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8: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宏观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宏观管理论文

篇1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从桑弘羊的经济政策看中国古代的宏观管理吴娅茹华夏文化1995-08-15

2、宏观经济管理与中央权威胡影江淮论坛1996-04-15

宏观经济学管理论文范文二: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论文

摘要: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意义

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顺应时展规律。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同样需要能够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及平衡市场的能力。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目标市场调控相关不足部分。由于市场调节的能力有限,又存在弱点,往往在进行调节的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实时性,因此,需要政府加以宏观调控。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是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其次,在进行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政府对国有企业放权,不会过多干涉国有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决策问题,这样就十分有效的维护了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并对市场经济的弊端进行规范,从根本上确保了国有资产以及相关问题的安全性。最后,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能够更好的维持市场经济的环境良好与秩序健全。通过加强宏观调控的力度,能够更好的实现社会分配的公平性。更好的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国家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强监督力度与机制。不断促成良好经济竞争环境。

二、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重要性分析

经济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其能够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部门之间形成良性沟通提供桥梁性的作用。同时,也是经济管理部门行为的重要数据指导。能够有效的促进社会经济生产管理效率提升,拓展人类智力发展。因此,大量的收集和掌握经济信息对提升生产力以及提升实践效率意义重大。经济信息同样还能够具体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其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国家经济建设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程度与利用效率。是工业发达国家在进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能够从根本上推动发展。与此同时,经济信息在现代经济环境当中表现出多元化功能的特征,能够开发、增值、预测经济行为相关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当中,信息、物质以及能源作为人类发展的不可或缺重要基础,其中信息的重要性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条件下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宏观经济管理行为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计划、决策、监管以及服务等部分。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效率,需要不断健全宏观建立机构机制。经济信息意义重大,其对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更加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宏观经济管理行为开展的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和完善经济信息管理系统。

(一)构建科学合理经济信息管理网络

在进行经济信息应用措施管理的过程中想要做好信息工作,必然需要具备如何掌握经济信息的能力,而经济信息掌握同样需要遵循一定的收集原则和规范。经济信息的收集工作更加需要科学的设计与规划,不能贪多求全。盲目的经济信息收集会增加信息管理的负担,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经济信息管理。同时,经济信息收集还要确保信息的及时性,要充分体现出信息的时间观念。除此之外,经济信息的掌握与收集更加要有针对性,只有有针对性的信息才具有使用价值。另外,经济信息的收集还应当从实际出发,形成系统性、完整性的长期信息收集机制。

(二)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体现经济信息总体正常运行的内部联系和特征的信息。对于宏观经济的管理,要逐步建立一配套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此系统应坚持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的完整性,允许一定的独立性、保证一定的可靠性、讲究经济性的原则。体制改革是宏观经济政策效应能够实现的保证,所以要加大力度进行体制改革,首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加快国有经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要不断的改革国有企业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还要改进我国的金融体制,逐步与国际金融接轨,更要实现财政体制变革,实现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良好财政体系,要建成现代国家体制,不断提高政府的效率和廉洁性。

(三)加强经济信息导向作用

我国不断加大宏观经济管理力度,最终目的在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整体进步。为了实现这一最终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和控制中一直具有双方面的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只有保证经济信息应用科学合理,才能促进经济管理效率的提升,若应用不当,则会对宏观经济管理起到制约影响。因此,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必须要加强经济信息的引导作用,以经济信息为重要的发展导向,实现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例如,在某地区内进行经济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出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此为依据相关部门采取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以促进经济发展顺利,推动区域经济整体进步。同时,通过经济信息的引导,能够避免出现局部经济和整体经济冲突的问题。提升局部经济发展效益推动整体经济进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四)加强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经济信息所产生的重要意义,在经济管理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经济信息引导下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形势,可以进行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有:

①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②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③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针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当中应用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具体论述了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管理二者的概念,加强了对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问题进行深入性的认识。除此之外,更对经济信息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应用效果进行了论述,最后,对如何应用经济信息加以论述,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应对措施。

篇2

国民经济核算的指标分为直接指标以及间接指标,如产业结构、国民收入(NI)、国民生产总值(GNP)等,如表1所示。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对国民消费支出的贡献作用。反映国民消费支出的指标有很多,如居民最终消费占GDP中的比重、劳务支出指标等。这些指标数据可以有效的作为国民消费支出核算的原始数据,有很强的参考价值,能够很好的反映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另外,消费核算信息可以很好的反映居民消费中的构成比例,如食品以及通信类的支出份额。有了这种信息,就可以更好的倡导居民进行适当的消费支出,从而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稳步增长。国民经济核算信息的详实科学,能够促进我国的税务改革,了解当下消费热点,树立居民理性科学的消费观。核算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中居民的储蓄与投资有很大的贡献作用。在国民经济中,投资储蓄率、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库存增加等指标,可以很好的分析当前的各种货币供给与需求状况,了解我国的居民储蓄在国内储蓄中的地位,以及储蓄对投资的贡献率。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很直观的了解政府投资与居民投资的比例关系,更科学的实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际上,储蓄、投资、税收是联系很密切的三个环节,对储蓄与投资信息的严格审读,有助于税务部门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除此之外,储蓄的变化状况还可以反映我国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及相关的住房制度和医疗制度的改革成果。比如,在1991-1999年短短的9年间,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40%、农村居民的储蓄倾向增长超过120%。预期心理对消费需求的制约作用是显而易见,分析其深层次原因:工人就业状况糟糕、医疗制度以及住房制度不够完善导致居民对未来隐忧加剧而让银行储蓄增加。对此,相关的部门对我国的各个体制进行了适度的改革,让居民放心消费。虽然,我国的社保制度不够完善,这种局面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毕竟居民的消费心理需求有了适当的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统计部门与政府部门有很好的参考依据,各个职能部门也据此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从而促进我国居民储蓄与投资的良性发展。国民经济核算信息可以让收入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国民经济的循环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过程,生产只是一个阶段,对于最终成果的消费才是目的。不过,成果的消费并不是生产者一个人“享有”,而是要经过“分配与交换”的多个环节,才到达消费者手中。而国民经济的核算就是要对消费品在“分配与交换”的各个环节进行统计与核算,这其中也包括对最终产品的使用情况。国民经济的核算可以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高效与科学,提升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经济成果。收入分配与国民经济核算的框架要清晰合理,收入的分配要分层展开,有次序的进行。为了让收入的分配更加的科学合理,核算的信息应该包含更多的机构部门,应用SNA在核算整个收入分配时,就应该按照“初次分配”与“再次分配”两个阶段进行。在收入分配增长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让宏观收入分配的结构更好的得到调整,初次分配可以让收入结构得到很好的转移,调整个人可支配收入的结构状况。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对外与对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国民经济核算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的经济待遇与政治待遇,也就间接的影响到了我国对内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例如,联合国根据连续六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的会费;世界银行业根据相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决定一个国家能否享受到相应的优惠待遇。所以,国民经济核算还深层次的影响到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间接影响到了我国与外国的经济往来。

(二)国民经济核算的投入产出分析价值

国民经济核算对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很大。也有相应的投入产出方法,用于国民经济的核算。投入产出方法又称为投入产出分析,以一定的国民经济产业分类为基础,结合比例系数与结构分析,从数量上研究经济系统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相关的经济模型来分析国民经济结构以及原因和影响。投入产出的方法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有一个漫长的历史。1950年,投入产出分析第一次被建议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1968年,SNA就吸纳了投入产出分析法。1993年,SNA就把投入产出纳入到了整个核算体系。实际上,我国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有五十余年的历史了。1974年,我国就编制出了第一张实物性的投入产出表,涵盖了61种产品。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更是编制出了大型的“1987年投入产出表”。2004年,“2002年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更是让投入产出的核算方法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投入产出表考虑了两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投入来源”与“使用去向”,是一种棋盘式的平衡表。它可以很好的反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投入”与“产出”,同时能够很准确的表明“投入的来源”与“产出的去向”。另外,对于各个部门之间很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投入产出表也能够很好的把握。投入产出表的样式多样,分类齐全,结构清晰明了。如“实物性”与“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就充分考虑了计量单位的特点,便于审核统计工作。另外,也有根据地域划分的投入产出表,如“全国投入产出表”与“地方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数据结构表”(见表2),可以直观地反应国民经济各个部门之间的关系,广泛应用于经济分析中。“对称性投入产出表”用于预测和制定计划。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三)国民经济核算对宏观经济效益分析的贡献价值

宏观经济效益能够很好的反映各个产业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受到行业的高度关注。在当今的经济发展状况下,很多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增长,一味追求GDP的量与速度,却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因为,在宏观经济的背景下,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很好的衡量社会总产出。一定的情况下,GDP的数字越大,就代表这个国家的产品以及服务的增加值就越大。目前,在国民经济的核算中,很多的人意识到了不能一味的以财富数字的增长来衡量GDP。如果牺牲了环境与浪费掉了大量的资源,虽然换取了经济财富的增长,GDP指数的上升。但是,GDP并不体现资源的掠夺以及对环境的破坏。实际上,这种GDP的数字是一个虚假的数字,过度的夸大了“财富”,却忽视了对成本的折算。鉴于此,一味的追求财富GDP的增长不是一个很明智的办法,要考虑环境与资源的因素,减去相应的成本。很多年前,就有学者提出了绿色GDP这样一个概念,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也是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这一个“绿色GDP”概念的产生,是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结果,也是人们在权衡了环保与经济发展两者关系以及利弊后的一个结果。

二、国民经济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及宏观经济模型建立的基础

在宏观的经济管理中,涉及到很多的统计数据以及模型,而国民经济核算就可以为这种数理统计以及模型的搭建提供范本和奠定基础。作为基本框架,国民经济核算确定了很多宏观经济统计的基本概念、指标设置以及基本分类。这样的功能让经济统计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大的提高了宏观经济分析的效率,增强了其应用功能。

三、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国民经济计划涉及到很多的宏观经济指标,这些经济指标所反映的现象,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而是相互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经济联系。为了更好的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计划与规划的指标数量也必须满足这种经济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的手段非常科学,也正反应了这种内在的经济关系。因而,国民经济核算是一种科学的制定与检验国民经济的方法。

篇3

的关系,同时要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关键词经济形势经济环境实施宏观调控改革和发展

2000年是全面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的最后一年,是改革、发展、

稳定的关键一年,是世纪交替之年。这一年经济工作做得如何,对全局影响重大。最近

中央召开了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形势,提出了奋斗目标,部署了2000年经济工

作的主要任务,需要我们认真把握,狠抓落实,继续奋发努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为新世纪的经济腾飞创造良好的开端。

一、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当前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1999年以来,在中央采取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国民经济继续保持

较快增长的态势,头9个月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4%.1~10月,工业增加值增长9.1%,增

长速度比较平稳;农业收成稳定,粮食总产量大体接近上年的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平缓,全国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城乡集体和个体投资)增长7%,其

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6%,更新改造投资增长下降0.9%,房地产投资增长17.4%;随着

居民收入增加和消费领域的扩大,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2%,增幅比上月提

高1.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出现回升态势,9月份出口增长20.2%,10月份出口增长23.8%.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1~10月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增收1300多亿元,财政收入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金融形势比较平稳,到10月末,M1、M2分别增长15.1%、

14.5%,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国家外汇储备已超过1500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

加,生活水平继续提高,10月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59270亿元,同比增长13.4%.

从前三个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来看,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预计全年经济增长可望达

到7%甚至略高一些。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世界上也是相当高的。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经济形势出现了一些好转迹象:(1)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高。

1~9月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提高7个百分点,其中成本费用利润率

提高1个百分点,总资产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

120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

480多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

的经济复苏、需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

;同时国家加大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

开始回升。7月、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

计全年出口增长可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

和肉禽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

降1.7%;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

区调整学杂费、房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

上月上涨2%,比去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

下降2.8%.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

比上月缩小0.2个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

格降势也在趋缓。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格分别下降3.4%、3.3%、1.8%.

