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7: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

   

It is not only blind men who make such stupid mistakes.(SBI,P28) 决不只是盲人才犯这样愚蠢的错误。  

It was the goat’s eyes that he had seen in the darkness.(SBI,P211) 他在黑暗中看到的就是这只山羊的眼睛。  

It-type强调句的特征是:如果我们把"It be…that…"从句中划去,所剩 的正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 上面第一句经过处理后就成了:  

Not onlt blind men make such stupid mistakes.  

它的意思仍然是完整的,只是强调意味已经失去。实际上"It be…that…" 只不过是一个框架而已,它的各 部份在句子中均不担任成份。  

It-type强调句通常可用来强调句子的主语、宾语、状语。但强调状语时, 有几个方面是必须注意的:  

1.条件,让步状语从句不能强调,例如:  

If it rains,we won’t go out.  

如果下雨,我们就不出去。  

We’ll try to finish the work in time though we are short ofman power. 虽然我们缺乏人力,我们还是要设法按时完成这项工作。  

不能强调为:  

It is if it rains that we won’t go out. It is though we are short of manpower that we’ll try to finish the work in time.  

2.It-type强调句可强调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但不可强调 as,sinc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例如:  

I do it because I like it.因为我喜欢,我才干。  

可强调为:  

It is because I like it that I do it.  

下面这个句子则不可以强调:  

Since no one is against it,we’ll adopt the proposal. 既然没有人反对,这个议案我们就通过了。  

3.It-type强调句可强调so that引起的目的状语从句,但不能强调so that 引起的结果状语从句,例如:  

The six blind men asked the driver to stop the beast so that they could have a "look".  

六个盲人要求赶象人让这头巨兽停下来,以便他们能"看一看"。 可强调为:  

It was so that they could have a "look"that the six blindmen asked the driver to stop the be ast.  

下面这个句子则不可以强调:  

篇2

二.对于教材中词汇的要求过高;缺乏正确、有效的学法指导

有的教师按“四会”要求,强调学生背诵教材中出现的所有词汇。他们认为英语学习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词汇量的多少,词汇背的越多越好,根本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论是课标内的,还是课标外的,一律要求学生会读、会拼、会写、会运用,这样势必大大增加了学生记忆词汇的压力,部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畏难情绪,甚至对英语逐渐丧失了信心。对策: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重点词汇,即每单元中出现的“四会”词汇,学生不仅要知道这些词汇的意思、发音、拼写,还要熟知它们的用法,正确表达,我们通过如听写、翻译、习题等多种方法来巩固这些词汇。当然我们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词汇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譬如,基础薄弱的学生,带有“*”符号的词、较为生僻的词,只要能熟悉其含义,在文中能认读就行,可以不作拼写要求。总之,我们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英语词汇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别是在现代的社会交际中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篇3

 

What和that都可作从属连词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引导名词性从句。为方便同学们使用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现将它们的用法浅析如下:

What作连词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它本身必须是名词性从句中的一个成份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即主语、宾语或表语,如:

一、一、在主语从句中

What matters most in learning English is enough practice.(作主语)

What they need is a good textbook.(作宾语0

What the old man was quite surprised us.(作表语)

二、二、在宾语从句中

Do you know what happened just now?(作主语)

Can you tell me what they are doing?(作宾语)

The teacher asked the students what itwas.(作表语)

三、三、在表语从句中

This is what surprised us.(作主语)

That is what you told me.(作宾语)

Our country is no longer what it was.(作表语)

That作连词,在名词性从句中不作任何成分,没有具体含义(在宾语从句中,如作动词的宾语时,that可以省略)。如:

一、一、在主语从句中

That light travels in straight lines is known to us all.

二、二、在宾语从句中

He said (that)the meeting was very important.

三、三、在表语从句中

The fact is that we have lost thegame.

四、四、在同位语从句中

The news that they won the match istrue.

Exercise:用what或that完成下列各句

1.1.Do you know ____he has joined the army?

2.2.My decision is ____all of us are to start at6 tomorrow morning.

3.3.____I need now is an umbrella.

4.4.Can you tell me ____the problem is?

5.5.I’ll see to it ____everything is ready.

6.6.____is it that has made Tom ____he is today?

7.7.In front of the whole class,he made hispromise ____he would win the prize.

8.8.____he has passed the exam is good news tohis family.

