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与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8:0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战略与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战略与管理论文

篇1

2、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相辅相成

战略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对战术成本管理的完全否定,也不可能取而代之,相反还会进一步促进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战术成本管理还是战略成本管理,其基本职能都是为企业管理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并实施相应的成本管理措施。战术成本管理所提供的成本信息是战略成本信息的基础和重要构件,战略成本管理目标需依赖于战术成本管理来实现。如果缺乏战术成本管理的信息资源,战略成本管理便成为“空中楼台”,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时,战略成本管理对战术成本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给战术成本管理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它们一个是战术,着眼于企业局部的近期目标;一个是战略,着眼于企业整体的长远发展目标。两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管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基本一致

成本管理程序是企业实施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步骤,也是实现成本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战术成本管理的程序已为大家所熟知,主要是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进行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成本分析评价),这五个基本步骤的程序图如下所示:

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

业绩评价成本控制

由于两种成本管理基本职能的相似性,上述程序同样适用于战略成本管理。首先,需要对战略性成本信息进行预测,企业决策层综合预测成本信息及其他相关信息做出战略选择的决策;其次,在企业既定的战略下,依据战略成本预测的结果,制定与企业整体战略相适应的战略成本计划,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战略成本控制;最后,对战略成本管理的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检验战略成本决策的正确性和战略成本管理的有效性,肯定成绩,分析问题,以利于企业新战略的制定与实施。该程序的循环往复,将逐步推进战略成本管理的成效。

二、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区别

基于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具体目标的不同,两者在成本管理的视野、时效、方法手段、信息系统及各环节的工作内容等方面均存在较大的差异。

1、成本管理的视野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范畴主要是企业内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它起始于材料供应,终止于产品销售,重点是产品生产。通过对生产经营成本的分析与研究,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和途径。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内部决策支持系统,其提供的成本信息一般局限于企业内部,很少涉及企业外部环境,管理的视野十分狭隘,管理效果也非常有限。战略成本管理将视野扩展到企业外部,不仅分析企业内部环境,更密切关注整个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动向。通过与供应商、购买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寻求采购成本和顾客购货成本的持续降低及市场份额的扩大;通过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和分析,找出差距,以便调整或改变竞争战略,成为竞争中的强者,即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成本管理的时效不同

3、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主要是对成本费用形成过程的指导、规范和约束。如标准成本控制、预算成本控制、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责任会计等常用的成本管理方法,均是以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基础,对成本进行规范和约束性管理。战略成本管理具有前瞻性,要求成本管理的方法和手段也有所创新,目前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及成本动因分析等新方法。价值链分析为战略成本管理提供了一个整体框架,战略定位分析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针对特定战略进行功能展开和运用创新,成本动因分析则是对企业既定的成本管理战略的细化,使之得以真正贯彻实施。

4、成本管理的信息系统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适时成本信息的产生与分析利用,提供的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短期的、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的财务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战略成本管理的信息来源非常广泛,要从企业内部、外部市场、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乃至政府等多处搜集信息。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求全面而多样化:既包括企业内部生产经营信息,又包括企业外部环境信息;既包括货币性的财务成本信息,又包括诸如市场需求量、市场占有率、顾客满意度等与企业战略管理相关的非财务信息。

5、成本管理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不同

战术成本管理与战略成本管理的程序虽然是一致的,但在各环节的具体工作内容却大不相同。

①成本预测。战术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未来某种产品的成本水平,预测依据主要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条件,预测方法主要采用定量分析法,因预测期较短,预测条件相对稳定,预测结果也比较准确。战略成本预测测算的是企业特定战略下的成本水平,需综合分析多方面因素加以推断,预测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法,因预测期较长,未来环境的多变性降低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

②成本决策。战术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能降低企业日常经营成本的最佳管理措施,决策方法主要有差量分析、质量成本分析和最优生产批量分析等,该决策对企业的短期成本行为会产生局部的影响,并且是战略成本决策的保证和具体化。战略成本决策主要是选择对企业竞争地位产生有利影响的最佳管理战略,决策方法主要有竞争优势分析法、竞争性成本结构理论分析法和功能成本分析法等,该决策对企业较长时期的成本行为将产生全面的影响。

③成本计划。战术成本计划主要是围绕生产部门的产品成本编制的,时间跨度较短,计划目标水平的确定比较客观,对成本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的约束力较强,有必须实现的强制性要求。战略成本计划覆盖企业整体,有投资成本计划、财务成本计划、管理成本计划等,时间跨度较长,计划数较粗略,并且要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进行调整,其目的是对企业长期成本改善行为指出努力的方向,约束力不是很强。

④成本控制。战术成本控制是从控制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职能部门或个人的短期成本行为出发,致力于降低产品成本。战略成本控制是从实现成本管理战略目标的全局着眼,建立一个长期的成本动态监控系统,重点是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确保在提高企业竞争地位的同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⑤业绩评价。战术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主要是利用财务报表披露出来的数据资料计算事先设定的财务指标,如成本降低额、成本降低率等,以短期成本的降低和升高来判断业绩的优劣,是一套重结果轻过程、重财务指标轻非财务指标的业绩评价体系,容易导致管理层只顾眼前利益的短期行为。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关联,是从成本效应的长期性来对成本管理效果进行评价的,一些能够反映企业竞争地位高低的非财务指标,如市场份额、产品质量、顾客满意程度等是其业绩评价的主要尺度。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长期的动态管理过程,要求其业绩评价应伴随着战略实施的阶段性工作的完成适时进行。因此,战略成本管理的业绩评价是一套涵括财务与非财务、短期与长期、过程与结果、内部与外部的全面的业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一、“绿色营销”:变革的基础与特征

所谓“绿色营销”,是指社会和企业在充分意识到消费者日益提高的环保意识和由此产生的对清洁型无公害产品需要的基础上,发现、创造并选择市场机会,通过一系列理性化的营销手段来满足消费者以及社会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绿色营销的核心是按照环保与生态原则来选择和确定营销组合的策略,是建立在绿色技术、绿色市场和绿色经济基础上的、对人类的生态关注给予回应的一种经营方式。绿色营销不是一种诱导顾客消费的手段,也不是企业塑造公众形象的“美容法”,它是一个导向持续发展、永续经营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在化解环境危机的过程中获得商业机会,在实现企业利润和消费者满意的同时,达成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共存共荣。

绿色营销的变革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征:

首先,绿色营销以绿色文化观念作为价值导向。人们面对日趋严重的生态失衡、大气污染和生物灭种等环境危机,越来越认识到在工业发展和科学技术后遗症这些表象后面,隐藏着深刻的文化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然环境的不同文化态度,将在宏观上影响其生态状况。“天人合一”这一东方综合思维模式将获得现代意义,“绿色文化”成为构架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基本文化范式。随着环境教育的普及,生态观念和绿色意识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成为影响未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与绿色营销相伴随的是全社会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的转变。今天,我们普遍感觉到,正是那种过度掠夺式的消费方式和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造成了这种威胁到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危机,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企业行为缺乏生态观念,那种对自然资源采取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方法,以追求一己的、一时的高效益、高速度的经济增长,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由单纯追求经济目标向追求“经济—生态”双重目标转变,资源配置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企业行为将越来越理智、克制和具有合理性。

