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运动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7: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篮球运动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篮球运动论文

篇1

一、课题的目的意义:

篮球运动起源于学校,并且在学校中迅速普及,尤其是在滨州学院发展更为迅速。大学校园篮球运动氛围浓厚,有很多大学生都受当今篮球运动形势的影响,喜欢参加篮球运动,为篮球运动在高校的开展提供了深厚的群众基础。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也一步步的步入正规。而篮球运动本身就具有很好的教育与锻炼价值,可以起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

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中还存在着一系列不和谐的场面。而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高校非体育专业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本文运用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兴趣、师资队伍、教学状况、场地设施、课余篮球运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措施,为今后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二、文献综述(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问题,找到研究课题的切入点,附主要参考文献,约2000字):

刘博在对我国高校开展篮球运动的研究与探讨中谈到高校的大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高校体育事关重大,而篮球运动因其易普及和趣味性强的自身特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是校园中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自 1998年开展以来,以独特的魅力迅速把学生、家长和学校融为一体,在大中小学校园内乃至整个社会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越来越多的人走到篮球场,加入到这一运动中来。篮球运动的进一步普及和开展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促进了学习、提高了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胡本东在山东省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教师队伍的现状及发展对策指出篮球选项课师资队伍建设是决定篮球选项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直接制约着高校篮球教学深化改革的步伐。系统研究篮球选项课教师的现状,找出差距,分析原因,提出建议,旨在建立一支既有高深的篮球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质量的篮球教师队伍。

张凌在普通高校篮球选项课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在篮球选项课的教学中,可适当增加理论课的授课时数,使学生掌握篮球选项课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规则、裁判法;在篮球选项课理论课中增加健身知识,使学生正确认识篮球选项课的健身价值,对学生进行“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

王荣森在高校普通系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现状与对策在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项目上要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对那些场地设施要求不太高、学生又喜欢的运动项目要大力开展,在突出重点的前提下,课外活动的组织内容丰富,适应面要广。

陆红在《高校体育场馆建设及管理》中提到,体育场地和设施紧张曾是高校普遍面临的窘况,再加上高校急剧扩招,场馆面积却增长缓慢,设施更新缓慢,而学生们对场馆设施的要求却在不断地提高。在前不久刚刚公布的“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在我国现有的 850080 个体育场地中,教育系统有 558044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65.6%。在教育系统中高等院校有 28741 个,占全国体育场地总数的 3.4%,这个比例在庞大的全国大学生数量面前显得太小。

金胜真在武汉市篮球消费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篮球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篮球运动方面的需要而消耗物质资料和劳务的,具有社会性质的经济行为。一定量的经济支出,不仅是人们参与篮球运动的前提条件,也是篮球消费市场得以发展、壮大的社会和经济基础。

综上所述:

本文对我国篮球科研领域却极少有针对高校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的深入研究,缺少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科学指导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发展。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对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的发展现状,比如学生自身、师资、教学状况、课外篮球活动状况、场地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制约滨州学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篮球运动发展的症结所在,为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提供可能。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和预期目标:

篇2

哲学家麦金太尔对实践情有独钟,他认为人的德性由实践衍生。他将实践定义为:“实践意指任何融贯的、复杂的并且是社会性地确立起来的、协作性的人类活动形式,通过它,在试图获得那些既适合于这种活动形式又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这些活动形式的优秀标准的过程中,内在于那种活动的利益就得以实现,结果,人们获得优秀的能力以及人们对于所涉及的目的与利益的观念都得到了系统的扩展。实践必须是一种社会性的、复杂的人类协作性活动形式”。麦金太尔提出“德性”是“从实践中获得的后天拥有的人文素质”。对于参与实践的个人来说,德性的产生不仅仅基于个人禀赋,还涉及对社会关系的深入参与。他认为,德性只能通过“与他人互动关系的实践中产生”,因为德性就是参照实践中个人与他人对事物的目的和标准而形成的。实践的社会性需要人们进行学习,实践必须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才能获得,需要向社会中更专业的从业者学习。进行实践意味着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并接受了权威的标准,从而根据自己的态度、倾向性、偏好或口味来选择某些限定性的标准。只有参与实践,才会深入了解它的标准,如果不参与实践,就不可能接受它的标准,或不关心它的标准。根据麦金太尔的分析,个体只有在有共同目标的共同参与的社会活动中才能构建自身的道德意识。社会道德文化是实践的功能体现,实践本身产生了道德功能。从麦金太尔有关“实践本身产生伦理规范”的理论出发,我们发现篮球文化实践者是通过提升比赛乐趣的方式来学习如何行事,篮球中的行为规范并不是某个人制定的,而是在群体文化实践中演化发展出来的。也就是说,篮球运动中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是通过比赛所有参与者的共同实践而构建出来的,这个构建过程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由比赛实用性需求而派生出的行为习惯,而是从篮球文化实践共享过程中衍生的人际关系。篮球文化实践者创造了自身所要遵循的道德,他们自己创造了规范,实践需要以及人际需要促使他们创造和构建这些规范。

