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用心理学结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
近十年来,应用心理学专业在我国多所高校包括不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得到迅速发展,然而有调查显示,该专业学生认为本专业存在课程设置欠合理、理论联系实践少、实验少、教学手段较单一等不足,特别是“缺乏实践,缺乏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被认为是当前心理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最近对207名在校学生的专题调研中也发现,学生对实践教学环节表示了较为强烈的愿望!根据以往的调研和我们的体会,不少地方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长期主要存在如下不足:一是专业教育理论教学偏多,实践教学偏少;二是实践教学模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性,实践教学系统性、针对性不强;三是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亟需具有理论知识深厚、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四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这方面突出表现为传统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基地偏重学校心理教育,难以适应多样化的发展需求,亟需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灵活机动的实践教学基地;五是实践环节与实际应用缺乏有机联系;六是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共享程度较低。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内容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在心理学教学中,应该始终把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健康教育等实践紧密结合。心理学要与不同个体、不同群体、不同文化等密切结合才会有生命力。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展学生的知识面等都大有裨益。应用心理学实践教学体系应适应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专业学习的需要,注重分层、多样化、立体化协调发展,以利于培养培养应用心理学专业复合型人才。
(一)实践教学目标建构的层次化、多元化
根据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应有不同取向的实践教学目标,可以在不同教学阶段进行多样化的单项能力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职业素质培养;或毕业、就业前的上岗前培训、技能提高培养等。在实践教学目标层次上,应使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体现出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过程:
1.认识实践
认识实践的课程主要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实践的目的是对专业知识进行认知,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感性认识;实践方式有教师讲解、课堂演示、实验演示、软件仿真模拟,进行课堂讨论,参观见习与实习、考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参观等。还可在假期安排集中实践,如心理学调查等。
2.模拟实践
模拟实践的目的在于配合专业课的课程实习,促进专业学习,为校外实践奠定基础。模拟实践主要利用校内实践场所,如心理学实验室、多媒体教室、心理咨询室等,进行模拟心理咨询、普通话实践训练、人际交往训练等。
3.专业综合实践
专业实践的目的以形成和提升专业能力与素质为主。校内专业实践主要是在中、高年级进行综合性专业训练,如在心理实验、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广告与营销心理学等课程中的综合性项目中,学生综合运用实验、测量、访谈、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方法进行专业实践;校外专业实践主要是专业实习,时间至少8周以上,最好实施轮岗实习。
4.研究实践
研究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实践教学中,指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是学生在辅导教师的指导下,以完成课题研究为动力,经历选题、搜集资料、选择方法、研究设计、组织实施、分析结果、提炼观点、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的实践过程。研究实践的目的以展示能力、拓展能力为主。研究实践应提倡选用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
研究实践应注意处理好一般要求与提高层次的关系:如对于那些有较强的专业兴趣、专业基础较好的学生,根据学生专业学习的特点,在自愿的基础上试行导师制度,师生结对,具体指导。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创业大赛”等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同时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习惯、专业意识、思想行为等多方面进行指导。要使各个不同层次上都有指导教师参与对学生的指导工作。本专业这方面近年来每年均有10余位学生的项目获得大学生挑战杯校级立项。
(二)实践课程设计的系列化与实践教学项目设计的多元化
实践课程设计主要是在某一门专业基础或专业课内安排系列实践教学学时或专用周,这些课程主要有心理测量、实验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学校心理学、行为矫正、心理学研究方法、广告与消费心理学等。课程设计的选题尽量来自于社会的实际需要,使课程具有真实性,从而使结果具有实用性;课程设计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要根据现有学生已学的知识结构情况而定,并使课程设计题目层层深入,形成系列,从而来系统地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项目设计除了各种多样化的单项实践教学项目外,可以开展各种综合性实践教学项目。如根据专业情况和实践教学内容对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可以采用“复制型”、“模拟型”:在校内复制、模拟某一实际工作现场,重在模拟职业环境、职业氛围和工作流程,建立与工作现场的设备和工作情景完全相同的实训场所,如学校心理咨询的场景训练等;也可以采用“虚拟环境型”:实训中的学生形成虚拟工作环境,采用案例法、角色扮演法、模拟法等手段开展实训活动,让学生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学校心理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心理学工作者、企业人力资源培训师、企业营销人员等)出现,完成某项虚拟专业任务;还有“混合型”:即进行各种混合型实训项目训练。
(三)建构分层立体化的实践教学环境
1.校内实践教学体系的分层立体化建构
一是实验室实训课程的实践训练。实验教学是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通过自己主观努力完成的教学过程,它的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是无可替代的。通过实验教学,主要是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基本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意识。心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其实验教学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基本实验技能、基本规律验证等)、专业综合实验(现代心理实验技能、专题实验等)以及研究性实验(心理学规律的探讨与研发工作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具体如开设SPSS与心理统计、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认知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技巧等实验实训类课程,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目前心理学实验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是在实验操作台上通过机械和手工完成的实验,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它们各有功用,二者配合使用,可以相得益彰。然而实验教学应该避免完全以计算机软件系统模拟和代替传统的仪器操作的趋向,以利于培养学生整个实验的操作能力以及创造性研究实验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实验室的开放,要将实验室的所有实验项目对所有学生进行开放,对不同实验课程设立不同的实验教学计划,建立网上选课的机制,设立相关值班制度,充分给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二是开设应用技能课程。这方面课程主要在校内通过校内实训场所(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实验室、团体心理训练室等)的课堂教学进行。以该专业学校心理教育方向课程为例,应用技能课程要围绕“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课程与教育”和“心理测评及应用”三大实践技能展开,以便完成对服务对象心理“了解”、“发展”和“补救”的任务。在应用技能课程教学中,可以广泛使用案例教学,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以案例情节为线索,自觉进入案例现场,充当其中角色,独立思考,独立决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相应的实践技能。
三是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撰写与研究。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要求学生综合性地应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自主研究与探索。特别是教学计划中,第八学期最主要的教学工作就是指导学生撰写学位论文,这不仅是对过去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总结凝练的过程,更是对学生综合科研实践技能的检阅与提升的过程。
2.校外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分层、多样化建构
主要通过校外见习、实习活动,综合培养及检验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其目标是形成独立而灵活的相关行业的从业能力。这项工作仅仅靠一两个实践教学基地是难以达到效果的。为了保证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校外见习、实习的效果,应形成较为完备的层次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梯队。如以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实践而言,我们适应面向针对不同层次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群体进行相关了的教学实践:一是针对普通心理需求的群体(如普通学校);二是针对一般问题行为群体(如青少年成长特训学校);三是针对严重问题行为群体(如劳教所);四是针对心理障碍与精神疾病群体(如康复医院)。
3.注意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与课外非常规体系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课内常规体系主要是指在教学计划中有系统安排的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包括:一是集中设置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专业课程中的实验、实训环节,如在心理统计、心理测量、心理咨询等课程中增加实践内容,增加运用专业知识从事科学实践和社会实践的机会;二是专业见习、实习、毕业论文及专题性、有组织的系列社会实践。如将专业实习、见习与理论课穿行,让学生参加一些实际的课题研究和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实践中验证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在实践中学得一些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课外非常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积极指导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生社团活动等课外活动,每年组织心理社团成员开展大规模的新生心理素质测量与评价活动;经常举办应用心理学学术沙龙或学生论坛;积极开展青年志愿者心理援助服务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二是定期邀请校外名家和校内专业教师举办一些心理学专题的讲座,如“应用心理学发展前景”、“心理援助知识讲座”等;三是举办“心理剧”、“心理学知识大赛”等比赛,以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竞争意识。四是在校内通过导师制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研究活动,培养创新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创业团队间的合作能力。对于有突出表现者,如各种重大学习竞赛、辩论大赛、演讲大赛、心理剧比赛、知识竞赛中获奖,在正式学术刊物或学术会议上者,经本人申请和学院批准后可酌情代替选修课或实践课对应的学分。五是校外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必须参加的实践活动,包括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种调查与专题研究、案例分析和学生的兼职工作等。对于参与课外工作实践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置奖励学分。通过课外实践环节,拓展个性化教育的空间,保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们指导本专业学生为主体的湘中大学生心理学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了多种富有成效的实践活动(如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特殊教育学校支教活动、四川地震灾区心理援助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该协会荣获“湖南省优秀大学生社团”荣誉称号(2007年)。
4.注意实践教学实体资源与网络资源的协调建构
互联网的兴起,为拓展实践教学实体资源的功能提供了新的平台。如实验室建设可以采用网络化管理,形成了各实验分室―实验室办公室―校园网的三级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建设开放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的运行机制,可以营造不同层次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网上递交报告、下载作业,教师可在网上批阅实验和设计报告、布置作业等;另外将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实验项目、课程设计项目和实习内容都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挂在校园网上,方便学生进行下载。学生的校外实践活动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与教师的教学信息交流、与同学的学习资源共享,这样极大地拓展了实践教学的资源空间与灵活性。
5.注意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协调建构
实践教学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是相辅相成的。如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就业意向或考研方向选择毕业论文的选题,并结合毕业实习进行调研、访谈等,通过使毕业论文、毕业实习与就业意向相联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这项工作与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均相关联。又如实验教学其实既包括实验室实验,也包括实习基地的实践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科研实现一体化,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进行心理学研究的能力和素养。
(四)在实践教学上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的多元化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采用“启发式”教学,不断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手段,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如在实验教学中,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和研究创新实验项目的比例,在实验过程中,分层次提出实验要求,并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在各类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出不同层次、不同设计要求的多个设计项目,加强引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学生必须完成设计文档。在设计指导安排上,学生可自主进入开放实验室,也可通过校园网进行预约,教师在网上进行设计过程的指导。
在教学形式上要注重多样化。如对于综合性实践教学可以采用“产学紧密结合型”,如在实践单位、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实习的毕业前学生,结合工作实际进行专业实践,由学校实践教师和所在单位专业人员人员共同指导实践教学;也可采用“试用型”、“定单型”,对于已经联系就业单位的学生,除结合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产学结合实践教学外,可以与就业单位进行订单式实践教学,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采用“提前就业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单独实习”;“创业型”,对于创业型专业人才,可以提供创业条件,进行创业实践训练。
(五)实践能力评价的多元化
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考核可以由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专家评价、社会评价等不同方面的评价;考核形式可以采用解决实际问题式考核、试卷式考核、小论文形式、口试、答辩、实践小组评议、自己申报与小组评价相结合、专家评价等不同方式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评价。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保障
1.相关政策与行政支持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坚实支撑
这方面包括:学校行政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支持、在仪器供给和维护中的支持、在课程教学方式、大纲和考试设计、立体化教材的编写、学生社团活动的组织等方面赋予教师更多的灵活性和支持、在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为专业分层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等方面的支持等。
2.“双师型”专业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主导力量
建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教师必须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这就要求专职教师在掌握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还要了解和熟练掌握计算机和高等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相关应用性知识和技能,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提高,努力成为“双师型教师”。可通过参加专门的心理学师资培训、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以上证书、主动服务社会、也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一些有心理学应用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兼职来充实师资队伍。目前我们已经形成了一支既能从事心理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又能亲自参与各种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我们现有6位教师拥有国家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有多位教师面向校内外开展了讲座、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多种形式的社会服务。其中有教师如陈杰副教授也在学院和社会上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于2009年获得湖南省优秀教师荣誉。教师在学科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方面也注重突出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取向,有较丰富的相关教学与科研成果。这些成果紧紧围绕当代应用心理学的重要专业方向之一――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为专业办学提供了较为强有力的学科专业保障。教师队伍在服务社会、服务学生方面面向广泛,社会效益显著。
3.积累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的社会资本,注重实训场所建设主体的多元化
校内实训场所建设主要由学校自己投资兴建;也可学校与社会共同投资兴建,引进企业或科研院所在校内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可以利用企业在学校投资实践教学设备为企业做广告宣传等方式。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主体也可多元化,要积极取得政府、有关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医院、劳教所等的支持。
总之,要逐步摸索一条符合学校实际情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积极性的教学方式,并对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机的整合,使实验教学、实习、竞赛、毕业论文等相关环节不再孤立,彼此都能够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到积极作用。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的需求,形成阶梯的立体化培养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均能充分的发挥其个性,得到适合其的培养,并使之均能成为具备高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应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秦素琼,等.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A].李其维.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
[2]任其平,黄警钟.基于能力培养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改革探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9-30.
