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1 17:18: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一化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运用多媒体巩固练习———增强训练提高效果
多媒体运用在高一化学课堂教学中节奏快,课堂容量大,图文并茂,增加课堂练习容量,提高教学质量.高一化学在讲授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时可以对相关概念进行剖析,通过ppt展示一些辨析题进行辨析,有利于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在上复习课的时候,为了保证学生练习的数量和质量,用课件上课,可按照题型分类,有考察概念的填空题,又有理解原理的判断题,以及综合性的习题,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提问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亦提高了速度,加大了容量,提高了教学效果.再如在练习时为了加快进度和及时发现学生练习中存在的问题,采用实物投影,抽查个别学生的答案,把他们的练习放在投影灯下,映出他的答案,师生共同点评,针对存在的问题重点讲授,以利学生加以模仿和纠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仍以沿袭多年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工作实际相差太远,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即可完成,忽视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不到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导致对学习这门课程缺乏兴趣,认为生物化学枯燥乏味,用处不大。
1.3学生动手机会少,基本操作技能差由于实验课时较少,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保证授课内容,对于稍微复杂的操作,教师一般在课前就把设备、仪器、耗材等实验用品准备好,学生在实验中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操作即可得出实验结果,根据不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课后实验室很少开放,这样学生的动手机会就很少,基本操作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实验教学改革
2.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实验课教学也要顺应学科发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跟据生化实验的教学目的,在强调离心、电泳、比色、含量分析等生化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生化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临床工作实际的需要,完善生化实验教学内容,将生物化学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筛选,注重结合临床医学,减少落后的单纯验证性实验,加强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比如:鸡血细胞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从鸡蛋清中提取某种蛋白成分,检验几种市售品牌奶粉的蛋白质含量等。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小组3~5人,由每个小组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仪器设备、实验流程等,在指导教师审查修改通过后,在老师指导监督下做好实验各项准备及实验工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这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实验的乐趣,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生物化学的世界中。此外,在实验课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根据实验项目灵活地安排课时,充分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开放实验室,并配备实验指导老师,增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加深对生化理论的理解,掌握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方法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介,把复杂抽象的概念、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理解掌握大有裨益,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此外,生物化学教研室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生物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对于不具备条件开展的生物化学实验以虚拟实验的形式进行模拟,虚拟实验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对实验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生物化学前沿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
2.3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改变过去单纯考核理论内容的做法,将生物化学考核改成两部分进行,理论考核成绩占70%,期末实验考核成绩占30%。实验考核根据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实验课出勤率占10%,实验报告占30%,基本无机化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在化学学科中处于基础、母体地位,可以为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部分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必备的知识基础。另外,作为入门必修课,无机化学的学习是学生建立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重要阶段,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化学和医学的联系,而且技能考核(比如:移液管、移液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占30%,综合实验能力占30%,其中实验设计占10分,操作考试占20分,考试前两周教师规定考试范围和要求,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动手训练。考核时学生当场抽签,根据题目内容完成从准备到具体操作的整个流程,老师根据学生在实验各个环节的表现作出评分。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保障学生顺其自然地接受新知识,并实现新旧知识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例如复习导入,学习“钠的化合物”时,可这样设置导入:上一节课我们介绍了碱金属的代表物质———钠的相关知识,下面请大家思考几个问题:钠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和产物?钠与水(已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反应的现象及原因?生活中,发现以下火情,我们应该采取的最佳灭火方式为?①油锅起火;②建筑物着火;③电气火灾;④金属钠着火。那么常用来灭火的水和二氧化碳是否可以引起火灾呢?我们来试一试。
1.2注意教学模式的差异化
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接受方式均不同,高中化学教师要想学生更好地接受传授的知识,则其在教学过程中选用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与接受方式加以确定。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根据学生特点注意教学模式的差异化。例如,Na2CO3与稀盐酸反应,以及NaHCO3与稀盐酸反应最终现象的异同,其教学仅适用于以实验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具体教学过程:演示实验:气球实验;提问:你观察到怎样的现象呢?追问:为什么NaHCO3的反应更剧烈?讲述:Na2CO3和NaHCO3与盐酸反应,均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但Na2CO3经历了由正盐到酸式盐再到酸两个过程,而NaHCO3本身是酸式盐,所以只需一步就直接生成酸,故NaHCO3与盐酸反应更剧烈。但是,学习Na2CO3与NaHCO3用途时,使用、合作与讨论方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才能取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具体做法:第一步,要求学生从课本中找出Na2CO3与NaHCO3的用途,并完成表中内容。第二步,共同讨论厨房里,我们不小心将盛有纯碱、小苏打和食盐的瓶子弄混了,该怎样区别它们呢?
