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7:1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生产与运营管理论文

篇1

笔者根据在水电站规划、建设、运营中的工作经验,结合实际开展工作,就水电站项目后评价中的利率、移民征地安置补偿、电价等因素进行梳理,对工程投资与生产运营环节的关键要点进行分析,为相关电站投资决策提供帮助,促进投资者科学分析,规避风险。

一、利率因素

水电站投资较大,工期较长,工程概算中利息支出约占总投资的10%左右,控制好贷款利率水平是控制总投资的关键。工程建设期的贷款利息依据资金流、资本金平均投入,按照年利率的复利进行测算。建设期内人民银行五年以上的中长期贷款年利率一般都有相应的调息政策,为科学合理地预测利息支出,水电站项目的投资者对于利率的预测要考虑到以下的因素:

1.1分年度的项目投资计划表是确保利息合理支出的基础,同时在项目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有效的合同约束条款对工程款、物资设备款进行有步骤地支付,可以确保年度资金计划的准确性。

1.2项目贷款合同的签订建议采用随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长期贷款利率。因为水电站的建设工期一般较长,3-5年以上,而业主单位对于国际经济态势、国内货币政策的把握不准,签订这种浮动的利率约定合同,可以对水电站投资的资金总成本进行控制。

1.3在水电站的实际建设中,业主单位应根据项目特性灵活运用政策性银行的技援搭桥贷款,中国农业银行的扶贫贷款资金以及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银行兑汇票、协定存款帐户等金融工具,从而节约利息支出。

二、移民征地安置补偿因素

移民工作在水电站的建设中一直是一个特殊而敏感的话题,特别是水库淹没的投资概算政策性强,参照设计规范审查通过的补偿范围、基数、标准等往往与安置实施实际执行存在偏差。这主要是因为淹没区域的地方政府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年公布的补偿标准文件与设计规范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土地的分类、林地和未利用地的补偿方式都不相同。所以,借鉴同时期水电站的实际补偿范围、倍数对移民投资概算进行修正才能满足实际移民工作需求,确保工程进度未因移民工作受阻。

三、电价因素

上网电价是制约水电站效益的关键因素。在目前的电价申报与核准体制下,各地省市物价局、电网公司、发电企业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上网电价承受能力存在博弈。物价局在核定上网电价时,通常会根据某个电站的总投资、库容、装机规模、发电量和一系列的社会平均成本来反推其上网电价。在水电站投资决策中,对于新电站推算的上网电价一定要参照近期实际的上网平均电价,来测算投资回收期。

目前设计单位编写的水电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测算的上网电价通常为不含税电价,而物价局批准的为含税上网电价。这往往在项目评估决策时容易被忽视,特别需要引起水电站投资者的重视,需对评估电价进行同口径还原,提供真实的决策依据。

一般电站在投运初期都很少能获得设计平均电价,所以运营初期多为亏损,这与可研报告中的25年经营效益的平均推算又存在偏差。水电站多作为电网的主力调峰电站承担了重大的调峰、调频任务,因此无功、空转较多。但是因电网调峰、调频的补偿方案一直未正式出台执行,所以无法在上网电费上得到补偿。

作为经营者,必须要有足够的现金流来就应对这种差异。随着电价的稳步增长,经济效益会越来越好,来平衡投运前期的亏损,综合多年的经济效益。

四、水资源费和库区维护费

在水电站的经济评价中,总成本费用主要考虑了折旧费、修理费、工程保险费、职工工资及福利费、劳保统筹和住房公积金、材料费、库区维护费和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利息支出及其它费用。库区维护费多按厂供电量0.001元/千瓦时计算,移民后期扶持基金从工程竣工后开始按400元/人.年提取,共提取10年,水资源费是暂未考虑的。

而笔者参与的几个水电站从投产以来,水资源费的开征从0.001元/千瓦时目前逐步提高到0.008元/千瓦时,而且还有上涨趋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各省市的水资源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规定??,?凡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溪流)、湖泊或者地下水取用水资源的单位和个人,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水资源费。