篇4

 

一、引言

阅读是个认知过程,语篇的意义不仅需要从句子中发现,还需要从读者的背景知识中导出。【1】背景知识也叫图式。图示在阅读理解中的作用是帮助我们进行推理和加速理解过程。对背景知识的另一种解释是情景框。说不同语言的人的情景框有些相同,有些不同。语言知识和情景框或背景知识都存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中。阅读第二语言写成的语篇时,如果读者头脑里情景框与语篇中情景框不一致时,即使他的语言知识没有问题,阅读理解也会遇到困难。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问题,教学生阅读的时候,不能只教语言,还要教学生背景知识和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首先输入一定的信息,然后在记忆中寻找能够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当足以说明这些信息的图式被找到以后中学英语教学论文,就可以说产生了理解。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提出“图示”(schema),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Rumelhart)建立并发展了图式理论。按图式阅读理论,读者的阅读能力由三种图式来决定,即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摘要传递的意义,达到读者与作者相互交流的目的。否则,阅读理解就失败。笔者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实效性作以下探索。

二、图式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建立语言图式

语言学家Goodman认为:“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学的猜测游戏”,“是一个选择的过程”。【3】在这个心理语言学的过程中,读者根据语言符号不断地进行猜测,随时对所获取信息进行分类、归纳、预测,并不断地进行判断,然后检验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也就是说,读者根据自己的体验和需要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而影响这种交流的常常是词汇障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遇到语篇中的词汇障碍而频频查验词典,一则影响阅读速度,二则中短信息及逻辑思维的连续性,必然会严重影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例如词根log(言、说)可与不同的前缀或后缀组合产生出几十个不同的词来,如:dialogue, eulogy, prologue,monlogue, antilogy......。如果学生熟悉这些英语单词的前缀: dia-相对 ,eu-美好, pro-前, mono-单独, anti-相反,经过分析, 即猜出它们分别为:“对话”,“赞颂”, “序言”, “独白”, “自相矛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词汇分析技能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常用的构词法,牢记常见词汇,扩展词缀范围。久而久之,学生即可运用词汇的部分线索判断词义,克服词汇障碍。此外,还帮助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各类辞典, 推断、预测、猜测词义练习, 掠读及略读技能的综合运用。词汇和语法的导入也对学生的理解能力起促进作用, 如熟词新义, 固定短语, 表达方式以及种类繁多的俗语、俚语、术语、委婉语, 俏皮语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都会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 适当的导入会使学生举一反三, 大大提高阅读效率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建立内容图式

阅读过程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过程。世界上不同社会不同人种,对于自然环境、气候、宗教、服饰、饮食等等,自然形成了不同的认识和自己独特的观点,这些认识和观点既有差异性、也有共同性。帮助学生意识到这些民族间的差异性,可以更透彻更准确地理解原文。此外,文化禁忌也是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阅读中值得注意,例如,大多数西方人都非常注意保护个人的“privacy”。 阅读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白不能以母语文化的习惯来衡量西方人的社会习俗,应见怪不怪,理解原文的真正意义及文化内涵。高中英语阅读材料涉及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和生活等许多领域,内容涵盖日常生活、人物、社会、文化、史地、科技、政治、环保、经济等诸多领域的热点、焦点问题,范围极广。这些文化知识,学生十分缺乏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是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的主要障碍之一。因此,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还应增加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教学中应根据每课课文的体裁、内容、难易度、对背景熟悉程度的不同,不断变换讲授方法,将背景知识传授巧妙地融合于课文讲解中。例如:在The Birth of A Festival一文中,让学生知道Kwanzaa(宽扎文化节)的起源及其庆祝方式,并了解了theSeven Principles of Kwanzaa,即人们对新世纪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等。此外,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英文报刊杂志也是一个有效途径。例如可有组织地订阅“英语沙龙”,“二十一世纪报”等一些语言浅近的英文报刊,不断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这样,通过不断的积累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头脑中储存的图式就会越来越丰富,阅读时就会激活相关图式,加深对所读材料的理解。

(3)建立形式图式,

语言学家Harris 指出“语言并不存在于一连串的单词或句子之中,而存在于联系着的语篇中。”阅读的根本目的是领会语篇的整体意义,获取所需信息,与读者进行交流。指导学生熟悉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深层次地理解语篇的逻辑结构、谋篇布局和关键词要特别讲解,才能使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思想连贯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理解这篇文章的意思。因此,教师应从语篇的角度去向学生介绍和讲解各种文章结构及其特点,训练学生运用标题,语篇标记和关键句去识别文章结构,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等文体的写作特征及修辞手段,通过分析修辞语言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结构,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力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从而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提高了阅读效果。通常,一份高考英语试题的阅读部分通常会包括人物经历或事件描述类的记叙文、介绍社会现象或现代高科技类的说明文、提供各种信息的应用文、话题谈论类的议论文等。教师应加强这几种文章体裁的阅读指导。学生熟读这些文章后,就能应付试卷中出现的各种题材的文章,而不至于感到陌生,增强他们在考试中的信心,使他们在应试中发挥出最高水平。

三、结束语

德国教育学家芭斯多惠曾经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去学习。”将图式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学生思维,特别是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贯彻与实施《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作为重要的阅读理论之一,图式理论无疑对英语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激活有关图示,帮助他们把已有的背景知识与阅读材料中的文字信息联系起来,培养他们在阅读中运用图示的能力,使学生从以往那种被动的、单纯接受信息的阅读过程变成一种主动的、积极与作者交流的过程。

参考文献:

[1]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32-33.

[2]Rumelhart, D. E..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of cognition,In Rand J. S., B. C. Bruce & W. E. Brewer (Eds.), Theoretical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M],Hillsdale,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980.

[3]Goodman, K. S.. Reading: A Psychological Guessing Game[J], 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1967,6:126-135.

