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7: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物制药毕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9(a)-0245-01
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随着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现代生物学取得了巨大进展。现代生物技术涉及的学科领域、研究对象和应用范围都极为广泛,对知识、技能的要求很高。而在我国,生物技术类专业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实际需求与培养目标之间的脱节。不同学校之间如农业院校、师范院校、医学院校和工科院校的生物技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差异较大。生物技术本身发展较快,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特别是现代生物医药、食品和发酵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产业发展迅速,而培养目标相对滞后,这导致培养的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建立新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成立于2000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有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生物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不仅要掌握深厚的生物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近年来,产学研在各省市蓬勃发展,产学研相结合创新培养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3],但生物技术所占比例较低,这和21世纪是生物技术时代还不尽符合。我们在生物技术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以创新教育为主,不断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从2009年开始,在近五年时间把产学研活动引入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当中,开拓了崭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1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模式的优点
1.1 理论和实践结合更紧密
生物技术专业是理论和实践都很强的专业,仅仅通过平时的实验课程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各个学校生物技术专业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研究[4]。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把企业生产中遇到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以后,通过对问题的探索,把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对问题探索的兴趣,提高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产学研活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强化了学生择业的自信心,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与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安科生物工程公司、芜湖绿叶制药等企业合作,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通过学生到基地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等环节的实践,可以使学生和生产单位更好地相互了解,提高了学生的择业竞争能力。
1.3 产学研合作有利于企业科技进步和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通过产学研合作教育,教师与企业可以开展多方面的合作,包括为企业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参与企业产品开发、技术改造、转化相关成果以及与企业共同申报各类科研项目,促进企业的科技进步,同时也能带动教师科研工作的展开,进一步提高生物技术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2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进行生产和毕业论文的教学模式
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生产实习和毕业论文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通过具体操作岗位的锻炼,更好地了解相关生产环节,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论文选题结合企业的技改项目、企业的科研项目或者由教师、企业和学生共同商定有实际运用的课题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学生通过这些方式进行毕业论文的立项工作,与多家企业共同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期间,采用双导师制,学生吃住在企业,由企业安排专人进行管理,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学生有问题随时联系校内指导教师,每周与校内指导教师交流沟通一次。每周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沟通一次,及时掌握学生学习表现和论文进展,并及时解决相关问题。对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实行中期汇报制度,同时要求企业对学生进行考勤和评价。五年的实践表明,上述措施能够较好地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3 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培养效果分析
不少专业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中取得了一定成绩[5]。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合作主要集中在生物制药、园林花卉、食用菌生产等企业,通过五年的运行,取得了较好效果。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1)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更合理,使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生产技术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极大地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2)加强了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2012年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芜湖大浦国家农业科技园建立了省级生物技术专业实习基地并获得相关经费的支持,完善了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结合企业需求,和大浦农业科技园共同成立了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进行相关科研活动,联合申报了国家省级等攻关项目10余项,获得经费500多万元,拓展了实践教学平台,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3)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创业能力,五年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为企业解决了蝴蝶兰的保鲜问题,病毒检测和防治,获得专利5项,10余篇,每年都有优秀学生留在企业工作,其中有5人自己创业成立园林花卉公司,从事园林植物花卉生产和销售工作。
总之,产学研合作模式较好地弥补了高校在创新教育中实践条件的缺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建立的生物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培养模式培养出了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促进了科研创新,有利于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和学科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本身教学和科研能力提高,对其他专业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道全.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经验与启发[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7(11):62-64.
[2] 冯玫,许晓明.亚太国家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与我国的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6):99-103.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4-0176-01
生物制药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制药行业具有以下特点:(1)抗经济周期能力强;(2)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机会;(3)拥有长期永久性的市场。因此,社会对生物技术制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迎合这一需求,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旨在培养熟练掌握生物工程实用技术、精通现代生物技术实验室和生物制品生产车间的管理、擅长生物制品推销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医药健康学院药学专业原有生物制药方向,2008年增设生物技术制药专业,以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出发点,结合我院生物制药实训技能教学情况,探讨如何开展和提高高职院校生物技术制药专业实训技能教学。
一、实训教学内容的合理整合与设计
实训课程是高职教育的天然核心,自2008年以来,我院生物制药技术专业通过三年的努力,逐步建立了以实训课程为核心,相关专业课程与专业选修课程相辅的课程体系。第一、二学期以实用高职化学、实用生物化学和应用微生物与免疫学等基础实训为中心,教学内容上侧重基本仪器的规范操作,基本实验方法的熟练掌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第三、四学期以生物制药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药理学、实用药物制剂技术等专业实训为中心,教学内容上侧重以任务为引导的项目式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训练学生如何合理利用知识和技术完成工作任务,即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第五、六学期以企业顶岗实习与毕业生实习的形式开展,学校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学生自行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以及论文内容的撰写,最后以毕业论文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二、因材施教,积极参加各项技能大赛,逐步建立优差生兼顾的人才培养机制
由于近年来高校大量扩招,生源质量上有一定的下降,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有小部分文科生,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高中基础较为薄弱,特别是化学基础较差,这在实际教学过程会影响到教学进度甚至要根据学生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计划。脱离了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就像纸上谈兵,老师水平再高,讲得再好,到头来学生接受不了,那也是白费功夫。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度把握因材施教原则,根据学生情况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理论方面,实用、够用则可,实训方面,在掌握基本实验原理与操作方法的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在保证大部分同学能够接受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本教研室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制药相关技能大赛,如校内的金点子大赛,广东省大学生科技学术节之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齐都哈药杯”全国高职高专生物技术技能大赛等。以技能大赛为平台,我院通过校内初赛,培训,决赛的机制,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近三分之二的学生报名的初赛,有五分之一的学生通过了模拟技能大赛严格培训,这种培训比平时实验要求要高得多,通过培训,其中的佼佼者代表学院、学校在各项职业技能大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无非就是一支强心剂,给其他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树立了一个个成功的榜样,这种力量将持续的强势的在学生当中蔓延开去。通过常规实训与技能大赛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我院生物制药技术的实训教学既保证了大部分同学的基本实训操作基础又能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级技能与职业素养的优秀学生。
三、加强实训课程标准建设,保证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随着学校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学生不断增多,本专业教师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对于同一门实训课程,有多个教师教授,而每位老师的教学风格各、经验、学识等都有差异,这势必会导致同一门实训课程,由于不同的老师上课而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同时,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属性是民办高职院校,相对公办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以上两点都不利于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我校提出课程标准建设的大背景下,高职教育核心的实训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显得尤为的重要。课程标准不同于课程整体设计,它是以学生作为主体,建立一套学生学习的标准,即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要达到怎样的学习目标,要学哪些内容,要怎样学,要达到怎样的学习效果,要通过什么来考核。那么在一套课程标准制定好了以后,是学生学习该门课程后要达到的基本标准,不管哪个老师来教,都要达到这个基本的要求。本专业已经制定好了《应用微生物于免疫学》的实训课程标准,并正在逐步建设其他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通过此项工作确保实训教学的一致性与稳定性。
四、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渠道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校企深度合作成为现今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笔者认为在把握当今大背景,大方向的同时,还应根据各专业、行业自身的特点实际情况实际分析。因为生物制药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其领域宽、发展快,规模小,所以生物制药产业的人才需求具有具有“多样性、小批量”的特征。据此,与企业开展小规模、多订单班、多特色班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人才培养的行业适应性与企业岗位针对性的有机结合。此外,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本专业的必经之路:一是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的共享,即教师可以为企业职工提供培训服务,同时,有经验的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可以来学校兼职上课。二是实训场地与设备的共享,大三的学生主要是以顶岗实习的方式完成综合实训的内容,这需要大量的实习基地,而企业也需要学校的一些精密设备。三是信息与人才的共享,职业教育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性技能型人才,这就需要时时关注行业的发展动态,企业的人才需要强调岗位的针对性。学校与企业在互赢的基础上,是可以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机制的,这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艾晖.生物制药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情况[J].科技探索,2010,
362:53.