(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

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贡献率提高0.2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提高0.8个百分点,资产

负债率下降1.7个百分点。1~9月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20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7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80多亿元,比

去年同期增长1.5倍。(2)外贸出口进一步回升。随着亚洲周边国家的经济复苏、需

求增加,我国对日本、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的出口增长加快;同时国家加大

了出口退税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出口的增长。从7月份开始,出口增长开始回升。7月、

8月、9月、10月出口增长分别为7.5%、17.8%、20.2%、23.8%.预计全年出口增长可

达5%左右。(3)物价下降出现减缓的迹象。8月份,受季节性因素和肉禽价格进一步

回升的影响,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1%,比去年同月下降1.7%;商品零售

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6%,比去年同月下降2.6%.9月份,因部分地区调整学杂费、房

租、水电费价格以及部分食品价格上涨,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2%,比去

年同月下降0.8%;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月上涨0.7%,比去年同月下降2.8%.10月份

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月下降0.6%,商品零售价格下降2.6%,降幅均比上月缩小0.2个

百分点。此外,随着工业生产稳步增长,工业品市场回暖,工业品价格降势也在趋缓。

7月、8月、9月,工业品出厂价格分别下降2.5%、2.3%、2.1%,工业品原材料购进价

格分别下降3.4%、3.3%、1.8%.(二)经济环境日趋严峻的一面不容忽视

以上三种迹象表明,经济增长出现一些好转的迹象,但还没有形成好转的趋势,目

前还不能作出经济增长出现止跌回升、走出谷底的判断。对今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是逐步好转还是比较严峻?还有待观察。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可望保持一定的增长,但由于美国股市出现一定的

泡沫成分,美元对欧元、日元出现一定的贬值趋势,不排除出现股市动荡、外资抽逃、

消费萎缩、使经济增长发生逆转的可能性。日本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由于日本内需市

场容量有限,日元升值不利于增加出口,所以日本经济复苏的基础还不稳固。美、日GDP

占世界GDP的40%,美、日经济走向如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欧盟经济正在稳

步增长,但由于欧元的实施,欧元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加强。亚洲周边国家和地

区的经济开始复苏,即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出现好转,对我外贸出口和利用外资也

将形成一种竞争关系。综合以上一些情况,2000年世界经济增长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即使经济增长快于1999年,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不是很多,相反,对我国

经济形成竞争的不利因素在增加。从总体上看,2000年我国外需压力还是很大,外贸顺

差有可能进一步减少,利用外资也有可能会下降,外贸外资的减少,需要通过进一步扩

大内需来弥补。

从国内经济环境来看,2000年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目前市场需求依然疲

软,大多数工农业产品生产过剩,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居民消费意愿不强,民间投资不

振,银行贷款行为趋于谨慎,资金供应趋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

大,等等。当前经济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通货紧缩趋势仍在发展和蔓延。到1999年

9月份为止,全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24个月负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连续18

个月负增长,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连续42个月负增长。按照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定义,

一国消费品价格连续两年负增长,就可视为通货紧缩。我国实际上已经达到这一标准。

造成通货紧缩的原因,从短期因素看,是有效需求不足;从中长期因素看,多年来的重

复建设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这次通货紧缩,实际上是短期的有效需求不足与中长期

的结构不合理因素交织并发,从而使我国面临前所未有的通货紧缩压力。我国这一轮经

济增长下滑的周期最长,从1992年算起,至今已长达7年,目前下滑的趋势仍在发展。

特别是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未从根本上

遏制住经济增长下滑的趋势。2000年国内经济环境依然比较严峻。

二、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2000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不容乐观,综合各方面的情况分析,预计这年经

济增长的社会经济发展预期目标为7%左右,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仍然要付出艰巨的

努力。对此,2000年经济工作需要着重把握和处理好几个带有全局和战略意义的关系。

(一)既要坚持扩大内需,又要加大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的力度

扩大内需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经济总量。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

越来越受到结构不合理因素的制约,如果不调整结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上去。调整结

构,不能是短期的、局部性的调整,而必须是中长期的、战略性的调整;不仅要调整产

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而且要调整地区结构,加快西部大开发,这是关系

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举措。结构调整要取得成效,必须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不能再走低

水平建设的老路。应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坚决淘汰落后的、重复的生产能力,发展高

新技术产业和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和企业,对传统产业进行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和固定资

产更新,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处理好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实际上

是处理好经济总量与结构的关系,二者是不矛盾的。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就是

扩大投资需求。这两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国债投资为主导,重

点投向基础设施等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领域,不断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扩大内需是

为了促进发展,增加经济总量,但同时也是调整结构的过程,是科技进步的过程。我们

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同时不断调整结构,在结构调整的基础

上求得更好的发展。

(二)既要坚持政府投入,又要努力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

坚持政府投入,是在当前经济不太景气、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启动以前的必

然选择。但是,政府投入数量是有限的,要受制于国家财力的制约,而近几年国家财政

状况总体上比较困难,这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国家增加发行2100亿元国债,专项

用于基础设施等项建设。政府的这笔投入,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比,数量要少

得多。启动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要靠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正常回升,不能只靠政府

投入来支撑经济增长,否则国家财政难以承受,经济增长也不能持久。所以,政府投入

的着力点,是要努力引导和扩大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使政府投入起到“四两拨千斤”

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贴息、参股、合资、补贴、担保等方式,

带动更多的社会投资。例如:1999年下半年国家增发600亿元国债,其中150亿元用于

企业技改项目的贴息和补充相应的资本金,以此带动银行贷款1500多亿元,使社会投资

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2000年要继续落实已经出台的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

政策,要通过实施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等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

入,并结合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政策,努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

(3)既要积极推进改革和发展,又要高度重视保持社会稳定

2000年要扩大内需、调整结构和实现科技进步,立足点是要保持经济又快又好的发

展。解决当前中国经济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坚持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一点是不能

动摇的。但是,要取得又快又好的发展,必须以改革为动力。2000年各项改革已处于攻

坚阶段。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三

年改革脱困和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只有国有企业搞好了,效益上来了,才能

为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加快改革和发展,使社会稳定问题显得更加重要。改革和发展,

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因而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但在改革和发展的进程

中,因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机构改革的深化,使下岗、失业现象增加;因社会环境的

不断变化,竞争加剧,一些人的习俗、观念适应不了环境变化的需要;等等,如果处理

不慎,极易引发社会不安定因素。社会不稳定,改革和发展将一事无成。一个稳定的社

会环境,是顺利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

系,使三者相互协调和统一。

三、抓住重点,加大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力度

2000年经济工作任务涉及方方面面,非常艰巨而又重要。但基本着眼点是扩大内需、

促进经济增长,并在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上,以国有企业

改革为中心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同时注意保持社会稳定。从这个基点出发,2000年经济

工作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继续加大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

连续两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其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2000年有效

需求不足和通货紧缩趋势尚未有效遏制的矛盾仍很突出,在社会投资和居民消费未完全

启动以前,为了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必须坚持实施行之有效的积极财政政策,并加大

其力度。现在银行资金充裕、存贷差达1.2万亿元,生产能力充足、近1/3的生产潜力

未能发挥出来,劳动力丰富,面对钱多、物多、人多的因素,应是加快发展的好时机。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这些资源就会白白浪费掉。实践证明,财政政策对资源利

用具有见效快、导向作用大、宏观配置合理的特点,通过财政向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

动用部分社会储蓄资金,将相对过剩的人、财、物资源利用起来,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

力的发展。

2000年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以扩大财政支出为主要形式,双管齐下,

通过发行长期国债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继续落实增加居民收入的政策来扩大消费支出;同

时要运用好税收政策,包括实行必要的减免税政策,通过适当减少财政收入的形式,进

一步刺激投资、消费和出口。这样,中央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人担心,

会不会引发财政风险?据初步测算,1998年,我国中央财政赤字(按国际通行口径,包

括为弥补债务利息支出而形成的赤字,下同)和债务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

别为2.15%和9.9%;1999年约为2.80%和12.0%;预计2000年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

重与上年大体持平,仍控制在3%的警戒线以内,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约为14.0%,仍

明显低于60%的警戒线。我国发行国债尚有一定的空间。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风险,关

键在于能否管好用好国债资金。只要国债资金能够发挥好的效益,促进经济较快的发展,

就能够为偿还债务创造有利条件,不会引发财政风险,也不会给后人留下债务包袱。近

一两年,财政税收每年增收超过1000亿元,其中就包含了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增收效应,

国债投入已经出现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在当前经济偏冷的情况下,要采取相应扩张的宏观调控政策,使社会资金得以充分

利用。如果仅仅财政政策是扩张的,而没有货币政策的相应配合,就难以充分调动社会

资金来支持经济发展,进而会减弱整个宏观调控的效果。例如:将国债资金投入具有一

定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采取贴息方式投入企业的技术改造等,都需要大量的

银行贷款与之相配套,如果银行配套贷款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个国债投入的效果。因此,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一是要保证国债资金配套贷款的及时投入;二是要满

足企业流动资金贷款的需要;三是要支持广大中小企业的发展;四是要适当降低存款准

备金率,促进商业银行扩大贷款,同时对有困难但需要扶持的中小金融机构,给予再贷

款支持;五是要大力开展住房、教育、汽车以及大件耐用消费品等方面的消费信贷业务

;六是要发展资本市场,积极开拓直接融资渠道。总之,要保持货币供应量的必要增长。

只要积极财政政策不出现风险,实行相应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有风险。金融业要正确处理

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在改善金融服务的同时,要继续深化金融改革,

健全银行内控机制和银行监管机制,完善金融法制。

(三)大力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一中全会提出,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

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0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后一年,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

关键。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首先要尽最大努力

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不同行业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平衡发展的客观进程,着

力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老工业基地,把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

为国有企业跨世纪发展创造条件。”

2000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一些工作:(1)推进社会经济发展工业结构调整。继续压

缩纺织、煤炭、冶金、石化、建材、机电、轻工等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坚决淘汰那些

技术落后、资源浪费、产品质量低劣和污染严重的企业。不断优化工业结构,缓解重复

建设压力,增强企业活力。(2)加大技术改造力度。继续拨出一部分国债资金用于企

业技术改造的贴息贷款。对于技术改造所需先进设备的进口,国家可适当提供外汇、免

税等优惠政策。对国家鼓励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行业等项目的国产设备投资,实行按

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实行债权转股权。对一些有特别困难、但有一定发

展前景的国有企业,实行债权转股权。逐步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资产负债率高的问题,

同时盘活银行的不良资产。(4)拓宽直接融资

渠道。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使更

多的经济效益较好、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上市,增加企业的资本金。选择一批信誉好、

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配售部分国有股来筹集资金。一些资信好、实力雄厚

的特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可在境内外发行企业债券,进行滚动发展。(5)实施规范

化的公司制改革。除少数关系国计民生的企业实行国有独资有限公司外,积极发展具有

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处理好“老三会”(党委

会、工会、职代会)和“新三会”(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关系,加强企业领导

班子建设,强化内部管理,实行企业会计外派制度,完善企业在经营、用人、分配等方

面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这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保持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做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再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工作。但是,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按“三家抬”(财政、企业、

社会负担)的办法来保障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只是一种过渡性措施。要从根本上解决

国有企业人员多等方面的问题,最终要靠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覆盖所有企事业及行政

机关单位职工的、由政府承担并强制执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实行由政府通过企事业单位从当期收入中偿付各项社会保障费用的现收现付制,近期

社会保障改革的方向是由现收现付制转向通过个人帐户实现的基金积累制,即职工在领

取工资后向社会保障基金缴付社会保障缴款,这笔缴款连同企业缴付的部分社会保障缴

款都进入职工的个人帐户,以后就从职工的个人帐户中支付他们的社会保障开支。实行

基金积累制,对新参加工作的职工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他们有足够的工作时间在个人帐