1.3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技巧
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技巧。第一,使用有趣的导入或丰富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第二,通过引导学生有效理解教材,引导学生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第三,在教学中不断向学生渗透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第四,通过实验与观看幻灯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六,回归教材,引导学生注重新旧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第七,进行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第八,真正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相结合,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4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高中化学具有复杂、多样、繁琐等特点,这决定高中化学需要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进行预习,了解学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课堂听讲中有所侧重,促进学生提高成绩的同时提高自学能力。因此,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教学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使学生做好预习工作,进而达到提高成绩与自学能力的双重目的。具体做法: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学习与课前总结,使学生自己发现学习的主要内容、学习的难点与重点;然后,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着重听讲,教师着重解答疑难问题,或者教师直接指出课堂教育教学的重点,要求学生围绕物质的组成与结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等进行预习。
1.5注意师生的共同进步
高中化学教学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优化教育教学工作,其中教学反思作用尤为突出,注意师生的共同进步主要从教学反思环节做起。高中化学教师在先进教学理论与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借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通过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达到总结自己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目的,通过反思与检验达到逐渐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在教学与反思中,教师要做到自我指导与自我批评,使教学更合理,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会对所学知识能运用于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作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地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时,教师要抓住学生生理从少年向青年转变,学习心理是从“经验记忆型”的被动接收知识向“探索理解型”主动学习知识的转变时期,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为了能顺利地开展高一年级的教学工作,教师应:
1.通览教材、大纲
教师要熟悉初、高中教材,要研究大纲中对各部分知识的要求情况。确定新学年开始的教学内容及订出教学计划,使得所教学的内容有利于高中化学的学习,有利于初、高中的衔接。
2.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
教师对高一新生的中考情况要进行认真分析,对中考中与高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的掌握情况要心中有数,以便在教学中有的放矢。
另外,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志向。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学生受家长、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多数学生有了一定的理想和抱负,作为一名教师,正是学生的引路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其次,仔细观察学生行为,了解学生性格特征。学生受环境,家庭,遗传等因素影响,性格迥异,有的学生大胆,活泼开朗,有的学生性格胆小自卑,作为教师必须认真了解学生性格特征,针对不同性格学生,给以适当的教育方式,才能因材施教,性格活泼开朗的学生,我们尽量要求她们沉着冷静,胆大心细。学习一步一个脚印,做到活而不浮,自卑、胆小的学生,教师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第三,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快有慢,对脑子灵、接受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适当增加其难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开发学生智力。对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同学,教师多放些耐心,给这些学生多讲基础知识,在基础知识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兴趣,使这些学生也有一定的成就感,提高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
3.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科素养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表、演示实验、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着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如讲授《卤素》时,可介绍氯氟烃对臭氧层的破坏原理,讲授《硫酸》时,可介绍有关环境污染及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讲《物质结构》时,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对环境的不利影响等等,让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就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应自高一始
良好习惯的养成可使学生受益终生,高一时要注意学生阅读习惯、作业规范、实验规范等的教育和养成。
能力的提高和培养是中学教学的根本目的,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渐提高的过程,不同阶段的不同教学内容担负着培养不同种能力的任务,教师应抓住各种场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这种较为机械、死板的方法不适应高中注重能力及创新的要求。高一年级的教师有责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使之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学习方法的正确与否是决定能否学好化学的重要一环。
课堂上教学生学会某些知识,是为了课外学生会学更多的知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结合课本各种内容给学生各种知识予具体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Trai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MO Yuanyuan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Anhui 241000;
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u, Anhui 241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for the current lack of awareness of cross-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perience and their own front-line teaching students in the feedback, analyzes the English teaching reasons for lack of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and proposed the methods on how to train students' cross-cultural awareness in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nglish teaching; cross-culture awareness; culture background
