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7: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供应链管理模式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传统采购计划的弊端
在传统的采购计划管理中,采购的发起通常是由生产部门提出物资的需求给供应部门,供应部门在查看实际物资库存的情况后,向不确定的多个不同供应商发出采购的需求信息。在和供应商经过多轮协商后,不同的供应商会给出不同的报价,而供应部门通常为了降低成本,都是会选择报价最低的供应商,接着由供应商提供需要的物资,加入库存。这样的采购管理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供应商在一次合作完成后,下次有可能不再合作,转而跟其他的供应商合作。另外,供应部门为了保证供应充足,往往会大批量地采购,而忽略了物资的价格随时间的变动和生产第一线的情况,导致企业库存压力和物资成本偏高,占用过多的资源。而且,整个采购过程的物资质量控制和交货日期控制都不是在事前进行,而是事后来进行监管。这样长久下去,必然会导致企业的经济效益下降,竞争力降低。
1.2改进后的采购计划优势
以及改进方法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改进物资采购计划能大大地减少上述出现的种种问题。改进的采购计划管理是一种更加先进,更加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的采购模式,它是基于企业生产的实时情况来进行采购活动,“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数量以及合适的质量来供应物资”是它的管理理念。奉行这样的采购计划管理理念,就能很大程度上减少企业的库存压力和不必要的物资浪费。通过实践可以发现,改进的采购计划管理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与之建立起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双方都努力保证供应链的顺畅,以实现双方的共赢。具体来说,改进的采购计划管理就是将企业的“仓库”转移到上家,也就是将企业自身的库存转移到供应商,以实现降低库存压力,缩短物资交货时间。而对于供应商来说,要适应这种变化,保证供应,就也要采取这种改进的采购计划管理,并且为了减少自身库存压力,同样要将“仓库”转移到上家。每一家供应商都保证准时供应,减少单位运送量,但是增加运送次数,保证物资能及时满足下家企业的生产需要,如此循环,就形成了一条关系非常紧密的供应链,每个企业的库存压力和物资成本都在减少,以实现良性循环,达到双方共赢的目的,提高整个产业链的经济效益。
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优化供应商的管理
2.1科学合理地选择供应商,构建伙伴关系
通过上文的阐述,我们已经了解到一个合适的供应商在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那么,到底该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供应商呢?本文认为,一方面要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认定。资质的认定主要包括供应商的营业执照、最新的第三方检测报告以及有效的生产许可证,对于特殊物品,还需要有特殊物品流通许可证,必要时需到供应商的生产厂房进行实地考察,确保其所供应的原材料符合要求。另一方面,要对供应商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的指标应该多样化,主要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供应的稳定性,产品的质量、价格,企业本身的软硬实力等。根据上述两方面来选择供应商只是建立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和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市场经济发展日趋成熟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活动不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地和客户、供应商结合成为一体,这就要求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要减少竞争,增加合作的机会。这种紧密的合作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的有力武器,企业在紧密合作发展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远远超过了企业独立发展或者是简单重组发展所带来的利益。这种就是现代企业增加市场竞争力的新来源——企业之间的“伙伴关系”。
2.2优化供应商的管理,增强市场竞争力
供应商的选择和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对于建立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来说至关重要。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建立合作伙伴关系,能为企业带来许多好处,相反的,若选择不恰当,则会影响企业的生产,降低效率,而且还损失了合作机会成本,大大地降低了企业市场竞争力。在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中,企业通常会和若干家供应商有合作关系,一来是为了保证供应的稳定,二来是压低供应商的价格,将物资成本降低。这样做虽然短期内有利可图,但长期来看就容易导致供应商之间的恶性竞争,通过打价格战,把价格压得很低,但也降低了供应产品的质量,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得不偿失的。因此,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优化了供应商的管理,对于供应商的选择更加趋向于“少而精”,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从中选择有实力的供应商,并通过价值链的整合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一个强而有力的战略利益同盟。在这种利益同盟的保障下,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趋向稳定,供应的产品质量得到保证,价格趋于合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能得到提升。
3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运输和仓储
无论采取何种采购管理模式,都免不了货物从供应商到使用企业的运输过程,所以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采购运输也是不可避免的。另外,由于供应商和使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客观不可避免的不确定因素,以及采购运输过程中也存在客观不确定因素,要降低这些不确定因素对企业生产的影响,就需要企业有一定的物资库存。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是通过引入第三方物流和实行最低库存管理来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
3.1第三方物流的引入
在西方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著作《国富论》中,有提到关于企业内部分工的由来,他认为生产的分工合作能提高生产效率,每个人都专注于干自己的分内事情,熟练程度就能提高,整体的效率也就能提高,但每个人都从头做到尾包揽所有流程,对每个流程的熟练度就会降低,就会降低整体的生产效率。同样道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物流就应该交给更加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自己则专注于生产工作,通过加强与物流企业的沟通合作,保持紧密联系,同样可以达到控制物理的时间和质量的效果。这样企业就能从烦琐的物流中脱离出来,更加专注于生产,减少物流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实行最低库存管理
实行最低库存管理是为了配合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其中的最低库存不仅是原材料等物资的库存,也包括生产过程中的半成品和成品库存,使所有的物资和产品从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最后到配送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均衡周转状态,最大程度地减少库存压力。这样就能大大地降低市场快速变化带来的产品更新换代的风险,保证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满足市场的最新需求,减少成品的堆积,减低库存的管理费用,加快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做到准时收款,及时付款。要实现最低库存管理,除了企业内部要完善各方面的管理机制,提高生产效率,更要依赖于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其他的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和物流企业的紧密配合,企业之间的信任度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同时,也需要有一套能及时反映出市场需求的体制,做到及时调整生产,而且在生产系统上也要有足够的灵活性来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一旦企业具备了这些条件并且与其他企业形成了紧密的利用同盟,将会改变整个产业链的生产效率,大幅减少不必要的能耗。
4信息化采购管理
4.1信息技术在采购管理中的应用
供应链管理是整合了供应链上众多的企业,以达到供应链的最优化为目的,这就需要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和供应商有高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和信息共享平台,来保证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紧密联系。现代的信息技术凭借其快速发展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就可以做到这点。在硬件上,最新的信息技术能通过多种硬件存储技术来存储海量的企业信息数据,有极强的芯片来提高强大信息运算能力,以及有可靠的快速光纤作为传输通道;在软件上,有发达的互联网来为企业提供各种最新的信息,有多种多媒体技术来满足企业对多种信息载体的需求,比如各种视频文件、动画文件、文档演示等,便于企业和供应商的沟通联系,还有功能非常齐全的各种应用系统,如ERP、EDI、CAD、ISDN等,协助企业快速处理庞大而繁杂的数据信息。
4.2ERP信息平台
ERP信息平台是信息技术在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中应用比较广泛、效果也比较好的一套信息系统,为众多的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的提升。它最初是在美国由嘉特纳公司提出设计构思,在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的领域中,如今应用在供应链管理中,为企业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及生产计划带来了较大的帮助,也对提升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有很大的作用。ERP贯穿于整个企业,从一线生产管理人员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都能从中获取到生产管理需要的详细信息,提高了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大幅缩短了生产周期,保证了交货的准时率,同时,在采购计划管理方面,也大大缩短了采购的提前时间,实现精简人员,降低了生产的用人成本。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也引入了这套系统,在中等规模企业中也在逐步普及,相信不久的将来,信息化的采购供应链管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可和接受。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概述
伴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呈现迅猛增长。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电子商务的应用已经在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与此相对应,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发展过程依赖于自身所处环境的资源供应,日常生产经营过程都离不开企业外部资源系统,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承担着资源转换的功能,即输入资源并输出相应的产品或者服务,对于企业来讲其生产的产品或者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输入的资源的质量优劣,正是基于此有必要对企业自身所不能够控制的外部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控制和管理,以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当前,不少企业管理者都认为企业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在所有方面都管理到位,只需要将关键环节――价值增值核心部分管理到位即可,只要在关键的价值增值环节具备核心竞争力就能够获得竞争优势,这些观念也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应用背景。尽管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实践,但是就我国企业来讲实践过程相对滞后,其对于科学化管理的提升作用仍待于进一步加强。
在当前的大环境下,电子商务正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电子商务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了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外延,扩展了管理范围和管理内容,同时也对供应链的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更高的要求。如何强化电子商务信息的整合运用,提升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效益成为研究的新课题。在电子商务以及信息化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成员应当密切协作,有效整合信息资源,提升信息数据的使用效益。通过合作管理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同步化,促进企业供应资金及物流的合理高效流动。与此同时,网上零售渠道的扩展等相关发展问题也对新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机遇和挑战,正是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需求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供应链管理涉及了供应链的四个环节,即计划、采购、生产以及产品配送等,包含了供应商、客户等一系列主体,也包含了产品生产、产品制造、产品供应、产品配送等环节。这些既表明了供应链管理的范围,同时也表明供应链管理在实际运行中涉及了多个企业、跨多个部门环节的综合管理活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电子商务就是企业在电子商务、信息化背景下,有效集成、整合整个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企业服务和产品质量,跨部门、跨企业的整体优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历程
在供应链管理理念下,企业的采购活动、生产活动以及销售活动等都不再是相互孤立的环节,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管理者也应当突破相关的界限束缚,有效地将企业的生产、销售、供应等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建立关联,并将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等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通过协调、整合各个主体之间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等,将各个组织有效整合、集成。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企业以及组织就能够结合成为供应链的有机整体,实现良好衔接、渗透、依存以及互动,形成供应链网络,整个网络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实现共赢。供应链管理的实质就是合作共赢,这一双赢的关系是建立在供应链网络中各个成员相互信任、相互发展的基础上的,能够将消费者的需求最终转化为整个链条群体的整体活动。
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经历了好几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有了较大的发展和丰富,正逐渐成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而且伴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客户需求的不断增加,供应链管理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在20世纪80年代,供应链管理处于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已经形成了基本的供应链概念,这其中就包含了企业资源的内部集成与企业资源的外部集成思想,并且在企业中初步实践,这都说明在初级阶段供应链管理模式基本成型。
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供应链管理模式逐步形成和提高,在这一阶段形成了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同时由于信息技术以及管理技术的不断成熟,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成员尽管跨域部门,但是相互协调已经成为共识。不过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之间常常出现信息传递不顺畅、信息失真或者是难以有效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利用供应链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效率。
最后一个阶段就是新世纪初至今,在这一阶段供应链管理处于全面发展和成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新的供应链管理技术不断出现,同时伴随着电子商务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供应链原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流动方式和流动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些变化都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创新,例如协同预测补给策略、供应商库存管理、协同计划预测补给等相关技术。上述创新管理技术能够起到促进供应链组织中的各个企业相互衔接、有效配合,积极适应市场变动,提升供应链管理模式的积极作用。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联合管理模式分析