户中积累足够的养老金。成问题的是,已退休的职工和在实施个人帐户制度以前较早参

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统称老职工),由于在过去的工作年限里没有直接为自己积累养老

金、医疗保障基金、住房基金等,而是通过预先扣除把保障费用转化为政府收入并凝固

在国有资产中。转入基金积累制以后,老职工新建的个人帐户中的资金很少,已退休职

工的个人帐户则完全是空的。因此,在实施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转轨时,政府应

对老职工过去对养老金基金的贡献作出补偿,这就需要由政府出面来筹集和建立社会保

障基金,这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条件。要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对所有不

同经济成分的企业和职工依法收缴社会保险费,提高收缴率,筹集社会保障基金;同时

也要考虑,在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过程中,对国有股权变现

所得,中小企业的拍卖、租赁所得,国有房地产的出售、租赁所得,以及财政预算支出

的安排,要按照一定比例划入社会保障基金。条件成熟时要着手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

度。

(五)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科技进步是加快结构调整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要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

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科技水平低,而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环节滞后,这与现行科

技体制和生产体制密切相关。现行科技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与生产相脱节。企业

的科技力量非常薄弱,许多优秀科技人才都集中在科研院所。这种体制,大大阻碍了将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使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得到及时的应用和推广。为此,

要深入进行科技体制和生产体制的改革,将应用科技的基本力量从原来的科研院所下放

到企业中去,使企业成为应用科技研究的载体和主要力量。这也是当今发达国家的通行

做法。科技力量与企业合二为一,既可以使科研经费得到保障,使科技人员有了用武之

地,又可以使企业生产有技术创新力量的支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2000年要基本完成

科研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工作,使应用科研机构转制为企业,或纳入企业的科研体系中

去。对于高校中的应用科技力量,也要逐步分离出来,按照科研机构改革的方向进行运

作。

此外,要加强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力度,保护技术创新者的利益。尽快制定反垄

断法和严格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规范技术市场及其他市场,维护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

竞争的市场秩序。建立鼓励技术投入的税收制度。政府除了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和对市场

前景好的共用性产业技术的研究开发提供资助外,应制定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投入的政策。

如:对技术转让收入、设备投资等扣减所得税;改进现行的增值税制度,明确企业研究

篇4

1.2金融理论在对于金融理论的研究中,学术界更关注于经济结构问题的研究.怎样的金融结构,才适合我国宏观经济的要求,不同的学者的看法不尽相同.有一部分学者认为,应该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把其它的专业性银行改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业银行,进而建立“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的二级体系.[11]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应在建立金融结构之前,要对银行的呆账进行处理.[12]在中国金融结构改进上,由于政府起着主导作用,故其一直都存在着滞后性的问题,而此将会带来更大风险的积累.[13]且政府的金融调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允许并接受金融市场的某种非均衡,进而有学者提出,金融制度应向市场配置转型,渐进性的将利率市场化.[14]直接市场金融与证券市场发展方面,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例一直是较低的.有的学者认为直接融资可以有效的分散于控制金融风险,利于我国现阶段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发展,也有利于国有企业改革.[15]但也有可能造成中国资本市场结构和功能的失衡.[16]证券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代表之一,它的发展使得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对虚拟资产价值的积累,但虚拟资产与所对应的事物资产的价值却越发脱离.特别是在经历2008年次贷危机后,学者认为虚拟价值的存在,需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加强金融监管,规范金融创新,完善金融体制.

1.3增长与发展理论中国经济的增长呈现着一种非均衡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要素与资本的投入,来推动经济的发展.高投资推动高增长的事实,已被国内学者普遍的认同.但是有学者认为目前投资过度,并带来了投资效益恶化的效果,[17]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同时,靠资本投入来引进技术,可能会导致结构性的失衡,过度依赖于进口技术,来促进经济的增长.甚至有学者察觉到我国的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存在着“反效率配置”.总之,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非均衡”也凸显得越来越明显.中国的经济增长,离不开投资的作用,即投资推动型增长,来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过程中,引致劳动力结构转化,可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特色之一.根据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2006,2007)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两方面,一则是在赶超阶段利用低成本的竞争优势,赶超快速发展.二则是中国正处于从低价的工业化向高成本的城市化的转向过程中.也正是在这种转向的过程中,工业化解决了“吃、穿、用”之后,那剩下的“住、行、学”则应由城镇化来解决.[18]总体上来看,中国现处于发展转变的阶段,即转型升级阶段,存在着四个中国化的特征,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强调政府的控制性、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和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在强调制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前提条件是技术不断创新与发展,而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则依赖与制度的创新.[19]两着相互促进,但制度创新时根本.强调政府的控制性上,主要体现在政府的资产与政策导向,会促进某一行业或领域的快速发展.政府需要扶持经济结构的转型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其又好又快的发展.强调多目标的协调性,主要体现在统筹兼顾上,既要经济快速的发展,也要自然环境得以保护.在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需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统一,利用外资与经济安全的相统一,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发展相统一.[19]强调公平取向的落实性,主要体现为防止掉入“中等收入陷阱”,要落实好收入再分配的公平.为促进就业稳定,就需要落实就业与公平的相统一.

篇5

关键词:四川洪涝灾害特征趋于预测

一、前言

四川省包括四川盆地(以下简称盆地)和川西高原。每年的4~10月都有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发生,这是我省主要的、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生命财产危害严重的一种气象灾害。四川省的洪涝分为严重洪涝和一般洪涝,严重洪涝只发生在四川盆地,但它包含在一般洪涝中,一般洪涝遍及全省。过去,有很多人研究过四川盆地的洪涝灾害,但没有人研究四川全省的洪涝灾害,四川洪涝灾害的基本情况如何?还不太清楚,为防治和减轻洪涝灾害的危害提供依据,我们对四川洪涝灾害的若干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1999~2010年洪涝灾害的发生趋势。本文统计洪涝灾害的降水资料是四川各气象站1951~1999年的降水资料,划分洪涝灾害的标准,是甘孜和阿坝两州(以下简称甘阿地区)、盆地、攀枝花市及凉山州(以下简称攀西地区)用于日常业务的洪涝标准。

二、洪涝灾害的标准

四川的洪涝灾害主要由暴雨和大暴雨引起的,它是其成灾的形式,其次是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率低。因为四川的地形复杂,各地暴雨的标准和成灾的降水量不同,所以不同地区洪涝灾害的标准也不同。

(一)一般洪涝灾害的标准

盆地和攀西地区:单站任意连续三天的总降水量≥150.0mm为一次洪灾。

甘阿地区:单站任意连续3天的总降水量≥50.0mm,或者日降水量≥30.0mm

算一次洪涝灾害。

(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灾害的标准

四川盆地内,一次严重洪涝灾害的标准是:在5~9月,5月有连成一片的2个及以上的站,6~9月有连成一片的3个以上的站,它们在相同的连续3日

内,每个站3天的总降水量都≥150.0mm。

三、四川洪涝灾害的若干特征

四川洪涝灾害的特征,分为一般洪涝的特征,它包括了四川盆地严重洪涝与一般洪涝相同的特征;严重洪涝独有的特征。

(一)一般洪涝的特征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与一般洪涝相同的特征

1.一次涝洪灾害发生时,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多且集中。

盆地和攀西地区,单站连续3日总降水量,最小为150.0mm,最大在150.0mm以上,盆西、盆北和盆东山区普遍在200.0mm以上,有的站在300.0mm以上。甘阿地区,单站日降水量的最小值为30.0mm,最大值≥35.0mm。

2.洪涝灾害突发性强,来势猛,危害大,灾情重,不但危害源地还波及下游。

洪涝灾害有很强的突发性,不象旱灾那样由轻到重,它来势凶猛,往往使人来不及预防和躲避,所以灾情严重。它导致山洪爆发,河水陡涨、破坏植被、冲毁和淹没良田、建筑物和交通设施,淹死人、畜,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灾区内有43个县连续3天的总降水量超150.0mm,暴雨中心内有7个县连续三天的总降水量超过300.0mm;这次洪灾,使许多河流出现了历史最高水位,其中四川盆地内长江段水位居200年来的第三位,出现了100年一遇洪峰,有119个县(市)受灾,受灾人口1,500多万,工农业经济损失达25亿元左右。

在山区,特别是甘阿地区和攀西地区,洪涝灾害还引发泥石流,对农田和房屋、交通等造成毁灭性的破坏。

洪涝灾害不但危害源地,还波及下游。如1981年7月9~14日,盆地西部和中部发生的历史上罕见的洪涝灾害,盆地西部和中部是洪涝灾害源地,受到危害,它还波及到下游的长江沿岸,造成长江上、中游的大洪水。

3.发生频繁,年平均发生次数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西边缘多,其余地区少。重灾年多。

洪涝灾害发生频繁,全省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3~3.1次,其中甘阿地区0.5~3.1次,攀西地区0.2次以下,盆地0.3~1.7次,多为0.5~1.7次。最大值出现在高原上雅砻江中游两岸,年平均发生次数2.0~3.1,次大值在大渡河和岷江上游之间地区,年平均发生次数1.3~2.2次。全省年平均最大值3.1次,出现在九龙,最小值0.3次,出现在古蔺。

重灾年多,1951~1999年,四川出现的重洪灾年有以下14年:1955、1959、1961、1968、1973、1974、1975、1978、1980、1981、1982、1983、1984、`1989

年,占总年数的26%。

4.各月发生频率地理分布不均,甘阿大部和盆地西部边缘多,其余地区少。

四川的洪涝灾害发生在4~10月,主要在7~8月,各月的地理分布不均,但6—9月分布趋势的特点相同,①高频率出现地区:高原上雅砻江中游和阿坝州中部,盆地区在盆西边缘的北川—安县—江油一带和雅安—乐山一带;②5、10月分布趋势相同,高频率区在甘阿地区,为5~20%,盆地区和攀西地区大部无洪涝灾害,出现洪涝灾害的地区,发生频率低,为2~3%。③4月仅个别站有洪涝发生,频率也低。

各月洪涝灾害的最高频率都在甘孜州南部的雅砻中游江两岸。

5.洪涝灾害开始时间(月)地理分布不均

洪涝灾害开始期,全省为4~8月。甘阿地区为4~6月,大部5~6月,分布呈区域性,但错落有序;攀西地区6~7月,大部在6月;盆地区在4~8月,大部在5~6月,其中盆地北部和渠江下游东岸以5月为主,出现在8月的仅古蔺一县,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区多在6月。

6.洪涝灾害结束期(月)地理分布不均

全省洪涝灾害结束期为7~10月,大部在9、10月。甘阿地区在8~10月,大部在9、10月,其分布是:石渠在8月,雅砻江以东的地区主要是10月,以西地区是9月。盆地区为7~10月,大部在9、10月,其中叙永在7月,岷江、沱江中游之间的地区和宜宾、泸州南部及广安地区在8月,南江到蓬溪一线以东的地区在10月,除此以外的其余地区在9月。攀西地区在7~9月。从表1可知,在洪涝期内,各代表站各月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差异很大,基本呈正态分布。最高频率出现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区出现在8月;甘阿地区主要在7、9月。

7.在洪涝期内,各地各月发生洪涝灾害的频率差异很大,洪涝灾害的高峰时间主要7、8月。

从表1可知,在洪涝期内,各代表站各月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的差异很大,基本呈正态分布。最高频率出现月,盆地在7、8月,多在8月;攀西地区出现在8月;甘阿地区主要在7、9月。

表11951—1999年四川各代表站4~10月中各月洪涝灾害出现频率(%)