0 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指出: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能力。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外企、合资企业在内地扎根发展,英语作为语言工具使用得更加频繁,学生在就业中需掌握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实际技能。但是在现今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多强调单词和语法却忽略了文化差异的介绍,致使大部分中国学生只掌握了说英语的能力,往往忽视英语国家文化,将中国的文化习惯和惯有思维套用到实际情况上去,在与不同文化接触时容易遇到Culture Shock (文化冲击),所以在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1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缺失的原因
1.1 教学目的片面性
中国的学生从小到大,总共学习了十余年英语,初高中的阶段由于受到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大部分英语教师为了成绩,将更多地精力投入在单词、词组和语法上,学生们也认为有了词汇和语法就可以阅读,就可以应付考试,从而忽略了文化方面的信息。当学生进入高职求学后,有些英语教师为了备课容易,一味地依赖教材,只关注语言知识的讲授,忽略了文化现象,学生对于英语“只知其然,未知其所以然”。久而久之,学生只是机械地积累了做题的经验,成为做题目的工具,无法真正做到掌握英语这一语言工具。即便是在做题目时,由于文化背景的缺失,有时候也会影响文章的理解。英语的阅读理解就是综合能力的体现,除了要求学生具备语言知识外,还要有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几年的教学经验,在单词语法相对简单的情况下,学生理解英语段落有困难主要是因为文化意识的缺失。
1.2 教学对象差异性
高职高专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全日制本科类学生而言相对薄弱,英语语言的基本能力掌握不牢,使他们无暇顾及文化方面的知识,再加上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接触英语本身就晚且机会不多,造成许多学生缺乏英语能力,特别是跨文化意识。学生英语口语中存在大量“中国式英语”的翻译,虽然在高职学习英语纠正此问题,但是新的问题又凸显出来。在每一年学院针对实习生召开的座谈会上总有学生,尤其是从事外贸专业工作的学生不止一次提出由于缺乏跨文化交际能力而陷入被动的境地。例如,曾有位学生参加2011年广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会场该同学凭借扎实的业务能力和娴熟的英语口语与中东一位买家初步达成协议,准备签下一笔利润不小的订单。当买家即将离开,回头向他确定第二天谈细节时间时,该学生比出了“V”手势表示没问题。结果第二天买家没有出现,后经询问发现正是手势的问题。在中东,此手势表示同性恋的意思,买家认为受到了侮辱决定放弃订单。诸如此类因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弱而受挫的例子在学生中频繁出现。语言失误很容易得到对方的谅解,但是文化的误解往往会导致摩擦的发生,尤其是英语语言流利的人,这种失误有时会被怀疑是一种故意的行为。因此,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2 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方法
2.1 巧用教学资源,传播文化信息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任何语言都不可能独立于赖以成长的文化土壤。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受到文化的极大影响,反过来,文化的发展、积累和传承也有赖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美国社会语言学家德尔海姆斯指出:“语言教学不能只教语言知识本身,还应该充分讲授与语言有关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摆脱自身文化和习惯的干扰,达到交际的成功。”因此,在平时授课中,大学英语教师应该从传统观念转变过来,充分意识到文化信息缺失的危害性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做到拓宽思路和视野,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相结合,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渗透。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语言资料向学生介绍西方一些国家的风俗习惯、交流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对教学也有积极作用。比如,当课文内容涉及感恩节时,适当地介绍感恩节的由来很有必要,当学生了解背景后,引导学生将之与中国的中秋节对比理解,两个节日的意义大相径庭,同为对生活的感恩,尤其是全家团圆对亲情的感恩,如此中美对比的节日介绍让学生产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教师介绍,还可以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借助一些原声的西方广播节目和视频影视资料,例如美国之音慢速英语节目(VO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该节目语速较慢但贴近生活,比如每年美国重大节日上当局总统的演讲第二天都可以及时下载,与学生一起讨论,丰富了文化教学,突出了其实用性和实效性。除此外还有生活情景类电视教学节目美国麦克兰公司的Family Album, U.S.A (《走遍美国》)和Studio Classroom(《空中英语教室》),此类视频构建起学习地道英语的语言环境,使语言和文化教学更直观,更清晰,更确切,让学生在看中听,听中学,摆脱了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理念,填补了教师讲授的间接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如《走遍美国》中涉及感恩节的短片用情景剧的形式介绍了感恩节的意义和习俗,包括感恩节的特殊餐点。通过该视频,学生不仅了解了文化,更记住了感恩节涉及到的单词: Thanksgiving Day (感恩节),turkey(火鸡),pumpkin(南瓜)和corn(玉米)等等。相对于靠死记硬背记单词,学生在文化背景介绍中能够自发自觉地记忆新单词。
2.2 开展多样活动,充实文化知识
在大学里,英语教学的课时非常有限,因此教师靠有限的课堂时间讲解文化知识是满足不了学生日后使用的需求的,学生需要被引导利用课外时间拓宽西方文化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最大限度地创设好的英语文化氛围。
第一,大学英语课程不能仅仅依靠每周4节的必修课,更应增设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课程,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65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点院校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都把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重点,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提高课程。如宁波大学为学生选择了美国文化概论、欧洲文化入门、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为公选课,受到了学生广泛好评。兰州大学除了“英语国家文化”,“英美文学选读”等热门课程外,还开设了“德国文化概况”等满足学生外语学习的需要。
第二,鼓励学生课后开展特色英语文化活动。在学习了一定的文化内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可以开展一些较为生动的英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媒介,通过实际操练加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参照教材内容,以课本剧为依托开展英语戏剧表演,以学生为活动中心,让学生根据自身角色,设想角色应该说什么内容,怎么表述,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话语的理解,也可以习得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除了英语戏剧表演,英语演讲和辩论赛也是收效显著的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英美概况、英美文化的书籍,自主了解文化间的异同,通过讨论和交流的形式不仅扩大了学生的单词量,更提高了他们运用英语国家文化进行交际的能力。另外,可以充分发挥外教作为东西方文化传播中的纽带作用,外教不仅是英语语言的传递者,更是生动的文化教材,让学生参与外教的讲座,和外教直接交流,其言传身教会给学生更多跨文化方面的信息。
第三,引导学生开拓视野,重视非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非语言交际”是指在特定的情境或语境中使用非语言行为交流和理解信息的过程。简单来说,它指除了语言之外的其它交际手段,包括服饰,肢体语言等等。它虽然不是真正的语言,但在交际中非语言交际的意义往往大于语言本身,特定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往往有其特定的含义。例如,在中国,当被别人夸赞的时候,中国人会习惯性地说“哪里”或“做得还不够”以示谦虚;但是在西方,夸赞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夸赞是习以为常的,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莎士比亚曾说过:“赞美是照在人心灵上的阳光。没有阳光,我们就不能生长。”
通过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将教师课内教最大化地延伸至学生课外自主学、自主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主动地学,积极地学,独立地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3 结语
