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专业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学习语文,绝不仅仅是学习课本中所选的几篇文章,会分析文章结构、主题思想,会背几首古诗,知道作者的情况,而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才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会结合课文,适时地向学生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阅读中受到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在讲《人生的境界》一文时,我先通过讲故事让学生了解了人生的境界,然后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人的各种境界,并结合所教护理专业,向学生推荐了《南丁格尔传》《特雷莎的故事》。学生读过之后,被她们那种为一切患者和贫苦人们服务的精神所感动,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的不同境界。又如,在学习《合欢树》之后,我及时地向学生推荐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使学生清晰地感知到了作者在病魔初来时内心的绝望和孤独,以及后来生活中为报答母亲而努力写作的顽强精神。学生在阅读之后,不仅理解了疾病给患者身心带来的双重痛苦,也坚定了减轻患者痛苦的决心,进而增强了学习专业课的积极性。
(二)让影视作品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道德审美能力
中职生普遍文化基础差,学习习惯不好,甚至许多学生思想叛逆,不懂感恩,追求标新立异。语文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道德观和审美能力的责任。而直接向学生讲述道理,学生会不以为然。因此,紧密结合课文,润物细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作者正确的人生观和精神追求就非常有必要。如学习《雷雨》之前,我让学生先看了电影《雷雨》,让他们感受道德抉择;学过莫言的《卖白菜》之后,观看电影《当幸福来敲门》,让学生再次品味母爱的力量;学过《情人节的玫瑰绽放在教室里》之后,让学生观看电影《简爱》《山楂树之恋》,让学生感受简爱与罗切斯特、老三与静秋热烈而理智、纯净而成熟的爱情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体现语文的职业性
(一)结合专业课,掌握专业汉字
护理专业的学生,会遇到许多专业的医学汉字,如医学中的痈、痦、龋、龌,解剖学中髌、骶、颞、胰,化学中的钔、锰、氡等。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尽可能地把专业中用到的生字按偏旁、学科总结到一起,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些汉字。
(二)培养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
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不但要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真正了解患者的苦痛和需求,准确地表达护理过程中对患者的要求以及所需要的配合,以及时地减轻患者精神压力、分散患者的注意力等,这些都需要学生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具体来说,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分角色扮演患者和护理人员,进行模拟对话。此外,还可以按患者不同年龄、不同病症进行模拟,以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和不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三)培养学生准确的书写能力和书法审美能力
在未来的工作中,学生需要了解病情,记录观察记录,书写病例。这就要求学生不但要用词准确,而且要符合逻辑推理,不能使表达发生歧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注重应用文教学,配合专业课教师,让学生学习写电子病例。学生写过之后,语文教师从语法的角度检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专业课教师从专业的角度检查学生的专业术语是否准确到位。这样,就把语文课真正定位在了为专业课服务的位置上,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此外,学生将来在工作中会经常书写护理卡片等,字体是一个人的门面,是人的第二张脸。工整、优秀的字体,会为工作带来便利,取得患者和家属的好感。因此,我还经常开一些练字课,培养学生的书法审美能力。
(四)利用微信,对专业知识进行巩固和补充
职业学校的学生,几乎都有手机。虽然教师对此很不满意,但是学生还是经常用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无论如何制止,这种现象都不能杜绝。既然制止不了,不如因势利导,借手机的功能,让学生学习一些专业的东西。微信这两年特别火,学生几乎都有微信号。于是,我推荐学生在微信的订阅号中,输入“护理”二字,这会弹跳出一些有关护理方面的平台,学生可以选择《国医天使护理汇》《巴马康复护理》等平台进行订阅。这些订阅号会经常推送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文章,还会推送一些心理学知识、营养学知识、养生知识。学生在这些平台中,既巩固了专业知识,而又可以学习新的和专业相关的知识。这些从微信上学到的东西,既可以用到未来的工作中,又可以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课程教学围绕核心,从“五个面”与岗位工作相结合
2.1课程目标设置
护理学基础课程目标设置贴近护理岗位需要,按岗位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及最新进展,掌握护理基本技能,了解临床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具备从事基础护理的能力,为学习临床护理课程和从事护理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2.2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对接。教学内容构建紧扣课程目标,按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择上体现实用、能用、够用、贴近岗位的特点。课程教学不是机械的“教教材”,应按实际的岗位工作任务,通过增、融、改、组等方式重构教材内容,优化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能够满足实践教学和未来从事岗位工作的需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2]。2.2.1临床新技术和经验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临床上运用了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教师需通过临床调研、阅读相关资料、外出进修学习等方式获取新信息,并将之融入教学中。如近5年在我国迅速发展的PORT(静脉输液港)技术,该项技术对于需长期静脉用药的病人来说具有避免反复穿刺和减少药物外渗的优点,能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是一项正在推广的新技术。将此内容融入教学中,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提高学生今后工作岗位的适应性。此外,在各项护理操作中,都会积累一些临床经验,传授给学生可减少由于反复操作或操作失误给病人带来的不适和痛苦。如教材上插胃管的方法是在胃管插入到咽喉部时,嘱清醒病人做吞咽动作。而在临床上如病人病情许可,可在插胃管前1分钟,给病人口含VC片。由于酸的刺激作用可促进唾液腺的唾液分泌,通过病人的主动吞咽动作能使胃管较顺利地通过咽喉部插入食道进入胃内。临床上为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有些方法值得借鉴:如针对贫血、消瘦、恶液质病人,扎止血带后,让病人握拳、松拳20次,使静脉充盈[3],这样可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2.2.2实践操作释义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工具,具有指导作用,但教材中部分操作的描述模糊且缺乏细节,需要教师通过操作演示进行释义。如做皮试时教材中描述为左手绷紧局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食指固定针栓,针头斜面向上,与皮肤呈5°刺入皮内;静脉输液完毕拔针时,用干棉签或小纱布轻压在穿刺点上方,快速拔针后按压片刻至无出血[4]。在该项内容讲授时,笔者对学生疑惑之处边讲解边用操作进行释义。例如如何绷紧注射部位皮肤,有的学生横向绷紧皮肤,有的学生纵向绷紧皮肤,通过实践,强调将皮肤横、纵向绷紧最有利于进针;而在输液完毕拔针时,按压部位为皮肤针眼及上方2cm处(不仅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且按压了血管壁上的穿刺点),按压时间≥5min,能有效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5]。通过教师释义、学生实践,进一步细化和明确操作手法,达到与临床工作的接轨。2.2.3及时将行业颁布的新标准、新规范反映在教学内容中2.2.4学校与医院合作开发校本教材按岗位工作任务构建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提高,为将来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
