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空乘专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健美操是以体操与舞蹈动作为基础,在与之相适应的音乐的伴奏下,来达成提高健康素质、塑造完美体态、培养高雅气质以及提升内在修养目的的新兴运动项目。健美操教学自在高校开设以来,就以其突出的实用效能而备受广大学生的青睐。而相对于空乘专业的学生而言,健美操运动更是以其特有的修塑体态、培养内在气质的功能,在加强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的过程中凸显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1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健康素质与形体塑造的同步发展
健康是社会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的先决条件,是社会个体开展社会行为的基础与保障。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空乘人员对于健康素质具有极高的需求,因此,加强空乘专业学生的健康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健美操集健身性、娱乐性、休闲性、时尚性以及大众性于一体,是一项具有突出社会功效的体育健身活动。其中,健身性是健美操运动首要的功能特征,通过对空乘专业学生健美操技能与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使之达成对于健美操社会功效的全面理解与认知,并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促进自身健康素质的有效发展。而通过健美操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够切实发挥健美操运动修塑体态的功能,使得学生在有效提高健康素质的基础上,实现自身的形体塑造,凸显出“一举两得”的双重功效。
2.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实现对其自身形体塑造的规范与指导
相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而言,审美意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空乘专业学生未来的社会活动方式,是一种对外在形象与内在修养的综合展示。在此展示过程中,外在形象通过对人们视觉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第一印象,具有明显的“先入为主”的特征,因此,塑造良好的外在形象是空乘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外在形象的展示需要借助于学生审美意识以及鉴美能力的支撑与保障,以便于达成对自身美感的完美体现。健美操教学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因此,在健美操教学中,通过对美育元素的有效激活使之形成渲染效果,以此对学生产生熏陶作用,用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其鉴美能力的有机发展,这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塑造具有重要的规范与引导作用。
2.3提升学生的内在气质,实现对其形体塑造的“锦上添花”
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空乘专业学生内在气质培养的重要性,内在气质是社会个体自身修养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健康的心理、高尚的情操、完善的德行修为以及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行为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内在气质浸透于人们的日常行为,并通过外在形象的展示得以体现。健美操运动具有突出的完善心理、愉悦情绪以及修善品德的社会功效,因此,对空乘专业学生开展健美操教学,能够有效地促进其内在气质的提升,使得学生优雅的内在气质与完美的外在形象相映成彰,达成互补的效应。这对于空乘专业学生的形体塑造无疑会产生“锦上添花”的增补作用。
3.基于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需求下的高校健美操教学发展途径
3.1打破不同教学科目的领域局限,实现与形体教学的有机融合
空乘专业传统的形体教学是以形体舞蹈为主要内容,虽然形体舞蹈在内容与形式上同健美操具有一定的相适性,但是,由于受学科的限制,始终处于相互“隔离”的状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职能得到有效的拓展,与不同领域的接触与交流日渐频繁。健美操作为一种既具有专业特征,又具有大众特质的一项健身运动,以及健美操运动所具有的突出的社会效能,使之拥有极为庞大的受众群体。因此,在高校健美操教学中,应打破教学科目的领域局限,针对空乘专业学生的培养取向,切实发挥健美操运动突出的修塑体态功能,为学生的形体塑造提供支持与保障。这不仅能够实现健美操教学与形体教学的相互融合,同时,更能够有效地拓展健美操教学的职能范围,进而推动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有效发展。
3.2针对学生形体塑造发展的需求,研创具有实效性的健美操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体系的强力支撑,因此,为了有效地实现促进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发展的目的,需要创设适应性与实效性并存的健美操教学的内容体系。这就要求要加强与形体教学的交流,借鉴形体舞蹈中的相关理论与相关动作,编排出全新的健美操教学内容,用以凸显健美操运动修塑体态的重要功能,满足学生形体塑造的发展需求,使得空乘专业学生的健美操教学更具实效性。在研创适应于空乘专业学生形体塑造发展的健美操教学内容时,必须坚持对形体舞蹈的借鉴、相融与相适的原则,切忌过于突出健美操运动的功效而产生“喧宾夺主”误导,同时也要避免过于渲染形体舞蹈的作用而造成健美操运动功能的失效。
第一,课程中重复的内容不再重复教学。比如:工程力学,力学的基本知识与大学物理重复,在课堂上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每堂课让学生自己准备课堂内容,准备PPT,上台讲解,教师给出指导。第二,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教学。比如:单片机课程采取上机教学,使学生边学边用,用软件模拟,再加入实验课时达到软硬件有机结合。第三,学生自由选择跟本门课程相关的课题,完成课程教学。比如CDIO工程导论:教师先介绍本门课程的任务,然后提出课题让学生自行选择,针对每一个课题学生自行收集材料,制作PPT,讲解课题并最终完成课题。每一个课题教师给出的应该相对简单,一个简单的项目学生完成后,他们会有小小的成就感。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努力。首先,新生由于刚进入校园彼此还不是很熟悉,通过分配任务让新生能组成团队,进行分工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充分利用网络的便捷性,让学生自主到图书馆或者网上查询资料,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能力。再次,在为学生布置完课题后,让学生自己购买各种元件和工具,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水平。最后,在答辩的过程中,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经过对2010级测控班级的试验,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学习兴趣以及动手能力方面要比没有参与项目的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从毕业就业情况来看,参与项目的同学在就业时候自己感觉压力较小。
1.2制定新的培养方案
针对应用型本科测控专业,为了合理制定培养方案,我们首先对本专业从业人员进行调查,结合以往的教学计划让企业人员给出评定各个课程在本行业的重要性,分别从10分到0分罗列出每一门课的重要性,然后收集这些调查资料进行总结。参考CDIO评价标准,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测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校企合作
2.1学校和企业合作共同编写符合工程教育需要的教材
如:编写无损检测课程教材并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IDEA培训)。
2.2建立CDIO工程教育模式所需的实践基地
要培养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应该具有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我们建立了职业资格鉴定站,先后与厦门灿坤实业有限公司、爱迪尔电子有限公司等多个公司合作,建成了多个校企合作的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企业研究院,创造了满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工程环境。
2.3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在大学四年中,一、二年级是理论知识的学习阶段,三、四年级着重实践训练:第五学期为期1周的“电工电子实训”即借助一个典型电路系统完成实训,来检验学生所学的电路、电子知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在第五学期分别安排了两周的单片机和PLC课程设计。在第六学期,安排了为期3周的“测控系统综合实训”。在第七学期安排了一个月的就业实习。同时在每年暑假都安排学生去工厂参观实习。在此过程中有企业的参与,使用多种常用设备,让学生对实际作业更加接近,促进了毕业生与企业接轨的能力。
关键词:毕业设计(论文);指导;因材施教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转贴于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内蒙古科技大学坐落在“草原钢城”包头,1956年建校,1960年更名为包头钢铁学院,隶属原冶金工业部,1998年划归管理,2003 年更名为内蒙古科技大学。它定位于一所教学研究型普通高等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工程、矿业工程等优势学科为依托,形成以工科为主,建设在冶金、材料、矿业、机电、建筑、能源等领域具有优势的学科专业体系,培养“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1]。
我校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系始创于建校伊始的1956年,由轧钢这个具有相当长历史的老专业发展和演变而来,专业改造后在名义上这一老专业方向不存在了,但新专业传承了轧钢这一老专业的特点与内涵。本专业是我校传统的优势学科,1996年获得材料加工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材料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授予权,目前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支撑点建设学科。1998年教育部进行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时,设立了材料成形与控制工程这样一个新的本科专业,从该专业在我校的演变历史可以看出其专业范围重点还是传统的轧钢专业,以侧重于为钢铁工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毕业生的去向也主要集中在钢铁企业[2]。
一、当前毕业设计(论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设计(论文)的命题
命题是毕业设计(论文)的起航点,立题不当,可能会使整个毕业设计的创新性和目的性黯然失色[3]。实际毕业设计(论文)中选题不当常有发生,其原因各异。
