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7: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信息平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数据安全问题
数据安全性的问题一直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中担忧的问题,云平台信息的管理亦是如此。由于“云计算”技术为用户提供存储云,让用户通过互联网络将自己本地的数据存放到“云端”来节约本地存储资源的开销,从而使得存储云内集中了大量的用户信息等一些重要的数据资源,极易成为黑客攻击的目标。近些年来,“云攻击”时间频频引起我们的关注,例如黑客利用多家WordPress网站进行的DDos放大攻击事件、新浪微博蠕虫攻击时间等都是非常严重的“云攻击”时间。此外,当用户将个人数据放到存储云中后,用户并不清楚自己存储数据的具置,而数据存放后访问的优先权也就从用户转变成了存储服务的供应商,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数据的机密性。
2.虚拟化技术引起的安全隐患
虚拟化技术是“云计算”技术的关键技术,是为了充分利用系统的硬件资源来构建的虚拟化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的技术。由于虚拟化技术是完全依赖于系统硬件的,当系统的某个硬件出现问题后,整个虚拟化机器都会面临崩溃的威胁。同时,虚拟化技术实现的计算机资源的共享会部署在同一台物理服务器上,所以不同虚拟机之间的数据隔离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非法用户非法获取了虚拟机的权限,可能会通过一台虚拟机来访问其他的虚拟机数据,从而造成数据泄露。此外,虚拟化技术的应用使得终端用户存放的数据分散,具有无边界性,所以对于存储的数据无法提供明确的安全边界和保护措施,增加了数据安全保障的难度。
3.系统可靠性
云平台上的用户数据的存储、处理、网络传输与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关系非常密切,如果该计算机系统出现了问题,直接导致云平台上数据的丢失,直接影响到了用户的利益。此外,云平台的信息安全问题对于供应商的信誉问题也是非常重要,如果供应商由于经济或者其他原因终端服务,那么用户的数据也会面临丢失的威胁。
二、云平台信息安全保护策略
“云计算”是当前IT服务界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为网络时代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各个领域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如何搭建安全稳定的云平台来保证平台内部数据信息的安全也是巨大商机下提出的巨大挑战。
1.云平台构建
在云平台的构建初期,就要充分考虑到平台内的信息安全保护策略。由于当前网络安全最大威胁来自于黑客攻击以及破坏计算机功能和信息数据的计算机病毒,所以在构建云平台时,根据以往的反黑客和反病毒攻击的技术手段和经验,来构建安全的云平台,进而维护期安全运转。由于云平台的安全问题要比传统的信息安全问题复杂得多,运行的系统性能要求更大,所以构建安全的云平台,要以强大的资金和技术的投入作为保障来是云平台建设顺利进行。此外,要增加云平台的系统开放性,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从而增加云安全的覆盖能力,保证云平台的安全运行。
2.云平台的数据保护
除了云平台提供的SaaS(软件即服务)服务之外,其他的云计算供应商对于隐私数据的保护力度不够,如果直接以数据明文的形式存储在平台内,则会是存储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受到威胁,所以供应商应该采用数据加密技术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从而增加存储数据的安全系数,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进行数据隔离。此外,云平台供应商应该为用户设置公共云和私有云,并且加强防火墙的设置安装,而云平台用户则可以根据对企业的数据和应用服务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将其放置在公共云还是私有云。比如对于企业的核心业务的关键任务,则必行将其放置在私有云内并通过安装防火墙来增加其安全系数。加强访问云平台用户的安全认证也是对数据进行保护的一项措施,对于云平台的用户安全认证,可以采用强制用户认证和单点用户认证结合的方式,从而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进入整个web应用,从而避免云平台用户的密码泄露。
3.云平台的网络安全
