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4 08:3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一个力的产生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且同时存在。
(2)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3)力的作用可发生在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可以发生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有两个: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运动状态的改变是指物体的快慢和运动方向发生改变)。
举例:用力推小车,小车由静止变为运动;守门员接住飞来的足球。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举例:用力压弹簧,弹簧变形;用力拉弓弓变形。
3、力的单位:牛顿(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这种图示法叫力的示意图。
6、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自动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兴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开展的第一个主题,教材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自我介绍,求职表演等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建立相册,让学生自己在每一位同学的页面下写上一段话,评出这位同学的特点,这一活动将学生的目光扩展到全体同学,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二是组织跨级对话,组织与八年级、九年级同学联谊会,促进了校内同学间的沟通;三是建立家庭和谐档案,要求学生每月为家庭成员提一项建议或解决一件家庭事务并记载下来。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二、合并课本主题,扩大主题空间
有些课本主题比较单一,有的两个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加上农村初中学生受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同时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不大可能频繁地让学生离家(校)活动,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家乡山和水》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子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另一组调查当地的矿藏分布和森林资源;第三组负责统计辖区内的河流及其受污染的程度。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三、改变课本主题,催生主题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0-0109-01
《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语文综合性学习从根本上确立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在教育较落后的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也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了。但是,由于条件的限制,因此出现了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存在着热热闹闹走过场的现象,没能达到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甚至于某些主题无法开展。如果教师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地方教学资源,就会存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不完整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中进行的一点实践探索,写出来与同仁们探讨交流。
一、扩大综合性学习主题空间
初中课本中,有的综合性学习主题在操作上有重复之处,因此,有必要将课本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综合性学习合并为一个主题开展,这样会省时、有效。如八年级下册有《背起行囊走四方》和《到民间采风去》两次综合性学习,它们具有上述特征,于是我将这两个主题合并为《我爱我的家乡》一个主题,将全班同学按居住村寨分成几个小组,一个小组搜集当地的民风、民歌、民谣、笑话等;另一组调查当地农作物种植种类,家畜家禽的饲养情况。第三组负责调查当地各民族同胞的信仰、禁忌、婚嫁寿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民俗特征。以上过程大致安排2—3周时间,然后各小组成员总结调查所得,再由组长执笔写出专题报告,最后举办一个《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成果展,这个展会,既有同学个人的独自成果,又有同学们集体智慧结晶,达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同样《寻觅春天的足迹》与《古诗苑漫步》可以合并,《世界何时铸剑为梨》和《让世界充满爱》可以合并。
二、丰富综合性学习主题内容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学习主题随处可觅。语文课本中的综合性学习主题仅是给教师和学生的提示,有些主题本身就是学生的生活,是地方教学资源的组成部分,对于这些主题,我们应该按课本的安排组织学生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丰富主题活动的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我爱我家》,这一主题的编排意图在于让学生从身边的环境开展主题活动,我除了按教材的安排完成了写作任务外,对主题进行了适当延伸:一是讲故事,全班分成两组,一组学生找出自己家里的老照片,询问家长向同学们讲讲老照片的故事。一组同学拿来家里的珍品,向家人询问它的来龙去脉,给同学们讲讲它的故事。二是体验辛苦,主要让同学们回家给自己的母亲洗一次脚,看看母亲脚的特点,然后想想自己都为母亲做了什么,母亲唠叨是为什么。这样延伸,丰富了主题内容,扩大了活动空间,易于创造成果,达到了表达、交流的目的。同样应遵行的课本主题还有七年级上册《这就是我》,七年级下册:《成长的烦恼》,八年级下册:《献给母亲的歌》等。
三、催生综合性学习主题资源
