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化学实验课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教学方式是由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结果往往是教师唱独角戏,处于主体地位,学生则被动接受,容易遗忘,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高中化学学科课程标准强调实验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创新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制备Fe(OH)胶体的实验中,观察老师做演示实验的学生课后往往只记得将饱和FeCl溶液滴加到沸水中能制得Fe(OH)胶体,至于胶体的颜色及其和Fe(OH)沉淀的区别仍不清楚。而亲自动手的同学不仅能加以区别,有的同学在做实验中还发现当水接近沸腾时滴入饱和FeCl溶液再加热一会(此时水未沸腾)也会形成胶体,但上述现象的形成需要较高的温度,即接近100℃。学生对此提出了疑问,并运用盐类水解的知识加以解释:FeCl在水中水解生成Fe(OH)和HCl,水解反应为吸热反应,当温度升高到接近100℃时有利于水解生成HCl,并使之气化,从而在水中形成Fe(OH)。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学生分组实验,互相协作,共同探究
分组实验是化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把实验能力强的和实验能力弱的学生分为一组,做实验时以优带差,即以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为主体,动手弱的学生为辅,然后互换角色,让实验能力弱的同学为主体再进行实验。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互相协作,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三、多增加传统实验的改进,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
长期以来,课本上不少传统实验操作繁琐,而且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通常由老师演示,即使学生动手做也是按照书上的步骤单纯模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对于一些不合理的传统实验教师有必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加以改进。比如必修1(人教版)NaO性质探究实验中NaO与CO反应,传统实验是制取CO气体并通入NaO,收集产生的气体并通过做木条复燃实验证明产生了氧气。这个实验我让学生自己动手,自主设计实验加以改进。CO一定要制取吗?氧气一定要收集后用木条复燃实验加以验证吗?带着这些疑问,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创新了该实验。有学生设计了直接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用玻璃管伸进NaO粉末中然后吹气,可以看到棉花剧烈燃烧。新设计的实验不仅证明了NaO与CO反应生成了氧气,而且证明了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改进后的实验不仅操作方便,而且实验现象具有趣味性。一般用水来灭火,有的同学打破常规,改进了NaO与水反应的实验。同样用棉花包裹NaO粉末,然后滴几滴水到棉花上,棉花剧烈燃烧,即水能生火。传统焰色反应是用无锈铁丝蘸取溶液或固体粉末,然后置于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该方法由于蘸取的药品较少,不利于观察火焰的颜色。针对上述问题,有的同学作了如下改进:将一些浸有酒精的棉花置于点滴板上,再将要用的药品溶液用滴管滴几滴于棉花上,然后点燃棉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火焰的颜色。
教师对学生传统实验的改进,可使实验教学与探究学习融合起来,充分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动手实验,不仅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而且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使科学探究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培养创新意识。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我们应努力学习、更新观念,以实验探究为化学教育的突破口,同时转变自己的角色,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许晓.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启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03).
[2]孙小媛,赵维秋.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改革的方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04).
[3]柯珍凤.化学实验课教学与素质教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99,(04).
[4]徐肖邢,陆德文,徐步田.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研究[J].常熟高专学报,1999,(06).
