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专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土木专题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土木专题论文

篇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62-02

近年来,国家及社会均对土木工程专业课程的设置、人才培养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适应技术不断革新的现状。目前,由国务院批准,并由教育部、财政部全面启动并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主要是对这一现状进行的积极革新。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对“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具体解释是:“质量工程”是以提高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为目标,提高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按照“分类指导、鼓励特色、重在改革”的原则,在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等 6 个方面进行改革与建设,支持和鼓励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深入改革和大胆创新,引导高校的本科教学方向,带动教学的全方位改革和创新。所以,对于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配合我国高校教学改革以及适应土木专业发展的趋势而进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一、国内外工程类人才培养的不同模式

(一)国外人才培养的模式

国外工程教育领域,具有代表性的两种模式主要有美国模式和欧洲大陆模式。美国模式主要是由社会和学校两部分组成,高校学生在校期间先进行工科基础教育,学生毕业后则由社会提供具体化、职业化的专门教育,并且有各专业的工程师考试和职业资格认证的要求,在完成所有项目以后才能成为工程师;欧洲大陆教育主要以法国和德国为代表,其培养过程主要在学校完成,大学生在学校要先完成与工程师相关的基本教育和基础训练,获得职业资格认证,则在毕业时可以取得工程师学位。国外工程类的人才培养模式,均对学生的基础教育和实践有着同等重要的要求。

(二)中国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中国工程教育则较为倾向于知识,其教育的主要目的和出发点在于传承和创新人类的知识和文化,这种观念也被称为学科本位论。因此,也造成了中国土木工程教育的主要模式为:高校学生在校期间接受的是土木工程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学习,毕业进入专门企业以后,通过在企业具体工作的过程中来完成工程师的职业教育,自此才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土木工程师。

综上所述,中国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关的课程设置都是沿革了国外的相关模式,但因为中国教育界和高校对于大学生培养的认知是在于知识的引导与学习,因此也造成了大学生土木工程师职业化培养的滞后,不能与其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进行有力的结合,土木工程企业在招聘人才时皆希望大学毕业生已具备与工程师相关的基本能力,土木工程企业无需再进行其基本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土木工程企业的用人观念也要求我们高校在土木工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变革。

二、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如上所述,中国工程教育人才较为偏向于知识的传承和创造,因此,我国土木工程教育的现状存在有多种矛盾体:第一,国家、社会、企业均需要工程师人才,而高等学校却不培养工程师。第二,学校教学主体缺乏工程实践经历,而学生却需要接受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第九届(2008 )全国高校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工作研讨会中,总结了国内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类型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定位。根据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最新的调研统计,我国目前共有362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其中研究型大学(985、211学校)共有65所,主要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学型学校297所,主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 第二,不同类型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在单位规模(大型、中型、小型)、单位性质(设计、施工、管理)、岗位层次( 总工程师、主任工程师、专业工程师) 等方面有所不同。

目前,较多高等学校对于实践性教学和创新型能力培养不够重视以及没有充分合理的认识,部分高校只是简单地复制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使得高校毕业生一方面在从事科学研究时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另一方面从事施工技术时又缺乏相关的工程职业素养,从而导致了社会对于高等学校工程教育教学质量认同程度的不断降低。

三、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学发展的基础

党的十七大、十报告中均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辟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关键和基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是针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学发展观所实施的具体做法。

(二)从中观角度讲,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型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是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的现实要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木工程材料的更新,土木工程建设市场的开放,使得这一行业的垄断逐渐破冰,与土木工程施工和监理相关的企业也逐渐改变了过去的单一经营模式,并试图向横向全面发展。但是,现今的山区高速公路、大型桥梁隧道工程、超高层建筑工程、特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航道工程等各项技术的难度不断提高,项目的管理与国际接轨,使社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高校中对土木工程师的培养模式日益陷于“学术化”和“通才化”,毕业生对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缺失已然与社会对土木工程师的实际要求脱节,土木工程行业所需要的技术、管理、创新等全方位高素质人才,在高校中未能如愿以偿地培养出来,因此,要求开办有土木工程专业的各类高等院校,必须转换人才培养的思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的途径和方法。

(三)从微观角度讲,探索和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保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根本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都存在着找工作难的问题,这一方面与高校人数逐年增多有关,但也与高校工科教育严重的产学脱节有关,高校教育只重学术性和与当代最新技术的脱节,使得学生对于实践有着眼高手低之惑。要解决“就业难”这种现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观念,并逐步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不断强化本科生工程技能方面的培养,加强工程类毕业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几点建议

综上几点,我们通过对国内外工程教育的比较以及对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意义的认知,可以发现工程教育必须紧紧跟随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同时必须以社会、企业的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操作能力为要求,更好地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工程师人才。在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笔者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具体的教学中,第一,要加强实践教学的环节,逐步深化地为学生创造创新实践平台,改善实践环境,推动学生自主创新活动;第二,在设置培养方案的环节上,要不断地完善工程教育中的工程设计和实践类课程体系,使得这两方面的课程能够贯穿高校学生整个大学教育过程,争取使得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有较大的突破;第三,不断深入和摸索高校的产学研结合模式。高校应当努力争取校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等实践基地的建设,在行业专家的指导之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教育观念上,第一,做到大众化教育和技术教育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并重。第二,建立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老师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校外企业技术老师则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才能在综合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将具有更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将更为主动地学习和具有更高的工程设计创新能力。第三,要有国际化教育的思路,高等学校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和双语教学,使学生能够接触到所学专业领域中最高精尖的技术和知识,也使学生能够有高度的国际视野和娴熟的技术沟通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姜秀英,俞亚南,陈仁朋.土木工程创新设计实验班的架构与实施[J].高等建筑教育,2009,17(6):109-112.

[2] 朱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能力培养途径探讨[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21(5):93-96.