课本中提到的有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在农村无法开展,如七年级上册的《探索月球奥秘》《追寻人类起源》;七年级下册的《戏曲大舞台》《马的世界》;八年级下册的《世界何时铸剑为梨》等,在无书、无网的农村初中是难以实现的,如果由老师代替又不能实现教材编写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充分利用当地的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改变课本主题,,如将《戏曲大舞台》改为《你歌我歌大家唱》,让同学们到各村寨去收集山歌、民歌,并举行山歌、民歌演唱会,体会原汁原味的民众风采;将《探索月球的奥秘》改换成《大山里的神话》,让学生收集本地的神话故事、地名由来,品味出家乡的每一处地方都具有浓郁的神奇;将《追寻人类起源》改为《家族的变迁》,去追寻家族中的交叉历史,如异姓通婚史,异族通婚史,异族继承史(异族过继儿子继承财产)等,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的血管里都流动着对方的血液,五十六个民族一家亲。再如,将《话说千古风流人物》改为《家乡人物传》,给家乡历史上的名人立传,由于它们来自老百姓亲口述说,学生更能从中发现历史人物的闪光点,激发起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热情。
运用比较法能较快地找到诗歌学习的切入口。学习诗歌关键在于找到理解诗的切入口,找到了切入口就好像找到了诗歌学习的钥匙。这样,教师指导来顺手,学生学起来也投入,诗歌学习中的一切疑点、难点就会迎刃而解,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切入口可以是诗中的情感、结构、诗眼等。
在指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中的《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时,笔者先引导学生朗读、美读两诗,要求学生比较两诗找出诗的共同点。很快,学生找出了两诗的共同点:都是写“乡愁”。接着,笔者引导学生以“乡愁”为切入口来分析诗歌,推进课堂学习,让学生进行了如下比较:“这两首诗既然都是写乡愁的,那么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的程度一样吗?”学生分析后认为,“两诗都写‘乡愁’,但各有异同,相同的是都写游子思乡,不同的是前一首色彩很明丽,后一首色彩很苍凉。”在找到了学习的切入口后,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通过两首诗写景特点,“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一学习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又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五课《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时,笔者是通过引导学生抓住两首诗的结构作为切入口进行学习的。通过比较,学生很快发现了两首诗的共同点:都是反映乡村生活的田园山水诗,题目都是动宾结构,且都是律诗。重庆外国语学校特级教师王君的《两课时教》的成功课例,就是通过比较法找到五首诗的共同点“愁”作为突破口进行指导学生学习的。这说明,比较法是更易于找到学习切入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用比较法有利于整合教材,优化课堂学习
在学习实践中,笔者常运用比较法去研究教材,整合教材。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通过比较法求同求异,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取舍和改造,从而充分展示教学个性,进行有效学习。
1.整合单元内的教材,进行比较学习
备课要有单元整合意识。把握同一单元中的所有诗歌,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形成对教材的个性化分析。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共有五首诗:《杂诗》、《夜雨寄北》、《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传统的教法是逐篇突破,当笔者从比较整合的角度看这几首诗时,发现这五个作者都是唐朝诗人,而且《淮上与友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送别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夜雨寄北》是酬赠诗。于是,笔者灵活地整合了教材,让学生比较阅读,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2.整合不同学段的教材,进行比较学习
为了让学生学习的内容达到最优化,使学习教材的顺序更科学合理,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把教材中的诗歌进行了整合。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八年级上册二十五课中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同时出示七年级下册三十课中杜甫的《春望》,让学生比较学习,大家在比一比,想一想后知道,杜甫的诗多抒忧国忧民之情,其诗风多沉郁顿挫。
在教授九年级上册二十九课中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时,让学生回忆他们己学过八年级下册二十四课《清平乐・村居》和七年级下册三十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并将这三首诗比较学习,让学生既能领会辛弃疾作为一个豪放派爱国诗人的诗风,也能了解他闲居农村后所写的反映农村风俗的诗词。通过比较整合,学生对辛弃疾的生平及诗歌风格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3.整合教材内外的诗歌,进行比较学习
为了充实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进而归纳出鉴赏规律。在进行诗歌学习时,常引进一些课外的诗歌与课内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有意识地将触角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又使学生从教师的引导中初步获得课外阅读的方向,达到拓宽知识面、增强积累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诚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它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教学检测上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对我们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回避它或者忽视它都是错误的选择,唯有迎难而上,啃掉这块“硬骨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拓展其综合素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得天独厚的城市不能比拟的条件,我们大可指导农村学生利用,提高语文素养。
一、立足学生薄弱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学生不同于城市学生,他们大多来自深山,见识少,胆小害羞,语文素养不高,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不大会说,要想一蹴而就地让他们像城市学生立刻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那是不大可能的,只能慢慢来,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需要把握几点注意事项。
