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资风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7: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际投资风险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际投资风险论文

篇1

1国际投资的概述

1.1国际投资的定义

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Investment),又称对外投资(ForeignInvestment)或海外投资(OverseasInvestment),是指跨国公司等国际投资主体,将其拥有的货币资本或产业资本,通过跨国界流动和营运,以实现价值增值的经济行为。

1.2国际投资的内涵

国际投资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资本形式是多样化的。它既有以实物资本形式表现的资本,如机器设备、商品等,也有以无形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商标、专利、管理技术、情报信息、生产诀窍等;还有以金融资产形式表现的资本,如债券、股票、衍生证券等。

2、参与国际投资活动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是指独立行使对外投资活动决策权力并承担相应责任的法人或自然人,包括官方和非官方机构、跨国公司、跨国金融机构及居民个人投资者。而跨国公司和跨国银行是其中的主体。

3、国际投资活动是对资本的跨国经营运活动。这一点既与国际贸易相区别,也与单纯的国际信贷活动相区别。国际贸易主要是商品的国际流通与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国际信贷主要是货币的贷方与回收,虽然其目的也是为了实现资本的价值增值,但在资本的具体营运过程中,资本的所有人对其并无控制权;而国际投资活动,则是各种资本运营的结合,是在经营中实现资本的增值。

2外汇风险概述

2.1外汇风险定义

外汇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外汇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利率变化以及交易者到期违约和外国政府实行外汇管制给外汇交易者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或经济收益,包括一切以外币计价的经济活动中产生的信用风险、结算风险、国家风险、交易员作弊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狭义的外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贸易、金融活动中,以外币调价的收付款项、资产与负债因汇率变动而蒙受损失或获得意外收益,又称汇率风险。

2.2外汇风险的类型

根据外汇风险的作用对象及表现形式,外汇风险可以划分为交易风险、会计风险(折算风险)①和经济风险三类。

1.交易风险:交易风险指一个经济实体在其以外币计价的跨国交易中,由于签约日和履约日之间汇率导致的应收资产或应付债务的价值变动的风险,是汇率变动对将来现金流量的直接影响而引起外汇损失的可能性。

2.会计风险:从会计角度出发,外汇风险主要指汇率变动对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这类风险基于账面价值,主要反映汇率波动带来的实际损失和会计处理中出现的账面损失。②

3.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意料之外的汇率变化对公司未来国际经营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产生影响的一种潜在风险。

3国际投资的外汇风险管理

3.1进行国际投资外汇风险管理的原因

从事国际投资通常在国际范围内收付大量外汇或拥有以外币表示的债权债务,或以外币标示其资产与负债的价值。各国使用的货币不同,加上国际间汇率频繁波动,给外汇持有者或使用外汇者带来不确定性,即带来外汇风险。③而正因为存在利率的波动所造成的外汇风险,有可能导致国际投资的的失败,并影响企业的信用等级,因此在国际投资中进行外汇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方法

3.2.1交易风险:

在企业管理中,交易风险管理方法通常有一下两种:

(1)识别净交易风险暴露与货币保值。识别各种货币的净交易风险暴露,是跨国公司做出任何有关保值决策的首要条件。只有在此基础上,跨国公司才能在整体上预测和掌握在未来的确定时期内每种货币预期的净头寸。但跨国公司所采取的整个保值措施,旨在消除子公司间的头寸地位,从而减少甚至抵消交易风险,因此不需要对单个子公司的资金投村进行保值。

(2)消除交易风险暴露的保值措施。跨国公司采取的任何可以完全或部分消除外汇风险的技术都为保值措施。外汇市场上各种形式的风险管理工具为跨国公司的交易风险暴露提供了现成的技术,包括:远期合同法、期货合同法、货币市场保值、货币期权保值、货币互换、提前与滞后策略、交叉保值、转移定价调整、计价支付货币的调整选择、搭配和配对以及货币多样化组合等。其中,前五类为消除交易风险的保值措施,后几类为减少交易风险的保值措施。

3.2.2折算风险(会计风险):④

在企业管理中,折算风险暴露的方法通常有三种:

(1)调整现金流量。资金调整包括改变母公司或子公司预期现金流量的数量币种,以减少企业当地货币换算风险。在预期当地货币贬值时,直接的资金调整方法有出口用硬币定价,进口用当地货币定价,投资硬币证券,用当地货币贷款替代硬币借款。间接的方法包括调整子公司间货物销售的专一价格,加速股利、服务费、使用费等支付。

(2)进行远期外汇交易。

(3)风险对冲。风险对冲主要用于有一种以上外币资金头寸或需用同种货币冲销原先头寸的情况,一般要求跨国公司进行多种货币风险的对冲。通常对冲的方法包括:用一种货币的空头抵消同种货币的多头;对两种有高度正相关的货币,用一种货币的空头抵消另一种货币的多头;对两种负相关的货币,以他们的空头或多头进行相互抵消。

3.2.3经济风险

相对于前文所述的折算风险与交易风险对跨国公司的经营果和现金流量产生的短期的、一次性的风险来说,经济风险可谓“实际发生的深度风险”,对跨国经营所产生的影响也最大。不仅要考虑汇率波动带来的一时得失,更重要的是要考察汇率变动对企业经营的长期动态效应。从长期来看,经济风险对跨国公司的竞争力产生直接影响,这些风险足可以使跨国公司陷入某种困境。假设一企业面临较高的经济风险,它未来的净现金流量因此变得非常不稳定,影响到公司的真实偿债能力,使公司的商业信用受损,客户和供应商也可能因此转向公司的竞争者,公司的供应和销售链体系遭到破坏,无法保证持续稳定的生产经营。

能否避免经济风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预测能力。因经济风险强调的是意料之外汇率波动所造成的损失,而意料之中的汇率波动是不会给企业带来经济风险的,因此预料的准确程度将直接影响企业在生产、销售和融资等方面的战略决策。经济风险对企业的影响比交易风险和会计风险大,不但影响公司在国内的经济行为与效益,还直接影响公司的涉外经营效益和投资效益。⑤

管理方法:

(1)调整经营战略与营销战略⑥

针对汇率的长期性改变,跨国公司可以采取调整经营战略与营销策略,通过改变产品市场结构等途径来维持其竞争力。汇率变化对市场份额的影响是通过影响成本和价格实施的。在国际市场上,子公司所在地货币贬值,会使子公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相对下降,使子公司在定价策略上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在出口市场上有较强的竞争实力。

(2)调整生产管理战略

针对暂时性的汇率失衡,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调整原材料、零部件和制成品的采购渠道,当本国货币贬值时,公司应根据比较价格和替代可能性来寻找用国内投入替代进口投入的途径,从而维持其生产成本稳定在原有水平上。

(3)全球经营多元化战略

<1>经营地域的多元化在国际经营中,要避免使企业的海外商务活动过分的集中于某一国家或地区,使经营活动不断向其他国家或地区拓展,使海外生产点的产销活动尽量本土化等。

<2>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实行产品结构的多元化,可以避免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分依赖于某种或某类产品,减少由于该产品的市场竞争突然加剧或市场突然萎缩带来的不利影响。

<3>投融资结构的多元化包括积极开展国际证券的融投资、保持资金的来源及其投放在币种、期限上相互匹配并形成合理的结构等方面。

参考文献:

①⑥《跨国公司外汇风险管理及控制》王月永张旭

篇2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2

一、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作用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在其所投资的风险企业发展相对成熟后,将所投入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风险投资属于资本运作,它的最大特点是循环投资,既“投资—退出—再投资”,可见,退出机制是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建立了畅通的退出渠道,资本循环才能有效完成,资本增值才能够实现。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作用具体体现在:

(一)实现投资收益,补偿投资风险

风险投资追求的是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成功后的高额垄断利润,而不是成熟企业的常规利润。一旦企业发展到成熟阶段,风险投资家就可能迅速地将风险企业交给新的投资者。而由于风险企业本身所固有的高风险,使得风险资本要求有很高的回报来补偿其承担的高风险。这样投资者才愿意承担“高风险”,其根本原因在于追求“高收益”。如果缺乏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成功项目的收益难实现,失败项目的损失也不容易得到弥补。

(二)保持流动性,促进投资循环

风险投资是筹资、投资、蜕资三个环节构成的连续的商业投资活动,其能够持续运转的根本在于风险资本的周期流动,它通过不断进入和退出风险企业实现资本增值。如果缺乏退出机制,有限的风险资本金就会陷入停滞状态,风险投资活动的链条就会中断,风险投资也就无法实现资本增值和形成良性循环,更无法吸引更多投资者加入。此外,风险投资是一种长期投资,在此期间,通常需要对那些有发展潜力的企业追加投资,因而风险投资要能适时退出,否则就无法进行新的投资。

(三)评价风险投资,发现投资价值

风险投资的对象一般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兴高新技术企业。因而对这些企业不仅要评估其现在的价值,更要评估其发展带来的远期价值。因此,其价值只能通过市场评价来发现和实现。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为风险投资活动提供了一种客观的市场评价方法,评价其投资价值最好的标准就是看风险投资退出时能否达到大幅度的增值。

(四)激励创业企业家,降低风险

对于创业企业家来说,风险投资退出也是极为必要的。风险投资家和创业企业家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二者属于委托关系。为了降低风险,风险投资家必须对创业企业家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首次公开发行不但能给风险企业家和创业企业家带来高额回报,同时还能将风险企业家掌握的企业控制权交还创业企业家,这对创业企业家的激励是无可比拟的。相反,清算则是对风险企业家最具刚性的约束,清算退出意味着风险投资项目的彻底失败。

二、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方式及影响因素

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其风险资本的来源不同,并且资本市场的发育程度也不一样,因而风险投资退出的方式也不尽相同。目前,世界上风险投资的退出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主要方式

1.首次公开发行股票上市IPO。首次公开上市是指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企业股份公开招股上市,一般以普通股发行,将拥有的私人权益资本转换为公共股权资本,将股份在二级市场上出售以实现资本增值的方式。显然,首次公开上市,主要指通过二板市场上市是最有利可图的退出方式,也是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

2.兼并与收购。兼并与收购是指风险投资者等时机成熟后,通过并购的方式将自己在风险企业中的股份卖出,从而实现风险资本的退出。接受兼并和收购实质是将投资股权出售给一家具有雄厚实力的上市公司,使其成为高科技企业拟进入证券市场的强大资金后盾,实现风险资本顺利退出。

3.股权回购。回购退出是指通过风险企业家或风险企业的管理层购回风险资本家手中的股份,使风险资本退出。就其实质来说,回购退出方式也属于并购的一种,只不过收购的行为人是风险企业的内部人员。回购的最大优势是风险企业被完整的保存,风险企业家就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决策权,因此回购对风险企业更有利。

4.清算和破产。破产清算是指在风险企业经营不成功时,风险企业家不愿意再花费精力来维持其投资而采取的对其进行清算,收回部分或全部投资。清算退出是一个遭受损失的退出途径。

(二)影响风险投资退出的因素

世界各国的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方式和完善程度都各有差异,而影响风险投资退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篇3

②资料引自汇率网(http:///)。

参考文献:

[1]李丽,苏鑫.巴基斯坦安全形势对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5(5).

[2]吕向敏,杨建立,张惠兰.跨国公司国际投资风险的成因及管理分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3).

[3]杨丽梅.对外投资的风险和风险管理[J].经济师.2006(3).

[4]曹旭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7).

