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8: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术期刊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本文作者:徐雅雯工作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网络在传播信息时有其特有的优势,具有及时性强、交互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在时效性、连续性、搜集并提供大量相关信息等多种信息形态上表现出很大的优势。网络上的大量信息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使学术期刊编辑工作具有更高的效率网络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期刊编辑工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表现在,工作方式从传统的纯手工操作演变为如今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不仅可以实现从收稿登记、审稿、组稿、编校、录用、查稿、发稿直到打印、支付稿酬与稿件存档等整个编辑过程的动态管理,而且可以对大量稿件进行智能化分类、统计,并且支持实时查询。借助该技术,可以打破时空的界限,实现与作者实时、高效的交流与沟通,这在传统的编辑工作中是难以实现的。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相关数据库,对作者的相关信息,诸如履历、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进行详细记录,以形成强大的专家学者团队。网络技术为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提供了便利以往没有利用网络技术时,仅依靠期刊编辑人员本身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很难判断稿件的创新性、科学性甚至是有无一稿多投的现象。但网络技术出现后,期刊编辑人员可以通过网络数据的检索,很方便地查询文章是否已发表或文章是否有重复等,并且可以及时了解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结合网络与自身的知识来判断稿件的创新性与科学性。
网络环境下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措施
1.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严把稿件质量关众所周知,学术期刊的根本在于它所体现的学术性,以及它所承担的广泛传播相关学科信息的重任。同时它也是学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主要体现在对科研工作者学术水平的衡量方面。而稿件质量是学术期刊的根本,提高稿件质量是保证期刊高质量的首要环节。其关键就在于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于是不断追求高质量稿件的重任就落在了众多编辑工作者的身上。在提高稿件质量的过程中,编辑工作者需要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强大功能,最大限度地挖掘那些高水平、创新性的高质量论文。通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发挥编辑的主动性,不断提高投稿作者素质。学术期刊编辑部接收到的稿件质量的高低首先取决于作者的业务素质、文字功底、学历、职称等因素。因此,开发高素质的撰稿队伍是提升学术期刊稿件质量的关键。学术期刊的编辑人员在组稿时要打破常规,走出固定办公区域,发挥主动性。利用网络的便利性,及时跟踪相关的国家级基金课题、省部委级课题的发展状况,并通过网络查询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进程,发现课题的学术价值和创新性。同时要加强与相关研究人员的联系,及时主动组约稿。[2]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多方面了解有关项目人员的研究方向,从而建立特有的作者群。第二,充分利用网络约稿,收集高质量的稿件。有计划、有目的地向学术界知名学者约稿是不断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重要方式。知名学者在其研究领域内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拥有很高的权威,并且有独特的观点或设想,发表这类学者的文章通常可以提高刊物的关注度以及引用率,这对刊物的长远发展非常有利。关注学术研讨会是编辑部发现优秀稿件的重要途径,也是编辑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引领学术潮流的重要渠道。编辑可以通过网络查询或者是发送电子邮件的形式,建立与业界知名人士以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的联系,及时获得业内最新信息,了解他们的最新学术动态,主动约稿,提高稿件的质量。第三,加强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真实需求。读者是期刊服务的对象,任何一个学术期刊除了拥有稳定的作者群之外,忠实的读者群也是必不可少的。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期刊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信交流,借助于现代网络技术,编辑人员与读者可以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充分了解不同读者对期刊的真实需求。许多学术期刊有自己的网站,一方面搜集稿源,另一方面读者可以方便地阅读期刊内容,及时提出问题与建议。这样不仅有助于编辑人员了解读者的需求,获知读者对期刊的满意程度,而且可以搭建一个双方沟通的桥梁,提升期刊的满意度和知名度,形成一种良性的学习氛围。