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7: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日本饮食文化日语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汉语在日本得到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天皇为首的日本上层封建统治集团对汉字和秦汉典籍产生了极大兴趣和学习热情①。由于缺少本民族文字作为记录载体,日本借用汉字文言书写宫廷文书。公元9世纪初,由留唐学生与僧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公元17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开始步入商品经济社会。应中日贸易之需,长崎地方行政长官选拔汉归化人任唐通事,担任中国语口译官兼商务官员。唐通事重视汉语口语学习,他们采用中国传统的私塾启蒙教育方式为子女传授“唐话”,还在“通事会馆”中教授汉语。自唐通事始,日本汉语学习由阅读经典转向实用目的,对此后的日本汉语教育深具影响。
由上述历史证明汉语在日本传播的历史是很长的,无论是官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融合,还是民间的互通学习,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无时无刻不在吸取着中华文明和汉文化中的精髓。在日本的汉语教学也是发展成熟,无论是隋唐时期日本兴办的“大学寮”,还是当代的“孔子学院”,可见各时期日本对学习汉语必要性的认识和学习汉语的热情,虽然中间经历坎坷和曲折,但是始终没有完全中断学习汉语的需要。
二、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正面影响
日本在发展过程中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自身完善成长起来的亚洲强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人是在汉文化的滋养中生长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教学,接受群体对汉文化的理解是促进汉语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催化剂,不断地在汉语教学中进行入汉文化的渗透会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寓教于乐,在学习中掌握教学对象的文化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日本,这个曾经热爱并依赖汉文化的国家对汉语或者说汉文化的理解层次一定比其他国家要高,这对汉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有利的条件又是挑战。如何正确地在汉语教学中输出正确的汉文化知识是每个对外汉语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语言的文化价值是传播的根本动因之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历史上,汉语曾是亚洲最具文化价值的语言,是东亚乃至中亚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日本主动学习传播汉语是出于对当时优势文化的崇拜,引进汉字是为了直接摄取中国文化。即使在假名产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仍通过中国典籍吸取中国文化的精华。正如日本著名文化史家家永三郎所言:“从中国文化方面来考虑,其影响最大的则在于文字(流传下来的文章典籍)的世界中,我国原来没有文字,借用汉字后才开始能够记述语言思想。敬重汉字汉文的观念之所以在国字国文诞生以后还能永久地存在下去,就是基于这一原始的事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日本资本主义文化向中国文化的反向传播。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自然就被视为低层次的语言,在日本文化教育界的地位跌至谷底。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并利用汉字的表意特性将其翻译为日语,称为“和制汉语”。和制汉语词大多创造于明治时代,在清末民初大量传入,而这种和谐的文化传播却被战争所打破,到了20世纪40年代左右日本的汉语学习则是为了战争目的。“近代日本的汉语不是从现实中国吸收文化所需的文化语学外语,而是服务于侵略中国的政治的”。
三、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负面影响
(一)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中汉字、词汇的差别的影响
外国学生进行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母语的影响,在这点上日本学生也不例外。而且,由于日语中存在不少汉语词汇,日本学生在词汇学习上所受到的母语的影响比欧美学生更大。同样适用汉字,给相互学习对方语言提供了方便,但是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词汇不尽相同,极容易引起误会,甚至会造成学习障碍②。
自2010年起日语能力考的内容、形式、分数等都将进行全新改革,新考试等级将由原来4个等级(1级―2级―3级―4级)调整为5个等级(N1―N2―N3―N4―N5),其中N3是新增级别,相当于现行的2级与3级之间的水平。新日语能力考试不仅测试学习者将日语作为语言知识的能力,更强调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在等级考试中最害怕的两项分别是听力和阅读,而改革后的考试不仅加重了这两项的比分,更要求每个单项都必须合格。对学生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难点,对教师而言,这更是个挑战。
在日语等级考试改革的形势下,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组织。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有效率”和“有效果”。在日语教学中具体的要求为,培养学生的日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日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
那么,如何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就是每一位日语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我认为,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要具体明确,新的形势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堂教学目标是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依据和归宿。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备课认真、准备也很充分,找很多例句,但目的都是围绕让学生掌握某几个语法点,不断地翻译、练习。在考级复习中,教师说得最多的就是接续、语法的辨析。当然这是为了适应之前的考试需要。新的考试形式要求教师重新制定新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