[5]赵菲.中国人和巴基斯坦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现状研究[D].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篇4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多,如卫慧平(2010)认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按实验内容划分,可分为自主型、合作和研讨型实验教学模式三类别,按实验技术层次划分,可分为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 。吴凡和潘峰(2012)提出了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4Cs教学模式,即Case study案例教学法,Computer support电脑辅助教学,Counseling instructing校外实务导师咨询性指导,Cooperation &Competition合作与竞争互动[2]。NS Cardell,R Bartlett(1996)探讨了大学本科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3],Gyorgy,K.研究了企业金融课的实验教学方法[4]。

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南雪峰(2013)提出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投入最低限度的实际资金进行阶段性国际投资实战,或组织专题讲座(由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专职人员讲解现实中国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或进行分组小论文写作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2014)等提出了利用最新国际投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由学生分组自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等方法[6]。程金亮(2014)提出国际直接投资部分的实验教学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了解国际投资的真实过程,打破传统的以老师和黑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7]。Chen Xiaoying,Yur-Austin Jasmine(2013)探讨了国际投资学课程中模拟投资组合项目的教学意义[8]。

总之,国际投资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需要结合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和投资形式不断创新的背景,积极创新相关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二、传统的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地位低导致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国际投资学作为证券投资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但根据笔者抽样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0%的方案并没有把国际投资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常用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代替。即使是在纳入教学计划的方案中,只有40%左右的高校单独开始国际投资实践课或实验课,且国内现有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体系偏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国际投资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

(二)教学项目定位不明或内容不全面

其一,根据对相关教学大纲的抽样调查,已经开设的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中,大部分仍然存在教学项目定位不明确或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如有的教学大纲强调一般性的国内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投资项目,没有国际证券市场或国际投资的内容,国际化环境模拟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而有的教学大纲的实验实践项目和内容虽然体现了国际性特色,却片面的退化为外汇投资实验课程、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实验课、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实验(跨国公司实物资产的取得方式-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等)或国际直接投资案例教学课(招商引资策划方案和投资环境分析)等项目,忽视了如美股投资,国际指数期货,黄金交易等国际间接投资项目和内容。其二,根据对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软件或教学系统的抽样调查,笔者发现有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课程使用网络版金融实验室,提供的实验项目只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投融资等相关内容,实验项目只有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融资及财务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专业课程等。某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只使用一套外汇交易模拟系统从事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验,或利用某金融软件高校金融实验室进行国际金融与投资模拟实验,实验项目只有股票、商品期货、外汇模拟交易、黄金等间接投资内容,而且股票和商品期货产品类别只限于国内证券市场等产品,没有国际化特色。其三,根据实验内容的语言环境而言,多为中文,缺乏双语甚至全英文的实验环境。因此,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国际化特色不明确和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且缺乏教学内容全面的国际投资实验教学软件。

(三)实验项目创新性不足

篇5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较多,如卫慧平(2010)认为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模式按实验内容划分,可分为自主型、合作和研讨型实验教学模式三类别,按实验技术层次划分,可分为传统的实验室教学模式,网络实验教学模式,社会实践教学模式[1]。吴凡和潘峰(2012)提出了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4Cs教学模式,即Casestudy案例教学法,Computersupport电脑辅助教学,Counselinginstructing校外实务导师咨询性指导,Cooperation&Competition合作与竞争互动[2]。NSCardell,RBartlett(1996)探讨了大学本科经济学的实验教学模式[3],Gyorgy,K.研究了企业金融课的实验教学方法[4]。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仍然较少,南雪峰(2013)提出除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尝试让学生投入最低限度的实际资金进行阶段性国际投资实战,或组织专题讲座(由跨国公司、金融机构的专职人员讲解现实中国际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或进行分组小论文写作等形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创新[5]。李辉,侯志铭,高嘉琳(2014)等提出了利用最新国际投资案例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或由学生分组自选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案例制作PPT进行课堂演示和讲解等方法[6]。程金亮(2014)提出国际直接投资部分的实验教学可以尝试体验式教学,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来了解国际投资的真实过程,打破传统的以老师和黑板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探索师生互为主体的新型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7]。ChenXiaoying,Yur-AustinJasmine(2013)探讨了国际投资学课程中模拟投资组合项目的教学意义[8]。总之,国际投资实验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还不够深入和全面,也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因此需要结合国际投资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上升和投资形式不断创新的背景,积极创新相关实验实践教学模式。

二、传统的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投资学课程地位低导致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不受重视

国际投资学作为证券投资学、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和国际贸易学等多学科相关的交叉学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的一门重要选修课。但根据笔者抽样调查,发现一些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和国际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30%的方案并没有把国际投资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常用投资学、证券投资学、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课程代替。即使是在纳入教学计划的方案中,只有40%左右的高校单独开始国际投资实践课或实验课,且国内现有经典的《国际投资学》教材体系偏重理论性和学术性,体现了国际投资学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特征。

(二)教学项目定位不明或内容不全面

其一,根据对相关教学大纲的抽样调查,已经开设的国际投资实验或实践教学课程中,大部分仍然存在教学项目定位不明确或内容不全面的问题,如有的教学大纲强调一般性的国内市场证券投资和金融投资项目,没有国际证券市场或国际投资的内容,国际化环境模拟的特色没有体现出来;而有的教学大纲的实验实践项目和内容虽然体现了国际性特色,却片面的退化为外汇投资实验课程、国际金融与外汇投资实验课、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实验(跨国公司实物资产的取得方式-跨国并购、国际投资环境评价和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等)或国际直接投资案例教学课(招商引资策划方案和投资环境分析)等项目,忽视了如美股投资,国际指数期货,黄金交易等国际间接投资项目和内容。其二,根据对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软件或教学系统的抽样调查,笔者发现有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课程使用网络版金融实验室,提供的实验项目只有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投融资等相关内容,实验项目只有公司风险和风险管理,公司治理,公司融资及财务管理,金融投资行业专业课程等。某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只使用一套外汇交易模拟系统从事国际金融外汇模拟实验,或利用某金融软件高校金融实验室进行国际金融与投资模拟实验,实验项目只有股票、商品期货、外汇模拟交易、黄金等间接投资内容,而且股票和商品期货产品类别只限于国内证券市场等产品,没有国际化特色。其三,根据实验内容的语言环境而言,多为中文,缺乏双语甚至全英文的实验环境。因此,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存在国际化特色不明确和内容不全面的问题,且缺乏教学内容全面的国际投资实验教学软件。

(三)实验项目创新性不足

一方面,从实验项目的特征来看,现有国际投资实验实践项目中多为验证性和设计性项目,如证券,外汇等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经营与管理等直接投资等,实验指导书和实验报告格式较固定,而探究性项目和创新性项目较少。另一方面,从实验中学生是否合作的角度来看,自主型实验较多,合作型和研究型实验较少。如证券投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注册开户、证券发行、证券交易委托方式、证券投资基本面分析、证券投资技术分析、模拟交易、证券分析软件系统的使用等方面的基本操作技能,跨国公司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主要学习国外投资环境和政策、海外并购或海外上市的政策和流程、投资风险分析等内容。而如国际商务谈判这类多角色合作或竞争实验的项目较少,跨国公司经营战略或投资风险分析等研讨性项目较少。

(四)实验实践教学条件有限

目前多数的国际投资实验实践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学校实验室集中教学模式。但是由于高校扩招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或多校区并行教学等原因,常产生实验教学资源紧张等问题。而由于部分高校互联网和无线网络建设落后等问题,一时也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参加远程实验教学,也难利用互联网上外汇模拟交易平台或证券模拟交易平台等企业型实时模拟国际投资实验,降低了实验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另外由于还缺乏完善的企业接受实习生的政策机制和社会环境,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基地有限,所以也很难组织大规模学生到企业或银行金融机构进行现场实践教学,这也影响了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

(五)实验教学管理方式的局限性

由于学生管理工作条例的限制性和大学学制和学时安排的计划性,目前大多国际投资实验项目都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规定教学时间和实验地点进行指定项目的基本业务技能的操作,导致学生只能集中在实验室以班级为单位按规定时间段学习,难免出现实验时间不足或不连续,实验设备不足,不能利用课后时间继续实验或不能在实验室以外地点远程参与实验等问题,实验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如网络平台版的外汇模拟或国际股指期货的交易需要按照美国等多国交易时间看盘,就很难按照中国的上课时间完成实验。另外由于学分管理制度的限制,目前还少有能用参加学科竞赛来替代的国际投资实验课程学分的制度安排,所以实验实践教学还不能很好的与国际投资相关的学科竞赛相关联,也限制了实验实践教学的创新性和实用性,也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新时期国际投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及教学内容改进

(一)突出教学项目的国际性特色和教学内容的创新性

应多做面向国际市场的实验项目、营造国际化的投资实验环境优化验证性项目,打造国际投资实验的国际性和双语性(或全英文)特色;应鼓励创新性项目,如外汇投资实验方面,要更重视外汇投资技术分析实验而不是外汇投资流程模拟实验,多做问题式教学;考虑到模拟实验与真实投资的心理差距会导致模拟实验投资的效果,可以探索允许部分有条件的同学进行最低资金限度的国际投资实战项目;另外在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教学方面可以由教师指导学生搜集实时的教学案例,对实验教学案例的形式要实现文字、图片和视频多种形式的结合;要充分利用日益完善的互联网技术,降低传统实验教学的比重,加大网络平台实验教学和实习基地教学的比重。

(二)注重实验项目的全面性和内容的动态性

实验指导书中要对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进行多元化、多视角和多层次的安排,实验内容应该全面覆盖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间接投资重点部分,同时也应紧跟时代变化,对实验项目动态调整,如结合国际直接投资中非股权投资形式的发展拓展服务外包、特许经营、订单农业、管理合同等内容的实验,结合互联网平台拓展国际金融衍生品投资项目;鼓励教师选择、重组和优化教学内容,如对高年级实验教学则可设计动态跟踪学科发展前沿的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课程,允许学生自主选择部分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潜力,如对今年来中国企业OFDI案例的跟进和关注,并分组制作PPT在班级进行宣讲。

(三)完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

维护和更新软硬件条件,加大实验室无线WIFI的建设力度,为使用互联网实验教学平台创造条件;不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构成,注重企业指导老师的聘任;积极与国外大学相关专业合作,引进国外的的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方法,如全球模拟投资系统(如美国的StockTrak系统);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大纲和指导手册,联合企业开发和完善实验教学软件和实验教学系统。

(四)改进实验教学管理的灵活性

应灵活管理实验具体时间和地点,适当扩大实验的时间段和学习地点(网络实验可以由学生在实验室、图书馆、宿舍和自习室等地点完成),为外汇模拟实验的同学提供操盘时间安排上的便利;鼓励学生跨班级,跨学校形成实验小组,进行比赛和交流,探索学科竞争获奖成绩用来折算实验课程成绩的制度;在教学任务书中设计一定比例的学生自选实验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五)统一协调好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建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影响不断加大,国际投资课程教学越来越具有重要性,所以应该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案中重视国际投资学的课程地位,教学计划中应该安排有实验实践课时;同时要注意与经济管理类其它实验课程体系相互协调互补、层次递进,如果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实验等课程安排在前,国际投资实验实训安排在后,实验项目和实验内容方面要相互协调并各有侧重;另外,实验实践内容也要与理论课程内容相协调。

参考文献

[1]卫慧平.高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07-9.

[2]吴凡,潘峰.国际商务实务模拟课程的内容构建———基于4Cs模式的创新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04):68-70.

[5]南雪峰.普通高校《国际投资学》课程科学创新教学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3):288-9.

篇6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中小企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迅速发展,尽管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其在国内市场上一直居于劣势地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但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2009年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多为损失惨重。如何正确认识对外投资风险,及时进行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必要性

国际间竞争及生产分工协作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金、商品和资本的全球流动,中小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国内大型企业,它还包括国外的大型公司和中小企业。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成为中小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性相比于大型企业更强。有统计资料显示,处于竞争不太激烈的行业(如石油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中的企业几乎全部属于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几乎百分之百处于竞争性行业。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在国内处于行业较为劣势而企业自身实力不强的双重压力之下。

世界范围内贸易壁垒的增加。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愈发不景气,世界范围内弥漫着贸易保护主义气氛。贸易壁垒的增加极大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出口,开展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是应对全球日益加强的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法。

市场的激烈竞争、行业的劣势、贸易壁垒的增加,已经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市场、原材料、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要求企业主动“走出去”。这不仅有利于其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更可以让中小企业学习海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改变目前所处的不利形势,谋求企业的长久发展。

2 “温州哈杉”对外投资微观风险分析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如影随形。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也像一把双刃剑,风险与收益并存,但其风险又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哈杉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杉”)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温州首家跨国公司,于1991年以手工作坊起步。1995年,哈杉开始进军俄罗斯市场,并与当地温州同行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后受到俄罗斯贸易壁垒的严重打击,致使企业无法在俄罗斯打开市场。为了摆脱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无休止的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以及绕开各国反倾销政策,哈杉选择在海外建厂。哈杉最大的海外投资是于2001年在尼日利亚建立的哈杉大西洋实业有限公司。

2.1 资金短缺,导致项目无法实施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部分实体企业转向资本市场的投机活动,而哈杉坚持着自己的生产计划。2009年,温州当地一家商业银行突然中断哈杉2000万元的贷款,这一资金链的斩断,直接减慢了哈杉的发展进度。当时,哈杉还在制定其在尼日利亚下半年一倍甚至两倍的生产计划,银行的终止贷款让哈杉措手不及,哈杉不得不缩小其海外生产的规模。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目前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最为突出的瓶颈。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依据主要是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对于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暂时出现销售困难、市场前景不好,就难以获得贷款。在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下,金融机构更是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有限的贷款额度给予大型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限制要比大型企业更为严格。因而,中小企业不仅不能获得规模扩张所需资金,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资金更是十分匮乏。融资渠道的受限,让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很可能由于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无法实施。