有些命题过于陈旧,这尤其体现在毕业设计的命题上。按照我校本专业的传统,毕业设计主要是针对钢铁企业轧钢厂的生产车间进行设计。随着我国的钢铁工业近10年来迅猛发展,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的装备和控制手段被大量的应用到现代化的钢铁生产线上,产品结构发生的更本的变化,很多传统的观点和思维被打破[4]。在这种背景下,部分命题仍然按照10年以前的标准来制定,就显得有些更不上时代,不仅如此,还会造成学生可能存在抄袭现象,影响了对学生的锻炼效果。
青年教师不能很好的把握毕业设计(论文)题目难度,这一点在笔者身上显得尤为突出。笔者在博士毕业后,第一次指导学生做毕业设计(论文),在给部分学生制定毕业论文题目时,没有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局限,题目超出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在完成毕业论文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毕业论文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投入不足
1、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投入的影响。就业对学生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是本专业近期才出现的问题,是一个新问题。鉴于我校本专业毕业生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在2008年以前我国钢铁工业迅速发展期间,本专业大四学生一般在秋季学期就找到了相应的工作。然而近3年来,随着钢铁工业整体的不景气,我校本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也受到不少影响,很多学生在大四的春季学期即进行毕业设计的学期还没有能够确定工作,尤其是女生。由于存在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之上,真正投入到毕业设计中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毕业设计时心不在焉,出现懈怠情绪。笔者所带的学生中就存在这种现象,在整个期间,主要的精力放在联系工作上,对整个毕业设计进程影响严重。
2、考研对毕业设计投入的影响。近些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不少学生选择考研,一般初试成绩约在3月份出来,那些过了初试需要准备复试的学生,在此期间难以全心去做毕业设计,这种状态一般会持续到5月中旬,在研究生入取基本结束后,这部分学生才可能完全集中精力去准备毕业设计。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是那种本身学习成绩较差,在最后一学期不仅有就业压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还要疲于应付各种挂科的清考。这一类的学生本身基础比较差,在理论学习阶段就养成了对学习不认真、得过且过的习惯,在就业和清考双重压力之下,只能有很少的精力投入到毕业设计中。这类学生在笔者所带的学生中也存在,也是另笔者最头疼的学生。
3、学生投入不足,也有部分原因是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同学对研究题目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设计过程往往流于形式,其表现往往是应付了事。这是一种普遍的心态,具有普遍性。
二、相关问题的改进
(一)完善命题
命题是指导教师的最重大的任务,为了保证质量,在命题是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把关:首先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设计的内容应与本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密切相关,这需要指导教师密切关注当下国内外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其次设计(论文)题目难度应适中,尤其是青年教师需要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针对青年教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个人认为系主任要对青年教师制定的题目进行审核,对研究和设计的内容进行把关,以确保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现有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毕业设计;最后,还需保证题目的多样性,不仅要保证学生1人1题,更重要的是要避免题目重复出现。
(二)因材施教
学生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个体存在很大的差异,且新时期的学生每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亦不相同,自身想法很多,因此在面对毕业设计时,学生心中所想也不尽相同,当然最终的基本目的还是一致的即能够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鉴于不同学生各自拥有不同客观条件和自身追求,因此作为指导教师在面对学生是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指导,而是需要客观的面对学生所固有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完成毕业设计,顺利毕业。
为此作为指导教师,首先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初见学生的时候,明确学生的就业情况,是否签约,签约的意向以及将来拟从事工作的类型;了解学基础课的学习成绩,是否存在补考和最后的清考;学生的考研状况,报考的学校和专业。
其次在明确学生的相关背景之后,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化差异,为不同学生量身定做其毕业设计或论文的内容。具体的指导思想是重点培养对本学科有兴趣的学生且精力足够,将来要从事钢铁工业生产或者研究领域的学生,按照评优的标准去要求这些学生,激发这类学生的潜力,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论文为主,提前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学以致用;对于需要找工作,且将来乐于从事钢铁工业的学生要重点帮扶,这类学生以做毕业设计为主,我校本专业的毕业设计以轧钢车间设计为主,整体套路成熟,但是缺乏创新性。让这类学生做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轧钢生产基本流程,设备状况,了解车间设计的目的和意义,对将来熟悉工作环境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对于能力有限(主要是那些基础课程成绩很差,还需要参加补考和清考的学生),则需要重点照顾,适当降低对他们的要求,让需要补考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准备补考,同时指导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去跟踪指导他们的设计,以避免学生过于放松设计;对于那些完全无意于从事本专业的学生,则不能再专业方面对他们施加过大的压力,因为学生已经对本专业的学习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做好毕业设计的动力,对于这样子的学生,个人认为应该尽量的帮助他们完成最基本的毕业设计内容,确保顺利毕业。
(三)严格纪律
当然,对待不同的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放松对学生的要求。严格纪律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是毕业设计能够顺利完成是一个重要保障。
指导教师在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情况下制定研究和设计内容后,在毕业设计的开始就要明确毕业设计的纪律,以严格的出勤、过程监控、结果检查、毕业答辩规章制度以及考核办法,使学生认识和重视毕业设计,端正毕业设计态度,认真完成毕业设计。
此外,认真做好毕业设计的教育、动员和宣传工作,使学生充分重视毕业设计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是不可缺少的过程。
三、总结
综上所述,本科毕业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在面对新的环境下出现的系列问题,指导教师一方面需要加强在命题科学性,前瞻性以及合理性方面的探索,另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背景以及兴趣爱好,在指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并辅之以严格的纪律,使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设计,提高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保卫.内蒙古科技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自评报告[j].包头:内蒙古科技大学,2008.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247-01
从建筑设计诞生的时刻起,徒手绘制图纸便成为了所有空间设计相关专业重要的(甚或曾经是唯一的)表现手段,它以表达设计意图为根本目的,通过传统绘图媒介,如纸、水彩、水粉等工具,绘制逼真的效果图,以期趋近于真实的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想,具体包括了空间场景中的色调,相关构成元素的材料与质地,科学的空间透视关系,以及符合真实世界的尺度比例关系等等,最终,满足空间功能使用者对完整空间设计的视觉观看。
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与影视动画技术成为了当今时代空间设计表达的新兴工具与媒介,如本世纪初,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设备的不断更新,计算机空间设计表现进入了井喷式的阶段,硬件日新月异的升级,3dmax,Photoshop vray,SU,liumion等制图软件的逐次换代,致使更加真实、快速与易于修改的计算机制图在空间表现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并有取代手绘制图的趋势。面对着如此现状,手绘在专业体系中应处于何种位置成为了亟需考虑与解决的问题。现阶段的手绘课程较多的停留在传统审美范畴,仍以如画性表达为其根本目的,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景观“表达出一幅美的场景”都是难以改变的宗旨,虽有快速表现或是新兴材料与技法的引入,表达如画性方向从没有改变,正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环境美学所对如画性提出的质疑,二维画面的如画性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三维空间本质属性的整体理解与认识,过度的色、形、质的表达掩盖了对空间与功能获得真实与更为贴切的感受与体验,从而使空间设计过程陷入恶性循环。
