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7: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供应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供应链论文

篇1

莲藕型供应链暴露的问题

供应链及其管理的相关概念。美国学者史迪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SupplyChain),它开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指的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与各级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的全过程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化管理,其目的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Pro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Quality)、正确的状态(Right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量最小。

莲藕型供应链存在的问题。传统的供应链好比是一根莲藕,供应商、制造商和经销商是相邻的藕节,藕节中的空腔是用来运输水分和养料的,这就好比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传递。然而由于藕节与藕节之间有藕结的存在,营养物质并不能极为顺畅地从一个藕节流动到另一个藕节,这象征着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并不能在整条供应链中实现流动的畅通化。当外界有一把刀对准藕结砍下去时,莲藕便会由一个整体被分为若干段孤立的藕节,这象征着传统的莲藕型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在有突发事件爆发时,供应链可能会承受不起沉重的打击而出现断裂甚至崩溃。今年爆发的SARS事件就暴露出了当前供应链存在着的相关问题,揭示了令人担忧的莲藕型供应链的弊端。

预测需求与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莲藕型供应链是一条联结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统一体,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贯穿于整条供应链的动态运作过程。在当今信息社会,信息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企业把握市场动态、预测市场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生产计划的凭借标准。但在莲藕型供应链中,供应链流通路径过长,藕结对信息的阻挡和歪曲都造成需求预测的困难。在SARS事件中,突发事件引起了信息流的连贯性断裂、消费者需求不可预知或难以预知的现象。例如,消费者对口罩等商品需求的萌发与生产企业的需求预测之间出现了断层:需求呈几何级数的激增态势,而制造商所接收到的信息只反映前一时期的市场需求。

供给能力与突变的需求之间的矛盾。一个正常运作的市场是供需平衡的,当双方力量不平衡时,价格的变化,即价格机制会发挥作用,促使市场出现新的市场均衡(marketequilibrium)。但面对突发事件,这一规律还来不及发挥作用,藕结的阻挡作用就已凸显,制约着供应链的快速准确反应,这就出现了两种可能:一种是需求暴增。此时,企业长期以来优化供应链、不断追求的零库存遭到当头一棒,库存减少和需求暴增的矛盾难以调和。SARS出现时引起了抢购板蓝根和白醋的风潮,而企业的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能力极其单薄,相关商品出现了严重的断货,使市场需求激增的良好机会被白白浪费。另一种是需求狂减。如果说需求的暴增所带来的问题是企业甜蜜的痛苦,相信需求狂减就实在让人笑不出来了。SARS的冲击使一些行业(如餐饮业、旅游业)和一些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缺少客源让这些企业几乎陷于瘫痪,整条供应链都遭受了沉重的打击。

单个企业与供应链整体之间的矛盾。供应链是一条由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环环相扣的关系链条,一方以上游企业为依托,又为下游企业的运作提供支持。供应链的价值体现在整体运作上,只有各个企业都不局限于一己的利益得失而将供应链的整体效益作为目标时,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虽然近年来一再提倡供应链合作伙伴的信任,但危机的出现使莲藕型供应链中这种关系的脆弱性和系统缺陷暴露无遗。供应链中各环节力量不均又都拥有各自的利益,面临损失,谁来为供应链买单仍然悬而未决。同仁堂作为这次SARS事件中惟一一家能依照限价政策供应防非典中药的企业,一力承担高价药材的损失和越卖越亏的尴尬局面,不可否认,同仁堂百年不倒的老牌子及经营品种的多样性使它可以拆了东墙补西墙,但那些经营分散而品种单一的药材商又怎能像同仁堂那样坦然应对原料价格暴涨而仍然大旗不倒呢?

基于突发事件的藕节型供应链

突发事件的含义。突发事件是指由非预见性、外在因素引起的突然发生的事件。

基于突发事件的藕节型供应链。藕节型供应链是供应链中的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利用现代化的管理信息系统技术管理供应链,减少作业的中间环节,从而达到反应最迅速和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新型的供应链。具体来说,就是要把莲藕型供应链转化为藕节型供应链,即将若干藕节整合成一段藕节。在一段藕节里,营养物质能畅通无阻地流动,这意味着在整合后的供应链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迅速、畅通、高效地流动,而原本由藕结隔断的供应链各环节也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当外界有一把刀对准藕节砍下去时,藕虽断丝仍连,这就象征着在有突发事件爆发时,供应链各环节面对危机仍能保有一定的联系,不会出现全盘崩溃的局面。

藕节型供应链与莲藕型供应链比较。企业关系:企业之间的关系由松散的相互牵制的合作关系转化为密切结合的利益共同体。在莲藕型供应链中,尽管大部分的企业都宣称要建立供应链联盟,但“藕结”的存在使得各企业仍然是“大难临头各自飞”,由此得知,仅仅凭信任和契约是不足以制约企业的,松散的利益关联使供应链遇到危急时刻仍然是牺牲品,只有建立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才是供应链创造效益、规避风险的保障。利益共同体的建立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如制造商应选择主要的供应商与之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经销商和制造商根据市场需要,共同设计和开发产品;最终利益的分配也要在这三个节点企业中都有所体现,从而达到整条供应链共同面对市场,对外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目标。

工作效率:在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上,藕节型供应链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使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高效快速的运转。没有藕结的阻挡,莲藕整合成藕节,使流通的距离变短,路径变宽,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可以畅通无阻的在整条供应链中统一调配和运作,因此供应链整体反应速度加快,误差减少,从而能更快的面对市场的变化并提出应对之策。同时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使供应链产生更大的效益。藕节型供应链的建立

利用藕节型供应链链路短、反应迅速的特点,建立灵敏的预警系统与迅速的反应模式。藕节型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在有突发事件爆发时,它固然能“藕虽断丝仍连”,但谁也不愿看到藕断的局面,所以为了把风险、损害降到最低,应给藕节型供应链套上一件“防弹外衣”,这就是建立预警系统。企业应设立并完备自己的情报信息网络,保持联络畅通,对营销环境中有可能威胁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信息做出科学预测,分析危机出现的可能性及出现后会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以此来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经营。突发事件爆发之突然有时并不是企业能预料到的,因而针对突发事件,预警系统更应发挥的作用是敏感捕捉由突发事件引起的市场需求状况变化的信号,对有可能大规模影响企业经营的需求走势做出预先示警。当SARS爆发之初,市场上相关商品出现热销时,预警系统应灵敏地嗅到该局面之后隐藏的巨大商机,供应链上各环节应据此加快对商品的制造、分销。在抢购风潮愈演愈烈,市场呈现出过度需求时,预警系统也应预测到该畸形消费对企业生产经营能力以及供应链运转带来的威胁,提醒企业尽快采取措施抑制需求。可见预警系统不仅应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前发挥作用,还必须贯穿始终,密切关注一切有可能对企业构成威胁的因素。

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进行战略整合,实现藕节型供应链的战略目标。藕节型供应链最大特点就是一体化的加强,使上下游各企业真正融合在一个利益圈里。在传统的莲藕型供应链中,各环节是作为相邻的藕节而存在,虽然大家是共同处于一条供应链中,但之间的关系存在对抗,一方是“赢家”,另一方是“失败者”,双方的每一个行动的出发点都只是自己的利益,这种“近视症”的危害在市场突然出现激烈动荡时将出现级数倍增长,企业在面临危机时,不顾及其他环节的利益,单纯、盲目地从自身出发,这虽然在短期内为自己减少了损失,但作为供应链中的一环,其行动可能会对其他环节造成致命的打击,因而从长远来看这种行动不过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建立藕节型供应链是实行横向一体化,即实现相邻藕节的真正一体化融合,这要求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之间相互沟通,以便形成深层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关系不仅仅靠合同、契约来维持,更需要利益的保障,并在此基础上上升到无形的心理意识领域——彼此信任。信任的建立基于:患难与共、关系的连续性和政策的一致性以及频繁沟通。在有突发事件爆发时,单个企业首先想到的会是供应链的整体利益,一方会关心另一方的利益,任何一方在采取行动之前都会考虑自己的行动将对另一方所产生的影响。