作者:龙石银 张彩平 乔新惠 田英 马云 黄春林 单位:南华大学生物技术系
谢红艳构建生物基础与医药融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中心环节。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分3个平台,即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每个平台均设有必修与选修课。为使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能适应21世纪生命科学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并在生物群体、个体、组织、细胞、分子不同水平上全面准确地反映生命科学内涵与进展,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及运行过程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体现了依托医药的特色。教学计划体现了医药特色从2005年版、2007年版到2009年版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修订中,均结合我校实际确定了以生物科学为基础,以医学、药学为依托,以培养生物技术实践能力为主要环节的生物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逐步优化[7,8]。在课程设置上,合理安排必修及选修课程,在专业课程设置中以生物科学为基础,把六大工程课即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组织工程列入生物技术的专业必修课,围绕六个工程主干课开设专业平台基础课和限制性选修课。这种课程结构强化了学生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目前总课程为44门,其中涉及医学基础和药学专业基础的课程有20余门,需较系统地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免疫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制药工艺及设备、化学制药技术、制剂学、生命科学进展、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安全等课程。该计划符合国家教育部关于本科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能保证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要求,也能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医学教育资源优势,办出有医药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体现出生命科学与医学、药学的紧密结合。教学计划执行过程反映了医药特色在教学过程中,交叉学科实现内容整合。由于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四门课程是生物学科的前沿内容,也是生物学中发展最快的领域,要求这几门课的任课教师在课堂上要及时向学生介绍学科的新发展和新内容。另外这几门课的内容交叉重复较多,经过学科群的多次讨论,强调了各门课应重点讲授的部分和内容的取舍分工,较好地处理课程间相关内容重复和渗透的关系,着重培养学生扎实的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教学内容上也体现了生命科学与医药科学的紧密结合,如学习基因工程时,结合临床常用的基因工程产品如胰岛素、乙肝疫苗等实例介绍分切接转筛基本原理。同时回顾这些疾病发病的生化机理,介绍治疗进展,学生的学习效果非常好。
强化生物基础与医药特色的实践环节
教学体系生物技术是由多学科交叉形成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一门学科,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出创新性应用型生物技术类专业人才,突出实践性教学也是本专业的主要特色。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环节教学体系由实验课程、实习课程、毕业论文组成,目前已形成了有特色的实验、实习课程体系和稳定的实习基地。实验课程体系不断强化实验室教学,按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两个层次组织实验教学。把基础类课程如生理学、动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的实验与专业类课程如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微生物工程等实验内容进行整合,将开设的实验内容分为几个系列,避免了实验内容的交叉重复,使其更加系统和符合客观规律,知识结构更趋合理。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试剂配置开始,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操作全过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和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通过学习和实验,学生掌握了一系列基本生物实验技术,如离心、电泳、层析及分光光度法等。结合这些技术,开展具有医药特色的实验项目,如人血清醋酸纤维薄膜电泳、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等,根据电泳分离出的条带、酶活性等结合临床分析该血清样本的特点和临床意义,又如在激素对家兔血糖浓度的影响实验中。通过该综合性实验,学生对血糖浓度及其代谢调节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的专业课程实验的如微量核酸和蛋白质的分离纯化、PCR技术、基因重组技术、电泳图谱的成像分析技术、杂交技术、菌株扩大培养技术,发酵产物的分析、提纯技术等基本上都与其在医学、药学方面的应用密切相关。专业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共计652学时。实验开出率达到教学大纲要求,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超过40%,其中依托生物基础技术并具有医药特色的实验项目达到60%以上。实习课程体系实习课程分阶段性的相关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实习是学生学习深入与升华的重要过程。不断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与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尤其是以双赢实习基地为平台创新生产实习教学。阶段性相关课程实习分别到学校附属医院的检验科、药剂科了解相关技术在医药上的应用,同时以湖南南岳衡山、福建泉州市崇武镇海滨作为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植物学、动物学野外实习基地。这两个实习基地的动物、植物物种丰富,数目繁多,具有生物多样性的鲜明特点,能为生物科学的野外实习提供资源保障,拓宽学生对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等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生产实习更是突出生物技术和医药应用特色,实习基地有清华紫光古汉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衡阳南岳制药厂、衡阳中药厂、湖南金健药业、湘潭一格药业和浏阳生物科技园等生物制药和生物技术企业单位,厂方指派专人指导学生的实习。实习内容包括药品生产的GMP知识、血液制品生产技术、生物制品生产技术等专题讲座,并通过在人血白蛋白分离车间、免疫球蛋白分离车间、冻干粉针车间以及中心化验室的实习,了解血浆白蛋白、免疫球蛋白分离纯化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生物制品的冻干干燥、成形、封装、灭菌等工艺流程,药品、生物制品的检测与质量控制等技术。通过实践,使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全面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的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工程、生物工业下游技术等原理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巩固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理解,并初步了解了生物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的关系、生物技术企业的经济地位和市场营销状况等信息,学研产用结合取得初步成效,其中湖南金健药业有限公司因在指导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生产实习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被评为湖南省高校优秀实习基地。毕业论文体系由于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成立了科技活动小组,在一至三年级时就引导部分学生参加教师申报的科研项目,并分别在我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药物药理研究所、心血管疾病研究所等与生物技术、医药相关的开放实验室进行,以科研促教学,增强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了创新人才。学生在第四学年时必须进入实验室做毕业论文,毕业论文的选题主要结合导师的研究方向,所完成的毕业论文几乎都涉及医学、药学研究和应用开发领域,如研究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遗传性疾病、肿瘤等的相关发病分子机制、药物防治及机理探讨等,较好地反映了所学知识的应用,也充分显示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办学特色。在导师指导下,其中“戒烟牙膏”荣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活动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二等奖;观赏兼实验红鲫鱼新品系的选育株、观察新药N0-1886对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的影响以及无明矾米粉的制作等获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资助。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大部分是在医药公司、生物科技公司、生物工程公司、制药公司、学校或科研院所等从事医药和生命科学相关的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我系对生物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目前已形成了具有医药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学生、用人单位问卷调查和校内外教学督导评价等分析表明:专业+医药的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学生不仅掌握了系统的生物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且得到了与医药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的实践,生物技术专业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效果,体现了坚持社会导向、改革创新和示范带动的原则,培养了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突出了生物技术理论和方法与医学、药学相互渗透的办学特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200-02
生物工程是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生物分离工程、蛋白质工程、微生物工程为核心,借助于现代工程技术,以先进生物技术研究成果为对象,以产业化为目标,进行科学研究开发为其基本任务的工学学科,是生命科学从实验室研究成果通向工业生产的桥梁生物工程技术,现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农业、能源、环境、食品等行业,发展速度突飞猛进。
1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发展现状
