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7: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学研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上课铃响了,我匆匆忙忙地赶往教室,猛然发现自己只带了刚批好的作业本,而忘带了教课书、备课笔记和教学参考,心里不由一阵慌乱。回办公室去拿,岂不是要耽误时间?可现在两手空空,又恐怕要误人子弟。
师生问候完毕,学生在静静地等候我的下文,面对三十多双期待的眼睛,我一边暗暗庆幸备课时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心中有一些底,一边脑子急速转动,想着对策。英语新课程标准不是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吗?我何不“偷”一回“懒”,让学生给我上一堂课。于是,我向学生坦白了我的尴尬处境,并与学生商量:“老师什么也没带,这节课你们来教我吧。”学生一阵惊愕,一片哗然,继而跃跃欲试。一堂师生角色互换、别具一格的英语课拉开了帷幕:
Teacher(故作疑惑):Whatwewilllearntoday?
Thestudentsansweredtogetherandloudly,Unit1<MyNewTeachers>PartALet’stalk.一学生上黑板写题目,一笔一画,极为认真,颇有老师的架势。
Teacher:WhocanhelpmereviewthewordsinPartALet’slearn?
学生们跃跃欲试,脸上抑制不住兴奋,他们也许为能帮助老师而自豪,也许为自己学有用武之地而快乐。我请了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只见他迅速地拿着自己的学生卡片来到讲台前,模仿着我平时的样子。先让同学们齐读一遍,然后将卡片的顺序打乱让其他同学猜下一张是什么?台下的同学积极举手,踊跃发言。很多同学还自然而然地将单词和句子结合在一起使用如MyChineseteacherisstrongandkind.Wealllikeher.
师(迫不及待):Who’syourEnglishteacher?What’sshelike?Whocantellme?
Ss:MissBaoisourEnglishteacher.She’syoungandtall.She’sfunnyandkind.(异口同声)
Teacher:Whataboutyourotherteachers?TalkaboutyourMath/Science/…teacherswithyourfriends.
学生积极讨论,有的准备用对话的形式;有的准备用介绍的形式;有的准备用表演的形式,花样还挺多。
接下来的汇报让我一阵阵惊喜,也让我一次次震惊,我发现了许多原本该发现而没有发现的东西……
他竟然是位朗读高手。开学半个多月,他从未发过言,上课小动作还不断,我曾搞过突然袭击,可他总是一言不发。今天,他破天荒地举了手,我有些狐疑地叫他试试,没想到他不仅讲得正确、流利,而且还不时地模仿老师平时地动作、神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在激动之余,我不由一阵汗颜。教师不该带着有色眼镜看人,应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堂,应给每位学生施展才能的机会——他们是表演的天才。
Let’stalk.课文下面准备地几幅图片都非常生动有趣。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排演成了课本剧,我不得不佩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演天赋,他们把课文中地对话进行了扩展和延伸,将新知和旧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演得惟妙惟肖,他们不仅依托课本运用了课本中的语言结构,还自然地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语言。学生在轻轻松松的表演中,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教学目标。
反思
外语学习的首要任务是“学”而不是“教”。科德(Corder,1981)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作为外语教师,我们知道,英语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它是一门实践课,其语言技能是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时间才能培养和提高的。因此,他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认知理论认为,英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新旧语言知识不断结合的过程,也是语言能力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动应用的过程。而这种结合和转化都必须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没想到,我无意中空手上的一堂课,却成了我与学生最快乐、最轻松也最满意的一堂课。原来,没有了教本、教案、教参,就没有了束缚。教师就不必随着教本亦步亦趋,学生也就不必随着教师预设的圈套乖乖就范。没有了束缚,就拥有了自由,师生就能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平等地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意见,相互理解,相互欣赏。教师无所牵挂,心中只有学生,教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随机调控,灵感跌出。学生无所限制,思维自由驰骋,在与文本、教师、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的甜蜜,感受到成功的快乐。空手进课堂的感觉真好,不过,这无疑对教师是个挑战,教师必须对课本烂熟于心,必须对教材钻研深刻,必须预先猜测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可能”,必须有灵活的应对能力。空手进课堂,决非容易,功夫还在课外。
1初中生数学学习两级分化的原因
1.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学习兴趣的淡薄甚至缺乏是造成他们成绩差的重要原因。初中数学相对小学而言,难度加深,教学方式变化较大,教师辅导减少,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在中小学衔接过程中,学生适应性及学习意志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分化的严重性与否。
1.2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相比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
1.3思维方式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八年级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初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又一个关键期,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抽象逻辑思维方式,而且学生个体差异也比较大,因此表现出数学学习接受能力的差异。
1.4双基不扎实。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
