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8: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生产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产技术论文

篇1

1.1物料平衡

实际生产中,正常的物料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气液相平衡也就达不到理想效果。一定状态下,物料平衡是精馏塔生产能力的重要标志。通常物料平衡是通过进料量及塔顶和塔底的馏出量来调节的。当精馏塔的操作不符合物料平衡时,这些变化可以通过塔的压差直接体现出来,进料量多馏出量少,则塔压差上升。通常压差应在一定范围之内,压差过大说明塔内上升的蒸汽速度过快,雾沫夹带严重,甚至会发生液泛与返混现象;而压差过小则表明塔内上升蒸汽的速度过小,塔板上气液交换的量过低且传质效果差,塔板产生漏液最终使塔板效率降低。生产中物料平衡异常通常体现在以下2个方面:

(1)轻组分馏出量超过了物料平衡量。塔内重组分物料量急剧增加,进而导致塔温逐渐升高,塔顶馏出物中重组分含量增加,得到的产品质量不合格。

(2)重组分的馏出量超过了物料平衡量。塔内重组分物料量急剧下降,相应地导致塔温逐渐降低,使釜液中轻组分含量增加,得到的产品质量不合格。这2种现象的发生,均会使整个精馏塔的操作处于混乱状态而达不到分离效果。如果正常的物料平衡被打破,那么气液相也达不到分离效果,随之影响热量平衡。在实际控制中,在保证工艺指标的同时要使塔釜液面趋于稳定,最终达到动态的物料平衡。

1.2液位的控制

一般通过调节塔釜再沸器热水给水量来调节塔釜液位,有时也采用排放釜液来降低液位的办法。实际生产中会出现以下5种情况。

(1)塔釜釜液组分变化。在压力不变的前提下,降低釜温就改变了塔釜气液平衡组成,相应地加大了釜液量及釜液中轻组分的浓度;在釜液排出量不变的情况下,将使塔釜液位升高,此时应及时提高釜温。对低沸塔来说,这种情况会使乙炔等轻组分含量上升,导致最终氯乙烯产品中低沸物含量上升;而对高沸塔来说,则会使氯乙烯分离不及时,不但造成高沸塔分离能力下降,而且排放的釜液中氯乙烯含量会急剧增加。

(2)进料组分变化。当进料中重组分的含量增加时,釜液量也增加,此时应加大塔釜排液量或提高釜温,否则液位会上升。若保持正常的釜液排出量,以加大釜温来控制塔釜液位,则塔釜蒸发量相应增加,极易在塔板之间产生雾沫夹带,并随着气体的流动馏出塔顶,造成产品质量下降。这种现象表现在高沸塔就是会将部分高沸物带出塔顶,最终进入成品氯乙烯中。

(3)进料量的变化。当进料量增大时,釜液排出量也要相应增加,才能维持液位,一般通过提高釜温来解决,但若只提高釜温,会造成成品中高沸物的增加;相反,当进料量减小时,则需降低温度、减少釜液排出量来控制液位,此时则会造成成品中乙炔含量增加。

(4)调节阀失控。调节阀失控是极为严重的生产异常,通常该阀设定为气开阀,目的是防止系统阻力增大而造成不安全事故的发生。一旦阀门失控应通知现场进行手动排液,并联系仪表部门进行校正。

(5)开停车。在开车初期,塔板上液体的量较少,还没有达到良好的气液接触状态,大量的轻组分进入塔釜后,被塔釜汽化的量还满足不了混合液之间的热传递要求。因此,对于刚开车的精馏塔,应在进料之前提前升温,在塔釜有液面显示时加大热水的循环量,否则塔釜温度不易提高,易导致塔釜液位升高甚至淹塔,这时釜液排出量就会增大,混合液中轻组分损耗就会增加。保持稳定的液面是维持精馏塔釜温恒定的首要条件。塔釜液面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塔釜排液量的多少。当塔釜排液量过多时,会造成塔釜液位降低或将塔蒸干,此时再沸器的釜液循环量减少,从而导致传热效果差,轻组分蒸不出去,产品质量不合格;如果塔釜排液量过少,将会造成塔釜液位过高,增加釜液循环负荷。塔顶馏出量也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取决于进料量的变化。当进料量不变时,塔顶馏出量增大,则回流比就会减少,从而造成塔板上的回流液量减少,气液接触面积小,传质效果差,塔板效率低,同时精馏塔压力也会下降,各塔板上的液体组成发生变化,重组分馏出塔顶,造成产品质量不合格。

