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患关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7: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患关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患关系论文

篇1

本文作者:杨巧芳曹学云常玉兰牛红艳阔静宋葆云工作单位:河南省人民医院老年临床医学部

患者对护患关系更满意对当前护患关系患者认为很好的有84.7%,45.3%的患者对护患关系的改变持无所谓的态度;护士则24.8%认为很好,93.8%的护士希望改善目前的护患关系。人类会自动进行类别化,形成群体内偏好,从而夸大群体内部的相似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护士和患者是两个不同的群体,按照群体利益化和利己的原则,护士和患者对护患关系的定位不同,对其认知上必然产生差异。因为优质护理服务要求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连续的护理服务,患者体验到了如儿女般的关爱,甚至比儿女照顾的还要周到、细致,和精湛的专科护理。因此,患者认为目前的护患关系很好,这是优质护理服务的成效之一,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更使患者对当前的护患关系更满意。而当前医院的临床护士呈年轻化趋势,多数护士为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在工作中除提供专业化的护理技术外,还要依据情况为患者提供诸如洗头、洗脚、剪指甲、擦洗等患者家属想不到或不愿做的服务,甚至连儿女都不愿意做的大小便护理,会感到委屈、不情愿。因此应通过加强对护理内涵认知的培训、患者沟通教育内容的调整,使双方能够相互理解,从而减少认知的差异。

患者对护患关系的发展趋势充满信心%%的患者认为护患关系会不断的改善,说明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患者在住院期间得到了良好的护理服务体验。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前,护士由于工作紧张、长期轮班、体力过分消耗、缺乏同患者和家属交流的时间和精力,患者对此认识不够,造成护患关系紧张;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后,保证了人力资源,护士增加了为患者服务的时间,患者感到满意,对护患关系的发展趋势有良好的认知。34.8%的护士认为护患关系会恶化或不确定,与当前医院管理层对护患关系的引导、培训及对纠纷的处理方式有关。由此,强化良性护患关系的认知培训,实施医院内非苛责处理方式和引人非诉讼解决机制等科学的处理手段,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患者期待与护士成为亲人或朋友72.7%的患者认为护士把他们当成朋友或亲人来对待,60.1%的患者期待护士向亲人一样为他们提供服务,与报道一致,也与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是一致的,提示进一步的工作要围绕患者的期望做好护理服务。而63.1%的护士则认为护患关系是服务关系,58.9%的护士期待护患关系是朋友关系。这与不同的人面对同样的环境有不同的认知和不同的行为有关。由于加床造成工作量增多,护士相对不足,工作紧张度增加,缺乏同患者和家属交流的时间和精力,患者对此认识不够,要求护理人员要高度关注自己,围着自己转,向亲人一样,因此,双方的认知彼此有差异。

通过对护士情商、同理心等的教育,加强护患沟通,使护患双方了解彼此期望,进而构建和谐护患关系。通过对护患关系认知的调查,优质护理服务的实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患者对目前的护理服务及护患关系感到满意。本调查结果也提示,医院管理部门要大力宣传和引导良性护患关系,对出现纠纷的处理方式进行调整,采取减少惩罚措施,多帮助护士分析原因,正确引导护患双方能够理性认识纠纷事件,学会利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等措施,来扩大对良性护患关系的认知和减少护患双方对负性护患关系的关注;同时,要简化处理程序,缩短等待处理的时间,促使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篇2

2吸入气体护理①净化

净化室内空气,坚持每日进行1~2次空气消毒、通风换气,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2~3次,30min/次),对病房内的桌椅、地板进行消毒。禁止过多人员进入病房,控制好探视人数、探视时间,以免交叉感染。所有进出病房的医务人员或陪护人员,必须对双手进行消毒,佩带医用口罩、衣帽,换鞋。②湿化。实施微量泵入湿化法,泵入药液为α糜蛋白酶(4000U)联合氯化钠液(0.9%,50mL),经输液泵持续泵入,速度:2~3mL/h。如湿化效果不明显,当遵循医嘱增加湿化次数,保持每日2~5次。对于行机械通气者,可实施蒸汽加湿,蒸汽温度要保持在32~36℃间,以防温度过高而出现烫伤状况。在蒸汽加湿时,当使用蒸馏水(消毒灭菌),定时更换湿化液,严禁运用生理盐水,以防分析出盐,影响湿化效果。

