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7: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体育科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体育科技论文

篇1

体育科技论文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体育科学研究学术论文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参考文献最主要的作用是它所具有的学术价值,从而起到提升体育科技论文学术质量的作用。

2.信息价值

体育科技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可以让作者精炼文字,因为所需表达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就不必详述,只需引用并标注、规范地加以著录即可。这样既节约篇幅,又提高了信息密度,增加了论文的信息量,具有很高的信息价值。

3.情报价值

体育科技论文参考文献是对所载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情报源,规范地引用参考文献和进行标准化著录,有利于通过引文分析对期刊及其所载论文的学术水平做出客观评价,有助于科学情报研究和文献计量学研究,从而促进体育科技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对整个学科的发展也起着不可或缺的推动作用。

二、引用方法

掌握参考文献的引用方法是体育科技论文规范化写作的重要内容。

体育科技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方法首先是规范化问题,是体育科技论文写作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但同时它也是一种写作手法,运用得好尤其是用对地方可以充分发挥参考文献的作用。如在正文中通过引用最佳证据可以增加论证强度,尤其在分析与讨论部分,可以巧用知识背景(引文)材料,阐述作者的观点,使之言之有据,言之有理,最终达到感性认识的理性升华。

三、著录方法

体育科技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注,并在文后按标注方法列出参考文献表,这项工作称为参考文献著录。

1.标注法

体育科技论文涉及已有成果的指出登载这个文献的出处,称为引用参考文献,简称引文;在引用处进行标注,称为参考文献标注;标注的方法称为标注法。我国科技期刊论文引用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主要采用顺序编码制。

篇2

中图分类号:TP39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6-31112-03

Feature Selection Research of the Chinese Technology Text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CHEN Pin

(Automation Department, Xiamen University,Xiamen 316005,China)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chnology and economy, Chinese technology texts are full of the whole Net in the form of electronic text. So, Chinese technology text classification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theme in the information domain. This paper set up a new feature selection model based on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And based on this model, analyses in terms of syntax ,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

Key words: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Feature Selection; Syntax; Semantics; Pragmatics

1 引言

从50年代的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研究开始,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简称NLP)已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自然语言处理是研究如何让计算机理解和生成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如汉语,英语等)。目的在于建立起一种人与机器之间的密切而友好的关系,使之能进行高度的信息传递与认知活动。[1]

本文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理论及方法[1][2],以及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其自身较强的领域特征,建立了文本特征提取模型,并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来分析处理,同时也用于解决自然语言中的多义、同义和相关性问题。

2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很自然会遇到自然语言的各种问题。因此构建一个优秀的自然语言处理模型[3],是我们有效处理自然语言的关键所在,具有深刻的意义。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由词汇层特征向量输入、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和概念层特征向量输出等部分组成。模型结构如图1所示。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过程如下:首先输入词汇层特征是已经经过预处理后的词汇,包括词性标注、句子编号等等。然后对相同句子编号的词汇采用分而治之的方法进行语法分析,即组块分析。再是利用已经经过处理的语料库中的词汇建立领域概念树,并基于领域概念树进行概念语义分析。最后是语用分析,利用词间相似度和关联度进行语境分析。整个模型中,随着语法层面到语义层面再到语用层面,语言的处理程度逐步趋于细化,其精度也随之提高。

图1 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特征提取模型

3 语法分析

语法分析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发展,但仍然是一个瓶颈问题。因此目前通常采用“分而治之”的原则,来降低完全句法分析的难度,进行部分的句法分析,我们也称之为组块分析。因此,本文结合Abney组块描述体系[4],定义汉语语法基本成分为各组块形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词性判断规则的组块分析策略,用于解决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分类过程中的自然语言问题。

其中,组块标记集如表1所示。

表1 组块标记集

词性标记集如表2所示。

表2 词性标记集

在本论文中,我们分析组块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基于词性判断规则的组块分析策略(Chunk Analysis base on Part of speech Rule,简称CABPos):

设组块标记(Chunk Sign)记为CS;词性标记(Pos Sign)记为PS;->表示前后标记符,如s->p表示主语组块在谓语组块前;每一个进行语法分析的句子(即词串),记为Seni=ti1ti2…tim,其中seni为第i个句子,tij为第i个句子中的第j个词汇;把每个句子等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分别记为Ti1,Ti2,Ti3;关联词表为RT。

判断规则如下:

4 语义分析

目前,比较成熟的语义分析手段主要有格语法,语义网络,义素分析法,优选语义学和蒙塔格语法等等[6]。本文将结合中文科技论文文本的强领域特征在原有概念树模型的基础上创建一个领域概念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概念语义分析。从而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自然语言的同义现象和相关性问题,提高了文本分类的准确率。

4.1 领域概念树

从语义角度上分析,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往往具有强的领域特征。比如说,“禅宗”、“僧人”等词汇就明显地带有强烈的“人文科学-宗教-佛教”领域的词汇色彩;而“中超”、“切尔西”、“角球”等词汇就明显地带有浓郁的“人文科学-体育-足球”领域的词汇色彩。因此,本文在传统概念树基础上结合中文科技论文文本强领域特征构建一个新的语义模型――领域概念树。如图2所示。

图2 领域概念树

4.2 基于领域概念树模型的概念语义分析算法

向量空间模型是文本分类特征提取中用得最多的特征模型,因为它够简单,而且特征提取的效果也不错。那么在VSM中,如何才能把领域概念树中的概念反映到特征项中,我们是这样处理的。

在数学上,词汇层映射到概念层,可用下式表示:

(8)

式中,T0为词汇层特征向量,Ts为概念特征向量,T可以用标题名B、作者情况Z、中文摘要W、关键词G、正文ZW和参考文献CK等替代。

基于领域概念树的概念语义分析算法主要包括下列操作:

设概念领域树中各概念词汇集,标记为CDS。

Step1 输入词汇层特征向量:

(9)

式中Fi表示特征向量中的第i个特征项。该特征项函数主要变量是ti、wi和CS(ti),也可以包含其他特征项信息;其中ti是特征词汇;wi是特征词汇的权重,CS(ti)是词汇ti的组块标注。

Step2 对词汇层特征向量中各特征词汇,通过领域概念路径以及组块标注归并属于同一概念层次的特征词汇。

式中T′i表示属于同一概念层次的词汇;ci表示归并后Ti概念层次代码标记。

Step3 计算属于同一概念层次的特征词汇T′i所对应的概念权重。

式中ρi表示同一概念层特征词汇T′i的概念权重。

Step4 输出基于领域概念树的概念层特征向量:

由此可见,基于领域概念树模型的概念语义分析,如果特征项中参数词汇属于领域概念树中的某领域层的概念词汇,那么该词汇就能增强它在该领域层的权重系数,极大地解决了同义词等语义问题,提高了分类的精确度。

5 语用分析

语用分析可以理解为词汇的上下文语境的分析。本文中,自然语言处理在语义、语用层面上所描述的词汇是基于领域概念树中的概念词汇。因此,本文基于词汇间相似度和关联度,提出了一种语境分析方法。

从数学角度上来分析,基于词汇间相似度和关联度的语境语用分析过程,可以用下式来表示:

式中Ts是概念语义分析后的特征向量,Tr是语境语用分析后的特征向量,T可以用标题名B、作者情况Z、中文摘要W、关键词G、正文ZW和参考文献CK等替代;ξ是词汇间相似度的阈值;η是词汇间关联度的阈值。

基于词汇间相似度和关联度的语境分析算法主要包括下列操作:

Step1输入概念语义分析后的特征向量:

Step2对概念层中的词汇进行词间相似度计算,如公式(16)和(17):

Step3对概念层中的词汇进行词间关联度计算,如公式(18)-(20):

Step4通过实验获得词汇间相似度的阈值ξ和词汇间关联度的阈值η,取词汇间相似度Simlexical(ti,tj)>ξ和关联度Relaxical(ti,tj)>η的词作为新的特征项。

Step5 输出经过语境语用分析后的特征向量:

此算法主要是通过词间相似度和关联度来判断同一概念层次上词汇间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改善了自然语言处理过程的性能,来提高文本分类的准确率。

6 举例

为了具体说明该方法,以某标题名来举例说明,如下所示:

标题名: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协同理论与法律对策

设t1="计算机",t2="病毒",t3="防治",t4="协同",t5="理论",t6="法律",t7="对策"。B0表示标题名原始特征向量;Bs表示标题名经过语义分析后的特征向量;Br表示标题名经过语境分析后的特征向量。

首先语法分析(组块分析):

表3 组块分析结果

然后语义分析:

标题中词汇在领域概念树模型中所对应的概念,如表4所示。

表4

所以该标题名的原始特征向量B0为:

最后语用分析:

词间相似度关系(a=2),如表5所示。

表5 词间相似度

词间关联度关系(K=4),如表6所示。

7 结论

本文利用自然语言处理的理论与技术,构建了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文本特征提取模型,并从语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层面分析,使自然语言的处理程度逐步深化。语法层面上,我们利用了基于词性判断规则进行组块分析;语义层面上,则结合中文科技论文文本的强领域特征创建了领域概念树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概念语义分析;语用层面上,基于概念层上词汇间的相似度和关联度,进行了语境语用分析。

参考文献:

[1]刘颖.计算语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春霞,郝天永.汉语自动分词的研究现状与困难[J].系统仿真学报,2005(17),1:138-145.

