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绩效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2-07-11 18:04: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司绩效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司绩效管理论文

篇1

选取为了进一步了解威高公司现行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的现行情况,对公司各个部门的中层管理者就绩效管理各个环节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绩效考评指标、绩效考评过程、绩效考评结果。调查问卷针对中层管理者进行发放,公司各部门经理和副经理发放纸质问卷,总经理和各科室发送电子版,共计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共46份,问卷有效率为92%。

2.调查问卷的信息收集和分析

在对回收的调查问卷信息进行统计后,得出如下结果①对绩效考评指标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23%的人认为考评指标设置非常不合理,42%的人认为考评指标设置与工作不相符,58%的人同意对现有考评指标进行修正,51%的人认为考核指标主要是考评其业绩指标。②对绩效考评过程的认知。调查结果显示:26%的人认为上级对下级考评不公正,16%的人认为上级与下级在考评过程中不进行任何沟通,13%的人认为考评过程中的工作与考评指标不相符,6%的人认为绩效考评完全无法反映真实的工作绩效。③对绩效考评结果应用的认知。调查的结果显示:10%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考评结果,45%的人认为考评结果只是用于薪酬的制定,6%的人认为考评结果对其没有任何激励作用,5%的人完全不支持绩效管理的推行。

3.威高公司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和分析

问卷调查显示,威高公司的中层管理者在现行的绩效管理体系下,虽然部门的绩效表现还不错,但是整个公司的绩效表现却很差。根据现代绩效管理系统理论看来,威高公司现行的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还存在着大量问题。第一,绩效目标设定不合理。公司在制定中层管理者的绩效目标时,不是根据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中层管理者身上,造成了绩效目标和公司战略目标的严重脱节。第二,绩效考评的周期过长。公司对中层管理者的绩效考评周期为一年,对考核过程中的相关数据保留造成一定麻烦,延误了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发现及改进。第三,绩效考评作用不明显。公司只是将考评结果用于对中层管理者的调整、提拔,和工资、福利待遇的发放;而对中层管理者的培训、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不产生效应,导致了对中层管理者的激励作用不明显。

二、基于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体系的优化方案设计

1.优化方案设计的基本模型

依据绩效管理系统理论,结合威高公司现行中层管理者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对其进行优化的目的和原则,提出了如下设计思路。首先,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确定公司的年度绩效目标,对其进行层层分解,针对不同工作岗位确定各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并根据关键绩效指标的调整,进行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的准备工作。其次,通过绩效辅导、绩效反馈面谈和绩效结果应用,保证绩效考评的有效实施,促进公司绩效的持续改进,促进员工的职业发展,达到公司、员工双重发展的和谐局面。

篇2

二、县供电公司实施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思想认识有误区。一是对形势认识不够。部分员工尚未完全从传统观念中转变过来,未能认清国有企业改革的必然趋势和电力企业的发展方向,仍旧认为电力企业是国有垄断型企业,独家经营,竞争不大,不用搞绩效管理,导致员工忧患意识不强;二是对绩效管理理念认识肤浅。由于宣贯培训不到位,一些员工对绩效管理理念内涵未完全理解,认为绩效管理就是绩效考核,把绩效管理重心放在了绩效考核上,忽视了绩效管理的其它环节,导致绩效管理效果不明显;三是员工主体地位不清晰。由于管理者缺乏有效引导,个别员工认为绩效管理仅是领导和人力资源部门管理的事,其他部门、员工只是配合,影响了广大员工参与度。实质性绩效管理不够。县供电公司绩效管理体系虽已逐步建立和完善,但实际上绩效管理还处于文件性质的规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有效执行。一是“吃大锅饭”现象依然明显。薪资绩效差异化管理不够,对员工工作积极性做出正能量的调节和推动不足;二是形式化明显。绩效管理制度实际落实不够,甚至执行走样,激励作用未有效发挥,导致员工对绩效管理关注度下降,激励和发掘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未得到很好体现。人力资源专业管理人员能力偏低。一些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没有人力资源专业知识背景,对绩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认识不足,对绩效管理的整个流程缺乏全面理解,对其实施方法更是知之甚少,对一些人力资源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掌握不够,在指导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诸多短板,不利于绩效管理理念的有效深化和绩效管理目标的实现。

三、县供电公司深化绩效管理的对策

1.强化绩效理念渗透。

企业要从发展创新的高度,利用网站,橱窗,培训班、绩效案例分析会等方式,结合形势、任务教育,对员工进行持续的绩效管理理念宣贯渗透,使员工深刻领会理念内涵,创新绩效实施方法和技巧;同时不定期举办绩效经验交流会和绩效管理论坛,为员工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搭建平台。

2.强化管理能力提升。

基于绩效管理的广泛性、群众性、长期复杂性,需要一支强有力的领导团队组织、协调、引领。这就要求绩效管理团队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和统揽绩效全局能力,用前瞻的战略目光,组织规划科学合理的企业战略目标,辅导员工制定优秀的个人业绩计划,帮助员工获得完成工作所需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引领员工不断改进和提高业绩。

3.强化绩效制度落实。

全面推行管理岗位目标任务制、一线员工工作积分制,辅以有效实施的绩效经理人制度、部门职责及岗位说明书、绩效考核办法、绩效沟通辅导制度、绩效升薪管理办法、绩效评估结果应用、绩效管理协调推进会制度必须强制落实,让制度动起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实现制度管人,制度管绩效,避免制度束之高阁,当摆设、装门面,确保绩效管理扎实推进。

4.强化绩效过程管控。

以持续改进提升为目标,对绩效管理全过程实施闭环管控,加大督导力度,定期检查绩效工作,每月召开绩效管理协调推进会,上下沟通反馈情况,用绩效看板跟踪绩效指标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提升措施。特别对处于绩效管理核心地位的沟通辅导环节实施重点督导,采取责任分解、结对子的方式,有效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各环节工作提质提效、做优做精的目标,实现“总结、改进、提升”的良性循环。