1.3气液平衡

气液平衡主要靠调节塔的操作条件(温度、压力)及塔板上气液接触的情况来达到,只有在温度、压力一定时,才能确保气液平衡。当温度、压力发生变化时,气液组成就发生了改变,产品的质量或损耗也发生了变化。但是,气液平衡的组成又取决于每块塔板上的气液传质和传热情况,即气液相平衡和物料平衡是相互影响的。物料平衡控制得好,塔内上升蒸汽的速度合适,气液接触好,则传质效率高,每块塔板上的气液组成就越接近于平衡相,塔板效率也就越高。当然,温度、压力也会随着物料平衡的改变而变化。总之,气液平衡的组成与物料平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反过来,温度、压力的改变又可造成塔板上气相和液相相对量的改变,从而破坏原来的物料平衡。例如,釜温低于指标,会使塔底的蒸发量减少,塔板上的液体量增加,釜液量增加,塔顶馏出量减少;当塔顶温度高于指标时,就会使塔板上的气体量增加,液体量减少,塔顶馏出量增加,釜液量减少。理论上,液体汽化要吸收热量,气体冷凝要放出热量,为了合理利用这部分热量,可以把气体冷凝时放出的热量供给液体汽化时使用,也就是使气液两相直接接触,在同一平行空间内进行传质、传热的过程。气液动态平衡具有以下特点:

(1)气液两相进行热交换。利用部分汽化所得的温度较高的气体来加热部分冷凝所得到的液体混合物。

(2)气液两相进行传质交换。温度低的液体混合物被温度高的气体混合物部分加热汽化,此时,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沸点不同,表现为挥发能力的差异,低沸物要比高沸物易挥发得多,因而低沸物更易从液相转变为气相,气相中低沸物浓度增加;同理,温度较高的汽相混合物,因加热了温度较低的液相混合物而部分冷凝,同样因为挥发能力的差异,使高沸物从气相转为液相,这样液相中高沸物浓度就会增加。

1.4热量平衡

热量平衡是物料平衡和气液相平衡得以实现的基础。没有塔釜提供热量就没有上升蒸气,没有塔顶冷凝就没有回流液。热量平衡又是依附于物料平衡和气液相平衡的,例如,若进料量或组分发生了改变,则塔釜耗热量和塔顶冷凝量都会发生相应变化;若塔的操作压力、温度发生了改变,则每块板上气相冷凝的放热量和液体汽化吸收的热量也会发生改变。如果再沸器的循环量不够,就会造成釜温不达标,其对生产的影响表现在以下2个方面。

(1)物料平衡破坏,塔釜排液量增多,塔顶馏出量减少,塔的生产能力降低。

(2)气液平衡破坏,塔内上升蒸气量减少,气液接触面积变小,传质效率降低;同时,气相中重组分含量减少,液相中轻组分含量增加,生产过程中轻组分损耗增大。

篇2

基本培养基为PP,添加6-BA0.05mg/L、白砂糖20g/L、琼脂粉4.5g/L,将各种物质混合后定容,pH调节至6.0,分装到350mL广口瓶中,每瓶装50mL,在压力0.1MPa、温度121℃下灭菌15min,冷却后备用。

1.2材料采集和消毒

本试验取尚未木质化的亳菊茎尖作外植体。选取长2cm左右的嫩芽,去掉外边叶片后,用洗衣粉水浸洗1~2min,然后用流水冲洗30min。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30s,再用0.05%升汞溶液消毒10min,无菌水冲洗6次,用无菌纱布把材料表面水吸干后,置于已消毒的烧杯中备用。