篇5

 

《小学英语空中课堂》对小学的英语教学具有教强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它能的语音,熟练的教学技巧,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输送到边远山区的各个角落。

光盘中生动的画面、丰富多彩的内容,如英文歌曲、游戏、儿歌、故事、示范表演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但是,空中课堂内容丰富多样,学生很容易兴奋,课堂秩序就难以控制;用单调的看、听、说模式,学生容易疲倦。对自制力差、学习习惯不好的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如果老师不能科学合理的运用光盘,那就无法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教学效果也不会理想。因此,如何科学有效的运用小学英语空中课堂,是小学英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我是一位一位中学英语教师,因支教从事了两年小学英语教学,我想在这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只有充分了解“空中课堂”的各个环节,才能合理利用。 “空中课堂”:热身复习、新知呈现、趣味操练、教学反馈、拓展总结等环节。在组织学生观看资源之前,教师最好根据本节课的教学

摘要求,设计延伸活动,不能像看电影一样,那是没有效果的。

其次、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活用教学资源,不能依赖“空中课堂”。使用“空中课堂”时,仍然教师执教角色,不能只是依赖于光盘,教师应该毕好课。也就是说在使用光盘之前,教师要先观看并了解有哪些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是如何呈现的,明确每个教学活动设计的目的,实施步骤和效果,哪些部分需要强化,哪些部分需要淡化小学英语教学论文,哪部分是以看为主,哪部分是边看边做,哪部分是同步参与,何时停下引导,何时需要检查等。另外,课前老师和学生分别需要准备什么教学材料,导学时会用到些什么课堂用语,采用什么方式来操练,如何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课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及应对措施。对于这样,教师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合理安排。不管是动画、情境再现还是电脑游戏等媒体形式,都是光盘提供的辅教助学的手段,教师只能利用光盘而用光盘观赏层面上的视频资源,然后充分发挥它们的教学功能。这样,教师才可能充当好“导演”的角色,引导学生在“空中课堂”里发挥其主体作用。

再次、深挖教材和媒体资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空中课堂教学的每节课的教学任务是明确的,教学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光盘内容为我们设计好了任务、练习,但同时这种任务和练习以直接呈现的方式居多,笔头书写的较少;集体练习的较多,单独表达的机会较少;观看的机会较多,自己亲身体验的较少。很容易使学生成为“看客”,“课堂上热热闹闹,课后什么都不知道”,所以除了教师“导演”的逼真外教师应主导好每节课的每个环节,要深度挖掘教材和媒体资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创新,适时进行引导,培养其思维能力。

篇6

教师应营造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使绝大多数的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英语创造性思维可以通过比较法、联想法、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看图说话法、用同一词、词组或句型说英语句子、游戏法、竞赛法等发展。  

1、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学生学了短语in front of,由引导学生比较它与in the front of 之间的异同点,通过比较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加强鉴别力,提高了思维能力。  

2、联想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一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3、创设情境,自由会话法  

在学习初中第二册Lesson 21后,要求两位同学假设相互碰面,某A向某B提出某种活动的建议(说明活动的时间、地点)  

A:××, are you free tomorrow?  

B: I think so, why?  

A: Would you like to play basketball?  

B: Oh, thank you. I’d love to.  

What time shall I come?  

A: About half past three tomorrow afternoon, ok?  

B: Ok. Where shall we meet?  

A: Let’s meet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B: All right. At three thirty tomorrow afternoon, outside the school gate, see you later.  

A: see you later.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4、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初中第二册Lesson 35课文中的图让学生看,根据所学问答的知识编一段对话。  

A: Excuse me, Where is No 16 Middle School ?  

篇7

一、新教程的优越性:  

1、新教材的知识点带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譬如,“a bit of”这个短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59课上才正式学习,而编者早就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72课的Workbook上提前导入了,体现的“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的超前引入规则。类似的,还有“sad”一词,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84课就出现了,而该词却要等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7课,才正式学习。再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3页第三段引入“Work must come first”(工作第一)这个句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95页第6题,再次呈现“Work comes first”这一短语,进行复习巩固,体现其反复呈现的思想。  

2、新教材注重口语交际和语言表达能力地培养,课文对话灵活化、多样化,情景化。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和应用,加大英语口语教学力度,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最佳手段。新教材在这方面的特点尤突出。课文对话旨在构建生生交际的形式,提供语言会话的模式或情景。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1课,Part1要求学生看图介绍各个单位的方位,Part2是一则针对询问方向内容的简单对话,课文仅仅提供了介绍方位和询问方向的组织模式,并没有具体要求,新版教材之所以这样设置,不但便于学生进行自主交互式的学习,而且可使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有的放矢的开展异步教学。  

3、新教材注重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适度点拨学生注意语言用语规范。英语交流中的困惑,不仅表现在词汇量的多与寡,还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上。新教材注意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除了原教材中有关中英文姓名的差异、接受礼物时的差异以外,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还在仲秋节这一单元增加了感恩节的内容,讲仲秋节(The Mid-autumn Day)同时进行感恩节(The Thanksgiving Day)的介绍,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对比了解两个秋天节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既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文化意识。再如在这册书的On the farm这一单元,既介绍中国的农场,也介绍美国的农场,也是为了让学生区别不同国度的人文风情。西方人一般重视个人的隐私,他们不愿意别人问及有关自己年龄、宗教、收入、婚姻状况等情况。比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35课,课文注释有关西方的忌讳话题的注解。  

