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7: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识字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识字教学论文

篇1

        关键词:传统识字教学、经验、展望 

        识字教学是阅读、写作教学的基础。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有着优秀的教学经验,也有着令人产生争论的问题。下面让我们就其具体的问题进行简略的研讨。望有兴趣的研究者多多给予指导。 

       一、对传统识字教学的弊端进行辨析 

        除对我国传统的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的了解之外,还应对传统识字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一下。因为尽管传统识字教学有其很多优点,但也难免无任何其他缺失。下面来看一下这方面有关传统的识字教学辨析,从而使我们对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进行简略的了解。 

        1、有些学者认为应先进行学汉语拼音的学习后进行学汉字的学习。

因为认识了拼音,就可以看拼音识字,知道这个汉字怎么读,才能知道自己写得什么字,记得更牢。

        2、有些学者认为应先学习笔画少、字形简单的汉字。 

因为这样的汉字对小学生来说容易写,容易记。

        3、有些学者认为应先从“看图识字”开始学识字。

因为图要比汉字更形象,知道图上是什么,再去学习汉字应更容易些。 

       4、还有些学者认为应随着年级的升高,增加识字量 

        许多教育学者在教学中发现了这样一个规律: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汉字比高年级的学生学习效果好、学得快、记得牢。

        二、 传统识字教学的展望 

        前面我就其传统识字教学的基本经验,方法等进行了有关相应的叙说。下面简单的对传统识字教学的优缺点进行总结。我们知道,识字教育是一个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研究课题,可以说汉字的历史有多久,识字方法研究就有多久。 

        在我国传统识字教学中,古人开蒙,很在注重朗读和背诵,而蒙书句式整齐、句句押韵,很适宜诵读、朗读和背诵,不但练习了阅读、增加了文化积累,而且还帮助了汉字记忆,起了巩固识字的作用。但是在识字的方法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极影响儿童识字的效率,因而不得不对这些问题进行辨析,从而让我们对此加以认识,以便更正。

篇2

尽早大量阅读是发展语言的最重要、有效的途径,而识字是阅读的基础。照原大纲的规定,1、2年级识字量只有1100多个,这样少的识字数量既不能满足儿童阅读、写作的欲望,也不能适应语文教学进度的要求。

另据研究发现,儿童识字能力的强弱存在年龄差异,一年级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最强,以后逐年下降。可见,低年级是识记汉字的黄金时期。为充分利用低年级学生在识字能力上的优势,满足儿童阅读、写作的欲望,新课标增加了低段识字量,规定第一学段的识字量为1600~1800个。根据新课标编写的几套教材,1、2年级的识字量都有明显增加。

识字量增加了,但写字量基本不变。新课标规定,第一学段要求800~1000个字会写,,这样,学生的负担并未增加。相反,许多字因为多次接触之后再要求学生书写记忆,学生往往不费多大力气就能记住,难度相对降低了,学生反而感觉学得轻松。因而,我们必须严格按照《课标》关于两类字的不同教学要求进行识字教学:要求认识的字,只要求在课文中认识,不做书写要求;要求会写的字,要能读准字音,识记字形,写得正确、端正,大致了解意思,并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运用。

二、把握规律

一个汉字,往往是声音、图像、意义、符号四个”基因”的有机结合。这四个”基因”之间,也往往有着一定的联系。如会意字,其”语义”与”符号”之间有着密切联系,看到”采”就让人想到”手在树上采摘东西”;象形字、指事字,其”图像”、”符号”和”意义”有密切联系。如”马”字,本身就像一匹骏马,”上”,多像一人立于地平线上;形声字的”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都有联系,”蚂”,左边是形旁,表示意义,右边是声旁,表示读音,联系生活,一只只可爱的蚂蚁就浮现在眼前。

在识字教学中,我们若能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规律,把握这些规律,就能实现”多识字、快识字”的目标。

1.”图———字”对照,学习象形、指事字利用象形、指事字与”图像”有联系的特点,我们在教学时常引导学生把抽象的汉字符号与一幅幅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变机械识记为意义识记,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识记字形,理解字义。

语文教学如教学象形字”鱼”,我以多媒体显示一条挂着的鱼,并在图下依次写上”鱼”字,从甲骨文到金文、篆文、隶书的演变过程。这样,借助图画,学生不仅很快就记住了”鱼”这个符号,而且初步了解了象形字的造字规律———把客观事物的形体描绘出来。

再如教学指事字”本”时,学生已学了象形字”木”,知道”木”就是”树木”,我就让学生在黑板上画一棵树,然后在下面加上树根,告诉学生:”木”下加一横是”本”,表示树根。于是,树及树根的图像与”本”这个符号联系起来,牢牢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