[3]Mladenic D, Grobelnik M.Feature selection for unbalanced class distribution and Na?ve Bayes [A].Proc of 16th Inter Conf on Machine Learning ICML-99[C].San Francisco, CA: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1999:258-267.

[4]王怡,盖杰,武港山等.基于潜在语义分析的中文文本层次分类技术[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8:151-154.

[5]姚天顺.自然语言理解[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

[6]王晓龙.自然语言处理的若干问题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2004

篇3

本文作者:李庆涛工作单位: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

中国科技奖励制度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科技奖励体制已经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但是奖励体系的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科技奖励结构不合理目前中国科奖励体系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奖励结构不合理。第一,奖项数量过多。从下页表1可以看出,2006—2010年,这五年中,国家自然科学奖获奖项数平均每年在30项左右,国家技术发明奖为50项左右,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多至250多项。仅此三类奖励每年都要超过330项。第二,缺乏人物奖。中国目前的科技奖励体系中,绝大多数是科技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奖励的对象都是优秀科技成果,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个人,则作为项目完成者在其成果获奖时给予连带性的间接奖励,对人物的奖励程度总体较低。第三,缺乏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青年科技人员是中国科技队伍的核心力量,也是未来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推动者。目前,中国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中没有专门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置奖项,只有少数社会力量奖项中体现了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尽管一些奖项中的主要完成人包含青年科学家,受论资排辈等各类因素的影响,青年科技人员很难脱颖而出。如何在国家层面上突出对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已成为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第四,缺乏科技创新团队奖。中国以科技成果为主的奖励中,各项成果上报人数都有了规定,这样难免会忽略一些人的劳动成就。一项优秀的科研成果是一个科研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虽然贡献有大小之分,但是我们不能只顾及资格老、贡献大的人员,而忽略了整个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这样不利于科研团队的培育和成长。第五,缺乏国际性奖励。纵观世界科技强国科技奖励体系,都包含了不限获奖人员国籍的国际性奖励。目前,中国仅有一项政府设立的国际科技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且其国际权威性不强,国际声望不高,国际影响力也不大。另外,各类奖励评审中只有国内专家,没有邀请相关领域国外优秀专家参与。设立国际奖励,邀请外国专家参与中国科技奖励评审,不仅有利于中国科技工作者参与国际合作与交流,也有利于吸引世界著名科学家参与中国现代化建设,激励国内科技人员参与国际科技竞争,提高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国际地位。(二)社会力量设奖相对薄弱随着中国科技奖励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社会力量设奖已成为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社会力量设奖与政府奖还处于非公平地位,多年以来中国社会力量设奖机构一直在200家左右,没有明显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政府总是强调政府奖的主体地位,对社会力量设奖主要是进行规范与管理,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设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政府奖励派生待遇多,社会力量奖项地位低。目前,各单位在职称评级、职务晋升、津贴等相关的规定中,对获得国家级奖励、省部级奖励等政府奖项都有明确激励机制;一些科技工作者获得某项国家奖励后,即使以后不再有新的科技成就,优厚的派生待遇也能够长期维持其声望、地位及科研条件等,容易产生获奖后的“马太效应”。这一方面导致某些获奖者止步不前,另一方面也会严重挫伤那些有贡献却未获奖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削弱科技奖励的激励功能。

