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7: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发展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蛮为先导
教育改革是教育系统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的,是教育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简单他说,教育改革就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转变。我们所说的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其实二者在本质上是相通的,因为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教育观念是人们形成的关于教育的比较稳定的世界观,是教育目的和手段、内容和方法的主体。教育观念主要有四大功能:(1)对特定集团的教育主张、教育秩序、教育行为加以正当化、普遍化、社会化;(2)使与自己集团对立的教育观念解体;(3)使教育诸要素在统一的整体中各尽其能;(4)赋予教育者以使命感。,教育观念具有一般导向功能,在教育、教学中占据指导者地位素质教育观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根本对立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它重视素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素质就教什么,怎样教有利于提高人才素质就怎么教,一切以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为依据,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应用,必将导致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最终导致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理论乃至整个教育体制的根本变革”
在未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取代传统的黑板和粉笔是大势所趋。但是,还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很普遍的一个现象是:在很多学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建设已相当完备,计算机已成为基础课程,但计算机操作方面的考核,仍然用笔答试卷进行,仍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操作能力。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也就是说,人们的观念不能更新,物质条件再优越,教学方法和手段再先进,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素质教育方面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部分人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素质教育的观念还没有深入人心。当前,知识经济的大潮汹涌而来,新的世纪强烈地呼唤创造型的人才,因此,在全民范围内(尤其在教育部门内部)普及素质教育观念,使素质教育深入民心,是加速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
二、素质教育要求建构新型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素质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源的支持下,教与学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结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排斥一切课外活动,忽视劳动职业训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惟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生体地位,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社会的发展,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为社会所淘汰。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为学习过程创建必要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实现意义学习(即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机械记忆)。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强调…清境创设”协商会话”、“信息资源提供”。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以教为中心”和“以学为中心”的揉合与优势互补,它基本保留“传递一接受”的教学过程,以接受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教师有时处于中心地位,但更多时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习者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无论是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还是“双主”教学模式,都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到底应采用哪种形式,还需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三、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建新型教学模式
如前所述,新的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而能力只能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主要在实践做”、“应用”)中培养。因而教学中要增加实际练习、自由操作、社会实践等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的学习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运用具有交互性的教学和学习工具,把粉笔加黑板的教学变成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而且,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正在发生改变,计算机文化、网络文化已逐渐成为一种基础文化,信息能力也日益成为现代社会中人们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必须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
1.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工具
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黑板和讲台,借助于多媒体工具和平台,教学可以从视。听、触多个维度展开。不仅教师的授课、指导、辅助要通过各类媒体进行,而且学生的学习和探索也要借助于各类媒体来实现。另外,各类计算机网络还构成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递信息的工具,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反馈都要在此基础上进行。
2.招现代教育技术作为资源
素质教育重视知识与能力,不再片面强调对知识的记忆,因此,在这种基于“学”的环境系统中,必然要选择与应用大量的教与学的资源)现代教育技术能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磁带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校园网等,而且,Internet网本身就是一座世界上最大的教学资源库。
3.把现代教育技术作为环境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构造各种教学环境,如多媒体综合教室、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基于Internet网的远程学习系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创造和展示各种趋于现实的学习情境,把抽象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与探索。
4.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合作学习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素质教育是当今社会经常提及的话题,如何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创新人才,这不仅是教育部门也是整个中国关心的问题,因为我中国教育似乎总是大力培养出“高分而低能”的“人才”,我国的教育也常出现因为学生无交际能力,无实践能力,无做家务能力而被社会排斥的情况。所以素质教育环境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影响素质教育的问题在哪里?首先要说到教育的主要矛盾,那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和我们能够提供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引发的。其次也表现在每个人的天赋是多样化的,现代化建设对于人才的需要又是多元化的,和什么有矛盾呢?就是和成长道路的单一性存在着矛盾,就是成才路单一,成长的道路也单一,是多元需求和单一道路的矛盾引发的。特别是从文化上讲,我们有上千年的文化传统,确实有重视教育的一面,但同时也有轻视技能型人才,轻能力、重学历的倾向。我们教师要培养的创新人才不就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人才吗?
那么素质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又是什么呢?