篇2

关键词:全英文课程;研究性教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16-02

本科专业课双语和全英文教学是当今大学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方向[1],也是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举措。全英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在提高学生英语实用能力的基础上,传授专业知识和开拓学生的国际视[1,2]。因此,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更应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英语在专业领域内的应用能力[3]。本文通过在总结全英文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引入研究性教学理念,提出了模块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在《FIDIC合同条件》课程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以期培养具有实践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国际工程实际问题的高水平本科生,进一步推动“双一流”的建设。

一、全英文课程教学的问题

由于全英文课程与英语类、专业类课程均不同,且在课程体系中比例少(约1―2门),因此教师和学生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教与学方法转变的问题,包括:

1.教育国际化不足。教师在选取教材和组织讲授内容时,将中文授课资料汉译英后直接讲授[3]。全英文课程应培养具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因此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上都要紧跟国际前沿和趋势[4],可引入最新英文原版教材,或者结合课程特点对英文原版教材的内容进行调整和修订。

2.学习重点倾斜。部分学生将课程的重点放在了专业英语的学习和表达[1,5],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和国际思维的学习与训练,可通过增加案例教学内容、丰富互动式教学方法等手段激发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和知识的转化。

二、基于研究性教学的模块式多元化教学模式

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主动性和兴趣的激发,重视学生的发现精神和探索精神[5]。在教学方法上,改变原来的教师全程讲授,学生台下“静听”讲授方式,转变为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主的“模块式多元化教学”的模式,如图1所示。

1.课堂讲授模块。以实际工程需求为导向,强化学生“因为解决工程问题的需要必须学习该理论”的问题意识和责任感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例如在课前引入一个工程索赔案例,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启发和诱导学生主动寻找相应的知识点去佐证自己的观点。

2.专家讲座模块。由富有国际工程管理经验的企业高管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解,目的是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转换专业视角,拉近和社会的距离,增强专业自豪感。学生在课后上交听课笔记和体会,作为综合考核的一部分成绩。

3.专题汇报模块。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感兴趣的知识点深入学习,完成专题论文并进行汇报,目的是培养学生文献查阅和分析、专业英语表达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课程开始初期下达专题汇报任务,并对文献查阅的方法和论文撰写的要求和技巧进行简要讲解,并要求学生多与教师沟通论文内容,以便更好地达到预期培养目标。论文和汇报成绩同样作为综合考核的一部分。

三、改革实践和效果分析

1.《FIDIC合同条件》课程简介。该课程共32学时,面向工程管理专业大四本科生,是全英文讲授的专业修课程。由于学生在大四阶段已经完成了基础英语和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专业知识和英语水平上具备引入“研究性教学”的基础。

2.改革效果分析。模块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在中国矿业大学《FIDIC合同条件》课程中进行了为期2年的应用。在2015―2016年采用模块式多元化教学模式,即将一般性的通用条款放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学习,课上增加大量案例讨论和分析,并辅以专家讲座和专题报告的形式进行深化。跟踪分析2013―2016共4年内(由同一教师授课)的出勤率、课程通过率、成绩平均分、成绩标准差四项指标,详见表1所示。

(1)出勤率显著提升。改革后课程通过率提升8%,说明模块式多元化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氛围,对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缺勤率10%主要是由于大四阶段学生需要外出找工作。(2)课程通过率和成绩平均分小幅度提高。改革后课程通过率提升2%,平均分提高3分,这意味着模块式多元化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掌握度和学习效果,但效果并不显著,这与考核方式的改革以及学生英语基础有着重要关系,工科学生自身英语基础较弱的通病很难在32学时的课堂教学内解决。为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拟通过对选修的学生进行适当的筛选[6],以免加重少数英语和专业课基础较差的学生的学习负担。(3)成绩标准差明显降低。改革后课程得分的标准差由16降低到12,说明学生的成绩更趋近于平均分,缓解了改革前学生成绩两端分化的现象。同时,也说明模块式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互动和研讨等方式,更多地激励了低分区的学生向平均分靠拢。

四、结语

在国家“双一流”建设和“一带一路”等战略部署下,迫切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思维和视野的高素质专业人才,这就对全英文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将研究性教学引入全英文课程,提出了模块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该模式突出了研究性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和主观能动作用。通过在《FIDIC合同条件》课程中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在全英文课程中引入研究性教学效果良好,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全英文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文静,贾宏志,耿滔,黄元申,张大伟.高校双语专业课教学改革的研究和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4):115-116.

[2]张虎元,刘平,吕擎峰.研究型大学工科专业教学模式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6):15-18.

[3]寇珏,孙体昌,孙春宝,徐承焱.工程类本科生课程全英文教学实践[J].中国冶金教育,2016,(2):63-65.

篇3

为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工程人才的需求,国家把培养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计划上升为高等工科教育改革的国家战略,并列入国家长期发展改革纲要。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计划要求通过高等工程教育培养一大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终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卓越人才特征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本文介绍针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以及先前的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桥梁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成绩评价标准的创新研究和改革的情况

一、创新型卓越桥梁工程师培养体系与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的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桥梁工程课群组、研究生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历史悠久,办学特色鲜明,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过去多年中参与了国内众多特大桥梁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科研工作,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其中多数已成为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导和技术骨干。现今国家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量铁路、公路桥梁项目投入建设既为桥梁工程专业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但同时也给本专业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面对国际化、创新型、竞争性的社会,保持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我们必须落实同济大学提出的“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计划,建立一个完善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国际交流平台。作为土木工程学院下属的重要单位之一,桥梁工程系应当着眼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同济大学深入开展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精神,着力于培养具备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专业特色的卓越工程师。通过对当今社会需求以及桥梁工程学科发展需求的透彻分析,桥梁工程系在原有基础上,经过教授沙龙的多次讨论,最终对本科生培养计划做了大幅度调整。由于学生选择专业方向之前的大部分课程由其他系老师教授,故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主要针对专业课和实践环节课程设置。新修订的培养计划中,大部分课程自2009年以来首次开课,部分课程由原有课程局部修订而来,只有极少部分课程没有改动,所以在未来四年中,新修订的课程都将纳入到“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将继续坚持不懈、全面深入地进行本科“教学改革与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以全面提升桥梁工程系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开展创新型桥梁工程系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与课程建设项目的教学改革研究,对该领域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非常有必要和实际意义的。