站月

名34567891011

成都00041515000

雅安004750611700

广元004930111100

绵阳000921211200

北川0031379532600

乐山001193335900

自贡00051214200

内江00471511400

宜宾0007119200

达川002494720

南充0007117000

西昌0000022200

甘孜00215137920

理塘0011845291010

马尔康00165536233920

阿坝25142649261920

黑水02126863204670

8.洪涝灾害有阶段性和持续性

洪涝灾害的阶段性,是指全省和其中的一个地区的洪涝灾害在一段时间(连续数年)发生次数多,一段时间(连续数年)发生次数少(见表2)。

表2四川各地1951—1999年各时段洪涝次数

站名

1951~19591960~19691970~19791980~19891990~1999

马尔康815142416

松潘51091412广元537116

绵阳65693

遂宁30342

乐山898107

雅安141812119

宜宾44221

合计4556558557

1951~1999年,四川大部分地区各年代的变化与全省的变化基本相同,50年代少,60年代多,70年代少,80年代多,90年代少,其中80年代最多,但由于四川地形复杂,个别地区的变化与全省变化不同步。

洪涝灾害的持续性,是指一个站连续出现洪涝灾害的年数≥2年。全省持续年数,除马尔康2~11年外,其余地区2~7年,多为2~4,极个别站的洪涝不持续(见表3)。

表3四川省1951~1999年主要站洪涝灾害持续时间和年数

马尔持续时间54~5860~6169~7173~8385~9498~99

康持续年数52311102

甘持续时间59~6170~7177~7981~8486~8798~99

孜持续年数323422

松持续时间54~5560~6171~7578~8082~8486~8792~9597~99

潘持续年数22533243

广持续时间61~6272~7779~8388~92

元持续年数2655

绵持续时间56~5967~6875~7881~8487~88

阳持续年数42442

南持续时间无

充持续年数无

内持续时间61~6369~7072~7486~87

江持续年数3232

宜持续时间58~5968~6973~74

宾持续年数222

雅持续时间51~5254~5658~6366~7075~7883~8587~93

安持续年数2365437

(二)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独有的特征

四川盆地严重洪涝的特征,除了与一般洪涝的相同特征外,还有其独有的特征。

1.分布趋势独特。五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下游少,西部三江(岷江、沱江、涪江)上游比东部两江(、嘉陵江、渠江)上游多,所以分布趋势是西北多,东南少,从西北向东南减少。全盆地严重洪涝的年平均发生次数为0.1~0.8次,五江上游为0.2~0.8次,下游为0.1~0.2次。西部三江上游0.2~0.8次,东部两江上游为0.2~0.4次。全省出现严重洪涝最多的地区是盆地西北部,无严重洪涝区在盆地内长江以南的地区。

2.每次洪涝都是成片的区域性的,范围大。一次洪涝出现在连成一片的2~3个及以上的站内,所以是区域性的,范围大。

篇6

多年来,对我国烟叶香吃味和外观质量同津巴布韦、巴西等国家相比有较大差异的分析认为,除了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以及品种、栽培管理等主要生产措施外,烘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烟叶成熟度、烘烤工艺技术、烘烤设备等烘烤因素存在问题极其普遍,在一些烟区还比较严重,无一不制约烟叶品质和效益。

1.1成熟度是烟叶质量的基础和中心

研究和生产实践认为,烟叶成熟度有两个含义:一个是采收烟叶成熟度,即田间生长发育和物质转化达到的成熟度;一个是烤后烟叶成熟度,即烘烤过程的物质转化达到分级要求的成熟度。所以,烟叶成熟度的本质都是紧紧围绕着最终烟叶品质和可用性进行充分而完善的物质转化。

据研究结果,我国下部叶组织结构松驰,叶质重(单位叶面积重量)较小,填充值高,单叶重轻,而上部叶组织结构紧实,叶片厚,叶质重较大,单叶重高(表1)。其原因显而易见。下部叶田间生长时间过长,物质转化消耗(也有物质向上运输)过度,已经达到过熟;上部叶叶片没有能充分展开,生长时间不足,物质转化不够,从烟叶质量要求的工艺成熟概念讲属于不熟采青。实际上,目前生产中下部叶过熟、中部叶采生、上部叶采青,再加上烘烤中的烤熟(后熟)转化不够是影响烟叶内在品质和可用性很重要的原因。因此,烟草生产的各项农艺操作过程,也必须以满足大田烟叶生长发育需要,从而能够达到真正成熟,然后在烘烤中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将烟叶烤熟。

资料来源:郑州烟草研究院。进口烟叶来自巴西、津巴布韦,各部位均为4~6个样品平均数;国内烟叶来自云南(陆良)、贵州(余庆)、福建(三明)、湖南(郴州)、河南(宝丰)、山东(诸城)、陕西(淳化)、辽宁(凤城)、广西(百色、富川),各部位均为10个样品平均数。

1.2三段式烘烤技术的核心和关键点

通过对烘烤环境温度、湿度、时间调控,实现对烟叶水分动态和物质转化的协调,达到最终将烟叶烤黄、烤干、烤香的统一,这就是三段式烘烤技术的核心,也是烟叶烘烤的根本目的。

根据对烟叶在烘烤中变黄、变香和非正常情况下发生棕色化反应变褐的化学和生物化学过程及其与水分动态、烤房温湿度关系的研究结果,认为三段式烘烤技术的关键点如下。

1.2.1低温变黄,黄干协调

即要求烟叶在比较低的温度下达到比较高的变黄程度。烟叶变黄阶段起始温度32~34℃,大量变黄温度35~38℃,完成变黄温度38~42℃。烟叶在变黄阶段失水量为30%左右,达到叶片发软。若烟叶黄变和干燥其中之一达不到要求即必须采取保温保湿变黄或排湿脱水的措施并延长时间。

1.2.2适速升温定色

在46~48℃以前以平均1℃/3h的速度升温,之后以平均1℃/2h的速度升温边升温边排湿定色。当烤房温度达到54℃后需稳定较长时间(12h以上),使淀粉彻底水解,糖分和致香物大量形成和积累。我国不少上部叶和较厚的叶片,正面呈黄色,背面黄白色明显,其叶内淀粉含量较高,若在54℃左右给予比较多的时间,这种现象会得到改善,烟叶香吃味也会因此得到增进提高。

1.2.3重视湿球温度

即依鲜烟叶的素质状况确定和控制烘烤各阶段的湿球温度指标,并以湿球温度高低作为烧火和通风排湿的主要技术依据。一般变黄阶段控制干湿球温度差1~4℃,定色阶段控制湿球温度37~40℃,干筋阶段控制湿球温度40~43℃以下。

1.2.4允许烘烤技术指标必要时作调整由于我国烟叶生长的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的多样性,以及不同品种、部位等,鲜烟叶素质存在人为不能抗御的差异,烘烤技术也必须服从于具体鲜烟叶的质量潜能,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其品质和可用性本质。因此,在实施三段式烘烤中,允许对上述主要指标在一定范围内作某些必要的调整。

1.3普通烤房主要技术指标

烤房是适应烘烤技术烤好烟叶的保障。据1996~1997年对全国烤房普查统计,我国共有烤房500余万座,平均种植2868m2烟田使用一座烤房。调查结果显示,烤房陈旧落后、结构不合理是影响烟叶品质最重要的原因,严重影响三段式烘烤技术的落实。具体反映是:温度不均匀,升温不灵敏,排湿不顺畅,操作不方便。要改进烟叶品质,提高烟叶整体生产水平,引进和修建先进的烤房设备十分必要。但是由于其投资大、成本高,尚需视各地的实际经济水平考虑。根据我国国情,实施烤房主要技术指标标准化改造更为可行有效。我们提出了普通烤房的质量标准和主要技术参数。普通烤房质量标准是:①大小适宜,结构合理,设备齐全,进行烧火、观察、通风排湿等操作方便;②升温灵敏,控温稳定,保温良好,平面温度均匀;③排湿顺畅,调控灵活;④坚固耐用,节省燃料。

2主要工作成效

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作为国家烟草专卖局和烟叶公司的重点科技推广项目,自1997年正式启动以来,受到各级烟草公司领导的高度重视,进展顺利,成效显著,对于推动科技兴烟和生产水平提高,已经和正在产生积极影响。

2.1人才培养和烟农技术素质提高

几年来层层技术培训和技术研讨,各级烟草公司培训了一大批烟叶烘烤技术队伍,各地建立的技术服务体系通过技术培训和专题技术讲座、观摩和巡回指导、播放科教录相片、印发简明直观的技术图表等,有效地把三段式烘烤技术传授给烟农。据不完全统计,1997~1998年省级技术培训共4200多人次,地(市)县级技术培训近10万人次,发放烘烤技术录相带近300盘,河南、福建、云南、四川、广东等省及其地(市)按照三段式烘烤规程的基本要求印发烘烤技术图表190万套(份)以上。这些措施都为提高技术员和烟农科技素质产生了积极影响。

2.2烤房标准化改造力度大,步伐快

各地根据本地区烤房存在的影响烟叶烘烤最普遍、最突出和最关键的问题,按照标准化指标的要求,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改造,新建烤房坚持高标准、高质量,一步到位。据调查,各地每设一座烤房一般补贴70~300元,新建一座烤房补贴500~1000元。到1998年底,全国共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包括新建)270万座左右,占1998年实际烤房总数的70%以上。云南省1998年利用压缩烟叶种植面积契机,各地市普遍加大烤房改造步伐。昆明卷烟厂1998年共投入2300万元,新建改造烤房近6万座,并预期1999年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80%以上。河南省1997、1998年共新建改造标准烤房32.8万座,占全省烤房总数54.17%,其中1998年各地市用于烤房改造的投入约6700万元以上。

2.3三段式烘烤技术快速推广

烤房质量的提高,为落实三段式烘烤技术创造了良好条件,表现了改进烟叶质量和节煤降耗的技术潜力,同时由于各地编制印发了适于烟农使用的烘烤技术图表,1997~1998年,三段式烘烤技术得到快速推广,烟农收益匪浅。据统计,1997年全国应用推广面积30万hm2,1998年达63.3万hm2以上,初烤烟叶均价增加0.36~0.78元/kg,烤烟耗煤量降低0.8~1.7kg/kg,耗煤量减少20%~35%。按示范结果推算,烟农可增收9.24亿元,同时节约烤烟用煤200万吨以上,节煤折款约3.0亿元以上,税利可增加3.5亿元以上。

2.4几种新型增质节能烘烤新技术由示范转向推广,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4.1立式火炉烤房

立式火炉的最大优点是燃料燃烧充分,燃烧时高温区集中,燃烧强度容易控制,节煤效果明显。目前,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河南、山东等省已大面积推广,其中辽宁省推广比例达95%以上,全国共有立式火炉烤房约55万座左右,占应用烤房总数14%以上。

2.4.2蜂窝煤炉烤房

蜂窝煤烤房优点:火炉燃烧强度调控简便,且燃烧稳定,即燃煤在简单控制下自然燃烧放热能够与烟叶烘烤需热规律相吻合,烤房温度只能上升,不会出现猛升、猛降,因而对落实三段式烘烤,确保烤烟质量十分有利,并有一定节煤效果。再加上烤烟添煤次数很少(单蜂窝煤炉加煤1次,双蜂窝煤炉4~5次),烤烟工作量极大降低。福建、广东、湖北、陕西等省作为重点新技术已大面积推广,重庆、湖南等省市示范效果很好。据调查结果,烟叶均价增加0.42~0.96元/kg,每炉烟节煤60~100kg,每座烤房一年可节煤400~800kg,即烟农减少烘烤投入130~160元。全国共有蜂窝煤烤房18万座以上。

2.4.3立式火炉平板式换热器烤房

立式火炉平板式换热器烤房的优点:燃料燃烧充分,烧火灵敏,火管内烟气流速慢,热量释放完全(排烟温度低),烤房内温湿度均匀,实行热风进风,热能利用率高。生产中大面积应用结果,烟叶均价提高0.21~0.36元/kg,节煤效率提高30%~45%。这种类型烤房昆明市1998年修建59700座,1999年达14万座左右,占全市烤房总数80%以上。黑龙江省绥化地区也在示范成功基础上大面积推广。

