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艺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服装艺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服装艺术论文

篇1

二、近现代服装的演变

篇2

二、传统艺术在面料再创造中的应用

篇3

2编织艺术的基本技法

在编织艺术品中,丰富多彩的图案大多是在艺术品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图案花纹。因此,编织技法对于编织艺术品的造型和图案装饰有着重大的作用。常见的编织技法有平纹编织、缠结编织、斜纹编织、螺旋编织、连珠纹编织、挑压编织等。

2.1平纹编织:

是最简单的一种编织方法。它的编织是采用经纬垂直交叉的方式,线料隔根交结完成,纹路表面经纬根数相同。

2.2缠结编织:

此种方法是用纬条与经条缠绕编织在一起,纬条缠绕经条360度,然后依次类推进行编织。

2.3斜纹编织:

是编织艺术品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它也是采用纬与经垂直相交,先是纬上压二经,然后经上压二纬,一织纬一经移,最终作品的组织结构出现人字交叉纹,与现今的芦席纹理类似。

2.4螺旋编织:

将线材从一头开始卷绕成螺旋的盘状,再用细针线将其固定缝住,这种方法与现在的日蒲团的技法基本相似。

2.5品字纹编织:

是多根纬线间隔穿行盘绕经线,形成“口”型,采用此法连续盘绕编织,最后成“品”字形,品字纹由此而来。品字纹理的特色是凸感较强,适宜表现编织品上需要重点突出的形象;不足之处是编织组织结构不够牢固紧密,多个部分运用此法编织会使得织品架构松散,易变形。

2.6连珠纹编织:

采用多根纬线盘绕单根经线排列编织,形成点状的织理,其样貌远看像珍珠形状,因此取名连珠纹。连珠纹的特点是点状纹形排列形成凹凸的肌理效果,视觉冲击力强。

2.7挑压编织:

是利用编织的材料经纬交叉、互相挑压编结成块面状。其艺术特点是编织物牢固结实,但视觉感单一,缺少变化性。

3编织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编织艺术运用在服装设计中由来以久,许多服装设计大师也十分钟爱编织艺术,有些艺术家甚至用毕生精力研究编织艺术,例如:苏格兰艺术家LiisaHietanen的针织艺术品维妙维俏;巴西手工钩织服装设计师海伦•罗德尔,每个系列服装作品都手工制作完成,具有精致、创新、高价值含量的特点。编织艺术服装指服装的内外造型设计、服装的色彩图案、服装的整体视觉肌理感受是运用不同的编织技巧完成的,因此服装在造型、色彩图案、肌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设计特色。

3.1编织艺术在服装廓形中的应用

编织服装的廓形是指在服装内外部款式造型上设计变化,它也是编织服装的重要环节。编织服装造型一般以其独有的视觉肌理感而著称,服装款式造型相对较为简单,通过编织面料的肌理效果和造型上的变化来展现其外形特色。编织服装设计中常用的几个廓形是:A型、H型、T型、X型等。A型编织服装的特点是整体造型呈现出服装上面部分较为紧身,下摆设计宽松肥大,人在运动中富有动感,这类服装具有宽松舒适、休闲简洁的风格特征。H型编织服装的造型特点是服装从上至下都是直筒状,腰部不收身,服装显现出宽松和舒适的特点,同时具有服装原始的质朴感。T型编织服装的造型是着重在肩部的夸张设计,通过对肩部的延展与设计,服装具有一种军旅风的潇洒感,如果搭配上帽子和腰带则更加突出T型服装的艺术美感。X型编织服装造型是注重缩腰设计,由此体现出人体的曲线美,服装具有优雅、女性化的特征。

3.2编织艺术点、线、面、体在服装中的应用

编织艺术服装是运用点、线、面、体等造型要素,通过一定的编织艺术处理手法而设计出形态各异的服装造型。点、线、面、体是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不同点的运用在服装中就会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在编织服装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服装编织材料的丰富性使得点、线、面、体在服装中的运用千变万化,我们可以编织出纽扣、编织出胸花等,然后将其装饰应用在服装作品中,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同时产生节奏感和动态美。

3.3编织艺术在服装边口造型上的应用

编织面料具有卷边性的特点,编织服装在边口部位的设计上会有别于其他面料的服装,一般服装的边口造型设计会选择在颈部、肩部、袖口、裙摆等位置,编织成立体造型的边口可以增强服装的层次感,而且具有收口的功能性,同时可以做装饰,立体编织卷边造型设计使服装在肌理上更加丰富。

3.4编织艺术在服装图案装饰造型上的应用

图案装饰是编织服装中运用频繁的技法,由于绳线本身的特性及编织技法自身的丰富性,因此在编织服装的图案设计中发挥空间较大,通过不同颜色绳线的组合,不同材质绳线的搭配,不同绳线编织技法的使用等形成不同的编织装饰图案,基于绳线编织的局限性,编织装饰图案的设计为服装设计本身增色不少。3.5编织艺术在服装配饰造型上的应用服装配饰是服装设计中重要的搭配元素,它能衬托服装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设计感,是服装设计师们常用的表达技巧。通常编织服装配饰有头饰、项链、帽子、手套、围巾、胸花、袜子、腰带、包等;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点缀服装的作用,增强服装的装饰造型效果。例如运用一些仿生设计学知识编织配饰,配饰造型独特,别具特色。

篇4

2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方式

2.1剪纸图案的选择与运用我国剪纸常见的纹样有各种花卉、鸟兽、人物、文字、建筑、生活器皿等,不同地域对剪纸图案的喜爱各有不同,剪纸的手法、风格各异。剪纸吉祥图案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由于剪纸图案常用到女装设计上,因此以花卉、动物为主。常见的花卉纹样有、牡丹、兰花、梅花等,动物纹样有蝴蝶、孔雀、金鱼等,以能表达女性柔美、秀丽的图案为主。剪纸图案在服装上的运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接运用,剪纸图案不做任何变化,直接用到服装设计中去;另一种是间接运用,将图案进行简化、归纳、提炼,并进行抽象变形使之更适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剪纸图案的直接运用适合于礼服设计,以体现文化内涵和民族寓意为主;剪纸图案的间接运用多见于成衣设计,为服装增添艺术气息,也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我国的高级定制品牌NE•TIGER在礼服的设计中将剪纸吉祥图案直接印染到服装上,配合传统立领及旗袍款式,展现了中国服饰文化的魅力。

2.2剪纸色彩在服装设计中的诠释我国剪纸分为单色剪纸和多色剪纸,单色剪纸以红色、黑色为主,多色剪纸以河北蔚县剪纸为代表,色彩丰富,层次感强。剪纸色彩在服装上的运用以单色为主,剪纸图案更加清晰灵动。服装设计中的剪纸图案色彩除了传统的红色以外,结合流行趋势增添了很多其他色彩如白色、黑色、紫色、宝蓝、黄色、玫红等色彩,使服装整体风格更加丰富多变,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喜爱。多色剪纸由于色彩比较丰富,适合运用到款式简洁的服装,以突出剪纸图案的色彩美。

2.3剪纸艺术在服装设计中的工艺表现剪纸以纤细秀丽的线条配合块面、借助夸张、变形手法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的表现技法带给服装设计师们无限的创作灵感,现在剪纸艺术的运用也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其表现的工艺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剪纸艺术与服装设计的紧密结合一方面是艺术性的表现,另一方面是工艺方法的实现,常见的工艺形式有印花、刺绣、镂空等方法。