2.利用网络环境提升编校质量第一,选题与组稿。网上选题是指学术期刊编辑根据期刊的定位和特点,利用网络技术搜集信息,精心组织、设计、开发,提出高质量的选题,不断提升选题的水平。网上选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的特点,即网络信息量大、时效性强、交互性强、方便查询等,进而制定期刊每期甚至每年的出版计划。通过数据库查询相关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成果、热点问题与发展方向、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甚至是国家自然及社科基金项目等内容,建立自己的选题数据库,为制定期刊的发展方向和计划提供参考,这样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稿、选稿。第二,稿件审查。稿件审查工作的严谨与否,直接决定着期刊质量的高低。在稿件的初审过程中,要对稿件的创新性、重复性以及是否有抄袭等做初步审查。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稿件的初审工作提供了方便,传统的稿件初审要依靠编辑自身的知识水平,审查时耗费相当大的精力,而且编辑不可能是每一方面的专家,知识掌握毕竟有限,因此审查时难免会出现问题。而网上查询已经成为稿件初审的重要方式,其可以有效减少抄袭、重复性发表等情况的发生。编辑部可以运用网络技术,利用数据库强大的查询检索功能,对题目、关键词、作者、来源期刊等内容进行检索,结合各种信息,对稿件进行初步审查,提高了初审的质量和效率,避免了无用功,大大改善了初审质量。[3]第三,编辑校对。编辑校对质量是体现期刊质量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在网络信息化背景下,编辑、校对人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所提供的编辑校对手段,提高编校质量和工作效率。比如,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就需要与作者联系,传统的联系是通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不仅速度慢、成本高,而且一个问题往往要经过几个回合才能解决,有时还不一定能够讨论明白。而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即时通信软件可以实现与作者的随时联系,不仅省时省力省钱,而且能够随时对稿件进行补充修改,直到最后定稿。第四,稿件管理。在传统的稿件管理过程中,管理人员首先是对收到的稿件进行题目、作者、单位、联系方式及日期的手写登记,并进行编号,再进行稿件评审的登记。在这一系列的登记过程中,难免会遗漏或者错填一些信息。一旦出现此种状况,管理人员则需要翻找所有的登记,并进行重新核对与登记。这样的反复工作给传统的稿件管理无疑带来很大的不便。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方便地进行稿件管理,改变了传统的封闭式管理。利用期刊已建立的网页、网站等,可以对稿件进行开放式管理。
首先,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网络环境也成为期刊编辑大展拳脚的场所。网络技术为期刊编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捷,同时也为期刊编辑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网络信息技术异常发达的今天,编辑人员应充分利用该技术所展现的优势,拥有开放的思想,接纳、包容新鲜事物,更加真切地展现现代编辑的理念。所谓编辑理念是指编辑在工作中所坚持的、需要遵循的理性意旨。只有运用先进的编辑理念,才会有优秀的编辑实践。在网络环境下,编辑需要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编辑内容、背景、方式、形式等的改变,紧贴编辑出版工作。其次,身处于网络时代,期刊编辑需要掌握更多的网络技巧。网络时代的期刊编辑,仍然需要具备传统的基本编辑业务能力和掌握相关的学术知识。同时,期刊编辑需要相当了解互联网,熟练运用各种办公软件,掌握基本的网络语言等。只有熟悉互联网,才能对其加以利用。[4]可以说,只有真正掌握了这些,才具备了一名网络环境下期刊编辑的基本能力。除了相关的网络技术,网络环境对期刊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期刊编辑也需要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利用计算机网络的快捷性能,做好计算机辅助研究、计算机辅助参考、计算机交互功能等工作。再次,还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实际上就是强化编辑工作者自我发展的终身化意识,要求编辑对工作不断反思,对业务不断提高,对自我不断发展,以促进编辑工作者朝终身化方向发展。面对网络时代瞬息万变的知识更迭,一个人原有的知识结构随时都可能面临新知识的挑战,所以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认识到自身知识的有限性,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总之,编辑工作者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与知识能力,掌握新的技术手段,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期刊发展的要求,才能胜任网络环境下的编辑工作,实现编辑工作的现代化,提高期刊的质量、效率甚至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如何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保持期刊的优势地位,对广大编辑工作者而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术期刊封面的设计应该立意明确,要本着与期刊内容、性质相吻合的原则,以吸引读者长期阅读为目的,符合期刊设计的整体性、艺术性、实用性、经济性的要求,并将美学理念适当地融入到设计中来,最终推动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学术期刊不同于文艺类、娱乐类的期刊,它是集知识性、理论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因此要保持简洁、严肃、理性的设计理念,侧重知识体系的构建,体现内文的专业权威性,能够反映出深层次的知识内涵。
