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17:18: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管理沟通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管理沟通学论文

篇1

关键词:CAI学生课堂桥梁

正文: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恰当地使用电化教学手段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激发课堂生命与活力的有效办法,在现代数学课堂教学中,电化教学手段已经成了最重要的辅助手段,它可以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看、去想、去探求;它直观、形象地特点,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它突破时空的特点为学生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对实现数学教学过程的立体化、最优化、最终“活”化具有显著作用。

一、CAI教学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彩虹。

教学的艺术,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激励和唤醒,而恰当利用投影、录像、音乐、计算机动画等,为不同年龄的对象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将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热情。低年级的小朋友,学习时尤其需要色彩丰富、形象逼真的媒体课件,教师运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表达教学内容,能让小学生在觉得课堂内容非常丰富、非常有趣。教师还可以运用计算机技术在课件中设计一个卡通形象来参与教学,当学生答对问题时,“小助手”会鼓掌祝贺,答错了它也会鼓励加油。这种情境创设不但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而且起到了评价的作用。教师在运用了媒体课件教学中,必须注意创设最合适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时,我在课件中创设一个情节:小明用当天学的知识写了一封信给爷爷,汇报他的近况,比如他以近50克,每天早上吃30千克鸡蛋2个等等。同学们看了这封信后,哈哈大笑,明白了学习要理论联系实际的道理,这堂课教学效果非常好,印象也很深刻。此外,在学生做练习时,教师还可为学生播放一曲优美的音乐,以助于学生大脑的调节,提高其学习效率。

二、CAI教学是沟通学生生活与课堂的桥梁。

“探究性学习”是美国芝加歌大学施瓦布教学提出来的。他认为学生应该像“小科学家”一样,以小主人的身份去发现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解决解决这些问题,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要培养探究必须给学生提供大量学习材料。而多媒体教学就恰好具备大容量储存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的界限,为学生提供大量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通过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及发现问题、利用资源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种探究过程中,不仅有助于学生去建构知识的意义,提高认知水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愿意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秘密。

例如: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即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小旗、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作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由平均分成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的意义”。

又如:在学习了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后,为了提高学生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分析并作出解释和判断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利用计算机的超越时空,提供大量信息的优势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为达到此教学目的教材设计这样的练习:将十字街口来往的机动车辆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制作统计表。这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就能把生活中的事物活化,给学生架起一做沟通生活与数学课堂的桥梁,是学生在观察生活的过程中去感知,去学习数学。

三、CAI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渡船

任何概念都是从大量具体事例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学生只有从具体感性材料出发,形成正确的表象,才能理解抽象的概念。但学生有时对具体事例特别是对由具体事例得出的抽象概念的理解往往容易产生思维障碍。这就要求教师能准确了解并剖析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思维障碍,并能在学生思维障碍处设计一些恰到好处解决思想障碍的感知材料,使之顺利实现思维的合理过渡和合理迁移,保证信息传输的畅通。CAI教学通过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就能有效的排除学生思维障碍,从而顺利地理解概念,同时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信息的有效“注意”程度,使学生能够顺利的渡过知识的难点,到达胜利的彼岸。

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半”(1/2)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处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弧长和直径可以分离的动画)。通过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使之印象非常深刻。

四、CAI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的钥匙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运用的感觉器官越多,它们的作用发挥得越充分,那么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教师也能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变表态为动态地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呈现事物变化发展过程,并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构成一个跳动的“思维空间”,就能为学生实现由形象感知到抽象感知的下跌奠定基础,往往能立竿见影地为课堂教学排忧解难,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相遇问题”时,我们运用了多媒体动画。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地形图,而后,在屏幕左右两边给出甲、乙两地,再分别设置一辆摩托车和一辆汽车,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先标出经过一小时后,两车各走的路程;然后再标出两小时后,两车行驶的第二段路程。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的演示,使相遇问题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理解了行程问题的内涵及解题方法,加深了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掌握。

又如:小学数学内容中的“平均分”是除法教学中的一个难度,特别是平均分的方法,学生更是难以理解。如果采用CAI课件或实物投影,就能变静为动,直观地展示“一个一个地分”和“几个几个地分”物体的过程,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平均分”的概念。

五、CAI是发挥学生想象力的翅膀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为学生提供生动、具体的视觉形象,从而填补小学生表象贫乏的空缺,使他们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提高想象思维能力。

有这样一道题:“用12根同样长的铁丝最多能组成多少个面积相等且边长又小于一根铁丝长的正方形?”教学时,先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同学说最多能组成3个正方形是“品”状;有的同学说最多能组成5个正方形是“田状”。有不少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我却摇头,令全班同学疑惑不解。在学生眉头紧锁,百思不得其解时,我运用多媒体把根据同样长的铁丝架成一个正方体,让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象,学生茅塞顿开,齐声回答“最多能组成6个正方形。”

又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之后,出示这样一题:把一个棱长为3厘米的正方体表面全部涂上红色,然后将此红色正方体切割成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小块,一共可切多少块?其中一面、两面、三面有红色的各为几块?还有几块一面红色也没有的?

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解答起来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通过投影在银幕呈现“切割”、“旋转”、“提取”等动态过程,使学生一目了然,这其间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CAI教学像一座绚烂的彩虹,它吸引着学生的目光,博得了教师的关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学生与课堂之间架起座座美丽的彩虹桥。

篇2

1 引言

近年来,SaaS模式逐渐成为信息行业和软件开发的新热点,相关的概念和产品也陆续走进我们的视野。考虑到SaaS软件模式在图书馆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优势明显,本文主要研究基于SaaS模式的高校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 SaaS服务模式下论文管理系统的设计

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是一种通过Internet提供软件的创新模式。SaaS是采用先进技术的最好途径,它消除了购买、构建和维护软件的需要。SaaS具有部署简单,配置简单,使用便捷等显著特性。

SaaS模式下论文管理系统主要由B/S模式建构实现,并且系统设计动态库结构,管理员可以随意添加库,并设计不同的库结构,每个子库可以作为单独的提交系统使用。系统运行于SaaS服务模式下,安装在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器上,服务提供方掌握“系统管理员权限”,可以为用户新建和设计库。并把每个库一个单独系统的形式租用给服务使用方。服务使用方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并且从服仗峁酱获得“库管理员”权限。这样他们就拥有了单独库的最好权限。可以按照需要建立不同权限的管理员。并可以完成从提交到归档的所有功能。完全就像使用一个为自己定制开发的系统一样。省去了购买服务器的成本,也省去了安装系统,维护系统的人力成本。系统数据都存贮在服务提供方的服务器上,并按时进行备份,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

这样的服务模式,适用于由较大规模图书馆或者地区中心等有技术能力和设备能力的馆作为“服务提供方”,而小规模图书馆(往往技术和设备能力欠缺)作为“服务的使用方”。“使用方”只需要付给“提供方”少许的租用费用,即可使用系统。系统的表结构,操作流程,都可以按照“使用方”要求进行定制,相当于为自己量身定做了一套系统。

3 SaaS服务模式下论文管理系统的实现

3.1 SaaS服务模式下论文管理系统的系统结构

系统由若干个库组成,管理员可以增加、修改、删除库。每个库都有其基本的结构,每个库中有两个核心表:加工表和归档表,再配合一些辅助表,如属性表等等。除了库的基本结构为固定结构外,每个库的表结构和运行的逻辑都是配置的,这个配置由系统管理员再初次建库的时候确定,一旦库建好后,就不可以再做修改。除此外每个库有自己的管理员,可以当一个独立系统使用。加工表和归档表的基本功能如下:

加工表:以数据的提交和加工为目的,采用流水线结构,表中数据可以在多种状态间变化,最终加工和的数据可以通过归档,复制到归档表。

归档表:以保存,后期加工和为目的,采用数据仓储结构,表中数据可以设定不同状态,并可以提供后期处理功能,可以通过来给浏览用户提供服务。

3.2 SaaS服务模式下论文管理系统的几种用户类型

系统用户类型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系统管理员、库管理员、加工表管理员、归档表管理员、提交用户、浏览用户。其中管理员都是以用户名密码验证,提交用户和浏览用户可以通过用户名密码验证(可以注册),IP地址验证,DLAP统一认证,不认证(游客)等验证方式。主要类型的功能和权限如下:

系统管理员:整个系统的管理员,可以对库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备份等操作,定义库中表的结构,添加属性表和其他附加表,定义数据都有哪些状态,定义某一个状态需要哪些行为(库管理员与用户),规定用户验证方式等。但无权管理库中的数据。

库管理员:对自己管理的库有绝对权限,可以管理数据,管理属性表,也可以给其他管理员分配权限。

加工表管理员:只能管理加工表数据,能看到的数据字段和要做的操作有库管理员设定

归档表管理员:只能管理归档表数据,能看到的数据字段和要做的操作有库管理员设定

提交用户:给系统提交数据的用户,登陆界面和管理员不同,可以提交的条数和提交文件的限制由系统管理员配置。对自己提交的数据有管理权限。

浏览用户:可以浏览系统好的数据的用户,系统提供DRM数字版权保护的同时也可以对浏览用户进行限制。

3.3 SaaS服务模式下论文管理系统动态配置行为

系统中所有的操作(除数据的检索以外),都定义为“行为”,行为分成如下几种类型:

(1)全库行为――触发按钮在主菜单下。如:数据提交,数据导入,修改属性表等。

(2)单条数据行为――触发按钮在数据细览页面和数据列表列中。如:修改数据,变更状态,下载回执单,删除数据,归档,等。

(3)多条数据行为――触发按钮数据列表上方,如:归档,,变更状态,删除数据等。

(4)附加行为――附在在归档,提交,和变更状态等动作之前或之后的行为。如:计算提交数据大小或页数,计算应收费用,操作确认等。

4 结语

目前国内高校论文提交流程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等特点,而SaaS模式下论文管理系统摒弃了原有系统中的固定表结构,固定权限,固定操作流程,而是把系统中所有涉及的对象都抽象成“角色”,“状态”,“行为”三种类型,以方便灵活配置。系统设计的目标是:适应所有以“提交-审核-加工-归档-”为主要流程的管理系统。综上所述该系统更接近于一个“数据加工系统”并可以应用于任何一个图书馆流程化的数据管理系统,具有比较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天津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管理系统.[2016-112-31].http://202.113.6.247/papers/admin/admin_login.jsp.