2.2 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哈杉初期以接受代工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订单为主要业务,它维持了哈杉的初期发展。2000年以后,哈杉每年可以接到的代工订单数渐渐减少,企业利润因此下降,OEM业务已经不能再作为该企业的核心业务。于是,哈杉转向自主生产普通男鞋,欲以低价销售策略占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随着温州的意尔康、奥康等具有其自身品牌的制鞋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哈杉的低价鞋渐渐失去吸引力。哈杉的产品滞销,市场份额渐渐缩小,企业陷入危机。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以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产品技术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技术容易被模仿是中小企业普遍的缺点。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属于防守型,目的多是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因此企业在对外投资时,缺乏品牌意识,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低价取胜的经营模式也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使得许多产品的海外市场丧失殆尽。

2.3 缺少具有国家化经营能力的人才,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战略眼光

2005年,哈杉生产的鞋大部分滞留在尼日利亚的仓库中,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尼日利亚没有自我消化的能力,问题出在管理层。哈杉的管理层自信可以处理好与当地合作者的高管之间的关系,而事实上哈杉管理层在与多家零售商签订合同时存在争论,签订合同后,零售商故意减少该企业产品的上架率。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策略主要是国内员工的海外经营。目前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的投资是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中小企业人员国际化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在国际营销、国际标准规范、国际投资等一些对外投资的关键条件方面,企业缺乏优秀人才。这恰恰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须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及国际贸易法则的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相违背。中小企业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因而容易作出不科学的决策,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它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2.4 市场信息反映不畅,信息反映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在与东道国企业展开竞争时,往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加剧了决策风险以及经营风险。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若购销渠道不畅,则易将企业带入绝境,增加企业的破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经营收益。哈杉在尼日利亚建厂的初期,为了降低市场调研的成本,企业主要依靠上游和下游合作者来了解市场状况。依靠二手信息来了解市场,使哈杉只能掌握滞后的信息,企业多次错失快速进行产品调整的时机。企业对外投资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中小企业必须全程进行监督,快速洞悉国际市场,充分预测市场变化。而我国中小企业没有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未建立信息反应系统,国际市场信息收集比较滞后,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反馈功能比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了解。一方面,让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对市场所反映的信息,失去对市场潜在发展机会的把握,阻碍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企业错失退出市场的时机,尤其是在投资项目出现亏损时,不能及时进行商业止损。

3 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对策

在任何投资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风险又是可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正确地认识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和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最小的程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1 融资多元化,并编制资金预算

在国内不能保证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更应该实现融资多元化,灵活运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降低融资风险,尽量在东道国进行融资,尤其是境外企业所需短期流动资金。这样既能满足资金需求又因为使用同一币种,规避了汇率风险。同时,在遭遇资金紧缺的困难下,编制详尽的投资预算、进行投资全程控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必须根据投资对象和投资方案编制详尽的预算,确定可能需要的资金量。预算的编制必须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全面,防止因为事前低估所需资金量,事中又无法保证随时有额外资金的支持,最终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哈杉于2006年已将重心转移至销售、研发上,但是其仍保留小部分传统的加工贸易,目的是利用加工贸易资金回笼快的优势,为企业周转提供资金。同时哈杉也积极和当地的政府、金融机构沟通,实现在投资地的融资计划。

3.2 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形成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2003年,哈杉开始意识到品牌的力量以及名牌产品必须有一个过硬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企业提出了由产品走出去转变为整体走出去的理念。为突破款式设计的瓶颈,2004年哈杉通过收购意大利著名鞋企威尔逊公司,充分发挥其在研发、工艺技术、品牌影响力的优势,改进企业自有品牌“HAZAN”的设计和生产,提高产品整体的竞争力。

3.3 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7

 

以乡镇企业为代表的中国中小企业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迅速发展,尽管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其在国内市场上一直居于劣势地位。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为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提供了机遇和动力,但据有关专家保守估计,2009年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项目多为损失惨重。如何正确认识对外投资风险,及时进行风险应对、风险防范,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必要性 

国际间竞争及生产分工协作日益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促进了资金、商品和资本的全球流动,中小企业的竞争对手不再局限于国内大型企业,它还包括国外的大型公司和中小企业。为应对全球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实现跨国经营和海外投资成为中小企业必然的发展趋势。 

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竞争性相比于大型企业更强。有统计资料显示,处于竞争不太激烈的行业(如石油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等)中的企业几乎全部属于大型企业,而中小企业几乎百分之百处于竞争性行业。毫无疑问,中小企业在国内处于行业较为劣势而企业自身实力不强的双重压力之下。 

世界范围内贸易壁垒的增加。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愈发不景气,世界范围内弥漫着贸易保护主义气氛。贸易壁垒的增加极大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出口,开展海外投资,实现当地生产、当地销售是应对全球日益加强的贸易壁垒的一个有效方法。 

市场的激烈竞争、行业的劣势、贸易壁垒的增加,已经威胁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市场、原材料、技术等方面的问题都要求企业主动“走出去”。这不仅有利于其开拓国际市场,实现资源的全球配置,更可以让中小企业学习海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最终改变目前所处的不利形势,谋求企业的长久发展。 

2 “温州哈杉”对外投资微观风险分析 

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投资收益与投资风险如影随形。对中小企业而言,投资也像一把双刃剑,风险与收益并存,但其风险又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哈杉鞋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哈杉”)是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温州首家跨国公司,于1991年以手工作坊起步。1995年,哈杉开始进军俄罗斯市场,并与当地温州同行展开了激烈的价格战,后受到俄罗斯贸易壁垒的严重打击,致使企业无法在俄罗斯打开市场。为了摆脱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市场上无休止的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以及绕开各国反倾销政策,哈杉选择在海外建厂。哈杉最大的海外投资是于2001年在尼日利亚建立的哈杉大西洋实业有限公司。 

2.1 资金短缺,导致项目无法实施 

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部分实体企业转向资本市场的投机活动,而哈杉坚持着自己的生产计划。2009年,温州当地一家商业银行突然中断哈杉2000万元的贷款,这一资金链的斩断,直接减慢了哈杉的发展进度。当时,哈杉还在制定其在尼日利亚下半年一倍甚至两倍的生产计划,银行的终止贷款让哈杉措手不及,哈杉不得不缩小其海外生产的规模。资金短缺且融资困难目前已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最为突出的瓶颈。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依据主要是产品有市场,企业有效益。对于生产型的中小企业而言,如果暂时出现销售困难、市场前景不好,就难以获得贷款。在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率下,金融机构更是减少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将有限的贷款额度给予大型企业。在直接融资方面,对中小企业的限制要比大型企业更为严格。因而,中小企业不仅不能获得规模扩张所需资金,在技术改造、设备更新方面的资金更是十分匮乏。融资渠道的受限,让中小企业的对外投资项目很可能由于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无法实施。 

2.2 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国际竞争力 

哈杉初期以接受代工生产(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s)订单为主要业务,它维持了哈杉的初期发展。2000年以后,哈杉每年可以接到的代工订单数渐渐减少,企业利润因此下降,oem业务已经不能再作为该企业的核心业务。于是,哈杉转向自主生产普通男鞋,欲以低价销售策略占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随着温州的意尔康、奥康等具有其自身品牌的制鞋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哈杉的低价鞋渐渐失去吸引力。哈杉的产品滞销,市场份额渐渐缩小,企业陷入危机。我国中小企业大多数属于以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约占全国研究经费的4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的水平。产品技术科技含量低、技术创新能力差、产品技术容易被模仿是中小企业普遍的缺点。同时,我国中小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属于防守型,目的多是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因此企业在对外投资时,缺乏品牌意识,不具备核心竞争力。低价取胜的经营模式也导致了市场所在国、地区的反倾销行为,使得许多产品的海外市场丧失殆尽。 

2.3 缺少具有国家化经营能力的人才,企业管理水平低、缺乏战略眼光 

2005年,哈杉生产的鞋大部分滞留在尼日利亚的仓库中,经过调查发现并不是尼日利亚没有自我消化的能力,问题出在管理层。哈杉的管理层自信可以处理好与当地合作者的高管之间的关系,而事实上哈杉管理层在与多家零售商签订合同时存在争论,签订合同后,零售商故意减少该企业产品的上架率。我国中小企业的投资策略主要是国内员工的海外经营。目前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完成海外投资的当地化,大部分的投资是简单的将国内员工转移到海外。中小企业人员国际化素质普遍不高,尤其是在国际营销、国际标准规范、国际投资等一些对外投资的关键条件方面,企业缺乏优秀人才。这恰恰与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须有通晓国际惯例、熟悉国际市场规律及国际贸易法则的管理经验丰富、善于把握国际市场动向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的要求相违背。中小企业依靠管理人员的市场经验和直觉把握市场,因而容易作出不科学的决策,难以形成自己的国际化营销模式和建立稳定的消费群体,更难以与其它国际经济实体进行竞争。 

2.4 市场信息反映不畅,信息反映机制缺失 

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在与东道国企业展开竞争时,往往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这加剧了决策风险以及经营风险。企业在对外投资中若购销渠道不畅,则易将企业带入绝境,增加企业的破产成本、减少企业的经营收益。哈杉在尼日利亚建厂的初期,为了降低市场调研的成本,企业主要依靠上游和下游合作者来了解市场状况。依靠二手信息来了解市场,使哈杉只能掌握滞后的信息,企业多次错失快速进行产品调整的时机。企业对外投资是一个长久持续的过程,中小企业必须全程进行监督,快速洞悉国际市场,充分预测市场变化。而我国中小企业没有实现企业的信息化,未建立信息反应系统,国际市场信息收集比较滞后,信息资料的处理和反馈功能比较弱,缺乏对国际市场全面、动态的了解。一方面,让企业难以及时掌握对市场所反映的信息,失去对市场潜在发展机会的把握,阻碍了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企业错失退出市场的时机,尤其是在投资项目出现亏损时,不能及时进行商业止损。 

3 对外投资的风险控制对策 

在任何投资中,风险都是客观存在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风险又是可控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正确地认识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和管理措施,使风险降到最小的程度,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3.1 融资多元化,并编制资金预算 

在国内不能保证资金需求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更应该实现融资多元化,灵活运用各种融资渠道和金融工具,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和降低融资风险,尽量在东道国进行融资,尤其是境外企业所需短期流动资金。这样既能满足资金需求又因为使用同一币种,规避了汇率风险。同时,在遭遇资金紧缺的困难下,编制详尽的投资预算、进行投资全程控制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在做出投资决定之前必须根据投资对象和投资方案编制详尽的预算,确定可能需要的资金量。预算的编制必须做到方法科学、内容全面,防止因为事前低估所需资金量,事中又无法保证随时有额外资金的支持,最终导致投资项目的失败。哈杉于2006年已将重心转移至销售、研发上,但是其仍保留小部分传统的加工贸易,目的是利用加工贸易资金回笼快的优势,为企业周转提供资金。同时哈杉也积极和当地的政府、金融机构沟通,实现在投资地的融资计划。 

3.2 加快技术创新,培育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能否走向国际市场并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形成并保持核心竞争力。只有着眼于培育企业的核心资产,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开发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中小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2003年,哈杉开始意识到品牌的力量以及名牌产品必须有一个过硬的技术力量作支撑,企业提出了由产品走出去转变为整体走出去的理念。为突破款式设计的瓶颈,2004年哈杉通过收购意大利著名鞋企威尔逊公司,充分发挥其在研发、工艺技术、品牌影响力的优势,改进企业自有品牌“hazan”的设计和生产,提高产品整体的竞争力。 