3护理

垫高患儿臀部,指导患儿取健侧卧位。轻叩背部,排出分泌物后,给予吸痰处理。进食2h后,可给予引流,以免因胃内容物反流而发生误吸的情况。与此同时,加强导管护理,以防导管脱落,确保呼吸道无分泌物、通气顺畅。在气管插管时,指导患儿取仰卧位,引流出分泌物,以免出现肺不张、坠积性肺炎等病状。吸痰护理对于行气管内插管的重症患儿,当给予气管内吸痰护理。如患儿咳痰有力、分泌物较少,每日行1~2次吸痰后处理;如患儿吸痰无力、分泌物黏稠且多,每隔4h行吸痰处理1次,吸引负压:100~200mmHg,每次持续处理时间:10~15s。在吸痰前,给予高浓度氧过度通气(1次,1~3min);在吸痰后,仍需给予高浓度氧过度通气(1次,30s)。在对患儿进行吸痰处理时,要确保无菌、敏捷、精准、无创伤。对于未行气管内插管者,当结合患儿病情特点,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吸痰处理。观察指标观察两组重症患儿的护理效果(显效、有效、无效)、并发症(坠积性肺炎、真菌感染、窒息、呼吸道感染)情况。统计方法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包,计量资料及计数资料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为t检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进行表示,计数资料以%进行表示。

4结果

在研究组的64例中,显效41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总有效60例。在对照组的64例中,显效29例,有效25例,无效10例,总有效54例。比较两组重症患儿护理效果,研究组护理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篇3

一、良好的第一印象

良好护患关系建立的关键是“第一印象”。护士应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整洁的衣着、得体的打扮,以及和蔼的语言态度等等。这就是第一印象,护理工作的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关系到病体的康复。如导诊护士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时,患者会在热情与友善的介绍中消除对医院的恐惧、怀疑;病房中的护士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时,会如春风化雨减轻患者的病痛,加快康复进程。当然,患者在护士心目中的第一印象也影响护患关系,但就护士的主体地位看,以主动在患者心目中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作为护患关系确立的起点是十分关键的,这会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近几年来,通过我院的礼仪培训,呈现给广大患者的是一个个面带微笑、和蔼可亲、仪态庄重的白衣天使,使患者感到非常温馨,大大缩短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及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掌握沟通技巧

2.1倾听的技巧倾听是人性的一种需要,有学者说,成功的商业谈的秘诀在于专心地注意那个对你说话的人。爱发牢骚、容易激动的人都会在一个耐心而又富有倾听者的面前软化下来。其实这个秘诀不仅适用于商业谈,做个会倾听患者声音的护士,一是要主动坚持谈话,主动了解病情,引导患者说话;二是对患者的主动多次表述不厌烦,在倾听中用表情会意,以鼓励患者继续说下去。

2.2语言技巧语言是沟通的重要手段,护士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言修养,注重语言的准确性,避免词不达意;注意语言的礼貌性,以满足患者希望受到尊重的心理需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性,给患者留下深刻印象。

2.3非语言技巧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认为,无声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护士应掌握非语言信息的沟通技巧,运用倾听、表情、眼神、仪表、姿势(触摸)等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使自己了解更多有关患者的健康状况、心理感受等方面的信息,更好地满足患者的需要。

三、恰当的行为艺术

在整体护理工作中,还应注意行为艺术性。这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基础,集中体现在护士的一举一动中。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应做到“四轻”,为病人营造一个安静的治疗场所。病人生病住院期间,病人吃、住都在医院,医院就成了病人的家。护士们应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对待病人,用行动让他们时刻感受到家的温暖。为病人倒上一杯热开水协助病人服药,为病人打饭,协助病人上厕所,这些看似微乎其微的行为都会让病人时时刻刻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暖。将护患关系转变为亲友关系,这是现代护理学的优势体现,也是护理学的一大进步。

四、娴熟的工作能力

一个护士工作能力的优良与否,直接影响到护患关系的好坏。工作能力包括工作熟练程度以及心理沟通能力。

4.1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熟练的操作不仅使病人获得安全感,而且会使病人对护士产生敬意。所以要求护士操作正规,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动作熟练、稳妥、协调、灵活,有条理性。反之,由于护士工作不熟练、业务水平不高等都会使病人产生逆反性心理。病人的不安全感增强,甚至产生怀疑、反感,不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导致护患关系的紧张。

4.2心理沟通能力护士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掌握熟练的操作技术,还应不断地观察患者生理、心理变化,并通过心理沟通去正确的引导病人,实践心理护理,这也是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条件。护士在心理沟通中占主导地位,以病人为中心,有目的的为病人健康服务,有效的沟通不仅可以使护士获取病人完整真实的心理信息资料,而且在沟通的过程中使病人体验到友好、尊重,融洽的情感,使护士得到信任,有助于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之保持稳定情绪。当病人对护理人员产生信任时,有利于病人更坦率地、真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价值观,这两种作用都有利于护士与病人之间的沟通,从而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篇4