第一,要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素质。创新人才的整体素质、知识和能力结构等,都要通过学习(包括主动和被动的、直接和间接的学习等)才能获得。我们如今面临的问题却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都是教师在指引,特别是中学生很难自己主动来学习,主动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质,为此学校付出了艰辛的努力,而学生的整体素质由学习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几个方面有机组合而成。学习素质是形成其他素质的基础和前提,学习素质已成为创新人才的重要素质。学习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习智慧的开发。学习智慧主要体现在“爱学、会学、善学”三个方面。人的智慧无处不有,学习的智慧更是丰富多彩,重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在实践中不断的开发。
第二,具备丰富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与创造、创造力和创造发明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创新需要具备较好的科学素质与文化素养,这也是“综合智慧”的主体。
第三,具备妥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想象智慧的有效发挥。
创造性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力。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疑点;能够多侧面、多角度探究问题;热衷于科研和创作,处理问题时常可以另辟蹊径;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独立性,好奇心,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全人格。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四个关系:一是知识教育模式与创新教育模式的关系。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一般专业知识的培养,是一种知识教育模式,它忽视创造精神、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忽视对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适应能力的培养。然而,现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创造和发明往往在边缘地带容易取得突破、获得成果。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特别强调的是通才教育,强调科学、人文、艺术、技术等综合素质的训练,从而培养出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二是主体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的关系。主体性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主体性教育主要是将重点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个性教育是指承认个性,正视个性的差异。对教师而言,是重视因材施教;对学生而言,则是鼓励自主学习,发展创造性。因此,素质教育强调的不仅要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诸方面的发展,而且要促进每个学生自身获得最好的效果。三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知识是形成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的基础,它既包括知识的量,也包括知识的质。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训练,特别是思维训练才能转化为能力。知识和能力并不等同于素质,知识需要经过自己的选择、吸收、融汇、创新才能内化为素质,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形式。衡量一个人素质的高层次指标是精神境界,包括人的思想道德与对问题的认识深度。因此,学生在质与量的比较中首先要重视知识的质,进而把高质量的知识通过实践的训练内化为个体的心理品质,以实现精神的升华。四是教学、科研与实践的关系。教育应以教为主,科研为辅,以教带研,教研并举。科研实验室应向教学开放,科研成果应
进入教学环节。教学工作不仅要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更要当作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则应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中,同时,充分利用科研实验室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在教学工作中应大力倡导讨论式、启发式和研究式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勇于探索的精神,还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在培养创造性人才的主要途径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推进教学改革,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坚持知识传播和能力培养并举,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一方面要进行专业方面的改革,要由强调“对口性”转向为“适应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把单一的专业教学体系改为包容文、史、哲、艺和自然科学等基础知识的综合教学体系;另一方面要在课程建设方面进行改革,要改变人文教育和科技教育分离的局面,强调综合性基础知识的教学。改变“知识继承型”和“单向灌输型”的传统教学观念,注重参与式教学,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第二,转变思想观念,确立创造教育的主旋律意识。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创造性教育同样强调知识的积累,但更强调不断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同样强调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并更强调创造力的培养。因此,素质教育必须进行从观念到实践的变革,要从民族振兴的高度来认识推进创造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真正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育的基本目标。第三,加强素质教育,构建开发创新潜能的知识框架。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人格修炼与个性发展,其核心是培养创造性人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应克服目前普遍存在的功利导向过重、过分强调共性的弊端,并建立相应的机制,拓宽专业口径,优化教学手段,实现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知识传播与知识选择和创新的统一。总之,素质教育应是以德育为前提条件,以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体育、美育、劳技教育、心理教育、创造科学和其他素质教育为基本内容的有机整体,从而使学生受到系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技能的教育,以构建具备开发创新潜能的知识框架。
第四,改革考试制度,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教育考试手段应注重考核学生捕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既要考学生的基本知识,更要考他们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也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以激励学生开发自身的潜能,培养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第五,学以致用,营造发展创造教育的良好环境。营造发展创造教育的环境,教育者应侧重从时间和空间、硬环境和软环境等方面加以设计,关键是要突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在时间上,给学生以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权利,以获得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空间上,应积极发挥学生社团活动、校园科技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功能,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展示个性和创造力的舞台,使其在开放的环境下培养自己的创造能力。在硬环境建设上,要积极推进以教育网络化和信息化为主要内容的设备现代化进程,为学生获得和运用信息资源提供先进的手段,充分拓展创造性思维,开辟创造性得以发挥的新领域;在软环境建设上,则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自由的校园氛围,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十分有利的良好环境。