3.3 培养优秀人才,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篇8

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创新环境、法律制度和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等一系列宏观环境因素决定了东道国风险投资机会的多寡、投资者权益保护程度的强弱以及退出机制的完备与否。因此,一国的宏观环境会决定其对国际风险资本的吸引力程度,影响国外风投机构对该国进行跨境投资的意愿[22]。1.创业和创新环境。由于创业风险投资的高失败率,风险资本需要投资于那些高成长、高回报的创业企业作为补偿。所以,风险资本大多集中投资于那些具备高成长性特征的高科技行业企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制药行业等。而一国的创新能力决定该国的高科技创业水平,高科技人才和专利数量越多、研究开发支出越大,则该国的高科技创业的机会也会越多,对风险资本而言也就更有吸引力[23]。所以,一国的创业和创新能力是决定该国风险投资行业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更多好的投资机会不仅能促进本土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也会增加对国外风投机构的吸引力。风投机构克服距离、文化和制度等障碍,跨越国境进行投资的一个重要动机就是为了寻找更多的投资机会和保持投资组合的多样化。一个国家的投资机会越多,则国外风投机构对该国进行投资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基于汤姆森VentureXpert数据库的交易层次数据,Aizenman和Kendall(2012)[24]508研究了创业环境对国际风险资本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端人才储备水平和技术基础设施水平会正向影响国际风险资本的流入,即一国的高科技创业环境越完善则国外风投机构投资该国的可能性就越大。Guler和Guillen(2010)[25]196的一项针对美国风投机构跨境投资的研究发现:以专利数和科技论文数为代表的东道国创新活动正向影响美国风投机构投资该国的可能性。因此,风投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意愿受东道国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动水平的影响,东道国投资机会的多寡是吸引国际风险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10]33。另外,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也会决定其投资机会的多寡,越是经济高速增长的国家,获取高回报的创业机会也会越多。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大量投资机会能给予潜在的风险投资者以积极的信号,增强其对于投资回报的信心[26]。因此,预期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更容易吸引到国外风投机构的注意,提高风投机构对该国进行投资的可能性。Schertler和Tykvova(2011)[27]431对2000-2008年间全球跨境风险投资的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东道国的预期经济增长率越高,针对该国创业企业的跨境投资就越活跃。这表明,风投机构更倾向于投资那些未来经济增长预期良好、具备大量高成长创业机会的国家。2.证券市场发展。证券市场发展程度也一直被认为是促进风险资本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8]242。风险资本并不追求对企业的管理控制,更关心的是如何实现财务回报,因此风投机构十分关注能否顺利退出[20]668。而IPO是风险资本成功退出最重要的途径,对风险资本的发展至关重要,发达的证券市场有助于风投机构通过IPO成功退出并缩短资本回收的期限,加速其投资循环的速度[28]。因此,规模较大、流动性较高的发达证券市场能够提高对风投机构的吸引力,带来风险资本市场的繁荣[29]。一个国家的证券市场越发达,意味着通过IPO成功退出的机会就越大,所以国外风投机构也更愿意投资于那些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创业企业。除此之外,通过IPO成功退出也有利于提高风投机构的声誉。风投机构过去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后续的融资能力和难易程度[30]。对其他市场参与者而言,风投机构所投资企业的成功IPO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正面信号,代表了风投机构的能力。风投机构过去所投资企业成功IPO的数量越多,其他市场参与者特别是潜在的有限合伙人对其认可度就会越高,风投机构就能更容易募集到资金[27]426。因此,国外风投机构会偏好投资于证券市场发达的国家,以便能够有更多的IPO成功退出机会以建立声誉。另外,从企业家的角度来看,IPO使得企业家能有机会重新获取控制权,这提高了企业家对于风险资本的接受程度。在对高风险的初创企业进行投资时,风险投资者一般要求创业企业家让渡一些特定控制权来保证自身的利益。所以在接受风险投资之后企业家的控制权会被稀释,但是风险资本通过IPO退出给了创业企业家重新收回控制权的机会[28]243。因此,证券市场越发达、IPO机会越多国家的企业家更愿意接受风险资本的投资,对风险资本的需求也更大[8]254。这意味着,对国外风投机构而言,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潜在投资机会也就越多。近期的一些跨境风险投资相关实证研究验证了上述观点,认为证券市场发展程度会显著影响东道国的国际风险资本流入。例如,Aizenman和Kendall(2012)[24]509考察了1992-2007年间全球100个国家的风险投资交易,结果表明发达的证券市场是一个国家成为国际风险资本投资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Schertler和Tykvová(2012)[16]1777对2000-2008年间美国、加拿大以及15个欧洲国家的风险资本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市场资本化比率显著影响国际风险资本的流入,即市场资本总额占GDP比率越高的国家,国际风险资本的总流入也越大。3.法律制度环境。法律制度环境是跨境风险投资研究中一个广受关注的因素。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风投机构倾向于通过进行少数股权投资以达到投资组合的多样化。而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和法制健全程度会决定少数股东权益受到保护的程度。因此,相比较于传统的制造业国际投资,跨境风险投资对法律制度环境更为敏感,东道国的法律制度环境对于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程度会影响国外风投机构对该国进行投资的意愿。一些学者关注不同法律体系对风投机构跨境投资意愿的影响。在少数股东权益保护较为薄弱的国家,风投机构会倾向于通过提高绝对控制权来尽可能地避免问题,导致风投机构的投资相对集中于少数几家公司[31],而这不符合风投机构通过分散投资来规避风险的倾向。因此,风投机构会减少对法律保护较薄弱国家进行投资的意愿。一般认为,相比较于大陆法系,普通法系能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保护,特别是能为少数股东权益提供更好的保护[32]。比如,Guler和Guillen(2010)[25]200的实证研究表明:美国风投机构更倾向于投资普通法系国家的创业企业,即对少数股东权益保护较完善的国家能更多地吸引国际风险资本的流入。另外一些学者则通过考察法律保护和执行环境对投资者和企业家双方合约安排的影响来探讨法律制度对跨境风险投资意愿的影响。创业企业的发展存在着很高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投资合同存在很大的不完备性。风投机构和创业企业双方可以通过控制权的配置来保障契约双方的权益,特别对投资者而言,可以在少数股权的情况下通过获取特定的控制权来抑制风险,从而提高风投机构对风险程度较高的早期创业企业的投资意愿[33]。但是,在法律保护和执行环境较为薄弱的国家,这样的一种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的复杂合约安排并没有相应办法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执行,导致风投机构只能采取次优选择,即追求绝对控制权来规避可能的风险[34]。然而,对创业企业家而言,在企业估值相对较低的早期阶段要求其放弃多数股权,意味着企业家会损失企业未来成长带来的可能收益,因而较少有企业家愿意在早期阶段放弃多数股权。对国外风险投资机构而言,这意味着特定东道国符合投资要求的潜在投资机会的减少,降低其投资该国的意愿,从而会减少该国国际风险资本的流入。比如,Balcarcel等(2010)[35]选择世界银行的法治指数来测量一国的法律保护和执行水平,考察了1995-2004年间806家美国风投机构对2372家外国企业的5354起跨境风险投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薄弱的法律保护和执行环境会导致风投机构倾向于采用次优的合约安排,而这样的一种次优选择又会负向影响特定东道国的国际风险资本流入。

(二)国家间差异(或融合)

除了东道国宏观环境之外,国家间的差异程度也会影响风投机构跨境投资意愿,如地理、文化、制度等差异会加剧信息不对称程度,影响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和行为。不过现有关于距离因素和跨境风险投资关系的研究主要关心国外风投机构如何采取相应措施去消减这种距离带来的劣势,即国家间距离对跨境投资行为的影响[20]666。相比较而言,只有少数研究考察了距离对跨境投资意愿的影响。如,Aizenman和Kendall(2012)[24]491与Tykvova和Schertler(2008)[36]14的研究都发现距离会负向影响国家间的风险资本流动。另一方面,有些学者对距离的反面,即国家间的融合程度是否影响跨境风险投资更抱有兴趣。Alhorr等(2008)[14]911考察了欧盟国家经济一体化对彼此之间跨境风险资本流动的影响。他们认为经济一体化会促进国家之间的制度环境趋同。这些制度环境包括法律、政治、社会文化体制等,是个体与组织行为规范的准则。制度环境的趋同减少了风投机构对其他国家企业进行投资的障碍,因此会促进跨境风险投资的流动。他们对1985-2002年间24个欧洲国家的风险投资情况的数据分析表明,采用共同市场和共同货币对欧洲国家间跨境风险投资的流动产生了直接的积极影响,即国家间的融合会提高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另外,基于手工收集的15个欧洲国家的问卷调查数据,Bottazzi等(2011)[13]2考察了国家间的双边信任程度对跨境风险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国家间的普遍信任程度会正向影响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国家间的信任程度每提高百分之一则做出跨境投资决定的可能性会增加百分之七。

(三)母国环境因素

相比较于东道国环境因素,母国环境因素对跨境风险投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研究将目光投向母国环境对跨境风险投资意愿的影响。如Schertler和Tykvova(2011)[27]433发现,母国的证券市场发达程度会正向影响该国跨境风险资本的流出。理由在于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风投机构更有机会通过连续的IPO成功退出建立声誉,因而也更容易募集资金,这保证了风投机构有足够的资金能够投资于那些缺少风险资本的国家。不过,他们发现母国的预期经济增长率会负向影响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这是因为高增长国家的投资机会也会更多,所以风投机构会更多地投资本国而较少投资其他国家。Aizenman和Ken-dall(2012)[24]509的研究结果表明,母国较好的制度环境、发达的金融市场、良好的人力资本和技术基础设施能创造一个良好的资金募集环境,有利于风险资本供给市场的形成,从而促进该国风投机构进行对外投资。总体上看,有关母国环境对跨境风险投资意愿影响的研究还缺乏足够的积累,需要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探讨。

二、社会网络对跨境风险投资意愿的影响

社会网络也会影响到风投机构跨境投资的意愿。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间的跨境人际关系网络,特别是移民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的跨境流动所带来的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全球化对国际风险资本流动的影响;另外一个是风投机构之间的网络关系,特别是国外风投机构与东道国本土风投机构之间的网络关系对风投机构跨境投资意愿的影响。

(一)跨境人际关系网络

创业和创新活动的全球化,即创业和创新人才的跨境移动和交流促进了国家间的交流和理解的加深,对风险资本的跨境流动带来了积极影响[37]。风投机构追求的是高成长的投资机会,而创新活动的全球化趋势[38],带来了创业机会在全球的扩散,加速了风险资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投资机会的步伐。更重要的是,创新和创业人才的跨境移动,主要体现在美国移民技术人员和企业家向母国的回流[39],进一步地推动了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流动。高技术人才的跨境移动会推动国家之间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如Gao等(2013)[40]学者的最新研究表明,高技术人才的跨境移动显著推动了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同样在风险投资领域,高技术人才的跨境移动也会促进风险资本的跨境流动。高技术移民企业家在回国新建创业企业的同时又会继续保持着与包括风险投资者在内的美国相关专业人士之间的网络联系[41],与这些被Sax-enian称之为“新阿尔戈英雄(TheNewArgonauts)”的移民企业家所建立起来的跨境人际关系网络给风投机构提供了跨境投资的契机。另外,这些移民企业家既习惯美国的行为规则又对本土环境非常了解,可以减少风投机构与企业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帮助国外风投机构克服外来者劣势。因此,跨境人际关系网络可以看作是对国家间距离制约的补偿,提高了风投机构跨境投资的积极性。Madhavan和Iriyama(2009)[42]用专业和技术移民的存量来测量美国与特定国家之间的跨境人际关系网络强度,研究了1980-2003年间跨境人际关系网络强度对美国风投机构跨境投资的影响。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的结果显示跨境人际关系网络变量显著正向影响风险资本的跨境流动,表明特定国家与美国的跨境人际关系网络越强,则来自美国的风险资本流入就越大。在此基础上,Iriyama等(2010)[43]更深入地考察了跨境人际关系网络与美国风险资本跨境投资的影响。作者认为美国与其他国家(地区)间跨境人际关系网络的区域特征,比如台湾移民集中在加州地区、爱尔兰移民集中在波士顿地区等,可能会反映在美国风险资本的跨境流动上。作者基于1995-2006年间地区层次的双边关系数据的实证研究证明,移民网络的方向决定了风险资本的跨境流动方向,比如,台湾地区与加州紧密联系、印度与纽约紧密相关、中国大陆则与华盛顿特区和纽约紧密相关。这进一步地有力证明了美国风险资本的跨境流动跟随着人际关系网络流动的方向,跨境人际关系网络是影响风投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二)风投机构网络