作者:黄娟

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安排患者住单人房间,病房设施相对简单,窗户安装防护栏,家属24h陪护,房间内不能有刀、剪、绳等危险物品,工作人员每天进行危险品检查,将风险系数降到最低。护理人员方面加强护士对精神病专科知识的培训我院护理部在新护士岗前培训、提高年轻护士素质活动等过程中集中对护士进行精神科知识系列讲座。护士除掌握外科专科护理知识外,还要让外科每一位护士了解精神科常见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的要点,掌握精神科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能,比如保护带的使用、口服药发放的注意事项等。掌握精神病患者突发事件风险预案,利用早会等时间对精神科相关知识进行提问,以便更好地掌握运用。加强护士对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护理人员对安全护理重要性的认识和较强的法律观念是做好安全护理工作的前提[4]。认真组织护士学习医疗护理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如《侵权责任法》、《住院患者安全目标》等,使其在思想上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患者安全工作主要依赖护理人员的巡视,不能认为与家属签订了《开放式病房住院须知》护士就没有责任了,就有了安全的保证。在患者入院时做好全面的体格检查及精神科检查,掌握患者的第一手资料。了解患者的服药情况、对自身疾病的自知力,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其目前精神症状的控制情况,有无自杀、冲动伤人、外跑等,若有立即采取严格的防范措施。加强医患沟通,履行告知义务精神病患者入院时护士应做好与家属之间的有效沟通,共同制定安全防范措施,减少隐患因素,为患者安全提供保障[5]。让家属签订的所有文件资料需逐条解释清楚,使其明白应尽到的监护责任。同时对其进行患者疾病知识、安全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宣教,尤其是入住普通病房的相关注意事项,患者家属24h陪护的重要性,确保患者安全,若有事离开患者,需告知当班护士,待科室安排专门护士负责看护时方可离开。

认真落实好关键流程的患者识别制度由于精神病患者精神症状的特殊性,护士不能与其进行有效的沟通、查对,必须采用腕带识别等两种以上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由精神科转入的患者责任护士要与精神科护士进行全面的交接,患者手术时护士要认真填术患者交接班本,手术前后要做好与手术室护士的床头交接。重点加强病情观察,切实落实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除按外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以外,每10~15min巡视病房1次,观察患者的躯体症状及精神症状有无改善,精神病患者由于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疼痛等不适反应比较迟钝,术后由于的作用有可能掩盖病情,护士要善于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的先兆表现,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医师处理。按时测量患者的生命体征,测量体温时做到表不离手,手不离表。准确及时给药,发放口服药时要看好患者服药下肚,确保治疗效果。术后留置的各种管道确保在位通畅及有效引流,对治疗不合作的患者遵医嘱给予使用保护带进行适当的保护,交接班时作为病房的重点患者进行严格交接,当班护士对其病情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教育家属是患者最亲近的人,患者的一些不适及想法最愿意跟家属倾诉,他们24h陪护患者,对患者的病情、思想动态最了解。但其对精神疾病知识了解不够,对监护缺乏足够的重视,更缺乏应有的能力与技巧[6],安全意识淡薄,认识不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和潜在的危险性,故对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与教育非常重要。嘱其在陪护的过程中,密切注意患者的举止言行,发现异常及时与医务人员联系,起到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沟通的桥梁作用。同时护士多与患者交流,注意热情、和蔼、真诚,耐心倾听患者的主诉,鼓励患者表达其想法,随时掌握患者的思想动态。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解释,合理的要求尽量给予满足,尽量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安心住院,积极配合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自知力、理解力等灵活进行康复教育及护理指导[7],手术前向患者解释疾病有关知识、手术必要性,手术后讲解饮食、相关知识,各种导管留置目的、意义及重要性,嘱其不能私自拔除导管。若有任何不适,及时告知护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加上精神病手术患者本身风险系数高,其存在着感觉、知觉、思维、注意、记忆、智能、情感、意志、行为、意识等方面的障碍,反应迟钝,主诉不准确[8],均能影响患者对病情的表述和治疗的配合,同时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带来一定的副作用,安全隐患多,因此,要求我们护理工作者在护理服务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改进,不断地进行学习,同时注意平时工作经验的积累。在倡导人文关怀的同时加强制度管理,加强风险防范,确保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与患者及家属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做好有效的沟通,加强对陪护的管理,降低安全隐患,确保精神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提升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篇5

踝关节系高度适配的鞍状负重关节,骨折时可同时伴有软骨、韧带和肌腱的损伤,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高。2005年6月至2006年12月我院利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手术治疗踝部骨折21例,并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一、临床资料