完善中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建议

中国科技奖励体制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针对新时期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一)调整科技奖励结构第一,奖励对象要以人为主。改变目前国家科技奖励主要将给优秀科研项目的现状,重点要突出对优秀科技工作者个人的奖励,强化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这样做既有利于在科技领域树立榜样,也能够避免一些“搭便车”行为,有利于净化科研环境,提升科学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解决论资排辈和平均主义现象,让科研业绩突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第二,增加针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奖励。对青年科技人员进行奖励有助于增强其信心,使其获得优厚的科技资源,为其进一步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对青年科技人员奖励,在给予奖金和荣誉的同时,要为其提供三至五年的科研经费支持,改善其工作环境,激励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长,为中国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打下坚实基础。第三,设立科技创新团队奖。在重视对科技人才个人奖励时,还应注重对科研团队(课题组)的奖励,使那些长期配合默契、科技成就突出的科研集体得到应有的认可。这样不仅有助于团队内部科研人员的快速成长,也将吸引更多科研人员加入科技创新团队,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与发展。第四,增设国际性奖励。当今科技奖励的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各国科技奖励开始积极与国际接轨,我们要积极借鉴国际性科技奖励的经验和做法来完善自己。在已有的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基础上,增设新的国际科技奖,并使之逐渐成为国际知名的权威大奖。这一奖项应该首先在中国参与的区域合作共同体(如金砖国家、上海经济合作组织等)中开展,逐步扩大这类奖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其与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形成互补作用。(二)积极发展社会力量设奖,合理减少派生待遇随着科技奖励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奖励在中国科技奖励中的数量和地位应该明显提升,不仅有利于科技奖励体制的完善,也会为促进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第一,减少政府奖励数量。从前面的分析可知,中国政府奖励每年评定的项目数量在330项以上,从下页表2我们也能看到每年获奖人数多达2300人以上,这样奖励项目多、获奖人数多的政府科技奖励体制,受获奖项目、上报人数的限制,很难做到该奖则奖。这样不仅浪费了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影响了各类奖励的公平性、合理性、权威性。而且政府奖励派生待遇多,奖励人数、项目的有限性与获奖后的“马太效应”形成巨大反差,极易影响科技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既然奖励不能保证全面性,就奖励最突出的科技人员。为此,在调整科技奖励结构的同时,要减少政府奖励设置规模。政府奖励就是要少而精,这样才能保证政府奖励的权威性。政府奖的减少,有利于人们积极关注和重视社会力量设奖,促进社会力量设奖的发展,提高其影响力。第二,科学引导社会力量设奖。政府奖励减少了,要鼓励学术团体、民间机构、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设置科技奖,发挥社会力量设奖对国家奖励的有效补充作用,激励各学科科技人员勇于创新,多出成果。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对社会力量设奖进行依法监督,适度管理。对于遵守法律和规章的社会力量奖项,政府应尽量不干预,使其按照登记的内容规范运作,增强它们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对社会力量设奖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尤其是针对一些非盈利的研究机构。同时,政府应出台措施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社会力量设奖(如为捐资的企业减税),保证社会力量设奖资金来源的持续性、稳定性。第三,合理减少派生待遇。科技工作人员在获得科技奖励时,已经获得了物质和精神奖励,如果派生待遇过多容易造成“马太效应”,为此,要逐步调整派生待遇政策。首先,规定科技奖励获得者享受各类派生待遇的年限,最多不能超过五年,五年之后的待遇恢复正常水平;也可采取一次性奖励,而不增加派生待遇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励已获奖者持续努力、不断创新,又能保证未获奖者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提高对社会力量设奖的认可度。在各类派生待遇政策规定中,政府奖励、社会力量奖励应一视同仁,不应有差别或不承认社会力量设奖,这样可以增加科技将工作者获得认可的渠道和方式,也促进了各类社会力量设奖的发展。总之,减少政府奖励数量,促进社会力量设奖,合理减少派生待遇,对更好地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作用,构建中国合理、健全的科技奖励制度具有积极意义。四、结语科学技术奖励制度是中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国家对科学技术发展实施宏观调控的有力杠杆。面对目前中国科技奖励体制存在的问题,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完善中国的科技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奋斗热情,努力实现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再一次飞跃,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3)12-0017-03

在各类体育教研活动中,“评课”是一个重要的必需环节,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的评课也是频繁发生的。通过评课,可以发现上课教师的优点,学习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上课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便借鉴。在整个评课过程中,存在着几个不可或缺的环节,如上课者的备课、说课;评课者的听课、记录、整理与评价等,其中评课者的听课与记录是评课的基础与前提,没有认真的听课、记录与整理,就无法对一节课进行客观的、真实的、公正的评价。由于评课者存在知识储备、思想观点、方法技巧等方面的差异性,从而导致评课结果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有时也是需要的,说明了各家观点的百花齐放,然而,对于一节课的评价结果同样具有某些共性,这就需要在观点上、视角上进行一定的引领,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地分析与评价一节课,对上课者而言也可以提出一些共性方面的建议,否则将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大家各执己见,没有结果。本文针对当前评课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一些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评课技能的概念