(一)解除学生的拘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农村学生的腼腆害羞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障碍。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解除学生的拘束。比如训练学生单独大声读书,当众从容讲话,放开胆子,展示口才,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以改变“金口难开”的习惯,变得活跃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农村学生的特点,比如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种甘蔗,收稻谷,将这些作为活动的话题,引导他们积极讨论。由于学生很熟悉这些农活,所以一般都会畅所欲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头做好了,后面就顺利了。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掌握活动的发展动向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要预设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要预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周全考虑相应的对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既不能把活动课堂塑造成“教师独大”的一言堂,也不能将活动课变成“学生独立”的自由散漫的课堂,要引导学生走向活动的目标,达到预定的目的。
(三)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活动的经验成果
活动结束,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以鼓励与表扬为主,对学生们的表现加以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下一个活动做得更好。同时,教师要善于总结思考活动的成败之处,形成经验,便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校内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学校校舍简陋,但绿树满园,放眼墙外可见山丘农田,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坐在操场就可以见到校外的农村美丽风景。笔者常常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坐在树下,畅谈理想,创造性地开展主题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综合性思考和探讨活动,一起探讨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一起思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又很无奈”问题,引发学生无限遐想的同时,又让他们对现实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正课之后,笔者时常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一角,体验怎样种花植树。农村学校有很多泥土地块,m宜栽种鲜花或果树,是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天然基地。
农村学校富有特色的地方更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好资源。笔者所在学校有百年历史,保留下了古老的大门,学校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称为“龙门”;又在另一角建有一个凉亭,称为“凤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青春随想”活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带领学生走龙门,坐凤亭,让学生体会“鲤鱼跃龙门,展翅成金凤”的成功感,畅想成龙成凤的未来,激起学生奋斗的欲望。
三、发挥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牛耕羊奔,山清水秀,果树飘香,稻穗沉坠,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天然条件。
在开展“感受自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和“寻觅春天的足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活动中,应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认识自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表达出来。开展“马的世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活动,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直接把学生带到山坡上,近距离地观察马,马的形态、马的动作、马的劳作,一目了然,不需赘言,学生心领神会;再和农民聊天,聊聊马的脾性、马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都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劳动的过程与感受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如七年级“我爱我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活动,可引导学生谈农家生活,说说从农事活动中获得的收获和体验到的快乐。
四、发挥农村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力求借助新颖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起学生乐学。历史教学更应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看、听、讲、做等多种活动中愉快地、主动地获取知识。那么如何优化初中历史教学呢?
一、抓兴趣激情点,生动引人
历史教育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染力,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首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好奇心理去捕捉学生兴趣的激情点,然后,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与之相应的教学气氛,以趣激情,以趣生情,从而顺利引入教学内容。如在讲八年级下册《改革开放》时,我播放了MTV《春天的故事》,然后问:“一个老人是谁?画了一个怎样的圈?”这样便将学生的思维引入了恰当的轨道,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合作着力点,拓展思维
