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6: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创新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创新教育论文

篇1

1..1.1配备专职科技教师学校应选择热爱科学、年富力强、奉献精神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科技教师。

1..1.2培训学科教师可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的知识培训、专家讲座、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手段与措施,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指导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师综合素质定期召开科技教师座谈会,及时沟通、相互了解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实行青蓝工程的管理激励制度,培养发掘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潜力的科技教师。

1.2开展科普推广宣传活动

(1)举办校科技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围绕科技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

(2)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等科技节目;组织学生征订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如《科学大众》、《少年科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介绍科学家故事,如牛顿、爱迪生、富兰克林、贝尔等众多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

(3)定期组织学生精心策划,张贴科普墙报、办科普专刊,展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项目,展示学生自制的标本、教具、学具;开设科普讲座;举办“科技在腾飞”的手抄报等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比赛;组织部分学生写心得体会,利用校园广播选播优秀作品。

(4)大力宣传热爱科学、具有创新思想的青少年先进事迹,不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让科技意识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传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础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

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相结合,并入教育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道德情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将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课外”身份转变为“课内”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动就是建课外小组、搞小发明的狭小天地,让课堂中处处有科技,处处有创新,真正落实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2.1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基础学科课程中

2.1.1高考学科学生学习时间主要用在高考学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并对相关的科技知识进行一些系统梳理,必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语文学科。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语文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科技资料和研究背景,拓宽科技知识领域。

(2)英语学科。有英语教师曾留意到一个现象:理科生英语成绩普遍高于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应更占优势,但通过试卷分析才知,原来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而这正是理科生的优势。因此,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入科技知识,尤其对文科生的教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理化生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归纳、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4)数学、政史地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将科技创新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非高考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成功与失败,这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情商修养,转变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素质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2.2开发校本课程

2.2.1明确校本课程开设目的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学课堂死板生硬,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阅读、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发现。

2.2.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避免科技创新教育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认真规范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建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可开发科学史话(爱迪生发明故事、历代科学家史等)、电子技术、机器人制作、建筑设计、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军事科学等校本教材,涵盖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课程人数只要报名参加某校本课程的学生超过10人,学校就应想办法开设此课程。另外,每门校本课程人数应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以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课堂效率。

2.3开展科技活动

2.3.1比赛竞技类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电子制作、物理技能、机器人、天文知识、环保知识等竞赛;科技发明作品展、生物标本展、化学晚会等;组织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学生代表讲述科学故事,提出论点,大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一本科学书籍;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立、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质、科学方法;认识自我,展示和发展自我,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2.3.2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科技社团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都是由对某学科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其科技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更强、目的更明确,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并能及早发现和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

2.4紧密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与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标准和方式虽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拔尖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检索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发现一个共同条件,即“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发明有优异成绩者”。那么高校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潜质呢?清华大学招生办介绍:“综合性面试容易评判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创新性的评估则有局限性……不是靠一张卷子就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出来的”。那么,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发明、优异”,应如何理解和定位,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机会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普作文大赛、微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等。

(2)辅导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

(3)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15人)参加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赛获奖、申报专利、社会实践,是最能体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能直接将其作为高校评价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资格,争取更多机会选择心中理想的高校。

篇2

二、何为创新

创新就是创造新鲜的事物,破除落后的、不好的。主要涵盖创新精神、善于创新的人格以及开拓创新行为的能力。而落在大学生身上,所谓创新能力就是在学习知识步入实践时,能够合理地对内容做到理解运用,甚至提出新的思想、见解、摸索出新的规则和方法。也因为这个原因,对学生创新的能力的不断培养是大学素质教育的命脉。没有创新的生活,不会有前行和发展。

三、大学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意义所在

(一)促进民族更加富强一个国家的灵魂,不是别的,就是懂得创新。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支持,可以让我们的国家、民族更加富强。放眼历史轨迹,都向我们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科技上博的头筹,才能快速崛起,才能不断超越。要做到提升科技的实力,就要拥有科技创新型的人才,从大学生入手,培养他们怀有一颗创新的心。要明确学生他们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个人的发展与国家、民族息息相关。

(二)时代给予的挑战科技时代来临,高科技产品层出不穷,要想适应当代社会,以及在未来社会稳步前行就一定要做好准备。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理论的知识,还要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更加多变的环境和当大批的新兴资源、信息挤尽眼球的时候,要在最快的时间内适应,发展;还要适时地进行改良,创新。“科教兴国”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三)提升大学生自我人生价值大学生在一些促进创新能力的竞技比赛或者实践活动期间,学习了团队协作、探索分析当多个领域的技能,这些都是人生难得的经历和财富,有利于大学生们在人才竞争的市场中掌握主动权和拥有提高自身竞争价值的砝码。再者当下,涉及到就业这个隐藏着无限压力的字眼,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在校园的时候就计划毕业后,为自己打工,创业。而如果在毕业之后再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头脑就太晚了。在校园里,通过各式各样的科技创新的活动,学生可以提前进入到类似的模式,为今后立足社会,或者是创业奠定基石。可以少走一些没有价值的弯路,学生也在此过程中,一步步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

四、培养过程中常见的误区

应该注意学生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差异,不能运用统一的方法去培养。事实上只有一部分的学生天赋里携带着创新的因素,其余的大部分学生由于多年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本身的潜能是没有被解放的。所以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的顾及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这样才能挖掘学生不同方向的潜能,组合成为科技创新的团体,每个人都发挥最大的实力。另外需要关注的就是思想道德上的指引,不能一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忽略诚信的教育,要明确创新要建立在诚信和不违背社会发展的利益的前提下,不能只追求标新立异和自我利益。

五、培养学生科技创新的能力,提升素质教育措施

(一)充分的物质资源保障学校要尽力为学生举行一些科技创新的活动提供物质方面的有形支持,如果空有想法没有足够的费用去落实开展,那么很难取得一些实质性的效果。学校务必要保证科技创新方向的资金的充足,进行一些必要的投入,可以采用定向基金的形式或者借助社会各界的支持。财政方面一系列相关的措施甚至奖励机制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校园里掀起一场科技创新的浪潮。

(二)营造氛围一些学校在学分的设置上引用了创新类学分的计分方法。这样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凭着自己的爱好、兴趣进行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一旦获得了成果就会计入到学生的学分,还可以参与一些评比和评优的活动。这样积极向上的科技创新的氛围会吸引更多的有能力有头脑的大学生。人才的培养也会事半功倍。

(三)发挥教师的引导职能老师的培育和引导对于学生接纳、有效运用科技创新技能是尤为重要的。学校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引领作用,打造优异的教工团队,让教师拥有先进的思想,成为科技创新的先行者,教师拥有良好的科技创新实力,指引学生才会更加掷地有声。课堂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避免盲目接受新的知识,要多想为什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发散思维。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就是最有效的途径。

篇3

2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判定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怎样判断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性,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1)学生有创新的思维或者意识(2)对于事物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3)对新的事物有自己自己的看法(4)提出创新的思维只要具备了以上的一项或者几项,就说明了学生已经有了创新的思维,此时需要教师加以鼓励及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能力。职业教育是“教学结合”的教育,除了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以外,更要看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高职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