二、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让日语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目前的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小心翼翼地回答的局面,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灌输,而缺乏交流。这种状况对外语教育教学极为不利,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只有课堂充满活力,学生才能充满激情,思维活跃,勇于探索,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克服羞于开口的毛病,积极开展语言交际活动。比如,利用课前2―3分钟,让学生模仿播音员向大家作天气预报;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我设定人物和情景来进行对话练习;在理解文章内容时,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和解答问题;适当举行小型日语话剧表演、演讲比赛,等等。我坚信,一个充满活力的日语课堂定会给日语教学带来无限的生机。
三、注重日本文化导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日关系正常化,特别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日两国在经贸、科技、文教等各方面的交流和人员往来越来越频繁。对政治、文化等背景与中国不同的日本加深理解和沟通,有助于促进中日友好。也就是说,认识日本,了解日本过去和现在的基本情况,对于学习日语的学生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扩大学生接触日本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提高对中日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可以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给学生介绍日本的地理知识、战后经济和饮食文化等。例如《新版标准日本语中级(上册)》「温泉大国、日本一文,教师除了可以根据课本知识进行介绍之外,还可以搜集一些相关图片资料进行补充,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从而深入了解日本,激发其学习日语的兴趣。
四、巧妙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日语教学中的各门课程,它将促使传统教学发生质的变革,使日语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且更富有吸引力。
在文法课中,教师可制作幻灯片课件辅助教学。在课件中可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概念,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另外,教师还可以将相关的背景知识、扩展内容等更全面形象地展示给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解日本传统节目时,教师可将相关的照片、音像资料等适当地穿插到课件中,形象、生动、全面地展现出日本传统节目的特色。
在听力课上,教师应改变以往单调的听录音让学生回答问题的教学模式,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播放一些相适应的短片、动画、电影等,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体会语言的运用,改变枯燥的仅有录音磁带的听力课现状。
在会话课上,教师要摆脱拘泥于课本的现状,必须采取更多灵活、生动的手段促进会话课的日常教学。一方面可以利用图片等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会话练习,另一方面可以播放一些短片,让学生模仿练习。对于语言学习者来说,模仿是极为重要的,而多媒体设备能为学生提供一个逼真、生动的会话场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模仿对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会话水平。
总之,新的考试制度不仅要求学生学好日语,而且要求学生把日语学“活”,更要求教师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的积极性是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效果好、效率高是课堂教学的追求。对日语进行教学,必须从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入手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就要求每个日语教师对课堂的无效教学进行调整和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5205
一、引言
广义的跨学科指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作为一个知识统一体。如今,跨学科主要指突破学科界线建立一套研究策略,该策略适用于涉及两个以上学科问题的研究工作。例如,通过量子力学、基本粒子学、固态物理学和宇宙大爆炸模型,自然科学获得了知识上的统一[1]。
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参与国际事务的进程和步伐加快,市场对外语水平扎实、知识丰富的跨学科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传统的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已经不能与时俱进,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语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因此,应在日语语言文学专业建设日趋完善的基础上,谋求向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和“外语+专业”模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为适应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跨学科培养无疑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在此背景下探究高校跨学科人才培养的日语课程改革,对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增容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学科教育的发展历史