一、引言
在现在的初中教学课中,已经将学生在探究科学的过程中是否具有问题意识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作为改革教学的指导思想。但是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问题”并没有引起重视,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任旧是处于被动式的学习,学生在课堂上处于的状态是(不主动提问、对问题没有好奇心、不主动发现问题)。因此,解决当前学生出现的状况是老师的首要任务,教育工作者应该将学生出现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思考能力,以及利用已学的知识来进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任务。
二、概述问题化教学
问题化教学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一系列学生不懂的问题,来调动的好奇心、求知欲,然后在运用引导、启发等方式来进行引导,让学生从现有的教材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还要概括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原则和规律,从而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采用“问题化的教育“模式,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问题”的氛围和气氛,让学生在“问题氛围”气氛的感染下逐步增强问题意识。在初中的科目中,《科学》这一课程与“问题化教学”的实际比较符合,它有效的让学生把生活中的实际与课本中所学的内容进行结合,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问题意识”将问题化教学实际的运用于初中科学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学习的过程中关键是设计有效的问题,并建立良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将课堂教学组织演变成一种发展性教学的高级类型。
(一)、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的问题
要达到“问题化教学”的效果,就必须以有效的问题作为基础,该问题必须要具备(有意义、有价值、情境化)。这也是有效问题必须要具备的要素。在课堂中设立的问题,要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疑问,从而引发关注,引起争论。让学生在这种疑惑,充满好奇心的争论环境中引导学生不断的进行探索,并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紧密的联系起来,进入“问题化教学”的情景之中。
在初中的《科学》课程中设计有效问题的原则是:①在教学的课堂上设立问题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让学生去学习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所以在设立问题的时候,要参考教课书中的内容来进行提问,要根据教学课程中的内容来拓展相关的“问题化教学”。例如:老师在跟同学讲述牛顿研究的“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以根据这个事例来提出相关的问题。②在“问题化教学”课堂中,老师在给学生设立问题时,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留出合理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意识。例如:把一盆原本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绿色开花的植物移植到有一定量的硝酸钾溶液中,刚开始,花会出现枯萎的现象,但是过不了几天,这盆花又会开始慢慢的适应环境,逐渐的恢复原样,变得极为茂盛,这又是什么道理?老师可以适当的给出一些提醒,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植物吸收水分、失去水分具体是因素是那些?以及植物要生长具体是需要具备哪些因素。③老师在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本身的知识性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来进行提问,提出的问题要尽量贴合学生个人的生活实际。还可以适时的增加所提出的问题的趣味性,例如:蚯蚓通过表体是怎样呼吸的?以及为什么雨后蚯蚓会大量的爬出洞穴。那么,结合这两个问题,您会发现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问法却完全的不一样,前者给人的感觉就是硬邦邦的,会让人产生死记硬背的效果。后者使用的是设问句,设问句会让人产生疑虑,人在有了问题的情况下,就会想要去解决它,战胜它。一旦有了这种欲望,就会想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来解决这件事情。使用后者的这种方法会调动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隐含在课程知识中的教育问题。④老师在设立问题时,应该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来进行设置教学问题,要让学生能在思考问题之后,能够联想到相关的问题,让隐含问题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产生冲突。例如:农民伯伯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给农作物使用了大量的塑料薄膜,使用塑料薄膜是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但是会污染到环境。可以根据使用塑料薄膜的优点和缺点来进行提问,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积极的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二)为初中的《科学》课中常用的问题设置情境的创设方案。
发现问题是初中《科学》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从课程的特点上来看,初中的《科学》课堂应该是属于一个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原因、解决问题的一个思维过程方式。因此,老师要努力的创建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然后引起学生的认知方面的冲突,是科学课堂教学中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因素。如果说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来看,设立问题的情境是引发认知冲突的必备条件之一,当有了冲突,才会去探究自己的思维的思维方式是否正确,从而引导学生去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将教学的过程融入到一个情境中,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的提高。
三、结束语
人来对知识的学习是来源于思考,而思考又是来源于人来的好奇心,这表明了好奇心对于学习的重要性。那么,老师如何把学习置于有效的问题中,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参与,并且结合生活实际来进行探究,解决问题。如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构建隐含在问题中的科学知识,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实际解决的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还要逐步的形成探究精神,还要不断的培养创新的意识。系数世界上大多数的伟大发明,或者是震惊世界的创作,都是来源于一个“疑”字。“疑”是开启科学大门的钥匙,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
参考文献:
[1] 郑叶飞.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2,31:176-177.