篇8

“师生互动”这一课堂教学理念并不是新生事物,而是自古就有的。无论是中国古代孔子与弟子的座谈还是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都或多或少的在形式和内容上成为“师生互动”的先导。要使“师生互动”这一理念真正内化到课堂教学方式中,我们必须明白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就不能是单纯的给与者,而应该是获取方法的引导者。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这就决定了学习数学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学生大脑智力因数、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更要求师生间有充分的交流与合作,因而,师生互动也表现得更加突出。据我所知,多数数学老师在实践中的互动形式主要有:1.多提问,一堂课不间断的提问,力求照顾到全体学生;2..多讨论,老师讲完一个问题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再指派或让学生推举代表发言。这两种形式确实具有易掌控、易操作、有利于按时完成教学任务等优点。但我认为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互动”。真正的“互动”应具备下列几个要件:

一、师生互动,首先要强调师生的平等。

师生平等,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知道,教育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是人与人的交往。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既体现了一般的人际之间的关系,又在教育的情景中“生产”着教育,推动教育的发展。根据交往理论,交往是主体间的对话,主体间对话是在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而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因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首先应是师生完全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应该说,通过各种学习,尤其是课改理论的学习,我们的许多教师都逐步地树立起了这种平等的意识。但是在实际问题当中,师生之间不平等的情况仍然存在。教师闻道在先,术业专攻,是先知先觉,很容易在学生面前就有一种优越感。年龄比学生大,见识比学生多,认识比学生深刻,有时就很难倾听学生那些还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错误的意见。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驯服听话的孩子,师道的尊严就很难不表现出来。因此,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其实是比较难于做到的。

怎样才有师生间真正的平等,这当然需要教师们继续学习,深切领悟,努力实践。但师生间的平等并不是说到就可以做到的。如果我们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角色,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学生们仍然是知识的容器,那么,把师生平等的要求提千百遍,恐怕也是实现不了的。很难设想,一个高高在上的、充满师道尊严意识的教师,会同学生一道,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要知道,历史上师道尊严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其实是维持传统教学的客观需要。这里必须指出的是,平等的地位,只能产生于平等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地参与。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学习方式,师生平等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是这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要完成的主要任务,这也正是纲要中提出师生积极互动的深切含义。为什么我们要强调纲要提出的师生互动绝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或方法,其理由就在于此。

二、师生互动,还应该彻底改变师生的课堂角色,变“教”为“导”,变“接受”为“自学”。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间共同协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阵地,也是师生互动的直接体现,要求教师从已经习惯了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从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现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论及自己的思想,与同学进行充分的交流,学会如何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反省。从而,数学素质教育中教师的作用就不应被看成“知识的授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思想。所以课堂教学过程的师生合作主要体现在如何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学”上。

举个例子,在初中几何中,讲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时,教师的“导学”可以从实验入手,实际操作或演示就可很快得出结论: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此扇形的弧长是圆锥的底面圆周长,扇形的半径是圆锥的母线长。这种演示“导学”既直观又能引起学生注意,学生非常容易接受这个知识点。在上述老师提示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本节的重点,新知点和难点,先自己利用已学知识尝试解决,攻克疑难问题。这是学生“自学”的过程,在老师做了演示之后,再让学生阅读,自行解决课本中的例题和练习。有了“导学”的认识,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就相当明确,“自学”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运用旧知识进行求证的过程,也是学生数学思维得以进一步锻炼的过程。所以,改变课堂教学的“传递式”课型,还课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阵地是师生双边活动得以体现,师生互动能否充分实现的关键。

总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平等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必然导致新的、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确立。我们教师要有充分的、清醒的认识,从而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去实现这种转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这次课改,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要求等许多方面,都为我们教师这种角色转变,提供了很多有利的条件(其实不转变角色已不能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了)。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在课改实验中,尽快完成这种转变,以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

三、创设问题情景,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的合作与交流是“师生互动”的直接表现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随机”发生,而不一定要人为地设计出某个时间段老师讲,某个时间段学生讨论,也不一定是老师问学生答。即在课堂教学中,尽量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语言上尽量用“激励式”、“诱导式”语言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尽量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回答,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及培养学生创设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形成,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再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解不等式4(1+x)<x+13

解:去括号,得

4+4x<x+13

移项,得

4x-x<13-4

合并同类项,得

3x<9

不等式两边都除3,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都能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古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是如此,为了提高学术功底,我们必须在课外大量地读书,认真地思考;为了改善教学技巧,我们必须在备课的时候仔细推敲、精益求精;为了在课堂上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我们在课外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学生交流,放下架子和学生真正成为朋友。学术功底是根基,必须扎实牢靠,并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是手段,必须生动活泼,直观形象;师生互动是平台,必须师生双方融洽和谐,平等对话。如果我们把学术功底、教学技巧和师生互动三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那么我们的四、师生互动,还应该建立在师生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

