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写作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7: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语文写作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写作教学论文

篇1

二、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

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比如,在进行应用文写作方面的训练时,学生在初中曾经学过借条的写法和格式,可毕竟不常用,就被忽略了。在一次试写过程中,写对的学生寥寥无几。经过了解,原来是因为这些学生的家长是经商的,借条经常出现在他们的生活里,所以才会那么熟悉。可见,语文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学会去评判一件事情的是非曲直,并且要做到有理有据。例如,高中生攀比心理严重,穿名牌服装、用品牌手机等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作业,完成一份关于高中生日常消费的调查报告,让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了解高中生的消费观,最后要写出总结和自己的看法或建议。通过这项作业,一些学生在消费理念上有所转变,还有的学生学会运用辩证、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学会了表象和实质的区分,从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习语文,例如,做街头广告的“医生”,到社区进行“献爱心,送温暖”活动,自制手抄报,参加公益演讲等。总之,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能只把眼光停留在课堂上,要启发并带领学生走到室外,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锻炼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抓好语文教学,就要抓好学生的听说读写练。写作能力对高中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将来学生无论是升学还是就业,写作都会有很大的用武之地。下面我谈一下如何培养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培养学生积累素材的好习惯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教师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把遇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体味其妙处,在合适的时候要学以致用。对于一些优美的语段或文章,教师应让学生去体会句与句之间的衔接、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安排。素材积累得多了,学生自然就掌握了写文章的方法,如首尾呼应、深化文章主题等。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就要在平时多阅读,多摘抄,一旦在写作时用到这些素材,便会文思泉涌,一气呵成。

(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生只有坚持练笔,才能提高写作能力。然而,高中学生时间紧,学业忙,作业多,压力大,除了做作文课的硬性作业外,很少有时间写作,更别说坚持练笔了。但学生如果长时间不动笔,就会出现无从下笔的情况。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多练笔,我常常拿出自己的“感悟日记”读给学生听,用自己的满腔热忱来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之火,并鼓励学生坚持进行“一句话晨记”。在每次早饭后的时间段里,我要求学生记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或者自己一天的计划和安排。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明显提高。

篇2

一、方法型教学论文

这是一种介绍具体教学方法和经验的论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通常会摸索出一种新颖而有效的操作方法,或者是探索出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应该说,任何一个有一定教龄的教师,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都会有自己的好方法和好经验。当这种方法和经验相对成熟时,我们就可以通过总结和提炼把它写成教学论文。这种论文的标题,通常是用《……的尝试》(做法、应用、实践、探索),或者是一个具有操作性的句子。比如:《鼓励学生走生活作文之路的尝试》《“自学——质疑——释疑”的阅读教学的应用》《用经典范读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等。方法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阐述运用方法的依据

为什么要运用这种方法?依据是什么?任何一种新颖方法的运用,不可能凭空捏造,总会有一定的背景。背景通常有两种:现实背景和理论背景。现实背景是指当前教学中的实际情况和客观存在;理论背景是指新的教学理论和思想。方法介绍之前,应该把它扼要地写清楚。写清楚背景,有助于增强论文的现实针对性,有助于增强方法的实用性。如果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概念比较冷僻,还有必要对概念作些诠释,

以便让读者一读开头就能明白。

2.介绍方法的实施过程

这是教学论文的重点部分,必须对方法作详细的叙述。介绍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有的方法是渐进式的,有逻辑顺序,这就应该按逻辑顺序一步一步地介绍;有的方法是并列式的,没有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可以根据先主后次的顺序来介绍。在介绍时,小标题中不要用空洞的、玄乎的词语,也不要用表示结果的话来代替操作,要尽量用操作性的语言,直接写明怎么做。比“如每学期向学生推荐三篇时文美文”,如果换成“用时文美文陶冶学生情操”,那操作性就大大削弱了。介绍过程时,最好用小标题,分条列项。如果操作步骤较多,在小标题下还可以再分几个方面来说。总之,方法的介绍要有层次性,力求让读者读起来方便。

3.陈述方法实施的效果

一种科学而新颖的方法实施后,往往会取得理想的效果。作为方法型的教学论文,有必要把效果陈述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关注。效果有显性和隐性两种,对显性的效果,能够用数据说明的,尽量用数据;对有些无法用数据说明的,可举例说明,选择一两个典型事例。陈述效果时,最忌讳的是光说些大而空的话,比如“提高了积极性,激发了兴趣”。用事实说话,让人心服口服,是这一部分的关键。当然,陈述的效果必须与实施的方法相关,不要把与本方法毫不相干的效果也统统扯上去。