3.1项目式教学方法

项目式教学方法是现如今绝大多数职业院校采用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是通过对工作或者作业进行项目式分解而进行的实践联系理论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是基于教学和企业培训的一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针对的课题或者工作分解为多个项目,对其进行逐步分析,完善,确定其项目开展形式,项目组成人员,完成方法以及总结的一种教学形式。“项目式教学法”起源于欧洲的劳动教育思想,最早的雏形是18世纪欧洲的工读教育和19世纪美国的合作教育,盛行于德国,到20世纪中后期趋于完善,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在我院的教学中,通过教师对项目的选择,布置,让学生从“用中学”,学以致用,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完善项目的缺陷,以完成整个教学工作。在项目教学中,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①确立项目任务(通常由老师提供一个或多个项目任务,组织同学分组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需要完成的大致思路)。②制定项目完成计划(由教师给定思路,引导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确定完成的步骤和程序以及各人员自建的分工等)。③项目实施(根据已分析好的工作步骤和思路,按程序工作,并进行阶段性检查,同时能处理在研究过程中遇到问题并给定解决方法)④检查评估(先由学生自己评价,再由老师对项目结果进行总评)。

篇4

2.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3.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4.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二、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1.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篇5

课堂提问主要指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将所要学习的内容逐步呈现给学生。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构成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而且能够作为教师把握学生整体学习情况的重要凭据。因此,这一方式是各科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方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仍然存在,提问过于形式化和表面化,对教学的作用不高。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提高教师的教学提问技能,改变传统的提问方式,才能发展学生创新的思维,构建有效课堂。

一、提问技能创新在教学中的作用

1.有效传递信息。任何一节课程都是整体教学的一部分,都有其需要学习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提问,并通过问题的解答过程将所要教授的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对类似的问题举一反三,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的时候,这样提问创新对提高课堂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课堂教学中就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提问的案例:在教课文《我的老师》时,我摒弃了传统琐碎、低效的串问串答形式,精心创新了两个课堂提问:记事的记叙文,重点在哪一部分?怎样才能把重点部分写具体呢?(出示投影片)

2.有效反馈信息。教师在提问时,可以根据自身对学生层次的把握有选择地让各类学生回答,并对他们回答的状态进行相应的总结,全方位地把握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情况。比如在《我的老师》课文教学的提问案例中,我要求学生对课文层次进行一定的划分和内容。学生通过相互的交流沟通认为本课描写了七件小事,重点是后两件小事的描写,并且这些描写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详细有序地把事情的经过一步步写了出来,体现了重点的同时也突出了主要论点“蔡老师爱学生的美好心灵,学生更爱老师”。通过这一方式,教师及时地掌握了学生对于记叙文的理解情况和对于课文的掌握情况,学生概述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

二、提问技能创新在学习中的作用

1.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其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是其综合能力提高的主要作用力。兴趣作为学生的导向,能够反映学生的思维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教师合理地利用课堂提问,让学生置身课堂学习中,激发求知欲,有意识地参与课本教学,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进而促进知识水平的提高。

2.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对于学生来说,其进行学习的主要方式是发现自己的不足并通过课本内容对自己的知识漏洞进行补充,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学生在学习时不断动脑。所以,教师要根据这一情况,对学生无法发现问题的地方进行思考设置,帮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加以解决。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自我提高的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被动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得语文课堂从“高耗低效”转变为“低耗高效”。

3.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发展、锻炼学生语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培养学生回答问题的能力。即当教师在进行提问时,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进行语言性表述的环境,帮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促进他们思考问题的有效思路的形成。

篇6

【关键词】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人才管理

1 引言

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创造的主要载体,是科学技术高水平发展的关键。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正确评价是发现、选拔和合理使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前提[1]。山西省是一个煤炭资源大省,科技实力整体不强。因此,针对山西发展的特点,构建合理的山西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对选拔、使用科技创新型人才,推动山西科技进步至关重要。

2 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界定

构建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必须明确何谓科技创新型人才。岳晓东[2]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和创新个性;朱永新[3]主张用创造型人才替代创新型人才,他认为创造型人才=创造型思维+创造型人格;刘泽双[4]等认为创新人才是指在特定区域内,在某一方面打破旧的成规,做出突破性的创新,其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拥有大量理论或实践经验的人才;胡思颖[5]则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在积累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改变自己和环境现存状态的意识,在工作中遇到的某一领域或多个领域提出和研发了促使现实发展进步的新思想、新技术的人。简单来说就是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可见,目前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众说纷坛,没有统一的界定,但他们都认为创新型人才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技术。

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型人才不仅具有积极的创新思维、非凡的创新能力、广博的知识结构,还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及健康的身体素质。

3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的设计是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环节,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制约着评价的效度和信度[6]。构建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指标体系应本着以下依据与原则:

(1)科学性。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科研工作的规律,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实际。

(2)系统性。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完整地反映评价对象的整体情况,并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反映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

(3)可操作性。设计的评价指标涵义明确,相对独立,并能用客观数值或主观评分表现,使整个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可操作性。

(4)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定性评价指标不能用准确的数据描述和表达,只能反映现状和趋势[7],具有不确定性。定量评价指标采用量化的方法,其评价结果往往具有局限性。将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可弥补各自的不足之处,达到较好的评价效果[8]。

3.2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通过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内涵的分析,由专家设计一个指标体系的框架,然后针对山西发展的特点,采取问卷的方式,由山西科技管理者说明哪些指标更能正确评价山西科技创新型人才,并在运用过程中逐步纠正、完善。按照上述思想路线,构建体质、品德、知识、能力及业绩5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指标的层次。(图1)3.2.1 体质:体质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健康状况,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人才的健康状况对人才能力的发挥具有直接的影响[9],没有好的身体,就没有充沛的体力和精力,会降低工作效率。

3.2.2 品德:品德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包括思想品德及职业道德两个指标。

(1)思想品德。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思想素质,体现在政治表现、组织纪律及团队精神三方面。政治表现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关心国家利益;组织纪律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恪尽职守、勤奋扎实、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团队精神更是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顾全大局,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好的思想素质是人格的表现,更是影响工作的基石。

(2)职业道德。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表现在是否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及事业心。

3.2.3 知识:知识这项指标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学识水平上,包括受教育程度、知识面广度、专业技术知识及外语、计算机水平等。受教育程度反映学历的高低;知识面广度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各方面知识掌握情况;专业技术知识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在某一领域是否有很深的造诣;而外语、计算机水平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熟练运用常用计算机软件。总之,科技创新型人才要博而专,这样才能在某一领域有所创新。

图1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

3.2.4 能力:能力包括工作、学习能力两个指标。

(1)工作能力。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效率,它体现在科研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组织指导能力及发展潜能五个方面。科研能力是科技创新型人才能根据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及国家的需要,不仅能选定有重要学术意义或应用价值的课题,并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解决科研工作中关键复杂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思路清晰、开阔,创新意识强,能独辟蹊径, 产生新的思想、思路和方法;组织指导能力即指挥、激励、调配组织成员的能力,要求科技创新型人才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组织并指导本研究领域科研群体开展研究工作;发展潜能则反映科技创新型人才是否具有某一方面的潜质,是否有继续培养的必要。

