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7: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师德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师德教育论文

篇1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1.首先是考试目的存在弊端。

教育的目的并不在于考试,而在于培养人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试并不是目的,而在于检测,在于查漏补缺。为了迎合考试,大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成绩,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长此以往,对学生的成长十分不利,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也十分不利。

2.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上面已经提到,自我国提倡素质教育至今已经有二十年的年时间,在这二十年间,我国的素质教育落实并不是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固然有新生事物难以被人们接受的原因,但更多的原因在于落实过程中的监管不力。分数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为了抓住这条生命线,许多中学只开设需要考试的科目,对提升学生素质的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统统取消,或者是虽然表面上说开设有,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没有安排专业的教师来任教。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二)学校体制因素

1.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众所周知,我国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人情社会,许多事情也都是通过人情来办成的。为了拿到教师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2.教师管理方面存在漏洞。

有的中学在教师管理方面比较宽松,对教师甚至没有严格的纪律要求,甚至没要求教师上交教案,不要求教师做教学笔记和教学反思。这样往往使教师纪律涣散、精神状态不佳,对学生产生不好的示范。相反,有的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过于严格,对教师的要求颇多,布置的任务较多,这样就使得教师疲于应付各种突击检查,而无法专注于教学,无法专注于研究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使教师无法发挥其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响。

(三)教师个人因素

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其实,教师的任务固然是教会学生基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培养他们具有高远的理想,高尚的道德,严格的纪律,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三、强化中学教师德育职能的策略

(一)明确考试目的

国家教育部门应该明确教学目的,教师也要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考试的意义,改变观念,明白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各项能力,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这样,学生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不仅要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参观、学习,对那些只应付检查,糊弄上级的学校要通报处理,严肃批评。还要要督促学校积极开设体育、音乐、美术等提升学生整体素质的课程。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首先学校要明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了解如果教师素质不过关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在招聘过程中,不仅仅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检测,要对应聘教师教育学、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检测,更应该重视应聘教师教学技能、身心健康状况以及自身素质的考察。

(四)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工作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既不能过于严格,使大部分教师分身乏术,挫伤其教学的积极性;当然也不能管理的过于宽松使教师毫无纪律观念,得过且过,没有奋斗目标。同时,学校也要注意对教师的再教育,定期安排教师进行学习、进修,时刻保持教师思想上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篇2

2.师德教育方法单一,重知识灌输轻情感体验。完整的师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对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要“推进师范生职业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初步体验和发展”。这种体验和发展必须依赖于具体的德育实践情境的构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认真体验,而不是一味地只强调对道德知识和规范的灌输和说教。虽然近几年来,很多高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但从师范生师德教育的总体情况来看,由于受传统理念及教学环境、资源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校还是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上,很少采取一些恰当的教育教学策略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这种由外向内的灌输教育,不可能带来教师职业道德的自主内化;另外,虽然每个高校都安排有实习环节,但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实习时间只有8周左右,并且基本都安排在大四学年,这样的时间仅仅只够学生完成对岗位职责的基本适应,但很难让学生在感受感动中实现师德品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当学生在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时,因为临近毕业,可能已经没有时间去认真思考该如何提升和完善了,就算思考了,也需要到入职后才有机会去检验思考的成果。而这样一些问题,如果介入较早的话,完全有可能通过学校的系统指导更有效率地解决。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把师德职前培养的责任推给了职后培养。特别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今后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不论在体力、生理、心理,或是价值上,都几乎无力改变或修正教师的行为,除非教师觉察并修正自身的不良行为。因此,我们才更需要在知识灌输的基础上通过各种体验式的方式加强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学生形成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幼儿的关爱和理解态度、对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敬业精神等情感特征。

3.师德教育观念偏差,重群体行为约束轻个体需求差异。长期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过分凸显集体主义,引导大众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这种文化在师德教育中的影响体现在对师范生个体的教化采用的是规训与抑制的方式。我们以往的师德教育往往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原则、规范等,明确地规定教师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过分突出未来的教师应该树立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责任和义务,希望所有的教师都成为“春蚕”、“蜡烛”、“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精神上的完人,而在物质上却又要求他们必须是两袖清风才堪称师德典范。这些教育理念表明师德教育的目的更多强调的是社会需要的满足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却在根本上忽视了师德教育还应关注师范生个体的需求差异和个体价值实现,因而不能真正唤起学生在师德教育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事实上,师德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实现师德规范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依赖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及其道德要求的认识和领悟程度,其基本要求和最高要求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渡带。古语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虽然无私奉献与牺牲是师德的至高境界,在师德教育中需要倡导,但是不能作为普遍的行为要求。师德教育首先要让每个师范生达到师德的基本要求,成为“经师”,在此基础上再逐步成长为“人师”。如果只是笼统、抽象地确立过高的师德要求,或是一味地进行规训式的行为约束而不注重个体情感培养,便很容易让师德教育变得不“可亲”、不“可爱”,进而引起师范生的反感和抵触。特别是从我国目前的国情来看,幼儿教师普遍工作辛苦但薪酬很低,在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进行师德教育时更要注意“接地气”,才可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

二、师范生职业情感低:师德教育的结果实效性不强

知“道”而后行“德”不仅是中国传统师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当代师范生解决职业角色认同的起始阶段。教师职业道德的职前培养主要是职业道德意识教育,判断这种教育的实效性主要依据是师范生对教师这一职业角色的认同和确定。但从现实的情况来看,师德教育的结果并不容乐观。