湖南科技学院是位于湖南永州市,集文学、理学、工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于一体的地方本科院校。我校生物工程专业创办于2004年,已培养了学生609人,目前有在校学生253人,2008年生物工程专业批准确定为国家教育部第1类特色专业,2009年获批第二批湖南省普通高学特色专业,2010年获批教育部、财政部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2012年获批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项目,现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生物质能利用生物技术实验室”1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1个,湖南省级精品课程1门。
2 我校生物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10年的发展,生物工程已成为我校优势发展学科,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长期以来我们照搬重点院校教育模式,制订一系列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各门课程之间的教学内容相对独立,基本上采用的是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与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不相协调,未能真正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特色,本专业课程设置偏重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大部分专业课未能突出体现工程系统的背景。(2)以前,我们往往注重学科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甚至沿袭了部分师专的师范化的发展模式,只重视理论知识研究和各门学科的独立性,大都忽视了工程学科之间综合性以及工程实践的作用,导致我们的毕业生的视野长期被局限在科学技术的范围之内,其工科技能未得到提升,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倾向于“工程科学家”而不是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工程师。(3)本专业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工程背景和有效系统的专门训练,大部分教师没有实际的工程学习或者工作经验,教师的教学手段只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作了稍许调整,大多重视理论灌输、轻实践技能的培养,未能及时把工程实例充实到课堂上来,没有真正体现“面向工程”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4)本专业未永州地方相关企业形成互相依存、互利互惠、协调发展的有效机制。加上专业办学经费不足、仪器设备陈旧、专业教师人数奇缺等因素,导致学生的工程训练大多只局限在课堂和实验室,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缺乏对工程背景、真实工程情况的了解,更谈不上得到综合、系统的工程实践技能训练。
3 生物工程专业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面对迅速发展飞速的当今世界,工程不再是狭窄的科学与技术涵义,它不仅仅靠一种知识就能支撑,而是要建立在科学与技术之上的包括社会、经济、文化、道德、环境等多因素的大工程涵义,工程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区别就在于高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工程观的背景下经过综合知识和系统思维的培养、训练,才能做出对企业发展急需工程项目。针对教育部评估专家提的建议和意见,经过我们系部领导和教研室讨论,借鉴一些示范院校的经验,结合永州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我们拟对生物工程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探索,主要设置以生物制药、生物化工、农林种植、农产品加工为特色的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应的课程体系,用工程观、实践观理念来培养学生,要求专业教师树立工程系统性和整体性观念,凸显本专业“以工为主”的办学思路,强化人才培养的“工程观”教育教学理念,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主要做法如下。
3.1 逐步推行本科生导师制
我们拟逐步在本科生一年级下学期开始中在推行导师制,一直持续到学生毕业,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划分不同专业方向的导师,导师的遴选除了本专业的老师外,还积极遴选一些企业资深工程师作为校外导师,导师对学生从学习、思想、生活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要求导师在课堂教学内外都与学生密切联系,鼓励学生创造性发展,鼓励学生多带着问题学习,多带着探索精神去发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结对,引导学生尽早接触科研活动,参与专业文献查阅、科研论文写作、科研实验、工程设计、工厂技术疑难攻关等,完成学生的毕业论文或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3.2 重视实习实训教学
实习是提高工科学生感性认识和工程能力的主要环节,计划安排6周时间(其中1周实习准备、4周集中实习、1周为实结),按20人/组的标准分别配备校内外指导老师各一名,校内外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实习进行全程指导。以前生物工程专业的实习,实习基地不稳定,专业方向不十分合适,影响实习效果,我们将根据永州地方经济特色,到相关永州相关企业(如农业示范园、啤酒厂医药公司、永州特色经济种植基地、食品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等)走访、沟通,通过签订协议、挂牌等方式,建立起7~10个稳定的实习基地,同时我们将逐步开展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拟建设如生物发酵中试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特色观赏园林示范基地等,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在专业对口的企业或基地实习,培养动手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科研开发、工程设计奠定基础,同时我们还将积极鼓励学生开展专业社会实践活动,配备校内外专业指导老师进行跟踪指导。
3.3 突出抓好课程设计
以前,生物工程专业的大部分学生毕业环节内容都以参与教师科研课题为主,他们在完成论文的过程中缺少工程设计的训练。但绘制工艺流程图、物料、能量衡算、工艺设备选型等工作是工程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为此在生物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在第4、5学期相关的专业课学完后,我们都设置了对应的课程设计,积极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合作,课程设计来源于永州当地企业(如啤酒厂医药公司、食品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等)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设计问题,使学生在校内外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工程设计的训练。
3.4 做实毕业环节
无论是毕业论文还是毕业设计都是学生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本专业要求在第六学期导师就必须考虑课题,下达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让学生先进行文献查阅、外文翻译等前期准备工作,争取在暑假期间就进入课题工作阶段,学生课题必须与解决永州当地企业(如农业示范园、啤酒厂医药公司、永州特色经济种植基地、食品公司、农产品加工公司等)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毕业设计与永州地方经济紧密结合。学生通过大半年毕业环节的锻炼,其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均能大幅度提高。做实了毕业环节,就会使学生通过半年的历练使前三年积累的知识得到升华。
3.5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0-0088-02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猛,制药企业为了提高自主科研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品牌,对科研型制药工程专业人才有大量的需求。此外,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还面临着其他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如创新能力不足、市场占有率不高、投资比例较小、生产技术产研脱节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目前,国内生物制药行业企业的产品仍以仿制药和原料药为主,自主研发能力相对薄弱。我国具有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中国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极为有限。因此,培养优秀的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是解决高素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不足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医药产业是21世纪的战略产业,具有高投入、高收益、高产出等特点,属于知识密集型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特殊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较为迅速,为我国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2003年我国医药产业规模位居世界第十,2008年跃至世界第五,2013年总体规模达到世界第三。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医药产业的发展,加大了投入力度。就生物制药产业而言,“十一五”期间中央和地方经费投入约为200亿元;而“十二五”期间,仅中央经费投入预计将达到400亿元。
1995年,受美国科学基金的资助,第一个全美范围内的制药工程研究生教学计划在新泽西州立大学Rutgers分校诞生了,标志着制药工程教学的开端。1998年,我国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首次出现“制药工程”,1999年制药工程学科招生时,全国共有34所高等院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其中,医药类院校13所、理工类院校12所、综合性大学9所,招生人数仅为1165人。随着人们对“药”这个特殊产品越来越重视,制药工程学科的特殊性和市场需求凸显,不少高校通过转型或新建形成了制药工程学科。截止2010年,国内已有200多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学科。然而,具有制药工程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较少,每年培养的制药工程专业研究生极为有限。此外,省属高校在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度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省属高校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我国高校规模超过2000所,其中本科类院校700多所,211高校108所,985高校38所。我国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尤其是省属高等院校规模庞大。因此,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具有较大的规模。然而,省属高校在培养科研型制药工程本科人才的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科研投入少、科研型教师数量不足、教师教学工作量繁重、科研平台及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只有探索并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省属高校制药工程本科专业人才的科研能力,才能满足我国医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1.