总之,谁赢得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下世纪的国际竞争中争取主动,在新课程贯彻的素质教育体式下,提出培养普通人材向创造性人才的转轨,是时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的教育实情所致。
参考文献:
1.顾秉林《建设创新文化造就创新人才》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8(1)
引言
体育教育对幼儿的个性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帮助。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园要把体育与生活、卫生保健合并成为健康领域。”这说明体育对幼儿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体育活动能增强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幼儿保持积极主动的心态面对生活和学习,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创造力与想象力。现如今,幼儿体育教育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笔者会分析幼儿体育教育的现状并提供一些对策。
一、幼儿体育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幼儿勇敢精神与抗压能力。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遇到挫折难免会产生消极懈怠的心理,这就要求幼儿体育教师要对儿童进行耐心的引导。在体育活动中,鼓励幼儿勇敢尝试,在面对困难时,教师要身先士卒,给幼儿作出示范,帮助幼儿克服面对困难的恐惧心理,进而教育幼儿要勇于面对困难,帮助幼儿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
2.有利于培养幼儿豁达开朗的性格。愉悦心态与身体健康有着重大联系,通过体育活动,能使幼儿的心理状态处于较佳水平,使幼儿想象丰富、思维灵活、注意力集中。教师要在体育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积极与幼儿进行交流,在游戏中保持愉悦心情,使幼儿更好的适应集体,适应学习生活。
3.有利于培养幼儿诚实守信的品质。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幼儿的品格,体育活动是德智体美劳的融合。教师可以把《撒谎的孩子》故事编成剧本,通过活动教育幼儿诚实守信的重要性。体育活动不仅要注重幼儿身体的健康,更要注重幼儿心理的健康。
二、幼儿体育教育的现状
1.幼儿体育教育观念落后。幼儿园担负着保护和教育幼儿的任务,因此出于安全考虑,幼儿园减少幼儿的体育活动时间。用减少幼儿体育活动时间来杜绝幼儿出现意外事故,但是同时也忽略了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体育活动的意义没有实现,还制约了幼儿身体素质的健康发展。还有一些教师,片面地把体育教育理解成体育游戏,没有达到教育的目的,只注重娱乐。
2.幼儿体育教育的时间少、形式单一。为了使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合理化,幼儿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两小时,寄宿制幼儿园幼儿活动时间不少于三小时,但是目前我国很多幼儿园的体育活动时间未能达到要求,正常情况下的两小时活动时间的要求很多幼儿园也不能满足。另外,很多幼儿园的体育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大部分幼儿园体育活动只有课间操和幼儿自由活动,不能完成体育教育的目标。单一的形式,枯燥的内容,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3.幼儿体育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通过调查显示,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的学历偏低,很多教师都是大专水平,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很少,因此,我国幼儿园教师知识素养、教学经验、教学理论等方面有待提高,特别是幼儿体育教师,体育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目前,很多幼儿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存在放羊现象,有效锻炼时间很少。
三、提高幼儿体育教育的对策
1.转变教师及家长的体育教育观念。要达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首先要提高幼儿体育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只有幼儿体育教师的认知水平提高了,才能在专业知识的引导之下正确的组织幼儿进行体育锻炼,这样才有利于推动幼儿体育教育健康发展。为了更好的发挥幼儿体育教育对幼儿的益处,幼儿体育教师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安排班级的活动内容,研究如何合理运用器具锻炼。教师可以用情景游戏的形式,比如“过河”,“小乌龟爬”等游戏设置,在情景活动中实现幼儿的体育教育。
2.推动幼儿体育教育形式多样化,增强创新能力。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体育活动不仅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高,会严重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器具与体育游戏的联系是紧密的,为了激发幼儿的兴趣,教师要科学巧妙地进行教学设计,充分挖掘器具的价值。幼儿园要提供丰富充足有趣的活动器材,体育教师利用这些器材,创作出符合幼儿审美、个性、安全的游戏。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自己动手制作游戏器具,在幼儿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比如说在饮料瓶里装沙子,用来当打保龄球游戏里的门球。
随着母语教育全球化时期的到来,语文教师越来越成普遍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自身的提升将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满足不同学生成长中的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更好地办好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本文从教育反思、及时“充电”与“实战演练”三方面的内因,以及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两方面的外因来研究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动内因
所谓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方面的素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即语文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持续过程。
1.教育反思
首先,不断地反思自身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立言”[1],而且要教其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独立思考、质疑和评论的现代公民。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指向对学生终极关怀的培养,而不再是指向急功近利的、目光狭隘的应试教育。
其次,不断反思自身是否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当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理论修养问题。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缺乏直接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2]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建立起系统的语文课程观,即反思自己是否学会了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再次,不断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判断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是否得到提升主要是看其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和能力方面,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有机的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在高师院校中文系学过的知识与掌握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遗忘,或落后过时,有的甚至成为其专业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障碍。因此语文教师应反思自己在语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弥补甚至改正。反之,如果一味地满足自身的专业现状,并停滞不前,那是绝对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专业素质的语文教师的。只有在不断反思学习中,及时汲取语文学科深层的养料,语文教师才能形成更为有利于自己教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最后,反思自身是否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之余,做到加强“外联”。譬如,以班级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当地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的涉猎研究,语文教师跟当下的作家、诗人及书法家进行对话,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