2.3.1印花印花是使用染料或涂料直接在织物上形成图案。将剪纸图案通过印花工艺直接运用到服装中去,可进行服装的局部印花也可进行整体印花。印花工艺简便而实用,更加适合企业的批量生产。夏姿•陈在2013春夏“不断”系列,以剪纸为设计元素,汲取剪纸中常见的花卉、动物、风景等图案通过印花工艺将其印到服装上,色彩艳丽丰富,将传统剪纸色彩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塑造出具有民族韵味而又温婉优雅的女性形象。

2.3.2刺绣刺绣是一种用彩色丝、绒、棉等线材,在绸缎、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针的运行穿刺,绣成各种精美图案的手工艺。

2.3.3镂空剪纸的造型特征是以二维空间为造型基础的平面艺术,其形象是通过剪刀或刻刀在纸面的镂空来塑造,形成了千刻不落、万剪不断的造型结构,质朴流畅,生动传神,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剪纸本身就是一种镂空艺术,它通过图案中阴阳的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光影效应。通过选择适合的服装面料进行镂空处理,并结合剪纸图案,体现了灵动、优雅的视觉效果。剪纸镂空艺术结合不同类型的服装面料体现不同的视觉效果。近年来,各大服装品牌纷纷将剪纸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会中去,如LouisVuitton、英国新兴品牌Marchesa、Valentino、东丽-刘薇。LouisVuitton的连衣裙利用空间感的剪纸镂空并结合立体裁剪使服装呈现出一种立体视觉效果。英国新兴品牌Marchesa的2012秋冬系列黑色小礼服中,利用柔软的小羊皮打造出的轮廓感并结合带有中国韵味的剪纸镂空图案营造出时尚而奢华的女性形象。Valentino2012春夏系列剪纸镂空连衣裙以花朵为主要元素,搭配淡雅的丁香紫色,优雅而甜美。2013春夏中国国际时装周上,设计师刘薇将剪纸镂空元素运用到礼服及日常装的设计中去,塑造了一种既性感又休闲的着装风格。剪纸镂空元素除了在服装设计中运用外,还运用到服装配饰及局部装饰上。RalphLauren2013春夏系列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剪纸镂空风格的配饰,有包、腰带、鞋子等。服装的局部的装饰上采用具有镂空的图案皮革,主要运用在领子、肩部、袖口、门襟、下摆、口袋等处,使服装的整体风格具有很强的文化气息,又具有很强的实穿性,为剪纸元素的成衣设计提供了借鉴。

篇5

2创意服装的设计

在服装设计中加上具有创造性的想法,以创新为主,利用艺术设计创造出有意味的服饰,并且具有独特的意境,这就是创意服装。设计师在对创意服装进行设计的时候,要借助服装的色彩和夸张的造型线,还要对服装面料上的肌理变化更加地关注。因此优秀的创意服装设计中形成的重要因素就是,具有特殊肌理创造和创新设计的服装面料。服装面料和产品在经过艺术染整加工之后,会突显出鲜明的艺术特色,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艺术染整加工后服装的审美特征和穿衣服装的要求不谋而合。因此艺术染整造型特色在创意服装设计中应用,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进行发扬,也可以形成设计师自己的设计风格,推进国内创意服装的发展,开创创意服饰设计的新空间。

3创意服装设计中应用

吊染平面图形一体化造型特色艺术染整中的吊染工艺,可以在创意服装中产生出自然渗化的视觉效果,能够让国内创意服装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特色深入地了解,设计出将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的创意服饰。服装在实施吊染工艺出来中,其边缘部位,会有染料渗透,最终这被认为是轮廓线上的渗化机理,其服装上的渗化效果,色晕渐变、质感飘逸,能够在创意服装设计呈现出山水般的灵气。艺术染整中的吊染工艺,可以巧妙地将自然渗化的效果加入到创意服装设计中,让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加上吊染工艺中产生的颜色渐变和色晕,在服装中将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蕴完全地显示出现。创意服装实际设计和制作中,使用吊染工艺会两个特点。

3.1渐变效果根据服装的设计要求,吊染工艺可以呈现出单色或者多色深浅层次渐变。渐变的色彩不同,会将面料独特的手工味传达出来,呈现出创意服装设计中不同的审美风格和距离。创意服装设计师就可以利用吊染工艺中的自然渗化效果,将中国传统的韵味加深,利用不同的传统图案,结合传统的问题,让创意服装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强烈的节奏变化。

3.2中国传统特色创意服装设计中利用艺术染整中的吊染工艺,可以满足设计师的独特构思,也方便设计师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认识和创新。吊染工艺中本身就具有中国传统视觉特色,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将设计手法和吊染服装面料颜色的渐变韵律很好地结合,将色差的冲撞和变化在服装上完美地呈现出来。与此同时,可以利用面料的褶皱呈现出层次感,将服装节奏感和变化性的视觉效果自然的呈现出来。艺术染整造成特色中的吊染工艺,可以将创意服装的整体风格万千地展现出现,可以推进国内传统设计元素的应用和发展。这有利于国内的创意服装品牌更好地竞争于国际化的品牌。

4创意服装设计中应用

三维立体化造型特色艺术染整中的三维立体化造型特色,可以在面料上再产生出艺术效果。三维立体化造型特色所具有的主要特征是,皱褶效果的差异化创造。利用三维立体化造型特色设计出的创意服饰,会具有浮雕视觉美感和高弹性的产品。设计师利用三维立体化造成特色对创意服装进行设计的时候,会主要利用三维机理作为设计语言,设计出各具风格的艺术时装。

4.1褶皱创意服装设计中利用三维立体化造型中的褶皱工艺,可以将其服装设计中的节奏跳跃,丰富视觉外观的变化。服装面料上自然产生的褶皱和图案相结合,会产生一种全新的三维视觉风格。通常情况下,设计师在对创意服装上的皱褶效果进行设计的时候,选用的款式一般都是比较简化的,主要把设计的重点表现先在面料再造的全新视觉体验上。

4.2浮雕创意服装设计中利用的浮雕美感,可以增强服装视觉上的立体感。具有浮雕美感的服装面料,在制作创意服饰中,能够丰富面料肌理的层次感,褶皱的变化和线条具有更强的韵律感。与此同时,面料再造可以产生立体图案,加强了服装视觉上的节奏,视觉效果更为鲜明。因此在对创意服装设计的时候,不要将太多的层次进行堆积,可以适当地利用立体浮雕将创意服饰中的主要风格完美地展现出来。

4.3弹性普通的服装面料,可以利用三维立体化造型中的褶皱工艺拥有特殊的弹性,创意服装的合体度可以利用艺术染整造型特色来提高。创意服装在实际的设计中是很复杂的,工艺效果很难在一些部位实现,面料的平面和立体裁剪都是不容易完成的,这时可以很好地利用褶皱工艺,对面料进行处理,待面料具有一定的弹之后,工艺也就能够方便地在设计中运用。三维立体化造成特色中,具有三维肌理效果能够将艺术因子植入到服装平面中,在服装面料中创造出浮雕美感的视觉效果,利用色彩斑斓的外观效果将国内传统的面料外观进行改变。面料再造功能能够将国内的创意服装设计空间扩大。