有意识地培养制药工程本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兴趣。省属高校往往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实践教学仅仅是对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的现象,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教师应该首先从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做起。首先,从事科研的教师应通过课堂教学和其他多种方式让学生了解制药工程专业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的研究热点,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制药工程专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让学生对全球和中国的医药市场有总体的了解,使他们对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认知,使他们坚定信心,努力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最后,通过PPT和seminar等途径就某一科研项目向学生做具体讲解,使他们对科研项目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有所了解,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科研兴趣。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通过seminar形式向学生讲解了基因工程药物的研发具体过程,包括目的基因的PCR扩增、重组质粒DNA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工程菌的构建、目的基因的诱导表达、外源基因表达产物的分离纯化与western blot鉴定、产品的检验等。在此过程中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急切想知道具体每个过程是如何操作的、用什么仪器设备等,纷纷表达希望能够参加科研的强烈愿望。
2.通过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从事科学研究的老师通过组织和指导学生参与承担的课题或参加大学生创新基金、各类科研“挑战杯”等活动,让学生融入到具体的科研活动当中,体验科研,使他们的科研能力一步一步增强。在具体的科研指导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事项。一,指导教师应有较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背景,承担过省级、市厅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过较好的学术论文;参加科研的学生应对科研有一定的兴趣,科研态度端正。二,合理协调学生上课时间和进实验室科研时间,让学生既有充分的时间掌握制药工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又有尽量多的时间从事科研。三,将大二和大三阶段从事的科研活动与其毕业论文相结合,这样既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责任心,又能解决学生在大四阶段找工作和实习时面临时间紧张的不利形势。大四下半年主要是做毕业论文,然而相当多的企业要求学生实习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基本上占据了整个毕业论文的时间。很多学生选择做毕业设计而不选择论文,这也是造成本科学生科研能力不足的一个主要因素。四,合理制订科研目标和实施计划。相对研究生而言,本科生从事科研的时间较少,而且本科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科研能力也较弱。五,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撰写诸如“大学生创新基金”、“挑战杯”等相对简单的科研项目申报书和撰写学术论文,为工作后从事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和企业会议,让学生感受科研的重要性。七,让学生体会到科研的成功与自豪,增强信心。将科研成果以学术论文和专利的形式发表或申报,让学生体会到科研付出的价值。通过整套科研训练,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使他们初步具备申报课题、开展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即初步具备了实现自身科研梦想的能力,为今后从事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前期基础。
3.制定本科生科研激励政策。指导教师和相关部门也应针对从事科研活动的、优秀的本科生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进一步增强本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同时提高本科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指导教师利用自身的资源和渠道,推荐优秀的本科生攻读研究生。省属高校的本科生考研多选择中科院、“985”和“211”等重点院校以实现他们的人生梦想。第二,制定物质奖励措施。对在SCI、EI、中文核心等国内外期刊上的和在科研竞赛中取得好成绩的本科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第三,制订本科生科研助理计划。让经济困难的、优秀的科研教师指导优秀的本科生从事科研,相关部门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既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又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044-02
生物制药产业迅猛崛起,生物医药产业化发展急需应用型创新人才。我国目前的各类制药企业大多数是混合制药企业,既有生物制药,又有中药制药,江苏省制药企业的情况也类似,因此生产本身要求技术人员应该掌握生物制药技术,还需在天然药物制药技术、生物化工技术、微生物及酶工程等方面具有很好的知识结构,才能满足中国特色的生物制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为此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生物制药和制药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工程、化学制药及天然药物产品开发等领域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艺设计、产品质量控制、经营管理及药物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所以一个合格的本科毕业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而且更要掌握一定的操作和创新技能。
生物制药实验是我院面向生物制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实验课。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希望本专业的学生能了解掌握生物制药和制药工程相关的实践技能,具备能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从事药物研究的能力,为将来开展生物技术制药、化学制药及天然药物产品开发等领域方面的研究及工作打下良好的实验基础。同时基于南京林业大学的特点,本实验课程的开展将重点关注林源药物。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对该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手段及方法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
一 根据实际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
结合生物制药专业的特点、本校的特色和实验室的基本条件,在大三第二学期开展了生物制药实验,具体包括了药用蛋白的重组表达、药用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检测、重组溶菌酶的制备、细胞培养、天然产物体外活性检测、真菌多糖的制备及鉴定、林源黄酮或挥发油的提取及测定等实验,涵盖了生物工程、药学、生化和生物学等方面。整个实验是按照教学计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实验;第二部分为自主设计实验。在实验的第一阶段主要是依据教学计划开展基础实验,使学生获得生物制药的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也为第二部分设计实验奠定技能操作基础。例如通过药用蛋白的重组表达,使学生们掌握基因表达所需要的元件、真核表达系统与原核表达系统的特点及区别、提高外源基因表达量的方法、包涵体复性的方法及重组菌发酵的要求等方面的内容。再如,通过开展药用蛋白的分离纯化及检测,使学生们掌握蛋白纯化的方法及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药用蛋白所需达到的纯度及其检测方法等。基础实验的开展是基于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具有目的明确、容易上手等优点,通过完成不同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开展生物制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技能,但也有其不足:(1)每次实验的内容和操作程序都是教师规定好的,学生按照规定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实验,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大部分实验结果明确,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3)由于有些环节是教师准备的,学生只是熟悉了部分关键环节,缺乏对整个实验过程的全面了解。
针对开展基础实验的不足以及根据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结合南京林业大学的特色及实验室条件,为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及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能力的空间和舞台,我们开设了一些自主设计的综合性实验。主要开设真菌多糖的制备及鉴定和林源黄酮及挥发油的提取及测定两个自主设计实验。例如林源黄酮或挥发油的提取及测定,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校园里选择一种植物对其黄酮类物质或挥发油展开研究。这就要求学生首先进行文献查阅,其次根据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初步方案完成后,由指导老师根据实验室条件及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提出修改意见,根据教师的修改意见,学生进行修改并完成实验方案。通过自主设计实验的完成,使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得到展示,初步体会到什么是科学研究,为其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二 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1.生物制药相关知识点的学习和操作能力的训练
本科专业的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生命科学的一些知识点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对于具体是什么,却没有完整的认识。例如,植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在学生进行实验以前,都是课本上枯燥地介绍各种活性物质的性能,提取方法及如何检测,学生对其了解不深。但通过活性物质的提取实验,学生第一次看到自己提取的黄酮、生物碱等活性物质,就会对这些物质的结构和性质有直观的了解。总之,通过第一部分的实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通过基本的操作,也获得了某方面的实验技能。
2.智能的培养