云服务的供应商在增加数据保护的同时,也要对加强云平台网络的安全监控,指定完善的监控策略,使用过滤器对离开云平台网络的数据进行监视,一旦发现异常即可采取必要措施来拦截传输数据,从而阻止隐私数据的外泄。对于云平台数据的传输,也需要采用数据加密技术来加密传输数据、VPN技术构建虚拟信道、身份认证技术加强数据传输安全,从而确保云平台数据出网后的信息安全。虽然“云计算”技术已经发展到了应用阶段,但是对于云平台的监管仍相对落后,而且云计算相关的核心技术国内仍未掌握,所以我国应该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支持云计算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云计算业务解决方案,加快建设云平台安全评估和监管体系,从而为云平台的信息安全保护提供强有力的后盾。
2)档案管理软件及设备难以满足现代化需求
而且软件管理系统智能化、数字化水平较低,此外,由于缺乏足够的灵活性,难以很好地适应机构调整对于档案管理工作提出的要求,用户查询档案信息的效率较低企业配置的软件应用水平较差,实际管理过程中极易导致重要的档案信息数据丢失。
3)管理软件现代化程度不高
导致档案查询及使用软件过程中出现难以查询,或查询信息错误等状况。由此可见,亟需进一步深化档案管理信息平台的应用,加快构建统一、标准的档案管理信息平台,以解决这些问题。
1.1设备依赖性。
不同于过往的档案记载,信息化的档案资料再也不是一支笔、一份纸记录的过程,从输入到输出都是经由计算机与其辅助设备实现,管理与传输也都依赖各种软件与网络资源共享,信息处理速度与质量在某些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的性能与软件的适应性。
1.2易控性和可变性。
信息化的档案资料一般是以通用的文档、图片、视频、音频等形式储存下来,这给信息共享带来了便利,但也增加了档案资料的易控性和可变性,对于文档资料可以通过office工具删除修改文字、对于图片资料可以通过photoshop轻易地改变其原有的面貌、对于音频和视频资料可以通过adobeaudition和premiere工具的剪辑变成完全不同的模样,这些都造成了档案信息易丢失的现象。
1.3复杂性。
档案信息量不断增加、信息存储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不仅有前文所述的文档、图像、视频、音频等形式,不同格式之间的信息资料还可以相互转换,如视频与图片、文字与图片的转换等等,进一步增加了档案信息的复杂性。
2目前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2.1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问题的特性。
档案信息化有其显著特征,在此基础上的档案信息安全问题属性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首先表现在信息共享的无边界性,发达的网络技术使得整个世界变成一张巨大的网,上传的信息即使在大洋彼岸也能及时查看,一旦信息泄露,传播的范围广、造成的危害难以估量。同时,在某种程度上档案信息化系统也存在着脆弱性问题,计算机病毒可以入侵系统的众多组成部分,而任何一部分被攻击都可能造成整个系统的崩溃。此外,网络安全问题还存在一定的隐蔽性,无需面对面交流,不用对话沟通,只需打开一个网页或是鼠标轻轻点击,信息就会在极短时间内被窃取,造成严重后果。
2.2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
1)档案信息化安全意识薄弱。很多情况下,档案信息被窃取或损坏并不是因为入侵者手段高明,而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自身安全漏洞过多,其本质原因是档案信息管理安全意识不够。受传统档案管理观念的桎梏、自身技术水平的限制,很多管理人员并未将档案信息看作极为重要的资源,对相关资料处理的随意性大,也无法觉察到潜在的风险,日常操作管理不规范,增加了档案安全危机发生的可能性。2)档案信息化安全资金投入不够。现代信息环境复杂多变,数据量急剧增加,信息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对各种硬件、软件设备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需要企业在档案信息管理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定期检查系统漏洞。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大部分企业在这方面投入的资源还远远达不到要求,档案信息管理的安全性得不到有效保障。3)档案信息化安全技术问题。技术问题首先表现在互联网自身的开放性特征中,互联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以效率和及时沟通性为第一追求目标,必然会导致安全性的牺牲,诸如E-mail口令与文件传输等操作很容易被监听,甚至于不经意间计算机就会被远程操控,许多服务器都存在可被入侵者获取最高控制权的致命漏洞。此外,网络环境资源良莠不齐,许多看似无害的程序中夹杂着计算机病毒代码片段,隐蔽性强、传染性强、破坏力大,给档案信息带来了严重威胁。
3网络环境下实现档案信息安全保障原则