(2)学习能力。主要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知识更新能力。科技创新型人才都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知识随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不断更新,需要科技创新型人才不断学习,更新固有的知识,否则会被时代淘汰。科技创新型人才学习能力越强,知识更新能力就越强,越能融入时代的潮流,做出的贡献就越大。

3.2.5 业绩:业绩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业绩包括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两个指标。

(1)工作数量。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数量包括承担课题数、科研成果及专著、论文数等。承担课题数是科技创新型人才承担或参加国家重大研究课题数量,并能按计划高质、高效地完成;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科研成果或专利数不仅能体现自己的成就,也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效益;专著、论文数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专著数量,或经同行认可具有一定经济、社会意义的研究报告数量。

(2)工作质量。工作数量虽可以反映成就,但工作质量更能反映对社会所做的贡献。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工作质量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获奖等级、论文、专著水平、专利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实验室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科技成果获奖等级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科技成果在国内外获奖情况,获奖等级越高,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就越明显;论文、专著水平指科技创新型人才的论文是否发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所著的专著是否有重大影响;专利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更能体现专利的价值,体现科技创新型人才对社会的贡献;实验室和学科建设指科技创新型人才领导有优势和特色的实验室及学术群体,学术梯队配备实验室和学科建设合理,仪器设备较为先进[7]。

4 结束语

山西省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山西省培养和激励科技创新型人才提供依据,让真正的人才留在山西、来到山西,为山西省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同时,可以为山西省组织部、人事厅、科技厅等部门制定公平、公正、合理的政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政府部门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田怡,张明亲.军工企业科技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92-94

[2] 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研究,1999,(10):9-16

[3] 朱永新,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J].教育研究,1999,(8):8-15

[4] 刘泽双,薛惠锋.创新人才概念述评[J].人事人才,2005,(4):8-9

[5] 胡思颖.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学校道德教育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姬传生.人才评估的基本问题[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1):31-32

篇7

1、认真做好第四批“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工程组织实施工作。

精心组织,按时完成了我区第四批“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工程的实施工作。自20__年实施“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工程至今,我区四批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学校共建设40个中小学(全区44所中小学,幸福、岗西、汪堰、瞿嘴四所小学规模因低于省项目学校入围标准未予实施)教室62个,电脑3326台(含62台服务器和62台教师机),总投入为13949307元。“省多媒体网络电脑教室项目”的实施给我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带来了动力,使我区中小学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比从20__年前的36:1上升到现在的16:1,大大提高了我区中小学办学条件。

2、积极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活动,促进信息技术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⑴、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师自身技术优势,建立QQ群,把教师间的距离缩短为零

我们根据各校信息技术教师的任务,将其划分了四个QQ群:__区网络管理QQ群、__区教学研究QQ群(分中小学)、__区学生作品QQ群(分中小学)、__区信息学竞赛QQ群(分中小学)。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将本校有关信息技术方面的问题和教育教学中的疑问和经验在网上QQ群中交流,提高了教研效率,拓宽了信息技术教研空间。

⑵、继续发挥各教研片的优势,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教研水平。

在区电教馆中心教研组的指导下,各教研片定时分段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每月每个教研片开展一次活动),各片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协作,教师的各方面能力和水平得到快速提高。

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的作用

利用__区第四届新课程研讨会的契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星采用“同课异构”的形式、以学生评价构想为思路,为全区展示了六节对比课,既开阔了教师们的视野,同时也为新教材、新指导纲要的学习和研读做好了铺垫(本次活动也吸引了来自全市其他县区60多名信息技术教师)。

⑷、加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教师水平和能力。

暑期我们组织了__区首届信息技术教师培训班,依托中国计算机函授学院对全区60多名教师进行了历时十天关于网络管理和信息学竞赛方面的培训,培训过后又要求教师们再培训的基础上撰写培训心得,并利用培训的契机,要求各校把网络管理和学生竞赛工作落到实处,做到有计划、有目的。

同时我们在参加省级培训的基础上,根据本区的特点和实际,举办了我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新教材的培训和研讨活动,努力指导和帮助一线教师学好、读好、上好新教材。

⑸、抓好新教师的上岗工作

由于近两年,我区各校上了很多机房,各校也招考和招聘了很多新教师,为了能使这些新教师能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工作需要,我们采取了“一帮一”的帮扶形式,让一些教学经验丰富、机房管理优秀的教师帮助他们(我们今年共结13个对子)尽快成长。

3、认真做好局教育网站维护充实工作,积极稳妥地推动我区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⑴、按国家有关法律为局教育网站办理了信息产业部认证的ICP和合肥公安局网警支队认证的HFCP,完善了我局教育网站相关手续。

⑵、在各科室的大力配合下,对区教育局网站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充实;同时将学校制作的主页链接到“__教育信息网”,充实了__教育信息网内容,为全区学校与学校、教育局与社会等各方面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⑶、在合肥网警支队、省电视大学的支持下,举办了中小学网络管理员培训班,来自28所中小学网管教师参加了培训,经公安、人事部门组织考试,成绩合格,均取得省计算机安全培训领导小组颁发的网络安全员证书。

⑷、积极组织和参加合肥市优秀教育网站网站检查评比,我区五所中小学及教育局网站在全市一百多所参评单位中脱颖而出,进入复评阶段,占全市进入复评单位的20。

4、认真组织中学理化生教师参加市教育局举行的理化生实验操作考核,参加考核的教师全部取得市教育局颁发的合格证书。

5、协助学校申报第三批“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取得成功,经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工作领导小组认定,省教育厅批准,我区六安路小学被确认为“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同时我区四十二中,南门小学、亳州路小学的申报的国家级“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被中央电教馆立项;六安路小学、杏林小学、大杨中心小学申报的省级“十一五”教育技术课题被省电教馆立项。

6、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科普活动等多项工作取得好成绩

20__年里,我们组织学校开展了“地震抗灾知识”等科普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十五中学、四十二中学由于成绩显著被合肥市科协命名为“合肥市科普示范校”。在20__年全国、省青少年机器人比赛中,长江路第三小学足球机器人获得安徽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四十六中的工程设计安徽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在20__年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区共有三件作品被合肥市推荐参加省级评比。四十六中

王彦博《常见两种农药对杯钟虫、草履虫种群的影响》获得省一等奖,四十五中黄晗达《黄瓜叶面营养调理研究》省二等奖;其中四十六中王彦博《常见两种农药对杯钟虫、草履虫种群的影响》被安徽省推荐参加全国评比,并获得全国二等奖和茅以升少年科技奖。由于王彦博同学科技创新成绩优异从而荣获20__年度“合肥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全市4名)。合肥长江路第三小学孙荣春老师、四十六中刘经智老师获得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7、开展了教师学科网页制作竞赛、电化教育论文、CAI课件及师生电脑作品评选,取得了好成绩。20__年经区级评选推荐上报的学生作品获得市级一等奖8件,二等奖18件,三等奖21件。省级奖3件。教师作品,获市级奖23件,省级奖5件。