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初步掌握了这种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识字实践:学习”飞”字,学生说”飞”就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飞鸟;学习”竹”,学生说它像竹子上的六片竹叶……

2.分析”部件”,学习会意字

在教学会意字时,我们常利用会意字的”语义”与”符号”之间的巧妙联系,指导学生分析”部件”,编故事或做动作,以理解字义,记忆字形。

如教学”看”时,我告诉学生,”眝”就是一只手,然后让一个学生将手放在眼睛上,做”看”的动作,这样,学生很快就记住了”看”的字形。

以后,学生十分喜欢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学习”泪”字,学生说,眼里流水是泪;学习”休”字,学生说,一人靠在树边休息……

3.形声归类,学习形声字

据统计,在汉字中,形声字约占74%。利用形声字”图像”、”符号”、”意义”和”声音”之间的联系,采用形声归类的方法,能帮助学生识记大部分汉字。

形旁归类有同一种形旁的字往往在语义上有一定的联系,如衣字旁的字都与布、服装有关。记得学生在初学”褐”字时,经常将其写成示字旁。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让学生查字典了解:”褐”不光指”褐色”,还指”粗布或粗布衣服”。从此,”褐”在学生脑海中就与”被、补、裤”等归为一类,再也不会写错了。

声旁归类带有同一种声旁的字往往读音相似,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因而,需经常进行归类复习。如学习”晴”字之后,我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带有”青”的字+清、睛、请、蜻,,帮助他们编顺口溜归类:小草青青,河水清清,今日天晴,说话用请,目是眼睛,昆虫蜻蜓。

实践证明,针对汉字特点,把握造字规律,不仅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识字负担,而且能使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深刻,降低回生率。

三、开放识字

要达到”多识字”的目标,还须构建开放的识字教学体系,将识字与阅读、与生活巧妙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1.识字与阅读相结合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机是6-12岁,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因而在小学一二年级,我们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主要精力放在攻克汉字上,而应将识字与阅读结合起来,让孩子们在识字的同时接触大量规范、优美的书面语言,让他们从中汲取丰富的书面语言营养,及时开发其语言潜能,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读儿歌识字。儿歌生动形象,琅琅上口,易读易记,儿童十分喜欢。在入学教育、拼音教学及看图识字教学中,我们采用补充儿歌的方式,让学生听儿歌、背儿歌、读儿歌,利用学生的无意记忆识字。

譬如,学完复韵母”ai、ei、ui”之后,我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背了儿歌《小燕子》:”小燕子,飞呀飞,一把剪刀身上背。飞来又飞去,剪刀挥呀挥。剪得桃花红,剪得柳枝翠,剪出大地披绿袍,剪出祖国山河美。”学生听了,兴致盎然地跟着我背。我在大部分学生会背之后,让学生看着这首儿歌,带有拼音-,用手指着读几遍。最后,再让他们用笔圈出这首儿歌中带有”ai、ei、ui”的音节。就这样,学生在背儿歌中积累了语言,在读儿歌中认识了汉字,在圈圈画画中巩固了汉语拼音,可谓一举三得。

3.读故事识字。听故事、讲故事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语言,因而,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方法组织教学。如,在教学集中识字《合起来,认一认(二)》,我是分这样几个步骤组织识字教学的。我先用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了一个故事《小晶晶漫游大森林》。生动、有趣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他们学讲故事的愿望。于是,我让他们带着一些问题,如:小晶晶在大森林里遇到了哪些小动物.他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反复听故事,听懂内容,听熟语言。然后,让每个学生自己试着讲故事,讲给同桌听,讲给好朋友听,讲给大家听。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逐渐将故事的语言内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丰富了语言仓库。

在此基础上,我将学生听过和讲过的故事打印好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用手指着故事,跟着老师来读一读,自己试着读一读。在读故事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再与故事中的汉字多次见面,无意之中认识了许多汉字,为进一步掌握这些汉字打下了基础。认汉字我将故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生字,如:品、众、鹿、熊、兔、洞,写在生字卡片上,让学生以各种形式认读。写生字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书写”众、森、品、晶”四个生字。

篇3

歌诀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点编成整齐的韵文,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记诵中学会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识字教学中灵活运用歌诀辅助识字记形,辨义正音,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介绍歌诀辅助识字四法如下:

一、用顺口溜化难为易课文中有的生字,多达19画以上,结构复杂,儿童不易掌握。教学这类生字,教师可编几句顺口溜,引导学生分析字的结构,把握书写笔画顺序,化难为易。如《一次科技活动》一课中的“攀”字,有19画,是结构复杂的形声字,教师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可演示“攀”的运用,让儿童理解字义。再编顺口溜为书写牵线搭桥:“山上小树林,林中长叉藤,大哥伸出手,抓住往上登。”儿童理解歌诀后,边念边写,就能轻轻松松学会“攀”字的形义和写法。