我院自2005年6月-2006年12月关节镜下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12例,女9例;年龄14~43岁;右侧14例,左侧7例;手术距外伤时间5h~7d,平均3.5d;扭伤8例,车祸伤12例,砸伤1例,其中5例骨折部皮肤挫伤,手术后采用石膏外固定9例。

二、方法

2.1手术方法患者在腰麻或硬膜外麻醉下手术,术中采用气囊式止血带压迫止血,取仰卧位,用生理盐水20ml扩张关节,常规踝关节前内、外侧入路,建立关节镜以及手术器械通道,通过手法牵引足位置来行关节分离。镜下清理关节腔。在关节镜的监视下,对内、外、后踝行推顶撬拨复位并内固定。对软骨碎片游离于关节内的,将其取出,有关节面挫伤,软骨不平整,以及韧带不全性撕裂者,用射频修整。

2.2护理方法(1)术前护理。一般护理:急性创伤后即按RICE原则紧急处理。术前全身状况评估,督促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并做好一般手术前常规护理和疼痛管理。重视心理护理,运动创伤中年轻病人居多,突然住院容易产生很多不良情绪;术前期康复:该阶段为术前准备期,目的是在不加重损伤的前提下进行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训练和适度的踝关节活动度训练:①股四头肌收缩练习5min/h;②直抬腿训练15次/h,3~4次/d;③膝及髋关节伸屈练习15~20次/d;④小腿肌群收缩练习及抗阻练习5min/h。皮肤护理:常规术前两天备皮,如急诊手术尽早进行,范围由足尖至踝膝关节,要特别注意防止皮肤刮破,备皮后剪足趾指甲,肥皂水刷脚5min,碘伏消毒后无菌巾包裹,足癣患者应提前治疗。(2)术后护理。一般护理:腰麻或硬麻后去枕平6h,术后禁食6h,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心理护理等。患肢抬高20~30cm。保持切口清洁,2周后拆除缝线。足趾至手术部位予无菌棉垫加压包扎。保持切口敷料干燥,有渗出及时予换药加压包扎。对9例石膏外固定患者常规做好石膏护理。疼痛管理:术后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本组21例患者术后2天常规用止痛泵(PCA)止痛,根据长海痛尺进行疼痛评分,制动情况下疼痛峰值平均时间是术后7h,平均评分为2.61分。以后每日评估并填表记录,当疼痛4分、中度疼痛就及时用止痛药缓解不适,当病人出现异常情况疼痛时,观察引起疼痛诱发因素,并注意寻找有无其它并发症发生。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①术后监测体温,换药时注意观察患足局部有无红、肿、热、痛急性炎症表现,遵医嘱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和血象检查,预防感染。②术后早期尤其是麻醉未清醒期间应监测手术肢体末端的血氧饱和度和毛细血管充盈状况,了解患足血液循环。③观察患足足趾运动情况和足背皮肤感觉,注意有无因手术入路而损伤胫前肌腱和腓浅神经背侧皮支。④若术中冲洗液外渗易导致踝、足甚至小腿肿胀,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肿胀情况,避免骨筋膜间隔综合征的发生,如术后关节重度疼痛伴有足趾牵拉痛,应及时通知医生,松解敷料,加大脱水剂用量,必要时行切开减压。

2.3康复训练踝关节骨折术后易出现的问题早期为疼痛和肿胀,后期为关节活动受限,踝关节骨折术后因开始康复过迟,导致关节周围关节囊及韧带粘连挛缩,严重影响踝关节的伸屈功能恢复。对患者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康复计划,采取循序渐进与被动、主动相结合的原则,并对运动情况每日填表记录。①术后即置踝关节跖屈小于10度,接近垂直位。麻醉清醒后,做患足足趾的主动活动及踝足部肌肉的舒缩训练,既能促进消肿又能为以后的锻炼做准备。②术后48h后,让患者在做足趾活动的同时,做踝关节被动屈伸活动,减少关节内粘连性束带的形成。本组9例石膏固定者,为维持其完整和固定姿势,在石膏固定期间仅做患足足趾的主动活动及踝足部肌肉的舒缩训练。③术后4周,此期骨折已基本稳定,骨折处已有纤维组织粘连原始骨痂形成。踝关节从以被动活动为主逐渐过度到以主动活动为主被动活动为辅。患者做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并辅以外力来增加踝关节活动范围。每日早、中、晚各锻炼100次左右,同时鼓励患者做髋及膝关节的功能活动,持续至术后6~8周。④术后6~12周,此期骨折已处于临床愈合期,嘱患者扶拐下床做患肢部分负重功能活动,以直立运动为首先选择,并逐渐增加负重量,至术后12周离拐完全负重行走。骨折愈合后,加强小腿三头肌力量训练如提踵,进行平衡训练如翘板练习,曲伸练习如斜坡和深蹲练习等。