二、先前的桥梁工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内涵就是着力于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训练,特别是重视强化培养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创新精神,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同时高等教育要在培养过程中和行业企业深化合作,创新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卓越人才的机制,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机制。针对这一要求,现行的桥梁工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

1.教学内容滞后于桥梁发展现状。目前,各专业在总的课程学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大幅度精简课程学时,来增加课程的数量。由于授课学时有限,桥梁工程课程的授课内容仍然重点讲授简支梁桥和拱桥的构造与计算,对于其它桥型只作简要介绍。根据对学生的调查访问,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对桥梁建设技术水平的认识还停留在十几年前,对最新的科研方向和技术水平知之甚少。

2.对桥梁施工与养护技术不够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修建更多的大跨度桥梁以跨越江河海峡等。桥梁跨度越大,其施工难度也越大。另外,我国既有桥梁坍塌事故频频发生,桥梁病害问题令人堪忧,种种现象表明,建国后第一个桥梁养护高峰已经来临,而养护管理是解决养护工作的灵魂。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对这两方面的重视还远远不够。

3.师生互动交流不足。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的背景下,各大学纷纷扩招,专业人数大幅增加。很多学校往往把同一专业的学生们集中在一个大教室中,集体授课。由于在上课时,老师要面对更多的学生授课,从而无法顾及到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师生之间就专业问题也会缺乏充分的交流。

4.实习内容繁杂,缺乏针对性。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中学生往往会被安排很多的实习内容。然而,由于教学实践环节总学时保持不变,从而使每个实践活动安排的时间减少,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参加的实践项目缺乏充分的准备,往往草草了事。

三、针对创新型卓越桥梁工程师培养而进行的课程改革

1.调整桥梁工程课群方向的专业课设置。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针对当前社会需求以及桥梁工程学科发展的需求进行透彻分析,在原有的基础上对本科生培养计划做适当调整,对本科生教学的课程进行完善,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在2009年2月20日、26日和3月3日分别召开讨论会和教授沙龙专题讨论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课群方向)专业课设置调整。经过再三讨论决定,在学生的培养计划任选课部分增加“桥梁施工与养护”、“桥梁工程发展与展望”和“轨道交通桥梁”三项内容,相应取消了“桥梁抗震与抗风”、“桥梁电算”和“箱梁分析”三项可选内容;在实践环节将“简支梁桥课程设计”、“连续梁桥课程设计”、“拱桥课程设计”和“墩台与基础大作业”四项内容穿插在“大跨度混凝土桥梁课程设计”和“钢与组合结构桥梁课程设计”中。

2.所有课程开设小班教学。在专业课总学分和总学时不变的情况下,为了提高专业课教学效果,鉴于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桥梁课群方向)学生人数已达80人左右,满足开设两个平行班的基本条件,因此,拟将所有专业课限选课由原来的一个班,修订为平行开设两个班。

3.创新教学评价方法。创新型卓越工程师人才的综合素质综合了知识、能力及人格的培养要求,在教学评价上不仅要重视书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的评价,也要考查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要实现能力的培养就要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重视对学生获取能力的考核与评价,为不同类型的能力制定相应的操作标准和评价方法,明确能力考核目标。通过建立兴趣团队小组共同完成一个工程实践或研究项目,学习团队建设以及团队成员间的分工合作,讨论、答辩以提高运行效率。专业知识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训练、习题练习、课程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教与学,具体内容根据课程大纲要求,结合专业课程要求确定实施;专业知识的评价方法可以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能力及人格的表现能力,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专题论文、课程设计、平时训练、小组合作完成课程课题等进行单独或综合评价。

4.加强师资队伍、教材方面建设。安排知名教授担任各课程建设的项目负责人,参与和督促各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执行。在教学中,原则上每位教授所带课程不超过2门,其中专业课老师优先考虑教授。在调研和分析国外著名大学同类课程授课教材的基础上,参考编著适合本课程的双语教材,制作、完善各课程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实践证明,通过改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成绩评价标准的创新,同济大学桥梁工程系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创新型卓越工程师课程教学标准方法与途径,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桥梁工程各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热情,无论是在桥梁工程的理论学习还是在课程实践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学术能力和职业能力得到普遍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一直以来,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分为一般设计、专题、翻译三个部分。其中专题和翻译部分的要求土木工程各专业方向基本相同,差异主要表现在一般部分的内容。交通土建专业的一般部分毕业设计主要分为道路工程和桥梁工程两个设计方向。工程设计一般需要基于一定的原始条件(自然环境、地形地物、荷载条件等),原始条件不同,则技术方案就不同。因此,相对来说,进行道路工程方向设计的每个学生原始条件都不同,技术方案差异就较大,学生个人的专业思想和技术素质可以得到锻炼和体现。但桥梁工程设计方向的原始条件较为单一,又受到计算工作量限制,因此学生的技术方案变化就很少。另外,除了公路、桥梁两个传统专业设计方向,由于目前就业市场环境需要,近年来逐渐出现毕业生在市政道路、隧道工程、地铁工程等单位就业的现象,而这些也都与交通土建密切相关,但目前这些方向的毕业设计内容缺乏。所以,从整体上来说,目前的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内容组成模式缺乏多样性。