[2]姚宏宇,田溯宁.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系统工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叶玲莉.SaaS发展趋势与挑战[J].计算机世界,2016,(第4期).

[4]http:///wiki/Cloud_computing.

作者简介

冯坤(1980-),女,天津市人。大学本科学历。天津大学图书馆,中级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检索,开放获取,信息资源管理。

篇3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大学教育在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的双重驱动下,出现了“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知识过度分割和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从而在人才培养方面表现出教育同质、思维固化、视野狭隘、无效学习和功利主义等普遍现象,以至于阻碍了卓越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成长。就教育同质而言,由于人才标准被知识导向的评价体系“一刀切”,从而导致对个性化需求的包容不足,供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的空间不够。就思维固化而言,由于在知识导向下学生习惯于唯师、唯书、唯答案,从而导致独立思考能力不足,在成年后缺乏想象力、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视野狭隘而言,由于专业分化过度、专业色彩浓厚,所以导致受教育者在视野上、思想上难以走出各自专业的小圈子,认识不到知识之间的联系,缺乏从比较广阔的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就无效学习而言,由于偏重专业知识及其价值,而对边界条件、外部性、环境依赖性等更为广阔的问题缺乏探究和引导,所以导致学生对专业问题的理解比较浅薄。就功利主义而言,由于过度强调知识改变命运,导致普遍把学习成绩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工具,从而牺牲了人本主义精神和追求真才实学与能力水平的欲望。所以,当前教育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于,从知识导向转向能力导向以及从学科分割转向学科融合。现阶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促进专业平台建设。专业平台建设是一种“将全校课程划分为校级平台课程、学科平台课程、专业平台课程”的大课程体系。简而言之就是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选课机制。这种大课程体系虽然开放了更多的可选课程,但并没有对知识导向和专业导向做出改进,并且在思维训练和能力训练方面缺乏建设性,所以其作用是有限的。更值得担忧的是,即使建有专业平台,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教学理念也可能依然存在坚实的专业壁垒,从而对受教育者和教育体系都存在某种危害。历史已经证明,在单一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和知识体系下,受教育者学得越多、越好,其受某种单调知识和理论的影响就会越深,然后固执、偏信、狭隘和歧视等不利于价值成长的因素就会在意识层面滋生和堆积。我们认为,相对于专业平台建设,改革现有教学弊端的关键在于提升课程品质。通过提升每堂课的课程品质,突破知识导向,打通学科“微循环”,来实现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科融合。

二、“微通课程”的教学理念

“微通课程”可以解释为以学科融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首先要打通学科“微循环”,然后要致力于能力培养,包括学科融合意识、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就打通学科“微循环”而言,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指出:中国的大学教育缺乏两个关键因素,其中之一就是缺乏跨学科的广度。由于专业教育的狭隘性导致学科划分过细、各学科之间的知识边界过于明显、甚至僵硬,严重限制了卓越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一个教学目标是,通过重建教学内容和课程形态来消除学科之间的隔阂与界限,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让学生们有能力建立起知识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就能力培养而言,近年来的社会用人标准已经改变,但大学教育改革迟滞于社会需求,依然处于“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的惯性运行阶段,从而亟待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将知识导向教学重建为以自主式学习与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所以,“微通课程”的第二个教学目标是致力于实现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通过开放式教学和翻转式课堂,将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活动打造为可以广泛联系、充满生机、自由奔放的活力课堂。

三、“微通课程”的教学实践

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高年级核心课程,有知识密集、专业性强的特点,学习难度比较大,与经济金融领域相关学科的联系紧密,所以是构建“微通课程”的理想之选。本文从教与学两个方面阐述“微通课程”不同于常规教学的构造形式。

(一)开放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是指对课程的表现形式进行重建,以通透、易懂的方式讲解复杂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其价值在于提高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促进对专业知识作用边界的理解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并且在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分析性思维方面的效果也很显著。

1.打破学科分割、引入广义素材,联通相关学科。一是结合当前经济和金融热点引入广义的专业素材;二是结合历史变革阐述会计理念的变迁;三是结合财富管理和价值管理解释会计理念;四是贴近学生生活阐述会计原理。这四项内容的意义在于增进对背景知识、专业问题与相关学科的理解,建立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

2.打破章节分割、进行专题讲解,实现融会贯通。传统教材重视篇章结构,不重视问题导向,难以切合开放式学习和思维训练的要求。加之,大学教材编写过于追求完整性,容易出现知识过密和负荷过重的“厚书”现象,让学生望而生畏。所以,需要教师重新筛选和编排教学内容,以融合贯通又重点突出的方式讲解,才可能平衡学与思的关系,展开思维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

3.打破角色分割、改进学习体验,帮助能力提升。就会计专业而言,大案例教学的效果通常不好,学生很难有耐心研读资料,从而普遍存在含糊学习现象。这与学生处于知识接受者的角色有很大关系。在开放式教学下,可以让学生转换角色,比如让学生独立编撰小案例,在创作的乐趣中获得自主学习效应。

(二)翻转式课堂。“翻转式课堂”可以改进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体验,是能力培养的重要方式。

1.引入双主题的专题报告,培养跨学科能力和应用能力。会计是理解经济活动的全球可通用商业语言,所以教师不能“对着凭证教会计”,而是要从经济、管理、社会和历史等多个角度诠释会计的有用性和局限性。这就既要有专业主题的报告,也要有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并且专业主题的报告要从会计以外的事件去寻找会计的踪影,而不在于从准则直接到会计。可以选材于历史事件、经典名著、经典案例等泛在领域,以便提升对会计准则背后的基本逻辑和基础理论的理解。跨专业的主题报告可以根据学生兴趣对经济、管理与社会问题进行探究,以便引导建立不同学科间的联系,训练从专业视角观察生活、反思历史和纵览天下的开放性思维,进而实现能力培养和思想培养目标。

2.鼓励有深度的课堂讨论,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要善于就某个专业问题营造“有话可讲、有话想说”的氛围,并在有学生率先发言之后,鼓励其他学生做开放性补充和阐述不同见解,以及给出课后继续讨论的余音,以激发思考与争鸣,训练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思想自信、能力自信、知识自信。但现阶段的问题是,学生习惯于听讲而非发表意见,加之学生发言缺乏条理、思想难以统一,有的学生会认为课堂讨论浪费时间,不如通过听课来直接获得知识实用,这些因素都会降低课堂讨论的质量。所以,组织课堂讨论的频率需要视班级的整体素质和整体意愿而定。

四、构建“研究型微通课程”

当前大学生能力培养欠缺的另一个突出表现在于“有学无究”。针对“有学无究”的问题,本文提出“研究型微通课程”整合模式,可以帮助培养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并且也是为名校“直博计划”发现、培养和输送人才。这也可以称为“2+1”“教、学、研”整合模式,意指在开放式教学的“教”与翻转式课堂的“学”的基础上再加上学术论文撰写的“研”字,形成一个融“教、学、研”三个侧度为一体的新模式,以培养学术型卓越人才。研究能力训练的主要实施方案是:通过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论文撰写与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之间增加一个新培养环节———学术研究。通过向有兴趣的学生开放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挑选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在课程结束后,指导其进行规范学术论文的撰写,并且由前后级学生与指导老师共同建立起一个融“教、学、研”活动为一体的学习生态圈。其关键内容有以下三个:一是以研究现实问题为导向。导师的作用之一在于指导选题,应开展有新意的、有趣的、有现实意义的研究,而非只有论文模仿。本科阶段对知识的认知主要来自课堂,即便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需要先建立对现实问题的认知,培养分析能力和实事求是的态度,督促养成重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意识,所以应以现实问题为导向。二是以指导分析框架为重点。指导论文分析框架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梳理逻辑和思路。这也是学术研究的本意,即逻辑严谨而有层次地分析问题,以避免本科论文撰写经常出现的资料堆砌和逻辑混乱的现象。同时,还需要对论文的规范性提出较高质量要求,以督促养成审慎严谨的学术习惯。三是督促全过程的半独立研究。学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以严谨的态度相对独立地完成从文献检索、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论文写作、修改到投稿等全过程工作。这个半独立研究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耐力、毅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四是“微通课程”重视的是课程品质和能力训练,“研究型微通课程”重视的是分析性思维和学术素养,其微观层面的价值在于打通学科“微循环”和致力于知识探究与能力培养的同步性,以及实现专业纵深能力和跨学科能力等多重能力拓展,进而可以从大学教育的基础构造开始参与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重专业知识,轻能力培养”以及学科过度分化的问题。