评课技能是指体育教师在看课与记录的基础上,对体育课进行整体的、部分的、专题的剖析,发现亮点、指出问题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熟练的教学行为方式。

从以上概念可见,评课技能是一种较为熟练的教学行为,换而言之,没有入职或入职不久的年轻教师也会评课,但他们的评课可能是凌乱的、没有条理性的,也就是说,他们只会简单的评课,并没有把评课发展为一种熟练的教学行为。因此,“熟练”是教师评课技能的基本要求。

二、评课技能达成的几个基本要求

(一)评前准备充分,以免信口开河

要做好评课工作,准备工作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而要做好评课的准备工作,笔者认为,可分四步走:一是,课前仔细观看授课教师的教案,从教案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流程,还可以初步发现一些问题或不足。二是,认真耐心看课,并按上课的流程记录好上课教师各个授课部分、各个时间段所呈现的优点与暴露的问题。三是,对记录的所有优点与问题进行集中整理。由于记录的优缺点是按上课的流程进行的,因此,你所记录的优点、缺点是分散的,相互交叉的,此时应对授课教师的所有优点和缺点进行集中整理;四是,对整理出的优点与问题进行分门别类整理。四是,我们已把所有优点与缺点集中起来了,但是所有优点或缺点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联?我们还不是十分清楚,因此,对所记录的所有优点或缺点必须进行分类整理。以上工作是做好评课的准备工作,不可忽视。这就要求听课教师集中注意力看课,不能三心二意,不能只听个片段,否则评课就会脱离实际,信口开河。

(二)评课重点突出,避免面面俱到

对于上课教师的优点与问题,在评课时要突出重点,这就需要在做好看课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整理。优点与问题可能很多,在表述过程中,不要面面俱到、避重就轻,要抓重点,且层次分明。要做到以上要求,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有的老师只关注细节,有的老师只看到表面现象等,这些都不是客观真实的评课。

另一方面,评课有时间方面的要求,对于评课过程,主办单位有一个总体时间的控制,对于每一位教师的自由式评课,也有时间的限制,如果评课时间拖拉太长,就会造成“言者滔滔不绝,听课乏味无趣”的现象。因此,要求参与评课的教师要言简意赅、突出重点,不要废话连篇、喋喋不休。

(三)评课全面整体,不能以偏概全

对一个授课教师的评价,我们要尽力做到客观公正,而运用整体评价的视角与全面评价的视角是达成以上目的的有效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授课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很多,也可能是缺点多于优点,但我们需要对这些缺点与优点进行客观的评价,从整体和全面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根据授课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景进行综合考量,这样才能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所谓“旁观者清”,看课教师的眼光是锐利的,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审视,可能找出授课者意想不到的问题,但对于各位老师众多的评课之后,组织者应从整体的、全面的、发展的视角对授课教师进行综合的评价,这样既有助于广大教师评课技能的提升,又对授课教师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并提出授课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要求。

(四)评课实事求是,切勿照顾情面

在评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题,如授课教师是朋友、是同事,评课教师是客人、是受邀者,因此,在评课过程中难免会受到授课教师、主办单位、主持人等感情因素的影响,造成评课的不公正性与不公平性。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千万不能受到感情因素的干扰与影响,就事论事,对于主办单位而言,应该敞开胸怀,接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批评;对于授课教师而言,应该虚怀若谷,认真听取各家之言;对于评课者而言,要做到“眼中无情”,特别是对授课教师的问题与缺点应该直言不讳,这是确保公正、公平评课的基石与根本,如果大家都要考虑到各自的情面,那么这样的评课既无效果,也浪费老师们的时间,最后还可能养成营私舞弊的坏习惯。

(五)评课一分为二,兼顾亮点建议

对于授课教师的优点与问题,每一个听课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作为评课者,要对授课教师的优点与问题进行综合的判断,不能只有优点的评课,也不能只有缺点的评课,除非主办单位有特殊的要求(如为了节省时间,主办单位规定只讲问题与缺点,不说优点等)。为了使评课做到公正性,我们在对待优缺点方面应注意的策略是:整体性评价优点,分步式评价缺点。听课老师们都十分清楚,听课除了学习之外,更多的是研讨,听课只是一个研讨的媒介,老师们更多的是想听到各种中肯的批评,发现课中各类问题,以便更好地避免同类问题发生。因此,在呈现优点时,整体性地陈述就可;在提出问题与建议时则可具体化,采用分步式进行,这样便于对授课教师进行客观评价。