3.1档案信息安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是无需置疑的,是任何企业特别是握有核心技术的大型企业必须注重的问题,然而,档案信息管理并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与传统档案一样,不存在绝对的安全保障,某一时期看起来再完善的系统也会存在不易发现的漏洞,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会愈来愈明显地暴露出来。同时,档案信息安全维护技术也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根据实际情况的需求,简单的技术可能性价比更高。
3.2管理过程中的技术与非技术因素。
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不是单一的网络技术维护人员工作,也不是管理人员的独角戏,而需要技术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不具备专业网络技术人才的知识储备量,但一定要具备发现安全问题的感知力与责任心,对于一些常见入侵迹象要了然于心,对于工作中出现的自身无法解决的可疑现象应及时通知更专业的技术人员查看。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档案安全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各部门员工的力量,以系统性、全面性的理念去组织档案信息管理工作。
4网络环境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具体保障方法
4.1建立制度屏障。
完善的制度是任何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与基础,对于复杂网络环境下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来说更是如此。在现今高度发达的信息背景下,档案管理再不是锁好一扇门、看好一台计算机的简单工作,而是众多高新技术的集合体,因此,做好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工作首先要加强安全意识的宣传,包括保密意识教育与信息安全基础教育,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特别是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同时,应注重责任制度的落实,详细规定库房管理、档案借阅、鉴定、销毁等责任分配,详细记录档案管理培训与考核工作、记录进出档案室的人员信息,具体工作落实到人。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记录每一个操作步骤,将档案接收、借阅、复制等过程完整、有条理地编入类目中,以便日后查阅。
4.2建立技术屏障。
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安全技术主要体现在通信安全技术和计算机安全技术两个方面。1)通信安全技术。通信安全技术应用于档案资料的传输共享过程中,可分为加密、确认与网络控制技术等几大类。其中,信息加密技术是实现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的关键,通过各种不同的加密算法实现信息的抽象化与无序化,即使被劫持也很难辨认出原有信息,这种技术性价比高,较小的投入便可获得较高的防护效果。档案信息确认技术是通过限制共享范围达到安全性要求,每一个用户都掌握着识别档案信息是否真实的方案,而不法接收者难以知晓方案的实际内容,从而预防信息的伪造、篡改行为。2)计算机安全技术。从计算机安全角度入手,可采用芯片卡识别制度,每一名合法使用者的芯片卡微处理机内记录特有编号,只有当编号在数据库范围内时方可通过认证,防止档案信息经由计算机存储器被窃的现象发生。同时,应加强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设计,注意查找系统漏洞。
(二)山东省小微企业融资信用市场的现存问题总体来看,本次调研结果基本反映出目前山东省小微企业融资的客观现实,而从小微企业融资信用的市场角度来看,四个方面问题凸显:1.小微企业信用信息匮乏是造成融资难的关键因素。大部分受访银行均表示“小微企业信用信息非常重要”,但是其信用信息的收集渠道非常受限,采集成本也较高。同时,企业主在信用建设方面重视不够,一方面,很多企业主金融素质不高,信用意识淡薄,导致较容易出现信用问题,另一方面,即使希望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却并不了解“如何建立并积累企业信用档案”。可见,目前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缺失并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由于小微企业信用市场培育和建设不足,滞后于本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并非需求不足。2.