(二)组织模式缺乏灵活性

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实践教学工作的组织开展模式仍是采用先学生选题后分组指导的方式。这种模式的问题首先出现在选题的方法上,目前采用的方法是从教师出的专题论文题目中进行选择,选择了哪个教师出的题目就跟哪个教师的小组做一般部分设计。教师出的专题题目往往和学生人数相等或者稍微多一些,这样以来,选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重复(多人选一题),尽管后来采用了“增加志愿”的办法进行协调,但效果仍不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再加上由于将设计方向和选题挂钩,就容易造成“选择方向”和志愿从事的设计方向不相符,使得学生更加无所适从。因此,这是一种被动的选题,失去了原有的选题意义。应该鼓励学生自主选题,不是从老师给定的题目中选,而是自己拟定题目后与老师沟通、讨论后确定,这才是真正的选题。目前这种被动的选题方法常常导致学生勉强接收、被动应付。还有就是没有经过合理的控制分配,造成分组后常常是各组学生的素质差别太大,给指导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从整体上说,需要对目前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的组织模式进行调整,采用较为灵活的模式来满足实际现状的需要。

(三)指导模式缺乏高效性

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也是采用分小组指导的传统模式,然而由于专业特性,这种分小组的指导方式在本专业应用时存在很多缺点。首先,目前交通土建专业设计分为公路、桥梁两个方向,每个设计小组跟随一个指导教师就一个方向进行设计,小组之间相互独立。那么,对于公路工程方向来说,采用山区地形进行设计必然会遇到建设桥梁的问题,基于工作量的考虑,学生此时往往“重公路轻桥梁”,导致桥梁方案容易出现方案不合理的现象,影响整体的工程方案质量;对于桥梁工程方向来说,抛开工程背景环境单纯对某种桥型进行结构设计计算,计算的成分过多,设计的成分太少,学生的专业思想训练过弱,这种指导方式无法完整地锻炼和表现学生的专业思想和技术素质。另外,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说,每个教师的专业侧重不同,而路桥工程涉及面较广,遇到的技术问题多变,有时难免对偏离个人专业的细节技术问题把握不好,单独指导不如小组配合指导更加有效。为此,目前指导模式的教学效果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二、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为解决

交通土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设计内容模式改革

第一,将目前各自独立的设计方向改变为综合设计,即基于一定设计原始条件,公路和桥梁同时考虑,合并设计,将桥梁设计放在公路设计地形的大背景当中,这样的优点在于克服了原有的桥梁设计简单方案化以及过于程序化。当路线行进过程中,需要设置桥梁的时候,桥梁的方案对于路线影响其实是很大的,综合考虑有利于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样以来,整体设计重点突出方案的考虑,加强设计思想的锻炼,适当降低纯计算的内容和工作量,而使得总工作量和原来大致相同。第二,以公路、桥梁设计为主,适当增加城市道路、隧道、地铁的设计内容,总体上使得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化,达到这一点,可以通过设置设计背景进行体现。原有的设计背景大多数是选择距离城市很远的地区,这样的背景决定了设计以公路为主要对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提高,城市交通愈发重要,也造成了一定的相应人才短缺,为此,可以将设计背景设置于城郊地区,从而形成以公路为主,近城部分涉及城市道路以及地铁等设计,以迎合市场需求。

(二)教学组织开展模式

改革对毕业设计组织工作开展模式进行改革,重点是选题和分组的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地对设计工作进程进行控制,主要的办法是变目前“先选题后分组”为“先分组后选题”。这种方式有效地避免了选题的盲目性以及扎堆现象。一旦选题扎堆,最终还是仅能满足一个同学的选题,其余同学需要重选或者命题,于是先选题无法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也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先分组则可以将选题人数化整为零,小组内进行选题必然效率更高,同时,先分组的还可以考虑小组间学生成绩、能力的均衡,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设计过程中,一个小组的设计进度和质量需要有1~2个领头羊,形成一种设计工作氛围,无形中促使着整个设计小组工作的前进。分组后的选题由“指导教师出题学生选”这种被动状态变成“学生拟题再与教师商定”这种主动选题。而对目前的过程管理,则应该改变现在的“大阶段制”为“小阶段制”,即需要将检查节点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事实反复证明粗放式的管理容易使设计工作失控,往往形成了赶设计进度的现象,设计质量难以保证。通过教学组织方式改革,总体上使毕业设计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客观化和灵活化。

(三)指导工作模式

改革针对目前采取的独立小组指导工作模式进行改革,配合设计内容模式的改革,主要采用设计指导小组的工作模式。将设计内容中的道路、桥梁、隧道、地铁合并设计时,当然需要相应方面的教师参与指导,为此,应由2~3名教师组成设计指导小组,其基本组成原则为小组成员的专业搭配合理,尽量兼顾职称、年龄的搭配,并考虑工作量等因素,每个教师平均指导人数可以与原来相同。这样以来,由原来的一名教师指导全部设计内容无法对每个方向进行精细掌握的状态,改为整个设计小组共同控制,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合理分工,发挥各小组指导教师专业优势进行设计分部指导和质量控制,总体上提高了毕业设计指导工作的质量和效果。

篇5

一、租不拦典、典不拦卖

清末民初,房屋的租赁、典当、买卖三者交叉出现,共同建构了清末民初房屋交易市场。当租、典、卖之间发生叠加矛盾时,三者权利孰轻孰重,将会影响到交易双方各自权益的争取。一般民事习惯认为,租约的效力低于典约,典约的效力低于卖约。即承租人的权利不能对抗出典契约的成立,承典人的权利不能对抗买卖契约的成立,此即“租不拦典、典不拦卖”。租赁、典当、买卖三种交易行为之间的效力高下关系由此可窥见一般。黑龙江各地习惯大抵如此。龙江县习惯,凡租借房屋,“于约定期限内,业主因不得已之事故,出典此房屋或土地时,租户不得拦阻,因原约期限仍然有效,租户只得主张赁借权,转向典户纳租可也,俗谓‘租不拦典’。至于已经典出之房屋或典地,业主又欲出卖时,典户亦不得拦阻,只得主张质权而已,俗谓之‘典不拦卖’。”[1]。