Wraga和Hlebowitsh[2]对美国跨学科课程的建立及发展历史进行了概括总结,将跨学科课程的建立及发展历史大致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末,美国在初中教育中导入“跨学科”这一术语,指单纯地将学科进行拼接的课程。1895年全国赫尔巴特协会(National Herbart Society)的成立标志着跨学科课程的诞生。第二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跨学科课程迎来兴盛期。此前,在杜威及赫尔巴特学派的研究中围绕儿童与课程出现了“相关性”、“协调”、“集中”和“关联”等术语,不过推动20世纪30年代跨学科课程兴盛的是那些试图在可行范围内探究课程的研究团体。这些团体开始整理概念模糊的相关术语,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提出“相关性”、“融合”、“广泛领域”和“精髓”等术语,这些术语与“跨学科”几乎意思相通。第三阶段为20世纪中叶,为应对学生人数的增加,开始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可以提供共通的经验知识,关注学生的个人或社会需求,被认为是一种跨学科整合的教育。第四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至50年代的基础课程(或称核心课程)运动时期。基础课程运动的倡导者认为传统学术课程的知识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并以该缺点作为前提,将基础课程定位于“对于所有学习者共通的由个人兴趣爱好以及市民、社会需求构成的学习经历”。第五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交叉课程时期。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回归本原运动和冷战的影响,教育经费削减,致使跨学科课程的发展受到了阻碍。尽管如此,在传统课程组织扩大的背景下,在中学开展的将两门或多门传统课程进行关联、结合和融合的跨学科课程的T・T得以延续。第六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是跨学科课程最新的兴盛期。关于跨学科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各个学校总结以往经验,积极推进跨学科课程的建设。然而不得不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针对美国学校教育中学习能力下降等问题而采取的重视课程的标准化政策与关注学生实际生活的跨学科课程的试行形成了新的对立。
三、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
1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
在创新立国战略的背景下,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和学科建设,需要在丰富专业内涵的同时拓宽专业口径。而建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恰恰是落实这些政策的有效办法,为高校优化学科建设和推进专业改造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提高复合型人才的质量
当今就业市场面临“就业难”和“招人难”的两难窘境。高校应将适应社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标准。跨学科的发展原本便是适应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需求。同样,现如今科技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更新,为应对经济社会迅猛发展而带来的各种挑战,就必须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提升自身教育水平,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跨学科教育摒弃专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固有思想和教条观念,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弱化“专业”的单一性特质,外语专业要突出“外语+专业”的多元化特质,充分利用高校多方面资源,增强学科间的交叉互动。
4有利于促进日语(国际商务方向)专业向国际商务日语专业顺利转型
与商务英语专业不同,目前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尚未正式设置商务日语专业。商务外语作为外语与经济学、管理学相交叉的跨学科专业,其性质决定了必须围绕跨学科问题进行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尝试。在多年来积累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可以为专业转型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行性保障。
四、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
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应创新教学内容,依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结构需求,将人才培养与日语专业设置标准进行学科复合建设,在专业负责人带领下,组织专业教学师资队伍进行研究与修整,指定专业教学计划,实施专业教学管理,进行专业教学改革。对课程模块的设计、安排与实施达到语言专业技能、语言专业知识、经济专业知识和金融专业知识协调发展,实现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能力的综合化。目前,许多高校的商务日语专业都开设了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贸易(日语)、日本社会与经济(日语)、日本商务礼仪和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教学内容融入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知识。日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讨论稿规定: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校根据办学特色和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因此,各高校也应根据自身办学特色,修改适合本学校的教学内容。
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体系下的课程设置应在巩固必修课的基础上丰富选修课。适当合并内容重复或相似度高的课程,并对实训课程统一授课。
1 选修课程方面
东北财经大学在日语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将选修课程(包括学科基础选修和专业选修)按照类型进行了语言能力拓展、跨学科和专业任选三种定位,如表1所示。因为日语专业招收的是零起点考生,大学一年级是学生奠定语言基础的重要时期,为了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夯实基础,所以不设置其他选修课。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开设中文授课的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课程。而在中高年级阶段,逐步把日语和跨学科的课程整合起来,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国际技术贸易、国际商法、日本商务礼仪、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商务日语谈判、市场营销学(日语)、基础会计(日语)和中级财务会计(日语)等实用性强的课程。