1.2风格统一
学术期刊是连续出版物,按照一定的周期,依据卷、期等进行排序,其封面设计需要有相对的阶段稳定性,总体风格应该基本定型,与出刊宗旨保持一致,不作变化,但可以不断地加以强化。这样有助于期刊在读者群中树立品牌形象,不仅能够在形式上吸引并打动读者,又能够在内涵上经得起推敲。当然,封面设计风格的相对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立意明确的前提下,可根据刊物发展的个性需要,在不影响主题的情况下也可以作相应的调整。而调整的周期至少为一年,也就是说在同一卷的期刊中封面设计的版式是没有大的变化的,或只作少量的如期刊封面底案颜色、固定位置的图形与文字的变化等。在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或刊物定位没有重大改变的情况下,最好不要改变封面的设计风格,若刊物以完全陌生的面孔出现在读者面前,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刊物的发行。而在更名或改版时,可在保持学术风格不变的基础上,对封面设计作相应调整。纵观某一期刊自办刊起的每期封面,都应在统一中求创新,最终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1.3色彩运用得当
色彩是期刊封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封面映入人眼帘的第一观感。对于色彩的设计应能够体现出学术期刊内容的性质与特点,这样有利于加强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首先,要定下整个封面的主色调,学术期刊承载的内容多为科学严谨的专业文章,因此其封面色彩的运用不易过于花俏,具体设计可按照期刊的类型特性来选择色彩,为封面定下主要的颜色基调,如医学、法律、哲学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白色、灰色等作为主色调;航天航空、海洋、水利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蓝色作为主色调;农林业、环境科学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选择绿色作为主色调;电子通讯、工程、化工等类型的学术期刊,可以考虑色彩较鲜明的暖色系作为主色调。另外,主色调的选取也可由编辑主创人员在美学理念的指导下来进行设定,将设计者的主观意愿和创作情感融入到设计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其次,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因为题材所限,封面设计的发挥空间不大,如果只有单色调的底案,而无其他色彩或创意图形相辅,则会显得沉闷、单调。因此,利用对不同色彩的规划,可以使画面的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如采用对比色搭配法、同色系搭配法、渐变排列法、间隔排列法等,都能够取得好的设计效果。
1.4布局合理
学术期刊封面上的文字与图案的设计要与底案的主色调相协调。而且,无论是采用写实或写意的表现手法,还是运用具体或抽象的艺术手段,其目的都应是在视觉艺术效果中表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涵。因此,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置都应做到合理,即能够达到学术期刊出刊的标准,又能够彰显封面的艺术感染力。采用对称、均衡、黄金分割、等分等构图法,将图案和文字安排在合理的位置。封面图案主要为封面配图和徽标等,具体的封面配图又可分为实景物图和抽象图等,徽标主要包括刊标或主办单位的校徽等。封面文字包括刊名、期刊信息、年份、卷期号、刊号、条形码、目次、特色栏目等。刊名样式的设计应当醒目、大方、得体并富有个性,一般有手绘体(书法体、美工体)和植字体(计算机字库)两种选择,刊名字体一旦定下来,便不易再更改。在设计中突出刊名,便于读者识别,强化读者对本刊特有艺术因素的记忆,能够为期刊的特色品牌建设打下基础。学术期刊信息多置于封底,主要记录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印刷单位、发行单位、联系方式以及声明等内容。年份、卷期号、刊号、条形码是需要定位设置的,多放于封面左下或右下位置,其中年份、卷期号须放在较突出的位置。有时为了方便读者的查找与阅读,可将主要目次及特色栏目简要地在封面上注明,起到导读作用,其字体的选择、字号的大小、位置的选取、色彩的运用,都要与本期内容相协调。封面设计要做到整体协调一致、统一和谐,各部分元素应与主图片构成完美的画面,有清晰的视觉重点,层次感强,力求简洁,不宜太繁杂。
1.5节约成本,以经济实用为主
实用、美观、经济的期刊封面设计原则是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集中体现。期刊是连续出版物,学术期刊的价值主要在于其内文承载的文章,封面的作用是将其内涵充分地表现出来。因此在纸张材料的选用上,应以结实、轻便、防尘、符合环保为标准,节约成本,可不必选择复杂的装帧工艺,以经济实用为主,将精力多用于提升期刊的质量品位上,增强其市场竞争力。
2学术期刊封面设计可遵循的依据
封面设计是由美术编辑和文字编辑共同完成的,封面上文字、图案及色彩的设计,都应在艺术效果中凸现期刊的性质和主题内容,并能够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学术期刊的封面设计,在满足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可依据其办刊方向及承载内容、主办单位地域特色、专业研究特点等方面进行具体设计。