作者:曾雪云 韩丽萍 周慧琴 单位: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4

二:家长会的形式参与多于实质参与

由于家长的兴趣、需求、动机和利益各不相同,家长在与学校进行沟通合作的过程中希望参与活动的形式与层次也各不相同。杭州大学刘力教授认为家长参与活动的形式分为三个层次:形式上的参与,人际的参与和管理式的参与。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主要集中在表层化的参与层次,通常是由学校主宰着这类活动。这一层次的参与形式主要有家长会、开放日、学生作品展、家长联系薄、家长报纸等。在个别学校也出现了“人际的参与”。家长作为学校教育决策参与者参与家校管理这一更高层次的“管理式的参与”形式在目前的家校沟通与合作过程中十分少见。

三:单向灌输多余双向沟通

家长会、电话联系和约见家长是教师与家长进行沟通合作的最普遍方式,而一些较高层次的直接参与方式仍然不太受欢迎,因而尚未采用或很少被采用。在家校沟通方面,很多学校仍然以单向灌输为主,缺少双向沟通。由于学校对家长只是一味的灌输,很少采纳家长的意见或建议,使得家长参与学校教育仍然停留于比较表面化的层面。

四:随意性多于计划性

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期初或学期末以班级为单位统一召开一两次家长会,其余时间均是为了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教师与个别家长进行的沟通,随意性较强。这种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家长不能从活动中学习到较系统、较稳固的家庭教育观念、知识和方法,难以形成时间上和效果上的强化。即使给予家长家庭教育知识,家长所获得的也只是一些简单的技能和零碎的知识,无法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相对完整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体系。

五:学习问题多于综合素质

虽然大多数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比单一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但是在实际沟通中,对学习问题的关注度远比其他方面的关注度要高的多,而排在家长与学校沟通合作内容末位的则是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

六: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家长个体需求

篇5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3-0097-03

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独立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具有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1]为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工作,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尤为重要。随着学生人数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经历了全手动管理、院级信息化管理和校级信息化管理三个阶段。

一、毕业设计全手动管理为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2009年之前,学校所有专业毕业设计工作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为指导进行。整个毕业设计分为毕业设计动员、学生选题、毕业设计前期检查、毕业设计中期检查和毕业设计后期答辩等阶段。各阶段又有子任务需要完成。

在学生选题阶段,教师设置的题目和内容要让学生知晓,并且学生和老师之间需要有沟通交流的机会,进而选题。学生可能对某几个老师的题目感兴趣,但最终只能选择一个老师的一个题目。老师所带的学生数也是有限制的。在毕业设计前期检查阶段,各毕业设计小组组长需要查看本组教师的任务书和学生的开题报告是否符合要求和规范,并需要把意见反馈给指导教师和学生使其进行整改。在毕业设计中期检查阶段,学生需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进行分组答辩。各毕业设计小组需要根据任务书的进度要求检查学生目前的工作进度,提出问题和建议。所有这些不仅需要在场参加答辩的学生知道,也需要他们的指导教师了解。在后期答辩阶段,学生提交论文后,指导教师和评阅教师进行评阅打分,学生按照答辩要求演示PPT和程序,答辩组给出学生的答辩成绩。学生的毕业设计总评成绩由指导教师成绩、评阅教师成绩和答辩成绩按比例构成。

以上这些过程均需要学院教务员向指导教师和学生下达通知完成。期间的各种成绩汇总、报表填写均需手动完成。在我校专业数量和师生人数迅速增加的情况下,这种全手动的毕业设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毕业设计工作需求,迫切需要进行毕业设计管理手段的改革。

二、院级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为解决日益增长的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需求,以“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手册”和“信息管理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范”为依据,信息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于2008年自行开发并于2009年使用了“信息管理学院毕业设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毕业设计辅助管理工作。该系统具有毕业设计基本信息一次性输入并随时更新功能,保证了学生信息、教师信息、题目信息的一致性,并且具有汇总统计功能,各角色教师录入成绩后系统按照比例统计出学生的总评成绩,提高了毕业设计效率保证了学生成绩的准确性。教师间可以相互沟通学生毕业设计情况的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规范和辅助的信息系统构成了我院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两条主线,该管理系统从2009年到2013年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功能模块建设,完成了1713名学生、250余人次教师参加的毕业设计工作。其各主要阶段流程图如下。[2]

在前期检查阶段,检查组组长在系统中输入题目、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检查情况,指导教师可登陆系统查看。指导教师根据检查意见指导学生进行修改,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在中期检查阶段,检查组长将学生中期检查情况录入系统,指导教师登陆查看,并根据检查意见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整改和指导。中期检查流程如图2所示。

在后期答辩阶段,由于涉及到三方成绩汇总计算以及二次答辩,该系统就尤为重要。首先,系统根据三方成绩统计出每名学生的总评成绩;其次,教学秘书根据总评成绩汇总出需要参加二次答辩的学生名单;最后,进行二次答辩确定学生最终成绩。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

管理规范与管理系统之间交互众多,涉及到学生、题目、各项成绩评定,如果没有规范的管理和系统的技术支持很容易出错。经过5年的毕业设计管理实践,证明我院的管理规范和技术手段是可靠、实用、高效的。但由于是针对我院情况开发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未考虑学校其它学院情况,故而没有在全校范围内实施。全校所有学院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来支撑毕业设计工作。

三、校级毕业设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1.学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整体功能框架

经过2013年在经济管理学院的试运行,2014年学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在全校范围内正式投入使用。学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综合考虑了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细节,将使用系统的角色分为管理员、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和学生。管理员负责系统的全局设置,专业负责人、指导教师和学生在系统中交叉合作完成毕业设计各阶段任务。该管理系统功能流程如图4所示。

(1)专业负责人基本任务包括:教师信息更新、教师所带学生任务数的设置、毕业设计课题审核、为毕业设计论文指定评阅教师、学生选题宏观调控、论文答辩分组和论文推优等。其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2)指导教师基本任务包括:课题申报、学生选题管理、过程管理和论文评优等。过程管理包括学生任务书下发、开题报告检查、过程指导记录、中期检查、指导教师评阅及成绩录入、其他论文评阅及成绩录入和答辩成绩录入等。其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3)学生基本任务包括:毕业设计选题浏览、查看课题任务书、提交开题报告、填写过程指导记录、提交中期检查文档、提交论文和附录、查看答辩时间和地点、查看毕业设计成绩、查看警告历史以及下载文件等。其工作流程如图7所示。

2.通过实践需要改进的功能

通过2014年毕业设计工作的实践,该套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全校各学院毕业设计工作的基本需要,能够为毕业设计过程管理提供辅助作用,能够提供师生沟通平台,提高了毕业设计工作效率,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1)增加各学院二次开发平台的自由度。由于各学院专业特点以及毕业设计管理规律不同,需要增加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学院平台的自由度,让学院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功能模块的设置。

(2)增加前期、中期、后期答辩分组的通用性。由于我院在整个毕业设计过程中的所有检查分组完成,为保证检查组教师对检查对象从开始选题到最后答辩了如指掌,我院各阶段检查分组均一致。系统应保持分组一致性,无需各阶段重新录入分组信息。

(3)增加学院二次答辩功能模块。目前该系统中没有二次答辩模块,无法实现二次答辩的分组、成绩录入等各项功能。

(4)改进中期检查结果由学生录入情况。中期检查结果应由检查组教师录入,这样可以保证录入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改进评语自动生成功能。目前系统中各类评语必须在页面输入但又无法自动生成word文档,需要实现页面录入评语即可自动生成word评语表的功能。

四、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方向

通过院级以及校级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应用与实践,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的建设方向如下:

首先,系统应该既有扎实的基础平台又要给予各学院和部门一定的灵活度和自由度,使其能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深入开发和设计。这样的系统才能满足不同学院要求,真正为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服务。

其次,毕业设计管理系统要与其他教学系统相联系。如与我校正方教务系统连接,这样毕业设计管理系统中的学生毕业设计成绩就可以直接导入正方教务系统而无须重新手工录入;与中国知网系统相联系,这样就无须学生在毕业设计管理系统和中国知网系统中重复上传论文。

五、总结

我校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经历了全手动阶段、学院信息化阶段以及全校信息化阶段,这些阶段的建设经验为以后的毕业设计管理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总结了丰富的经验。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整体规划项目,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势必带动与之相关的其他教学过程的信息化建设。因此,在讨论和改革毕业设计过程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也应考虑我校其他信息系统的同步关联建设,避免出现信息孤岛现象。

