存在动手能力不强的严重问题,培养出的学生不知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这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相悖的。工程教育之所以要重视实践经验,是因为工程师不能单凭理论知识,还需依靠实践经验来识别问题并找出解决办法。
4.教师的工程意识需要加强。工程教育在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过程中,教师的工程意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高校教师一般分为科研型和教学型,走在学科技术前沿的教师有的只注重科研,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学型教师只是一届一届地单纯地把书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缺乏创新,而且大部分教师没有在企业里工作的经历。杨敏在《工程教育改革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和重新定位》中指出,目前,中国需要拥有大量既懂理论又懂工程实际,既有工程科学知识又懂教育学的工科教师。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改革思考
1.加强工程教育意识,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型工程教育人才就要有牢固的创新工程教育意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浮夸,不然,创新型工程教育只是纸上谈兵。应该加强“工程教育理念”,巩固发展学校特色,树立“重知识、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基层一线的技术应用人才,强调学用结合,直接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此,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区别于一般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新建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进行的高等技术型人才。学生毕业后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以及创新能力,并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毕业后可以在公司、企业、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科技含量高、综合性强的技术工作和经营管理工作。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除了现有的“中外办学”、“校企合作”、“校际交流”、“顶岗实习”培养模式,还要注重学校整体的课程体系设置,加强学校工程教育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教育要避免“重专业技能、轻综合素养”,过分重视人的技术价值、工具价值,忽视人自我发展的价值、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等问题,要从片面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转变为兼重综合素质。
3.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采取“点、线、面”的思路。点课程即各种类型的课程,包括人文类课程和按照自身兴趣、特长选的课程;线课程即专业核心课程,是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的课程;面课程是实践教学环节课程。这三者的关系:点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除了专业核心课程以外的所有理论课程,客观上为线课程服务;线课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面课程和点、线课程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包括点、线理论课程的实践环节。“点、线、面”要注意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用知识解决问题,三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我。在实践中运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是一个综合。按照这种课程体系设置思路,课程可以分为“通识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等平台,每个平台中设置必修和选修,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
(一)人才定位和任务责
从人才定位和责任义务来看,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科研人员等人才。主要就业岗位应为研究所的实验基地、生产施工企业基地。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纯粹技能性应用人才,无理论基础要求,要求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熟练地掌握相关紧技能。
(二)人才培养的规格内涵差别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基础好,技能强,能力好,素质高,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升学受到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生除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要求外,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要突出“能设计,会施工、懂管理”的应用型人才特点,掌握本行业生产原理和操作技术、管理运用技术、营销与服务技术等。
(三)专业设置的差别
本科院校专业设置注重与重点本科院校的错位发展,考虑就业导向,考虑专业设置的关联性、知识结构的完整性以及作为本科院校的整体发展要素,本科院校的竞争并不完全以就业率衡量指标。而高职院校的竞争主要以就业率为衡量指标,所以其专业设置完全贴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需求,以应用型专业为主导,并不要求专业设置的关联性与知识结构的完整性。
(四)科研的差别
从科研来看,普通本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有一定的科研基础,也有相应的科研要求。这不仅是本科教学、人才培养的的需要,也是本科院校竞争及其发展的需要。而高职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无科研基础,也无科研要求。这是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重要区别之一。
(五)毕业生的差别
普通本科院校虽然主要输送直接面向社会的毕业生,但也一定程度的输送研究生和出国留学生生源等。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几乎全部直接面向社会。在面向社会的毕业生当中,本科院校就业渠道相对于高职院校广,涉及国家机关、企业单位,多为管理岗位,也有技工岗位,而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主要就业为企业单位,多为一线技工岗位。
二、浅议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转变的原因
(一)高职院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现实意义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的一个层次,新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但两者的内部构成却都可以包含专科、本科、硕士等多个层次。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以“新生本科院校”为主,其前身多为高职高专院校,他们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办学模式,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学生动手能力强,但缺点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所以要加强高职院校的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的延伸。
(二)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满足大众化教育的需要,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比例越来越高,是优化高职教育结构布局的需要。为适应支柱产业所需要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教育结构布局还需进一步完善,急需向应用型本科转变。
(三)“专升本”是高职教育向应用型本科教学转变的重要途径
“专升本”的本科教育阶段应定位于应用型本科教育,专科类学生可经过一定的选拔程序进入本科院校,使其专科阶段与本科阶段的学习环节良好衔接,这对受教育者是有益的。
三、高职院校向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转变的建议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运用职业生涯激励、满足教师的自我实现
高职院校教师的自我实现就是持续、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教育潜能,尽力把自己所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学校提供的培训和开发机会能提高工作质量,是教师技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匹配。这样学生才会学到更多实用性的知识,从而应用于生活工作中。
(二)要定位学校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一所大学发展的前提条件,高职院校教师激励必须达到两个目标:留住并吸引优秀教师;使在职教师持续努力工作,但是不能急功近利。所以,高职院校管理者要经常调查了解老师对工作的建议,这样才有利于高职教育的向应用型本科教学转变的健康发展。
(三)要进行学科专业的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科专业目标定位,应是针对每一个具体专业培养具体的目标专门人才。一所学校具体某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的主流应该只有一个,这方面值得高职院校的借鉴。
(四)进行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向应用型本科教学管理的转变,在校内一定要有模拟实训室,可以将企业的设备、甚至是生产线放在学校,承担生产线的同时完成教学任务;也可以按照企业生产流程建立自己的实习工厂,这样实践操作会更快的向应用型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