[3]谢倩,辛勇.构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81-82.
[4] [7]阴山燕.对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2007,(9),819.
[5]谢爱武.关于高师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140.
[6]吕建国.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思路[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33-37.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8-0037-03
记者:王总您好,很荣幸您能接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的采访。众所周知,安人测评自2003年成立以来,在心理测评领域已经有了非常好的口碑和品牌积累,但是今天我看到您的身份是来自“安人心理”(),能否请您介绍一下其中的缘由?
王薇:首先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对安人公司的关注,也注意到了安人测评与安人心理的细微差异。成立于2003年5月15号的安人测评是安人品牌[1]下最早成立的公司。在教育系统中,得到史家小学、北京市十五中学、北京市教育系统人才交流中心等数千所学校及百家机构的青睐。
虽然心理测评受到很多学校及各种人力资源机构的青睐,但我们深刻意识到,安人需要从单纯的“心理测评软件供应商”转变为一个“系统的心理健康产品供应商”。心理测评协助人们理解潜能,而之后如何提升人们的潜能,安人在思考。
请看这样一组数字:全球4亿人患有精神或神经疾患;中国重性精神病人约1600万,占国家医疗支出20%;在中国3.4亿17岁以下的人群中,约3000万人有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在中国60岁以上老人中,AD、VD等患者总数在300万以上。[2]
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收入越来越高,一片阴云却在人们心中越来越挥之不去――钱多了,我们真的就更幸福了吗?为什么某些待遇不错的公司却出现员工不断跳楼的尴尬?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费立鹏教授推算,在中国,每两分钟就有1人自杀身亡,有8人自杀未遂。我国每年有28.省略)首页上这样介绍安人心理:“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提升人类幸福感。”可否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含义?
王薇:这句话听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做到科学、专业,实际上有很多扎实工作要做。
第一,要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在国内已经开始流行,安人在公司成立八周年之际,即将推出一套“安人应用心理学实务手册”,包括安人公司原创的《积极心理学测量手册》、《积极心理学实践入门手册》、安人公司翻译的积极心理学发起人之一塞里格曼的代表作《习得无助》,以及被塞里格曼称为“积极心理学的天才”的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的代表作《积极性如何改变你的生活》等。我们要加强对有实证科学基础的积极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学习、研究与传播。
第二,以心理测量为基础。如何准确评估人的个人优势、人的积极情绪?如何评估学校的心理资本?诸多课题都在探索研究中。安人公司基于在心理测量领域的传统优势,目前,我们正在组织十余位心理学专家共同研究这些课题,期望为产品研发和效果评估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以科技手段为引领。重视互联网、移动互联网[5]与物联网[6]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上述三网的发展将大大降低心理学研究中数据采集、传输及处理等技术上的困难,从而使心理学研究以更有趣的方式融入到日常生活中。举个简单的例子。林伟被同学冤枉,憋了一肚子火,他需要填写一份冗长的问卷以分析出此时他的心理状态吗?不,我想,大家的答案都会是:不需要。林伟可以找一个充气人发泄一下,消消火气,然后坐在一把宽松而舒适的放松椅上,听着动听的音乐,让那个积极、平和的自我被悄然唤醒。此时,他的行为、多项生理指标已经被设备中的传感器记录下来,用以选择最能帮助他放松的音乐,并同时将这些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服务器上。更有趣的是,林伟还可以借助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与其他有类似问题的同辈进行群体分享,交流心得。希望这样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能够融入到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对改善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助益。
记者:从您的介绍中,我们看到了安人对研发的重视。下一步在研发心理健康科技新产品上有什么规划和设想?
王薇:安人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研发。2003年,安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题为《中学生心理档案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的心理档案方面的论文[7]。 2004年,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测试了10万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安人为该项测试提供了“心理健康与人格”等测评指标[8] ;2005年,安人研发了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服务系统。2006年,安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与《中国教育报》举办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第一届十佳企业称号。2007年,安人举办了第一届心理商业机构年会,来自全国各地四十来位心理学商业机构负责人参加了此次年会。2008年,安人发起了5・12地震之后的灾后心理支持项目――华老师,并及时开发了在线心理咨询机器人。2009年,安人研发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心理行为训练体系――幸福课。2010年,安人出版了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团体活动课手册《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
作为研发主导的高科技企业,安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以下两点:
(1)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例如,中国社会心理学副会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时勘教授与中国心理学会学校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教育心理学雷雳教授都一直非常关注并积极支持我们的工作;此外,全国各地的心理学界众多同仁都非常关注和热情帮助安人的成长,安人目前拥有专兼职心理学博士五人,心理学讲师数十人,承担国家教育部社科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多项,保障了安人心理的研发工作。
(2)安人内部对研发的重视。安人公司坚信,改变世界,从改变自己(大脑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开始。安人内部每年都有超过10%的硬性经费投入在研发上。发展至今,安人已经拥有上百项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比如软件著作权、专利、在国际一流期刊与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原创的图书,等等。2010年6月1日~4日,由美国预防科学学会(The Society for Prevention Research)在科罗拉多州丹佛市举办的第18届年会上,安人公司的专家(王等)发表了题为《Online Intervention for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a: the Use of a“Happiness Ledger”》的论文。传统的在线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多是消极心理学导向,同时难以做到朋友之间的相互鼓励。而安人公司基于积极心理学原理开发的幸福账本[9],则充分结合了积极心理学与SNS社区[10]的优势,在会上受到众多专家关注。
记者:感谢您的精彩介绍,也感谢安人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作出的努力。最后,请您谈谈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展望。
王薇:我们认为,积极心理学理念将影响新一代心理学家和心理教师,使他们对心理学的关注从“心理问题咨询”中解放出来,从而投入“让每个孩子生活得更幸福”这样更伟大的目标中去。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发展,将使得心理学研究更加便捷、无缝地融入校园生活、家庭生活,改变孩子们的生活质量。
安人出版的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支撑的团体活动课指南――《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手册》,包含75个团体活动课程,是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的非常实用的操作手册,为教师更好地开展团体辅导与团体咨询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为了帮助一线教师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和方法,安人组织了积极心理学巡讲活动,目前已经进行到第九期,来自全国各地的逾千名中小学骨干心理教师从中受益。安人真心希望能与各界开展更深度的合作。
非常感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为我们提供这个交流平台。在展望未来之际,我希望,为了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强有权之士、有识之士和有志之士的联合,把学校、科研机构、媒体、企业与社会有机整合,共同为提升人类幸福感作出贡献!
(稿件编号:100722010)
注释及参考文献:
[1]安人,始于2003年,专注于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商业应用。以实证研究为依据,依托专业社群,结合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开发并推广新一代脑与心理科技产品。目前,安人正在逐步以创新的方式,推动脑科学与心理学从学术殿堂步入现实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安人公司也逐步从一家公司发展为三家行业领先的专业公司:安人心理、安人脑训练、与安人测评。详细内容见: 省略/
[2]数据参考中科院心理所心理健康实验室成立时的网站与宣传资料:labmh.psych.省略/problems.htm.
[3]数据参考:news.省略/c/2006-09-11/
170410980432.shtml.
[4]文字引自:《论语・宪问第十四》.