青冈县习惯,“房屋在租约未满以前,业户若欲出典于人,租户并不得出而拦阻;即在典约期限未满以前,业主如欲出卖于人,典户亦无拦阻之权。”[1]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县区在业主行使“典、卖”权时,租户有优先“接典承买”的习惯。如嫩江县习惯,“房屋业主对于租户在租约未满期以前可以出典或出卖,租户不得阻止,惟须先向租户商议,如租户不愿典买时,方可典卖第三人。”[1]景星设治局地方习惯也是如是,租户租赁房屋时,“业主如欲典卖,其租户在租约期限未满以前,得尽先接典承买”[1]。此外,索伦设治局地方及大赉县、泰来县、呼兰县、兰西县、绥棱县、庆城县、望奎县、木兰县、巴彦县、通化县、汤原县、瑷珲县、林甸县、肇东县、萝北县、漠河县均有“租不拦典、典不拦卖”的习惯。可见,这一习惯在黑龙江省实属普遍。仔细研读“租不拦典、典不拦卖”习惯,可以看出此习惯多有一共性前提,即“未届回赎期”。也就是说,租、典期未满,业主对于出典之产随时可以出卖。显然,这一民事习惯更多保护的是业主利益,而对于租、典户利益则缺乏足够的重视。

法治社会,私有财产权是私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基本人权。从清末民初各地房产买卖习惯看,人们普遍地将租、典(当)、卖三者“权重”按“买卖权>典当权>租赁权”次序排列,证明业主享有房屋的最终处置权。每当出现因“三权”重叠引发纠纷而诉至法院时,地方审判庭往往会将“租不拦典、典不拦卖”的习惯作为根据加以采信,似乎更能说明私有财产(所有)权概念和意识已深入到社会各阶层。不可否认,中国现代私权制度之所以肇始于清末民初是移植西方法律制度的结果,但从某种程度上讲,似与中国民间社会广泛存在诸如此类的民事习惯也有关联,否则,移植的东西再好,恐怕会因缺乏应有的土壤而夭折。

上述分析是站在业主(卖方)立场上作出的,论文格式下面不妨再站在“租方”立场略加分析,或许能把问题看得更全面。买、卖双方的租赁或典当关系一经成立,二者必然是在“合意”的基础上就某些易引起争议的问题达成口头的或者书面的协议,即“租”是建立在“契约”成立的基础之上。显然,在与受租者契约尚未到期之时,业主就可随意将房屋转典、转卖与第三方的做法似乎欠妥。当然,承租方的一丝“优先权”似乎能起到平衡交易各方权益的作用,但它在很大程度上会因租方没有足够的资本力量而落空。总之,“租不拦典、典不拦卖”势必会侵害受租者的正当权益,也容易在利益相关方之间引发诸多不必要的纠纷。

二、借地不拆屋

房屋租赁中,或许来自家庭自身人口增长的压力,或许出自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大多租房户会与房东商议自行添修房屋,那么,这里面自然会牵涉一个关系到出赁人(房东)与承租人(房户)切身利益的问题。即:租房期限终了时,之前由承租人建造之房屋产权归谁所有。据《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物权编所载,涉及黑龙江房屋租赁的调查主要是围绕“添、修房屋”展开,不同县区,习惯略有差别。“借地不拆屋”乃习惯之谓,其意为:“居民租住房院,得添修房屋,于其租住期限终了时,对于添修房屋,若系土木相连者,无论间数多寡,通归原业主所有,不能自由拆动。”[1]清末民初,黑龙江所属各地,多有“借地不拆屋”的习惯,只不过细节之处稍显不同。如青冈县习惯,“居民对于租住房院,得添修房屋,于租期终了,不得自由拆动,悉归原业主所有。”[1]呼兰县有将“添修房屋”卖给业主的习惯,“至于租住期限终了时,对于租户添盖之房屋,量物作价,卖归原业主。”[1]。

一般情况下,房户“添修房屋”需事先与房东进行商议,而且,“主客双方缔结租约之际,须将添修房屋、租期终了归业主所有条款明订于契约之中,方为有效。”[1]换言之,该习惯需有房东知情并经书面形式予以明确才得以承认。如绥化县,“借地不拆屋一项,绥化商民虽有此习惯,必须事先于契约载明,或添修时得原业主同意,方为有效。”[1]巴彦县习惯,民商租住房院,借地兴修,“如租限终了,对于添修房屋土木相连者,无论间数多寡,统归业主管有,不许租户拆动。须于租约载明,认为有效,否则,不在此限。”[1]此外,讷河县、索伦设治局、汤原县等地均有此类习惯。也有些地方这一习惯并不需要书面确认,仍可生效。如庆城县,“借地不拆屋”“以口头契约即可有效,无须载明条款,多有并租约而无者。”[1]望奎县习惯,“原订租约时未尝载明,亦认为有效”[1]。木兰县习惯,“无论契约,有中人即可发生效力。”[1]房屋租赁期限终了之时,房户添修的房屋能否自由拆动,要看原订租约对此有无载明。如克山县习惯,“倘原订租约言明到限日自由拆动,则所添修房屋当然由租户拆去。如原订租约载明租住期限届满,所有租户添修房屋统归原业主所有,则所添修之房屋当然不能自由拆动。”[1]兰西县习惯与克山县习惯颇为类似,“商民租住房院,遇有添修房屋炕墙等项,应需土木材料,如由房东购置,则土木工钱归房户支出,于原订契约载明,期满统归房东管业,房户不得拆动。倘土木材料、工钱均由房户自备,房户搬移时得自由拆动,或由房东给价留买。”[1]。不过,黑龙江一些地方由于地处偏僻,为招徕移民开垦荒地,当地地主多为移民出资建造房屋且不收房租,因而,无“借地不拆屋”之习惯。据嫩江县知事会员薛翘如报告,“居民租住房屋一款,本县草莱甫辟,新来垦户多系自己建筑屋舍,其招来地户由地主建房居住,不纳租金,故阖境向无租户添修房屋之事。”[1]再如通北县知事会员熊良弼报告,“属境新荒甫辟,佃民户不易,凡有来境租种地亩之附户,所住房屋统归原业主修盖。如房屋不敷占用,亦须原业主随时筑建,即间有不租地亩,只租房屋之户,添修房间亦由原业主担任,并无租户添修房屋之事。”[1]漠河县习惯也是如此。