2.3教学实施方式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教学过程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相结合,以校内仿真实训室和校外真实工作环境为教学场所,以项目化教学为主体(项目都是护理专业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工作事项),以“教、学、做一体化”为途径,让学生在完成项目实操过程中,学习与掌握整个工作过程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6],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自2012年起,我们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实习进行项目化管理,即改变以往实习手册中对各科室有总体要求而无具体和量化指标的现象,按各临床学科实际工作任务将实习内容项目化(如学生在外科临床实习时被要求掌握术前病人常规护理、胃肠减压法、T形管引流法等项目操作),临床带教教师按项目进行带教,学生按项目进行学习,双方目的明确,学生实习成绩按项目完成情况评分,具有客观性。
2.4职业防护教育
由于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学生在实习和临床工作中将面临多种职业危害。对我校2004级高护1、2、9班及中职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实习期间被锐器刺伤(主要是针头)的人数占87.5%;刺伤后未进行规范处理的占93.7%(护生一般处理为碘酊+乙醇消毒或碘伏消毒);刺伤后未进行任何处理的占1.1%;在配制化疗药物时,无配套防护的占50.0%;为污染伤口换药时防护不规范的占35.7%。现阶段我国护理教育体系尚未开设系统的职业防护课程[7],自2009年起,我们结合护理学基础中的各项护理操作,加入职业性防护知识,加强学生职业防护意识教育,减少学生今后的职业暴露,保障学生职业安全。如在学习各种注射技术时,传授锐器伤防护:在用手掰安瓿时应垫纱布;注射器用后不可将针头套回针帽,污染的针头向下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手不可接触针头,不取下针头,减少被锐器刺伤的机会。在学习配药技术时,传授配制化疗药物的防护知识。结合操作传授防护知识和技能,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为其在今后工作岗位中自觉运用职业防护措施并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打下基础[8]。
2.5行为举止训练
护理工作是为人群健康服务的工作,需要具备较高人文素养。护士在为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护士除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能外,还要有训练有素的行为举止和良好的人文关怀品质。在工作中,一句亲切的问候、一个搀扶的动作都体现出护士对病人的关爱之情。结合护理学基础实操训练,将护理职业礼仪要求与之有机融合,不仅要求学生按护理程序完成操作,还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姿态、言谈举止,学会与病人交流,体现人文关怀,体现自身良好职业素质,避免操作时只顾“埋头苦干”,忽略病人的身心需要和感受。操作与行为举止的综合训练,不仅让学生体验到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同时也为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打下基础。
1.1实验教学内容缺乏新颖性
医学化学作为护理专业一门极为关键的基础性课程,但在学校一般都归属于公共课,并未将其重要性体现出来,进行教学的时候内容未得到改进,而且实验条件也非常简陋,导致这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在实验上根本不能得到创新性改革,仅仅依靠填鸭式灌输,学生学习时处于被动状态,无法得到良好的教学实验效果。
1.2实验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如果想要真正的从基础上改善学生化学实验部分的实验水平,首先就要更新教学模式,摒弃原来的传统模型,真正让学生自主学习,而老师只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得学生可以离开老师的带领自主进行实验,如此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技能,才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实验中的乐趣,从而更加主动、积极。
1.3实验考核缺乏实效性
进行医学化学实验课考核的时候,单纯的考虑其最终实验结果是不够的,更应该注重其进行实验时思考问题、得出解决方案的水平,不过因为这一类的实验课程一般都是从属于理论课程的,而且在整个课程中占到的比例也不大,进行考核的时候,成绩的高低仅仅取决于实验报告的优劣,无法将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水平、解决问题的水平体现出来,更加无法将学生是否认真对待实验体现出来,这就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课程的时候会出现忽略实验、重视报告的现象,更有甚者干脆不做实验,然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报告。像这样的仅仅以实验报告的优劣来决定实验成绩的评定方式,只会使得学生对实验技能的重视度大大降低,同时也不会对医学化学实验造成任何好的影响。
2教学体会
2.1优化实验内容
现如今,在高等院校里面开展的医学化学实验课程,其实验内容非常陈旧,一般都是在做一些验证已有明确结果的实验,这就导致学生对将要进行的实验兴趣平平,甚至产生抵制情绪,无法从根本上激发起学生的实验兴趣,也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所以,一定要尽快进行医学化学实验的课程改革,首先就是内容的创新,以护理专业的人才根本要求为基础,将其实验内容进行改革,将主要关注点放在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学生实验积极性之上,努力提升其主动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2.2明确实验目的,规范实验操作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一定要使得学生了解一次实验的根本目的、此次实验课程要达到怎样的水平、需要学到哪些知识,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医学化学的实验教学中去,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必须按照规范标准实验,使其体会到进行科学实验时严谨的重要性,这也能够决定一次科学实验是否成功。比如,进行苯甲酸含量检测的时候,第一部就是申明教学目的,让学生们知道为何要进行此次实验,不能够是为了完成试验任务而进行实验。具体操作的时候,一定要严格操作步骤,一次实验不成功往往就是因为试验中步骤不规范产生误差,例如,配制缓冲液的时候,需要用到不同的吸量管来吸取不同的共轭酸碱溶液,假如其中出现偏差,就会导致最终测得缓冲液浓度误差明显。
2.3改进考核制度,注重技能培养
在进行护理专业的医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里,需要不断地改善其成绩评定制度,将重点放在实验技能的提升之上,将课程中实验部分的比例加大,考核内容可以划分成实验操作部分以及最终考试部分,前一部分主要考核课程中的实验技能水平、对试验中出现的现象的理解、试验出现问题时的解决办法以及操作水平,而后一部分就重点考察其对整个课程涉及到的课程知识点以及实验具体操作步骤的了解、掌握水平。如此,将课程的考核分成这样的两个部分可以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实验兴趣,并且最后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课程知识。
2.重视体表标志教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的是正常人体的结构,护理人员面对的是活的标本,掌握常用的体表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以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时要求学生对照自身和相互对照,进行体表标志的观察和触摸,并给学生讲解—些重要的标志在临床上的应用,使学生十分直观地理解和掌握书本中抽象的描述。如在讲骨学和肌学时,可以触摸一些重要的骨性和肌性标志,例如胸骨角、髂前上棘、髂嵴、坐骨结节等;如学习臀大肌时就结合临床护理,讲解与肌肉注射有关的体表标志;学习关节时,讲解并表演关节的运动和脱位表现;讲解呼吸系统时讲解如何触摸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颈段气管;讲解脉管系统时,让学生找准并触摸心尖搏动点的位置、全身主要动脉的体表搏动点及急救时压迫止血点的位置;讲解视器时请同学互看对方的双眸,辨认角膜、虹膜、瞳孔、结膜和巩膜等结构。
3.重视解剖与其它基础医学学科的联系
系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病理和药理等其它基础医学有紧密的联系。教师不能仅在自己的学科领域进行深入的钻研,还要对其他学科加强了解,在备课和讲授中提高融会贯通性。例如通过了解胚胎学,联系胚胎发生,让学生理解器官的不对称分布。消化管在发生时逆时针方向旋转使得胰、脾、胃与肝分别处于的消化管左右两侧;横结肠和升、降结肠反折向上,位于十二指肠前方的冠状面内;与此同时支配食管与胃的左右迷走神经成为前后的位置关系。心在发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导致心的2/3位于人体正中矢状面左侧,1/3在右侧。例如通过联系药理知识,讲解药物在体内的循行,有助于消化系统和血液系统的掌握。
4.病例式教学法的应用,将临床病例与解剖知识结合起来在教学中
基础课的学习目的就是为了临床各科的理论教学及临床实践打基础,解剖学除了是基础医学课,更渗透到了内、外、妇产、儿科学、神经病学、影像等几乎临床的各个学科。在讲解解剖学知识的同时,联系临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解肝门静脉侧支循环,解释肝硬化出现呕血、便血原因;讲解眼的结构,解释一些青光眼、白内障的眼部疾病;讲解神经系统病例有核上瘫与核下瘫,脊髓半横断损伤、内囊出血、脊髓灰质炎、桡神经损伤等。
5.重视画图