通过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一览表可知,日语专业自大学二年级开始逐渐增加可供选修的课程。大学三年级以专业知识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为主,跨学科课程所占比重明显加大。但在目前东北财经大学日语专业性质定位的限制下,跨学科课程皆为选修课。大学四年级上学期安排以就业和考研为导向的课程,如跨文化交际和跨国公司与企业文化属于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如表2所示。
2实训课程方面
在课堂讲授式教学之余,应特别注重实践课的培养。在大学一年级实践课中,指导学生设置并使用日文输入法,浏览日本网站,获取日语自助学习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资料收集能力,就某一话题整合网上的图片、文字和视频资料,从而增强语言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根据调查得知在软件外包工作中大量应用到Excel软件,应在培养计划中加入“Excel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和“Excel高级应用”等课程。在大学二年级实践课中,进行情景模拟,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关于公司内部接打电话的方法,从影视作品中截取相关视频,并将内容按照请求、约定和询问进行分类,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掌握打电话的礼仪、寒暄的方法和表达技巧。
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是将日语语言教学(即听说读解译的教学)与商务礼仪、经贸知识和IT知识融会贯通的课程。在跨学科人才培养中,把提高语言技能与提升专业能力并重,推广研究型教学理念,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作用。将商务日语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结合,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增强教师的外语专业跨学科教学意识,转变教学思维。改变灌输式教学方式,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等教学方法,关注培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各种实践教学中,突出实践性,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付诸于实践教学体系内,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
综上所述,在该课程培养方案下,选修课的比重,尤其是跨学科课程的比重较以往明显增加。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注重实践活动和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新培养体系下,《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3-4]规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课程学时没有缩短,但在专业实践和跨学科课程上却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是指精读和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学(日语)、国际金融(双语)、国际商法和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
五、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式
1加强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应用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内容更生动、形象,可以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目前,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的运用已经很普遍,但存在信息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最关键的是缺乏创新性与互动性。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力度,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实现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2005年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天空教室”建立起在线教学系统,经过不断充实和改进,发挥了良好的作用。该网站提供了日语精读课的所有教学材料、详实的阅读文献和视听说材料。网络课堂24小时开通,学生可以通过Email与教师讨论和沟通,也可以在讨论专区通过留言的方式提出问题,其他学生和教师均可参与讨论。基于现有网络课程平台,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网上资源,包括课件、模拟试题、文化背景介绍、精品课录像、新闻时事和讨论区等内容。
2研讨式教学法的导入
大学日语专业通常招收零起点学生,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日语水平,教师往往采用“注入式”教学法,讲授过多和灌输过多使得课堂缺乏探究活动和理性互动。这种单项教学过程导致教师很难全面了解学生,因而谋求一种由单项教学过程向交互式教学过程转变的教学方式势在必行。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可以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的转变。
研讨式教学法适用于围绕一个具体问题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的情况,而不适用于必须通过实证研究提供信息的情况。在大学日语课堂中,教师担负着指导发音、讲解语法和分析表达等方面的责任,同时又要纠正学生的错误并使其充分认识且牢记。巧妙采用研讨式教学法有助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问题、更正错误和深刻记忆。但并非大学日语教学中的所有环节都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因此,需要对大学日语教学各个环节按照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分类,分析各环节的特征和目的,如该环节属于寻求普遍性解决方案还是通过实证提供信息。在对各教学环节有了清晰认识之后,再探讨是否适合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以及适合导入哪一项或哪几项要素。切忌忽略可行性分析,盲目照搬西方教学法的“拿来主义”做法[5]。