二、尽量选择对环境污染小的反应物
在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中,释放一些污染环境的物质有时不可避免,这个时候,我们只能采取“两害取其轻”的方式,尽量选择一些对环境污染比较小的反应物。例如,氯气的制取实验,按照传统的方式,氯气产生的量很大,即使教师用装置把氯气收集起来,但最终还是会释放出去,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让污染量尽量减少一些呢?如今,很多教师尝试着用医用高锰酸钾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PP片与浓盐酸发生反应来制取氯气,由于PP片的密度很高,即使浸泡几个小时以后,PP片也不会完全溶解,这样作为固体的PP片与浓盐酸发生反应的接触面要远远小于液体与液体的接触面,从而导致反应的强度要明显减弱,而产生的氯气量也会大大减小,使得实验过程变得相对来说更加环保。由此可见,选择恰当的反应物,是实现绿色实验的有效手段。
三、积极推广微型实验
微型实验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了,而在我国,微型实验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所谓微型实验,不仅是在化学实验中简单的减少试剂、药品的用量,而是包括微量药品、微型实验仪器在内的一系列微型化条件下开展的实验活动。在微型条件下,运用远远低于常规用量的药品开展化学实验,不仅可以降低实验成本,同时,反应生成物的量也会大大减小,这样自然提升了实验的绿色性。当然,与常规实验相比,微型实验的反应现象往往不够明显,这就给学生的实验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利用投影仪等工具对实验现象进行放大处理,这样就可以解决实验可观性的问题了。
四、努力在实验中做到废物利用
循环利用是环保理念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和理念。在化学实验中,除了想办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努力做到废物的循环利用也是实现绿色课堂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在银镜反应中生成的银,通过Ag和稀HNO3进行加热反应可以得到AgNO3,这样就可以用于下一次的实验。除此以外,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一些废旧物品,经过简单的加工改造,也可以变成化学实验器具,例如,我们可以用一次性针筒来替代量筒,也可以用随处可见的塑料吸管来代替移液管等,利用这些废旧物品自制实验仪器,不仅体现了环保思维,同时,这种随处可见、随处可用的自制仪器还可以增加实验的机会和实验的便利性,并且学生在自制仪器的过程中,还能培养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说,是一个一举多得的有效之举。
一、创设实验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一点,动手实验多一点,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更高、自信心更强。通过创设情境的化学实验,使学生主动参与化学的学习,获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例如;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笔者这样创设问题情境;1.红磷和白磷是不是可燃物?2.为什么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而白磷燃烧了?3.为什么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学生几乎是不加思索,立即回答。这时,笔者没有正面回答,演示了下列三个实验;1.一支燃烧的蜡烛用烧杯罩住后很快熄灭。2.用火柴能将纸点燃,而用火柴不能将煤点燃。3.蘸酒精的棉花用火一点就燃,而蘸水的棉花用火很难点燃。笔者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现象,并说出自己寻找到的问题,比一比谁发现的问题最有思考价值,看看谁找到的问题多。此时学生的情绪非常高,好多学生提出了很有价值的问题;蘸水的棉花等水蒸发完后能燃烧吗?将煤浇上酒精后能用火柴点燃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碳酸钠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稀盐酸,蜡烛会熄灭吗?将燃烧的蜡烛放在装有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再沿烧杯壁倒入过氧化氢溶液,蜡烛会燃烧得很剧烈吗?液化气灶、煤炉为什么留有通风孔?……学生处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中,思维空前活跃,从而激发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精神。
二、设计方法开放激发创新意识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要以新理念为核心,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问题突破口,创设有效实验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在教学中,笔者力争在讲完知识(或在新授知识前)之后,设计多种方法开放实验问题;在学习了“铁生锈的条件”后,可设计探索金属锈蚀的实验方案;在了解燃烧的条件后,可设计实验;探索验证可燃物燃烧的剧烈程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及受哪些因素影响。又如;在实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利用所学知识,笔者设计实验;探索检测附近的河水污染及空气污染等情况,这些都可让同学们去试一试。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按书本知识做的感觉和效果是不太一样的,通过方法开放,既能培养他们独立且科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实验、观察、自学、思维等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三、设计开放实验室培养创新潜能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实验能力培养,要求我们打破传统的实验模式,实验室由传统封闭转向开放,实验器材不是硬性给定的,而是由实验原理与方法所需器材,自己来选定,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了学生个性,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创新潜能。
例如;在教学《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后,笔者这样设计开放实验室问题;探索我们生活中铁生锈的条件,如何保护?