[5]移动互联网:是指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相互融合的产物,详细介绍可以参考:baike.省略/view/1168245.htm.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前进的步伐加快,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高校要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人才,就必须重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咨询心理学》课程,由于其是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应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突出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几年来我们积极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了一套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课程改革中的一些做法进行探讨。
一、咨询心理学课程分析
大学课程的开发和创新,必须对课程的性质、特征、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进行分析,明确课程的定位,才能更好地组织好课程的教学,使课程教学收到预期的效果。在高校,多数学生对课程学习缺乏学习目标、兴趣、热情和协作的精神。针对于此,李子建等人认为在高校教学理念中应明确提出课程教学要注重将理论、技术、方法的学习与大学生学习心态的调整、学习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反思等紧密结合。咨询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研究心理咨询的理论、咨询过程及咨询技法的一门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作为一门学科,它以各种心理理论观点为依据,有其系统的理论体系、特色和技法。心理咨询被认为是一门帮助人的科学,心理咨询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要使本课程的学问具有实效性,就不仅仅是学习一些基础的知识和理论,以实践为中心的技能训练和案例的咨询实习,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随着社会变革,社会价值观的急剧变化和多元化,国民心理矛盾和冲突的加剧,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趋向恶化,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问题更不容乐观。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对个人生活质量、家庭幸福、社会和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导致人们对心理咨询服务的需求日益增加。近年来,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发展很快,各类医院、许多大中小学校也都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能胜任这个工作的合格专业人员太少。近年来,我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几乎都分配到了各级学校从事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用人单位在选人时非常强调和重视应聘者的心理咨询临床实践能力。由于我们一直致力于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后很快能胜任工作,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基于对课程的性质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我们将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为: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心理咨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培养学生进行心理诊断、咨询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分析能力、鉴别能力和评判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临床心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和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激发学生研究临床心理学的兴趣,教会学生学会学习。
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用心育人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是科学、是艺术,也是创造性的劳动。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用心授课、用心育人。
1.确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知识观。大学课程教学中首先要做好内容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需从学生知识增长的角度考虑,而知识包括确定性知识和不确定性知识。大学是以知识为操作对象的组织,大学教学既要传播、应用确定性知识,也要探究和发现不确定性知识。当今大学教师要树立科学合理的教学知识观,不能只重视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对不确定性知识的研究,使课程教学体现知识的生成性和丰富性,将探究不确定性知识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把教学当作一门研究活动,要求教师拥有渊博的知识,真正吃透并讲出课程的精髓。所以,授课教师首先要了解本课程在国内外有哪些优秀教材,认真研究和挖掘,形成自己的思想和体系。咨询心理学在我国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教材版本较少。为了上好课,笔者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材料,包括各种教材、图书论文资料和音像资料。在研究基础上经过去粗存精,并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临床心理咨询经验,构建一套实用性、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体系。
2.心里装着学生,用心育人。作为一名教师,心里不仅要装着教学,装着科研,还要装着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教课只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教学作为事业和艺术,植根于对学生深厚的爱,它是感情和感情的共鸣,是心灵与心灵的呼应,是个性对个性的影响。一个优秀的教师,可能会影响一个学生的一生。优秀教师渊博的学识、潇洒的教态、亲切的神情,真诚、认真的态度,宽广的胸怀,成熟的个性,优美的语言,善良的心地,都会让学生感受到不可估量的人格魅力。心理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助人职业,心理咨询的过程是咨询师知识、技能、素质与求助者心理问题和人格全面作用的过程,这要求心理咨询师要具备适宜的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乐于助人之心。心理系的学生,许多毕业后从事的是心理辅导、咨询和教育工作,这就要求他们具有相应的人格特质,比如真诚、善良、热情、乐观、自信、耐心、宽容、乐于助人,有强烈的责任感等。所以在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中,不仅要教知识,培养技能,还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师要以身作则,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业上、生活上、感情上、心理上给予帮助。真正的教学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延伸到课外。教师能给予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但对学生的心灵成长的影响却是无限的。
三、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
1.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不能只传授理论知识,也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以往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师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采取”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听讲;二是仅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的要求。教学要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为此,我们在课程教学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和探索。首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根据不同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咨询心理学课程的教学适合使用的教学模式很多,如“角色扮演”、“小组辩论”、“案例分析”、“咨询模仿”、“行为示范”等。这些教学模式贯彻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较好地实现了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如案例分析的方法让学生接触到丰富的咨询案例,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角色扮演法就是在课堂中模拟咨询场景,让学生分别扮演咨询者、来访者、观察者,演练某项咨询技法。在情境模拟和角色扮演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和亲身的体验,更好掌握心理咨询的方法和技巧。心理咨询是实践性极强的应用型学科,学生只有通过“从做中学”才能真正有所收获。其次,通过调整教与学的关系,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我们在处理教与学的关系中,坚持“三结合”的教学原则,以训练学生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一是启发与思考相结合的原则。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更要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所以教师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思考,学会学习,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教师精讲与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抓住教学中的疑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精辟讲解,深刻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讨论主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通过教师精讲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提升学生理解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师点评与学生讲解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事先选择某些教学内容和问题,布置学生课下查找整理资料,准备好课件,然后再上台演讲,其他学生进行评议和补充,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2.校外实践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场地。心理系的学生基本是在四年级第一学期学校才安排到中学实习40天,实习的内容基本上都是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没有规定进行心理咨询的实践任务。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我们把心理咨询课程教学延伸到课外,在中小学建立校外心理健康实践基地,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在基地学校的咨询室值班接待个案,开展了网络与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实践,教师给以督导。尽管所有这些实践活动都是在课余时间进行的,不占用教学计划中的课堂学习时间,也不计学分,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高,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他们学得真本领的极好机会,同时,在为社会服务中也体现了他们的自我价值。
3.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咨询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不仅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培养研究及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及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除开展传统的课堂教学外,我们还围绕课程学习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如开展与心理健康有关的班会活动、团日活动,深入合作学校开展中小学生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活动,指导中小学教师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以班级活动和社团活动的形式开展面向社会及深入其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另外,组织学生参加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社团组织,并成为该协会主要骨干力量,为全校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和咨询的活动,每年还承担学校心理健康活动月的各项活动工作。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还有效地服务于社会。
总之,咨询心理学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学的任务更是要让学生学会“助人自助”。因此,在咨询心理学的教学中应凸现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Newman F,Couturier L & Scurry J. The future of highereducation:Rhetoric,reality,and the risks of the market(1sted.)[M].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04:53.
[2]李子建,黄显涵.大陆和香港高校课程与教学创新的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1):77.
[3]周守军,郑忠梅.现代大学教学改革:面向不确定性知识[J].中国高教研究,2011,(1):81.
[作者简介]张莉(1963- ),女,重庆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心理学。(重庆 400052)廖全明(1968- ),男,四川营山人,成都师范学院教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四川 成都 61113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35-02
公共心理学课程是高校教师教育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承担着为学生传授教育教学必需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等重任,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生活乐趣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乃至专业课程体系中居于基础的地位。但目前学生普遍反映不愿意听公共心理学课,为了改变学生对公共心理学课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应以实践应用性教学目标为中心,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与题库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以推动学校“教学应用型大学”战略的具体实施。
一、公共心理学教学突出实践应用性改革目标的必要性
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的现实状况不容乐观,学生对课程教学产生的真正效益并不“感冒”,普遍反映课程内容与现实实践严重脱节,学生学、教师教的积极性都不高,实际教学效果离教学要求存有较大差距。造成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现实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课程教学与学生真正关心的现实生活问题、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缺乏必要联系,不能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切实的指导;教学内容偏重于心理学基础知识的简单介绍,忽视相关技能的培养,学生不知道如何将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等。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学习要建立在丰富的个人生活经历和工作经历的基础上,在学生面对新的心理学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实现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转化,这是公共心理学教学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公共心理学教学必须确立新的教学目标,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
从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由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等部分组成,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实践应用性教学目标是传授心理学知识应以“基础”为主,强调“应用性”,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现象、主要概念和主要理论与生活现象和教育现象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了实现公共心理学教学的实践应用性改革目标,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考试方法与试题库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必要的调整。