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兴的贸易方式,作为商业贸易领域的新兴技术,它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已经对贸易领域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电子商务是一种动态的商务模式,它将传统的经营理念以及新兴的信息技术有效结合,将市场的时间形态、空间形态以及虚拟形态等有效整合、能够把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汇集在一起,将市场作为连接纽带,以期发挥最佳效用、收获最大效益。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经济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广泛,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消费者对于产品或者服务的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这都增加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难度,因此企业应当将优化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合理流动,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同步性作为管理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有效结合电子商务的营销方式,研究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链的需求预测。明确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需求预测涉及多个方面因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为持续有效运转提供支持。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应当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供应商选择与原材料采购、信息共享、分销管理、生产定制以及决策技术的开发等。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供应商的选择以及企业原材料的采购等相关问题是由电子商务拍卖市场所引发的研究课题。其管理目标就是企业在可以接受的风险条件下采购到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在这一环境下,供应商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形成供应商联盟,这能够有效降低供应企业之间的交流成本,继而强化供应商的市场地位。
信息共享则是供应链环节中各个企业有效沟通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各个合作伙伴之间如果缺乏信息沟通或者信息沟通不真实都有可能导致企业之间发生目标冲突。如果是处于供应链管理中的组织属于同一家企业,则会导致企业生产部门以及销售部门在未来的需求预测上发生信息冲突,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加大了生产管理成本。
供应链各环节的合作模式如表1所示。
电子商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实现网上交易,电子商务活动包含了消费者行为、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平台三部分内容,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可以实现网上购物,并把自身的特定需求和个性化要求及时发送给供应商,同时各个供应商之间也可以借助于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资源共享和互换,实现协作共赢。总的来讲,电子商务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能够获得更多、更具有个性户的消费需求,但是也不能够摆脱市场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依旧需要缓冲库存来降低自身风险水平。另外,在供应链管理中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企业要想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就要积极引进电子商务平台,强化自身行业地位。
本文总结供应链不同合作模式的主要特征如表2所示,以期为电子商务环境下实施供应链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平台,可以有效降低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沟通交流成本,不仅能够有效强化企业信息搜集和决策能力,同时也会使得企业决策更加可靠。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运营效益及运营效率。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方式就是实现了网上销售,可以采取网上零售及网上直销方式,扩展传统的供应渠道,实现网络营销商品价格的最优定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营销渠道的运营成本以及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得企业在获取精准市场消息时成本更低,这提供了决策技术的发展机遇,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决策技术的实用性。决策技术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供应链管理者及时发现需求及供应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解决。
总的来讲,生产定制、网络营销等电子商务手段的使用都是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能够有效推动供应链管理的应用及研究,促进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蒋演臣.广州市华南橡胶轮胎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孙德建.HT公司基于ERP的电子商务整合研究[D].西北大学硕士论文,2006
3.王庆礼.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娄葱飞.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在企业物流采购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电子商务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并且企业供应链运作方面的变化可谓天翻地覆,此类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密切关系。从实际角度出发,对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予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探寻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电子商务;供应链;概念;联系
中图分类号:F713.3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20)15-0146-02
当前时代是信息化时代,电子商务已经融进了我们的生活,电子商务现在开始由时尚化日渐向生活化方位转移,社会上越来越多的行业都开始涉足电子商务。但是電子商务之所以成功且迅速得到广泛应用,后台供应链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通过应用计算机技术,以电子交易方式在全世界方位内进行且完成的各类商务活动和交易活动以及金融活动。简而言之,电子商务便是借助计算机网络平台,集产品买卖和付款以及服务等于一体的经济活动。
对于企业而言,电子商务总体目标一共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创设销售网络结构体系;二是企业可以提供不同类型商务活动全面数据信息内容,处理企业生产以及销售环节中的信息收集困难等问题;三是减少企业进入市场的若干环节,助力企业拓宽本体市场,从根本上提升商品销售效率;四是降低企业销售成本,科学有效地降低商品交易成本;五是为交易双方提供便利,以网上谈判形式为彼此促成合作;六是为企业一方提供坚实的质量支撑;七是方便顾客网络检索所需商品种类与详情。
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主要是指由供应商和制造商以及仓库和配送中心等所组成的物流网,其类型主要分为三类:一是是基于客户需求的供应链,二是基于销售的供应链,三是基于产品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则是指调整和完善供应链活动,供应链管理对象便是供应链组织以及期间产生的“流”,集成和协同是核心应用手段,最为主要的目标便是满足客户需求,之后在此基础上强化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供应链管理的实质便是深入供应链体系之中,囊括不同增值选项,将客户所需产品在正确时间点,根据正确的数量和优质的质量、合理的状态,最终送达指定目的地,最大限度上去降低经济成本。
1.供应链管理将所有节点视为统一整体,然后达成全过程战略性管理。老旧式管理手段,一般都是将企业职能部门作为基础,但是由于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的目标迥异,所以就会相继产生诸多矛盾和冲突,企业和企业间、职能部门与职能部门间此时便不能有效发挥功效、履行职能,所以难以达成整体目标。供应链管理,会将物流和信息流以及业务流等方面的管理贯穿于供应链始终,整个物流囊括在内,从原材料、零部件采购,直至产品运输以及储存等,这些都涵盖其中。其间,处在各个节点上的企业一定要实现信息共享和风险承担、利益共存,要站在战略层面去掌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和意义,之后方可达成整体高效管理。
2.供应链管理的集成化管理特点甚是突出。需知,供应链关键的核心便在于集成思想和集成方法,从供应商端开始,会经由制造商和分销商以及零售商、客户这些全要素和全过程,然后形成集成化管理样态,这是一种新型管理手段,会将不同企业统统集成在一个供应链里,然后提升供应链水平和质量,企业间的强强联合最为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局最优化发展局面。
3.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库存”愈加明显。传统库存思想理念表明了,库存是保障企业生产和企业销售的必要手段,是一种必要成本。所以说,供应链管理让企业和其他企业在不同市场环境下达成了库存转移,企业库存成本得到科学合理的降低。此时,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企业成员间要通力合作,形成战略互助关系,要做出快速反应,从而更好更优地节约投入成本额度。
4.供应链管理遵循“客户至上”的原则,此为供应链管理的经营方位。无论是供应链节点中企业数量多少与否,也无论企业类型如何、参与程度深浅,之所以形成供应链,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始终都是核心导向。正因为客户和消费者需求的存在,供应链才会应运而生。唯有让广大客户和消费者需求得到有力满足,供应链的发展空间才会变大,未来才能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的内在联系
当前,全球每天都会有数以亿计的交易活动产生,每笔交易均为供应链体系中紧密相连的业务活动,最为常见的就是虚拟市场和跨过客户需求分析、资源供给、科学安排、新产品研发、策略型资源获得、产品加工生产,诸如此类,均会被纳入到全球化供应链管理范畴中。由上可知,由此所产生的信息量之庞大、之繁杂,管理难度必然比一般流程下的供应链管理更高。
1.电子商务是供应链管理的集成驱动器。电子商务让供应链上的成员方可以紧密合作、积极交流,将供应链概念合理地进行延伸,供应商的供应商以及客户的客户都会从中受益。这是一种全球化的协作样态,所涉内容繁多,包含了需求预测内容和产品设计内容以及商品外购、服务客户等内容,为进行全球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发展平台,使得供应链管理朝向变得愈加动态化和柔性化以及虚拟化,供应链管理持续竞争力倍增。
2.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理论依据。企业建立电子商务模式,供应链管理概念的建立是第一位的,要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作为核心依据,之后在此基础上使用新型技术模式进行崭新的管理方案制定,将供应链管理视为和电子商务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运行环境,并且要将供应链管理看作是与电子商务密不可分的发展平台,这样才能实现全球化的电子商务发展。
3.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之间的整合。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放眼世界、放眼未来,立足于全球性的供应链体系,这给基于全球化发展方向的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优异的管理平台,让供应链管理不仅仅被限制在企业内部和区域里,形成慢慢延伸至全球化的一种供应链体系,最终形成一种跨企业合作模式和跨区域合作模式。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提升竞争实力的法宝,需要在不断探索发现中去找寻渗透渠道、整合办法,最后渐入佳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全球化电子商务系统建立是大势所趋,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技术为根基,面对全球化供应链的信息沟通、处理的低投入、高产出的新平台出现,信息交流矛盾和资源共享问题才能够被一一化解,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协作也会变得愈加融洽,存货效率会得以提升、资金流动也愈加流畅。不仅如此,业务处理速度和客户需求响应速度也会双向提升。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法宝”,实践阶段,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主要关系。
电子商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基于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企业物资管理分析论文
摘要:利用电子商务技术进行物资采购和管理,采购信息准确、全面,方便决策,有利于降低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增加效益。
关键词: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物资管理
电子商务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基于信息化市场的扩张,凭借其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与延伸,逐渐成长并成熟,成为当下具有旺盛生命力的营销模式。很多传统企业从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快的成长速度的立足点出发,将原有管理模式和销售业务与电子商务进行互补结合。
一、企业物资管理的特点
目前,信息化是物资采购管理业务的基石。传统物资采购方式不仅采购效率低,而且供应商也难以满足采购部门的要求。而电子商务模式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使得企业得以推行信息化、自动化的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内部网络,从而实现统一管理资源共享。随着行业规模逐渐壮大,随之而来的是与日俱增的物资管理与监管成本。在业务流程中,除了要完成信息化和确保对物资信息进行保密处理之外,还需要实现电子商务价值最大化,简化采购流程,降低采购成本,从而真正提高采购电力物资的效率。
二、采购环节
2.1采购申请和审批流程
采购环节最初需要进行编制需求(采购)计划和提出采购申请。采购部门主要参照采购计划进行物资采购,以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若编制的采购计划偏离实际需求造成物资短缺或过量,甚至无法跟上生产进度,就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为避免这些问题出现,可从三方面着手加强管控:第一,生产、经营、项目建设等部门,应参照实际需求编制采购计划。第二,基于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和企业发展目标,结合现有库存量,通过物资管理平台合理布设采购计划,避免过量采购或物资短缺。第三,采购计划应纳入采购预算管理,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后,作为企业刚性指令严格执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资采购和管理具有它的优势所在,但是真正实施起来也是困难重重,所以怎样运用电子商务进行物资管理工作是很重要的,盲目的使用不仅不能方便物资的管理工作,还有可能因为管理混乱引起物资供应和管理问题,造成工程因材料供应不及时而发生问题,酿成大错。所以,加强网络物资信息收集、网络询价议价、采购运输、到场配发等环节,是企业和物资采购人员应当加强的。若企业缺少一套相对完善的物资请购制度和审批流程,就无法合理控制采购量,可能会破坏企业的生产经营秩序。采购申请指的是企业生产经营部门基于物质需求和采购计划提出采购申请。主要管控措施为:首先,确立物资请购制度,依据购买物资或接受劳务的类型,授予相应归属部门请购权,厘清各关系部门的权责范围,明确请购流程;其次,请购人员和部门必须根据成本预算和市场行情提出采购申请,依照规定办理请购手續;再次,负责审批请购单的管理部门必须按成本预算严格审查请购单,检查采购申请是否与采购计划和生产经营需求相符,采购内容是否健全,物资量是否超预算等,如采购申请超预算或与上述要求不符,可不予审批。
2.2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采购方的生存和发展与供应商的实力、行业信誉和产品质量息息相关。为了选择合适的供应商,并且与其保持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要坚持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和相应的评估制度,在政策方面适当给予优秀供应商一定的优惠,确保供货源稳定可靠,促进企业经营生产活动可持续发展。
2.3控制采购价格
第一,完善采购定价机制,通过协议采购、招标采购、询比价采购、动态竞价采购等途径,对所采物资进行合理定价。第二,采购部门必须深入剖析大宗物资的成本构成,通过市场调研,时时关注其价格波动情况,并根据其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分析其供求关系和市场行情,构建采购价格数据库。
2.4建立采购合同内部审查制度
一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内容。检查合同内容是否严密、完整,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如当事人的姓名、住所;合同价款或报酬;双方约定的地点、期限、履行方式;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方式等。二是审查采购合同产生的过程。合同产生过程的审查实际是对合同产生的必要性、效益性进行审查。如审查采购方式是否符合企业实际;审查采购计划、物资定价和资金分配过程;审查供应商选用及开标过程。三是审查采购合同的履行情况。重点审查验收环节和结算环节的工作流程,也就是审查采购标的物的数量和质量是否与采购合同中的具体要求相符,是否根据规定预留了质量保证金等。
三、验收环节
健全采购验收制度,规范验收流程,是该环节的主要工作内容。首先,采购、验收两大部门必须相互分离。其次,规范验收流程。指派专人或指定验收部门对照请购单和合同条款逐一核查物资规格、品种、质量和数量,审核通过后编制计量报告、验收报告及验收证明,并办理接收手续。再次,及时上报存在问题的物资,深入调查问题根源并妥善处置。最后,健全退货管理制度,明确告知退货的条件和手续,规定货物出库、退货款回收等相关内容。
四、付款环节
电子商务是指利用互联网等网络进行的贸易活动,也就是在网上将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部分的物流进行完整地实现。供应链管理(SCM)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体化管理过程。
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最有力的优势是通过及时、有效信息的传递,实时把握市场需求,并根据实际需求来快速调整相应的生产、经营和物流运作等相关活动,体现了企业对市场的敏捷反应。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为物流乃至供应链管理奠定了基础。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供应链结构向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发展