1.3茎尖剥取和培养

在解剖显微镜下,左手拿镊子将芽夹住,右手用解剖针逐层剥取外层叶片,直至留1~2个叶原基。将茎尖迅速切下,接种到茎尖生长培养基PP+6-BA0.05mg/L+2%糖上,每瓶接种1个茎尖。为确保茎尖的成活率,整个剥取过程应在较短时间内完成。茎尖培养分2个过程,先置于温度23~25℃下暗培养3d,再在光照强度2200~2500lux的培养室中培养,光照时间12h/d。培养10d后,茎尖开始长大,并逐渐转绿,30d后长成小植株,每个成活的茎尖单独建系。

2增殖培养

亳菊组培苗增殖采用2种方式。第1种方式是采用芽繁芽的方式进行增殖,将启动培养中获得的小芽接种到培养基PP+6-BA0.1~0.5mg/L+2%糖中,在温度23~25℃、光照强度2200~2500lux、光照时间12h/d的条件下培养30d,增殖比例达1∶4以上。这种增殖方法使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含量相对较高,极易出现弱苗,且玻璃苗的比例较高。第2种增殖方式是通过单株切段的方式进行微扦插,将培养的单株切割成1cm左右的顶芽和茎段,茎段带1~2片叶,接种到培养基PP+6-BA0.02mg/L+2%糖中,顶芽和茎段分开接种。顶芽接种7d后开始生长,30d后芽生长至5~6cm;茎段接种后10d左右,侧芽开始生长,培养30~35d后,侧芽生长至4~5cm,然后进行重复微扦插,平均继代增殖比例可达1∶3.5以上。在实际生产中一般采取第2种增殖方式。

3生根培养

将顶芽或茎段接种到生根培养基PP+IBA0.05mg/L+2%糖中,接种后10d开始陆续长根,同时芽开始生长,培养30d后,长至高度4~5cm、根3~5条、根长2~3cm,生根率可达100%。

4脱毒组培苗移栽

将长好根的试管苗取出,洗掉根部的培养基,再移栽到装好基质(泥炭和珍珠岩以体积比3∶1拌匀)的50孔穴盘中。组培苗移栽至穴盘后浇透水,苗床应搭小管棚覆膜,保持80%~90%的空气湿度,并覆盖防虫网。7d后逐渐掀开薄膜放风,然后浇1次透水,15d后完全除去薄膜,并视基质的干湿程度浇水。30d左右完成组培苗的驯化过程,使成活率达90%以上。

篇3

技术效率分析

篇4

1.1原种筛选及固定

人工选育或在林区选定被菌粉感染的僵虫或僵蛹,通过培养、分离和转种,即可得到高品质菌原种。

1.2原种培养

1.2.1营养料的配制

取米粉35份、糖4份、琼脂4份、水适量(pH值自然),将米粉放入清水中煮沸,继之选用干净纱布过滤去剩余物残渣,然后加入琼脂、糖,经过充分搅拌,等待琼脂溶化后再装入试管内,盖好试管塞;营养料灌入量以试管容积的1/5为宜,5~10支一捆放人高压灭菌锅中进行高温灭菌30min,并将其趁热摆成斜面,以便于后面的接种。

1.2.2转种和培养

严格要求在无菌条件下操作,于配制好的试管培养基中接入高品质菌原种,将其置于25℃温度下培养。经过1~2d后,菌丝即可基本布满料面;3~5d后开始形成孢子,此时可适当调高培养室温度,以加速其高品质菌原种孢子的形成,大约有6~8d的时间即可完成孢子发育。

1.2.3质量检查

高品质菌原种,其菌丝呈白色茸毛状,生长丰满,菌苔光滑平坦,孢子形成快且孢子层厚实,轻轻碰敲试管壁可发现有很多孢子粉掉落或飞扬。

1.3初级菌种培养

营养料的配制与前期相同,将培养好的菌原种接入三角烧瓶中,放在摇床上震动,温度控制在25~28℃,培养48h。

1.4中期菌液扩大

1.4.1营养液的配制

按照玉米面∶麦麸∶水=2∶3∶10的比例,放入铁制培养罐中搅拌均匀后煮熟、过滤,再将其装入60只铝制罐中(每只铝制罐10~12kg),采用高压灭菌30min后备用。