2.及时“充电”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和发展,唯有语文教师做到及时“充电”,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才能拥有强大的知识背景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及时补充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美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等多方位的知识,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拥有深邃的知识储备。
3.“实战演练”
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还要经过严格的“实战演练”。教师本着“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理念,从学生真正的需要出发,在原生态的课堂中,将教学反思后所获得的经验、及时充电后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一起深入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与学生展开友好平等的对话,既不迷信权威,又不盲目依赖已有的经验,而是敞开心扉,以好奇和渴望的眼光发现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智慧之花,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这样才能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之后,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
发动内因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是在“反思―更新―巩固―再反思―再更新―再巩固”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才更趋于成熟,语文教师才得以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二、借助外因
1.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3]因此,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并不利于语文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其目的就在于扩大语文教师的活动范围,开拓认识视野,营造一种促进其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氛围。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由语文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语文学习团体,他们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启发带动,语文教师会做到取长补短、知识共享,不仅在学习知识方面受益匪浅,而且在激发创新灵感方面成绩卓著。语文教师在这种互惠性和互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要真正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我们就必须确保其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在提升其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处于一种瓶颈状态时,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可以给予其必要的促进。它摈弃了传统评价的弊端,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其核心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将可以从教师专业结构的几个组成部分(包括激发专业热情、坚定专业信念、完善专业知识和能力、明确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塑造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来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促进语文教师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三、结语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0-0288-02
新形势下,中华戏曲文化教育是高校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当代大力倡导弘扬中华文化的形势下,高校要结合社会时代的发展对中华戏曲文化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进行研究选择,使中华戏曲文化有新内容新面貌,使中华戏曲艺术跟上时代的步伐实现现代化。
一、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提升人文素质的方法
新时期高校开展戏曲艺术教育应该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所谓第一课堂,就是立足课堂在课内有步骤地开展戏曲文化教育。在课内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1)创设情境法。就是从戏曲的形成、发展的历史进程出发,从戏曲的特点、经典剧目、剧中人物、表演艺术家的生平等方面入手,通过丰富的戏曲艺术知识的介绍,将大学生引入戏曲艺术的氛围之中,使学生进入角色,引起交流兴趣、情感共鸣,然后师生一起进入教学内容所规定的角色,探讨戏曲艺术其丰富的内涵,感受其精彩的艺术形式,体会其非凡的艺术魅力。这样在美的享受中,师生融洽、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2)赏析法。在戏曲教学的初级阶段是让学生认识戏曲的综合性特点和戏曲的基本常识,知识讲解应深入浅出。同时,任何艺术的价值都必须通过与欣赏者产生共鸣来体现,同时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经典或具有代表性的戏曲作品,也会使学生有所感动。注意选择容易吸引学生的戏曲片段,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中华戏曲艺术文化的独特魅力。(3)表演法。分析戏曲作品对于学生的创作和表演以及文艺评价也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戏曲剧目的基础上对其结构、风格、流派、技巧、思想等进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丰富学生的戏曲知识。促进学生多中华戏曲文化的了解,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如此,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学习一些戏曲的表演,可以是断片表演,也可以是一些唱段。通过参与表演,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一些表演的技巧,更主要的是通过践行戏曲唱、念、作、打的艺术要求,来让学生在体念剧中人物角色时达到情感和思想的升华。
所谓第二课堂,就是开展校园戏曲文化活动。即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让学生得到戏曲文化的濡染与熏陶。在第二课堂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基本的方式有:(1)引入经典。尽管大学生对中国戏曲的认识还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但是这却并不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高校应当利用各方资源去搭建平台,整合渠道,积极联系地方戏曲剧院,把优秀的经典戏曲剧目请进校园,营造氛围让大学生走近戏剧和走进戏剧,通过现场的视听让他们真切地感受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让传统文化的厚重去凝聚校园文化的内涵。(2)成立社团。高校应当引导并扶持学生成立自己的戏曲社团,并在资金投入、硬件保障和氛围营造上给予支持,让这些未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却不乏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大学生投身于戏曲文化建设。同时鼓励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戏曲表演知识后,大力开展戏曲文化周、戏曲文化展、戏曲剧本征集评选等活动,并根据学校实际创作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作品,力争搬上舞台。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创造校园戏曲文化的精品。(3)举办讲座。高校应当多方联系戏曲表演的艺术家和戏曲研究的专家,为学生举办戏曲文化讲座。因为中华戏曲文化中包含诸多地方戏曲,它们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有过灿烂与辉煌,也有过危机与磨难。通过戏曲艺术家的言传身授,理论专家的文化解读,引导大学生了解中国戏曲的兴衰历史,品评民族文艺的文化根脉,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更是一种民族精神教育。