3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辟日语第二课堂。在华工作的日本人成立了日本人会,日资企业的多数高层皆为日本人会或日商俱乐部的成员,邀请此类人员到高校为学生做人才需求和企业文化相关报告,为学生搭建了解行业现状的平台。另外,加强与软件外包公司的往来关系,介绍学生进企业实习,使在课堂和实践课上学习的相关知识能够学以致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加深理解和提升水平。与戴尔、埃森哲、IBM、惠普、东软和简柏特等公司保持联系,力争借助对方平台建立固定的实习对口岗位。邀请软件外包企业高管做企业文化和员工素养要求等方面的讲座,让学生在与公司近距离接触的同时,了解社会需求和公司需求,明确学习目标,激发求知欲。联合日资企业和软件外包相关企业,筹划建立实习基地,在假期或大学四年级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学生可以通过实习基地的学习掌握实战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今后的求职活动。为学生创造并提供良好的第二课堂,对学生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起到积极作用。即在实践中提升学习效果,在学习中提高实践能力。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鼓励学生与日本外教和日本留学生交流。组建日语协会,积极开展日语角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佳能杯”、“中华杯”和“天地杯”等日语演讲比赛、配音大赛和作文比赛;普及茶道、花道和香道等日本文化知识;积极筹建日语口语教学实训室,实训室的布局具有日式风格,包括日式饮食店和日式办公环境等,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了解日本社会、企业文化、饮食文化和人际交往之道等[6]。
六、结语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人文素养,掌握日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知识,具备语言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能从事涉外工作、语言服务和日语教育并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国际化、多元化外语人才。在此背景下,对高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面的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授课规范和教学效果检验等问题进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水平,为向社会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提出一定的见解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有利于学生掌握跨学科、交叉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教师宽泛地组织教学;有利于高校学科建设和专业改造;有利于整合高校资源,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提高人才的质量,为高校创建了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传统单一的语言文字教学已经不适应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需要。本文以商务日语专业的跨学科课程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国际商务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问题。采用问卷调查、测评和反馈等研究方法,全面探讨和论证日语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问题,并结合辽宁省多元化教育优势提出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跨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方案及解决对策。
在商务日语专业跨学科课堂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课程体系,拓宽研究方向。我校日语本科专业(国际商务方向)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除了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课程设置由语言文学研究型课程逐步转向综合研究型课程,由单一学科发展为多学科和跨学科。
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首先,改变教师“讲授型”的授课方式,避免“一言堂”和“满堂灌”。教师应活用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推进互动式教学。其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运用音频、视频和PPT等多媒体教学。再次,导入研讨式教学法,促进大学日语课程由单项教学过程向双向教学过程转变。最后,积极采用校企共建的实践教学方式。与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和外贸公司等合作。
我校日语专业进行了跨学科课程改革的探索。在2014年重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主干课程有:日语精读、日语听说、商务交际日语、商务日语阅读、商务写作、 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日语)、市场营销(日语)、日本社会与文化(日语)、基础会计(日语)、中级财务会计(日语)、市场营销、中国经济、国际商法和西方经济学等课程。培养方案在保证语言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实践活动,大力推动跨学科课程的发展。新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并通过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宽口径的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类中的语言专业基础课程群主要是指精读、听说类等。其中具有实践教学特点的语言技能训练课占有较大比重,如翻译和写作等。另外,还增加了有较强实践性的“日本商务礼仪”和“情景日语”等模拟实践课,专业知识类课程保留了语言、文学和文化等方面的课程,增加跨文化交际、国际贸易、会计和商法等课程。
参考文献:
[1]赫伯特・金迪斯,萨缪・鲍尔斯 走向统一的社会科学:来自桑塔费学派的看法[M]汪丁丁等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Wraga, WG, Hlebowitsh, PS Annual Review of Research for School Leader[M]New York: Leadership Policy Research,1996
[3]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基础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组高等院校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教学大纲[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5]胡伟 研讨式教学法在大学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学理论,2014,(5):204-205