综上所述,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跨文化交际,为了培养学生和不同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大幅度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让他们在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活动中活学活用,这也符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目的。要做好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重点在于巧用教学资源,不只是单纯地讲解语言知识,更要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使教学内容更生动,更有趣,更符合时代特征。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全面提升英语教学的“质”和“量”,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跨文化交际型人才的培养,满足社会就业需要。
参考文献
1、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通讯网络迅速发展,以“交叉”或“综合”为特点的世界性的“大科学”相继诞生。一个全球性的交往和沟通正在形成,人们开始意识到,他们正面对一种新的国际生活,不同文化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已经是回避不了的现实。而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一种交流工具,体现着民族的文化。学习语言不仅仅是学习词语,而是学会把词和客观的事物联系起来。词语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态度,记载了使用语言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除了可以观察它的实际行为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他们的语言,尤其是语言中的词汇部分来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内容。
语言是一种社会交际的工具。语言的功能很多,但其最本质的和最主要的是它的交际功能。高职高专教育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英语基础知识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要想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必须教会学生两种实际知识,一是英语的基础知识,二是运用英语的交际知识和交际规则。只有让学生们同时掌握以上两种知识,英语的社会交际功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认为这正是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的根本区别。只重视前者,忽视后者,往往会造就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因为只掌握了书本知识的学生,他们的英语是在不具备社会和文化环境的情况下学习的,一旦面向社会,进人一种陌生的文化环境,他们在实际运用语言的时候,就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交际。
由于文化的差异,用母语互译的方式错误地理解和翻译某些句子和词汇,往往会闹出许多笑语。如:"You are thesaltoftheearth.”正确的理解是“你是位社会精英。”却被按照字面意思误译为“你是地球上的盐。”“狼吞虎咽”,英语是“Eatlikeahorse,”却被错误地翻译成“EatLikeawolfandatiger".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外语的文化背景,就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外语。东西方的社会是在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所以人们的思想、信仰、习俗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还应当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把英语学“活”,达到高职英语教学之目的,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化修养。
2、加强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培养
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习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寒暄,称谓、道歉、致谢等用语,就由于文化背景不同而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传统外语教学只是培养“纯语言能力”,亦即“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技能”。通常只注重语言形式,忽视语言运用。然而大量事实证明,仅有这样能力远不足以保证我们在实际情景中进行有效的交际。因为在所有可能被造出的句子一一语法和意义都正确的句子中,有一部分由于不合乎(社会)运用规则一定会被摒弃。成功的英语学习应该是我们掌握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运用他们,即应有意识的培养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语言文化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我们英语教学的整个过程中。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2.1从教材中学习,课堂中了解
我们的英语教材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精心挑选的,教材的选择尽量涉及到了社会生活的侧面,采用了不少体现英语民族文化特点,原汁原味的语言,同时还兼顾了所选内容的趣味性。这不但大大降低了课文的难度,而且抓住了语言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即使我们学习者保持持续的兴趣和对学习活动的参与。有些课文还采用了不少涉及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材料,特别适宜于揭示文化的各个方面,因为说话人都遵守规定的文化行为。其中有许多部分涉及场合、身份、相互关系等,都是从实践活动中选取的。有了教材,加上老师在课堂中有目的地进行文化因素的讲解,我们就会获得相关的知识。
2 .2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中,语言形式运用的正确、恰当是教与学成功的保障而教师会通过各种渠道提高课堂艺术,增强英语课本身的吸引力。如通过对话、表演、竞赛、唱歌、看录像、做游戏,背诵小诗歌,学习成语、谚语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鼓励学生结合特定的语境大量地进行双边交际。利用各种直观手段组织模拟训练,使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英语语言中,置身英语文化之中,反复操练,争取达到运用自如,脱口而出的熟练程度。
2 .3开辟第二课堂
交际能力并不是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大量实践的结果。适当、合理、有序的课外活动是课堂学习的重要补充,是帮助学生发展交际能力的辅助手段。不论教师在课堂上对社会文化知识的境界多么详尽,如果不能有意识地反复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并在较集中内化所熟记的社会文化知识,那么我们的文化能力和整个交际能力肯定是滞后的。因此在搞好课堂学习的同时,还应多读一些英语报刊、多听一些英语广播、多看一些原版影视资料来逐步丰富文化背景知识。还应尽可能多的组织和参加英语沙龙和英语角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力求在多学英语、多用英语的交际实践中学好英语、用好英语。
那么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个性化教学模式首先要以教材为切入点。笔者所在单位的教师团队针对我们学院学生特点以及长期的一线教学经验,编撰了适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的教材《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程》,实践证明该教材适合我院艺术专业英语教学,填补了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教材的空缺。在教学使用过程中,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程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不足。目前,大连艺术学院的公共外语教师们正在编撰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程第二版,来弥补实践当中所发现的不足。所以,艺术专业个性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以教材改革为基础,使个性化教学有量身定做的教学资料。
(二)教师自我能力的提升