篇6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面向所有大学生实施的全方位的非专业教育,使学生在人格、学识、情感、理性和品行塑造上都有一定的造诣。它带给学生的不只是某方面知识的增长,更重要的是获得心灵上的启迪、接受心智的训练并感受其中的愉悦,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质,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成长为一个体格健壮、心智健全、学识渊博的全面发展的人。普通高校由于存在对通识教育认识上的偏差,导致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不适合其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普通高校必须重新认识通识教育,对其进行全面改革,使其在高等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通识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一)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对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理念没有理清,对通识教育的地位也存在着错误的认识。大家普遍认为,专业教育是重要的,通识教育就是个附属品。基于这样的错误认识,学校教育管理者采用的是简单的、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使得通识教育出现了不少问题。首先,在通识教育模式上,只有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通选课这一种形式。通选课的教学形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形式。通选课的课程设置上,处于门类多而不精,呈现“杂、散、乱”的状态。没有对通选课进行认真的设置,只要教师申报,一般都可以通过;没有严格的论证和审查程序,缺少结构性、整体性的梳理和整合,更谈不上有创造性的课程设计了。所以,导致学生把通选课当成了混学分的代名词。其次,教师在通选课内容的设置上,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没有像对待专业课那样那么认真和严谨,教学内容没有什么深度,通常以“概论式”的介绍形式呈献给学生的课程较多。通选课没有教学团队,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导致课程的稳定性较差,更谈不上课程建设的问题。再次,在课程评价方面,没有如监控专业课程一般的包括开课、上课、考核等贯穿教学各环节的全程监控体系,所以,有的教师上通选课投入的精力不够多,态度也不够认真,只是将其当成挣工作量的工具。基于目前通识教育存在的种种问题,普通高校必须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不然,通识教育的效果根本得不到保证,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起不到任何作用。

(二)通识教育改革的时机已至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基础教育改革已开展得如火如荼。基础教育将从“应试教育”完全转向核心素养教育。学校的任务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而是给学生未来的发展提供核心能力。这是一次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它符合“立德树人”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要求。基于我国基础教育转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大变革,由于人的核心素养也需要终生地发展和完善,于是,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抓紧提上议事日程。这也符合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发展大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通识教育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在社会极度功利化、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人心浮躁、诚信缺乏的社会现状,使高校校园已经不再是世外桃源,学校的风气和学生的心理都受到了很大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甚至有的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还很严重。在这种现实非常不利的社会氛围和大学内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通识教育任重而道远。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对通识教育必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只有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以“六大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为引领的通识教育,才能维护普通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使命。这种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通识教育改革的措施

普通高校在通识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最关键的第一步是学校领导从思想上真正重视,尽快转变通识教育的既有观念,理清通识教育的内涵,将以提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宗旨的通识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形成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并将该理念贯彻到全校师生中去。然后,依托各学校自己的办学优势,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各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要求,对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整合,构建出一套结构合理的、适合本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

(一)课程设置和管理方面

因为每所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能力都是有限的,建立起高质量的、较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来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各所学校可以结合自己本校的实际情况,改变之前通识教育课程门类齐全、杂乱无章的做法,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极少数的几类“核心课程”的发展和建设上,有针对性地对“核心课程”进行精心设置。然后,通过几类“核心课程”的开设,积累各方面的经验,然后再使通识教育课程逐渐开展到多个领域。那么,究竟哪些课程可作为“核心课程”?对通选课怎样开展教学活动?这些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于是,学校应成立通识教育研究团队,专门从事通识教育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有些高校有针对专业教育课教学质量的督导团队,团队成员一般由退休的老教师和在职的于教学方面有一定建树的教师组成。那么,针对通识教育成立一个类似的研究团队尤其重要。有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学校,研究团队可以由研究所的人员为主,面向全校选拔一些对通识教育感兴趣的或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教师参与其中。没有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学校,可以由对通识教育感兴趣的、擅长研究高等教育的老教师牵头,其他成员同上。通识教育研究团队(下面简称为通研团)要做的工作应该是全方位的。第一,将“六大核心素养”和它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加以简明扼要的解读,帮助全校师生容易接受并能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第二,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认真研究梳理现有的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借鉴通识教育发展比较成熟的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但不能盲目照搬他们的课程体系。国外的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他们的课程体系内容丰富且完善。而我们的普通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现实情况,从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创造性的课程设置和设计,逐步完善本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在这方面,通研团的工作是相当艰巨的。其承载着本校的通识教育科研和管理的全部工作。第三,通研团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进行把关,对每门通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加以了解和指导,决不允许教师们自由开课。第四,对每门通识课程的教学效果作出评价。可以通过和选课学生座谈的方式或通研团随机听课的形式取得课程反馈信息,对课程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第五,收集学生对通识教育课程需求的信息,及时对通识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第六,负责和其他兄弟院校的通研团进行经验交流工作。学校领导应尽力支持通研团的所有工作。

(二)课程的教学方面

在通选课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把“受教育者”变成“学习者”,使学生自己学习、自己体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和信念,这是通选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明确的教学理念。理清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性之间的关系,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教师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一切由教师来决定,而是在于教师启发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被教育”“被学习”的状态,给每一位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们在通识教育中获得真正的知识营养。在教学方式上,要彻底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被动式接受方式。课堂教学要变成教师启发、学生参与的形式。于是,学校应成立通识教育督学团队(下面简称为校级通学团)。这个团队可以由校学生会组织,面向全校学生召集对通识课程学习比较热心的同学,组成人员可以涉及到所有学院和所有专业的学生,有研究生同学参加就更好了。当然,这个团队的人数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应保持30至50人,一个自然班的规模。校级通学团可以做的工作是:第一,可以直接和通研团沟通,对通识课程提出意见和建议,反馈学生的需求信息。第二,可以直接和任课教师沟通,对该教师的课程安排提出意见和建议。第三,通过校级通学团成员的学习带动全体同学对通识课程的学习热情。校级通学团可以组织某门通识课程的学习小社团,进行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活动。这不仅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锻炼学生的多方面能力。第四,校级通学团成员可以作为领导回到各自的院系和各院系的学生会联合组织二级通学团。二级通学团可以组织本院系的学生,成立多个通识课程学习的小社团,小社团的活动可以不拘形式。第五,校级通学团可以组织二级通学团之间举办一些学习活动。比如,辩论赛、知识竞答、小论文答辩等。第六,多数通识课程,任课教师都可以先提出课程目标和要求、列出参考书目,然后让通学团成员组织学习。课堂上,学生可以分组讲授,教师要随堂听讲并指导。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通过组织通学团定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每位同学都能积极参与到通识课程学习的活动中,定会使我们的通识教育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可以发挥其不同寻常的作用。总之,要使通识教育改革很好地与大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的教育对接,通研团和通学团的工作将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组成的通学团,若能在每门通识课程的学习中真正发挥起他们的作用,这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将是无形的、巨大的影响。当然,通研团和通学团这两个团队的设置和组织以及他们的工作如何开展得更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重视高校之间的合作

最后,各所普通高校的通研团之间可以进行工作交流和协商,形成资源共享的一种通识教育模式,好的教师和课程资源可以为他校所共享。具体如何执行,这是值得各学校探讨的问题。另外,普通高校也可以共享重点大学的教学资源,即聘请重点大学的教师为学生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或者普通高校的学生去同一城市的重点大学选修通识教育课程。总之,通识教育资源共享的问题是需要普通高校教育管理者认真研究并值得探索和发展的。以上为了说明通识教育在普通院校亟需改革的必要性,指出了普通院校在开展通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以我国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教育改革正在开展为契机,以将大学生培养成高层次的全面发展的人为大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切入点,通识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和推动力,来说明通识教育改革的时机已到。普通院校应抓住时机对通识教育进行全面的改革,改革的措施值得有意研究通识教育的教育工作者精心探究。

参考文献:

[1]顾明远.中国教育路在何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2]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曼丽,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1).

[4]唐燕,高昊.提升大学通识教育质量的路径选择[J].教育评论,2014,(2).

[5]黄坤锦.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规划[J].北大教育评论,2006,(7).