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特别受学生的欢迎。因为学生具有喜欢交流和互动的天性,具有喜欢探索和发现的特征,通过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也被调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在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氛围下,学生互相讨论,极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出现意料之外的答案,从而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比如我在讲《文艺复兴》时,学生对文艺复兴的性质认识不清,理解不透,我就组织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提出问题:文艺复兴的“复”什么含义?“兴”是什么含义?二者哪一个是重点?为什么?引导学生思索,随之展开讨论,然后各组拿出讨论结果,再组间交流、辩论,学生在激烈的语言交流经历由模糊到清晰的建构,澄清了概念,加深了理解。
再如:我在讲完《新航路的开辟》一节中,出示了这样一个论题:哥伦布是恶魔,还是英雄?面对这一问题,学生的探索欲望迅速被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积极性非常高,学习参与程度也非常大,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了两个论点:甲方:哥伦布是恶魔,给美洲居民带来苦难;乙方:哥伦布是英雄,发现美洲大陆,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对讨论热烈的小组,教师及时给与了表扬。最后,教师概括的讲解了人物评价的方法。课堂活跃了,学生感兴趣,参与程度高,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率也高。
三、抓教材关键点,提高能力
在历史教学中,吃透教材、把握重难点,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予以突破,是保证课堂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如何利用教材呢?我认为要大胆合理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进行取舍,引领学生提高综合运用能力。比如在讲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和《明治维新》这三课时,我就打乱了教材顺序,先讲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再讲《明治维新》,并把两次改革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最后才讲《美国内战》,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改革,便于提高比较辨别能力。
冀教版初一起点版,初一内容是对小学五六年级知识的简单重复,对优等生来说可提升空间少,而初二内容难度跨度又有点大。新版教科书体系完整,选材上更贴近学生生活和中国国情。
比如,七年级下册Unit 1 The Silk Road向学生系统介绍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西安的一些著名的建筑物:Big Wild Goose Pagoda大雁塔、Terra Cotta Warrior 兵马俑、Drum Tower 鼓楼、Bell Tower钟楼,接着以人物活动游历主要站点,Mogao Caves敦煌莫高窟、黄河第一桥兰州中山大桥、黄河母亲像等以及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激发了学生的表达需求和爱国情操。
初二的课本新添且改编了部分课文,比如,lesson 14,Happy Memories讲家庭聚会的幸福时光,教育孩子从内心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lesson 32和lesson 33讲到了火车的发展史和蒸汽机促进车轮的使用等方面内容,对拓展学生眼见,丰富英语课程分支提供了更广泛的内容。Lesson 45 Be Yourself!对解决当前学生心理困惑,培养自信心有着实实在在的指导作用。比如,“Nobody is perfect in this world.Look in the mirror and smile at yourself every day !Don’t be too hard on yourself for making mistakes.The important thing is to learn from your mistakes.”这些句子都是励志书里最常见的句子。
课文以多种文体呈现,有对话、网络在线聊天、课题报告、微博等形式,语言趣味性强、涉及话题广泛、内容鲜活、符合时代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同时展现了中西方国家的不同文化背景。口语与书面表达并重,语境真实,语言灵活,特别有利于语感的培养。
二、详细、全面的语音教学参考
结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本着为学生未来学习发展服务的理念,我认为在初一基础阶段一定要强化语音教学,进行系统规范的语音教学。近年来,中考淡化了语音考点,旧版教材中也没有统一详细的语音教学材料。
但新教材其后的附录比旧版多了重音和语调,这样连同七年级上册的国际音标、元音字母和常见元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七年级下册的辅音字母和常见辅音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八年级上册的单词及句子重音和语调,八年级下册新添的不完全爆破、弱读和同化等发音技巧,一起构成了完整的语音教学参考。语音的教学要求也第一次完整呈现在课本上。有了这个附录,教与学都有了参考。另外,这对提高我们农村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课后练习设置“万变不离其宗”
语言学习,一定要遵循先听后说、先读后写、先积累后运用的自然顺序。那么,初一作为基础阶段,应以积累语感为主,教学适当倾向于以课本为中心的输入性教学。学生要跟我们一样熟悉教材的内容和结构。
新教材的一大亮点是大大丰富了旧版“let’s do it”部分的内容,作为课堂形成性测评工具,灵活多样且可操作性强。深入使用发现这部分内容绝对体现了编者的用心,比如,课文里出现的短语或单词在课后练习里出现时一定是同义词,绝不重复。这也是英文的语言习惯之一,不喜欢重复用词。另外每课的重要生词,在课后题里往往都有着引申用法。比如,Lesson 48中feel confident到课后的have much confidence in;in front of the class 和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这点体现了教材独立性与连贯性并重以及编者的意愿,根据实际教学调整,满足不同条件学生的学习。
四、为学生长远发展服务,加强学习策略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英语学习遵循词―短语―句子―篇章的结构,组织时离不开语法指点。因此,在教学单词和独特少见的语法教学方面,第一原则是词不离句,知识点跟例句不分家。比如,It’s never too late to start an album of family photos――双重否定和Jenny and I joined the club.So did most of our classmates――倒装结构。
在单词教学中,举例“invent-invention-inventor,discover-cover,hand-made”讲解构词法,对树立科学的学习方法,认识基础词汇记忆的重要性,克服以后记忆单词的畏难情绪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词性的讲解,为未来的学习句法做好准备。这是我历年教学的先进和独特之处,这学期的新教材在第一、二单元将word-building作为单元语法重点。