4.陈述应注意的若干事项

某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比如本来以为某个环节很简单,实际上却非常复杂,或者本来以为学生很感兴趣,可实际上兴趣不大;有些方法在实施时,必须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心理准备。而这些,对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可能不会注意。总之,某种方法在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要特别注意些什么,都要交代清楚,以免读者走弯路。这部分可简单些。

对于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最喜欢看的就是方法型的教师教学论文,因为它最实用,学了马上可以在自己的实践中运用;最容易写的也是方法型教学论文,因为它来自自己的实践,都是自己曾经做过的和想过的,写起来比较顺手。如何使方法型教学论文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如何使介绍的方法更有普遍的指导性,这是写作方法型教学论文的关键所在。

 

二、观点型教学论文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往往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和想法,不吐不快;一旦有了新的观点和想法,又觉得它会对现实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和指导意义, 就总想把它表达出来,于是就有了观点型教学论文。观点型教学论文是直接阐明作者观点的,常常用这样的句子形式作为标题《要……》《……是……》《应该(必须)……》等。例如《低年级学生要特别注意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学设计应该简单扼要》。观点型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程式一般为——

1.根据现状提出观点

观点总是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提出来的,它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可以先罗列一些现象,陈述一二个具体事实,然后从现象和事实中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来。这里的现象和事实必须具有典型性,不是个别的偶然的;观点必须是旗帜鲜明的,不要含糊其辞,当然也不能绝对化或极端化。例如浙江有位教师最近通过尚在使用的浙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将要使用的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教材进行比较后,写了篇教学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建立于两种教材的比较,由于马上要使用新的教材了,因而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有些人,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吸引人,用耸人听闻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这是不可取的。

2.摆出依据分析观点

光有观点是没有说服力的,只有通过具体的论证,才会使观点站立起来,才能为读者接受。这一部分就是论证观点。论证通常有理论依据或事实依据。理论依据就是用逻辑思维进行推理、演绎或概括,常常要引用一些名人的观点作为佐证;事实依据就是摆出看得见摸得着的事实。一般而言,依据越充分,就越有说服力。例如上文说的“中高年级阅读教学正面临着全新的挑战”这个观点,作者就是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论证的:

A.课内分量明显增加;B.课外阅读要求提高;C.课文理解难度加大;文本内涵丰富多元;E.知识分布松散无序。对这些依据,作者自然都作了详细分析,或举例说明,或用统计数字,或运用对比等。这一部分是此类文章的重点,它的篇幅应该占全文的三分之二以上。

篇3

1、本着“写自己”这一原则进行教学特殊教育学校传统的作文教学,绝大多数是要求学生按照教师或课本中的例题要求或提供的材料进行写作指导,这种教学作文的形式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牵着”听力障碍学生的“鼻子”去写作文,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调动不起学生写作文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作文内容处于被动,难以锻炼学生的独立写作能力,更谈不上提高听力障碍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在教学中,我本着“写自己”这一原则对学生进行了写作的指导。首先,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积蓄写作素材。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素材,不是抓过来就可以应用的,需要平时的认真记忆。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随时指导,让学生了解事物与语言的关系,使形象与语言相吻合。教学时,我注重平时训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对于写得好及有进步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这样,学生头脑中就不再空白如野。学生所能达到的写作水平,教师也做到了心中有数、掌握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出写作要求。由于教师了解了学生写作文的基础及能够达到的写作水平,于是据这些情况,定出恰当的作文标准、要求及目标,让学生据要求对素材进行筛选、整理,以待下笔。

3、进行写作文。写作文时,可让学生写自己的所想、所做,以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心话。通过长时间的严格训练,我发现这三个原则的实施,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仅内容具体、新颖,而且在语言的组织、写作的角度等各方面都锻炼了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

二、培养观察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听力障碍学生由于失去听觉以目代耳去适应环境,观察能力很差,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外部表现,无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在写作时,往往无事可写,有许多同学的日记空洞,象流水帐一般。比如,他们每天上学途中看到马路上骑自行车的人来来往往,有时看到交通阻塞,有时看到有位小学生帮老大爷推车,有时看到马路两旁的树冒出花骨朵等等。这些内容他们都经历过,但不会兴致勃勃地去观察,因而写不出有特色的东西。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懂得观察,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捕捉不到有意义的新鲜事。