智能是心理和操作、实践与应用、过程与方法的综合体,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观察能力的最有效途径。生物制药实验课的第一次课就把实验改革的总体思路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确思想,做好准备。但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制药实验,对生物制药的理论及应用还缺少认识,因此第一阶段部分主要是进行规定实验的内容,并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使学生获得生物制药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为设计实验奠定理论基础和技能操作基础。通过第二部分设计实验的完成,使学生的独立创新能力得到展示,初步体会到什么是科学研究,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快的提高。
3.人格的培养
通过实验,学生能认识到科学研究的严谨和实事求是,在任何实验中,只有遵循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步骤,才能达到既定的实验目的,任何侥幸心理都不会获得很好的实验结果。通过实验,学生还能正确地面对失败,科学研究不可能每次都成功,每次都能获得很好的结果,经常要面对失败,这就能锻炼学生不气馁的性格。另外,实验需要团队协作,所以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团队意识。
三 改进实验教学中教师的角色
1.教师是实验的指导者
在实验教学前应设计好学生实验提纲,提供必要的实验资料,在实验教学中力求创设一种探索的情境,不断提供信息、点拨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疑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不先解答,而是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有关实验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2.教师是实验的合作者
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和同学同样的心理与知识水平上,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参与到学生实验中,一起动手,一起讨论。
3.教师是探究情境的创设者
为学生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心理自由的氛围,使学生能结合实验进行想象,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所以教师要善于提问、质疑,抓住学生所关心的实验重点、难点和疑点。
4.教师是心理医生
在探索学验中,失败是经常的。要培养学生承受失败的能力,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科学实验都是经过无数次失败才成功的,培养学生正视失败、克服困难的精神。当学生实验失败时,要耐心地分析其失败原因,并利用失败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指导。
四 严格考核制度
考核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实验课程成绩的评定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认真程度有一定的影响。要明确实验教学目标,建立明确的当堂评价方案;重视课前检查;加强对实验过程的督导。主要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课程的成绩以学生基本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质量等为主,要结合学习态度、纪律、协作精神等进行评价。在实验全部结束时,将考核内容如离心机的操作技术、植物提取设备的搭建、缓冲液的配置、蛋白浓度的测定、细胞的传代、天平操作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等编号,让学生抽签进行单人考核,并当场写出实验报告。
通过以上改革,应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观能动性,使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高,也为后期实验课程的开展和将来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
一、药学专升本学生的自身特点
相对而言,专升本学生属于较为特殊的人群:一方面,他们已经历大学三年的专业学习,有些学生已经就业过,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心理年龄较一般的在校生成熟,自觉性和自律性较强;普遍具有学习的需求,学习态度端正、认真。另一方面,由于受专科教育模式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强,缺乏创新能力;掌握的专业知识面比较浅,重在实用性和技术性,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不足。此外,专升本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要比4年制的本科生差,不能较好地正视在学习、生活、实习或就业等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面对这些问题,药学高等院校应采取措施,提高药学专升本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首先,学校应对专升本学生进行定期心理辅导,弥补学生的心理缺陷,使学生能够及时发现自身的优缺点,提升其对环境等的适应能力。其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或社团举行的各类活动,如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草药”嘉年华等,通过参与活动的组织、开展,提升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打造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最后,药学专升本学生的专业理论性和技术性较高,从长远发展考虑,毕业生考研是提升个人能力和知识水平很好的途径,可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
二、药学专升本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
1.课程设置
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专升本的学生专科期间所学专业涵盖药学、中药、生化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和药物制剂技术,因而学生基础存在着较明显差异,对药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参差不齐。针对这一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偏重补充、巩固药学专业基础知识,并增加综合性课程的比例,即以药学专业知识为主干,以化学和基础医学为基础,以外语、数学、计算机为基本手段,重点讲授药学领域的新技术、新成就和前沿性内容。
全日制专升本的学制为2年,其中还有一个学期为毕业实习,真正只有3个学期的课程学习时间,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安排十分重要。根据药学专业方向的需要,可将药理学、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合成、药剂学、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天然药物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天然药物化学、药用植物学与生药学等设为专业必修课;并增设生理学、临床医学概论等基础性课程;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化学学科,在专科期间已学过,也是入学考试的考察科目,不必重复开设,可适当增加化工原理、药用高分子材料学、制剂工艺设计学等学科课时;同时,为提高学生外语水平、文献检索能力和综合技能,开设英语、文献检索、计算机、医药数理统计等应用型和综合性课程。另外,浙江中医药大学属于以中医学和中药学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可将中医药学相关知识如中药学、中医学概论、中药炮制学、中药商品学等课程设为公选课,让学生根据兴趣选修,利于他们结合药学与中药学知识,形成自身的特色和所长。
2.教学模式
由于专升本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应改变以往单纯老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模式,可借助录像、多媒体、幻灯片等多种教学技术,开展问题式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增加老师与学生间的互动。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讲授的基础上,应结合学科的当前现状及发展动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对药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例如,药剂学课程中讲授靶向制剂章节时,课堂讨论后老师要求学生选择一种靶向制剂,围绕其辅料、制备、优点和不足等,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论文,并以PPT的形式进行课堂汇报,通过小组答辩、教师点评的形式予以评价。此种方式不仅极大地巩固了相应的知识点,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组织能力。
实验课的教学则可融合药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把药学各专业课程的独立实验相结合,设计成综合性实验。例如,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制备,通过分组,分别完成药物化学部分合成阿司匹林原料药、药物制剂部分制备阿司匹林片剂;药物分析部分检测阿司匹林原料及片剂的质量、药理学部分进行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生物药剂学部分开展药代动力学和稳定性研究等。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衔接,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教师的教学内容得以丰富,学生也对每一门课程的研究方向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不仅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为他们步入社会、更好地开展岗位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药学专升本毕业论文导师制的开展
由于目前大多数药学高等院校往往提前一年甚至一年半进行毕业论文的导师选报工作,而此时专升本学生刚刚入校,在校时间较短,不知道导师的专业方向,导师也不清楚学生各方面的情况,相互间缺乏了解,造成了专升本学生难以找到适宜的毕业论文指导老师。
因此,学校在专升本学生进校后应给予学生与导师充分交流的机会,通过在网站上导师的相关信息、与导师的见面会等方式,使学生与导师间相互熟悉,在双方相互了解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自愿选择导师,导师再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考核,合格后开展论文指导。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选课题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进行文献查阅、方案设计、实验开展、论文撰写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此时专升本学生也正在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可结合毕业论文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理论课堂上寻求解决的方法,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而导师也应结合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依据毕业论文计划表,要求学生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等任务后进入实验室;同时指导学生在毕业环节合理安排好毕业课题、实习、考研等的时间,协助解决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毕业论文工作,顺利地完成学业和就业。
参考文献:
[1]邵海燕,蒯丽萍.药学专升本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6):375-376.