财综〔2007〕26号《大中型水库库区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库区基金从自有发电收入的大中型水库发电收入中筹集,根据水库实际上网销售电量,按不高于8厘/千瓦时的标准征收。库区基金属于政府性基金,实行分省统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其中,省级辖区内大中型水库的库区基金,由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征收;各省市库区维护费标准多按厂供电量0.008元/千瓦时征收。投资概算中按厂供电量0.001元/千瓦时计算明显偏低。鉴于水资源费和库区维护费密切与上网电量挂钩,对于新电站的效益分析都应考虑到这些政策性因素调整的差异,目前每千瓦时0.15元的固定成本压力是经营者必须自行消化的。

五、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在经济评价中,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都未列入成本。根据项目后评价分析,这两者因素影响较大,应在投资决策中单列分析。

水电站由于占地面积广,加上国家对土地稀缺资源的调控,且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级税额标准呈增长趋势,所以土地使用税是经营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税金。

根据[89]国税地字第013号文件《国家税务局对关于电力行业征免土地使用税问题的规定》及[89]国税地字第044号文件《国家税务局对<关于请求再次明确电力行业土地使用税征免范围问题的函>的复函》,国税地字[1989]第140号文件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关于土地税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的文件精神,对水库库区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企业范围内的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尚未利用的,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税务局审批,可暂免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但坝区征收土地使用税是不能减免的,坝区的涉税面积也较大,税额标准高,这部分税金在经济评价中都未涉及,但在电站运营期是需按年缴纳的。

从2006年1月起,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征收房产税的通知,凡在房产税征收范围内的具备房屋功能的地下建筑,包括与地上房屋相连的地下建筑以及完全建在地面以下建筑、地下人防设施等,均应当依照有关规定征收房产税。水电站的地下厂房都纳入了房产税的征收范围。虽然业内一直对水电站的地下厂房征收房产税有异议,无论是从地下厂房工程结构特点(结构形态、施工组织、投资造价、功能形态),水电站临时工程费用的分摊还是从国家的能源政策、清洁能源的长远发展、水电产业的政策导向来看都不适宜,但是财税[2005]181号的要求从2006年1月起已经执行。对于造价较高的地下厂房和综合办公楼等都应计算缴纳房产税。

六、流域水情分析

来水量、发电用水量与发电量之间的相关性密切,相关密切程度高,充分体现了水电“以水定电”的特性。从电站运行结果来看,来水量是制约电站发电及经济效益最根本的因素.所以投资前的水情与水情资料的收集、分析相当重要。

水电站水情自动测报系统的水文气象情报站网站所进行的水文气象要素观测项目包括:雨量、水位、流量等。从流域洪水特点及传播时间可以看出:要充分利用电站洪水预报系统提供短期预报的水情信息,提前1-2天预知每一次洪水过程。即便在电站洪水预报系统失灵,也可充分发挥水文站的作用,人工点绘洪水过程线,也可提前5-7小时预知洪峰到达坝前时间和可能的入库洪量。

因此,在洪水起涨阶段,结合坝前实际运行水位,推算本次洪水可能出现的最高坝前水位,若推算造成弃水,可提前与调度沟通协调,加大机组出力运行,提前腾出库容,调蓄洪水,避免造成过多的弃水或不弃水。在洪水退水阶段,把握好蓄水时机,及时拦蓄尾洪,力争将水库蓄至较高水位,提高水能利用率、增发电量。

七、结束语

7.1重视项目经济后评价工作,规范管理流程

各项目建设单位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经济后评价工作,并不是电站正常发电交付使用,竣工决算归档后项目建设就终结,而要在统一的指导下进行系统性地项目经济后评价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项目建设管理的常规性步骤。为有效地节省评估成本和时间,对于水电站这种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的工程,可以在阶段性地进程中引入后评估工作,纳入项目管理的日常工作任务。为电站的经济可行性提高更可靠的保证。

7.2注重项目后评估结果的反馈应用

篇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我国商业银行可以经营下列业务: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外结算、票据贴现、发行金融债券;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买卖政府债券;从事同业拆借;买卖、买卖外汇;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收付款及保险业务等。按照规定,商业银行不得从事政府债券以外的证券业务和非银行金融业务。

尽管各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名称、经营内容和重点各异,但就其经营的主要业务来说,一般均分为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以及表外业务。随着银行业国际化的发展,国内这些业务还可以延伸为国际业务。

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形成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业务,是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前提和条件。归纳起来,商业银行广义的负债业务主要包括自有资本和吸收外来资金两大部分。

