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7: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影像检查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影像检查技术论文

篇1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的必修课程之一,它由多门学科交叉而形成,是探讨和研究以及使用医学影像设备对人体进行检查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技术。本门课程主要包括:X线检查技术、数字X线检查技术、超声检查技术、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等,既包含部分医学内容也包含物理、化学内容,是检查疾病重要手段,在临床医学领域中起重要作用。

1.四位一体教学模式的建立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课程组建立的“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将教、学、做加以融合,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在反复训练中得以加强,使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在上述4个环节中得到提高。具体内容如下:

1.1预习式临床见习:在普专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开课的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将本专业学生分组去附属医院影像科室,进行临床观摩见习,提前接触影像设备,提前接触病人。见习半年后于第二学期初,开始课堂讲授影像检查技术的理论内容,完成了“先看后学再练习”的第一步,为下一步理论学习做好铺垫。此教学方法我们称之为“预习式临床见习”。

1.2理论教学:采用现代的教育理念,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理论教学为主线,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观察和独立思考的环境。充分利用附属医院及网络中的各种影像临床病例资源、多媒体教学片、电子图片库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放射科、CT检查室、MRI检查室等科室去讲授,实现“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放射技士(师)考试所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教育学论文,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以提高学生在日后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

1.3实训教学:改革实训环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医学教育的重要日标[1],专业实践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键[2]。采用“模拟临床实训”的教学模式。影像实训中心有2个专业多媒体教室,4个先进的阅片室,3个X线检查技术实训室分别安装有2台200mA、1台500mA国产X线机,1个胃肠造影实训室并配有1台X-TV及1个示教室,1个CT实训室等,为学生实践训练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实训教学采用“学生操作教师辅导式”、“学生自己操作”、“综合设计性实训”等教学方法。在课程学时安排上,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学时,保障学生动手时间,强化学生动手能力[3]。在理论及实训课程结束之前2个月,组织学生进行岗前强化培训,培训的重点是针对临床上常见的医学影像检查操作方法,以缩短学生与毕业实习的距离。

1.4毕业实习:第三学年,将学生安排到省内、外46所二级甲等以上实习医院进行毕业综合实习,进一步掌握各种医学影像检查方法的操作,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要求。

2.四位一体教学内容的改革

随着医学影像设备的不断更新,数字化X线机、CT机、彩超现已普及到许多基层医疗机构,MRI也广泛用于县级医院。针对临床实际的发展变化,《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体系和知识摘要求掌握的内容贯穿其中、渗透考试的题型及知识点,实施“课证融合”以提高学生在日后的放射技士(师)考试中的应试能力小论文。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建立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六大教学模块,即第一模块:X线检查技术:重点进行摄影和技术及造影技术教学;数字X线摄影技术注重成像原理和影像后处理教学;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注重摄影和减影设备及造影器材的教学。第二模块:CT检查技术:重点讲述CT成像原理和CT扫描技术。第三模块:MRI检查技术:重点讲述MRI成像原理和MRI扫描技术。第四模块: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重点讲述核医学成像原理和检查技术。第五模块:X线照片冲洗技术:重点讲述照片人工冲洗技术、自动胶片冲洗技术和激光打印胶片技术及操作注意事项。第六模块: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着重从质量管理学的角度讲述质量管理的意义。

3.四位一体教学考核内容的改革

采用“笔试+技能操作+平时作业+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实行严格的教考分离,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加大实践考核的权重,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持平。考核内容以临床放射技士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四位一体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该课程组教师共20人,专职教师14人,兼职教师6人,专兼职教师比例7:3,“双师型”比例占65%,专职教师中“双师型”占95%,保障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10人,占50.0%,41-50岁的教师8人,占40.0%,50岁以上教师2人,占10.0%,教师后备力量充足,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梯队。通过高级人才的引进,青蓝工程的培养不断提高师资教学质量,使师资队伍具有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教育理念,不断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利用现代科学发展的新观点、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成果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5.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体会

“预习式临床见习-理论―实训-实习”四位一体创新教学模式的应用教育学论文,充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影像技术的操作技能,毕业即可实现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该教学模式时刻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融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为一体。教学中采取学校与附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实训中心及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室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到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时比设计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4:5(实践教学占总学时的56%),大大增加了实践教学的比重,达到了突出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医学影像检查技术》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理论水平扎实、技术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技能性毕业生。学生结业后能按教学大纲的内容要求,熟悉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独立完成X线投照技术、CT检查技术、照片冲洗及影像质量管理等技术,学生毕业后追踪调查反馈均表明“学生的动手力强,基础知识扎实”,普遍受到用人单位好评。教师队伍建设得到提高,课程组教师进修3人次、又取得硕士学位2人,双师比例达到100%。四位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体现了高职高专办学特色,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技能训练,为基层医院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技能性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景玲.唐宇天.影响技能达标的元素及对策[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8-320

[2]唐陶富,朱梅初.高职医学影像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职教论坛,2003,10:10-12.

篇2

 

目前,介入支架手术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通常对于单支冠状动脉狭窄,或多支冠状动脉的局限性狭窄都可进行介入支架手术。支架植入术是通过导管技术完成的,仅需要局部麻醉,创伤小、痛苦轻,可短期住院,但是,它的最大缺点是仍然无法克服完全闭塞的冠脉病变,成功率高低不一,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高,症状不能缓解者最终还需要搭桥手术。论文写作,冠状血管造影术。一直以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但属有创检查,很多冠心病患者不易接受。无创性检查替代有创检查是影像学发展的趋势。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技术的应用,开辟了冠状动脉无创检查的新方法。论文写作,冠状血管造影术。本文通过与冠脉造影结果对照,旨在探讨64层螺旋CT在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中的价值。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对2009-2010年我院65例临床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患者进行常规冠脉造影,全部患者在两周后行16排CT冠脉成像对比。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8例,男女比例为1.28:l,平均年龄62.54岁,其中糖尿病患者37例,全部患者中行长支架植入29例,多个支架植入36例.

1.2 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与冠脉造影

65例患者先由心血管医生进行常规冠状动脉造影,并给出支架植入术后血管显影及狭窄、钙化的分析报告。两周后行16排螺旋CT冠脉成像,进过VITREA分析软件,进行MIP、CPR、MPR、VRT处理,得到相应血管的全貌图,进行全面的分析,比较。

1.4 评价标准

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标准,评价CT冠脉成像诊断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得到数据行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性.