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看到的是一种双边(或多边)交往活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指点,学生思考;学生提问,教师回答;共同探讨问题,互相交流,互相倾听、感悟、期待。这些活动的实质,是师生间相互的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

有人把理解称为交往沟通的“生态条件”,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是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实现的。研究表明,学习活动中,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是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它们共同组成学生学习心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从不同角度对学习活动施以重大影响。如果没有情感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难以持久。情感因素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在许多情况下超过智力因素的作用。因此,新课程实施中,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可以这么说,增进相互理解的过程,其实也是丰富、发展交往双方情感因素的过程。

教学实践显示,教学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间的关糸。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帮助的基础之上的。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有意识地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并有一定深度的课题,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师生互相切磋、共同研究中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情谊,培养积极的情感。我们看到,许多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非常融洽的关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配合默契。教学活动中,通过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合作学习,真诚沟通。老师的一言一行,甚至一个眼神,一丝微笑,学生都心领神会。而学生的一举一动,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许变化,老师也能心明如镜,知之甚深,真可谓心有灵犀一点通。这里的灵犀就是我们的老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建立起来的相互理解。

五、创设有利于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教学过程中要实现师生积极互动,要求师生间有尽可能充分的交往活动。目前,中学教学班的班额还普遍偏大(一般50多60人,有的甚至达70多人),要实现充分交往活动是有很大难度的。因此,必须积极探索在现实条件下,有利于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积极互动的教学方式及组织形式。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同,一般存在以下三种主要课型:

1、以讲授法为主的课型;

2、以讨论法为主的课型;

3、以探究——研讨为主的课型。

第2、3两种课型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比较好,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有许多课都采用了这两种课型。这两种课型极有利于形成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的互动。

与这两种课型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多种,但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有更多的优越性。根据实践经验,这种小组以4——6人为宜,全班不超过10个小组。小组内成员轮流担任组长,负责召集工作及充当小组发言人。这种组织形式首先使小组内生、生交流互动比较充分。其次,因为人人都要当组长,所以对组内同学的意见、其他组同学的发言也都能注意地倾听。由于代表组内同学发言,主人公的意识也更强一些。每个组与老师的交流、对话也比较充分,较好地弥补了大班额条件下,师生、生生交往的不便,为互动创设较好的条件,是目前条件下有利于师生积极互动的一种比较好的教学组织形式。

文献参考:

吴兴长,《数学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北京教育行政学院,《教育心理学讲座》

邓友详,《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篇9

英语写作虽然非常重要,但是其也是初中生学习的一大难点,也是中考逐年增加分值的重要题型。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作文中却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英语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写作中错误很多

语音、词汇、语法是构成语言的三个基本要素。要想学好英语,就必须要掌握好这三方面的知识,否则就会出现很多错误。

1.词汇量匮乏,错词、造词情况比较多。词汇是英语写作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也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必要前提。如果学生没有掌握足够的词汇量,那么,就不能拼写单词,表达不准确,甚至自己“造词”,这些情况比比皆是,显而易见,词汇量不足以成为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最主要的问题。

2.语法混乱,表达不准确。语法规则和句型句式是英语写作涉及的另一基本要素。学生的英语语法掌握不好,则表达不准确,在写作时出现了很多语法问题,如语法不规范、句子结构混乱、含义不清楚等,更有很多的Chinese English现象,即学生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受汉语的影响,经常不自觉地就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去写英语句子,形成所谓的中式英语。这种不具备英语思维导致的语法错误是中学生英语写作中所面临的又一个主要问题。

3.经常出现一些常识性错误。学生由于疏忽或者只是掌握不牢固,经常会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比如格式错误、字母的大小写及标点符号错误、遗漏标题或标题写错位,书写潦草,卷面非常糟糕,等等。这些错误虽然不是致命性的错误,但是都会影响成绩,会给与不同程度的扣分,这也是需要同学们要注意的地方。

(二)应试教育影响重,思维固定、僵化

传统的应试教学中,教师只注重写作技巧的传授,而忽视写作素质的全面提升,所以,教师的思维比较固定、僵化,一般都会给学生讲解写作如何才能拿高分,但是对学生真实写作能力的提升却不甚关注。这种影响虽然有所减弱,但是教师在不自觉当中仍然会有所表现。新课程改革以来,中考英语试卷的命题日益科学化,对学生英语水平能力的测试更加客观、有效。但是,同时我们应该看到,中考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限制,试卷对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考核,写作量偏少,写作要求也偏低。由于应试教师的影响以及中考的影响,学生的写作训练过于单一、简单,没有向作的句、段、篇发展,教师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长此以往,是不利于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的。

(三)审题失误,离题万里

跑题是写作中的大忌,却也是很多学生容易犯的错误。他们在写作前没有认真读题,审题,根本不加考虑,也没有计划,就动笔开写,写得不好、不对,就删了重写。出现了什么问题呢?写出的作文文不对题,不是问题与要求不合,就是内容与要求不合,忽略细节要求。而且全文的逻辑性非常差,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毫无系统性可言。卷面非常不整洁,影响了阅卷老师的第一印象,从而得不偿失。