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审核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不足。目前,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审核和风险控制手段的创新不足,现有的资产抵押和担保机制不能适应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一方面,由于小微企业的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尤其对于电子商务领域、信息服务等新兴行业的小微企业,本身就是轻资产型公司,很难满足银行传统抵押贷款模式下的贷款条件;另一方面,抵押担保的隐性成本,会显著增加小微企业融资的真实成本,降低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3.部门间行政壁垒是阻碍信用信息全面共享的关键。就目前的小微企业征信信息平台上,大部分信用信息均可通过相关数据库链接:包括人行征信系统、银监绿色信贷平台、法院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网站,但由于联网信息较为零散,导致征信信息的系统性、时效性和覆盖面不足。从科技手段层面上讲,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挖掘技术是完全可以实现全面信息资源采集和共享的,但是,由于缺乏强制性制度约束,各部门都把自身所掌握的相关信息视为重要资源,各自为政,导致现实中信用信息全面共享工作推进缓慢。4.小微企业信用信息质量亟需提升。随着山东地区小微企业网络金融、民间P2P等新型融资渠道的拓展,融资信用市场中的信息需求趋向更加多元化,而目前传统的征信系统难以满足信用市场需求的变化,信用信息供应类型不足问题凸显。另外,限于管理技术水平,小企业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和服务对象理解不够,信用评级主动性不足,信用信息质量不高,供给不足,同时,各种信贷优惠政策由不同部门制订,较为分散,加之宣传不到位,很多企业实际并不完全知情,亦造成信息阻塞。
二、小微企业守信—失信行为选择的经济学理论分析
(一)静态条件下小微企业守信—失信成本收益分析在静态条件下,我们假定了小微企业守信—失信经济分析参数,具体设计如表1所示:单次交易前提下,选择失信会给小微企业带来好处L,此时小微企业的经济收益总合为。当然,其失信行为也将产生失信成本,即小微企业在失信行为中的造假花费和造成的社会声誉等间接成本损失。小微企业之所以会不诚信,就是因为存在着逃避失信代价的侥幸心理。反之,如果小微企业意识到失信行为的成本代价大于失信选择带来的收益,小微企业必然会选择守信,由此可得到小微企业失信选择的经济条件为:考虑到经济行为主体所处的外部金融生态环境因素,若小微企业处在一个较差的金融生态环境①中,人们对各类失信行为麻木、默许甚至认同,那么,除了失信行为本身受到法律处罚的直接成本外,失信小微企业并不承担失信的社会文化成本C1以及失信的机会成本C2。社会文化成本C1主要包括:小微企业价值观的缺失、员工忠诚度降低甚至离开、小微企业人才流失导致的直接损失;失信的机会成本C2主要指小微企业由于失去债权人及其他经营者的信任而失去合作机会,进而造成的间接损失等等。当然,小微企业仍然有失信②惩罚后继续经营带来的正常收益R1,此时小微企业守信的经济条件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假定外部金融生态环境稳定的情况下,小微企业失信概率P越低,诱发的失信收益L就越大,失信的动力就越大。而影响P值大小的关键因素是信息传递机制的效率,在金融生态环境越差的环境中,信息的传递效率越差,小微企业因失信行为而受到惩罚的概率P值就越低,失信的现象就愈发普遍,进而会反馈到市场当中,造成信息失灵,愈发加重地区金融生态环境恶化。不等式左边(R0-R1)+(C1+C2)为小微企业失信的各类成本,若其因失信导致信誉丧失,难以为继,则小微企业不能继续获得收益R1,即R1≤0,那么R0成为全部失信代价。因此,通过完善信用传递机制、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可以加大失信代价,减少失信所获经济收益,实现良好的区域金融生态循环。
(二)动态条件下小微企业守信—失信成本收益分析上述分析建立在静态条件下,只能解释企业短期失信行为。若考虑期限因素,解释较长时期企业失信行为的产生诱因,须在动态条件下探讨企业守信—失信成本收益,具体经济参数如表2所示: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下,小微企业将通过比较A、B两种状态的预期收益来进行选择失信还是守信。如图3,LL曲线是Xa与Xb之间的转换曲线,若小微企业将全部预算时间用于诚信行为,则有Xa=Xb=R0(T),因此转换曲线下半部是垂直的。此时转换曲线与无差异曲线交于A点,但A点的转换曲线斜率值大于无差异曲线斜率绝对值,没有实现均衡,则A点会向上移动,直到转换曲线与无差异曲线斜率的绝对值相等停止,此时二者相切于B点。在B点,小微企业将花费一定的时间预算用于失信行为,在长期内采取失信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