商业银行自有资本

商业银行的自有资本是其开展各项业务活动的初始资金,简单来说,就是其业务活动的本钱,主要部分有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以及未分配的利润。自有资本一般只占其全部负债的很小一部分。银行自有资本的大小,体现银行的实力和信誉,也是一个银行吸收外来资金的基础,因此自有资本的多少还体现银行资本实力对债权人的保障程度。具体来说,银行资本主要包括股本、盈余、债务资本和其他资金来源。

论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受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法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单一银行制、分支银行制和集团银行制以及连锁银行制。

1.单一银行制

单一银行制是指不设立分行,全部业务由各个相对独立的商业银行独自进行的一种银行组织形式,这一体制主要集中在美国。

优点

首先,可以限制银行业的兼并和垄断,有利于自由竞争;其次,有利于协调银行与地方政府的关系,使银行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此外,由于单一银行制富于独立性和自主性,内部层次较少,因而其业务经营的灵活性较大,管理起来也较容易。

缺点

首先,单一制银行规模较小,经营成本较高,难以取得规模效益;其次,单一银行制与经济的外向发展存在矛盾,人为地造成资本的迂回流动,削弱了银行的竞争力;再次,单一制银行的业务相对集中,风险较大。随着电子计算机推广应用的普及,单一制限制银行业务发展和金融创新的弊端也愈加明显。

2.分支银行制

分支银行制又称总分行制。实行这一制度的商业银行可以在总行以外,普遍设立分支机构,分支银行的各项业务统一遵照总行的指示办理。分支行制按管理方式不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总行制和总管理处制。总行制即总行除了领导和管理分支行处以外,本身也对外营业;而在总管理处制下,总行只负责管理和控制分支行除,本身不对外营业,在总行所在地另设分支行或营业部开展业务活动。

优点

实行这一制度的商业银行规模巨大,分支机构众多,便于银行拓展业务范围,降低经营风险;在总行与分行之间,可以实行专业化分工,大幅度地提高银行工作效率,分支行之间的资金调拨也十分方便;易于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广泛开展金融服务,取得规模效益。

缺点

容易加速垄断的形成,实行这一制度的银行规模大,内部层次多,从而增加了银行管理的难度。但就总体而言,分支行制更能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因而受到各国银行界的普遍认可,已成为当代商业银行的主要组织形式。

3.集团银行制

集团制银行又称为持股公司制银行,是指由少数大企业或大财团设立控股公司,再由控股公司控制或收购若干家商业银行。银行控股公司分为两种类型:

1.非银行性控股公司,它是通过企业集团控制某一银行的主要股份组织起来的,该种类型的控股公司在持有一家银行股票的同时,还可以持有多家非银行企业的股票。

2.银行性控股公司,是指大银行直接控制一个控股公司,并持有若干小银行的股份。

连锁银行制

连锁银行制又称为联合银行制。它是指某一集团或某一人购买若干独立银行的多数股票,从而控制这些银行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各银行在法律地位上是独立的,但实质上也是受某一集团或某一人所控制。

论商业银行的法律性质

1.商业银行的成立实行特许制

商业银行由国家特许成立,发放银行经营许可证的部门是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特许审批过程主要是:首先由申请人提出申请,然后由中国银监会予以审查。形式审查要弄清各种申请文件、资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实质审查要弄清申请人是否符合各项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条件。审查通过后,由申请人将填写的正式申请表和法律要求的其他文件、资料,报中国银监会特许批准并颁发经营许可证。值得一提的是,特许批准的权力完全属于国家,符合成立商业银行的各项条件也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取得经营许可证。

2.商业银行是企业法人

商业银行具有企业性质,拥有法人地位。企业是经济组织,以营利为目的;法人也是组织,但其范围不仅包括企业而且包括非企业组织和团体。企业法人可以作为复合词对待,它本身也是法人的一种分类。我国1986年的《民法通则》有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的分类。企业法人是从事生产、经营,以创造社会财富,扩大社会积累为目的,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法人。1993年12月29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简称《公司法》)将企业法人分为两大类三种形式。第一类是有限责任公司,包括由若士股东共同投资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和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两种形式;第二类是股份有限公司,这类公司的股份公开发行并且可以以股票形式上市流通。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和机构设置都应符合《公司法》的规定。