1.5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科学。学生自学能力差,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教师布置的练习、作业,不复习不练习,抄袭应付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重视综合训练,缺乏竞争意识。
2后进生转化的策略
2.1培养后进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①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抽象性的学科。它的抽象性,是形成后进生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应加强数学的直观性教学以吸引后进生的注意力。②应加强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后进生的学习情绪,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③注重情感教育。
2.2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①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注意难易程度,要注意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转化,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布置的作业。②大部分后进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③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对后进生要“爱”字当头,“严”字贯其中,督促他们认真学习。
2.3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让他们体会成功与被赞赏的快乐,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2.4教会学生学习。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法指导和学习心理辅导。
2.5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针对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适应数学学习的问题,从七年级数学教学开始就加强抽象逻辑能力训练,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2.6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认为,人的情感与认识过程是相联系的,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初中生对某一学科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情感密不可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和促进学习的重要因素
2.7尊重和理解后进生。要相信后进生是可以向好的方向转化的。他们通过努力而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同学的承认、老师的理解。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不同方式教育。对后进生工作要有耐心和信心。
3平时教学始终贯彻“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
3.1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有创意,注重严密的逻辑推理,力求解题过程的完整与完美。另外,开展课外提高小组,培养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切实发挥他们的尖子生优势,让他们在平时学习以及中考中占有决对的尖子优势,这与中考成绩优分率提高,关系重大。
3.2注重中等学生成绩的大幅度提高。这部分学生占据了学生中的大多数,他们考试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考试均分的高低,抓好对他们的教与辅,也是数学教学中成绩提高的重要一环。他们对知识掌握不太牢固,解题时常丢三拉四,因此,解题时的严密与细心成为他们考取高分的关键。一定要训练他们在能得分处多得分,不能得分处想法得一分。
4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1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尽量采用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图表法,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4.2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平时教学中多给学生教授解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重视他们能力的培养,加强“联想、想象、转化”思维训练。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之时、服装行业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状态下,作为专业研究丝绸服装设计与开发的企业来说,无疑形势更加严俊。企业希望服装设计师具有既会设计又会工艺,既会管理又会经营的能才。刚跨出校门的学生在企业中常常感到自己学而不能致用,而企业又觉得他们没有实际动手能力,觉得他们过于强调理论,注重设计效果图,但成品却不能达到与设计效果一致的目标。服装作为商品,一方面要有艺术的外观特征,另一方面又要具备穿着的实际功能的特征,服装最终是需要通过一定技巧的裁剪、制作工艺来完成的。如果只追求效果图形式的表现,便会在专业知识的结构上造成部分的缺憾,并阻碍个人设计能力的提高。在此情况下,笔者所在学校在与德国服装界专家的学术交流基础上,与杭州服装企业共同合作,针对丝绸服装新产品的开发进行设计。学校也希望通过学生与企业共同合作进行项目产品开发设计的教学方法,尝试着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毕业后的实习阶段提前,让学生在学校时就更加贴近企业、贴近市场,让学生了解如何将设计理论合理运用于产品设计中,并保证从设计到成衣效果的一致性,使设计作品既符合企业生产的要求,又符合设计者的设计效果,使学校培养出的毕业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投入到企业和市场之中。
一、服装设计三要素
1.丝绸服装设计的实用性和功能性
服装效果图不仅是要表现设计师自己的意图,更重要的是让别人明白设计师的设计意图,作为定位服装的服装造型设计,不能过于追求服装艺术效果,而忽视服装实用功能的界定。丝绸面料本身具有自己的特征——柔软、轻薄、悬垂性好,所以为春夏季设计丝绸服装时应考虑到服装的款式不仅应符合季节、年龄层次,同时也应该注意服装的实用性和功能性,因此,设计效果不能太夸张。在结构设计方面,应考虑与造型设计相符合,切忌设计出的效果图很好却无法制版,让打版师无从下手,还需对作品进行再造。
一般情况下,V字领的开口长度一般在胸围线以上,如果过于拉长其开口长度,即使领型设计得很漂亮,但由于丝绸的柔软性使成衣的领子不能穿着得很服帖,即便加了粘衬也不会很理想,所以在设计服装的初期就应考虑到一些关于面料特征方面的知识。另外,设计中西式样结合的服装,成衣效果线条要流畅,在领部设计中要考虑到面料和人体的合体度。例如一个从下胸围线开至上领线的大活褶,一般这样的领子只能在质地较硬的面料上来制作,如果使用丝绸面料来制作的话,在领子的高度上应作重点考虑。