5.强化绩效领域延伸。

供电所是县供电公司最基层单位,农电工是供电所的主力军,肩负着农网配电与营业和优质服务的重任,他们的业绩能力、水平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县供电公司整体绩效和形象。通过多年对农电工的规范管理,其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实施绩效管理的条件已经成熟,可以选择管理基础较好的供电所进行试点,待积累一定经验后,再全面推行,从而调动农电工工作积极性,培养优秀农电工,促进供电所整体绩效提升,推进县供电公司发展战略更好的实施。

6.强化考核结果应用。

改变以往由上到下单向层级考核方法,实施多方位多主体的相互考核,深化制约机制,实现互促互进共同提高的目标。同时引导员工正确合理运用申诉手段,及时解决合理诉求,体现公平与公正。对评估结果要广泛应用,不仅要与薪酬、晋升、调岗,评先、培训、职称评定、专家推选等紧密结合,还要拓展应用深度和广度,使绩效管理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内部资源优化配置和同业对标等方面。通过结果应用,强化考核管理,积极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作用,为企业效益提升、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人才保障。

篇3

关于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32年Berle与Means的著作《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这本书首次提出管理层持股比率愈低时,由于公司绩效与管理者自身财富的关系愈小,因而愈容易形成管理者特权消费行为,进而降低企业价值。自此大量的文献开始关注管理层持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但研究得到的结果却很不相同。本文主要回顾一下国内外的学者在这一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国外研究现状

(一)外生性视角的研究

所谓外生性视角是指把管理层股权作为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研究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作用。代表人物主要有Stulz(1988),Morck、Shleifer和Vishny(1988),McConnell和Servaes(1990)等。主要的研究结果都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存在非线性关系。

最早对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关系进行建模分析的是Stulz(1988)。他建模发现,公司绩效先随着内部人持股的增加而增加,当内部人持股达到某一水平后反而开始下降。

Chen、Hexter和Hu''''s(1993)采用1976、1980和1984年《财富》500家大公司作为样本,检验了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托宾Q值是管理层股权的函数:当股权在0%~5%之间时,托宾Q值上升;当股权增加到12%时托宾Q值下降;当股权超过12%时,研究结果随着样本年度不同而有所变化。

Griffith(1999)检验了CEO持股对公司绩效有重要影响这一假设,发现公司绩效是托宾Q值的非单调函数。具体说来,当CEO持股0%~15%时,Q值上升;当CEO持股上升到50%时Q值下降,超过50%时Q值再上升。McConnell和Servaes(1995),Steiner、thomas和Lorenz(1996),Myeong-Hyeon和Cho(1998),以及Holderness、Kroszner和Sheehan(1999)都发现,美国公司绩效与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二)内生性视角的研究

早期的研究忽略了股权结构的内生性,近期的研究文献试图克服早期的缺陷,开始从新的角度去分析管理层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的关系,它们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管理层股权的内生性问题上。内生性视角认为管理层股权水平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的外生变量,而是行业、规模、企业战略、治理结构乃至政治、文化、法律等诸多微观和宏观因素共同作用的均衡结果。

Demsetz(1985)和Cho(1998)认为,所有权结构是在均衡中被内生所决定的,它取决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环境,如行业、投资机会、成长性、商业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所以公司的管理层股权和公司绩效之间不存在系统的关系。

Kole(1994)提供了所有权与公司绩效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证据,表明公司绩效决定所有权结构,而不是被所有权结构所决定。Himmelberg等(1999)拓展了Demsetz和Lehn(1985)的研究,加入了一些新变量解释管理层持股比例。他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来控制各种可能无法观察的异质性,例如股东监督管理者的能力、无形资产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运用二次方程、分阶段线性回归方程的方法来预测公司的绩效。研究发现管理层持股与资本/销售收入、研发费用/销售收入成反比,而与广告费用/销售收入、净利润/销售收入成正比。当控制这些变量并消除固定公司效应后,管理层持股并不显著影响公司的绩效。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是否相关,但是也没有形成权威和一致的意见。由于采用的方法和角度不同,结论出现很大的差异

(一)两者不存在显著性关系

袁国良等(1999)以1996年和1997年年报为依据,随机抽取了10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对这些上市公司高级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和高层经理)的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目前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与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之间基本不相关,而且,即使非国家控股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与公司经营业绩的相关性也非常低。他们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股权性质是造成管理层股权激励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李增泉(2000)以1999年年报披露的848家上市公司中的799家和748家公司为样本,分别研究了经理人员(仅包括董事长与总经理)的持股情况、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经理人员的年度报酬并不与公司绩效相关联,持股制度虽然有利于提高公司业绩,但大部分公司经理人员的持股比例都比较低,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魏刚(2000)以1999年年报公布的816家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对管理层持股与公司绩效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发现两者并不相关。陈湘永等(2000)发现总体上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EPS,ROE)之间基本不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徐二明、王智慧(2000)则从另一角度,选用公司的战略绩效(相对公司绩效、公司的价值

成长能力)作为业绩衡量指标,分析了其与高管人员持股的关系,认为业绩指标与高管人员持股之间没有获得任何预期的正向关系。

(二)两者之间存在的关系

刘国亮,王加胜(2000)通过对经理人员持股比例、职工持股比例与公司ROA,ROE,EPS的关系进行研究后认为,公司经营绩效与经理人员的持股份额正相关。吴淑混(2002)研究表明,内部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总资产利润率ROA)呈显著性倒U型相关关系。张宗益,宋增基(2002)认为企业绩效与经理持股比例存在立方关系。许承明和蹼卫东(2003),张俊瑞等(2003)分别发现公司经营绩效与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呈正相关关系。堪新民和刘善敏(2003)将经营者界定为董事长和总经理,选取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衡量上市公司的主要经营绩效指标,发现持股比例与经营绩效有显著性弱相关关系。上海荣正证券公司(2004)的研究报告也指出,董事长总经理的持股市值与公司业绩呈弱正相关关系。黄小花(2004)的研究认为管理层持股比例在0~4.41%的范围内与公司治理绩效正相关,在4.41%~32.88%之间时,关联程度还有所加强,而如果管理层持股比例大于32.88%,则与公司治理绩效负相关。徐大伟等(2005)则发现当管理者持股比例在0~7.50%的范围内,上市公司经营绩效ROE值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在7.50%~33.35%之间时表现负相关,大于33.35%又恢复为正相关。

