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8: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紫砂工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紫砂壶市场泡沫正在破除
近年来,紫砂壶文化艺术行业涌现出一大批的专家、大师,紫砂壶收藏爱好者队伍也日益庞大,加之紫砂壶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使得紫砂壶收藏市场格外繁荣,甚至演绎出一个泥土与黄金等价的神话。个别名家名壶的价格飙升,一些当代紫砂艺人的作品价格,甚至超过了很多明清时期的老壶。
越来越多的人将紫砂壶称为“紫砂艺术”,无论是大师还是新秀,在介绍其作品时,无不称为“某某的紫砂艺术”。而市场上似乎也对此称谓欣然接受,价位也似乎在迫不及待地证明紫砂壶就是艺术,动辄几百万元的价位屡见不鲜。不少自称为大师级的人物,他们做的壶部分是代工壶,他自己不做,叫子女、徒弟做,做完之后拿他的印盖上去,就当自己的作品卖。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就是用灌浆法、用模具法去做。这两个因素伤了收藏者的心,很多收藏紫砂壶的人收藏的积极性减弱了。
国家级工艺美术师张剑先生认为,在经历市场泡沫期和净化调整期的阵痛以后,紫砂壶收藏市场又出现了上升的势头。紫砂壶市场价值偏离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的问题正逐步修正,泡沫破除后,紫砂壶行情也逐步回归理性这是行业内的共识。
1990年,张剑先生从江苏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师从紫砂工艺厂高级技师谈碧云(师承裴石民,王寅春,顾景舟)。其紫砂壶艺在学习传统的基础上,深受其父《江苏省陶瓷志》总纂张志泉先生思想的影响,在传承和创新的同时,平和、谦逊的张剑先生一直潜心钻研技艺,其风格造型奇正、内涵丰富、极具文人气质,其作品屡屡获奖:作品《渴望》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铜奖;《广场舞组壶》获“江苏省陶协陶艺作品创新评比”优秀奖;《守望》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涅》获“中国陶协第七届中陶奖”最佳创意奖;作品《春江水暖》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陶协“第六届大地奖”金奖;作品《支点》获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国艺杯”金奖。
张剑先生是少有的学者型紫砂艺术实践者,对当代紫砂艺术的现状及发展,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见解,并提出了诸多中肯的评论。他陆续发表了多篇关于紫砂壶文化艺术的论文,诸如:《紫砂壶的造型设计》、《浅谈紫砂壶光器的几何构成》、《浅谈紫砂壶艺的继承和创新》等。张剑先生对紫砂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理论上对紫砂文化作了大量思索与总结,编撰完稿有《紫砂壶筋纹器》、《紫砂壶花塑器》、《宜兴蜀山窑发展史》等。
人文价值是紫砂文化之魂
紫砂壶自古就有“泡茶不走味、储茶不变色、盛暑不易馊、常用会包浆”的特点。紫砂壶泡茶独特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喝茶用紫砂壶所带来的感受也是独特而美妙的。“实用为根,艺术为魂!”这里所言美妙,不仅仅包括紫砂泡茶的韵味充足,还有紫砂壶所表现出来的文人品味。
张剑先生告诉记者:“有一种审美形式是没有意味、没有表达的,犹如一个停止了思想、没有了精神而只有肉体生命迹象的植物人,尽管也会有玲珑的曲线、白皙的肌肤,甚至可以美得让你发抖,你却无法与其交流沟通,她维持生命的唯一意义,就是让你感觉到她存在,寄托你的感情和希望。这样的审美形式就是工艺美术”。
在张剑先生看来,工艺美术是利用一些特殊的材料,通过一系列设计,采用一些特殊的工艺,塑造某种形式,以激发起人类心中对美的感受,但是却并不打算揭示什么。它既不表达人生状态,也不进行哲理探索,它甚至杜绝任何不美的东西,它所强调的是设计的合理性、协调感,呈现的是材质美和工艺美。并且,绝大部分的工艺美术品还具有实用功能。
宜兴紫砂壶延续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其造型特别丰富。紫砂壶应宋、明茶道的发展而生,其初创便着眼于实用,发挥紫砂泥优良的发茶性。其色泽古朴,极符合明时文人的审美,因此而深受文人喜爱,自然,其造型设计也受文人影响而极具文人气质。由于古时科技落后,制壶主要依靠全手工成型工艺,往往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会有一些瑕疵,显得较为随意,而使得工艺上不到位。然而恰恰是这些瑕疵和不到位,却真实地反映出制壶者的秉性、气度、修养,使紫砂壶拥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具备较高的人文价值,但并不能因此而判定其就是艺术品。
张剑认为,市场上能称之为艺术品的紫砂壶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多。由于市场上对紫砂壶普遍的鉴赏能力偏低,先行致富的一些“大师”们因为历史的原因,文化程度较低,艺术素养略显粗鄙,致使对紫砂壶的鉴赏始终停留于“料、形、工、款”的低等级层次,片面地追求工艺的精益求精。在设计上东拼西凑、乏善可陈。
市场需要有意味的紫砂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水平的提高,加之人民对生活品味的追求,市场对具有艺术价值的高水平制作的紫砂壶的需求量在不断上升,只要是好的东西,就不愁没市场。而有意味的紫砂壶正是市场所需要的。
8月22日上午,南京大学历史系徐艺乙教授应邀来到2016年上海书展现场,为听众带来了一场题为《弘扬传统,振兴工艺》的主题演讲。该活动由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同时也是徐艺乙教授新书《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的首发仪式。
虽然不是周末,但这场以手工艺为主题的演讲活动还是吸引了不少听众。现场座无虚席,许多徐艺乙教授的多年粉丝,以及慕名而来的感兴趣读者、工艺美术大师都齐聚世纪馆活动A区,在这里购书并驻足倾听徐教授的演讲,为琳琅满目的书展盛宴又增添了一道“工艺文化”大餐。
徐艺乙教授1956年生于江苏省南通市,从事工艺美术研究、传统物质文化研究、民俗艺术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工作已经有数十个年头。近些年,在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下,徐教授常有机会到各地和不同的人流。有应专业刊物之约进行写作的,也有应邀就某个专题进行演讲的。这样的机会日复一日增多,记录下来的文字也慢慢颇有体系。有朋友提议,不妨将这些文字集结成书,也算是对近些年思考的梳理和总结。于是品鉴筛选,考据增删,厘清脉络,丰富图文,很快这本以《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为主题的论文集就和读者见面了。
