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7:0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传统教育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教育方法,通过课堂为基础,将教师的授课与学生之间的讨论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这个体系之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讨论起到辅助作用。将自主学习与接受性的学习相互结合,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增加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而在远程教育之中,虽然并没有学生之间的讨论,但是对于自主学习的要求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强,学生要自行的对学习的目标和重点来进行学习,同时进行时间的规划,最后取得成果。
1.2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不足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那么学生在完成了学习之后就不知道如何在实际情况中将知识加以应用。目前来说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单纯的知识教学向实践教学不断地进行转化,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增长,这样才能在毕业之后适应实际的工作情况。虽然说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重视时间的部分,但已经有很多学校在传统教学的方法之中加入了越来越多的实践学习的部分。要注意到,远程教育的应用者主要都是在职者,他们对实践经验的重视程度比起传统教育方法的学习者来说更为迫切。但是远程教育由于自身的形式限制,并不能提供场地或者条件来为学生增长实践的经验,只能以一些毕业设计之类的形式来对学生的施加能力来做出考验,这当然是远远不足够的。
2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区别
2.1教学模式方面存在差异
教学模式之间的差异是远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显而易见的区别所在。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各项内容,教学节奏都是由教师来进行决定,而学生对学习次序和重点不能自行决定,只能靠教师的讲述,在学习姿态上属于被动的接受者。而远程教育对这个方面则是截然相反的,教师只是担任学习资源的提供者,而学生在学习上更为主动和自由。
2.2师生交流方式的差异
通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同聚一堂,在教室中进行讲授,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可以直接的向教师提问并获得解答,教师也能够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讲教学内容进行个性化的设置,同时学生之间也能获得交流。而在远程教育的方式下就不同,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能进行当面的交流,学生也只能自行记下笔记。若要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疑问或者建议就只能在课后通过电话或网上聊天的方法。这就是远程教学中的一个重大的缺点。总的来说,远程教育模式在课程的选择和学习时间的决定上更加自由,但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自由性就大大降低了。要注意到,常规的课堂教学方法有着电脑所难以代替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活跃的气氛和教师针对问题给出的解答能够大大的增进学习成果,教师也可以自由的发挥自身的教学才华和课程设计方法,而远程教育在这方面就远远不及。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自认为学习条件(时间精力,学习能力)较弱的学习者更加倾向于选择远程教学的学习方法,同时惯于传统学习方法的学生也能够很快的对远程教学法得到适应,并不会出现难以适应或者学习效果大幅下降的情况。与此同时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明显的对于学习内容的交流程度较少,对于学习内容的心得体会难以得到交流和修正,但是获得的学习资料明显的更加丰富,可以在学习资料上获得更多的参考。
3完善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策略
3.1可以考虑在学生开始学习之前进行预先培训
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过程都是需要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考虑到参与远程教育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正在工作的人员,首先对于相关的知识已经多半淡忘,对于学习也很有可能不太适应,在开设学习之前需要进行相关的资料学习或者工作人员的介绍或者培训,帮组学习者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让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3.2采用虚拟技术,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随着我国的教育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越来越重视,而对于远程教育来说,假如缺少了实践环节,那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就会大幅降低,达不到远程教育的成果。因此,如果要提高远程教育的工作成果,就有必要对远程教育过程中的实践学习做出提升。对于远程学习来说,一般学生时间不多,学校也缺乏条件来给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因为这样的原因,就需要应用虚拟技术来建立模拟实际情况的实践学习条件。利用现代技术来对实际中可能面对情况来进行模拟,让学生获得接近现实的实践经验。通过采用网络虚拟实验室可以获得以下优势:①由于是在网络上构建的虚拟实验环境,除了软件费用之外不需要太多的支出,相比于实际利用设备来进行操作来说,在经济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势。②符合远程教育更好的利用零碎时间和便利的特性,使得学习者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在自己选择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模拟现实的学习,这样的便利性是传统教育远远无法做到的。③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能力自由的定制实践学习的内容,充分的培养各方面的能力。④虚拟实验环境对于很多工科和理科的内容也可以进行模拟,既不存在实践中的危险性,同时也拓展了远程学习的范围。
3.3增强师生间的教学交流
之前已经提到过,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可以在教师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对教学内容作出修改,但是在远程教育之中这一点就无法做到,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的渠道。这就要求学校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途径进行拓展,不断丰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渠道。比如说,学校可以建立相关的讨论群组和论坛,并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和有建设性意见的时候与老师或者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从而提高工作成果与工作质量。
3.4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资源