2.1可根据学术期刊的办刊方向及其承载的文章类型来进行封面设计。
学术期刊的类别比较多,如哲学、教育、经济学、医学、化学、美术、音乐、军事等,具体的类别可在期刊的国内统一刊号CN中有所体现。在设计中对应具体专业来选择封面的图片,让读者首先感受到从封面反映出的正文内容的讯息。如由西安音乐学院主办的《交响》,其封面设计就很有特色,2010年刊的封面以清雅的两色为底案色调,不同期数分别用小提琴、钢琴、圆号、竖琴的简笔抽象画为主案图形,该设计从整体上看,简洁大方,给人以清新自然之感。2013年和2014年,《交响》又以我国出土的青铜乐器为封面的主案图片,为期刊增添了浓重的音乐文化氛围。
2.1选题、组稿方面的创新
学术期刊编辑需要及时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反馈,并且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选题,传统的选题策划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而网络信息的便捷性使学术期刊的选题策划变得十分简单。学术期刊编辑可以根据学术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组织策划和开发选题,不断提高选题的质量和水平。学术期刊的编辑在网络上通过关键词、主题词等的词频搜索、检索可以快速掌握选题在国内外其它刊物上的发表信息,同时编辑还可以通过其它刊物的文献资料掌握选题的研究价值和研究方向。编辑部通过策划、比较、分析和选题确定,及时评价选题的科学性和研究价值,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使读者参与网络互动,分析市场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制定组稿计划和编辑方案。在网络化的帮助下,学术期刊可以将组稿计划及时在网络上公布,给期刊读者更多的信息和透明度。编辑部通过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与专业学术条件符合要求的专家学者约稿或组稿,能够提高组稿效率。通过网络技术,编辑部既能快速、高效地组稿、约稿,同时读者又能够参与编辑过程,有利于读者群体的扩大。
2.2审稿方面的创新
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通过网络数据库可以方便地查阅各种科技文献资料,同时利用数据库的高速运算机制提供的检索功能,通过关键词、主题、期刊来源、参考文献等条件进行定向检索,进而审查稿件的学术价值、论文水平和创新之处,提高了审稿的工作效率和稿件质量。同时数据库上提供的强大的抄袭和复制率查询使稿件的可信度和防止稿件抄袭有了极大的提高,有利于提高稿件整体质量,避免学术剽窃。针对学术期刊的复审和终审,编辑部无需再用传统的会议或当面审核的方式,通过网络交流和在线审稿的方式,网上优选的专家或审稿人,即使身处异地,同样可以审稿,编辑部在网络上综合专家或审稿人的意见。网络审稿的方式节省了审稿时间,降低了审稿费用,并通过优秀专家和审稿人提高了审稿质量,缩短了审稿周期。
传统的稿件收集过程中,因为人为录入的误差导致稿件的错误率增加是编辑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但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网络交稿的方式大大缩短了排版时间,保证了稿件的准确性,降低了稿件的错误率。学术期刊编辑在电脑上通过电子排版系统对稿件进行编排处理的同时,可以随时根据版式要求和其它编辑的意见进行及时修改。鉴于学术期刊的特点,其专业性较强、术语较多、专业符号较多,运用计算机编辑软件中的专门模块可以方便地查询常见错误和编辑专业术语中的错误。对于准备采用的稿件,编辑人员在电脑上进行编辑的同时还可以将编辑和修改痕迹保留下来,方便审核或主编审阅。对于包含较为复杂的图表、公式等稿件,编辑人员可以将其通过网络交给专业技术编辑或美编对图表、图片进行编辑排版。校对人员通过专业软件进行机上校对,或通过联网进行交叉校对,提高了稿件的准确率,缩短了校对时间。
2.4出版方面的创新
普通的期刊编辑部可以加入专业网站的大型网络期刊数据库,规模较大或影响力较大的期刊或编辑部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要求建立自主网站,实现期刊网络化出版。网络化的出版方式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出版效率,扩大了读者群,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读者能够及时、方便、快捷地查阅学术期刊和利用学术期刊。网络出版的方式提高了学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增加了学术信息的影响力,同时通过网站数据库的查阅记录和引用记录等信息使编辑可以获得文稿查阅量和引用量等信息,同时许多期刊社或编辑部自建的网站通过建立论坛或交流空间等方式增加了读者与编辑互动交流的空间,使编辑过程体现出更多的互动性和受众参与性。
3.1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实现网络化
编辑部的办公和管理要充分实现网络化和智能化。通过网络化管理,编辑部通过网络调查和网络征求专业审稿人和专家的意见、建议等有利于提高期刊的出版质量,及时跟进读者需要,更新栏目设置、版面设计和刊物特色,以满足读者群体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编辑部通过网络化办公和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将编辑部的成本预算、发行管理、行政、财务等方面管理智能化、系统化,降低了编辑的工作量,提高了编辑的工作效率。
3.2编辑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需变革