二、搞好中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学好字、词、语法,奠定坚实的英语知识基础

1.积累词汇,把好词汇关。词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不论是英语写作,还是口语表达,都离不开丰富的词汇基础。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累词汇,把好词汇关,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灵活背记单词,巩固词汇基础。学习新单词时,最好要在一定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进行学习,学习单词不是只学习单词的拼写、意思,还要学习单词的不同词性、常用意义、用法以及与该词相关的同义、近义、反义词,最大限度地扩充单词的范围,提高学生的基础。要求学生不断地循环记忆,滚雪球式听写,以便强化巩固词汇、熟练掌握,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创意造句,提高单词的运用能力。每学完一个单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今天所学单词”造句,对造句的形式不做过多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生记忆单词,让学生熟练理解单词的意义,掌握单词的运用能力。而且这样的方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写出更有新意的句子来。

2.加强句式训练,提高英语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加强句式训练,奠定坚实的英语知识基础,提高英语能力。

首先,运用单词进行扩句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指定的3个单词,让他们用这三个单词造句,先造出句子的主干部分,然后再加以修饰,形成一个比较丰富的句子。

其次,进行句子接龙练习。这是一种比较有趣的练习方式,就是让学生一个接着一个进行造句,依次往上接一个单词。这样的形式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于学习,并在成功后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再次,翻译句子。这是一种让学生体验中西方语言差异性的好方法。学生的母语痕迹太重,不管是思维、还是用词、结构等方面都烙上了汉语的痕迹,成为Chinese English,比如比较典型的笑话“Good good study , day day up”等,所以,通过翻译句子,让学生比较两种语言结构,对英语的语序、词性、用法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抓住英语写作的小技巧,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英语写作中有很多的小技巧,可以帮助学生写出比较好的英语作文来,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巧妙使用连词、从句。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的词语,它是让文章更加连贯的重要原因。在文章中常用连词有:if,for,so,as,because,since,until,though等等,如果在文章中使用连词,不仅可以使文章更有整体感,而且提高了文章的文采。当然,还有从句的使用也是英语写作的一大有益因素。从句主要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如It is well known that ...,“众所周知的是... ...”; It turned out that...,“事实证明... ...”; It is the time that ...,“是... ...的时候了” ,等等。

篇10

众所周知,语言的本质就是运用语言进行交际,而语言交际的本质即口语。口语作为语言的第一性,一直是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功能,也是制定“听说领先,读写跟上”教学原则的重要依据。要想让学生用英语开口说话,就得一开始就要求大声朗读。初学者应以模仿录音、影视等标准外语为主,养成“天天读,早晚读,大声读”的良好习惯,为今后“听、说、读、写”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新课程英语教学应突出朗读的重要地位与作用,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朗读,让学生能够进行朗读练习,有

针对性地训练学生朗读水准

我们应非常清醒地认识到,农村中学缺少所学外语的客观环境,学生是在汉语的环境中学习外语,日常生活中也不有理想的语言输入。而这种输入正是语言习得的源泉,尤其是像我们这样语言环境相对落后的学校,平时听说的机会很有限,每天学生学英语只有45分钟的一课时,课堂上练习的时间又不过是几分钟,同时老师还要面队60位左右的学生。面队此种情况,最好的补救措施就是朗读。我让学生先模仿录音,再齐读、分组读、个别读,每周还进行朗读比赛。将要讲授的内容,让他们各自操练、对练(workinpairs),朗读得越熟越好。

除晨读外,我们可利用每天晚自习前半小时去指导学生晚读。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良好效果,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很快。朗读算得上是“准口语”,它弥补了缺少现实英语交际的不足,它还是从书本内容到实际生活不可替代的一个中间环节。作为学生,要将书本的知识变成自己熟能生巧的语言技能,就得事先认真朗读。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练习,它既是读,又是讲,所以“朗读”对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必要性是不言而语喻的。要学好它,务必要下苦工,学习有声英语,这就需要多听多说,多朗读,做到“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切实地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朗读还具有一些独特的作用:(1)有利于理解欣赏语言的文本材料,矫正学生一些不正确的发音,增强学生朗读的节奏感,提高学生对语言措词和释义的消化与吸收的能力;(2)通过朗读能够弥补阅读中的一些不足,学生通过朗读可以检查轻重音准确与否;(3)朗读可使学生认识到书面语言只是口语的不完整符号,朗读同口语一样,有着表达意义的语调、表情等不可能在书面语中准确地再现;(4)朗读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豪感,只要方法得当,有的放矢,在日常学习中让学生注重朗读的实用性,就不难养成自觉朗读的习惯。

二、运用已学的语言知识与基本技能,给学生充足的机会来展示朗读才能,增强他们英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对他们的进步给予表扬