[6]冯增俊.通识教育与大学精神[J].江苏高教,1999,(6).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36-02

高校教学秘书是指在高等院校中协助院(系)领导处理本院(系)中各类教学事务的管理服务人员。教学工作是高校的核心工作之一,教学管理有力地支撑和保证课内外教学的有序进行,是高校管理工作的中心内容。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扮演了不可缺缺的角色,是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

一、教学秘书岗位的重要性

教学秘书是高校各院(系)具体负责教学计划和教学任务安排、学生学籍管理、成绩管理、教材管理、考试管理、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管理和日常教务工作的管理人员。教学秘书在行政上是由学院院长和分管教学副院长领导,并接受学校教务处的业务指导,是连接学校教务处与各学院间的纽带,处于教学工作的最前沿,也是沟通学生与教师的桥梁。教学秘书是基层管理者、组织协调者、检查监督者,也是院(系)领导的参谋和助手。教学秘书在学校的教务教学管理中实实在在起着重要而特殊的作用。

二、教学秘书的具体工作

高校各个学院的教学秘书工作非常具体,笔者将整个工作分成六大块:日常教学管理,教学执行计划、教学任务安排和教材管理,期末考试和试卷管理,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管理,学生成绩和学籍管理,延期学生管理。

1.日常教学管理。①课表管理。课表一般由学校教务处制订,是教师授课和学生上课的具体时间、地点的安排,开学前由教学秘书负责通知任课教师和政治辅导员,保证上课秩序的正常进行。②教师调停课管理。一般来说,每学期都会有部分教师因课程安排与自己的安排有冲突而要求调课,还有部分教师因出差、生病等要求停课休息,教学秘书要帮助调停课教师办理有关手续,并且要做好记录,及时通知相关班级的政治辅导员。为确保每门课程授课学时保质保量完成,教学秘书要提醒因各种原因耽搁课时量的教师后续要在规定的授课计划时间段内补足耽搁的课程学时,并且做好补课记录。③常规教学检查。教学日志是教师和学生记录每次课授课内容,上课情况的依据,教学日志要做到及时发放,及时收回,及时分析,将相关信息及时向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反馈;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学生对教学计划、教师上课和学生上课情况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分管教学的副院长汇报。抓好常规教学检查工作,这对于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将起到积极的作用。④学生网上选课管理。目前,许多高校都实行课程、成绩网上管理,教学秘书应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网上选课的重要性,对大一的学生要加强如何在网上选课的训练。学校教务处通知学生网上选课时间段后,教学秘书要及时通知政治辅导员,督促政治辅导员检查学生网上选课情况,尽可能减少学生网上选错课、漏选课。⑤参与教学培养方案修订、专业建设工作。教学培养方案是制订教学执行计划的基础,教学秘书要熟悉各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制定教学执行计划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学校的专业建设教学秘书也应当积极参与,根据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起好教学秘书参谋作用。

2.制订教学执行计划、教学任务安排和教材管理。①制订教学执行计划。新的学期开始,教学秘书要根据各教学培养方案提出下学期将要开设的课程,制订下学期的教学执行计划,由各教研室主任核查,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签字审批,报学校教务处审核。教学秘书理出教学执行计划中的专业选修课,交与相关学生班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已经完成的专业选修课学分、兴趣)对专业选修课进行合理选择,按照自然班报出各门课程的选课人数和教材数量。教学秘书要切实做好汇总整理工作。②制订教学任务安排表、征订教材表。教学秘书根据教学执行计划,按照课程归属管理原则,提出教学任务安排,属于其他学院管理的课程,要及时将上课班级、选课学生人数、教材数量报给课程归口管理的学院,并且收集整理归口于本学院管理课程的班级、选课学生人数、教材数量等信息。按照学校规定的格式,教学秘书制订教学任务安排初表和教材征订初表,交与各教研室主任,明确要求各教研室主任在三周内完成任课教师安排和教材选定工作。教学秘书汇总后,将教学任务安排表和教材征订表交给分管教学的副院长签字审批,报送学校教务处审核。

3.考试、试卷管理。①命题。需要通过命题考试的课程一般是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教学秘书要提醒各教研室主任安排授课教师命题或者统一命题,提醒各教研室主任严把命题质量关。按照教学管理规定,每门课程在结束前两周授课教师应当准备考试题原稿两套、答案两套,其中第一套用于期末正常考试,另一套用于下学期开学后未及格学生的补考。如果要求相同(必修、学分、学时),但由不同教师授课,有较多班级的同一门课程应当统一命题,统一考试。②制卷。教研室主任审查试题原稿,分管教学的副院长审核签字,命题教师将试题原稿交与教学秘书,由命题教师和教学秘书共同密封试题原稿。教学秘书确定印制试卷份数,交到教务处开印制单,将印制单交到印务室印制考试试卷。整个过程教学秘书和教师要做好试卷保密工作。③考试安排。教学秘书根据学生班级课表,找出空档,合理提出考试时间,到教务处申请教室,安排好考试的时间和考试地点后,及时通知政治辅导员,由政治辅导员通知学生做好复习迎考。每次考试的课程可能涉及到好几门,还可能涉及到不同专业、高年级和低年级的学生,教学秘书要考虑异常学生情况,尽量避免考试冲突现象发生。④监考安排。教学秘书要恰当地安排监考教师,合理分配教师的监考工作量。为加强考试环节控制,教学秘书应设置出清晰、有效的考试记录表和院领导巡考表,方便监考教师和巡考领导做好考试记录。⑤试卷归档。每学期期末,教学秘书要做好试卷归档工作,整理试卷袋,按照学校有关规定将试卷袋编号,按照顺序装柜,为的是今后查找方便。原则上试卷保管的期限为三年。

4.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管理。教学秘书要协调各教研室主任安排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督促各教研室主任做好论文中期检查、完善论文评定工作,负责协调毕业论文答辩工作安排,对学生进行网上提交论文工作程序的培训,安排论文上传后的验收审核。

5.学生成绩和学籍管理。每学期期末,教学秘书按照本学期开设的归口本学院管理的所有课程和任课教师、班级制订学生成绩管理表,按照成绩管理表提醒各位任课教师提交成绩三份,一份上交学校教务处,一份装入考试资料袋,和试卷一并保存,一份学院存档。

6.延期学生管理。按照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本科学生在校最长学籍年限为六年,专科学生在校最长学籍年限一般为五年。延期学生是因为有部分必修课程没有及格不能毕业的学生,但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最长学籍年限内继续重修相关课程,直至及格,可以领取毕业证,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还可取得学位证。由于教学秘书对整个学院的学生的所有课程的成绩清楚,对各年级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也相当清晰,因此各学院的教学秘书是担任延期学生的管理工作的最佳人选。

三、教学秘书职责要求

1.良好的职业操守。教学秘书也是高校教师的一员,要有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同时在教学管理中要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位微而言不轻,职位低但责任大,必须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自己在院(系)中承担的角色认识恰当,工作中保持“忠实、服务”的精神,做好领导的得力参谋,对人要做到热情、周到,对事客观公正,把握谨慎性和确保圆满性。做事坚持原则,不能自作主张,擅权越位,明确工作角色,做好本职工作。

2.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秘书工作也是一项人际交往工作。教学秘书要时刻想到自己是一名教学服务管理者,服务于教学、服务于教师和学生,工作中既要坚持原则,又要讲灵活性,要注意以理服人,要有热情,态度和蔼,语言得体,力求做到让领导满意,让老师和学生尊敬;有时要换位思考,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处理好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工作中还应该加强与各职能部门和兄弟学院的交流沟通,营造一个与同事和谐相处、与学生和平共处的轻松舒畅的工作环境,可以使自己繁琐复杂的教学管理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具备较强的学习和创新能力。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管理方式与教学管理手段也在不断提高,教学秘书一定要完善自身的专业结构,特别是增强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院(系)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力求非常熟悉,了解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熟悉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掌握教学规律,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与时俱进地做好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文贵,杨玉林.教学秘书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及队伍建设[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4):41-44.

[2]林征.论高校院(系)教学秘书工作的定位及功能[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114-116

[3]谭哲丽.高校教务员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294-295

篇8

一、基于合同之上的绩效制薪酬奖励制度

由于当前与外籍教师签盯的是以时间限制为基础的外事合同,导致很难要求外籍教师进行额外的教研或者其他学校需要的活动,资源成本较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外籍教师使用效益,针对目前管理外籍教师的困难,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绩效薪酬管理。

l、评价和保证教学质量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表现和课后的反馈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评估和督促,起到用制度来管理保豇上外教教学质量,具体考核条目和分值如下:

2、教学效果绩效考核标准:课堂教学情况评价占20%,学生课后调查表占考核的20%,按照外教所带科目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的测试30%

3、教研备课占绩效考核20%

4、活动的配合和日常表现占10%

二.跨文化管理

在外籍教师管理中有效运用跨文化管理可以增进彼此理解增加工作效率。

(一)外籍教师与培训行业中方人员的主要文化差异:

1、受教育背景和过程不同。在从小的学校教育方式和体系以及周围人们文化价值的影响下,双方都有着不同的认识观,这样双方在一起进行教育活动时理解立场和教育观念有文化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表达方式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直线思维,说话比较直截了当,东方人的思维模式呈迂同式表达,通常比较含蓄委婉,因此双方在一起沟通时需要了解彼此特点才能进行良好的合作。

2、个体生活环境和价值观差别大。中西文化在人文,饮食,时尚,政治、经济、尊教信仰观有着极大的区别,价值观是民族心理的深沉结构层次,它对人类的影响是深远的,怍用是无形的,中西方文化价值砚最主要的区别在下西方认可个人本为,中方建立在集体奉为主义,这样的价值差异需要经过了解,掌握才能够互相协调共同发展。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差异,有很多话题双方都互不理解,所以只有中外双方进行跨文化沟通学习才能更大的提升外籍教师在培训行业中的作用。