从上世纪末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企业集中精力管理核心业务。“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所有企业的“链”。随着互联网与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物流的集成思想、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思想等的出现,供应链机构出现“网络化”的趋势。
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三、企业生产敏捷化、柔性化
上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死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形成虚拟企业,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而柔性化是指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调整生产的能力,该能力越大企业活力就越大。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给供应链管理带了发展的机遇也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主要有以下不同:
1.物流管理的方式发生变化。在传统的供应链形式下,物流是对不同地理位置的顾客进行基于传统形式的批量式空间移动,货物的运送通过集装箱、托盘或其他包装单元来进行,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可见性是有限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模式下,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使得客户在任一给定时间都可以沿着供应链追踪货物的下落。
2.物流的目的地不同。传统供应链由于不能及时掌握商品流动过程中的信息,出现信息不及时等情况使得物流只能实现集中批量化运输和无差异性,从而使得物流的目的向集中运输方向发展。而电子商务供应链完全是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来组织各种物流活动,这种物流不仅要通过集运来实现运输成本的最低化,同时也需要借助差异化的配送来提高服务,其目的地是分散的。
3.顾客的类型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服务的对象是既定的,供应链服务提供商能够明确掌握顾客的类型及其所要求的服务和产品。随着电子商务的到来,要求快捷、高速、划分细致的物流和商流方式,顾客是未知实体,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季节需求、价格以及便利性,进行产品订购。
4.供应链运作的模式不同。传统供应链是一种典型的推式经营,制造商为了克服商品转移空间和时间上的障碍,利用物流将商品送达到市场或顾客,商流和物流都是推动式的。在电子商务供应链中,商品生产、分销以及仓储、配送等活动都是根据顾客的订单进行,商流、物流、资金流都是围绕市场展开的,物流为商流提供了有力保障,因此电子商务供应链是拉式的。
5.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一致。传统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物流过程的稳定、一致,否则物流活动就会出现混乱,任何物流运作过程中出现的波动和变异都有可能造成上下游企业的巨大损失。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却不同,由于其物流需求本身就是差异化的,物流是建立在高度信息管理基础上的增值活动,因此,物流必定会出现高度的季节性和不连续性,要求企业在管理物流活动中必须按照及时应对、高质服务以及总体成本最优的原则来进行,体现“个性化、专业化”。
6.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中物流信息一般都是通过人工采集、传输、汇总,信息具有单向性,供求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一般都是单机系统,至多是一个局限于内部网络的局域网络系统。而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信息的采集可以由供求双方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采集,信息具有双向性和对称性,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对供求双方开放的基于互联网的网络系统,信息具有高度的实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7.资金结算方式不同。在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资金结算大都是通过现金、支票或转账方式进行;而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中,因交易都是在线进行,以在线电子支付为主要结算方式。
总之,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而是延伸到供应商和客户,甚至供应商的供应商和客户的客户,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协和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全过程。同时他最大化地以网络方式将顾客、销售商、生产商、供应商和雇员联系在一起,极大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使供需双方在最适当的时机得到最适用的市场信息,大大减少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极大地促进供需双方的经济活动,加速了整个社会的商品流通,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绪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医药产业作为国家的支柱型产业,它的发展关系到国计民生。目前,医药产业正在进行一场翻天覆地的改革,为了适应整个市场的需求和国家对于医疗体制的整治,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健康发展的医药市场是当前最为主要的工作,这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更要体现标志之一。
ASLK是一家全球性制药公司,拥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通过产业化为主要链条来实行以科研、销售一体的企业发展模式。ASLK依靠它的优势药品赢得了相当不错的营销业绩,在面对激励的经营环境竞争的,和中小型制药企业经营逐渐加大形势的严峻性。ASLK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来发展企业。由于它面对的市场环境很复杂,不仅仅是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不够完善而且ASLK的管理模式就有问题,通过对ASLK的现状分析,找出其种种问题的原因,并且能够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如何利用好本企业的独特资源更好的发展ASLK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
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绪论,综述国内外医药行业供应链研究的现状、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介绍论文的写作思路和论文的总体框架。第二章供应链相关理论概述,运用文献归纳法,将论文运用到的供应链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第三章ASLK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该章节对ASLK进行了简介,分析了该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加强ASLK供应链管理的对策,以论文前面章节的研究与分析结果为依据,对ASLK供应链管理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通过了六个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供应链采购管理规划与设计目标。第五章总结,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
所谓供应链(Supply Chain,SC)是指由原材料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通过与上游、下游各组成部分连接组成的链状结构。供应链的过程中创造产品同时也创造了价值,其最终产品是最下游的顾客所需要,顾客通过对产品的购买再使得资金的回流,促进供应链的再发展。一般来说,供应链管理正是要对这条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通过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运用,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顾客的满意度,最终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目的。通过以上对供应链的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供应链就是一个把上游供应商、制造商、下游分销商、顾客等一系列参与者都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链状结构,其实就是一个由上游到下游提供服务,从下游到上游购买服务提供资金的一个过程[12]。供应链中每一个核心企业或是节点企业,他们都是承担着供需两方面的职责,对于供应商来说,药材的原材料是通过采药的人,从他们那里购买得到,同时也承担着向制造商提供原材料得角色,作为制造商,给下游分销商提供药品,同时需求上游供应商提供制药原材料,对于其他供应链所涉及的角色同样都是这样,都是一个综合供需的一个主体,从而形成了一个供需的链条[13]。
3、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采购业务方面存在的问题
ASLK太过重视技术的革新,新药品的开发,没有重视到药材的采购对整个生产的作用,只是认识到拓宽自己的横向发展和高科技的创新,这个的确能给公司的利润的提高增加很多空间,但是药品原材料的高质量是对药品质量的保证,药品原材料得实时配送是ASLK准时生产的重要保障,要是没有一个实时的原材料供应,ASLK的生产必定会因为原材料短缺而造成不必要的生产中断。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ASLK没有认识到供应商的合作关系会提高自我的优势。ASLK没有一个供应链的系统意识,只是认为供应链即为生产销售,而没有考虑到一系列背后隐藏的威胁。2、ASLK公司内部首先也没重视到采购对生产和销售的重大影响,在公司的利润获得情况上,主要重视生产和销售,因为这两个业务都会给公司带来现实的利润,而对于采购的优化是无法用现实的利润来表示,所以这些隐形的利润就没有被重视和开发利用。
2、管理信息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于ASLK信息系统还未普及企业内部部门,所以导致信息功能不足,导致信息化程度不高,沟通手段亟待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没有遍及整个企业内部所有部门,导致公司内部的信息交流滞后,采购部、生产部、销售部的信息无法准时传递。2、对于企业外部,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下游各分销商和ASLK的信息脱节,造成生产制造整个部分都会造成延迟,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功效情况都无法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3、缺少一个信息管理系统,造成信息的集成程度很低,对于大量的信息没有一个信息系统来管理,大量数据无法被利用,造成信息的浪费和大量的信息处理成本,比如人力资源和时间消耗。
4、加强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1、从采购方面改革阿斯利康供应链管理
改善信息化采购流程,为了保证ASLK公司的采购目标,减少采购成本、加快供应效率、提高原材料质量,ASLK公司需要制定独特的采购策略,并且要逐步联合供应链上下游加以实施。(1)通过对药材供应商的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经过严格评审,确定关键原材料供应商,并建立同盟作为企业上游的战略资源,这个可以保证企业内部需求得以满足,也可综合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生产信息提高整体配送合理减少相应的库存成本。(2)加强ASLK只要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流在制药企业内部和上游供应商之间的流通效率和准确性。以ASLK信息中心为中心管制点,通过信息企业内部网传输,对ASLK的众多原材料供应商、下游众多客户的信息,实现最大程度的采购自动化,前瞻化、管理流程无人化,降低大部分采购成本。其采购流程模型图如图4-2所示:
2、加强阿斯利康制药信息化建设
由上述可以确定供应链一体化的管理实施,虽然可以给个药品制造业和分销商,和上游供应商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得到想要的结果,或者再实践供应链一体化中无法长远。这就使因为缺乏对供应链信息一体化的管理,缺少了信息实现供应链一体化,就必须从战略角度上来实践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企业的信息化管理。
ASLK在实行供应链一体化的同时,建立自己的ASLK信数据库信息中心通过自己企业内部的子网,实现企业内部的信息的共享化,同时在整个供应链上建立一个包括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包括上游原材料供应商、下游医院、各分销商和客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中心。这样可以使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都可以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促进整个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物流配送成的优化。具体ASLK的信息中心和共享信息平台示意图如下图所示。
5 总结
当前我国的目前情况是下游的医院和零售店大量的购买单一型药品,使得其余同类型药品很难得到销售渠道,不过在如今的一些转变来说,我国已经慢慢转入一个以下游顾客需求为主导的买方市场,原有的上游供应商盲目推动,制造商按自己的意愿生产产品,下游的顾客被动接受的情况已经与市场环境不再适应,在这种模式下供应链上游企业对下游的顾客的需求乃至市场需求的相应能力很不灵敏。本文作者由此作为突破点,采用顾客需求拉动上游生产的供应链新模式更能符合现在的市场环境,把终端顾客的需求作为整个药品供应链的源头,通过此需求信息顺着供应链逆向返回趋势分销商的按需求进货,进而促使制造商的制造,再而对药品原材料供应商的采购计划进行改变。
在确定药品供应链由推式向顾客需求的拉式供应链的转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对于当前全国大环境的前提下,建设ASLK内部数据库管理信息中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供应链管理一体化,同时为了能和上游供应商下游医院、各分销商和顾客的信息流通,相应的提出基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平台,通过ASLK企业内部的信息中心和对外的信息共享平台两者相结合。使得整个医药供应链的所有企业在此信息共享平台上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在市场由于下游用药顾客的的需求,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都可以制定自己的生产和销售计划,促进整个医药供应链的联合优化,减少整个供应链的联合库存成本。
参考文献
[1] 杨舒杰.对我国医药行业实施供应链一体化的探讨[J]。中国药业,2005,14(1):14—15
[2] 袁松范.构建上海医药供应链的意义及可行性探讨[J].上海医药,2002,23(2):54
[3] 田亚,张建珍.浅论医药商业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J].当代经济管理,2005,(3):38-43
[4] .对医药供应链中零售商和批发商的利益影响研究[J].上海管理科学,2005,(5):3-10
[5] 王晓旭. 天津创新药业有限公司供应链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6] Applequist,G E,Pekny,J EReklaitis,G V.Risk and Uncertainty in Managing Chemical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s[J].Computer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2000,(24):2211-2222
[7]网师鹏,贾扬蕾.信息共享促进供应链各实体协作[J].价值工程,2005(4):45-46
[8]Papageorgiou,G E.,Rotstein,Shah,N.Strategic Supply Chain Optimization for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J].IndustrialEngineering of Chemical Research,200 1,(40):275-286
[9] 曹阳.医药企业物流供应链的构建[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54-55
[10]余小高,董利红.支持供应链的电子商务物流信息平台研究[J].交通与计算机,2005,23(5):60—63
[11]日本综合研究所供应链研究部.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已步入了以供应链管理为主要运作模式的时期,然而在新时期里,供应链管理效率较低成为制约农产品物流发展的一个瓶颈,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总体发展。解决供应链管理效率较低问题的关键是找出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促进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提高。
确定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可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各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评价来确定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各因素的重要性,进而为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强有力的主导者即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管理成功的关键,核心企业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水平代表着整个供应链管理效率的水平。
一、供应链管理效率层次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效率的评价因素选取。供应链管理效率主要包括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组织效率主要是衡量供应链成员之间合作的能力,而运作效率则是指供应链管理中减少成本的能力。首先选取评价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指标,它们分别是信息化水平、物流运作水平、计划能力、质量管理。这几个指标主要衡量主导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减少成本的能力。各种指标分别代表着供应链主导企业的一些具体情况,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表1)
另外,组织化水平、合作类型与合作密切程度等三个指标是评价供应链组织效率方面的,这些指标主要是衡量主导企业与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合作的能力,各种指标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表2)