再次,绿色营销建立在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基础之上。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愈来愈需要从两种不同的技术途径中作出选择,“黑色技术”是传统工业遗留下来的机器、石油和电子线路,而“绿色技术”则是以生态工程和基因工程相结合的新兴领域。虽然黑色技术永远也不会被抛弃,但随着“绿色科技”(或称“高科技的绿色化”)渐居人类生产方式的主宰地位,一个涉及环境协调,清洁的、无公害化的“绿色产业”将登上21世纪的舞台,从而使人类的生产方式出现根本性的改观。目前,“绿色产品”与“绿色市场”的兴起势不可挡,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的速度很快,而且拥有市场广阔、成本低廉等优势,有望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主导21世纪的市场潮流。

最后,绿色营销的实现有赖于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参与和互动。随着人类生态意识的提高和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人们不仅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努力地付诸行动。首先,各国政府在这一绿色行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环境和生态问题更主要地是一个涉及民族、国家利益和宏观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更要受到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影响,所以政府毫无疑问要在这一行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消费者因其切身利益的影响,对绿色营销的关注程度会随着其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他们是绿色营销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其需求规模直接制约着绿色产品的研究和开发。唯利是图的资本本性曾经造成了阻碍企业发展的“营销近视症”,但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企业的生产方式受到越来越严厉的控制,绿色市场的培育无疑是关乎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三方的共同参与和良性互动,是这一新的营销方式的重要特征。缺少三者中的任何一方,绿色营销都将遭受挫折。

二、企业行为逻辑与绿色营销的现实冲突,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然而,我们面临一个“两难选择”问题:在环保与经济之间企业行为与绿色营销存在现实冲突。从经济学的传统意义来看,企业行为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主要是即期利润,企业现实的经营决策对远期利润的考虑是有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企业行为的关键性因素是市场的供求机制和价格机制,市场决策主要依据这两方面的信号尤其是价格的变化来作出。生态环境因素由于是市场经济体系的外生变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后果无法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这就意味着企业行为对环境造成的损害无需企业自身作出补偿,反之,其行为对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也不能从市场机制中得到回报。由于生态环境这一典型的“外在性”因素的作用,就必然产生私人成本(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与社会成本(即社会总耗费)之间的差异,当企业行为造成环境破坏时,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即由社会来承担企业为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而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后果。“外在性”是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越污染越发展”这一企业行为悖论的主要原因。

以科斯为代表的产权经济学家试图通过建立产权制度、运用产权安排与交易来解决“外在性”问题,从而为解决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一方面,它为政府制定环境法规和政策提供了依据,即通过制定并强制执行环境标准来界定环境产权,并通过征收各项环境税费来实现环境产权的交易,弥补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之间的差额,并最终实现对环境损害的补偿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另一方面,它为企业经营决策的制定提供了行为的准则,即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仅要考虑市场价格方面的因素,还必须遵循政府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各项制度规定。后者可能有损于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目标(主要是即期利润)的实现,但通过这一制度安排,可以使企业的环境短视行为得到矫正,在客观上符合了社会整体对于生态改善的要求。

我国绿色营销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企业经营思想仍然停留在以推销为主的营销导向时期。这是因为:第一,企业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追求利润最大化和实现规模快速扩张是企业行为的主要目标,表现为宏观的、长远利益的生态环境因素远未成为影响企业运作的“内生变量”。这一点在乡镇企业和中小企业中表现尤其明显,即企图通过损害消费者健康和牺牲公众环境的行为来获得额外的利益。第二,我国的环境产权机制还不健全,政府的环境立法和司法制度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基层政府出于地方主义的利益保护,对环保法规执行不严,职能部门在生态环境的管理上亦缺乏力度。第三,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整体水平较低。从消费需求满足的层次来看,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才会对消费安全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第四,社会范围内的环境意识还有待提高,如果说我国公众对假冒伪劣产品的危害性已经有了足够认识的话,那么他们对破坏生态环境并对其生存状态造成损害的产品则显然认识不足。由于上述原因,我国除了若干大城市之外,绝大部分地区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尚未形成;除了少数具有领先水平的企业之外,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仍然十分淡薄。如果这种情况不能迅速改变,我国21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国家生态安全计划都将成为泡影,企业在即将到来的全球化的竞争当中,也不可避免地陷于被动甚至遭致灭顶之灾,我们相信这决非是杞人忧天或者危言耸听!

三、政府主导型的绿色营销发展战略

有关研究表明,经济发展与环境状况变化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环境保护抑或环境恶化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规模,更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除了像城市废弃物、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而成比例增长外,许多环境问题都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逐渐缓解的,如饮水安全、城市卫生水平、生态改善等都是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并非源于经济规模过大或者增长速度太快,而主要是因为技术水平过低和管理不善造成的,换言之是贫穷和落后的产物。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强了对主要河流、矿山的污染治理,并关掉了一大批作为污染源的制造企业,结果不仅经济发展的质量更高,而且极大地缓和了环境压力,成效十分显著。这表明只有坚持实现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换,采用清洁、有效的绿色生态技术,树立新的文化价值观念,建立新的绿色消费模式,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环境保护和监督管理,则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减少到一个可以容忍、可以承受的水平。

因此,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实施绿色营销,其战略选择的基本原则应当是:政府主导、教育先行、以法治企、技术创新。

1.政府主导我国现阶段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发展绿色营销,主要原因是三个方面:首先,在我国这种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短的社会主义国家,市场机制不够完善,相反,政府则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对涉及到整个国家、民族发展前途和未来的“生态安全”问题,必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依靠政府力量,并调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手段来解决,否则很难迅速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因为人口过多,我国几乎所有资源都面临短缺问题,而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又使我国仍处于资源型的发展阶段,因此,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资源配置的同时,还要借助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合理调节经济增长对有限资源的需求。第三,只有政府最能够代表广大公众利益,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意识,能够发现并超越企业追求即期利润而牺牲环境的“发展陷阱”,使国家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绿色营销”在我国更主要的是一种宏观营销活动;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相对而言效果最好、成本最低),应当成为我国目前、乃至其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实施绿色营销的战略选择。

2.教育先行实施绿色营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今天的发展基础还很薄弱,问题就在于社会的绿色意识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研究和推广绿色产品,更需要开发绿色市场,培育具有绿色消费意识的消费者。所谓“教育先行”,就是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开展环保教育,使每一个公民都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是现代人应尽的基本义务。我们已经在中、小学教材中注入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教学内容,还要扩大生态教育的覆盖面,促进绿色文化与生态科学的社会化,普遍唤醒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的生态觉悟。企业作为实施绿色营销的主体之一,更需要在学习中建立新的经营理念,即在消费者利益、环境生态利益和企业自身利益统一的基础上,寻求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普遍和谐,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企业的永续经营。