风投网络一直以来是风险投资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风投网络会对风投机构的投资对象筛选、监督和绩效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同样地,通过交换投资机会、降低不确定性和获取知识,风投机构之间的网络关系也会影响其跨境投资意愿。风投网络成员的关系具有互惠互利的特点,网络成员之间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以建立信赖关系[44]。在跨境风险投资中,本土风投机构会邀请国外风投机构联合投资于当地企业,而作为回报本土风投机构也能获得国外的投资机会[45]。网络关系是风投机构获取投资机会的重要来源,特别是由于其所面临的外来者劣势,国外风投机构会更加依赖于通过网络关系来主动寻求高质量的投资机会[15]94,因此,风投网络成员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有利于促进风险资本的国际流动。并且,风投网络可以帮助风投机构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监督行为的有效性。美国国内风险投资的研究表明,远距离风投机构可以通过与本地风投机构的网络关系来拓展其投资的空间边界,扩大备选投资项目集合[46]1576。同样,在跨境风险投资中,国外风投机构可以利用与本土风投机构之间的网络关系,减少距离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限制,扩大备选投资项目集合。例如,由于本土风投机构在减少信息不对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原本那些信息相对不透明的企业也可能成为国外风投机构的投资对象[20]677。Tykvova和Schertler(2008)[36]18发现通过与本土风投机构的联合投资可以有效降低距离所带来的交易成本增加,提高风投机构远距离跨境投资的意愿。因此,网络关系可以帮助国外风投机构降低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扩大潜在投资机会的集合,提高跨境投资意愿。另外,网络关系也是获取和积累有关国外市场知识的重要途径。风投网络有助于风投机构获取外部知识,并可在关系持续互动的过程中将外部知识逐步转换为内部知识[47]。这些有关国外市场的知识有助于风投机构了解国外市场、克服跨境投资中可能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在国外风投机构缺乏足够跨境投资经验的情况下,这种网络关系显得尤为重要[2]6。因而,通过获取知识、特别是有价值的隐性知识,风投机构拥有的网络关系会促进其跨境投资的意愿。Makela和Maula(2008)[48]对芬兰9家新创企业的案例研究发现,本土风投机构与国外风投机构间的网络关系越强,则越有可能吸引到国外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这表明,通过获取信息和知识,网络关系可以帮助降低跨境风险投资的障碍。Wuebker和Corbett(2011)[3]18则强调了联合投资网络成员的国际投资经验对风投机构跨境投资意愿的影响,认为风投机构可以从具备国际投资经验的网络成员处获取国外市场信息和学习国际投资经验,从而减少国际化的阻碍。作者基于2313家风投机构的21605轮投资的实证分析证明,联合投资网络中具备国际投资经历的成员数越多,风投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可能性就越大。也有学者认为风投机构在母国整体风投网络结构中的位置也会对其跨境投资意愿产生影响。比如,Guler和Guillen(2010)[21]404从网络中心性和网络中介优势的角度考察了这一影响。作者认为,网络中心性指标所代表的社会地位优势可以在不同市场之间转移,社会地位所具有的信号发送功能有助于风投机构克服在国外市场的外来者劣势,获取更多高质量的投资机会。所以,在母国风投网络中的高社会地位有助于风投机构进行国际扩张。而网络中介优势的发挥需要依赖于特定情境,一旦离开这一情景,网络中介的优势也不复存在,所以较难转移到国外市场。作者基于1990-2002年间1010家美国风投机构的实证研究验证了上述观点。不过,也有个别研究发现网络关系对风投机构跨境投资意愿的影响可能有限。比如,DePrijcker等(2012)[17]937考察了欧洲国家风投机构国际化的影响因素,基于5个欧洲国家110家风投机构的问卷调查分析表明,相比较于风投机构的经验知识和人力资本,风投网络对跨境投资意愿的影响非常有限。

三、风投机构主体因素对跨境风险投资意愿的影响

资源基础观被认为可以有力地解释企业国际化现象,这一理论视角也同样适用于风投机构的国际化研究[6]155。除了环境和社会网络因素之外,企业本身的异质性即风投机构自身所具备的资源和能力等,也会影响其跨境投资的意愿和行为。

(一)风投机构的人力资本

专业服务企业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员工的专业知识水平[49]。因此,作为专业金融服务企业,风投机构的人力资本是其最主要的资源之一,会决定其投资能力,影响其投资范围。并且,人力资本丰富的风投机构能更快速地获取国外市场知识,提高其与东道国本土风投机构的竞争能力[50]36,因而也更有意愿和能力参与国际市场竞争。Manigart等(2007)[51]研究发现,欧洲风投机构的人力资本与其国际化意愿密切相关,风投机构中的管理层人数越多,意味着其知识和资源也越丰富,就越有机会和能力进行跨境投资;除了一般意义的人力资本之外,企业与国际化密切相关的特殊人力资本,即风投机构管理人员的国际知识也会显著影响其跨境投资意愿。管理者的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有助于其了解国外市场、积累国际市场知识,加深对国外市场风险的认识和提高其国际管理能力[52]。所以,风投机构的国际知识越丰富,其感知到的市场风险也越低,也就越有能力和意愿进行跨境投资。基于136家欧洲独立风投机构的数据,Patzelt等(2009)[53]567考察了高管团队组成对风投机构跨境投资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高管团队中拥有国际经历的成员比例越高,就越有可能进行远距离的跨境投资。另外,Patzelt等(2009)[53]568认为高管团队的创业经历也会影响其跨境投资意愿,他们发现具备创业经历的投资者能承受更多的风险、也更愿意接受挑战,因此,高管团队中具备创业经历的成员比例越高,风投机构就越能够承受远距离投资带来的不确定性,呈现出较高的跨境投资意愿。

(二)风投机构的国际和本土经验

1.风投机构的国际经验。经验知识也是影响企业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际商务研究领域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国际化可以看作是一个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企业从以往的投资经历中不断吸取经验,而这些经验知识又可以应用到以后的国际投资中,减少不确定性[54]79,这点对于风投机构而言尤为重要。风险投资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信息不对称和风险,除了可以采取选择信息透明企业、分阶段投资和联合投资等投资策略之外,风投机构所积累的经验知识也有助于其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风险[17]931。国际经验可以从风险感知和能力构建两方面影响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首先,随着企业国际投资经验的积累,对其他国家的制度环境越来越熟悉,所感知到的风险程度也会相应降低[55]1155。另外,随着国际投资经验的积累,企业会逐渐地学习如何在不熟悉的环境中经营[56],也知道如何去应对不确定性环境所带来的风险和监督成本[57]。例如,Meuleman和Wright(2011)[50]46研究发现,风投机构的国际经验越丰富,来自东道国制度环境的制约就越小,也就越有能力独自开展跨境风险投资。Guler和Guillen(2010)[25]200在考察东道国制度环境对美国风投机构跨境投资意愿的影响时也发现,国际经验在东道国制度环境和风投机构跨境投资意愿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国际经验越丰富,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就越小,这意味着国际经验能帮助风投机构克服跨境投资时所面临的内在困难。因此,在进入新的国际市场时,有丰富国际投资经验的风投机构更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其所感知到的风险程度也会相应降低,也更愿意进入新的市场。其次,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所发展出来的适应新市场的独特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其国际投资意愿。已有研究发现,要想获得成功,在交易筛选、监督和增值服务等方面,国外风投机构必须要采取适应东道国市场情况的投资策略,而不能够仅仅复制本土的行为方式[11]25。因此,当风投机构走出国门进行跨境投资时,必须要了解以及学会如何在新市场进行运营。经验提供了一种学习机会,当企业开始在国外市场运营后,企业能逐渐积累国外市场的知识,发展出适应新市场的独特资源和能力[58],而这些能力和运营方法又能广泛应用于其他新市场[55]1156。因此,风投机构的国际经验越丰富,就越有信心和能力在新市场进行投资,继续进行跨境投资的意愿也就越高。最近的实证研究支持了上述观点。例如,DePrijcker等(2012)[17]936基于110家欧洲风投机构的问卷调查数据,考察了经验知识对于风投机构跨境投资可能性和活跃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国际经验的风投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可能性是无经验企业的7.5倍;在已有国际经验的风投机构中,经验每增加1%,其投资次数会增加0.42%左右。这意味着国际经验会显著影响风投机构跨境投资的可能性和活跃程度。Schertler和Tykvova(2011)[27]431基于Zephyr数据库的全球风险投资研究也发现,风投机构的国际投资经验越丰富,就越熟悉如何在海外进行投资,其跨境投资的意愿也越高。Wuebker和Corbett(2011)[3]21针对美国风投机构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结论,认为国际经验会显著正向影响美国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2.风投机构的本土经验。对风投机构母国本土投资经验的关注是风险投资国际化研究与传统制造业国际化研究的一个显著区别之处。除了受到广泛认同的国际经验之外,一些国际风险投资研究领域的学者认为,风投机构在母国所积累的本土投资经验也会影响其国际化意愿[27]427。首先,风投机构通过本土投资所积累的经验知识有助于其提高和改善投资能力,开发出更好的交易筛选和评估方法[59],降低其对跨境投资的感知风险,从而提高跨境投资意愿。其次,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相比较于只有少量投资经历的风投机构,有大量投资经历的风投机构对于投资组合地理分散的需求更迫切,更有可能开展远距离的投资。此外,从风投网络角度也可以说明本土经验的作用。联合投资是风投机构最常用的投资方式,也是其建立网络关系的主要来源[46]1559。本土经验越丰富的企业越有可能建立一个规模更大的风投网络,也就更有机会从具备国际投资经验的网络成员处获取国外市场信息和学习国际投资经验,从而提高跨境投资意愿。最近的相关研究也对风投机构母国本土经验的作用进行了实证考察。如,Schertler和Tykvova(2011)[27]431对2000-2008年间全球跨境风险投资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风投机构的母国本土经验对其跨境投资意愿发挥显著正向影响作用。不过,一项最近研究显示经验有可能是市场特定的(market-specific),即经验作用的发挥依赖于特定的市场环境,在其他市场环境中并不一定起作用[60]。他们的实证研究发现国外风投机构的经验并不适用于中国市场,国外风投机构投资中国企业时,其经验并不有助于提升投资绩效。这一结果对母国本土经验的积极作用结论提出了挑战,意味着风投机构的一般经验,特别是在母国的本土经验并不一定会带来积极作用。但是,从投资决策的角度来看,通过本土投资经验所发展的知识和能力有助于增强风投机构的信心,其所感知到的跨境投资风险也会相应降低。因此,虽然不能确保提升跨境投资绩效,但通过降低所感知到的风险,母国本土经验也会有助于提高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总体上看,本土经验的影响并不如国际经验那么直接和显而易见。学者们对母国本土经验影响风投机构国际化意愿的认识还没有到达成定论的阶段,还需要更多情境下的实证研究来检验,特别是其影响机理还有待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三)风投机构的特点

除了上述的风投机构的经验知识和资源以外,现有研究也发现风投机构自身的特点,如规模、年龄、声誉和专注投资阶段等也会影响其国际化意愿。Hall和Tu(2003)[12]181是最早对风投机构跨境投资意愿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的研究之一,他们从风投机构自身特点的角度考察了英国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他们的实证研究结果发现:英国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与规模、专注投资阶段正相关,而与年龄负相关;即大规模和专注于后期阶段投资的风投机构会倾向于进行跨境投资,而年龄大的风投机构会倾向于留在本土市场。DePrijcker等(2012)[17]936对欧洲国家风投机构的研究也发现规模与跨境投资意愿正相关。不过,Abdou和Varela(2012)[61]对美国风投机构的考察却发现:年龄与跨境投资可能性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的风投机构越有可能进行跨境投资;规模与跨境投资可能性负相关,即规模越小的风投机构越有可能进行跨境投资。此外,Wuebker和Corbett(2011)[3]20研究表明声誉会正向影响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可能性,声誉高的风投机构能获得更多的跨境投资机会,因而会促进其跨境投资意愿。虽然不是其主要研究内容,Guler和Guillen(2010)[21]402将风投机构特点作为控制变量考察了其影响,研究结果发现年龄和声誉会正向影响美国风投机构的跨境投资意愿。由此可见,关于规模和年龄的影响,来自欧洲和美国的结论并不一致,表明在不同情境下,风投机构的行为可能存在差异。特别是关于年龄的影响,欧洲和美国的证据支持了不同的假说。针对欧洲风投机构的研究支持了“逐名(grandstand)”假说,即年轻的风投机构会更积极采取高风险行为以证明自己的能力。而美国的研究则支持了经验的作用,即年龄大的风投机构会有更丰富的经验知识来应对应对高风险的投资,因而更有意愿进行跨境投资。关于专注投资阶段的影响,学者们的看法相对一致,即专注早期阶段的风投机构会更倾向于进行近距离的投资。这是因为早期的企业信息相对不透明,另外其各方面资源也较缺乏,更需要来自于风投机构的增值服务[62]119。而这一点恰是国外风投机构的劣势,由于距离的限制,国外风投机构在信息获取上会面临更多的困难,也难以积极频繁地提供增值服务。相关实证研究也证实,国外风投机构会倾向于投资信息较透明和较少需要管理帮助的处于成长期阶段的创业企业[20]674。所以,专注于早期投资的风投机构会倾向于留在本土市场,相比较而言专注于中后期投资的风投机构会有更高的意愿进行跨境投资。另外,关于声誉的结论也比较一致,表明声誉和社会地位优势一样具有可转移性[21]391,可以在不同市场之间发挥作用。