评价目前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效率和组织效率的指标已经选取。接下来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上述组织效率与运作效率指标制定各自的权重,并确定一个评价标准,从而为找出影响供应链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提供依据。
(二)层次分析法
1、评分制度。为具体量化评价供应链运作效率与组织效率的各个指标,我们运用德尔菲打分法,请相关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根据表3对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但并不是每个调查对象都能够做到这一点,具体指标的评分标准分值由各位专家评定后综合平均得出。(表3)
2、制定指标权重。指标权重的准确性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综合评价指标的正确性和科学性,本文结合德尔菲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采用Delphi法设计专家咨询问卷并打分。请每位专家对每个问题进行两两重要性打分,打分标准如表3所示,具体打分结果略。
其次,收集专家咨询结果统计。专家咨询结果统计得到平均分值。
再次,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
3、指标权重的求解方法
首先,构造判断矩阵。建立目标树结构以后,上下层次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确定目标B的下层元素为C1,C2,…,Cn,现在比较C1,C2,…,Cn对上层元素B的影响大小之比,全部比较结果构成判断矩阵A。其中aij满足aij>0,即全部元素为正;aij=1,即矩阵主对角线上元素为1;aij=1/aij,即矩阵左下角元素与右上角元素呈倒数关系。
A=aa…aaa…a…………aa…a
其次,用特征向量法求权重向量。n个元素对于上层目标的重要性排序,可用权重向量表示。权重向量是由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对应的特征向量经标准化后得到的。
最后,对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由于在构造判断矩阵时每次比较判断的思维标准不一定完全一致,所以需进行一致性检验。检验步骤如下:
计算一致性指数CI:设λmax是n个元素两两比较后所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则有CI=λmax-n/n-1;然后计算一致性比率CR:其中RI的数值可通过表4查到。(表4)则CR=CI/RI。
当CR
(三)求解各指标权重。对于供应链管理效率的两个指标运作效率和组织效率,专家普遍认为这两个指标重要性对等,对各指标最终排序没有影响,所以在这里略去该判断矩阵的构造。
1、求运作效率的四个指标权重
第一,构造判断矩阵。请每位专家根据表3对运作效率的四个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打分,并根据打分平均值的结果构造判断矩阵1。(表5)
第二,计算权重。其中:
=,,,
=(i=1,2,3,4)
求得运作效率指标的权重为:
=(0.288,0.256,0.235,0.221)
第三,计算最大特征值
λmax==4.002
第四,进行一致性检验。首先求一致性指标CI,CI==0.0007,然后依据表4,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指标RI。
第五,计算一致性比例CR。CR=CI/RI=0.008,当CR
2、求组织效率的三个指标权重。首先构造判断矩阵。根据专家对组织效率的三个指标两两比较打分,得出判断矩阵2。(表6)同理,求得组织效率的三个指标权重为:=(0.376,0.292,0.332)。最大特征值λmax=3.010,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CR=0.009
以上分析可知,信息化水平、物流运作水平、计划能力和质量管理四个因素对供应链运作效率影响大致相同,所以在设计农产品供应链时,以上几个因素都要有所考虑,没有主次之分;而组织化水平对供应链组织效率的影响程度是三个因素中最大的,因此要重点考虑主导企业与客户及供应商的联系紧密度。
1.电子商务是现代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在生产、流通等领域最直接的体现是采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信息处理方式,包括原材料管理、资金转移与支付、产品营销、产品交易、市场信息的搜集等,几乎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因为IT技术,尤其是EDI、Internet/Intranet等现代IT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因此电子商务得以在现代企业运作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传统的企业及供应链运作模式变得不合时宜,如电话、传真等落后的库存信息传递方式在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仓库及智能数据分析等面前变得黯然失色,传真等业务往来手段也远不如电子邮件的便利。所以说,电子商务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凭空产生的商业运作模式。
2.电子商务是建立在信息技术之上的企业管理模式及思想的变革。电子商务不仅给企业和消费者带来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使企业的管理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不是偶然性的,它有其必然的变化规律。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竞争日益激烈、顾客需求不断变化的形式下,企业面临着投资负担增加和市场风险加大的压力,迫使企业从事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从企业经营目标来看,以往企业的经营目标经历了以产品为导向、以销售为导向、以利润为导向等阶段,但这些战略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迅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企业采购、生产、库存、销售等各个环节。市场的变迁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企业管理者开始思考各种全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革。管理者认识到,大而全的企业扩张战略永远不可能赶上瞬息万变的市场变化,企业只有关注自身的核心业务才能“以静制动”,而不会陷入为了控制整个生产链而进行的低效扩张漩流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以及广泛应用使得这种战略管理模式的转变有了技术上的基础。电子商务就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了全新的企业管理与经营模式。
二、供应链管理
(一)传统供应链管理分析
1.传统供应链管理结构分析。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仅仅是一个横向的集成,通过通讯介质将预先指定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依次联系起来。这种供应链侧重于内部联系,灵活性差,仅限于点到点的集成。因此,供应链管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断了,将会造成整个供应链运行瘫痪。
2.传统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横向集成特性难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严重制约了我国企业的市场表现,表现在:
(1)过分强调自供——自产——自销的一体化供应链模式。企业表面是是无事不能,但实质上却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业务的开发,挫伤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注重了自身的资源利用,关注物流,却忽视了资本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缺乏与外部的合作伙伴关系,产、供、销各自为政,造成产品库存积压、资金浪费和企业间的目标冲突。
(2)强调竞争而忽略合作。供应链各结点之间的关系被视为交易伙伴而不是合作伙伴,致使双频繁地讨价还价、拖欠货款、缺乏诚信,导致竞争大于合作;而不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则更为激烈,价格之战、亏损经营,其结果常常导致两败俱伤。
(3)缺乏服务平台和电子交易手段,缺乏市场响应机制。没有统一规范的信息服务平台和安全、可靠的电子交易平台,没有建立对用户不确定性需求的跟踪管理系统,不能及时回应顾客需求,顾客满意度下降,企业信息丢失,形象受损,供应链的所有成员不能协调一致,信息得不到共享和快速传递。
(4)重下游轻上游现象严重。由于观念上的偏颇,只重视下游的顾客,而忽视了上游的原材料供应商,以为“供应商有求于我”,致使双方缺乏信任。
(5)供应信息不准,长鞭效应严重。由于客户信息不准,单方毁约情况较多,供应链信息传递扭曲,制造商难以根据订单进行生产,只好根据预测进行生产和库存,由此增加了库存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6)管理信息系统不健全。企业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信息不能共享,造成信息重复、滞后或失真。
(二)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分析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融合了当今现代管理的新思想、新技术,是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值流、业务流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最主要思想是系统理论。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都是一个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增值过程,电子商务是在一个更新的、更有效的技术平台(网络)上构建的供应链,实现电子商务的价值增值过程就是一个供应链管理过程。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出现了如下新的特点:
1.管理信息化。当今市场在急剧变化,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取得持续发展,最主要的是要掌握用户需求的变化和在竞争中知已知彼。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推进供应链系统中信息共享的关键,改进整个供应链的信息精度、及时性和流动速度,被认为是提高供应链绩效的必要措施。因此,企业管理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制定供应链运作的信息支持平台,如集成条形码、数据库、电子订货系统、射频识别、电子数据交换、全球定位系统等信息交换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一体,构建企业的供应链信息集成系统。
2.横向一体化与网络化。以前企业为了追求资源的整合,往往借助于“纵向一体化”来实现高度的控制,但是纵向一体化却因为管理组织臃肿、业务领域过于庞杂,造成风险增强、管理成本上升,所以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横向一体化”的供应链思想开始兴起,即利用企业外部资源快速响应市场需求,本企业只抓最核心的东西:产品方向的和市场。“横向一体化”形成了一条从供应商到制造商再到分销商的贯穿的所有企业的“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集成业务流程、与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协同的业务伙伴联盟。
3.生产经营的敏捷柔性化。全球性市场竞争的加剧,单个企业已经难以依靠自身的资源进行自我调整,在上个世纪末,美国提出了以虚拟企业或动态联盟为基础的敏捷制造模式。敏捷制造面对的是全球化激烈竞争的买方市场,采用可以快速重构的生产单元构成的扁平组织结构,以充分自治的、分布式的协同工作代替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结构,注重发挥人的创造性,变企业之间的生产竞争关系为“共赢”关系,强调信息的开放和共享、集成虚拟企业,而电子商务的兴起为实现敏捷制造提供了可能。
4.物流系统化、专业化。在此前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物流作为商务活动的辅助职能而存在,其本身并不构成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其业务管理也往往是分散进行,没有总体统一的协调和控制。在电子商务时代,物流上升为企业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其经营的绩效直接决定整体交易的完成和服务的水准,尤其是物流信息对于企业及时掌握市场需求和商品的流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物流活动必须综合起来,进行系统化管理。在这种要求下,人们利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建立物流系统,包括社会物流系统和企业物流系统,从而使得物流活动能够从全方位、全过程、纵深化地得到管理和协调。
三、面向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结构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是利用以Internet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进行商务活动和企业资源管理的方式,它的核心是高效率地管理企业的所有信息,帮助企业创建一个畅通于客户、企业内部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流,并通过高效率的管理、增值和就用,帮助企业准确地定位市场、拓展市场、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促使企业采购过程的科学化,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品销售量,降低成本,获取更大收益。相对于传统的链式供应链,因其对市场反应速度的缓慢而显示出局限性,建立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结构迫在眉睫。该结构通过Internet/Extranet/Intranet将企业的内部资源(人、财、物、技术、信息、设备、时间)和外部资源(如上游的供应商和制造商、下游的分销商和客户以及银行、认证中心、酌送中心等相关机构)有效地整合在一起,满足传统企业利用全社会一切市场资源快速高效地进行生产经营的需求,实现对企业的动态控制和各种资源的集成和优化,进一步提高效率和从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建立电子商务下的供应链管理结构主要考虑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企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这种结构把企业的全部经营活动融入到电子商务之中,达到企业活动的高效率和最优化。
四、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的内容
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需求预测、生产计划和控制、库存控制、采购、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是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来满足需求。
1.信息流。需求信息高度透明,供应链上游企业同时获得了市场的真实需求信息,避免需求信息的失真导致需求变异放大效应,是供需一致;通过Internet在线下单,订单的处理速度和在成员企业之间的移动速度相当快。
2.物流。信息流指挥物流,信息的高度共享和快速流动带来高速物流;物流的适应性强,由于物料或产品在指定时刻到达指定地点,可减少甚至消除各节点企业的库存。
3.资金流。资金流的方向是从用户到分销商到供应商。在线支付方式提高了订单的执行速度和交货速度。
五、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管理策略
1.应用电子商务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模式要求突破传统的采购、生产、争销和服务的范畴和障碍,把企业内部以及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通过有效协调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将企业内部的从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管理,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以适应新竞争环境下市场对企业生产和管理运作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2.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切入点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中信息量庞大而复杂,如果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就有可能造成信息的失真,进而影响到供应链的稳定。而JIT(准时制)、QR(快速反应)、ECR(有效客户反映)、ERP(企业资源计划)等先进的管理体系策略的应用可以解决供应链上出现的上述复杂问题,提高企业和整个供应链的弹性,能迅速对市场需求做出反应,保证企业及供应链的高效运行。(1)准时制(JustInTime)。准时制是指将必要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必要的数量在必要的时间送到特定的生产线生产必要的产品。准时制是电子商务条件下对生产领域物流的新要求。其目的是使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零部件以及制成品能高效率地在各个生产环节流动,缩短物质实体再生产过程中停留的时间,杜绝产品库存积压、短缺和浪费现象。准时制虽然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管理模式,但它作为一种管理思想,在提高整个供应链对客户的响应时间、实现零库存生产、降低供应链的物流成本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2)快速反应(QuickResponse)。它是在准时制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是为了在以时间为基础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建立起来的一整套对环境反应敏捷和迅速的系统。因此,快速反应是信息系统和准时制物流系统结合起来实现“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的地点将合适的产品交给合适的消费者”的产物。快速反应系统的目的在于减少原材料到消费者的时间,最大限度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对客户的需求做出最快反应。(3)有效客户反应(EfficientConsumerResponse)。它是指在食品杂货分销系统中,为消除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给客户带来更大效益而进行密切合作的一种供应链管理策略。它的目标是降低供应链各个环节如生产、库存和运输等方面的成本。有效客户反应是一种运用于工商业的策略,它改变了以往以单方面行动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它是一种基于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系统,它把企业的业务流程看成一条供应链管理,并把企业划分成几个相互协同作业的子系统,对这条链上的所有环节如订单、采购、运输和分享等进行综合管理。企业资源计划是在市场竞争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的,它包含的管理思想是非常广泛、深刻和科学的,这些先进的管理思想之所以可以实现,是同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分不开的。企业资源计划不但是一个全新概念的管理系统,而且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现代物流管理组.供应链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刘丽文.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管理科学学报,2003,(2).