篇3

企业财务战略管理中所存在的诸多问题

(一)高层财务战略管理人员不足在发展过程当中,通常企业会存在账面收益水平低、资金不足和投资缺口大等一系列的矛盾,这便在能力方面给财务管理部门带来挑战。我国普遍缺乏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相当一部分的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均任职的岗位是会计核算。然而,随着我国资金市场的迅猛发展及竞争的日趋激烈,资金环境随着更为复杂,金融工具迅猛开发,对财务管理人才自身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企业的发展的最终时期,往往企业非常重视财务战略,但是财务战略一经制定,由于忽视了控制及实施,因而逐渐降低了对财务战略人才的迫切性要求,甚至将财务人员的作用完全抛弃,导致企业财务战略的实现及实施面临重重困难。(二)缺乏实施财务战略的意识在当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多企业纷纷对战略规划财务管理提起了重视,甚至部分企业专门聘请相关企业来设计及规划财务管理,但是在具体的运行中,一些企业通常受到小利益的诱导,控制财务战略实施的严格性不足,甚至将财务管理战略目标抛之脑后,随意进行收益分配、投资和筹资。众所周知,任何战略的过程均会涉及四个环节,即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和控制战略等,并且这四大环节有着密切的联系,无论其中哪个环节未完成好,都无法实现最终的战略目标。然而,很多企业普遍的缺乏财务管理战略意识,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实施的重要性。(三)未协调财务战略与其他职能战略的关系企业财务部门与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任何职能部门如果想有所作为或发展,均无法离开资金投入以及财务部门的投资预算支持。比如,研发职能部门开发及研究产品的支出,营销职能部门的广告投入及促营等,均需要企业的财务部门加以统筹规划,充分地考虑各个职能部门的发展状况,对企业资金的支出规模加以统筹分析。现阶段,企业在制定财务战略过程中,往往比较热衷于应用及研究财务管理模型及财务管理理论,但是却极少考虑各部门的资金投入和产出;在制定财务战略的过程中,热衷于扩大外的投资规模和活动,热衷于业主以外所得到的投资回报,但没有切实地考虑到职能部门所规划的投入产出,这便导致企业发展不足、发展困难、内部浪费及业主成本持高不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企业各个职能部门与初期所指定的财务战略规划协调不够。

强化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的对策

(一)规范财务管理人员的行为由于经济市场始终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当中,因此,企业要想实现财务战略管理目标,实施科学有效的财务战略管理,那么就应当逐步地促进财务管理人员职业道德意识和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能够自觉履行各项相关法律义务,树立正确健全的价值观,保证做事的严谨性,并且坚决制止损害企业的不当行为。与此同时,财务管理人员还应当切实的热爱本职工作岗位,对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正确的理解及认识,积极的参与各种财务管理教育和培训工作,对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认真的加以学习,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强化工作能力的培养,实现财务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从而真正的成为新时期、新形势下的财务管理人员,以便于促进企业财务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二)充分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只有完善及健全企业的财务管理,才能够减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障碍。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及各个职工均应当具备高度的责任感,真正认识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及发展中的重要意义。企业应当彻底将以往传统的会计记账模式及思想加以摒弃,在会计审核的工作完成以后,并且相关人员应当积极的协助决策者将长远的经营管理计划制定出来,全体职工均应当切身的参与到企业经营方式创新和改革的工作中,把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企业经营效益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财务职能与其他相关职能,有效地解决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三)加强资金的统筹管理资金是企业赖以生存及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所有的经济活动均离不开资金。如果资金能够灵活周转,那么企业便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以立足,而如果资金受阻,那么企业便会被激烈的竞争环境所淘汰。所以,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当最大限度地加强资金的管理体系,对资金的调控进行高度的集中。就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资金过度分散,这便会逐渐失去巨大的资金聚集力量,造成企业深深的陷入发展困境。所以,很多企业应当尽快构建起自身特有的资金管理体系,尽可能地实现资金的统筹管理,促使各类项目资金均可以有序的运行,以便于将企业的整体实力水平加以突出。另外,企业还应当设立资金整体管理平台,严格的避免资金的浪费和分散,充分确保资金的顺利运转。总而言之,面对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问题,企业应当尽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完善企业的财务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消除企业的财务管理隐患,以有助于企业预期发展目标的实现。

本文作者:常红丽工作单位:长春市博乐精品钢琴城

篇4

“战略管理”概念自从70年代末首次被提出以来,已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对战略管理的推崇引起了管理观念模式的深刻变革,作为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管理会计也逐步向战略管理会计方向发展。尽管英国管理学家Simmonds在1981年就提出“战略管理会计”,但战略管理会计还处于摸索阶段,对其内涵的理解也还有分歧。Simmonds将战略管理会计描述为“提供并分析有关企业和其竞争者的管理会计数据以发展和监督企业战略”,强调注重外部环境以及企业相对竞争者的位置和趋势,包括成本、价格、市场份额等,以实现战略目标;Bromwich和Bhimani在一份CIMA研究报告中将战略管理会计解释为“提供并分析有关公司产品市场和竞争者成本及成本结构的财务信息,监控一定期间内企业及其竞争对手的战略”;而CIMA的正式术语将战略管理会计定义为“这样的一种管理会计形式,它不仅重视内部产生的信息,还重视非财务信息和与外部相关的信息”;Clarke将战略管理会计的主要因素归结为“从战略角度提供有关公司市场和竞争者信息,同时也强调内部信息”。尽管对战略管理会计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涉及到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要素,体现了战略管理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

其一,战略管理会计重视外部环境,重视市场,将管理会计视角从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环境。从价值链角度来讲,成本动因可能影响价值链各个环节,包括公司外部环节。也就是说,对于某个因素的变化,由传统管理角度即公司内部角度往往并不能看出它的好处,但它可能在价值链的前端或后端创造价值。战略管理会计是“面向市场”甚至是“市场驱动”的会计,因为市场是企业创造利润、与对手面对面竞争的场所,战略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视野拓展,以有助于直接面对新的市场挑战。在此思想下,必然涉及到有关市场的三个基本要素:竞争者、顾客和产品。战略管理会计要尽量获取有关这三方面的信息,包括财务信息(如成本、价格等)和非财务信息(如产品青睐度或品牌忠诚度等),这些信息与企业内部收集的信息一样,都是为了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

其二,战略管理会计注重整体性。战略管理是制定、实施和评估跨部门决策的循环过程,要从整体上把握其过程,既要合理制定战略目标,又要求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密切合作,以保证目标实现。企业管理是由不同部门完成的,必须以企业管理的整体目标为最高目标,协调各部门运作,减少内部职能失调。相应地,战略管理会计应从整体上分析和评价企业的战略管理活动。

其三,战略管理会计体现了动态性、应变性以及方法的灵活性。任何战略决策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相应调整,以保持企业战略决策与环境相适应。为了适应这种需要,战略管理会计采用了较为灵活的方法体系,不仅要联系竞争对手进行“相对成本动态分析”、“顾客盈利性动态分析”和“产品盈利性动态分析”,而且采取了一些新方法,如产品生命周期法、经验曲线和价值链分析等。