在2006年新课改进行时,初中思品课程增加了实践活动课,本课程结合思品课的某一教学任务和内容,以所学知识为工具,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趣味性、多样性、创造性的活动为载体,进行学生品德素养开发,全面提高学生生理、心理、品质、智能、技能等素质,对于学生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落实德育功能具有很强针对性。她以新的理念、新的方法焕发着蓬勃生机,以崭新的姿态展示在大家眼前,受到师生的欢迎。对于如何提高活动课实效性,落实好其德育功能,笔者也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做法,与同行交流,以期指正。
一、优化课程资源落实德育功能
课程资源是教学活动的载体,能否最优化,直接决定活动课的效果和德育功能落实。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除相关教材外,自然、社会、人文都能成为思品课程资源,要结合实际对资源进行整合,达到最优。
1.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资源
在实践活动材料和案例的选择上,要选取贴近学生年龄的人或故事主人公开展教学,做到迅速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想学”。如:在陕教版七年级思品下册十课《我来当回观察家》,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现实社会,感受生活的变化,体验生活的复杂和美好。课本上提供了:公园、街道、农贸市场等,我进行了认真分析:觉得公园、街道、农贸市场都在城里,农村观察这些事物并不容易,而且学生也不感兴趣。那什么是学生感兴趣,切近学生生活的呢?在和学生交流中,我确定了观察手机的变化。通过学生收集不同型号手机、了解功能、思考手机对学生的利弊,学生很快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在活动中,形成了深刻的感悟、体验。选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开展思品实践活动教学。
2.整合其他学科资源
思品实践活动教学不少内容和语文历史数学等学科交叉,教学中一些发人深思的小故事、一些小工具巧妙地应用到带到思品实践活动课堂,让学生感觉亲切、新奇,可以在用中学,在学中用,生成新的体验感受,实现课堂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八年级下册第十四课《我家的变迁》主要是为了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增强人文关怀。课程设计有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访谈提纲,调查问卷。我觉得不如就用学生现学的数学统计初步,手机家庭电器数量变化数据,制成统计图,来反映家庭变化更好。虽然我对学生的要求并不高,但学生运用已有数学知识,“跳一跳”就能顺利的摘到果实,让学生在动脑的过程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3.选用具有时代性的资源
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流行事物。当今的中学生关注的流行事物比如:明星、网络、QQ、动漫等,只要他们一有时间就想接触这些事物,这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教师可以借助初中生喜欢流行事物作为教育的一个契机,以真实的典型材料进行活生生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转变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隐私权受保护》中,引入一段QQ聊天记录,记录中涉及了同学的隐私。从而结合如何正确QQ聊天、如何保护隐私,展开实践活动,学生交流起来无障碍,各执一词,争论纷纷,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活动总结中有新知识的把握也有旧知识的回顾,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而且最可贵的是学生自己生成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4.选取具有地域特色的资源
立足本地,从本地区的人文环境、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经济发展等具体的问题出发,开发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课程资源是对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有效探索。笔者所在的学区谢村镇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资源有不少,但是“孝老敬亲”和“酒文化”最突出。在八年级学习孝敬父母的课程时,谢孙桥的故事探索就成为一个特色资源,参观谢孙桥-探访谢孙桥的故事-交流谢孙桥的心得,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在九年级学习弘扬传统文化时,探寻谢村黄酒的制作工艺也成为一个特色资源。当时开展这两个实践活动时,学生的激动和参与热情至今历历在目,地域特色的资源,极大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内动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落实德育功能
1.角色互换,学生当老师
每个人都从经验中学习事物,而经验主要来源于“参与”,来源于“体验”。我在上八年级《防患于未然》加强自我防范这一内容时,发现书本上有不少案例,如果都让老师讲解,时间不够,也不科学,我又考虑到很多孩子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于是我大胆想到角色互换,学生当老师。由同学自主组队,选择案例,推荐小老师上台讲解。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受。任务一布置,大家都积极行动起来,有的同学离开座位找自己的搭档;有的同学跑到教室后面认真排练。一幕幕险情,一步步化解困境,通过表演来体验孩子内心的思想斗争,展示自我保护技巧的掌握。这个活动开展后,每班都有好几组同学主动走上讲台,给大家展示成果,展示风采。借助自主活动,学生袒露了自己的心声,也让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通过双方的唇枪舌战,生生互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参与中落实了德育功能。
2.课堂大翻转,立足思品超越思品
思品课堂是否就是固定的模式呢?我尝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开展各种活动形式,培养学生动手、动嘴、动脑,达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和实践能力,丰富学生思想情感,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的目的。思品课堂变成了与音乐课、美术课……。如感悟青春-歌唱比赛、可贵的生命――图片展示、消费者的权利-小品编演、改革开放新变化-办主题小报、隐私的权利――开展模拟小法庭……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寓教于乐,活跃气氛,还可以让生生之间的情感在活动中互相感染和沟通,以学生之情激发学生之情,产生感情上达到共鸣。