1.4.2转种培养

在确保无杂菌污染的条件下,将优质菌种接入已经准备好的营养液中,完成接种后将瓶子放置于25~28℃条件下进行培养,环境温度不得超过32℃,否则易造成所接种的菌种死亡;培养48h待菌丝长满瓶壁,良好的菌液呈显酱红色、粘稠状,此时结束培养,将其移放到比较安全的地方待用。

1.5固体转种生产

1.5.1固体基料的配制

按麸皮∶谷壳∶大米=4∶4∶2比例,拌匀后装入线制麻袋(每袋15~25kg为宜)扎紧袋口,加温加压灭菌(100℃、2~3h)。

1.5.2转种生产

将灭菌后的固体基料,放入已经过充分消毒的培养生产室内,待料温下降至到25~28℃之间,可在一般的自然环境中进行接种。接种量:菌种和固体基料的比例通常控制在15∶100。接种时需要多人配合,1人操作倒出菌种,多人辅助进行手工拌料,菌种和固体基料经过充分手工拌匀后倒入木质或塑料盘中拌好、铺平,厚度要求控制在3~4cm之间。

1.5.3白僵菌生长期间管理

白僵菌生长期间,根据其不同的生长阶段,要合理控制好温度,这是大床发酵成败与否的关键,适时进行上下调盘,保证菌丝生长均衡匀称。

1.5.3.1孢子产生期间

其孢子产生前期最合适的温度是在24~26℃,在生长的第1阶段(即孢子萌芽前期),必须将环境温度控制在21~23℃范围内,因为此阶段不产生热量,所以室温约高于料温2~3℃,从而满足了此期间对温度的要求。到了孢子萌芽阶段,特别是在转种24h之内,一定要严格控制料温,维持在25℃以下就能有效地阻止杂菌污染。

1.5.3.2菌丝生长中期

当孢子萌芽后,其芽管迅速增长而转入菌丝生长中期,若条件适宜接种48h菌丝快速生长,可以布满整个料盘,此时固体料开始凝结成块;由于菌丝生长产生较多热量,会导致料温快速上升,48h达30~35℃,达到最高峰值;以后稳定至72h左右,菌丝生长基本结束。料盘内外都呈现出一片白色菌丝层。此阶段应严格控制温度在33℃以下,一旦超过33℃虽然菌丝生长旺盛,但会导致菌丝死亡或固化,不产生孢子或孢子量少。

1.5.3.3孢子生长阶段

菌丝生长发育结束(即接种72h)后,很快转入孢子生长阶段。孢子产生的最适温度为26℃左右,此阶段培养室温度应控制在26~28℃;因为此时料温已经恒定,约高于室温2~3℃,固体菌料会逐渐变干,通常在第7d即可出料。将固体菌料倒扣在铺有报纸的竹席上,放置于室温30~35℃的干燥通风房间内,至第10d孢子达到充分发育,固料呈现白色松散状态,即可进行下一步的干燥处理。

1.6高孢粉干燥

通常放在室内或大棚通风处阴干,或在室内低温干燥,时间约为7~10d。

1.7原粉提取

利用负压原理,将干燥好的混合菌料进行一、二、三级提取,一级分离稻壳、麦麸,二级分离破碎稻壳、麦麸及其它细料,三级收集高孢粉(孢子含量1000亿个/g)

1.8产品质量检查

1.8.1直观检查

用手指接触到高孢粉产品时有光滑感,白色略黄粉雾飞扬,粉雾越浓,说明孢子含量越高、质量越好。

1.8.2镜检

在显微镜下检查高孢粉产品的孢子含量,成品含活孢子数1000亿/g以上为好。

1.9产品包装

高孢粉产品干燥后,要求用双层塑料袋密封包装,以防其回潮;要将其放在低温干燥处或冷藏,不能多层叠放,以免因孢子的吸呼作用增温而引起孢子死亡。

2白僵菌高孢粉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

利用白僵菌高孢粉防治或预防农林业害虫,已有较长的历史。白僵菌的孢子能够在任何条件通过感染达到杀灭害虫的目的。据调查,白僵菌在我国可寄生15个目、159个科的800余种昆虫,对自然环境比较安全,长期使用害虫也产生不了抗药性,并可与许多化学农药(杀虫剂、杀螨剂、杀菌剂等)同时或混合使用。目前白僵菌已广泛用于松毛虫、玉米螟、蛴螬、蝗虫、马铃薯甲虫、松褐天牛、茶蝉、桃小食心虫等农林害虫防治。