2.4.4部分热风循环烤房

强制通风、热风循环是国外烘烤设备的一项通用技术。叶间隙风速增加,能够使上下层烟叶环境温度变得一致,有利于烟叶达到更高变黄程度后,再及时转入定色,且烟叶在空气运动状态下不断干燥。整体上烤房湿度有所增加,叶内转化充分,烤后烟叶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明显改善。1997年,河南省示范推广这类烤房3.77万座,1998年改造5.71万座,共达9.48万座。山东、四川、辽宁、福建等省示范获得很好效果,1998年也将大面积推广。据测试,这种烤房内烟叶间隙风速比普通烤房快0.04~0.06m/s,烤烟均价提高0.64~1.00元/kg。

2.4.5红外线烤房涂料应用

红外线是一种带有高热能的电磁波(波长0.76~1000μm),这项技术在工业上应用很广泛,在烤房火管上涂以红外线涂料后,使烤房内的传热过程由空气对流换热变为辐射与对流并重,使烤房内平面温差和垂直温差都很小(据青州烟草研究所用贵州登峰红外涂料多试点测定结果这两个温差都在1℃以下),这样能够有利于烟叶在38℃以下的低温情况下均匀变黄达到9成黄以上转火定色。而且红外线涂料产生的电磁波中包含了烟叶中水分子振动的几个波段(小于3μm、5~7μm、14~16μm),有利于充分变黄的烟叶及时干燥,从而保证烟叶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提高,并有一定节煤效果。据严格实验结果,烤烟红外线涂料,对水分大的烟叶和结构紧实的上部叶有独特的增质增效功能,正常烟叶均价提高0.31~0.68元/kg,节煤10%~20%。实践证明,这是一项简明有效的实用技术,在黑龙江、陕西、四川、重庆、贵州、山东、辽宁等省市已经有较大使用面积。

2.5新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在烤房改造即新技术应用方面已有明显成效,新技术研究也不断深化。1998年,蜂窝煤火炉半堆积烤房和普通烤房供热的温湿自控已实验成功,可望在2~3年内能在生产中示范应用。立式火炉燃烧充分,易烧火,目前已能够使烤烟全过程加煤次数减少到3~5次,有望同对烘烤加热过程实行温度自控,结合热风循环装置使用即可向自控半自控发展。一种全新型的烧煤温湿度自控装置今年也开始在各地实验示范。

3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中的几点体会

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项目,从高一个层次讲就是在国家局“1144”发展战略指导下开展的一项技术创新工作。这项工作开展两年来,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3.1新技术推广应用是成熟技术的再成熟和消化吸收过程

三段式烘烤是国外烟叶烘烤通用的一项先进技术,在我国应用,是经过引进试验和理论上深化研究实现技术消化,接下来进行较大面积和范围示范取得成效、取得经验、产生影响后,再组织全面推广。几年来进行过多次研讨、培训,几次印发了《烟叶烘烤技术规程》(讨论稿),几个类型区和省(市)在对《规程》修改的基础上,又根据各地烟叶的具体特点,编写了自己地区的《烟叶烘烤技术规程》和适于本地烟农使用的烘烤技术图表,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新技术的再成熟和消化吸收,因而实用性更强,反映效果好,推广速度快。

3.2新技术落实措施到位

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是落实。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的技术落实措施是:①坚持强化技术推广和管理体系,重视人才培养和烘烤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实行全员培训,省市(地)两级重点培训技术骨干,县(市)及重点培训乡及乡以下技术人员和种烟大户。②包括三段式烘烤技术应用和烤房标准化改造,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坚持讲实际,讲实效,保证技术不变形,一次到位,不搞二次推广;坚持以点带面,示范辐射推广。③层层分解任务,细化目标,严格责任制和检查验收考核评比,确保3年完成既定目标。④在新技术应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有关技术问题,一方面及时积极指导引导,同时坚持边研究边创新。⑤坚持综合技术应用推广。即烤房标准化改造,新型节能烘烤技术,三段式烘烤工艺全面推广,发挥新技术综合效益。

3.3投入资金到位

在确定烤房标准化改造年度任务进行资金投入核算之后,不少省市烟草公司和地市烟草公司,按照投入概算指标,以上级公司拿一点儿,基层公司拿一点儿,烟农投入劳动力的办法,确保烤房改造顺利进展。昆烟企业确定了1998年把烤房改造作为技术应用的新项目后,经过测算,每改造一座烤房需材料费260元,决定分公司拿50%,县公司拿50%,及早到位。集中并定点制作改造型材,层层进行技术员观摩培训,烟叶收烤前统一组织验收。一年完成立式火炉平板式烤房改造达全市烤房总数45%。拟于1999年改造任务为82~9万座,目前已有30%以上动工修建,有把握在1999年烘烤季节到来之前完成本年度任务。所以说,资金投入是新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的一个关键点。

3.4组织领导到位

落实技术创新实施科技兴烟和科技带动战略,组织领导保证。近几年烤房标准化改造和三段式烘烤推广工作得以顺利进展,成效显著的成功经验就是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有强有力的政策,把这项新技术作为目前提高烟叶质量和效益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计划可行,责任到人,投入到位,措施得力。

41999年的任务和技术改进重点

1999年是烤烟三段式烘烤及配套技术应用推广项目的最后一年,由于我国各主产烟区自然和经济状况差异较大,烤烟三段式烘烤及烤房标准化改造发展不平衡,距离既定的“三段式烘烤工艺应用和烤房改造达到80%以上,烟叶内在香吃味品质得到改进、亩收益得到明显提高”的目标,工作任务依然很重。

4.1完成和基本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

按照1997年三明会议要求,1999年烤房标准化改造既定任务为120万座以上,事实上,各省市过去两年烤房改造的标准,有些仍然偏低,包括烤房的主要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仍大量存在。所以,仍然需要加大步伐,倾斜投入,对影响烟叶质量的关键点实施改造,确保完成或基本完成烤房标准化改造这一基础性工作。

4.2烟叶成熟度问题仍然是制约各地烟叶质量的重要因素

具体表现在下部叶轻飘,单叶重小,上部叶和较厚的烟叶背面偏白和正面与背面反差大的问题突出。需要更新烟叶成熟度的观念,尽快扭转下部叶过熟、中部叶采生、上部叶采青的局面,做到下部叶适时早收,中部叶成熟稳收,上部叶充分成熟采收,顶叶4~6片集中一次采收。要坚持把成熟度作为烤烟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中心,烟叶生产的全部操作过程都要紧紧围绕和满足烟叶最终真正长熟、养熟。烟叶成熟的标志,除了一般的外观特征外,以烟叶烘烤变黄时间确认。下部成熟叶变黄时间为60~72h,中部叶为48~60h,上部叶为36~48h。只有首先扭转烟叶成熟度的观念,才可能保证烤后烟叶内在品质得到明显改善,达到内在品质与外观质量统一。

4.3全面高质量推广三段式烘烤技术

篇7

Abstract

VolatilecompoundsofSciaenopsocellatusmuscleareextractedbySolidPhaseMicroextraction

(SPME)andareidentifiedbyGasChromatography-MassSpectroscopy(GC-MS),whichprovideelementarydataforprovinguptheodorcompoundsofthemarinefish.52volatilecompoundsofmatchingdegreemorethan800areisolatedandidentifiedsuccessfullyfromtheabdominalmuscleofSciaenopsocellatus,while54fromthedorsalmuscle,and42samecomponents.Thesecompoundsincludehydrocarbons,alcohols,ketons,aldehydes,estersandringycompounds.Themajorvolatilecompoundsarealcohols,aldehydesandketons,respectivelywiththecontentsof30.47%,38.47%,

13.14%and27.87%,41.54%,14.43%inthetotalvolatilecompoundsoftheabdominalanddorsalmuscle.Sciaenopsocellatushasthefishy,specificgrassy,fattyandmelon-likeodor.Hexanaland

1-Penten-3-olcontributetotheformoffishysmellmostgreatly,paredwith

thedorsalmuscle,theabdominalmuscleisfishier(F0.01).1-Octen-3-ol,4-Heptenalandbenzaldehydehavecloserelationstotheformofcharacteristicflavor.

Keywords:Sciaenopsocellatus,SPME,GC-MS,volatilecompounds

美国红鱼是一种海产经济鱼类,原产于北大西洋沿岸及墨西哥湾,因其肉质细嫩、味道

鲜美、市场畅销,造成捕捞过度、产量锐减。自八十年代中期后开始禁止商业性捕捞,并开展人工养殖,现已成为迄今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鱼种之一,也是国际上高档的热销水产品中的一员。我国已普遍开展养殖,年产量可达50000吨以上,前景广阔。

在自然捕捞和人工养殖的鱼类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令人不愉快的异味。在捕获的海产鱼体内,经常存在的几种异味有腥臭味、石油味和碘味。如今我国消费者越来越注重食物的营养与口味,这些异味的存在不仅影响鱼类的食用口感,降低其商品价值,而且影响了鱼类的市场销售和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另外,因不良养殖环境引起的一些异味还对人体有害,不能保证食用安全。多数内陆地区人无法接受海鱼的腥臭味,喜欢红烧或油炸海鱼,但从营养角度考察发现,这样虽可减少腥臭,但会破坏鱼体中的不饱和脂肪酸。

美国红鱼主要采用浅海养殖,其旺盛的生命活动以及体内活跃的酶系,导致许多具有异味的代谢物的产生;另外,投喂的饵料一般为鱼粉等人工饲料或腐败变质的杂鱼虾,使原本就具有腥臭味的鱼体腥味更加浓郁,风味大大降低,故不被广大消费者接受,从而限制了美国红鱼的加工和利用,进而影响了其养殖业的发展,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其气味成分,以便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抑臭和除臭。

本文采用固相微萃取装置提取挥发性成分,利用气质联用仪分析鉴定,为探明我国养殖海水鱼类鱼肉气味的组成提供了初步数据,并为以后如何改善养殖海水鱼肉不良风味提供理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用活体美国红鱼,捕于我国美国红鱼主要养殖基地象山港,条重一斤左右,用充氧袋运送。

1.2主要仪器设备

固相微萃取装置:65µm聚二甲基硅氧烷/二乙烯苯(PDMS/DVB)涂层的萃取头(美国

Supelco公司)。

气质联机:QP2010GC/MS联用分析仪(日本SHIMADZU公司)。

1.3试验方法

1.3.1样品制备

用榔头敲击鱼头部至晕,去除鱼鳞、内脏、鳃部,将血污和杂质清洗干净,取鱼脊背骨

两旁肉和鱼肚处的白色腹肉分别置于冰水浴中匀浆,加入饱和NaCl溶液,肉液比例为1:1,并搅拌均匀。

1.3.2挥发性成分的顶空采样

取3g样品于样品瓶中,将SPME针管插入样品瓶中。在萃取温度60℃、磁力搅拌条件

下平衡20min,顶空萃取30min后取出萃取头,迅速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后续分析鉴定。

1.3.3气质联机分析鉴定

气相色谱条件:VOCOL毛细管柱(60m×0.32mm×1.8µm);载气为He,流速为

0.96mL/min;不分流模式进样;进样口温度为210℃;接口温度为210℃;程序升温:柱初

温35℃,保持3min,以3℃/min上升到40℃,保持1min,再以5℃/min上升到210℃,保

持20min。

质谱条件:离子源温度为200℃;电离方式EI,电子能量70eV,灯丝发射电流200µA,扫描质量范围33~500(m/z)。

1.3.4定性定量方法

定性:化合物经计算机检索,同时与NISTlibrary(107kcompounds)和WileyLibrary

(320kcompounds,Version6.0)相匹配。本研究仅报道相似指数(SI)大于800(最大值1000)的鉴定结果。定量:相对百分含量按峰面积归一化计算。

