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7: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人本原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管理原则在班级管理中的体现
2.1首先要充分调动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要想带出一个好的班级,没有一个好的班级管理组织是很难做到的。首先要确定一个呈树枝状分布的等级管理模式,如班主任和班长统领全班各项工作,各班委各自分工不同,各司其职,如学习委员主管学习事宜,卫生委员主管劳动,团支书主管团的工作,文艺委员主管班级文艺活动,生活委员主管学生生活中的各项事宜,体育委员主管班级体育活动等,每一管理层次都有其职责,每一职位均有相应的职责和权力。班主任和班长是班级最高主管,各班委每周都要把各自的工作在周班会上进行总结并布置下周工作,班长进行监督并及时给班主任汇报工作进展,要给各班委授权,这样才能大胆管理,同时又有班长监督避免滥用权力,或借权力来拉帮结派或泄私愤,这就是集权和分权相适应。班级管理要做到透明、公开、公平,这样人人都会为班级的目标共同努力。
2.2班干部的任用要使用能级原则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用能级原则任用班干部,班干部不能适用终身制,要进行合理调配。能级原则对班级管理的启示:班级管理人员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人各有才能,要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科学地使用人才,从而提高班级管理效果。如有的学生学习不太优秀,但在文艺方面表现较突出,可以安排其担任文艺委员;学习很好的安排学习委员;任劳任怨不怕脏不怕累的可担当劳动委员等。其次要善于识别发现人才,为各类不同特长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及时发现同学们的各方面才华,让每位同学都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
2.3班干部和班级管理要本着动态原则
运用管理的动态原理进行班干部的管理,班级的动态管理要体现在管理的主体、管理的对象、管理手段和方法上的动态变化上,班干部可以采用竞聘上岗,先观察一个月,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在任职阶段如果有或渎职现象要及时给予警告或撤职,再任用德才兼备者接替岗位。同时,班级的各项管理的目标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要随着变化了的目标进行管理。因此有效的管理是一种随机制宜,因情况而调整的管理。动态管理原理要求班级管理者应不断更新观念,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留有余地,不能凭主观臆断行事。动态管理要求:具备动态管理观念,用动态管理原理指导班级具体活动,增强班集体和各班委的适应能力。各班委在制定工作计划、做管理决策、配置人力资源、执行各方面工作时都应遵循弹性和随机的原则,保持班集体的稳定和发展活力。
2.4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要灵活运用激励原则
行为原则要求班级管理者管理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激发全体同学的合理需要和积极健康的行为动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当班里同学们的各项工作达到班级组织要求时,应及时、适宜的使用公平与积极强化手段给与奖励,使同学们主动自发、乐意为班集体的目标而努力。在班级管理中可有效地进行工作设计,使班级各项工作范围扩大,激励同学们参与学校和班级的各项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活动、各种竞赛活动、团委的志愿者活动等,为不同兴趣和才能的同学提供一个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增加每位同学的成就感。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做得越好的越有成就感,以后会做得更好,同时可以适当给与一些物质奖励来促进更多的同学参与班级多项活动,也给了每个人的锻炼机会,调动起了全班的积极性。二是注意不同个体的个性倾向和特征,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利于全体同学良好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在个性培养方面,管理者要做到以点带面,两两结合的原则,同学们互帮互助,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到和自己互补的对象,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展,自己的各方面得到培养和锻炼。
2.5运用动力原则凝聚班集体强大的核心力量
1.2研究评述查阅已有的关于成本粘性的文献,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点还存在一定的研究空间:
(1)目前关于成本粘性的研究还停留在对粘性大小的数据分析对比上,只是对成本粘性现象的呈现和陈述,而未有将成本粘性理论运用到公司的经营过程中,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着诸多挑战。当企业业务量减少时,如何降低企业成本就成为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因而基于成本粘性理论为企业提供具体有效的降低成本的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
(2)研究只是对企业运营成本、销售成本、管理成本进行相关的粘性分析,缺乏对具有较大粘性的人力资源成本的研究。由于人力资源特性所限制,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取舍弹性要远远小于其他资源,所以人力资源一旦获取企业就需要在劳动合同期内持续承担定额的支出,所以人力资源成本具有较为突出的粘性特征。而目前这一研究领域还处于空白阶段。
(3)尽管存在一定的文献阐述应对成本粘性所带来的问题的方法,但并没有根据具体的行业特点及成本属性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分析产生成本粘性的具体原因,在企业遭受业务量降低的情况下,有效利用成本粘性理论,提高其粘性幅度,可以帮助企业增大成本降低的幅度,进而节约成本。
2人力资源成本粘性的原因分析研究
人力资源成本粘性,首先要对人力资源成本构成进行一定的分析,在会计计量中,人力资源成本多数以历史成本及重置成本来计算。历史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取得、安置、开发、遣散的实际成本支出。重置成本则包括雇员离去导致的离职成本及取得、开发其替代者的成本。假设企业现有单个员工的人力资源与市场单个员工人力资源价值相等,当企业业务量增加时,企业需从外部市场进行人力招募,则单个员工人力资源成本增加值为人力资源的历史成本与重置成本之和。而当企业业务量减少时,企业现有人力资源过剩。若企业不采取裁员政策,则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不发生变化;若企业采取裁员政策,则人力资源成本的减少量仅仅为员工的部分开发成本。即业务量增长导致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增加量要远远大于因业务量减少而导致的人力资源成本的减少量,故人力资源成本具有较大的成本粘性。同时,根据孙铮、刘浩(2004)的研究思路进行分析: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及理性的不充分性,企业会出现暂时的业务量波动。企业如果立刻对资源配置进行重新调整,则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调整开支,产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如果不及时对资源进行调整,则可能产生资源闲置成本。而且由于目前市场机制的不完善,经济结构的不断转换,使得以市场制度为实施前提的约束工具缺乏实施的基础和传导机制。这些因素的作用结果就使得企业整体效率表现低下,成本控制的水平降低,导致成本粘性现象的产生。当市场前景较好,企业业务量上升时,经理人员往往会扩大企业所能控制的资源,提高企业管理人员自身的薪酬,增加企业费用;而当外界因素对企业不利时,经理人员则不愿马上降低自己的薪酬,也可能会继续控制大量资源,使得企业的成本费用难以降低而表现为粘性。
3人力资源成本粘性的控制对策对人力资源成本粘性的控制可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3.1外部对策
(1)加强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组织保持较为稳定的成本战略,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粘性。加强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促使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有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在经济平稳增长时,对企业的投资规模进行适当控制,避免企业因盲目投资带来过大的成本压力;国民经济不景气时,为减轻企业的成本压力,监督控制企业为降低经营成本而私自降低产品质量和水平及大规模裁员等行为。国家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拓宽企业的营销渠道,或是通过税收及出口优惠等措施增加企业销量,进而降低企业因业务量下降带来的成本压力,从而降低其成本粘性。
(2)完善市场经济及人才市场。完善的市场经济可以确保企业制度有效地运作,同时还能够营造出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使企业运作规范化运行,进而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对当前及未来市场前景做出准确判断成为可能,从而提高决策的正确率,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使企业沉没成本最小化,降低其成本粘性。同时,混乱的人才市场也会造成企业人力资源成本粘性提升。当企业业务量下降或外部经济运行进入萧条期,外部人才市场并没有对人力资本价格进行及时调整,这就出现了人力资源价格下降滞后的状况,导致企业总体成本无法得到及时调整。因此,健全人才市场,使人才市场充分竞争,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节约人力资源成本,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粘性。
3.2内部对策
(1)设立跨部门职能。目前我国企业基本是严格的组织机构进行分工,通过部门间的分工协调完成企业经营活动。但一般情况下,部门间由于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的限制,会导致不同部门员工工作量不协调。当企业业务量发生变化时,设立跨部门职能,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一定的调整,可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的利用率,进而减低人力资源的成本粘性。
由于上述区别,将人力视为资源和视为资本有很大的差别。
1、在人才招募上:
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五份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beybey”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对薪酬的要求也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
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X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Y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X、Y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X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Y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