三、结语

从上面的综述看出来,国外对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早而且比较广泛,因为国内股票1999年才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管理层持股,对管理层持股和公司绩效的研究开始得比较晚。但是他们得到的结果都相差很大,我认为主要的原因如下:

(一)管理层股权的界定不同

有的界定为股票所有权,有的除了股票所有权之外,还包括股票期权。根据Sanders(2001)的研究,股票所有权和股票期权的风险-报偿特征不同,存在不对称风险效应,因此这两种不同性质的股权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股票所有权将使公司管理层更趋向于风险回避,而股票期权将导致公司管理层追求风险,因而股票所有权和股票期权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由此可以看出,对管理层持有的股权的界定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

(二)公司经营绩效的测度指标不同

在研究中有的使用ROA等会计指标,有的使用托宾Q值等市场指标。使用会计指标还是市场指标来测度公司经营绩效将导致实证研究的不同结果。因此使用会计指标测度公司绩效其随意性相比使用市场指标而言要小。

(三)解释变量设置不同

管理层股权只是公司治理结构中激励机制的一种形式,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还存在其它诸如董事会、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等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形式。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各种监督激励机制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因此,在研究管理层股权与公司绩效关系时,解释变量设置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研究结果。

(四)研究样本不同

不同研究人员所选用的研究样本是不同的,无论是样本规模、样本公司的特征、样本期等都存在显著差异。我们还发现样本数据的口径也经常不一致,有的是对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有的是考察时间序列,有的则采用面板数据(paneldata)。应该说,研究样本的不同也是导致实证结论差异的原因之一。

(五)计量方法不同

在研究中,有的使用线性回归模型,有的使用非线性回归模型,有的则采用分段线性回归的方法,有的采用单一方程,有的则是联立方程。计量方法的不同无疑将导致实证结果的差异。

【参考文献】

篇4

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rd,简称BSC)是哈佛大学教授RobertS·Kaplan和复兴方案咨询公司总裁DavidP·Norton于1992年提出的一套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在管理会计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BSC是一系列财务绩效衡量指标与非财务绩效衡量指标的综合体,包括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和学习发展四方面内容。

平衡记分卡相关内容简介

540)this.width=540"vspace=5space="15">

540)this.width=540"vspace=5space="15">

平衡记分卡财务方面的指标与传统的财务衡量指标类似,一般包括收入、成本和利润等方面。但是两者又有所不同,由图1可知,平衡记分卡的财务方面指标不是孤立的,它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联系,集中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及实现情况,是企业追求的结果,是另外三个非财务方面的最终目标和衡量标准。非财务指标不是对财务指标的取代,而是对财务指标的补充。如表1所示,客户方面是指企业从客户角度出发评价企业经营效果,主要包括客户满意度、市场份额等内容。将客户方面纳入平衡记分卡绩效管理体系,有助于企业以客户的需求为出发点,制定相应的市场战略和战术,进而产生满意的财务绩效。内部运营方面是指企业从内部业务角度评价企业运营状况。内部业务是形成企业竞争能力的内因,是企业改善经营业绩的重点。顾客满意、实现股东价值都要以内部经营过程为基础。学习发展方面是从企业的学习发展角度评价企业竞争能力的。学习发展是以上三个方面的驱动因素和成功基础,此方面的衡量主要以员工为基础,主要标准有:员工掌握技能的能力和获取战略信息的能力等。平衡记分卡全面考虑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财务指标,如营业收入、利润、投资报酬率等指标,又包括了非财务指标,如客户保持率、合格品率、雇员满意度等指标。

结果与动因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结果指标,又包括了动因指标。如客户满意度指标能促使企业扩大销售,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在这里,利润作为一种结果指标,而客户满意度作为它的动因指标。

长期与短期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短期指标,如成本、利润等指标,又包括了长期指标,如客户满意度、雇员满意度、雇员培训次数等指标。

外部与内部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外部评价指标,又包括了内部评价指标。例如,客户满意度指标是通过对客户的调查而得到的,反映了外部人员对企业的整体评价,是外部评价指标。而合格品率、雇员培训次数、雇员满意度等指标则是企业内部对企业的整体评价,是内部评价指标。

客观与主观的平衡。在平衡记分卡中,既包括了客观评价指标,又包括了主观评价指标。如利润、投资报酬率、合格品率、雇员培训次数等指标均是依据数据计算出来的,是一种客观指标。而客户满意度、雇员满意度等指标则是主观判断的结果,是一种主观指标。

运用平衡记分卡构建保险公司绩效评价体系

平衡记分卡在保险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险业已初具规模,并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为主,中外保险公司并存的竞争新格局。按WTO协议约定,5年过渡期后,我国保险市场将完全开放,与外资企业处于平等的竞争地位,竞争日益激烈。为提高我国保险业的核心竞争力,除了完善现有的市场体系外,还应加强监管、调整产业政策等外部环境因素,也应在调整产品结构、管理服务水平等内部业绩动因上进一步提高,所以必须运用更加完善的绩效评价体系进行评价反馈。

保险业是特殊的行业。保险是一种平均分担经济损失补偿的活动和转移风险的机制,保险产品是在未来给予经济补偿或给付的承诺,是一种典型的无形产品;保险费率的厘订涉及对未来损失分布的正确预测;保险合同的解读需要一定的金融与法律知识,而这些将导致保险消费者的信息劣势。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突出及保险产品无形化的特征,消费者对于保险产品的选择会产生一定的困惑。除了需求动机外,影响消费者投保行为的主要因素是保险公司的形象和服务,这要求保险公司将无形的服务有形化,所以有人认为买保险就是买服务。从上述保险业具有的独特之处来看,单一的财务评价方法侧重评价过去,过于重视短期财务结果,缺乏预测性,不能揭示业绩改善的关键动因,无法反映保险业竞争最重要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顾客和员工满意度等决定性因素。而平衡记分卡不仅包含传统的财务目标,还引入了三个基本非财务目标,突破了传统业绩评价的局限性,能够真实反映出保险公司的实际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

本文通过引入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并结合保险业特点,运用平衡记分卡为国内保险业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保险公司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