2结果与讨论

2.1美国红鱼鱼肉挥发性成分的测定分析结果

试验比较了美国红鱼腹部肉和背部肉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得到总离子流色谱图如图

1、2所示。挥发性组分及其相对百分含量见表1。图1、2显示,腹部肉和背部肉的总离子流图基本一致。由表1可以看出,从腹部肉和背部肉中分别检测出52种和54种有效挥发性成分,相同成分有42种。这些有效挥发性成分主要是烃类(Hydrocarbon)、醇类(Mellow)、酮类(Ketone)、醛类(Aldehyde)、酯类(Ester)和环状化合物(Ringycompound),其中含量较高的是醇类、醛类、酮类,它们在腹部肉和背部肉中分别占挥发性化合物总数的

30.47%、38.47%、13.14%和27.87%、41.54%、14.43%。根据风味特征以及所占含量,可以得出美国红鱼鱼肉中的气味主要由挥发性羰基化合物和醇造成。章超桦[1]、何雄[2]等研究报

道了通过特定脂肪氧合酶的作用,鱼脂质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代谢而衍生出来的挥发性羰基

化合物和醇对鱼肉的气味有很大贡献。

Table1VolatilecompoundsobservedinabdominalanddorsalmuscleofSciaenopsocellatus

2.2美国红鱼鱼肉中的醇类化合物

被检出的醇类化合物主要是1-戊烯-3-醇、顺式-2-戊烯醇、1-辛烯-3-醇、1,5-辛二烯-3-

醇、反式-2-辛烯-1-醇、10-十一炔-1-醇等不饱和醇以及一些饱和醇类,如戊醇、己醇、庚醇、辛醇、壬醇等。一般来说,在新鲜鱼肉中,挥发性醇表现出的气味品质较为柔和[1,3]。不饱和醇的香气阈值一般较低,具有蘑菇香气和类似金属味,对肉类风味的形成有一定作用[4]。在检出的醇类物质中,1-戊烯-3-醇和1-辛烯-3-醇所占比例最大,对新鲜红鱼的风味特征贡献很大。1-戊烯-3-醇具有鱼腥味,是美国红鱼肉的主要腥味成分,在腹肉中的含量明显高于背肉,这是腹肉的腥气强于背肉的原因之一。而1-辛烯-3-醇是一种亚油酸的氢过氧化物的降解产物,表现出类似蘑菇的香气[5],普遍存在于鱼类的挥发性香味物质中,与美国红鱼肉中的特征香气密切相关。饱和醇类可能是在加热过程中脂肪经氧化分解生成的或是有碳基化合物还原而生成醇的缘故,由于它们的阈值比较高,因此除非它们以高浓度存在,否则对鱼肉的风味贡献很小[6]。从表1中可以看出饱和醇所占浓度较低,因此对红鱼肉的特征风味的影响不大。

2.3美国红鱼鱼肉中的羰基化合物

醛类化合物在美国红鱼肉中的含量较高,尤其饱和直链醛如己醛、庚醛、辛醛、壬醛、

葵醛等占有很大比例,通常呈现出一些令人不愉快的草味和辛辣的刺激性气味,且它们的阈值很低,因此对美国红鱼肉腥味的产生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具有青草气味的己醛含量最高,

达18%,而其阈值(4.5µg/kg)较低,是美国红鱼肉腥臭味的重要相关物质。另外值得注意的

是4-庚烯醛、苯甲醛、2,4-庚二烯醛、2,4-癸二烯醛、(E,Z)-2,6-壬二烯醛等成分。苯甲醛已经被鉴定为烤花生的主要羰基化合物,具有令人愉快的杏仁香、坚果香和水果香[7];2,4-癸二烯醛具有油炸食品的脂香味[8],虽然其含量远低于己醛,但阈值(0.07µg/kg)也比己醛低得多,对美国红鱼鱼肉风味的贡献也较重要;4-庚烯醛、(E,Z)-2,6-壬二烯醛能产生瓜果类香气,在气味中有加和作用。醛类物质可能来源于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后形成的过氧化物的裂解,

如Drumm等[9]已经证实了己醛是ω6-脂肪酸过氧化物降解的主要产物;辛醛、壬醛是油酸氧化的产物;反,反-2,4-癸二烯醛是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的主要产物之一。

酮类物质主要呈现桉叶味、脂肪味和焦燃味,阈值远远高于其同分异构体的醛[10],对

鱼肉气味的贡献相对较小。但不同肉风味间的差异主要来自羰基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差异,故

酮类化合物对形成肉风味仍具一定影响[11]。酮类对腥味物质主要起增强作用,它们的存在

可使腥味物质增强或改变。酮类可能是由于不饱和脂肪酸的热氧化或降解而产生的[12,13],一些小分子酮如2,3-戊二酮在脱腥后反而增多了,这可能是在脱腥过程中一些大分子酮类被分解成了小分子,同时也能证明这些小分子酮类对鱼腥味贡献不大。

2.4美国红鱼鱼肉中的其他化合物

试验中还检测出了部分烃类,烃类物质主要来源于脂肪酸烷氧自由基的均裂。各种烷烃

(C6~C19)存在于甲壳类和鱼类的挥发物中,但它们的阈值较高,对整体风味贡献不大[14]。

2-甲基-1,6-庚二烯、3-甲基-1,4-庚二烯和1,3-反-5-顺-辛三烯等烯烃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酮或醛,是产生腥味的潜在因素。检测出的环状化合物中,呋喃类可能会产生鱼腥味,但不是典型的鱼腥味;另外,几种含苯化合物如甲苯、1,2-二甲基苯等也是造成鱼肉异味的物质,

这可能是从环境污染物转移到鱼体内的,说明鱼肉的风味还受环境的影响;在腹部肉中发现

了一些背部肉中没有的氧化物,如二环戊二烯环氧化物和3-柠檬烯双环氧化物。一般认为,鲜鱼体内的氧化三甲胺会随着鱼新鲜度的降低,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降解

生成三甲胺和二甲胺。纯净的三甲胺仅有氨味,在很新鲜的鱼中并不存在,当三甲胺与不新鲜鱼的δ-氨基戊酸、六氢吡啶等成分共同存在时则增强了鱼腥的嗅感。海水鱼体内所含的氧化三甲胺较淡水鱼多,故当其新鲜度降低时,腥臭味更浓烈。但在匹配度大于800的物质中并无氧化三甲胺检出,可能它存在于美国红鱼体内其他部位,也可能是氧化三甲胺含量太低不能被有效地检出,因此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5小结

通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方法萃取美国红鱼鱼肉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经气质联用仪分析

鉴定,经NIST和Wiley质谱数据库检索和文献对照,共检出并确定64种成分,主要是醇、醛、酮和烃四大类,以醇、醛和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最为显著。美国红鱼的气味特征主要表现为鱼腥臭、青草气、脂香以及瓜果类香气等;己醛、1-戊烯-3-醇是美国红鱼的主要腥味成分,环境以及其它挥发性风味组分的协同作用或累加作用对腥味的形成也有较大影响;与背部肉相比,腹部肉的腥味明显(F0.01);1-辛烯-3-醇、4-庚烯醛、苯甲醛等物质对形成美国红鱼的特征气味起着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章超桦,平野敏行,铃木健等.鲫的挥发性成分[J].水产学报,2000,24(4):354-358.

[2]何雄,薛长湖,杨文鸽等.罗非鱼鳃组织中脂肪氧合酶的性质研究[J].水产学报,2005,24(7):15-19.

[3]HanneH,RefsgaardF.Isolationandquantificationofvolatilesinfishbydynamicheadspacesamplingandmassspectrometry[J].JAgricFoodChem,1997,47:1114-1118.

[4]孙宝国.食用调香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5]DavidB,JosephsonD.Identificationofcompoundscharacterizingthearomaoffreshwhitefish[J].JAgric

FoodChem,1983,31:326-330.

[6]WurzenbergerM.Stereochemistryofthecleavageofthe10hydroperoxideisomerlinoleicacidto1-octen-3-ol

byahydroperoxidelyasefrommushrooms[J].BiochembiophysActa,1984,795:163-165.

[7]MasonME,JohnsonB,HammingMC.Volatilecomponentsofroastedpeanuts.Themajormonocarbonylsandsomenoncarbonylcomponents[J].J.Agric.FoodChen,1967(15):66-70.

[8]MottramDS.Flavorformationinmeatandmeatproducts:areview[J].Foodchem.,1998,62(4):415-424.

[9]DrummTD,SpanierAM.Changesinthecontentoflipidautoxidationandsulfur-containingcompoundsincookedbeefduringstorage.JournalofAgricultureandFoodChemistry,1991,39(2):336-343.

[10]SeikTJ,AlbinIIA,parisonofflavorthresholdsofaliphaticlactoneswiththoseoffattyacids,estes,aldehydes,alcohol-sandketones[J].J.DairySci.,1971,54(1):1~4.

[11]CASSER,U,GROSCHW.Primaryodorantsofchickenbroth[J].ZLebensmUntersForsch,1990,190:

3-8.

[12]HeathH.Flavoranditsstudy[M].AVIpublishingCo,Westport,CT,71-111.

[13]ChaY.Volatileflavorcomponentsinsnowcrabcookereffluentandeffluentconcentrate[J].JFoodSci,1992,

58:525-530.

[14]JosephsonD.Enzymichydroperoxideinitiatedeffectsinfreshfish[J].JFoodSci,1985,52:596-600.

StudyonthevolatilecompoundsofcultivatedSciaenops

篇8

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张志彬说,今年的气候异常,早在年初已有所暴露。1月份开始,各地陆续发生了多起极端灾害性天气过程,2月份一些江河出现历史同期最高水位,湖南、河南发生严重冻害,南北方相继多次发生冰雹灾害。与此同时,我国历来降水充沛的云南、海南两省降雨持续偏少,一些地区不仅春耕春播受到较大影响,而且城乡群众饮水也发生困难。

进入5月以后,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出现较强降雨过程,全国大江大河及大部分中小河流水势平稳。但正是在大江大河一片静谧的氛围中,5月底至6月上旬,不期而至的暴雨山洪接连袭击我国湖南、四川、贵州、黑龙江等省的局部地区。5月31日至6月1日,湖南局部突发强降雨,造成邵阳、娄底、湘潭、益阳、怀化等地发生山洪灾害;几乎与此同时,贵州出现大范围强降水过程,贵阳清镇发生山洪,四川凉山州美姑县突降暴雨,引发局部山洪灾害。湘、川、黔雨声稍歇,6月10日下午,一场猛烈的降雨骤袭黑龙江省宁安市沙兰镇,暴雨引发的洪水导致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就在局部地区山洪肆虐的同时,部分城市的上空也不时电闪雷鸣,暴雨倾盆。

严密部署防范

水利部副部长鄂竟平说,山洪灾害难防难治,但并非不可防治。

今年5月9日,我国第一部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已经通过审查。规划中提出了防治山洪灾害的多项措施,并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记者从国家防办获悉,这项规划已经审查,待审批后即可付诸执行。其实施后将成为指导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的纲领性文件。

篇9

1、1选好监理单位

选择一个好的监理单位,将对项目管理起到积极作用。因此业主对选择一个较好监理单位至关重要。业主在选择监理单位一般应考虑以下因素:

(1)必须选择依法成立的监理单位,即选择取有监理单位资质证书,具有法人资格专业对口的监理单位。

(2)被选择的监理单位应具有较为广泛监理人员,具有足够可以胜任建设项目监理工作的技术,经济、法律、管理的各类人员。

(3)被选择的监理单位应具有良好的工程建设监理业务的技能和工程建设监理的实施经验。

(4)被选择的监理单位应具有较高的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和监理同类工程的经历。

(5)被选择的监理单位应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及较好的监理业绩。

根据以上因素业主可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或直接委托的方式选定监理单位。黄河防洪工程监理单位一般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经过严格选择程序来选择监理单位。