同学们在自愿组织学习小组的前提下,开始研究该问题,个个在挖掘知识,收集材料,甚至上网查询相关问题,然后分别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同学们得出实验步骤及现象;
取试管4支和相同的干净的铁钉4根,将铁钉分别放入试管中,其中配有软木塞两支试管。
试管(1);加入雨水,使铁钉的下半部浸在雨水中,上半部接触空气,这是参照试管;试管(2);放入无水氯化钙或硅胶,用软木塞住试管口,铁钉接触空气,但不接触水分;试管(3);加水并煮沸几分钟,除去所有溶于水的空气,并在水面上倒些油,形成一个密封层,铁钉接触水,但不接触空气;试管(4);加入盐水,铁钉的下半部接触盐水,上半部接触空气;观察现象,试管(2)和(3)中的铁钉不生锈,(4)中的铁锈多于(1)中的铁锈。
保护措施;采用表面喷漆、涂油等方法
笔者分别对同学们的实验进行一一点评,她们成功的喜悦既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也提高了他们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设计家庭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上进行化学实验,由于在时间、空间及学生分组,受其它因数的制药,选择上都十分有限,尤其是学生的个性不能充分展示和张扬,思维的闸门未被完全打开,而采用家庭小实验,可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充足的自主探索的时间,它对问题提出,资料查阅、方案设计、药品和仪器收集,现象观察与记录,不受时间制药,因此,开展家庭小实验,学生参与意识浓,思维非常活跃,同时学生创新能力强。:
例如;在教学二氧化碳制取之后,笔者引导学生设计家庭小实验,怎样自制汽水,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完成(或小组讨论完成),题目一展示,学生积极性可高了,个个跃跃欲试,在课后,查阅资料,反复研讨,同学们设计了好多种制取汽水方案,其中,一种比较好的是;取一个干净的汽水瓶,瓶里加入占容积75%的纯净水,然后加入少量果味香精和白糖,再加入2.5g碳酸氢钠,搅拌溶解后,迅速加入2.5g柠檬酸,并立即将瓶盖压紧,使生成的气体不能逸出,而溶解在水里,将瓶子放置在冰箱中降温。取出后,打开瓶盖就可以饮用。
以上家庭小实验,因陋就简,操作简单药品用量少,现象明显,富有趣味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锻炼了学生思维创新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巧用实验,可以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从而使化学课堂活起来。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主动学习的平台,充满魅力的化学实验使学生成为化学学习和探索化学奥秘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成和群,评价学中的理论分析2004,8.