二、高校开展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校园戏曲文化教育贵在坚持。为此,高校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长期有效。
(一)制定高校戏曲文化教育的原则
1.创新教育的原则。戏曲文化作为一种活态性的艺术形式,其注定处于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保护戏曲文化,并非是保护过去,而是保护未来。因此,高校戏曲文化教育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保持创新,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须从当下现实生活中汲取新的生命源泉,使高校的戏曲文化教育贴近高校,贴近学生,贴近时代,实现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
2.兴趣引导的原则。高校戏曲文化教育,应以兴趣引导为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能否蓬勃开展,关键是能否想方设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爱好。各高校应当根据当地实际,与当地戏曲发展相结合,同时注重戏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建立戏曲文化教育与现代高校的对话机制,以此增强戏曲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保证戏曲文化教育的持续实效。
(二)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赵作斌.成功素质教育——大学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新突破[J].中国高等教育,2006,(2).
[2]郭文安,王道俊.试论有关青少年学生素质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1994,(4).
[3]崔相录.素质教育指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李玉华.大学生素质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叶澜.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国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陈佑清.教育活动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会文集[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佟庆伟.秋实.个体素质结构论[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4.
[3]柳斌.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朱开轩.“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新局面[J].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1997.
[5]龚珊珊.“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观念之辨[J].基础教育研究,2006,(1).
[6]刘海.军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7]于静.高校图书馆开展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探讨[J],情报探索,2008,(8)
[8]成亚梦.论高校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08(1O)
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清.基于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小学教育管理[J].吉林教育.2015(22)
[2]王雷.浅析小学素质教育推行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0)
[3]潘旭,张勇.小学素质教育中的善教育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9)
[4]张方明,陈蕾.金融危机下加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5-27.
[5]段丽华.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J].安顺学院学报,2014,(3):73-74.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乃至各个方面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正在推动这个社会进入一个完全信息化的时代。同样,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更是使人们对传统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的认识。今年来许多国家都从各国的国情出发,开展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为适应科学技术信息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进行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了学校与社会、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适应新五年规划中科学技术、经济和信息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对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简单认识。
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素质教育
教育作为传递人类文化遗产和促进人类自身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一方面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对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膨胀、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变迁、地域差异等都会对教育的发展产生影响。当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新观念、新理论层出不穷,它不仅对教学提供了新的手段、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我们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促进了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传统的教育思想讲究的是一种单向灌输的教育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以考试成绩定学生的优劣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学而优则士”考试成绩决定一切,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它所带来的“高分低能”等弊端是人所共知的。正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现代教育思想明确提出了“以素质教育替代应试教育”的观点,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教育的宗旨。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1、教育的全体性
现代教育史面向全体教育者的教育。这主要包括两个反面的内容: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免费论文下载。
2、教育的主题性
主体性事现代教育的技术和灵魂。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它包括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教育的发展性,
发展性的内涵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二是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创造各种条件引发学生创造力和潜能的开发,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应试教育最为人们所批评的一个突出的发面就是忽视学生的个性特点,而素质教育就是最大限度的发展学生的个性,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促进条件。