二、篮球运动的文化实践与“抵制”的“战略”

在社会和文化理论家中,米歇尔•德•塞尔托是实践创造性的伟大支持者。他认为,日常生活实践是人们的“战略”,是人们对权力机构试图规训和管制他们生活的一种应对“战略”。米歇尔•德•塞尔托将生活实践文化看作是对控制力量的对抗,即福柯所描述的权力的规训与惩罚。日常生活实践是一种对权力规训的“避让但不逃离”的战略。在篮球文化实践中存在着许多战略,发现对手弱点,利用机会的战略在篮球比赛中至关重要。要发展这些把握机会的能力,参与者需要不断实践以增强技巧,一个聪明的行动往往会让你战胜比你强壮很多的对手,聪明的球员往往会利用对手的错误来达成目的,这与米歇尔•德•塞尔托日常生活实践中人们的“抵制”、“避让但不逃离”的战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米歇尔•德•塞尔托的理论也有偏颇之处,他的理论似乎将实践与战略混为一谈,他说“许多日常生活实践是人的战略”,日常生活实践在他那里都成为了权力抵制的行为—小的、局部的、短暂的抵制。他经常引用一些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例如木工经常偷用主人的工具为自己家做东西,书店的店员也经常假装工作而实际上在偷看书店的书籍。这些情况在工人的日常生活实践中随处可见,这些小的胜利被他归纳为“基于不同利益和欲望的狡猾的诡计”,是“既不离开其势力范围,却又得以逃避其规训”的战略。但是木工主要还是在为工厂工作,书店店员也主要是在整理售卖书籍,日常生活实践不一定要抵制权力。它们往往表现为福柯所描述的“温顺”,复制重现而不是挑战权力。如果日常生活实践与权力兼容,则战略毫无用武之力。

米歇尔•德•塞尔托的另一个观点是“大众文化的消费者犹如偷猎者一般行事”,他们会使用由外国人制造的媒体产品,以此来超脱权力精英提供给他们的媒体产品,他们经常会以自己的目的来选择产品,而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权力精英阶层提供给他们的产品。实践不是天生就要革命、反抗和抵制,它们可以不被夸大,仍旧保持一个适度的状态。篮球的文化实践是灌输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一个工具,虽然实践本身赋予了它某些“战略”,但是它有如日常生活实践一样,不必非要抵制权力的规训,小的、局部的、短暂的抵制只是细微调整战略,它摆脱不了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规制。布尔迪厄就认为这种抵制是不可能的,他将实践视为是一种具有显著社会性的活动,人的习性赋予实践以意义。实践的习性随着社会群体在面对客观存在所作出的文化反应而发展,它是一种系统化的结构化处理所产生的效果。实践的意义在于实践者已经接受了某种信念,形成了具有心理定势的而又不言而喻的习性。布尔迪厄认为,“实践”代表“具体的语言”,而习性(或称惯习)代表“抽象的语言”。习性并非法律或规范的制度,它是一个松散的自由发挥集合,例如思维习惯,是典型的情绪反应,是让经验更具实用性的方法。布尔迪厄反对将习性视为是一个严谨的体系,因为习性具有适应性,习性的适应性使得在实践中即兴产生一种新的习惯成为可能,实践并不单纯靠习性的逻辑来触发,实践是对当下现实社会交往的需求的反应,习性引导着惯性思维,赋予实践以意义。布尔迪厄多次指出习性具有可塑性,习性的可塑性允许“实践者产生适应无穷无尽的、变化着的情景的无限可能”。实践者需要“应对不可预见却又无时无刻不断变化的情景”,因此实践者会不自然地在“无意之间创造出符合规定的即兴之作”。实践者是“生存艺术的大师,是即兴创作的艺术大师”。对实践者而言,重要的不是规则和模式,而是“机智、灵巧和应变之道”。