X、Y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X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Y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X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Y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棗孙先生们。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一、在人才招聘方面
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二、在人才使用方面: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
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由于上述区别,将人力视为资源和视为资本有很大的差别。
1、在人才招募上:
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五份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beybey”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对薪酬的要求也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
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X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Y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X、Y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X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Y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
X、Y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X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Y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X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Y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棗孙先生们。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一、在人才招聘方面
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
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
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
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
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
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二、在人才使用方面: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
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
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
如果想要更好的去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保定市的事业单位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人力改革。但是根据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来看,这些改革还没有真正起到作用,所以保定的很多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职位调动只是包括工资、员工的分配、升职、培训等等,没有把其发展和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放到一起进行管理,所以不能更好的让人力资源发挥最大的潜力,这将会使保定的事业单位的工作力度以及效率都没有什么改变。
2.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到位
培养不到位的主要表现是盲目加大员工培训、对于提升技能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并且相关人员潜力开发机制还不够全面,所以一些事业单位的人员培养比较散漫,根本没有形成一个高效的人力资源培养体系,对于员工的个人发展没有任何科学有效的理论依据。又因为人才资源断层以及储备不足,最终使得培训工作根本起不到应该有的效果。
3.绩效考评标准模糊
考核过程形式化到底什么是绩效考评呢?所谓的绩效考评是现代人力资源的重要因素,所以应该形成一种合理的有效的考核体系,这样才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公平公开和公正的绩效考评体系。但是,现在的保定市事业单位依然存留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对于不同类别的人员,相关的人员考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但仅仅只是用德智体美劳进行简单的衡量,根本没有进行具体的指标判定,可操作性不高;第二,并没有对标准的岗位进行分析,也没有对每个岗位进行调整,所以使得绩效考评没有任何效果。
4.忽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保定市的事业单位的相关人员升职的途径只是行政这一途径,正是因为行政职务这一局限性,所以不是每一个人员都会顺利的升职,另外事业单位根本没有对员工进行职业规划的计划,因此造成更多的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
二、保定市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的对策
1.树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
人力资源的重要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并且把人力资源放在首要部分,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这样就可以为每一个员工提供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下面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具体过程,第一,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条例中那些传统的落伍的思想抛弃,鼓励员工形成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第二,以人为本是整个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思想,并提高一个适宜员工发展的良好环境,发展激励、保证、服务以及培训等等管理功能,并且具有开发指导的管理性能。
2.加强保定市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的规划
保定市事业单位在进行人力规划之前,先要关注企业的社会地位和环境,知道未来发展方向,了解需要那种类型的人才,之后再确定人力资源规划,这样才能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一个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社会大环境,发展的各种目标,员工的利益,产品的质量以及对外界的影响力,考虑到整体需要和实际人员之间的平衡问题,优化管理结构,科学的培养优质员工,做到人力资源管理时对人员分配合理,为企业今后的发展做准备。
3.加强保定市事业单位的培训工作
保定市企业在管理员工时会分批进行培训,分为新员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因为社会大环境在不断进行着变化,所以人力资源管理单位也要及时调整管理模式来适应发展,培养出适合社会环境和企业的优秀人才。在进行员工培训之前首先要了解大环境,之后根据企业发展方向制定培训计划,之后在进行员工的分批培训,同时超前思想也很重要。在实施的过程中要符合每个人的特点,培养不同层次的优秀人才,注重能力培养,也要探索不同途径,对重要岗位加大培训力度,努力建造一个优质的团队。
4.因人而异,创建全面的激励机制
第一,员工随着发展需要也会不同,所以要及时满足员工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员工积极性。企业还要建立不同的机制来分出不同等级的员工。还有一点,外界大环境和内部环境都在变化。社会在不断的进行着变化,企业也要及时调整管理制度来适应这种变化,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第三,员工并不只是工作者,它们是创造价值的企业主体,在进行管理时要最终并关爱他们,让他们同样关心和爱护企业这个大集体,这样才能创造更高的价值。对于激励模式,除了物质奖励在精神上的奖励同样不能吝啬,高管人员可能会更重视这一点。也要建立舒适,人性化的功能工作环境。这样持续激励下去会对企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企业另外要重视的一点就是员工的发展问题,因为员工是一个企业的力量来源,如果企业让员工看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就会更努力工作,给企业带来发展。
二、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情商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萨络维在90年代初创造了“情绪智商”,这一述语,简称情商,基本含义为:1、认识自己的情绪。知道自己现在的情绪如何,处于什么样的程度。2、妥善控制情绪。在认识自己的情绪的情况下应善于控制情绪。3、自我激励,随时激励自己振作精神,乐观向上而不受其他因素影响。4、认知他人的情绪。即能够察颜观色,清楚地了解对方的情绪以及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可能做出的行为5、人际关系的管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和待人,以诚待人。1995年,哈佛大学心理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一书,顿时引起全球轰动,情商的提出是对优秀管理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优秀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人的情绪和感情的支配,什么样的情绪和感情则往往使人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管理活动既然是一种系统的行为,那么它必须受情绪和感情的影响。而要作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则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情商。情商是人的性格的一种素质,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人的一种涵养。它包括了抑制冲动、延迟满足的克制力。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以防产生对工作不利的影响;如何激励自己经得起各种挫折,在逆境中成长;如何发奋向上、积极进取;如何为他人着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戴尔·卡耐基认为,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要靠人际关系、处事技巧。所以他的哲学思想就是如何宽厚待人,如何培养人的自信心和如何进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它的核心是自控情绪,积极向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若能自控情绪、战胜情绪,则他具有特别的智慧,而这种智慧的获得不是生来俱有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天的培养而具备的一种素质和修养。所以情商的训练已为发达国家的教育所接受,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教学生决策能力、情感的管理、压力的处理、同情心、沟通能力、坦诚、领悟力、责任感、勇于表达、合群、冲突的解决等。