目前,“合格加特长”以成为一种公认的素质教育模式,它的理论依据就是MI(multi --intelligerce)理论,即多重智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的智力包括一系列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即创造新成果的潜力。每个人都至少有7中智力:语言符号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识智力,这七种基本智力既彼此联系,又相对独立,每个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七种智力,但每个人的优势智力各不相同,因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一个人是否聪明,而在于他在哪方面聪明。因此,教育者要首先发现学生的优势智力然后采取多种措施去发展他它强化它。这需要教师做到,“以学为本、以学行教”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引导思维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加强训练。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生,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某方面哪怕极小方面的特长生,
4、教育的全面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受教育者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二是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做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整体性必须受到特别重视。
基础教育是为人生做准备的教育,注重点应当是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主张“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拥有全面素质为基础,无论做什么,都能成就自己,成为一个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人。
5、教育的开放性
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宽广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教育要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使教育内容、教育空间、教育渠道具有开放性,以适应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 目的。
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依赖具体的教学活动来执行,凡是能在教育过程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思想来指导的教学活动,都可以说是一种现代教育方式。素质教育,实际就是现代教育方式的具体体现。素质教学活动的实质,就是构建一个与素质教育宗旨相吻合的教学活动即管理体系,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的情景中,自觉地将人类社会文化的精华内化为自我发展的精神养料,促使他们的个性潜能、整体素质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
素质教学模式的特征可以概括为6个方面:
(1)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
(2)教学目标――发展整体素质;
(3)教学关系――民主合作互助;
(4)教学过程――主动生动活泼;
(5)教学方法――启发内化转化;
(6)教学环境――和谐愉快共振;
所以教育思想应当尽快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使教师的教学能够体现素质教学的实质,所以,素质教学的特征内涵为参照,自觉地改革教学教法,使之能符合现代教育思想的宗旨。
二、现代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
根据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所谓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这个定义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
两个运用:1是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2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两个优化:1是优化教学资源;2是优化教学过程,级探索如何为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信息资源环境与学习空间,探索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融现代教学技术媒体与其中的教学方法、结构或模式。
五个操作:对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
由此可见,对教育技术媒体的应用是现在教育技术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现在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当前,对教育技术媒体正朝着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方向发展,利用计算机把包括图文、声像的各种教学内容以联想的方式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集成并显示在荧屏上,使学习者可以通过程序界面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操作,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并非是指单纯的物质技术,它更重要的是指设计和运用教育技术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方式,离开了恰当的思想或方法,技术的运用不仅不能产生积极的意义,相反会带来比不用更为消极的后果,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把现在教育技术嫁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那么这种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是必会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或应试教育起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教育技术不仅不能发挥其促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反而成为强化传统教育模式的手段,成为一种自欺欺人的教育现代化点缀。因此确立教育技术包括物质技术和思想方法的观念,特别是强调教育技术运用的思想方法,具有很大的意义。
教学技术实践的指导思想应当是系统教学设计思想,也就是说在进行具体的教育技术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系统的方法来整体的考虑目标、内容、师生、媒体、方法、结构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免费论文下载。
1、充分开发、组合利用各种有益的学习资源或学习的弓箭,使教育拜托课本中心、学校中心和教师中心的约束,让学生自由自在的徜徉在丰富的学习资源海洋里,拥有一片自由的学习空间。
2、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使学习信息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文字的、图像的、数字的和声音的或者多种表现形式混合味一体的形式。这将使往日呆板和僵硬的表现形式得到极大的改善,教材表现力的提高将使学习更加有趣味、更加简便、也更加有效。
3、有利于个别化教学,使教学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在媒体创设的个别教学的环境下,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地努力都有可能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发展。
4、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媒体能起到“迫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作用,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养成自主性学习的习惯。
5、改善学生认识事物过程的途径和方法,这主要在于多媒体能以自己的信息表现优势化小为大,化大为小,化静为动,化动为静,用“时间”跳接技术显现事物或时间发展变化过程,有效的提示事物或事件的实质。
6、充分开发学生的右脑潜能,纠正传统教育中偏左脑的教育倾向,使左右脑的潜能得到平衡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教学技术实践时,首先拥有系统的教学观念,把教育技术媒体当做一个要素纳入到整体的教学系统中来考虑,彻底摒弃教学技术就是单纯考虑使用媒体的狭窄的教学技术观念;其次是必须实行教学设计,即事先周密的考虑教学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确定教学过程展开或运作的操作程序,使教学活动有章可循。
论文(或称学术论文)是对科学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和描述学科研究成果的文章。也就是说,论文既是科研人员探讨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
一、论文种类和作用