8.认真抓好全区中小学学生计算机竞赛活动,取得了好成绩。

在20__年合肥市中小学生信息学竞赛中,我区参赛学校共取得:

中学组团体第二名(合肥市46中学)第三名(合肥市42中学)第四名(合肥市45中学)

小学组团体第三名(合肥市长江路第三小学)第四名(合肥市南门小学)第五名(合肥市虹桥小学)第六名合肥市亳州路小学

个人名次:

中学组一等奖5人(全市7人)二等奖9人(全市18人)三等奖19人(全市49人)

小学组一等奖6人(全市12人)个人第一名长江路第三小学王肇欣

二等奖10人(全市25人)三等奖19人(全市33人)

在20__年安徽省“安联杯”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由我区为主要选手的合肥市初中代表队脱颖而出,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举夺得团体、个人一等奖。其中合肥46中寿鹤鸣勇夺初中组第一名,并光荣地成为5名省队队员之一。在初中组全部5个一等奖中我市选手取得1、2、3、5名的好成绩,获四个一等奖。由46中梅诗柯、46中孙徐湛、50中孙祥彦、50中刘兰兰组成的合肥代表队一队夺得团体第一名。合肥二队获得二等奖。

9、在区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政府采购,完成了对24所中小学补充图书及为34所小学配齐自然(科学)仪器前期准备工作。其后续工作正在进行中。

10、配合督导室完成了对寿春中学、双岗小学、红星小学、淮三小等学校督导评估工作。配合基教科完成了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习质量测试报名信息抽样采集工作。完成了迎接国家“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复查考核的资料整理归档等工作。

总之,我区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等工作在20__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我区这些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教育技术装备保障机制不健全,相关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和执行,各校教育技术装备发展不一,影响和制约了全区教育的均衡发展。

2、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对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认识程度不一,部分学校缺少具体负责教育技术装备和电化教育及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人员或相关人员变动快,影响了相关工作的落实。

3、检查督促不到位,学校实验室、图书室、计算机室等专用教室的管理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和师生图书借阅率需要进一步提高。

我们将在新的年度里,在局党委和教育局的领导下,在督导、基教、人事、计财等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与各中小学通力协作,逐步解决以上存在的问题,为我区的教育发展共同努力。

三、20__年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新《义务教育法》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执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意见”、“中小学电化教育规程”、“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等文件及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精神,在教育局的领导下,宣传贯彻执行教育部新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__年7月19日),加大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工作力度,认真做好“省多媒体电脑教室项目学校”的管理工作;开展多项活动,大力推广电化教育,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十一五”国家、省级教育技术课题实验工作;指导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完善工作,推广“校校通管理软件平台”建设工作,协同相关科室,做好局机关政务信息化和系统内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努力推动我区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在区科协的指导下,抓好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

2、20__年的主要工作

㈠馆(站)内部管理

认真组织学习新《义务教育法》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文件精神,提高馆内全体工作人员与本职工作相关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馆内工作会议制度。每月一次大会,研究当月的工作安排和工作步骤及方法;每周一次小会,交流工作完成进度和存在问题,讨论解决办法,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加强馆内人员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为机关和学校(园)做好服务。

㈡、教育信息化工作

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协助和指导具备条件的学校做好“校园网”建设工作,力争在20__年使我区有50的学校建成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校园网。举办网络电脑教室管理教师培训班,提高其管理能力;定期下校指导,进一步加强对“电脑教室项目学校”的管理工作,促使电脑教室管理规范化,提高电脑教室使用率。进一步完善区教育网站软、硬件建设,做好局机关及学校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推动教育系统政务信息化;继续抓好“教育管理信息化”试点校软件应用和完善工作,召开全区教育管理信息化交流现场会,推广“校校通管理平台”软件的应用,扩大试点范围,推动我区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

㈢、教育技术装备工作

宣传贯彻执行教育部新的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标准(20__年7月19日),加强对学校各专用教室管理、使用的监督和指导力度。按照市教育局要求,督促各校(园)建立健全各专用教室教学仪器、设备明细账和校(园)教学设备总账,加强学校各专用教室的管理,建立健全各校(园)教育技术装备资料档案。结合督导工作,开展实验室管理培训和检查评比等活动,促进我区实验室管理规范化,提高设备使用率。参照市教育局有关办法,理顺关系,配合区政府采购中心做好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集中采购工作

。贯彻执行市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规范中小学“一费制”中电教费的收取、使用行为,做好电教软件的征订工作,为学校做好服务。㈣、信息技术教育及与信息技术应用工作

继续发扬我区城乡结合,技术强弱结合的特色,充分发挥四个信息技术教研片和中心教研组作用,继续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重点为乡镇学校的信息技术教研工作。做好教育论坛的技术维护工作,为广大教师提供网络教研平台,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远程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深入学校,抓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及“十一五”国家、省级教育技术课题实验工作;继续开展中小学教师学科网页制作、电化教育(实验教学)论文、CAI课件、自制教具及师生电脑作品等竞赛活动;抓好区中小学生计算机竞赛活动,进一步提高我区教师和学生现代教育技术水平和能力。

㈤、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篇8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深入,尤其是高科技迅猛发展加大了社会对高素质创新性人才的需求。大学生是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全方位更新观念,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

一、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的内涵

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及综合国力方面的竞争愈演愈烈,各国都把培养优秀的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突破口,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都提出了各自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计划。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构建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必须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要改变用过窄、过专、过深的专业课程体系的“专才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更新教育思想观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民办高职院校来说,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已成为热门话题和研究课题。然而,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占高等教育研究相当大的比例。如何在这些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外大学的培养方案和成功经验,建立系统的、可操作和实施的、效果显著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使之纳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之中,是民办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

二、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存在的现实问题

科学而完整地阐述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研究过程中的基本问题。笔者通过走访江苏创办较早的部分民办高职院校,了解到民办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已树立新时期科学正确的教育理念,紧密结合生源实际情况,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同时,发现民办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学生创新能力较低。当前,高校开展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首要难题是,我国大学生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存在创新能力较低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自身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缺乏创新的毅力、兴趣及创新所需的观察力。由于大学生长期集体生活和学习,这种现象会蔓延扩散,有可能从个人变成集体问题。

2.选修课程开设门类有限。公共选修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面向学生开设的通识培养课程,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开阔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使其建立相对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是,由于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比较单一,教师工作不到位,教育教学的硬件资源不足等因素,造成公共选修课比例偏低、课源紧张,没有足够多的选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选课自由度不大,限制了学生求知欲望,影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目前,教师都具备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的问题,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堂师生互动行为很少,受传统型教学模式影响较深,这些影响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4.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是培养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必由之路,具有长期性、系统性、综合性、目的性、社会性等特点。由于民办高校经费来源和民办身份的两个特殊原因,制约着民办高校教学设施和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虽然有些专业的教学设施和基地在学院的发展规划中慢慢得以健全,但仍存在实践时间较短、内容不足、脱离实际、要求不严,不重视在培养学生能力和方法上下功夫。导致在校实践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对教学设施和基地不健全的专业来说,只能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课堂讲授和练习,根本无法开展实践训练。