关键词: 文化适应;语言休克;本土化和半本土化;教学启示
一、 文化适应理论和本土化模式
文化适应(acculturation)是“对一种新文化的适应过程,是对新文化的思想、信仰和感情系统及其交际系统的理解过程,是学习者与目的语社团的 社会和心理结合” 。早在1978年,社会心理学家Schumann就提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学习者对目标语社团的适应程度决定了其二语习得的水平。所谓社会距离,“就是学习者作为特定社会群体中的一员与目标语群体接触时所产生的影响因素”(武英杰、张玉双,2010)。而心理距离是指学习者作为个体的情感因素。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的量以及面对语言输入时的接受程度。
此外,Schumann还从文化适应角度探究了二语习得中的“洋泾浜化现象”。当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较大时,学习者就会停留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语言也出现洋泾浜化趋势。而Anderson在此基础上,从认知角度提出了“本土化模式”(the Nativization Model)。他将二语习得视作本土化和去本土化的结果,进而形成了本土化模式。
二、 本土化阶段、半本土化阶段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休克现象
根据文化适应理论,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决定了学习者接触目标语的量以及面对语言输入时的接受程度,从而深深地影响了二语的习得水平。在目标语环境下习得二语时,社会因素的影响是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因素只在社会距离无法确定时才发挥作用。而在外语教育环境下,情况就另当别论了。本文中所指的语言休克主要是指本土化阶段、半本土化阶段中国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
关于语言错误的探讨并不少见。然而,这些探讨多从语言学和跨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却很少从认知角度出发。事实上,“语言并非是独立的自然现象,语言意义与人类的一般认知能力和方式具有密切的关系”(李颖,2013)。正如王文斌转引Humboldt所言,“每一种语言都是民族思维的历史积淀,折射出一个民族观察、感知和理解世界所独具的思维范式”(王文斌,2013)。因此,中英文缘于各自不同的人文历史递演,衍生出殊异的表达方式也就不足为怪了。但是这也成为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一大障碍。根据Anderson的本土化模式,二语习得要首先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想方设法使输入的目标语符合“内在规则”(内在的语言知识系统),即不断地通过已掌握的语言知识构建语言假设。在语言学习的早期阶段,内在的语言知识系统主要是在母语思维模式上构建起来的,母语和目标语之间认知和思维模式的相似程度影响了二语的习得水平。这也就从认知角度解释了母语的正迁移和负迁移现象。当相似程度高时就产生正迁移,母语语言系统就有助于二语的习得;反之,当相似程度低时就产生负迁移,母语语言系统就妨碍二语的习得。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本土化和半本土化阶段中所遇到的问题主要分为两大类:思维模式迥异引起的问题和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困扰。
1、 思维模式迥异引起的问题
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人文地理环境不同,社会历史演变也各异,所以不同民族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也不同。这就造就了各民族思维模式的迥异,而这种差异也进一步体现在语言上。因此各民族描述同一个事物时的表达方式就会有所差异。
汉语思维模式体现了整体性的特点,而英语思维模式则具有分析性的特点。中国人自古就对“现象”有着特殊的兴趣。因此,也就有了“格物致知”一说。对于中国人来说,各种现象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事物有着密切联系且富于变化的。故而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于整体性和辩证性。所谓整体性就是将各个部分联系起来置于一个整体中来考虑问题,因此事物所处的背景和环境不容忽视。汉语就很好地体现了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大多数时候,词语、句子和片段无需通过各种连接手段就可以自然地放在整个语篇中。通过各个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可以实现行文意义的连贯。这也就是常说的汉语是“意合”语言。与此相反,英语思维模式则更具分析性。古希腊人喜好哲学,乐于探究事物自身的特性及其永恒不变的本质,故而,一元性、分析性思维更加突出。所谓分析性是指将一个完整的对象看作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每个组成部分都有自己的属性、特点。因而,英语中的每个语言元素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相对完整的部分,各个部分之间通过连接词等手段标明相互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英语“形合”的特点。
2、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困扰
除了思维模式迥异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之外,在英汉语码转换时,中国学生往往也会面临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困扰。这些困扰分为两类:其一,“文化空白”;其二,“文化陷阱”。
首先,来看“文化空白”。顾名思义,“文化空白”就是指在一种文化中存在,在另一种文化中却不存在。