篇9

一、世界各国资产证券化的一般风险因素

(一)交易结构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是通过建立一个严谨、有效的交易结构来进行的,论文其融资的成功与否及其效率高低与其交易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基本交易结构由原始权益人、SPV(SpecialPurposeVehicle,简称特殊目标载体)和投资者三类主体构成。从理论上说,只要参与各方遵守所确立的合约,该结构将是一种完善的风险分担的融资方式。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对资产出售有着不同的法律和会计规定,这一方式将面临结构风险。具体包括:

一是交易定性风险。指根据相关法律,有关部门可能认为发起人与SPV之间的交易由于不符合“真实销售”的要求,而将发起人在破产前与SPV所进行的交易行为确定为无效交易,使破产隔离安排失效,从而给证券化投资者带来损失。

二是收益混合风险。指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与发起人兼服务人的自有现金流相混合,导致SPV在发起人破产时处于一般无担保债权人的地位,从而给证券投资人带来损失。

三是实体合并风险。指SPV被视为发起人的从属机构,其资产、负债与发起人的视同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在发起人破产时被归为发起人的资产、负债一并处理,从而给证券投资者带来损失。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称为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产生于资产证券化这一融资方式的信用链结构。毕业论文从简单意义上讲,信用风险表现为证券化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不能支持本金和利息的及时支付而给投资者带来损失。在资产证券化的整个交易过程中,投资者最依赖的两方是资产支持证券的承销商、投资银行和代表投资者管理和控制交易的受托人。在合约到期之前或在可接受的替代方接任之前,任何一方对合约规定职责的放弃都会给投资者带来风险,具体包括:

1.承销商风险。承销是投资者对资产组合恶化采取的主要防范手段。例如,在应收款支持的融资中,承销商能直接以其支付行为影响有关潜在资产合约的执行。因为承销过程的中断不仅可能导致对投资者的延期支付,而且可能引起整个结构信用质量的下降。所以当应收款支持交易被结构化以后,承销商在招募说明书中应根据历史经验对拖欠、违约及索赔给出相应的说明。

2.受托人风险。虽然受托人的经营状况不直接影响由应收帐款组合所带来的现金流量,但它却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资金收妥后的安全性以及该资金转给投资者的及时性。所以大多数交易有严格的规定,按投资者的要求对受托人的经营状况进行控制,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能为投资者提供实质性保护,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全消除管理不当的可能性,而这正成为造成风险的潜在因素。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关评级公司已经采取了附加措施以提醒投资者注意这种潜在风险。

(三)可回收条款风险

指发行人和持有者之间合同的条款之一是发行人有权在债券到期前,提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券。如果在未来某个时间市场利率低于发行债券的息票利率时,发行人可以收回这种债券,并以按较低利率发行的新债券来替代它。短期赎回等于是由发行人在行使一种期权,以便按更为有利的条件对债务进行再融资。从投资者的角度看,提前偿还条款有三个不利之处:

首先,可提前偿还债券的现金流量的格局难以确定。其次,当利率下降时,发行人要提前偿还债券,投资面临再投资风险。第三,债券的资本增值潜力减少。医学论文以住房抵押担保证券为例,它属于固定收入证券的一种,但是却包含一个提前偿还条款。住宅所有者难以预料的提前偿还风险使投资者面临再投资风险,并使其原本的资产负债管理计划落空。

实际上,抵押担保证券的现金流动时间安排上的不确定性比公司债券和市政债券要大,因为行使提前偿还一笔抵押贷款的期权不单纯依赖于现行市场利率,它还依赖于每个房产主面临的特定经济和非经济因素。例如,房产主遇到迁移或房屋转手时,可能会提前偿还贷款或者当房产主发现了对自己更有利的二次融资可能性,提前偿付也会发生。一般用存续期这一指标来衡量提前偿还。存续期是以各支付期的支付现值为权数对支付期加权平均,存续期缩短了则说明发生了提前偿还。

(四)利率风险

证券化产品作为固定收益证券的一种,具有和其它固定收益证券类似的各种风险,利率风险就是其中一种。具体而言,证券化产品的价格与利率呈反向变动,即利率上升或下降时,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就会下跌或上涨。如果投资者将证券化产品持有至到期日,那么证券到期前价格的变化不会对投资者产生影响;如果投资者可以在到期日前出售证券,那么利率的上升会导致资本损失,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风险,也称为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证券化产品市场上投资者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证券价格对市场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取决于证券的特征,如证券的成熟、证券的息票利率、利息支付的频率、本金分期摊还的速度、债务工具当前的收益率、证券中含有的选择权等。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证券化产品的息票利率越高,其价格对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证券化产品的到期期限越长,其价格相对于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利率水平越低,证券化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利率的变化就越敏感。

(五)资金池的质量与价格风险

按照JackM.Guttentag的观点:银行具有低估甚至忽略以小概率发生的重大损失事件的倾向。按照该心理定律,忽视低概率、高损失事件,源于人的非理性。人们长期预测能力非但不能随证券化进程而提高,反倒有进一步短视的倾向,结果使金融市场存在更大的波动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资金池的构建方面,要严格评估资金池的质量,警惕发起人将不良资产以良好资产出售,以防人们对风险资产定价仅依据对市场短期的看法,由此而产生低定价的可能,导致实际利润率曲线低于市场要求的利润率曲线形成缺口,而且缺口不断增大,不仅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损失,最终还可能引起金融危机。

同时,资产证券化如果定价不合理,就会产生价格差。这种价格差的大小取决于市场正确识别证券化工具价格水平的能力,也就是说,市场需要时间来评价它的价值和风险。应该意识到新工具、新市场中的低定价问题是有代价的,因为新金融工具或市场通常由于存在为合理定价积累经验的成本,而比成熟市场效率低下,这种学习成本导致低定价交易,会引起近期或未来的亏损。因此证券化等新兴市场上存在实际利润率曲线低于市场要求利润率曲线的情况。总之,经验不足导致新产品在初始阶段定价偏低,该阶段大量风险积累起来的可能引发风险。

此外,证券化的风险还包括发起人回购资产的道德风险、发起人弱化对出售资产管理的道德风险、信用增级和流动性支持的风险等,这些风险处理不当,将会危及整个金融体系。

二、中国开展资产证券化的特殊风险因素

(一)政策风险

政府在资产证券化形成、发展过程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提供制度保障方面(如法律、税收、利率、监管、投资者保护等)。资产证券化的初期多是政府主导,政府政策的风险不可低估。

比如说,资产证券化本质上体现了财产信托的关系,加之我国现存的法律障碍,所以我国现阶段多采用财产信托模式。但是,目前模式没有严格的法律定位,是由政府审批形式推动的,民间模式属于“球”,面临较大政策风险。

(二)法律风险

通过财产信托创造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属于典型私募产品,不适用我国《证券法》的相关规定,在相关法律没有正式出台之前,它的身份并不明确。而且,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就不能很好地规范各参与方的权利义务,明确收益归属,降低操作风险及提供必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此外,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没有建立,这也为资产证券化带来了法律风险。

根据我国《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的,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转让权利或者转移义务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因此合同法对债务人已采取了“通知主义”,为资产证券化明确了转让的法律条件。但是,资产证券化资产池一般较大,项目繁杂,逐一通知债务人在实践中既不经济也不可行。

(三)流动性风险

目前,中国证券化信托产品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是流动性问题。证券化产品流动性不足就会要求较高的流动性贴水,大大增加证券化的成本,这就跟证券化“把不流动的资产转化为高流动的证券”的初衷相去甚远。因此,提高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是中国资产证券化突破模式的核心问题之一。

三、防范我国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措施

虽然资产证券化可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风险,但它是近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和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它不仅是一种金融工具的创新,而且是金融市场创新和金融制度创新。它对一国的投融资体制、信用机制、资源配置方式、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等金融结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极大地促进了一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害怕风险而放弃这种优质的金融创新,完全可以在总结我国资产证券化探索中的实践经验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环境和提高监管质量来防范风险。

(一)构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环境

1.建立健全资产证券化的法律体系。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刚刚起步,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目前并没有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只是以《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资产支持证券交易操作规则》、《资产支持证券发行登记与托管结算业务操作规则》为依据,所以,需要尽快制定《资产证券化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SPV的法律地位、性质、行为能力、证券发行、二级市场转让流通、投资主体、证券化资产的真实出售、破产隔离,以及相关的会计、税务、土地注册、抵押、披露等制度做出明确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使资产证券化业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运作、降低风险。

2.选择信用高、实力强的金融机构作为SPV。SPV是资产证券化中的特殊机构。要顺利实施资产证券化,就必须尽快建立相对比较稳定的SPV,其业务主要是发行资产证券,并向发起人购买基础资产和向投资者派发证券收益。目前,SPV主要应考虑有全国性的大银行和自信实力雄厚的大企业上来设立。另外,从国际经验来看,在SPV设立过程中应有一定的政府背景,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资产支持证券的等级,降低运作成本,更有利于开拓资产证券化市场。目前可以由政府出面组建国有独资公司形式的SPV,也可以在政府的担保下由发起人自行设立SPV。

3.建立完善的信用评级、增级制度与评级中介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增级机构是资产证券化的主体要素。首先,对于目前国内现有的一些金融机构,如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等,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规范他们的运作,杜绝信用评级工作中的道德风险的发生。其次,政府可以出面设立一家专业从事证券化信用评级服务的机构,或者通过政府特许的方式,选择一家或几家国际上运作规范的具有较高资质和声誉水平的金融中介机构参与到我国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服务中来。

4.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营造资产证券化的市场基础。近年来,我国保险业、基金业发展迅速,如果能够在进一步放宽对保险资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等社会资金运用的限制,对于资产证券化的顺利推行无疑是一个强劲的推动。

5.加强国际合作,打造资产证券化的国际渠道。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时间短、经验少,目前国有银行缺位、中介机构缺乏影响力的情况下,不进行国际合作与交流是不明智的。在这方面,可以考虑从国外聘请资产证券化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与资产证券化经验丰富的外国投资银行和中介机构合作,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抽出部分资产进行打包,面向国际投资者出售等。通过这些合作方式,使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走向国际市场,从而降低我国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加速我国资产证券化的进程。

(二)强化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

资产证券化衔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其涉及部门众多。而我国财政部、央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如何形成合力,达成共享利益、共同监管的局面,这是防范资产证券化风险、推动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1.监管理念

(1)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动态博弈。凯恩斯对金融创新的动因提出了规避管制的理论解释:金融创新主要是金融机构为了获得利润而回避政府的管制所引起的。许多形式上的监管,实质上等于隐含的税收,阻碍了金融机构从事已有的盈利性活动和利用管制以外的利润机会。因此金融机构会通过创新来逃避政府管制,而当金融创新可能危及金融稳定与货币政策时,金融当局又会加强监管,新的管制又会导致新的创新,两者不断交替,形成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从博弈论观点来看,金融机构与监管当局好似跷跷板上做游戏的双方,他们不断地适应彼此,形成“管制——创新——放松管制或再管制——再创新”的辩证形式,共同推动金融深化和发展的过程。

(2)激励相容。金融监管成为金融创新动因的重要条件是激励相容、鼓励创新的监管理念。监管应当是符合和引导、而不是违背投资者和银行经理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也就是说,监管者应当参照金融机构的经营目标将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和市场约束纳入监管的范畴,应用这两种力量来支持监管目标的实现。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已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在制定过程中,委员会始终尊重和重视来自银行业界的声音,几易其稿。同时,对于内部评级方法又提出了以评级为基础的方法和更为复杂的监管公式方法,以供不同风险管理能力的银行使用。

(3)风险导向性的审慎监管。英语论文风险导向性的审慎监管强调动态和更富灵活性的监管,提高监管的风险敏感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资产证券化引人内部评级法其目的就在于增强资本充足率的市场敏感性。同时,委员会赋予了各国监管当局更多的操作灵活性,在资产证券化的认定上注重经济内涵而非法律形式,这就使得监管当局更能适应资产证券化的动态发展。在第二支柱中,委员会提出监管当局可以视风险转移程度对资本重组要求进行灵活调整等方面都体现了风险导向性的监管理念。