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创新意识和时代紧迫感,要紧跟时代潮流,解放思想,及时转变编辑出版的思维模式。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仅要具备数字化意识,还要具备开拓精神,敢于开阔传统视野,理性思维处理稿件。学术期刊的编辑还要具备组织协调能力,能正确处理各方的利益关系,在谨慎处理各个稿件的同时,能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期刊的质量,保证社会效益是首要位置,辅之经济效益。此外,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具备一定的计算式操作技术,能熟练进行文字处理、排版编辑、图形处理,并能运用相关软件辅助编辑,同时,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基本知识并能有效运用,将全新的网络稿件处理工作方式应用在学术期刊编辑工作中。
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学术期刊出版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求学术期刊的编辑应当具备全面的知识和素养,在精通业务知识的基础上,认真学习新的科技手段和网络技术,针对期刊的专业要求,以相应的基础知识做支撑,同时面对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学术期刊编辑软件和网络化的编辑流程,要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要全面系统地掌握网络化的期刊编辑流程。在信息技术时代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全面掌握文稿的背景、内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文稿的研究层次,要根据自身定位合理编辑出版。同时学术期刊编辑要要根据行业的动态和走向用超前的战略思想和行动来武装自己的知识,更新自身编辑理念,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全面适应网络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环境。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于1998年研制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评价中心按照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期刊影响因子等定量与学科专家等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和动态管理的办法,筛选CSSCI来源期刊作为统计源。目前大陆现期期刊9000余种,其中人文社科期刊4500余种,除去通俗等非学术性期刊,学术、准学术人文社科期刊共3000余种。2004年从3000余种中精选出来源期刊461种。由于教育部已正式启用CSSCI作为重点研究基地、项目评估、申报的依据之一,许多高校已启用CSSCI作为文科教师科研评价的依据,许多学者撰文充分肯定了CSSCI的检索和一定的评价作用。因此,许多期刊编辑部迫切希望了解CSSCI来源期刊选择的标准、指标和方法,研讨期刊审稿、引文注释等方面的规范要求,交流提高期刊学术水平的经验,建议由评价中心主办一次期刊学术研讨会。
2005年4月6~8日,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办的“中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规范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的29个省、市、自治区的187个期刊社的241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期刊社113家。会议的主题是贯彻落实2004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精神,研讨学术期刊学术规范的内容,推进中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学术规范进程,提高“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质量,繁荣、发展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
会议以大会发言和小组研讨方式进行。大会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校长助理、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周宪教授主持,南京大学副校长张异宾教授致开幕词。评价中心叶继元教授、邹志仁教授、吴向东研究员、袁培国教授、韩新民教授分别做了《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规范探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其来源期刊的选定》、《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编辑规范及其实现》、《引文索引和期刊编辑与评价》和《关于共建CSSCI全文数据库的说明》的演讲。此外,《大学图书馆学报》副主编何朝晖、《开放教育研究》执行主编希建华、《广东社会科学》总编辑刘泽生等先后在大会上做了发言。《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胡敏中教授、《海南金融》王丽娅主编、《敦煌研究》杨秀清研究员、《广东社会科学》刘泽生总编辑、《探索》苏伟主编与《科技进步与对策》高建平副主编分别代表六个小组汇报了小组研讨情况。代表们对人文社科期刊规范的意义与内容、CSSCI的评价作用与导向、CSSCI来源期刊选择与数量、自引、实引(注出出处、页码)、期刊半衰期等指标的含义、编辑、著录规范及文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异同、CSSCI全文数据库的建立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1.人文社科期刊规范的意义与内容