画图在系统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多媒体无可比拟的,不但老师要自己画图,还要让学生也动手画图.画图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观察、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等。例如在讲述最复杂的脊髓内部结构或者脑干内部结构过程中,画图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在讲解眼球壁、女性生殖器等,可以随讲随画,吸引学生注意。
6.重视标本模型考试
标本模型考试是检验实验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督促学生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要求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解剖知识方面,更要重视人体解剖学的实验教学。认识解剖模型和标本是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可逐渐培养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能力。要认真地对待标本考试,并将分数计入期末总评中。
参考文献
1确立教学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计划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首先考虑的问题或者说应确立的教学理念。众所周知:21世纪的人才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能力的较量,而非秀才式的纸上谈兵。因此,教育部在护理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提出:21世纪的护理人才培养“应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并确定中职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培养面向医疗卫生保健行业一线的初、中级实用型护理人才。在明确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后,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贯穿这个理念,达到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中职护理教育主要培养学生“一种观念,三种素质,八种能力”。一种观念,即指导学生建立为人的健康服务的整体观念;三种素质,即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八种能力,即良好的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体现人文关怀与实施身心整体护理能力,对常见疾病病情变化和常用药物疗效、心理反应的观察能力,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初步应急处理和配合抢救能力,规范熟练的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的基本操作能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英语会话能力,运用保健知识进行健康教育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意识和创新能力[1]。而这一观念、三素质、八能力的培养体现在每节课教学和每项操作中。如在青霉素药物过敏试验法这节课(这项操作中)既要让学生对青霉素过敏反应发生机制、预防措施、过敏反应临床表现及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等有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又要遵守操作规范,具有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思想品德素质,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对万一发生过敏性休克患者能干练果断、有条不紊配合抢救的心理素质。在能力方面,仅此一项操作即可现出学生的五种能力;询问“三史”的沟通交流能力;准确配制皮试液及皮内注射的操作能力;正确判断皮试结果的分析观察能力;遇到过敏性休克时的应急处理能力和配合抢救能力;皮试结果阳性时给患者讲解预防再次出现过敏反应措施的健康教育能力。因此教师上完每节课后,在作课后评论时,不仅要反思本节课内容中的知识点是否向学生交待清楚,同时还要评价本节课,学生应具备的素质、能力是否已达到。
2备课
艺术教师备课的一般步骤为: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制定课堂教学方案。
2.1合理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师生通过教与学的活动,所需要实现的学生行为的变化,它涉及认识、技能、情感、态度、品德等各方面,这种行为变化以教学完成时学生应达到的学习水平为标准。确定教学目标便于教师有效地调整和控制教学过程,便于测定和评价教学效果。但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要适度,目标过高,学生“吃不了”,容易产生畏难消极情绪;目标过低,学生“吃不饱”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降低教学效果。目标的适度,就是要使知识的难度恰好落脚在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潜在接受能力上,让学生在教学中有种“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满足感,从而不断开发新的最近发展区,促进发展[2]。具体而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需要考虑以下三点: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学大纲是各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其中规定着学科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体现大纲的要求,保持与大纲规定的一致性;目标的制定还要考虑学生的初始能力,只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才能使目标的广度和深度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内容的特点,既要体现教材内容的知识点,又要防止“节外生枝”超出教材内容的范围。
2.2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目标确定后,教师就要寻求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教学手段和途径,也就是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教师拟定课堂教学方案时,应着重考虑学生的学情(即备学生),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备教材),教学方法的选择(备方法)。备学生:中专护生招收的为初中毕业生,年龄只有15岁~16岁,他们求知欲强,但由于文化教育课知识基础较薄,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差,自学能力有限,不能将各科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时,要把握教材,以书本知识为主,尽量少增加和补充内容,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弄通弄懂就行。同时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多选择直观性强的挂历图、模型、标本、幻灯、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理论变成直观的图形,多使用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等,这样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3选择教学方法
在精心设计好教学方案后,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这就需要有一套教学方法。
3.1精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注射法时,我们一开始不是讲注射法这项操作对将来从事护理工作多么重要,而是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假如今年寒假期间,同学们回到家乡农村,你的邻居家有个小孩突然感冒发热,体温高达39℃,此时怕出现高热惊厥,邻居家有安痛定、柴胡退热药,知道你在卫生学校上学,希望你能帮忙给孩子把这一针打上,而你这位未来的白衣天使会做出何种反应?能否回答:对不起,我还没实习,等我将来实习完再给孩子打针,行吗?来得及吗?这样通过情景设计,即使学生认识到注射法是临床常用一项操作,同时又激发她们有种紧迫感、使命感,深刻体会白衣天使的神圣与伟大,于是她们的学习兴趣便油然而生。
3.2注重实验,培养学习的动手能力
“医生的嘴、护士的腿”,医生开医嘱,护士去执行,护士在临床大量的工作是进行技术操作。因此,护理教师必须注重实验课教学,培养学习的动手能力。在上实验课时,教师对操作项目除课前进行规范完整的演示外,练习中还要不厌其烦,手把手教会每一个动作,对一些高难度动作,还要进行分步骤示教。如在安瓿瓶抽药法,教师先让学生一人准备一个注射器、一个安瓿瓶,然后带着学生从核对一弹一居一消一折,这样一步一步跟着老师模仿练习,才能正确掌握。当实验课结束时,教师在测评反馈时,学习回示是测评矫正巩固课堂效果是很有效的方法。通过回示,使师生双方即知道哪些已掌握,同时又可发现学生中存在哪些问题,教师及时指出问题,给予纠正,比单纯由教师来总结重点掌握哪几步有效的多。
3.3多做临床见习,巩固课堂效果