5.大学生社团活动缺乏深度和广度。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课外学习和生活中最为感兴趣的,能够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笔者从考察中了解到,目前民办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社团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还难以承担育人平台,发挥育人功能。其原因是社团管理体制不完善,主管部门小活动应接不暇、大活动力不从心;内部管理不顺,运作不规范,会员流动性过大;经费不充裕,活动策划难以变成现实;社团活动场地无保证、设施不健全,导致无法展现社团特色;校际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交流和学习;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活动开展深度不够,社团娱乐性活动较多,专业性、知识性活动偏少。

三、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的思考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必须重点突出“创新”。笔者认为,民办院校无论是从社会生存环境压力,还是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都必须脚踏实地的将创新教育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中,千方百计的为大学生构建创新平台,真正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应用人才,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1.营造创新教育环境氛围是基础。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来源于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为此,对于学校来说,要不断拓宽培养工作的渠道和载体,积极营造创新的氛围,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营造一个浓厚的人文氛围,使学生能处处体会到人文的关怀和温暖。

其次,要营造一个自由的言论氛围,保护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思想和见解,表现自己独特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积极性、主动性。

第三,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鼓励学生不怕强手、主动参与各种竞赛。针对学生的求新、求异心理,发展每个学生的特长,通过多层次教学和开展各种社团活动既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又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给个人和学校带来荣誉及奋发向上的生命力。

第四,要营造一个激励的氛围。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学分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便利,解决后顾之忧。

2.优化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是前提。提高大学生创新的能力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因此,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必须在深化教学改革及优化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方面下工夫。

首先,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口径,调整、改造、重组现有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

其次,要认真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按照拓宽基础,淡化专业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设计教学计划,改变长期以来注重专业需要和偏重知识传授的作法,综合考虑调整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第三,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变过去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方式,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3.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是保障。教学活动是大学生实现信息整合、知识创新的最重要平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才能确保大学生创新平台教育工作的开展。 教师要注重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积极参加教育科研、技术开发和生产实践等活动,成为“进得课堂、下得工厂”的“双师型”教师,这是能够培养好学生创新能力前提和要求。

4.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是手段。对于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因此,要努力应克服困难,切实加大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专业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创新教育搭建实践平台。

一是拓展校外实践基地。要想使学生的创造、创新能力进一步激发和提升,校外实践基地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必不可少的。通过校外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把所学有效地运用到生产实践,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二是完善校内专业实验实训条件。目前,校内专业实验实训室是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实践的主要形式,也是构建大学生创新平台的基础。

5.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关键。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自我实践、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过程,是大学生检验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及批判能力、领导能力与协作能力、动手能力的重要场所,与课堂教学有着相互呼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建立层次分明、制度规范、符合实际、扎实有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

四、创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为探索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新途径,笔者依托所在学校,策划并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的建设工作。学院组建科技园这样一个平台,教务与学工、团委共同配合,通过项目立项、评审、进园实施等,充分挖掘了一批思维活跃、创新意识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学生。实践发现,建立大学生创业科技园是目前条件下,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市场的最快途径。要作好这项工作,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准确的定性和定位。我们将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定性为创业与创新相统一,主要承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业能力和创新理念的任务,努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鼓励创业,宽容失败,勇于创新,追求成功”的环境。定位要做到创业与就业相结合,应是大学生的实习、实训和实战的基地,是教师实践性教学和实战经验积累的平台,是学院产学研结合的新型基地。

第二,科学的创建思路与管理模式。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科技园应坚持专业团队参与、学院扶持与市场化相结合、资源共享与服务创新三个原则;以学生自愿申报为主,借助大学生创业大赛和创新训练项目进行意向选拔和培育为辅,确定进园项目;并要成立专门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的评审、指导、检查和管理等工作。

第三,配套的保障措施。场地保证和经费扶持是大学生创业科技园长期发展的重要保障。我们认为,学院为大学生创业科技园提供专用场地,低廉或免费的提供给各项目组,确保项目运行有固定的场地,从而营造一个创业、就业和创新氛围集中的地方;同时,学院设立大学生创业科技专用基金,实行专款专用,确保项目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从而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发展的氛围。

五、结束语

民办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必须准确定位,努力营造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以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为主线,科学优化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大力提升教师教育管理水平,不断完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搭建良好的平台。

篇9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1.06.056

护理学专业已提升为一级学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护理创新人才。我国颁布实施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中要求护理本科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工作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在倡导创新精神的今天,增强创新的意识,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紧迫,而创新型护理人才培养的基础,就是学生在校期间创新意识的形成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护理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之一。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60%的学生来自基层及少数民族地区,毕业后绝大多数回到基层工作。近几年来随着国家新医改政策及新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施,基层医疗事业迅速发展,但高端护理人才缺乏,急需具有创新能力的护理人才充实到临床及护理管理的岗位。本着“加强基础、突出素质、注重能力、引导创新”的原则[1],为了更好地实践我校培养“精医术、懂人文、有理想、能创新”的办学定位,近年来实施护理本科生科研导师制教学改革实践,取得较满意效果。

对象与方法

1.对象 以我校2004级、2005级、2006级五年制护理学本科(英语方向)共15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女生143名,男生7名,年龄19~23岁。

2.方法 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计划,并在此基础上实施科研导师制针对性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具体做法为:①选聘导师。由护理学院在学校专、兼职教师中选拔责任心强,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担任导师。并将导师的基本信息及研究方向、研究成果向学生公布。②选择导师。一般于大四第二学期开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对导师的了解自行选择导师,由每位导师确定带2~3名学生。③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预防医学》《文献检索》《护理研究》等相关课程的基础上,以专题讲座、参加相关学术活动、小讲课等形式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内容包括科研基本知识、护理科研概况、统计学基本知识、护理论文撰写方法等。④举办科技创新活动。学生自由参加学校及院系组织的科技活动。⑤到基层教学基地挂职锻炼进行社会实践活动。⑥科研实践。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科研选题,撰写科研立项标书,进行开题报告,由护理学院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学生获立项后带着课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由导师和临床带教老师共同监督实施课题。实习结束回到学校后安排2~4周时间撰写论文,由护理学院组织进行论文答辩、评分。

3.评价 ①科研立项:由护理学院组织科研开题报告,专家组从选题意义、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创新性、译文、课题完成量等七方面评价,答辩通过给予立项,不能通过者由导师根据专家意见指导学生修改,合格后给予立项。②论文评价:毕业论文成绩由导师评分、专家评分、答辩小组评分三部分组成,比例为3∶2∶5;评价标准从学术价值、实用性、创新性、论点论据、语言文字、参考文献、答辩情况等七方面进行评分,总分90分以上为优秀、85~89分为优良、80~84分为良好、60~79为分合格、59分以下为不合格。

4.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1.5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

结 果

1科研课题研究内容 150项学生科研课题研究内容,前三位顺位依次为:调查分析、临床护理观察及健康教育。而新技术运用、护理管理和教学改革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2.课题完成情况 150名学生中有144名学生能按计划实施并如期完成,占96.0%。6名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无法实施或完成课题而要求更改研究内容,并在导师指导下调整,最终能完成课题。