1、2选好总监理工程师

监理单位选定后,根据监理单位提供的总监工程师候选名单,业主要详细考察,认真选择总监理工程师,这是因为总监理工程师,是监理单位派驻到建设项目上履行监理合同的全权负责人,他直接和业主、承包人协调工作,在项目监理过程中,扮演着一个很重要的角色,承担工程监理最终责任,因此要求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丰富管理经验,能够公正、公平、守法、诚实、信用的原则执行合同,具备较好素质,并已取得监理工程师资格和注册证书的人选。在具体选择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被选择总监理工程师必须精通所承担监理业务的专业技术知识,且专业对口,能够正确处理重大技术问题。

(2)被选总监理工程师,必须具有广泛的管理知识和组织协调能力。

(3)被选总监理工程师必须有良好的理论和道德修养。

(4)被选择总监理工程师还具有较强的决策应变动能力。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能力。

总之被选总监理工程师不论在专业技术上,管理水平上,领导艺术上,还是在组织协调能力上都要有较高造诣,很好的素质,才能有效地领导监理工程师的工作完成监理任务。

1、3配好监理队伍

工程监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监理人员同样需要具备良好的素质,不仅要懂设计、施工、试验和合同管理,而且更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监理人员。监理人员配备,一般由总监理工程师选配,在配备时不仅要配足监理人员,更重要的要注意各专业人员的搭配。根据人员配备情况由监理单位向工地派住项目监理机构,监理机构在总监理工程师领导下,开展监理工作,要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并由总监理工程师向各项目或专业委派总监理工程师代表,并授权,使其对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形成一个完整的监理机构,开展监理工作。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是以地市局为单位设立监理机构的,根据工程项目情况设置总监代表,监理工程师和监理员以分工负责,司其职。一般大堤加高工程每标段设一名总监理代表,五公里设一名监理工程师,每公里一名监理员负责。

2、监理合同的签订和管理

监理单位确定后,为能及时开展监理工作,明确委托和被委托方的责任和义务,权力和利益。以及对监理人员授权的范围,就必须签订一份监理合同书。监理合同实属商业行为,必须依法签订,合同一经签订不得随意更改和解除,一方因不履行合同规定义务,就应承担违约责任。签订一个较为完备的监理合同,约束双方严格履行各自的义务,是确保工程顺利完成的基础。同时应加强合同管理,业主应明确专人,经常对照合同检查自己是否按合同的要求,履行了合同规定义务,业主的职责那些还没尽到,业主的权力那些受到了侵犯。是否因业主造成了违约责任,此时应自觉的承担起相应的违约责任。从而确保业主正确履行好合同。

3、加强对监理的管理和监督,认真履行业主的职责。

3、1加强对监理人员的审查

监理单位派出的机构和人员到场后,业主应对监理机构和人员进行严格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是:(1)监理机构是否设置合理,(2)监理人员是否按合同的要求提供,人员数量上足与否,总监理工程师是否按合同规定的人选,(3)监理人员配置结构是否合理,(4)监理工程师是否具有资格和注册证书。必要时业主应组织到场的监理人员进行考试和考核。发现不称职的监理人员及时进行更换,发现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不合理要及时进行调整。

3、2审查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

监理人员进场后,应在研究合同和工程设计的前提下,通过现场调查分析,编写监理规划,通过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的编写使监理人员全面了解所监理工程情况。监理规划和监理细则编写完成后,应报业主严格审查。审查的主要内容是(1)项目总目标是否与合同目标一致。(2)项目组织是否合理。(3)投资、质量、进行控制的措施方法是否得当。(4)合同和信息管理措施是否落实。(5)组织协调方面式、方法和内容是否齐全。(6)监理报告编写内容和报批程序如何规定等内容。业主通过审查认为可行即可签字执行,否则提出修改意见,令其进行修改。

3、3业主应大力支持监理工作

监理由业主通过委托的方式,请来帮助业主工作的,监理的各项工作离不开业主的支持。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依据业主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施工合同》和与监理单位签订的《监理合同》进行质量、投资、进度控制,对合同和信息进行管理,当业主与施工单位发生矛盾时要进行协调。因此监理任务艰巨,责任也得大,但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只是监理与被监理的关系,又无合同关系,双方均系业主雇用,监理要站在第三方的立场上对工程建设质量、工期、投资进行检查与评定,实施控制管理。监理必须发出对不合格的工程整改返工,和核减结算工程量等指令。在这些重大问题上,业主的态度至关重要。因此业主对监理提出的合理意见和请求应给予支持,同时要为监理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利于监理工作的开展。

3、4业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实行建设监理后,业主和监理单位的分工要合理,根据业主和施工单位、监理单位鉴订的《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业主应把主要精力放在积极创造施工的基本条件和外部环境工作方面,包括组织建设投资到位,订购材料设备,申请办理征地折迁,联系水电供应和对外交通,决定工程建设的重大设计变更,以及同地方政府群众组织协调,协调设计、监理单位的关系,处理好设计变更。监理单位的主要精力应放在搞好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上,具体的要协助业主演选择好承包单位,签订好工程施工合同,督促双方履行合同义务,审核施工图纸、设计变更和施工技术方案组织,审查施工组织设计,搞好检查和验收。工程质量、工程进度和造价控制。检验工程计量和掌握工程款项支付,调解各方争议,处理索赔等。总的讲,业主“主外”,监理“主内”,“内外”配合,相互呼应才能搞好工程建设管理。如黄河系统在实行监理制的初期,就形成了“内外”不分的局面,抽调了大批的技术管理人员组建较为宠大的项目办,插手施工管理工作,造成了职责不分,责任不清,该管的事没管好,不该管的事插手去管。纠其原因主要是对监理人员不放心,总认为监理人员管不好在建工程,结果降低了工程建管水平,造成了经济损失。反思之后笔者认为:业主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4、几点认识

通过近几年对监理工作的管理使我深刻的认识到:

4、1监理队伍的素质有待加强

篇10

我国红色旅游景点都由文化部门与旅游部门一起管理,由于各自职责的不同往往产生冲突。旅游部门有开发景点的积极性,却要受到文化部门的限制。而文化部门为事业单位,缺乏发展红色旅游的内动力,即便有开发的想法,但经验和能力又有限。同时,文化部门出于对文物资源保护的考虑,也不愿放手让旅游部门来开发。这种管理体制造成了部门间的利益冲突,使其难以形成合力,对我国红色旅游发展极为不利。

2.资金管理乏力

我国红色旅游资金大多数是由政府拨款扶持的,商业投资较少。尽管政府设立了红色旅游专项基金,一些景点也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拨款,但由于资金管理不力,一些景点的改扩建工程往往都因受资金数量、使用方式和资金到位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而搁浅。由此导致红色旅游景点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开发利用不足、建设档次低、陈列馆陈旧甚至破烂等一系列问题。资金管理乏力成为制约我国红色旅游发展的瓶颈,使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3.质量管理老套

红色旅游质量管理主要指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我国多数红色旅游景点目前仍以传统的参观、观光等游览方式为主,缺乏参与性项目。此外,景点强调教化功能,开发的内容形式、展示方法和导游词的设置都只基于让游客了解历史。然而,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旅游活动,亦是以休闲为目的的。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这些方式不能为旅游地招来更多游客,更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

4.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国红色旅游从业人数不断增加,但整体素质偏低。虽有调查显示这种现象是由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不愿从事旅游行业而致,但是人力资源管理不到位,对在业人员培训意识不强,对人员招聘重视程度不够也是造成红色旅游人才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红色旅游管理问题的对策

1.理顺管理体制

针对红色旅游多头管理的现象,要尽快理顺管理体制。可借鉴其他景点的成功经验,如四川华蓥山“国家拥有资源、民间投入资本、委托专家管理”模式,它实现了所有权、开发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并使国家利益的长期效益、企业开发项目的经济收效和专家管理的品牌效益达到了和谐统一。另外,景点所在省市要建立统一的红色旅游景区管理机构,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以使红色旅游真正成为驱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助跑器和动力源。

2.强化资金管理手段

资金管理手段有效与否是红色旅游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各景点除积极争取国家、政府的各种资金外,还要树立市场意识,广泛吸纳社会投资(包括投资商、当地居民、社会团体等)参与景区建设,包括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开发等方式,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另外,要成立专门的红色旅游资金监督与调查委员会,以确保资金的有效利用,同时,为了确保专款专用,要把资金的利用情况适时公布,以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

3.创新质量管理方式

在红色旅游质量管理的思路上要努力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的现实需要,要体现时代感,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完善旅游产品结构,增强旅游产品的综合吸引力。在具体操作时要充分挖掘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以提升红色旅游产品的品位。同时,红色旅游景点应与其他景区和其他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进行开发,以拓展红色旅游的市场空间。为了改变教化式的讲解方式,可设计开发吸引游客参与的互动节目,以丰富游客的身心体验,避免枯燥与单调。4.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对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增强景区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各地市旅游局要组织专家编写相关教材,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要定时组织人员到旅游发达地区学习,吸收外地的先进管理经验。同时,实行导游人员竞聘上岗,让游客选择自己喜爱的讲解员,进而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另外,应从高校相关专业中吸收优秀的毕业生,在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优秀旅游营销人才和旅游高层管理人才。

三、结论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形式,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管理不当而造成的。本文分析了我国红色旅游管理中的四个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归纳如表。

参考文献:

[1]张广瑞刘德谦魏小安:2004年~2006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19

篇11

2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措施

安全应该是任何工作所首要考虑到的问题,而现场施工管理中安全管理是重中之重,其强调一个“控”字,也就是安全控制。所以,在防洪堤工程现场管理中的安全管理,需要管理部分针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能出现及未出现的安全事故及隐患进行预防及排除,从而保证工程安全。在防洪堤工程安全管理中,许多不恰当的地方都需要进行有效改进。

篇12

【关键字】信贷资产转让;异化;金融环境

一、引言

一般意义上,自主达成的交易,必须满易双方对市场条件变化之后产生的“消费者剩余”的追求和瓜分。从国外金融发展历程来看,银行信贷资产转让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基本逻辑,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颇为流行:在交易量上有了重大发展;在交易对手的范围上,由银行同业拓展到了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展开。最近通过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信贷资产转让推进到了新阶段。随着商业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银行业也开始了对信贷资产转让中存在的“消费者剩余”的追求与瓜分,并且所有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在形式上与西方的信贷资产转让并无二致。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中国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出现了与国外明显不同的景象,甚至异化为逃避监管的工具。基于在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中国金融创新的目的,本文思考了以下问题:信贷资产转让的基础是什么?中国的资产转让业务呈现与国外不相同的景象,其内在根源是什么?中国监管当局又应该从中获得何种启示?