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在整合后的藕节型供应链中,物流的传输虽与整合前相比,能以更快的速度流通,但企业若仍然把整个物流的责任全揽下来,不利于宏观调控,同时也让整条供应链负担过重,因此,建立第三方物流,把一部分业务外包出去,是实现藕节型供应链轻装上阵、提高作战灵活性的一个必要武装装备。在传统的莲藕型供应链中,企业实行的是纵向一体化物流系统,负载在有形物料、成品上的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都是逐级传递的,因此上级供应商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对市场信息的反馈速度较慢,从而导致需求信息的扭曲。此外,传统的物流系统没有从整体角度进行物流规划,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这样一来企业就因为物流系统管理不善而丧失了机会。当市场上爆发突发事件引起需求急剧波动时,传统物流系统的僵硬和脆弱就暴露无遗了。在突发事件爆发时,第三方物流能有效弥补企业反应迟缓、物料运输落后的不足,让商品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到达有需求的顾客手中。

现实运用分析

贝利控制公司(BaileyControls)的总部在美国俄亥俄州,它每年为大型工厂生产控制系统达3亿美元。它把某些供应商看成是自己企业的一个组成部门。该公司最近把2家供应商直接导入它的存货管理系统。每个星期,贝利公司通过电信网络给以加拿大蒙特利尔为基地的电子未来公司预测在之后6个月材料的需要量,以便为未来电子公司增加存货。当存货低于警戒水平时,贝利公司的员工通过激光扫描仪通知未来电子公司,使该公司立即发货。对供应商来说,这样做虽然增加了存货成本,但大批量的订单能抵消额外的费用。这是一个双赢的合伙战略。贝利公司的做法体现了藕节型供应链的特点,企业间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这样做,不仅提高了企业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风险能力,使之对于迅猛变化的环境能灵活敏捷地做出有效反应,而且能将现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让产品能在供应链流程中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实现从厂家到顾客手中的转移,快速而全面地满足市场需求。

参考资料:

篇2

近年来,我国金融界兴起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属于金融创新业务。随着现代物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创新需求的日益增太,服务于生产、流通和销售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业务实践越来越多,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业务实践

在我国,对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的探索,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的设想到“融通仓”概念的提出;第二个阶段,从“仓单质押”业务的尝试到“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第三个阶段,从“物流银行”业务的开展到供应链金融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在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发展上,我国形成了两条业务发展的主线模式:

其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结合生产贸易企业的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由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而提供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通过货权质押、信托收据、保险及公证、货物监管、提货通知、货物回购、资金专户管理、期货保值等一系列结构化设计来掌握货权、监控资金,为提供集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为一体的个性化的组合贸易融资方式。

其二是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这种业务融资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更创新了一步,它是基于供应链金融的思想,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二、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问题

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和实践都比较活跃,特别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创新实践在不断进行尝试。随着业务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的信用问题凸显出来,信用管理问题阻碍着供应链金融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信用替代的局限。目前以银行为主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所谓的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替代而成立的,这在中小企业的融资中表现得很突出。即需要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和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得到“某种资格的认定”或者借用大企业的信用,使其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实际上是中小企业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与实力以及和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来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从而获得银行的融资支持。虽然在发展中,通过供应链管理建立了诸如“1+N”或者“N+1+N”这样的业务关系,然而这种融资组织管理方式的效果是使更多的金融资源向那些核心集团性企业归集,通常会将核心企业的信用放大,用以对供应链上的企业进行更大的授信来支持该业务的创新开发,这样,信贷风险的聚集扩散效应往往会扩大。因此,仅仅依靠这种信用替代来发展供应链金融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也会招致更大的风险,最终阻碍了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健康发展。

第二,信用管理的局限。在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主要是基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和基于供应链管理中银行通过与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合作的供应链融资模式。虽然这两种创新模式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目前也显现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的态势。在目前的融资模式中,银行为了控制风险,就需要了解企业抵、质押物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市场和销售对象以及承销商的情况等,还要查看各种权利凭证的原件、辨别真伪。这些工作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大大超出了银行的日常业务与专业范畴。另外,目前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模式的最高收益往往还超过不了传统银行业务模式的收益。因此,以银行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是动力不足的,很难成为银行的主流业务。

第三,技术手段的局限。目前供应链金融仅仅停留在银行和企业的层面上,供应链管理所依赖的网络信息技术目前在银行和企业中很难同步发展,网络信息技术的落后会造成信息不完整准确、业务衔接不顺利流畅,往往还会引致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信息技术基础的创新问题亟待得到解决。由于供应链管理数据库对于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产、供、存、销、资金具有实时监控的功能,需要具备处理意外事件的能力和满足多方面查询的要求。因此,技术创新问题的解决是供应链金融创新得以顺利发展的关键,而目前的技术手段的局限性是很大的。

第四,信用组织的局限。目前的供应链融资仅仅局限在作为银行对传统业务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实践证明,在供应链金融组织中,银行为主体的融资组织形式是有极大局限性的。供应链融资往往会比传统的贸易融资具有更大的风险,传统的贸易融资强调的往往只是特定交易环节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供应链融资不但要强调这一点,而且更加强调整个供应链风险的监控与防范,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这就大大增加了管理成本。并且,从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来看,供应链融资中的存货大部分是中间产品,具有很强的专用性,不易通过市场来评估其价值,也不易在市场上变现。因此,供应链金融的风险控制更加复杂、所需要的措施也更加全面,而目前的信用组织形式很难满足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需求。

三、供应链金融的信用管理建设

目前建设好信用管理体系是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业务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必须加快供应链金融管理环节中的信用制度建设

1.建立中介信用机构,完善社会征信服务体系。供应链产业的信用问题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供应链产业参与者众多、行业和地区跨度大,容易产生供应链内生性的混乱和不确定因素。体现在既有产品与技术的更新周期频繁、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又有诸如自然灾害、战争与恐怖袭击等外部事件的影响,同时也会遭遇到企业战略的调整冲击,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增加供应链自身信用问题的风险。二是供应链产业的白发性扩散作用。由于供应链金融的信用基础是基于供应链整体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管理与信用实力,因此,随着融资工具向上下游延伸,风险也会相应扩散。如果供应链上某一个成员出现了融资方面的问题,就会迅速地蔓延到整个供应链,这对于供应链自身的资金管理和综合管理是非常大的考验,也是对银行信贷管理的极大挑战。由于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信用管理体系,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问题凸显,如果管理不善,极易引发大的金融灾难。因此,建议尽快建立供应链金融中介信用评级机构,建立基于供应链产业的新型的中小企业投资机构和信用担保服务机构,完善供应链产业的社会征信业务体系。

2.加快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法律规章制度建设。目前,我国有关供应链信用管理环节中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建设严重滞后。有关仓单质押、动产质押和票据业务的法律法规尚有许多空白,期待完善的地方很多。现实法律中,合同法中没有明确地规定仓单的法律地位,真正的仓单流通管理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般物流企业签发的仓单又没有权威机构认证和监管,仓单的标准化程度低,使用和流通范围十分有限。同时,从我国的“物资银行”、“仓单质押”到“物流银行”、“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创新发展模式来看,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立法制度还须进一步健全。

(二)必须把供应链金融信用管理纳入到金融全面风险管理

篇3

一、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做出决策,以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和竞争力水平。具体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

结合企业发展规划,合理构建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以信息技术对企业管理模式的影响为依据,构建企业的两个基本数据库,一个数据库用来描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和管理活动中的数据及其关系;另一个数据库用来描述企业高层决策者的决策信息。

(二)实现管理信息化

建立相关的自动化及其管理系统,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实现产品设计自动化。建立企业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管理信息化。在市场分析、原料采购、生产调度、库存管理、成本核算、产品营销等过程中全面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决策的科学化。