历史“微型课题”式学习以课题研究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组织和引导学生用类似历史学家研究历史的方法,即收集历史资料,运用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学生在课题式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研究、分析、评价历史现象、人物、事件的正确方法,是一种方法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满足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
二、历史活动课“微型课题”式学习的操作实践
“微型课题”式历史活动课的具体实施包括确立课题、制定目标、小组分工、搜集资料、成果展示、评价总结六个环节,整个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合作体的创设、知识共享机制的建立、激励与评价机制的反馈来提供支持和保障,并自始至终伴随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评价。
1.课题的确定
确定课题是整个探究过程的起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下自己提出问题,形成课题。如在讲授完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教师播放《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歌曲,在音乐声中展示了两组幻灯片:改革开放前中国的落后、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深深地感受到了祖国的巨变,在这种情况之下教师引导学生说说我们的家乡在改革开放前后发生了哪些变化?有的学生从吃的种类谈、有学生从穿的款式谈、有的学生从交通工具谈、有的学生从居住条件谈。此时学生感觉自己对家乡了解还不够,于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需求和兴趣确定一些子课题:如《从家乡的交通变化看改革》《从家乡居住环境变化谈改革》《从家乡学生学习条件说改革》等。
教师的情境创设一定要巧妙精彩,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对学生的选题要进行适当的指导,课题要符合创新性、可行性、科学性的原则,对不符合初中生实际的、价值取向不正确的、大而空的课题要及时进行纠正,将课题中相似和接近的进行合并、重组。总之,要在选题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发挥教师的主导性,扬长避短,发挥乡土课程资源的优势。
2.设计课题达成目标
历史活动课课题目标设计,应紧扣《历史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课题目标。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活动课一《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在“微型课题”式教学中要达成下列目标:(1)初步学会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的途径和方法,锻炼用历史资料佐证自己论点的论证能力。(2)学会展开社会调查的方法,能根据自己的调查统计,撰写调查报告,分析家乡变化的原因,认识改革开放决策的正确性及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3)锻炼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与人交往能力,培养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团队精神。
3.小组分工
在确定课题主题和明确目标后,接下来一个步骤就是进行分组。分组时可以由教师根据本班同学的情况进行分组,也可以在保证学生能力平衡性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完组后,各小组成员要对探究的课题进行分工,选定自己在小组中承担的角色,明确自己的任务,确定自己搜集材料的内容。
案例:《从家乡交通巨变看改革》小组分工表
4.课题研究阶段
课题研究阶段是开展“微型课题”学习最重要的阶段,直接关系着课题研究的成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到学校图书馆查阅资料、利用学校电脑房上网搜索、调查访问、实地考察、人物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获得相关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己查、自己找、自主发现、自主思考。同时也要发挥教师主导性的作用,成为学生的指导者,教会学生怎样正确识别材料、筛选材料,去伪存真。以《从家乡教育的变化看改革》这个课题组为例,教师可以就如何制定问卷调查表、人物访谈录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在调查访谈时要告诉学生访谈的注意点:举止要大方、谈话要礼貌,访谈前要设计合理的提纲,访谈时要做好记录,可以拍照、录音留下资料;提醒学生上网搜集资料、查阅资料的范围,对于查阅到的资料如何去粗取精、辨伪存真;帮助学生确定调查对象、部门,实地考察地点等等。
5.成果展示
活动成果展示是活动课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它将学生研究结果形成成果在全班或年级进行交流。成果展示可以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课题的需要进行选择,尽量要让每一个课题组都有展示的机会。
在《社会调研――家乡的昨天和今天》这节活动课中可以采用这样一些方式进行成果展示:如举办《家乡的昨天、今天》图片展、举办《家乡巨变话改革》演讲比赛、制作《家乡的变化》校园专题网页、举办《日新月异家乡颂》历史小报展、出一期《家乡新貌》黑板报、举办新闻杂谈《家乡变化之我见》等。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47
英语报刊阅读就是初中生学好英语的有效渠道。教师可以开发课程资源,将英文报刊阅读引入课堂教学,利用丰富的报刊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等,这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借鉴专家的一些理论研究,有效结合几年来初中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对报刊英语有效引领,助力提高学生学习英语阅读能力展开探究。
一、报刊英语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报刊英语,以其内容的时效性、时尚性、英语国家背景全面展现性与各种知识的全面性等特点,在英语教材内容学习的基础上,为初中生的英语创设了更为广阔的活动平台。
1. 有益补充教材
初中英语教材尽管有着科学体系,但由于其规定性,尤其是在各种媒体发达且网络运用普遍的情况下,并不能满足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对各种信息的需要。报刊英语以其甄选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效信息、精美英语文章等,弥补教材阅读内容少且缺乏时效的缺陷。例如,在学习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7 the Birthday Party Topic 1 When is your birthday? Section A.”时,教师可以选用那些具有名人生日、年龄等信息的报纸,如初中生比较喜爱国内外的球星、影视明星等,尤其是选用那些当红明星的情况来切入,一方面可以激活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积极地运用教材中的相关的月日单词,以及一般过去时的语法表达方式。
2. 开拓学生视野