(二)针对以上主要文化差异,组织培训消除跨文化交流壁垒。

1、来华之前的拟聘用外籍教师首先进行网络的文化学习,为外籍教师提供详细的知识,同时对于不了解外籍教师国家以上这些背景知识的中方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也同样进行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培训,组织学生竞赛,外籍敦师网上答题等等活动,这种文化知识的集中学习可以有效的消除文化沟通障碍。

2、到岗培训具体在教学管理,进行跨文化语言交际能力培训。在华教学的外籍教师学习一些简单的汉语知识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促进教学交流会有很好的作用,简单的汉语沟通,让学生同事家长感到亲切,具有了很强的文化归属感。

三、人本管理

以人为本进行的人性化管理为人本管理,这种管理模式适对外籍教师管理,由于文化差异,身处国外所以尢论是住生活上还足存情感上都会碰到困难,尽管国际交流非常发达,但对于脱离自我文化圈后的外籍教师来说,处在陌生的异国之地,身边缺少家人和朋友的沟通会有一种深的孤独感,这种情绪会导致教学喷量下降,影响学校业绩,以人为本对外籍教师进行人性化的管理能够较好的解决这种情况。

外籍教师人本管理具体方面:

l、在前面对此提到过对外籍教师的培训,这种培训对于外籍教师融人中国文化,熟悉了解异国知识,周围环境同事,学生会有很好的向导和帮助作用,最大程度的减少了初次来华教学人员的陌生感,为以后进一一步生活和工作做了良好的开端。

2、工作成就感可以增加外籍教师的个人成就满意度,产生主人翁精神感。正如前面笔者在绩效考核中提到的对于外籍教师的绩效考核法,既能监控好教学,同时对外籍教师的工作也可以做出积极的评价,许多外籍教师对于自己的工作是认真的,因此给予其合理的评价,是对其工作价值的公平回报和对其劳动的尊重。同时也能让外籍教师有主人翁感,减少了与学校的距离感。

篇9

关键词: 有效沟通;研究生;沟通障碍

Key words: availability communication;graduate;communication obstacles

中图分类号:G4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2-0243-02

0引言

军校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导师与研究生沟通是否到位,沟通关系是否和谐,不仅关系到研究生个人的成长进步,也关系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更关乎我军培养高层次人才宏伟战略的实现。

1军校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军校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是提高军校研究生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条件。军校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军校研究生与军校本科生的主要区别就在于需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开展学术科研活动上,从而为毕业后从事科研工作奠定基础。然而,进行科学研究仅靠研究生个人的独自努力很难有重要的突破,研究生需要从导师那里吸取营养,获取信息,及时掌握学科动态,了解相关理论前沿知识。由于导师是学员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学术研究的第一责任人,无论是导师给研究生上课,还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亦或是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无不与沟通紧密相联。

此外,军校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还可以有效地缓解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军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相比,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些压力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学业压力、军事训练压力、行政管理压力、毕业去向压力、恋爱压力。[1]这些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缓解,必然会妨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影响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导师通过对学员在不同学习阶段、完成不同任务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心理进行分析,对他们的心理困惑进行及时有效地心理疏导,指导研究生突破困境,处理遇到的矛盾,可以部分地缓解研究生在学业上的心理压力。

2军校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有效沟通的障碍

沟通(Communication),原意为两方通达,管理学将沟通定义为:“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2]。图1描述了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过程。

在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过程中,由于信息的传递者或接收者(研究生或导师)自身的原因、外界存在的干扰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使得有效信息得不到及时传递,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丢失、夸大或过滤现象,使得信息的传递过程遇到各种阻碍,影响双方之间的有效沟通。军校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效果不太理想。笔者认为,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2.1 沟通主动权不明确沟通主动权是指研究生在与导师沟通过程中主动争取沟通机会的权力。在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过程中,是谁占据着沟通的主动权?对于这个问题,两种理论有从两种截然相反的答案。在一般的师生沟通中,学生在沟通中占主动地位,Paveies指出,师生之间成功沟通的关键特质之一在于学生是主角,即以学生为中心[3]。根据这种理论,研究生应该占据主动权。然而,还有管理学沟通理论认为,一个人在沟通中的主动权与他在组织中的地位有很大关系,地位的高低对沟通的方向和沟通频率有很大的影响。在沟通中,地位高的人常常据于沟通的中心地位,地位低的人常常通过尊敬、赞扬和同意来获得地位高的人的认同。根据这种理论,军校导师似乎占据着沟通的主动权。实际上,军校研究生与导师都具有双重身份,即研究生身份和军人身份、导师身份和军人身份。身份的双重性决定了军校研究生与导师沟通具有双重属性,既具有师生沟通的特征,又具有上下级沟通的特征。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军校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主动权难以界定。与此相关联,研究生与导师之间沟通发生障碍时,沟通责任往往难以确定。

2.2 角色认知模糊双方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极大地影响着研究生与导师沟通的质量。在当前军校中,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十分复杂和微妙,意见不一,一些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研究生师生关系理解为导师与研究生为完成科研任务或毕业论文任务而产生的一种交往关系,认为二者之间应该是在育人宗旨下的“生活关系”。[4]从现有文献来看,学者们对二者关系的界定大致存在以下八种[4][5]:①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关系;②学术领域的引导者与被引导者关系;③毕业论文创作过程中的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④科研课题承担者与参与者的关系(部分学者也称为雇用者与被雇用者的关系,有的学者称为合作伙伴关系);⑤日常管理过程中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⑥在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上下级关系;⑦传统教育观念中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⑧生活中的朋友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容易导致双方对自身角色的认知模糊,出现角色困惑,任何一组关系出现沟通障碍后,均会直接影响到双方在其他方面的沟通质量和效果,甚至会威胁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3 军校研究生管理机制的影响与制约军校研究生处于特殊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之下。军校中的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处于三种管理体系的制约:第一种是一个有序的等级制下的行政组织系统。在该系统中,研究生与导师都要接受学院党委、学院行政、学术评议机制(学术权威)三者构成的学校权力系统的支配,由于军校以及下属各系之间有着严格的等级,处于基层的导师一般很少有机会介入该权力系统的决策过程。第二种是研究生管理大队的管理体系。研究生管理大队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研究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第三种是处在一个复杂的学术系统之中。其中,既包含了学科、专业等各种形式的学术组织,又是有着较为复杂的层次结构和各种隶属关系。虽然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但由于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沟通有时涉及到机关、研究生管理大队和学术组织等多个方面,因此,如果组织结构中的沟通机制出现障碍,二者的沟通会遇到比较多的麻烦和困难。

2.4 个人的沟通习惯和沟通技巧也影响到双方沟通的质量从研究生的角度讲,军校研究生往往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背景,使研究生学员的自然情况差异很大:职务从副连到正营,军衔从尉官到校官;既有机关的参谋,院校的教员,也有连分队的主官;有的来自野战部队,有的来自院校科研单位,有的直接从地方人学人伍;有的有地方或部队工作经验,有的是本硕连读;有的来自经济发达地区,有的来自条件艰苦的边远山区。这些差异会导致学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特有的沟通习惯、沟通方式和沟通用语,形成各自不同的沟通风格。

从导师的角度讲,导师的道德素养也会影响到沟通的效果。倘若导师只以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动机、需要、背景、经验及其个人特点与研究生沟通,而不顾研究生的情感、需要、习惯的话,则往往会引起的抵触情绪,造成沟通的障碍。

另外,研究生与导师个体在沟通技巧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效果。

3如何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军校研究生与导师在沟通环节上还存在着障碍,要消除这些障碍,提高研究生与导师的沟通效果,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增强沟通主动性,双方共同承担沟通责任沟通不可能是单方进行的事情,必定是双方的行为。双方都应积极地参与各种有利于研究生培养的沟通活动,导师要向研究生伸出主动之手,研究生则要主动找导师,勇于提出想法和意见,促进师生沟通平台的建立。

3.2 增加沟通频率,建立双方定期会面制度双方定期会面,是发展师生关系的最好方式。美国很多研究生导师要求研究生每周都要提交书面的学术研究报告(weekly report)。每周进行一次正式会见开一次学习报告会,面对面地交流,例如每周二下午安排两个小时的会面。作为研究生,要做好会面准备,汇报近一周的学习进展、存在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使导师能够及时发现你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点拨和指导。

3.3 多搞些学术活动,开展学术沙龙研究证明,人们从交谈中接收三分之二的信息,从文档中提取三分之一的信息,非正式的共享仍是获得知识的一个主要方式。学术沙龙就是提供一种非正式的知识与信息共享。在学术沙龙中,导师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如讨论会、辩论会、学习心得交流会等等,使得研究生和导师可以相互学习、探讨问题,解惑答疑,共同切磋。当然,举办形式可以多样化,活泼生动,有趣味性。要尽可能地扩大信息采集面,拓展纵向、横向联系,打破军兵种、军地院校、院校部队之间的信息封闭状态,及时收集各专业的前沿信息和实践数据,满足研究生开展科研学术的信息需求。[6][7][8]

3.4 充分利用电子技术,搭建沟通平台电子技术为研究生与导师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多的机会,通过短信、开通QQ群、MSN聊天工具可以动态反映研究生的思想状态,保持密切联系,提高沟通效率。可以开通学科专业网络、研究生科研网站、研究生论坛,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学科研讨会和学术讲座的动态信息,为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资源和信息保障。

3.5 真诚到永远,双方之间的沟通要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对于研究生来讲,要尊重导师的时间,导师的反馈意见、研究建议。对于导师来讲,除了关注研究生的学习、学术、科研动向,还要适当关注研究生个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陆益敏.军校研究生的心理压力及解决办法刍议.军事电子教育,2009(4).