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现代管理已逐渐重视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而且它将成为未来21世纪管理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每个组织内部,都是由形形的人构成的一个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群体,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若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信息的交流,则会使组织信息链条中断,人员之间的关系疏远,组织内部就不可能有团队精神的产生。很难想象,一个人心涣散、人员之间互相猜疑的组织能在竞争激励的21世纪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分析如何建立组织内部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管理通常被视为各个部属进行沟通的过程。它要求管理人员必须不断地去找寻部属所需要的,以及探查部属对其本身工作与公司所具有的看法,然后还要使部属人员知晓公司正在进行哪些活动,让部属参与管理的决策过程。在管理中强调沟通,主要包括两种方式: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是增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管理模式,也是增强管理效率,提高医院核心凝聚力,使得医院中每一项工作都能得以正常进行的保障。因此,医院要想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一直占据有利的地位,就要让医院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意识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重要性。医院中的每一位病人都需要医务人员的贴心照顾和周到的服务,这就使得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医院的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人作为医院管理中的核心,就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病人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
(二)激励机制是医院人本管理的动力。
人总要有目标、有理想才能够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进;要有一定的激励条件,才能够有不断奋斗的动力;医院中的每一位员工,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来进行刺激,才能够发挥自己更大的能力,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通过激励机制,医院管理者以满足员工的某一方面的愿望,来引导他们自觉地完成自己的工作,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励机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奖励,比如颁发奖金、荣誉证书等;另一种是精神上的奖励,比如某项荣誉称号、公开表扬等等。这些激励机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满足医院员工的需求,让他们获得更大的动力,来为医院、为病人、为社会贡献更多的力量。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人本管理的基础。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维护医院内部员工之间的和谐与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维护人与人直观关系的和谐,减少矛盾的发展,有利于医院管理工作的进行,有利于贯彻落实医院管理的人本理念。而相对来说,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又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营造良好的医院环境,使得医院中的每一位员工都能够在一种和谐融洽的环境中工作,而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医务人员更好地服务于患者,使患者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待遇。
(四)积极开发人力资源是人本管理的关键。
所谓的人本理念,就是要注重人的发展,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开发人的内在潜力,将人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发挥,从而使得人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医院管理中的人本理念的实践,就是要注重每一位员工的兴趣与特长,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从而使其能力不断地提高,同时使用恰当的考核制度,激励员工自觉地发挥自身更大的能力,为医院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五)培育和发挥团队精神是医院人本管理的目的。
要想增强医院内部各位员工之间的凝聚力,就必须要培养和发挥医院内部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够将医院建造成一个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团体。而团队精神的培养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对医院内部团队精神的培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具体可以是:明确医院未来发展的目标、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建立强有力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者的影响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等,从而在医院的每一位员工心中都形成自觉维护团体利益的意识。
二、人本理念在医院管理中的具体实践
(一)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
现如今众多的医院中,只有那些建立起有效的信任机制的医院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医院的管理者给予员工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对他们的工作持有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将员工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热情激发出来,让员工把医院作为自己的第二个家,这样,员工才能够自愿的为医院的发展付出自己的努力。医院管理者在遵守医院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在感情上亲近员工,工作上信任员工,生活上关心员工,让员工能够充分的感受到管理者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管理者对于员工的充分信任还可以大大地减少医院内部成员之间的矛盾,让每个人奋斗的目标保持一致,管理者对员工工作方面的信任,有利于员工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和监督,极大地降低医院的管理成本,让医院能够不断地发展并增强自身的实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立强大的激励机制。
有关人员通过医院管理经验的总结,得出了这样的一种规律:强大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地激发医院内部员工的工作热情,极大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满足员工的需求,来提高员工创造社会价值的效率。现代医院的主要任务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要为病患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满足病患的需求,也就是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要满足医院内部员工的需求。现如今,大多数医院对员工采取的激励机制都是为员工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住房、保险等,却很少针对员工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性质制定有效的激励手段,这就使得医院的激励机制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对于员工积极性的调动作用不大。因此,医院必须建立起一种针对不同员工而灵活变动的激励机制,让每一位员工能够通过努力工作而获取自己真正所需求的东西。通过对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加强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得更好。
(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如今,在大多数的医院中,沟通机制的建立并不完善,医院管理者与医院内部员工的沟通难以顺利进行。大多数所谓的沟通,都是领导在讲话,而员工在听。然而,员工是否能将领导的讲话真的听到心里去?这一点却不敢保证。因此,领导的指导方案和策略难以对员工发挥作用。另外,这种沟通方式的一大弊端就是员工很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与见解,领导无法通过沟通来明白员工最需要的是什么,也无法得知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就导致了领导在对医院进行管理的时候难以发挥真正的作用,管理效果不明显。因此,要想加强对医院的管理,必须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让管理者与员工能够顺利地沟通,从而明确对方想要表达的内容,员工可以根据领导的指示做出正确的工作,而领导则能懂得员工真正的意愿,从而对管理方案进行调整,使其更加符合人本理念,员工的工作被认可,需求被满足,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进一步促进医院的长久发展。
当前经济模式下的医院文化管理需要改变以往较为传统的经济价值观,由单一、被动的服务模式转由向服务育人而且因人而异的人性化、多元化服务理念。以人为本是以人的综合需求逐步发展的,摒弃了以往传统死板的物化管理模式,从根本上促进了医院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工作风气,为医院文化的全面革新提供了最新的驱动作用。现如今,我国的医疗事业人本管理的服务理念尚未成熟,仍存在一定的漏洞仍需要扎实基础,促进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1 人本管理理论的定义