三、结果

21例均获随访,最长1年,最短3月,平均8月。根据苟氏提出的标准,优:无痛,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X线显示骨折愈合,本组18例;良:劳累后踝关节轻度疼痛或不适,背伸或跖屈受限在10°~15°,X线显示骨折愈合,本组2例;可:时感踝关节酸痛无力,背伸或跖屈受限在16°~30°,X线显示有轻度畸形,本组1例。优良率95.23%。无1例创口感染和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

四、讨论

踝关节镜术可用于大多数踝部疾病的诊断和手术治疗,并具有较少的术后病残率,有利于早期康复和功能恢复。且骨折部皮肤挫伤,切开手术感染机率高,关节镜下置钉部位于踝关节尖部,创口很小,基本可以忽略局部软组织条件的好坏,大大降低了感染率,而且手术疤痕小更易被患者接受。踝关节骨折后疼痛很剧烈,关节镜术后大部分患者疼痛缓解较快,而且手术切口小,年轻患者容易产生轻视心理,盲目活动或急于求成,要特别注意评估患者日常活动时患足踝关节运动情况,告知保持骨折固定后稳定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苟三怀.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内固定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3,13(4):276277.

[2]于长隆.常见运动创伤的护理和康复[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223.

篇6

【关键词】冠心病;心理护理;健康教育

在护理工作中,笔者通过对患者及家属传授所患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护理知识,调动患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医疗护理活动,认真分析患者患病后的心理反应,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1],提高了患者自我护理保健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98例均为2002年9月~2005年9月收入的住院患者,均符合冠心病的诊断标准[1]。病例中男65例,女33例;年龄47~76岁;离休人员36例,退休人员62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30例,中专以下68例;病史在1年以内有20例,1年以上52例,其余26例为初发病例。

2实施方法

收集患者健康问题,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社会背景、文化程度、生活习惯、经济状况,并查阅门诊病历,有针对性地制定护理和健康教育计划。

确定健康教育方式,尽量符合个体化患者的需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指导。如文字卡片与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示教与自学相结合。

3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

冠心病患者的心理问题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社会心理应激、精神紧张、吸烟酗酒、情绪波动等,经临床观察,这些患者突出的心理状态表现为焦虑、忧虑、恐惧、否认、角色紊乱等[2]。针对患者的不同心理在实施治疗护理的同时做好心理护理。

3.1焦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由于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呈昼夜变化,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能否治愈常常产生焦虑心理,特别当心律失常频繁发作时,患者顾虑重重,心神不定[3],焦虑不安,睡眠减少,情绪低落,使原有病情加重。针对这样的患者,要充分了解他们的个性,讲述有关本病的知识,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稳定其情绪,使其正确理解护理要求,从焦虑状态中解脱出来,消除疑虑,自觉配合治疗和护理。

3.2紧张恐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恐惧心理在临床上常常表现为紧张状态。冠心病患者常在夜间发作或夜间症状加重,有的患者每到晚上睡觉前即开始精神紧张,有的患者看到抢救别的患者而紧张恐惧,有的患者看到一些抢救仪器及吸氧的装置精神就紧张,促使病情加重。针对这种心态,患者入院后即以热情亲切的态度与之接触,主动介绍监护室的环境,用稳重娴熟的操作取得患者的信任。同时,运用暗示、说服、示范、诱导等方法,让患者学会放松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消除紧张心理因素,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赖感和安全感,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3忧虑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忧虑心理在临床上表现为对未来事件及其结果的担忧。多见于缓解和恢复期的患者,这类患者担忧冠心病复发,担心出院后病情发作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有的患者愿意让一直负责他的医生治疗,担心更换医生后,不了解病情而延误治疗。针对这种心理,我们制定措施,加强有关疾病知识的宣传教育,让患者及家属了解掌握冠心病的发生机制、治疗休养中的注意事项及自我保健自我救护等知识。在患者出院前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表明患者病情好转,缓解期只要耐心坚持治疗,定期随诊复查,精神开朗,查明并避免诱发因素,就可减少或不再发作。

3.4否认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有的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或病情加重,对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缺乏思想准备,相信自己的身体会抵抗所有疾病或者根本不相信以往健壮的身体会得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主动地、有分寸地把病情和医生的诊断告诉患者,使患者认识疾病的程度,通过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使患者承认患病,同时讲解病情,介绍当前冠心病研究的进展,明确指出冠心病不是不治之症,回避只能对自己不利。同时结合本病房一些冠心病治愈的实例现身说法,请病情缓解的患者介绍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切身体会,以增强患者信心,使患者认清疾病,配合治疗。

