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关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7: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护患关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患关系论文

篇1

本文作者:杨巧芳曹学云常玉兰牛红艳阔静宋葆云工作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临床医学部

患者对护患关系更满意对当前护患关系患者认为很好的有84.7%,45.3%的患者对护患关系的改变持无所谓的态度;护士则24.8%认为很好,93.8%的护士希望改善目前的护患关系。人类会自动进行类别化,形成群体内偏好,从而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护士和患者是两个不同的群体,按照群体利益化和利己的原则,护士和患者对护患关系的定位不同,对其认知上必然产生差异。因为优质护理服务要求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患者体验到了如儿女般的关爱,甚至比儿女照顾的还要周到、细致,和精湛的专科护理。因此,患者认为目前的护患关系很好,这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成效之一,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更使患者对当前的护患关系更满意。而当前医院的临床护士呈年轻化趋势,多数护士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在工作中除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技术外,还要依据情况为患者提供诸如洗头、洗脚、剪指甲、擦洗等患者家属想不到或不愿做的服务,甚至连儿女都不愿意做的大小便护理,会感到委屈、不情愿。因此应通过加强对护理内涵认知的培训、患者沟通教育内容的调整,使双方能够相互理解,从而减少认知的差异。

患者对护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的患者认为护患关系会不断的改善,说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了良好的护理服务体验。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护士由于工作紧张、长期轮班、体力过分消耗、缺乏同患者和家属交流的时间和精力,患者对此认识不够,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保证了人力资源,护士增加了为患者服务的时间,患者感到满意,对护患关系的发展趋势有良好的认知。34.8%的护士认为护患关系会恶化或不确定,与当前医院管理层对护患关系的引导、培训及对纠纷的处理方式有关。由此,强化良性护患关系的认知培训,实施医院内非苛责处理方式和引人非诉讼解决机制等科学的处理手段,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患者期待与护士成为亲人或朋友72.7%的患者认为护士把他们当成朋友或亲人来对待,60.1%的患者期待护士向亲人一样为他们提供服务,与报道一致,也与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提示进一步的工作要围绕患者的期望做好护理服务。而63.1%的护士则认为护患关系是服务关系,58.9%的护士期待护患关系是朋友关系。这与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环境有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行为有关。由于加床造成工作量增多,护士相对不足,工作紧张度增加,缺乏同患者和家属交流的时间和精力,患者对此认识不够,要求护理人员要高度关注自己,围着自己转,向亲人一样,因此,双方的认知彼此有差异。

通过对护士情商、同理心等的教育,加强护患沟通,使护患双方了解彼此期望,进而构建和谐护患关系。通过对护患关系认知的调查,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患者对目前的护理服务及护患关系感到满意。本调查结果也提示,医院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和引导良性护患关系,对出现纠纷的处理方式进行调整,采取减少惩罚措施,多帮助护士分析原因,正确引导护患双方能够理性认识纠纷事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等措施,来扩大对良性护患关系的认知和减少护患双方对负性护患关系的关注;同时,要简化处理程序,缩短等待处理的时间,促使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篇2

2吸入气体护理①净化

净化室内空气,坚持每日进行1~2次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2~3次,30min/次),对病房内的桌椅、地板进行消毒。禁止过多人员进入病房,控制好探视人数、探视时间,以免交叉感染。所有进出病房的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必须对双手进行消毒,佩带医用口罩、衣帽,换鞋。②湿化。实施微量泵入湿化法,泵入药液为α糜蛋白酶(4000U)联合氯化钠液(0.9%,50mL),经输液泵持续泵入,速度:2~3mL/h。如湿化效果不明显,当遵循医嘱增加湿化次数,保持每日2~5次。对于行机械通气者,可实施蒸汽加湿,蒸汽温度要保持在32~36℃间,以防温度过高而出现烫伤状况。在蒸汽加湿时,当使用蒸馏水(消毒灭菌),定时更换湿化液,严禁运用生理盐水,以防分析出盐,影响湿化效果。