其次就是“文化陷阱”。 “文化陷阱”实质上就是一个一个的雷区,所描述的文化现象两种语言中都存在,物,表面看起来是差不多甚至是一样的,但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其内涵可以说是千差万别。如果在学习语言时,仅限于语言表面的对应,那么就很容易踩到“地雷”。 一旦掉入这些 “文化陷阱”,就会导致语言休克。
“红色”在汉语中象征着喜庆、吉祥,那么英语中“see red”和“in the red”是否也象征着喜庆呢?事实上,英语中红色常常代表着血腥、危险、生气和亏损。所以,“see red”是生气、勃然大怒的意思;而“in the red”表明一个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如果想当然地忽视英汉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那么英语学习中就会遇到许多语言休克现象。
三、 给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
文化适应理论是针对二语习得提出的理论模式,对我国外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时,必然会经历一个本土化和半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无法有效地缩短心理距离,克服语言休克,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就很有可能出现洋泾浜化现象,进而阻碍学生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交际。而如何帮助学生调节心理距离,缩短本土化和半本土化的时间,尽快做到去本土化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去本土化呢?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和Anderson的本土化模式为我国英语教育工作者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
(一) 心理调适
为了更好地掌握一门外语从而顺畅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交际,必要的心理调适是不可或缺的。根据Schumann的文化适应论,二语习得同文化适应一样,都要受到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制约.但是由于中国英语教学基本上与目标语群体没有直接接触,因此社会距离的影响就微乎其微。看起来问题似乎简单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做的就是帮助学生缩短心理距离。根据Schumann所述,从影响心理距离的四个因素着手即可:克服语言和文化休克,选择合适动机,提高语言的自我透性。以往对如何克服语言和文化休克,怎样选择合适动机的研究较多,却对如何提高语言的自我透性谈及较少。
所谓心理调适就上要在宏观上要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语言是一个民族思维的历史积淀。了解到这一点,就不难承认英汉两种语言折射出的是不同民族的社会历史演变和思维方式。因而,在面对英汉两种语言差异时就能理性对待,从而减少困惑、 焦虑和恐惧等语言和文化休克现象。本土化和半本土化中对待英语输入也不会一味地朝着汉语语言系统靠拢,而是尝试着去了解英语语言系统,逐步构建起目标语语言系统,从而达到去本土化的效果。而教育工作者就需帮助英语学习者形成这种意识,在英语学习的初期阶段就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概念。
(二) 跨文化知识学习
心理调适让英语学习者找到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就好比磨好了刀,接下来就要“砍柴”了。所谓“砍柴”就是一点一点地积累跨文化知识。跨文化知识至少是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
1. 英语语言学知识。语言学知识涉及语言的各种属性、语音学、形态学、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心理、语言与文化、语言习得等。从微观的构词法到宏观的社会语言学,语言学知识可以有效地帮助英语学习者构建起英语语言语法规则,形成一整套相辅相成的英语语言系统。
2.英语语言发展史。正如前面所说,每一种语言都带有历史的痕迹,英语亦然。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古英语(Old English),中世纪英语(Middle English)和现代英语(Modern English)。尽管85%的古英语词汇现在已经不再使用,但一些常用词汇还是保留下来。中世纪英语(11001500)时期,法语一直是英国的官方语言,成为统治阶级用语,而平民百姓说的英语被认为市低等语言。在近四百年时间里,诺曼人给英语带来了近一万的外来词,深深影响了英国人的社会和生活。英语语言在这一时期借用了较多法语中的派生词缀。当然也有一些拉丁语直接进入英语,而且多用于书面语。由于贸易的发展,还有少量的荷兰词语在这时期融入英语中。 现代英语(1500至今)时期词汇拼写开始趋向规范化,标准化,固定化,读音和拼写之间的差距扩大。另外,随着探险、殖民、以及贸易等各方面走向世界化,给现代英语带来一定的冲击。超过50种语言的外来词涌入英语,如阿拉伯语,法语,德语,荷兰语,俄语,希伯来语,西班牙语,汉语,意大利语等。另外,一些外来语仍保留了原来词语的复数形式。还有一些更保留了当时的拼写和发音。
英语语言发展史有关知识的输入使得中国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各种现象,譬如大量不符合英语构词法的外来词的输入等等。
3.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
英语国家社会历史文化涉及对方的政治、历史、社会和文化,有助于英语学习者了解语言背后的故事,对于揣摩语言背后的思维方式是大有裨益的。此外,这类知识的补充对于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及俗语、谚语的习得是很有好处的。
当然,这些跨文化知识的补充需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青少年来讲,这些知识可以是循序渐进,即需即学的;而对于年龄较大、思维较成熟的成年人来讲,这些知识的补充可以是集中的、系统的。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 李颖.学习者“错误”的认知与思维形态研究[J].外语界,2013.