篇6

2.通过色彩的陈列传达一种韵律陈列是服装的一种营销方式,通过一定的陈列来向消费者展示服装的造型,传达服装的内涵,可以说陈列展示是服装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一个桥梁。广泛意义上来说,服装的陈列需要注意四个要点:季节系列、体现商品自身特色、彰显美学的原理、能够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而在这四点之中,三点都与色彩相关。卖场在进行服装陈列时要做到主次分明,色彩协调,乱中有序。卖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陈列方式,如颜色比较多时采用彩虹排列法比较合适。在主打产品的陈列中,可以采用对比搭配法来对服装的亮点进行点缀。同时,颜色还可以用来规划卖场的空间,不同颜色的间隔给人以一种交错的韵律感,使得单色的衣服不再单调。

3.色彩展示着品牌的内在文化品牌服装是一个整体,从款式到颜色都要与品牌的文化相契合。例如主打青春可爱风格的淑女屋,都是以白色调为主,辅以柔和的灯光,自然传达出一种纯洁、可爱、恬静的气质。这种色彩的运用成功地传达了品牌的文化,让消费者一看到这样的色彩运用就能够想到淑女屋,一想到可爱、轻松的服装就能联系到淑女屋。

4.色彩在品牌包装中的运用包装是服装的外在形象之一,有着先声夺人的效果。走在大街上,看着各式各样的购物袋,最先对消费者产生冲击的不是服装自身,而是包装。消费者往往会通过包装的色彩来判断品牌的定位,耀眼的色彩往往传达着个性、热情,而高纯度的鲜亮色则是童装的标志,时尚的色彩更能够吸引眼球。当不同品牌在定位以及服装的风格外形上差异不大时就可以通过包装来加以区分。更具有个性和特色的包装不仅能够让消费者迅速识别还能够让产品本身更具有辨识度。

5.服装广告中的色彩运用哲学广告是快速传播的一种手段,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让消费者认识服装品牌、了解品牌服装的特点和内涵。然而,如今的服装广告铺天盖地且同质化现象严重,这就要求企业在有限的广告空间内最大限度地传达服装的特征,加深消费者对于品牌服装的认同感。色彩在广告中的应用不仅能够给消费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还能够激发消费者的遐想。因此,笔者认为在广告中尽量使用鲜艳的色彩,越是强烈的视觉冲击越是能够让消费者牢记。例如贝纳通的服装广告总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颜色来增强消费者的记忆,这种大撞色又不失美感的广告往往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色彩的运用能够凸显广告的主体,那种艳丽色彩能够传达妖娆、魅惑的感觉,带给消费者一种极度完美的张力。

篇7

一、传统戏曲服装简述及发展演变

戏曲服装,旧称“行头”,泛指传统戏剧目演出中的服装。包涵三个部分:戏衣、盔头、戏鞋。公元12世纪,戏曲形成了完整的艺术形态。它经由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致近代的京剧等地方戏,直至今天的现代戏曲,经历了800多年的不断丰富、革新与发展。

二、传统戏曲服装的构成要素

中国戏曲服装具有五大构成要素,即款式、色彩、纹样、刺绣、面料。

(一)款式。款式也称样式,包括戏衣、盔头和戏鞋三大类。1.戏衣款式。整体具有以下特点:款式多为宽袍阔袖,造型宽大平直,不显腰身,多呈庄重、质朴的H型;款式以历代的生活服饰为来源,以明、清为主,经过艺术加工后,已脱离了生活的自然形态;款式与表演艺术高度协调,既受表演动作制约,又有助于表演动作完美发挥。2.盔头,戏曲服装中的首服,是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冠帽的统称。盔头主体与各种大、小附件,分作合用,有多种组装法。3.戏鞋是戏曲人物脚上所穿的各种鞋子的总称。戏鞋是在生活的基础上,通过夸张、美化而成的,其中厚底靴是艺术创造的典型。

(二)色彩。“上五色”与“下五色”指在传统戏曲服装艺术中,推崇“上五色”与“下五色”两类,“上五色”即红、绿、黄、黑、白;“下五色”即紫、粉、蓝、湖、古铜。红是大红;绿是老绿;黄是明黄;白和黑是中性色;紫是紫红;粉是粉红,属于红、白相加的颜色;蓝是深蓝;湖是湖蓝;古铜类似橄榄绿。

(三)纹样。戏曲服装纹样含括了我国民族传统纹样的精华,包括:1.古代美术纹样,如草龙纹——结构简单,风格粗拙,线条劲挺,多作为戏衣的领、袖口及周边的镶缘。2.历史服饰纹样,如麒麟纹——麒麟是古代图腾崇拜中的神兽,祥瑞象征。明代用于公、侯、伯、驸马的朝服,表示等级高。麒麟纹引入戏曲服装,专用于丞相一类人物,是“位高权重”的象征。3.民间吉祥纹样,双龙戏珠纹、龙凤呈祥纹、如意纹、八吉祥纹、竹叶纹、水族纹等都各有寓意。(四)刺绣与面料。刺绣是戏曲服装中纹样体现的主要工艺手段,同时也使得刺绣成为戏曲服装区别于其他戏剧服装的重要标志。戏曲服装是以缎料为主面料的服装,它光泽明亮,体现了丝绸品的华丽富贵,还能染出鲜艳的色彩,质地挺括,能负载刺绣纹样而不变形,而且它刚柔相济有利于舞动。

三、传统戏曲服装的艺术内涵

(一)写意美学原则。中国戏剧以意为主导,以象为基础,在塑造人物时以形传神,神形并重,戏曲艺术形态的节奏型、虚拟性、程式性,就是写意在表演艺术中的鲜明体现。从属于戏曲表演艺术的服饰,属于“写意”,它不是简单地再现历史生活服饰的真实性,而是借物态化的服装去为人物传神、抒情。例如富贵衣,穷人本来穿不起绸缎,只能破衣烂衫,衣服破了要补,补丁的颜色尽量与服装贴近,这就是真实生活。而戏衣中的穷衣则是丝绸面料,用色彩鲜艳的几何形状面料做补丁,并且呈散点式布局,就完全不是生活的自然形态。