医学及护理归根到底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因此,一定的临床见习和实习是巩固课堂效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必要途径。2004年冬天给高护1、2班上精神科护理时,由于精神科疾病许多概念本身就比较抽象,再加上学生年龄小,人生阅历浅,她们对精神受刺激等很难深刻体会,这样在讲完常见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狂症、抑郁症等,我带学生去精神病医院参观,去了以后,学生亲眼看到一位因失恋而患躁狂症患者,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演倒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使她们对躁狂症的“三高”(情感高涨、思维奔逸、精神运动性兴奋)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了学生对精神患者的同情,坚定了她们从事白衣天使这一神圣职业的信心。一位同学这样写到:“我要用我的爱心和知识抚平他们那颗受创伤的心灵,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和我们一样,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3.4注意比较,总结特点,帮助学生记忆
医学知识纷繁复杂,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把握重点,准确迅速掌握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比较教学法,总结特点,帮助学生记忆,如在讲皮内、皮下、肌肉、静脉注射后,教师通过列表比较四种注射法在目的、进针深度、进针角度、吸收速度、用物准备等方面不同,总结出每种注射特点,帮助学习记忆。另外可把一些复杂的操作项目,编成口诀帮助学生记忆。如穿脱隔离衣,步骤较多,学生容易忘,教师可归为穿脱口决,促进记忆。
3.5注意身教,塑造良好的角色形象
在学生心目中,护理教师就是标准的护士形象,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都会被学生视为模仿对象。因此,护理教师无论在仪容仪表,还是在言谈举止方面都要扮演好双重角色,即良好的教师形象和标准的白衣天使形象,从而影响学习,带动学生,使学生早日成长为社会期望的白衣天使形象。总之,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宏观把握教学理念、培养目标,构筑好人才培养的框架,又要通过每节课教学,精心添砖加瓦,打好楼房的基础,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产品立于市场竞争中的不败之地。
1.1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10级、2011级全日制口腔护理专业大专学生共计56名。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年龄为(21.61±0.57)岁。
1.2方法
1.2.1教学方法
我院于2009年建立南开大学医学院口腔医学系,并与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联合创立口腔护理专业方向大专班,作为口腔专业教学医院,同时接收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口腔医学、口腔护理专业课程见习及临床实习。本研究将原有医护分离的教学模式进行整合,创新开展医护一体化教学,具体教学模式为:①教学内容整合:立足口腔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选择需用四手操作配合的相关实训课程共计73学时,将口腔医学生与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调整两个专业原有教学进度,口腔医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同步实训教学。②教师整合:由具有丰富口腔门诊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熟练掌握四手操作技能的医生和护士按照口腔专业分工组成各专业医疗-护理一体化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学思路,明确教学过程分工;为保障实训教学质量,每组学生均有医护教师指导小组负责,每个指导小组由一名医生与一名护士组成,负责整个实训过程中从旁指导。③教学标准整合:医护教师共同讨论制订教学目标及标准四手操作流程:在实训课程中同步讲解医生、护士的操作要点,并将治疗步骤分步边讲解边进行操作示教。④实践整合:由口腔医学生、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组成一对一小组在实训室头模上进行四手操作实践练习,口腔医学生头模实训室配备口腔头模实训机、口腔技工桌、多媒体内窥镜探头及影像分配器,见图1,可以满足四手操作教学的需求。⑤考核整合:实训后由医护教师按照统一的评分标准对学生掌握情况共同进行考核评价。
1.2.2评价指标
①综合考核成绩:采用以病例为导向的仿真综合考核,由医护教师共同组成考核小组,由1名口腔医学生和1名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结为一组,通过抽签的形式,确定考核病例,评分项目包括理论运用(对治疗流程的掌握、结合实际灵活运用)、操作技能(器械摆放合理传递及时、仪器使用正确、材料调拌达标)、配合熟练程度(及时提供治疗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练顺畅)、医护沟通(及时准确与医生交流、沟通效果医生满意)、合作态度与认知(医护协作意识强、积极主动配合治疗)5个方面11个条目,5个方面分别占权重20%、30%、20%、20%、10%。即合作态度与认知的2个条目总分为5分,其作9个条目总分为10分。得分越高效果越好。②学生问卷评价:采用问卷调查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问卷在查阅文献及咨询专家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医护配合意识、增强医护沟通能力、模拟临床工作情境、增加临床工作信心、对教学效果满意、赞同该教学方法7项,采用Likert5级评分,0分为非常低,4分为非常高,总分为28分。满意率为项目得分与项目所占总分之比。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考核成绩及学生问卷评价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实训前及实训后综合考核成绩采用t检验进行分析。
2结果
2.1综合考核结果
对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考核评分结果,实训后对治疗流程的掌握、器械摆放合理传递及时、仪器使用正确、及时提供治疗用物并吸唾、配合熟练顺畅、及时准确与医生交流、沟通效果医生满意、积极主动配合治疗8个条目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实训前(P<0.05),见表1。
2.2学生评价结果
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在提高学习兴趣、增加临床工作信心方面的满意率较高,分别为95.54%、95.98%,见表2。
3讨论
3.1口腔专业教育及四手操作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口腔护理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阶段。有研究对某省78所综合性医院及6所口腔专科医院321名口腔科护士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口腔护士专业教育主要是以普通护理教育为主,接受过口腔医学专业教育的护士比例仅占10.6%,有四手操作技术培训需求的占60.1%[10]。普通护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经过系统的口腔专科护理学习与实习,仅靠进入工作岗位后短期的岗前培训,对口腔治疗特点和要求只是现学现用、一知半解[1],不能很好地配合医生诊疗。国内已有学校在护理专业教育中加入口腔护理教学模块,但课程设置仍以理论授课为主,实践课时仅有26学时,占到专业课程的24.5%[11]。基于口腔临床诊疗工作的特点,口腔护士承担着配合医生治疗的重要职责,良好的医护配合有赖于护士对口腔治疗过程的熟悉。由于护士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在工作中对技能操作难以运用自如[12]。有研究指出,四手操作可以明显提高口腔治疗的效率和质量[13],降低口腔诊疗中的医院感染[14]。另外,传统的治疗模式患者治疗过程中需要反复起身漱口,给治疗带来很多不便,导致患者就医时间过长,容易产生疲劳感。四手操作模式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就医感受,马晓萍[15]的研究表明四手操作组患者满意度较独立操作组提高17.9%。四手操作使护士在口腔治疗过程中能最大程度发挥辅助作用,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医疗质量[8],增加患者的满意度[16],因此将成为未来口腔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5]。此外,患者就医期望值提高,对高标准、高效率、人性化的口腔治疗需求日益增加,医疗服务质量、患者就医感受已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养掌握扎实口腔理论知识及熟练四手配合技能的护理人才势在必行。
3.2医护一体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四手操作配合技能