2、结果

6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了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检查和冠脉造影检查,获得了满意的血管图像,对65例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190支血管进行病变判断。其中174支MSCT重建血管段获得图像满足影像学评价,不可评价血管节段共16段。16层螺旋CT冠脉成检查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分别为1、中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9%(39/42)和84.7%(94/111) ,阳性预测值为69.6% (39/56) ,阴性预测值为96.9%(94/97)。2、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88.2%(15/17)和98.9%(94/95)(见表1)。阳性预测值为93.7%(15/16),阴性预测值为97.9%(94/96)。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论文写作,冠状血管造影术。

16层螺旋cT冠脉成像和冠脉造影的结果对比(65例) ,P<0.05

 

 

MSCT 中度狭窄(≥50%,小于75%) 重度狭窄(≥75%) 正常或狭窄<50% 合计

 

CAG 合计 58 17 99 174  

 

中度狭窄 重度狭窄 正常或狭窄<50% 39 2 17  

篇3

【关键词】数字摄影测量技术;三维建模;数字城市

【Keywords】digital photogrammetry; 3D modeling; digital city

【中图分类号】P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185-02

1 引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促进了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人们逐渐加强对三维建模精确性与实效性的重视。三维建模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的数据基础,具有很强的直观性。

2 三维建模的构建方式

作为建设数字城市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关键,保证三维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并且提高建模效率对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作用的发挥、保证建设周期具有重要意义。通常使用的建模方式包括如下几种。

2.1 航空摄影测量

使用该技术,能够创建立体环境,实现三维模型数据的位置、高度、形状信息的快速与准确获取。然后结合外业纹理采集与正射影响屋顶信息能够进行精细三维模型的构建。完善的DEM与DOM数据生产技术路线能够进行三维场景中地形数据的快速与准确重建,将城市风貌展现出来。

2.2 机载激光雷达扫描

使用该方式能够实现城市建筑与地表模型的快速获取,但是获取到的数据量具有一定的规模性,提升了数据的处理难度,需要采取相对麻烦的人工措施才能将其中有益的信息提取出来。另外,该种方式的三维建模中不能将建筑物色彩与纹理呈现出来。[1]

2.3 使用二维资料

立足于建筑规划的图纸,提取其中的二维资料,使用合适的软件如AutoCAD等进行三维模型数据的建立。该种方式进行数据收集时需要进行大量工作,并且不能保证数据具有时效性。另外,针对建筑物顶部存在的纹理盲区,也需要进行大量工作才能获取高程数据。与机载激光雷达扫描方式一样,不能将建筑物色彩与纹理呈现出来。

3 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

3.1 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优势

获取、处理与分发数据均为数字形式,并且能够通过计算机实现摄影测量中全部流程;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能够帮助设计人员进行目标建筑物的几何空间与高程数据的快速构建,并且精度高、快速成像;地面建筑能够实现达到cm级别的空间几何精度,降低数据更新的难度,能够在规模较大的工程项目中应用,能够为建设数字城市与地球建立基础的数据框架;相较于使用计算机制作动画与景观模拟,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能够在目标建筑物具有的实际地理坐标下进行真实三维景观模型的构建[2]。在该种模型中,建筑物中各元素之间的空间相对位置与实际情况是一一对应的,并且能够对其中的任意点测量三维坐标,能够达到测绘要求的精度级别。

3.2 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方式

论文将某数字城市的三维建模方式作为实际进行分析,该城市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技术线路如图1所示。

3.2.1 航空摄影测量

论文所举的项目实例中使用DMC进行航空摄影,能够取得相关影像资料,与实地比例为1∶5000,地面的分辨率为0.06m。使用航天远景技术中的软件对获取的影像资料、外业像控资料进行空三加密处理,从而获取三维建模中需要的外方位元素c加密点的具体坐标。

3.2.2 DEM的建立

DEM即为数字高程模型,是进行数字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之一。在该项目中使用航天远景技术中的相关软件在经过空三加密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立体模型的自动生成,并对相对与绝对定向精度进行检查,生成5m格网的数字高程模型文件。按照作业指导手册上相关规定在匹配窗口中编辑等视差曲线或者等高线,保证其中全部曲线与地面相贴紧,最后能够生成数字高程模型,并检查、处理其接边。

3.2.3 DOM的生成

DOM即为数字正射影像图。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能够纠正、镶嵌与裁切正射影像。将数字高程模型与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叠加,能够得出数字三维景观。在该项目中,先对数字高程模型进行接边处理,然后对其进行纠正,再使用航天远景技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再进行裁切。

3.2.4 TDOM的生产

TDOM即为真正射影像图,属于DOM中的一种。相较于普通的数字正射影像产品,在三维建模中使用的全部背景图纠正了所有建筑物的中心投影,避免出现投影差。使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能够实现立体环境下几何特征的收集。在进行三维建模背景图的制作中将摄影测量系统采集的关于建筑物的矢量数据作为数学基础,通过该数据再次对正射影像的数据进行纠正,能够将建筑物投影差消除[3]。

3.2.5城市真实三维景观模型的构建

制作基础模型。将建筑物的分类标准作为标准,采集平面几何与高程数据,精度要求为平面几何位置小于50cm,高程精度小于80cm。然后使用合适的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的生成;提取屋顶纹理。按照相关要求处理原始影像后,在功能合适的软件帮助下匹配影像与基础模型,保证精度的合格,然后软件能够对屋顶的纹理进行自动提取;采集外业纹理。按照相关规范要求,对一定范围中全部的外业纹理进行采集。使用相机对所有建筑物的外部轮廓进行记录;制作三维模型。在该项目的信息系统中,将三维模型分为地形、建筑、道路、植被、市政基础设施等模型类型,从精度上分为精细与标准两种级别的模型。在该项目中三维建模规模很大,要求建模具有较高的效率与质量较好的数据;整合城市的三维场景。使用相关工具软件,优化与DOM、DEM与精细场景,能够进行城市三维场景的整合[4]。

4 结语

论文通过使用项目实例对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进行研究,证明该种建模方式具有很强的优势。在使用该种技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行业中人员进行持续探索。

【参考文献】

【1】赵丽梅.基于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方法探讨――以数字沈阳三维建模为例[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2):19-20.

篇4

学科建设是高校的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工作,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校学术水平和整体水平的根本和基础。学科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实现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与医学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步发展,是专业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在学科建设中的特色所在,实现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与循环互动,才能推动医学重点学科的可持续发展[1]。

世界名牌大学的办学理念中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如哈佛大学教育理念包含有:“学校致力于创造培养学生自我依靠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平台”。剑桥大学的办学理念也含有“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同样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继续医学教育(continuing medical education,CME)是医学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适应现代医学飞速发展,为技术人员从业后获取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和新方法所建立的终身教育制度[3]。

1 医学影像学现状与发展趋势

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放射学发展为诊断和治疗兼备的医学影像学,包括普通X线诊断学、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 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X线计算机成像(computer radiography, CR)、数字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phy, DR)、超声学、发射体层成像(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以及两种影像技术的融合如PET/CT、PET/MRI、SPECT/CT、DSA/CT等一次检查获得多种影像信息的成像技术和介入影像学,包括介入放射学和介入超声学等。传统X线摄片已逐步被CR、DR取代。CT不断更新换代,如螺旋CT(SCT)、多层CT,现已发展到128层CT等。MRI发展趋向于高场强、实时成像、功能MRI(fMRI)、显微结构成像、波谱分析(MRS)以及同质同性抑制技术等。CT、MRI成像速度和分辨率均明显提高,灌注、弥散、仿真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超声向超声造影、三维超声成像和介入超声学发展。核医学主流发展方向是分子核医学。