(三)完善企业的网络系统

通过建立Intranet,给企业提供查询信息的通用平台,并利用这一网络结构,将企业的各个自动化系统与管理系统及数据库以网络的方式进行重新整合,从而达到企业信息资源的最佳配置,形成企业内部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这样可使各部门对发生的业务作出快速反应,使企业中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在信息流的科学管理下,实现有序流动;通过建立Extranet,使企业与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和消费者之间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接入Intemet,可实现内联网、外联网的互相连接,加强企业内外部信息的交流。企业可通过网络大力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企业形象,实现对市场的预测和市场对企业的信息反馈,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四)杜绝浪费、节约资金、减少消耗、降低生产成本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企业要依靠网络和信息系统加工处理和传递企业内部信息,以便合理配置企业各种资源。企业需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高速、大容量的外部采集、加工和传输系统,制定合理的产品价格,缩短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周期,调整生产任务和生产结构,开发新产品,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企业采集的各种信息应及时进行存储、加工、分析、预测,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五)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提高员工素质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财务的深入进行,企业的生产、管理都将紧密围绕着信息流来组织实施。面对这种局面,企业需要一批高素质的数据处理人才、信息技术人才和信息管理人才,来帮助企业决策者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及时做出决策,保证战略管理的实施,有效进行信息战略控制。培养企业员工具备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道德,形成企业信息文化氛围,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速规范化、标准化、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企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

(一)企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这一阶段是企业信息化的准备工作。重点解决企业内部不同部门间信息的共享及信息的交流问题。企业的商业运作大都从简单、低成本和极初等的技术应用开始,然后开始企业的网站建设,企业通过建立自己的网站,可以增加企业与外界接触沟通的机会,使企业了解国内外同行业及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同时也可以宣传自己的产品,向外界自己产品的信息。企业网站担负着信息和收集信息的双重功能,所以,完善的网站建设是企业信息化的初级阶段。

(二)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阶段

这一阶段,内部管理信息化深入到企业实质性的业务运作中,实现企业的一体化集成管理,基本管理流程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供、产、销的业务连贯,财务管理和业务处理一体化,具备一个实时有效的计划和预算等。特别要注意的是在业务流程信息化过程中,改革传统的业务结构,使业务流向优化业务方式、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的方向发展。加速业务运作,节约资源,提高效能。

(三)实现企业间的网络化管理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外部资源的利用。激烈的市场竞争已经促使企业在有效管理内部资源的同时,必须注重外部的工作,跟踪客户的情况、开发市场,密切与供应商的联系,以保证对市场变化的第一反应。如实现企业间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因此企业要明确目标、循序渐进、分布实施。以使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处于低成本、高效率的运作状态中。

(四)实现与电子商务的协同阶段

新经济环境下,各种资源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企业信息化到了一定程度,已经完成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后,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开放的互联网标准与供应商、客户、经销商、银行等相关部门实现业务数据层的链接,并将这些信息全面融入到网络财务的全新模式中;而协同商务是指供应链与客户关系管理的集成,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功能,协同管理对企业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实行统一管理、利益共享、互相协商。

三、信息化与网络财务的关系

企业信息化是基础,网络财务是核心。他们有着共同的技术基础和相同的发展目标。信息化包含网络财务,网络财务是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信息化推动了网络财务的发展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培育和发展具有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等功能的智能化工具,并使之服务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中。企业信息化为企业开展网络财务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环境,并对企业组织流程、业务流程及管理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与供应商、消费者、金融机构等相关部门建立了紧密联系,并通过信息网络收集传送财务信息,进行业务处理。互联网的高效率应用到企业的业务过程中,使企业实现财务、业务的协同管理,真正发挥网络财务作的用,网络的实时作用只有通过企业信息化建设才能够体现。但如果只有信息化的基本设施,信息资源不能共享,也不能使信息流发挥作用,因此说企业信息化建设与网络财务的关系是基础和发展的关系。

篇4

供应链逻辑思想的推出为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有效控制、优化调配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企业能集中精力关注供应链上所有活动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了有效方法。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的过程。它包括订货、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服务各方面。

2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目标及与传统物流管理的区别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物流供应链管理是以物流为对象的供应链管理,它致力于所有物流活动一体化管理的整个供应链。物流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根据物流在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重要性,降低整个物流成本和物流费用水平,降低库存,通过供应链中各种资源运作效率的提供,赋予经营者更大的能力来适应市场变化并作出及时反应,从而做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

物流供应链管理与传统的物料控制及储运管理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将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二是要求并最终依靠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战略决策;三是供应链管理对库存有不同看法,从某种角度来看,库存不一定是必需的,它只是起平衡作用的最后工具;四是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化、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综合化、一体化、全球化、多功能化、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

3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1)使物流系统无缝连接。这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因为如果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运输的货物逾期未到,顾客的需要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采购物资中途受阻,这都会使供应链的合作性大打折扣。

(2)有效减少库存总量。供应链环境下,成员企业通过信息共享,加强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集成化管理,这样就可以减少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不确定性,减少了每个成员的安全库存量。

(3)缩短企业订单处理周期。订单处理是企业商务环节中的一部分,缩短订单周期,可以使整个生产周期缩短。按照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统计,实施物流和供应链管理,可以使平均订单处理周期从6.5天缩短到4.3天,时间缩短了35%。在欧洲,订单处理的周期从4.4天缩短到3.5天,缩短了25%。

(4)现金循环周期缩短。现金周期决定企业资金使用效率。现金周期缩短是企业效益提升的一个关键指标,而通过供应链过程缩短库存周期,是缩短整个现金周期的核心。北美和西欧的经验数字表明,供应链管理和物流外包可以使现金周期分别缩短19.6%和26.7%。

(5)服务水平提高。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可以尽快地把握真实的用户需求(一般性产品及服务、个性化产品与特殊服务)和准确的需求量,使企业的供应活动建立在真实的市场需求上。在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通畅,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产品供应给用户,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6)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加速了作业流程重组能力,从而提高了整个系统对客户需求快速有效反应的能力。

4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对物流的要求更高了。为了提高效率,企业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加强物流管理。

4.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高度依赖于对大量数据、信息的采集、分析、处理和及时更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物流的竞争已成为物流信息的竞争。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电子数据交换已被确认为是企业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交换商业文件的标准形式,EDI是用电子技术来描述两个组织间传输信息的能力,它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物流作业成本产生影响的:①降低与印刷、邮寄以及处理书面交易有关的劳动和物料成本;②减少电话、传真以及电传通信费用;③减少抄写成本。

(2)条形码(BarCode)技术。是将数据编码成可以用光学方式阅读的符号,经过印刷技术生成机读的符号,最终又能为扫描器和解码器识别。条形码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是实现各行业自动化管理的有力武器,其表现在:①登录快速、节省人力和管理成本;②提高物流作业效率;③更精确地控制储运的指派与货物的拣取;④实时数据收集,以达到实时控制目的。

(3)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将表格数据转换为地理图形显示,然后对显示结果浏览、操作和分析。国外已经开发出利用GIS进行物流分析的工具软件。完整的GIS物流分析软件集成了车辆路线模型、最短路模型、网络物流模型、分配集合模型和设施、定位模型等。

(4)全球定位系统(GPS)。是20世纪产生的一项高新技术,GPS在物流领域的各个环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如用于汽车的定位、跟踪调度、空中交通管理等。

(5)电子商务(EC)。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以电子交易为手段来完成金融、物资、服务和信息价值的交换,快速而有效地从事各种商务活动的最新科学方法。电子商务的应用使物流进一步提速,更加适应市场变化。

4.2建立科学、合理、优化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新型物流配送中心

(1)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是必不可少的。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就是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物流配送企业采用网络化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化的硬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先进的管理手段,针对社会需求,严格地、守信用地按用户的订货要求,进行一系列分类、编配、整理、分工、配货等理货工作,定时、定点、定量地交给没有范围限度的各类用户以满足其对商品的需求。可以看出,这种新型的物流配送是以一种全新的面貌,成为流通流点革新的先锋。