二、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选择在实现教学目标中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尽管各高校对心理学教学目标描述相近,但所选用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可能不同,在不同时期也会有变化。如长江师范学院曾经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叶奕乾教授主编的公共《心理学》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章志光教授主编的公共《心理学》教材,教师自编的《心理学》教材,还专门建立了心理学题库,但效果总是不太好,讲授内容总是按照从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开始,然后讲认知、情绪、意志和个性的模式,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教师讲起来生搬硬套,课堂气氛沉闷。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教师的参考书籍做了统计,主要有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教授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孟昭兰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等,这反映出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仍然没有脱离普通心理学的结构模式。要改变高校现有公共心理学教学现状,应以实践应用性教学目标为依据,从改革教学内容入手。
首先,在心理学的基础理论部分,要减少对通俗易懂的概念的讲解,增加社会关注较多的热点心理现象的分析。在原来的讲解中,传统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如感觉,要讲、要背,还要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说明。讲完一个概念后,一节课时间已经所剩无几,但学生却感到没有多少收获。其实对感觉等心理现象,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概念,只需稍加提示即可,不需要花整节课的时间讲授。但对于社会关注较多的热点心理现象,如在重庆万州发生的,网络中出现的木子美、兽兽现象等,学生关注较多,社会也较为关注,而且其中蕴涵着非常丰富的心理学规律与知识。这要求我们站在实践应用性的角度上,审视心理学的现状和未来,既保留传统教材内容,又增加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让学生对心理学有基本认识,但又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如可增加心理现象脑成像研究成果、无意识心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问题、情绪对认知和行为的影响与情绪调节、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大5人格”理论等。
其次,要加强对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介绍。不能生搬硬套,要在介绍研究成果时顺便讲授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如跟学生说认识观念会影响情绪,跟学生讲影响学生情绪的认识观念有哪些,学生听起来就可能似懂非懂,感觉好象是教师把一些判断句与一些情绪词语生生扯到了一起。但如果讲研究过程,即使是很通俗简单的介绍,情况也可能要好很多,因为学生可从中理解心理现象的发生机制,听了以后能够对心理现象说出原因。
再次,增加心理活动课的教学内容与比例。心理活动课以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全面优化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等心理素质为主要目标,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保持心理健康。公共心理学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设计相应的活动性教学内容,如在知觉一章中可结合自我知觉设计“认识我自己”“我是谁”等活动,在思维一章中可结合思维类型设计“动手又动脑”等活动,心理活动课内容还可以与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结合起来,通过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认知讨论、游戏活动等形式进行。
最后,要强化应用性的内容,使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介绍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医学心理学、销售心理学等应用领域的研究成果,如行为矫正情绪调节、老年人的行为调适等,这些内容学生感兴趣,可操作性较强。
笔者认为,要搞好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凝练特色,促进高校教学水平上一个新台阶,首先应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内容,不是重新选择教材,不是不痛不痒地改变其中的某部分内容,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让学生感到教师讲授的内容对学生有用,对提升生活质量和学习效果有帮助。
三、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探索新的课程教学模式
公共心理学教学需要让学生掌握心理学基础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善于应用心理学基本知识分析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形成教育教学能力。这决定了心理学教学既要有学科教学的方法,又要有活动教学的方法。特别是在学生缺少感性认识的前提下,学习心理学理论和规律离不开活动教学方法的全面实施。具体来说,新的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两个部分。
首先,体现为活动性与应用性的教学方法的变化,包括以下教学活动成分的显著增加:一是讨论活动课。传统的心理学课堂教学模式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一节课下来学生说不上几句话,当然不是学生不愿意说,而是根本就没有机会说。学期结束时,学生只能依赖死记硬背通过课程考试。如果在公共心理学教学中运用讨论课,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将对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和实践应用的能力产生很好的作用。一般来说,在一个学期中,可安排2~3次讨论课。讨论课前要跟学生提要求,如事先查阅文献、写出讨论提纲,对某一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等。讨论课上学生尝试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现实心理现象和社会现象,获得关于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心理学观点,可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是演示实验课。传统心理学课堂是没有实验课的,学生参与教学的机会很少。心理学实验课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加深学生对书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具有课堂讲授课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生众多,虽然开设实验室实验课缺乏现实可行性,但完全可以尝试开设演示性心理学实验课,如“注意的广度”“颜色的混合”和“大小恒常性”等实验,以很好地增加学生对常见心理学现象的另一种奇妙视野和独特理解。心理学教研室要能够形成制度,如演示实验项目教研制度、心理学实验方法学习制度等,特别是实验方法学习制度,让大家先学习,教师先具备了基础,以开展好心理学实验教学活动。三是课外练习与实践作业。公共课心理学教学过去很少布置作业,这是教师上课的通病,特别是随着各高校对公共课教学重视程度的降低、高校工作重心向学科建设的转移,这种情况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任课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观念。学生缺少练习和动手的机会,学习效果常常很不好,这是造成学生诸多怨言的重要原因。对作业的布置,不一定要每周都有,但一学期下来至少要有3次甚至更多,才可以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作业形式可灵活多样,如课后思考与练习、写小论文、关于教育心理现象的主题演讲、小板报、小讲座等。
其次,教学手段的显著变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高校办学品位的提升为高校改善办学条件带来了机会,教室变成了多媒体教室,实验室装上了现代化的实验控制系统。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量使用,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可能。在公共心理学课程教学中,至少要充分利用好以下两方面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第一,多运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教师备课、写教案、讲课都可使用计算机。使用现代化手段备课和教学,不仅节省了课堂上板书的时间,加大了教学内容的信息量,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和新的教学需要,随时补充和调整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中,可尽量多地使用图片、幻灯片、模拟情景片等手段,把心理学概念、理论、观点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把“静止”的知识变成“活动”的现场。第二,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平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学生已经将校园局域网当作课程学习的重要资源。一些优秀的教学录像带、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如艾宾浩斯记忆实验)等内容,如果放在课堂教学上,必然占用较多的时间,如果舍去会较为可惜,因为这些内容对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促进学生对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可考虑将这些内容放在校园局域网的课程资源平台上,不仅拓展了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而且也给学生提供了探索自我心灵的更多机会。
四、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改革考试方法,建设案例库
一般来说,各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学生学期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期末考试成绩(占70%),作业(占30%)。无论期末考试还是平时作业,都是对知识记忆的强调和运用知识分析固定问题的现实状况,并不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健全人格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情况。在公共课心理学的成绩评定中,建议分成三部分,分别是考卷分数(占60%)、活动课分数(占20%)、平时作业(占20%),即适当降低期末考试分数的比重,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了解学生人格与能力的基本情况。
为了贯彻实践应用性教学改革目标,建议进行心理学案例库建设。案例库的内容应包括:经典的心理学实验案例,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案例,良好的师生关系案例,分析与处理学生学习、行为以及社会适应问题案例,常见心理现象分析案例等。案例库在初步形成后,可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形式,提高案例及其分析的质量,并拓宽案例库的使用范围,使之成为配合公共心理学教学、有效检验教学效果和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较为全面的资料库。
五、突出活动性和应用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公共心理学的育智、育能和育心功能相应地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心理学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基础教育教学经验、现代教育观念,还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全的人格以及更高的教育教学能力。但由于任课教师本身工作经历的限制、工作态度与教育观念的狭隘,造成其心理学教学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为了与实践应用性教学改革目标相适应,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可做以下工作:
做好新教师的选拔引进工作。总体上看来,各高校心理学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的专业基础还不够扎实,个别教师甚至还存在教学态度不端正的问题,如有的教师认为现在上课好不好无所谓,甚至会说“我不上课又怎么样,你找别人啊,你能找到别人吗?”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始终没有一种危机感。当然引进新教师不仅是为了营造一种竞争的气氛,也是为了提升教学水平,因为教学水平要建立在渊博的学识基础上,不然无法谈及丰富的信息量和课堂的即兴发挥。
制定合理有效的激励和竞争机制。目前,各高校基本上都实行了每学期的学生评教和领导评教制度。但高校内人际网络相对单纯,领导们评教时往往会照顾大家的面子,不敢把分数打得太低,这样容易使领导的评价失去客观性,所以不妨以学生评教作为根本依据,制定必要的奖励与惩罚制度。活动课的增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考试方法的变化无不考验着教师既有的教学观念,但这些改革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或者说学习积极性与效果紧密相关,因此以学生评教结果作为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根本标准是必要的。
加强心理学教师与学生教育实习的联系。实际上,让每一个心理学教师都从事中小学教学显然不现实,但在组织上保证心理学教师充分参与学生的教育实习是可行的,如参与学生的试讲、担任实习指导教师以及实习检查等。这样不仅可以督促学生的教育实习效果,还可以接触中小学教学实际,弥补自身工作经历、感性认识的不足,特别是对中青年心理学教师,要让他们参与学生的中小学教学实习,并形成制度。
在突出活动性和实用性特色后,学生评教的满意率得到了提高,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提升。虽然我们在课程建设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离学生及社会的期望仍有距离。高校公共心理学课程建设的目标是要做到真正让学生满意,让高校各个教学系院满意,让全社会满意。为此,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
0引言
教师主体观长期主导着我们的教育思想。此观点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宰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教学过程的客体,在教学过程中应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主观能动性低,缺少学习自主性,对教师的传授过于依赖。当这些习惯于教师一课本模式的学生接触到全新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时,总觉得节奏太快、信息量大,很不适应。结果,他们对多媒体教学由好奇一感兴趣一失去兴趣一失去信心,最终产生抵制情绪甚至厌烦心理,学习效果不但得不到明显的提高,相反还可能下降。
为了避免多媒体听力教学中出现学生从最初对听力学习的好奇后来转化为厌烦的心理现象,教师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提高业务素质,改革教学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研究多媒体教学中的学生心理过程,及时地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指导,消除学生听力学习的心理障碍,搞好听力教学,提高听力课教学质量。
1听力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和对策
一部分学生在多媒体教室上听力课的初期阶段,就连" What’ s the matter with you?”此类简单句都听不懂。对此现象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听英语时心里感到特别紧张。他们一方面怀疑自己的听力水平;另一方面害怕老师提问答不上来丢面子,由此而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究其原因是由于外语的听和母语的听有较大差距,这种紧张的心理状态不仅使大脑无法正常接受外来信息,而且大大降低了大脑对语言信息认知理解的速度甚至产生抑制作用。听外语是一种语言习得的过程,此时听者不再是接收每天习以为常的语言、文化、习俗等内容,而是在大脑中检索、搜寻、拼接那些通过阅读、记忆掌握的外文字、词与语法规则等。此时听的过程是无序而被动的,加上朗读或对话语流的速度不允许听者对其内容进行语法分析和翻译,造成听者对所听内容毫无把握,出现头脑过分紧张,耳听信息功能失调,正常思维速度滞后于说话者的语速,从而抑制和妨碍了大脑的听觉注意力对信息的接收、运用以及合理分配。此时听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音、词、句这些“点”上,而不是放在对整体语言内容的选择性、集中性的识别上,这就改变了听觉注意的方向,使大脑机能对耳听信息产生识别障碍,其结果是越“认真”听,便越听不懂。
在此情况下,如果听力教师对多媒体听力教学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加上对学生心理缺乏足够了解,他们就很难按规律组织有效的听力教学。其结果是学生对听力课产生恐惧、厌恶感,并在心理和行为上采取反抗态度,转而对听力课产生“反感”。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说,如果按规律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如果在学生面临困难的时候和地方给以帮助,如果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以便掌握,如果对掌握规定明确的标准,那么所有的学生事实上都能够学好的。对教师来说,必须认真研究心理学,采用适当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1)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教育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B.S布卢姆说过,“学校学习中的许多个别差异是人为的、偶然的,而不是个体所固有的。只在提供适当的先前与现时的条件,几乎所有人都能学会一个人在世上所能学会的东西。”教师的职责和工作的重点应主要体现在对数量最多,智力条件一般的学生的教育上。如果能持之以恒对这些学生施以严格的训练和正确的鼓励,他们当中有很多会取得突出的成绩。
(2)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个性差异,借助于多媒体技术采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听力课堂教学轻松活泼;认真设计每一个教学步骤和过程,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效率,争取做到当堂巩固、消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感到上听力课不是苦差事,而是乐在其中,并主动积极地参加课堂实践。
2多媒体英语听力教学规律探讨
听是一种技能,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达到一定水平。你听得越多,你听的能力就越强。因此谈到听力训练,有人会认为去听、去练就行了,没什么好谈的。其实不然,听力训练中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听力训练的内在规律,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听力训练就是盲目的、浮浅的,成效也较低。因此,教师要摸清听力训练的规律,指导听力训练的实践活动,克服听力训练中的心理障碍。