二、传统管理会计与战略管理会计之间的差异

篇5

(2)传统预算目标体系较为单一化。就目前的企业预算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的预算管理目标较为单一化。有些是以成本作为起点来编制预算体系,还有些是以现金流量为起点来进行预算编制的。这些预算目标体系片面的重视预算结果,对于预算过程的监控力度严重不足,最终使得企业无法协调整个预算体系中的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等,从而使得企业的预算执行控制力不够强,无法对预算执行单位进行全面监控并进行平衡管理,这种预算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缺乏必要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大大降低了预算管理效果。

二、基于企业战略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

(1)以平衡计分卡为依据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我国传统的预算体系构建主要是来源于工业经济时代背景。而工业经济的特点较为静态化,人们很容易理解和运用。但是,当前是一个日益动荡的市场经济环境,企业无法再使用那种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因此,作为重庆大江信达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财务负责人,笔者认为,我们可以引入平衡计分卡,以企业战略目标作为预算编制的出发点,设计出一个更具动态化的先进预算管理流程,从而为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与优化整合。这种构建依据可以有效避免那种传统预算体系重视短期经营行为的弊端,真正发挥出企业战略规划的作用。那么,何谓平衡记分卡呢?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它就是指企业把任务与决策转化为目标与指标,填补了企业战略制定与战略实施之间的巨大差距,让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有效实施获得了一个更为有效的手段。事实上,平衡计分卡最早是由美国人Kaplan与Norton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全新的企业业绩综合测评体系,更是一种战略性的管理工具。它可以引导企业关注自身的财务业绩,并让企业从自身的财务、顾客、企业内部业务流程、学习和成长等四个方面来综合考评自身的经营状况,最终实现企业一体化的战略目标。这是因为平衡记分卡可以把企业的战略目标用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表达出来,让企业管理层与各级员工对企业的战略发展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实现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与短期行动策略的有效结合。因此,平衡计分体系可以很好的贯彻企业战略管理工作,还可以把企业的战略规划程序和预算程序结合形成一个整体,让预算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支持。企业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把自己的战略目标转化为具体的行动目标,并通过全面预算来对各个战略目标采取层层实施的过程。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可以根据平衡计分卡来改善或重新设计企业战略目标,并与具体行动密切联系起来,大大扩展了传统预算程序,还可以对基于战略过程的经营行为实施全程监控,最终通过预算工具来把企业战略与经营活动有机衔接起来;

(2)以作业为基础来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构建。作业成本法是由哈佛大学的RobinCooper和RobertsKaplan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战略概念。它是指一个组织内部发生的各种具体活动。它是成本的动因,也是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企业就应该根据战略要求,合理确定作业间的关系,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事实上,企业应该做好作业基础预算工作,基于作业分析与业务流程改进的基础上,并结合企业战略目标以及相关预测的作业量,让企业中的每一个部门都发挥出作业成本预算的积极作用,并基于此信息来规定具体作用中合适的资源耗费量,从而对企业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绩效评价工作。因此,笔者认为,作业基础预算是在吸收了作业管理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全新管理思维方式,它可以监控出预算中各个部分的实际执行情况,并找到产生预算差异的原因所在。对于现代企业来说,作业预算管理可以让企业把管理中心由表面深入到更深的作业层次中去。在这种预算方式下,企业可以以流程分析为纽带,把战略目标转化为日常经营活动中的每一个作业目标,这就是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与分解,可以让每一个企业员工更清楚自己所面对的作业层面的战略目标,并以预算形式加以表现,有利于更好的激发出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确保企业各项战略目标的高效实施与顺利实现。

篇6

2013年完成企业总产值320亿元,实现利税11亿元。营业收入和净利润指标一直在增长,上缴税费也一直在提高,甘肃建投集团对于项目的运营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集团还创新财务制度,强化了资金管理,集团成立了集团资金结算中心,将经营单位及部分重点项目资金纳入资金结算中心统一管理。尽管甘肃建投集团的财务运营现状良好、稳健,但依然有着一些隐患。首先,资产性收益占比较少,集团收入的绝大多数依靠工程收入,对工程任务量的依赖很大。其次,集团目前融资方式不多、渠道单一。而装备制造、新区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宗材料采购平台及重大项目投资等方面需要大量资金,一旦银行紧缩,资金必将稀缺,势必对集团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第三,集团所属子公司发展不平衡,资产质量良莠不齐,有待进一步优化。

(2)物质资源。

公司施工经营丰富,整体实力雄厚,承建过多项大型、高层、复杂的国家、省重点工程和援外工程,多次获得中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和技术创新的最高奖项———鲁班奖。公司还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物业资产,建筑资质齐全配套。

(3)人力资源。

公司有一大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特殊工程的技术工人。但是,公司的人力资源结构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第一,行政后勤管理人员占的比例偏大。从事经营、管理、技术等人才占的比例不高,真正工作在一线的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数量不足,施工现场管理深度、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经营拓展力度和对项目施工现场的管控力度。第二,复合人才少。在人员结构上,技术和经营管理人才的比例失调,懂技术和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特别是缺乏精通资本运营的管理人才。

(4)无形资产。

2013年,公司蝉联中国企业500强,也是中国建筑业竞争力100强和中国承包商60强企业。多次荣获鲁班奖,此外,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国家级标准、省级工法等多种技术奖项。同时,公司还是一个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集团。

二、战略环境分析

虽然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公司处于稳步发展的宏观经济、不断加大的投资力度、日趋规范的市场秩序、本地政府的基建项目等大好的环境机遇之中,但也面临着行业竞争压力日渐增大、平均利润不断下降、转型升级的新要求等环境威胁。同时,公司还存在企业包袱重、历史遗留问题多、机制不活、经营模式单一、人员结构不合理、资源配置不合理、企业发展不平衡、积累单薄,发展后劲不足等劣势。经过60多年的发展积累,公司在资产规模、人才、技术、管理、品牌、市场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竞争优势,集团整体运行能力逐步增强,实现了由相对松散型向高度紧密型转变。特别是在集团总公司“集中管控”方针的调控下,各成员单位间的竞争日趋良性、协作逐渐有序,在技术、资质、装备等资源方面,形成了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公司发展战略建议

综上对甘肃建投集团价值链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提出甘肃建投集团下一步发展的战略管理:既要立足建筑主业做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要向投资、运营领域拓展和延伸,走多元化经营发展之路。实施经营拓宽战略、成本效益管理战略、人才强企战略、科技兴企战略。同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甘肃建投集团战略实施的执行措施。

(一)审时度势战略新定位

由“建筑商”向“建筑商、投资商、运营商”转变。围绕这一定位,实施经营拓宽战略、成本效益管理战略、人才强企战略、品牌提升战略、科技兴企战略。

(1)建筑商。

“建筑商”这一定位是甘肃建投集团的核心定位,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定位。围绕这一定位,重组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巩固和发展建筑主业,形成了较强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经营模式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在建筑业务发展上实现“科研———设计———施工一体化”和“国内———国外一体化”。