3护理

垫高患儿臀部,指导患儿取健侧卧位。轻叩背部,排出分泌物后,给予吸痰处理。进食2h后,可给予引流,以免因胃内容物反流而发生误吸的情况。与此同时,加强导管护理,以防导管脱落,确保呼吸道无分泌物、通气顺畅。在气管插管时,指导患儿取仰卧位,引流出分泌物,以免出现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等病状。吸痰护理对于行气管内插管的重症患儿,当给予气管内吸痰护理。如患儿咳痰有力、分泌物较少,每日行1~2次吸痰后处理;如患儿吸痰无力、分泌物黏稠且多,每隔4h行吸痰处理1次,吸引负压:100~200mmHg,每次持续处理时间:10~15s。在吸痰前,给予高浓度氧过度通气(1次,1~3min);在吸痰后,仍需给予高浓度氧过度通气(1次,30s)。在对患儿进行吸痰处理时,要确保无菌、敏捷、精准、无创伤。对于未行气管内插管者,当结合患儿病情特点,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吸痰处理。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重症患儿的护理效果(显效、有效、无效)、并发症(坠积性肺炎、真菌感染、窒息、呼吸道感染)情况。统计方法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为t检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以%进行表示。

4结果

在研究组的64例中,显效41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60例。在对照组的64例中,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54例。比较两组重症患儿护理效果,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篇3

一、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护患关系建立的关键是“第一印象”。护士应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整洁的衣着、得体的打扮,以及和蔼的语言态度等等。这就是第一印象,护理工作的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关系到病体的康复。如导诊护士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时,患者会在热情与友善的介绍中消除对医院的恐惧、怀疑;病房中的护士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时,会如春风化雨减轻患者的病痛,加快康复进程。当然,患者在护士心目中的第一印象也影响护患关系,但就护士的主体地位看,以主动在患者心目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作为护患关系确立的起点是十分关键的,这会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近几年来,通过我院的礼仪培训,呈现给广大患者的是一个个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仪态庄重的白衣天使,使患者感到非常温馨,大大缩短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掌握沟通技巧

2.1倾听的技巧倾听是人性的一种需要,有学者说,成功的商业谈的秘诀在于专心地注意那个对你说话的人。爱发牢骚、容易激动的人都会在一个耐心而又富有倾听者的面前软化下来。其实这个秘诀不仅适用于商业谈,做个会倾听患者声音的护士,一是要主动坚持谈话,主动了解病情,引导患者说话;二是对患者的主动多次表述不厌烦,在倾听中用表情会意,以鼓励患者继续说下去。

2.2语言技巧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手段,护士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修养,注重语言的准确性,避免词不达意;注意语言的礼貌性,以满足患者希望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给患者留下深刻印象。

2.3非语言技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护士应掌握非语言信息的沟通技巧,运用倾听、表情、眼神、仪表、姿势(触摸)等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使自己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

三、恰当的行为艺术

在整体护理工作中,还应注意行为艺术性。这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集中体现在护士的一举一动中。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到“四轻”,为病人营造一个安静的治疗场所。病人生病住院期间,病人吃、住都在医院,医院就成了病人的家。护士们应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病人,用行动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为病人倒上一杯热开水协助病人服药,为病人打饭,协助病人上厕所,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行为都会让病人时时刻刻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将护患关系转变为亲友关系,这是现代护理学的优势体现,也是护理学的一大进步。

四、娴熟的工作能力

一个护士工作能力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护患关系的好坏。工作能力包括工作熟练程度以及心理沟通能力。

4.1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熟练的操作不仅使病人获得安全感,而且会使病人对护士产生敬意。所以要求护士操作正规,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动作熟练、稳妥、协调、灵活,有条理性。反之,由于护士工作不熟练、业务水平不高等都会使病人产生逆反性心理。病人的不安全感增强,甚至产生怀疑、反感,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导致护患关系的紧张。