21世纪,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过,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或者说是系统之间的竞争、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指出,供应链整合推动世界,这是21世纪的大趋势。集成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决定了现代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努力转变商业模式,通过集成供应链管理,在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中,提升企业市场应变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从而降低成本,这是当前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解决之道。
1.集成供应链是与时俱进的新经济增长方式
1.1集成供应链的内涵
集成供应链管理是对企业客户关系、计划、采购、生产、库存、质量、供应商等业务流程的集成管理,包括了从生产到发货、从供应商到客户的整个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企业全程供应链可分为内部供应链和外部供应链。
1.2集成供应链的意义
事实证明,成功的集成供应链管理确实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的查尔斯・法恩教授根据他研究成果和调查得出结论:在今天比拼竞争力的战场上,企业最根本、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对供应链的设计。
一流的企业通过集成供应链管理获得了竞争优势,集成供应链管理总成本比一般企业少5%―6%(占销售收入的比例)。
有效的集成供应链管理能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获得并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1)集成供应链管理可减少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2)集成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3)集成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产品质量。(4)集成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组织简化,提高管理效率。
2.集成供应链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途径和方法
集成供应链从根本上改变了制造业的经济增长方式,引领制造业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定制转变,充分体现了国际化、信息化对制造业的深刻影响。
2.1从单一制造向整合全程供应链转变
在整个供应链上劳动成本只占很小的比例,制造创造的价值只占10%,其余90%应该是其他环节所创造的。以美国的“芭比娃娃”为例。一个在中国制造的芭比娃娃出厂价是1美元,但是到了最后出现在柜台的零售价是9.99美元。整个产业链,我们只创造了1美元价值,美国创造了9美元,这9美元来源就应当归功于供应链物流体系。
2.2从传统生产模式向随需而变、快速响应模式转变
企业必须随市场需求而变,要紧随市场,以有限的资源获取最大的收益。随需而变(JIT)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西班牙知名服装品牌ZARA有出色的全程集成供应链管理:设计、采购、生产、配送和终端销售。从设计到生产,再到把新款衣服送到全球各地的专卖店,只需短短的15天时间。
2.3从硬件制造向以软性制造为基础的创新改造转变
如何利用信息技术的进化,让企业从硬件制造,走向以软性制造为基础、以服务为本质的全方位创新改造历程,为企业提高效率、增加产品附加价值和富有魅力的服务与解决方案,成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环节。在世界公认的制造强国――日本,越来越多企业舍弃了旧有的价值观,推动创新并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经过软性制造的升级,企业铸就了压倒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促成可持续性的增长,在激烈的全球产业大洗牌中稳操胜券。
2.4加强物流供应链管理,有效降低成本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黑大陆”学说首次提出物流对于降低企业成本的巨大潜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物流管理通过有效整合仓储管理,提高成品在企业内部与顾客市场之间的流通效率,最终实现企业利润的提高。 如沃尔玛,多年荣登《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和“最受尊敬企业”排行榜。沃尔玛的业务之所以能够迅速增长,是因为沃尔玛在节省成本以及在物流配送系统与集成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5整合过程控制,从纵向流程转变为横向流程
在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企业的过程控制。保障全程供应链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管理要素就是企业的过程控制。企业的过程控制主要包括横向流程、内部控制和质量体系管理。
2.6重视资源整合,突出核心业务
集成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必然要求企业将其他非核心竞争力业务外包给其他企业,即所谓的业务外包。业务外包的优势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解决资源有限的问题;二是灵活运用新技术,提高企业的运作柔性,三是减少固定资产授资,加速资本运转。
2.7推进后向延伸,加快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服务化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美国制造与服务融合型的企业占制造企业总数的58%,芬兰为51%,荷兰40%,比利时37%,中国制造业服务化进程相对落后,具备服务型制造能力的企业仅占所有企业的2.2%。
3.集成供应链是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和历史必然
多年来,江苏省主要工业经济指标持续领先全国。但是和发达国家制造业相比,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来看,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3.1金融危机使江苏制造的市场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未来几年,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和持续的失业率上涨,发达国家将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制造业回流,解决本国的就业压力。利用各种贸易壁垒,例如关税和汇率政策,保护本国的同类产品的销售。因此,依赖于吸引外资和出口导向的工业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
3.2从全球价值链看江苏制造业仍处于价值链低端
从全球价值链角度看,江苏制造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竞争力不足,可持续增长的能力较弱,亟待升级。价值链高端制造比重相对偏低,即使是高科技行业,也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环节。大型成套装备制造能力缺乏,产品在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仍处劣势地位。
3.3江苏制造业面临成本上升的发展瓶颈
当前,制造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各种资源要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成为未来江苏制造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1)生产成本上升迅速。当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土地供给日趋紧张。(2)土地资源缺乏日益突出。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家对建设用地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大,紧缺的土地资源已成为江苏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主要制约因素。(3)环境约束较为突出。经济总量大、土地面积小,工业化发展时间短,基础相对薄弱,重工业化,高污染行业在工业结构中仍然占有较大的比重。
3.4传统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
我省大部分制造企业传统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竞争的要求,主要面临的问题如下:(1)成本控制乏力。企业成本上升的压力越来越大。缺乏精细化生产管理模式,对公司的成本控制带来一定的影响。(2)生产尚未实现精细化管理。生产领料缺乏准确控制,质量控制流程和业务流程融合不紧密,产品质量的提升有一定困难。(3)集成供应链管理模式落后。公司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流不畅,供应商响应不及时,采购成本比较高。(4)响应客户速度迟缓。客户需求的变动难以预测,计划部门运算的准确率较低,反应速度比较慢;采购部门缺乏计划性和准确性。(5)流程和部门信息不通畅。公司价值链的各个环节运转不流畅、不透明,交易成本较高,影响了高级管理人员对市场的反映和创新的决策。
4.集成供应链推进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措施和建议
集成供应链是未来十年江苏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我们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实现弯道超越,推动江苏制造业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4.1积极推动江苏制造业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型
江苏制造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更加关注市场的整合和打造品牌优势。创造江苏的自主品牌和实现制造业的升级,必须将制造业发展的重点转移到产品的研发和品牌的建设方面,逐步打造江苏自己的世界品牌。
4.2推进江苏制造业建立基于集成供应链整合的快速反应系统
我省要努力推进江苏制造建立基于集成供应链整合的快速反应系统。利用信息技术整合集成供应链、实现敏捷制造,引领企业创新商业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风险,最终实现以最低的成本和费用提供最大的价值和最好的服务。
4.3强化核心业务,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
我省制造企业要改变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经营模式,强调突出核心业务专业化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应当积极推进苏南领先的制造企业将制造部分向苏北和中西部转移。
4.4推动江苏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
我省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一是要树立融合的产业发展观;二是把服务化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任务;三是要高度关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中的商业模式创新。
4.5全面推进“两化融合”的贯彻实施
通过“两化融合”,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发展,带动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创新,提升传统产业能级,加快向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高信息化对企业内部生产活动之间进行有效的互联上的应用。
4.6加大对江苏制造业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政策扶持力度
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资金对集成供应链的制造企业以及提供集成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服务企业。进一步推进创新商业模式为资金使用的重点方向。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商业模式的创新整合,努力推进我省制造业的战略转型与升级。
参考文献:
[1]汪珍.有关供应链管理集成问题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02.