这本书收入了徐老师20篇论文和相关演讲的文本记录,基本上涵盖了他本人最近几年对传统手工艺的思考成果。如果您对一些具体的传统技艺,比如紫砂、刺绣、雕刻、漆画等感兴趣,这里有丰富的图文供您了解它们的精微堂奥;如果您对传统手工艺在当下的传承发展有困惑,这里也有不少的思考结晶;而若您见微知著,想了解更多的传统工艺历史与文化,这里也有许多化繁为简、高屋建瓴的宏观论述,是一本兼具专业与普及的“手工艺文化与历史”读物。而在演讲过程中,徐教授也再次重申了他对手工艺的几点思考。比如手与心的关系:“就高手而言,技术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忘记技术,用心让技术如同自身的本能,在面对具体的材料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进行处理乃至创造”;再比如如何看待传统手工艺行业里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在传统手工艺行业里,创新往往不是最大问题,最大的问题恰恰是继承。如何继承老祖宗的智慧,继承传统的工艺技术,继承前辈对许多问题的处理方法,乃至继承这个行业的全部知识与智慧,这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徐教授一直致力于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宣传工作。自1980年代以来,他已出版有编著、专著、译著30余部,此次《手工艺的文化与历史》一书的出版,不仅是徐教授近些年来的思考总结,也是再一次对当下“传统热”的呼应。也许正如台湾锡艺大师陈万能所说:“传统就是昨天的创新,创新就是明天的传统”,从手工艺一门便可窥之一二。
[作者简介]谢建平(1964- ),男,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蒋雍君(1966- ),女,江苏宜兴人,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陶瓷工艺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陶瓷艺术设计。(江苏 宜兴 21420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2-0043-02
一、“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精髓
“双元制”职业教育就是受教育者在企业里学习相应职业的实践性技能培养从业能力,同时要在公立职业学校接受公共文化课和职业专业理论教育。“双元制”中的“一元”指的是职业学校,另“一元”指的是企业。“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合作的校企双方任务和分工是相当明确的。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真正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具体体现在:人才培养的任务由学校“元”+企业“元”组成的双元共同完成;学生自入学之日起,就具有“学生”和“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真实的生产环境完全一致,使学生一上岗就能成为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含义
“双元制”是德国享誉世界的职业教育模式,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如何有效借鉴这种模式并且努力探索适合本土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研究的重点课题。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依托陶瓷产业园基地,大力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认真研究与吸取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的精髓,结合省级示范建设,逐步形成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寻求企业“元”和学校“元”如何共同参与培养人才的解决方案,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这是学院对“校企融合、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模式的探索。“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一种培养模式,抓住岗位需求,学生创业才有方向,培养方向才有目标,工学结合才有基础,能工巧匠才有资源。“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是针对某一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双元”(学院元和企业元)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课程体系,工学交替组织教学,特别注重针对岗位要求全程进行精雕细琢,最终使学生(学徒)不仅能较出色地胜任岗位(群),且知识层次、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均获得全面提升。“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创业能力与创新能力。
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我院通过校企合作的平台,按照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岗位需求与培养过程、技能培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充分挖掘办学过程中实行的“半工半读”培养技能人才的历史积淀,总结多年来实行订单式、顶岗实习、“项目+工作室+工地(陶坊、工场)”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在全院各专业推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工作室、校内导师”为一元,“学徒、陶坊(工地、工作地)、校外导师”为第二元,双元结合培养“双创”人才,着重强化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肩负着繁荣中国陶瓷艺术、推动产业发展、培养和造就陶瓷艺术与设计人才的重任,为了更好地继承与创新传统艺术,该专业实施“卓越技师”培养计划,实行“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进入学院后既是学生又是大师的徒弟,具备双重身份,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双导师全程指导,培养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人才,目标是在传承传统紫砂陶技艺中走向创新,提倡学生进行自主创业。材料工程技术专业(陶瓷工艺方向)在与企业多年成功合作的基础上,扩大校企合作领域,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创新“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即通过“一二三课堂相结合、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生课程作品与企业产品相结合、学生顶岗实习与就业创业相结合,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或模拟实际项目,吸引合作企业建立校中厂,实施“双元双创”形成“项目+工作室+工场”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设计创意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