影像学诊断由大体形态学为主的阶段向生理、功能、代谢和分子/基因成像过渡,出现了分子影像学和功能影像学。图像分析由定性向定量发展。诊断模式由胶片采集图像和阅读逐步向数字采像和电子传输方向发展。信息科学的进展,促进了医学影像存档及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PACS)和远程放射学(teleradiology)的发展,网络影像学(networkimaging)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 aided diagnosis,CAD)将成为可能[4]。介入放射学的迅速发展和临床应用,介入治疗及其与内镜、微创治疗、外科的融合发展改变了影像学实践和服务方式,影像诊治手段日益先进,影像诊治水平明显提高,使医学影像学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创建于1935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放射科。在7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科技的进步,紧跟学科发展,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创建了医学影像学科技创新团队,通过学科建设、医学领军人才、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和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等措施,将“医学影像学与介入放射学”学科建设为江苏省135工程医学重点学科(2001年),放射科建设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2002年),“医学影像学科”获准为江苏省医学影像学科质量控制中心(2004年),“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创建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6年)。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创建于1990年,当年开始培养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经采用特色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件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名师培养等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现已创建为江苏省普通高校特色专业(2006年)和江苏省高校成人教育特色专业建设点(2007年),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实验室获准成为江苏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本专业1984年开始招收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2003年成为江苏省唯一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单位。

2 医学继续教育的范畴与其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医学影像学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新知识和新理论不断涌现,医学知识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社会对从医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医疗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从医学院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医学工作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的今天,人才培养和学科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使医学影像学专业医技人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保持高尚的医德医风,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工作能力,跟上医学科学发展脚步,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5],我们在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

(1) 借鉴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结合国情让全体教师和职工树立终身教育、自主学习的理念,即“活到老、学到老”。其特点决定了在高校从事教学、医疗和科研的教师和职工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我,把终身学习作为自我提高的一种方式。

(2) 配合继续教育学院进行脱产、非脱产形式的成人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医护人员与全国成人教育考生。

(3) 配合研究生院进行在职职工研究生学历教育,对象涉及本院职工与江苏省乃至全国考生。

(4) 与国外著名大学、学术团体保持密切合作,每年不定期邀请国外知名专家来院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2~3次,对象涉及本院相关医护人员和研究生、本科生。

(5) 学科学术地位决定了继续医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申报和开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就要求本学科及学术水平在本专业领域中处于国际或国内领先水平,在同行中具有领先地位,这样才能吸引众多的医技人员来院学习或进修。我们利用“中华医学会实用介入技术推广培训中心”基地,每年认真组织申报并开展继续医学教育项目2次以上,对象涉及本院医技人员和全国需要参加培训的各层次医技人员。在实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申报和开展是学科学术地位和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展示推广学科成果、宣传自我、扩大影响、构建学科品牌的优势,同时也是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水平的主要体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好。

转贴于

(6) 常年接受国内各单位进修生来院学习、工作,积极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和职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或医院进行短期进修、考察或进一步深造。

(7) 切实加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和年轻医师五年住院医师轮转培训制度。科室每月组织一次青年医师读书报告会,以督促年轻人好学、向上。

(8) 参加学术会议、撰写学术论文是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国际性和中华医学会组织的高质量学术年会或专题学术会议以及省市年会,并制定了《参加学术会议及差旅费使用的规定和的奖励办法》。凡在放射学全国年会上进行大会发言的论文第一作者、在省市年会进行专题讲座或被评为大会优秀论文者,科室承担参加会议的所有费用,包括差旅费、住宿费、会务费和资料费。每年根据北京大学版“医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凡在目录内期刊上所发表的论文及SCI上所发表的论文,在单位奖励的基础上,科室根据影响因子再进行不同幅度的奖励,以此鼓励教师、职工多撰写、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科科研、教学质量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规模决定着学科和专业的发展规模,人才结构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层次,人才梯队决定学科和专业的发展后劲,故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学科、专业的发展和教学质量。学科建设中,师资队伍是前提,学科带头人是核心,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根本[6]。承担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重点攻关项目,既是学科水平的体现,又是学科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同时也是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取得高水平科技成果、确立学术地位的基础[7]。

坚持推进科技创新与培养、聚集创新人才相结合,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与建设科技创新团队相结合。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教师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将人才资源作为提高学科自主创新能力的最大优势,形成科技创新与教师队伍建设及人才培养密切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机制。多年来,我们本着“用好现有人才,培养青年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储备未来人才”的原则,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促进学科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并采取主动培养、积极引进、大胆使用、热情关怀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学科具有一支政治思想素质好,学科力量雄厚,学术造诣较深,结构合理,集教学、科研和医疗为一体的专业队伍。教师队伍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发展趋势好,形成了具有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和奉献精神的科技创新团队。35人中正副教授/主任医师18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博士10人,硕士22人。近5年在研课题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际合作1项,省部级以上课题20项。获《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发表科研论文25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中华级期刊46篇;出版教材和专著16部,卫生部视听教材2部。东南大学医学影像学专业一贯注重于教学改革的研究,近5年来,主持教学改革课题14项,获教学成果奖15项。其中《面向21世纪医学影像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和《创建特色专业,培养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

2001年以来,学校为医学影像学专业的建设投资60余万。国家教育部985工程 Ⅰ期拨款400万用于我校“影像医学与核医学”江苏省重点学科建设,985工程 Ⅱ期拨款800万用于我校“分子影像与功能影像”江苏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充足的经费保证对医学影像学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发展以及医学影像学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重点学科建设带动特色专业建设,专业建设促进了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重点学科、特色专业与人才培养的有机结合、相互支持和互相发展的良性循环互动态势,使学科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蒋健敏.建立创新教育模式,加强重点学科建设[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4,17(4):216,235236.

[2]万学红,张肇达,李甘地,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研究与在中国的实践[J].医学教育,2005,(2):1113.

[3]王宪,周卫红,孙翠银.对综合性医院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医学教育,2005,19(6):2627.

[4]季仲友,倪系和.医学影像学发展趋势及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改革的探讨[J].医学教育,2004,(2):1314.

篇5

原发性肝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缺乏特异性,且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尤在沿海地区乙型肝炎高发区发病率较高,早期诊断治疗者,预后亦不乐观;临床误诊误治的情况常有发生。

1临床资料

从2000-2007在新加坡医院,本组共收集10例误诊为肝血管瘤,5例误诊为肝囊肿。

1.1误诊为肝囊肿

本类为女性6个,男性4个,大都以上腹胀满不适伴发冷,发热半月到两个月,在院外科作“B”超提示“胆囊炎,多发性肝脓肿”经抗感染治疗仍无好转,转入院。一般情况较好,“T”38-39℃,无黄疸,心肺无明显异常发现,腹软、无肌紧张、右上腹及剑突下有压痛、未及包块、肝右肋下约1-2公分、脾未及、肝区叩痛较明显、肠鸣正常。WBC12-21.0×109/LN0。8-O.95。“B”超提示“肝内有多个大小不等其周围有低回声晕圈病灶”。CT检查提示“肝内有多个底密度灶,病灶外周有一密度较高,较厚的壁,增强后病灶内强化不明显,外周壁有强化,病灶内CT值为23.5-30.3Hu。决定行手术门静脉插管滴入抗生素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性肝癌。

1.2误诊为肝血管瘤

患者男性4人,女性1例,第一次均因左下肺大叶性肺炎住院期间行B超检查诊断为肝多发转移癌,以后由于经过多普勒超声及腹部CT检查均考虑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查甲胎蛋白为10,因而否定上述诊断,2-4个月后患者情况迅速恶化,肝脏急剧增大,B超检查肝转癌的图像均更趋典型,患者日益衰竭,迅速死亡。

2结果

一年后随防,所有病人均在3-10月内死亡,血的教训肝癌不能误诊.