[6]陆红娟浅谈高职高专服务外包日语听说教学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4):157
[7]姚绚文高职院校商务日语专业课程整合及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10):193-196
[8]周光英高校跨学科培养人才的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周林娟商务日语大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10]戴炜栋关于面向21世纪培养复合型高级外语人才发展战略的几个问题[J]外语界,1999,(4):1-3
[11]李明秋,郭艳玲跨学科外语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18-720
高等学校基础日语课程的现状主要集中表现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方面。
(一)基础日语课程之教师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在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一些弊端,主要表现为教授内容和教授方法两个方面。
1. 教授内容
教学内容方面的弊端主要体现在教师常常重视基础知识、语法项目、读写和书本知识却忽略发音基础、单词释义、听说译能力及课外常识。
(1)重视基础知识,忽略发音的准确性
教师把教授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上是常见的基础日语课程模式。但大多数学生是在大学时期的基础日语课程中才开始接触日语,所以必须重视发音的准确性。就像中国人从小学习拼音一样,日语学习也得从发音和假名开始。
(2)强调语法,忽略单词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复强调语法,认为语法是语言的核心。其实,单词是语言的基础,词汇量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如何让学生不只是死记硬背,更能活用单词,是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的内容。
(3)重视读写,忽略听说译能力
大部分高校设置基础日语课程为每周8学时或10学时,听力和会话课程分别为每周2学时或4学时,课时的差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这一点也为以后学生听不懂日语和不会说日语埋下了隐患。外语学习包含听说读写译5 项能力,但由于大多数高校的基础日语课程都强调读写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听说能力的弱化。
(4)重视书本知识,忽略课外常识
担任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师往往认为学生应该先打好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只讲书上的内容,而且只讲解内容本身。比如讲到「文化(文化)这个单词,常常一带而过。事实上,关于文化一词的课外知识非常多,比如日本人的饮食文化、自然观和集团主义等,如果对这些内容进行讲解,不但可以调节单调乏味的课堂气氛,也能扩展学生的视野。
2. 教授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一味自我讲授,不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及完全使用日语授课,不考虑学生接受情况成为教授方法上较为明显的弊端。
(1)重视自我讲授,忽略学生实践和思考
目前,多数高等学校都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讲为辅的教学模式。很多高校教师沿用了初高中教师的授课方式,一味自我讲授,并不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收。近几年,更是出现学生埋头于手机,毫不理会课堂教学的情形。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知识的传授和课程的进度,但也会导致学生陷入被动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心理,失去自学能力。
(2)用日语授课,导致学生接受困难
很多担任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师都从事日语教育多年,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也致使很多教师倾向于使用日语授课。但对于处在入门阶段的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学生,无疑提高了其听课的难度。虽然有些教师在每句日语后会增加翻译,但学生往往还是一头雾水。
(二)基础日语课程之学生学习现状
目前,学生在基础日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全国高校具有一定共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学习动机模糊、学习态度消极
据对历届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选择日语专业的动机这一问题的答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非自愿、被调剂;非自愿、就业前景良好;自愿、对日语或日本文化等相关内容感兴趣。相比而言,真正因为有兴趣而选择日语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较低。这一调查结果表明,约有2/3的学生学习日语的动机相对模糊且并不积极。由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懈怠散漫就变得合情合理。多数学生是在大学时期首次接触日语,以兴趣和好奇为着眼点进行学习。久而久之,新鲜感尽失,自然会产生倦怠情绪。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终日面对同一门语言,即使语言中所体现出的文化魅力以及语言在影视节目中的独特视角有巨大吸引力,也会因为语言本身的枯燥和长期沉浸在语言中的乏味而热情殆尽。加之,进入高年级后学习的功利性变强,外界环境对个人产生的影响变大,多数学生学习日语的热情明显消退,态度消极,较为被动。
2. 学习方法陈旧、学习效果不佳
近年来,由于企业对人才的明确要求,日语国际能力测试在各大高等院校引起了强烈重视,80%的高校将通过日语国际能力测试一级作为获得毕业证或学位证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部分会采用以下几种学习模式:
(1)死记硬背
由于高校教师相对机械的教授方式,学生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就变得合情合理。尽管这种学习方法已经被多次质疑,但大部分学生仍然会通过念几十遍或写几十遍的方法来记忆单词和句型,不懂得建立体系,发现规律,不仅花费了大量时间,还无法进行活用,学习效果不佳。
(2)功利性学习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方法中也融入了一些自己的价值观。即:快速学习和精准学习。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先分辨学到的知识是否属于考试范围,练习题目是否是考试题型,所学的内容是否对将来的就业有帮助,再决定是否学习和如何学习。也就是考什么就学什么,用什么就学什么,只要和考试无关的,只要不是将来在职场中能够用到的,都可以忽略。如此,学生认为做到了所谓的快速及精准。殊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此时学到的一点看似无关的知识,将来对自己也许会有很大帮助。