[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第四版),2005,(11):541.

[3]Anne Daveies, Involving Students in Communication about Their Learning [J].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Jan 2001, Vol.85.

[4]毕鹤霞.研究生师生关系探讨.中国研究生,2005,(4).

[5]罗向阳,支希哲.我国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些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篇1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热门课题,目前为止,针对不同类型高校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的个案研究比较少,怎样结合不同类型院校特点,构建一套适合该校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值得关注。

随着近年轨道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技术革新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轨道交通类专业大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创新能力,然而有关该类型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当前还是空白,因此根据轨道交通院校特点,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为高校从哪些方面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指明重点努力方向,这是值得探索的一门新课题。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科技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创新能力评价工作中的一个难点。在借鉴国内现有相关指标体系研究 的基础上,结合轨道交通高校学生的特点,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步骤如下:

(一)明确问题,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本文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轨道交通类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轨道交通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对轨道交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并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可行性原则,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进行分解,初步设计出评价指标,然后征询多位业内专家意见,对评价指标经过两轮反复筛选、整合,拟订出最终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该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准则层中6项指标呈现出一种相互关联、相互作用,较全面地反映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要素内涵。

(二)各项指标评价标准

1.创新基础能力的评价标准

创新基础能力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主要包含5个二级指标(见表1)。轨道交通管理人员需要常与人沟通交流,评价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看其是否善于倾听别人意见,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等方面来评价。轨道交通行业高速发展,要求行业人员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可从较强的自学意识、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自学方法等方面反映。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学生应熟悉轨道交通及相关专业的文献信息资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利用。网络时代,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轨道交通大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可通过使用office软件和专业软件(如CAD、Matlab等) 的熟练程度、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如中级操作员证书等)等方面评定。写作能力可参照实训总结、社会调研报告与求职文书等应用文写作能力来评价。

2.创新知识结构的评价标准

创新知识结构是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核心能力,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轨道交通大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数学、电学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能系统地掌握轨道交通专业各学科知识基本理论和知识,并会融会贯通,了解轨道交通行业最新的技术发展动态。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力可通过课程考试成绩等级来评价。交叉学科知识可通过选修其他专业课程情况,是否掌握丰富的各学科知识并会灵活应用来衡量。

3.创新意识的评价标准

创新意识包括创新的动力、主动性,对创新研究富有激情,关心轨道交通科技发展,关注铁路及地铁的技术变革,具有主动探索,开发自身潜能,不断获取轨道交通专业的新知识及新技能。

4.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

轨道交通类人才需熟悉监测设备的数据、波形分析,处理系统故障,有主见,善于发现问题,想法解决难题,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轨道交通人才创新思维可由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洞察能力3个二级指标来反映。

逻辑思维能力体现在学生对已有知识总结归纳,再加工,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发散思维体现在学生想像力丰富,破除惯性思维,对所学的知识有独立见解,在学习中标新立异、常涌现灵感的火花。洞察能力体现在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对新事物能迅速的认知理解,具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本质的能力,能够较快地判断事物本质规律。

5.创新品质的评价标准

轨道交通类人才要求具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社会责任感,具备轨道交通专业设备维护工作的基本生产组织、技术管理能力。创新品格包括责任感、团队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责任感可体现在遵守校纪班规,团队合作能力体现在团队意识、合作技巧,要求学生具有大局意识,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集体活动的表现、担任校内各级学生组织职务、参加实训实习和生活学习中的表现来评判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

6.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根据轨道交通类专业培养目标,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可通过参加的科技活动及取得的科技成果情况来评价。对轨道交通学生来说,参与课题研究、车站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各级竞赛(如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竞赛等)及取得相关奖项、参加专业能力资格考试获得的证书(比如CAD工程师认证证书、铁路客运员或货运员资格证书、铁路信号中级工资格证书等)可作为评价实践能力的评价标准。

(三)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造判断矩阵

从第二层开始,把同一层级的指标因素用成对比较法构造判断矩阵,直到最后一层。若同一层两个因素分别设为i,j,因素i与因素j对上一层因素的重要性之比用cij表示,则判断矩阵C=(cij)nxn,且cij = 1―cij(i,j=1,2L,n)对于cij的值,采用Satty提出的1~9标度法(如表2所示)。

针对轨道交通专业的特点,设计专家调查问卷,采用专家打分法,通过两两比较,对结果汇总分析后得到判断矩阵,其中准则层(B1、B2、B3、B4、B5、B6)对目标层(A)的成对比矩阵记为P,指标层(三级指标)对准则层中6个二级指标的对比矩阵分别记为

P1,P2,P3,P4,P5,P6。

(四)层次单排序与一致性检验

由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专家主观判断的差异,前面构建的判断矩阵无法保证完全的一致,只要做到接近一致性就可以,为保证评价结果合理,需对这些矩阵的一致性进行检验。

由第二层的成对比矩阵P,计算出准则层(B1、B2、B3、B4、B5、B6)对目标层(A)的权重向量为:

wk

(2)=[0.0483,0.1892,0.1980,0.1584,0.1502,0.2558]

最大特征根λ=6.4203和一致性指标CI=0.0841,一致性比率CR=0.06780.1,则认为矩阵一致性程度不能接受, 需对矩阵中元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调整, 直到矩阵满足CR

(五)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即计算准则层指标对于总目标层A相对重要性的排序权值,计算出轨道交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权重系数,具体如表4中所示。层次总排序也要进行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

其中 是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权重,CIk、CRk分别是第三层对比矩阵的一致性比例、一致性比率。由CIz

从表4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中,创新实践能力最重要,其次是创新意识、创新知识结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品质、创新基础能力。在创新基础能力中,自我学习能力这一指标是最重要的,其次是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在知识结构中,认为专业知识最重要,其次是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意识中,主动性中重要;创新思维能力中,认为逻辑思维最重要,其次是发散思维能力;创新品质中,责任感最重要,其次为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中,认为科技成果最重要,其次为科技活动。总体来看,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中科技成果、创新主动性、专业知识、逻辑思维是排在前四位的评价要素。这些结果可为轨道交通类专业重点从哪些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三、轨道交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应用实例

首先,以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专业某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前面建立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取指标要素的评价等级为:

{强(90),较强(80),一般(70),较差(60)}

请三位专业老师对该学生各项评价指标按照评价标准评定等级,取对应分值的平均值作为该生该项评价指标的分值,整理出该生对应表1的18项二级指标的分值见表5:

将二级指标的分值乘以表3对应的权重系数,再求和,计算到该生创新能力评分为80.284。

从最终的结果80

四、结语

本研究在大量文献分析、专家调查并结合轨道交通类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利用AHP方法建立了轨道交通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使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更趋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文中所采用的层次分析法虽具有一定科学性,但是评价指标是根据专家的意见给出的,不能完全避免主观随意性的影响,该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还需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检验、修订。

参考文献

[1]蔡离离.普通本科高校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理工大学,2013.3.

[2]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8.3.

[3]李艳坡.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5.

[4]李淑娣.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评价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华北电力大学,2010.12.

篇11

一、英国专业教育概况和发展水平

英国是开展专业教育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1921年英国对专业教育就开始实行国家证书制度。主要是培养特定领域的专业人才。显著代表是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文凭教育(因其所发的资格证书被称为文凭,所以中国教育概念下的职业资格教育在大多数发达国家被称为专业文凭教育)。专业学位教育主要体现在专业博士学位和MBA教育上。英国专业博士学位是服务于特殊专业团体、定位于特定专业领域的一种学位。第一批专业博士学位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出现,其数量随后迅速增长。最近几年,每年大约增长20%。以英格兰的大学为例,1998、1999和2000年的专业博士学位计划分别有109个、128个和153个。专业教育研究生层次最突出的代表就是MBA教育。专业资格教育的典型代表是有150余年历史的英国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CIE)所推出的一系列级别不同的专业文凭教育[1]。在这一专业教育序列里,标准级文凭相当于大学预科,可以直接申请大学入学资格;高级文凭相当于大专层次;专业级文凭相当于本科毕业,研究生在学水平,可以直接申请研究生,高级专业级相当于研究生毕业层次。由于剑桥大学始终处在世界教育的前沿,因此,剑桥国际考试委员会的专业文凭在国际上可以和学历挂钩,在英联邦、北美、欧盟、澳洲等国家,包括哈佛、剑桥、耶鲁、悉尼大学、波士顿大学、纽约大学、西北大学、瑞士酒店管理学院在内的近200多所高等院校的承认。此外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机构还有英国皇家特许物流运输学会(CILT)[2]、英国皇家特许采购供应学会(CIPS)[3]、英国皇家特许营销学院等它们都可以从事从预科层次到研究生层次的高水平专业教育,所授文凭得到世界名校的认可。在专业教育领域出现了以英国国际管理中心协会(IMCA)为代表的实战型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专业教育。