(2)投资商。

公司需由单一的建筑经营向多元化的资产经营转变,改变过去“短期收入多、长期稳定收入少”的结构,增加集团长期稳定的资产性收益。在建筑业务上实现“投资———建设一体化”,在资产经营上实现多元化,积极实施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多元化业务战略,发展新的支柱性产业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从而逐步实现集团产业重心从低盈利区向高盈利区转移。积极推进BT、BOT、EPC等项目运作的新模式。在加强集团主业竞争力的同时,可以通过资源重组、新建、并购等形式,在主业的上下游产业链中拓展产业链,例如,装备制造业、物业、工贸等这些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业务。

(3)运营商。

公司需由单一的实体经营向多元的实体经营与虚拟经营相结合转变,开展集团的资本运作。抢抓机遇,探索混合所有制形式,进一步发挥市场的职能。将资本运营与核心能力(主业)有机结合,重点向可直接获取较高利润的资本方向进军。

(二)深化改革管理科学化

(1)管理机制革新。

贯彻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集团组织机构调整,集团公司向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转型。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实现集团的集约化经营。完善集团总部功能,创新管理机制。强化集团总部的战略规划和控制、财务控制功能,提升集团的投融资和资本运营功能。

(2)项目管理严控。

强化项目的管控能力,对市场开发主体、项目管理主体、工程实施主体需准确定位职能、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建立一套符合企业实际、可操作性强、科学合理的“施工项目管理模式”,并将这套模式“复制”和应用到各个项目中去,最终实现施工项目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通过强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达到项目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将成本领先战略进行到底。

(3)人力资源管理科学化。

合理的调整量化的维度和指标,多方面指标量化管理人员业绩;规范人才成长考核制度,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科学配置人力资源,改变目前集团公司人才结构失衡,技术管理人员过少的现状。

篇7

关键词 企业文化 企业战略 管理 作用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数量的增加,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企业要想脱颖而出,在强化企业管理,做好企业战略规划的同时,企业文化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故此,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作用,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从而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

一、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发展,是企业一笔重要的财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大作用和意义。随着企业改革的全面深化,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看重,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既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可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增强员工的向心力。企业作为市场主体之一,企业的战略发展与管理都是在市场环境中进行,而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围绕企业自身的发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提高企业管理质量和水平,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战略发展与管理中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的激励作用

在企业战略发展与管理中,企业文化处于核心地位,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与管理的依据。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笔重要的财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企业而言,企业员工是企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能否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战略发展与管理的重要工作。而企业文化属于精神文化,加强企业文化学习,不仅可以实现企业的价值,同时,也能激励员工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企业带来更好的效益,例如保洁公司,保洁公司是一个规模庞大、机构复杂、产品众多的跨国公司,保洁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就很重视员工,将人才视为公司最宝贵的财富,以宝洁员工为圆心,四周环绕的是领导能力、诚实正直、信任、积极上进的热情及主人翁精神。在这种企业文化下,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二)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指导意义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价值观念。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企业可以少走弯路,根据企业文化来制定战略方针,开展管理工作,从而将企业引入正轨,促进企业的更好发展。同时,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市场导向的标准来对企业员工进行引导,当企业员工的行为与企业文化背离时可以及时的纠正和引导,如在美国运通公司企业文化中强调“不惜一切为顾客服务”,在这种企业文化下,美国运将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作为长期追求的目标,也证实因为目标的确立,使得美国运通公司形成了先进的管理思路和较为完善的手段和体系,从而为公司带来良好的效益,使得公司逐渐走向世界。

(三)企业文化的约束作用

在这个以利益为核心价值观的世界里,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企业员工,他们都会受到社会恶习的干扰,一旦企业被这些恶习干扰,企业的发展战略与管理都会偏离企业,使得企业的经济利益受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在企业文化的约束下,好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强化员工的责任意识,约束企业领导的行为,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推动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企业文化具有凝聚作用

先进的企业文化能把企业职工凝聚在一起。拥有先进企业文化的企业,会向职工们提供一种共同的、先进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能把企业职工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使广大职工同心同德地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结语

企业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一部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属于自身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新的形势,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是企业稳定、有序发展的前提,是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得生存的保障。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通过合理的措施互相促进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的提升和发展,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原理有效的结合起来,为企业带来更多、更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篇8

一、CIS理论与品牌文化

1.品牌与品牌文化

品牌概念早已有之,但作为营销理论的重要内容加以研究的历史并不长。近百年来,品牌的定义却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加深其价值内涵。里克·莱兹伯斯(Rik Riezebos)认为,“品牌是能够使某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与其同类区别开来的,并能在物质和非物质方面为消费者带来意义的一切标识”。由此可见品牌的特质是个性,支撑这种区分同类产品个性的是品牌的价值和理念。价值和理念涵盖于品牌文化之中,故品牌更深层次的内涵则是品牌文化。品牌文化是品牌本身的价值观和精神特性,是企业文化与消费者文化的融合。品牌文化不仅包括产品、广告等要素,还包括消费者、企业、竞争者和社会公众等诸方面,是多种文化的集合体,是社会文化经济体系的重要部分。

2.CIS理论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是由CI战略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逐步深化发展而形成的一种组织形象识别系统。CI(Corporate Identity)一般译为企业形象识别,是企业为了适应经营环境尤其是竞争环境的变化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经营战略,它强调企业形象对社会公众的个性表达和获得公众的有效识别。

CIS,主要由理念识别系统(Mind Identity—MI、Behavior Identity—BI、Visual Identity—VI)三大部分构成,它们分别体现了组织的精神内涵、行为活动和外在形象三方面内容,是组织形象展示的平台。通过对这三大子系统的构建,能为组织形成一套完整的形象识别系统,达到吸引公众的目的。

3.CIS理论与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品牌文化具有提升品牌价值、促进受众与企业的融合、实现品牌个性差异化、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等功能。而CIS理论以MIS(理念识别系统)为BIS和VIS系统的统领,是CIS理论的基石和原动力。故,MIS是品牌文化中品牌精神文化的缩影,并通过BIS和VIS的形式将品牌的行为文化和品牌的物质文化表现出来。

因此,CIS理论是形成品牌文化的基础,是品牌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文化是CIS理论的灵魂,是企业定位、发展方向、精神理念的高度凝练;是品牌市场价值的体现,更是受众对品牌信任度的评判。

二、CIS理论与古镇品牌文化

1.古镇与古镇品牌文化

所谓古镇,一般是具有区域特征的民俗民风的传承,现今仍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建民居、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古老小镇。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使古镇这种静态地域历史文化展现成为各个旅游企业争相锁定的热点,同时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契机。

品牌文化的概念来源于企业文化,是企业整合营销的一种战略理念。古镇品牌文化是运用品牌文化战略将古镇各类文化资源进行整合,提炼并拓展该地区的文化表征,从而增强古镇的品牌核心竞争力,为该地区经济整体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古镇品牌文化主要表现为古镇整体文化在游人心目中的印象、感觉和附加价值,是结晶在古镇品牌文化中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审美因素等观念形态及经营行为的总和。