二、用字谜训练儿童思维猜字谜,是一种传统识字法。小时候,父亲教我“破谜儿”识的字,40年后,记忆忧新。“一点一横长,一漂漂南洋,上十对下十,月亮对太阳”(庙的繁体)。在猜字谜的活动中,儿童必须按谜面提供信息,对字的形体结构,笔画笔顺,字音字义的特点进行分析思考,必须用联想的思维方式将谜面信息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找出谜面和谜底的内在关系,作出答案。如教《骄傲的孔雀》一课,教师采用分步识字法教生字,先初读课文,要求儿童看拼音读准字音,感知字义;细读课文,理解字义,巩固字义,感知字形;总结课文,辨析字形。在理解“影”字前,教师背诵诗谜:“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并边诵边板书边解说,儿童很快揭开谜底:“影子”。这样,儿童懂得了“影”的意思,疏通了课文的最后一句,揭示出寓意,既识了字,又训练了儿童的思维。

三、用儿歌区别形近字所谓形近字,指形体相近的字。由于这类字的形状近似,不容易辨识,给儿童的认读写带来困难。如“本、末、未”三字,都是“木”多一横,儿童分辨较难,识记往往混淆。为有效地区别它们的形体,理解字义,教师可充分发挥儿歌的作用,在认读的基础上,教儿歌:“本末未木是一家,本是树根末枝梢,未是树干顶天地,万木争荣绿中华。”再按儿歌进行字理分析。教师拿一棵小树,告诉儿童“木”是象形字,写作中,教师将教鞭横在小树的根部,在根部画一横(或圆点),示意这一横(或圆点)表示树根之所在。“本”,就是草木的根。“”,称为指事字。

四、用拗口令纠正方音方音,指地方方言,亦称土语。方音对普通话的学习有负效应,严重影响着识字教学的规范性和纯洁性。怎样排除方音的干扰呢?笔者的经验是:首先摸清方音同普通话的差异规律,知己知彼,循标治本;然后运用歌诀予以警示、强化、分辨。进行规范训练。如梁平方言f、h不分,没有翘舌音zh、ch、sh,有的音节出现了近韵转化的情况。笔者收集了大量资料与普通话进行对比分析,弄清方音的声韵缺失、替代、混用,转化的规律,并列表对照,说明,强化读音规范意识,还编写拗口令让儿童记诵,检查自己的读音是否标准。如,“识字音读准,f、h要分清,‘学会’非‘学费’,‘鸟飞飞’不是‘鸟灰灰’,以示告诫。又如,为让儿童分辨翘舌音和平舌音的字,编“三字经”:“做早操,壮四肢。诵诗书,长才智。振神州,展身手。”以之辅助,收效显著。

篇4

一年级学生识字,存在的问题是:学得快,忘得也快。如何解决这个难题,通过实践,我发现巩固识字的最佳办法便是让学生进入“游戏乐园”,在轻松、有趣的玩耍氛围中记住汉字。

我把每天早晨语文课前5分钟乐称为“文化早餐”时间。早餐内容分别为识字“游戏点心”、拼音“水果拼盘”、故事“多味酱”……学生兴趣十足。

其中,识字“游戏点心”的宗旨就是通过各种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实践中兴趣盎然地将所学汉字加以巩固,加以运用。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开火车(分小组进行):其他孩子学发火车开动的“呜——咔嚓、咔嚓”的声音,教师出示生字,让一组学生按顺序读字音、组词或分析字形。谁说错了,火车停下,选其他组的修理员修理(重读字音),修理好了继续开(读错的学生在车上表演读儿歌)。

手拉手、交朋友:教师准备一些声母或韵母相同的生字,学生戴生字头饰,读出后,选择字音中相同部分的字手拉手,交朋友。还可以教师准备字型结构相同的或能组成词语的两个生字,让学生读后手拉手交朋友。

摘苹果:出示一幅画着大树的画,树上挂着写有生字的苹果,学生制作果篮(用卡片拼出生字的正确读音,正确拼读)摘下对应的苹果(生字)。可小组竞赛,看哪组摘的苹果多。

钓鱼:出示一幅画着池塘的画,池塘里有许多鱼(拼音)。学生说出对应的生字,组成词,上台钓鱼。也可分男女、小组竞赛。

穿衣戴帽:写出一个不完整的字,让学生把笔画补充完整。例如:“田、里、水”。补完之后,学生也记住了“田、里”一竖的不同。(穿戴整齐后)再分别组词,说一句话。还可以用于由两个熟字组成的生字。请学生练习合字,如:“日”和“木”合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