四手操作的开展有赖于医护间的密切合作,而教学是改善医护合作的关键[17]。现有医疗、护理分离的教学模式是分别从医、护角度训练医学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不能模拟四手操作时的医护配合过程,医护间的协作训练欠缺,而且同一教学内容需要反复教学,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本研究将医护双方作为整体同步进行实训,即节省了教学资源,又能模拟临床配合情境,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地进行四手操作技术的训练[7]。已有研究报道在护理综合技能实训[18]、护理临床实习[19-20]中开展医护合作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本研究将医护一体化教育理念应用于口腔护理专业教育,通过医护教师团队对标准四手操作流程的分步讲解和示教,使学生明确治疗的每个步骤、要点和医护职责分工,在头脑中形成对治疗流程的清晰认识,并运用于实训操作练习中。每组医护学生的实训全程均有医护教师指导小组负责,能够根据每组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能够掌握不同治疗阶段所需用物、器械、仪器,做到积极主动配合治疗。从实训前后考核结果来看,该方法切实提高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的四手操作配合能力。同时,医护学生组成团队相互学习、合作,在协作中锻炼了医护沟通能力和护士工作积极主动性等临床综合素质,而这些正是以往教学中所欠缺的,本教学方法增强了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协同配合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并重的教学目标,真正实现了教学与岗位工作需求的密切结合。
3.3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较高
医护一体化教学方法打破专业内教学界限,模拟临床四手操作真实情景,与传统的讲授方式相比更为形象生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意率达95.54%)。以往研究表明医护协同的模式可以提高医护的满意度[21]。传统教学方法学生进入实习后直接配合临床医生四手操作,快速的临床治疗节奏、患者对实习教学的不配合以及临床医生对配合技能的高要求都导致临床实践机会明显减少,容易造成学生的实习压力和紧张心理,在仿真头模上与医学生配合使口腔护理专业学生处在一种友好的学习氛围中,更容易树立学习的信心,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操作技能[7]。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在新的形势下,护理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护理专业的学生是护理事业未来的生力军和骨干力量。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职业情感,恰当地进行职业情感教育,促进职业情感领域的积极转化,有利于学生良好护理品质的形成和护理境界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态度。本文对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情感教育进行初步的探索。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现状问题分析
情感是态度的核心,情感的属性和本质都能在态度中表现出来。高职生的情感态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态度、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在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中,情感态度现状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学习态度欠缺端正
由于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高职生在入校时,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较差,学习欠缺自觉性,没有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学习兴趣不大。在课堂上,相当多的一部分同学不会做笔记,听课时各种小动作较多,违纪后也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批评。在学习的课目上,学生对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态度有很大差别,注重专业课和基础课,忽视文化课。
1.2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
学生的生活习惯较差,没有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团结协作精神较差,欠缺勤劳节约的美德,盲目攀比。
1.3职业认识不够,职业意识不强
学生对护理专业的认识力度不够,了解不够全面。在我校做过的调查中,学生在入校选择专业时,主要参考的是父母的意见,其次考虑的是就业前景。因为自己喜欢而选择护理专业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在护理实习操作时,表现出对操作规定不熟悉和操作不规范。
2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通过对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态度问题的了解,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转变学生的态度。
2.1分析学生学习需求,入学时增强护理专业认识教育
在新生入学后,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学习的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基础,调整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树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护生入学后,应增强对护理这门职业的认识。让具有较强职业情感的老师进行护理专业相关职业的介绍,启发引导学生树立对护理专业的正确认识,激发学生对护理事业的热爱。
2.2丰富教学模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情感教育,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而成功有效的情感教学使护生的学习活动由消极转变为积极,这就意味着护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积极化,它必然对护生的专业学习和职业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1]。运用各种沟通技巧,逐步完善情感教育的各种手段,在护理专业学生情感教育实践中,优化显性课程,开发隐性课程,认知与情感的激发有效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以这一策略指导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情感教学和情感培养两个途径,唤起学生对学科的积极情感与主动学习态度,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效果[2];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提升学生的职业认知。具有高超的护理技术,并不一定是一个好的护士。护理人员不仅仅要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还需要有足够的人文和社会知识。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只有具备了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人文修养,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患者,才能真正意义上理解患者,尊重患者,从而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3优化教学环境,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
护理情感教育作为一种思想的接受,其情感限定不能局限于对病人情感的满足,应重视学生自身情感的完善和发展,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对病人情感的理解和关注[3]。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去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注重加强师生的心灵沟通。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较好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只有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相容的情绪状态,才能相互理解,相互信任,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激发学生对护理专业的热爱。
在教学课程外,也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一种隐性教育。教师应以爱和尊重为前提,创造美的交流氛围。美育中的情感教育,使人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的同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陶冶。因此,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4]。注重教育的各个环节,优化教学环境,培养护理情感,强化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对专业作用的认识,利用社会教育因素,实现角色认同,引导学生合理定位,引导学生摆正角色位置,找准自己的发展目标,明确专业与实现自我需要的关系,同时教学中注意高层次需要的培养,把自我需要与护理职业要求联系起来,最终形成与护理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情感和情感品质。
只要我们善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换来学生的激情和热情,也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启发学生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觉悟水平,极大地提高高职护理专业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吴雅文,姜安丽,李树贞.对护理情感教育与护士职业态度问题的思考[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5):296-298.