3.5角色紊乱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介绍同种患者康复的病例,创造机会让患者与康复者见面,让他们之间直接交谈,进行双向信息交流。由于介绍者与听者之间相同的角色,患者心理容易接受,直观形象地看到疾病是可以康复的,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

3.6满足患者对疾病有关知识的需求心理给患者讲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一系列变化过程。心绞痛的诱因、治疗药物的使用方法、作用、副作用。告诉患者每项检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检查后及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患者。

4效果

通过对冠心病患者实施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教会患者自我护理的知识和技术,有助于患者主动参与,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控制疾病的发展,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其功能恢复和心理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患者及家属对护士有了信任感,缩短了护患距离,加深了护患感情,提高了患者的保健意识和生存质量,促进了护理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1.2身体状况评估了解患者用药史、过敏史、手术史、既往史,术前有合并症者要积极治疗,高血压应控制在150/90mmHg以下、糖尿病患者血糖应控制在10mmoL/L以下,为了预防感染术前3天开始应用抗生素。

1.3患者的准备①术前2周戒烟②习床上大小便③教会患者使用拐杖和助行器,④导有关活动及下肢肌肉训练:讲解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⑤会患者深呼吸的方法,减少术后并发症。

1.4皮肤准备观察膝关节周围皮肤状况,有皮肤破溃、化脓感染灶、虫咬骚痕、皮肤病等需治愈后方可手术。术前1天备皮,剃除术区汗毛,肥皂水清水清洗后用碘伏消毒无菌巾包扎。

2术后护理

2.1一般护理术后去枕平卧及暂禁食禁饮6小时后进食,术后1—2小时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以预防肺部并发症,术后常规使用自控型镇痛泵,一般48—72小时后撤除。给予心电监护,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必要时吸氧。患肢保持伸直中立位并抬高20°—30°,用踝托使足跟部垫空,此可减少术后出血及膝关节屈曲挛缩,并可防止足后跟皮肤压伤。

2.2引流管护理术后伤口渗血、渗液较多,常放置引流管引流。引流期间应保持引流通畅和负压状态,将负压引流器固定于低膝关节10—20cm处,避免受压和折叠。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并做好记录,引流液过多时要及时倾倒,注意无菌操作。引流管一般持续放置2—3天,当引流液<50ml/d可拔除引流管。

2.3心理护理患者经历了手术创伤,对疼痛特别敏感和畏惧。针对患者害怕疼痛,担心出血,不愿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的心理,给予精神安慰和心理疏导,耐心讲解术后康复锻炼的目的和过程,同时让家属参与患者康复训练,以利于出院后继续进行康复训练。

2.4术后感染的护理患者在床上可做扩胸运动2次/h—3次/h,同时指导其进行深呼吸、有效咳嗽及排痰,或叩背5次/h—10次/h,以利肺部分泌物的引流,预防肺部感染。

3康复护理

每位患者身体状况、手术方式等有所差异。因此应根据个体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训练计划。应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向患者家属讲解术后早期功能训练的必要性、持久性。

3.1术后6小时麻醉作用消失后即可开始进行股四头肌、腘绳肌的等长收缩活动,方法是用力将腿伸直并用力将足后跟往后蹬,20—30min/次,4—5次/天.2术后4—7天使用关节被动器(CPM)。CPM开始活动度从起始0°—30°,每天2次,每次30—60min。逐日增加5°-10°,达到120°。做CPM训练时尽量放松,不要绷紧腿部肌肉以免受伤。通过训练达到完全伸直膝关节,并且被动曲达90°,能适应坐凳和站立状态。

篇8

住院患者留置导管种类繁多,导管护理质量及置管期间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住院患者的预后。随着专科患者向专病化治疗的发展,各专科导管跨科室应用范围不断扩大,易导致导管护理规范不统一,护理质量参差不齐。为提高导管护理的质量,我院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对导管护理实施全程系统管理,使导管护理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是一所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设44个临床护理单元,每日在院患者平均1500例左右,常规手术50余台次。对2006年全年住院患者留置导管情况进行统计:常用导管种类为18种,如鼻胃管、导尿管、膀胱穿刺留置导尿管、静脉留置针、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人工气道导管、伤口引流管等;各专科使用导管60余种:其中普通外科18种,心胸外科10种,神经外科、泌尿外科各6种,其他各专科导管20余种如腹透管、血液净化用动静脉瘘管等。2006年发生严重差错1起。2006~2007年相继建立和完善常用导管质控规范16种,专科导管质控规范48种。