三、评课技能实施举例

以下是某市一节公开课,表中记录了该课的基本信息与看课情况(表1)。

根据看课记录,从以下几个视角进行评课:

(一)视角之一:对授课教师的优缺点进行整体性评价

优点:该课授课教师上课的热情很高,体现了一个教师课前具备良好情绪调动的能力;教师的基本功较好,示范动作做的很漂亮;语言运用情况也很好,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表达清晰、富有感染力;课的结构安排较为合理,各部分过渡比较流畅;师生互动情况比较理想,教师经常指导学生;场地器材布置干净、整洁,符合安全的要求。

不足:对教材重点把握不准确导致了教学目标定位错误,教法安排失去了有效性。

(二)视角之二:对授课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步式”专题性评价

1.“课堂教学目标”专题评价

认知目标“激发学生跳远与耐久跑的积极性”比较空洞,没有涉及这两个项目的具体原理、结构、方法等;身体健康目标“增强学生的体质”泛泛而谈,也没有结合运动项目的具体特点;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刻苦耐劳的精神、发展学生合作学习精神”虽有形式,但在具体的课中没有落实,缺乏具体的做法,既没有合作学习的内容,“迎面接力”部分也与刻苦耐劳的关联不大;运动技能目标“使85%的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耐久跑技术”没有根据蹲踞式跳远(第一次课)特点来制定,因为第一次课不可能使85%学生掌握蹲踞式跳远。

2.“内容与教学重难点”专题评价

对于运动技术的学习,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分析,小学阶段接触运动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体验,而不是学习全面完整的运动技术;就教学方法而言,也应以完整教学为主,以蹲踞式跳远技术为例:助跑――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但是到了初中阶段,他们具备了全面学习运动技术的素质与能力,因此,学习技术的主要目的就不能停留在“体验”上,而应深入到运动技术的细节,掌握一些难度较大的运动技术。初中教学方法也应从整体的完整教学法转化为分解教学,而且分解教学的重点是蹲踞式跳远技术各个环节中的关键环节:助跑与起跳的结合,它是蹲踞式跳远技术的关键技术,而不是“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因此,这节课把“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作为教学的主线,显然是不适合的。

3.“组织教法与教学手段”专题评价

组织教法与教学手段皆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由于该课在教学目标、内容选择、技术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定位有误和偏差,那么接下来所实施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练习步骤等也自然就存在问题了。也就是说该课为了完成“单脚起跳、双脚落地”的系列练习不利于学习与掌握“助跑与起跳相结合”这个教学重点。

4.“学生学习效果”专题评价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需要与课堂教学目标相结合,通过现场观摩,该课教师在整节课中始终运用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完整教学法,从效果来看,很不理想,只是复习或学会了“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但由于没有学习助跑与起跳相结合的技术――腾空步技术,所以,绝大部分学生在起跳后没有一定的腾空高度,只有“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之形式,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如果可能,还可以对该课的运动负荷与练习密度进行测量与评价,这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定量性评价指标之一。

(三)视角之三:细节性评价

细节性的评价显得比较容易、比较分散,老师们可以看见什么评什么,无需整理与总结,因此,我们可以从教师的语言、教态、讲解逻辑性、指导合理性、练习时间掌控、活动安排合理性、师生互动等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评价。但我们在进行细节性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吹毛求疵,不需刨根问底、争论不休、没完没了。

四、评课技能的培训建议

(一)熟练掌握与了解评课形式和类型

作为一个评课者,有必要了解评课形式和类型,其中的形式有:个别面谈式;研讨式自评、互评、总评;书面材料式;庭辩式;全面分析与专题分析;点名评议式;师生评议式;网上评课;自我剖析式。类型有:观摩性评课;提高性评课;研究性评课;检查性评课;指导性评课。对于不同形式与类型的评课,有不同的要求,老师们可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不同形式和类型的评课实施不同的对策。

(二)经常参加各个层面的教研活动

目前,职后教育的重要性大有超越职前教育的势头,因此,大大小小的职后培训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我们暂且不论其真正的效果,就培训角度而言,看课与评课是一项重要的内容,除此之外,小到学校教研活动,大到省级教研活动、全国性教学观摩活动,都是以课堂教学评比作为主要内容的,因此,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一定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走出本校、走出区外、市外、省外,走到全国,积极参加各类教研活动、优质课评比活动、教学观摩活动等,通过个人学习、他人评课、相互研讨、专家评课等形式,开拓眼界,不断提升自己评课的技巧与水平。

(三)拜师学艺,不断提高评课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