人本管理最为企业的管理理论主要是旨在企业的管理中实现员工发展与企业发展的"双赢"效果,有效的发挥了人的价值,并使企业与人共同创造价值。综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局势来看,人本管理理论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其医院的文化管理中效果更加突出。随着人本管理理论的发展,在医疗事业急需要通过人性化特点的各因素方面探寻疾病的治疗和病因分析,多元化、多维度的角度审视健康问题。在医院文化中强调以人为本,回归人类的精神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医疗技术,更可以更多的关注患者本身的精神需求,更多的关注和照顾患者。
2 医院实行人本管理的必要性
2.1人本管理体现的是医院先进文化发展方向 传统的医院文化管理方面往往只是通过表面手段,例如:给员工加工资,发奖金等方法激励员工的工作斗志,然而此类方法过于死板,不够灵活,没有从根本上端正员工的工作心态,很难支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人本管理则避免了单一死板的管理方式,首先是根据员工的属性需求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工作理念,应员工之所想,将医院文化建设的综合目标与人本管理的理论结合起来,逐步激发员工工作的创新能力,提供医院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
2.2以人为本体现了医院的本质特点 人是单位的灵魂,医院是以人为基础的医疗服务单位,其服务对象直接面对的是社会人群,医院文化、医院的战略目标等最终体现在人的工作成果上。所以医院文化必须要做到人本管理,围绕人性特点、人文文化的特点,开展各项自我创新、共同进步的人本管理工作。人本管理工作时刻渗透到医院文化中,包含医院管理方向、医院精神风貌及医院品牌形象等。
2.3以人为本稳固了医院文化的发展 医院是否提供患者良好的人性化服务质量影响了医院文化的公信力,医院必须要医务工作者端正工作态度,牢固服务理念,深化服务精神,营造一个以人为本的人机构,以患者为中心,才能提升医院文化的精神力量。不断的人本管理,平衡医院内员工的利益保障、确保医院内患者的精神需要,激发医院优秀员工的工作潜力,才能稳固医院文化的快速发展。
3 医院文化与人本管理的实践方法
3.1明确医院文化的发展方向 首先要认识到医院的发展方向,确定精神特点,摒弃医院必须遏制的不良风气,遏制物质拜金思想的滋生。通过明确医院的发展目标,在人本管理的方法下进一步凝固员工的工作斗志,推动医院的全面发展。
3.2发扬医院以人为本的医院精神 不断丰富医院的精神文化,树立医院以人为本的精神旗帜,发挥员工的主体意识,让员工主动爱医院、爱患者、爱工作,恪守其职救死扶伤,增强医院员工的使命感。发扬壮大医院人本管理意识,应予时代的发展需求,丰富医院文化的内涵,开拓医院文化的发展动力,促进医院文化的进步。
3.3树立并牢固医院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 通过开展医院便民服务,改善医院服务环境,规范医院服务质量,杜绝服务忌语,丰富医院的人性化管理工作。通过文明用语、爱心指导、出院随访、心理咨询等,树立医院良好的服务态度,强化医院人本管理的基本宗旨,明确患者的病情和情绪变化,满足患者的基本需求,牢固医院文化的发展力度。
3.4培养专业的医护团队、扎实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需要培养一个专业的医护团队,尊重各领域优秀人才,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保证人才的培养资金供给,开展思想报告研究工作和定期的人才交流活动,在医院人才中不断引进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围绕党的思想方针,坚持人本管理的建设理念,提升医院科室的创新力度,扎实医院的文化建设工作[1-3]。
4 结语
社会的进步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生活水平,越来越强调人性的需求理论,所以社医院文化的发展强调人本管理。人本管理体现的是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不以人的生物学生理需求为基点,总体上是将人以"经济人"的观念进行自然、科学的人性化管理。人本管理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基本需求和意志力特点,引导人积极主动的实行各项管理工作。传统的医院文化是系统性的管理工作,然而面对反复繁杂的经济竞争必须要及时转换到人本管理中,从本质上对医院文化进行质的转型。
参考文献:
艾丰(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企业内部是三个人,一个叫所有权,一个叫经营者,一个叫劳动者,我觉得我们现在很多企业管理之所以搞不好,是因为这三个人没有搞清楚。比如说,他是一个劳动者,我们过去给他一个概念你是主人,主人政治概念是不错,但是产权概念出了问题,他不是投资者,他怎么成了主人?我觉得应该搞清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怎么搞清楚?三者定位以后,有四句话,各就各位,各行其道,各尽其职,各得其所。所有者认收益,所以关键问题在于经营者,看经营者怎么定位。
主人概念在产权上一定是所有者的概念,你是所有者,还是你不是所有者,你是出卖劳动的。这三个清楚了,我们的管理渠道就不一样,我们中国企业,我认为就是这个不清晰,这个不清晰你用其它的,根没做好,其它绝对不行。不光是国有企业,私人企业都有这个问题。一个私人企业家有一次跟我说,我那,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个企业的工人没有主人翁的感觉怎么办?我说怎么办?你把你的资本分给大家,大家都是主人了,你愿意不愿意?如果你不分给大家,那么你出钱让他们来打工,赚钱多了给你,有什么不好呢?我说国企过去的毛病就是劳动者不是劳动者,要当所有者,而且对市场不负责。现在给你打工的,按照合同该解雇就解雇,管理也好管了,为什么还要红杠呢?
国有企业是一个机制
张国有(北京大学教授):有一种主人,艾老师说是产权主人,这是对的。我们还有一种主人,就是说他是企业发展的主要力量,主要用他推动企业发展。国有企业产权的主人是政府,所以国有企业可以叫做政府企业。在产权上这个企业是谁,很重要,因为这决定企业的命运。但是这个问题解决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动力跟能力的问题。台湾曾经有一个企业给我印象很深,它最初的时候是民营企业,经营得不好,后来当局往里面注资,注到百分之八九十就是公营企业了,但是它长期以来叫公营的体制、民营的机制,因为总经理上台的时候,就跟当局讲,你除了重大项目审批以外,其它组织结构的确定、人员的招聘、工资制度的变动都由企业、都由我说了算,要不然我不干。确实经济部除重大项目审批以外,其它项目统统由企业来做。美国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经济学家,叫夫里德曼,跟台湾老总辩论,就是政府管得越少越好,不管最好。老板说我公营企业照样可以管得很好,夫说你可以让一只猫汪汪叫,你不可以让所有的猫都汪汪叫。后来这个老板到“经济部”做事了,台湾岛很多公营企业照样管不好。因为公营企业是一个机制,一个企业可以管得好,但是这个机制有很多限制条件,这个机制很难管。
1研究目的
运动员培养投资和投资回报、运动员劳动收入分配等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已经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1]。运动员劳动成果的归属判定,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关系到体育劳动领域收入分配效率与公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以制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为基础,研究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探索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原理。
2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2.1收入分配理论回顾
收入分配是社会成员之间经济利益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新的生产过程继续进行的必要条件。收入分配关系到经济资源的配置,也关系到社会经济制度的运行,收入分配问题是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经济学上的收入分配理论一般可分为3种:西方经济学收入分配理论、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和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西方经济学分配理论本质上是要素价格论,确立了要根据各要素在财富生产中的作用和贡献来对称地分配财富的原则。马克思收入分配理论的核心是按劳分配,其收入与分配理论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基础之上,收入分配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按劳分配是建国以来我国实行的主要分配制度。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是一种现代收入分配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决定贫富的关键,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能提高收入分配中劳动收入所占的比重,减少财产所得所占的比重,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和不平等[2-5]。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从人力资本视角说明了个人收入差距的原因,建议政府和个人加大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收入分配理论对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2.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6]。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要“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允许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就是按投入的劳动与投入的资本、技术、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进行分配[7]。在市场经济下,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是马克思的按劳分配理论和西方收入分配理论的结合,即在公有制的社会形式下,科学地吸收西方分配理论的合理成分,形成对按劳分配理论有益的补充。这一分配理论被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理论突破了将生产要素排斥在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之外的传统观念,是对的重大创新和发展,为深化我国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社会分配方式指明了方向[8]。
2.3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入的分配制度,与生产中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有关,与运动员在生产中的地位有关。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方式是由运动员在生产劳动中的生产方式决定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产生的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斯大林)[9],决定产品的分配形式。按劳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所有制基础是生产资料私有制或多元化所有制结构。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改革后,劳动的性质分为为国家劳动和为私人劳动。运动员为国家劳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运动员劳动收入的分配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运动员为私人劳动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私有制或多元所有制结构,运动员劳动收入的分配应以按生产要素投入量为尺度。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运动员劳动的形式和产品的经济属性都有所不同,产生不同的收益结构和收益形式。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3运动员与企业、国家的劳动关系