3.论文评价 论文评分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无不合格论文。见表2。

讨 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新世纪以知识创新为突出的特征,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创新离不开科研,科研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基本活动,是加强护理研究、推动护理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环节。张金萍等[2]认为21世纪的护理工作很大一部分内容将是以健康人而非病人为对象开展预防、保健、社会服务等工作,根据社会市场需求和卫生保健事业发展需要,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应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基础知识和先进的护理理论及技能,能在不同类型的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工作的高级应用型护理人才。本科生导师制是近年来许多高校在借鉴国外高校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探索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3]。我们通过实施导师制针对性地培养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初步显现人才培养效果。

1.建立初步的科研意识 护理本科生应具备初步的科研意识已是护理学界的共识,随着护理学科的提升,加快学科建设步伐成为重中之重,而科研意识淡薄、科研能力欠缺是护理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除历史原因外与队伍学科氛围有密切关系,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护理教育抓起。在国外,护理科研工作主要由博士、硕士毕业生承担,对本科及大专生未作要求[4],但美国的一些研究型大学为提高本科教育水平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其创新能力,培养学术后备人才则成为这些改革的中心环节[5]。当前我国护理博士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硕士生的教育也在起步发展阶段,护理科研的重任落到护理本科毕业生的肩上。我们通过本科生科研导师制的实施,三届护理学本科学生科研立项达150项,从结果看到,虽然学生科研立项的内容比较局限,新颖性不够,45.33%为调查分析,新技术应用仅占5.33%;论文撰写的优秀率仅为7.33%,质量有待提高,但重要的是学生有了实践机会,科研意识有明显的提高。

2.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 护理本科生学制五年,在校学习时间相当充裕,参加校园文化、学术活动的机会多。我们在入学后第一、第二年就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利用节假日定期轮流到实践教学基地挂职,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早接触临床、早接触实践、早接触病人、早接触社会,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临床思维和评判性思维,发现问题,萌发探索及解决问题的好奇心和强烈欲望,导师因势利导地培养创新思维,为科研选题和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基础。本科生通过课堂-实践-文献检索-选题-立项-撰写科研标书-开题报告-实施课题-撰写论文-论文答辩,经历科研工作的全过程,体会其中的艰辛与获得成功的快乐,更重要的是在实施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论文评分结果显示优良率为42.0%,良好以上的达79.33%,说明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掌握科研的基本步骤、方法和科研论文书写的程序与要求,具备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

3.符合以临床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人民群众对护理技术要求不断提高,传统的护理常规不能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临床需要的护士是医学基础知识牢固,专业知识扎实,技能操作熟练,沟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独立思考及临床思维能力,在工作中不墨守陈规,能不断创新的新型高级护理人才。而在欠发达地区对上述新型高级护理人才更是求贤若渴,如我校所处地域是全市总人口382.63万人,有12个县区的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底注册护士有4000多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注册护士只有1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临床一线,对本地区护理学科的发展更是非常紧迫而具有战略性意义的。当前护理本科教育阶段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时明显不够,如我校的培养方案中《护理研究》理论课为仅18学时,为了弥补不足我们采取专题讲座,课外活动及假期的社会实践来补充,经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既能节省学时,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到知识提高能力。

4.科研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思考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阶段是培养的基础,护理本科生文化基础较好,具备有科学研究的潜质,学校如能正确引导,树立科研意识,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对今后工作有重要的意义。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科学研究工作,经过亲身体验,从中感悟科学的严谨、伦理道德的重要,树立科学研究的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作为护理教育策划者及护理教学管理者,应从有利于学科可持续发展和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角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不拘泥于课本和课堂,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全面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优势是:导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兴趣有比较深入的了解,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科研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在直接参与导师课题实施,协助导师进行资料收集,数据录入等具体科研工作,有比较多的机会与导师沟通交流。实践证明,学生课题的水平,撰写论文的质量与导师的水平和能力及指导程度有密切的关系,没有导师的正确指导,仅靠课堂中讲授学生是无法进行科研立项并实施的。因此,导师制能提高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护理人才的有效模式。不足之处是少部分导师因教学、临床或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投入精力不够,今后将进一步完善。

总之,注重护理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将有力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人才质量的提高,将为社会输送更多思维敏锐、素质全面的创新护理人才,从而促进护理专业人员学术和社会地位的提高[6]。培养护理本科生的科研能力,除了学校、学生重视外,与临床带教老师的科研能力和意识、实习医院的科研环境有紧密切的联系,需要参与护理教学的各机构、部门、人员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刘东玲,杨培常,李 伟, 等.护理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评价[J].护理研究,2010,24(10B):2705-2706.

[2]张金萍,刘文庆,刘丽华,等.护理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7):89-90.

[3]曾凡东.科学评价是本科生导师制健康发展的动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5(3):30-31.

[4]仇瑶琴,陈晓英,沈园园,等.护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0, 25(3):214-215.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语言特点

教育课程的改革一直在如火如荼的开展,语文教学作为基础学科,对其进行改革的理论更是层出不穷。但是无论改革怎么进行,都不能脱离语文是语言和文字教学的本质。课堂作为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途径与载体,教师和学生在这里完成主要的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成长,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课堂,用自己的语言去规范和帮助学生,对他们产生深刻地影响,培养出他们具有正规素养的语言特点。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小学的语文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多意义上是一种启蒙式教学,通过语文的学习,为学生们认识汉语言文字打开一扇窗户,使他们发现中国语言之美和文字之美。帮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我们可以把小学语文看作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这也是为什么在新课程标准中,把小学语文定义为人本和工具相结合的学科的原因。教师用语言和学生进行最直接的交流,所以,与研究成为实现这些综合功能最有力量的工具,教师需要通过这一工具为学生做出正确的师范,帮助学生获得语言能力的发展,并内化成为内心的一种修养,可见,语文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具有非常不可取代的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

(一)语言严谨,审慎准确

语言能力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最重要的能力之一,或者说,这样的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如果没有这项能力,其他能力的发展是无从谈起的。但是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绝不仅仅限于课堂与课本,而是要通过更加广阔的空间与时间去进行表现,主动地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通过课内与课外互相的配合与衬托,使学生们学习语言的热情与参与的积极性都能够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就要求教师要为学生尽可能提供带有积极影响的语言,能够为语言的养成树立一个健康的榜样,使学生从根本上奠定一个规范的、科学的、审慎的语言体系。

(二)语言生动,形象有趣

小学生最大的特点是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将一切做成游戏的形式,这符合他们生理特点与心理需要。语文课要在空间上对他们产生一定的约束力,这对于他们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教师输出的语言是枯燥乏味的,这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百上加斤的挑战,很难有哪个学生能够“挑战成功”。所以教师要有意识的让自己的语言生动起来,使语言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学生的学习热情会被有效的激发,从而投入到学习中,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这对于他们吸收语文知识,获得语文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形象又有趣的语言也会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有利于孩子们在生活中获得成长的力量。