1、要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从思想上启发学生。如:教师提出有意义的内容引起听力障碍学生的兴趣。比如:你知道早晨太阳出来时是什么样的吗?学生反复思考,怎么也说不好。这时教师说,我们明天早上早些起床,看看日出时是一种什么情景。要求大家连续观察三天,然后写出自己的感觉。结果学生们的描写各有千秋,每天的写法各有不同。学生也都从中得到了观察的乐趣。再如,春天来了,让大家走出课堂,来到大自然中,观察春天到后的景象。天空、阳光、风雨、山色、花草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景,那么学生就会发现曾无数次接触的东西,是那么不寻常.那么可写。

2、要引导学生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在观察某一景物时,首先确定观察点,有次序地由东向西或由上而下或由远及近进行观察。如:观察立交桥,要求学生站在一定的位置从远处观察立交桥是什么样,从近处观察又是什么样。然后重点观察几个景物进行具体描写。

3、引导学生观察影视形象、图画、照片,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用电影、电视、幻灯、照片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观察指导,使学生的视野开阔,让学生处处留意,细心观察来不断提高写作文的能力。

三、注重交际能力,进行写作训练

听力障碍学生由于听觉的丧失,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对事物的了解不多。学到的知识较少,而需要学会的应用于生活中的语言数量却十分广泛,致使与正常人的交往困难,这就迫切需要写作的教学要有的放矢。

l、捕捉学校生活中的语言交际机会,进行写作训练听力障碍学生全日生活在学校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言语交际机会。如:我班同学王会言把文具盒弄丢了,我就让同学们写寻物启事。当王会言的文具盒又回到自已手中时,同学们体会到了写作文的用处,便更加喜欢写作文了。另外,同学们做了好事,可写表扬信;同学病了,可写慰问信等。

篇4

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小题材。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每一个细节、用情去感受、用爱去认识生活中的小题材。看似“小事”,“平常事”,如果你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同样可以写出精彩。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地结合起来。所谓定向观察,就是要根据某次写作的要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参观、游览、调查、访问等活动,或把观察的事物带入课堂进行定向观察,通过定向观察让学生获取写作的素材。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学会全面观察、学会比较观察,抓住事物的特点,摄取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亲身实践,并懂得观察的重要性,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仔细观察事物的好习惯。所谓随机观察,就是要求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空间,引发学生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要求他们凡遇到新鲜的感受,要及时地记在专门的观察本上,为他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智力背景。可以把一天中经历的事回想一下,把有意义、有趣味或者有感想的事挑选出来写,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还可以带到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独具一双慧眼,就会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

二、广泛的课外阅读

鲁迅先生曾说过,自己的作品大都仰仗于先前读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只有将阅读中学到的知识积累起来,才能厚积薄发。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指导孩子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低年级的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可以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给学生阅读。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要具有广泛性。鲁迅先生说过:“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读书要有正确的方法,不懂就问,要善于思考,还要勤做笔记,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段落,优美的抒情段落,精辟的哲理段落、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写作常识以及文章的结构提纲等等都可以作为读书笔记。做到“眼到、心到、手到”。还要对这些笔记不断地定期进行巩固和整理,印在头脑中,用时方可随手拈来。积累要循序渐进,根据年级的不同,逐步提高要求,最重要的是读书要持之以恒,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在阅读中积累大量生动的语言。

三、勤练笔 多修改。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引导学生对文中的角色说话,或想为文中角色改变一个环境、或对省略的一些情节,“空白”发挥学生自己的想象作些合理的补充,或者是对作品进行模仿,冰心就说过“我常常抄袭,就是说模仿别人更好的句子。” 让学生养成记日记的习惯教师要善于在活动中组织学生练笔。如让学生把在校内参加的比赛活动情况写下来,把学校中秋节的活动情况写下来,把对新老师的感受写下来,记录与新同学成长的快乐等等。总之教师首先要有一种生活处处可写作的意识,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练笔。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语文大纲》中明确规定,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在文章修改方面也为人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他说过:“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宋代的欧阳修,文章草成之后常挂在墙上,不断修改。相传《醉翁亭记》原先开头很罗唆,后来听了一个樵夫的意见改为:“环滁皆山也”,成为名文名句。鲁迅曾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觉得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一定要它读得顺口。”“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教师修改要和同学之间的互相修改,以及自我修改相结合,尤其要鼓励学生的自我修改。文章写完后要检查一遍看自己有没有写错别字。要自己朗读一遍,从语感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然后放几天改一遍,再放几天再改。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文章要修改,学生只有学会自己改的本领,才能把文章写好。”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