3.1资本雇佣劳动
运动员劳动力与其使用者之间是雇员与雇主的关系。以运动员参加比赛为例加以分析,运动员代表企业或俱乐部参赛,运动员的劳动即是受资本雇佣的体育劳动,雇主是企业等物质资本的所有者。运动员把人力资本的暂时使用权出让给物质资本所有者,替雇主劳动,他们的劳动就是一经提供随即消失的、没有独立的物的形式的体育运动。它们对劳动力的买者来说并不是消费对象,而是专供出卖的商品,观赏竞赛表演并因此而付费的观众是这种商品的消费者。运动员的劳动产品出售给观赏比赛的消费者后,除了能够为资本所有者收回购买劳动力的支出,还能为其带来利润。资本所有者不是为了消费雇佣劳动者劳动活动的使用价值,而是将其作为商品卖出去,以达到获取更多财富的目的。运动员受资本雇佣的劳动是生产私人产品的生产劳动,资本雇佣条件下,雇主(企业)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力商品买卖关系,工资就是运动员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按劳分配的结果。运动员劳动力的使用创造超过雇主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格,即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带来价值剩余,运动员人力资本经济收益是生产利润。资本雇佣运动员的劳动关系的出现是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必然,运动员受资本雇佣参加体育劳动将是未来体育生产中一种主要劳动形式。
3.2国家“雇佣”劳动——运动员为国家服务
国家利用国民收入组织运动员训练和参加比赛来满足大众体育需求或国家政治需要,这种体育生产劳动关系就是国家组织招募运动员为国家公共事业服务,国家从财政收入中拿出资金作为运动员训练、比赛的工资及奖金。运动员把劳动力的一时的使用权让给国家,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体育表演的观赏者是真正的消费者,但他们所享受的体育表演产品并不是花钱购买的,国家没有把运动员的劳动产品以商品的形式卖给消费者,国家只获得了运动员劳动产品单纯的使用价值。运动员为国家服务的比赛是同社会(国家)公用收入相交换生产公用消费品的劳动。这种劳动关系下的生产是体育生产的一种重要形式,竞技体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是这种劳动形式存在的基础。
在为国家提供体育劳动产品的生产中,分为专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和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劳动关系具有一定的“雇佣”色彩,尤其是职业运动员代表国家比赛(国家“雇佣”运动员劳动),是公有的生产资料同劳动者个人私有劳动结合的方式。但这种所谓的“雇佣”与资本雇佣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国家“雇佣”运动员参赛的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满足国民体育需求或国家政治需要,如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即使因市场运作获得赞助而产生一定的经济收入,也是用于弥补体育比赛资金的不足,“雇佣”的目的不是获得经济利益;第二,运动员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是劳动力的买卖关系,是运动员自愿代表国家参赛,把为国家服务当作光荣的义务。
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改革,竞技体育项目职业化发展是其努力的方向,运动员群体中专业运动员比例将减少,职业运动员比例将增加。在这种条件下,国家对职业运动员的“雇佣”机会将增多,如目前代表国
家出战的足球运动员、篮球运动员都是职业俱乐部运动员。
4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依据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关系,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享有直接分配权的是运动员、教练员、企业和国家。本文中的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力,是指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体在收益分配中的地位,突出强调的是对收益的占有能力,收益分配力的确定以收益权的强弱为主要依据。
4.1运动员个人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4.1.1投资结构和特点决定运动员个人拥有较强的收益分配力
运动员的个人投入包括经济投入、时间投入、劳动投入、精神投入,既有货币投入也有非货币投入[10];既面临机会成本,又要承担投资沉没的风险。运动员个人在其人力资本形成中有大量的投入,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
4.1.2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决定其参与博弈的谈判力
运动员在其人力资本所有权安排中获得的谈判力是其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力获得的关键,这种谈判力是由运动员人力资本产权的特征内生决定的,主要表现为运动员人力资本高度的资产专用性、运动员对其人力资本的“天然”占有和运动员人力资本实际使用者的惟一性。体育服务产品的价值主要来源于运动员人力资本的创造力,运动员人力资本对特定体育组织的专用性程度越来越高。这种高度专用性增加了运动员占有人力资本收益的谈判砝码,即谈判力,运动员人力资本与其载体的生理关系决定运动员对其人力资本的“天然”占有。虽然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运动员个人可能不是主要的货币投资者,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控制权不在本人手中,但运动员在其人力资本收益中始终占据主动地位,即巴泽尔所说的“主动资产”。“当人力资本产权束的一部分被限制或删除时,产权的主人可以将相应的人力资本‘关闭’起来,以至于这种资产似乎从来就不存在”[11]。如果运动员人力资本的使用权被别人控制,就剥夺了运动员运用个体人力资本获取荣誉、创造价值的权力,一些运动员可能以异常表现消极或积极地使用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控制者博弈,其结果是造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能力的降低,最终给人力资本投资者造成损失。个体人力资本的实际使用权属于个体,为最大限度地激发运动员人力资本潜力,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当中,运动员本人对其人力资本的分配力永远处于最强地位。
4.2国家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4.2.1国家税收
国家投资竞技体育是将竞技体育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全体国民,国家有权分享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满足大众竞技体育需求和国家政治需要是收益的核心。国家或者作为投资主体身份,或者为个人、企业的投资和运动员的成长提供适当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始终参与对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投资。国家经济收益通过国家税收获得,国家税收是刚性的,在本文分析范围内与其他收益主体间没有博弈关系,当有税收发生时,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发生在税收之后。
4.2.2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项目协会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项目协会是国家体育总局直属事业单位,是单项运动协会的常设办事机构[12],显然属于国家政府部门序列。作为政府部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的开支来自中央财政,本身没有生产经营的职能。“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正在逐步转轨,朝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方面迈进”[13]。在竞技体育行政管理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并行过程中,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为了在职能上与我国竞技体育体制市场化改革相适应,逐步向半实体化单位过渡,多数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成立市场开发部,负责项目的市场运作。项目的市场运作收入成为中心运转的资金来源之一,对弥补运动项目发展资金不足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是国家机关下属事业单位,但具有一定的企业成分,对专业运动员或以国家队运动员身份从事私人产品生产的利润有一定的分享资格。
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的核心任务是发展竞技体育运动,分享运动员劳动收入的目的也是为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资金,而不是单纯的赢利。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协会的收益获得要靠规模效益,即靠我国各项目竞技运动水平的全面提高和更多项目的市场化发展提高收益额度,对于某个具体商业活动收益的分配力,应该是较弱的。
4.3企业(俱乐部)、原培养单位的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在运动员的成长过程中,培养单位对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有大量的经济投入。职业运动员的培养单位——职业体育俱乐部,出资者一般是企业;专业运动员的培养单位是省(市、区)级体工队或体校,主要出资者是地方政府。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投资主体理应是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主体,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具有较强的分配力。但是,目前许多俱乐部的赞助和大部分收益由各单项协会支配,俱乐部所得很少,违背“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经济规律,这种计划与市场不分的方式不利于各俱乐部自身的发展建设和竞技项目的市场化改革。
4.4教练员收益权与收益分配力
教练员是目前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的实际分享者之一,也是运动员认可的可以分享其人力资本收益的个人。教练员靠出让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获得工资收入,参与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在专业运动队中,教练员是受国家指派的国家服务人员,国家按其劳动量及劳动贡献提供工资和奖金;在职业俱乐部中,教练员受俱乐部雇佣,为俱乐部服务。教练员是具有高级技能的劳动者,对俱乐部劳动剩余具有分享的资格。在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过程中,教练员虽然没有进行货币投资,但却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和精神投入,参与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显效阶段,教练员应该获得运动员人力资本的部分收益。所以,教练员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有一定的分配力。