(二)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路径
1.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我院陶瓷艺术设计专业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在原来“工作室+陶坊”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结合宜兴陶都的陶瓷行业发展,围绕“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的传承保护与创新,结合传统紫砂工艺特点,实施“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创新“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传承与创新创业能力的紫砂艺术人才,为国家非物质文化“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形成后备人才库。
2.“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特点。为了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加强对传统技艺人才的培养,依托地域优势,聘请工艺美术大师参与教学过程,传承和发展传统紫砂工艺。2010年,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开始试行“卓越技师”人才培养计划,其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传承与创新宜兴紫砂文化艺术建设后备人才库,学生毕业5年内达到工艺师水平。学生入学后,学生与导师实行双向选择,确定校内指导教师与校外指导教师,确定大师工作室。第一年完成岗位平台课程的学习,并进行一些基本技能训练。第二年进行岗位核心课程的学习,在大师工作室中强化传统技能训练,并将前沿设计理念与中国传统紫砂文化相结合,提高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完成陶瓷成型工中级技能考证。第三年到陶坊进行顶岗实习,学生设计制作的紫砂作品能够为企业所用,被市场接受,达到陶瓷成型高级工水平,毕业时取得工艺美术员资格。在“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大师组成。学生在企业累计实习和实践的时间不少于1年,因此,其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双元”,即专业教师与行业企业(大师)全程参与培养过程,学生同时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二是“双创”,学校按行业标准培养紫砂艺术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3.“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点。(1)师资。聘任校内专业能力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校外工艺美术大师共同承担“卓越技师”的教学工作。采用全程双导师授课,企业大师介入,双管齐下。实行双导师制教学,是指为学生在所有专业课中,设立校内教师(理论课为主)和校外大师(实践课为主)两类导师,使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知识与应用知识同时得到加强。双导师制教学适合操作性强的传统紫砂工艺教学。双导师制教学能有效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能较好地弥补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在教学中,双导师制教学主要考虑的问题有导师队伍构建、导师上课时间、地点和方式、理论课程导师和实践课程导师的教学内容分工与配合、对学生的引导和指导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等。(2)学生。学生来源为统招高职学生。2010级学院对所有艺术类专业学生,依据双向选择的原则统一遴选。遴选的条件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天赋,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有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从2010级艺术类录取新生中通过报名、组织专业考试(素描、泥塑),通过面试,从中选拔15名优秀学生组成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紫砂卓越技师班。2011级开始正常招生,招生计划中单列“卓越技师”班。学生具有“学生”与“学徒”的双重身份。(3)学习场所。校内学习场所主要有学生工作室(专业教室)和教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学校配备较好的教学条件,学生工作室为理实一体化的专业教室,教师工作室由教师工作室与大师工作室组成。校外的学习场所主要是校企合作的陶坊(陶瓷企业),三年内学生累计在陶坊时间不少于1年。(4)教学管理:单独编班,实行学分制管理,实施弹性学制,采取灵活的学籍管理机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对于在陶坊学习阶段的管理,由学校和陶坊按要求进行联合管理,加强学生在陶坊的学习管理和安全管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4.“卓越技师”人才培养的教学形式。卓越技师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班制教学,分小组实施,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特点,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采用基于问题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个性化培养,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动手能力的训练。