篮球运动的文化实践,以组织性的篮球比赛及其媒体呈现为主要代表,比赛是主流的文化实践形式,它是旨在培养文明守纪公民的一个教育工具。在篮球评论中,诸如努力、体育精神、团队协作、自我牺牲等等是常见的有关篮球道德的描述性词语。篮球运动员认真训练不是为了自己的目的去颠覆比赛,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在比赛中有上佳的表现。在业余篮球领域,没有明显的权力机构,这为抵制权力的“战略”提供了发挥余地,实际上业余篮球也鼓励对主流体育文化的抵制,例如花式篮球、街头篮球的随意性。但是,业余篮球并非一个激进的、无政府主义的实践,即使没有权威人物,即使没有明确的规则指令,实践还是按照传统性的基本规则进行,只是这种规则限制更为宽松,允许参与者进行一些创造性甚至是颠覆性的发挥。

篇3

高校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是文化的集散地,对大学生的教育、文化、价值趋向都具有较大影响,而篮球运动对促进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良好的作用,在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影响下,可以使大学生心情舒畅,精神愉快,积极自觉地投人到体育锻炼中去。

1.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概述

任何一种文化的诞生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文化创造进行的环境与手段、文化创造的主体以及文化创造的对象(客体)。大学生体育文化具备了文化得以产生的独特的创造环境和手段―高校校园环境;具备了从事文化创造的主体―大学生;具备了文化活动的独特对象―以身体练习和体育知识为内容。它一经形成,就不易改变,能持续较长时间,成为校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明确的指向性,影响和规范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品质的形成,并成为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高校校园环境中,大学生围绕体育或依托于体育而创造和形成的一切精神财富。包括与之相适应的体育道德、体育精神、体育知识、体育目标、体育风尚、体育观念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形式具体到实际就是通过参加课余群体活动、高水平的运动训练队、多种多样的运动竞赛、俱乐部、体育协会和体育处的团体活动、体育讲座、体育报告会、体育知识竞赛和辩论会、体育技能表演、学校体育节、体育培训、观看大型的体育比赛、远足、郊游等活动可以反映大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风尚、体育观念和知识等多种精神文化形式。

2.篮球运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影响

2.1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可以使参与者更加健康,在娱乐和培养自信心方面都有很高的价值,并且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可以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还有助于自己个性的培养。说明大学生都很了解篮球的运动价值,从而使之体育观念基础非常扎实、正确,但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大学生认为篮球运动对心理发泄、智力等体育观念影响不是很大,说明他们对于篮球运动可以促进个体智力发展以及心理宣泄等观念没有能够充分的认识。其实在进行篮球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系统要承受一定运动量和运动负荷的刺激,促进各器官系统功能改善,提高免疫力,因此具有增强身体的良好作用。同时篮球运动具有一定的娱乐功能,可以减缓人的压抑、低落、自卑等不良情绪,获得轻松、愉悦和乐观情绪,具有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体育运动多数需要手脚协调配合,运用战术需要临场的机智,头脑灵活,对人的智力发展,神经系统发展有良好促进作用。

2.2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风尚的影响

大学生许多很喜欢篮球运动,在参与篮球运动中完全出于自愿,具有体育锻炼自主性。篮球运动具有集体化、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的特点,并且根据学生们的需要可以灵活改变运动的场地和人数,由于这项运动的简易开展性和趣味性,使大学生对于篮球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因此参与篮球运动的自主程度也相应较高。大学生篮球运动的积极心态已经被调动起来,并基本形成积极主动的运动习惯,所以说通过篮球运动大学生已经形成了普遍和相对稳定的体育风尚。

2.3 篮球运动对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影响

体育知识是人们对体育活动认识的成果或结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把篮球运动作为学生将来生活的内容来给他们,让他理解、享受篮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价值观,从而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繁荣发展。通过课外体育锻炼,大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篮球技术技能水平,又可以在互相交谈中学到更多的篮球知识。还有部分大学生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篮球选修课,或篮球俱乐部。另外体育摄影、绘画、雕塑、戏剧、文学、体育建筑等,都是大学生获得体育知识的多种渠道之一。不同区域、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大学生所获得体育知识的主要渠道有一定的差异。

3.建议

大学生在篮球运动过程中能获得更多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作为体育文化一个重要方面并具有融思想性、竞争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特性,使篮球运动成为高校体育活动中最普及也是最受欢迎的体育项目。它不但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体质,而且对于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影响到整个高校的精神文化建设。