2.城市CIS与古镇品牌文化之间的关系

城市CIS的研究在我国已进入系统深入阶段,并成为城市发展中塑造独特城市形象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城市视觉识别系统设计(即城市CIS系统)简单来说就是以当代CIS战略理论为主干,以城市发展战略为目标,充分利用城市景观设计、城市识别设计的方法,建立一套与企业形象识别不同的、适合城市形象战略的系统。此系统得以成功运用的城市如大连、深圳。

以城市CIS理论服务于古镇可以形成古镇CIS理论。通过上述CIS理论与品牌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明:古镇品牌文化的建构可以通过古镇CIS理论实现。具体表现为:把古镇的精神理念、发展目标通过规范化的民众行为、良好的古镇视觉效果与空间感受体现出来。以展现地域文化为原则,充分反映古镇的历史传统、自然风貌、民风民俗、民众风范、产业发展等社会内质的特点,并最终将其文化内涵通过视觉和行为来进行表达,从而建构古镇的品牌文化,使古镇更具有个性和特色。

三、运用古镇CIS理论,实施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

天津杨柳青古镇在2003年被评为天津新十景,若想从十景中脱颖而出,成为天津地区,甚至中国北方具有独特风格的古镇还需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实施品牌文化战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以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逐步实施古镇品牌文化的视觉整合

(1)发挥杨柳青古镇标识的品牌识别功能。古镇的标识可以整合古镇各个公共环境的视觉效果,使整个古镇体现统一性,并将古镇的文化特征通过古镇标识的呼告从视觉上体现出来。古镇的标识是古镇历史、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的体现,需要在原有名称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确立一个能最大限度反映古镇特点、易于被公众识记、接受并产生好感的标识。然而,杨柳青古镇的标识只是在网站上可以看到,在古镇的交通主干线、地标建筑、古镇各个景区均未出现,标识的基本功能就是识别性,以标识成为品牌的符号表征并未在古镇得以实现。

(2)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实施品牌的系统宣传。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古镇,如何让社会、市场、公众、消费者知道、辨识、认定、选择?毫无疑问宣传古镇品牌、加大古镇品牌传播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环节。古镇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宣传古镇特有民俗产品和产品背后代表的各种地域性文化,还需要大力宣传古镇的品牌文化形象。这种宣传可以通过政府形象宣传、古镇定位宣传、古镇群众文化活动、古镇文化艺术节、古镇民俗文化产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这些宣传方式应以杨柳青古镇标识为视觉基础,渗透在宣传的任何一种形式中,使受众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接受名牌古镇的各类信息。

2.以古镇CIS理论为载体,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

(1)以M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杨柳青古镇的MI系统可分为两个部分:古镇名称和古镇的使命。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建构首先体现在古镇名称的定位上。古镇名称包括原有名称和可识别名称。天津西青区政府现命名该镇为“天津杨柳青镇”,尚未正式出台可识别古镇名称。可通过策划议案商讨该名称,识别名称应高度概括古镇的发展理念凝聚古镇品牌的价值观。杨柳青古镇政府提出环境立镇、文化兴镇、经济强镇、开放活镇的发展理念。这种古镇品牌精神文化的价值观可以通过古镇的使命得以实现。①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经济使命:即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建构为基础,策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发展经济,提高杨柳青人民生活水平,创造和谐的生态环境。②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的社会使命:主要表现在杨柳青古镇的社会责任感,整合以运河文化为背景的各类民俗文化和建筑文化,在保护古镇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延续古镇的文脉和历史。用杨柳青古镇特有的品牌文化形式为中华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2)以B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杨柳青古镇B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营销行为、传播行为、个人行为。通过三种行为的定位可以建构杨柳青古镇的品牌行为文化。①杨柳青古镇品牌营销行为。古镇营销行为,是体现古镇形象最直接的方式。它常常通过古镇决策层对外的政策、古镇营销公司员工在营销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和古镇居民对游客和投资商的态度表现出来,给游人最直接的感受。西青区委、区政府在制定经济发展思路中提出,既要议“经”,也要议“文”,以文兴商,力争将“静”遗产变为“活”资源,将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到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的政府决策,达到良好的招商引资的效果;当地居民也提出了“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打造杨柳青文化品牌”,给游客留下了深刻的文化交融印象,取得了很好的业绩。②杨柳青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包括广告、公共关系、新闻、促销活动等,古镇品牌传播行为有助于提高杨柳青古镇品牌知名度的和古镇品牌文化形象的塑造。杨柳青古镇的传播行为从主题、内容到表现形式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的促销活动、广告、新闻告之。意在宣传杨柳青古镇外部形象和固有资源的同时,更注重向社会公众表明作为北方历史悠久的古镇所愿承担的社会义务和责任,从而使人们对古镇产生好感和认同,并在公众的内心深处树立良好的古镇形象。③杨柳青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古镇品牌是多种身份角色的市场代言人,古镇品牌个人行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企业家、员工等个人行为,二是古镇居民日常行为。杨柳青古镇企业家、员工的个人行为,如日常民俗文化制作工艺的演示、服务与销售人员的礼仪等等,都会影响古镇品牌文化形象。好的个人行为会贴近受众,增强外来游客的归属感,提高古镇品牌的信任度。古镇居民的个体行为也会对游客产生深远的影响。除了居民本身良好的个人风貌,古镇居民群众活动也是品牌行为文化的延伸。如:杨柳青镇的石家大院、杨柳青年画馆、明清街等旅游场所分别举行堂会演出、民间杂耍武术表演、秧歌花会、焰火晚会等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均属于杨柳青古镇品牌行为文化建构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应该遵循古镇品牌文化所制定的行为文化的规范,每一种活动都应体现杨柳青古镇的品牌精神文化。

(3)以VI系统建构杨柳青古镇的物质文化。杨柳青古镇VI系统可分为三个部分外观形象、应用系统、古镇产品系统。三个部分应以古镇标识为统领。①杨柳青古镇的外观形象。A古镇独特的地里位置——运河文化的延伸。B古镇古建风格——明清时代院套院民居,大院文化的表征。C古镇标志景观——御河景观带、杨柳青民俗广场等。D古镇标准色——依据古镇标志(LOGO)的创意制定标准色。E户外广告设计——进入杨柳青古镇主干线上的大幅宣传招贴,呼告受众古镇品牌,增强杨柳青古镇品牌的知名度。F旅游服务系统——以标志为统领的景区导视系统。统领古镇识别,方便受众,亲近消费者。②杨柳青古镇的应用系统。A古镇的标识系统——标志(LOGO)、标准文字、标准组合、标准辅助图形等。B古镇的公共设施系统——以标志(LOGO)为统领的服务机构识别、医疗机构识别、商业机构识别等。③杨柳青古镇的产品系统。A一般纪念品:如明信片、画册等。B民俗文化纪念品:如杨柳青年画、杨柳青风筝、砖雕拓片等。C以古建、年画、风筝砖雕元素为基础各种延续产品(如T恤、鞋、文具、钥匙链等)等。这些产品均具有杨柳青古镇本身的可识别性的文化特征。

古镇品牌物质文化的建构可以将古镇的各种文化通过图形的视觉传达形式将其外观形象和应用系统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了古镇的整体视觉形象。同时引导受众关注附有古镇标识等设计形象的产品系统,品牌文化的市场导向特征由此表现出来。尽管古镇品牌的物质文化处于品牌文化的最外层,但却集中表现了杨柳青古镇品牌精神文化在社会中的外在形象。