此外,手绘是设计师进行灵感表达与设计思考时的方案推敲工具,体现了设计师个人的思想轨迹与设计能力,手绘亦是设计师与甲方、同行、助手和制图人员之间沟通的工具,这些功能都反映了手绘与人的精神领域活动的紧密关系,可以说,手绘乃是思想与灵感的外化与物化。针对这一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急功近利的想法成为了主导手绘学习的重要障碍,在以研究生考试或“简化型”设计(泛指不以使用功能的特殊性、个性研究为目的的设计类型,此种设计多为一案多用式或借鉴式)表现为功利性目的的驱使下,为了立竿见影的得到效果,一种快餐式的“手绘模式”已经在广大空间设计类学生中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并形成了经济化的商业运作链条,从绘制形式、用笔工具、线条造型、透视技法、构图位置等全方位的以订制和模式化的手段灌输给了近6、7届的学生,此种大面积、广泛的教育模式的扩张,虽能在较短时间内显现出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仍然孕育着恶性循环的结果,放眼看去,成千上万的学生绘制着同样的树形、人物、配景,同样的笔触,同样的着色体系,同样的空间形态与构成元素……不仅抹杀了个体的创造性力,长时间的积累之后,势必使学生无意识的接收了错误的、非艺术的学习、思维模式,这对于中国设计行业整体的创新和转化能力将是一场灭顶之灾。对快餐式手绘教育另一个重要的“推动”因素是此种负面力量已经渗透进了空间设计教育体系,某些教师甚或是已经成为了此种模式的牺牲品,在其从业历程中,所有工作以能够快速见效为重心,日常生活中不注重个人审美能力与艺术修养水平及绘画表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快餐式的世界观决定了其生活、工作过程、目的的方方面面,因此,势必在讲授手绘表现课程中选择了“快速见效”的表现方式,无形中本应该成为高质量、精英化的教育的重地,反倒成为了推动快餐文化的另一股重要力量。
在日益高涨的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下,在中国-东盟合作逐渐深入的情况下,汉语已成为国际航空公司的一种重要工作语言。空中乘务专业因其职业特点对工作环境下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各大航空公司基本上都要求空乘人员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素质,更要具备深厚的文化素养。因此,国际空乘本科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除了教会东盟的外国留学生汉语外,还要通过教学管理及课程教学使其了解汉语所承载的文化蕴涵。论文探讨了在对国际空乘本科专业留学生进行汉语教学时,如何通过教学和管理教授外国学生汉语并让他们了解基本的中国文化,提出了一些实际操作方法。
一、国际空乘本科专业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国际空乘本科专业的对外汉语教学主要还是运用传统的讲授方式。这种单一的“知识灌输”为教学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导致课堂缺乏活跃性,缺乏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因此,必须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结合空乘本科专业留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发挥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其汉语的听说读写的水平。
2.专业教师短缺,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国际空乘本科专业的对外汉语的专业教师明显不足。由于对外汉语教师缺乏,为了应对日益增多的留学生,高校对汉语教师的要求把关不严。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并非都是专业老师,有些是因为会说留学生本国的语言,容易和他们沟通和交流,便被选为汉语教师,以填补师资力量不足的缺口。这些非专业老师,在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水平上与真正的专业老师有很大的差距,使得对外汉语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
3.教学管理缺乏针对性
对东盟国家的国际空乘本科专业的留学生的管理不能完全按照国内的本科生模式进行管理。各国的风俗、生活习惯等差异很大,对国际空乘本科专业的留学生的管理要结合其本国国情灵活进行。高校应针对留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
4.对接专业不对口
由于国内的空乘本科专业并不多,广西的空乘本科专业的数量更少,东盟国家的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到我国高校交流学习,很难都有对应的空乘本科专业对接,有些学校只有专科的空乘专业。要给东盟国家的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颁发本科文凭,只能挂靠其他的专业。这样操作,给教学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二、国际空乘本科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的建立
1.课堂授课+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
对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进行。结合东盟国际空乘本科专业留学生的特点,只在课堂上讲授,难以满足留学生学习汉语的需求,应采用“课堂授课+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授课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应结合留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化,应以满足主体的需要、提高主体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教师应摆正自己从属于主体的位置。教师在汉语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留学生进行引导和教化,对他们强化实践性教学,加大口语训练的力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有通过对留学生进行大量口语训练,才能让他们具有“说”的能力。
除了重视对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的课堂教学外,为了让留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汉语,应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在学校的网页上应增加留学生汉语学习的平台,将教师授课的内容拍成视频放置校园网上,供留学生课后反复点击学习;安装汉语学习的一些软件,供留学生不断练习。
2.多样化管理模式
对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的管理不能完全参照国内的本科生管理来进行,应结合其国情及专业特点,进行多样化的管理。对留学生的汉语教学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应走出课堂,使其参加丰富的校园活动,提高其汉语的实践水平。
(1)1对1的管理模式。对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的管理,应系统化和多样化。可以设置1个班主任,建立1个空乘友谊班级,每位留学生都配1个中国学生结成帮扶的对子。使留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经常接触到汉语,能经常开口说汉语,有助于提高其听说读写的能力,迅速提高其汉语水平。
(2)留学生校园活动的开展、校园文化的渗透。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要想更好地掌握汉语,提高汉语水平,还必须了解汉语所承载的文化蕴涵。校园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应鼓励留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校园歌手大赛、普通话比赛、演讲比赛、书法大赛、空乘之星大赛等等。通过参加校园活动,通过对比赛的准备,通过跟组委会的接触和沟通,通过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留学生会更深层次地了解汉语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有助于提高其汉语的听说读写的水平。
3.培训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开展双语教学
要搞好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抓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应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首先,教师必须能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其次,在知识结构方面,汉语教师应具有较扎实的语言学、文字学、文学、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深谙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再次,对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应启用双语教学的模式。对外汉语教师应具有较高的英语表达能力或能熟练掌握留学生的母语,以便于与学习汉语初级阶段的留学生进行交流。可以通过培训和教育,使对外汉语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和留学生母语的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对汉语教师的培训要有计划性和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知识结构和水平、不同国别的对外汉语教师制定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针对性的培养。通过个性化的培训,组建专业化的对外汉语教师队伍,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4.增设对接的对口专业
开设国际空乘本科留学生班的高校,应尽快解决留学生专业对口的问题。只有空乘专科专业的学校,应想办法成立空乘本科专业。目前还没有空乘本科专业的学校,要想设置国际空乘留学生班,必须先成立本校的空乘专业,组建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队伍。通过多种途径,解决国际空乘留学生班对接的问题。
四、结论
随着中国-东盟合作的深入,东盟国家高校的对外汉语交流活动会日渐频繁,国际空乘本科专业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国内高校应结合实际,适应形势需要,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国际空乘本科专业留学生的对外汉语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丽娜.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与主要教学事件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2014:28-34
[Abstract]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role during one’s lif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ivil aviation industry of China,the resources of flight attendants have been increased,and airline companies have 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professionalism of flight attendant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meaning,content of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of professionalism in the Speciality of Air Stewardess and the methods of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ism.