(2)新型物流配送中心。产品能否通过供应链快速到达目的地,这取决于物流配送网络的健全程度。只有通过高水平的企业管理、高素质的人才配置和高水平的装备配置建立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才能充分发挥物流供应链的优势,因为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快;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这些传统的物流所不具有的优势使得企业的物流配送网络更能适应市场的变化,使得企业更具竞争优势。

(3)利用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3PLs)是由供应方与需求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物流服务更有效率,通过物流业务的外包,企业能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提高供应链管理体系的运作效率。另外,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的小批量库存补给,运输以外的服务如联合仓库管理、顾客订单处理等方面的优势使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实现了产品从供应方到需求方全过程中环节最少、时间最短、费用最省。采用第三方物流是出于以下考虑:①降低作业成本。一般来说,当前许多企业选择外包的主要原因是第三方物流(3PLs)至少可为货主降低10%的费用。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类型货物,仔细分析行情,为了保持最低的成本费用,必须在货物质量、采购、资产管理、运输服务和其他因素之间,全面权衡利弊。②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3PLs)的先进技术,改善基础设施。重视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的建设,加大投入,尽快形成配套的综合运输网络、完整的仓储配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平台等。现在世界上许多跨国物流企业都拥有“一流三网”,即定单信息流、全球供应链资源网络、全球用户资源网络、计算机信息网络。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广泛的电子商务服务网络,使企业能够整合业务流程,使企业能够融入客户的生产经营过程,以建立一种“效率式交易”的管理与生产模式。③保持与客户的紧密联系,成为客户的战略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企业要找准与客户合作的最佳切入点,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构建更为密切的营销策略。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定期到服务对象的企业了解其需求。找出其中有待提高的部分,从而提高系统效率。

总之供应链管理体系运作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而积极有效地管理好物流过程,对于提高供应链的价值增值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摘要当今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的竞争。建立有效的供应链战略,成为企业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中国的企业必须加强供应链战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介绍了供应链的内涵和发展以及与传统物流的区别,指出实施物流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提出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第三方物流措施模式

篇5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理念的转变涉及到两个主体——教师与学生。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传统教学理念,不要一直站在讲台上填鸭式教学,作为一名供应链管理老师,应该要具有广泛的知识面,同时也要跟紧时代的步伐,充分了解实时情况,将身边的实例运用到课程当中。当然,要完成这些是需要老师很长的时间,所以,如果条件允许,是可以组建一个供应链管理研讨小组,集思广益,探讨最新的理论以及实例。在这个改进的过程中,少不了学生的支持,在这种教学理念下,需要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增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高职类部分学生可能不爱学习,但是他们的思维却是很活跃,这就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师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就决定着学生的水平,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就需要授课教师有丰富的知识储量,可是本校的教师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知识储备量都很有限,也没有副教授和教授进行引导,所以只能依靠青年教师自己多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可通过以下三个途径来学习:1、多阅读国内外的专著,可以丰富课堂的理论基础知识,及时发现和纠正教材中不合理或过时的教学内容。2、充分利用网络来学习。如:关注供应链管理专家、知名的供应链杂志的微博或微信,每天可以获得最新的资讯以及学习到最新的供应链案例分析;也可以去全国高校微课平台或浙江省微课平台去学习优秀教师的授课内容;也可通过慕课的学习来提升专业知识等等。3、参加各项培训。如参加网络培训课程;学习网络直播讲座;观看企业管理者培训视频等等。

(三)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以及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传统的讲授法已不适用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这会让学生觉得很枯燥,所以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供应链管理的知识更容易理解。从分析一个案例入手,更深一步认识供应链,除了书本上介绍的案例之外,教师要准备最新的一些供应链管理案例用来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集体协作,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辨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都应扮演一种角色,真正做到还原现场,通过对案例的演示,学生小组的讨论,教师的提示和指导使学生真正领悟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同时也检验和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采用游戏教学法,如讲解到牛鞭效应时,就可以让学生做“啤酒游戏”。还有视频教学法,最好能找到能将知识点幽默化的视频,让学生能容易理解。

(四)打造魅力课堂只有充满魅力的课堂,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愿学乐学,这样学习效率才会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首先教师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礼仪,通过某些言行举止来抓住或强化学生的记忆。其次,教师除了将专业学识带进课堂之外,还需要应将情感、赞赏、微笑、幽默、趣味和公平等融入到课堂上。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地通过言语、脸部表情或肢体语言来展现内容,可以有效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考核方法的多样性目前常用的考核方法是期末闭卷考试,期末考试分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30%,以此得出综合成绩为最终成绩。这种方法很难有效的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也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效果。所以,现在亟需转变考核方式,可以提高平时成绩所占的百分比,例如,在讲到供应链信息技术时,我们可以将学生分组分别做各项技术的PPT,并且在课堂上演示和讲解,根据他们的表现给出部分平时成绩。这样可以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更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可将期末考试改为开卷考试、课程论文或课题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更加注重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篇6

1.管理信息化

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己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

“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

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己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4.物流系统化、专业化

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上升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其经营的绩效直接决定整体交易的完成和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物流信息对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商品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流活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多层次、多目标的系统工程,随着供应链赖以生存的市场环境的不断发展,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任务也在不断变化。在迅猛发展的电子商务时代,供应链管理有如下几点优势。

1.有利于保持现有的客户关系

电子商务使竞争从企业之间的竞争逐渐演化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直接加强了供应链中企业与客户间的联系,并且在开放的公共网络上,企业可以与最终消费者进行直接对话,从而有利于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保留住现有客户。

2.有利于促进现有业务增长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实现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对产品和业务进行电子化、网络化的信息管理。同时,通过电子商务手段对供应链中各企业实现有组织、有计划的统一管理,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供应链管理达到更高的水平。

3.有利于开拓新的客户和新的业务

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无论是企业还是客户都会从中获得利益,企业产生新的业务增值,成本降低,实现“双赢”目标。

4.有利于提高营运绩效

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不仅能使供应链的各相关企业降低生产成本、缩短需求响应时间和适应市场变化的时间,还能为客户提供全面服务,使客户能够获得最好品质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实现最大增值。

5.有利于分享需要的信息

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交易涉及信息流、产品流和资金流。供应链中的企业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可以在互联网上实现部分或全部的供应链交易,从而有利于各企业掌握跨越整个供应链的各种有用信息,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以及供应商的供货情况,同时也便于顾客网上订货并跟踪订货情况。

6.有利于快速反映顾客的反馈信息通过实施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可以全天候的工作,及时了解顾客的反馈信息,不仅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时间效力,而且还提高了为顾客服务的忠诚度。

三、对未来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的展望

电子商务对于制造和分销的重要性无疑是先进的供应链管理。如果以高速和低成本与客户和供应商进行交流和协作是有效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成功因素,那么完全电子化的供应链(e-chain)就是对未来的展望。而支持未来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将是ERP和电子商务平台的完美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华.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J].商场现代化2006,(457):147-149.

[2]张福荣.电子化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5.