综上所述,将CIS理论科学地应用于天津杨柳青古镇品牌文化战略可以促使塑造古镇形象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完美结合;可以促使政府部门从宏观上规划和微观上重新塑造杨柳青古镇的品牌文化特征,实施古镇品牌文化战略,进而促进古镇旅游业的突破和发展,同时刺激招商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治英主编:地区形象理论与实践[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12.25

篇9

一、我国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意识落后

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一种错误的意识:都把成本管理看成是房地产企业财务部门的工作,降低房地产企业运营成本是房地产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普通员工无关。现代的管理人为,只有充分地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成本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自身作用,对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是有极大益处的。

2、成本管理观念落后

许多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对成本管理的认识仅限于局限,认为降低成本只存在于房屋建造过程中,全面成本管理的理念根本没有树立。另外,多数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也仅限于降低生产成本,没有考虑到成本的效益问题只是单纯地求得成本的降低不能应用成本效益原则,从而以一定的成本支出来实现更大的效益。

3、成本管理方法落后

尽管少数房地产企业已经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多数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方法仍旧是依赖于传统的方法。很多房地产企业的成本核算采用的是品种法和分步法,这两种方法使用的是大规模制造性的房地产企业,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这些成本核算方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房地产企业产品的成本,但目前市场变化很快,消费者的偏好又各不相同,单件小批生产已经成为房地产企业获得市场、消费者青睐的手段,只有不断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房地产企业才能扩大市场,获取高额利润,但分批法的成本核算方法还没有被广泛采用,说明房地产企业的生产组织还是比较粗放的。

4、成本管理战略企业自身总体战略差异性大

现代房地产企业战略理论认为房地产企业的战略主要可分为以下三个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目标聚集战略,成本管理战略应当与房地产企业的总体战略相融合和相匹配,而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其成本战略仅仅是着眼于降低成本,而没有将其与房地产企业的总体战略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对房地产企业的总体战略产生不利影响。

5、开发商内部财务管理太重

对大多数房地产企业来说,成本管理仅仅涉及到房地产企业内部,很少有房地产企业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销售商之间的业务往来纳入到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中去,现代社会的信息技术高度发达,房地产企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房地产企业间的联系也更为紧密和方便,房地产企业在与其他房地产企业的业务往来过程中的成本在房地产企业的总成本中也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也应将外部的成本纳入到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中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管理,以从更大程度上降低房地产企业的运营成本。

二、提高成本管理工作对策

1、建立房地产战略成本管理制度

利用波特教授的价值链分析理论,全面、详细、充分地分析房地产企业的成本发生环节,加大房地产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分析,了解房地产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竞争情况,从而对房地产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有充分的认识,在对房地产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的基础上,对整个市场的竞争情况和房地产企业竞争对手进行价值链分析,达到知己知彼、洞察全局,并由此形成价值链的各种战略。

2、更新先进管理理念,加强成本管理

在房地产企业中建立全方面、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制度,详细考察房地产企业成本发生过程和环节,针对每一项成本支出,都应该有详细的成本管理方法和成本管理责任制度将成本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促使房地产企业所有员工都参与到房地产企业成本管理中来“建立起一个从上到下,包括各层次、各部门以及个人在内的组织体系。对各责任单位进行严格考核,充分调动各部门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房地产企业全体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建立房地产企业全过程的成本管理制度,将传统的只关注产品生产阶段的成本管理工作向前延伸至土地取得、材料采购、产品的设计、开发阶段,向后延伸至产品销售阶段和售后服务阶段,使房地产企业的成本管理包括了对土地成本、建材采购成本、产品设计成本、制造成本和营销、消费者服务成本的管理。

3、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成本信息的准确性

建立良好的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使房地产企业各项成本费用的支出都能够及时准确地得到反映采取措施保证成本信息的可靠性,检查相应的会计资料以合适信息,提高房地产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使其提供成本信息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房地产企业的整体战略决策。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在成本管理中的应用,房地产企业应不断地提高信息管理的质量,使各项成本都能够得到及时准确地反馈,以利于战略决策。

4、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引入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

目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是作业成本法,它适应当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制造环境、同时也满足了顾客日益多样化的产品需求。在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顺应顾客的需求,改造房地产企业的“作业”流程,协调房地产企业内外部的关系,从而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降低房地产企业的外部成本;从房地产企业的整体出发协调房地产企业内部各部门的关系合理地安排各项作业,避免不必要的成本的发生口。整合作业流程,减少分工,在分析房地产企业自身竞争优势的情况下,确定房地产企业的核心任务,撤销、改善部分作业流程,降低成本,获得成本优势。

篇10

QC小组活动作为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其活动深入持久健康地开展,已经成为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巨大动力。笔者结合供电企业推进QC小组活动和班组建设工作实际,试就班组建设及QC小组活动的概念、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以及QC小组活动与班组建设结合的重要途径三个方面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正确把握班组建设、QC小组活动的内涵与关系

班组建设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任务和强根固本的基础工程。自1986年工业企业整顿后,国家经济委员会要求围绕企业升级使班组逐步由“单纯生产型”转变为“生产、管理结合型”;1991年,能源部、水利电力工会全国委员会又联合下发《电力企业班组建设规定》,明确采取定级晋升的模式来加强对班组的管理及其组织领导体制;2009年以来,国务院国资委、国家电网公司进一步加大了班组建设工作力度,下达了一系列加强班组建设的指示和文件,国家电网公司更明确提出了“班组建设三十条重点要求”,要求从基础建设、安全建设、技能建设、创新建设、民主建设、思想建设、文化建设、班组长队伍建设八个方面加强班组建设。

二、QC小组活动对班组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QC小组活动提高班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QC小组活动过程需要充分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严格遵循PDCA循环理论,运用排列图、因果图、调查表等统计分析工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相应改进对策;对于经过实施证明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需要小组成员运用标准化管理知识,对其以标准或制度的形式予以固化,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还须按照要求整理出成果报告和准备成果的PPT材料,这还需小组成员掌握一定的信息化知识和具备一定的文字总结能力。通过QC小组整体活动流程的开展,不但运用到了5S现场管理、PDCA全面质量管理、精益化管理、目标管理、标准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而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了班组信息记录、标准规范、专业技术培训以及促动小组员工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等职业行为养成等基础工作,进一步推动班组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由单纯的生产封闭型向面向用户的开放型转变,不断地提高班组的现代科学管理水平,全面提升班组建设水平。