教练员获得的经济收益包括奖金和教练员人力资本对劳动剩余的分配,这是教练员人力资本收益问题。教练员以其人力资本投入到运动员人力资本的生产中,运动员人力资本价值变现后,教练员凭借其人力资本投资获得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享。教练员的执教活动,也是其人力资本的积累过程,在运动员成名后,教练员也会成名,其人力资本含量也会迅速增长,也会带来各种收益,如2006年带有上海申花队主教练吴金贵肖像的广告牌一直出现在上海市区的显赫位置。
4.5不同劳动关系下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体分配力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因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产权主体多元化,收益主体与之相对应。所以,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合理的分配模式是建立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享机制,由国家、企业、个人按照分配力强弱,共享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
国家队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运动员、来源单位、教练员、中心或协会,分配力次序有可能因各投资主体投资量的次序改变而改变。例如,国家女子柔道队中的辽宁籍运动员,运动员人力资本形成中主要投资者是辽宁省柔道队;奥运冠军刘翔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投资者是田径运动管理中心。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时,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应充分考虑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私人投资为主的特点,保证职业运动员和俱乐部的经济收益。
5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的产生及分配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
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下面对体育比赛和运动员广告两种生产形式的分配制度和分配原理进行具体分析。
5.1体育比赛产品收益产生及分配
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过程包括参加体育比赛和从事广告等商业活动,参加体育比赛是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核心效用。竞技赛事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指无形资产形态的产品组合[14]。下面以运动员人力资本的比赛产品收益为例,对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产生及分配原理加以分析。
我国运动员的劳动分为为国家服务和受资本雇佣劳动形态。运动员为国家服务,指运动员代表国家参赛或以其他形式为社会提供体育公共产品。这种产品在供给形式上也有一定的私人与政府联合供给的成分[15]。在运动员为国家服务、为社会提供体育公共产品的比赛时,不同项目运动员付出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是相同的,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要表现为社会收益,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当中以按劳分配为主。国家收益表现为国家政治需要或大众体育需求的满足;运动员和教练员的个人收益表现为工资、奖金以及人力资本存量的提升;企业收益表现为知名度的提升。
资本雇佣运动员劳动,指运动员将人力资本的暂时使用权出让,参加商业性比赛或商业活动,为社会提供私人体育产品或其他私人服务产品。运动员被资本雇佣劳动参加体育比赛或商业活动,是运动员为社会生产私人产品,不同项目运动员劳动力价格不同。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和多种所有制条件下,以商品的形式通过市场来优化配置,并和物力资本具有同样的一般属性——保值增值,即能为其所有者凭借其财产权带来一定收益。运动员人力资本在生产中,通过转化为商品,即运动员把自己的人力资本的使用权暂时出售给企业,继而转化为企业的可变资本,企业再把所购买的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可变资本投入到赛事产品的生产,通过运动员人力资本对体育服务效用的增进,创造超出预付资本价值的生产利润。在价值创造的问题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对此进行了深刻的论述,劳动价值论认为创造剩余价值的是活劳动[16]。在体育产品生产中,可以认为价值创造的最终源泉在于异质型运动员人力资本,人力资本通过与非人力资本的结合与使用能够增进体育服务的效用,创造新价值,不同含量的运动员人力资本创造不同的效用,即生产剩余不同。体育产品生产的物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生产资料,包括资金、体育设施、运动器材、相关服务设施等的集合;体育产品生产的人力资本是以资本范畴界定的劳动力,是资本化的劳动力,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赛会工作人员等所提供的劳动力,而运动员人力资本是在产品生产中效用最大的人力资本要素。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相对立,又统一于资本范畴的共性之中,它们的社会属性是相通的,同为财产或资源。资本雇佣劳动中,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主要表现为经济收益。运动员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在资本市场上出现,人力资本价格是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运动员工资就是劳动力价格。所以,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当中,应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运动员人力资本国家收益的形式是税收;运动员和教练员个人收益形式是工资和索取生产剩余;项目中心或协会作为半企业化部门,可以提取少量利润;职业运动员人力资本企业收益的形式是生产利润。
图1中个人指运动员和教练员,国家包括国家税收部门和国家体育总局下属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
5.2广告收益产生及分配
无论是职业运动员还是专业运动员做广告,其经济属性与其他社会名人做广告无本质差异,从事广告等商业活动都是受资本雇佣,广告收益的分配遵循按生产要素报酬分配。
图1比赛产品收益产生及分配原理图
5.3资本雇佣劳动中运动员人力资本参与价值剩余分配原理
优秀运动员“身价”高昂,表面看来是由供求关系决定运动员劳动力价格,但这并非运动员工资来源的本质。运动员人力资本是运动员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表现为运动员比赛中的竞技能力及因此而获得的影响力等精神存量。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共同创造体育产品生产利润,物力资本的投资获利已是生产行业人们习以为常的一般规则,但对于人力资本如何制度化地分享生产利润却缺乏规范。资本雇佣运动员劳动从事体育产品生产,在劳动产出大于投入时,产生劳动剩余。在生产中的要素投入为:
生产要素=劳动+资本+自然资源+企业家才能
运动员参与体育生产,不仅投入劳动要素,更重要的投入是资本要素,优秀运动员人力资本在体育生产中高度稀缺,运动员人力资本要素价格才是运动员劳动力价值的主体。所以,运动员作为体育产品生产中的劳动者,投入了劳动要素和人力资本要素:
运动员生产投入=劳动要素+资本要素
上文已经分析,资本雇佣运动员从事体育生产,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中是按生产要素报酬分配,则运动员的工资表现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工资,即一般劳动力价值;第二部分是对生产剩余的分配,这个生产剩余包含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
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工资+利润,即运动员一般劳动+运动员人力资本工资+劳动剩余分配。
职业运动员高收入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运动员拥有与企业的谈判力。明星运动员资源极度稀缺,雇佣困难,使运动员拥有与企业谈判的“本钱”,凭借其人力资本投入获得对体育生产剩余的索取。而一般运动员则不具备与企业的谈判力,只是普通的被雇佣者,除去提供劳动之外一无所有,只是个“打工者”,与企业处于不平等地位,没有索取生产剩余的能力。
运动员人力资本决定体育竞赛产品的经济价值,没有优秀的运动员,体育竞赛的观赏性就会下降,受社会关注程度就要降低,赛事市场开发的经济效益必受影响。自马家军退出赛场,多年以来,全国田径锦标赛一向是观众寥寥,然而在2006年的比赛中,石家庄裕彤体育中心比赛门票售罄,比赛组委会意外盈利,其原因就是本届比赛有刘翔参赛。110m跨栏比赛一结束,观众几乎走光,运动员的商业价值可见一斑。运动员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由运动员劳动力转化而来的价值,这种价值能够增进体育服务产品的效用而创造新价值。运动员人力资本创造了新价值,运动员作为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仅要获得劳动力价值——工资,而且,还应该参与运动员人力资本创造的价值剩余的分配。运动员个人作为其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之一,参与体育生产剩余的分配,就是目前优秀的职业运动员高工资的秘密。
6结论
1.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制度是由生产过程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的,在运动员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运动员与物质资本所有者在生产中形成不同的劳动关系,形成不同的生产方式,由此决定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是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结合。
2.我国运动员的劳动分为为国家服务和受资本雇佣劳动形态。运动员为国家服务、为社会生产体育公共产品,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以按劳分配为主。资本雇佣运动员劳动,是运动员为社会生产私人产品,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以按要素分配为主。
3.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的分配力由强到弱的顺序是:运动员、来源单位、教练员、中心或协会。分配力次序有可能因各投资主体投资量的次序改变而改变。职业运动员为国家服务时,在运动员人力资本收益分配中应充分考虑人力资本私人投资特点,保证职业运动员和俱乐部的经济收益。
4.运动员对其人力资本的天然占有、运动员人力资本实际使用者的惟一性、资产专用等特征决定运动员的分配力永远处于最强地位,运动员人力资本只能激励,不能压制,否则可能造成运动员以对抗的方式与管理者博弈,造成运动员人力资本生产能力降低。
5.资本雇佣
劳动中,运动员投入到生产中的是一般劳动和运动员人力资本,运动员有权参与劳动剩余的分配。运动员参与体育劳动剩余的分配,是目前优秀职业运动员高工资的经济学原理。
【参考文献】
[1]刘平,张贵敏.论我国运动员人力资本研究的当代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1):1-4.