1.2方法

1.2.1建立健全导管护理质量控制网络以护理部为主导,建立各科室护士长、夜查房护士长及夜班护理组长、护理部质量管理组、护理部四级质量控制网络。护理部首先组织以上成员学习各种导管质量控制标准,在明确质量标准的基础上,每月通过科室护士长自查、夜查房护士长及夜班护理组长每晚查、护理部质量管理组定期查、护理部每月组织高职护理人员专项查4种形式,注重每月重点检查与平时随机抽查相结合,纵向检查与交叉检查相结合,使导管护理的全程质量纳入护理质控范围。

1.2.2定期分析导管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护理部定期组织各管理组成员对环节质量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罗列和分析,主要有:①各科室导管护理缺乏统作者单位•南京总医院1.护理部2.全军蕾叠外科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02)张爱琴(1966一).女.本辩。翻主任护师收I青12008一08—13,II回12008—09一lO一的标准和规范,常用导管护理方法各不相同:如鼻胃管、导尿管固定方法、更换时间不统一,PICC的冲管、封管的方法、时机各科室做法不一致,危重患者护理不当存在计划外拔管;②导管标识不清楚,外用冲洗液与静脉液体相混淆,肠造口灌人营养液与腹部其他引流管错误连接导致严重差错的发生;③专科导管跨科室应用未得到专业化护理:如动脉测压管在心胸外科使用很规范,而在其他科室使用时,护士却不能完全掌握操作方法,影响了监测效果。

1.2.3持续改进和完善各种导管护理规范、操作流程及检查标准对各科常用的导管参照《医疗护理操作常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完善相关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常用导管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如人工气道护理规范、鼻胃管固定规范、静脉留置针固定规范、留置导尿管护理规范等,专科导管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如腹腔双套管护理规范、血滤导管护理规范、膀胱穿刺留置导尿管护理规范等,使导管护理科学、实用,更符合临床护理实际。然后根据各导管护理规范及操作流程制定相对应的检查标准。组织全院人员对规范进行系统学习,对专科性强的导管护理建立“会诊”制度,电话联系后专科护士到场指导、跟踪服务并通过院内网络办公系统将相关规范发至所需科室,全院信息、资源无障碍共享。

1.2.4改进导管检查的方式改变以往突击检查的习惯,检查前提前预告,科室自查、自行整改,检查中现场反馈,指导其改正问题,科室对照修正,鼓励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缩短检查一反馈一纠正的周期;每月对检查结果进行讲评,向全院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对不足部分共同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检查真正达到促进护理质量提高的目的。同时从护理管理的角度在检查中持续改进和完善导管环节质量的检查标准和导管护理的规范。如人工气道的护理规范,在执行过程中我们发现气管导管固定带的松紧度不统一,存在固定带较松导管易脱落的安全隐患,于是将规范中的导管松紧度以能插入1指为宜改为以能插入1小指为宜,使临床护理的可操作性增强。

1.2.5改进导管护理的方法

1.2.5.1导管固定方法的改进从导管固定的牢固程度及提高患者舒适的角度对导管固定方法进行改进,将固定用氧化锌胶布改为3M抗过敏透气胶布.①在腹带上开孔方便引流管固定:泌尿外科患者术后使用腹带时无法避开引流管,针对这一问题重新设计,在原腹带基础上根据人体解剖结构在腹带上加开2孔,以解决原腹带使用过程中易导致引流管打折引流不畅的问题。②蝶翼形分叉交织法固定:胃管/鼻饲管采取蝶翼分叉交织法固定,选择l条长15cm的3M胶布,将胶布下端从中间剪开10cm,上端贴于鼻尖,剪开的部分缠绕在鼻饲管上,鼻饲管外露部分用皮肤膜或3M胶布贴于患者的脸颊。③额部吊线法固定:选择10.0cm×1.5锄大小的3M胶布,缠绕胃管2圈后固定于鼻部,取一长约10cm的棉线将胃管出鼻孔处系死扣(紧松适度),双线捻成1股后向上固定于额头,用3cm×4cm大小的3M胶布固定。④高台平举法固定:对留置导尿管采取高台平举法固定,在导尿管尾端2~3cm处将尿管固定于,固定时使尿管留有适当的活动度,以减少导尿管因牵拉对尿道造成的刺激,提高患者的舒适度。⑤交叉固定法:气管插管使用高强度真丝胶带交叉缠绕于导管后固定于口唇两侧,以增强牢固性,降低意外拔管给患者带来的风险。⑥螺旋固定法:胸腔引流管采用螺旋固定法,选择一15cmx5cm大小的3M胶布,将一段长约7cm直接贴于导管上方的皮肤上,另一段长约8锄分成三等份剪开,中间一条缠绕于引流管上,两边直接贴于引流管两侧,以避免患者变动或躁动导致的意外拔管。护理部将各种导管固定方法用文字和图片形式印成小册子,下发科室,供各科室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