篇7

1.2有效降低库存成本开展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组成供应链的相关流程和环节,构建优良的互动关系,在较大程度上压缩信息延迟,解决信息扭曲问题,加速相关产品需求资料和信息的流通,这样能够在较大程度上降低盲目生产和研制的可能性,减少库存浪费现象和资金占用比例,有效降低库存成本。

1.3有效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供应链能够将相关的生产商、供应商以及用户等密切地联系起来,并对其进行持续优化,使众多企业成为相互联系的价值链和利益整体。这些企业相互联系和协调,压缩不必要的流通环节和路线,加快从产品生产到消费的具体过程,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提升供应链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从而提高军工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军工企业集团,要充分利用集成供应链管理,充分整合集团力量,避免集团内部二级单位之间的恶性竞争,同时通过集团层面的宏观调控,为二级单位制定其各具特色的发展方向,使集团内部资源利用效能最大化,避免不同二级单位在相同技术方向上重复投入,实现扬长避短,相互补充,最终有效提高集团的整体实力,有效提升企业竞争能力。

1.4增强抵御风险意识与能力供应链应该以核心企业为重点,控制好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从最基本的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制造,以及最终产品的形成过程,借助销售网络将产品传递到消费者手中,将相关制造商、供应商、零售商、分销商以及最终用户联系起来。这种功能网链结构模式中的各个企业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依赖,它们的利益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处在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能够借助这种相互依赖的特征,提升企业的总体力量,有效增强抵御风险的水平。

2推行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方法

2.1优化军工企业供应链采购

2.1.1集团内二级单位关系转变在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集团各二级单位之间充分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同时通过宏观调控,使原本的竞争对手成为各有所长、互相弥补、互相配合的协作伙伴。

2.1.2改变传统采购模式传统类型的采购,是为了做好库存而进行,集成供应链管理可以改变这种库存模式,转变为根据订单,也就是需求而进行采购。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看,采购活动的驱动力是订单。用户的强烈需求驱动制造订单形成,进而驱动采购订单生成,传递给相应的供应商,这种订单驱动模式能够使供应链系统及时地响应相关用户的多种需求,进一步降低库存成本,也能够加快库存周转率以及物流速度。

2.1.3从事后控制转变为事中控制传统类型的采购管理存在与供应商之间不存在合作、缺乏柔性、无法快速地响应客户等缺陷。供应链管理这种新型的供需合作模式加强了企业和供应商的合作与信息联系,使供应商能够实时响应采购部门的相关要求,切实实现外部资源管理的事中控制。

2.1.4从传统的一般买卖关系转变为新型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传统采购管理一旦完成,和供应商之间短时间的合作关系就结束了。和供应商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这种新型战略关系能够降低因不可预测的客户需求变化而带来的诸多风险。借助库存数据共享,企业可以作出透明的采购决策,避免需求信息失真带来的影响,供需双方共同协商和实施战略性采购供应计划,为解决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提供多种便利。借助合作伙伴关系,还可以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费用,规避冗余谈判和手续,规避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错误决策,避免更大的成本损失。

2.2供应链采购绩效评估采购工作的绩效评估要围绕其基本功能来开展,考察采购部门、采购工作整体或采购人员的个人业绩。采购工作的基本功能是,及时购买企业亟需的相关物资,确保企业生产顺利进行,开发科学合理的供应源,降低采购成本,从而达到最优采购目标。采购绩效评估是对实际完成采购目标和任务的最终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对比,从而准确评估企业整体的采购质量。评估工作的实施者可以是企业领导或相关评价机构。在评估采购人员业绩的过程中,重点是认可和肯定采购人员工作,考核目的是提高采购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成就感,并通过优胜劣汰机制,激励采购人员努力工作,注重公平竞争。

2.2.1价格与成本指标通过价格与成本指标指标可以判断采购人员的议价能力,分析供需双方实力的具体变化状况。一般包括以下指标:时间成本、采购价格、业务成本以及付款要素。

2.2.2质量指标质量指标指供应商材料的质量水平和相关供应商在提供服务和商品的过程中的质量表现,涵盖来料质量水平以及供应商质量体系等,重点是质量保证体系和物料质量。

2.2.3数量指标采购人员为了获得折扣,达到降价目标,可能会在短期内采购数量可观的存货,导致储存费用的大幅增加。

2.2.4与供应商关系状态指标该指标针对供应商和企业关系状况进行考察,确保双方处于优良合作状态。

2.3采购人员绩效评估对采购人员而言,重点考核下列方面的若干指标。

2.3.1采购计划完成率采购计划完成率是表明采购工作者在既定期限内确保生产用料工作水平的考核标准,这个指标越高,意味着采购人员工作水平越高。采购计划完成率等于考核期实际采购量占考核期计划采购量的百分比。采购人员要分析采购周期长短,按照企业相关生产任务的具体采购要求,做好相应安排。采购进货时间过早,可能会占据较多的流动资金,影响到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进货时间过晚,可能无法保证生产需要,进而引发生产问题。同时,购回物资要满足最基本的数量要求,保证所采购的物资材质、质量以及规格,以免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2.3.2采购准确率采购准确率指标用来审核采购过程中是否出现漏采以及错采,分析采购数量是否过多或不足的问题,并对严重程度做出判断。

2.3.3采购物资质量合格率采购物资质量合格率等于物资合格次数占采购任务次数的百分比,也就是物资合格比例。采购物资质量合格率是否达到相关技术检验的要求,代表了物资采购人员保证物资质量的程度。

2.3.4企业内部协调状况为了保证采购工作的顺利实施,采购人员不仅要与本部门积极配合,还要和企业中的设计、财务、综合管理、质检以及各个车间等具体相关部门交流和沟通,采购人员和这些相关部门保持密切关系,并进行有效协调,能够有效提升采购活动的实效性。所以,在对采购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估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单个指标,轻率确定采购工作的优劣,要切实做好具体分析,综合评价采购人员工作。

3军工企业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类型和要求

3.1根据合作伙伴在供应链中的增值作用及其竞争实力分类军工企业生产技术含量较高的军工产品,对供应商的质量和技术要求都非常高,供应商多是所在行业的龙头企业,甚至是唯一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为军工企业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企业非常依赖这类供应商。而有的供应商为军工企业创造的价值比较少,行业内存在着大量可替代供应商。从供应链管理角度看,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存在日益密切的联系,供应商之间也存在日趋激烈的竞争,合作供应商自身的竞争力和增值作用大小决定了它为军工企业作出贡献和创造价值的大小,进而决定了供应商与军工企业关系密切与否。

3.2根据供应商的投入和回报分类企业对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供应商的重视程度并不相同,投入也有较大差异。优秀供应商不仅非常关注自身能否在短期内获利,更关注自身能否完善和改进相关服务。有些供应商则只注重眼前利润,甚至有部分供应商还可能会给军工企业带来额外损失。因此军工企业要根据不同供应商的具体表现,给予它们不同的回报。

3.3对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要求企业要以足够耐心和决心来构建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持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稳步增强供应商能力和水平。军工企业考量军工企业的发展需要,和与各层次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对不同层次的供应商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供应要求、合约要求以及价格要求。双方要以供应链合作为基础不断努力深化战略关系,就供给和需求及时达成一致,使供应商准确地自我定位,根据军工企业的需求和目标,更好地成长和发展,构建相互理解和彼此信任的良好合作关系。

篇8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

物联网技术使整个物流供应链管理更精准、高效、智慧、可控、可知及可视。通过物联网等技术的应用,优化业务流程,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强化物流精益管理,提高调度智能决策;通过运用摄像头、温湿度和红外线传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全环节可视监控;通过RFID技术,对批次物料进行标识和不中断传递,实现物料全过程质量监控和回溯;通过生产过程数据自动采集、自动加工,实现智能信息处理与服务决策,实现整个供应链全面覆盖、全面感知、全程控制、全面提升。“传感监控网络”采集捕获的信息,通过有线网络、无线网络、卫星通信、电信网络、广电网络、蓝牙等多种传输技术和通信网络,快速准确地上报监控信息智能分析系统,分析系统根据预先定义的关于物移、闯入、徘徊、滞留、超速、越界、温/湿/火/水/烟等不同环境异常触控阈值条件,生成不同优先级的警报信息,并以指标、视频、声音、时间等不同维度的信息通报用户。实现对环境、位置、时间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精细化管理,提高物流仓储管理的安全可控性。通过这样的集成,可以方便地实现:在物流中控室随时检查某个工作间的温、湿度传感标签,温、湿度标签在接收到温、湿度数据后,可以定期向远距离阅读器发送数据,这些数据信息实时传输到监控室的显示屏上。当任何一个监测数据超过事先设置好的警戒线时,就会发出报警提示,监控平台可以在第一时间确定位置,进行有效处理,实现快速响应。另外,可以将监控系统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在机房出现异常时,利用短消息、邮件、手机或电话振铃等方式进行提醒,充分实现无人值守的远程监控,提高物流现场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3智慧供应链平台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供应链平台的总体架构设计思路,以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建立统一的平台多元数据中间件,基于物联网和SOA技术,建立流程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见图2)结构体系,以整合供应链上下游系统资源和数据资源,增强供应链的可视性,强化绩效管理和成本控制,为供应链提供监控调度手段,提升供应链整体执行效率,降低供应链总体成本,为智能化决策支持提供依据。