由表1可知,保险公司平衡记分卡指标体系是从平衡记分卡最基本的四个方面出发而建立的。首先,根据四个方面的特点建立各自的战略目标,根据所确定的战略目标分析其关键成功因素。从关键成功因素出发,分析反映和影响关键成功因素的关键业绩指标。但是这些关键业绩指标都是滞后指标,还要进一步分析影响这些业绩指标实现的因素驱动指标,即领先指标。

保险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注重衡量的行业,其特点是从做出某一决定到取得相应成果之间要有很长一段时间。例如,评估风险和决定费率是保险业务的核心,但是直到理赔提出和解决之后,这些工作的效率才能显现出来。如果平衡记分卡只包括滞后指标,将无法为管理层希望早日获得成功指标提供信息;也不能促使企业把注意力放在未来成功的驱动因素上,也就无法指导员工的工作,更不能实现未来的成功业绩。所以,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的结合对于激励和衡量保险公司业绩是至关重要的。其中财务方面的领先指标空缺,并不代表没有领先指标,而实际上,三个非财务指标整体构成了财务方面的领先指标。

篇5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埃里克·赫尔弗特.财务分析技术一价值创造指南(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35-62.

[2]宋常.财务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45.

[3]张先治.财务分析(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0-50.

[4]鲁爱民.财务分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0-40.

[5]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50.

[6]黄小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40.

[7]何韧.财务报表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45.

[8]苏布拉马尼亚姆.财务报表分析.(第十版)(英文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34-56.

[9]彭曼.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价值评估(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55.

[10]朱传华.财务分析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4-35.

[11]史蒂斯,史蒂斯,戴蒙德.财务会计:报告与分析(第六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0-45.

[12]刘玉梅.财务分析(第三版).大连出版社.2010:24-40.

[13]张涛.财务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3-36.

[14]邓德军,谢振莲.财务分析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2-40.

[15]苗润生,陈洁.财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50.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彭娟.战略财务管理.200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陈亚民.战略财务管理.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2007.北京:中信出版社

[4〔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2005.北京:华夏出版社

[5]刘力.财务管理学(第二版).2000.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北京

[8]国资委.企业风险管理的新起点一《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学习解读.2008.北京

[9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8.200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0]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刘俊勇,孙薇译.战略地图一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2005.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11]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上海博意门咨询有限公司译.战略中心型组织一平衡计分卡的致胜方略.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秦杨勇.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2007.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3]邹昭烯.企业战略分析.200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4][美]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著,武亚军总译校.公司战略经济学.199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5]〔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著,吉毖译.蓝海战略.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

[16]黄泰元.蓝海战略本土化实践.200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2007.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8]项保华.战略管理一艺术与实务.200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200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秦杨勇.战略绩效管理:中国企业战略执行最佳实践标准.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现宗:《高级财务会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秦永和:《财务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成栋,姚贤涛:《中小企业管理事物与实例》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4]陆立军,盛世豪:《科技型中小企业:环境与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陆立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吴志军:《试论企业财务目标》载《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郑艳:《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其实现》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8]吴大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9]孙桂华,孙鹏:《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0期

[10]张立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多元化财务目标的有机结合》载《职大学报2003年第2期

[11]舒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3期

[12]吴作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载《中国中小企业》1998年第10期

篇6

关键词 :新常态 人力资源管理 钢铁企业

一、前言

新常态是对钢铁企业生存能力、经营能力、转型发展能力的新挑战。低增长、低效益、低价格、高压力的“三低一高”现象是新常态的具体体现。此时传统国有企业中的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模式已远远不足以推动新常态下企业转危为安的步伐。

Y公司是西北地区一家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有钢铁联合生产企业,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有员工4000余人,具备年产360万吨铁、400万吨钢、400万吨材生产能力。但当前钢企生产消费量在峰值平台波动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经营困难长期存在,钢价总体处于绝对低位,环保治理保持高压态势,金融环境不利于钢铁产业?Y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新常态下积极转变理念,坚持“建设专业化队伍、搭建专业管理平台”的总体思路,在组织结构、员工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实质改革,突出人力资源和企业管理创造价值的地位,成为企业适应常态、迎接挑战的有力抓手。

二、新常态下优化人力资源管理

1.根据组织结构诊断结果,实施组织结构变革

Y公司在过去十余年的经营运行中,逐渐出现经营业绩不佳、机构臃肿、信息沟通不畅、“扯皮”现象增加、员工士气低落、合理化建议减少、离职率增高等诸多不良组织现象。以上种种现象都是组织结构需要变革的征兆。然而组织结构的变革需要经过系统研究,制定全面规划,继而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Y公司敏锐抓住组织结构变革的征兆,及时开展了组织结构诊断,并根据诊断结果确立了组织变革的目标,实施了计划式变革。图1显示的是Y公司组织结构变革程序模型。

2.建设专业化队伍,搭建专业化管理平台

Y公司按照专业化管理思路,建设专业化人员队伍。对于新招聘人员按照其所学专业进行岗位配置,公司职能部门对基层单位本专业内机构设置、岗位匹配制定规范和标准,对本专业机构、岗位设置调整合理性把关,对不符合专业管理体系要求的及时向基层单位提出调整建议并积极沟通实施;制定专业人员岗位任职资格标准,全面审核把关基层单位专业人员的选拔、任用、培养及各单位专业人员资质,对不胜任岗位人员提出调整意见,统筹协调专业人员队伍的合理配置,组织落实人员培训培养措施。

3.结合企业员工结构实际,推进人力资源培训开发

(1)做好培训开发规划设计,提升员工职业素质技能。Y公司现有员工4000余人,其中工龄≤2年的员工占比38.1%。青工占比较大成为阻碍Y公司生产顺行与稳定的重要因素。大部分青工技能水平较低,现场经验较少,不仅容易造成生产事故频发,更容易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9.3%的员工工龄≥25年,该部分员工经验丰富,但近5年内会出现退休量激增的现象。在将员工培训开发提高到公司战略高度的基础上,Y公司将2014年定为“培训年”,下大力气做好培训开发规划设计,着力突出“师带徒”的行业培训模式,通过“传、帮、带”等多种环节,提高操作人员操作技能与现场操作水平。除操作人员外,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专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技能、分析决策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等也是Y公司关注的培训重点。Y公司探索建立人才专家型成长路线,鼓励人才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挖掘业务深度,把本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学深学透,向某个专业领域或子领域的业务专家、技术尖子、技能大师的方向发展。图2为Y公司员工培训规划系统模型。