[Key words] Air stewadess Professionalism Habituation-oriented education
0.引言
空中乘务员承担着飞机客舱内的安全和服务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航空公司的形象,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品牌形象和运行效益,这些就对空中乘务员的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较好的身体及心理素质、优秀的服务意识、娴熟的职业技能……这些职业素养并非先天拥有的,而是需要经过长期地训练和积累才能够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本文就空乘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意义、内容及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进行探讨。
1.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涵
从广义上说,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多渠道的协同教育和影响,使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指教育者为了使受教育者具有良好的素质、能力及行为习惯,而对受教育者反复和长期进行的教育、疏导、训练及培养的过程,它受高校培养目标、培养手段和育人环境的影响。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实践过程[1]。
职业素养是从业人员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是一定职业要求和规范在从业者个体身上的内化,是衡量员工能否适应岗位需要的一个重要标准。
2.空乘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我国的民航业迅猛发展,“十二五”期间,我国民航仍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预计全行业投资规模将在1.5万亿以上,通用航空飞机数量也会有较大增加。这不仅对空乘人员的数量有更多的需求,而且对空乘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目前培养高素质空乘人员的重要途径。空乘人员所从事的是一种高风险的职业,主要工作任务是与乘客打交道,服务的对象来自于世界各地、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文化、信仰、习俗、性格和语言等背景。这就要求他们不但要有航空、运输、服务礼仪、医疗救护和外语对话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还应当具备乐观的人生态度、良好的亲和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广博的社会知识和良好的心理素质[2]。
空乘专业学生性格开朗、热情、富有朝气、有责任心、善于交际、具有良好的合作和团队精神,这与空乘人员职业素质要求相符。同时,她们也存在着一定的人格缺陷,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较差,学识浅薄,思想简单和懒惰,缺乏主见和进取心,不愿接受新事物,竞争和创新意识较差,独立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部分学生怯懦,遇事缺乏果断,感情用事。从职业特点来看,上述人格缺陷与空乘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2]。因此,空乘专业开展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的内容
根据空乘职业素质需求,空乘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应提升四个层次的职业素养: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身体素质主要是能够适应恶劣的高空环境;心理素质包括情绪控制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应变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规范意识、职业审美、亲和力、良好的服务意识、观察力等;职业技能主要是服务能力等。四者均可以通过学习训练提高,除了专业课学习外前三者都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得到有效提升。因此,养成教育的重点内容是:提升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
4.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
提升空乘专业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有很多种,除了完善课程设置外,还可以制定合理的养成教育制度和日常管理模式、适当开展心理行为训练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4.1制定合理的养成教育制度和日常管理模式
根据空乘专业学生的行为特点,可以出台相应的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发展规划;制定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各项制度、管理规范、实施方案、培养计划;研究制定专兼职学生工作者能力、素质达标标准;明确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人员、实施步骤等。把制服穿着、出操、课堂出勤、服从管理作为日常管理的重点。
4.2开展心理行为训练
大部分空乘专业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从小娇生惯养,没有受过什么挫折,缺乏家庭教育和挫折教育,借助心理行为训练可以有效提升空乘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空乘专业一般为高职专科,学制三年,那么大学一、二年级是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的最佳时期。
根据大学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第一学期,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可以开展以适应大学为主的心理行为训练;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应该以规范养成为主;第三学期,空乘专业将外出参加航空公司面试,可以进行沟通方面的训练;第四学期,不少同学会因面试失败而受到打击,这个时候可以围绕挫折教育进行心理行为训练。
4.3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要积极引导并组织学生开展各项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教育活动、文体活动、职业技能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礼仪活动等,在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思想,使养成教育被学生广泛认知和理解,进而自觉培养优良习惯,提升职业素质。
4.3.1主题教育活动
学校可以结合重要历史机遇和重大历史事件深入开展养成教育。可以在“五四”、“七一”、“十一”等期间,不失时机地开展各种形式常规性的纪念活动,如师生接力赛、一二・九长跑等,对学生进行道德养成主题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农村、福利院、敬老院等地进行体验活动,送去爱心,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同时,可以抓住国家重大事件,比如在奥运会、亚运会、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等事件发生时,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活动,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情感体验和道德体验的内化,培养学生立足校园、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精神,使广大学生在捐助灾区、奉献爱心的同时,学会团结、友爱、互助,以亲身体验来促进良好道德素质的养成。
4.3.2文艺活动
空乘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多才多艺的特点,学校应大力开展较高层次的文艺活动,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让学生们自己策划、排练、演出,发挥她们的聪明才智,老师适当的给予指导和鼓励。可以开展迎新晚会、毕业生晚会、新生歌手大赛、新生才艺大赛、校园文化艺术节、诗歌朗诵赛等活动。通过这些文艺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她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增长知识,增强求知欲和创造能力。
4.3.3体育活动
航空公司对空乘人员,尤其是男生的体能要求较高,这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加强体能锻炼,多参加体育运动,全面提升体能,提高适应能力,培养良好的精神状态,以符合航空公司的选拔标准。学校可以以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举办各类体育比赛,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其中得到锻炼,使运动成为一种习惯。
4.3.4职业技能竞赛活动
围绕空乘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规划,开展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如:制服明星评选、健康空姐比赛、民航知识竞赛及空乘技能大赛等,让学生自主酝酿、规划、组织、举行并评比,在比赛中设置各种奖项,让学生体验成功,固化养成教育成果。
4.3.5社会实践活动
随着时代的进步,学校不再是孤立的象牙塔,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多,而大学生们也纷纷走出校园涉足社会。部分高校把社会实践活动已纳入教学计划,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教育于一体,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工学结合的一种比较现实、有效的途径[3]。针对空乘专业的特点,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到酒店、饭店、快餐业、银行、保险公司等服务行业实习,加强学生的服务职业道德修养,强化服务意识,感受服务的真正内涵,体验“客我交往”的过程,增强应急处理应变能力,积累服务经验。
4.3.6礼仪活动
空乘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一般都有礼仪课,学生们都受过专业的礼仪培训,形象好、气质佳,非常适合在院校的各项活动中承担礼仪工作,也可以把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学以致用。如负责会场引领、接待,会议接待,开幕式,颁奖典礼,签约仪式,剪彩等各种场合的礼仪工作。通过参加礼仪活动,学生可以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增加面试经验,增强亲和力,提升职业素质。
5.结束语