由于英语教材编排的梯级性,以及初中教材训练少,相对于灵活的初中英语学习,其中英语词汇知识框架限制,难以满足学生实际英语阅读学习的需要。例如对派生词、复合词等教材中出现的较少,学生难以根据教师的讲解掌握其规律,因而也就无法顺利地完成相关的阅读学习。通过报刊英语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包括上述在内的缩略词、拼缀词、借代词、即兴生造词与借用词,以及模糊词、隐喻、委婉语与截短语等用法。由此,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视野,也随着阅读量的积累不断开拓,其阅读能力也在知识的累积与个人经验的总结中不断提升。
二、报刊英语在初中英语阅读中的应用路径
在减负背景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尽管报刊英语有着上述等各种积极作用,但毕竟是处于辅助或从属地位。因而,教师在运用中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实际等,做出灵活的、创新的应用,以获得抛砖引玉的教学效果。
1. 课堂拓展应用
(1)结合教材内容精选拓展运用。此种应用是最常见,且对课题教学最有效的情况之一。即教师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把报刊英语的内容,作为教学的辅助点缀等,或运用在新课导入激趣,或用在练习环节激发学生思考与活动等,在教学八年级上Unit4 Topic3内容时,教师可以选用英文原著关于国内著名历史城墙的阅读文章,在了解外国人眼里的中国古城墙的同时,去学习英文原著的句子结构、篇章结构、词语搭配与习语用法等,进一步在练习中让学生掌握本节内容的重点――反义疑问句。
(2)取舍教材内容有机创新运用。即直接把教材中的阅读内容暂时忽略,教师选用能涵盖教材内容报刊英语相关文章等取代,不仅可以开展教材内容教学,还可以实现有机拓展。例如,在教学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6 Topic3 Section B时,教师可以在报刊英语中选用那些与教材相比较内容较为丰富的文章,开展相关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中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交通规则,同时学习如何遵守与维护交通规则,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选用相关文章时,一要注意结合学生学习的不足,例如英语国家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二要注意与教材内容的关联性与区别性,激活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与兴趣。
2. 课外目标练习应用
(1)主题性词汇学习阅读。通过阅读增加初中生的词汇量,是教师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例如前述1.2中那些词,则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在不断地接触中依靠个人理解能力的提高,去实现词汇与能力的双赢。例如在教学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 5 Topic 2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报刊英语去主动地寻找一些以孔子为主题的谚语、名言与俗语等,通过这些精炼的语言,去感悟英语运用的奇妙之处,同时积累更多词汇。
(2)主题性句子理解阅读。学生的词汇量是初中生学习英语的基础之一。在此基础上通过报刊英语的主题阅读练习,实现对主题语法、词汇与逻辑联系语衔接的掌握。如在教学英语九年级下册Unit5 Topic1时,可以紧紧围绕关于旅行的文章开展阅读学习,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到关于旅游的一些句子,并分析其中的上述各种关系,进而掌握各种语法句式的应用,尤其是在不同的国家与其相关的习语及其他专用术语的应用等。这两种方式,可以发挥教师对学生课外学习的指导作用,让其在兴趣的引导下,去完成更多的学习,以提升英语的阅读、理解与运用能力。
随着初中英语教改的深入开展,报刊英语运用的教学参与越来越多,对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以其配合英语教材的紧密性,与教材内容的同步性等,发挥着第二教材的作用,针对其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也会在更多的英语教师的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方 芳.初中报刊英语有效探究[J].上海教育,2014(3).
1.“角色反串”法
在学习七年级上册《都江堰》这一课时,由于区域条件的限制,学生没有办法亲身领略都江堰风采依旧的风光,如果单凭教师在舞台上独舞的话,那么整堂课肯定会枯燥无味的,如何让这堂课动起来呢?我就想出了一个角色换位法,我先把都江堰大概的形势图画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一个最初的印象,然后让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把都江堰的各个结构画在黑板,并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老师,来讲解各个结构的特点和为什么要建成那样子及其功能,同学们反应都非常积极。为了能够当好"教师",他们仔细、认真地阅读课文,并能有见地提出一些问题来。在历史课上穿插这种"角色反串"的教法,既可使师生双方在相互体验的基础上达到心理上的互通、情感上的互融和教学上的互长,也可培养和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等。
2.“历史短剧表演”法
在学习七年级下册《宋金南北对峙》时,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岳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岳飞等人为了维护民族利益而英勇斗争的优良品质。我引导几个学生课前合作收集历史资料并编演历史短剧――《岳飞》。在短剧中同学们围绕岳母刺字、精忠报国、郾城大捷、十二道金牌、班师回朝等情节来编演,短剧表演后,我又让同学们进行"质疑他答,合作探究"活动,针对短剧内容,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感受或提出一些疑问,问题的提出让同学自己解答,不懂的地方再由教师来引导。为了激起学生对岳飞的尊敬和怀念,增强师生的关系和交流,我又建议师生集体演唱歌曲《满江红》,从而让歌声与情感交融,使知识在情感中传递、升华。在课堂上穿插历史短剧表演,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学生创作的能动性和想象力,抓住初中学生好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提供平台,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锻炼了学生表演的能力,增强了胆量,也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同时,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历史课上,我经常采用这种教学,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学生表现得异常活跃,效果甚佳。
3.“创设历史情境、感悟历史真谛”法