篇8

2中国陶瓷艺术元素在服装设计艺术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陶瓷艺术元素与服装设计艺术结合的杰出范例有很多,最为著名,也最为国人所称道感动的当属2008年在中国举行的奥运会礼仪服装《融》的设计,这一系列的服装款型是中西合璧式的,装饰纹样是服装的亮点,取材于中国传统青花瓷图案。“‘移我情’、‘移世界’,是美的形象涌现出来的条件。”中国传统青花瓷就具备了这样的底蕴和力量。青花瓷那如凝脂般的质感,葱翠鲜亮而不妖娆的釉色花纹使得它由内而外的散发出素雅、宁静、内敛的气质,然这种悠然的静雅却是经过1300℃的高温炼就的,且每件青花瓷只能一次烧制成功。这一过程中体现出了一种坚韧的精神,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这高温炼就的铮铮铁骨隐然于青花瓷外在的素洁柔美之中,内敛儒雅如一位腹有诗书气韵华的谦谦君子。中国奥运会礼仪服装《融》中凸显青花瓷设计元素,正是因为青花瓷这一文化符号的高贵内涵能够体现出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大国风范,它满载着中国文化的历史荣誉感和民族尊严感,在向世界昭示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与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美好愿景。第二个例子是意大利设计师KarisiaPaponi为容祖儿的EP《2010空港》封套形象设计的陶瓷概念装。整款服装风格简洁、朴拙、大气,把欧式服装的典雅造型与配饰与中国传统白瓷瓶的艺术特点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较为凸显的是对于白瓷的造型和质感的借鉴表现上。设计师用洗练的线条勾勒出裙身,如一个亭亭玉立的优雅白瓷瓶,那灵动的曲线柔美中暗含力道,含蓄的散发出东方美的韵味。面料质感控制得恰到好处,那质感模拟之传神,不仅在视觉和触觉上让人感觉到白瓷那如玉如雪般的至简、至纯、至净,同时还能够激发我们的想象力,仿佛敲击它就能够如当年进献给杨贵妃的著名德化白瓷编磬一样发出空灵的乐音。在这个范例中装饰图案着墨不多,设计师生动且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白瓷图案的立体感,堪称点睛之笔。最富有意趣的要数用雕塑手法制作的相当于长手套的白色假手臂的配饰设计,这是一个与整款服装传统白瓷风格的优雅含蓄格调较为对立的元素,然而,正是它的加入使得整款服装更加具有艺术的张力和感染力,使得传统白瓷风格的古典美愈显鲜活。

至此,前两个范例中所例举的服装款型走的是经典路线,接下来例举的这款服装则是要在借鉴青花瓷的装饰元素的同时进行一种造型上的颠覆,这就是著名服装设计师郭培在2010年《一千零二夜》高级时装秀上的青花瓷礼服裙。该礼服裙通体装饰借鉴的是青花瓷图案元素,然而,在服装造型上却大胆进行了解构重组处理,颇具中国古建筑的美感,线的回转,面的交叠,充满动感,却没有破坏青花瓷元素宁静的美,反而能够让人感到仿佛进入了一处中国古典园林,那庭院深深的幽静神秘,曲径通幽处的暗香袭来,让人品味出一种极静与极动转换间的混沌之美。文行至此,似乎更多的是在描绘中国陶瓷文化元素里的含蓄和静美,然而当它从遥远的古代穿越到当代后,却也可以拥有野性之美、性感之媚。在意大利著名设计师RobertoCavalli于2013年推出的春夏系列里,长于表现奔放性感之美的RobertoCavalli把大面积的青花瓷图案与性感的服装款型及暗示性感的黑色蕾丝巧妙结合,使得整款服装散发出蛊惑人心的另类妖娆魅力。对比矛盾元素的并存永远是婆娑世界和艺术能够产生恒久魅力的重要因素,在这款服装中青花瓷元素欲掩还怯的清纯美遭遇了黑色蕾丝的神秘诱惑,加上款型的大胆外露,向人们展示出充满异域风情的柔美和火辣。最后一个例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陶瓷被当作材质直接用来制成了服装。中国艺术家李晓峰用皮革内衣把中国古典陶瓷碎片缝制连缀起来制成各种款型的时装。这是服装选材上的创新。而且运用的是碎的古典陶瓷片,这颠覆了古典陶瓷追求完美的审美标准。每一件古典陶瓷作品都需要一次高温炼就成功,否则就成为废弃的碎片,陶瓷成品与废碎片间的天壤之别,犹如远在庙堂之上的精英文化不屑于混与市井的下里巴人的草根文化。然时至今日,世界文化的后现代特征之一即是草根文化的崛起与盛行,李晓峰的这些服装化腐朽为神奇,让这些陶瓷碎片焕发出异彩。它触碰了大众心底的希望和一种励志情怀,即一切皆有可能!

篇9

电影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其由于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绘画、建筑、雕塑等七大艺术类别而被广称为“第八艺术”,其最能代表全民的文化气息与文明成就。一部好的电影能令人过目不忘,而其中的道具、服装则承载着整部电影的基础,因此最易受到人们的追捧与喜爱。另人耳目一新的电影服装和道具会成为观众回忆钟爱电影的最佳途径,也成为彰显演员个性的得力助手。因此,电影的服装艺术里大有学问。

二、电影服装的重要性

观众爱看电影,很大程度上是爱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而明星在影片中演不同的角色,穿不同的服装,有的人在一部电影中还要换很多套衣服。不同题材、不同内容、不同时代的影片中人穿着的服装都不同。这使观众感觉很真实可信,看影片就像真在当时当地看发生的事情一样。这真实的反映了电影服装的重要性。

电影服装可以增加影视观赏性。电影需要美感来吸引观众。如电影《茜茜公主》中的女主角在华丽宫廷轻提裙摆,轻舞飞扬营造浪漫的梦境,色彩缤纷的晚装为梦境场景添上美丽一笔,整个影片也因服装增色不少。影视中除了音乐、灯光、场景等的配合外。服装所占的分量很重,如电影《项链事件》在服饰上的支出就高达75—100万美元:电影《歌剧魅影》为了能够再现影片放映年代的奢华感觉,设计师ALEXANDRABYRNE和工作组改制了借来的2000件衣服,还另外为手工缝制了300件豪华戏服。由此可以看出,一部部影视片为打造视觉盛宴,在服装上的投入是很惊人的。

三、电影服装设计的学问

电影服装设计的学问很大。因为每一部影片都不相同,上天入地、古今中外、无奇不有,真是千变万化、永无止境。因此每一部影片的服装设计都是一个新的研究课题。今天拍表现汉代的影片,就要去研究汉朝人物的服饰:明天拍现代题材的电影,就要去研究当今的时装潮流。中国经历了很多历史朝代的变迁,从原始部落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在;还有五十多个少数民族,各省市、自治区,以及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平民百姓、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体育运动员、工人、农民、军人等,总之三百六十行的各等人物。当影片设计上述人物时,“电影服装”就要去研究当时当地的人物服装,如果影片中出现外国人甚至外星人就要去搞外国人外星人的服装,出现神仙鬼怪,就要去搞神仙鬼怪的服装。电影有科幻片、神话片、武打片、传记片、戏曲片、侦探片、艺术片等等:有喜剧色彩的也有悲剧的,有漫画夸张的也有严肃写实的影片。“电影服装”也要随之设计出相应的电影服装来。

四、电影服装的内容

电影服装工作是由服装设计、服装管理、服装制作三方面组成。电影服装设计是电影生产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根据剧本和导演影片的风格,以及演员、化装、布景美术设计共同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一般是服装设计师在阅读剧本、了解剧中人物后,首要的问题是要收集剧本所提供的要求的那个时代的服装资料。从报刊、杂志、文字记载、图片、照片、历史画、出土文物、同时代的影视片或者人物口头采访、调查等各种渠道去搜集。总之,要尽可能多地掌握那个时代各种人物的服装形象资料。它主要是为剧中人物服务的,运用服装艺术手段来表现剧中人物,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不露痕迹地达到服装与剧中人物的有机统一。因此,服装必须整体设计出剧定的时代感、地方性和民族性,更重要的是表现剧中人物的身份和性格。演员、电影明星只有穿上电影服装才能成为影片中的角色。