[2]张作云.评西方收入分配理论[J].高校理论战线,2001,(12):54-55.
[3]孙祖芳.现代西方收入分配制度的变迁——理论、实践与思考[J].社会科学,2002,(11):26-30.
[4]陈应鹤.人力投资与经济增长[J].社会科学,1991,(6):73-76.
[5]张东辉.人力资本理论与人力资本投资[J].山东社会科学,1992,(2):30-34.
[6]卫兴华,林岗.政治经济学原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7]赵广山.试论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J].经济评论,1998,(6):39-43.
[8]刘思尚.对我国目前分配制度的几点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2):29-32.
[9]刘树成.现代经济辞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10]张贵敏,曹继红.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转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5):1-6.
[1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6):71-80.
[12]国家体委.国家体委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暂行规定[Z].1997.11.
[13]国家体育总局.关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工作规范化有关问题的通知[Z].2001.10.
这其实混淆了"自然人"和"职业人"的概念。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把员工由"自然人"培育为坚实的"职业人",把自然人的"付出劳动",转化为职业人的"角色绩效".
因此,企业的"以人为本"真正的含义是为"企业以人的绩效"为本。
企业如何以绩效为本?
如果企业是以人的绩效为本,那么我们就会问:企业如何实现以人的绩效为本?如何实施?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看看绩效管理是什么。
绩效管理不只是绩效考评,通常应包括绩效计划和回顾,就是强调了这个互动沟通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部分:在工作完成前发生了什么和在工作完成后发生了什么。但是不止这些,高效的组织利用绩效管理把企业战略和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到每个层次,保证每个团队和个人都有理解。什么是公司要求,他们为组织策略和方向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如何保证这些贡献一定是能够实现并且具体实施和发生,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任何一个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界定"人"在企业中所处的角色和结构。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规范清晰地说明期望员工做些什么,应当怎么做,在什么样的情况和环境下履行哪些职责。通过绩效规划和检讨的实施实现绩效系统的动态管理。
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是对工作流程的管理而非"人"的管理。组织的系统规划直接决定和影响了绩效目标的设定。价值产生于流程。基于此,绩效管理系统实施中个人角色的衡量关键步骤是确认KOA(主要结果范围),根据组织或部门总体绩效目标分解和定义个体"人"的主要结果范围的内容。
比如,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可以概括为行政管理、技术发展、生产活动、销售、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本运作六大类,作为经营管理的执行者或企业某项具体活动的管理者就要求用组织总体要求做指南来发展自己的KOA.利用P/I(绩效标准)和KOA进行交叉分析,能够清晰地列出和界定绩效管理的核心要素和执行标准。例如新产品的发展要求在本年度某年某月某日前提供至少两种可供销售的新产品;该产品的研发不得超过预算值的2%等。
绩效沟通的重要性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不断检讨和持续改进的系统。在系统动态更新的过程中不断确认和改进"人"与"情境"的融合度。为了使组织的绩效管理达到更高的效益,完善的绩效沟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员工和主管之间的绩效沟通,一方面可使部属对其绩效表现好坏的原因及工作表现的优缺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可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机会,以了解员工工作所面临的情况及部属需要哪些协助;同时,通过绩效沟通过程的实施,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础,由双方共同规划未来的工作计划与绩效目标,实现未来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无论怎样,绩效沟通都要把握住以下几点:
1、主管要给员工回馈和肯定;
2、改进与发展计划的制订;
3、通过沟通使员工得到不断的激励;
4、沟通公平而且客观。
更重要的是,在沟通过程中双方都要能够敞开心扉,以坦诚态度同心协力地解决问题,以达到绩效沟通双赢的目的。
绩效管理和创新空间
绩效管理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以人为本"价值体现和衡量的工具与桥梁,强调可衡量、时效、可执行,但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无限的,做到可衡量难乎其难。怎样在以人的绩效为本的管理理念基础上,继续保持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
回答此问题时,让我们回头看看绩效管理对"人"的假定条件。如果我们假定人都没有自觉性,必须通过流程管理约束,那么企业就无需"人力资源"的概念,只需用无思想、无目的的机器人完成任务。相反,如果绩效管理是通过标准的制订和流程的细化更好地解放人的创造性,每个人都能够达到自我管理,通过流程管理解放出的人的时间价值都能投入到更多的创造和开发上,则绩效管理和创新的矛盾根本不存在,反而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资源和资本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资源是自然形成、未经开发的,而资本却经过精心的开发和筹划,成为企业产生利润的基础。其次,资源和资本在使用上考虑的角度完全不同,如果要资源,人人都想要最好的,钱越多越好,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但作为资本,人们就会更多地考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会在乎成本,会考虑利润。第三、提到资源人们多考虑寻求与拥有,而提到资本人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其增值生利,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本,资本是开发利用了的资源。
1、在人才招募上:如果我们正在找工作,我们读十份招聘广告,会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的内容十分雷同: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历,能流利地使用英语等等,难道有这么多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是一样的吗?
我曾听一个年长朋友抱怨过,他工作的公司在招聘时要求能流利地用英语交流,那时,这个要求很普遍,为了找工作,他在应聘前还真在口语上下了不少功夫,应聘面试时与考官侃侃而谈,顺利过关,结果工作快半年了,除了"Hello"之类的就没说过什么英文。还有的公司,招聘话务员,要什么:"本科以上学历,英语四级以上,能用关于交流。"本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公司,从来没有做过对外贸易,资源浪费啊!也许他们是为了长久之计吧!
上述的招聘就是将人作为资源,只片面地追求好,不论是否需要,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流利的英语等,只要别人要求,我就要求。这种招聘方式,或者会为企业增加不必要的人力成本,或者成为员工队伍不稳定的根源。终将回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一个人的能力不同,其对薪金和发展前景的要求就会不同,一个不太会讲英语的人和一个能流利地进行英语听说读写的人对薪酬的期望会有很大差别,同样,一个营销专业毕业的大专生和一个MBA或EMBA对薪酬的要求更会大不相同,一个人具备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就为他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使其容易不稳定,同时,由于他们投入了大量成本才成为了较为稀缺的人才,社会提供给他的报酬水平也会较高,一个企业如果想招募并留住这样的人才,只能按社会标准付给他较高的薪酬,这就意味着我们增加了成本。如果,我们将人力看作资本,这是我们会很自然地考虑一个问题:我们多付的成本能否给我们带来收益?