总之,巴塞尔系列协议对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演进历程清晰地反映了国际金融监管理念从常规性监管到资本充足监管再到风险导向监管的演变,体现了当前国际监管领域激励相容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目前逐步推进中的资产证券化,其监管层面不仅应在资本充足上参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一些处理方法,更应在监管理念上逐渐向国际先进的监管理念靠拢。

2.监管的主体和目标、方式和内容

(1)监管主体和目标。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机构,美国为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监管目标为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资产证券化监管方面,以评级公司的眼光看待资产证券化中的问题,应重点履行两种职能:一是对信息披露监管;二是对虚假、欺诈行为处罚。目前美国资产证券化监管上有两种趋势,一是市场增长快,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监管机构支持这个市场的发展;二是有滥用此种融资工具的风险,如EN.RON,监管机构更注重加大审查力度。根据现阶段我国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需要,央行、银监会和证监会是资产证券化监管的最主要机构。发改委、财政部、国资委等各负责相应监管职责。银监会对银行类金融机构和信托等非银行内金融机构负责监管;保监会对保险类金融机构负责监管;证监会对证券公司、基金公司等负责监管。证券化品种的流通凡是在银行间市场进行的,可由央行金融市场司等部门负责监督;在交易所或柜台进行的,可由证监会等部门负责监督。监管目标是保护投资者利益,以促进市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

(2)监管方式和内容。在监管方式上,美国、13本和韩国均为市场为主导的集中监管模式,实行注册登记制。美国资产支持证券的发行主要采取案架注册(SHELFREGISTRATION)的方式,在总的交易项目案架注册后,对以后每一笔的发行交易不再审查。在发行阶段重点审查交易结构及各种合约关系、资产组合方面的技术性指标,投资人认为实质性的信息均要披露,监管机构审查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发行后的监管主要是报告制度,一般是半年付息,半年披露一次信息。如发生虚假、欺诈等行为,SEC专门有一个执行部门(人员数量上2倍于其他部门)负责执行。我国资产证券化监管方式也应该是市场为主导的集中监管模式,就目前的实际看,实行注册登记制尚有困难,可以实行审批或审核制。

在监管内容上,美国SEC主要监管信息披露,在监管资产证券化方面表现了高度的灵活性,有效地结合了法律的规定要求和实践的需要。如确认ABS的“证券”属性,将资产证券化活动纳入证券法监管范畴;修改SPV的“投资公司”定性,简化相应的监管要求等。我国监管的内容包括主体资格的认定、证券化品种、交易结构的审查、资产池技术性指标的审查、各种合约关系结构的审核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审查信息披露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与及时性。信用是渗透于资产证券化全过程的,并在证券化中起着基础作用(没有信用评级、信用增级,资产证券化就失去了大部分的光辉),因此,中国资产证券化制度创新的关键一环就是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包括良好的个人信用环境和政府信用环境。

参考文献:

[1]万解秋,贝政新.现资学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篇10

二 中国对东盟地区直接投资现状分析 

(一)投资动因 

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发展越来越密切,经济互动交流也更加频繁。中国企业“走出去”一般首选东盟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主要有:自然资源导向型、市场导向型、生产要素导向型和学习型投资[4]。 

1.获取丰富的自然资源。中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也是人口大国,人均资源缺口较大。东盟地区如文莱、印尼、缅甸等国家自然资源丰富,国内企业为寻求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利用丰富廉价自然资源而对东盟直接投资,开发和利用东盟地区矿产品、石油以及林业等资源。例如印尼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我国福建泛华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 年在印尼投资红土镍矿,并不断收购镍矿矿山、投资建设镍铁冶炼厂等。该项目年加工矿石300万吨,每年为国内提供约30万吨镍铁等。 

2.扩宽海外市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以及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需要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其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对东盟国家进行直接投资。通过对东盟直接投资进行企业的跨国经营,绕开部分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的“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进而开拓出口产品的国外市场。例如正邦集团是江西省规模最大的农业企业,旗下有农牧、种植、金融三大产业。2005年,公司在越南设立办事处,了解并掌握当地第一手农业市场信息,利用当地的资源就地生产、加工,使“销售地”成为“生产地”,间接地避开壁垒,同时达到开拓海外市场的目标。 

3.促进国内产业升级。中国的一些传统行业,如家电和纺织业等在国内生产相对过剩,需要寻找和开拓新的国际市场。而东盟的一些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传统行业的需求较充分,且当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等都吸引中国企业对其进行直接投资。将我国进入衰退期的产品转移到该产品正处于成长期的东盟相对落后国家,促进他国经济发展同时实现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例如,早在1996年,中国摩托车企业如隆鑫、宗申和力帆等相继进入越南市场,并很快以价格低、外观美受到越南消费者青睐。1999 -2000年,中国摩托车占据了越南摩托车市场70%~80%的份额。仅2000年,越南从中国进口摩托车散件金额达48亿美元。力帆摩托在越南的组装厂2001年产值达117亿美元,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我国摩托车占有越南市场的80%,其中力帆摩托占到60%,其品牌效应远超过日本本田。 

4.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技术学习型OFDI是通过对较发达国家进行投资,以获取与核心技术相关的上、下游技术或新技术和非相关技术,它充分利用反向技术外溢效应汲取国外最新技术,源源不断地输往国内[5]。新加坡是东盟最发达的国家,拥有国际水准的研发和技术力量。2003年,北京华旗资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新加坡分公司,充分利用新加坡的高科技人才和技术条件,不断地研发新产品,以期占领国际市场。2008年,山东十方环保能源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成立分公司,在当地承接水处理、可再生能源工程,该分公司旨在为国内总部引进国外先进的环保水处理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 

(二)投资主体 

附表1显示,国内各地方企业对东盟国家投资程度,沿海城市较内陆省份投资相对活跃。近年来,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云南等沿海城市对东盟十国的投资相对积极,据统计,共获批2049家企业,约占总量70%。其中湖南对东盟投资的企业获批最多,江苏、云南、浙江次之。贵州、宁夏、西藏、新疆等由于自身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对外投资投入比较少。投资主体的地区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投资主体所在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经济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对外政策等[6]。 

(三)投资产业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业。早期,中国对东盟国家的直接投资领域较狭窄,主要涉及到加工、装配和生产性的小型项目。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进一步深入合作扩宽了投资领域,在第一、二、三产业中均有涉及。双方逐渐确定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互相投资、交通、湄公河流域开发、能源、文化、旅游、公共卫生和环保11大重点合作领域。随着CAFTA的启动,在执法、青年交流、非传统安全等其他20多个领域也开展了广泛合作。目前,中国企业对东盟国家的投资行业领域分布广泛,九成的投资流向金融业、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制造业,见表2。

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缅甸、印尼、菲律宾及文莱4个国家,中国对其投资领域以石油天然气和矿业开发项目为主,占全部直接投资的50%以上,同时涉及信息开发、农渔业开发、纺织服装制造业等行业;中国对泰国的直接投资分布于食品加工、金融加工、纺织橡胶制品、酒店餐饮、贸易、银行、保险、生物医药和航运等行业;对老挝的直接投资集中在商场、酒店餐饮、食品与饮料加工、家电生产、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矿产、汽车装配件及建材业等;在柬埔寨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力、建筑材料、纺织、服装加工、工程承包及农业开发等领域;对于马来西亚,中国对其直接投资涉及了较广泛的产业领域,包括制造业、农业和资源开发、信息产业、服务贸易业、房地产等各个行业。中国对新加坡直接投资由以贸易型投资为主,发展为涵盖了金融、运输、家电器、IT电子等产业,形成了多产业综合投资体系。 

(四)投资区域 

从表3可以看出,中国投资在东盟各国的分布极不平衡。长期以来,中国对东盟新成员国的直接投资额在中国对外投资中所占的比例并不是很大[7]。2009年的《投资协议》和2010年的CAFTA启动,加快了中国对东盟新成员国的投资步伐。近十年来,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区位主要分布在越南、老挝、新加坡和印尼,新批准的境外企业数量达1996家,占总量6766%。中国对东盟国直接投资的总趋势是逐年增长,由2003年11家企业增加到2012年的642家,中国对东盟十国新批境外企业发展趋势如图2所示。 

(五)投资方式 

相对于中国而言,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欠发达,工业化程度较低。创建新企业有利于东道国生产力发展和就业量的增加,同时东盟国家也能引入中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目前,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方式主要倾向于采取绿地投资策略。据表4显示,中国对东盟各国的绿地投资主要流入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3个国家,绿地投资额达3896亿美元,占绿地总额6768%。 

近几年,中国对东盟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并购方式也日渐增长,但仍占少部分。东盟各国的投资环境、贸易法规、市场结构、文化习俗等不尽相同,导致中国在东盟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分布也不均衡。 

(六)就业效应 

中国对东盟的直接投资,增加了东道国就业机会。一方面,中国对东盟的绿地投资雇用了相当多数量的东道国居民,对东道国劳动就业的直接推动效应较明显;另一方面,在辅助行业也可以创造就业机会或者当地供应商以及跨国公司员工在当地增加消费,从而为间接就业创造效应。 

据统计,2003-2012年,仅中国对东盟国绿地投资为东盟十国创造115267人次的就业。表5显示,中国对印尼、越南、菲律宾、泰国和马来西亚的绿地投资就业效应显著,创造99876万人次的就业贡献。中国对东盟绿地投资额相当大部分投资在菲律宾、印尼、越南三国,对这三国的就业贡献也最大。同时,对文莱、柬埔寨、缅甸和老挝等国的就业效应相对薄弱,主要原因是中国对这些国家的绿地投资起步比较晚。从已有的数据可以看出,在未来几年,中国将会积极调整对外投资战略,在充分利用东道国有效的资源的同时,促进东道国的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达到共赢的局面。 

三 推进中国直接投资东盟战略对策 

(一)加强我国政府对其宏观引导,促进中国对东盟直接对外投资。目前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决策方面缺乏经验和引导,如投资产业不合理、投资区域较集中、投资方式单一化等。因此,在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指引下,政府应发挥其引导作用,重视现有对东盟直接投资的经验总结工作和拟“走出去”的企业进行培训,从优化资源配置和创新投资理念来加强对外直接投资的意识。使得企业能更好地借鉴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经营经验,应对不同的市场结构,不断调整企业的投资战略,增强企业在东道国的竞争力。 

(二)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简称RCEP)构建。组建 RCEP 符合我国实施的“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有利于提高中国—东盟区域的经济一体化程度。我国应加强与东盟各成员国间的政治互信,优化相互间的经济合作和政治经济学论文关系,积极研究制定合适的RCEP规则,以期达成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和互惠的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更好地与东盟携手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和提供长远的制度支持[9]。 

(三)加强构建健全的投资促进服务体系和完善对外投资相关法律法规,如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对外投资和税收政策等。我国政府应积极组织相关部门建立东盟投资环境咨询平台和风险预警机制,一方面,使有志“走出去”的国内企业在做出境外项目投资时,参考该国际投资环境数据库,以期从根源降低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使已对外投资的国内企业在东道国进行经济贸易合作中得到规避风险保障。 

(四)我国企业应合理配置投资东盟的方式、投资规模、投资区域与投资产业组合,建立对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积极配合政府的引导,避免目盲投资。国内大中型企业可以到法制较为健全、市场成熟的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较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则可到市场商机较大的印尼、缅甸等相对不发达国家投资。此外,在对外投资活动中,我国企业应注意劳工关系和规避工潮风险,尽可能减少再次发生越南华人工厂发生劳资纠纷,演变成工人与防暴武警流血冲突之类的负面事件。 

四 结 语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需要国内国际社会多方面的配合和努力。回顾中国对东盟区域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虽然投资规模逐年增大,但投资中仍存在完善优化空间。为了推动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快速增长,中国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企业境外投资,健全企业对外投资的法律和制度,构建完善的国际投资服务咨询平台等,以确保中国对东盟地区直接投资的持续、健康发展。在中国—东盟的区域经济合作从“黄金十年”迈向“钻石十年”之际, 中国和东盟各国应加强战略沟通,凝聚共识,深化互利合作,协手打造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及责任共同体。

篇11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7-0080-02

1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让每个投资者都看到了“黑天鹅效应”的巨大危害,聪明的投资者们纷纷转向了实物投资,他们钟爱黄金。根据黄金的历史价格波动图,近五年来黄金价格总体呈上涨趋势,但从2011年下半年起出现下跌。2012年世界黄金协会(WGC)更是在彭博贵金属会议上向世界投资者做了题为“黄金的战略投资”的展示,认为黄金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超额收益,在投资组合中有效分散风险,并希望更多人参与黄金市场的交易。笔者初步验证了此论断的正确性,现将成果陈述如下。