护理专业平行班级两个班分别采取传统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并对教学效果进行分析。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结果和学生考试成绩结果如下,采用传统教学法教学班61人,满意度为70%,学期考试平均成绩为72.5分;采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班59人,满意度为95%,学期考试平均成绩为88.4分。
2结果与分析
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不论在问卷调查满意度上还是学生学期考试成绩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显示案例教学法在提高人际沟通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上具有积极的意义。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选择不同案例
案例的选择应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接受能力,授课教师设计教学案例时应遵循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根据教学内容先设计简单的典型的案例,在学生掌握、熟悉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案例内容可适当增加难度,从而既巩固了学生已学的知识,又可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2.2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典型案例
案例选择与设计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由案例提出的各个问题之间要注意联系性和可行性,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案例的选择应注意内容要典型具有启发性,应当简洁具有针对性。首先,教师要领悟教学要求,精心设计教学方案,选择的案例内容要具体,切合实际,在教学过程中案例选择不同,教学效果可大相径庭。其次,运用案例的时机要恰当,整门课程中所需案例要循序渐进,掌握层次的原则,并设置相应问题供讨论,以加深理解,强化记忆。
2.3加强师生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分析案例、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的执行者,教师是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指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对有疑问的问题进行激烈的辩论、解答并适当点评,帮助学生总结、梳理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基本形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出现全新的转型,从过分注重专业技能职业人的培养到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现代护理是围绕着“人”开展工作的,高素质的护士在关注患者疾病、减轻病人痛苦的基础上,必须树立尊重人,关爱人的理念,必须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当前护理工作的内在要求
专业技术训练和人文素质培养是护理工作的两翼,二者缺一不可。没有技术,护理就没有躯干;没有人文,护理就没有灵魂。优质的护理服务不仅仅是提供精湛的护理技术,还必须要让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时时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体验到专业的护理。因此优质护理需要人文精神与专业发展交汇并进。当前护理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突出护理、加强人文。塑造健康的社会人,提升完美职业人,把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人文贯穿护理教育的全过程,为护理人导航。
(三)建立和谐护患关系的需要
近年来,医患、护患之间关系紧张整体呈上升趋势,医疗纠纷事件明显增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医生和护士素质低下、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患者应有的尊重和人文关怀,态度冷漠,语言生硬。构建和谐护患关系,迫切需要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四)相关政策制度的要求
《护士条例》中明确规定“护士应当尊重、关心、爱护患者”;《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关于护理教育方面也强调,要“突出护理专业特点,在课程设置中加大心理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增强人文关怀意识”。这些文件精神为护理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
为深入了解高职护生人文素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提供客观依据,课题组采用自编“高职护生人文素质调查问卷”,从护理职业的认同度、人文精神的理解度、人文课程开设满意度、社会实践参与度等四个方面对山东省内不同区域的三所高职学院校的360名护理专业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收回问卷354份,有效问卷351份。用SPSS11.0统计软件处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愿意从事护理工作的学生有33.2%,职业认同度不高;护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度较高,有67.3%的学生认为应在护理工作中体现人文关怀;护生对学校人文课程开设的满意度普遍较低,仅有29.1%的学生表示满意,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人文素质课程的学生占81%;护生对教师教学中人文素质的满意度较低,仅有47.4%的学生对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教学能力很满意;有95%的同学愿意也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护理专业的社会实践,参与度高。
三、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针对高职护理人文素质的现状,课题组教师经过在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两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形成独具特色的“1345”高职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即一个目标、三大课堂、四项任务、五大平台。就是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发挥好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社会课堂的作用,完成把学生培养为高素质的“职业人”“社会人”“文化人”和“生命人”四大任务,全力打造课程平台、师资平台、管理平台、基地平台、考核评价平台的建设。
(一)转变观念,准确定位高职护生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医疗服务业对护理工作的需求不断升级,不仅对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对护理人文关怀更加重视。为此,课程组通过对护理岗位第一线和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确定我院护理专业培养的是服务鲁南地区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就业岗位主要有:临床护理岗位(群)、社区护理岗位(群)和康复保健护理岗位(群)。
(二)把握三大课堂,改革教学方法和途径
为了促进学生实现从“听”到“信”到“行”的转变,护理人文课题组在两年内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初步形成了“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第一课堂即常规的课堂教学,帮助护生掌握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护理人文各门课程的教学改革,除必要的理论讲授之外,灵活运用小组合作、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师生互动、情境模拟等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演绎、领悟、贯通、实践。同时各课程借助多媒体的优势,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课程内容体系有机整合,有力扩充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使教学过程不断形象化、生动化、完善化,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第二课堂即学生的人文实践课,实践活动覆盖面广,由校内到校外、从学习到工作,让学生通过活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思想上的震撼和行动上的改变。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流的“第三课堂”。