3讨论

3.1本组第一类肝癌病例均以发热、肝区疼痛等为首发症状,与肝脓肿症状相类似,尤其当癌肿内出血,继发感染或合并胆道感染时更加难以区别。

影像学检查作为肝脏疾病诊断的一项重要方法,其准确性受多方面影响。当肝脓肿还未液化之前,在影像学上与肝癌不易区分;当肝癌瘤内出血尤其继发感染时与肝脓肿相似。另外影像医师的经验对诊断起到关键作用。本例凭B超或CT检查误诊为肝脓肿,但如能仔细观察B超或CT所示,肝癌与肝脓肿仍存在差异。AFP测定对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具有相对的专一性。本例进行AFP检测,且只测1次,如能反复多次检测可能提高阳性检出率。文献报道肝癌患者AFP阳性率为70%[4],故有一定比例阴性病例存在,对于AFP阴性病例,有慢性肝炎肝硬化病史,HbsAg检测阳性,B超或CT证实肝内孤立或多发性肿块要考虑肝癌的可能。.

3.2第二类患者采用普通B超,对肝癌和肝血管瘤的鉴别诊断常不易确切。此时可行肝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因为在三维成像中,肝血管瘤的轮廓最为清晰,立体感较强。有些作者指出,因为肝血管瘤回声较肝组织回声稍增强,由于灰阶差异较大,所重建的三维图像效果较佳,相反,原发性肝癌多为浸润性生长,其轮廓与周围邻近组织的灰阶差异较小,所重建的三维图像则逊于血管瘤,而某些回声的转移瘤征象的三维显示效果欠佳[1].

据文献报道,磁共振对鉴别肝癌与肝血管瘤有肯定价值,特别是对肝血管瘤的诊断价值超过所有其它影像诊断片[2],童华山认为无论原发性肝癌还是继发性肝癌多为多发病灶,在磁共振图像中,T1W时多为较高信号,信号强度不均匀,边界不清楚,占位表现最常见;而肝血管瘤多为单发病灶,在T1W时一半为低信号,T2W时多呈很高强度信号,信号均匀,边缘清楚[3]。

4.1在本例的诊断过程中,我们认为应吸取以下经验教训:①本类CEA15.50-18μg/L(超过了正常参考值上限10μg/L),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有学者提出怀疑为肝癌的患者如AFP阴性,则应联合检测CEA、FT和βz-MG,只有当三者均呈阴性时,才可能排除肝癌;③在第1次行囊肿穿刺活检,可避免第2次穿刺。并使确诊日期提前;④该类患者既往无胆道及门静脉引流区感染的病史,穿刺抽出液培养阴性.

4.2全面检查可防止漏诊并提高正确诊断率。血清学检查主要是转氨酶(ALT)及甲胎蛋白(AFP)检测,检测ALT是为排除非肝癌原因所致的AFP升高;B超检查主要是明确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和肝脏有无硬化。

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诊断某一疾病时,不要一叶障目,对可能导致相同症状的不同疾病均应考虑到,逐一加以排除,以免误诊,从而延误治疗,甚至造成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曹辉,等,三维超声成像对肝脏实质性占位病变的探讨[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6;11(6);250.

篇6

在蒙特利尔获得

中国SCCT论坛的申办权

采访一开始,吕滨教授首先对国际心血管CT 协会的年会相关背景做了介绍:国际心血管CT 协会(Society of Cardiovascular Computed Tomography,SCCT)是由欧美心血管CT 领域的知名专家发起、于2005 年在美国成立的。它是国际心血管CT 领域最权威的学术机构。2006年召开了第1届学术年会,到2013年的蒙特利尔会议,已经是第8届了。

吕滨教授认为:“在地域分布上,SCCT年会覆盖了除美国之外的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中东、南美、中国等在内的11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作为第11个区域性组织在2013年第一次加入;在周期上,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举办5到10次的专题培训班;在内容上,充分地交流CT领域的最新学术研究进展、设备硬件进展、多中心临床试验结果公布,同时既有高端学术研讨,也开设有基础培训项目。”

“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召开的SCCT第8届学术年会,有来自32个国家和地区的775人参加,学术讲座、论文交流超过250个,均超过了历届年会,可谓盛况空前。” 吕滨教授继续介绍说,“尽管我是在中国区委员会成立后首次参加这个学术会议,但实际上这已经是我第5次参加SCCT年会了。每次参加这个会议,都感到有很多新收获。但是,对于中国心血管CT医生来说,本届SCCT年会是特别值得记忆的。因为本次参会中国医生历年最多,超过25人,且均为国内各大医院主任或该领域专家,每人均坚持在会场听课交流,普遍对本届会议反响良好,认为开阔了眼界、获取了新知。”

吕滨教授详细回顾说:“在7月13日晚上,中国代表团与GE医疗总部、本届会议承办方、SCCT协会办公室和协会主席等,进行了专门的见面会和交流活动。参加的高层领导和专家包括我方的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李坤成教授、总医院的杨立教授和我本人,以及GE医疗全球CT与分子成像的首席执行官(CEO)、本届论坛主席Dr. Leipsic教授、SCCT现任主席Lesser教授等。那次见面活动不仅进行了学术交流,加深了彼此的了解和认识,更重要的是,我还代表中国医生,向本届年会和SCCT协会介绍了中国开展心血管CT的现状、申请SCCT会员和申办SCCT中国区论坛的情况。同时,承办中国区论坛的申请,也得到了SCCT协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并在当时就获得了申办权,定于2013年11月1至3日在北京召开首届SCCT中国区心血管CT论坛。”

在国际学术讲台上

发出“我们的声音”

在2013蒙特利尔SCCT年会上获得SCCT中国区论坛的申办授权,实际上只是吕滨教授等来自中国的专家、学者参加此次会议的使命之一。一个国家能否获得这样的授权,最大的因素取决于该国的学术实力。因此,在接下来的采访中吕滨教授介绍说:SCCT年会是国际上有关心血管CT领域最高学术规格的交流平台。年会汇聚了本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公布和发表最新的大型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结果,展示最高端的新技术及临床应用。2013年的热点领域包括:亚毫西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心肌灌注和血流储备分数CT等。

谈及对2013蒙特利尔SCCT年会的印象,吕滨教授感慨地说:“这届年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采用了市场化运作模式,而且组织得井然有序、驾轻就熟。它的协会Logo及其形成的文化色彩无处不在;它的日程紧凑且层次清楚,既包含了高端的技术和学术前沿,又涵盖了基础读片和技能培训;既有‘大腕儿’之间面红耳赤的激烈辩论,又有体现团队精神的密切合作;既有‘慢条斯理’的讲座,又有‘你争我抢’的竞猜。真是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但无论怎么‘出新’,整个会议都是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心血管CT的科学规范应用与学术交流’进行的……”

“非常荣幸的是,我在这次会议上受邀做了《中国CCTA现状和FFR-CT临床应用的报告》,受到与会专家的广泛关注。中国不仅广泛开展了CCTA技术,且每年以15%到20%的速度增长,最近开展了FFR-CT这项最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展示了我国的临床实力,展现出了光明前景。”吕滨教授还介绍说,“很多人都知道,每年由SCCT协会现任主席所做的回顾性报告非常引人注目,Lesser教授所作报告提纲挈领地总结了最近一年的‘十大学术进展’和‘十大新技术’,另一位权威专家James Min教授所作的报告‘未来一年的最新科研和技术进展展望’,使人理清了思路,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吕滨教授充满激情地说:“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科学突飞猛进、勇于争先、立足创新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合作共赢、鼓励参与与交流的时代,我们深感肩头的责任与重负。我们是有人口优势,但不能仅仅拥有‘例数’而沾沾自喜,更应该站在学术讲台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我们的设备一流,但我们却缺乏原始创新的技术;我们有众多病源资源,但缺乏对循证医学研究模式的深刻理解,从而使我们的学术成果难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些因素,都是我们申办SCCT中国区心血管CT论坛的初衷……”