2黄金投资的利弊分析

当我们面临众多投资选择时,黄金可谓不错的选择。黄金和其他投资产品如股票、债券、对冲基金等成负相关,可以在投资组合中分散风险,从而提高风险调整后收益。另外,黄金的价格波动率比股票和商品指数波动率低,在熊市中尤为明显,所以在地缘政治动荡或金融危机中黄金是投资者的“安全港湾”。值得一提的是,黄金和货币还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19世纪的金本位制度就是明证。直到今天,许多国家在其银行储备中还持有大量的黄金,和美元相比,黄金仍是具有极大流动性的安全资产。

黄金可以保护投资者的资本免受通胀贬值的风险。与其他资产类别相比,黄金在高通胀环境下的实际回报高,当国家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市场普遍存在高通胀预期时,黄金可以有效维持投资者的资金购买力。尽管目前全球投资者对黄金的投资比例较小,黄金市场的流动性和美元总规模却可以与其他投资类别相媲美。因此投资者可以在黄金市场上随时购买和出售黄金,而不会产生显著的交易成本。考虑到现期的黄金在投资组合中占比小,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

然而我们也应看到黄金投资的弊端及风险点。第一,不像投资股票可以获得持续的股息收益,黄金不提供任何的固定收入,因此投资黄金的所有收益来自增值。第二,除了珠宝制作和投资外,黄金没有显著效用,而其他商品如油或玉米有实用价值。第三,考虑投资者持有黄金的成本,黄金投资的收入现金流可能为负。此外,黄金价格自2001年以来已大幅升值,人们开始担心黄金价格增长是否预示着泡沫。

3基于美国市场的实证研究

为了研究黄金投资的可操作性,笔者进行了如下假设和研究。选择美国市场的原因是我国股市、债券市场成立较晚且1999年进行了股改,收益率数据在时间前后可比性不大,而美国股市近年的交易数据易得、有可比性、较为成熟。根据Bloomberg数据库的历史交易信息,可以得到表1从1988年至2011年的美国大盘股、债券、短期国库券和黄金的年收益率,进而计算各投资方式的收益均值、方差、夏普比率(Sharp ratio)和相关性。

下面分单一资产投资、自行设计投资组合两方面检验。

31单一资产投资

单一资产投资是指投资者只选择一种市场投资,如股票、债券或商品市场。根据上述资产的历史数据,我们假设未来短期内各资产收益情况仍保持历史趋势,则作为一名理性投资者,投资的最优选择是美国债券,因为它具有最高的夏普比率,这表明对相同的单位风险,投资债券可以获得最高的回报。对于选择黄金的投资者,并不是被黄金的超额收益率所吸引,它的风险调整后收益率次于美国债券和大盘股,而是因为黄金与其他资产呈现负相关。

32多资产组合投资

相对于单一资产投资,多资产组合投资是指投资者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购买多种资产形成投资组合,其中资产配置在投资组合中占据重要地位。

先假设投资者投资三种资产,分别为美国大盘股、美国债券和黄金,笔者设计了三组投资组合,黄金权重第一组为0%,第二组为10%,第三组为33%,通过黄金权重从无到有的设置,我们可以考察黄金在投资组合中的分散风险作用和改善收益能力。

我们观察到,黄金比例最大的投资组合3的夏普比率仍最高。初步判定,黄金可以改善风险调整后收益,在投资组合中分散风险。那么在投资者承担的风险水平一定情况下,如何合理分配资金获得最大的收益,这个问题涉及马科维茨(Markowitz)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图1马科维茨(Markowitz)证券投资组合理论

如图1所示,投资者希望找到M点,因为M点处的投资组合是资本市场线与有效边界的切点,拥有最高的夏普比率,即投资者面临单位风险所获得的收益最高。利用Excel中对数据的处理功能optimizer,我们可以在控制投资组合风险的情况下寻求资本的最优配置从而达到理想M点。这里我们假设银行的存贷款利率相等;各资产允许卖空;投资者希望投资组合的方差固定,即投资风险可控且一定;使用1992年6月—2012年6月的月度数据。

首先在投资组合方差为10%的情境下只考虑投资美国大盘股、债券,得到如下结果:

为了更加直观形象,笔者对含有黄金的组合收益率和不含黄金的组合收益率进行对比。图2中一目了然,在预设风险水平下,含有黄金的投资组合收益率均高于不含黄金的组合收益率,说明投资者在构造投资组合时适当考虑黄金是有益的。当然做出这个结论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假设历史数据可以预测未来趋势,否则模型会产生预测性偏差;第二,图中涉及含黄金或不含黄金的投资组合均为该情况下有效前沿上满足夏普比率最高的选择(MVE-minimum variance efficient portfolio),即不同情况下最优选择的收益比较。

图2不同标准差下的不含黄金和含黄金最优投资组合收益率比较

根据分析的黄金投资趋势,投资者选择黄金是可取的,因为黄金具有分散风险的作用。另外,尽管世界黄金协会投资研究部全球主管胡安·阿蒂加斯回答了关于“黄金是否可能成为泡沫资产”的问题,他认为现在的金价上涨属于正常现象,因为投资者选择变得多样化,而黄金的供给却极为有限,但投资者仍需警惕黄金价格一路飙升可能预示的价格泡沫。从投资者的角度看,如果市场对黄金投资的信心普遍下降,则会影响未来黄金的价格走势,进而影响其投资回报。则我们按照历史信息得出的风险和收益间关系也可能发生变化,直观影响投资组合的资金分配及有效前沿的形状。

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地探讨黄金分散风险的原因,可以发现奥妙就在相关性矩阵。无论是1988—2011年的年度数据还是1992年6月—2012年6月的年度数据,黄金与美国大盘股、债券、短期国库券的相关性系数都很小或负相关,这也是我们得出“黄金是不错的投资资产”这一结论的重要前提。如果由于未来国际化或金融市场联系紧密,使得黄金的价格变动与其他主要资产一致,那么黄金的“安全港湾”作用也就消失了。

当我们进一步扩大投资资产的种类时,如扩展到11种资产,具体包括固定收益类资产如美国短期国库券、美国债券和国际债券;股权类资产如美国小盘股、美国大盘股、发达市场股和新兴市场股;基金类资产如对冲基金(HFRI);实物资产类如美国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高盛商品指数(GSCI)和黄金。

最优投资组合的均值提高至962%,夏普比率为584(=(962%-378%)/001)。我们选择卖空商品指数(GSCI),因为它的风险调整后收益最低,同时调高了美国REITs在投资组合的占比,比不投资黄金的组合中占比提高了2459%,黄金在实物资产中占比最高,达到2079%。显然,加入黄金的投资组合更加有效,因为其风险调整后收益更高。

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在上述投资组合的构建中,黄金的投资收益率并未考虑交易费用和储蓄成本等支出,根据历史信息,我们假定黄金的收益率从880%降至400%,标准差仍保持1597%,笔者想研究黄金实物的交易成本和未来价格变化的不确定性对投资者的资产分配和收益率造成的影响,仍然保持投资组合的平均差为10%,可得新的资产分配比例如表10所示:

当黄金的收益率下降5455%时,黄金在最佳投资组合中的占比也骤降68%,新组合的投资收益率为902%,仍比不投资黄金的收益率高,也就是说,黄金的交易成本和未来变动的不确定程度将直接影响黄金的收益率,进而影响投资者的决策,即是否要将黄金纳入自己的投资选择。

4结论

本文以2012年世界黄金协会(WGC)关于“黄金有超额收益”的演讲为起点,以期验证投资黄金是否可提高投资组合收益率,分散资产风险。笔者首先概括了投资黄金的利弊,接下来分别运用1988—2011年的年度数据和1992年6月—2012年6月的月度数据,对最优投资组合的收益率进行检验,主要对比包括黄金的最优投资组合和不包括黄金的最优投资组合收益率高低。具体研究步骤为:第一,投资单一资产,基于历史数据可预测未来的假设,按照夏普比率高低确定投资者的最佳投资方案;第二,控制投资资产为三种,研究投资黄金和不投资黄金的两种组合夏普比率高低,即风险调整后的收益大小,其中设置了多种风险档次,以不同的组合标准差为标的;第三,扩展投资资产为11种,重复步骤二的研究过程,其中对黄金的收益率进行调整以反映交易、储存成本和未来价格变化可能引起的负面影响,经过上述初步研究,笔者发现在本文的假设条件下,不论投资资产种类有多少,如何变化风险水平,含有黄金的最佳投资组合收益率比不含黄金的最佳投资组合收益率高,进一步笔者得出结论:黄金的收益率高低、标准差以及与其他资产的相关性决定了投资者进行黄金投资时是否可以改善投资状况。

参考文献:

[1]NYSE EURONEXT.New York Stock Exchange [EB/OL].https://.

[2]胡恩同.黄金的双重属性与其价格决定机制[J].黄金科学技术,2005(5).

[3]戴志敏,王义中.国际投资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4]高峻航.中国跨市场黄金投资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

[5]潘轶明.黄金金融属性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4.

[6]宋柳.国际黄金市场分析及我国黄金市场发展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7.

篇12

研究意义:1.知道跨国公司的形成于发展 2.明白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 3.明晰跨国公司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 4.了解以及掌握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战略 5.知道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原因以及战略特点 6.清楚跨国公司本土化的 7.洞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以及弊端 8.文化需求以及转移问题始终是根本。

选题的研究现状(应该是主要参考文献中的观点综述,即文献综述)

1.近10年来,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具魅力的新兴市场之一,吸引诸多跨国公司纷至沓来。据统计,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300多家落户中国。

2.中国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协议使用外资高达4700亿美元,实际引进外资1700亿美元;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28 万家,实际已运行14万家,从业人数达1700万。世界名列前茅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近200家来华投资。

3. 二十一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跨国经营将成为各国企业常用的经营方式。企业跨国经营必然要面对和处理交叉文化(cross-culture)问题。

4. 近一二十年间,虽然各国在跨国经营的人事战略上各有特点,但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在跨国公司可供选择的诸如人才母国化、人才国际化等人事战略中,人才本土化战略的影响越来越大。外国学者的调查表明,44家美国跨国公司中有43家都雇用了当地人员作为高级管理者。

5.跨国公司海外分支机构本土化经营的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对本国的经济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思路

主要内容如下:

一、 跨国公司的产生与发展(略写)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跨国公司雏形

2.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跨国公司的发展

3. 冷战时期跨国公司的推进

4. 20世纪6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期跨国公司的大发展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的最新进展

二、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重要性

(一)跨国公司的概念

(二)本土化的概念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原因

1.本土化有利于合理充分的利用生产要素。

2.有利于绕过贸易壁垒。

3.可能得到东道国政策支持。

4.克服文化的差异。

三、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营销本土化

(二)品牌本土化

(三)人员本土化

1.人员选聘本土化

2.本土员工的培训

3.本土员工的管理

(四)采购和生产本土化

(五)技术研发本土化

(六)利益本土化

五、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重点)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与全球化的进程

2.引进现代企业生产经营的理念和方式

3.促进了不同文化的融合与管理变革

4.使得各国资源共享

5.促进中国人力紫云水平的提高

(二)消极影响

1.跨国公司相互间建立了策略性技术联盟,形成技术垄断以在东道国获取更大的利润。

2.有可能导致跨国公司的垄断

3.学校国外先进技术受阻碍

4.有可能产生跨国公司投资风险的转移

(三)对消极影响企业以及政府应该采取的政策

研究思路如下:主要是根据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现状,本土化经营的主要措施,本土化对经济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等等方面,针对这些研究成果和自己对本土化经营这一话题独到的见解相结合,对我国目前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某些某些方面有所启示。

研究的创新点及重、难点

创新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实质研究以及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战略的弊端。

重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具体战略方式以及特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原因及跨国公司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影响。

难点:世界经济形势变化稍快,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也随着经济的变化而相应的做出调整,弊端也会慢慢出现,资料相对欠缺,对某些措施不能尽快的了解。

研究进程安排(按学校统一安排来写)

第一阶段:2019年1月12日—2019年2月10日 搜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9年2月11日—2019年3月25日 论文第一稿

第三阶段:2019年3月26日—2019年4月8日 论文第二稿

第四阶段:2019年4月9日—2019年4月13日 论文第三稿

第五阶段:2019年4月14日—2019年4月20日 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格式不对)

【1】扬大楷,刘庆生,蒋萍 国际投资学 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王彦.浅析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在华经营本土化战略 吉林: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