关于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工作的几点思考
中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研究
西部高师毕业班学生教师职业道德调查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研究述评
试析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之实践锻炼法
试论新时期井冈山精神
自我认识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索
试论“基本原理概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
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惩戒教育探析
“海西”发展战略背景下的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大学生听说学习障碍性因素及其对策的分析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
西南科技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新探——污水生物处理过程中微生物的简单分析
“现场总线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数控加工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网页设计课程的改革探索和实践
以知识失业现象的视角反思我国高校文科建设——兼论文科招生规模与教育教学质量的统一
高等教育自身规律与社会经济制约性关系探析
独立学院创业教育的实施策略研究
体现职业特色的高职人文教育问题研究
高校女教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以重庆市为例
论大学精品课程建设
以转化高校“问题学生”为路径的教育公平研究
从“孝心”与“孝行”说开去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打造高校服务型机关
积极学习理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语境策略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的价值功能探微
西部高校生物类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途径
听力教学改革新思路:元认知策略培训
完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教学保障机制的思考
大众化与高校政治课教学研究
虚拟样机软件ADAMS在工业机器人教学中的应用
构建“植物学”课程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普通本科院校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的构建
对农学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特点的调查分析——以广西大学农学院为例
解放思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西南科技大学30年改革发展回顾与展望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0年的回顾与思考“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专题”研讨
学术何以道德——论大学学术道德建设的三大路径
大学合法性危机:大学治理的原因探究
论基于信任的教学
教学交往的修辞互动——重构教者与受者的权力关系
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管理体制创新的思考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政策历史回顾、价值分析及启示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师生关系探讨
对外汉语中级阶段词语辨析方法的探讨
大学英语教学与双语教学的比较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自主听力教学探究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教学探讨
信息光学与设计性实验探索
开展设计性物理实验课程的探讨
化学实验教学与学生能力培养
大学生实验成绩评定方法与问题探讨
高校德育课堂如何走向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294-1
基金项目:“生物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吉林省教育厅,2011);高等农业院校《生物化学》在培养实用性人才中的作用及创新模式构建(吉林农业大学,XJ1104)。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多元化,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用人单位满意度也成为大学教学成败最好的裁判。[1]为了提高学生就业率,减轻就业压力,高等院校在转变人才培养观念的过程中,将“综合型、应用型”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就成为必然的选择。《生物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生物学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生物化学”教学团队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以我校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三个专业的本科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并取得初步成效。
1 实践教学内容
1.1 “基础性实验”锻炼学生基本实验技能与协调配合能力
开展“基础性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学习基本实验技能并具备初步的协调配合能力。我们在规定的40学时内,将生物化学的四大实验技术与生物化学中大分子物质的研究联系起来,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开设了“植物组织中DNA的提取与鉴定”“酵母RNA的提取与鉴定”“植物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及“血糖含量的测定”等10个基础实验。经过这些实验的训练,学生对实验的统筹能力与动手能力明显增强。
1.2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会学生初步的科研思维与方法
为使学生能进行发散思维,不受思维定势的束缚,还应打破常规实验内容,开发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如“血清、蛋清球蛋白的提取、分离与鉴定”实验即是如此。教师只给出学生实验的关键词“血清”“蛋清”和“中性盐沉淀”;结果要求“比较不同材料中的球蛋白的含量”。其他全部实验设计方案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可以与教师一起进行讨论、评比,选出可行性方案进行实施。通过这种“设计性”实验的训练,学生从文献查阅到科研思维都能得相应的锻炼,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明显提高。
1.3 “创新性、拓展性实验”培养学生敢于探索、求真务实的作风
“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的设立是学校为了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地参与科学研究等创新的创业活动。学科团队的各位老师积极参与其中,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学生的兴趣专长确定选题。导师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及科研素材,帮助学生完成创新性实验。现已培养了20多人参与的共5项科技创新项目。
1.4 “教学大实验模式”使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理念
教学大实验是针对“制药工程”的学生而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从2009年以来,每学年开设一次历时一周的“蔗糖酶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大实验。从实验分组、实验准备到结果分析、试验总结全部由学生完成。整个实验要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操作,小组间既有交叉又有不同的内容。因此,这不仅是一次完全的主体实验过程,而且会充分体现学生的团队意识。
1.5 毕业论文导师制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提升实践教学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指出: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2]导师根据学生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分批分段对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设计。论文选题从分离提取、蛋白和酶活测定等“生物化学”的基础研究到与分子生物学相联系的机理研究多个角度。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且与老师相处时间较长,导师人格力量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其他方面。
2 多层次实践教学的应用效果
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在不消耗更多教学资源的条件下,引导学生发挥个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从传授已有的知识,向培养学生主动认知能力转变的过程[3],同时也会对学生的意识形态有所改变与提高。很多学生后来反映,在大实验的过程中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等真正的涵义;“大实验提高了我们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耐心和毅力”。几乎所有学生在实结报告中都深有感触地说“这是大学几年来最有收获的实验”“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学会了理解宽容、认识到责任的重要”,这“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受益终身”。
我国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主要考虑专业自身的特殊要求。但学校在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亦担负着许多社会职责,促进毕业生就业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采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是当前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充分适应社会发展、服务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有效的手段与措施。但是,就业是个系统工程,还有许多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解决,还有许多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去做好。
参考文献
[1] 梅志清,王分枝,朱玉尊.毕业生是否“好用”不再大学说了算[J].南方日报,2006年10月25日,第A07版.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b)-0231-02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尤其是作为地方高校,科研能力薄弱,往往以教学为主体,促进就业就是地方高校的重中之重。生物工程专业虽然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但是因各种原因,使生物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面对当前的就业环境,我校借“十二五”生物工程专业综合改革的契机,针对专业特点,探寻就业难、就业率低的原因,“以就业为导向”,从人才培养上多方面发展促进就业,使生物工程专业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国家级特色专业,使红牌专业没有成为我校就业的后腿,为我校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增彩。
1 生物工程专业就业难的原因
生物工程专业是由微生物学、化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等相互交叉发展而成的一门复合性学科,被视为21世纪三大前沿学科之一,是培养掌握生物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生物工程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管理、教学、新技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然而,生物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不高,使生物工程专业近年来成为就业“红牌警告”专业,主要原因有:
1.1 国内生物工程应用型产业发展不够
国外,生物工程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它已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全球生物工程的发展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的影响,尤其是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在国内,生物产业有了大幅的发展,生物行业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发酵行业,已涉足到医药、食品、饲料、农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燃料、环境及空间生命支撑系统等各个领域。但是,生物工程技术的开发应用还不够普遍,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生物产业企业较少,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生物工程应用型产业还有待发展。产业规模小、新型生物工程应用领域还未发展起来影响了该专业的就业。
1.2 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生物工程是1998年教育部本科专业调整时正式设立的,由原来的部分生物化工、微生物制药、部分生物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转化而来。当时,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掀起了生物学的热潮,21世纪也被誉为生物学的世纪,而生物工程因为沾了生物的边,也被炒得很火,大量学校开办该专业,相对于未完全发展起来的产业,毕业生已经饱和,而新型产生的生物工程应用领域,对生物工程专业人才要求较高,一般需要继续深造学习,要求更高的学历。加之,生物工程专业口径很宽,所要求的科目多而不精,各个层次高校开办该专业情况千差万别,专业方向也各有不同,专业课设置不是很成熟,生物科学专业课和工科知识学习均深度有限,各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毕业工作前景不是十分明朗。
2 解决生物工程就业难的对策
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就业难的现状和产生的原因,我校“以就业为导向”,从各个方面努力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促进就业。
2.1 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适用就业需求