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是空乘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既是技能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我们将继续对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进行探索与创新,不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寻求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只有不断完善空乘专业职业素养养成教育,才能实现该专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贺利中,连福鑫.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研究的梳理[J].当代青年研究,2008,(11):56-60.
[2] 孙兰英,郝晓锋,吕慧.某高校空乘专业大学生人格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2):1153-115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28-02
我国目前有20所高等院校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亚洲之外鲜有高校设立空中乘务专业。因此有关空中乘务方向的人才培养的研究主要出现在国内期刊上。黄晨[1]运用SWOT分析,对空中乘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给出了设计方案,对如何落实新兴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师资建设、课程体系、实习实训等方面相应的对策建议。常静[2]从民航人才需求与学校教学实际出发提出“3―3―4”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行业导向下的专业实践为特征,实行3个培养阶段和3个发展阶段,坚持语言学习、传统文化学习、身体形象训练、艺术特长发展等4年不断线。但是,由于目前我国民航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行业对空中乘务人员的需求逐年上升,因此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就业率在近些年都处于较高的水平。这就导致了相关院校几乎没有考虑该专业学生在未来职业转型的问题。同时,国内外对空乘人员职业转型与高校所受教育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的。本研究将从长期职业规划的角度,结合用人单位和空乘人员的视角,对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课程设计进行完善。
一、我国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商务、旅游等出行需求迅速增长,国际交流也越来越频繁。根据民航业的强国发展战略目标,本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民航发展的重要时期。现代民航的发展需要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空中乘务人员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欢迎各种力量参与兴办与民航相关的教育事业,鼓励各类普通高校开设民航专业,支持建设与民航实习实训有关的培训基地。
我国很多院校首先创办的是专科层次的空中乘务专业。随着民航业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整个行业对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3年,南昌航空大学音乐学院创办了全国首个设置于表演专业之下的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2004年,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首次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6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首次在播音主持艺术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2009年,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在音乐专业下开设了空中乘务方向。
二、开展职业规划的必要性
199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制订了《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大纲为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2007年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从加强领导、列入教学计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落实经费保障五个方面[3],为实施职业规划教学做了充分的制度保障。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工作还仅仅停留在就业指导阶段,其中大部分就业指导课程是在毕业生找工作之前开展,引导大学生准确看待形势,客观评价自己,建立准确的择业观。
在空乘方向学生的在校培养过程中,相关院校的教学工作主要围绕的是如何使这些学生掌握航空服务的技能,理解并接受航空服务的理念。不管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高校都还未能将航空服务专业学生的长期职业规划纳入学科建设之中――课程设计和培养目标仅仅指向作为唯一职业选择的空中乘务。从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空中乘务方向的学生实际就业率远高于所在院校的平均水平,在乐观的就业环境下,教育者容易忽视对空中乘务方向学生长期职业规划的考虑[4]。
三、课程设置的完善
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大潮中,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怎样有步骤地提高个人综合素质,适应并满足社会需求,就需要重视职业规划教育,尤其是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学生需要在充分认识职业生涯发展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拟定为了实现每个阶段的目标而设置的学习计划或行动方案,包括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确定目标、制订计划这四个环节的不断循环。依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下文简称为《意见》),关于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中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5]。
当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乏一定的系统性。高校应该认识到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不是毕业前的几次就业辅导可以完成的。相关院校的首要任务是构建起完整的关于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同时,传统的就业指导教学以课堂老师讲授为主,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高校应该注重调动大学生探究的“内省”过程。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下,以师生互动交流为主,通过小组讨论、团体活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环节,促进学生自我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因此,以《意见》精神为指导,以学生长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为导向,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学课程的设置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完善。
1.从学生入校时就逐步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首先向学生介绍有关职业规划的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尽早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以及学校关于职业规划的整体教学计划。通过这些基础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的意义,及时建立起职业规划的意识。接着,应该帮助学生开展自我认知,一般包括认识自己的性格特征、优势和劣势、价值观等方面。自我认知是进行职业规划的起点,在此基础上,学生才有可能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择业倾向和职业目标等。
2.除了认识自己,还需要认识环境,一般包括对了解所学的专业、了解未来可能从事的行业、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特别需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可以通过增加相关的讲座,邀请行业内的相关人员来介绍有关民航运输的发展近况、航空服务的职业要求等。
3.在了解了自己将会从本专业中学习到什么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之后,学生需要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安排后续的在校学习。很多学校都为大二的学生提供了辅修第二专业的机会,因此,建议相关院校将关于职业规划教育的以上三个环节安排在学生大一阶段完成。
4.在学生树立了职业规划的意识,明确了长期职业发展的目标之后,学生就要制订行动计划。不论想要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充分利用在校时间,积累与之相关的知识。除了辅修机会,学校还应该提供覆盖众多领域的选修课,鼓励学生更多地选择不同专业的课程,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在制订学习计划的阶段,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对计划的反馈与评价工作,协助学生不断地修正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针对空中乘务分向的本科教育,全新的职业规划课程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建立职业规划的意识;二是掌握职业规划的方法。具体课程设计见表1。当然,完整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应该包括对个别学生的单独辅导和交流。
四、结语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思想引领下,不断融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并结合中国实际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概括起来就是以文化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规划教育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职业规划、建立自我规划的意识、提升自我规划的能力,使得空中乘务方向的本科教育有别于专科教育,使得学生的就业选择更加丰富、就业过程更加顺利。
参考文献:
[1]黄晨.天津交通职业学院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常静.本科艺术类空乘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4):98-101.