(2)注重培训开发效果评估,以评促培。Y公司面对新常态,结合公司经营状况及培训实际,基于综合性、灵活性的培训评估原则,侧重开展培训效果评估,保证每一次培训支出都达到提高员工知识技术能力或行为表现的目的,保障培训的费用效益,同时也更加客观地评价培训者的工作,为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在培训效果评估中,Y公司通常采用现场观察、工作抽样、动态考评、调查问卷、座谈、绩效评估等定性、定量方式,进行横向、纵向比较评估。表1 为Y公司管理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效果评估节选(下属为上级评分)。

4.实施全面绩效管理,注重绩效反馈与沟通

(1)科学设计绩效考评指标,探索推行全员绩效。绩效考评指标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基础,影响绩效考评的公正,也影响组织和员工个人的工作状况。Y公司在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时,本着定量准确、灵活合理、突出特点的原则,依据岗位职责分工,从岗位工作内容出发,主要运用关键分析法提取绩效考评指标,使组织和员工个人认识到实际的绩效表现与期望的差距或与标杆的差距,使组织和员工个人都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和清晰的目标定位。同时,运用关键分析法得出的绩效指标考评体系,突出员工的贡献率,体现员工工作产出,运用绩效考核结果进行人员考评,并据此合理分配薪酬。图3是Y公司汽运业务主管的绩效指标提取模型。

(2)良好绩效沟通促进绩效管理。Y公司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不仅重视科学设计绩效考评指标,更重视考核者与被考核者就考评反映出的问题或考评体系本身存在的问题展开实质性的沟通,新常态下绩效沟通则更加凸显出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来。通过绩效沟通,对存在的问题寻找应对策略,继而对后一阶段企业与员工的绩效改善和提高发挥促进作用。通过绩效沟通,员工更加明确自身在企业中所处的角色、所应承担的功能以及企业对员工的期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员工对绩效考核目标的认同、对职责目标的明确、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可。Y公司在实际操作中采用定期会面的正式沟通方式与发生问题时会面的非正式沟通方式相结合,并且在不同的绩效管理阶段侧重点不同,如:在绩效计划阶段,管理者和考核者更多地采用定期会面形式就绩效目标和工作标准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在绩效执行阶段,管理者和考核者则更多地采用随时会面就发生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

5.实施薪酬改革,加强薪酬制度的设计与完善

(1)把握薪酬管理原则,充分发挥薪酬激励功能。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薪酬主要体现和发挥的便是激励功能。在现实的企业经营中,员工一方面追求自身的价值,获得主人翁感和认同感;另一方面更加重视追求实在的利益,劳动是员工获取收入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本手段[4]。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通过薪酬的各种具体形式,将员工收入与对企业提供的劳动贡献联系起来,通过这样的形式发挥薪酬激励功能。Y公司在新常态下主动实施薪酬改革,完善短期和长期相结合、激励与约束相协调的薪酬管理机制。统筹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关系,在“两同步”原则指导下探索“微利”时期的工资增长模式。新常态下薪酬制度设计并不以“普降”为准则,是将企业在新常态下的战略目标和计划,通过薪酬战略和计划表达出来,形成一种导向,让薪酬管理真正成为战略管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2)运用薪酬满意度调查,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Y公司在新常态下实施薪酬改革,同时注重员工对自己所获薪酬进行评价产生的主观心理感受,也就是通过种种形式确定员工对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比例、薪酬差距、薪酬决定因素、薪酬发放方式以及对工作本身、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因为薪酬满意度直接影响着员工工作行为,所以分析影响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因素至关重要。表2为Y公司技术人员薪酬满意度调查节选。

三、结语

新常态下,Y公司积极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突出人力资源经营意识,对人力资源进行成本与价值管理,全力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利润创造功能,力求利用有限的人力资源创造更多价值。在企业管理中以队伍建设和班组建设为重心,坚持推进“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理念,建章建制,强基固本,全面推进规范管理和自主管理;以标准规程为载体,以专业管理评价为手段,以流程优化为平台,大力提升现场管理,全面推进班组建设,有效规范业务外包管理,使企业基础管理稳步推进,逐步提升。进一步提高管理效率和质量,改善管理思维,完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形成各项专业管理逻辑严密且有机互补、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和充分发挥各级经营活力的现代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新常态下钢铁行业面临着危机和挑战.中国行业研究网,2014,11

[2]尹骁.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法与绩效管理[J].企业管理,2013(7)

篇7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创新与实践相结合,贯彻执行中油集团公司和油田公司工作会议关于管理创新的工作部署,以我厂“281”发展目标和实现今年天然气3.5亿方和原油10.3万吨的生产任务为中心,紧密结合我厂2008年各项经营业绩目标,针对管理难点和薄弱环节,围绕内控管理体系建设,以“降本增效”为主线,以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为目标,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大力推进全员创新实践活动,加强创新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有力推动我厂科学、安全、清洁、节约、和谐发展。

二、开展管理创新活动的目的

通过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充分发挥厂机关各部室、基层各站队在管理工作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转变管理思想,更新管理形式,完善管理制度,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促进我厂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管理创新的范围及内容

2008年,管理创新工作要紧密围绕我厂在2008年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定“一个目标”、做好“两篇文章”、采取“三项措施”、开展“四项工作”、实施“五个推进”的总体战略部署,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管理论文及发展研究课题三个方面加强创新工作。

(一)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要紧紧抓住事关我厂发展的重大性、疑难性、紧迫性问题,创新管理方法、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必须兼具创新性、实践性和效益性。成果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机构设置、转换经营机制等方面内容;在创新或改进安全环保、降本增效、开发管理、工程技术、工程建设、相关产业、投资项目、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质量管理、法律事务管理、企业信息化管理、全面绩效管理等方面内容;借鉴和应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创新成果,取得明显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其它企业管理方面内容。