(1)探寻听力学习的规律。通常学生的听力过程是:英语语音*音标弓英文文字、汉语中文、大脑。由于过程太长,大脑很难立即反映出所听到的英语,要等写出来后才能清楚。这是因为他们要把听到的语言变成英文文字,通常要先借用文字这个工具,然后再把它转换成中文,才能了解所听到的内容。在教学中多数学生对听力材料的反映是:“当听英语时,我们可以听出许多单词来。可是还没等反映出来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就过去了。就是一下子想起来,后面听的又都受到影响。”他们学听力的方法是“逐字翻译法”,要经过很多的翻译过程:把声音译成英文文字,再把英文文字译成汉语,,,…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就要改变这个过程,减少中间环节,使大脑直接与外语联系起来,即建立这样的关系:有声语言*大脑(大脑一声音语言一文字语言)。这一改变有两大特点:取消了汉语这个转换环节,直接用英语作为大脑的思维工具;把声音语言直接作为大脑和文字语言的桥梁,而不是把文字语言作为大脑和声音语言的桥梁。因此大大提高了大脑处理语言信息的速度,因为大脑直接把声音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其反应速度无疑要快许多。
(2)教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多媒体英语听力教学中教师不能停留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听力教学模式上。教学重心应转向学生,重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强调发现学习,主张人文主义的各种努力。在整个施教过程中,教师可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从原来的知识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如何转变观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乃当务之急。只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英语多媒体教学,才能消除一切不利心理因素,启发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加大创造性、发展性及个性化学习,并充分借助多媒体的作用达到快、准、多、好的学习目的。因此教师除了应具备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外,还需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随时觉察个别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对缺乏信心的学生要适时加以鼓励并协助探索有效的学习途径。
2.课程设置内容
2.1教材编写原则
我校准备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目前所出版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没有专门针对护理专业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我们拟自编教材。教材是教师施教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关系到教学的实际效果。根据“护理学专业开设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研究我们知道,护理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要从护理事业的发展需求、护理事业发展对护士生素质要求、临床应用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目前临床护士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认知与需求来进行编写。所以,我们组建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编写团队,该团队由有着丰富教学和临床经验的护理领域专家、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专家组成。团队成员在川近十家大中型医院开展了调研活动,了解了临床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她们在临床工作中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干预的现状,结合护理专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制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编写应该遵循针对性、客观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教材内容要结合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护理学科发展,融合时代性和创新性。教材要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够系统的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技能,并能够有效地运用到临床护理的实践当中去。
2.2教材编写内容
根据教材的编写原则,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团队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护士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内容:教材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基础,结合护理职业心理特征及护士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指导护士生如何针对自身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压力管理和情绪管理,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第二部分结合临床患者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及特点,指导护士生如何识别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有实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措施,提高与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教材具体章节内容:护士生心理健康导论;护士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护士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护士生的人际交往;护士生的职业心理发展;护士生的情绪管理;护士生的压力管理;护士生心理健康的维护;护士生临床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每一章节均在每章的内容之前列出相应的学习目标,章节内容更突出了对护士生的实际指导,包括一些案例、测试题等,章节后附有推荐与阅读、学习与思考,有助于突出重点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课后总结与思考,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并指导学生延伸阅读,拓展知识体系。
2.3课程开设形式
本课程是作为护理专业拓展类课程,开设一学期,4学分,72学时。授课对象为所有护理专业学生。授课紧扣教学大纲,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期末考试以平时考核+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形式有纸质考试、小论文、临床实践、实践报告等,突出护理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特色。
人的行为总是伴随着人的需要、情感和意志,人的活动总是由某种需要、目的来引发的,选课行为自然也不例外。学生选课或是为休闲运动,或是兴趣所致,或是为提高自身水平、或是为以后就业等等,从根本上讲是满足自我精神的需要。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选课动机是有多种心理因素参与其中的,它是集合了人的动机、认知、情感、社会因素在内的高级认知过程,受能力、工作和社会取向等因素的影响。有关大学公选课学生选课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不多,现将其综述如下:
一、关于学习动机理论综述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行为最初是由内部或外部的刺激所发动的,然后有机体就根据过去的经验或已形成的习惯确定他所要采取的行为的方向(定向)。也就是说,需要运用强化、惩罚等来加强、保持或削弱某种行为。学习行为也是这样,如果这次作业想得到高分,那么就要做得用心一点。行为主义者强调外部动机作用,例如,强调外部事件或来自外部的奖赏、强化的作用,而不大考虑学习本身的情况。因此在实际应用于教育工作时,强调分数、等级以及对学习的其他外部奖赏等。
认知派对动机作用的看法却正好相反,他们认为行为是人们对事件的理解作出反应,行为是由我们的思维来决定的,并不是简单地由我们能否得到奖赏或惩罚以及生理需要来决定的。由此可见,认知的观点强调的是内部的动机作用。例如,学习的满足或成就。人们有理解周围环境、自我决定、和周围世界达到平衡这样一种需要。在认知结构中,动机作用是以选择、决策、计划、兴趣、目标以及对可能的成败的分析等为基础的,特别是对成败的分析,在动机作用的成就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人本主义在解释动机作用时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自我决定以及力求个人的生长或像马斯洛所称的自我实现。这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关于动机作用的观点与许多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是趋于一致的,两者都强调内部的动机。
社会学习理论融合了行为派和认知派的观点,它们既考虑行为的结果,又考虑个人信念等的影响。如著名的期望理论强调,动机可被看作是两个主要因素的产物:个体达到目标的期望和目标对于个人的价值。其中缺一个因素,都不能激起有效的个人行为。对动机作用的解释除了上述观点以外,还有本能论、生物需要论等,从有机体组织的需要出发,为保持体内平衡来解释动机。
二、关于参与动机的理论综述
1.能力动机论:Harter(1978)认为:“个体倾向在能力较强的领域表现所长,同时在表现中增进技能。如此一来,成功的表现就会带来自我效能和正面的情感,使得继续参与的动机增强。”因此个体之所以知觉到较强烈的自我效能和表现的控制,乃源于正面的情感和动机。一个高自我效能,且作内在、控制归因的人表现的会比较努力、愿意持续追求成就,而且容易感受较多正面的情绪。
2.成就动机取向理论:根据Maehr&Nicholls(1980)提出成就动机取向理论,认为个体动机主要来自以下三个目标导向:能力、工作和社会支持取向。能力导向的人努力表现以和他人进行比较;而工作导向的人以精熟为目标,以自我比较为评价标准;以社会支持为导向的人则期望从别人那里获得正面回馈。根据这个架构,Nicholls(1984)进一步探讨目标导向、知觉到的能力和工作难度之间的交互关系。Nihcol1s认为以能力为导向,且对于身体能力有高度知觉的人最倾向表现高度的参与和持续动机。
3.社会交换理论:Smith将Thibuat&Kellye提出的社会交换理论重新以认知--情感的模式加以架构。这个理论主张社会行为受到扩大正面经验和缩小负面经验的驱使。只要结果是个体想要的,行为便可能持续。
三、国外有关学习及选课动机的研究综述
英国的古达斯(Goudas&Biddle)通过现场实验,研究了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上课的内部动机的影响。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一种是直接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做出所有决定,所有的学生以同样的难度水平进行练习,教师对全班的学生进行集中指导,而不对学生单独进行指导;另外一种教学方式为区别方式,在这种教学中,学生有很多的自我选择的机会,同时还可以自己的水平选择相应的难度水平进行练习,教师对每个学生进行指导,在课后进行内部动机的测验。结果表明:“在使用区别方式进行教学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更高的内部动机水平。”
Biggs & Mooes 把学习动机分为四类:(1)外部动机,是指学生的学习动机指向“学习结果带来什么”。这种动机是不稳定的。(2)社会动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身边的某类重要人物高兴,这种学习动机不是指向物质后果,而是指向一种人际关系的和谐或情感的和谐。(3)成就动机,学生可能是因为期望通过和其他同学的竞争击败对手来提高自我,因此重视学习的价值。 (4)内部动机,学生学习仅仅是对学习任务活动本身感兴趣,而不是因为学习之外的什么东西令人感兴趣。
Houle(1961)在《心灵的探究》(The in quirking Mind)一书中所提出的三个因素类型论,即学习活动可分成三种动机类型:(1)目标取向:以学习作为完成明确目标的方法。(2)活动取向:参与学习是基于学习环境的意义,而与学习活动的目的或内容无关。(3)学习取向:为求知而求知。Sheffield第一个对Houle的动机取向分类研究进行系统而广泛探讨的学者,他根据 Houle 的分类体系参考其他成人教育学者和有关的文献制定了一个量表,以实证的调查数据为基础。他采用因素分析法抽出五个因素,分别是学习取向、活动欲望取向、个人目标取向、社会目标取向、活动需要取向。
心理学家 Bremnnaoibson、MargaretAndesrne、JohnNiehols 等人关于内部动机的研究表明(1994):“个体在全力以赴完成某一学习目标时都会表现出先天的学习动机。”同时表明,当个体不必担心失败,而且意识到自己所学的东西是很有意义的,或者当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教师的支持和尊重时,自然会以很高的热情投入。
四、国内有关学习及选课动机的研究综述
路海东在《学校教育心理学》中指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为什么学习,喜欢学习什么,以及学习的努力程度、积极性、主动性等等,都能够通过学习动机加以说明。”学习动机是由多种心理成分构成的,其中,学习的自觉性和认识兴趣是两种重要的心理成分。
梁丽萍等研究了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成就行为,认为大学生对追求成功具有较高的期望,而对于失败的种种焦虑和担忧较少,其消极的成就动机较弱。大学男生与女生在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逃避失败的倾向两个变量上均无差异。研究还发现大学生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呈正相关,高成就动机者较之低成就动机者在职业观和择业标准上表现出对实现自我价值和理想的更为强烈的重视和关注。
鲁克成、李健荣、夏应春提出大学生学习动机具有如下特点:学习动机的产生受社会环境、教育过程和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影响。随着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日臻完善、生活阅历的增加、知识的丰富,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呈现出多样性。
毛晋平认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特点如下:“(1)学习动机复杂多元,且极不稳定,学习目标迷惑不明;(2)学习动机、目标多指向近景性、直接性方面;(3)学习动机、内容多功利性和实惠性;(4)学习的成就动机强度呈中等水平”。
五、关于大学生选课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张志梅(2009)在《高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理探析》一文中指出:从选课积极性看,越低年级对选课热情越高;任课老师、课程内容、从众心理、课程的开设时间、学分收费问题、修读年限和双学位问题都会对选课动机产生影响。
郭德侠(2009)在《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一文中指出:高校公选课的内容、结构、管理等方面因素会影响学生选课,大部分学生有着积极的学习动机,通过公选课的学习达到了了解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开阔视野以及培养兴趣、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素质能力与修养的目的。但大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往往带有实用主义、工具主义倾向,偏好于能为自己带来实用价值的课程。
纪滨、秦锋、马丽(2008)在《大学生的选课行为及心理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的选课行为和心理受“选课时的感觉”、“所选课程与所学专业密切程度”和“学生自身的学习类型”等方面因素影响,并显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马杰在《高校公共选修课的定位与教学质量控制》一文中指出:要真正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公选课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的途径之一,就要深入挖掘校内老师的潜力,开出能满足学生将来就业和走向社会的需求的课程,不断提高公选课的教学质量。
舒醒(2005)在《大学生自由选课背景下的历史类公共选修课的教学探索》一文中指出,大学生选课有两大特点:一是实用性,大学生热衷于选修和自身就业密切相关的实用型课程;二是轻松性,这类学生对公共选修课要么选择一些考试考核不严、教师管理较松的课程,要么选择一些学起来轻松、好玩、比较容易通过的课程。
杨靖、蔡明(2009)在《湖北经济学院公共选修课学习状况调查报告》一文中认为公选课学校要加强课程管理,优化课程结构。
吴自力(2008)在《对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选修课制应用研究的几点思考》一文中认为:完善知识结构,拓展思维;发展个性,陶冶性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提升思维水平。这些是大学生选课的重要动机。
参考文献:
(1)栾伟元,《山东省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项提高课学生的选课动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9
(2)王薇薇,《动机理论在高校两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6
(3)陈维亚,《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中国教育学刊,1999年5期
(4)吕陌红,《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05
(5)郝云鹏,《高等师范生成就动机取向特点的研究》,心理科学,2005年3期
(6)张志梅,《高校学分制下学生选课心理探析》,科技信息,2009年33期
(7)郭德侠,《大学公共选修课的调查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6期
(8)纪滨、秦锋、马丽,《大学生的选课行为及心理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3期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42-01
语文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中职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学习,而且会对他们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从现实来看,中职学校语文教学无论是在教学管理,质量评估上,还是教学方法都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如何适应职业教育以能力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教学目标,是每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努力探就的课题。
一、确立教学目标,突出专业性
职业教育具有自己的特殊属性,这就决定了中职语文教学有别于普通中学语文教学。中职语文教学必须确立能力培养的“专业化”导向,必须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与专业的“职业化”训练紧密结合起来,突出专业性,“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提高中职学生的语文文化素质,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既是完成职业教育的培养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要求。