2.服装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服装结构设计亦称服装制图设计,制定一个规范的、标准的服装样板是实现服装设计构思的根本,它使服装的造型结构合理化、标准化、工艺化,在完成成品的整个过程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虽然基本上能掌握基础纸样的制作方法,但由于缺少经验,一时仍不能将制图方法灵活运用,不能快速进行正确的制图,有时会对自己的效果图感到茫然、无从下手,不能正确制出效果图上的效果。因此,在进行丝绸服装结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丝绸服装结构的完整性,应设计出合理的结构线,要从服装效果图上就能理解结构线的设计。
一般在设计丝绸服装时,设计者要搞清成衣各个部位的尺寸,如成衣三围尺寸、领子尺寸、袖笼线深度、左右装饰线的尺寸和分割方法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实践基础。在德国,出现了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院校,如技术高专等,主张联系实际的学习(daspraxisorientierteStudium)的改革思路,注重学和用的结合。德国上世纪90年代的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各类应用科学的发展上。这一思路在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化趋势中呈现出极大的生命力。
书本知识在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中很快就会不适应职业的实际要求。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服装专业教学也经历了这个过程。
服装设计不再停留在绘画上,换句话说,绘画不会推动服装工业的发展,只有既懂得设计又精于制作的服装设计师才能开拓新的思路,走在服装潮流的前列,促进服装工业的发展。这种实用服装设计有着广泛的市场,是服装工业的主流。德国高等教育领域中的传统观念是培养学术型的人才(洪堡、黑格尔、费希特等),其重点放在人的素质培养上,相对忽视人的技能训练。而近代职业教育则单一强调劳工市场导向,重点不在培养开创型高等应用型技术、研究人才上。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则在教学论意义上弥补了这个空缺。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服装专业的教学安排基本上遵循如下两个原则:
①以市场为导向
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课程按市场需要和发展趋势设置。服装设计不再是单一的艺术学科,而是市场销售学、管理学、创新心理学等相交融的现代跨学科专业。市场是一个动态结构,所以与之相适应的服装设计专业不再是一门传授固定知识结构的学科。此外,市场机制的生命力在于竞争,因此以个性为主体的教学目的就成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的指导思想。
在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进入市场,他们的知识一部分直接来自于市场,另一部分来自于服装设计教学。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锻炼和培养了学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学会了以市场需求来给设计定位;另一方面又培养了具有引导服装市场消费趋势的高级设计人才。这与我们一些服装专业学生单凭自己的喜好搞设计的做法有很大不同。
②以职业为导向
与市场导向紧密相连,劳动力素质的培养也是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服装设计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思想,让学生有目的地为企业设计,学生必须学习接受调研、构思,组织推出、宣传、实践等系列专业训练。这不仅使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而且加强了服装教育教学同服装产业的联合,使学生对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企业环境、企业运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为企业开发丝绸新产品开创了一个新的设计途径。
很多学生在学服装设计时就很单纯地认为服装设计师只需画出时装效果图,至于做成品那是工人的事,也就是说只注重完成服装造型设计的一面,而对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一面却忽略了,对服装设计缺乏理性和完整的认识,不能使设计作品完美地形成实物,但真正的服装是必须通过结构设计与工艺设计才能最终使其效果图变成成品的。在通过为企业设计产品项目后,设计者不仅发挥了良好的服装设计绘画功底,并在反复的练习过程中逐渐学会将设计中的各个因素加以综合考虑,使设计能出成品、成品能符合设计,达到了项目教学的良好效果。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1]。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时下,我国各类服装赛事频频,学生通过参与这些表演展示,自然是天阔了眼界,得到了锻炼。但由于这些赛事多数是注重体现创新的理念与艺术形式,具有先导性文化特征,与作为商品的服装尚有很大距离,故服装本身的内在品质性因素往往不被参赛学生所重视,以致时常出现学生参赛获奖,但却搞不好日常生活中的时尚服装,到企业也胜任不了设计工作,究其原因就是学生对服装设计的理解认识不够,对服装本身实质性的技术技能掌握不到位,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在专业认识上要给予正确引导。
一方面,提倡学生要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艺术修养,积极参与专业大赛,注重培养学生对形式美及前卫时尚的敏锐感受力,使其具有超前的设计意识、设计理念。另方面,要强调学生对服装本质的认识,立足于学习服装结构、工艺技术方面所表现出的美,做到用良好的美感形式体现服装的功能价值;以得体的穿着效果展示高品位的内涵,树立起正确的设计意识及理念。
二、改进绘画基础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范畴,自然离不开绘画基础,绘画基础的训练不仅是为了画好服装画和设计图,还关系到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形式法则的培养。国内服装院校的绘画基础教学,以往沿袭的多是美术院校传统的绘画基础教学模式,由几何形体、静物到石膏像、头像,再到人体、半身像、全身像,由浅入深逐步进行的训练。
但服装设计的绘画并不需要如此缜密、严谨的基本功训练
一是时间不允许,因为服装绘画只是服装系统工程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应该是对服装的造型及结构变化、裁制工艺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服装绘画表现的是人与服装的关系,人是第一位。必要的人体结构知识,对物体结构、空间、质感等非光影效果的理性表现,以及大量的人体、着衣人物动势的速写等短期作业,则是绘画基础训练的主体内容。纵览国外大师、名家的服装绘画作品:洗练、简洁的线条运用;夸张、到位的结构刻画;概括并富于质感的衣料效果;常常给人留有深刻印象。
三、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