篇3

二、中学教师未能充分发挥德育职责的原因分析

(一)考试内容结构存在问题。

纵观我国各地中学生考试试卷,特别是一些较落后地区的中学考试试卷,从中不难发现,无论哪一科试卷中的题目大部分都是书本上的内容,很大一部分是基础知识,拓展拔高类的题目并不多见。虽然是提倡了素质教育二十多年,就目前的成效来看,似乎没什么进展,仍然提留在应试教育的水平,这从我们的试卷内容结构看的最为明显。

(二)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

为了实施素质教育,我们也在不断提倡改变教师教学模式,试图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教师学习了新的教法之后并没有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去,学习也只是应付检查,只有在听课的时候才用。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比较有效的社会实践课往往都因为学校怕承担风险,害怕出意外事故而被取消。所有上述问题之所以能在很多中学出现,与该地区相关教育部门监管不力有关。

(三)教师选拔上存在漏洞。

我国目前在教师选拔上却存在严重的问题,尤其以乡镇以及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小县城更为严重。为了拿到这一铁饭碗,许多人费尽心思,送礼托人,使得选拔的教师各方面素质达不到标准。有的是基础知识不扎实,有的是没有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有的是个人素质达不到要求,选拔这样的教师很可能对学生产生不利影响,阻碍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教师教育思想观念落后。

教师一直把自己放在比较高的地位,认为自己比学生高一等,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做到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特别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为教学只需要教会学生知识,不需要培养学生的德、体、美等各方面素质。近些年来,虽然许多教师通过各种学习进修教育教学观念有一定的改变,但是由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在加上教育改革过程中种种阻力,教师的教育观念仍然很陈旧,改变不大。

(五)教师评价学生标准单一。

在我国,教师总是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一切的标准,对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总是宽容以待,即使他们犯点小错误也是当做没看见。对于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一味的责骂他们,批评他们,把他们贬得一文不值,长此以往,就会使很多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害怕学习、逃避学习。

三、教师德育职能的品牌建设的对策

(一)改变考试内容结构,科学安排考试内容。

既然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的考试,也应该充分体现教育的这一目的。考试内容不能删去基础知识这一板块,这是最基本的不能丢。但在此基础上更应该添加能体现学生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开放性题目,这类题目必须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并且在考试内容结构上作一个调整,把基础知识的比例适当缩小,把开放性题目的比例适当扩大,使之成为整张试卷的主体部分。

(二)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监管。

教育部门要根据国家的要求在基层学校中认真组织学校、教师学习开展素质教育的相关政策及教法、技能的学习研究,并且积极组织教师到实施效果好的学校、学习。对于某些社会实践课程,教育部门也可以做出硬性规定,规定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展一到两节实践课,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社会。

(三)学校要严格教师选拔工作。

学校在进行招聘之前要出台严格的招聘方案,明确要求和条件,在招聘过程中也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为了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可以在招聘过程邀请多方共同参与决策,尽量避免一方独断的状况。

(四)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

学校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学习,明确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角色。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转变教师角色,不再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要把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参与者。

篇4

音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促进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能力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教学中应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切感。教师可轻松愉快的通过音乐教学上的艺术感,形象性,趣味性揭示音乐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二人在满足生理与安全需要后,都希望能寻求一个自己所归属的群体。并在这个群体中获得尊重,关心,爱护和帮助。因此,作为人师,除了关心爱护学生外,还应该学会尊重,赏识学生如同赏识自己的职员一样,让学生沐浴在赏识的阳光下。

二、身教胜于言教的情感教育

每当我走进教室,心中油然而升起一种责任感和神圣感,常常一丝不苟的教读每一个音节,讲解每一个知识点,耐心细致的解答每一个疑难问题,自始至终热情饱满,从而不知不觉感染着每一个学生,鼓舞着每一个学生。老师健康热情,开朗的形象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先决条件。教师教育学生不仅要靠口耳相传,更要注意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强的感染性。试想一个整天心不在焉的老师,把本职工作当作苦差来应付,学生更不能与你身心交融,不可能让学生以主动进取的心态去投入学习中,所以在细微的言行中去全身心地投入情感,在我的课堂中老师举手投足学生便能心领神会。师生和谐相处,教学效果会更好。

三、培养学生情感,更要重视课内外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每堂成功的课都有一个好的开端。古人云:“万事开头难”,一堂课的开始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方向和效果。音乐课良好开端的方法很多,这里仅举几例:

1、用唱歌或做几个幅度小的舒展动作热身调整情绪。创造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用,从而激发兴趣,主动学,自觉学,提高效率创新发展。

2、了解学生的活动,如果学生刚看了场电影就让学生就该电影插曲唱几句或一段歌曲等。

3、讲小幽默故事、笑话或猜谜语等,营造趣味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情感心态进入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坚持人性化的情感教育,重在教学中的全过程。但课堂上师生交流时间毕竟有限,个体的情感不宜进行。因此,课外的情感投入至关重要。通过与学生或者学生家长的共同交流,常常能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所以说,教学外扩展情感教育是对教学的充实和帮助。

四、通过激励和互助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1、不失时机激发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激发,抽出时间做思想工作,见缝插针地进行点化,以热情欢迎和接纳的态度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如回答错了,千万不要歧视和冷嘲热讽。

2、以学生为主体提供学生的参与机会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