二、优化教学内容,突出实用性
1、把口语交际训练放在首位。大部分中职生毕业后面临就业,口语交际能力应该是必备的。但现实是中职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非常差。其原因,一方面是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见识不广,胆小怯弱;另一方面是中职语文教学忽视了对这方面的能力训练。口语训练的第一步是要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建立一种乐观向上、主动好学、富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克服精神不集中、不爱思考、不肯主动回答老师提问的现象。学生拥有了自信,课堂教学的路就畅通了。其次,要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从朗读入手,循序渐进,先让学生开口讲话,然后通过自我介绍,诗歌朗诵等活动让学生正确流利地使用普通话,比较完整地讲述和朗读,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自然流畅。
2、要加强应用文的写作训练。在写作上要遵循实用性原则,会写常用的应用文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所必需必备的基本技能。请假条、启事、广告、自我介绍、求职信等这些常用的应用文能为中职生走向社会后,处理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直接服务。利用课堂教学,讲解应用文写作的基本常识,加强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进行日常应用文和公文的写作。
3、应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也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制定学生的阅读计划,有计划地指导他们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如中职语文教材外的经典范文,以及古今中外的优秀名著,辅以一些必要的说话技巧方面的书籍。并要求他们在阅读时做好读书笔记。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这样就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拓宽学生中职学校教学论文中职教学论文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美化他们的自我形象。
三、改变教学方法,突出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
1、转变教师角色,营造平等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这种角色的变换,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引导学生经历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尊重学生的意见、见解,即使学生的见解不完满甚至错误,也要用心呵护学生的思想火花,允许不同观点的讨论争辩,而不是一棍子打死。
2、进行参与式教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生动起来,就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鼓励学生积极沉思、认真反思、大胆质疑,在质疑中引导学生从“知其然”进入到“知其所以然”,在质疑中启发学生从“浮光掠影”的浅层理解进入到“静影沉璧”的深层破译里;在质疑中培养学生从线型思维、单向思维进入到立体思维和创造思维中。在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多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则充当“导演”,发挥主导作用。为此,教学中,我们可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去分析课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学
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而文学作品的特征就在于形象性和情感性。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凭借自己的语言、动作来诱发学生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效果却经常不好。因为很多课文历史悠久,学生受年龄、时代、生活阅历的局限,凭已有文学修养很难深刻理解历史上曾有的生活或情感。如果在课堂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五、建立灵活评价机制
淡化分数量化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也是促进中职语文教学工作的有效方法。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励与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评价过程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还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以及对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评价。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只有以市场为主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学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任务以引领、以创新为动力,才能使中职生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语文素质,并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上尽展自己的才华。
六、中职语文教师要具有现代教学能力
现代教学能力主要指要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意识,了解青少年身心的特点,善于将自己的知识变成学生的知识的教学艺术,良好的教育机智和教学语言,营造富有生气的教学气氛的才能,将学科知识、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的能力,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发展的能力,教师的研究意识和反思意识等。中职语文教师要学习先进、新鲜的教学法经验,从专业期刊及报纸、互联网上学习新知识,关注同行的研究,吸纳最新的研究成果,更要灵活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把语文教学建立在科学的教育理论基础上。
一大学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内涵
教师科研素质是指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采用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手段,运用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个体具备的心理素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总和。本文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主要应具备如下科研素质。
第一,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对英语教师而言,语言学等学科知识是其进行英语科研研究的基础知识,而教育学、心理学学科知识是其进行英语教学科研的条件知识。
第二,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是进行科研活动的重要能力,也是科研技能的核心部分。英语教师在科研课题的选择、文献的检索与整理、调查实验与实验设计、成果开发等诸多环节都需要创新能力。
第三,心理品质。对英语教师而言,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保证科研活动可以获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一般而言,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兴趣、自信、顽强、勤奋等。
二高职英语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
1 英语教学任务重,教师缺乏足够的科研时间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与学生之间出现了比例失调的问题。其中,英语教学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英语教师往往同时兼任英语专业课程和非英语专业学生公共英语课程等教学任务。他们还需要做好英语专业相关课程资源的开发工作。英语教师的大部分时间都倾注在教学任务和课程资源开发上,缺乏足够的科研时间。
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不足,一些英语教师还需同时兼任辅导员、班主任等工作。英语教师往往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将精力主要放在了学生管理,教学等工作上,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科研工作。
2 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科研经验普遍不足
高职英语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这是因为教师在学习阶段受到的教育主要是语言知识以及词汇、阅读、听力、口语、翻译等英语专业技能,而缺少科研理念,对科研方法掌握不足。这些教师专业性相对较好,但知识涵盖面上明显不足。作为一名优秀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师,除了英语语言学科的知识,还应广泛涉猎文学、文化、心理学等领域。这样才能在教学岗位上得到职业能力的充分发展,从而进行更加深层次的专业方向的研究。他们普遍缺少科研经历和科研经验,缺乏专业人士或前辈的引导,同时首创性不足,科研素质明显得不到提升,遇到科研项目无从下手。
3 高职院校英语科研团队少,相关激励机制不完善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普遍缺少对科研活动的关注。同时,高职院校领导也未意识到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与学校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仅将关注力度放在日常教学工作上。错误的认为只要教学工作可以正常运转,学校就可以得到发展。在这种错误的认识下,造成了部分高职院校较少投入科研工作。在这种环境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不可能会对科研活动形成很大兴趣。此外,相比其他专业,国内外语类研究期刊相对较少,科研资料获取难度相对较大,科研活动进行不顺畅,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语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4 英语教师意识偏弱,综合素质有待提升
科研活动往往存在较大难度,外语类科研活动也是如此。大多数英语教师对科研活动持有的态度基本一致,即为了评职称或晋升。也就是说,英语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出发点并非兴趣或专业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教师必须形成对科研活动的正确认识,并为之不断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科研意识。
三高职英语教师科研素质提升策略
(一)改革高职院校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
科学、人性化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能够激发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科研热情。为此,高职院校科研尝试从如下几个方面对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
1 打破专业英语教师与英语公共课教师间的界限和差别。高职英语教师科研真正的实现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讨论、经验分享以及在科研活动中的互相合作。同时,英语教师也可以拥有机会去讲授一些文学类、翻译类、文化类课程,在实践中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
2 重视校内重点教育教学课题研究。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应当积极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教学实践、教学效果等进行不断反思,及时发现英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运用科学的理念和方法去探寻这些问题的解决方式。同时,高职院校应建立科研课题专项资金,为英语教师进行教学课题立项提供帮助。此外,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科研论文交流活动,充分调动起校内广大英语教师的积极性和对科研活动的关注度,并将内部交流的科研论文以论文集方式进行出版。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起高职英语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二)提供均衡充足的科研资源,建设循证科研团队
为实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有效提升,学校一方面要为英语教师提供均衡充足的科研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引入大学英语循证教学研究方法,建设循证科研团队。具体如下。
1 提供均衡充足的科研资源
高职院校应及时为英语教师提供该领域的最新科研动态,保证他们可以第一时间获得科研项目申报、审批、管理等相关动态信息。同时,应积极完善本校科研软硬件资源建设,结合教师队伍需求定期组织开展培训互动。同时,图书馆部门应加强资源建设,引入外语领域的优秀期刊资源和数字科研资源,满足英语教师文献证据收集需求。
2 引入循证教学研究方法,建设循证科研团队
通过引入循证教学研究方法不仅可以转变英语教师角色,使之成为研究者、参与者和设计者,从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更加敏锐的发现问题所在,培养英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也可以引导英语教师积极运用外语研究领域的最新科学论据,将更加科学、更加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入英语教学之中,实现学生英语学习质量与教师科研能力的共同提升,也可以实现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有效提升。此外,要建设术业有专攻的科研团队。在引入循证教学研究基础上,建设应用语言学、语言学、英语文学等科研团队,打造专业化的科研队伍,充分利用现有成果,开发新成果,尝试科研新思路,最终实现科研成果的共享,发挥团队的积聚效益。
(三)英语教师要注重提升自身科研素质
高职教育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科研发展关系着高职院校的生产与发展。英语教师自身科研素质的提升,应从加强科研意识、提升科研能力等方面入手。具体如下。
1 加强科研意识,提升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教师不仅要做好教师工作,还应努力使自己发展成为外语教育专家。知识经济时代,学生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如果师资队伍缺乏扎实的知识和综合素质,终究会在未来的外语教学中被淘汰。教师必须认识到危机感,积极丰富自身知识结构,结合未来外语教学可能涉及到的知识与技能对自己进行重新的定位和设计,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具体而言,一方面加强语言学相关理论的学习,如语音学、功能语法、语篇分析、翻译理论与实践等,另一方面,要尽可能多的接触国外文化和文学等,提升自身修养,如当代文选、西方文艺批评理论、论文写作等。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努力,拓宽文化事业,强化理论学习,扎实理论基础,加强科研意识,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2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提升科研能力
高职英语教师开展英语教学相关科研课题的根本目的在于解决英语教学实际问题,提升英语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从而提升科研能力。科研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英语教师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通过对教学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断的反思,挖掘科研课题。为此,教师必须要全面关注学生、教材、教师、课堂、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教学理念等,针对发现的问题,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广泛收集资料,通过实践统计数据的归纳分析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最终解决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具体问题,形成宝贵的教学经验。
总之,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科研素质的提升受多种因素影响。科研意识、科研环境以及知识结构、团队协作等都会对教师的科研素质造成影响。为有效地提升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科研素质,教师首先应通过自身努力加强科研意识和转变思想观念、注重教学实践与科研实践的有机结合、建设专业化循证科研团队等,其次高校应对管理体制进行一定的改革,并为高职英语教师提供均衡充足的科研资源,从而促进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科研素质。
参考文献
[1]雷小生,刘淑春.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现状及培养对策分析[J]. 中国高教研究,2009(05):66-67.
Abstract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has a specific training objectives, management psychology as one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has its special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requirements.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some problems exist i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and health management class selection, in the course of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institution construction, teaching mode and teaching design, should from the selection of curriculum content, strengthen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institutions, the introduction of advanced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 many aspects the teaching design of strengthening teaching effect.