高职英语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高等英语教育,旨在训练其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语言交际能力和应对各种涉外局面的语言应用能力,高职英语强调语言的实用性。而语言的学习需要真实化的情境,让学习者能结合语言与生活经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很自然地渐次增进语言的运用能力,作为高职英语教师,这也就要求我们在顺应当今的教育趋势的同时,更应该合理优化高职英语教学。
近年来,电脑多媒体网络技术迅速发展,在无法让学生亲身经历语言情境的情形下,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学习语言,成为一种最佳途径。
1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的必然性
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强调学生应于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之中去获取间接经验,教学应有意识地使学生通过经验的习得逐步实现策略的获取,从经验层面的能力升华为策略层面的能力。这一习得与获取的过程,与工作过程及工作过程知识紧密相关,这正是当前职业教育的教学中必须关注的目标与内容。自然,这对于我们作为高职学校任教的英语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而要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所需要的人才,则必须根据当今职业教育的要求,在英语教学中因材施教,实施顺应职业教育及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
为适应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的基础上探索开展课堂教学新模式,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长处,在英语教学中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之与传统课堂教学科学整合,合理利用各自的优势,以求实现优化高职英语教学的目的。
2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的意义
多媒体网络技术集合了幻灯片、电视、电影、录像、录音等元素,融合图、文、声、像为一体,动静结合,突出了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新型课堂特点。它能够以最简洁的方式把课程中的基本概念、重要原理、基本方法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传授给学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发现能力、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对传统教与学的方法起到了补充、发展和优化作用。
高职英语教学中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使教学进入视听化的时代,充分提供具体、动态、有声且互动性的语言环境,使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由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的功能,这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英语教学更富有生命力,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多媒体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丰富了教学内容,具有涵盖内容广泛等特点,以“高密度”、“快节奏”的方式在课堂呈现较大的信息量,加快学生的反馈速度,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其随机性、灵活性、信息多维性和具体化的展现方式,把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可听的动感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场景,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授《空乘英语》课程时,针对空乘专业的同学的专业特点和需要,收集相关的图像、视频、录音材料等素材,丰富了课栏内容,生动的展现了课程内容,也更生动的从多种感官渠道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接收。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优化了课堂,而且为学习程度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学生既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学习巩固课堂知识,又可以根据能力,拓宽学习范围,更适合于高职学生的需要,给与学生更大的学习主动权,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与同学分享课后的复习及课前预习,如文化背景知识、学习参考资料、图片等,也可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自主听、说训练,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3 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促使教师提高自身的素质
多媒体教学体现了当今社会科学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应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既给教师们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了挑战。多媒体具备了许多独特的功能,更具备了广泛应用于教学的潜能。但如同任何其他工具一样,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学科,只有经过适当的教学设计与合理开发,才能充分的发挥其潜能。更明确的说,多媒体运用的成功与否,依赖于能否有效地结合相关的教学理论和实践,切实地发挥多媒体的特质。为了更好地管理课堂教学并兼顾知识的传授,用好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这也要求英语教师必须抛弃陈规,放开视野,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多媒体网络技术、课件制作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推动和促进高职英语教学。同时在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同时,又要求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学会处理度和量的关系。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忽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影响上课的效果。在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不能让学生被不停切换的幻灯片剥夺了思考时间,从而产生厌倦和疲劳感,特别是让基础差的同学茫然无措,增加了畏难心理,适得其反。
总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多媒体网络技术应用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具备自身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一味依赖多媒体教学而忽视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所具有的优点也是不可取的。只有融合多媒体教学和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加)w.f麦基著语言教学分析[m]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盛炎著语言教学原理[m]重庆出版社,1989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民族院校毕业生就业的SWOT分析
中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发展述评
历史变迁中的加拿大印第安人教育的演变
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思考
引领民族发展:新时期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诉求
少数民族免费师范生教育的困境与思考
论哲学视野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几个问题
法治精神与大学生法治教育问题初探
加强高校公寓安全管理建设和谐校园