对于租户而言,“添修房屋”之费用是不小的开支,一般情况下,“借地不拆屋”这一习惯本身亦把房户的物质利益考虑在内,比如房东与房户可就费用分担问题事先达成一致,至房租期限届满或提前退租之时,以权充房户利益损失之弥补。如景星设治局地方习惯,“修房费用统由房租内扣除,须载明于原订契约内。”[1]大赉县习惯,房户若出资筑修房屋,可在议定期限内免向房东支付房租:“民间有行借地不拆屋者,必先立租约,将期限若干年、房间若干数,均载注详明,然后修筑,其修筑费尽归租户担任,名曰‘垫修’。待兴修完竣,归租户居住,其年限少则五年,多至十年不等,以租约内所载之期间为度,限内不出租价,至期限终了时,房归原业主。”[1]绥棱县习惯,“商民租住房院,如添修房屋,向于租约内载明添盖房屋几间,每年作租价若干,按年代扣除,以所扣租价足抵添盖房屋之代价为止,亦曰‘垫修’。若租住未至期限,因特别事故退租时,所扣之租价不足抵其垫修之代价,原业主应如数补给。”[1]另外,泰来县习惯、瑷珲县习惯与上述各地习惯并无二致。

总体而言,“借地不拆屋”习惯对于租户和业主或土地所有权人均有一定益处。一方面,业主或土地所有权人在无需支付充足资本的前提下获得了房屋的所有权;另一方面,租户最终在仅支付相对较少的建筑费用的前提下,于一定期限内占有了房屋的使用权。同时,这一习惯对于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似乎不无裨益。基于此,把此习惯认作良善风俗当不为过。

三、中人、租期及零星修补费用

从制度效能上看,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西方启蒙理念中的契约社会,但不容否认,以观念层面而言,中国古代是充满契约意识的社会。至近代,西方式的契约意识日渐增强与成熟,成为调整和维护人们社会生活秩序的有力支撑。清末民初,黑龙江各地租赁房屋须先行立契的做法几属社会常态。诚然,纷繁复杂的历史本来不可能还原,要研究这一时期该地房屋租赁中丰富多样的民事习惯,困难可想而知。正因如此,契约必然地成为研究房屋租赁中民事习惯所要选取的最重要、最直接的资料来源。应说明的是,清末民初黑龙江各县区的房屋租赁契约书式比较一致,这里不妨先就黑龙江讷河县的一纸房屋租赁契约加以誊录,以说明相关问题。透过它,能很容易地研读出清末民初该地许多租房信息,进而由此得出其习惯的大致轮廓。

契约[1]全文如下:立出赁房间人永和堂,今将自置市房一所,坐落在讷河县新街基十字街西南角,计门面草房七间,门窗、户壁俱全,大门、水井伙用,院内丈尺注图列后,凭中人说允,赁与裕厚永营业居住。每年租价江市钱二千八百吊,按二、八月两季交纳,并言明一租六年为满,在此六年之内,不许增租涨价,两家均不得转租他人,但许住户自辞,不许房东驱逐。历年零星修缮,系住房人自理,如房屋坍塌不堪,应由房东修理。又或大拆、大盖或添修房间,系客工主料,惟须两家商量妥协,始能有成,迨六年后,再行另议。此系两家情愿,各无反[返]悔。特立文契一纸,各执一纸存证。中人:李子新张泰代字:单五臣中华民国年月日立租契人永和堂这纸租房契约言简意赅,展示出房屋租赁时的诸多细节内容,比如房屋位置、房屋间数,甚至面积、租房用途、租赁双方身份及中人、租期、租金、房屋修理费、双方权责关系,等等。

现据《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再将龙江县、绥化县、庆城县、林甸县等地房屋租赁契约(囿于篇幅,不再将上述各地契约全文誊录)中隐含的民事习惯择其要者,列述于下:

其一,关于“中人”。“中人”在中国古已有之,因地域、时限不同,其称谓略有区别。就黑龙江各县区而言,有“中人”与“中见人”、“中保”、“保人”等。至于“中人”之功能与作用,依上述契约中“凭中人说允”一句就可知他在房屋租赁双方之间扮演着介绍、调解、见证的角色。如龙江县房屋租赁契约(出租房人:崔恩惠;租房人:二合公)中分别有“……以上等情,系同中人明白商议,决无反[返]悔”[1]语。此外,每纸契约文后签字画押的“中人”数目少则一、二,多则五、六,甚至更大。如龙江县另外一纸契约文后签字画押的“中人”竟有“沙金亮、范文玉、范文显、文焕章、左青照”[1]五位之多。

其二,关于租期。房屋租赁契约,租期之长短大多明订契约之中。根据租期长短,有些地方有不同分类。如讷河县习惯,租房期限,“分有长期、短期、半季三种”。“租住数年或十余年”谓“长期”;“租住房屋期限一年”谓“短期”;“租住半季,以本年二月起至八月止,或自八月起至次年二月止”谓“半季”[1]。就《民事习惯调查报告录》来看,黑龙江各县区房屋租赁时限一般长达数年。龙江县有“十二年”、“二十五年”的租期,而在呼兰县,租户甚至可以“永远租用”。不过,房屋租赁契约一般很少或不规定具体租期的始止时间,这最终要由买卖双方自己协商确定。此外,若租期尚未届满,房户可以辞别,而房东则无辞客之权,这一习惯多在契约中有所体现。如龙江县习惯,“许住不许撵”[1]、“只许客辞主、不许主辞客”[1],庆城县习惯,“准房户辞房东,不准房东辞房户。”[1]然而,个别地方如绥化县有租赁双方是不能随意辞租的习惯,“房东不许増租撵户,而房户亦不得见异思迁。”[1]其三,关于房屋零星修补费用。黑龙江各地房屋租赁,零星修补费用一般是由租户承担,与房东并无牵涉,俗名“上苫房东,下苫房户”,又名“上苫房东,下抹房户”或“大修归东,小修归户”,等等。