根据学生的这一实际需求,课题组以护理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联合课程网站为平台,为学生提供了网络学习环境和网络互动空间,通过网络互动,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一步增强了护理人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整合优化,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护理专业与人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注重的是关爱和照顾,这是与其他专业所不同的。影响病人身体康复进程的,除了娴熟的护理技术,还有人文关怀。而当前的护理教学更多的重视技术的训练,忽略了护理人文素质的培养。为此,课程组深入到护理岗位第一线,认真调研了鲁南地区医疗服务单位对护理人员的岗位素质和能力需求,对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专项调查,并与护理行业专家、骨干共同交流,多方面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就业实际情况。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护理心理学等拓展学习领域的知识所占比例低,使得许多护士在为病人提供护理服务时力不从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培养优秀的护理工作者,课程组从护理工作过程的实际需要出发,以实践育人为切入点,打造“忠诚的理想信念、优秀的道德品质、融洽的沟通交流、良好的气质形象、健康的心态表现==和谐护理职业人”的全新课程理念。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为主体,以《护理心理》、《护理礼仪》、《护理人际沟通》为三翼,建立护理人文课程体系。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作为解决学生思想的总开关,通过整合优化课程内容,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专门人才提供了支撑,为学生从护生过渡到职业护理人奠定了坚实的人文素养基础,最终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递进式培养。
(四)加强培训,建设专业和人文两栖的师资队伍
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对专业教师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培训,护理专业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并能在专业课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人文社科教师与辅导员的教育背景较复杂,包括历史、哲学、医学、生物等十几个专业。除部分人员接受过继续教育外,绝大多数缺乏医文渗透的知识结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融合得并不彻底,因此,学校应为这支队伍创造条件,投入专项经费,让他们学习相关的医学、人文社科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对人才的培养要求。
(五)主导联动,探索常态下人文素质教育管理的新模式
护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涉及到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校企合作等多个方面的内容,需要各方面密切配合,共同努力。课题组实施建设以来,建立了系统一部署、统一规划,教务科、护理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系学生科为主导,院、系其他部门配合的管理模式,经过两年多的顺畅运行,说明这种主导联动式管理模式,是符合我院实际的,为我院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构建了一个良性的运行机制。
1.2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Seminar倡导教师启发式教学,强调对学生独立分析、判断、设计等能力的培养,Seminar教学由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共同讨论、制定流程、实施操作,最后通过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等方法共同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在整个过程中进行思考与学习,不仅扩大了知识面,同时提高了学生积极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与人沟通等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1.3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seminar教学法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学,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平等的参与和与他人合作的机会,从选题到文献资料查阅、分类整理及汇报等都要求由本组成员共同完成,此过程充分融汇大家的思路和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开展合作,加强了学生的合作性和互补性,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和能力,具有良好的整合效应。
1.4提高了教师的素质和授课水平实施Seminar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进行Seminar教学前需要提炼课程内容,精心设计研讨主题,指导学生进行准备等。课堂研讨中,教师要充分驾驭课堂,使研讨过程顺利进行。课后要及时总结、追踪反馈。这些都需要教师投入很多的精力,但这一过程也促进了教师的不断学习,专业知识也在不断的积淀过程中得以提高。
2存在的不足及改进
2.1对教师的要求提高教师是Seminar教学法的组织者和主持者,教师的学术素养、人格魅力、敬业精神等是Seminar教学成败的极其重要的因素。这就要求任课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还应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由于是初次使用Seminar教学法,尽管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经验欠缺,设计的问题深度和广度不够。此外授课老师长期单纯从事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无参加临床实践的机会,对临床用药情况和新药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成立由专业教师组成的问题设计小组,精心设计问题,使其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又要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同时邀请临床医生开展临床用药的专题讲座,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教师不定期到医院去了解目前临床用药的最新动态,收集临床用药中遇到的问题,把握临床药理学科的研究前沿,在授课时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2学生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性,是Seminar教学法成功的关键。Seminar教学中,要求学生具备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参与课堂、表达个人观点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发现有些学生习惯传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不习惯自主发现问题、查找资料、讨论并解答问题的学习方式。有些主讲学生由于资料准备不充分,导致一些Seminar的内容质量不高。而对于听讲者而言,如果预先没有一定的准备,难以提出更多的问题,讨论过程中不能做到人人积极参与。因此今后有必要细化奖惩措施,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予以引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时常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表达个人的观点。