在如今信息膨胀的时代,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媒体等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加之艺术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厌倦的学习态度,综合以上诸多现象,作为一名艺术专业大学生的英语教师,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是实施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包括:1.英语专业知识,它是教师胜任岗位的保证。2.普通文化知识,教师需要广博的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广泛吸收当代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适应学生广泛的知识需求,在传道授业解惑时才不至于捉襟见肘。3.教育技能知识,如课堂管理、心理咨询等。4.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即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知识。教师专业发展是个持续一生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三)依托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程,针对不同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组织不同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第一,个性化的教育要有针对性,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教师的教学内容要源于教材,但又不可完全局限于教材。所以,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教师在开展教学设计这一环节,要充分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下面为笔者所在院校教学实际案例: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程第二册第五单元讲述了美国著名脱口秀主持人欧普拉·温芙芮的生平。那么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课前presen-tation部分做不同侧重的探讨。针对影视表演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把presentation部分作为脱口秀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可以让他们作对比性的研究。让学生查找资料对比欧普拉和中国著名节目主持人的生平,从而探讨中美文化不同之处等。由教师给普通专业学生课前展示环节确定了不同的方向,内容是开放式的,提前给学生一周的时间让每个小组同学合作,下一节课上课时让小组成员展示给大家。第二,针对个性化的教学内容,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组织开展课堂活动及教学。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讲授式的教学方法,师生互动主要体现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这一层面。但是,针对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这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就显得枯燥、乏味,无法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教师不应过多关注教给学生什么知识技能,而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合作学习减弱了个人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增强学生在知识信息迅猛增长的时代获取知识技能的能力,完善学生的人格。所以,个性化教学模式在高职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实施的落脚点即是合作学习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完善高职艺术英语个性化教学模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活动,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有利于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外活动方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为学生提供了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机会,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并在实践中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从而增强信心,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乐趣,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进而对英语学习保持长久兴趣。
(五)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英语教学评估的方式多种多样,而单一的评估方式往往无法真实地反映教学情况。评估方式的多元化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估时采用多种多样的评估方式,做到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以综合性评估为主;他评与自评相结合,以自评为主。
2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适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机化学学习有信心、不放弃、兴趣高、学得快、学得好,是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1摸底调查、对症下药
在开学之初,统计本班学生的文理基础,以及大概了解学生的入学分数段,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学习基础,平时还要善于观察不同班级学生的学生习惯、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通过学期初学生学习基础的静态摸底以及学期中学生学习心理的动态摸底调查相结合,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动态,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逐步引导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心理转变,轻松学习有机化学。
2.2合理安排、循序渐进
针对学生入学来的化学学习基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如学生化学基础比较薄弱,在授课计划中,教学进度以先慢后快为宜,教学内容以由浅入深、由简到难为宜。避免教学一开始,教师每节课“高速”赶进度,或者花大量的时间讲反应机理而忽视了学生对知识的的接受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将产生“惧怕”有机化学、“讨厌”有机化学的学习心理,影响教学效果。例如烷烃章节中,烷烃的命名规则是学生接触到的有机化合物的最基本的命名规则,也是对最简单的有机物的命名,其他有机物命名加上官能团的命名规则即可,如果在这里没有学透、学懂,后期的有机物的命名将遇到拦路虎,因此这部分内容需要多花点课时讲解,练习,并且进度不宜过快,尽量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再例如杂化轨道的内容,要求学生熟悉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排布,共价键等知识点,如果学生欠缺或者不熟悉这部分内容,教师要花点课时补充或者要求学生提前自学,以便在内容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
2.3兴趣导学、学而不厌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原生性动力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刺激着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1]。例如在有机化学课程教学伊始,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有机化学对人类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有机化学在医学、药学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有机化学在专业课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等,进而分析当地医学、药学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就业前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专业特点,穿插有机物的发现、俗名的来源,有机物或者化学反应在制药或者临床中的应用,“社会热点”等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对有机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而不厌。
2.4把握规律、触类旁通
高职大多数的有机化学教材的章节基本上都是按照有机物的类别来编排的,一般来讲,含有相同官能团的化合物具有类似的性质[2],一类物质一个章节,每一章节又是按照“分类、结构、命名———性质———用途”为主线,因此规律性特别强。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之间的关系,通过一种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乙醇分子中,受羟基吸电子的影响,α-H比较活泼,易发生氧化反应,Cr2O2-7(橙红色)被还原为Cr3+(绿色),生成乙酸,因此,酒精分析仪利用该反应原理来检查驾驶员是否酒后驾车,并且从乙醇的氧化反应可以看出,反应实质是含有α-H的醇的脱氢氧化,即伯、仲醇都能发生此反应,而叔醇不能。因此,把握有机化学的学习规律,由点到面、由个别到一般,触类旁通,学好本门课程。
2.5手段并用、双管齐下