1.2.5.2导管标识的改进导管标识由护理部统一设计制作,标识由最初单纯颜色区别到标签上注明相关内容,填写项目有导管置入长度、置入日期、更换时间,便于护士对导管的观察和交接班。标识由各护理单元按需领用,纳入科室成本核算。导管标识使用规范以文件形式下发给各科室,每位护士必须掌握使用方法。如标识贴放的位置为:输液管贴在莫菲氏滴管上1~2cm处,PICC管贴在导管末端2cm处;导管标识使用要求为:腹腔引流管≥2根时使用标识,贴在导管末端2cm处。对于容易辨认或位置较远的两根导管,如胃管和导尿管则不需要标识,单独l根输液管或2根以上导管但能明显与静脉输液管区别的也不需要标识。

1.2.5.3置管期间的护理①规范护理记录内容:在护理记录单上详细记录置管日期、名称、位置、导管长度,引流液的量、颜色、性状,输入液体或冲洗液的名称、量及滴速,导管堵塞发生后的处理方法,拔管时间,置管/拔管后患者的生命体征,导管效能等;②规范贴膜及引流袋更换时间:根据文献检索科学规范贴膜及引流袋更换时间,如PICC置管后穿刺点贴膜更换方法为置管后第1个24h更换,以后每周更换l~2次,有污染或贴膜卷边及时更换;留置尿管的引流袋由每天更换改为每周更换。③规范导管交接班:所•77•有导管必须床边交接班,确认后由接班人员负责,导管护理责任到人。

二、效果

2.1导管护理环节质量不断提高2007年以来全院无导管护理缺陷、事故发生,导管护理合格率从2006年的92.5%上升至2007年的96.8%。临床导管护理的操作均能按规范执行,护理频次满足导管护理的要求,导管固定牢固、美观、舒适,导管清洁,通畅保证了引流效果,改变了以往导管护理依赖陪护人员完成的不良习惯。导管标识的使用降低了导管引流、冲洗过程中发生差错的风险。

2.2检查、评价标准统一,提升了医院护理形象以往各科室在导管护理中基本遵循护理教科书,与实际工作中差异性较大。导管护理规范的制定,避免了临床工作中的随意性、不确定性,护理人员在任何岗位都有统一的操作流程,体现了医院规范的管理和服务品质。导管护理质量控制网络在全院覆盖,每天分层次分时间段有检查有指导,对存在的共性和疑难问题能及时得到反馈和解决。

三、讨论

持续质量改进是一种科学的护理管理方法,它是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基础上,注重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体现了在原有的质量基础上不断完善、定位更高的标准。

3.1持续质量改进激发了护理人员的创新意识相关护理器具的改革、护理规范和操作流程的不断完善,激发了护理人员创新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导管护理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护理人员在完成大量日常工作的同时,确实从患者需要和安全出发,不断积极探索和创新,改变了护士以往活、死干活的形象,既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导管护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又提高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成就感,提升了护理的价值。护理人员创新、发展护理服务的意识已在护理的各个方面卓见成效,在全院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3.2持续质量改进保证了患者的安全我们将留置导管护理质量持续改进控制的重点落实到“以维持导管效能为原则,以预防导管并发症发生为目标,以患者安全为宗旨。每项操作流程的改进,是根据临床护理的发展、患者的需求,组织讨论反复修改而确定,导管护理方法改进后的推广使用,充分保证了患者导管护理安全。完善操作流程、规范护理行为是保障护理安全长抓不懈的工作,从住院患者留置导管的质量管理过程中体会到过程质量控制、纵向质量控制和横向质量控制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成为质量管理发展的总趋势。

3.3持续质量改进提高了导管护理的专业性护理规范及检查标准的制定,强化了过程质量控制,提高了终末质量落实率,体现了专科护理的特点及专科护士的专业性。我们将已制定的专科导管护理规范实行资源共享,加强科问合作和指导,使护士在导管护理工作中有章可循,避免了由于护理人员科问差异、能力差异导致的不良后果的发生,在实施护理过程中保证了实际工作与标准要求相一致,使患者能得到专业化的导管护理。

参考文献:

[1]范德兰.万长秀。刘继芬.医院评审对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2007.22(11):54—55.

[2]刘云,孙琳,胡容。等.成立不同护理管理组提升护理质量的做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2):26—2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