4物联网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

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方式发生巨大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实现产品的质量保障。通过在供应链各个环节运应物联网技术,如RFID、二维码、电子标签等,对每个物品的流动信息进行采集,保证物品的可追溯性,实时监测产品的动态信息,利用互联网实现信息的共享和交换,通过信息平台可以查询这些数据信息,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管理,保证产品质量,提高企业信誉度,实现价值最大化。(2)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信息共享保证信息的同步传输,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同步是供应链信息化追求的目标,只有实现各个环节信息的同步化管理,才能有效发挥供应链协同化管理的价值。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各环节的信息采集,及时发送信息平台,及时共享,减少数据采集的失真现象。快速有效的数据流动,可以有效应对客户需求的变化,准确预测市场需求,大大减少库存量,降低企业成本。(3)实现供应链的智慧管理。通过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实现自动化控制,减少对人工的依赖,节约成本,减少出错率。智慧的物流供应链系统通过对数据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分析技术进行智能化处理,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将结果回传到设备采集器和节点,实现整个系统的闭环控制。遇到紧急情况,根据这些数据信息,自动启动防护预案,实现多系统联动,全面提升灾害自动修复水平,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智能化水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管理。

篇9

(二)BO模型Bolton和Ockenfels提出的公平偏好模型,以所有参与者的平均收益为参照,考虑的是参与者的相对公平感知。在只有两个参与者的博弈中,BO模型下参与者i的公平偏好效用函数。

(三)参考点依赖模型以参考点依赖的方式刻画决策主体的公平偏好效用函数,其实质仍然是描述收益分配公平的。按参考点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公平偏好成员以对方的利润作为己方利润的参考点,强调收益分配的绝对公平;第二类是公平偏好成员以双方Nash讨价还价均衡解为公平参考解,强调收益分配的相对公平。在刻画该效用函数时,假设利润差异会带来效用的变化,即当己方利润高于对方时,效用增加;反之,效用降低。学者们为了计算简便,假设决策者面对同等利润和损失的敏感程度一样,即直线型。

二、公平偏好视角下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

(一)公平偏好视角下供应链契约协调研究供应链协调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学者的关注,特别是在利用契约协调供应链方面。学者们将公平偏好理论引入供应链管理研究是从供应链契约协调开始的,即将描述收益分配公平的FS模型植入两级供应链模型中,基于不同的研究背景,一般假设仅零售商具有公平偏好,也有文献假设仅制造商(供应商)具有公平偏好或两者都具有公平偏好,研究公平偏好下供应链契约的协调性及协调机制。从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被研究过的契约有批发价格契约、回购契约、收入共享契约、数量折扣、两部收费契约和销售回扣契约等。Cui等[3]在确定性市场需求下,发现无论是只有零售商关注公平还是双方均关注公平,供应商均可以通过提供高于边际成本的批发价格契约促成供应链协调,进而使供应链系统利润和效用同时最大化。杜少甫等[6]在国内最早将供应链成员的公平偏好引入供应链契约协调研究中,在基本报童模型下,采用参考点依赖方式描述零售商的公平偏好效用函数,研究表明批发价格契约仍然不能协调供应链,而回购契约和收入共享契约仍然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毕功兵等[7]基于FS模型,研究表明在不利不公平厌恶偏好下,批发价格契约仍然不能够协调供应链;在有利不公平厌恶偏好下,只有当有利不公平厌恶程度为1/2时,批发价格契约才能够实现供应链协调。不同于杜少甫等[6]和毕功兵等[7],Qin等[8]在Nash讨价还价博弈理论框架下,同时考虑零售商和供应商的公平偏好,研究发现批发价格契约仍然无法协调具有公平偏好成员的供应链。庞庆华[9]基于由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三级供应链模型,研究表明收入共享契约条件下供应链的协调条件不受分销商与零售商公平偏好的影响。刘咏梅等[10]扩展了Cui等[3]对两部定价契约的研究,而李媛等[11]在供应链低碳化背景下对刘咏梅等[10]的研究作了进一步扩展。

(二)公平偏好视角下供应链最优决策研究现有研究文献大多数针对单渠道供应链背景研究公平偏好下渠道成员的最优决策。马利军[12]指出零售商的公平偏好能够给其带来更多的讨价还价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供应链利润。王勇等[13]研究表明供应链成员的公平偏好改变了销售收益的分享率和零售商的努力水平。Wang等[14]研究发现零售商的公平偏好对制造商的决策制定产生很大影响,但并非总是对制造商不利。另外,刘树人等[15]探讨了公平关切如何影响供应链中批发价格契约下的库存与定价决策。浦徐进等[16]基于供应商主导的两级供应链,研究了公平偏好对供应商和零售商双边努力行为的影响。洪美娜等[17]考虑零售商的公平关切行为特征,研究了鲜活农产品供应链最优订货决策问题。以上相关研究基于FS模型或参考点依赖模型研究决策者绝对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也有不少学者应用Nash讨价还价公平参考框架研究决策者相对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决策的影响。基于Nash讨价还价公平参考框架,杜少甫等[18]研究表明零售商存在公平关切时,其最优决策趋于保守并影响供应链系统最优订购量。吴燕等[19]研究表明公平关切行为倾向不仅影响闭环供应链决策,同时也是零售商和制造商获取其对供应链系统利润分配的一种手段。不同于吴燕等[19],张克勇等[20]探讨了闭环供应链系统差别价格策略。随着学者对公平偏好视角下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也有不少学者针对多渠道供应链开展相关研究。刑伟等[21]研究发现,只有当零售商市场份额较大时,生产商才关注渠道公平。Chen等[22]建立了由一个制造商和两个供应商组成的供应链模型,结果发现制造商需要更多的关注具有横向公平偏好的备选供应商,但是这并不总是使备选供应商获得好处。Ho等[23]研究了由一个供应商和两个相互独立的且同质的零售商组成的供应链模型,探讨了零售商的分配公平偏好和对等诱导公平偏好对渠道成员定价策略的影响。与Ho等[23]不同,Shi等[24]的研究将Nash讨价还价均衡解用作分配公平的参考。另外,成克河等[25]针对市场需求为确定的线性结构,探讨了公平偏好对渠道成员最优定价的影响。Wei和Lin[26]在随机的市场需求下,探讨了渠道成员同时具有公平偏好和风险规避偏好时双渠道供应链的定价策略。

(三)公平偏好视角下的实验研究现有研究文献多倾向于通过数学建模方式研究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协调与最优决策的影响,而通过实验研究讨论决策者公平偏好行为的文献比较少。Pavlov等[27]结合理论与实验研究探讨了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协调的影响。Hammerl[28]通过特定的实验设计研究公平偏好下决策者的行为。Katok和Pav-lov[29]考虑了不公平规避、有界理性和不完全信息三种能够造成渠道低效率化的原因,通过实验表明,三种原因均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但对零售商的行为产生最大影响的因素是不公平规避。国内方面,牛志勇等[30]通过实验表明,实验条件下渠道成员的定价策略偏离了“理性经济人”假设下的理论结果,接近于公平偏好下的理论结果,说明人们确实具有公平偏好心理,并且公平偏好下整个供应链的收益较高。简惠云[31]在数学建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了批发价格、回购和收入共享三种契约下,供应链参与者既考虑风险又考虑公平时的决策问题,同样发现实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理论模型的预测结果,为现实中的供应链管理实践提供了有利的新启示。(四)其他方面的研究沈家静[32]将公平偏好理论引入食品供应链的质量管理研究中,得出了一些更加现实的能够控制与提高食品质量的启示。孟庆峰等[33]针对供应链质量管理中的多阶段群体激励问题,研究表明个体的公平偏好对激励效果以及制造商设计的报酬结构有重要影响。也有学者将公平偏好理论引入工程供应链领域。吴光东等[34]在项目型组织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上,考虑承包商的公平偏好,探讨了公平偏好对项目价值增值的影响。李真等[35]针对工程供应链中业主与承包商群体的一对多结构,考虑如何通过收益激励方式对工程质量进行优化,并通过计算机实验模型探讨了承包商具有公平偏好情景下激励模型的优化效率。