在高职有机化学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概括为:一张黑板、一支粉笔、一本书,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记,学生能紧跟教师的讲课节奏,注意力比较集中,但是课堂单调、容量有限;在现代信息化的课堂上,教师大多利用PPT课件边播放边讲课,学生看着课件,以听为主,课堂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时而穿插动画、时而播放视频、时而展示图片等,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课堂容量大。但是PPT播放的节奏一般较快,很多同学跟不上播放速度,来不及做笔记或者索性放弃了做笔记,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上课只是听“热闹”。因此,教学中,将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果。
2.6辅导答疑、查漏补缺
“师者,所以授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解答学生在学习中的困惑。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是内容多、课时少、进度快、学生层次参差不齐,这也是高校教学的特点,因此,采取以课堂提问、定点答疑、问卷调查、课后作业以及手机短信、微信、邮件、QQ群、教学资源库交流平台等信息化手段的辅导答疑方式,一方面可以弥补课堂讲授的不足,查漏补缺,及时发现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及时解决,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另一方面通过辅导答疑,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增进师生情感,避免教学中教师“自我感觉良好”的现象,发挥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
2.7评价多样、综合考核
经过了高考“一卷定终身”的学习模式,进入大学学习,课程学习应该更注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会学习、会应用”的学生,而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因此,在学生的课程学习评价方式中,评价方式多样化、过程化、个性化,有利于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如学生课程以综合成绩计算,包括:平时表现,如课堂活动的参与性、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勤、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测验和期中成绩,如平时的各项考试成绩都关系到最后的总评,因此,一次考试差,亡羊补牢还为时不晚,让学生看到希望和机会;实验成绩,在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动作操作规范、小组协作能力、实验现象观察、数据的记录和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在学期中,也可以针对教学内容安排课外活动,如查阅资料写报告、自主设计实验线路、调查访问等,都可以从不同方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以上各项按照适当的比例计算得出学生的期末综合成绩。
由于中高职之间缺乏沟通,中职院校以自我的就业目标制定其培养计划,高职制定培养计划的出发点仍以高中生为基础。这使得高职教学的结果是杂乱无章。中职晋升的学生不仅缺乏文化基础知识,对于某些内容难以掌握,另外对于经济法的了解又存在一定的重复性,这使得这部分学生在高职存在一个真空期,无法达到培养的目标。
(三)高职经济法课程的技能培养存在不足
如今高职院校的生源逐渐延伸到中职毕业生,而且,有很多高职院校的前身就是中职,由中职升级成高职,因此在高职中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及培养计划的制定都是缺乏一个新字,有的甚至依旧延续中职的老一套,无论是硬件设备还是软件实力都跟不上高职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师资力量、技能培训方面以及基础建设方面等都存在一定的落后性。有的甚至还远远没有中职的技能实力,教学经验也没有中职丰富,使得中职毕业生进入高职后出现技能学习的倒退,造成不良后果。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中职院校的经验、案例以及相关经济法的师资力量远比刚升级后的高职院校更具有实力和竞争力。高职院校缺乏一定的双师型教师,在经济法的教学中脱离实际,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与实际严重脱节。总之,经济法课程是会计专业必学、必会、必懂的课程,学生以及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经济法课程的重要性,通过不断的改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计划,提高学生学习经济法的效率和实践性。
二、经济法课程要适应中高职衔接
(一)以职业为导向制定中高职衔接的教学目标
在中职院校中确立以职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后,教学内容适应当前中职院校的发展,待晋升入高职院校以后,都是以职业为主的教学目标,从而在相同的教学目标下,院校实现中职与高职的零距离对接,有利于学生课程的衔接性。在职业导向教学目标中,首先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其次是增强了学生职业资格考试的能力。在中职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进入高职以后,在原来技能的基础上,更容易掌握高深的技能和知识。同时经过中职的培训,对于资格的考试更是一种递进,在中职,参加初级的考试,高职以后直接中级或者高级考试,将中职和高职的技能和考试形成有效的衔接。在经济法课程学习中,更是如此,同一个目标,不同的要求,使得经济法的学习形成良好的对接和递进,达到教学的目标。
(二)以教学目标为指导构建中高职衔接的教学内容
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都面临一个资格考试问题,因此对于中高职院校在设置教学内容上,都要符合当前的要求,首先根据考试内容制定教学内容,其次是基于岗位要求规范教学内容,再次结合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在此基本要求下,中职中经济法的学习主要面向的是初级资格考试,以及中职生毕业以后的岗位要求,然而中职生和高职生对于职业的定位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高职的教学内容是中职内容的递进和深入。在中职经济法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到更高,更切合高职毕业生的职业要求,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中高职要形成良好的衔接。在实际情况下,结合社会的发展以及中高职自身现状,发展适应当前的会计课程内容,中职和高职同向发展,最终实现对接。
(三)以技能为重点优化中高职衔接的教学手段
中职和高职都是注重技能的培养,中职注重的是初级技能,高职注重中级技能的培养。在各自的技能培养重点下,要注重教学手段的改革,尤其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教学模式改革下,采用案例教学、模拟场景教学以及角色的扮演,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外在教学方法上,经济法课程的教学需要专门的会计专业教师,避免非专业教师带来衔接上的问题。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职学生很快适应到高职教学,经济法的课程教学也适应了中高职的衔接,对于会计专业系统性的学习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四)以能力为评价设置中高职衔接的考核方法
经济法的评价方式不仅仅局限于试卷的方式,而是一个综合的评价方式,考核的重点应该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对中职和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考核中,应注重经济法的实际作用,同时还要重视考核方式方法和的同步性,中职和高职不能出现太大的偏差,以免影响两者的衔接问题。经济法课程的评价考核方式注重实践能力,中职考核和高职考核需要一定的衔接性和共同性。避免中职步入到高职以后存在评价考核的盲目性,减少适应的时间和空间。让经济法课程体系适应到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系统性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意义。
论文关键词:文化意识;英语文化;英语教育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所谓文化,它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包括各种各样外显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故英语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决不只在于文化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
1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现代语言学创始人索绪尔提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主要由语音、语法、词汇、句法等组成。对于语言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把语言看成语音、语法、词汇的总和,或者仅仅看作一种符号系统;另一种是认为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认为语言的使用脱离不开社会环境。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的交际活动中约定俗成的,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交际功能。