企业生产产品需要原材料、零部件、外购件、辅助材料和工具设备的供应,营销需要存储一定量的商品来满足客户的购买需求,日常经营也需要备有适量的办公用品。因此,企业必须有一定的库存以保障企业的经营运作。但长期以来,流通中的库存是各自为政的。流通环节中的每一个部门都是各自管理自己的库存,零售商、批发商、供应商都有各自的库存,各个供应链环节都有自己的库存控制策略。由于各自的库存控制策略不同,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各种问题,比如需求的扭曲现象,即所谓的需求放大现象,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牛鞭效应。虽然供应链中每一个组织都独立地寻求保护其各自在供应链的利益不受意外干扰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取。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影响了供应链的优化运行,无法达到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低的目标,不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力,在国内外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也就不能生存。因此,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必须合理化的控制库存,以提高供应链上各成员的竞争力,下面以家乐福为案例具体的分析。免费论文,库存控制策略。
案例:
VMI是QR系统的一种重要物流运作模式,也是QR走向高级阶段的重要标志。VMI的核心思想在于零售商放弃商品库存控制权,而由供应商掌握供应链上的商品库存动向,即由供应商依据零售商提供的每日商品销售资料和库存情况来集中管理库存,替零售商下订单或连续补货,从而实现对顾客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VMI不仅可以大幅改进QR系统的运作效率,即加快整个供应链面对市场的回应时间,较早地得知市场准确的销售信息;而且可以最大化地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运作成本,即降低供应商与零售商因市场变化带来的不必要库存,达到挖潜增效,开源节流的目的。
正是看到了VMI的上述特殊功效,家乐福在引进QR系统后,一直努力寻找合适的战略伙伴以实施VMI计划。经过慎重挑选,家乐福最后选择了其供应商雀巢公司。就家乐福与雀巢公司的既有关系而言,双方只是单纯的买卖关系,惟一特殊的是,家乐福对雀巢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零售商客户。在双方的业务往来中,家乐福具有十足的决定权,决定购买哪些产品与数量。免费论文,库存控制策略。两家公司经协商,决定由雀巢建立整个VMI计划的机制,总目标是增加商品的供应效率,降低家乐福的库存天数,缩短订货前置时间,以及降低双方物流作业的成本率等。由于双方各自有独立的摘要什么就给他什么,甚至是尽可能地推销产品,彼此都忽略了真正的市场需求,导致好卖的商品经常缺货,而不畅销的商品却有很多存货。这次合作使双方愿意共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改进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并使雀巢容易掌握家乐福的销售资料和库存动态,以更好地进行市场需求预测和采取有效的库存补货计划。
案例分析:
从家乐福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家乐福在没有引入QR之前无法使用VMI计划,因此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库存存在着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1、对用户服务的理解不恰当和不及时的交货状态。
对用户的服务的理解与定义各不相同,导致用户服务水平的差异,许多企业采用订货满足率来衡量用户服务水平,但用户满足率不等于用户满意率。
2、缺乏准确的交货状态信息
当顾客下订单时,他们总想确定什么时候能交货,在等待交货过程中,还可能对订单交货状态进行修改,特别当交货被延迟后,许多企业由于信息传递系统的问题,没有及时把推迟的订单交货的修改据提供给用户,其结果当然是造成用户不满。
3、缺乏合作与协调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对于企业间的信任要求较高。VMI 是跨企业边界的集成与协调, 要求供需双方建立互信的合作伙伴关系。如果企业缺乏信任, 双方都视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要实现信息共享和企业间的集成与协调是不可能的。供需双方互信与合作是 VMI 成功的必备条件。供应链的各个节点企业,为了应付不确定性,都有一定的安全库存,这是企业采取的一种应急措施,企业不得不维持一个较高的安全库存,从而付出了较高的代价。由于市场需求变动、价格因素、库存风险等原因,供应链上各级企业为了保险起见,纷纷设立缓冲库存,这样导致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上被逐级放大,产生了“牛鞭效应”,最终导致供应链上无效库存的增加。
4、低效率的信息传递系统
目前许多企业的信息系统并没有很好地集成起来,当供应商需要了解用户的需求信息时,常常得到的是延迟的信息和不准确的信息。由于延迟引起误差和影响库存量的精确度,短期生产计划的实施也会遇到困难。免费论文,库存控制策略。例如企业为了制定一个生产计划,需要获得关于需求预测、当前库存状态、订货的运输能力、生产能力等信息,这些信息需要从供应链的不同节点企业数据库存获得,数据调用的工作量很大。数据整理完后制定主生产计划,然后运用相关管理软件制定物料需求计划(MRP),这样一个过程一般需要很长时间。时间越长,预测误差越大,制造商对最新订货信息的有效反应能力也就越小,从而造成生产出过时的产品和过高的库存。
5、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化
任何企业库存控制的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供应链运行的连续性和应付不确定需求。了解和跟踪不确定性状态的因素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要用跟踪到的信息去制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为不确定性是不断变化的,很多公司对所有的物品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策略,物品的分类没有反映供应与需求中的不确定性。在传统的库存控制策略中,多数是面向单一企业的,采用的信息基本上来自企业内部,其库存控制没有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问题,家乐福在引进QR系统后,一直努力寻找合适的战略伙伴以实施VMI计划。免费论文,库存控制策略。供应商管理库存这种方法打破了传统的各自为政的库存管理模式,体现了供应链的集成化管理思想,适应市场的要求,是一种新的有代表性的库存管理思想。免费论文,库存控制策略。
1、VMI的基本思想
传统地讲,库存是由库存拥有着管理的,库存设置与管理是由同一组织完成的。这种库存管理模式并不总是最优化的。供应链的各个不同组织根据各自的需要独立运作,会导致重复建设库存,因而无法达到最低成本。VMI能够突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库存管理模式,以系统的、集成的管理思想进行库存管理,使供应链系统能够获得同步化的地运作。
2、实施VMI的好处
供应链库存管理的成功通常源于以更低的存货成本实现更好的服务水平。(1)成本缩减。需求的易变性是大部分供应链面临的主要问题。许多供应商被VMI吸引是因为它缓和了需求的不确定性。少有的大订单迫使生产商维持剩余的能力或超额的成品存货量,这是为确保能响应顾客的要求,是一种成本很高的方法。免费论文,库存控制策略。VMI可以削弱产量的峰值和谷值的差距,允许小规模的生产能力和存货水平。(2)改善服务。零售商认为,服务好坏常常由产品的可得性来衡量。这来自于一个很简单的想法,即当顾客走进商店时,想买的产品却没有了,这桩买卖就失去了。其结果相当严重,因为失去闰桩生意的“成本”可能失去“信誉”。所以。在计划时,零售商希望供应商是可信任、可靠的。在VMI中,在多用户补货、递送间的协调大大改善了服务水平。另外,VMI可以使产品更新更加方便,新产品的上架速度将更快。
参考文献:
(1)王耀球、施先亮、《供应链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P181-P188
(2)李严锋、张丽娟、《现代物流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2版、P41
(3)张铎、林自葵、《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7版、P276
(4)霍红、《物流师》认证教材、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P58-P59
(5)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年2月、第12版、P175
(6)胡军、王姗姗、《供应链管理案例精选》、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2版、P145-P147
(7)易华、《物流成本管理》、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3版、P199-P201
关键词: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式
Key words: engineering project;supply chain;management;mode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6-0031-03
1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萌芽
工程建设项目尤其是大型、特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由于涉及国内外众多承包商与供应商,价值链分散于世界各地,对于这种超大件组装的管理本身就是供应链管理。只是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不以物流为重点,由于人们长期以来对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概念的混淆,工程建设项目也一直延续“系统工程”和“项目管理”的理论体系,以至于人们一提到供应链就想起物流,无法将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与价值链联系起来。
PMC和IPMT是两种可以承载供应链管理的现代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扬巴和SECOO项目中,已经可以明显看到供应链管理的许多特征,目前已有几篇学术论文已经对此展开了讨论,但这些论文却大部分陷入了“物流”的烂泥潭。由于项目管理观念根深蒂固,因此在项目管理中相关管理者对供应链管理浅尝即止,没有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1][2]。
工程建设供应链与制造业供应链相比,具有更强的虚拟性、绝大部分工作都是通过外包、外协、委托加工方式展开,工程建设供应链管理也十分注重与供应商/承包商关系以及内外部协同。如果以这些指标来考察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程度,那么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早就已经存在,只是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
对于大型工程项目的管理,也像商品生产过程一样,是一个复杂的有逻辑先后顺序的过程,需要经过可行性研究、勘察、初步设计、详细设计、施工、试车、验收及最终交付等诸多工作环节,涉及了不同的技术、不同的工艺、不同的操作流程、甚至不同的语言文化。分工带来效率,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领域也迫切需要专业化分工,成立专业的勘察设计单位、专业的施工单位,专业的监理单位、专业的管理咨询单位等等。
如果站在劳动分工的角度来看整个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其发展脉络,正如制造业那样,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专业化分工”和“一体化”两个发展过程。
2 我国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发展脉络
2.1 专业化分工过程 工程建设项目的专业化分工过程表现为:指挥部DBEPCPMC,共经历了设计与建设专业化、采购专业化、管理专业化三个阶段。以下对该过程进行简要阐释。
指挥部模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专业性差。采用指挥部模式的工程通常都是由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大型工程,涉及诸多学科与技术,环节众多,管理复杂,具有极强的专业性,非专业部门和管理人员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这种问题在建设项目指挥部型中尤为突出。
为了解决指挥部模式专业性差的问题,保证工程建设最核心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质量,设计建设工作逐渐从指挥部中分离出来,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经过不断的发展,设计与建设单位形成了独立的组织,专门承担工程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建设任务,这就是DB模式。DB模式的出现,使得工程建设的设计与建设环节的专业性得到了保证。但除了设计与建设工作以外,可行性研究、勘察、采购、试车等其他环节仍由业主承担,依然存在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因此还需要对更多的工作环节进行专业化改革。
继设计与建设环节实现专业化之后,采购环节凭借其与设计的强相关性,也逐渐从业主职能中分离出来,实现了专业化。采购与设计、建设环节一起,构成了EPC模式的雏形,专业的采购、设计、建设单位逐步发展为EPC总承包商。EPC的出现,标志着工程建设过程中主要技术环节的专业化分工已初步完成。
EPC的出现保证了工程的技术与质量,但其管理水平仍然相对落后。PMC是管理走上专业化的结果,专业项目管理公司的介入显著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管理水平,缩短工期,降低了成本。专业化分工阶段至此基本结束,业主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控制干预能力降到最低。(如图1所示)
然而,专业化在带来效率的同时也破坏了工作的整体性,打破了事物原有的发展规律,为了实现专业化将技术与管理分割,分别由不同的专业机构承担的方式人为地制造了许多不和谐。如在伊朗某炼厂建设过程中,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通过与伊朗当地两家承包商通过组成联合体的方式承建A项目,SEI负责的装置为360万吨/年渣油加氢、480万吨/年重油催化、90万吨/年重整三个主要的工艺装置,以及若干辅助装置。项目采购主任从三个公司分别选择成员组成采购部,接收项目各家公司的设计中心的请购文件,统一发放询价文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虽然三个装置的设计、安装与建造环节完全达到了各项专业技术指标,但由于语言、风俗习惯、法律环境、合同样式、信息系统、文件格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使得SEI与其他参与方在公用工程数据、施工安装、采购和试车等环节配合起来困难重重,导致SEI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谋求与他方的协同,甚至被迫重新学习语言,重置信息系统和编码系统,并在各项指标、格式以及要求的统一方面消耗了大量人力,导致员工工作量大增,拖延了工期,也增加了成本[3]。
2.2 一体化过程 专业化分工破坏了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内在的工作逻辑,参建各机构各自为政,缺乏系统思想和大局意识,因此,必须在管理上克服这种弊端,使得既能保证分工所带来的效率,也能最大限度地克服分工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因此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模式开始朝另外一个方向发展,那就是集成一体化。这个阶段的发展表现为:PMCIPMTIPMT+EPC供应链管理。(如图2)
专业化分工是必不可少的,专业化分工可以确保局部最优,但局部最优并非整体最优,为了弥补专业化分工的缺陷,对工程建设项目的统一管理也是必不可少的,这种统一的管理包括统一的语言,统一的愿景与目标,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流程,统一的信息系统等等。
IPMT模式是管理集成一体化的结果,IPMT由业主、项目管理单位以及专家工程师组成。项目管理单位包括项目管理公司、咨询公司以及工程监理公司,专家主要从质量监督、设计、监理及施工等单位聘请专业管理人才;二级项目经理部的组织和管理由业主+专家工程师组成,形成 PMT(Project Management Team,项目管理团队,是由业主代表、承包方代表和专业工程师组成的子项目管理机构)管理团队;监理单位除了依照合同承担施工阶段的工程监理工作外,同时协助业主完成对施工前期的组织与策划,设计、采购以及竣工验收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工作[4]。业主、管理咨询机构、监理和专家团队在工作上的协同打破了组织原有的边界,随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使得管理活动在保持其专业性的同时按照一定的秩序开展,避免信息不对称、多重领导以及管理层内部冲突造成的管理混乱。
IPMT模式虽然实现了管理层的集成一体化,但该管理层并不完全具备工程技术知识,也不能得到EPC执行层及时的工作反馈,有时会因为工程技术知识的不足和信息不对称而做出错误的决策,常常与EPC和各级承包商产生矛盾[5]。执行层往往因为领导层的错误决策而陷入两难的境地,既不能完全服从错误管理层的领导,就不能不听从管理层的指挥,因而严重影响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和工期。IPMT模式在实践过程中的这一缺陷,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缺乏协同的体现,因此必须构建管理层与执行层之间的协同机制,将一体化的范围扩展到执行层,才能克服管理层与执行层不协调的问题。
随着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不断发展,管理中心不断下沉,与EPC的协同程度不断提高,这种发展趋势在IPMT模式的基础上催生了IPMT+EPC模式。IPMT+EPC模式是管理层与执行层一体化的结果,该模式将EPC的组织与IPMT中不同子项目PMT融合在一起,统一目标,协同计划,协同决策,实现IPMT与EPC之间信息流的高效流通。然而,不协调问题依然存在。
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注定了将来一定会像制造业一样将供应商包括进来,实现从原材料到最终交付业主的全供应链管理。根据经验数据,项目工程费用中,设备购置费、主材费合计大约占75%;建筑安装工程费(不含主材费)大约占25%。从工程整体角度来看,合格的供应商是其正常生产的保证。零件或原材料运送的延误,缺货、次品或废品等都会给制造商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在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中,最终要实现的是IPMT、EPC与供应商、服务商的一体化,最终完成了从供应商到最终顾客(业主)全供应链的构建,形成了完整的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目前,中石油四川石化已经成功采用供应链管理理念完成了四川1000万吨炼油/80万吨乙烯工程的建设。
3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的特点