生物产业在不断的发展,比如,以前,传统产品啤酒、酱油、味精等发酵产品的生产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到目前逐渐涉足到医药、食品、饲料、农药、保健品、食品添加剂、燃料、环境及空间生命支撑系统等各个领域,并且在就业方面生物发酵方面的岗位越来越少,而新兴产生的生物工程领域需求的就业岗位在逐渐增加。为了适用这样的就业变化,以前我校生物工程专业的方向主要以发酵工程为主,逐渐转变为生物制药和发酵工程为主。相应的增加了《实用药物学基础》《生物制药工艺学》《抗生素工艺学》等配套课程。对于企业需求工程应用型强的人才,我校增加了工科知识学习的课时量和深度,加强了实验、实践和实习教学质量,培养企业更认可的应用型人才。
2.2 改善教学质量、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毕业生质量
1.1.1明确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我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一本、二本院校不同,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生物工程专业学生除了学习生物工程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外,还应接受扎实的专业技能训练及工程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实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因此,本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备微生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工程、发酵工程等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微生物工程工艺、酶工程、生物制药工程等专业技术,并富有创新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在发酵、制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设计、产品开发、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等方面工作的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1.1.2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生物工程“3+1“人才培养模式,就必须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突出“应用性”、“复合型”的特点。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进行了多次讨论,建立了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特色化核心课程体系。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加大工程类课程比例,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并聘请有实践经验或有工程设计经历的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等专家来校授课、讲学、讲座,以期达到强化学生工程总体感官效果和提高工程技术能力的目的。
1.1.3学生的课程学习安排学生在3年内完成所有课程的学习,一、二年级修完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二、三年级修完专业必修课,在第五、六学期完成选修课程学习,第四年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流,大部分学生大三暑假即进入企业进行实习,少数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校考研复习后再进入企业实习。
1.2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对生物工程专业工程应用型人才来说,提高“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意识”非常重要,因此,要围绕生物工程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由实验课程、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及设计等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30%以上。
1.2.1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构建实验课程体系时,逐步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比例,在专业课设置方面,实践教学与理论课比例基本达到1誜1,开设针对性强的具有本校特色的实验,重点突出课程内容的特色,如开设生物工程制药技术和酶工程技术课。该技术课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给出大致的实验方案,然后由学生自行查阅资料,在规定的学时内进行实验,最后每人完成论文撰写,是专业实验与毕业论文(设计)之间的衔接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得到了一定提高,也熟悉了论文撰写要求,这对学生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有很大的帮助。
1.2.2强化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实习环节,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中去直观了解生物工程相关行业的现状、前景和有待解决的实际生产问题,并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1.2.3鼓励学生参与学科竞赛和科研工作一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如参加学校的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节能减排竞赛、省化学实验技能竞赛、省生物实验技能竞赛等,通过竞赛促进实验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二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包括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严谨的科研态度。
1.3巩固现有实习基地,新建校外实习基地,实现校外实习基地的多元化
以武汉家事易农业有限公司、武汉生物化学制药有限公司、武汉人福医药用品有限公司、华润雪花啤酒(武汉)有限公司为依托,建立涉及生物工程、发酵、制药、农业等多方面的实习基地。加强与实习基地相关人员的沟通与协调,使现有实习基地的运作规范化、稳定化、长期化,并将学生的实习与就业紧密结合。
1.4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以教研室为主体,结合教学搞教研,积极开展教学教研活动,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坚持听课制度,聘请知名专家讲学及外出进行专业考察调研和参加全国专业会议。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深入企业,进一步提高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2“3+1”培养模式实行的效果评价
目前,我校已有两届“3+1”试点学生顺利毕业,为全面了解“3+1”培养模式的效果,我们采用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分别对毕业生、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等进行了调研。
2.1有利于高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一致
试点学生由于实习时间比常规学制的学生长,因此试点学生的工作经验较之丰富,更受企业的欢迎,在找工作时选择余地大,收入也相对高。同时学生也更多地了解企业文化,易于融入企业中,进入企业后更容易取得成绩。同时,通过与用人企业的交流,也明确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已毕业的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加强,这对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有着积极的意义。
2.2有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实训基地平台,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提出所需专业学生来企业实训,有机会培养和挑选符合自己企业文化理念和发展需要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学生到企业中实习,教师也参与管理,加强了教师与企业的联系,教师能从生产实践第一线中寻求科学研究的方向,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应用化。
2.3有利于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现有的青年教师相关的工作经验很少或没有,实施“3+1”后,要求教师要深入企业一线,这就促使教师更多地了解企业的运行、管理、生产及技术更新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提高教师的工程能力和整体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应注重的问题
3.1如何建立学生满意的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
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实习单位的选择很重要。我们要尽量选择学生愿意去的实习单位,并与学生的就业相联系。在调研中,有一些学生在实习单位就业,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未达到实习时间即重新选择了其他单位。所以学校应调动各种资源,在尊重企业意愿的前提下,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方式多联系效益较好、能认真管理实习学生的企业,以免影响“3+1”培养模式中最后一年的实践教学效果。
3.2如何对学生实习质量进行有效监管和加强学生管理
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后,后续管理也非常重要。学生最后一年是在实习单位,在校外,学生管理的难度明显增大。目前我们的做法是除了辅导员外,每个教师都固定与2-4名学生每周保持联系,以便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同时,我们也不定期指派老师到实习单位走访,检查学生实习情况。但如何评价学生的实习质量,怎么对实习情况进行考核评分,这都还缺乏详细的规定。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科建设对接产业链群发展、专业建设对接产业调整升级”的原则,优化学科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构建植物生产类(含农学、植物保护和园艺3个专业)、生物科学类(含生物制药和生物教育2个专业方向)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含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检测与研发和营销3个专业方向)3个专业(群);按照“课程体系对接人才规格标准、教学内容对接岗位需求”的原则,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坚持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完善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深化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构建多元的、动态的、能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质的综合评价体系;实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摇篮、现代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和社会“三农”服务平台3个目标。
(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重点加强学生“三基”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使毕业生真正做到“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确保毕业生就业创业率、专业对口率和就业创业质量稳步上升并高于同专业平均水平。
二、转型发展路径
要想推进转型发展、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设置、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校企合作教育、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依托现有的植物保护和作物育种2个农业硕士培养领域、湖南省高校2011协同创新中心、“农药学”省级重点学科、植物保护和作物育种2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农药无害化应用”省级重点实验室等学科平台,紧密结合湖南省和娄底市及周边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实际,对照行业产业标准和岗位人才能力要求,通过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校企同行专家座谈、教研室专题讨论、毕业校友信息反馈等措施,合理设计专业及专业方向,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优良、专业技能娴熟、就业能称职、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转型发展大讨论,深化师生的思想认识,引导师生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以创业就业和职业能力发展为核心、教学内容安排以就业需求为导向、课程体系设置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2.构建“2+2”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深度开展校企、校所合作,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构建并践行“2+2”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前2年完成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学习,以强化理论基础、优化知识结构、提升基本素质为主;后2年完成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个性化拓展课程学习,以突出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充分体现因需施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3.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对接各专业岗位人才需求优化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程模块和专业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和个性化拓展课程模块的“五位一体”课程体系。4.构建分层次、模块化、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关系确定层次,根据能力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环节确定模块,以项目驱动创新实践教学为内容,构建分层次(包括基本素养层次、基本技能层次、专业技能层次和综合训练层次)、模块化(含素质拓展模块、基础技能模块、专业技能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综合实习模块和创新实践模块)以及4年实践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整体上确保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比例不少于35%。