如龙江县习惯,“零星修补,皆归房户修理”[1],“房屋糟烂,房东不能修盖,俱属房户修盖”[1]。庆城县习惯,“房屋有应修理之处,上苫房东,下抹房户。”[1]林甸县习惯,租期内,“房户自修、自住”[1]。不过,假使房屋损坏非由房户过失造成,那么此项费用也有以房东来担负的。如绥化县习惯,“屋宇墙壁如有坍塌、倾圮、渗漏等情事,非出于房户之故意或过失者,其效力费用俱由房东担负。”[1]另,讷河县此项费用之承担与租住期限之长短及“大修”、“小修”有关。“长期”租住期间,“房屋稍有损坏,即归房户修补,费用亦归房户自备,俗曰‘小修’。如房屋坍塌不堪,应由房户通知原业主修理,或因原业主住址过远,觅工修理未便,延缓亦可,由房户垫款先修,俟原业主到时,再行归垫,或由租金内逐年扣留,倘逐年未能扣齐,即被原业主将房屋变卖,此项垫款亦应由原业主如数补偿,俗名‘大修’。”“短期”租住期间,其习惯与前者相同。然而,“半季”租住期间,“无论发生何项应修工程,房户概不负责。”[1]通过对“中人”、“租期”、“房屋零星修补费用”等习惯的考察,一方面可以看出当时房屋租赁契约的完备与成熟,与现今此类契约有相似之处。

篇6

摘 要:结合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自身特点和办学定位,以扎实理论基础、突出创新意识和强化实践应用为培养目标,从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考核方式三方面进行了材料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践证明,通过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应用技术型本科;材料力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36-03

从2014年年初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到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做出“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战略部署,再到3月25日教育部在京召开2014年度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推动地方本科学校转型发展”,再到4月25日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举办首届“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形成关于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驻马店共识”,一系列部署引起了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对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的广泛热议.应用技术型高校以培养应用技术类人才为办学定位,其培养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于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和专业能力又强于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对学生的教育不能沿袭传统本科的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一系列地改革.

材料力学是机械类、土木类等工程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某些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过程中要综合运用课程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结合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工程技术人员所需的基本训练,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有目的从事工程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因此材料力学课程在工程类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材料力学教学经验,为适应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总结了该课程在理论教学环节、实验教学环节和考核方式三方面的改革,通过实践证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理论教学环节改革措施

1.1 适应工程实践的需求,编写突出工程应用理念的教材

材料力学与很多领域的工程紧密相关应用广泛,它的概念、原理及公式看似简单枯燥,其实际是把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理想的力学模型.首先,教材在内容安排上要保证学生有较厚实的基础满足本科教学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日后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发展后劲.其次,教材的内容、结构遵循“知识新、结构新、重应用”的方针,突出特色,强化应用.围绕培养目标,以工程应用为背景,通过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构建工程应用型本科教材.教材在概念的说明和例题的选择上要有一定比例的实际问题,将知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使学生能够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相对应,在以后的工程实际中准确灵活的应用.

1.2 以“技术需求”作为教学主线,融入“工程化”的教学内容

以“技术需求”作为教学主线,就是使教学主题具有实际工程针对性,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学习目标.“理论联系实际”是材料力学这一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一贯宗旨.现代高等教育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已不仅限于要利用形象直观的事物去帮助理解抽象难懂的理论,更要直接明白理论是如何运用到实际中的.在教学课堂上不同的内容中不同程度地融入“工程化”思想,合理、自然、准确地在理论课教学中融入“工程化”的教学内容[1],基本思路如下:(1)理论性强的内容,尽可能地用实验的例子或从实际结构的角度去消化理解.(2)文字描述性的内容,最好把它归纳在实际应用上.(3)例题的讲解要引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4)把实际工作经验和体会适时地引入到不同的教学内容中.(5)注重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

1.3 转变教学模式,推广案例式启发引导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来源于生产生活实际的、蕴含问题的具体教育情境的描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引导学生对特殊情境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2].课堂的45分钟时间非常宝贵,要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地传授知识就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则是以案例为出发点引出学习内容,采用以学生讨论发言为主教师启发引导为辅的方法.案例给学生提供了同样的情景和信息,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分析,通过课堂讨论提出不同见解、产生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诱发学生发现真理、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传统教学方法的升华.例如通过新闻报道河南沁阳一中在建图书馆因高支模失稳造成的倒塌事件引入“压杆稳定”的概念、公式及工程实用性,再以著名的加拿大圣劳伦斯河魁北克大桥压杆失稳为案例,让学生构件力学模型,运用公式计算定量地说明失稳原因,最后让学生讨论和总结哪些构件还会出现失稳.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深刻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性,也从工程实际层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1.4 借助网络平台,创新教学手段

网络的迅猛发展为现代教育手段提供了更好地平台.大学生有迅速掌握新信息、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大学生对网络的应用也是最广泛最普遍的群体,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工作中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例如慕课(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借助先进的网络平台汇聚海量名校名师名课,就是网络技术与现代教育理念的融合产物.笔者所在的院校引入了“慕课”,教师和学生可以从这一网络平台上汲取广泛的、珍贵的、多样的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专门交流学习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所授课程班级的学生网上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发起测验,上传教学资料,推荐学术视频,及时答疑,发起讨论,通知等,大大增加了与学生交流的机会,改善了授课学时的局限性,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教学手段.通过使用发现采用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教师和学生不仅能够快速适应而且有极大的热情,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2 实验教学环节改革措施