给学生创设一种能激发起兴趣的历史情境,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思考,竟相发表各自的意见。如在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同学表演完历史短剧《兵谏》后,我便创设了这么一个情境:假如你身处当时中国面临日本鬼子疯狂侵略,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历史环境下,你会如何处置呢?请说说理由。同学们兴致高涨,议论纷纷,有的主张把杀了,有的主张把扣押,有的主张把放了,有的主张逼迫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同学发表意见出现争执时,不要轻意否定任何一方,而应鼓励求异思维,让各方面的观点都摆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进行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尽情地发挥他们思维的潜力,广泛地进行交流。经过师生共同探讨、交流和沟通后,使学生对历史的感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即看历史、判断历史切记勿以个人恩怨、个人主观态度出发,而要以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为出发点。
4.“实践操作”法
课堂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探究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实践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应充分解放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实践的空间。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如在讲七年级下册《雕版印刷术》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明白什么叫雕版印刷术,我让同学准备了橡皮泥、印泥、纸张等,当场根据你对雕版印刷术概念的理解,把你的名字雕刻出来,此活动可以几个人共同合作,也可单独完成。结果是同学刻出来的字:有的
是正的,有的却是反的,于是我让同学们再去寻找源由,让实践来印证科学。从而加深了学生对雕版印刷术的理解,体会先人的聪明和智慧,激发学生好学、好探究、好动手实践,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含义。
一、关注人文性,培养学生积极情感态度
历史作为文科,其人文性首当其冲。正是基于这样的命题,历史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培养学生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国际意识。围绕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培养,优化教学过程与方法,能使得学生在主动认知尝试中获得深刻感知。基于历史人文性,在教学中应突出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有更多比照的“镜子”。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课“贞观之治”的教学中,针对“女皇武则天”的功与过,应引导学生以辩证主义观点来看待。结合史料中提及的“骆宾王檄文”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倘若你就在当时的现场,针对檄文会有怎样的感想?有的同学从骆宾王的文采剖析入手,指出其独特的文采以及丰富思维战略,有的同学从武则天的惜才角度分析其治国方略,有的同学对武则天的为人表示认可,认为其是明君的典范,等等。通过这样讨论,能使得学生对课程中的人文性有更为深刻的印象。
围绕人文性活化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认真研读史料的过程中搜集有效信息,帮助他们在摘录筛选的过程中找到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隐藏在史料背后的价值意义,让他们找出与史料相关的深层次理论观点。注重给学生更多自我言说的机会,让他们在主动剖析中查找问题,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突出探究性,培养学生合作互动能力
探究性是历史教学的重要方式,体现了学生对史料的理解感知和综合运用过程。注重探究性,使得学生在彼此讨论和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深刻感知。以探究性为指导,让学生有直言不讳的表达载体,使得他们的合作更加紧密。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1课的教学中,围绕战争发生的原因、过程以及影响,设置如下问题:林则徐为什么要进行?英国政府为什么发动?透过中英《》,你发现了哪些信息?针对这些问题,要求学生同桌交流完成第一个问题,其余问题则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让学生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能根据教材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学生通过这样的探究,能在相互交流中找到学习认知重点,能帮助他们在有效筛选和主动摘录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理解感悟。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能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不断丰富认知感悟,在互动交流中不断提高综合理解力。
围绕探究设置导思话题任务,让学生有明确的目标方向和具体要求,使得他们有全面的理解感知载体。营造自由、民主的交流环境氛围,让学生就各自的问题发表意见,鼓励他们针对任务探究提出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在主动沟通中获得深刻印象。教师针对学生的探究多作巡视倾听,在充分搜集相关意见建议基础上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
三、注重延展性,培养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但却给现在和未来提供借鉴。围绕历史的发展突出延展性,让学生在读史明智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发展。突出历史教学中的延展性,让学生在延伸思考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切入点,使得课堂教学充满好奇与新鲜,让学生有更多的拓展延伸机会。
历史教学应在合乎时展的基础上,多给学生自由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针对史料主动优化学习方法。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8课的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的历史意义及贡献,可对该堂课作延伸教学,让学生围绕“你是怎样理解‘’的”和“如果你是武汉当地博物馆的讲解员,你会怎样介绍”等问题进行思考和讲解,让学生能够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同时,鼓励学生以“我所知道的”为主题,搜集相关的资料信息撰写小论文,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创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