从论文的内容形式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否定某一学科领域中的某些旧观点,提出新见解。例如,指出应试教育的缺点;提倡素质教育,论述它的优点及重要意义。又如,批评传统教学方法的满堂灌、机械训练等不足之处,倡导启发式教学,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关于比较教育研究的文章,在收集各国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得出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第三,在某一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悉心研究、观察和实践,有所发现和创造,陈述新见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分析学生在掌握几何概念过程中产生思维障碍的原因,探讨排除思维障碍的方法,提出改进几何教学的建议。
论文的应用很广泛,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论文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论文往往影响人们的思想,是社会进步发展的文化基础。
第二,论文是以文字为媒介表述研究成果的形式。作者经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得出一个结论或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以便解决一个实际或理论问题。而这些必须要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表述出来,让读者评判、借鉴或运用之解决问题。
第三,论文是测量作者研究能力的手段。论文的水平能反应作者的知识理论水平、思想方法、研究能力、文字能力等。
第四,论文是培养研究人才的重要途径。论文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学习、研究的过程,也是能力得到锻炼、提高的途径。
二、选择论文的课题
(一)选择课题(简称选题)的含义
从教育科研所探讨的问题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课题。
第一类是基础理论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什么是教育的问题。如:“教育应当具有什么功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
第二类是应用性的课题。在这里主要探讨怎样教育的问题。如:“教学什么样的内容”、“选用什么样的教材”、“采用什么的教法”等。
这两类研究课题都非常重要,并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但是,作为小学教师和教研人员,我们一般应当把自己研究的重点放在应用性研究的课题上。
从课题选择本身的含义来看有两种。
第一种是广义的含义。研究课题的选择,即选择、确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例如,是选择教育基础理论方面的课题,还是选择应用性方面的课题。
第二种是狭义的含义。在自己的研究范围内,确定论文的中心论题。也就是在小学教育、教学的范围内,确定研究什么问题。
我们这里主要指的是第二种含义。
(二)选题的最佳考虑
提出的背景: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培养出具备一定社会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应试人才”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特殊意义。
中学生现状:
第一,社会性体验不足甚至是空白。 由于紧张的学习,加上网络的普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与人、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减少,其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明显不足,出现了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能力的障碍。
第二、自立迟缓。家庭的娇生惯养,信赖性强,缺乏独立能力。
第三、没有协作精神。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变得任性和自我,不懂得与人合作。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弱。现在的学生沉静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人沟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师不懂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
“社会能力”的内涵:
社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自主思考的能力。 能够与他人相协调并能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具有丰富人性、正义感和公正心,能够自律、有奉献精神、热爱自己的国家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里,要求学生在将来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上承担着不可推卸责任和义务。本人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谈一些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差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唔唔说不出来,声音细小,就是说出来也表达不清楚。这在今后的工作和与人相处中都是一种交流障碍,给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你就是满腹经纶表达不出来也是枉然。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师的用语要精确、规范,讲解的思路在清晰易懂。特别是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时老师要能够用精练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比如讲解“物质的量”这个抽象的概念时,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物理量,如同长度这个词一样,是一个整体词。它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正如“长度”来表示度量的物理量。如同 “长度”的单位是“米”
一样,“物质的量”也有它的单位,国际上用“摩尔”来表示。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将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当然你得有足够有耐心。学生在刚开始表达的时候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声音小、说不清、词不达意等。心急的教师会觉得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来讲得快,以为这样效果就好。却不知将学生锻炼的机会给流失了。我的课堂基本都交给学生来展示。化学实验让学生做,让他们说实验的准备、操作思路、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方案、描述实验的现象、解释等都由学生完成。化学用语,化学图象,实验装置图等都可以让学生来表述。遇到问题让学生先说,解题的思路、用到的知识点、注意的问题等 ,可以到讲台、也可以在座位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讲台,只要老师把机会留给学生论文的格式论文的格式。
二、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团体成员为实现团体目标共同努力的行为。合作是在成员通过完成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分享经历、责任共同承担的过程来培养。只有团体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团体才能获得成功。 需要个体成员能够与他人通力合作,不以个人小利为私,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
首先将学生分组,选小组长。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制定每一个任务的实施细节,这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就要教师去认真准备。比如实验的合作,要求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精心的准备,有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结束后有实验报告。能够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提交,对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比如他没有提出问题,就去让他回答问题。对不自觉合作的学生,要请其他成员监督他,帮助他,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团队合作中。让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帮助别人、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感受被帮助的温暖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感受到团队的合作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磨难。现在的孩子,在他们人生的路上被一路呵护,几乎所有的挫折都有人帮他们解决了。面对困难无所适从。遇到困难不是退缩、逃避就是想不开做出过激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便将来能适应社会。比如在解决难题过程时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障碍;考试的失败中学会面对挫败;化学实验中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化学史上,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无数次的失败来引导学生,我们的前人是如何面对失败。