当学生意识到自己能运用所学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提高时,他们会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时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大胆地鼓励他们去阅读。口语并不单单是“说”,它必须以听为前提,“听”是理解言语的过程,而“说”则是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我们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英语的朗读说话训练中去。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布置每天的朗读任务外,还留有一定量的听力作业。具体做法是:让每位学生准备几盒空白磁带,将每天布置的听力训练题、模仿朗读的内容,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部分,在周末录下来,写上姓名,周一到校上交,而后在班上进行评比,选出优胜者给予奖励。除此而外,笔者还要求学生可通过速记的方式记住一些语言句子的关键词,并由这些关键词来组织自己的语言表达语句。通过长期不断的朗读训练,一些学困生的英语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学生通过这样长期的朗读训练,定会有一定的收获与提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我从不吝啬表扬,而是找出其闪光点,多加鼓励,让其克服胆怯的心理;平时尽量不批评学生,使他们敢于读、乐于读,切实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因为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随时随地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积极肯定的态度是对学生的良好心理暗示,有利于培养其学英语的自信心。

三、灵活地运用多种教法进行教学,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育学认为,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而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成为在教师正确引导下的自主学习。教者应百计营谋,采用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诸如领读、范读、伴随着情景的朗读、齐声读、男女分组读、复述和背诵,等等,也可进行单词、句子、对话和课文的朗读比赛。同时,利用课余活动开展一些英语朗读游戏和课外活动,既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培养其集体观念和竞争意识。通过以上多种方法的朗读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可采用上述的朗读教学方法外,还可让学生根据教材文本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去进行对话交流,这也是对朗读的一种拓展和延伸。这样,学生在亲自的参与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语言朗读水平,也能进一步地培养自己的正确情感态度与审美价值观,这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能够进一步地增强学生英语口语交际的运用能力。

篇11

二、课堂提问的艺术

学习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而学生的主体性就体现在与教师间的交流上。学生就是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去接受其传授的知识,并不断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完成课程目标等等。同时,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来辅助学生们思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等。教师的课堂提问有助于集中学生们的注意力,指导学生学习方向。例如每个单元的Reading部分,仅仅让学生们去进行阅读,并不能够让学生们对课文有深刻的了解,在阅读之前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问题,能够让学生更有针对地进行阅读学习,同时,在他们读完理解后再提出一些问题,也可以变相地检验下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当然,提问也需要有一定的思维连续性和跳跃性,这就需要教师对整个教学资料的熟悉掌握以及课堂学习的走向有个好的把握。连续且合理地提问能够很自然地引导学生按照教师的既定目标进行学习,同时问题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联系,不论是在故事的发展顺序还是时间、空间上的转换。

三、课堂交际的艺术

课堂上只有教师的提问还不够,必须要有学生与教师间充分的交流,互相传达自己的思想,这样学生才能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也才能对学生的想法有个全面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将教学活动进行下去。英语作为一门实用性的语言学科,只有让学生在充分的运用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优美之处。交际的艺术要求教师要发掘英语语言美的特点和内涵,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努力为学生创造出美的语言环境。中学英语的学习内容非常广泛,包括问候、告别、看病、就餐、通知、建议、劝告、约会、购物、通电话、谈天气、提供帮助、表达意愿等等方面均有介绍,这些内容的学习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实用。笔者曾经在七年级上册的Unit5Goingshopping教学时,即兴搞了一个情境模拟的活动,让同学们运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关于购物的知识进行对话,结果效果非常好,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巩固了学生们课堂知识的掌握。通过一些交际能够非常好地将英语的学习转变为兴趣,从而让学生能够在玩乐中学习到更多。

四、课堂气氛调节的艺术

要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能力,课堂的气氛是评价指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点,一节课的教学的好坏往往从课堂氛围就能看出来。好的氛围能够使学生在教师教授知识过程中更加投入,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更加牢固。比如,笔者之前在教授七年级上册Unit6Fashion,由于本单元学的多是各种材料等新名词,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学生们不太容易记忆,因而上课气氛比较沉闷,我就专门给班级学生花费了半节课举办了一个FashionShow,让学生们以走秀的模式上台描述自己的穿着以及以及制作材料,当时许多平常不积极的学生也都踊跃上台表演,这让我感到这样的活动有必要以后经常办下去。幽默的教学能够让人放松,让人更容易接受,课堂的活跃很多时候是来自教师的即兴发挥,这也要求我们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在课堂气氛低沉的时候,适当地采取措施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笔者在某节课上问了一个女生一个问题“Whatisyourfavoritehobby?”,她回答“Singing”,我当即邀请她唱了一首歌,这就瞬间点燃了整个班级的激情,从而也使学生们后面的学习更加主动认真。

篇12

从理论上讲,现在没有人对外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学的必要性提出质疑。学习外语必须同时学习与目的语有关的文化,这已成为广大外语工作者的共识。问题是教什么,怎么教,王振亚说过文化教学的状况是“教师随机任意地教,学生凭兴趣随意的学。”(1)这种状况在中学阶段尤其突出。从主观上讲,有些老师认为中学阶段是学外语的初级阶段,只要学生记住单词、句型、语法等语言知识就够了,没必要导入文化知识,他们只承认大学阶段应该教学文化内容;还有老师担心教学文化会加重中学生的负担,也不愿把紧张而宝贵的时间花在文化教学上,所以就放弃了文化教学。而客观情形是教学大纲对文化教学没有具体的要求,致使中学英语教师在这点上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随意的成分就更大。而这样就导致了中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比较薄弱的局面,这也造成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遇到尴尬。