五、以《满城尽带黄金甲》服饰谈电影服装

近日,张艺谋2006年巨作《满城尽带黄金甲》在各大城市超豪华阵容上演,剧中女性的穿着打扮更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因为包括饰演皇后的巩俐、饰演配角蒋蝉的李曼、以及经过精挑细选的几百名年轻貌美的宫女,均穿着同样的低胸宫廷服,华美的金色和冷艳的银色让人念念不忘,创造了引起全城热评的“视觉效果”。

《满城尽带黄金甲》与夜宴的“无色”相比,色彩缤纷很多。人物服装走富贵和厚重路线。在两军对阵时,以金色和银色盔甲彰显不同,大片的色彩对比十分抢眼。巩俐的服装性感艳丽,红色或黑色底色上绣大朵金花,满头金色头饰或一头垂腰黑发。片中女性角色的服装都走性感路线,让女演员的丰满身材引人遐想,带来“哗”声一片。巩俐在戏中的6套华服,也是《黄金甲》的一大看点,那些服装均出自服装设计师奚仲文之手。他专门从法国、香港等地买来各式布料,经过几十个女工人工缝制数月,其中最为繁复的一套凤袍,净重达10公斤,尽显盛唐时期皇后雍容华贵的气质。奚仲文在设计时,主要参考了唐朝的壁画和图片,它融合了现代极简以及奢华瑰丽的夸耀造型。国外的影评对《黄金甲》各方面都感兴趣,演员表演、导演风格、摄影、色彩、服饰、道具等,全都觉得耳目一新。

六、结语

服饰加强了影视的气势。影视推动了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试着以影视服装为借鉴,以影视服装作为追逐时尚的风向标。从这些影视片中寻找一些服装流行的要素,如色彩的搭配、款式造型的设计、材质的运用等,进行借鉴、模仿,提高服装设计品位,使日常服装更具美感、富有特色。

参考文献

[1]MarcellePoirier.岑链琼,新的十年,新的形象

[J].国外纺织技术,1990.(13)

[2]严萍英,纵论“荧孱上的历史”剧作一中国历

篇10

民间艺术符号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精美的剪纸艺术还是精致的壁画工艺,抑或是精湛的雕刻技艺都是对民间艺术符号的不同阐释。从文化角度来说,民间艺术符号是从丰富多彩的民俗中分离出来的,其将大众化的民俗标志简化为不同形式的艺术符号,使其以艺术的形式而长存并在无声中诉说着古老的历史文化。因而,民间艺术符号又是一种信息传达载体,其因独特的文化历史内涵与信息传达功能成为了设计行业的新宠,为茶叶包装设计注入了新鲜血液。

1民间艺术符号概述

1.1民间艺术符号的产生

民间艺术符号是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逐步形成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以大自然与人类社会生活为原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符号,并且每一符号标志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背景、物质生活水平以及文化认知程度。因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民间艺术符号又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民俗艺术符号也有所不同,但却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人类意识文化的产物。

1.2民间艺术符号的特征

1.2.1象征性

民间艺术符号是从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渐渐演变而来的,其包含着浓厚的艺术文化因子,每一民间艺术符号都散发出传统文化的魅力之光,也蕴含着不同的文化意蕴。“擎天一柱”、“三足财神”以及“陵道神羊”都是民间艺术符号的典型标志,精致的纹饰与奇特的造型以及精巧的工艺,在民间艺术符号的史书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擎天一柱又叫华表柱,一般立于大型建筑群之前,其周身以云龙纹为底纹,上部插以白色的雕花石板,其顶部则立着龙头神兽,造型宏伟壮观,既象征着皇家权威庄严不可侵犯,又将古代先进的雕刻艺术烘托得淋漓尽致。陵道神羊是以我们中华民族的吉祥物獬豸为原型而创作的,其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神兽,独角、龙首、狮尾、牛身,因其善于判断明辨是非而成为了“法”的象征,一般放置于法院门口,陵道神羊的别致造型以及暗含的法制之寓意使其成为了民间艺术符号的标杆。而三足财神则是以少了一条腿的蟾蜍为原型雕刻而成的,其以金色涂满全身,头顶八卦、背披北斗七星,嘴叼两串铜钱的模样呈现在大众眼前,象征着财源滚滚富贵吉祥之意。总而言之,每一民间艺术符号在形成之初就被赋予了相应的文化意味,寄寓着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

1.2.2民族性

民间艺术符号来源于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其与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地理因素息息相关,并且沾有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元素的浓厚气息。所以,民间艺术符号的民族性特征也显现出来了。而民间艺术符号也因其独特的东方造型和色彩因子,在世界艺术符号之林中熠熠生辉,备受推崇。中国结、剪纸、泥塑、木偶、竹编以及皮影都是我们民间艺术符号的物质化体现,并打上了浓厚的地域文化烙印。同一民间艺术符号在不同地区所呈现出的艺术特征也有所差异,但却都在无形中折射出我们中华民族艺术文化的璀璨光芒。例如,中国结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编织方式,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其颜色与图案造型都会有所不同,红色、蓝色以及黄色的中国结所寄寓的象征意义却都是大同小异,都预示着吉祥富贵之意,变化多端的编织手法以及精巧别致的图案造型彰显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审美艺术品味。

2民间艺术符号在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文字符号

文字是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语言,而随着文字艺术的发展,文字书法也成为了包装设计中的艺术表达形式。茶叶作为中国的形象代表,其包装设计自然也应该与其气质相符。茶叶包装设计也以文字符号为切入点,结合茶叶的清新朴实之质,利用汉字的空间组合形式、方形结构以及书法艺术对茶叶包装进行了风格化的定位设计。众所周知,我国的文字符号造型复杂,横撇竖直、方方正正的结构形式,颇具韵味。茶叶包装设计中也引入了民间艺术符号中的文字意象之美,例如,西湖龙井的茶叶包装设计以“龙”字为着手点,将龙纹图案作为茶叶包装的主要背景,并以艺术字体的形式将“西湖龙井”进行放大化展现,从而既凸显了西湖龙井在茶叶中的“霸主”地位,又提升了茶叶包装的品味档次。另外,茶设计师也会利用不同汉字的空间组合形式以及其结构特征,对茶叶包装设计进行整体布局,以凸现茶叶包装设计浓郁的中国特色。

2.2图案纹饰

民间艺术符号的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图案纹饰也是其艺术符号的一种。每一历史时期均有其特定的图案纹饰,商周时期的青铜图案、秦汉时期的织锦图案、唐代的唐三彩陶器图案、宋代的缂丝图案、元代的织金锦图案以及明清的景泰蓝图案,虽各有不同,但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艺术符号的典型代表。其中,图案纹饰这一民间艺术符号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亦是屡见不鲜的。例如,五云山的信阳毛尖其包装以青铜图案中的云纹和几何纹为基本元素,利用意象形变的原理,在包装上描摹出了层层叠障的五朵云,并以遥相守望的姿势将云的舒展之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既烘托出了五云山信阳毛尖的高雅之气,又营造了一种宁静怡人之境。总而言之,图案纹饰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元素其造型多姿多彩,对于茶叶包装设计而言可谓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2.3水墨元素