2.1白僵菌对森林害虫的感染机理

白僵菌感染害虫的方式主要通过皮肤而进入体内,但个别也通过消化道或气孔感染虫体。白僵菌孢子附着于寄主表皮,当满足条件时就开始感染,生出芽管,同时分泌胞外蛋白酶等多种酶溶解昆虫表皮,以利于芽管的侵入。渐渐生长为菌丝,直接吸取昆虫体内养分而生长,菌丝又生长出新的孢子。如此反复感染、循环,使昆虫血淋巴中到处游离着这种菌丝和孢子,从而中断昆虫体内的血液循环。菌丝代谢产物草酸盐类在血液中渐渐积累,造成血液的酸碱度下降,引起理化性质的改变,最终导致昆虫的死亡和干枯。

2.2白僵菌高孢粉在林业害虫防治中应用(以皖东马尾松毛虫防治为例)

2.2.1施菌季节和天气

白僵菌在22~28℃、相对湿度80%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为此皖东地区主要选择在4月份至越冬代幼虫期使用,以及第一代幼虫(6月上旬)、第二代幼虫(9月下旬)发生时使用。施菌时间一般在阴雨天后或早晨露水未干时或傍晚时分,微风有利于菌粉扩散、释放。

2.2.2施菌方式和用量

白僵菌可重复扩散、感染、蔓延,施菌时,首先要摸清虫情,找准虫源地,根据虫口密度和虫株率大小,分别采取机械或人工全面喷洒、带状喷洒、点状喷洒,原粉用量10~15g/667m2,可稀释后使用。

2.2.3防治效果

根据滁州市采用我厂生产的白僵菌高孢粉防治马尾松毛虫试验,松毛虫能持续、重复感染,造成不同虫龄的活体松毛虫大量死亡,并且安全、无污染,对人蓄无害,防治效果一般可达85%以上,局部可达100%,连续使用效果更佳。可用于长期防治大面积、低虫口密度马尾松林松毛虫危害,做到有虫不成灾。

2.3白僵菌高孢粉在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应用(以吉林玉米螟防治为例)

2.3.1菌种剂型筛选

根据不同地区玉米螟田间发生、危害规律及各种因素的影响,可选择不同的剂型。目前有4种粉、液剂剂型可用于大田玉米种植区选择;有2种粉、液剂剂型可供玉米(甜、粘玉米)分期播种田防治玉米螟选择。

2.3.2防治方法

防治方法有2种,分别是喷粉和喷雾。一是封垛(秸秆垛)防治法,主要是针对玉米秸秆垛内的越冬代老熟幼虫,杀死越冬玉米螟老熟幼虫,降低化蛹率。在冬末春初越冬幼虫刚刚复苏化蛹前(有越冬幼虫爬出洞动中),对残存的秸秆,逐垛喷撒高孢原粉封垛进行防治。用量是每m2垛面用含1000亿/g孢子的菌粉10~15g喷一个点,方法是将喷粉管插入垛内,摇动,当垛面冒出菌粉即可。也可用含1000亿/g孢子的白僵菌粉加滑石粉或草木灰按1∶100充分混匀,每667m22~3kg,用机动或手摇喷粉器喷粉。二是在玉米生长心叶末期,应用高孢粉粉剂或液剂向植株喷粉或喷雾,防治玉米螟第一代幼虫。三是释放颗粒剂防治,在田间玉米螟幼虫蛀茎危害前释放,以达到杀死田间玉米螟幼虫的目的。2.3.3防治效果使用高孢粉原粉防治玉米螟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方法简单易行,防治效果极佳,能保护害虫天敌,无环境污染,对人蓄安全,同时节约成本,增产显著。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