(1)以赛促教,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生思维活跃、动手实践能力较强的特点,积极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参展、竞赛意识,精心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通过比赛,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其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都得到增强。(2)接轨市场,学生作品成为市场产品。在双导师的教学过程中,用陶坊真实的项目融入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创作作品成为陶瓷企业产品,使学生的设计作品与陶坊产品开发同步。学生一边接项目一边学习,直接进入项目的实际操作。特别是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陶坊的生产或在陶坊进行创作,学生的创作作品被企业接受或在市场上得到认可,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兴趣,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5.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需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为目标,组织专业教师深入宜兴方圆紫砂陶艺有限公司、宜兴精陶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高淳陶瓷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岗位调研,聘请企业专家,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参与下,将陶瓷行业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进行项目导向的专业课程开发,使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就业目标更加明确。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开发流程:根据对陶瓷行业整体化的职业分析,得出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以行业标准为参考,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归纳出相应的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的职业岗位,再分析出岗位的职业能力。通过分析本专业中陶瓷造型设计制作、陶瓷装饰设计制作等4个专门化小方向,针对4个专门化小方向分别完成课程体系搭建,进一步推进课程标准及项目式课程方案制订等工作,使学生在项目过程的各个环节中获取陶艺技能,主动适应企业岗位需求。专业课程体系突出岗位针对性和技能应用性的要求,逐步加强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相关课程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课程的设置,形成源自陶瓷生产一线、符合陶瓷艺术教育规律的工学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点
(一)校企合作的创新
在“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下学院与行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体系。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形成,必须突破传统的学校导向,构建校企紧密合作、效益良好的制度保障体系。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要高度重视校企互惠互动机制的建立,应出台相应的文件,促进各专业与企业的“联姻”,目前,我院有进行传统紫砂传承的卓越技师班,有打造电缆卓越高端技工的“远东班”“享通班”,有培养高端设计师的“许建春大师班”等,这有效保障了“双元双创”人才培养的实施。
(二)课程体系创新
按照专业岗位(群)开发课程,重构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课程开设与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具体表现在市场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标准编制、学习项目设计和学习包开发等环节,开发项目化课程,围绕企业市场的需求实施教学。使毕业生的能力更贴近企业与市场的需求,让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融入企业与市场,进行就业与创业。
(三)教学模式的创新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以职业资格操作技能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将企业的资源引入教学,实行课堂讲授、技术指导、学术讲座、论文报告等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强化案例示范教学或研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围绕校企工作室建设校中厂、厂中校,促进创业与教学互动、创新与就业互动,以创新与创业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四)学生就业创新
“双元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学生就业创业优质平台。建立基于校园网的创新创业网络教育与服务平台,构建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平台;校企共建、企业资助、派遣高级创业技术培训师讲课,在专业课程中遴选创新教育课程,加大创新能力培养,构建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学生不用担心学非所用,不会为寻找不到实习单位而困惑,也不会因毕业后无工作经验而被用人单位拒绝,“双元双创”为学生铺平了就业创业之路,为学生未来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朱正湖.高职院校文化与企业文化“双元互动”探析――以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6).