水墨元素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符号,一墨一汁,一点一染尽显中国风。而水墨元素也因其所渲染出的深邃意境以及独特的人文魅力而被广泛地应用到现代设计之中。茶叶包装设计对于水墨元素的应用更是数见不鲜,笔墨元素点染下而形成的空灵意境对于淡雅的茶文化而言具有鲜明的衬托作用。例如,福建乌龙茶的包装设计,以浓墨与淡墨渐变的形式泼洒出乌龙茶水浸泡的样子,并以大笔如椽之势勾勒出茶壶的形状,然后又以滴墨的形式将“茶”字行云流水般展现出来,而乌龙茶的隽永之质也被深沉的水墨元素阐释得淋漓尽致。此外,“计白当黑”的水墨元素设计手法在茶叶包装中的应用也是极为普遍的,设计师通常会运用画中留白的手法,将茶文化内涵与文化艺术韵味渗入到交融的水墨中,并以虚实相生的表现方式,将茶叶包装进行留白处理,突出茶叶包装的风格定位,从而使其与水墨元素实现相得益彰的融合。

3民间艺术在茶叶包装平面设计中的展望

3.1深入挖掘民间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审美文化意识也逐日见长,大众的消费理念从传统的物质消费需求向精神文化需求转变。通俗来说,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其不仅仅关注产品的实用价值,更多的是其所包蕴的文化价值。具体而言,消费者不仅要求茶叶包装能具备保护茶叶的基本功能,同时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欣赏价值。但是,纵观我国的茶叶包装设计,虽然引入了民间艺术符号这一元素,然而设计师却没有从根本上对茶叶与艺术符号进行文化艺术内涵的深层分析,更没有将茶文化内核融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进而导致我国的茶叶包装设计陷入了名不副实的尴尬境地。所以,设计师在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应该以茶文化内涵为立足点,根据民间艺术符号的不同特色,将其图案纹饰、书法艺术以及水墨元素渐渐地渗入到茶叶包装设计中,并以不同茶叶的不同人文属性,对艺术符号进行选择性的撷取,使茶文化内涵、艺术符号标志以及茶叶包装设计三者在融合中实现统一。

3.2积极引入现代包装的艺术设计手法

民间艺术符号是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才形成了灿烂多姿的艺术符号。然而,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传统文化却呈现日渐没落的趋势。尤其是当今的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连民间艺术符号的表达形式都不甚明了。所以,茶叶包装设计师应该结合现代艺术设计的手法对茶叶包装中的民间艺术符号进行创新性设计,以此吸引大众的眼球。首先,设计师应该以优秀的包装设计为借鉴,从中汲取先进的设计经验,利用民间艺术符号中的特色因子,对茶叶包装进行个性化设计,使其从琳琅满目的包装中脱颖而出。而后,设计师也应该率先引用时尚潮流元素对茶叶包装进行突破性设计,以当下流行的颜色与材质甚至图案造型为蓝本,将民间艺术符号进行改编应用,从而使茶叶包装设计更加贴近大众的审美需求,进而在无形中促进民间艺术的传播与弘扬。

3.3践行低碳节能理念进行绿色环保设计

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而随着人文主义的觉醒,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理念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抵触,现代人开始思考人与自然间的和谐相处方式。于是,低碳节能的环保理念开始盛行,绿色设计也应运而生。因而,设计师在利用民间艺术符号进行茶叶包装设计时,应该以茶叶包装材料的安全环保属性为出发点,选取能溶解对环境无害的材料,摈弃传统的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同时,设计师也应该以践行适度设计原则,反对过度设计,结合茶叶包装的特色,采撷相应民间艺术符号对包装进行简洁化设计,坚决摒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浮华设计。另外,设计师也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茶叶包装进行简约设计,使同一茶叶包装适用于不同的茶叶物质形态,进而设计出携带方便、安全环保、便于回收的茶叶包装。

参考文献

[1]李承华,董德丽.谈民间美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几点启示[J].美与时代,2004(8):58-60.

[2]李玥.关于我国民间美术符号在当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2(1X):101.

篇11

 

“双性同体”一词,从柏拉图开始,就被赋予超越性别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指人类最初身兼两性、浑然完整的圣洁状态。柏拉图从神话起源上理解,人类最初就是双性同体,宙斯把人类分成男女不同性别的个体,所以人类渴望寻找自己的另一半。荣格认为,从人类学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双性同体,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即男性的强悍果敢和女性的温柔细致。现代女性主义文学先驱、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沿用“双性同体”这一意象,将它发展成为一种文学创作的理论,并将它视作文学创作的理想境界。

一.“双性同体”观的形成和发展

伍尔夫在她的女性主义宣言《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提及:“我们每个人,都受两种力量制约,一种是男性的,一种是女性的;在男性的头脑中,男人支配女人,在女性的头脑中,女人支配男人。正常和适意的存在状态是,两人情意相投,和睦地生活在一起。”[1] 伍尔夫认为,人类的大脑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的性格特征,“双性同体”既是两性关系的最佳状态文学艺术论文,也是作家创作的最佳状态。因此她推断,莎士比亚就是双性同体的,济慈、斯特恩、考珀、兰姆和柯勒律治,人人如此。普鲁斯特更是十足的双性同体,没准女性气质稍多一点。相对于单一性别的大脑,双性同体的大脑更易于引发共鸣,它能够不受妨碍地传达情感;它天生富于创造力、清晰、不断裂。[1]

在评论界,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自问世以来便遭到一些女性主义作家的反对。美国女性文学批评家伊莱恩肖瓦尔特在其代表专著《她们自己的文学》一书中指出,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并非一个女性主义的观点,只是一个“无性与不育”的隐喻;是她逃避现实,压抑愤怒,讨好男性的一种手段。[2] 法国女性主义批评家艾莱娜西苏在《美杜莎的笑声》中也提出,“双性同体”只是一种虚幻的假设理论,是一种对男权社会的退却与和解。[3] 尽管争议不断,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作为超越性别特征的一种创作理论,挑战了男性霸权文化,解构了性别二元对立,把两性和谐统一视为美好的性别理想。这既是引导女性反抗性别歧视、走出性别困境的一种策略,同时也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二“双性同体”观在《奥兰多》中的体现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在《奥兰多》中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奥兰多》是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特色的小说,它集传记、史记、小说为一体,打破了小说与非小说的界限,以性别突变、时空穿越等特征,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4] 先男后女的人生经历让奥兰多身兼两性特征,洞悉两性奥秘。奥兰多在三十岁时由男变女,三十岁前的男性奥兰多英俊富有,既有女王宠幸,又不乏名媛追捧。三十岁后的女性奥兰多美丽高贵,俨然淑女典范中国。伍尔夫并未让奥兰多在性别转变之后旋即进入两性和谐的理想状态,而是让奥兰多遵从现实世界的常规,一次次面临彷徨困惑,一步步通过不断磨合逐渐走向双性融合。

初为女性的奥兰多在返回英格兰的海船上,长裙曳地,光彩照人。不仅船长为之倾倒,就连一个水手也险些因为惊艳而跌入海中。奥兰多在体会到身为女性的愉悦甜蜜时,也感受到顺从、贞洁,衣着优雅是女性必须坚守的神圣职责。与此同时,她还意识到,变为女性后的她再不能拔剑刺穿某人的身体,再不能统领军队,也再不能佩戴象征英勇的勋章。她惟一能做的是给老爷端茶倒水,察言观色。