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培养文化意识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然而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英语交际中失误迭出,歧义误解频繁乃至造成更大的损失。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一个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口语中的“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警察误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由英美的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认识不足的分析
语言教学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为目标。为什么高中英语教学却只停留在语言形式的表层,而不能培养文化意识,挖掘其深层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原因。1)考试内容所起的决定作用。长期以来,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涉及的基本都是对语言形式本身的考查:辨别单词的发音,改写单词的语法形式,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等,很少涉及语言背后所附带的文化内容,学生也就得不到应有的知识。2)高中的英语教学很少为学生提供真正与外国人进行交际的机会。如中国人见面常问“您去哪儿”,这本是极其平常的寒暄用语。
不了解西方人士的隐私观念,在和他们打招呼时,会自然而然地运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势必会引起对方不必要的误解,以为问者图谋不轨,有意探询隐私。
3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首先,教师必须做到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语言材料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如在中国称上年纪的人为“老”,表示尊敬,可在西方,“老”却意味着衰朽残年,去目无多,因此西方人都忌讳“老”,都不服“老”。美国的老人都不喜欢别人称其为老人(old people)。一位美国老太在中国旅游,艰难地爬山时,有人上前去搀扶她,却遭到老人的拒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呢?因为在美国,老人养成不服老、坚持独立的习惯。所以,在美国都用“年长的公民”(senior citizens)这一委婉语来指代老人。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文化差异”及“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言差异”这样两个概念,使其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其次,从英语教师本身来说,在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同时,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教师应具有对文化的洞察力、理解力,才能给学生提供教学文化意识的氛围,并树立一个学习的榜样。
4教学过程中如何将文化意识与教学相结合
在英语教学中应树立文化意识,应在传授语言的同时同步传授文化知识。以下分别从词汇、语篇教学两个方面分析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策略。
4.1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如HelIo、Pardon等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此,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关系;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统一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经济状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表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关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4.2挖掘课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在语篇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
例如,SEFCBook3Unit1“Madame Curie”,结合课文中先后出现的Madame Curie、Marie Curie、Mr.Pierre Curie和The Curies,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有关英语国家姓名和称谓的知识。
1)姓名。①名+姓,~John Wilson;②名+第二名字(常是父、母等长辈的名或姓)+姓,PHEdwardAdamDavis;③名字常有昵称,如称David为Dave;④妇女婚后常随夫姓,~HMarieCurie。
2)称谓。①Mr./MS/MrS./MiSS+姓(或加姓名),如Mr.wilson(或Mr.JohnWilson);②除Dr/Prof/Captain等少数词外,一般表职务、职业的词不用于称谓,如不说Teacher Wang;③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DavidR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 Tom。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 文化意识 跨文化交际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按照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分级总体目标的要求,高中课程标准对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这五个方面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而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英语交际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更要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信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
在日常交际活动中,我们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但是在语言表达中,客观的文字只占了7%的比例,语调占了38%的比例,而非语言比如身体语言、眼神、表情等占55%。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就必须从这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
1. 书面语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1) 深入挖掘教材,认真细致备课
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重要工具,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精心备课。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三Unit 5, 必修五Unit 2, 选修八Unit 1的主题分别是加拿大、英国和美国这三个英语国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水平,有选择性的对学生进行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比如在了解英国的地理时,通过英国的地图让学生了解英国是由 England, Scotland, Wales, Northern Ireland组成的,有了直观感受,学生就能明白为什么常会听到有人说:“ Im British, but Im not English.”了。可见,在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外国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吸收和体验异域文化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
(2) 注重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
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从词到句,从句到篇。帮助学生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有助于他们充分准确地掌握英语国家的文化,从而达到交际的目的。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对蕴含文化内涵的典型词句进行补充介绍,使学生既掌握词汇的指示意义,又了解它的隐含意义,帮助他们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Unit 2的主题是English around the world,通过“世界英语”这一中心话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粗略了解世界英语的发展状况,认识各种各样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英语以及它们出现的原因和不同之处。这对于他们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3) 了解文化背景,强化语言知识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和发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教师结合文化内涵来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六Unit 1, 选修六Unit 2的主题分别是艺术和诗歌。如果不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对于各个国家艺术及诗歌的理解必将是肤浅的,最终也难以形成正确的文化意识。