[2]姜大源,吴全全.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定岗双元”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必由之路――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操作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钧瓷作为古代五大名窑瓷器之一,是我国传统手工业中的一枚瑰宝,其百看不厌的艺术魅力享有着“黄金有价钧无价”的盛誉,广为世人称赞。现今钧瓷生产依然沿着模仿传统器型及釉色的路子行进,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界竞争中,这很难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传统的精华是好的,但我们不能仅靠祖宗遗产生活。
钧瓷惊慑世人的是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基于钧瓷釉厚浑活、景幻天成的独特审美本质,造型止于釉色;如何固本创新,既保留钧瓷特有神韵,又能使器型更具有造型承载量,已是钧窑系发展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1.传统钧瓷的鉴赏与审美
钧瓷始于唐,盛于宋,在金、元时期得到广泛发展。论文参考网。宋代钧瓷胎质细腻坚实,扣之声音圆润悦耳;胎色灰白,器物足部显露处呈沉稳的褐色;造型端庄优美、古朴文雅,兼顾到了厚釉及釉层流动的特点;釉质浑厚肥润,有明快的流动之感,釉薄之处显胎骨之色,釉厚之处呈釉色,釉中常呈现出珍珠点、鱼籽纹、兔丝纹、蟹爪纹和蚯蚓走泥纹等独具特色的沉纹开片。而最独特的,是在燃烧过程中含有铜质的釉在不同气氛中通过窑变产生诸如海棠红、胭脂红、玫瑰紫、茄皮紫、丁香紫、天青、天蓝、月白等瑰丽的釉色。它是中国色釉陶瓷艺术发展的一个高峰,明显有别于宋以前的青、白瓷两大系列,虽属青瓷系列但又有“出于蓝又胜于蓝”的艺术升华,树立了材质与形式相互交融、和谐统一的典范,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品格。自北宋徽宗后虽一直成为御用珍品,民间罕见;但其毕竟是劳动人民所制,其包含的艺术思想及人文价值观念依然是崇尚自然、归真返璞、天人合一、物我相忘,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的自然观念。同时也体现了重自我、以人为中心、物为我用的传统哲学思想。
2、当代钧瓷的发展现状
随着技术的发展创新,钧瓷的煅烧形式及釉料配方也有了颠覆性的变革,使得成品率大幅度提高,表面釉色变化更为出众,在业内反映出欣欣向荣的繁盛景况。在中国GDP连创新高的大发展背景下,钧瓷在市场上也有着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当代钧瓷造型大多还是沿着传统的器形设计思路主线前进,即“仿古”瓷。当各种设计流派风格在其他艺术设计领域肆虐横向时,钧瓷造型在构成方式上虽有形式上的波及,诸如有人物、动物、抽象形态的融入,但设计理念表征上反映出的只是表层的形态嫁接和其他造型形态转嫁。这种境况的市场表象便是新型层出不穷,看似热闹而大多流于杂乱、粗糙,能体现钧瓷气质特点的却是很少。论文参考网。大量造型设计粗略、釉色一般的钧瓷充斥于市,长此以往必将诋毁钧瓷“家有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历史美誉。这也正是钧瓷产业化发展进程中创新研究的主题所在。
3、紫金瓷工艺及特征
紫金瓷是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孔相卿提名加入河南省工艺品门类的新成员,它是钧窑系在创新发展民族产业新形势下的智慧结晶;本质上讲它还是钧瓷,但不是以瑰丽灿烂的窑变钧釉取胜,而是扎根钧瓷胎底的品质艺术化研究,是把钧瓷“紫口铁足” 的典型特征阔度演绎为成品景象。籍此一改传统钧瓷造型形象,为钧瓷造型形式开辟了新思路;同时,为钧窑系产品实用化提供了新渠道。
3.1紫金瓷的特征
紫金瓷属于钧窑系的窑变烧成工艺,原瓷坯金砂黄泥(配方精炼瓷土)不施釉直接入窑,经一次火烧定型定性;半成品局部涂釉再入窑,经二次高温火烧定色出彩,得紫金瓷。
因紫金瓷釉面部分只承载点缀修饰之功,绝大部分器体为金砂黄泥素身呈现,使之为造型的精雕细刻留下了更多的空间容量。在器型类别的丰富性及造型容量上与原钧瓷表现形式相比是一种颠覆性的继承发展,而在钧瓷釉色上的表达,既有浮光掠影的点题妙用,又有浑厚质朴与精巧炫目的审美比照。该工艺的应用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创新性,特别是在钧瓷造型上,突破了传统钧瓷历来轻造型重釉色的一头沉现象。