二、信贷资产转让的理论分析

银行同业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是指银行与其他金融同业之间买卖一笔或者一组信贷资产的业务;其转让对象仅限于同业机构,包括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可以接受非金融机构为信贷资产转让提供担保;转让标的仅限于同业金融机构向非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产,不包括金融同业的各类权益性资产(张宇哲,2003,《中信银行搭建信贷资产转让二级市场》);转让方式包括有一次性买断和回购。

一般而言,信贷资产转让是对金融市场的深度利用。按照现代金融理论,银行是生产金融产品的机构,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实质是银行向社会上的个人和机构通过转让资金使用权而生产金融产品并收取服务费的过程。因为信贷业务的实质仅仅是资金使用权的暂时让渡,所以银行拥有信贷类金融产品的部分控制权,比如银行拥有贷款合同,以保证贷款到期时能够收回资金的使用权。故,银行开展信贷业务的结果就是:贷款者获得了资金的暂时使用权,银行获得了信贷类金融产品的标志物——保证到时收回资金并获取服务费的信贷合约。

从经济学的最新进展看,只要两个主体对同一种商品在同一时间的主观评价不同,就存在交易空间,并可能为交易双方带来“消费者剩余”。依此看来,只要不同商业银行对同一笔或者一组信贷产的评价不同,他们也就具有对信贷合约进行转让的动力。而对同一信贷合约产生不同主观评价的原因大致有这样几种:一是由于某一时点,不同银行所面临的流动性需求约束不同,而流动性需求往往为硬约束,所以部分银行为了获取流动性,就会降低对已经发放出去但未到期不能收回的信贷资产的评价,而提高对现金资产的主观评价。二是在某一时点不同银行为分散风险而需要调整的信贷合约的区域、行业、企业分布结构的内容不同。对于同一笔或者一组信贷资产,对A银行而言,也许是需要增加的项目,但对于B银行而言,也许正好是需要减少的项目。这样一来,他们之间也会产生对同一笔或者一组信贷资产主观评价的差异。三是不同银行所有者和经营者风险偏好发生了相对变化。比如,A银行因为资本结构变化等原因,风险承受能力降低,他们对于风险较高的信贷资产合约的评价就会降低,相反也就可能存在一家B银行会提高对于该合约的主观评价。特别是由于发展战略的调整以及对国家经济形势、行业发展趋势、企业发展态势的评价的不同,不同银行之间对于同一信贷资产合约几乎不可能存在完全一致的主观评价。由于主观评价的不同,就一定存在“消费者剩余”。只要达成交易的成本低于这一“消费者剩余”,我们就可以肯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银行,肯定会进行这一类信贷合约的交易。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就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交易成本的显著降低,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以于是就以超乎寻常的高速在增长。

三、中国信贷资产转让的异化

从上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一个完善的金融市场里,银行参与信贷合约交易的根本目的是获取不同银行对同一信贷合约主观评价不同而产生的“消费者剩余”,是一种明显的趋利行为。但是如果我们深入考察我国银行同业信贷资产转让业务,我们就会发现一幅完全不同的图景。

2002下半年,我国央行开始批准银行同业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事实上在2002年上半年,就有银行已经秘密开展此类业务(张宇哲,2003,《中信银行搭建信贷资产转让二级市场》)。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呈现以下三个主要特征:一是信贷资产转让主要采用回购形式;二是信贷资产转让的期限都很短;三是信贷资产转让协议达成的时间往往是商业银行上报非现场监管资料的前几天甚至当天。其实,正是这三个特征决定了中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转让具有与一般意义上的信贷资产转让完全不同的涵义。如果极端一些,甚至可以认为,我国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不是正常寻利行为,而异化为逃避监管的工具。

第一,具有上述三种特征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并不能够从实质上优化银行的信贷资产结构。因为信贷资产转让采用的是回购方式,相当大一部分转让期限在十天之内。这样一来,卖出行能够改变信贷资产结构的时间就少于十天。这样一个相当短期限的信贷资产结构改变,对于银行业务难以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第二,这种转让很难帮助银行解决流动性问题。因为回购期限短,信贷资产转让只会带来帐面信息的改变,并不一定带来现金的实际流动。即使有现金流动,除非卖出行面临特殊的支付困难,否则这种确定的非常短期的现金流对银行的流动性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并且,对于如此短期的现金需求,银行完全可以通过交易成本低得多的同业拆借等方式进行,而不必须进行信贷资产转让。因为同业拆借是一个标准化的市场,银行参与该市场的参与成本很低,合约的谈判成本也非常低。相反,在信贷资产转让方面,要涉及很多笔业务,要涉及信贷资产的合约条款和资产状况的确认等等,可以肯定其交易成本很高。

第三,这种转让业务可以有效规避监管。我国目前对银行的监管分为现场监管和非现场监管。对于银行日常经营状况信息的获取主要是通过非现场监管进行。为此,在我国目前的监管框架中,设计了十项指标,来保证监管者比较充分地掌握银行的经营信息。如果在上报监管信息前夕,银行进行信贷资产转让,只要所转让资产组合适当,完全可以轻易的修改这十项指标。又由于这种转让业务期限极短,在商业银行上报监管信息之后的极短时间,商业银行相关的经营状况又会还原。这样,银行的非现场监管数据事实上就处于严重失真状态。或者说,监管当局掌握的仅仅是银行上报监管数据时的信息,而不是银行日常经营中的信息。

如果银行依据上述非现场监管数据,对相关银行下监管结论,制定监管策略,那可能就会带来严重问题。幸运的是,目前监管当局一方面有多种信息收集渠道,同时还有强有力的现场监管手段,并且初步建立了持续监管的机制与架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上述信息进行甑别。但是,因为甑别成本相对高昂,而监管当局受限于监管资源和监管成本的约束,并不能够完全彻底地对此进行清理。所以,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这种合法方式掩盖经营信息,逃避监管的。如此一来,我国的信贷资产转让业务在某种意义上,就不仅不具备发达金融市场上的信贷资产转让的积极功能,相反异化为合法逃避监管的工具。

四、异化的原因

我国目前正面临加大金融对外开放的紧迫进程中,同时形势要求监管当局鼓励中国银行业加大创新力度,提高竞争能力。所以,面对这种异化,我们不能够以“一刀切”的方式叫停。但是,也不能够对此视若无睹。从金融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合适的“药方”才是上上之选。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一个极为重要的结论:在中国目前的金融制度环境、市场环境之下,在信贷资产转让业务中,没有足够的“消费者剩余”供商业银行获取,而规避监管成为信贷资产转让的根本动力。

从金融基本制度环境看,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具有明显的短期性。因为无论是国有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银行经营者一方面要面临追求短期受益的所有者的压力,比如国家财政增加收入的压力和股东每年分红的压力;另一方面,政企没有在根本意义上完全分开,政府干预金融的现象虽然有在最近几年有明显好转,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银行经营者在某些情况下,要考虑政府当期的一些特殊要求。但是政府的这些要求并不一定完全与银行长期经营战略在时间轨迹上趋同,有时甚至明显背反。再则,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标准意义上的银行家市场,应行经营者面临的不是市场化的约束,其准入与身价不是由市场确定,相反银行经营者面临的只有法律的约束和监管当局的行政约束。特别是在经济市场化转轨进程中,金融法规与监管框架都处在不停的剧烈变化之中,银行经营者难以形成长期的预期,自然其行为就难以长期化。在行为短期化的基本背景时,银行经营者的行为会发生明显的变异,突出体现在并不关心银行未来的长远发展,而是特别关注银行当期在同业中和监管标者评判中所处的位置,以及银行每年的盈利多少。我们可以预测,凡是能够改善这几项指标的政策,银行会充分利用;相反,对于恶化这几项指标的政策,银行会尽量规避。从金融市场环境看,目前我国不同商业银行对同一笔或一组信贷资产主观评价的差异并不大,自然,通过信贷资产转让获取信贷合约“消费者剩余”的可能性并不大。

第一,我国利率没有市场化,而利率浮动范围差别不大。这限制了各个银行充分发挥各自管理不同资产的比较优势,进行获利的能力。于是,我国不同商业银行对同一笔或一组信贷资产定价的差异很小,各家银行都没有为获利目的进行资产转让的交易价值空间。价格管制导致了消费者剩余“租值”的耗散,在此也许获得了另外的例证。

第二,风险评价粗放,差异不大,各家银行缺乏对某一类资产进行专业化管理获利的能力空间。由于种种原因,我国银行业目前还处在“跑马圈地”的阶段,各家银行还在以扩张市场份额为核心进行运作。信贷资产管理能力的深度提升,银行经营的集约化,精细化还没有提高到应有的议事日程上来。对于风险管理,核心也就仅仅是应对监管当局的监管,消解因风险过高带来的监管当局对于该银行发展强加的外部约束。真正为了银行长远健康发展,而强化风险管理的内在动力还明显不足。这样一来,各个银行对于风险管理就显得比较粗放。突出表现在贷款风险分类比较松,没有专门的独立的风险管理委员会,而已有的风险管理部门更注重于不良贷款的清收,而不是对于全部信贷资产的全面风险管理。风险管理的粗放,使得银行之间对于同一笔或一类信贷资产的风险评价没有太多的本质性差异,自然,他们对于该笔资产的评价差异不会出现太多的差异。当然,不存在他们在承担这些资产转让带来的交易成本之后还能够获益的风险定价空间。从此也可以看出,如果我国银行业经营的根本态势不发生改变,即使利率市场化成为现实,我们也不能够奢望标准意义上的信贷资产转让能够顺利出现。

第三,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格局,促成了银行经营战略的同质性,阻碍了银行对信贷资产实行差别化管理的努力余地。中国银行发展的多元化,差别化可以说是监管当局梦寐以求的。为此,监管当局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实际情况并不理想。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拼命突破区域限制,成为全国性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正全力以赴,要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正一心谋求成为城市商业银行。金融差别化,并没有成为商业银行的追求。相反努力扩大势力范围,获取一切可能的客户资源正成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一种时尚和目标。这样就导致了,我国每一家银行都努力做所有的银行业务,而所有的银行都在相同的业务领域进行残酷的“搏杀”。于是乎,银行之间的个性化服务,差别化服务都成为服务于该“搏杀”的工具。当然,这种情况并不非不理性。因为,我国目前的人均GDP还在1000美元左右,而在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的背景下,能够为金融服务提供盈利空间的潜在客户是相对集中的。目前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备,个人征信体系又相对缺失,更加大了金融服务的风险和成本。所以,各家银行就努力争取相同的高端客户,互挖墙脚,进而业务趋同。遗憾的是,这种合乎个体理性的行为,一方面降低了我国银行业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弱化了银行真正进行差别化服务的努力。在此,合符逻辑的结论自然就是,银行不会主动出让某一类优良信贷资产,也不会在没有额外补偿的前提下受让某一类高风险不良信贷资产。

总而言之,我国银行利用资产转让业务修改非现场指标,合法逃避监管,正是银行信贷资产转让业务的核心要义之所在。而监管当局批准此项业务时,所希望的银行优化资产组合、改善银行流动性、提高银行专业化经营管理水平等最多只是副产品。

五、对金融监管的启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矛盾的两方面:一方面,监管当局出于良好愿望,自觉的启动和放开了资产转让业务;另一方面,资产转让业务“理性”的异化导致非现场监管部分失效。这其实是目前中国监管面临双重目标的典型表现。这个双重目标就是:中国的金融监管不仅仅要负责金融的规范;还要促进金融发展。而在某一个特定的时期内,同时满足规范和发展的双重目标,是非常矛盾的。因为规范意味着对己有的监管制度的认同和毫不动摇地执行;而发展意味着商业银行某一些突破现有规则和制度的行为应该也必须得到认可。

更进一步说,这其实是在考验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艺术和水平。因为我国目前金融发展处于低水平,又立即要面临残酷的国际竞争,低速发展都不行,不发展就更行不通。但是,经过10多年的发展,在目前的层次上,不规范很容易导致恶性竞争;再加之,由于各种原因,我国金融业已经承受了较多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没有太多的能力承担试错成本。所以,规范,尤其是按照市场化方式进行规范,避免银行发展落入低效率“纳什均衡”陷阱是监管当局必须面临的现实。

这样看来,我国的金融监管必须坚持双重发展理念。一方面,要以促进中国金融发展为己任;另一方面,在监管中,对于发展中的新问题,要通过发展监管技术和模式的监管发展理念来解决,要主动的促进中国监管事业的发展,使其适应金融发展的形势。决不能受限于监管技术和水平而让金融业“削足适履”。

要促进中国金融发展,必须改变中国金融的制度环境,改善中国金融的市场环境。如果不改变中国金融的制度环境,中国金融的发展可能走上畸形发展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沦为少部分人和地区获取资源的便捷手段,而对改进中国金融业的水平就不会取得应有的效果。如果不改变中国金融的市场环境,中国金融的发展,将更多的变为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业务范围趋同,金融服务的对象一致,对一部分需求主体金融产品供给过剩,对另外一部分需求主体金融产品供给严重不足,进而出现金融业整体面临“有效需求”不足的发展困境。这就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必须站在更为宏观的高度,审视金融业的发展态势、方向,以及金融与经济的适配程度,联合和整合有效的资源,通过有效的监管促进金融的纵深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