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的法律性质是特许成立的企业法人。

看了“论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的人还看了:

1.2016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商业银行论文开题报告

篇3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 专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

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 高校教师 专业素养  

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和人才逐渐成为各行业中最有价值的资源。在各大院校中,教师们作为学校中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的综合水平直接关乎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注重对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已成为各高校紧急的课题和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通过从个人知识管理对高校教师个人专业素养提升的状况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深入探讨了关于提升院校竞争实力的有效方法以及使高校处于良性发展的有效途径。  

知识管理这一概念源自企业对自身的资产经营管理,近年来,这一科学管理思想已经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作为其专业知识的拥有者和传递者,肩负着培育学生,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探索等与知识相关的各项工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关注个人知识的系统及科学管理,这最后势必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快速、稳步提升,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锤炼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为此,只有倡导高校教师开展个人知识管理,才可以帮助教师个人专业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进而促使高等院校的竞争实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1 对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认识  

1.1 知识管理的定义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把知识当作一种资源、资本、生产要素加以运营管理,最后,通过知识的共享和运用集体的知识、技能、智慧来提高组织应变和创新能力的管理活动。高校教师的工作轨迹通常是由教学、科研两部分组成的,虽然身处院校这样的工作环境,但教师的个人学习及对个人知识的梳理并不规范和系统,通常都是工作中需要什么知识,教师临时去寻找和学习,这就导致教师对信息的积累没有科学性。因此,在这种状况下,只有运用知识管理才能使教师的信息积累具备科学性,另外,实践发现,运用知识管理的理念指导个人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有效激发个人的工作创新能力。  

1.2 个人知识管理的内涵  

个人知识管理(personal knowledge management)是一种新的知识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本质在于帮助人们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利于提升工作效率。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对知识的收集、提取、共享和应用,将个体中隐性知识有效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对知识进行科学、系统的管理,进而来构建个人的知识库。在某种程度上,个人知识管理(pkm)可以被看作是知识管理的子集,它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整合个人信息资源,以提高个人工作效率和综合竞争能力。常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些教学经验、体会多存储在教师的头脑中,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凭自己的灵感来创设的教学环境以及凭内容来选取的教学手段,都可以被认为是因材施教的隐性知识,而且这些隐性知识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能够通过个人知识管理将其显性化,不仅可以达到总结个人经验,萃取精华的目的,而且合理地转化和应用还可以帮助年轻教师们不断进步和成长。为此,我们得出结论,运用个人知识管理机制,不仅可以丰富教师这一集体的知识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升团队的专业知识素养。  

1.3 高校教师知识管理的含义  

教师知识管理是指教师个人或学校产生、获取、收集、组织、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通过运用集体智慧来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和提升学校整体应变及创新能力的系统过程。它的本质在于促使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利用和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使其具备创造性教学行为的知识基础,最终使教学具有创造性。教师知识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利用资源,减少重复不必要的工作,提升工作效率,进而不断提升教师个人素养,最终实现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2 知识管理过程中高校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途径  

2.1 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  

教师拥有,或教师专属的知识包括专业学科基础知识、认知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

等,这些知识都属于显性知识,它们都是由以下各内容组成的,包括教材、辅助材料等图书资料;论文、专著及教案;个人知识积累所需的各种文件和相关多媒体资料以及管理系统等内容。这些都是教师知识管理中最基本的内容,也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因此,我们就必须对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进行整序,使他们的个人知识条理分明、分类合理,又不失彼此之间生动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另外,对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管理,可以让他们的知识结构更趋于完整性和有序性。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发展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基础,通过让他们优化知识结构、设计实用的个性化教案;归集信息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以及学习并善用计算机相关软件来支持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地实现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能力提高的目标。除此之外,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升,对知识管理的水平的提升也会有相应的积极作用。  