(二)管理论文。要密切结合公司和我厂管理或改革的实际,有鲜明的石油行业特色,有创新的理论思维和独到的见解,对企业的改革与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管理论文要求论点鲜明正确、论据充分真实、结论明确,要结合实际情况,突出理论研究性和实效性。论文选题可参照以下内容:企业经营决策、战略管理、安全管理、hse体系、资金管理、装备管理、物资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市场营销、劳动用工、法律事务、清洁发展、和谐发展、节约发展、信息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及全面建设科技安全和谐大油田方面的思路、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方面。

(三)发展研究课题。从企业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高度出发,对企业的内外部经营环境、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发展焦点问题等进行研究,具体研究可围绕四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国家、中油集团公司及中油股份公司政策、法规的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主要是研究国家和上级有关财政税收、产业发展、劳动工资、环境保护以及深化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法律和法规及其变化情况,客观分析由此产生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利于企业正确解读、合理运用相关政策,完善内部配套措施;二是对我厂发展战略实施途径的研究。根据公司和我厂总体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对我厂各项业务的发展方式,以及财务、投资、人力资源管理等各项职能战略进行研究。三是对我厂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根据公司重组整合后的管理需要,对我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的重点问题开展研究,大力推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四是对进一步深化改革的焦点、难点问题的研究。以构建和谐企业为核心,围绕“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瓶颈、企业稳定形势维护等展开研究,对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针对我厂的经营现状和开发前景,主要围绕安全环保、节能降耗、开发管理、投资项目、资产管理、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基础工作信息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开展以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理念、方法、手段等为内容,通过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形式体现的创新活动。

厂机关各部门、基层单位要根据工作职能、主要业务及重点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突出本专业特点的管理创新活动。各部门主要侧重于专业管理机制、体制、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各基层站队主要侧重于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基层班组和岗位员工主要侧重于小改小革和管理建议等方面的创新。为此,全厂上下要全面动员,积极组织,扎实开展全员全过程的创新实践活动。

1、安全环保管理重点在如何落实安全环保责任制,推进安全环保管理运行体系建设,风险排查与隐患识别,提高安全环保意识、能力、实效性等方面进行创新。

2、节能降耗管理重点围绕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在建立节能责任体系,开展节约挖潜创效活动,提高集油、注水、机采、供热等系统运行效率,建立各种耗能设备消耗定额,降低能耗指标等方面进行创新。

3、投资项目管理重点在完善投资体系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和运行管理流程,加强项目的前期论证和实施过程跟踪管理,强化项目后期评估评价,严格项目考核等方面开展创新。

4、成本控制管理重点在成本的全面预算管理、单元核算、成本结构的优化组合、成本控制激励约束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

5、人力资源管理重点围绕优化劳动组织形式和生产管理方式,完善考核激励机制,防范劳动用工法律风险;改进培训方法,严格培训考核,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员工素质等方面实施创新。

6、资产装备管理重点在资产的信息管理、资产的盘活利用和使用效率、资产分析评价、设备技术管理、设备现场管理尤其抽油设备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7、物资管理重点在物资消耗定额的完善、物资计划、集中采购、仓储及使用跟踪管理、物耗分析评价等方面寻求创新。

8、开发管理重点在取全取准第一手资料,建设标准化油水井等方面进行创新。

9、基础管理重点在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应用,提升基础工作信息化程度,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等方面开展创新。

10、法律风险防控管理重点围绕法律风险识别,完善风险防范预案,健全法律防控体系,积极探索法律工作与各项专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运行办法,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等方面开展创新。

11、企业文化建设重点在探索文化与管理工作有效融合的途径,增强企业凝聚力,塑造企业的良好形象等方面进行创新。

四、厂管理创新活动组织机构

为了卓有成效的开展好我厂2008年管理创新活动,让管理创新活动站在高处、落到实处,使其更加贴近经营管理工作实际,厂成立管理创新项目领导组:

组长:

组员:

厂管理创新领导组下设管理创新办公室,设在企管法规科。

主任:

组员:

五、厂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小组责任

针对管理创新工作的范围及内容,厂各部门及基层站队要承担起相应的管理责任,分层级、分专业,综合协调,抓住重点,明确任务,严格按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1、实行层级管理。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内容涉及的范围、难易程度、可预期效益的大小和可推广应用的领域等因素,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三级管理体制进行管理并使每个项目都要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

对于涉及层面广,跨部门或专业,制约我厂又好又快发展的薄弱环节等项目将列为重要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统一管理。

重要项目涉及的相关部门要按项目实施的要求成立课题组,确定项目长及相关人员,落实责任和工作任务,排出运行进度,明确要达到的目标及要求,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管理。

一般项目由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结合管理工作实际确定创新课题,并实施项目管理,责任落实到人。

各基层站队要发挥技能专家、高级技师、技师、技术能手、班组长等技术业务骨干人员作用,围绕岗位生产管理实际开展小管理、小改小革和管理创新建议等活动,落实责任,大力推进全员管理创新实践活动。

2、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按照管理创新项目的专业属性和特点,各专业科室要承担起相应项目的实施管理主体责任,针对本专业管理的重点工作和薄弱环节开展管理创新立项审查、过程跟踪、验收评价等活动,认真组织项目实施。

厂企管部门是管理创新的综合协调部门和牵头组织部门,负责健全管理创新组织,建立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及专家数据库,制定和督促落实管理创新方案,组织立项审查,监督检查实施过程,开展宣传培训工作。

六、管理创新项目组的工作内容和步骤

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要本着注重创新性、实效性、可推广性的原则,抓好立项审查、实施控制、验收评价、申报评审等关键环节,对管理创新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创新。

1、立项审查

采取逐级申报审查的办法确定立项课题。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确定管理创新课题,要求每个专业科室和基层站队向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至少申报2项课题;每个班组申报不少于1项课题或建议。

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申报课题进行立项审查,确定向公司申报的管理创新项目和厂自行负责的管理创新项目,并将确定的公司级管理创新项目(2项以上)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申报立项。

2、项目监控

(1)组织实施。各部门、各基层单位要按立项审批确定的课题,结合具体管理工作运行,精心组织实施,每个项目的项目长或责任人要认真负责,半年对该课题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总结要有工作写实与分析评价。

