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0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小学美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一)师生一起来制定个性化教学的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教材的特点,我具体从课堂教学中入手,和学生一起制定了教学弹性目标,具体分为三层:
普通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发展性目标。
普通性目标:增加对周围环境的审美认识;在纸、卡纸上,用几种方法,如铅笔、水彩笔、粉笔进行绘画练习;利用绘画、拼贴、组合进行艺术实践。
提高性目标:欣赏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学生能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
发展性目标:学生能初步了解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文化价值,能进一步提高绘画表现能力和设计制作能力。这三个目标适合全体学生,哪一个目标则由学生自主选择,但基础目标必须全体完成。
(二)确定了个性化教学的内容
坚持学生自主选择与教师引领相结合的原则。我在实践的课堂教学中概括出了个性化教学的思路:营造一种积极的,崇尚不同的心理态势(作业赏析,优秀或失败作品评价)——激发学生对学生内容的审美关注,并展开和挖掘自己的个人感受(各种感受想法的交流、启发、强化)——选择自己喜爱的形式加以表现(有个人意味和痕迹形式的表现)——个性倾向明显的课堂作业。
(三)运用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互相结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提供了不同的指导,一方面创造一定的学习条件,运用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允许学生在课堂上选择适合自我学习习惯的学习方法,如蜡笔画和手工制作的学习方法就不同,教师进行了不同的指导,而学生也有自我的选择,可以自我探索学习、同学相互讨论学习、请教老师讲解后学习和请教同学示范后学习等等方式。
(四)开展了对美术作业的个性化评价
个性化教学的评价,从本质上说应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我着力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评价标准的制定。
以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个性和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不同的学生作品有不同的标准,不强求统一。但考虑到国家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人格平等性,我在广泛征求专家、教师、家长、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分三个维度(国家规定的知识技能、学习过程的方法与策略、个体获得的情感与价值观),两个层面(参与程度、努力程度)制定了基础性标准与发展性标准,强调以学生自我为评价主体,同伴、家长、教师的评价为学生的自我评价服务。
(2)评价方式的展开。
1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差异评价”。我从学生作品(常规与创新)方面对学生作品过程性自我差异评价,让学生能善于发现自己进步。
2采用“他人参照”标准,引导学生正确评价他人作品。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我还十分注重他人评价的运用,以便增强评价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二、探索后取得的课堂教学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在有关专家的关心指导下,经过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
1.美术课堂中小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为了了解学生在美术课堂中个性化教学的发展状况,从学习需求、自主设计、自主评价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调查,结果如下:学生在学习需求、自主设计、自主评价三个方面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对学生健康个性养成具有良性的影响。我深刻感受到:课堂的美术个性化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一个有益的切入口。它帮助了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认识自己的美术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
3、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课堂中把“主人”的地位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在学习中学会了自主,也唤醒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不仅学校要提高对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视,小学美术教师也要提高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视。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全面发展为学校发展策略,培养全能型人才,制订合理科学的课程安排计划;小学美术教师应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小学美术欣赏课堂的教学,端正自身的教学态度,以培养美术艺术人才为教学重任,促进美术欣赏教学效率健康有效地提高。
2.提高小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小学美术教师应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小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程的兴趣与热情。应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将教材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可以有效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美术欣赏课堂内容积极性的教学方案。
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教师应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摒弃,实现教学模式多样化,提高小学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施教水平。同时,小学美术教师应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美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与美术思维能力。小学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美术欣赏教学,如在教学《淅沥的小雨》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让学生关注近段时间下雨的情况,认真观察下雨的场景,包括雨的大小、雨的方向、有无风、雨落下后去哪里了、雨中人们的神情及动作,着重强调学生细心观察雨中人物的动态与周围事物的动态。通过这样的课前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受生活的美,提高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学生通过结合实际生活感受可以将想象中的与实际中的雨形象地绘画出来。
4.运用适当的组织形式教学
我国根据美术欣赏教学自身的特殊性、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组织形式分为现场课、随堂欣赏课和专题欣赏课。现场课是一种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如可带领学生到美术展览馆或画廊等地方欣赏美术作品,也可以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寻找大自然的美;随堂欣赏课是指在工艺课业与绘画中进行穿插的欣赏教学,提倡学生自由发挥,挖掘出不同的欣赏角度与观点;专题欣赏课是通过统一拟定一个专题,并就该专题展开探讨。
比如,我在设计五年级的《邮票设计》这一课中,搜集、制作不同年代、不同形式的邮票欣赏资料,每张邮票有整体和局部的欣赏,以及邮票的设计构思,每张邮票有不同的动画转换,并配以优美的音乐,学生可以自己点击,了解邮票的历史背景。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静止状态下的形态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至于欣赏美术的其他门类,如雕塑、工艺美术等,同样是丰富而生动的。
多媒体光盘资料容量大,选择性强,在学校里能用极少的空间建立一个美术欣赏图书室。电脑多媒体教学演示直观、生动、形象,图形、文字、声音相结合,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打破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