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政策及新机制建设探究
蒙古民间文学课教材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关于高校蒙汉双语专业汉字教学的若干思考
英汉写作实践共同体中的多重认同建构
多模态英语语音能力测评研究设计初探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者对教师角色的期待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视阈下青少年幸福感培育
韩剧对朝鲜族青少年民族认同感的影响研究
基于部件法的蒙古族预科生汉字书写教学
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信仰危机现象及干预措施
近十年来国内民族教育实证研究成果述评
论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高校世界古代史课堂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
论质性研究的本质及其对民族教育研究的启示
论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的优化
MOOC教育质量的理论探究——以高等教育大众化为视角
基于协同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
从藏汉双语教师多媒体教学问题透视教师知识建构策略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实践教学问题及其改进措施
高校民族团结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的关系研究
建国初期的内蒙古中小学民族团结教育政策研究
新时期我国朝鲜族三语教育政策及教育现状研究
边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路径探析
新时期蒙古语授课专业大学新生思想状况调查与研究
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的应用与研究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抄袭方式及预防对策研究
基于信息技术与军事理论课程整合现状和对策的研究
文化资本理论对少数民族学校教育研究的适切性
美国“服务学习”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价值探析
地方政府履行高等教育职责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论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系统化、结构化
民族高校法学预科阶段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地方经济结构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向性作用
内蒙古地区高职高专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调查与研究
旅游、空乘应用性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践行探析
民族地区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飞机租赁;风险;特征
一、飞机租赁的一般理论及主要形式
飞机租赁,也称航空器租赁,是指出租人在一定时期内把飞机提供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按照租赁合同向出租人定期支付租金。出租人拥有飞机的所有权,承租人拥有飞机的使用权。
从租赁的范围上可分为干租和湿租。所谓干租是指仅租赁飞机的使用权。而湿租是指航空公司不仅要提供租赁的飞机,而且还要提供相应的机上的机组人员、空乘人员及机务维修人员,从而提供飞行服务。从出租人的资金来源及付款对象,可分为转租和售后回租转租赁。转租,指的是出租人从另一家租赁公司或航空公司租赁飞机后,将飞机再D租给承租使用人的一种交易。售后回租,指的是由航空公司首先将自己的飞机出售给融资租赁公司(出租人),再由租赁公司将飞机出租。从性质上可分为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融资租赁是指承租人从租赁公司租得自己所需要使用的飞机,按期支付租金的交易方式。经营租赁,是指出租人根据市场需要选择通用性较强的飞机,供承租人(航空公司)选择租用的租赁方式。
二、飞机租赁的特征
(一)飞机租赁的国内外现状
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和韩国是国际租赁业的五大强国,其中美国金融租赁市场规模近2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的30%,并以40%的份额在国际租赁业中独占鳌头。
经过5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形成了门类齐全、产品多样,具有航空科研、试验、生产制造能力的航空体系,并成为世界上第四个生产出干线客机的国家(其余三个为美国、欧盟和俄罗斯)。但在航空租赁业方面,还只是刚刚起步。国内银行和航空企业无法占有飞机的第一所有权,而且大多数飞机都需由国内银行对外方提供担保。因此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的飞机租赁市场,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国有或合资的航空租赁公司。
(二)飞机租赁的功能
飞机租赁的出现使航空公司拥有更多融资渠道的选择。在省去巨额购机费用的同时,航空公司只要按时支付租金就可以获得飞机的使用权,不仅提升了运力,也能缓解对购机资金的需求。同时,也是对国内飞机制造业的发展产生源生动力。租赁具有一定的促销作用,若能借鉴国外航空器租赁的先进经验,结合国家相关的航空产业扶持政策,培育和发展民航、货运、航空快递、旅游、商务等不同市场,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便能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抢占国内支线飞机市场。飞机租赁还有助于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同时降低航空公司使用飞机的成本,从而也就提高了航空公司对飞机的需求数量。
1.我国飞机租赁的风险分析
市场风险是航空公司面临的飞机融资租赁中最为重要的风险之一。对市场风险的分析应从外部环境对航空公司的影响,如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前景来分析。就航空公司而言,其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三大方面:一是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各航空公司的价格发生变化,降低了盈利的能力;二是全球经济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对航空市场的影响;三是航材市场、航空燃油价格等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航空公司成本增加。
另外,在航空租赁的制度保障方面,我国融资租赁的相关法律制度尚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一是尽管我国目前有一些较完善的法规,如《担保法》和《航空法》,但这些法规缺乏详细的实施细则来针对融资租赁业务的运作和实施进行解释和;;二是我国目前还不是《日内瓦飞机权利国际承认公约》的当事国,国内法律制度与国际公约内容无法对接,在国际租赁活动中,这将不利于我国航空公司在飞机租赁过程中的对外融资;三是我国的航空公司在融资租赁过程中需要到国际市场上进行融资时,由于国内法规与国际惯例的差距,造成国际融资贷款人总是担心其权利能否得到保障,国际融资贷款人往往会额外提出一些限制条件和要求以保护其自身的利益。
同时,我国飞机租赁中还存在例如利率风险、税务风险、飞机租赁残值风险等,再加上航空公司内部缺乏风险管理意识,我国的飞机租赁业还存在业务上的瓶颈。现代飞机融资租赁作为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和交易方式,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高文化、高素质。但是部分航空公司并没有对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员工进行过专业系统的培训,造成他们缺乏融资风险管理、金融、保险等知识,又对市场信息掌握不够,对融资渠道调查不够,欠缺合理的调研、考察融资租赁设备的生产能力和性能。专门人才的缺乏给航空公司融资租赁飞机业务埋下安全隐患。
三、改善飞机租赁业发展现状
首先,要改善飞机租赁业的环境应加快立法与相关经营规则制定。主要涉及经济法律、税法、财政和会计法中有关租赁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对税法和会计法,涉及航空租赁方面的条款,修改执行细则。为融资租赁市场的规范与发展创造良好的促进的法律环境。同时,还应该简化审批手续、降低外汇管制门槛。迫切需要国家能简化审批程序,如将飞机引进批文和外债批文审批合并处理、减少对外付汇的审批等。
当然,大力培养租赁专业复合型人才也是当务之急。飞机融资租赁不仅是资金密集型,还是智力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业务。需要高素质的人才,要求具备金融、保险、信托、法律、国际贸易、税收、财务会计以及飞机性能等领域的专业知识。