2.1 加强实验室建设,为实验教学提供可靠保障

实验教学是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实验室的规划与建设对实验教学十分重要.一是要加强实验室的硬件设备建设.目前我校材料力学实验室有2台微机控制万能试验机、2台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10套多功能组合实验组合装置、10套程控静态应变仪,可以满足同时多组学生做力学实验的能力及材料力学基本型、综合型、设计和研究型实验的开设.二是要加强实验室的软件建设.建立“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提高实验员业务水平,建立实验室开放式运行机制,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建立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满足学生的自主实践和研究性学习,提高实验室的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

2.2 加强虚拟实验室建设,拓展实验内容

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只开展验证型实验、演示型实验,但这必定会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已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教学要求,而加强虚拟实验室建设可以有效地拓展实验内容,提升实验教学质量.虚拟实验室是一种基于Web技术、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是现有各种教学实验室的数字化和虚拟化.虚拟实验室由虚拟实验台、虚拟器材库和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组成.虚拟实验室为开设各种虚拟实验课程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环境.虚拟实验台与真实实验台类似,可供学生自己动手配置、连接、调节和使用实验仪器设备.学生利用虚拟器材库中的器材不仅可以进行传统的基本验证型实验还可以自由搭建任意合理的综合型实验,案例实验和设计研究型实验.基本型实验以了解材料的力学性能为知识重点,着重培养学生掌握使用操作实验设备、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综合型实验以综合性理论分析与实验分析相结合为知识重点,着重培养学生完全独立的实验分析能力.案例实验和设计研究型实验以工程实际或模拟工程实际为背景,着重培养学生综合的工程分析能力[3].以虚拟实验室为平台拓展材料力学实验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分析诊断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虚拟实验室中,学生更易获得相关的知识,科学的指导和敏捷的反馈.作为走在时代最前沿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地把虚拟化技术运用到实验室开发中,把握时代脉搏,发挥虚拟实验室在新时代教学和科研中的巨大作用.

2.3 改革实验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常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教师演示—学生分组实验,这样的教学模式比较单调,只有小部分主动的学生认真听讲动手操作,大部分学生只是围着看并不动手,这样就不能集中所有学生的注意力,达到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目的.因此笔者在实验课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综合运用以下几种方法:(1)首先教师讲解实验原理,然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演示,再分组实验.这种方式使教师能及时发现并纠正学生首次操作时易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实验注意事项,且由于学生操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可能性,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2)首先学生讲解实验原理,然后指导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随机抽取学生说明实验的下个步骤.这种方式可以督促学生课前预习实验原理和步骤,由于随时可能被提问,教师讲解时所有学生的注意力也会被集中.(3)对于时间较短的实验(如铸铁扭转实验),在实验中实行“学生互相指导”方式,即由前一学生指导后一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全程监控.这种方式可以让每位学生都作为“指导老师”,锻炼所有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扎实地掌握实验步骤的目的.(4)学生分组实验时每个同学都有任务,进行分工协作.这种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实验,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5)综合型和设计研究型的实验,要求学生自己消化实验原理,熟悉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3],在开放式实验室开放期间独立完成实验内容,撰写实验报告.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钻研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给学生提供充分研究实验的平台.实践证明,通过以上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对待实验的责任心增强了,兴趣浓厚了,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3 考核方式的改革

材料力学在课程设置上为必修课,考核方式为考试,以闭卷笔试为主,成绩采用百分记分制,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依据课终考核成绩和平时成绩评定,即:总成绩=(课终考核成绩×百分比)+(平时成绩×百分比).课终考核成绩占70%—80%,平时成绩占20%—30%.依据上述理论教学环节和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方案,笔者对材料力学的考核进行了以下改革.

3.1 丰富考题,注重主观题的考核

应用型本科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工程分析能力,因此在期末考卷上不能只有基本的概念、理论和计算类的客观题,还要有一定比例的设计类、分析类的主观题.设置的主观题可以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或者有多种答案,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4].

3.2 丰富平时成绩的考核项目,注重平时学习过程

平时成绩主要由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精神面貌等)、平时作业(包括课后习题、慕课系统的登陆学习情况及教师在系统里布置的作业、测试完成情况)、阶段性测验(闭卷、开卷或口试)、课程实验、研究竞赛等部分组成.任课教师要认真、细致地总结每个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严格抓好实施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保证平时成绩的真实、准确,切实发挥平时成绩考核的引导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3.3 丰富考核形式,实行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改变一考定乾坤和以闭卷笔试成绩为主的考试理念,考试目标采取多样化的考试形式,如进行课堂讨论、实际案例分析、写专题论文等,以全面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改变过去学生为考而学,教师为考而教的局面[5-6].

3.4 注重考试分析,以考促教

考试的反馈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主要参考依据,也是教师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4].笔者所在院校采用本校教师自主研发的试卷评价系统对考试类试卷进行试卷分析.试卷分析指标有分数值、最高分、最低分、全距、中位数、平均分、标准差、难度、区分度.教师对试卷批阅后,在试卷评价系统中输入每个学生每项题型的得分,系统将自动生成每个题型的指标值,教师从中可以明了地看出出题的难易程度,学生对不同题型的掌握程度,学生的成绩分布,进而进行试卷分析、教学分析及其他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和教学建议.通过考试分析,以考促改,以考促教,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4 总结

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积极开展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努力探索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为深化材料力学课程改革,推进大学教育,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张奎山.“面向工程化”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思路[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03(3).

(2)祝海林.落实“大工程观”可从案例教学抓起[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7(1).

(3)周新伟,王海波,曲贵民.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潍坊学院学报,2005(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