(3)哑巴式学习
这种学习方法是大多数中国人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常见的方法。追求高分让无数学生忽略了语言实用这一环节。不读、不背、不说甚至不听,是常见的现象。因此,不能和他人交流,见到外国人就紧张到失态,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在上述学习方法下,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由基础阶段埋下的隐患在高级阶段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无法顺利通过大型考试、不具备能力撰写毕业论文及不能顺利面试就业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基础日语教学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教学服务供给侧也需要进行适度改革。只有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为己任,才能收获更丰硕的教育成果。因此,准确定位学科目标,改善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教师的自身学力,才能保证基础日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清晰定位课程目标,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
现有的高校教育模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这种模式的弊端清晰可见。改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教师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听说读写译同步发展,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1. 突出学生地位、培养自学能力。
务必让学生形成课前预习、课上带着问题听讲、课后及时复习消化和主动涉猎课外知识的习惯。对于重点的单词句型,提前让学生查阅字典和课外辅导书籍;引导学生查阅各种资料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制作多媒体文件进行演绎;分组讨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得出最终结论。
2. 听说读写译同步出击
语言学习不是将单词、语法和句型简单拼接的过程。基础日语课程作为高校日语教育中的根基,必须将读作为说的基础,用听刺激说的欲望,将说和写融为一体,方能使译水到渠成。听说读写译5 个方面必须环环紧扣,才能培养复合型人才。
3. 多元化教学迫在眉睫[1]
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现代外语人才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具有广博的语言文化知识,对社会、经济、历史和文学能够有高跨度认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基础日语教学应重视对日本文化、文学、历史、社会和礼仪等内容的传授,尤其应重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的表达方式。
4. 跨文化交际需要提上日程
外语教学的深度目标是理解目的语文化。因此,一个外语学习者是否能表达较为地道的外语,并非取决于丰富的词汇量和健全的语法体系,而是取决于他对外国语言文化的深入理解及外语思维的正确养成。所以,培养学生的日语思维能力,是作为非母语学习者的重中之重。
(二)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模式和手段教学
尽可能地使用肢体语言,利用各种教学设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才能培养更出色的日语学习人才。
1. 使用肢体语言[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举手投足事关重大。作为日语教师,应秉承日本人时刻不忘微笑的理念,将微笑贯穿课堂始终。并培养学生即使在课外,也要对老师和同学谦和有礼的习惯。除此之外,与学生的眼神交流也十分重要。将学生划分为前后左右区域,并不时给予眼神交流,会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倍受重视。配合课程内容,适当地使用动作来进行说明、比较或举例,也是不错的策略。
2. 使用多媒体设备
现代教学手段不应只停留在课本和板书,应积极地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视听体验的机会。重复20 次「富士山(富士山)这个单词,也不如让学生看着白雪覆盖的富士山的美景印象深刻。进行「和服(和服)这个词汇讲解时,若是能对和服进行分类,展示出日本人根据季节和年龄在选择和服上的差异,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3. 丰富教学形式
(1)任务教学法
进入课程之前,可以花5-10 分钟让学生把前一天课下查阅的小知识介绍给大家,或者进行日语演讲,既能锻炼口语能力,又能提高听力能力。更可以让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文化文学常识,团体协作进行研究。
(2)研究学习法[3]
讲授单词时建议采用关联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近义词和反义词,如表示非常的词汇:「大変、「とても、「ずいぶん、「非常に等;对词汇进行分类,如关于水果的单词「桃(桃)、「西瓜(西瓜)、「オレンジ(桔子)、「バナナ(香蕉)、「りんご(苹果)、「葡萄(葡萄);关于身体部位的单词「手(手)、「顔(脸)、「歯(牙齿)、「耳(耳朵)、「目(眼睛)、「頭(头)、「眉(眉毛);进行单词接龙游戏,也就是用前1 个单词的最后1 个假名开始1 个新单词,如:「赤い(红色)「いえ(家)「えがお(笑脸)「おおい(多),之后以此类推。
(3)交际学习法
基础日语课程进行到一年级的下半年,学生已基本上具备了简单的会话能力,可以尝试让其进行课文的角色扮演。二年级时,可以将角色扮演课外化、灵活化和即兴化,更可以找一些简单的动画和电影片段进行配音训练。这些手段既可以让学生检测自己的发音是否准确地道,也可以训练听力水平。课文的学习不应该只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上,可以让学生探索每个句子的替代性说法,判断其是否正确;还可以以此为蓝本,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和扩充相关知识进行会话训练。
(4)情境学习法
讲解单词时也可以采用教授绕口令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有规律的发音掌握单词的记忆技巧,促进其词汇量的扩大[4]。如:「桃もスモモも桃のうち(桃和李子都属于桃科)一句,既掌握了桃、李子这两个单词,对「うち一词的新用法有了认识,又了解了作为副助词的「も的使用策略。听写课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是否能将倒背如流或自我感觉掌握较好的内容写对,是对他们的深度考验。由教师先将课文翻译成中文,再听写学生要求其翻译成日语,之后和课文本身进行差异比对,无疑是查漏补缺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