四、 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团队内外关系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否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让人尽快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人际交往能力的包括:(1)表达理解能力。即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准确理解别人的想法,不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因素。(2)人际融洽能力。能尽快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接纳别人也被别人接纳。 (3)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没有很强的依赖心里。
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回答问题、表达思维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素质教育要求以学生为本素质教育
从广义上讲,凡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教育活动都是素质教育。本文所论述的素质教育主要指学校的素质教育,其涵义是学校为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可以看出素质教育既体现一种教育思想,又表现为一种实践模式,它具有广泛的思想涵义。首先,素质教育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发展。其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最后,素质教育致力于培养人的适应与创造相统一的素质,不仅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
二、适应课程改革要求,物理教学应该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1.必须建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要求基础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加强普及意识。有人说,搞基础教育的同志,不应该当伯乐,而应该去当好园丁,这是由基础教育的目标与任务所决定的。现在,基础教育强化了教育的选拔功能,过分重视对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而轻视对大多数学生的教育,是以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为代价的。因此,实施新课改,必须树立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
2.面向全体学生,物理教学的要求应该多样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不应该是对所有的学生采用统一的教学要求,那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应该承认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学生先天遗传的智力水平、后天发展的能力倾向与兴趣爱好是多样化的、多层次的。承认差异、依据差异对不同的学生制定相应的教学要求与教学目标,并进行组织教学才是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对认知结构不同、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要通过分层指导,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应有的提高,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要求。
三、实验装备、实验方案的改进和创新
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某些物理原理,尽管教材中没有规定做实验,也可以设计一些操作方法简单易行的实验,对有些难于理解的物理概念或基础理论除了教材中规定的实验外,还可以补充设计一些新实验,如果所涉及的物理知识比较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及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现象的解释,可设计、开发一些有创意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感受到如何抓住重点,怎样因陋就简地设计实验,能学习设计实验的一些基本方法。
四、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新人才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手段,也是物理课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份,实验不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是营造创新氛围,学会观察分析,培养科学的实验方法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实验教学环节包括基本理论实验、综合性实验和开放性实验。基本理论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任务性实验,而自主开放性实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自我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装置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自主性学习过程,例如在做电磁感应实验时,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确定实验步骤,让学生利用所给的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实验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方案,重新进行实验,学生在不断实验中,学会比较,总结规律。同时对实验数据或相关信息进行比较、处理,在推理和归纳的基础上,尝试对探究结果进行描述、解释,提高学生严谨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多种能力都能得到培养。这样不但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能让学生自主制定实验方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标新立异的方法给予肯定、支持和帮助,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实验否定错误的假设或修正不完善的猜想,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勇气、信心。 转贴于
五、深化基础,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在实施以上两个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可对其加以深化,利用一些很好的例题,把学生零散的基础思维综合起来,务求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教育效果·在例题教学里面,教师要着重选择一些开拓学生思路、有针对性的例题,且做到放手让学生找寻一题多解、一题多思的解题技巧,以便促进学生惯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教师在学生陷入解题困境的时候,应该从旁引导他们怎么拆分问题、分析问题,从中发现突破点·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而且选择时要体现高中物理教学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在教师完成每单元的教学之后,可以适当给学生布置一些练习题,以便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教师透过学生所做的习题,了解到他们的不足之处,再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进而提升高中物理的教学质量·这些习题只要典型,而且难度适中就可以了·在讲解的时候,教师要着重使用物理模型,这样可以增加解题过程的生动与形象性·教师还可以把答案作出“重点”、“考点”、“了解”等标识,让学生在浏览的同时,为学生的“学习计划”提供参考及建议。
结语
物理教学改革任重道远。物理教学并无一成不变的模式,这就要求每位物理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陆洁清. 新课改下物理教师要重视物理方法的教学[J]. 西江教育论丛, 2005,(03) .
[2]许万军. 浅谈物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05,(07) .
业精于勤,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