所谓4年实践不断线,是指实践教学坚持“校内校外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原则,实践教学活动从大一到大四,全程贯穿。包括:课程实验教学、课程教学实习、野外实习、生产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5.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1)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符合大纲要求、贴近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有机整合一些课程,使教学内容更精练、更具有系统性。专业基础课要做到因专业施教,注意侧重点。结合转型实践中不断积累的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成果,组织校内专家、双师型教师和校外企事业单位专家及技术人员,编写适合我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校本教材,把企业的技术需求、教学科研人员的技术服务项目作为真实案例和教学内容引进课堂。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在培养学生“三基”能力的基础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模式,适度增加“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培养和提高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确定野外实习、课程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含教育实习与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并制订相应的实纲。(2)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程,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或“MOOC/SPOC+混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选择性开展案例教学;采用项目引导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以赛促练法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聘请政府、校外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与学者到企业或科研院所现场讲学。6.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践行和完善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1)校企联合办班模式与关联企业合作,组建企业冠名班,由学院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提供理论教学场地,企业提供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学场地与设备,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2)“3+1”合作教育模式前3年在学院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相关科研能力的培养,最后1年在企业(主要指签订了实践教学基地或产学研合作教育协议的企业)进行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和毕业实习工作,真正形成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和育人环境,在真实的环境中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综合素质,缩短毕业生的工作适应期,使人才培养尽可能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3)校企共办专业实体模式把部分专业技能训练的实验室、实训场地建成具备经济能力的企业、公司等专业实体,在教学组织上依托实体基地,将与专业教学有关的生产、经营、服务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师生共同承担实体的生产经营服务任务。教师既是教学人员,又是生产、经营、服务人员,既传授知识,又实地指导学生从事生产、经营与服务;学生既学习知识,又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此达到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
(三)努力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采取合并、调整、新建等方式,加强实验室改造;推进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建设,把校内教学科研基地合理规划为专业实践平台;将校外教学科研基地建设为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学生课程实习与实训的平台;巩固现有实习基地,积极拓展相关校外实习基地;规范昆虫标本室、杂草标本室等设施建设。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内培外引,以培为主,专兼结合,以专为主”的原则,建设一支爱岗敬业、知识过硬、结构合理、能教善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师队伍。1.加快现有师资结构调整与转型针对各专业现有的师资学缘、年龄结构不甚合理、“双高”教师分布不均的特点,培养或引进人才时应更加注重学缘的广泛性和专业平衡性;找准教学、科研人员的切入点,做好融合文章,充分发挥整合优势;进一步重视省级、校级学科带头人、省级骨干教师、专业负责人、“英才工程”人员和学术骨干的培养。2.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同时出台政策,把是否具有行业背景或职业资格证书,纳入职称评定要求。对现有教师中凡达不到双师型要求的教师,按照“按需派遣、重点培养、保证质量、学以致用”的原则,通过专门培训、定向研修、企业兼职(挂职)、基层任职(挂职)、自主考证等方式,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采取特聘、兼职、兼课或课程、教学内容、研究项目招标的方式,积极从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教学科研专职或兼职人员,确保“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45%以上。3.建立教学与科研团队以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的,以现有教学科研平台为基础,以项目合作(研究)为牵引,以对口帮扶企业为契机,以科技服务“三农”为切入点,优化现有师资组合,组建“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植物保护”等一批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科研能力强的教学科研团队。
(五)改革毕业论文(设计)
1.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和答辩时间按照分类实施的原则,改革毕业论文(设计)形式。同时,毕业论文的组织工作可提前进行[6-7]。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在第4学期由有关指导老师组织学生在部分来自科研课题的论文选题中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第5至第7学期完成试验研究,第8学期答辩;而对于选题来源于生产实际的毕业论文或设计由培养方案中的第8学期前移至第6学期,在专业实习或实践过程中完成论文研究工作,论文答辩时间设在第8学期,或根据情况可在实习或实践现场进行答辩。2.改革论文(设计)组织形式毕业生既可以做毕业论文(设计),也可以做项目;既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合作完成(教师根据学生在项目团队中所起的作用分别评分);教师的指导形式可以“一对一”、“一对多”,也可以“多对一”、“多对多”;根据教师在项目团队指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计算工作量,也可以聘请校外相关企业人员联合指导毕业论文。3.完善免修毕业论文(设计)的要求毕业生在学习期间如具有下列规定情形之一者,可申请免修毕业论文(设计)。如:以团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1种经济作物或生产出1个产品,获得专家认可的;以第1授权人提交国家专利主管部门授予专利的;申报与本专业相关的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性项目或科研课题,具有经结题验收后的科研作品的。
(六)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建立企业、行业、学生、家长和学校参与的多主体、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行开放性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教师考核包括教学过程考核和教学绩效考核,其中,教学过程考核以教学过程文件为标准,教学绩效考核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依据。学生考核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结合职业资格考证相关要求,将课程考核实行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毕业实习考核实行实习业绩考核与实结相结合,以实习业绩为主。1.评价方法多样化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技能考核,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校内教师评价与一线专家评价相结合。2.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行考核评价主体多元化。建立包括行业协会、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家长及同行等多方参与的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根据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职业综合素养、学习质量、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评价。3.“三基”能力检测一是改革单一的试卷考核方式,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二是加强过程考核和中期考核,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勤动手、勤动脑。通过构建多元、动态的评价机制,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组织、实践应用和创新创业能力。4.技能考核按照行业通用规范和要求,对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证要求,开展专业技能综合考核。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引导学生参加农艺工、果树园艺工和农资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考试,同时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5.人文素质测试以自我介绍、面试、主题演讲等方式,由学院组织进行。6.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与创新创业课程模块相对应,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6个创新创业学分,每获得1个技能证书,减免1学分;设置创新创业实践学分,对学生在科学研究、科技竞赛、发明创造、创新创业实践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者,奖励相应学分;对于创办了正式注册的实体公司或者组建了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经营场地的学生,可视情况奖励学分;相关技能竞赛(如师范生技能竞赛)获省级二等奖以上荣誉者,可免除毕业实习。
(七)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以拓展专业国际视野、丰富师生国际培训学习经历、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为目的,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现有“海外名师”项目为基础,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外教育资源,促进人才培养。支持教师出国交流和提升学历层次,保持与现有国际高校间的长期友好合作,进一步拓展国际合作教育。
三转型发展保障
(一)思想保障
以“转型发展”为主题,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内涵、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管理机制等,开展“教育思想观念大讨论”活动,做好转型发展宣传引导等工作。
(二)组织保障
1.成立院转型发展领导工作小组由校领导任组长,学院班子成员、科室负责人和合作企业、行业或科研院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成立院转型发展领导工作小组,主要负责转型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联络协调,处理转型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成立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会由校领导任顾问,院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院班子其他成员、教授代表、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代表、教研室主任、实验室主任和省、市农业主管部门、植保站、农业推广站的领导或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企业领导或技术人员等为成员,成立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分会,确保校外人员人数不少于总人数的1/3,并定期开展工作。教学指导委员会分会主要负责教学工作的领导与指导,专业建设委员会分会负责学科专业建设方案的研究、审定和实施。
(三)机制保障
1.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转型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职责》《教学指导委员会职责》《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学业导师制管理办法》《学生学业成绩考核办法》《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教师教学科研资助和奖励办法》《学科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建设管理办法》《实践教学学分认定办法》《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办法》等相关规章制度。2.创新大学生管理机制按照对接终身教育的要求,创新学院大学生管理机制。实施大学4年一贯导师制,如,借鉴研究生导师制方式,适当聘请部分校外导师;完善校内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将学生导师业绩列入职务晋升、绩效分配范围。完善学生指导服务体系,探索建立融学业辅导、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就业引导、生活指导为一体的学生指导服务中心。3.创新教学与科研人员考核评价体制进一步创新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坚持教师教学工作考核以学生评价为主,探索建立专职科研人员基本工作量标准,逐步探索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工作量互通机制和研究生教学与本科生教学工作量互通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