三、简要评论与研究展望

从理论研究角度来看,公平偏好视角下供应链管理研究是对传统供应链管理研究的补充与扩展;从实践意义角度来看,公平偏好视角下供应链管理研究所奉行的“行为人”假设较传统供应链管理研究所秉持的“理性人”假设更接近于现实,因而能更加准确地反映供应链成员的决策行为,更加有效地指导供应链管理实践。但目前的相关研究也仅是将描述公平的效用函数与传统供应链模型进行物理性嫁接,将决策者的公平偏好视为一个决策变量,研究公平偏好对供应链协调与最优决策的影响。姑且不说这样的“嫁接”方式合理与否,结合我国国情针对公平偏好的理论基础研究本身就存在不足,也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且,现有相关研究在刻画公平偏好效用函数时,只考虑收益分配公平,缺乏对行为动机公平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效用函数的构建。

公平偏好视角下供应链管理研究还不到十年时间,相关成果集中发表于2012-2014年,因此这方面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依然存在大量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仅从公平偏好视角来看,供应链管理研究仍可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第一,与其他行为心理偏好相结合的研究。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具有一系列的社会偏好,比如公平、利他、报答、认同、地位、损失规避、风险偏好等。这些行为心理因素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决策行为。现有研究文献基本上都只考虑了决策主体的公平偏好而忽视了其他行为心理偏好,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使研究结论更加符合现实。

第二,供应链的多级性及信息不对称。现有研究文献大多只涉及两级供应链结构且假设供应链成员的信息是对称的。而现实的供应链是由包括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客户等相互独立的决策主体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运作系统。每个独立的决策主体都拥有各自的私有信息,并且很难在决策主体之间公开。决策者是否具有公平偏好、公平偏好程度有多大或者容忍不公平的上限有多高,决策者在互动博弈中是不会公开自身偏好信息的。未来的研究可以在公平偏好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研究三级或多级的供应链管理问题,从而得出更加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结论。

篇10

2供应链突发风险分析

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内部各个成员企业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供应链突发事件有内部突发事件和外部突发事件。供应链内部突发事件风险因素主要指的是供应链本身、供应链内部、供应链整体的一些问题。供应链外部突发风险因素主要是指供应链所处环境的一些潜在突发事件的因素。[3]

2.1供应链突发事件内部风险因素

①供应链网络结构:供应链整体网络机构因素包含多个方面,主要有冗余度、利益分配机制、成本分担机制、信息传递等。冗余度:供应链系统内部如果各个环节联系非常紧密,没有适当冗余度,这样如果有微小的扰动产生的扩展会在没有控制的情况下无限制传递下去,最后会给整个供应链带来巨大灾难。但如果有适当“冗余”,内部有微小的扰动,在系统内部就会消化掉。利益分配机制: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说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如果在整体利润一定的情况下,上游(或下游)企业过分提高自己的利润,就会导致下游(或上游)企业无法生存,直至推出整个供应链,最终使得整个供应链无法运营。典型的案例就是三鹿集团过分压榨下游奶农的利润空间,直至三氯氰胺事件的产生。成本分担机制:供应链上的企业都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都是自负盈亏,都希望能降低自己的成本,但是当链条上的企业只考虑自己成本,而不考虑其他企业成本时,在成本上就会产生相互挤压,最终导致供应链的不稳定。信息传递:这涉及的是供应链风险学中著名的“牛鞭”效应。当供应链整体环境中信息传递不畅时,供应链末端零售主体所做的失误决策,就会导致链上各成员企业库存严重积压,导致成本风险大大增加。②企业自身内部:例如企业自身生产突发风险因素、财务突发风险因素、人事突发风险因素等。

2.2供应链突发事件外部风险因素

供应链突发事件外部风险因素通常包括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ics)、法律(Law)、教育(Education)、自然(Natural)、社会(Sociology)等环境因素。整体来看,一家仰赖庞大复杂的全球供应链运营的公司,总是会不断遭受某种变故和冲击。以苹果公司为例,其156家供应商分布在全球各地,外部采购成本占苹果全球产品线(包含材料、制造和装配)成本的97%。[4]当今,全球工业紧密相连,企业对基础建设网有更大的依赖。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电力网、自来水管、无线电和燃气管线等基础设施把生产企业、供应厂商和顾客连接在一起。各种突发事件之所以发生在大企业(如苹果公司)身上,并不是说因为这些公司运气特别差,而是这些公司的规模、范围和结构使然。这些企业和整个世界的关联性极大,所以更容易受到各种事件的影响。因此,公司更应该加强供应链的设计,建立能弹性应变的生产流程和公司文化,应当及时评估出各种灾变的发生机率和可能的冲击,并投资在相应的安全措施上。

3企业应急管理策略

面对突发事件的到来,企业如何迅速恢复到原来的生产经营状态,如何减少对客户的冲击,企业应该能保证有最大的弹性,下面参考MIT的薛飞(Sheffi)教授研究的经典案例,介绍几种企业应急管理的策略。[5]

3.1相互替换、分散风险

保持最大弹性,企业尽可能用适当的替代方案,而标准化为这一假设提供了方便。标准化的工厂、标准化的设备、标准化的零组件、标准化的系统开发[6]、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使得企业可以有效应变突发事件。企业可以调遣人力、配备各个工厂(甚至供应商工厂)的产能、更换零件或服务供应商,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提供替代方案。一旦碰到突发事件,企业能用别的零组件(或其他供应商)来替代,换掉损坏的零组件,改用别的生产流程。例如通用汽车的通用模式。通用汽车公司位于波兰、阿根廷、泰国、巴西、中国的工厂盖得几乎是一模一样,企业同样复制工厂设施,采取标准化的制造流程。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旦一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突发事件,紧急情况下可以利用其他地区工厂生产制造。此外,熟悉一个地方作业的员工,换个工厂仍然可以继续操作。设备、零件、制作流程可以相互替换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标准化带来了互换性,也强化了应变弹性。但随着企业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期望增加、产品加速淘旧换新等因素,公司必须提供更多种不同款式的产品,以致要积压更多的库存,因此也削弱了互换性带来的弹性。

3.2延后生产,提高弹性

随着消费者需求增加,制造商必须设法满足每个市场环节。产品种类繁多,表示每项产品的销量相对变小,但是起伏加大,所以为了随时满足消费者需求,制造商和零售商必须囤积大量存货,产品种类多反而提升了需求的风险。如果制造商此时采取延后生产(或大量客制化)策略就可以满足许多顾客,做法是通过重新进行产品设计和制造流程设计,优先制造系列产品公共的核心组件(基础产品)。这样就可以根据客户订单,拿公共的产品制作成品或客制品,而不是仰赖市场预估来制造成品。许多供应链都采用这种模式,以低成本高效率地提供种类繁多的商品,而非每样商品都从工厂直接出货。另一方面,由于基础产品可以根据需求的变化再进行改造,因而增加了厂商的应变能力。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宣伟(Sherwin-Williams)提供无数种油漆的选择品种。他把配色的程序移到后段,只提供零售商纯白基底漆和颜料,加上一本配色表和搅拌机,让零售商在店里为每个客户的需求完成调色。他把客制化的制造流程移到最末端的零售点,而此时消费者已经买单了。