假设一个企业只做国内贸易,估计在一年之内都不会与国外公司打交道,如果招聘时非要求良好的英语水平,这对企业来说只会带来两种结果:
(1)增加工资成本。本来销售部的工资成本可能是15000元/月,由于要满足高素质员工的薪金要求,使工资成本增加至30000元/月,而增加的15000元成本并不给企业带来任何价值。这样做不是白白浪费吗?
(2)造成流动,增加招聘培训成本。如果公司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招来的员工在了解到他们的收入状况后会产生不满,然后另谋高就,这样,不仅使公司已支出的招聘培训费打了水漂,还得不断再去"浪费"招聘培训费用,以维持公司在人才上的高要求,而这些增加的成本也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
2、在人才的使用上:一个公司招募了一个新员工,在招聘时其条件完全符合公司要求,但试用期结束时,该员工却未能完成公司的工作,因而被解聘,这是谁的过错?公司?员工?
我们很难说这完全是一方面的过错,但我们知道,对同一个员工来说,将其视为资本或视为资源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孙先生的故事。
孙先生大学毕业后应聘到甲公司做销售员,三个月过后,被炒了鱿鱼,于是,孙先生又来到乙公司,销售业绩却很不错,不到一年,就被提升为销售主管,同样一个人,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表现?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在招聘过后,甲、乙公司都做了些什么。
孙先生来到甲公司后,人力资源部让他填写了各种表格,然后,就让他到销售部上班。销售经理将一摞产品和公司的介绍资料给了他,安排他去行政部领了笔、本等用具,向他介绍了部门的其他同事,最后,给他下达了销售指标,并让他坐到办公桌旁开始工作。孙先生没有销售经验,由于拿到的资料是公司发给客户的宣传资料,对产品的介绍很简单,孙先生对产品是什么也不甚了解,只能自己瞎闯,结果三个月过去了,仍是一头雾水,不要说完成销售任务,根本就没开张,结果被炒了鱿鱼。
在乙公司孙先生有着不同的经历,到人力资源部报到后,人力资源部对他们进行了关于公司文化、公司发展史、公司规章制度等方面的培训,使孙先生对公司有了全面的了解,到了销售部,又受到产品知识、销售技巧等方面的培训,随后销售经理亲自带他到销售现场观摩其销售过程,在这之后,才让他独立进行工作。在每周的销售例会上,销售经理还会不断组织大家对销售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孙先生不笨不傻,在这种周到的训练和辅导下,很快就入了门,加上孙先生勤奋敬业,销售业绩迅速上升,渐渐成为销售员中的佼佼者,很快就被提升了。
甲、乙公司对人才不同的处理方式反应了不同的人才观,甲公司将人才仅视为资源,只要招进来,就算完成任务,而乙公司将人才视为资本,根据企业的需要不断对其进行经营开发,使其升值,成为企业的利润来源。两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甲公司在感叹"人才难求",一直忙于苦苦寻找好的"人力资源",乙公司却人才济济,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而实际上他们拥有同样的资源,就像他们都招聘过孙先生一样。
现在,我们了解了将人力作为"资源"和"资本"的不同做法和不同结果,我们知道只有将人力视为资本,才能最经济地拥有人才,并拥有充足的人才,并使人才不断成长,为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利润,那么,我们应如何将"人力资源"变成"人力资本"?
二、人才招聘
1、招聘前进行规划:现在许多企业尚无能力做全面的人力资源规划,但起码在招聘前应有一个针对本次招聘的规划,这个规划应包括如下内容:。招聘的目的:为什么要招这个人?。应聘者的工作任务:招进来的人将完成哪些工作。对应聘者要求:为完成上述工作,应聘人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2、追求"门当户对"
农夫娶到公主当然是美事一桩,但如果日后因农夫养不起公主而遭公主抛弃,那还不如开始就娶个村姑,白头偕老,和和美美过一生。招聘人才也是这样,不要一味追求水平高,而要追求经济适用……根据企业的需要确定招聘条件。在前面我们已经分析过,过高的要求将造成人力成本增加或人员流动频繁……增加透明度,充分确认合作意向。人力资源部应该尽力为企业吸引人才,但吸引人才应靠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政策,而不要仅靠招聘技巧。"骗"进门,留不住,不如当初就不让进门,因此,在招聘时应与招聘者充分沟通,首先,应让应聘者了解他到公司后将要完成什么工作任务,需要具备哪些技能,以使应聘者能判断自己是否喜欢并胜任这份工作,其次,应该向应聘者客观地介绍公司能提供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这样,虽然损失一些人才,但愿意进入公司的人会相对稳定地为公司工作,从而减少因人才流动造成的招聘和培养等费用的损失。
三、人才使用
1、人才开发:
(1)人才开发的目的:
使社会人才成为企业人才。虽然我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的基本素质做了基本的规定和审核,但要想使应聘者的能力能充分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培训。例如:当我们招聘一名销售代表时可能会要求他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但如果我们不对他进行有关公司和产品知识的培训,他还是不能很好地向客户介绍我们的公司和产品,只有提供相应的支持,员工的才能才会被开发利用,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使人才适应企业的变化和发展。随着市场的变化,企业也会不断发展和变化,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会不断变化和提高,而企业不可能靠频繁地换人来适应这种变化,唯一可行的方法是根据企业的需求不断为员工提供学习提升的机会,使员工的能力不断增长,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从而降低人才成本,为公司节约资金,变相的为公司企业增加利润。
(2)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
人才开发的主要方法是培训,培训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即可以是参加培训课程,也可以是在工作岗位上的辅导和训练,还可以用鼓励员工自学的方式使员工自己通过读书、上学、进修等方法来进行自我培训,因为是以为企业开发人才为目的,因此,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应从企业对人才知识技能的需求出发,鼓励员工按企业的要求去不断提高自己。
2、人才使用:恰当地使用人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使其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并能引导员工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从而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人力资本与其他资本相比有其独特性,即其创造利润的能力有很大的弹性,一个工人可以每天生产20件产品,也可以每天生产50件产品,一个销售员可以每年带来10万元利润,也可以每年带来40万元利润,这关键看企业如何去使用员工。从人力资本开发的角度来讲,员工的合理使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要想使人才创造最大价值,就要为员工提供工作所需的各种支持,包括相关的培训、相应的办公设备、其他部门的配合等等,这样,员工的工作才能得心应手,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大效益。超级秘书网
(2)激励:
激励的作用:激励一方面可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为企业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可以对员工进行引导,鼓励员工去做正确的事,使员工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使人才增值。
激励的方法:激励可以通过满足员工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种方法去实现,满足物质需求可以通过工资、奖金、福利等多种方式实现,满足精神需求可以通过提供晋升或发展机会、感情关怀、工作成绩认可等方式来实现。
谈了这么多,目的还是想把公司的人力资源观提升为人力资本观,但还有待于试行。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实行中会有迅速改进,最终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
参考文献:
1.《企业经营战略概论》刘仲康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12
2.《企业管理咨询》刘仲康主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1
3.《细节决定成败》汪中求主编新华出版社,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