代表们认为,学术期刊是学术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是发表研究成果的主渠道,是其他媒体不能代替的。但目前不少期刊编辑部学术意识不强,对期刊应遵守的学术规范重视不够,在内容与形式上违反规范的不合格作品较多,研讨学术规范非常有必要。期刊编辑部的学术规范意识强了,就能将不符合学术规范的稿件排除在外,真正发挥人文社科期刊在登载人文社科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发现培养学术人才、促进知识积累与创新的重要作用。人文社科期刊学术规范包括哪些内容?CSSCI代表认为,至少可以包括基本规范、审稿规范、编辑规范、著录规范、出版规范、期刊评价规范。不仅有形式上的规范,而且有内容上的规范。许多代表希望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定期举办学术规范的研讨会或培训班,深入探讨、普及有关知识,成为全国的研讨和培训基地。
[page_break]2.CSSCI的评价作用与导向
代表们认为,南大的CSSCI是公平、客观的,因为它能反映广大作者利用科研成果的综合情况,不是少数人能左右的,也没有工作人员的主观成分,是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产物,其研制是很有必要的,有利于学术成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并已在全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积极的影响。其导向作用也是很明显的,它为中国文科学术期刊的认证和评价提供了一个参考标准。当然,CSSCI的评价作用也不是绝对的、惟一的、排他的,它必须与专家评价结合使用。
3.CSSCI来源期刊的选择与数量
代表们认为,以引文量、影响因子、半衰期等定量指标和专家评审等定性标准筛选来源期刊是合理的。那种认为CSSCI来源期刊是根据期刊的行政级别来选择的观点,是不对的。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相同点多于不同点,两者都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定性定量筛选出来的学术性期刊,不过两者的目的、作用有别。真正的核心期刊或高质量的来源期刊对自己发表的论文有一定的评价作用,但并不具有完全的评价作用。夸大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对论文的绝对作用,不是研究者的错,而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责任。
不少代表认为,CSSCI来源期刊数量偏少,应增加到500种左右。但另有不少代表则持相反意见,认为应坚持必要的门槛,不能滥竽充数。当中国文科学术期刊整体的质量达到一定标准的时候,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可以适度增加一些。有的代表建议调整筛选周期,变一年一次为2~3年一次,以减少期刊社的压力,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在筛选时,还应适当考虑各类期刊的比例、期刊的学科覆盖面及小语种期刊、党校期刊、地方综合性社科类期刊等特殊性。希望CSSCI以适当方式将影响因子等排名信息及时通报各期刊,以有利于期刊社了解自己处在什么位置,明确努力方向。
4.自引、实引(注出出处、页码)、期刊半衰期等指标的含义
自我引用简称“自引”(Self-citation),是指著者(包括个人著者、团体著者、期刊、学科、地域和国家等)引用自己已发表的论著或与他人合著的论著。正常的自引可以考察各国、各地域、各学科、各期刊、各著者的研究连续性、积累性和研究水平,但人为过度自引则仍是失范行为。许多代表认为,应善于区分合理自引与过度自引、合理互相引用与恶性互惠引用。可以将合理的自引率设置一个权重,或规定一定的比例,不能将自引等一刀切。CSSCI代表提出,可用期刊他引影响因子、期刊相对影响、期刊的开放度、期刊的影响面等指标解决合理自引、合理互相引用、特殊半衰期等问题。所谓实引,是指一定要在正文中标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或文献注释中标出具体出处或页码。实引可以防止论文中的伪引。一些代表还提出了区分正面引用与负面引用、观点引用与材料引用对于学术评价的意义问题。
5.编辑、著录规范及文献注释与参考文献的异同
大多数代表认为,期刊编辑、著录等形式规范,已有国家标准的,可先遵守国家标准;国家标准没有涉及或规定不妥的,可以提出修改建议或弥补办法。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新闻出版署颁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没有考虑到文科论文引用文献类型的广泛性和复杂性,且某些规定又过繁过细,没有以学术研究为本。文献注释与参考文献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哪些内容可以合并,哪些不能是关键所在。一些代表认为,在新规定正式出台之前,应该允许各个期刊杂志用不同的形式,不拘一格。有的代表对参考文献的标点符号、责任者、著作方式、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版本、转引、网上资源等著录问题进行了详尽探讨。一些代表建议,南大以及其他有关大学,是否能够在一起研究一个大家认可的规范,在细节上做一些宽容,不要产生技术上的难题就可以。CSSCI代表认为,以《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为样本,发动广大学人、编辑等充分讨论,使其不断完善,最终制定出一个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文习惯,文、理科都适用的规范框架。在通用规范框架下,制定出文科的规范,尔后文科各学科再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制定出具体细则。只有和而不同,既考虑普遍性,又突出特殊性,既有总体要求,又富有弹性,既有科学合理性,又有简单明了性,这样的规范才能便于理解和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