总之,有重点改进市场环境,发展航空租赁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对于推进航空运输业的大发展,对于重振航空制造业,对于金融服务业的全面发展。对于多角度的内需挖掘意义重大,机不可失。
参考文献:
[1]王婷婷.飞机融资租赁发展分析[D].硕士学位论文,16
[2]吴永良.我国民航业飞机租赁模式研[D].硕士学位论文
现代性思想是当今社会各界所共同研究的一个具有全球性的重要话题。它在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都有极高的出现频率。作为现代性理论中的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包含着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而信任关系在现代性思想中则处于非常重要的核心地位。因此对吉登斯信任观点的掌握和理论框架的梳理则显得尤为重要。
一、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现代社会是一个纷繁复杂且不断发展变化的有机结合体。随着时代的不断转变,各类学术术语多得让人目眩。它们的出现也明显的与一种新的社会体系相关联,因此通常是在已有的术语前加上“后”字组成。这些术语中的绝大部分都是用来表明,这个社会即将终结之前所处的先前状态。而吉登斯认为,在世纪即将终结时,我们不是进入后现代性时期,而是进入要进入“盛期现代性”的时期。现代性的后果在这个时期,变得前所未有地激剧化和普通化。于是,关于现代性,吉登斯将其表述为“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这将现代性与一个时间段和一个最初的地理位置联系起来,但是到目前为止,它的那些主要特性却还仍然在黑箱之中藏而未露。”豍可以看出,吉登斯对现代性的分析,是建立在非连续的历史观和多元制度上来解释现代社会的一种较为宏大的分析。
(一)非连续的历史观思想
非连续的历史观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前提条件和保证。这种历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以某些“断裂”为标志的,根本不存在一条平滑的发展曲线。吉登斯主张的历史观思想是具有非连续性的,强调现代社会不是按照某一规律逐渐产生形成的,而是一种与之前各类传统社会有着巨大差异的新型社会。现代性社会与传统的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在各个方面都是断裂的。这种断裂就是非连续的历史观思想,也是现代性的基本特性。它意指现代社会在社会制度及其形式上是传统社会所无法比拟的。然而断裂并不是完全割裂现代与传统,只是强调现代性与传统的差异。吉登斯认为洞悉现代性的关键在于分析和理解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性,其非连续的历史观思想也并非否认对人类社会的认识是具有历史规律可循的。
(二)多元的制度性维度
现代性的制度性维度是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一个重要的独特理论。“多元制度分析”是吉登斯对现代社会理解和解释的方法论。在以往的社会学理论中更注重的是“一元制度分析”,认为符合现代社会本质特点的决定性动力是现代社会变迁中的某一种制度因素。正是这种因素引发了现代社会的其他方面的变化。但是,吉登斯并不认同这种观念。他指出:多种相互联系又互不相同、不可化约的制度性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成了现代性社会的转型,所以现代性具有多种制度特征,并且也不能说哪种特征是根本的,哪种特征是派生的。具体说来,现代性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制度性特征,即现代性的四个维度:一是资本主义。相对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的关注,他更倾向于把资本主义视为一种企业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形式豎;二是工业主义。工业主义的制度性维度是对现代社会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描述。工业主义的主要特征是以现代机器生产为主导,并伴随着大量不可再生能源消耗的生产过程。三是监控。吉登斯认为:“权力是实现某种结果的能力”权力存在于一定的支配结构当中,并且必须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得以实施,这种媒介就是“资源”,即配置性资源和权威性资源。四是军事力量。吉登斯指出军事力量是影响现代性发展的独立变量之一,即民族国家在自己的疆域内垄断军事暴力手段,这是现代社会的典型形态,而此前传统社会的文明形式没有做到。
二、由传统社会的信任关系到现代社会的信任关系
所谓信任指的是信任指的是相互承诺及其合理期待,它所标识的不只是个体间私人交往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共生共在的存在范型。豏信任关系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其维系的条件随着现代性的发展而改变。
(一)传统社会信任关系的维系
在传统社会,信任关系的维系是以地域性的生存条件和风险交织在一起为基础建立的。这种传统的地域性信任关系的建立具体体现在四种关系之上:一是建立在亲缘的关系上。在传统社会中,亲缘关系一直充当着人类信任关系的媒介,长久以来为人类构建起亲密而稳固的关系网络。二是建立在地域性社区上。在传统社会,具有地域性的社区通常是人们居住的地方。人们在这种时间上高度凝固、空间上低度延伸的居住地域中建立和维系各类社会关系。三是建立在宗教式的世界观上。宗教生活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它不仅为个人和社会提供了最终的解释,而且还使人们的内心深处获得一种安全和抚慰的感觉,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树立起神圣化的壮丽和辉煌。豐四是建立在传统习俗上。信任关系是建立在传统社会习俗的基础上。传统习俗将历史事件、当下生活以及未来发展串连起来,为人们所遵从和践行,从而成为人们建立和维系信任关系赖以生存的源泉。
(二)现代社会信任关系的转变
随着社会现代性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这些变革使人们对地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弱,使信任关系也随之逐渐由“地域性”转变成为“脱域性”。这种脱域指的是:社会关系从彼此互动的地域性关联中,从通过对不确定的时间的无限穿越而被重构的关联中“脱离出来”。豑在各种脱域制度将地区化的实践与全球化的社会关系连接在一起,组织着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人们在这种生活中,建立起和维系着信任关系。吉登斯称这种具有现代性的信任是“所有的脱域机制都与再嵌入之行动的情境发生互动,它要么维护损害这些情境;非当面承诺也以与此相似的两种可能的方式与情境发生关联。”
具有现代性的信任关系与传统的信任关系相比,一是将传统的亲缘关系转变成为一种纯粹的关系,即:“一种随时可以中断的社会关系,只有当它能够为每一个个体提供充分的心理回报的时候,这种关系才能得以维持”豓;二是摆脱了地理因素的束缚,由具有“地域性”的信任关系转变为具有“脱域性”的信任关系;三是将人们从对自然生命的信任转变为对抽象符号和科学技术的信任。
三、现代性信任关系的建立和维系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现代性的信任关系是以象征符号和专家系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在转瞬即逝的交往过程中建立的信任关系,而另一种是由本体性安全所产生的信任关系。
(一)由相对短暂的互动式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信任关系
在现代生活中有一种现象我们随处可见,即许多人把大量的精力都花费在与陌生人打交道上。这种互动形式的交往方式被称为转瞬即逝的交往形式。这种转瞬即逝的交往形式又分成两类情况:
一类是构成日常生活的、种种彼此相遇的,是被霍夫曼称之为“世俗的不经意”的情况。这种现象要求显示这种不经意的人具有复杂而高度熟练的自我管理能力。豔如在街道上,从两人目光相遇到擦肩而过。它是表示被称之为礼貌的疏远的刻意控制,双方彼此短短的一瞥表示承认对方不仅是一个主体行动者,而且也可能会彼此相识。在捕捉对方目光的瞬间,伴随的是一种不带敌意的含蓄态度用吉登斯的话说“世俗的不经意是类似‘背景音乐’类的信任:它不是一种随意选择的声音,而是受到严格限定与控制的社会节奏。它具有霍夫曼所说的‘无焦点互动’的特征。”豖
另一类是因为其本身的特性中渗透了业已确立的专业知识的可信性、职业道德准则、甚至是个人的品行,从而建立起的信任。如:即使是第一次见面,空姐训练有素的随和与笑容,仍然可以打消乘客内心存在的疑虑,并建立起信任的关系。由于信任的对象和原因不同,这类信任又可以被划分为两种:
一是对专家系统、专业人士掌握和操作知识的信任。其实,这种信任也是对其专业的相关科学知识的信任。这是由于长期以来,科学始终保持着可以信赖的形象,使人们对这种知识和个门专业化技术滋生出一种尊重的态度。当然,专业知识和专家之间也存在着一个区别:专家由于忽视或曲解了所掌握的知识而致使错误的发生。此外,对于偶然事件而言,没有什么技术能极端精确,也没有哪门专业能够包罗万象到让偶然和厄运的因素完全不起作用。因此,必须特别仔细地拟定并保护这种信任的标准,依托职业道德及法律为其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