在更广泛的平台上

展示我国的临床实力

回顾起申办SCCT中国区心血管CT论坛的过程,吕滨教授言语间显得颇不轻松,他坦陈:“实际上,中国首次作为会员国加入SCCT,中间是经历了严格的审核过程的。早在2012年7月,我们便开始进行委员会成立的筹备工作。当时国内知道SCCT的专家很少,我作为牵头人之一,与总医院的杨立教授一起提出成立国际区域委员会的建议,同时向国际组织递交申请材料。经过SCCT国际委员会全体委员讨论通过,并由SCCT主席审核、签署,这才通过了中国区委员会的成立申请。”

吕滨教授详细介绍说,截至目前,除美国以外共有11个国家和区域申请并成立了“国际区域委员会”,按成立的先后分别是欧洲、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拉丁美洲、巴西、中东、英国、韩国、中国、以色列。区域委员会的职责是,以SCCT的名义开展学术交流和培训属地心血管CT工作人员。目前有68位中国内地医生申请加入了SCCT,其中9位专家被暂时任命为委员会成员,主席是杨立教授,共同主席是吕滨教授。中国区委员会成立后,召开了首次委员会成员会议,明确了近期任务和操作规程,开通了学术交流网站,并于2013年11月1日至3日在北京举办了首届心血管CT论坛。本着“关爱、规范、交流”的主题,首届论坛按照SCCT要求,致力于学术交流和业务培训,定向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授课,重点讲述心血管CT领域科研和设备技术等最新进展,回顾该领域最重大的科研成果等;在论坛开幕的第二天,以4个分论坛形式,分别对心血管CT规范化应用、科研方向、基本教程和领先技术等,进行了充分交流。

吕滨教授进一步解释说:“首届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论坛是SCCT在中国的分论坛,来自欧美及亚洲7个国家和地区的顶级专家,以及全国400余位心血管CT临床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参加了这场学术盛会。与会的专家、学者和会议代表共同分享了学术与技术进步的成果,一起开拓并引领着中国心血管CT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关于首届国际心血管CT协会中国区论坛的学科意义,吕滨教授进一步诠释说:“早在2004年,以64排CT为标志,心血管CT成像成功应用于临床,并迅速获得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基本解决了各种心血管病的解剖和部分功能诊断问题,SCCT于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且逐步国际化。我们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更应该迎头赶上。目前我国64排及以上档次CT设备近1800台,并且正以15%至20%的年增长速度发展,设备拥有量和临床病例数已经列世界第二位,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在‘量’的问题上就会居于世界首位。但是,我们更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学术影响力不足、话语权不够,高端的论文等学术成果罕见,这与我们的‘量’是极不匹配的;所以,这个论坛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相关领域的同仁,能够在更多、更广泛的平台上展示我国的临床实力;也就是说,我们又多了一个展示与交流的良好平台!”

在更广阔的视野中

认识我们的差距

采访前记者了解到,吕滨教授曾于1995年在我国最早应用电子束CT 做心血管病的检查, 完成了“正常国人电子束CT心血管径线和功能值”等基础性工作。这些工作完成后距今已近20年,我国学界对心血管CT的认识和应用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那么,就近年来国际心血管CT临床应用的发展现状而言,我国心血管CT应用方面与国际水平相比,都有哪些优势与差距?

对此问题,吕滨教授首先回顾说:“1972年,英国科学家Hounsfield和Cormack教授首先将CT应用于临床,并因此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1984年,随着电子束CT的发明,CT开始应用于心脏检查,这是全世界最早应用于心脏检查的CT设备。20世纪80和90年代,CT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钙化病变的检查。2004年,64排CT的发明是CT冠脉成像技术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随后该技术相对成熟,并得到了真正的广泛推广。2005年,国际心血管CT协会在美国成立,为同行间进行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10年间,全球心血管CT发展迅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拥有最先进设备;第二,开展了大规模的多中心循证医学研究;第三,权威专家共识、指南的。这期间论文数量不断增加,引领着国际心血管CT的发展潮流。”

吕滨教授继续介绍说:“我们国内心血管CT成像技术在2004年之后基本实现与国际同步,但应用水平有一定的局限。与国际同行相比,我们的优势主要在于,首先是硬件设备与国际同步发展。从2002年开始,国内开始陆续引进4排、8排、16排CT等,2004年的64排CT,以及2007年引进的双源CT,标志着CT技术开始应用于心血管各领域,包括冠状动脉、肺血管、主动脉、先心病等,积累了相应经验。其次是临床经验与其他诊疗技术同步发展。我国病例多、资源丰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等技术均普遍开展起来。临床需求的持续增加,为心脏CT检查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但我们在拥有这些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差距”,吕滨教授强调说,“我们的差距目前主要表现在临床诊断经验不足、循证医学研究不够、与国际交流不足此三大问题。目前,国际上有SCCT,亚洲有‘亚洲心血管影像协会(ASCI)’,邻国日本和韩国等均有心血管影像分会等学术组织;而我们的论文数量、质量与之相比有一定差距。所以,站在更广阔的视野中反观自身,我们就能清晰地认识到,未来中国心血管影像学的发展目标是,加强与临床的结合与合作,融入国际组织,跟上学科发展,不断缩小我们与国际间的差距……”

篇7

教学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145-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实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逐步地完成由学习者到实践者的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进行探析。

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教学现状

第一,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多,时间短。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2年,学生既要学习医学影像课程如影像诊断学、超声诊断学等,又要学习影像技术课程如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影像电子学技术等,总共30多门课程。理论课学时多,实验教学学时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基本上是采取“满堂灌”的方式。第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验设备比较昂贵,专业性强,实验室购置专业设备多为单台套购置,如B超、X线机等,部分学生没有操作机会。第三,高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实验设备的补充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人均实验面积少。在教师进行实验指导时,出现因人数多造成实验室拥挤,导致部分学生无法看清实验演示的现象。

二、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作用与意义

以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实验课的时间由教务处统一安排,以专业划分的自然班为单位进入实验室,实验内容、实验项目统一确定,学生没有太多的选择,按照实验要求和步骤完成,缺少发挥的空间,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医学影像技术是技能性很强的专业,采用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必须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具有以下作用与意义。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选择感兴趣的实验内容、课题或设想进行验证、探索。它将丰富和更新教学内容,不仅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实验研究中各种现象的观察、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第二,对师资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生选择实验内容的空间越大,在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开放实验中就会发现更多更深更广泛的问题。这就要求实验师资队伍(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掌握更多的新知识,经常参与实验课题的开发研究工作,调整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向分层次、多元化教学发展,向能力素质教育转变。第三,有利于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率。开放式实验教学必然要求实验室开放,开放时间长、内容多。有些设备不受空间、时间和课程的限制,这将会极大地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效率。在目前仪器设备不足的情况下,应确保实验教学质量,发掘实验室的潜力,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真正地实现开放使用和资源共享。