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一定要与文化教学想结合,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割裂外语教学中的语言和文化内容。笔者结合我们中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在此提出几种文化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和大家一起探讨在中学阶段文化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进行文化教学。

一.词语挖掘法

在学生掌握词语概念意义的基础上,挖掘词汇内部的文化因素。两种语言的一般常用词汇中完全对等的词较少。表面对应的词,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引起不同的联想。因此,在讲解词汇时应注意挖掘词义中的文化内涵,词义的文化因素挖掘可视具体情况采取语境法、词源法、搭配法、比较法等。比如:讲到news一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知道词的来源。所谓消息,也就是从四面八方来的新鲜事,news这个单词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四个方位:north(北)、east(东)、west(西)、south(南)。也就是汇集四面八方来的事。又如美国英语的秋天常用fall,这是美国人用落叶一词生动形象地展现秋天时节落叶缤纷的情景。再比如我们在讲解英语中对女性称呼的三个词Miss、Mrs、Ms时,进行一翻讲解学生就知道其用途了。Miss表未婚小姐,Mrs表已婚女士(夫人),而Ms一词则不表明此人婚否,这个词是60年代美国女权运动者所创造的一个词,因为我们称呼男性时一律用Mr,而不区别此人婚否,所以女权运动者为了与男性平等而用了一个新词Ms,所以Ms不仅是一个新词的诞生,更重要的是表明一种观点和态度,此类例子举不胜举。这种讲解方法不仅让学生懂得了词的表面意义,而且使他们了解词的文化内涵,为他们日后准确运用打下基础。

二.语法提示法

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把目的语文化对语法的影响融进教学中,提醒学生注意具有目的语文化特点的语法现象,这样做有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英语中的独立主格结构是中学生普遍感到困难的一个语法项目。难就难在它体现的是英语语法中重结构,重视词与词的组合,而汉语语法重意思的差异。比如下面这个句子学生经常出错。

It

Sunday,the children are at home now.

A)is

B)being

C)was

D)will be

选项中C、D可首先排除,因为时态不对,但很多同学在A和B选择时会选A。咋一看,今天是星期天,孩子们都在家里,和汉语意思正好吻合,而且连标点符号都一致。殊不知英语里重句子结构,如果选A,It is Sunday.主系表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第二个句子 the children are at home now.又是一个完整句子,而两个完整句子不能用逗号连接起来,要么用连词连接成一个并列句,而句中没有,这时候为了让两个句子在结构上发生关系,我们选择B,用分词的独立主格结构作后一个句子的状语,这样就符合英文习惯了。而汉语则不同,今天是星期天,孩子们都在家里。这种结构和意义上都是完整的句子放在一起,用逗号连接,在汉语中我们认可这种句子。类似的语法还很多,像英语中的从句,从句里面又有从句,这些句法现象都是英美人思维严谨的特点在语言上的体现。如果我们能在恰当的时候把这些解释给学生,那么他们就不至于一头雾水。如果我们能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这些语法,学生就会更容易理解,而且容易举一反三。他们就不是死记语法规则,而是灵活地分析句子结构。

三.翻译对比法

王佐良先后于1984年、1985年在《翻译通讯》上发表了《翻译中文化比较》和《翻译与文化繁荣》两文。他以丰富的实例说明:“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翻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吕淑湘先生也说:“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知识广博。可见,积累掌握文化知识,了解背景知识对翻译者来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它对保证译文质量,促使译者忠实、准确地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和精神风貌等助益匪浅。”(2)所以我们在做翻译练习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英语式汉语或汉语式英语,这些都是阻碍我们用英语交际的因素。如:在翻译“我们通过实践来学习英语”这句话,学生用英语表达时写成“We through practice to study English.”,可见,学生在翻译时受汉语干扰严重。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将那些突出反映目的语文化特征的词汇、句式、篇章结构等语言项目提取出来,与母语进行对比,了解它们的特征和异同所在,选择最佳的对应方式。

四.文化旁白

文化旁白是指在介绍有关语言知识内容时加入文化的介绍和讨论。例如:在讲到有关圣诞节时,可以顺便介绍圣诞节的缘由、庆祝方法和习俗;在讲虚拟语气的礼貌用法时,可以见缝插针地讲解英语国家人士的交际习俗和规则。“文化旁白”也可以是“文化渗透”在某一个语言上的扩展,例如:在讲到英国人惯用天气打开对话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由于英国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雨水特别多,随时都会下雨,所以他们出门时特别关心天气,就像我们中国人关心温饱问题一样,总是以吃、穿来打开对话。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打招呼的方式已经发生了改变。其实人类的心灵有共同之处,关心什么就谈论什么,只是世界范围内的人关心的问题不同而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