3.1 供应链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 工程建设活动一般以“项目”的形式出现,工程建设活动参与方随着项目的诞生而聚集,随着项目的终结而解散,耗费大量资源所建立起来的协同工作关系也随之结束,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从理论来看,解决这种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完全实现标准化,让所有企业完全采用一样的标准展开各项工作;一种是保留工程建设参与方的协同工作关系,当需要时仍有原班人马(骨干成员不发生重大变化)继续合作。由于大型、超大型工程往往涉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语言、文化、法律环境,尤其是技术环境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想要完全实现全行业的标准化十分困难。除此之外,项目成果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是项目的本质属性,实现完全标准化之后必然导致项目成果同质化,无法满足顾客对项目成果的个性化需求。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就不在工程建设行业的标准化方面进行努力,而是在标准化的同时,通过保留参建各方工作关系的方式维持一种秩序。
同一项目各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会随着项目的结束而结束,他们很可能在下一个项目开展时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因此他们会主动协调各种流程,统一标准,为信息系统预设端口,以便与其他工程建设单位集成。随着时间发展,工程建设供应链参与各方角色将会逐步发生转变,更加注重自身的核心业务,将自己不擅长的业务交由更加专业的兄弟公司完成,形成新的供应链关系,逐渐优化工程建设项目的每个供应环节。
3.2 更多的资源被纳入 以往的大型工程建设项目往往只注重工程施工现场的管理,所管理的对象一般也只有工程承包商和监理商。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开始被纳入工程建设供应链系统,包括材料设备供应商、技术供应商、服务商、软件开发商、管理咨询公司、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第三方物流机构以及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
纳入的资源越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就越大。由于现代工程公司也普遍采用将非核心业务外包的模式来提升项目的竞争力,提高项目的专业化水平,因此许多现代工程公司的诸多业务部门及服务部门被相继撤销。与此同时,随着社会服务资源与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工程建设项目中出现了大量专业商与服务商的身影。相信在今后的工程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实践中,会有越来越多服务机构会参与其中。
除此之外,中小企业也逐步加入到工程建设供应链当中来,依靠自己的自身优势,与大的工程承包公司(总包商)结成伙伴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优势供应链中的一员,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稳定的环境。由于中小企业的积极参与,大型工程公司可以进一步削减自身的施工队伍,将资源更多地配置设计与管理方面,提高企业竞争力。大型工程公司也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让中小企业有机会参与到高水平的项目建设中来,提高施工能力与管理能力,为行业培养后备专业力量,保障国内工程建筑行业在较长的时期内都有合格的承包商与施工队伍,全面提高工程建筑行业水平。
3.3 信息化程度更高,信息建设向协同方向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内工程建设单位正在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工程项目管理软件、ERP、财务软件的应用已经普及,许多优秀的企业已经开始针对自身存在的具体问题寻找信息化解决方案,开发出一批专业工程项目管理软件。
然而,工程建设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与商业、零售业以及服务业的信息化水平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尤其是在分包商这一层,信息化水平还比较低。由于思想观念落后,中小企业普遍不重视信息化建设,孤岛效应、牛鞭效应依然比较严重。未来的供应链管理必须形成与信息一体化一致的专业组织、工作流程与考核标准,真正从组织和流程上确保信息一体化的实现,对阻碍信息传递的组织和个人给予相应的惩罚,真正实现工程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
3.4 越来越强调战略合作 目前供应链管理理论体系中的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和客户关系(CRM)管理风靡一时,但在实践中,无论是SRM还是CRM都存在地位不平等情况。在工程建设供应链中,由于专业性很强,技术信息不对称,再加上工程建设一般以项目制形式存在,项目结束后各方就会解散,因此建立平等互信的战略友好合作关系十分重要。在工程建设项目中,供应链各参与企业应该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开展工作,同时要做到协调各方利益,建立友好合作关系。
供应链管理以“资源整合”与“协同”为核心,战略合作关系可以帮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整合优质的资源,降低选择成本与交易成本,同时在各个工作环节中协同更加充分。战略合作的层次越高,所产生的效益也就越大。但值得一提的是,工程建设项目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与法律对于招投标管理的要求相悖,为了防止工程建设项目滋生腐败,法律强制大部分工程项目在整合相关建设资源时执行招投标的法定程序,各建设单位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益。随着供应链管理在工程建设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部门监督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将来的工程建设企业将逐渐摆脱招投标的束缚,真正按照资源最优配制的原则自由组合。
4 结语
由于全球建筑市场分布与集体主义文化影响的原因,具有东方思想特色的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起步并取得一定发展。目前中石油下属企业已在个别项目中成功实践了工程供应链管理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先进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将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魏茂民.基于PMC的大型项目管理的方法与应用研究――以扬子-巴斯夫IPS项目为例[D].东南大学,2005.
[2]刘海凤.基于PMC模式的南海石化项目成本管理[D].上海财经大学,2008.
论文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工程项目供应链;工程项目管理
1 引言
随着消费者的日趋理性及国外建筑企业的不断涌人,建筑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表现在:顾客(业主)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不确定性增加,同类建筑产品的寿命周期缩短,更高强度的竞争及国内建筑市场的国际化等等。这些变化使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在动态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单靠单个建筑企业自己的资源已经是不可能的了。随着全球市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企业之间合作的趋势日益明显,建筑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由相关企业组成的及时响应顾客(业主)需求并组合生产最终建筑产品的链状组织之间的竞争,即建筑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为提高竞争力,各个供应链上的建筑企业群体都致力于通过总体规划、重组、协调、控制和优化,以提高自身及其所在供应链竞争力,达到多赢的目的。
2 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必要性分析
传统的工程建造模式下,业主、咨询工程师、建造承包商和物料供应商之间的关系被看作是临时性的或者短时性的合作,并且竞争多于合作。尽管相当部分工程项目的顺利完成需要参与各方的通力协作,但由于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各成员组织间抱怨和扯皮的事情很多,大量时间消耗在解决日常问题上,没有足够的精力进行长期的预测和计划工作,供给与需求之间缺乏信任合作的气氛为工程的进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最终,处于整个生产建造链条中的各成员组织的经营目标是分散的,并且它们的利益相互抵触,都想从对立利益中分取较大的分额,却导致了工程总体建造成本的大幅度攀升或建造质量的下滑。解决上述矛盾的途径必须从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两个方面进行,前者以合作伙伴模式、总承包模式为代表,后者则要求在工程管理中引入集成思维的供应链管理思想。
3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1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定义
根据建筑业自身的产业特点和业务范围,合理的建筑供应链通常包括两个层次:企业层次和项目层次。本文主要研究后者。企业层次的建筑企业供应链主要是企业从战略层面出发,通过确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寻找与本企业优势互补的上下游合作伙伴而形成的一个能满足相关建筑产品和服务需求的链状企业网络,这种供应链是长期性的和相对稳定的。项目层次的项目供应链是指为了完成具体的工程项目而从建造运作的层面出发由核心企业组建的临时性的针对特点建筑产品的供需网络,项目供应链的成员往往从建筑企业供应链的众多成员中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挑选得到。
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与传统供应链的概念,可定义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为:在工程项目建设中,以核心承包企业为组织者,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咨询公司、设计商、各设计分包商、材料供应商、工程分包商、劳务分包商和设备供应商以及业主连成一个整体的供需网络模型。建供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则是指是指以主承包商为核心,采取设计商、承包商、业主和供应商之间协作双赢的商务战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设项目生产过程(设计、施工等)中所涉及的所有活动和参与方进行集成化统一管理。既强调企业内部的跨部门集成化管理,也强调企业外部跨公司的集成化管理。通过建立企业间共同的战略目标,完善的信任与合作机制,协同的工作模式和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提高企业绩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从而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目标是以核心承包企业为中心,整合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实现整个工程项目采购、建造、运营、物流系统的一体化、协调化、集成化和同步化。即从工程投标、设计、咨询,材料采购,设备租赁、购买,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移交业主,各个环节通过建设项目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高效协同工作,形成一个最优的工程建造运营体系,降低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成本、建造成本,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提高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同时提高对业主的服务水平,满足业主的要求。
由于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模式注重总的工程成本与业主服务水平之间的关系。为此要把供应链各个只能部门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供应链整体的力量,达到供应链企业群体获益的目的。建设项目供应链管理也同制造业一样围绕三个回路展开,即作业回路(业主化需求一一集成化管理一一业务流程重组一一面向对象的过程控制),策略回路(业主化策略——信息共享——调整适应——创造性团队)和性能评价(供应链建模——合作伙伴选择——过程协调控制——供应链绩效评价)回路,供应链正是围绕这三个回路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的整体。
4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优势分析
建设工程项目供应链管理可以减少整条建筑产品供应渠道的物流成本和建造成本,使建筑产品更具竞争力,提高对业主服务水平,创造价值优势,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言
当人类社会跨入71世纪之际、以全球经济一体化、网络化、信息化为待征的新经济时代随之到来。作为新经济时代的核心工具、互联网瓦解了传统经济中信息不对称的关系。在互联网经济中、以前由r商主导的市场转变成为由消费者主导的市场.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推动企业发展与创新的核心力量。经济的大批量生产转向大规模定制。在这种新的游戏规则面前。所有的企业都将面临更严峨的挑战—它们必须在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俏费者以更多的选择。总之,消费者拥有了越来越大的权力。
近些年来.为了追求规模经济、我国一些大型企业往往采取“大而全”和山小而全月的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其最明显的特征是企业的所有物料需求尽量自己满足。这种管理模式在制造商主导市场的经济形势下曾经发挥了不错的效果。但在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新经济时代。在新经济时代的挑战面前。暴露出了三个严重问题:首先。对于复杂多变的市场需求。庞大的企业组织无法敏捷的做出响应,其次.有限的资饵消耗在众多的经营领域中。企业难以形成突出的核心优势:第三.无论是自建、控股还是兼并.企业都必须付出巨大的投资、而日益预繁的经济波动使企业难以承受过重的投资和过长的建设周期带来的风险。
发达国家的大型企业面对上述问题.开始将自身的相力转向其产品关键技术之处,企业管理模式由此转向“横向一体化’,的模式。进而出现了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management,简称scm)这一新型生产组织模式。
二、供应链和供应链苍理的荃本含义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被作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辰重要的方法提出的。进入sa年代.工业化的普及使生产率和产品质童不再成为竞争的绝对优势;当企业面临全球化的大市场竟争环境时.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世界上最杰出者。如果所有的业务都由企业自己来承担.它必然面对所有相关领域的竞争对手。因此.只有联合该行业中其它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业务关系紧密、经济利益相关的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才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竞争环境。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
广义的供应链supply chain)概念是指由物料获取井加工成中间件或成品.再将成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一些企业和部门所构成的网络。它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开始.到客户的客户结束。供应链概念跨越了企业的围墙。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以追求和分享市场机会,
在供应链中.企业内部存在着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企业与企业之问也存在着这样的流动关系.其中,物流是从供应商到顾客手中的物质产品流:信息流包括产品需求、订单传递、交货状态及库存信息;资金流包括信用条件、支付方式以及委托与所有权契约等。供应链管理指的是从供应商开始,经由制造商与各级分销商,直到益终用户的全过程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集成化管理。其目的是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l’ruduct)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琶(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童(right quatttyl、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l’lace} ,即"6r".并使总成本琶盈小。它从整体的观点出发,寻求违立供、产、销企业间的战略伙伴关系,益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最优化。
在日趋分工细化、开放合作的时代.企业仅仅依靠自己的资源参与市场竞争往往处于被动.必须把同经营过程有关的多方面纳入一个整体的供应链中,这徉每个企业内部的阶值链就通过供应关系联系起来.成为更高层次、更大范围的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就是把这个供需的网络组织好。它覆盖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的全部过程,包括外购、制造分销、库存管理、运输、仓储、客户眼务等,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供应链管理更强调供应链整体的集成与协调.要求各成员企业围绕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信息共享与经营协调,实现柔性的与稳定的供需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已从短缺经济初步转向剩余经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资源约束转为豁求约束,消费者的需求多样化也逐渐成为明显的趋势。培育消费者的新褥求、适应其多样化的发展已成为企业发展、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为,当前,我国企业产品普遍存在着转移成本和流通成本较高、流通环节过多、市场信息传递滞后和透明性太差,造成产品供给落后子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导致了产品“物不美而价不廉”,大量积压。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子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新经济时代的要求。如果企业能在很好地规划运作内部资像的同时,整合其所具有的外部资源*就能在强大的竞争环境中保证市场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供应链管理这一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新型生产组织方式值得我国企业大力借鉴。
目前。我国已经有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尝试实行供应链管理.并初步取得了成效。海尔集团可以说是这些先行者中的典范。
三、海尔实施供应链苍理的经验
1、海尔集团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肯景.