2.2 对各种隐性知识进行显性化处理  

高校教师知识素养提高的障碍不仅仅在于新知识的获取数量,还在于教师隐性知识是否能够成功地转化为显性知识,它也是反映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志。教学经验是体现任教者教学思想中富有创造性劳动的结晶,但通常情况下,这种珍贵的知识却很难被清晰地识别和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都普遍达成这样一个共识:无论是文化知识还是实践性知识,总有一部分具有很强的内隐性,也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很不容易被清楚地表达出来,或者说让人百分之百地心领神会。与此同时,教师头脑中的部分知识还存在结构松散,体系不健全、逻辑关系欠严谨,个别闪光点稍纵即逝的问题。因此,面对这样的问题,要想有效解决该类问题、实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目的,就必须对教师进行有效地知识管理。也就是说,将教师拥有的,却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内的难以进行规范化地描述,如教学心得、体会及经验等并非一目了然的知识,以及主观性强、零星的内容等,通过让教师个体或群体对此类知识进行科学管理来将它们变得显性化。管理措施包括反思、交流、分享、共生等,通过采用这些管理措施来使之理性化,这便是最佳实现教师个人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转化的方式。通过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转化,可以将教师的各种隐性知识,通过知识管理的方式将其转化为显性知识,进而使曾经松散、零乱的知识被逐渐整序成为稳定且具有逻辑性的体系性知识,这些知识或智慧应用于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必然会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理论,这也是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最显著的方面。  

2.3 实现教师知识的有效获取与积累  

知识的动态性特征要求作为知识传播者的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充实个人知识。外因驱动的自主学习或通过参加专家讲座来获取知识,是教师们通常采取的知识获取与积累的途径,在教师群体中进行教学经验和相关专业知识的交流与探讨,也是非常有效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另外,知识在群体中进行传播、流动,不仅可以实现知识的分享,同时还能够激发个体灵感和新知识的产生。

3 开展知识管理实现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方法  

3.1 建立个人专业及相关知识数据信息库  

先进的管理有赖于科技的支持,建立教师个人专业知识电子存储系统,是进行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的基本任务。之所以说建立数据信息库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因为数据是信息、知识和智慧的基础和源泉,只有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数据,教师才能对其进行处理,从而形成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即信息。那么掌握了信息的教师再加入个人的经验判断和文化脉络就形成了知识,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根本。  

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分类方式管理信息,如以信息内容、时间顺序或地域范围等方式进行分类。这样不仅可以系统管理个人知识,用多样的形式归类过去较凌乱的各种知识资源,使其从以往沉睡的状态中苏醒,用于教学实践,而且还可以通过较有效的搜索方式,让教师对所积累的知识有更多维的认识,激发创造力,产生新知识,从而有效优化教学实践效果,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3.2 通过多种形式增加教师的知识积累  

学习不仅是学生的任务,更是教书育人的教师的终身工作。教师可以利用日常自学、专项培训、观摩教学、集体研讨等形式,不断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在保持自己旺盛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更新能力的同时,使得个人的知识基础被持续加固和丰富,如此以来,此种积累必然会对教学工作产生良好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3.3 记录并定期整理教学反馈笔记  

教师应该定期地通过

反思性学习,来管理教学心得和经验。另外,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教学实践中呈现的问题与教学理论进行相互印证,不断反省实践与理论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记录一些对特定教育事件处理的案例,并在过后对该类事件进行反思和展开全面的分析,以此来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从而推动个人素质的提升。  

4 高校教师个人知识管理助力教师和院校的发展  

教师个人知识管理这一先进的知识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能够将教师本身拥有的各种资料、随手可得的信息变成更具价值的知识,最终利用于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实践。通过对个人知识的管理,教师可以养成更加良性的学习习惯。因此,高校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就必须坚持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体系,不断提高个人的学术能力和竞争能力,从而为实现教师个人价值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因实施知识管理而取得的进步,会推动其个人知识素养的提升,反之教师知识素养的不断提升也会反作用于教师的知识管理,使之不断良性发展下去。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提升驾驭教育教学的能力、增强教学研究的意识、挖掘自身科研潜力,以及注重培养个人较高的现代信息素养,都是教师进行知识管理,提升专业素养和自身价值的根本保证。高等院校是培育人才的基地,人才培养则依赖于教育,而打造优质教育更依赖于高素质的教师,因此,归根结底,教师的专业素质决定着高校的教育实力。  

  

参考文献:  

[1] 任长印.高校教师知识管理初探[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3).  

[2] 孙芳芳,任永祥.高校教师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6).  

[3] 魏佳.基于价值链分析法的高校教师知识管理模型[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