随着女性体验的增加和女性意识的增强,奥兰多逐渐觉察到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社会,女性处于他者的从属地位。即使她作为上流社会的贵妇,得以与艾迪生、蒲伯、斯威夫特等文化名流交往。这些大名鼎鼎的才子诗人们也送诗过来请她过目,征求她的意见文学艺术论文,但绝不表示他们由衷地尊重她、欣赏她。她很清楚“聪明男人只是陪她们玩玩儿,奉承她们,哄她们开心”。[5] 奥兰多曾经对身为男子非常自豪,可如今的她却看不起所谓的男子气概。她甚至对文人圈子的虚伪倒了胃口,尽管她必须得继续尊重他们的作品。性别的改变不仅让奥兰多在两性间摇摆不定,而且让她官司缠身。根据法律,身为女人,就不应拥有任何财产,这基本上与被宣判死亡是同一回事,因此她曾经享有的头衔、宅邸和财产都将与她分离。法律在不能确定她的性别以前,只允许她隐姓埋名,暂居乡间。可见,女性已经完全被社会边缘化了,即便是作为文人雅士们的女恩主,奥兰多也概莫能外。《女性简史》的作者约翰兰登戴维斯先生毫不吝惜地告诫女性:“当人们再不想生儿育女,女人也就再无必要。”女性的身份地位由此可见一斑。回想曾经作为男性所享受的特权,奥兰多百思难解。在她看来,她本身并没有改变,只不过选择了女性的服装,流露出女性的气质。为何曾经由她随意塑造的世界仅仅因为服装、性别的改变使她举步维艰?伍尔夫的一段关于服装功能的言论多少回答了奥兰多的疑问:

衣服能改变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也能改变世界对我们的看法……即不是我们穿衣服,而是衣服穿我们;我们可以把它们缝制成手臂或胸脯的形状,而它们则根据自己的喜好塑造我们的心、我们的脑、我们的语言……男子的手可以自由自在地握剑,而女子的手必须扶住缎子衣衫,免得它从肩膀上滑落下来……男女若是穿同样的衣服,对世界或许就有同样的看法了。[5]

通过以上言论我们不难发现,在父权社会中,男子是自信的、僭越的,因为他们是社会的第一性,是社会的中心和决定力量;而女子是谦恭的、顺从的,因为她们是社会的第二性,是被社会边缘化的依附于男子的“他者”。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言,“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因此不管奥兰多如何努力、挣扎,都不能摆脱身为女性所遭受的的束缚与歧视,就连伍尔夫本人也难逃此宿命。伍尔夫出生于英国一个知识贵族家庭,父亲莱斯利斯蒂芬爵士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同时也是一位男权意识严重的家长。他给家中的男孩提供良好的教育,让他们上名校,可女儿却只能在家中接受一些零碎的知识。伍尔夫在日记中写道,如果父亲不是过早去世,她根本不可能创造出如此丰赡的作品。他会扼杀我的生命,不能写作……[6]

由此,我们不难想象文学艺术论文,20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女性无一例外地被要求成为孝顺的女儿、隐忍的妻子、贤良的母亲。总之,女子无才便是德。男性文化霸权无情地剥夺了女性享有平等权利和同等智慧的机会,女性丧失了话语权,不能随心所欲地自由写作。奥兰多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由于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种种困惑,她的长诗《大橡树》的创作也多次被迫中断。熟知两性心理的她轮番发现两性都有可悲的缺陷,仿佛她本人既不属于男性,也不属于女性。正当奥兰多陷入两难境地之时,换装成为她自我解脱的新出路。柔美的长裙,阳刚的马裤,或者是分不清男女的中国袍子,奥兰多通过频繁易装获得了只穿一类服装的常人无法想象的双重收获,她游刃有余地在双性之间自由转化,轮番享受两性的爱恋。

伍尔夫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发生从一性向另一性摇摆的情况,往往只是服装显示了男性或女性的外表,而内里的性别则恰恰与外表相反……我们姑且撇开一般,仅仅注意它在奥兰多这个特例中产生的奇特作用。”[5] 借助换装实现双性同体的奥兰多由于汲取了双性营养,兼具双性特质,理智与情感在她的头脑中自由平等地交融。因此柯勒律治说,睿智的头脑是双性同体的。[1]

拥有双性气质的奥兰多终于完成了饱含其毕生心血的诗作《大橡树》,由于诗中充满了对真理、自然和人性的关注而大获成功。完整的双重人格不仅完善了其创作才能,也使其收获幸福的爱情和完美的婚姻。奥兰多的丈夫谢尔同样也是双性同体,两人初次见面时就彼此吸引中国。由于深谙异性的心理,他们能相互心领神会,交流默契。两种性别特质没有孰优孰劣,而是对立统一地在一个人身上体现。[7]

三“双性同体”观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小说《奥兰多》蕴含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以艺术的形式表现了“双性同体”的优越性,呼唤两性之间的包容性。尽管在父权社会,男女两性地位悬殊,女性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很难与男性抗衡,但伍尔夫一直在为女性争取独立自主和文学创作的权利。她试图通过奥兰多这个双性同体的人物来探索一条重建女性自我、恢复女性社会地位、树立女性坚强自信的道路。[4] 双性同体的奥兰多无疑是伍尔夫创造的一个完美人物,伍尔夫正是通过描述奥兰多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表明自己所期待的两性平等共存、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虽然这种通过淡化性别意识而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完美构思,在有缺损的男性中心社会结构中,只能是一种幻想。[8] 但是,“今天,生产力的发展,已经给男女两性提供了大致相当的经济地位,加上共同的自然界所构成的大体近似的心理和外部环境,必然使男女两性在精神上和品质上日益接近。当今的世界已是男女两性互相沟通、对话的时代了。”[9] 伍尔夫的“双性同体”思想无疑是具有辩证精神和发展眼光的,在当时的父权社会尤其难能可贵。伍尔夫肯定男女两性的差异,但反对夸大差异。在她看来,双性的心灵让人类社会更和谐、更平等。男性和女性作为平等的个体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文学艺术论文,女性才能得以实现自身价值,促进自身发展,获得人的自由和尊严。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不忽视,不排斥,也不抹杀任一性,而是把两性和谐统一视为美好的性别理想。只有两性平等地对待彼此,互相包容,逐渐融合,人类社会才能够真正达到和谐统一。

结语

综上所述,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作为解决两性冲突、促进两性平等的理论依据,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后来研究女性主义的学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双性同体”虽然是一种文学理想和社会理想,带有几分“乌托邦”的色彩。而且,“双性同体”的人物作为社会的“第三性”,也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和狭隘性,容易导致人物解读的形式化和机械化。但是,伍尔夫通过“双性同体”人物的塑造,不仅颠覆了父权社会的男性中心主义,还规避了女性走向分离主义的立场。虽然伍尔夫运用的是女性的视角,但思考的却是双性的问题,即她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没有停留在男女二元对立的这个矛盾层次上,而是走向男女二元对立的统一。[10] 因此,伍尔夫的“双性同体”理论必将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女性文学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房间[M]. 贾辉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85、90.