大学生应该学会在篮球运动过程中结交新的朋友、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促进自己个性的发展,从而完善大学生的体育观念。女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应该大力宣传篮球运动的积极作用,努力培养女生对篮球运动的兴趣,使女生更多地参与到篮球运动中来,从而更好的促进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

篮球教师在学习技术技能之外还需求篮球娱乐类和理论类的知识来培养自己的学习兴趣,这也正是篮球教学时所欠缺的。在篮球教学过程中要体现篮球运动的健身性、趣味性、知识性和实用性,因地制宜地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发出自己学校所特有的篮球文化,这样就可以使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得到全面的增长。媒体能够尽可能多地将赛场内外的文化知识传达给电视前的球迷,让球迷了解更多的社会文化和体育文化知识。

总之,要想论述体育文化与篮球运动的关系,就要着重分析篮球运动在影响大学生精神世界所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大学生能够在篮球运动中培养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落实,并潜移默化地培养着大学生的各种优秀思想品质,同时也有利于推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篇4

1篮球运动文化的理解

     一般地说,文化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文化,主要指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及过程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不仅仅是结果,而且是过程;不仅仅是精神,而且是物质。体育属大文化的范畴。体育不仅是一种社会活动,更是一种文化。关于什么是篮球文化,目前学者有不同的观点。19世纪末,篮球运动进入中国之后,在东西方文化碰撞、选择、融合的过程中,篮球及其美国的篮球文化也开始并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并有了自己的篮球CBA、WCBA、CUBA联赛。加之发达的传媒的帮助,NBA和CBA的战况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不可或缺的话题。所以,现在中国篮球的发展已有了很坚实的文化基础和群众基础,但是,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打破中国传统的的思想文化,好的借鉴与吸收美国篮球文化中那些优秀和先进的东西。本文将谈一谈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对中国篮球运动发展的影响以及结合中美篮球运动文化比较来谈一下中国篮球运动未来发展的方向与目标。

     2.我国篮球运动现状

     目前我国篮球运动的现状主要体现在:运动水平下降教练员素质有待提高;篮球人口萎缩,后备人才匮乏;新旧体制交替,管理体制不畅通,制度不健全,行为不规范;职业俱乐部刚刚起步,机构不健全,发展不平衡,自我造血功能差;群众活动不普及,场地设施缺乏。篮球改革处于萌芽阶段,市场发育不成熟。

     3中国篮球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遗产,这种遗产被中华民族世代相传,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了中华儿女心中,已经是很难改变的一种形态。中国篮球始终不能摆脱中国传统文化束缚,而忽视个体专门的技战术的培养,从而影响了球员在场上的想象力和个性的张扬。实力和欧、美、澳有较大差距,基本打法是以技巧和快、灵、准的整体型作战为主。与美国球员相比我们本身的身体优势不强,在高强度的比赛时不能很好的控制球和处理关键球。在审美观上,中国是传统的统一和谐的精神风貌为美,而美国的审美则是追求百变的发型,张扬个性的纹身,绚丽的球鞋,这些东西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

     4篮球运动特点与未来发展趋势

     4.1篮球运动的特点

     目前篮球运动发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队员高大体壮,技术全面;积极快速、机敏多变、智博谋高; 凶悍顽强、对抗激烈;团队协作精神;篮球职业化道路;篮球运动的商业化道路等方面。

     4.2未来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篮球刚开始被奈史密斯博士发明的时候只是一项以娱乐为目的的游戏。在美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较系统的篮球训练方法,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自己的篮球队,学生从小学到大学都有相当的篮球实力。对选拔篮球人才的同时,文化程度也是选拔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的人才也很多,可就在系统培训和输送的环节上,使得一些有能力的球员被忽视,致使荒废的球技。还有就是,应给各个学校的篮球队配备优秀的教练员和优质体育器材,让他们更好的系统练习篮球。为以后的一级级选拔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薛岚. 论篮球运动的本质特征及发展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

     [2] 王霞. 论篮球规则的修改对篮球运动发展的影响[J].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4).

     [3] 史江杰,马行凤. 论篮球运动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方向[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18(3)

     [4] 柳波.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发展分析[J]. 现代商贸工业,2009;(15)

     [5] 李淑青,冯海成. 传统文化对中国篮球影响之探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3)

     [6] 朱国权. 篮球[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7] 张泽承,唐花明. 中美篮球文化比较与中国篮球可持续发展[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1(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