由于远程接受教育者的能力水平和学习能力还有学习目的都各不相同,一些学习者已经具备了很多的实践经验,需要更多的理论知识来进行指导,另一部分学生则没什么知识基础,需要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来强化自身。学校在进行远程教育的时候也要充分的考虑到这些问题,在教学资源的设置上秉承丰富化和广泛性的原则,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情况来获得知识的补充,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果,这也是提高远程教育水平的重要努力方向。同时,对于远程教育的课程而言,要提高实用性,不能是机械的对课本的复述,而是要与时俱进并结合技术应用的实际,从而更好的创造教育成果。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悟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语文教材中各类体裁无所不有,所选篇目从先秦两汉到近代文学无所不包。尤其是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古典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在进行这些作品的学习时,教师一定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向学生讲解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教育,将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及时地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真正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体会到传统文化的真正价值。比如,学习《颐和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智慧,体会我国建筑风格的独特性,领略华夏文化的富丽堂皇。又如,学习《黄河》《三峡之秋》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感到中华大好河山的壮美,欣赏祖国的旖旎风光。再如,学习《清明上河图》《拉萨古城》等课文时,我们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代去感受民族文化的博大,了解各具特色的风土民情。学习诗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厚与仁慈;了解《汉乐府》《乡愁》等诗词文化及名人轶事,杜甫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那强烈的爱国思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引导学生挖掘作品的内涵:在导入新课时,介绍有关的文化常识;在解读课文注释时,补充必要的文化常识;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挖掘作品的内涵;在提炼主题时,挖掘作品的传统美德等。教师要以不同的形式向学生介绍并渗透传统民族文化。
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公布了新版的NETS-T(总结如图2)和NETS-S(总结如图3),是国际教育技术界集体智慧的结晶。在学习和分析了NETS-T和NETS-S标准的基础上,对网络教育中教与学提出一些建议。
网络教育中的教
(1)知识的传授是一个全新知识体系的构造过程。授课者需要为学习者营造安全和支持的学习氛围,使学习者敢于向现有的设想挑战。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参与,运用创造性思维,结合现代信息化的多媒体和网络设备,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已由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主讲人,转变为网络课程论坛的指导者和导航者。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以间接形式引导教学,通过设计、主持、示范和评价履行教师教学的职责。
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学习者视听、思考、操作的尝试和创造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习者利用多种渠道和方式获取信息,正确处理信息,进行创造性的思维。
(3)教师要善于关注学习者思维的变化过程,进而进行思路的引导和协助。学习者学习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教师协助和引导学习者绕过这个障碍,或者让学习者去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轻松地进行知识的接受。
(4)根据学习方式和内容,可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或多种评价有机结合的多样化评价策略,有效地激发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网络教育中的学
(1)从学习使用技术到使用技术学习。当今时代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必须从强调技术工具的使用能力,转向重视利用技术实现创新和变革的技能。使用技术学习,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来获取知识、掌握能力。
(2)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习者的学习活动内在自主化,以满足学习者的认知需求为核心,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使其从外在兴趣演化为内在兴趣。自主发现、自主探索。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坚定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历次讲话中就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指明方向,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法
1、通过语文教学中经典文学作品积累传统文化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曲、散文、小说等经典文学作品,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也蕴涵着积淀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仔细研读、剖析这些经典文学作品,不仅能使中学生提升文学素养,更有助于积累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不仅是语言的教授者,也应该是文化的阐释者。因此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给学生推介和讲解经典文学作品,来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理解。
2、通过语文教学中的文化词语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中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词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意义,这些文化意义包含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学,笔者发现,对中学生的语文教学仅仅停留在词语的表层意义上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语文词语深层意蕴的渴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通过给学生讲授这些文化词语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涵义,帮助于学生拓宽传统文化知识,品味传统文化意蕴。
3、积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
语文教师自身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能够全面系统的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正确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核和价值精神。近年来,我国学术理论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进行了研究,其结论大体相同,但在表述上存在一些差异。为全面认识传统文化,教师应该从历史发展、不同流派等方面,结合经世致用的指导原则,将传统文化的源流、发展、冲突、融合等一一列出,努力做到少遗漏乃至不遗漏,打牢文化传承的历史基础。只有教师本人具备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4、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与学生价值取向共优化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构建以读为本、师生互动、活泼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大胆发言,使其平等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观点的碰撞中闪耀智慧光芒,让每个学生都切实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结合起来的乐趣和收获。让师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渐渐摆脱浮躁,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