海尔集团是一个只有16年发展史的年轻企业:1984年创业初期还是一个年亏损147万元的集体所有制小厂.而到今天已发展成为名列二。。。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百强企业第二、年销售收入超过4aa亿元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平均每年以81. 6%的惊人速度增长。16年间海尔集团先后实施了名牌发展战略(1984年一1991年)、多元化发展战略(199]年一1998年).从1998年开始.海尔集团进入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目标是挺进世界540强.成为国际化的海尔.
在下同的发展阶段.海尔集团注意抓不同时代顾客需求的热点.并通过创新全力满足它.在国际化发展战略阶段之初.他们敏锐地意识到以益快的速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已成为当前消费者的需求热点。为满足国际化的市场需求‘他们意识到必须对企业内部组织流程进行改造.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重新规划内外部供应链.进行供应链管理。
2、业务流程再造:建立适应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结构。
海尔集团在16年的快速扩张式的发展过程中.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组织结构也处在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本部制等三种组织结构。从1998年开始,海尔集团进入国际化战略发展阶段。国际化的发展战略要求其组织结构必须适应国际市场的个性化需求。其组织结构所造就的业务流程必须能够快速整合市场资源和管理资源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海尔集团在整个集团范围内进行了以信息化、扁平化和网络化为目标的业务流程再造,
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海尔集团对原来本部制职能型组织结构进行了重新设计和改造。当时,集团下设六个产品本部,每个本部根据具体产品的不同分设产品事业部,各事业部内分别设有规划、财务、销售、人劳保、设备、法律、科研、检验等职能处室.同时集团下设规划、财务、人力、法律、营销、文化、技术、保卫等职能中心,它和下属职能处室是行政隶周关系。这种组织结构下,集团是投资决策中心,本部是经营决策中心,事业部是利润中心,分厂是成本中心,班组是质童中心。这是典型的纵向一体化的组织流程,
海尔集团为了适应国际化发展的需要,对组织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第一步。把原来分属子每个事业部的财务、采购、销售业务全部分离出来.重新整合成独立经营的商流推进本部、物流推进本部、资金流推进本部.实行全集团范围内统一营销、统一采购、统一结算:第二步,把原来的职能管理资源进行内部整合.如入力资源开发,技术质量管理、信息管理、设备管理、法律、保卫等职能管理部门全部从各个事业本部分离出来,以集团的职能中心为主体,注册成立独立经营的服务公司.
业务流程再造后.集团形成直接面对市场的完整的物流、商流等核心流程体系和资金流、企业荃础设施、研发、人力资源等支持流程体系。从组织结构上对传统的供应链进行了改造.完善了内部供应链。为与外部供应链实现无缝结合奠定了荃础。
3、外部供应链的生新整合:构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了以流程为核心的组织模式后.海尔集团实施统一采购.为此.集团重新优化外部供应商资源,对分供方网络的资源进行整合。首先.以产品不良率。订单响应速度、项目开发参与能力为主要指标进行分供方网络优化,一方面大幅削减不合格供应商,另一方面大量纳入国际化的合格供应商.虽然供应商总量从^336家减少至97$家,但国际化供应商的比例上升了2b }n.以保证集团能在全球范围内采购质优价廉的零部件。其次.重新定位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把双方由供需关系上升到以订单为中心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变买卖关系为双燕关系。
同时.集团实行统一配送。利用集团的配送货源,整合社会仓储、运输网络资源。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网络配进体系,目前集团己经建立了’i?个物流配送中心.覆盖全国所有区域.拥有3b0多万平方米仓储资源。与3bd多家运输公司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可以调配16bb0多辆车辆。
4,搭建供应链管理垂础平台。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荃础,为实现集成化供应链管理.海尔集团使用世界一流eitp软件供应商sap提供的产品。完成了业务流与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整个集团内部实施了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以此系统为荃础,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网上采购、网上支付、网上招标.’0u0年3月1b日,海尔集团电子商务育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家电企业首家全面进军电子商务领域.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海尔以b2b,b2c等电子商务模式架起了与全球用户资漂网和全球供应链资源网沟通的桥梁,建立起了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需求信息的共享,在降低资潦占用的局时,提高了订单响应速度和订单满足率。
5,供应链管理效果显示。
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使海尔集团通过整合内部的资霭获得更优的外部资源,以3个1it达到了以时间消灭空间的目的。
首先是采购dit。将集团所有的事业部的物资集中采购,通过i:}frp为后台的13?n网上采购、网上支付、网上招标.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实现了集团内部与外部供应商的信息共享与共同计划、共同开发.所有的供应商均在网上接收订单。并通过网上查询计划与库存.及时补货,实现1it采购.最大限度地缩短了采购周期.使采购周期由原来的平均10天降低到3天。实现总供应链成本最优.
其次是进料d it o配进整合后.物流部门可根据次日的生产计划利用erp值息系统进行配料,同时根据看板管理实施}h(即d小时〕进料到工位制度.实现11t送料.一方面使工厂现场整洁明亮,另一方面使库存水平大幅度地降低,库存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二。库存资金降低了一半以上。
第三是配送dit e在储运方面,统一运输.建立起全国的配进网络,目前已经建立4?个配送中心。155。个海尔专卖店和900。多个营销点,在中心城市实现8小时配送到位.区域内2d小时配送到位.全国咬天以内到位.同时,海fi与邮政强强联手,开辟了szc销舍全新的模式。生产部门按照i3}c.e2e订单的需求完成以后.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定制产品通过海尔全球配送网络送达用户手中。
这样,以海尔集团为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用户形成的供应链网络.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在缩短提前期.降低库存、加快资金周转、提高响应市场应变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资料显示,通过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海尔集团的库存资金降低了67% .仓库面积减少了50 jo.加上成品配送时间.海尔现在完成客户化定制订单只用10天时间。从而.海尔集团用jir的流程速度消灭了库存空间.传统意义上的仓库变成了配送中心。海尔集团实现了以非同一般的产品、非同一般的眼务、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满足世界各地消费者的要求。
四、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思路
海尔集团为我国企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供应链管理范本,笔者认为,找国企业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i,树立以市场为中心的企业经曹管理模式.
随普我国加入wron柑国企业不出国门就将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而要在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企业的生产营思想就必须以市场为中心、以顾客满意度级大化为目标。为此.企业必须明确新经济时代顾客需求的特点。在新经济时代,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要求每个企业都能对这些变化做出及时快速的反应。消费者要求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最低的价格及最快的速度获得产品.谁能很好地满足这一点.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为此,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应该从过去“纵向一体化”转向跨行业、跨地区的“横向一体化’协作生产。企业经营管理的范围应该从企业内部资镖转变为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通过供应链建立的广泛业务联系。使各个相关企业达到优势互补。为用户提供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即实施供应链管理。
2、建立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模式。
哈佛大学的哈默博士于1990年提出的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简称bpr)指出:企业的使命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能够为顾客带来价值的是企业流程。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基本上都是采用劳动分工、专业化协作作为基础的基子职能部门专业化的“金字塔”结构,这种组织模式将企业业务流程割裂成相互独立的环节。关注的焦点是单个任务或工作。但单个任务并没有给顾客创造价值,只有整个过程。即当所有活动有序的集合在一起时.才能给顾客创造价值。企业的组织结构必须以流程为中心.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因此。企业首先应该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通过再造、企业对企业内部各职能活动加以横向集成和协调.形成一个管理良好的业务流程。从以分立的职能部门为基础的组织结构转变到以跨越大多数或所有的功能活动的核心流程为荃础的组织结构。相对于强调企业和企业之间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与集成的供应链管理来说。业务流程再造又被称为内部供应链管理.
3.建立企业lad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传统的企业关系主要是买卖关系。企业的管理理念是以生产为中心,供销处于次要的、从属的地位。企业间很少沟通与合作。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和分销商、零售商之间的对抗多于合作。在新经济时代.上游企业简单地将成本转嫁给下游企业的做法井不能增强自己竞争力.因为所有这些成本都要转嫁给最终消费者。因此。真正的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需要改变过去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供应链伙伴关系。这种新型关系主要体现在共同解决问题与信息共享等方面。强调直接的、长期的合作。强调共同努力实现共有的计划和解决共同的问题.强调相互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形成在一定时期内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共同获利的双燕关系。
4、搭建供应链管理的墓础平台:电子商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