(2)检查指导。为督促各基层单位、各部门更好开展管理创新活动,提高创新工作的质量,厂创新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对创新计划项目采取不定期过程监督和检查指导;同时,调研各项创新课题的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有关问题,调整创新方向和工作运行节奏,并总结阶段性的创新成果。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定期下发检查考核通报,及时公布每个管理创新项目的开展情况及运行状况。

3、项目验收

对实施完成的项目,厂各项目组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和提炼,形成管理建议、论文、论著、经验总结、成果报告等。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要组织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验收,验收内容主要包括创新项目关键节点的过程控制,创新项目在生产管理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必要的实施现场和相关的基础资料等,验收要形成完整的评价报告;要通过现场考核、听取汇报等方式进行验收,还要在验收的基础上,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验收合格的项目进行,并交流优秀创新成果。

对未完成的项目,相关项目组要写出阶段性的总结上报;失败的项目要全面深入分析原因,并上报。

4、成果评审。

(1)成果申报:

①凡属公司统一管理的计划创新项目,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②凡属厂管理的一般创新项目,由各创新项目组负责向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经验收合格并后评出的优秀项目成果,再由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向公司管理创新办公室进行申报。

(2)成果评审:厂管理创新办公室负责组织并严格按规定程序进行评审。评审程序:

①管理创新办公室对申报成果统一分专业提交相关部门进行初评;

②对初评结果提交管理创新成果评审委员会综合评审;

③对评审出的优秀成果,提交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批。

(3)成果:厂组织召开管理创新成果会,对管理创新领导小组审核通过的优秀成果统一进行和评价,对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成果进行会议交流、学习、应用于生产管理实践。通过评审,对效益突出的成果给予表彰奖励。

七、建立管理创新奖励机制。

设立管理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对于管理创新工作有突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专项奖励。从而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让在创新上有贡献的员工得到荣誉,得到实惠,受到激励,进一步调动全员参与创新工程的积极性。获得部级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10000元、二等奖的奖励8000元、三等奖的奖励6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8000元、二等奖的奖励6000元、三等奖的奖励4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成果一等奖的奖励6000元、二等奖的奖励4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获得部级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9000元、二等奖的奖励7000元、三等奖的奖励5000元;获得公司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7000元、二等奖的奖励5000元、三等奖的奖励3000元;获得厂管理优秀论文一等奖的奖励5000元、二等奖的奖励3000元、三等奖的奖励2000元。

八、几点要求:

(一)加强对管理创新的宣传和培训。各科室和基层单位上下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开展管理创新工作决不是喊口号,搞形式,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开展管理创新活动不是一项额外负担,而是研究解决本单位、本专业管理工作关键问题和薄弱环节的有效途径。为此,厂各基层单位、相关科室主管领导要亲自抓,积极组织宣传和动员,使每名员工清楚管理创新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知道创新的内容和方法、途径。通过宣传,使厂每个岗位、每名员工都肩负起创新的责任,使创新工作真正融入到各项管理工作实践中,形成创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开阔视野,拓展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

(二)强化创新实施过程的管理,真正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控制是目前管理创新工作最薄弱之处,必须要加以改进。在创新立项后要对创新项目实施过程组织进行必要的检查指导,对创新项目不能放任自流,坚决克服年初立项,年底总结,不管中间过程的现象。同时,要善于总结提炼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创新成果,真正使创新成果来源于实践,又作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通过创新实践,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既规范有序又扎扎实实的开展。

(三)各基层单位、各部门要成立组织,开展好管理创新工作。要求于3月26日前研究确定立项课题,完成申报工作,并排出运行时间,组建项目组。要及时制定创新项目实施方案,组织全过程实施管理,真正使管理创新工作做到有方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结果。12月22日前申报创新成果,要求创新成果、论文材料要求用a4纸打印、3号字体、楷体,创新成果控制在5000字以内,管理论文不超过3500字。

附录:1、《管理创新课题立项申请表》

2、《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3、《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附1

立项申报表

成果名称

完成单位

(含协作单位)

项目负责人

主要参加者

本单位曾获奖级别、等级、授奖单位及时间

预计效益

创新内容摘要(200字以内)

项目实施

起止时间

推荐单位

签署意见

(盖章)年月日

附2

管理创新优秀成果推荐报告书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推荐单位:

报送时间:年月日

管理创新领导小组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

主要领导

成果主要

完成人

成果创造于何年何月,在本企业已实际应用多长时间、多长范围

成果已经取得的经济效益

(财务部门核实印章)

本项成果是否已在本单位推广应用,推荐单位对推广应用有何建议、打算

成果简介

申报单位印章:厂长(经理)签字:

注:本表只对成果的来源、性质、理论依据、结构内容、使用情况和取得的效果作1000字以内的简要说明,另附专门材料(最多不超过5000字)

附3

申报管理创新成果经济效益测算表

成果名称

申报单位全称

成果实施时间

年月至年月

成果实施范围

成果计算方法及公式

成果效益指标测算结果

序号

指标名称

计量单位

1

申报前一年效益额

万元

2

实施各年累计效益额

万元

3

平均年度效益额

万元

4

申报前一年效益贡献率

%

5

申报前一年投入产出率

%

本单位财务部门审核印章

年月日

篇8

中图分类号:F04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工程项目成本预警概述

(一)成本预警及相关概念

1. 成本

为过程增值或结果有效已付出或应付出的资源代价。

2. 工程成本

工程成本即公司用于施工和预警的一切费用的总和,综合反映工程中的劳动消耗和物资消耗状况,属于检查施工公司经营预警成果的一个综合性指标。

3. 预警

预警是指对被控对象进行监视和预测,通过被控对象的某些征兆信息度量某种状态偏离预警线的强弱程度,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和机会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

4. 成本预警

在成本方面识别、预测、预报和预防不可接受风险的一组活动。

(二)成本预警的特征及原则[ 佘廉.企业预警管理论.石家庄: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 成本预警的特点

(1) 成本预警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工程成本的实时控制,而是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着眼于公司长期规划,着眼于公司竞争优势的构建,具有竞争性和前瞻性。

(2) 成本预警系统重视公司内外环境变化,具有柔性预警的特点。

(3) 成本预警系统既重视成本信息的多样性全面性又注重成本预警文化的塑造。

2. 工程项目成本预警系统的构建原则

(1) 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原则

(4)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原则

(三)成本预警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 余凯.我国房地产预警系统研究.中国物价,2007,(08):40-43.]