二、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改革

现代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的英国专业教育。战后大英帝国,在反法西斯战争和英属殖民地人民独立战争的消耗的打击下逐渐瓦解。完整政治概念上的“大英帝国”被以经济合作、政治协作为主的“英联邦”集团所取代。英国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美国、德国、日本,甚至在欧洲已经沦落为二、三流的国家,但是英国不放弃追赶,在追赶中经济与政治方面以“英联邦”为依托加强联邦内的互惠关税,对外一直提高关税;实行联邦内互免签证等政策。教育方面大力提高科技教育的地位,将英式教育推广到“英联邦”内各个国家,力图增强联邦内国家共同的经济、文化基因。再分析英国现代专业教育时必须要指出一个重要的纲领性文件《罗宾斯报告》,该报告提出:高等教育不仅要产生专家,还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和修养,而在这之前,对高等教育的界定仅限于大学教育。罗宾斯委员会把英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集中的阐述,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含义:它不只是指大学,并包含了继续教育中的高级科技教育等所有中学后的教育,它也不只是正规学士、硕士、博士课程,它还包括非正规的业余证书课程。这样才能全面地、多层次地、多样化地发展高等教育。在报告的指导下战后英国高等专业教育制度进行了三个阶段改革:第一,20世纪60年代初将部分技术学院改为高级技术学院并划归中央。第二,高等教育体制的双轨制。《1956年白皮书》调整了技术教育的结构,把工艺技术一直到技术学位划分等级,规定了11所高级技术学院为技术教育的最高层次,这就使学员在技术教育范畴内也能拿到大学学士学位证书,高等教育双轨制就此形成。第三,20世纪80年代末双轨制结束,40多所以应用技术为重点的多科技术学院正式升格为大学,与牛津、剑桥等平起平坐,这样就使技术教育与传统大学教育一样拥有颁发各级学位证书的资格,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三、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地位

英国按照企业生产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突出实际操作能力,制定了由低到高的五级国家专业资格证书标准(NVQ)。并给予专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同等地位,高等专业教育中不但涵盖大学、硕士水平课程,而且专业教育文凭与普通学历之间存在一个对应关系,二者可以相互沟通。专业教育中拿到三级证书者可以直接升大学。这种制度不但吸引了优秀生源,而且客观上确立了英国专业教育在全球范围的领先地位。英国专业教育的平等性,突出体现在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的NVQ LEVEL5与普通文凭的对应关系上。英国国家职业资格系统由国家职业资格理事会实施与督导,这个体系将目前所有的职业资格归入5个资格等级NVQ LEVEL 1--NVQ LEVEL 5,从第一级到第五级分别为: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术员或监督员;高级技术员或初级管理人员;专业人员或中级管理人员。5个资格等级与普通教育证书、文凭的对应关系为:中等教育证书;中等教育证书且成绩A-C;高级证书;学士学位;研究生学位。每级职业资格都有明确的资格要求。与国家专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还有英国皇家物流运输学院、英国皇家采购供应学院、英国剑桥大学国际考试委员会制定的4级证书标准。它们与普通学历教育之间也存在一个明确的对应关系。

四、英国专业教育的特色

英国专业教育在英国经济发展的任何时期都一直处于兴旺状态,是英国政府解决再就业培训的重要机构。为社会安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英国专业教育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突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英式“1+1+1”学制。第一年在学校学习基础课程、第二年到企业带薪实习、第三年回学校深入学习获取学位。这种学制能够帮助学生在正式就业之前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能够了解自己学习的理论知识在职业中有怎样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最后一年回校学习中能够更好的把握学习机会,能够准确的选择自己的课程。

(二)英国国家学费“代金券”制度。英国高等教育与美国不同,大多数大学都是国立的。国家对教育使用立法与经济管理两种宏观调控手段。英国政府在专业教育中试用"代金券"国家付费制度。中学生毕业后可以得到一张代金券,学生可以用它来支付培训费用,一张代金券代表大约1000英镑。1000英镑使学生能够支付自己达到国家二级专业资格过程中的全部费用。

(三)国家根据专业资格级别制定工资标准。英国政府根据国家职业资格级别来制定工资标准和每小时最低工资保障制度。通过这种硬性保障措施来提高公民接受专业教育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促进整个国家专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培养多层次适应国家发展的人才。

五、结论

英国专业教育制度具有很多先进,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相互融通既保证了专业教育的质量,又能够为专业教育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进而满足国家经济发展对高水平、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的需求。接收专业教育还是普通学历教育成为一个人的主动选择,而不是学生因成绩达不到普通学历教育院校分数线而无奈的选择。专业教育与普通学历教育的平等性给专业人才同样攻读专业教育文凭、学位的机会,这从更深层次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篇12

学校的工作主要是学生工作,而学生工作又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既是联系各科教师及学生之间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家庭和教育的桥梁。为此,要求我们必须联系实际,务实高效地开展班主任工作,使班集体建设卓有成效,以造就大批合格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

一、加强班主任自身建设

俗语说“打铁全凭自身硬”。要做好班级各项工作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班主任自身建设的关键是提高班主任自身的素质,树立班主任的权威。这种权威不同于上下级之间形成的行政权力,而是班主任知识丰富、能力超众、人格高尚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的使人敬服的声誉和威望,它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无形资本。班主任,首先是教师,而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智慧的化身。这正是班主任权威产生的前提。如果班主任能够通过他的智慧和才干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这种权威,那么他在工作中就能起到“不令而行”的效果。否则学生是很难同他积极合作的。

如何树立班主任的威信,应从三方面努力:一是不断用新的知识充实自己,做知识的富有者。在知识更新加快传播渠道多样化的今天,教师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比他大就信服和尊重你,而是因为你确实有知识才敬重和信任你,班主任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是很难在学生中树立威信的。因此,班主任必须不断用新知识充实武装自己。二是加强迫德修养,做学生为人的楷模。班主任是各项工作任务的中间者和具体执行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都会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记。班主任要注意自身的修养,努力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给学生以示范,做学生的榜样。三是具备多种能力。班主任要具备的能力很多,如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个别谈话和谈心的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发现、培养和使用人才的能力,总结工作的能力等等。但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必须有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需求,捕捉学生的思想信息,把握他们真实态度,以达知人知面知心的能力,应有启迪学生心灵的能力,应有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能力,应有较高的演讲和对话能力。

二、重视教育方法的运用

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使我真切感受到,没有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就无从谈起。抓班级管理,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全面教育学生,鼓励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不断进步,争当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方法如下。

一是抓住入学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高无用论”的怪圈,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二是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殆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三是抓住常规教育。如遵守学生守则、学习并遵守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制定和实施班风、班标、班规和措施等。四是抓住集体主义教育。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抓好管理关键环节

1.要制订正确的班级计划。要对照文明班级评比规定和相关细则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制订班风(文明、拼搏、求实、创新)、班规(请假制度、出勤制度、劳动制度、卫生制度、奖罚制度、晚自习制度、班团委管理制度、评优评奖制度等),要求学生努力实现这一目标。2.要建立合理的班级组织和配备合适的学生干部。根据班级管理目标,按照目标统一,精干高效,分工协调等原理建立近似直线的组织结构。班内干部配备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班级目标能否实现。第一学期初,班团干部、舍长、组长的选配,唯一依据是学生初步表现,要反复考察,慎重物色人选。所选干部在一学期中的表现可能并非所期待的那样好。那么,在第二学期一开始就把班级工作重点放在干部的选拔上,按照竞争原理,能级原理,“民主集中原理”,在班内“因需设岗”,“以岗定人”。对缺乏工作责任性和热情、工作能力较低、成绩较差的学生干部要重新选配,通过他们以身作则的示范效应和带领全班同学走向目标。

3.要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三是因势利导、以情动人。用真诚和鼓励,唤起学生的自信,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长、感受进步,走出自卑的阴影,去玩味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愉悦和幸福。四是注意评价要以激励为主。对于班内表现出色的学生要大力表扬,包括以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推荐其当三好生、优干生,隆重召开班内表彰会表彰他们的事迹,设专栏宣传他们的光荣事迹,还可用班费购买一些奖品进行适当的物质奖励。

4.要及时控制班内的活动。要按文明班级的目标去控制,抓住班级的主要问题,尤其是灵活“例外原理”去“抓两头带中间”,根据反馈情况重点控制住优生差生,使优生有动力,带动普通学生,使差生有压力,不至于拖累班级实现目标,并在每两周一次的班会上和职能干部一起汇报工作、情况、原因、采取对策,找出优势设法保持,查出劣势想法改进。

5.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才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才会接受启发诱导;对学生满怀热情和爱心,尽量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才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