从紫金瓷的表面视觉印象上看似是无釉瓷,类紫砂陶器,富有简朴素净、回归自然的质朴美感。但因紫金瓷的胎体是配方瓷土的反复精炼,才成为达到相当细度的可塑瓷泥,再经1280°- 1300°的高温烧制而成,胎体完全瓷化;使得细腻光洁的表面有微光反射,质朴中透着锐气,素雅而又尊贵。更为奇特的是其断面由外至内呈两种色相,内外两表面都呈紫褐色(依据配方的调整呈色不同),中间部分却是类黑的深褐色,这是与紫砂器通身一色有着质的区别。
3.2紫金瓷与传统钧瓷的形式美感比照
传统钧瓷釉厚并以窑变为神,千变万化的窑变效果,使纵横流淌的釉色和诡异奇特的斑点流纹组成了各种梦幻般的画面,犹如鬼斧神工,又如自然天成,呈现出各种绝妙的自然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拍案称奇。钧瓷之盛名就得之于此。钧瓷釉色风光大显,赚尽眼球,其简洁洗练、古朴端庄、粗犷雄烈的造型,实是为釉色的变化提供流动空间,故传世瓷品鲜有雕划附件修饰。论文参考网。
紫金瓷在造型形式上有两种审美指向:
第一种指向是在釉色上的创造性运用,其施釉方法(半釉、点釉、间隔施釉)打破了传统通体施釉或鲜有漏胎的上釉工艺,使釉与胎底交相呼应共同营造钧瓷绚丽华丽与浑厚质朴的双重性情;
第二种指向是完全颠覆性的依靠瓷胎烧成质感来塑造钧瓷窑系雄浑精巧的另一面。这种创造性的工艺革新,为钧窑系的造型形式提供更为广阔的造型容量,使钧瓷造型更严谨,也更合乎法度。
4.紫金瓷对钧窑系发展的创新作用
创新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创造新东西的一种手段。熊彼特在其著作《经济发展概论》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紫金瓷的创烧成功,正是用一种突破性的设计理念对传统生产材料的创新运用;这一过程是创造性的,其成果对钧窑系的发展有着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创新与变革在钧瓷史记上有三个明显特征:
⑴、钧窑系萌芽在唐代从商、周的原始青瓷起,经秦、汉、南北朝的摇篮期,到唐代得到飞速发展。当时,在禹州市神垕镇的下白峪村和苌庄乡等地,先后烧制黑、褐釉高温窑变花瓷,被陶瓷学家称为“唐钧”,它为宋代钧瓷开启了先声。
⑵、钧瓷名窑确立及鼎盛发展期贯穿两宋 北宋工匠在唐代花瓷工艺的基础上,创烧成功了窑变铜红釉——钧瓷,结束了我国陶瓷史上“南青北白”一统天下的局面,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的内容,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⑶、解放后的发掘仿制及内涵丰富工作 明、清以后至民国,制瓷中心南移,北方诸名窑衰退,钧窑也基本停烧。1955年,钧瓷又在它的故乡——禹州市神后镇得到恢复。至于当下,钧瓷在艺术造型、釉料选取、釉方配制、成型工艺、烧制技术、艺术品位等方面不断创新,取得了重大突破,大大丰富了钧窑系的烧造内涵。
现今紫金瓷的诞生将是钧窑系又一次创新的举证,其价值有二:
其一:它丰富了钧窑系的艺术表现形式,呈现出新的形态和多样的艺术思想状态。传统钧瓷中因受釉色变化的限制鲜有雕塑形态或缺乏丰富的装饰细节。现今紫金瓷以瓷胎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创作手段,使得钧瓷表达的内涵更为丰富。它是运用丰富的传统材料资源和吸取传统钧瓷艺术的审美精神,成为具有当代审美精神的艺术形态。
其二:传统钧瓷的特点是沉稳厚重,作为艺术欣赏反映出庄重典雅的尊贵气质,但制成与饮食有关的容器,就显得笨拙,不方便,不是日常使用状态的品质特征;现今紫金瓷可以做到胎薄味浓,它为钧窑系向产业化、日用化迈进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紫金瓷代表新的钧瓷材料的研究和制作工艺的出现,为创造新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条件。恰逢当今盛世,其焕发出的艺术魅力,也必将在我国艺术苑里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权奎山. 简述钧窑系形成的过程.中原文物, 1999,第三期,59-64
2.郅敏.传统钧瓷与现代陶艺.中州大学学报,2003,20卷3期,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