三、加强语文教学语言训练的策略

(一)储备各方知识,加强语言训练

语文教师的语言包括了课堂的语言和生活中的语言。对于语文教师来说,语言的运用和语言的作用是无处不在的。对于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语言更多了一种基础的示范性。要想让这样的示范被学生接收到,就要使其变得形象生动,活泼有趣。否则,学生很容易被无聊与乏味打倒,丧失了语言学习的兴趣。另外,当下开放的网络环境,实际上对于学生的语言学习也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到这个方面,将网络中精确健康的词汇带到课堂上未尝不可,但是那些在主题和内涵上有欠稳妥的语言则一定要被甄选在课堂之外。这也就要求了教师需要多渠道大量的进行阅读,储备丰富的语言,也知道这些语言精确的含义,从而能够在纷繁复杂的语言环境中,获得自身的正规的训练与对学生积极的影响。

(二)语言谨慎使用,坚持人文素养

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学生,一名小学教师的责任是非常重大的,这也就决定了他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在和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过程中,要慎重的对待自己的语言,不能作出不正确的示范,也不能因为言语使用的不恰当,为学生的身心成长带来不必要的困扰。语言的使用应该是从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有力提升为出发点进行的,但是人文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与培养。语文作为学校的教学主课,在时间上是具备这样的优势的,教师要将这些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恚使其能够真正的为语言的养成做出贡献。教师也应该修炼出属于自己的语言风格,那些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不利的字眼,在平时的说话中一定不要带出来。简而言之,教师不仅要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过滤,还要考虑到语言背后更为深远的意义,不仅仅是为提高学生的成绩努力,还要为学生健康成长负责,有些课堂已经专门开辟了语文语言课程,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尝试,可以让学生通过语言发现语言美,通过语言美促进其心灵美的开启。

四、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特点的重要性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了。面对着外部日益复杂的教育环境,面对着学生获取信息的通道的改变、面对着家长的殷殷希望,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重视起来教学语言的储备、训练与学习。既要拥有良好的语言特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表面获得深入的思考,增强学生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使学生用语言树立起自我的风格,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优秀品格的培养,获得健康成长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姜淑杰.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新探[J].科技创新导报,2015(03).

篇11

《创新学引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人们能动的进行的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首创性活动。”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的基石,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如何有效地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将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成效的最高标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属于创新能力的一部分,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 斯腾伯格在综合各种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 即独创性和新异性)和适切性( 即有用的、适合特定需要的) 的工作成果的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

一、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实意义

近几年随着高校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得原本并不是很充裕的研究生教学资源更加紧缺,研究生教育质量令人堪忧。比如理工科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并没有得到真正充分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尤其是创新能力,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协作的能力等。因此,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还有待提高,比如曾有学者总结道,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四个简单”上:“一是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 二是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是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 四是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而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高等教育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着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如果行之有效的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现今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意见

1、双管齐下,提高师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我国大学受到高校研究生扩招、分层改革、资源分配市场化等趋势的影响,研究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由于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快于导师人数的增长速度,一位导师可能要负责培养多个研究生,导师受其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对于研究生的教育水平就良莠不齐。而学生在学习阶段,其主要的任务也不仅限于研究,发论文、找工作也占用了部分时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大家都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对待三年的学习时光,因而造成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锻炼,科研水平也大大降低。所以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于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和学习成绩也有重要的影响。注重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可以帮助导师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有依据地改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学的良好互动和协调,提高学生在科研和工程实践中的创新思维能力。在英国,学生申请一个大学的博士研究生资格,一般是根据老师在学校官方网站上的课题来“竞聘”的,所以,一般在学生还没开始进入学习生活阶段,就已经知道自己接下来即将开展哪方面的研究工作,余下的事情就是学生自己考虑的问题了,学生想怎么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实施,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导师只会时刻关注学生的进展以及学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其次要增强导师的知识储备、提升教学方法技巧、提升其责任意识,使其不仅在学术上能传授学生最前沿的知识,而且能引导学生树立端正的科研态度。最后,要通过教学管理培养研究生正确的科研意识。因为做学问关键要“静心”,一定要摆正心态,脚踏实地,稳打稳扎,切勿心浮气躁、沽名钓誉,利用宝贵机会潜心做研究,利用广阔的平台充分挖掘自己的潜力。

2、依托科研平台,推进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已形成了由个人科学创造向团队科学创新转化的新局面,现代科技的创新发展更多的依赖于团队协作精神。依托科技创新团队,打牢研究生创新能力根基,要把握好以下三点:一是依托科研团队,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科研创新条件。二是依托科技创新团队精神,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三依托团队成员间的交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素养。当前,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已成为研究生创新培养体系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生自主进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机制保障,大大增加了研究生的实践机会,训练了其创新技能,激发了其创新热情。科研创新基地通过实验条件的建设和培养机制的创新,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一个适用于学科交叉融合,支持研究生自主创新的实践平台。必须做好创新基地建设的长远规划,全面训练和培养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以此带动学术交流和科技竞赛等相关活动的开展,更好地实现研究生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有机结合。要借助研究生创新基地,加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促进研究生科研与实践的结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为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搭建好“学术攻关平台、实验实践平台、校企合作平台和校园文化平台。1环境对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创新成果的获得有着重大的影响。学校应经常邀请一些专家进行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为研究生多提供科学研究立项的机会,加大对科研创新成果的奖励。此外,学校在招生时要打破本校保护主义,注意学生生源的多样性,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另外,要配备先进完备的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设备,为研究生扩宽视野,完善知识储备,孕育创新的思想提供便利。

三、结语

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中,这种创新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知识无限膨胀、陈旧周期迅速缩短的情况下,学生的社会职业将变得更加不稳定。社会对走上工作岗位的人的评价、认知不再仅仅以‘基础扎实’、‘专业对口’来衡量,还要以是否具备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的综合能力来评判。”2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向前推进,世界范围内的竞争逐步过渡到人才优势上的竞争,尤其是集中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竞争上。从发展趋势来看,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现代化、复合型、多元化、个性化以及创新性,已成为21世纪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主体思想。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而迫切的问题,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既要尊重研究生的主体性,又要有健全的培养体系,更要注意各方面的协同配合,通过学校、导师、研究生以及教育管理人员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紧抓教育质量,才能使研究生的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不断迈向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邢晓辉 ,何美蓉 ,凌朝辉 .以课程教学为切入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2]瞿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

育,002(10) : 70.

[3]朱红,文东茅,放锐.高校师生交流的生态学实证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2):23-28.

[4] 周海波,谭帅霞,段吉安.加强师生互动,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4).

[5]黄伟. 浅析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12).

[6] 陈春花,杨映珊.基于团队动作模式的科研管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19(4):79-81.

[7]张成,石全,赵湘.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几点举措 [J].价值工程,2012(19).

[8]喻芒清.论高校研究生自主创新平台的建设[J].国高教研究,2006,(10):14-16.

[9]蒲丽丽.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的研究[J].高教研究,2012(5).