此外,在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还有一些文学作品,比如必修三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和选修八Unit 4 Pygmalion。这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在外语教学中教学文学作品,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水平,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如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观点和看法,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还会培养他们用外语表达思想的能力和信心。这种信心反过来会促使他们更有勇气和胆量使用外语与他人进行跨文化交流。
2. 口语中的文化意识培养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对大学生职业人格的孕育和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可融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还可融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因此,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特色的校园文化面临的问题
1.对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有部分领导和老师对校园文化活动认识不足,认为大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没有必要开展那么多的校园文化活动。由于对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活动基本上都是由没有社会经验和阅历的学生自行组织开展的,在经费、场地和人力物力等方面投入也明显不足。另外由于学生自身文化功底不足,知识不够丰富,所以在开展活动时,一般都是看别人搞什么活动就照样子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活动的随意性较大,活动的内容显得单薄和空泛,缺乏足够的内涵,也难以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在开展活动时,通常是因为活动而活动,没有把校园文化活动与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校园文化活动没有很好地发挥它在医学生专业学习、生活、人格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构建具有医科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人才的培养
1.将医德医风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这种途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能够更好地拓宽教育渠道,形式多样,方式灵活,丰富多彩,生动有效。[2]校园文化活动是高职高专医学生隐性课程的典型代表,而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对医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素质及职业道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应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隐性课程的作用,在活动中渗透医德医风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把医学的仁爱和奉献的精神传递给广大医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医学的高尚和渊博,从而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情感。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校园的物质环境开展医德医风教育。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内公共设施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如可以在实训室的走廊、校园道路的灯箱、路牌、公告栏等载体上展示有关医德医风的名言警句,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医德医风教育。
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报刊、广播站、校园网络等宣传工具的宣传功能,积极宣传良好的医德医风,让它们成为对学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舆论宣传的主阵地。
三是制作学校名师名医宣传主题教育短片,通过学生身边的真人真事鼓舞和激励医学生自觉接受医德医风教育,自觉加强医德医风的学习,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高尚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融入医德医风教育。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载体,更是对医学生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的有效途径。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以重大节日为活动契机,积极开展以医德医风教育为主题的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各类科技、文化、艺术等活动。如医学人文知识讲座、关于医患关系等主题的辩论赛、关于爱岗敬业的演讲比赛、医学礼仪风采大赛、“5.12国际护士节”授帽传光仪式等,让广大学生在活动中启迪思维、开阔视野、提高医德医风修养。
2.大力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科技文化活动
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是培养我国基层医疗卫生实用型人才的场所。因此,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要牢记使命,明确育人宗旨,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中,积极营造出一个重视学习、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浓郁的学习氛围。高职高专医学院校只有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校园科技文化才能彰显出医学学府的文化底蕴,才不至于出现学生在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时,只顾娱乐而对学习却表现出厌恶、冷淡的本末倒置的情况。作为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在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方面要给予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引导学生在开展活动时将活动与医学生专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做到活动与学习两不误。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是各级团学组织要大力组织开展与医学生专业学习相关的科技文化活动,如医学技能操作大赛、医学专业知识竞赛、外科操作比赛、问诊比赛、义诊活动等等。
二是充分发挥与医学相关学生社团的功能。社团是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校园文化活动主力军,高职高专医学院校要充分发挥社团成员的聪明才智,尤其是要积极指导并充分发挥与医学生学习密切相关的社团的作用,如医学技能协会、防艾宣传协会、视力保护协会等,从而促进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学习的有效融合。
三是充分利用学校各专业的优势资源,开展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学生喜闻乐见的专题讲座和科技文化活动,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自觉地利用学校各方面的资源加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从而有效地促进医学生的专业学习。
校园文化活动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人才培养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教育工作者要敢于正视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构建具有高职高专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为祖国的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输送优秀的实用型人才,从而为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孟秀红,张锋,王磊,等.塑造医疗职业人格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2):16-19.
[2]张艳红,张澍军.影响大学生德性成长的校园文化因素分析[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6.
[3]蒋竞辉.浅析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0(10).
[4]汪子为.校园文化与创造力的培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