三、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施

(一)制定实验开放管理制度。为了更好地推动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开展,确保开放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满足《高等教育法》的具体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规章制度,规范开放式实验教学的管理。一是健全实训中心管理制度。目前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成立医学影像实训中心,实行实训中心主任负责制,每个中心有多名实验员进行管理。二是制定开放式实验教学管理文件。制定《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暂行办法》、《开放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开放实验室安全制度》、《开放实验室预约办法》、《实验教学的仪器设备管理制度》。三是制定支持开放式实验教学的激励政策。要确保开放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必须调动实验人员的积极性,按实验教学的工作量计算课酬。对实验室管理实行流值班。

(二)修改和补充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项目,提高创新性项目的比重。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实验项目绝大部分是专业基础性实验,包括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基本操作技术训练等,综合性和设计性的项目较少,实验项目缺乏创新性,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能被有效激发。针对这种状况,在实验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尽量做到在基础实验上,改革实验教学项目,开放实验教学的内容应该比常规实验教学的内容更新颖、层次更高、形式更灵活,提高创新性项目比重,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逐步提高实验教学层次。例如,在医学物理课程实验测定液体粘滞系数中,按照实验要求只用掌握奥氏粘度计测定液体粘滞系数的原理和方法。这个实验属于专业基础性实验,实验的步骤也很简单,学生很容易操作,学生实验积极性不高。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增大了难度。将这个实验扩展为掌握奥氏粘度计和沉降法测定液体粘滞系数的原理和方法并比较两种测量法的优缺点,分析误差来源,探讨如何进行误差处理。学生通过实验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把基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验中,强化了专业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实验基础。在完成这些实验的基础上,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进一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即讨论液体粘度的大小与温度的关系。粘度的大小取决于液体的性质与温度,温度升高,粘度将迅速减小。测定液体在不同温度的粘度有很大的实际意义。让学生继续研究变温粘滞系数测量与分析。实验室提供例蓖麻油,在室温附近温度改变,粘滞系数改变情况下分析,欲准确测量液体的粘度,必须精确控制液体温度。通过修改和补充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项目,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

(三)与学生毕业论文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设计研究型实验。由教师根据学科最新发展动态,拟定毕业论文题目,学生根据自身的能力选定毕业论文题目,进行设计研究型实验。设计研究型实验主要对高年级学生开放,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组建课题小组,查阅相关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学生利用学校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由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形成毕业论文。每年向高年级学生公布毕业论文题目,让学生选择。柳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曾经公布的题目有:计算机辅助诊断超声内镜图像在胰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解剖影像学研究及相关治疗的系统评价、颈椎融合与非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基于CT图像的肾上腺三维重构研究、腰椎稳定性与腰背肌退变相关性的研究、股骨头坏死DSA血管形态和平片骨质硬化的相关性、双源CT评价索拉非尼影响兔VX2肝癌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小儿病毒性脑炎头颅CT与MRI的比较、超声弹性成像评价肝脏射频消融范围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MR图像病变区域分割方法研究及量化分析,等等,共有30多项。此外,学生可以自己开发一些研究项目进行设计研究。这种方式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学生有一定的压力,同时课题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对培养具有较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张田梅.构建多层次、模块化、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5)

[2]陈华,刘官元.大学物理开放式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冶金教育,2009(5)

篇8

[1]夏邦红,李兵.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4):395-398.

[2]夏永辉,除克.快速交换法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6):428-430.

[3]康春博,刘金洪,李旭斌,等.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麻痹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4):2470-2474.

[4]陈小丽,季峰,林琪,等.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9):522-524.

[5]郑波.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14-15.

[6]侯郑生,刘京山,赵期康,等.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难治性肠梗阻10例体会[J].海南医学,2012,23(3):60-62.

[7]王惠儿.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患者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08-109.

[8]夏永辉,除克.快速交换法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6):428-430.

[参考文献]

[1]陈康.超声检查在肠梗阻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6):189-190.

[2]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2(8):1221-1224.

[3]李兴锋.小儿急腹症患儿的鉴别诊断[J].临床医学,2013,6(8):201-203.

[4]马其彬.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283-284.

[5]徐敏.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5(16):72-74.

[6]钱卫学,谈瑞生,王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5(17):242-243.

[7]余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6(1):304-306.

[8]陆建东,茅旭平,徐向荣,等.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16-418.

参考文献:

[1]王红岩.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09:98-01.

[2]邵建富.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04:35-36.

[3]秦小昌.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70-271.

[4]HayangaAJ,Bass-WilkinsK,BulkleeyGB.Currentmanagementofsmall-bowelobstruction[J].AdvSurg,2005,03.1-33.

[5]李瑞红.X线下经鼻肠导管小肠排列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09:537-544.

[6]KannoY,HirasawaD,FujitaN,etal.Longintestinaltubeinsertionwiththeropewaymethodfacilitatedbyaguidewireplacebytransnasalultrathinendoscopyforbowelobstruction[J],DigEndosc,2009,21:96-200.

[7]宣恩胜.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10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3:42-44.

[8]徐骐.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60例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研究[J].新医学,2012,12:65-67.

[9]牟东.肠梗阻导管联合大承气汤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4

[10]刘火城.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3.

[11]苏冀.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03:58-60.

[12]徐斌.大承气汤配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03:26-29.

[13]汪景锋,马伟琳.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09:12-13.

[14]王冬梅,李蕾,陆丹.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8:110.

[15]王忠.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1,09:54-56.

[16]吴彦超.加味大承气汤治疗老年性肠梗阻48例[J].陕西中医,2014,09:140-141.

篇9

王宏:核磁共振成像(NMRI),许多人误解为是核素的核,对人体有放射性损害,其实不是,它是原子核的意思,对人体无任何损害。主要是根据人体内含有非常丰富的水,大约占65%以上,不同组织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H2O又含氢原子,氢原子的磁化率很高,通常所指的MRI为氢质子的MR图像。氢质子自旋产生的磁场称为核磁,因而以前把磁共振成像称为核磁共振成像(NMRI)。MRI就是通过识别人体内水分子中氢质子的信号分布,利用强磁场和射频波产生图像,进而反映人体内部器官和脏器结构的影像诊断技术。

MRI的成像图像清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对软组织层次显示得好。关键是MRI扫描无电离辐射,这是传统X线、CT检查技术所不能比拟的,可以重复检查,不受检查次数限制。多种成像参数可以快速地为临床提供大量诊断信息,使得影像诊断对人体解剖、代谢和功能的研究得以实现,大大提高了诊断准确性。

《养生大世界》:如您上述所说,磁共振检查很安全,那么,孕妇能做磁共振检查吗?

王宏:正如刚才所说,MRI检查没有什么辐射,所谓的生物效应主要是指热效应,检查期间或稍后会有热感,检查完就消失。尽管目前还没有研究表明MRI检查对胎儿有致畸效应,但为了稳妥起见,我们还是建议妊娠期间,特别是怀孕前三个月内不要做磁共振检查。

《养生大世界》:磁共振技术这么多的优势,那它适合于哪些疾病的检查呢?