Keywords health management specialty; management psychology; teaching design
l生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具有现代卫生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有一定独立工作能力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为卫生事业管理服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此专业学生应该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系统地掌握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使学生毕业后成为既懂医学业务、又会现代化管理的卫生管理专门人才。因此,此专业要求其学习管理学类的相关基础课程,管理心理学即为其中之一。
管理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它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是使用管理学、行为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伦理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原理,以人的心理行为和人际关系、人的积极性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综合性科学,同时也是一门边缘学科。①它具有内容广泛、应用性强、综合性强等特点。
以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规律作为研究主题的管理心理学,成为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必修课,为后续专业课程的讲授提供基础知识储备,为管理类专业学生培养起基础铺垫性作用。目前全国各类卫生管理专业均已开设这门课程。
1 管理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课程内容与实际培养需求相脱节
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明确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以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为主,容纳了心理科学和管理学的新兴研究成果。但是由于卫生管理专业的特殊性和特定培养需求,需要管理心理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和考评标准等各个方面予以特别对待,将学科内容与卫生管理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然而,这一点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建设中并没有明确体现,有很多卫生管理专业虽然开设了管理心理学,却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在课程建设等方面投入有限,忽略了卫生管理这一专业的培养要求,没有突出卫生管理专业培养目标和侧重点,使得管理心理学在卫生管理类专业的课程建设色不突出,与实际培养的需求相脱节。
1.2 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亟待建设
由于其特殊的学科性质和专业特点,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对教师队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现在在卫生管理类专业承担管理心理学教学任务的教师队伍,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一是专业背景为心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心理学知识基础牢固,但对管理学、卫生学、医学、医院管理学等领域涉猎不多。二是专业背景为管理学的教师,此类教师对管理理论和实践理解深刻,但缺乏心理学、卫生学、医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三是由心理学、管理学等之外的其他专业转过来的教师,此类教师半路出家,学习几本教材之后就开始讲授管理心理学,问题更加突出。这三种背景的教师队伍在课程讲授中都有各自的短板和缺陷,一致之处就是对卫生管理的对象――医学、卫生学等知识的缺乏,课程讲授中势必缺乏与卫生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和阅历。
管理心理学开课历史不长,教材选择和建设比较落后,突出的缺点就是缺乏针对性。从教材选择上看,开课的医学院校大部分使用的是通用的或者是适用于公共管理或企业管理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其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共通性,在各专业讲授中都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毕竟是针对企业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的,不完全适用于卫生事业管理,更没有概括和分析卫生管理中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特点,缺乏针对性。从教材建设上看,现在还缺乏一部公认的、较为全面完整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专业使用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教材建设也较为落后。
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看,很少有卫生管理类专业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管理心理学教师有不同的归属,有的归于管理学教研室,有的归心理学教研室管理,有的甚至由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或者基础医学院管理,这种不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会直接影响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也使得此门课程在医学类院校或管理类院校中缺乏一定的话语权。
1.3 教学模式与专业性质要求的实践性相脱离
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实践中,一直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主要采用讲授的方法进行教学,通过讲解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实践性、自主性都较差。这样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与卫生管理专业所培养的管理类人才的实践需求是脱离的。任何管理类专业,都要将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在教学模式选择中也要侧重管理能力的培养。然而,大多数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只局限于理论的阐释和概念的理解,而轻视使用理论来分析管理中的具体问题,管理心理学理论的实践性被忽略了,卫生管理专业所要求的能力培养的目标也被忽略了。学与用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懂理论,却缺乏实际管理能力,无法适应现代卫生管理领域的需求。
1.4 教学设计忽视学生参与,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教学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时,必然会导致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讲授方式。虽然大部分院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无法充分开发其功能,没有能在根本上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只是将原来的板书变成了可以翻页的、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板书,没有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定位。这种教学设计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处于从属的地位。这样忽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未能给学生参与的机会,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意识淡漠,缺乏思考的主动性,无法锻炼学生主动思考、探寻问题答案的能力,使得学生惯于接受而惰于质疑,惯于记忆而惰于思考,最终只能形成单调、片面的知识,而无法吸引学生主动的参与,更谈不上思维的训练和能力的发展。也正为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最大程度的挫和压制了。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理想。
2 管理心理学教学设计与创新探讨
为了解决当前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借助课程建设专项课题的契机,从卫生管理类专业培养目标和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特点,提出如下几个在教学设计和创新方面的建议:
2.1 精选和不断更新课程内容,使其贴近培养需求与目标
首先就是要根据卫生管理类专业的实际需求和专业培养目标,结合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精选课程内容,形成与卫生管理实际问题紧密结合的、适合卫生管理专业学习的、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课程内容体系。这种结合不是要改变管理心理学的学科系统,抛弃学科基础知识,而是在课程重点讲解、示例分析、案例选择等各个方面,更多选择贴近卫生管理实际的内容,侧重卫生管理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特色突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目的性更强,更易于理解,从而更易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
其次还要根据卫生管理实际的变化和卫生改革的推进,不断更新和替换教学内容,适时替换陈旧教学内容和理论知识,修订和更新新兴知识、热点内容,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满足时代需求。
2.2 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教材和教学机构建设
首先,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要重点加强教师融会贯通管理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典型的交叉学科,其基础理论和知识来源于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更是要包括卫生学、医学、预防医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卫生管理类专业管理心理学的讲授教师一定要具备融会贯通相关学科知识的能力。另外,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一门着眼于学生管理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科,因此,讲授教师也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教学能力。教师在讲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加强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加强课堂讲授知识与卫生管理实践的结合,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其次,要选择或者编写合适的卫生管理类专业专用的管理心理学教材。现在世面上已经有了具有一定针对性的卫生管理类专业的管理心理学教材,可供教师进行选择。但是现在这类型教材还缺乏认可度,依然还缺乏一部公认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卫生管理心理学教材。那么有条件的教学单位,就可以自行编写一本具有中国卫生管理特色的、适应卫生管理专业教学和卫生管理类人才自学的教材,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材建设。
再次,从教学机构和管理体制上,有条件的卫生管理类专业应该单独开设管理心理学教研室。有了确定的教学组织和机构归属,有利于教师专心进行管理心理学课程的建设,能够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促进卫生管理专业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
2.3 引入先进教学模式,突出实践性与能力建设
在以往的管理心理学教学研究中,已有教学实践者提出了多种可以在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予以探索和实施的新型教学模式。
(1)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建构主义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他认为认识是一种连续不断的建构过程,个体认知结构通过与环境的同化和顺应作用,从“平衡―不平衡―新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建立新型教学和学习环境。②
(2)情境主x教学模式。情境主义教学模式脱胎于情境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是Brown Clooins 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化》中提出的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教学模式,它强调学习者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习是人与环境双向互动的历程,知识、技能与情意的建构发生于学习者与情境之间的互动,使学生习得的知识能活学活用,以适应社会,解决问题,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形成参与实践活动的能力、提高社会化水平的过程。③
以上列举的是两种以实践性和能力培养见长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建设为目标,要求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转变灌输知识和接收知识的基本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实践性为基本培养目标的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教学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4 不断加强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强教学设计,在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上多创新、多用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式在学生能力培养和学习积极性调动中具有较好的效果。
(1)适当增加案例教学比重。案例教学法最早应用于社会科学、军事和医学等教学中,自20世纪20年代起,哈佛商学院首先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管理教学中。④它并非一般意义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教学内容而做的举例子的活动,而是一套完整的、有着严格要求的教学方法。它要求所选择的案例内容真实、无虚构,案例中包含一定的管理问题,而且案例必须有明确的教学或培训目的。案例教学的主要功能不是在于了解一项特定的知识或理论,而是在于在学生自己探索怎样解决管理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学生自己特点的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逻辑方法,从而让学生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做出决策,这种学习是亲验性的,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在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其在小组活动中与其他人的频繁交往,还能够获得沟通、说服及群体协调等宝贵的管理技巧。⑤这种方法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的优势已经被实践所证明,且由于这种方法所提供的案例丰富多样、形式活泼自由,学生可以自由思考和讨论,其吸引力远大于传统的课堂讲授,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因此,在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的增加案例教学的比重,通过精心挑选案例、精心设计讨论程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分析问题、勇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大部分的学校已经引进了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和便利,充分开发其功能,合理利用现代教学工具所支持的一些教学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在设计教学课件时,将一些适合进行动态演示的、画面感强的内容,设计成为动态演示的动画或者选用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动画以及视频资料,让原本死板、单调的理论知识“动”起来、“活”起来,必然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再比如,有条件的学校科研建设和利用一些先进的网络教学软件,让学生实际操作课堂上所讲解的各类知识,充分动手,实际演练,让知识更好地转化成为实际动手能力;再者,可以建立一些模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扮演特定的工作角色或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自己对职位的理解,完成特定工作,从而从多方面加深理解,锻炼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建立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进实际的工作机构、部门和单位,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流程,这样得来的体验和感受,是课堂教学无可替代的。
这些设计,可以逐步改变传统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高低,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教学内容精选、教学队伍的培养及管理、教学模式及教学技巧的现代化均息息相关,此外,决定教学效果的因素还包括教师个人的素养、社会和学校对课程的评价及重视程度等。要想提高卫生管理类管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需要充分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以及在不同专业中的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入手,不断的进行努力和尝试。
*通讯作者:胡其图
注释
① 水.管理心理学(第四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② 程浩,黄文昌.基于建构主义的管理心理学教学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55-58.