(二)QC小组活动有效激发班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引导班组员工以现场工作存在的难点、问题为课题进行研究,尤其对于涉及新产品、新工艺、新领域的课题,通过组织技术攻关型或创新型QC小组,遵循PDCA循环原理,首先从当前工作迫切需要出发,提出方向性的技术攻关或创新型课题,运用新的思维方式,创新方法,提出不同解决方案,逐一进行实验,从中选择最优方案,据此制定对策及实施,及时做好技术创新成果的巩固,对其予以制度化、标准化加以固化和提高,并推广到生产中加以应用。通过QC小组活动的开展,促动小组成员不断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运用,并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不断地探索新的领域,使小组成员的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提高,并有效增强小组成员的创新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提高班组的自主创新能力,使班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持续进步,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QC小组活动进一步增强班组凝聚力。QC小组活动是一项班组全体成员为了共同解决班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开展的团队活动。QC小组成员在工作中甚至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组织、潜心钻研,为了解决问题而各抒已见、努力攻关、解决难题。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小组全体成员在思想上、行动上都是一致的,为了共同的目标,打破岗位界限,既有明确分工又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了每个人的积极性和专长。这种团结的气氛和合作的精神,给员工极大归属感,同时也拉近了成员间的距离,构建了和睦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增强了班组团队意识,有效激活班组成员积极性、创造性。

(四)QC小组活动打造高绩效班组。解决工作现场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质量的改进是QC小组活动的基本特征,QC小组活动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作(产品)质量(效率)、降低消耗、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等方面,而这些也正是班组建设的重要课题。通过开展QC小组活动,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对策和实施,不断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节约物资的消耗,提高物资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带来直接降低消耗的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进一步增强了小组成员的效率意识与节约意识,强化了小组成员爱惜资源、节约资源消耗的自觉性。

由此得到结论,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企业的发展战略、管理思想、管理目标最终要落实到班组。QC小组活动是围绕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而开展,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进一步夯实管理基础,这与班组建设以至企业发展的目标是根本一致的。QC小组活动是班组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形式,将QC小组与班组建设有机结合推进,有利于提高班组管理绩效水平,有效激活班组积极性、创造性和凝聚力,将进一步推动企业班组建设的良性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秀敏. 加强企业班组建设与管理的思考[A]. 第四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 2016 .

[2] 叶文. 广西电力线路器材厂“五星”班组建设的实践与思考[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3] 颜景鲁,刘金标. 如何夯实班组标准化建设工作[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4] 顾捷. 以守规文化提升班组建设水平[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 2014.

篇11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埃里克·赫尔弗特.财务分析技术一价值创造指南(第11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1:35-62.

[2]宋常.财务分析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5-45.

[3]张先治.财务分析(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0-50.

[4]鲁爱民.财务分析(第二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0-40.

[5]希金斯.财务管理分析(第八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50.

[6]黄小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5-40.

[7]何韧.财务报表分析.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45.

[8]苏布拉马尼亚姆.财务报表分析.(第十版)(英文版)中国人民出版社.2010:34-56.

[9]彭曼.财务报表分析与证券价值评估(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5-55.

[10]朱传华.财务分析精要.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14-35.

[11]史蒂斯,史蒂斯,戴蒙德.财务会计:报告与分析(第六版)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0-45.

[12]刘玉梅.财务分析(第三版).大连出版社.2010:24-40.

[13]张涛.财务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13-36.

[14]邓德军,谢振莲.财务分析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22-40.

[15]苗润生,陈洁.财务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23-50.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彭娟.战略财务管理.200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陈亚民.战略财务管理.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美]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2007.北京:中信出版社

[4〔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2005.北京:华夏出版社

[5]刘力.财务管理学(第二版).2000.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6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2008.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7]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2008.北京

[8]国资委.企业风险管理的新起点一《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学习解读.2008.北京

[9国资委.企业绩效评价标准值2008.200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0]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刘俊勇,孙薇译.战略地图一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2005.广州:广东省出版集团,广东经济出版社

[11]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著,上海博意门咨询有限公司译.战略中心型组织一平衡计分卡的致胜方略.2008.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2]秦杨勇.平衡计分卡与战略管理.2007.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3]邹昭烯.企业战略分析.2005.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14][美]戴维.贝赞可,戴维.德雷诺夫,马克.尚利著,武亚军总译校.公司战略经济学.199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5]〔韩W.钱.金,〔美]勒妮.莫博涅著,吉毖译.蓝海战略.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

[16]黄泰元.蓝海战略本土化实践.2006.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7]王满.基于竞争力的财务战略管理研究.2007.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8]项保华.战略管理一艺术与实务.2007.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张继德.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2008.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秦杨勇.战略绩效管理:中国企业战略执行最佳实践标准.2009.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企业财务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现宗:《高级财务会计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秦永和:《财务管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成栋,姚贤涛:《中小企业管理事物与实例》中信出版社,2001年版

[4]陆立军,盛世豪:《科技型中小企业:环境与对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陆立军:《科技型中小企业与区域产业竞争力》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6]吴志军:《试论企业财务目标》载《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7]郑艳:《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及其实现》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8]吴大红:《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载《华东经济管理》2003年第4期

[9]孙桂华,孙鹏:《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变化及创新》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10期

[10]张立华:《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多元化财务目标的有机结合》载《职大学报2003年第2期

[11]舒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载《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3期

[12]吴作森:《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新思路》载《中国中小企业》1998年第10期

篇12

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在企业管理理论中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成本管理是为解决企业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而存在的,成本管理理论得以存在和不断发展这一事实本身也印证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对企业起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富铁轨枕有限公司节约劳动耗费,增加生产,降低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为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提高竞争能力提供保障。同时也为相关企业在成本管理问题上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企业成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成本管理信息有用性和如何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拓展成本管理功能、提高成本管理效率方面,特别是作业成本的应用和结合ERP的实施对成本管理的创新方面,取得了相当的成功。

英国教授罗宾-库珀(RobinGooperand)提出了以作业成本制度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实质是在传统的成本管理体系中全面引入作业成本法,关注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对手动向的变化,从而构成了一种崭新的会计岗位--战略管理会计。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战略成本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成本企划。这种战略成本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来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国内:国有企业的成本预算内容不全面,不能发挥预算在成本管理中的指导作用。成本管理比较单一。成本管理的内容由产品成本逐渐向企业成本和战略成本管理发展,理论研究者和企业也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实践。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办法

研究内容:从富铁轨枕社会成本分析入手,针对富铁轨枕存在的成本管理的问题,找出影响富铁轨枕的成本管理的因素,并进行整理,结合理论所学和相关文献的理论支承,提出解决富铁轨枕成本管理问题的对策拟采取的办法:实地调查、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归纳分析、规范研究等。

四、课题研究中的主要难点及解决办法

难点:成本数据的失真,由于成本核算技术问题可能会导致相关数据偏离真实值。

解决:技术分析与逻辑分析,实地调查。

五、论文工作日程安排

第六周至第七周开题报告准备及开题答辩

第八周至第十周撰写论文提纲整理资料外文译文

第十一周论文初稿

第十二周至第十三周论文修改

第十四周至第十五周论文定稿、答辩准备

第十六周论文答辩

六、参考文献:

[1]冉秋红。战略成本管理的观念、方法与应用[J].中国软科学,2001,(05)。

[2]于婕。基于客户价值创造的营销成本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5.

[3]张智洪。战略成本会计在黑龙江省制造业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4]韦德洪,王珊珊。成本管理系统的柔性研究[J].会计之友(下),2015,(0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