篇12

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专业提出的培养目标,文章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加强测绘新技术下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多样化实践基地建设、本科生导师制以及科研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尝试与实践效果,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奠定基础,也为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思路与借鉴。

关键字:

测绘工程;专业认证;培养模式;测绘新技术

一、引言

随着空间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测绘科学经历了“传统测绘”、“数字化测绘”,再到“信息化测绘”的快速变革[1]。特别是2014年1月和2015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和批复了《关于促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意见》(〔2014〕2号)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测绘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在国家政策驱动和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总体战略部署下,现代测绘技术突飞猛进,地理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分发服务等领域的关键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测绘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这给我国测绘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高等院校培养服务于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及相关部门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推进中国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促进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和中国工程教育的国家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2],教育部2006年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9年后进入普及推广阶段,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契机,并于2015年3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推出了最新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修订),设置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作为工科特色鲜明的测绘工程专业,我校正在积极按照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开展测绘工程专业建设及认证工作。为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2015年版)和“信息化测绘”时代对高校测绘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测绘专业应制定符合认证标准、学校定位和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测绘工程专业培养目标[3-4],为此提出新的培养目标,即注重现代测绘学科新理论新技术、专业技术能力、工程设计与管理能力、团队合作、组织与领导能力、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评价,关注毕业生社会认同感及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体现新测绘时代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本质要求。面对新的培养目标,如何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目前测绘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5]。为此,本文以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为对象,探讨工程教育论证建设背景下,为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测绘专业人才的需要,在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方面做的一些改革尝试。

二、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一)融入新技术,更新教学内容

当前,测绘新设备新技术日新月异,使测绘的作业方式、生产手段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不仅提高了测绘效率,而且大大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为了保证测绘工程专业学生紧跟测绘新时展步伐,在专业课教学方面应当确保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不断融入本专业的新技术和新应用的相关知识[6],引导学生不断去接受专业前沿信息,以高新技术突出测绘学科的作用。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专业不断引进了TrimbleGPS测量系统、低空无人机、轨道几何状态检测仪、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设备与技术,而相关课程的教材对最新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测量新方法原理涉及的不多[7],为了使学生对这些新设备新技术相关知识与应用有足够的了解,相关教师对《工程测量学》、《摄影测量学》、《GPS原理与应用》以及《变形监测及数据处理》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拓展和深化,并随着测绘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教学内容,保障教学内容与专业发展不脱节的同时,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激发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兴趣。

(二)拓展新的实习环节,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养

测绘工程专业必须注重实际动手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仅要培养学生外业操作和维护仪器设备能力,而且也要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软件进行内业数据处理能力,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使用测绘新仪器新技术的专业技能培养,促进学生紧跟新时代测绘发展的步伐[8]。因此,在保障传统基础测量实习与设计环节的基础上,包括测量学实习、数字化测图实习、控制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GPS实习、工程测量课程设计与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对各项实习内容进行整合调整,借助引进高、精、尖仪器设备,拓展测绘新技术的实习环节,如增加多功能全站仪应用实习、轨道精调课程设计、3D激光扫描仪使用与数据处理实习、高光谱仪使用实习、遥感实验以及工程结合的无人机低空摄影测量实习等。另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组建测绘机器人、3D建模、GPS定位与技术、低空无人机、遥感等兴趣小组,并每年举办综合测绘技能大赛,锻炼、提高和检验测绘工程本科生测量技能,为今后就业增强了竞争力,例如,目前累计成立50人的无人机摄影测量兴趣小组,完成了邯矿集团太行矿区、永年广府古城、平山县营里镇石榴沟村等区域的飞行方案设计、无人机航拍、像控点测量、数据处理和立体测图等工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开拓实践基地,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

近年来,我校测绘系在不断完善校内及邯郸市内实习场地的同时,积极面向社会,开拓省外、企业实习基地建设,注重校企合作,建立校企联合的测绘工程专业实习与就业基地。目前,测绘工程专业已与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开滦集团、中煤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中地数码集团有限公司、河北博翔地理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一些煤矿企业等签订了校企联盟协议和校外实习基地协议,建立了近20余个教学实践科研基地,并在相应的实践基地聘请具有高级职称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进行指导;另外,鼓励学生在GPS应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三维校园建设等方面进行工程模拟实践,开展以“在工程实践中成长”为主题的项目现场实践等活动。通过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多内容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为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提供多样化工程实践机会,保障课堂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无缝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创新能力,同时在工程实践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爱岗敬业、艰苦拼搏的良好专业素养,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创新培养方式,实施导师制

在创新培养方式方面,测绘工程系通过一系列辅助措施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和专业知识学习辅导,如组建生活和学习兴趣小组,对优秀本科生实施导师制。值得一提的是测绘工程本科生导师制在学院最先实施,其做法是:在刚进入大二阶段学生中选取成绩优秀或动手能力强,具有较强专业兴趣的同学,安排测绘系具有博士学历或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本科生导师,每位导师可带3~6位本科生进行跟踪指导,并在以后学习阶段实行淘汰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与专业老师接触和交流的途径,帮助解答学生思想、生活和学习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在专业课程学习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优秀拔尖学生的同时激发学生之间良性竞争,以及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动力。目前,测绘工程系本科生导师制已实施3年,从学生成绩、参与工程实践与课题的能力和积极性以及创新项目申请来看,该项制度取得较好的效果。

(五)结合教师科研课题,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针对《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学宗旨和教学目标,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应当鼓励学生参加科研,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以及老师科研课题,吸收优秀大学生加入到教师的科研或科技服务项目中来,培养学生针对实际科研问题进行思考分析和寻求方法解决的能力,并让学生经历从项目方案设计到组织实施再到验收的全过程,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师的言传身教,给学生创造从事测绘生产、科研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引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及撰写科技论文,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所学的理论知识,锻炼其实践与自身创新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9];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及时给学生灌输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近三年来,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矿区变形监测、土地权属确定,地籍测量、地形图测绘、轨道精调、线路测量、边坡放样与监测、流域下垫面信息提取、种植结构提取、流域资源环境监测等,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400多人次参与完成教师横纵向科研课题40余项,申请获得省、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9项,极大地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组织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三、结语

在工程教育认证建设背景下,面对信息化测绘时代和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对测绘人才的要求,进行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模式改革是培养符合当前社会经济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测绘人才的首要任务。本文从更新教学内容、注重学生技能培养、实践基地建设、导师制和引导学生参与科研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我校测绘工程系对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些做法和取得的成效,不仅为河北工程大学测绘工程专业达到工程教育认证标准相关要求奠定基础,也为信息化测绘时代测绘人才培养以及其他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思路;但同时应该注意到,测绘专业人才培养必须紧跟测绘时展步伐,因此人才培养模式需要不断改革创新,并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吉长东,徐爱功.基于“卓工计划”的测绘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矿山测量,2015,(1):86-88.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工程教育认证工作指南(2014版)[M].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秘书处编印,2014.

[3]宁津生.测绘工程专业和测绘学[J].测绘工程,2000,9(2):70-74.

[4]李秀海,曹先革,张为成,等.结合专业认证的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J].测绘通报,2015,(S0):241-243.

[5]王西林.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甘肃科技,2015,31(9):84-85.

[6]胡青峰,马开锋,王铁生,等.测绘工程本科专业教学改革浅谈[J].科技创新导报,2015,(22):200-201.

[7]冯甜甜,程效军.“卓越计划”背景下测绘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与实践[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1):27-29,3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