论文摘 要: 英语是一门工具学科。要掌握英语,除了需学习一定的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外,还得练就扎实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换言之,英语学习必须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从这点出发,可以说,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
一、良好的听的习惯
要求:认真听示范发音,听清后再模仿。学习英语是从“听”起步的。“听”是“说”的前提,没有“听”,就无从模仿“说”。只有听得清、听得懂,才能说得准、说得好。用心地多听他人说英语,有助于培养对英语的敏捷反应。因此,培养学生认真听教师或者录音的示范发音,用心听他人说英语是至关重要的。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爱模仿,模仿性强,但缺乏自控能力。课堂上,常有学生一听老师示范发音,就急于开口模仿,轻声跟讲,结果导致自身发音欠准,而且还影响了他人听音。因此,在英语起始教学阶段,教师就要训练学生静心听,可采用“手势暗示法”,即老师随着示范发音打手势“一、二”,这时学生边听老师发音,边看老师嘴形,注意观察其大、小、扁、圆及变化情况,做到看明、听清,当手势打“三”时,全班齐声模仿。这样,发音易到位,模仿效果好。小学生听录音跟说跟读,往往只满足于“听到”,能跟得上说,跟得上读,而不注意语音、语调、句重音、停顿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听清”,在播放录音前,可分步提出听的具体要求:头不抬,口不开,做笔记。这样的要求除能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之外,更有利于在答题考试中得高分。
英语课堂教学是小学生用英语交际的主要场合。其间,他们有很多听英语的机会。但小学生有意注意较弱,维持时间较短,特别是在听同学发言时易走神。教师除了向学生讲明专心听同学发言的好处外,在教学上要采用生动、形象、活泼、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特别要避免枯燥操练,开“定向长火车”,要多用“有意点叫”、个别提问,对活动与集体操练应频繁交替使用。同时在教学内容上设置“牵制性”提问,“逼”学生专心听他人说英语,不听,就无法参与。如,老师问某生:“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Is your mother a teacher?”随即转用第三人称问其他学生:“How old is he?Where is his...from?Is his mother a teacher?”又如,请一名学生用英语自述,然后让听的学生按此内容相互问答。还可请学生指出发言者哪儿讲错了,该如何纠正,等等,以此引导学生用心听他人说英语。
二、良好的说的习惯
要求:大胆开口说英语、音量适度、仪表大方。积极参加语言实践活动,大胆开口说英语,是英语学习所必需的。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来看,三年级学生人小,较之高年级学生,心理障碍和怕羞感少。这正是培养大胆开口讲英语的有利条件之一。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充分运用教材,从起始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说的习惯。
首先,教师应十分注意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古人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用“师爱”去赢得学生的亲近和信任,使师生感情双向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形成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克服怕开口说英语的紧张心理,开创敢讲英语、争讲英语、爱讲英语的局面。
同时,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利用一切教学媒体(图片、实物、玩具、幻灯、投影、录像、录音、指套、木偶等)创设情景,寓教于乐,让学生身置语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口练说,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说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要做到人人大胆开口说英语,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因各人的气质、性格不同,参与开口讲英语的程度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那些存在怕说、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一个人学习成功的次数越多,他的学习自信心就越强。学习成功是建立在学习自信心的基础上的。因此教师要帮助这些学生克服思想和心理障碍,要多给予鼓励和表扬,肯定其点滴甚至是微不足道的进步,进行个别耐心具体的辅导,设个坡度,扶着前进,不要急于一步到位,让他们在口语训练中有所得,感受到成功和欢乐,以增强其说英语的自信心,激起其说英语的内心欲望。最好别去打断,应允许学生暂时存在某些语言错误,待讲完后,教师再指出并纠正。这样做,不干扰学生说话的思路、意念表达,不挫伤其说话积极性,又能帮助其提高言语水平。在大胆开口讲英语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讲话音量适度、仪表大方。三年级始学英语,要求学生大声讲英语,随着年级的升高,要求学生根据不同场合,调整自己的音量大小,声音高低,对于活动、小组操练宜轻声些,班上发言要响亮些,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到。有的学生急于发言,在连续说英语时,停顿过长,还常加“嗯”。此时,教师要注意多留给学生一点思考时间,要求先想后说,想好再说。另外,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说话时不要低着头,或眼望天花板,或视窗外,要面对听者,举止要自然,不拘束,从小养成良好的说的习惯。 转贴于
三、良好的读的习惯
“读”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朗读”。要求:正确拼读单词,响亮地、流利地朗读课文,语音、语调等基本正确。拼读单词有利于学生记忆单词,积累词汇。朗读英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语调、节奏、语感等,也有助于“说”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朗读英语是小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内容之一。“说”英语与“读”英语有相通之处,关系密切,两者相辅相成。学生朗读英语好与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示范。这是给学生“先入为主”的朗读音调印象。因此,教师必须十分注重范读和领读。授课前,教师最好先自身整音,尽量与标准音带取得一致。在自身(或音带)范读、领读时,可配以手势以示升调、降调、重读等,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后还可指导学生在课文上标音调符号。一般来说,新课之时,不宜请学生领读课文,以免一个错,错一片,给纠正增添麻烦。在朗读语言材料时,须要求学生切勿操之过急,拿来便朗读,要先通阅,了解内容,理解含义,揣摩音调,然后再朗读,这样,朗读效果好。
小学英语课文句短简单,读来朗朗上口。有些学生觉得这些句都已能讲能背了,在朗读时漫不经心,不是看着一句句朗读,而是滑句,一股脑儿读完,存在“假读”现象。有的朗读时语速、节奏掌握不好,过慢、拖沓,一字字顿着读,或是过快,发音不到位,无停顿,混着读。特别在集体朗读时,伴有拖音明显、节奏较差、语速偏慢等现象。为此,教师要对症下药,变换教法,随时纠正学生朗读的不良倾向,刻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
四、良好的写的习惯
“写”对小学生来说,主要是指“书写”。要求:书写姿势、方法正确,斜体行书规范书写,大小写、笔顺、标点符号和格式正确。
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教英书写时及时纠正,不能放任自流。要让学生明白书写坐姿、握笔方法不正确会影响身体健康,影响书写质量与速度,对今后学习不利。启发学生加强自我督促意识,保持正确坐姿,握笔方法。特别要向学生指出,书写英文时,纸稍向左斜放,纸的下边与桌面边缘成10°角,不要正放。再则,到4B课本学习中,要求学生写句子,在要求写字母写单词的基础上更要求能把句子写对写美。提出太多的语言要求,学生可能很难把握。可以给学生编几个字的顺口溜,容易记住且便于操作,即大小写(该大写的基于大写其余则小写)、空格(单词与单词之间的间隔一个字母为宜)、标点符号(什么句就用什么符号)。
在书写教学一开始学写字母时,教师就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按照规范笔顺书写,在四线三格中位置正确。值得一提的是,要强调每个字母都要稍向右斜,斜度要一致(约5°)。中国学生由于写汉字的习惯,竖直横平,有棱有角,四方端正。因此,在书写英文时,常出现直、方、角现象。对此教师要运用“比较法”教学,及时指正。随着学习的进展,教师要继续坚持不懈地抓好单词、句子、段、篇的书写及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切实做到英文书写规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总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不会自然生成,而是经有意识培养形成的。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习惯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今中外历来如此。从学习和掌握英语的角度来说,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英语的良好习惯,这是掌握英语的关键。良好的语言习惯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开端。小学生学习、掌握少量的语言知识,固然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但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为重要,这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刘显国主编.反馈教学艺术.中小学教师教学艺术从书.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8.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大学生提出越来越高的素质要求,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同时还存在着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何适应新形势,有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合来看,目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就“就业指导”而就业指导,与整体的教育规划、教学活动、管理工作相脱离,就业指导内容零散和不切实际,就业指导方式主观随意,就业指导队伍非专业化,致使就业指导工作的效果不佳。
(一)就业指导观念陈旧
很多高校并未充分认识到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与招生工作全校动员,教学科研工作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的情况相比,就业尤其是就业指导工作并未得到充分重视。一些名校认为“皇帝的女JL不愁嫁”.没有必要花大力气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一些高校则认为,就业指导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事,只要在学生工作部门的指导下,毕业生能找到一份工作就万事大吉了,至于这份工作是否符合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是否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力,则不得而知。
(二)就业指导的内容和评价体系有局限性
就业指导缺乏相对规范的材,普遍采用的是自编、参编或翻译教材,就业指导课程的规范化建设有待加强;在就业指导效果的评价上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目前部分高校仅以简单的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在就业指导理论的研究上,虽然目前进人了初级的研究阶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指导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就业指导方式单一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局限于信息、政策宣讲和执行、提供“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条件和机会,提供技巧培训、协议办理等服务性工作。在指导方式上没有统一的要求,有的学校开设就业指导课;有的学校举办就业讲座;有的学校仅由辅导员“全面负责”就业指导工作,没有把就业指导当成一门学科来研究,因此其就业指导作用不明显。
(四)就业指导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当前就业指导工作主要是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教师在做,他们大多是党政干部。总体上看,队伍知识结构不甚合理,而且就业指导方面知识欠缺,很多同志没有接受过就业指导方面的专业培训;有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但专业理论知识不够,有的有一定理论水平,但实际工作经验欠缺,距离就业指导工作的职业化和专家化的要求相差甚远。
(五)在就业指导具体操作上忽视“过程教育”
就业指导应是一个过程教育,其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状况,了解自身职业倾向,确定自身的职业规划,使大学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不再盲从。而作为学生培养环节的传统的就业指导,仅仅体现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甚至最后一个学期,是在大学生面临择业压力时才着手进行简单的、初级的指导工作,没有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因而有人戏称就业指导是“季节性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校对就业指导工作的认识不到位
部分高校领导甚至包括一部分就业指导人员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强调市场导向就不需要学校管那么多了。’川就业是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事情”。在这种模糊认识下,有相当一部分院系领导、教师对毕业生如何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就业与学科专业的结构性矛盾等问题等闲视之。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结构中处于龙头地位,其培养对象是直接面对社会需要和为社会服务,而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要看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对路,能否较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只有明确树立以就业为前提,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需求为目标的就业理念,切实加强就业指导工作,方可使学校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二)就业指导理论不够成熟
近年来许多高校开展了系列的就业指导理论研究,在就业机制、就业心理、职业倾向的测试以及创业等方面的研究逐步深人,但就总体而言研究队伍的力盆比较薄弱,研究的层面较低,特别在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等方面还很欠缺。目前在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进行的“个性”研究也基本上是嫁接在国外理论上的,在适应“国情”方面还很不够,特别是在推广应用上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致使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
(三)社会缺乏对就业指导的了解
一是社会大众缺乏对就业指导内涵的正确认识,对就业指导“指什么?”、“导什么?”了解不够,把高校的就业指导等同于社会上的“职业介绍所”。二是家庭误解就业指导,认为上了大学就不愁没有好的就业机会,认为就业指导可有可无,对接受指导缺乏激情。有的家长及学生认为学生就业主要是家庭的事,要通过亲属、朋友、同事来拉关系、找门路来解决,学校指导与否,作用不大。三是部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简单地把就业指导的工作内涵理解为传达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收集并就业信息,举办招聘会,为毕业生办好就业手续等,造成了就业指导的“实用性”和“简单化”。
(四)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严重的功利思想
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以多种方式向社会公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把就业率同高校的招生计划、教育经费投人、学科专业设置、教学质量评估等直接挂钩,致使就业率成了高校就业指导的“指挥棒”。因此如何“短、平、快”地提高就业率就成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势必造成大批高校就业指导的急功近利。
(五)就业指导制度执行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就业制度建设的力度很大,到目前为止国家共制定了100多项关于就业的工作制度,但是地方和高校真正落实的较少。一方面,有的政策在结合实际执行的时候困难较大,所以不能落实。另一方面,一些地方和高校的领导对就业工作的轻视导致很多制度不能执行或不能完全执行。其原因是就业指导过程难度大,地方政府认为是高校的事情,高校则认为只要有较高的就业率就行,工作能做多少做多少,致使就业指导工作进展缓慢。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全过程
要在帮助满足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上引导大学生在“人的全面发展”的视角下形成健全的职业自我概念,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主动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从而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要变突击式的就业指导工作为大学四年的全程指导,如从人校起就业指导中心进行性向测试帮助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爱好作出正确评价,使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专业和职业定向;二年级开展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介绍,让学生在了解自己的基础上思考与专业的结合,进而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三年级引导大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深人学习和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提升职业修养,提高职业适应性和爱岗敬业精神;四年级进行求职择业训练和职业角色的顺利转换,开展择业技巧、礼仪心理调试等训练,让大学生学会推销自我,从而顺利实现从大学生到社会人、职场中人的角色转换。
(二)建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