王宏:磁共振已应用于全身各系统的成像诊断,效果最佳的是颅脑、脊髓、腹部、乳腺、前列腺、大血管、心脏、关节骨骼、软组织及盆腔等。

1.神经系统病变:脑血管病(脑梗死、脑出血)、脑肿瘤、脑炎症、脑血管畸形、脑变性病、脑先天畸形、脑外伤等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

2.腹部脏器:肝脏、肾脏、胰腺、脾脏、胆囊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腹腔及腹膜后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3.前列腺:对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优于其他检查方法,是临床诊断的金标准。

4.乳腺病变:清楚显示乳腺内部结构,对乳腺增生、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等疾病的检查、诊断的准确性优于钼靶及B超检查。

5.女性子宫及卵巢的病变:子宫及卵巢的良性、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6.骨与关节:对骨关节内软骨、韧带、半月板、滑膜、滑膜囊等病变及骨髓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

7.心血管系统:可用于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积液、心包肿瘤以及附壁血栓、内膜片剥离等疾病的诊断。

8.全身软组织病变:无论来源于神经、血管、淋巴管、肌肉、结缔组织的肿瘤、感染、变性病变等,皆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定位、定性的诊断。

磁共振虽然是目前比较尖端的技术,但无论多么高精尖的仪器,也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磁共振对胃肠道的病变检出率不如内窥镜,更无法在其引导下活检,但是对纵膈肿瘤MRI优于其他检查方法。

《养生大世界》:做磁共振检查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什么,检查时给患者戴的耳麦又有哪些作用呢?

王宏:MRI是通过磁场进行成像的,任何影响磁场的物质都会影响图像的质量。因此,患者进行MRI检查时,体外的金属物都不应带入检查室,对于装有心脏起搏器、心脏支架、骨内固定物、金属避孕环等其他体内金属的患者,也不适于做此项检查。此外,有幽闭恐惧症及躁动患者也难以配合磁共振检查。

在扫描期间,机器会发出巨大的噪音。噪音听起来就像持续、快速的敲击声。受检者可使用耳麦或耳塞以屏蔽噪音。噪音是梯度线圈引起梯度场高速切换所产生的。梯度场越大,噪音就越大。另外,佩戴耳麦可以方便受检者和技师的交流,听清楚技师检查过程中所发出的指令。

《养生大世界》:众所周知,您是武警总医院核磁共振科的创始人,这些年来,您带领的团队取得了哪些优异的成绩呢?

王宏:我带领的磁共振团队,业务精湛,凝聚力强,每天早晨集体阅片,共同探讨提高诊断水平。同时,与武警总医院眼眶病、肝移植、干细胞移植等科室合作,深入进行了科研工作,确定最佳扫描序列。申请了北京自然科学基金、武警部队科研基金多项,获得了武警部队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三项。撰写大量论文一百余篇,作为主编编写了六本专著,分别为《眼眶病的MRI诊断学》、《肝脏移植CT、MRI诊断学》、《肝脏移植MRI诊断图谱》、《眼眶病MRI诊断图谱》、《3.0T磁共振肝脏移植MRI诊断图谱》、《3.0T磁共振眼眶病MRI诊断图谱》,填补了国内影像的空白,为我国影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一些贡献。

此外,随着MRI的广泛应用,我发现在前列腺、乳腺上应用越来越广泛,我带领科室同志一直进行深入的研究,诊断正确率很高,得到了临床科室的认可。

《养生大世界》:您的事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那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着您呢?

王宏:我本人就是有一种不服输的、做任何事力求尽善尽美的精神。既然医院赋予了我责任,我就一直有把事业做强做大的想法,从不马虎,这也是我的性格决定的。今年5月,由武警总医院主办、山东武警总队医院承办的“武警部队第八届放射专业会议”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我为了办好这次会议,亲自邀请全国各地专家、教授进行高水平讲座,调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武警总队医院、机动师、黄金、交通、水电、森林武警的240余名代表参会。从会议准备到召开均由我亲自过问和督导。大会共收录了278篇论文,是上届会议的两倍,超出了历届放射专业会议,大会盛况空前圆满成功。此外,我有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把科室管理抓好,如何搞好科研工作,如何带好研究生,严格认真,身教重于严教。如今,我的研究生的研究业务已突飞猛进的提高,综合素质很优秀。就是这种精神支撑我把工作做好,所以我取得的成绩和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养生大世界》:就未来磁共振影像的发展,谈谈您的想法。

篇10

自从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第二年就被用于对人体进行检查,形成了放射诊断学,以后设备和技术不断发展,到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包括数十种检查手段的庞大体系,可用于诊断也用于治疗,这一学科被称作医学影像学。那么各种影像检查方法有哪些优缺点呢?

透视:是最常见的检查方法之一。可通过透视看是否是肠穿孔或是肠梗阻;定位取异物;骨折手法复位等等,都离不开透视。透视不仅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得出结论,而且费用低。当然,X线透视也有缺点,透视时X线的辐射量较大,尤其对于儿童及孕妇,所以应当尽量以X射线摄影代替胸部透视检查。

超声:B超是我们最熟悉的另一种影像检查方法。它的优点是方便、快捷,安全无辐射,可以动态观察人体内部器官的运动,目前在腹部、盆腔,已成了首选方法。用于体检、妊娠过程观察时,更能体现它的优势。还有彩超,除观察疾病的形态学改变外,还可以观察病变内部的血管生长、血流供应情况,对于定性诊断帮助很大。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上,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手段,如先天性心脏病,彩超是常规和必备检查。当然,超声检查也有一定的限度,它的分辨率不高,对病变的识别上不如CT、MRI等其它检查。

X线拍片:也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之一。外伤时怀疑骨折,可拍X线片,确定有无骨折及部位,并作为骨折治疗后,观察有无骨痂形成,前后对比,看对位对线以及生长情况。X线平片几乎可以用来观察全身的骨骼系统情况,另外,对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病情发展过程的观察有较突出的优势。现在医院里的CR、DR是数字化X线拍片的名称。

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CT):在颅脑具有独特价值,如对出血、梗塞、颅内肿瘤、脓肿、脑外伤的诊断及治疗后复查,为病人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已成为颅脑病变的首选方法。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上,作为X线片的补充,可以明确肺内有无实质性病灶,纵隔有无淋巴结或是肿瘤转移灶。在腹部、盆腔疾病方面,作为B超检查后的一种进一步检查手段,可以观察肝、胆、胰、脾、肾、妇科、盆腔、男性前列腺等的肿瘤、炎症及外伤情况。螺旋CT检查速度快,尤其多排螺旋CT扫描,克服了以往检查的,如用于心脏检查,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血管造影效果接近,已成为冠心病的一种筛选手段;另一方面,一次扫描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可做三维重建,从而以一种立体的方式显示病变,观察细节,更易为临床医师或病人所理解和接受。

磁共振成像(MRI):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诊断明显优于CT,不论是颅脑还是脊柱都能提供近乎解剖图谱的清晰图像。在临床上,它可以在病人无任何创伤的情况下,无需病人特殊的配合,清晰地显示血管,诊断血管病变及其它病变与血管的关系。在腹部,其优势是水成像,包括胰胆管成像、尿路成像,可不使用造影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幅图像,现在已基本取代了原来的胰胆管造影像检查。然而,带有心脏起搏器的人,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禁用此项检查。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新兴的检查并可治疗的方法,它是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进行诊断或治疗。对于肿瘤,栓塞治疗可以减少术中出血、肿瘤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减少术后复发。恶性肿瘤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满意的选择,可以进行肿瘤栓塞、化疗,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对于血管性病变,如外伤性出血、产后大出血、胃及食管静脉曲张出血、肿瘤出血、动脉瘤等,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在冠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已成为最活跃的一个领域,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也是冠心病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介入治疗术已成为与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并立的第三种治疗方法,其禁忌症是相对的,如凝血功能障碍,全身衰竭、年龄过大、心肺肝功能不良、甲亢及造影剂过敏等。