近年来,房地产业经营环境急剧变化,竞争日趋激烈。经营战略的重要性越来越被开发商所重视,成本预警的作用也随之突出,在经营战略中居于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

1. 预见性

2. 防范性

3. 监测性

4. 调控和指导性

二、国内外工程项目成本预警研究现状

经过文献检索,国内外工程项目成本预警研究内容很少,而找到了一些相关内容的论述,为论文提供参考依据。

(一)房地产预警体系的运作流程[ 袁贤祯.房地产业监测预警系统构想.中国房地产,1998,(3):16-19.]

1. 选择警情指标

根据灵敏性、超前性、稳定性等原则选取,警情指标可以是单一指标,如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率,也可以是由几个指标综合而成的合成指标。

2. 确定警兆指标

利用各经济指标与能够综合反映当前经济形势的警情指标的关系,或者根据各经济指标本身的性质,从各类经济指标中找出能够先行或同步于警情的指标作为警兆指标。

3. 确定预警界限

预警的警兆指标选出以后,为了监控警兆指标的异常波动,各警兆指标必须定出其合理波动的范围,即预警界限,从而划分出各预警区间。

4. 赋予权重,综合警级

各个警兆指标权重的确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尽可能综合数学定量方法使权重的确定尽量精确,要使综合后的综合指数能够体现各个警兆指标的不同影响。

5. 预报、分析警情

通过分析各经济指标和综合预警指数的波动来进行警情的预报和分析,警情的预报和分析是预警系统的终极目的所在。

(二)成本预警系统

1. 策划和建立成本预警指标体系

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是组织需控制的成本风险指标系统,是成本预警系统的核心和最主要的控制内容。组织应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对成本预警指标体系进行策划。

2. 确定成本风险警戒线和极限

① 组织应根据《成本预警指标清单》,对已确定的成本预警指标逐一策划和确定组织不可接受的风险极限和警戒线数值。

② 组织可以采用警戒线标识或控制图方式表示所设置的警戒线。

③ 对成本预警指标经济和逻辑关系进行分析和综合平衡。

④ 当组织的某些情况导致其成本预警指标体系数值不适宜时,要进行修改。

3. 及时预防和预报

① 随着成本的发生,组织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对成本水平进行动态预测,并通过将成本预测结果与成本预警指标体系中的成本预警指标逐一进行比对的方式对成本预警指标的发展趋势进行监视,确保潜在的成本风险得到识别、确定和控制。

② 典型的成本预警指标监视模型。

③ 对成本预警指标的监视频次,组织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策划,并确保满足预防和预报的时机要求。

④组织在建立成本信息系统时,应对成本预报信息的传递、沟通、分析和处理等问题进行策划,并形成文件。

4. 应急准备和响应

① 为确保成本风险来临时可以及时的进行处置将损失降到最低,增强组织的抗风险能力,组织应在成本风险预报前和成本事件发生前做好应急准备。

② 在成本风险预报后和风险到来时及时、有效地进行响应。

组织应建立、实施和保持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并在发生紧急情况和成本事件以及成本风险预报后及时做出响应,以消除或减少损失和对成本目标的影响。

为了确保应急准备和响应预案的有效性,必要时组织应对这些预案进行评审。如果可行,组织还应对这些预案进行测试,以提高预案的实施能力。组织需按预定计划进行实际演练时应评价其效果,识别计划和程序的缺陷或不足以及其他问题,以供评审。

三、成本超支分析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成本都有超支现象,所以在此分析一下原因和对策,使其他在建工程中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1. 工程项目成本超支的问题研究

(1) 工程前期成本不重视

在计划时的目标成本计算可能存在不准确性。图纸设计在委托关系下,设计公司就不太会为本公司考虑施工成本,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

(2) 资源配置不合理

公司在购买材料时,质量不检查仔细、价格不注意控制,就会造成材料消耗增加,成本提高。从西方经济学角度看,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构成不同的成本支出。成本支出对公司要素投入的约束反映在等成本线上。

(3) 各类成本费用支出控制不力

存货采购、验收、保管、运输、付款等环节未能实施严格的职务分离,造成存货的发出未按规定手续办理,也未能及时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对多年的毁损、报废、短缺、积压、滞销等不作及时处理,致使财产物资的库存管理有漏洞,员工工作效率低。

(4) 公司经济效益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当控制成本大于可能产生的损失时,就没有必要设置控制环节和控制措施,一些小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就得不到控制。同样,各种内部控制制度的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发挥。

2. 提出工程项目成本超支的对策

(1) 编制积极的投资计划

投资计划不仅局限于建设成本,还应考虑项目投入使用后的运营成本,即采用项目全寿命期成本计划和优化方法编制投资计划。利用项目管理技术——WBS(工作分解结构)方法进行全面详细的投资估算,制定一个全面而周密的投资计划。

(2)建设全过程的投资控制

项目的建设前期是影响工程投资最重要的阶段,亦是降低成本可能性最大的阶段。为此应抓好以下环节的工作:

① 对拟建项目进行深入的可行性分析论证,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并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 精确测算、合理制定标底价格。招投标中采用工程量清单报价,实行量价分离,优选工程承包单位,搞好招投标工作。

③ 从项目筹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实行人、财、物全过程、全方位的科学管理。

(3) 提高全员成本意识

工程项目成本预警系统的成效,取决于公司员工成本意识和行为,取决于公司员工的素质。没有员工的发展,就没有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同时,设计有效的绩效管理体系,进行科学的岗位分析,明确岗位职责,以岗位说明书为基础来制订绩效评估标准。

(4) 建立监督体系

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保证项目成本管理有效执行的监督体系,使工程项目成本预警系统都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各部门进行自我评价,领导审计、监督、纠正和处理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和错误,使成本管理更趋于完善。

四、结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