2.3Seminar教学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该教学法不适合大班教学,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教学内容。由于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课程较多、负担较重,而Seminar教学法在准备过程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因此结合药理学的学科特点,应针对课程内容选择性地开展Seminar教学,在比较容易理解、实践性较强的章节采用Seminar教学法,而在知识点抽象、理论性较强的章节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将Seminar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有机地结合,相互取长补短,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1.2在实践中深化教学改革在已有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完成基础医学课程三元一体化教学设计“综合性机能学实验”、“高血压病的一体化教学”、“甲状腺的一体化教学”、“肾脏的一体化教学”、“眼的一体化教学”、“胃的一体化教学”、“能量代谢与体温的一体化教学”等共计25项,并在日常教学和校级观摩课中具体实施。在三元一体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每个专题都有一名责任教师(观摩课主讲教师)负责一体化教学的设计、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组合、制作课件等。观摩课后,根据同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由于资源全部共享,教师只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负责的一个或几个专题即可,避免了重复工作和因工作量过大而影响备课效果的现象。创新、整合、优化是三元一体化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精美的课件、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真题的重点强调、与临床课程的巧妙衔接、趣味性的记忆方法(口诀、情境、手势)、动画练习与解析以及由学生所做的小结归纳等环节,都牢牢吸引了学生,使一些枯燥、乏味、刻板的知识改变了“模样”,使学生由厌倦、畏惧变成了喜欢、渴望。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教师注重课堂教学反馈,加之富有亲和力的启发式教学,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有利于基础医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促进了学生职业思维能力的养成。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可知,学生对三元一体化教学模式非常欢迎,学习状态有明显改善。
2三元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效果分析
2.1三元一体化教学能适应卫生职业教育的需要一体化教学是近年来技工类职业教育的方法,对于卫生职业教育也同样适用。从感性认识入手,加大直观教学的力度,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消化吸收,并做到触类旁通。一体化教学解决了理论课与实践课脱节、基础医学课与专业课脱节、基础医学课程间交叉重复等诸多问题。此外,三元一体化教学使内容由结构到机能、由正常到异常,将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组成新的教学模块,内容上高度统一,提高了教学效率[2]。一体化教学不但做到理实一体化、学做一体化,而且做到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一体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等重要的职业岗位能力,为其进入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三元一体化教学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证明,开展一体化教学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寻求知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爱听、爱学,教学效果非常好,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自由、和谐、乐学、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一体化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进步给予肯定、鼓励和赞扬,使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3]。教师课前准备充分,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学重点都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层层推进、循序渐进,既让学生学得扎实,又让学生有新鲜感。同时,教师设计的复习环节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也能够及时检验学习效果。有的教师设计了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进入学习小组,学生乐在其中,讨论的热情很高。
2.3三元一体化教学能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1)集体备课收获良多。通过三元一体化教学改革,打造出了一支业务精、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探索出了一套适合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一体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扎实的实践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相关知识。教师应自发地跨教研室、跨学科听课,尤其是多听护理专业的课程,做到教学设计有的放矢。备课时,教师积极研究、探讨教学重点,讨论教学内容,力争找到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找到学科知识间的联系点;评课时,大家各抒己见,剖析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一个疑点,并与专业学科的教师进一步探讨。另外,邀请护理系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教师共同参与,以实现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紧密衔接。(2)教学反思助力专业成长。教学反思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教学事件和现象的再思考,是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对话,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提高。三元一体化教学后,每名教师都写了课后笔记,对自己的一体化教学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学习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方面进行反思,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媒体等教学技术上去思考、质疑或评价自己教学的有效性,并自觉根据反思的结果弥补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为实现教师专业化提供可能和内在动力。
二、护理专业体育课教学改革思路
1.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指在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能力和习惯为主的一种体育思想。它已成为一种有影响的世界教育思潮。体育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质和健康,而是把培养学生体育意识、提高自我健身能力、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放在首位,实现学校体育、社会体育和终身体育的接轨。
2.体育课教学与职业发展契合
(1)体育教学应强化护理专业学生从事护理工作所具备的身体素质。各种职业需要强健的体魄支撑,职业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体能的竞争。护理专业工作强度大,要求手疾眼快、注意力高度集中,工作中常处于站立,对身体素质要求极高。教学中可采用健身跑、爬楼梯、仰卧起坐、跳绳、游戏、球类、轮滑等活动强化学生的身体机能。
(2)体育教学应传授康复体育知识,使护理专业学生具有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能力。体育教师要与专业教师深度沟通、协作,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体育、康复医疗等方面基础理论知识的教育,开展保健体育、健身运动、健身运动处方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保健体育的手段和方法,科学地指导病人进行针对性的康复理疗。实际教学中,可由医学专业教师负责康复基础知识传授,体育教师承担医疗体操、运动处方的训练。比如腰椎间盘突出,专业教师讲授病因机理,体育教师担任康复医疗体操训练部分,使学生掌握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的技巧和能力。
(3)体育课教学应注重对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现代医学要求护理者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体育教学中要通过耐力跑、拔河、接力赛、游戏等项目,注重培养学生稳定乐观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心态、朴素自然的竞争意识、友善亲和的沟通能力、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坚贞顽强的意志品质。
(4)体育课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对学生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的培养。护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其仪表、仪态、礼仪及气质都会对病人和家属产生作用。一句真诚的问候、一张恬静的笑脸、一种文雅健康的姿态、一个优雅端庄的举止,会让患者感到舒心和愉悦。教学中通过形体训练,规范各种姿态,使学生完善形象,升华气质。通过对胸部、肩部、腿部等部位反复锻炼,形成健康体质和优雅体态。采用芭蕾把杆动作训练有助于塑造优美体态,给人以朝气蓬勃,举止高雅大方,焕发青春活力,健康向上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