4.2心理沟通能力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还应不断地观察患者生理、心理变化,并通过心理沟通去正确的引导病人,实践心理护理,这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条件。护士在心理沟通中占主导地位,以病人为中心,有目的的为病人健康服务,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使护士获取病人完整真实的心理信息资料,而且在沟通的过程中使病人体验到友好、尊重,融洽的情感,使护士得到信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保持稳定情绪。当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时,有利于病人更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价值观,这两种作用都有利于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从而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篇4

作者:黄娟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安排患者住单人房间,病房设施相对简单,窗户安装防护栏,家属24h陪护,房间内不能有刀、剪、绳等危险物品,工作人员每天进行危险品检查,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护理人员方面加强护士对精神病专科知识的培训我院护理部在新护士岗前培训、提高年轻护士素质活动等过程中集中对护士进行精神科知识系列讲座。护士除掌握外科专科护理知识外,还要让外科每一位护士了解精神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的要点,掌握精神科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比如保护带的使用、口服药发放的注意事项等。掌握精神病患者突发事件风险预案,利用早会等时间对精神科相关知识进行提问,以便更好地掌握运用。加强护士对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和较强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4]。认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护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侵权责任法》、《住院患者安全目标》等,使其在思想上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患者安全工作主要依赖护理人员的巡视,不能认为与家属签订了《开放式病房住院须知》护士就没有责任了,就有了安全的保证。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精神科检查,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患者的服药情况、对自身疾病的自知力,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目前精神症状的控制情况,有无自杀、冲动伤人、外跑等,若有立即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加强医患沟通,履行告知义务精神病患者入院时护士应做好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减少隐患因素,为患者安全提供保障[5]。让家属签订的所有文件资料需逐条解释清楚,使其明白应尽到的监护责任。同时对其进行患者疾病知识、安全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宣教,尤其是入住普通病房的相关注意事项,患者家属24h陪护的重要性,确保患者安全,若有事离开患者,需告知当班护士,待科室安排专门护士负责看护时方可离开。

认真落实好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制度由于精神病患者精神症状的特殊性,护士不能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查对,必须采用腕带识别等两种以上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由精神科转入的患者责任护士要与精神科护士进行全面的交接,患者手术时护士要认真填术患者交接班本,手术前后要做好与手术室护士的床头交接。重点加强病情观察,切实落实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除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以外,每10~15min巡视病房1次,观察患者的躯体症状及精神症状有无改善,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疼痛等不适反应比较迟钝,术后由于的作用有可能掩盖病情,护士要善于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先兆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处理。按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体温时做到表不离手,手不离表。准确及时给药,发放口服药时要看好患者服药下肚,确保治疗效果。术后留置的各种管道确保在位通畅及有效引流,对治疗不合作的患者遵医嘱给予使用保护带进行适当的保护,交接班时作为病房的重点患者进行严格交接,当班护士对其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教育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人,患者的一些不适及想法最愿意跟家属倾诉,他们24h陪护患者,对患者的病情、思想动态最了解。但其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不够,对监护缺乏足够的重视,更缺乏应有的能力与技巧[6],安全意识淡薄,认识不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潜在的危险性,故对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与教育非常重要。嘱其在陪护的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举止言行,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起到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同时护士多与患者交流,注意热情、和蔼、真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鼓励患者表达其想法,随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合理的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尽量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自知力、理解力等灵活进行康复教育及护理指导[7],手术前向患者解释疾病有关知识、手术必要性,手术后讲解饮食、相关知识,各种导管留置目的、意义及重要性,嘱其不能私自拔除导管。若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精神病手术患者本身风险系数高,其存在着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情感、意志、行为、意识等方面的障碍,反应迟钝,主诉不准确[8],均能影响患者对病情的表述和治疗的配合,同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安全隐患多,因此,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在护理服务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改进,不断地进行学习,同时注意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在倡导人文关怀的同时加强制度管理,加强风险防范,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及家属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有效的沟通,加强对陪护的管理,降低安全隐患,确保精神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