3.3客户至上、注重合作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客户关系管理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7]从灾变中恢复常态,必须尽量使客户不受影响,或协助客户尽快恢复。与客户的紧密关系,碰到灾变就能发挥作用。尤其在复原期间,客户的反应往往是成败关键。只要一个关键客户的担保,就等于向其他客户、厂商、金融机构或投资人保证:公司的生存没问题。客户协助公司、注重合作的案例在东亚财团之间尤其典型,日本的一些大企业也经常交叉持股,促成供应商与客户之间的双向支援。

篇11

1.外部环境因素。这里的外部环境是指供应链知识共享的市场环境、产业环境和法律法规的健全程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在运作过程中会不断遇到来自外部的竞争力量。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只有联合其上下游企业,实现信息及知识的共享,建立一条业务关系紧密、经济利益相连的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但是,考虑到有一部分知识是与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相关的,不能轻易共享。因此,如何保护共享企业的知识产权及其利益也是对相应法律法规建设的一个挑战。只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健全了,企业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它们才会积极地投入到共享中去。

2.知识共享能力有差异。要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供应链节点企业应在知识存量、知识吸收、知识传播等方面能力相当,即知识差距较小。如有健全的知识管理体系、有一定的知识存量、信息基础设施完善、知识编码化程度高、员工能力素质高、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一致等。如果有知识共享能力太差的企业存在,导致企业间缺乏知识沟通,知识接受方很难理解知识提供方共享的知识,不仅要降低知识共享的效率,其他企业共享知识的积极性也会大受影响。

3.缺乏有效激励。同企业内部知识共享一样,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也需要支持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员工通过自己已经掌握而别人无法掌握的知识来获得自身价值。在供应链中,各个企业通过自己掌握而其他企业无法掌握的知识在利益分配中获得强势地位。把知识共享出去在一定程度上是与企业行为方式相悖的。因此没有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这在某种程度上会抑制企业共享知识的意愿。

4.企业间信任程度。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是基于合作、信任的基础之上的,随着共享的不断深化,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各方的核心业务,从而使共享关系变得复杂化。在供应链中,为了减少风险、降低交易成本,信任是不可缺少的。企业要改变传统的买卖观念和思维方式,要与合作企业共担责任、风险与成本,同时共享成果与收益,这是企业间开诚布公地进行知识共享的惟一有效途径。企业间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供应链知识共享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5.未建立统一的知识共享平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是独立和分散的,在知识的存储方式、传播形式和手段上存在差异,要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共享,需要有统一的知识共享平台作为各企业知识交流、协作的基础,使所有供应链成员都能快速方便地共享和获得所需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地捕捉、分类、消化和利用来自链外部的知识,使整个供应链的内外部知识库都得到丰富。

二、基于交易主体意愿的共享策略

1.建立有效的知识共享激励体系。从本质上来说,对供应链企业知识共享行为的激励就是针对节点企业“经济人”的特点,采取基于物质和非物质的激励手段,起到诱发动机、规范行为、协调关系的作用,促使成员企业积极参与到知识传播和知识学习过程中。因此,科学高效的激励体系是影响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效率的重要因素。

首先,对个人的激励。在企业诸多管理中,最终都通向对人的管理,突出“人才激励管理”,把开发人才放到企业生存至关重要的位置,以激励有为人才奋力创新。其次,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组织激励。供应链企业要建立相应的机制,来激发各个企业知识共享的积极性。可以采用知识奖惩机制,通过对供应链企业的员工和成员企业的知识共享行为进行奖励与惩罚,从经济、精神等方面激发员工和成员企业的共享积极性。

2.培育和维护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信用。信任是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顺利进行的前提。加强供应链伙伴关系的建设,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和协调机制,有利于增进供应链企业间相互了解与信任,为供应链知识共享营造出良好的合作氛围,促进合作各方的诚信建设,减少知识共享中的不确定性,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3.增强知识共享能力和学习能力。知识共享能力是供应链企业知识搜集、分类、提炼、存储、整合、转化和传递的能力。知识搜集、分类提炼和存储能力在提高可交易知识的质量和企业的知识相容度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知识整合、转化和传递能力用于减少知识质量损失、提高知识利用的效率。

4.培育知识共享的供应链文化。塑造良好的供应链知识共享文化,树立共存共荣观念,使成员间的利益和目标完全一致,并就供应链目标、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方面进行融合,形成供应链文化。不同企业只有接受彼此的文化差异、相互沟通,才能交互合作,形成供应链的知识共享文化,优化知识交易的外部环境,降低知识交易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保证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利地流动。企业应该认识到充分的合作和知识共享对于实现供应链双赢目标的重要性,通过成员间经常性的沟通扩展原先只存在于企业员工之间的内部知识共享文化,实现各节点企业知识共享文化的集成和汇合,形成一种鼓励知识共享、以知识共享为荣的知识共享联盟文化。

5.打造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技术平台。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变革突飞猛进,企业应充分利用先进技术为企业知识共享服务。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是实现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支撑基础。技术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共享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促进协作关系的建立,支持知识协作活动,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资源在供应链中的顺畅流动。

三、结束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任何一个公司要想走在它的竞争者之前,有供应链企业间进行有效的知识共享,提高公司动态学习的能力至为关键。知识在供应链企业间顺畅和快速地流动就可实现组织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反之则成为组织间知识共享的障碍。

篇12

二、V公司营运资金分析

基于公司的营运资金管理政策,公司希望使经营性营运资金保持在适中偏紧的水平。作为汽车零部件公司,下游整车制造厂商相对集中并且强势,上游供应商相对分散,要想通过营运资金管理来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就需要尽可能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增加应付账款周转期。

三、V公司供应链融资介绍

供应链融资是把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及其相关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供应链中企业的交易关系和行业特点制定基于货权及现金流控制的整体金融解决方案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解决了上下游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而且通过打通上下游融资瓶颈,还可以降低供应链条融资成本,提高核心企业及配套企业的竞争力。在供应链中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配套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或金融机构信用融入上、下游配套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配套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起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从而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能力。

(一)供应链融资可能带来的好处

1.从V公司的角度来看,供应链融资是重新确认供应商应付账期的机会。公司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参与到供应链融资,可以获得更长的应付账期。同时优化了公司内部的应付账款流程。应付账款完成发票等付款条件审核后便可以通过系统对接将发票信息发送给银行。大大减少了处理应付账款的人力和时间。而且供应链融资对比开据银行承兑汇票减少了准备合同的环节,减少了人工成本和票据传递的风险。

2.从供应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融资为供应商提供了灵活的短期融资额度。供应商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合适的提款期。鉴于核心公司的信用,供应商可以获得更合理的融资条件。对于中小型供应商不仅盘活了应收账款而且保证了供应商的收款期。

3.从银行的角度看,银行利用信用良好的公司的担保,开拓了中小企业的融资业务,获得贴现收益的同时风险可控。供应链融资也可能带来潜在的结算等其他银行业务。

(二)供应链融资的要求

1.从V公司角度来看,公司的采购部门需要分析目前的采购条款,选择合适供应商进行谈判,增加应付账期同时吸引供应商进入供应链融资的项目。供应链融资将原本和供应商之间的应付账款转移给银行,发票到期后公司必须按时支付给银行,不能以任何理由拖延。

2.从供应商角度来看,供应商提前得到应收账款需要支付相应的贴现成本。因为供应商的应收账期延长,相应的贴现成本会增加。供应商需要提升自身的应收账款流程,才能保证按时获得账款,例如需要及时准确开具发票给V公司,才能保证发票信息尽快通过审核发送给银行。

3.从银行角度来看,需要提供给V公司及其供应商稳定安全的信息平台,从发票的上传到放款再到发票到期日收款整个过程都在电子信息平台上完成,既要保证及时性也要保证安全性。银行提供的服务是否完善关系到是否有更多的供应商愿意加入到供应链融资的项目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