篇11

 

总体结构

系统硬件分为:高清图像采集板、NiosII核心板、单片机接口板三部分。软件由NiosII和单片机软件组成。考虑到程序的标准化、可移植性,NiosII程序和单片机程序都使用标准C编写。

高清图像采集

方案一用工业用高清镜头采集影像,再对模拟视频解码,得到高清视频数据。解码芯片可选AD的ADV7181C,10位集成多格式标清高清视频解码器,四个10位ADC采样速率最高110MHz,支持720p/1080i高清分量,最高对1024x768、70Hz(XGA)RGB图形进行数字化处理。科技论文。或TI TVP5150AM1,超低功耗优化架构,工作状态下功耗仅为113mW,只需一个晶振就能支持所有标准,可通过I2C对亮度、对比度、饱和度、色调、锐度等控制,功能强大使用方便。或飞利浦SAA7114H,该芯片最多允许6个复合视频输入,显示比例调整分辨率调整,解码精度高支持视频窗口缩放。科技论文。此方案成本高体积大。

方案二用高清图像传感器采集,直接输出高清图像数据。从芯片的性能指标、价格供货、技术支持、开发难易程度等方面考虑,Omni公司的OV9712芯片较为合适。该传感器为1/4”标清高清CMOS图像传感器,像素尺寸3.0um,内置OmniPixel3-HS技术,可提供WXGA(1280X800)分辨率、640x480、HD720p三种格式图像,10bit彩色rawRGB并行图像数据输出,PLL锁相环,高信噪比图像质量,镜头校正,画面缺陷补偿。该方案成本百元左右,硬件简单性能稳定,符合实际要求。

设计OV9712采集电路时,要使用独立电源,电路板上尽量减小信号线长度及避免上下层平行布线,电源芯片放在板子外侧。外围器件尽量以OV9712要求参数一致,电路中模拟地与数字地分开走线最后汇集一点。OV9712有效图像传感区域不在芯片中间位置,而是偏右偏上,为了使目标图像能处于画面中心,绘制电路板时要注意调整芯片位置,具体尺寸参见OV9712器件手册。

Nios核心板

FPGA芯片选型比较如下:

 

篇12



临床诊断是治疗疾病的先决条件,治愈疾病的前提,惟有作出正确的诊断正确的治疗才能进行。现代医学各种临床诊断手段均取得长足进步。过去未能发现的许多病例,在先进诊查手段的互相配合下得到早期发现,其中放射线检查在现代医学诊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放射线诊断取得了迅速发展,为临床诊断作出了一定贡献。笔者试就放射线诊断以及临床诊断及两者的关系进行论述。

诊断是用医学科学的方法对疾病的表现所作出的辩证逻辑的结论。也就是将问诊、体格检查、实验室以及特殊检查结果,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再经过综合、分析、推理对所获得的有关健康状态和疾病本质的判断。诊断的目的是为了防治疾病,使病人恢复和增进健康。诊断能否正确取决于检查是否周详、准确,思维过程是否符合疾病本身的发展进程。

在临床工作中,必须重视诊断,尤其是早期诊断。只有尽早地诊断疾病,才能得以及时的治疗;迟延和错误的诊断必然会使疾病由潜伏状态发展到出现临床症状,由轻症转为重疾,由单一的病变发展成多种复杂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诊断基本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放射线、心电图、超声、内镜等其他检查。其中实验室检查和放射线检查的应用最为广泛。放射线检查由于教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以及其自身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因其迅速的发展丰富了临床检查的手段,从而对一些早期的隐匿性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

放射线检查相当于临床上的直接望诊。普通望诊只能看到人体各部的外形和表面变化,而放射线检查则可看到内脏器官以及骨骼等的解剖结构与部分功能状态。放射线检查与病理检查有相似之处,二者均可观察人体结构和器官的变化,以了解其病理性质。但二者也有不同之处,如病理学除可观察大体病理改变外,还能用显微镜研究细胞和组织结构,但病理学只能在离体器官和组织上进行观察,却不能研究活体器官;而放射线检查却能研究活体器官的形态和功能,从而通过观察到的影像来推测其病理性质。放射线检查与化验检查也不相同,后者是对所送标本进行客观检查,所得结果供临床诊断参考;而放射线检查则一般须提出具体的诊断意见。在做放射线诊断结论时,必须在系统、周密调查和对各种材料综合分析后,才能提出正确的结论。临床医生若忽略应做的体检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单纯依赖放射线检查来诊断,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同样放射科医生单凭放射线所见,而不结合病史、体检和有关的化验结果即做出结论,也是不全面的。正确的诊断必须尊重客观,必须经过唯物辩证的思维才能得出。

随着临床医学研究方法学、医学统计学、临床流行病学、计算机互联网等学科和技术的迅速发展,循证医学(EBM)正在迅速兴起。循证医学是指在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将个人的临床专业知识与现有的最佳的研究证据、病人的选择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虑,为每位病人做出最佳的医疗决策。同时患者的积极参与是循证医学的重要内涵,他们对诊疗决策的期望、要求、合作是医务工作者必须时时关注的课题。在医学影像学新方法、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必须重视,进而发展循证医学影像学,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性、介入治疗性试验和文献评估。

循证医学(EBM)是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与临床实践(临床经验、临床决策)以及患者价值观(关注,期望,需求)的结合;是运用最新、最有力的科研信息,指导临床医生采用最适宜的诊断方法、最精确的预后估计和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来治疗病人。EBM强调医师应深思熟虑地将目前所得到的最佳证据,用于对每一个患者进行健康服务时的决策。使提供的医疗服务建立在目前所能获得的证据基础上。EBM旨在将经验医学上升到遵循证据的医学科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目前,EBM的应用领域已从最初的临床医学,扩展到医学教育、医疗卫生决策、医疗保险、预防医学、社会医学、心理学、药学、卫生经济学和医疗服务购买等诸多领域。EBM的概念已被医学界的主流思潮、病人和各级政府广泛接受。

在伦琴于1895年发现X线后的100多年中,大部分影像是以各种模拟的方式记录在X线片上的。自20世纪70~80年代CT和MRI先后问世后,提示了平片数字成像的可能。在今天,除传统的X线片仍是成像中最常用的方法外,21世纪后计算机技术的爆炸性发展及正在兴起的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等几个重大因素将会对成像产生深远的影响。CT提供了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和无重叠的轴面断层,显著地扩大了人们对X线和解剖关系的认识。MRI对放射学最大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在于它阐明了心脏的形态和优点,由于它的无射线及能多方位显示病变的优点,对于了解胸部体、肺循环中的血管、胸壁、膈肌区的情况及肺尖和臂丛的关系也有很大作用,对于纵隔病变的定位和定性作用也是肯定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不论检查仪器如何先进,也均有其适应范围和局限性,临床工作者切不可盲目依赖仪器检查,而忽视病史与体格检查这两项基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必须学习、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观察病情,分析表现,透过临床现象探索疾病的本质。全面考虑问题,警惕主观臆断,以免“一叶障目,不见森林”,防止漏诊、误诊的发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