[2]ElaineShowalter. A Literature of Their Own [M].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77: 263

[3]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202

[4]何亚惠.“双性同体”――伍尔夫的女性创作意识[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7(1):45-50.

[5]弗吉尼亚伍尔夫.奥兰多[M]. 林燕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123、107、108.

[6]弗吉尼亚伍尔夫.伍尔夫日记选[M]. 戴红珍 宋炳辉译.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117.

[7]彭瑶.超越性别:《奥兰多》的女性主义思想[J]. 名作欣赏,2006,(2): 94-97.

[8]杨玉珍.双性同体与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J]. 江西社会科学,2002(1):83-86.

[9]孙少先.女性主义文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138.

篇12

关键词: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

一、中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

(一)中国园林艺术的特点

1、追求自然美。中国园林追求自然的美学思想主要受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思想的影响,他们认为“自然为万物之本”、“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上善若水,上德若谷”,崇尚自然、追求虚静、逃避现实,向往原始自然状态生活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理想和审美情趣。

2、追求含蓄美。中国园林形成含蓄的特点,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受中国诗画的影响,诗贵含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另一方面是与追求自然、追求意境这两大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园林在“天人合一”的理念指导下,在尊重、崇尚自然的前提下进行规划造园,创造和谐的园林特色;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把自然美与人工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虽由人作,宛如天开”的境界。

3、追求意境美。中国园林是文人、画家、造园家和艺匠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追求,深悟山水的形象特征和内涵,并把对自然山水的认知,带到园林艺术创作中,这种融汇了客体的景和主体的情的艺术意境,一直是中国园林刻意追求的境界。给景物以艺术的比拟和象征,想象上的“人格化”,使园林富有诗情画意,如选石,强调山石的“透、瘦、漏、皱、清、丑、顽、拙”,梅花表示风骨清高,松柏喻示坚贞,在中国园林中,作为审美对象的山水花木等,完全成了审美主体抒发主观情绪意趣的载体。

(二)西方园林艺术的特点

代表西方园林风格的是l7世纪下半叶法国古典主义造园艺术,强调驾驭自然、改造自然,“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因此形成的基本特点是:整齐划一、均衡对称,具有明确的轴线引导,讲究几何图形的组织营造,甚至连花草树木都修剪成规矩方圆,一切都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一切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强调人工美。

二、中西方园林艺术的差异

1、总体风格的差异

由于中国园林追求的是意境美,追求“境生于象外”的艺术境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主张酷爱自然,提倡自然之美、朴素之美,强调自然、自由、自我的思想, 反对一切清规戒律,要在自然的无限空间中得以自我心灵的抒发和满足,所表达的是“物与神游,思与境谐”的审美意识。因此,中国的古典园林是以和谐一致、参差不齐、曲径通幽、峰回路转、影影绰绰以及含蓄回味的特点,从而做到“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鉴赏力。西方从柏拉图到法国浪漫派都是以建筑的几何法则和审美思想来规划园林,他们把园林看作是建筑的附属和延伸,形成了几何式的园林风格,布局上有明确的中轴线贯穿全国, 讲求绝对的对称,园林中的景物设计都有精确的比例和严整的几何图案,道路笔直而又平坦宽广,园林中的水体和花坛也都是规则的几何形,甚至连树都被修剪得整整齐齐。总之,一切都被纳入到严格的几何制约中去,以及表现为一种人工的创造, 表露“人是万物之灵长”的思想和人的自由意志。

从总体风格上看,中国的园林缺少人工造作的物质力量以显示与自然对抗或对自然的征服,相反,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追求从属于自然,服从于自然,与自然相一致的境界。中国文人的乡居生活与西方中世纪的碉堡里的庄园主颇不相同,更多的是与自然山水的亲近,更多表现出深堂琴趣,柳溪归牧,寒江独钓,风雨归舟的特定的诗情画意,而西方的园林风格展现了人类享受自然,拥有自然,征服自然的思想观念。

2、历史渊源的差异

中国园林发源于商、周时期,最早的形式是囿,囿是将一定的天然地域加以圈围,并在其中放养动物,以供帝王贵族狩猎游乐之用的场所,基本上保持了原有的自然地貌,审美与实用结合在一起。西方园林作规则式布置,最初大都出于农事耕作实用的需要,如法国的花园就是起源于果园菜地,在一块长方形的平地上,由灌溉水渠划成的方格,果树、蔬菜、花卉、药草整整齐齐地种在这些格子形的畦里,在此基础上,种上灌木和绿篱,形成简单朴素的花园,便是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雏形。

3、政治形态和美学思想的差异

中国园林从原始状态脱胎出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工园林,园林从生产生活走向艺术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此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阶级对抗尖锐,政局复杂多变,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阶级的自信心遭到崩溃,理想幻灭,并逐渐确立了以自然、适意、淡泊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所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许多文人雅士避凡尘,脱世俗,寄情于山水,有的甚至隐身于山林,复归大自然。正是此种崇尚自然的社会风尚,使艺术家产生了表现大自然优美的情感动力,势必在文艺作品上打上深刻的烙印,从而影响到园林艺术的创作。在西方, 17世纪的法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颂扬至高无上的君主,赞美绝对君权和专制政体,随之成为时代文化的新趋向和艺术创作的新主题,推崇唯理主义,以几何和数学为基础的理性判断完全代替直接的感性审美经验,不信任眼睛的审美能力,代之以两脚规和数字来计算美,力图从中找出最美的线型比例。此种数学的或说几何的审美思想,一直顽固地统治着欧洲的文化艺术界,不仅左右着建筑、雕刻、绘画,同时深刻地影响到园林,西方几何形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4、宗教信仰的差异

在封建时代,世界各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基本上均由宗教观念统治着,欧洲有基督教,中国有佛教,尽管宗教和园林艺术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两者并无直接关系,但宗教的传播和发展要借助包括园林在内的文学艺术形式和力量,而园林艺术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人们的宗教生活。宗教对我国园林影响最大的是佛教,由于传播佛教的需要,各地建寺成风,并形成一种与佛教密切相关的园林类型―寺庙园林。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只有教会和僧侣掌握着经济命脉和知识宝库,因此寺院十分发达,园林在寺院中发展,并形成寺院式园林。在不同的宗教影响下形成了各自特色的宗教园林类型。园林艺术对宗教的传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寺庙、教堂等宗教建筑及附属园林不仅为宗教活动提供物质场所,也为宗教创造了一个神秘的氛围,达到从心理上征服人的目的。

三、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的意义

深入研究中西方园林艺术差异可以透过园林特点这一表面现象,使我们能更加深入了解中国和西方园林的造园史、园林艺术的本质特征,并充分感受到不同历史、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趣,人类文明的多元和多彩。在各种文化、文明互相交融冲击的今天,有利于我们在造园、景观设计时除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外,还能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来充实和提高自己的作品,使整个人类的园林文化显得更加绚丽多彩。

结论:

终上所述,中西方园林艺术在风格、历史、政治形态、宗教等很多方面都有不同,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才造就出了风格迥异的两种园林形式,也为后人的研究带来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朱建宁,郦芷若。西方园林[M]。郑州:河南科学基础出版社,2002

[3]、林箐。法国勒诺特式园林的艺术成就及其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M]。北京林业大学,2005

[4]、针之谷钟吉。西方造园变迁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5]、华梅。人类服饰文化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