[3] 钱月琴.五颜六色辨心情――论英语中颜色词的内涵[J].职校论坛,2011.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的发生与发展和实验息息相关,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
1.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地把学习当作一种乐事,把动脑筋思考问题当作一种享受。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兴趣尤为重要。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如在做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时,这是高中第一个金属与水的反应,学生对这样一个有背于生活事实的实验期待已久了,因此不少学生心态就是看热闹,看看金属能否与水反应,若能反应又是怎样进行的呢?如果在这个时候立即做实验实验兴趣,就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我会先要求学生列一个观察现象的提纲,让学生在感受化学的神奇的同时也懂得掌握知识更是主要的。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在增加实验探究性的同时,更培养了学生间合作能力。最后,实验结束,教师一定要做好小结。事实证明,有的学生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动手能力很强,化学实验做得很好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表扬,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他们的学习热情就会倍增。
2. 化学试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下学生自主发展的结果。我国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经说过:“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因素皆得到发展,故化学实验教学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育形式。”李政道也说:“实验怎么强调都不过分。”那么,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设疑启思,一节高质量的化学课,教师必然会提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分析、探索、讨论,问题提的好,实验探究式教学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创新。
其次深入观察,培养创新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基础,通过观察激发学习兴趣。但部分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却仅停留在直观感觉上,在实验观察中往往受突如其来的新异变化的影响,忽略了对现象的深入观察,使观察变得盲目例如:铜与浓硝酸的反应,很多学生忽略反应速率是由慢—快—慢,试管口的颜色由无色—红棕色—无色的观察过程。因此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化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培养科学的观察方法又是至关重要的,好的观察方法应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周密的观察计划、严肃的观察态度、良好的观察习惯。为了培养学生好的观察习惯,教师在做实验时可给出适当的观察点,来克服观察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并且要抓住实验的契机启发学生的思维。
再次改革实验,探索创新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求思维的数量,而且要求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课本上有些化学实验,存在现象不明显、步骤复杂、装置不合理等问题,并且实验的安排往往处于概念、理论的依附地位,缺乏对知识的深入引导和研讨,因而会抑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地依赖教材,而要不断地探索、总结、大胆地改进,使实验尽可能地向着可靠性、科学性、启发性的方向发展。
最后是实践锻炼,主动创新这要求教师平时上课不要讲得太多、太细实验兴趣,要留有空间、发展区让学生去创新,锻炼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3.化学实验教学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在中学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更具有特殊意义,它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操作技能,以适应今后建设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需要。一定数量的学生实验。这样的安排对加强学生双基训练是必要的,但从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来看,教材规定的实验数量还是不够的。为此,实际操作能力就是用双手进行实验、劳作、加工和制作物品的能力,它是发展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首先,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技能,练好实验基本功,是要把基本操作安排在各个实验里,在反复实践中熟练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打好学生的化学实验基础,提高操作技能。其次改进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演示实验和在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演示实验作了一些改进,一方面改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亲手实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教师的演示实验对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都有重要的作用,但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学生不能自己动手;二是教师不能及时发现学生的疑难间题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若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进行边讲边实验,就可以克服上述问题,并收到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教学效果。再者是增加兴趣实验.让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实验是最能激发兴趣,活跃气氛的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要抓住学生喜欢实验的心理特点,注意课堂实验的深化,增加一些兴趣实验,并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因为即使是很简单的实验,学生做往往比教师做时,注意力更集中,气氛更热烈,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最后就是可以增设实验技能考试或者竞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4.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要与环保教育相结合
是化学实验与环保教育的有机结合,化学实验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观察到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清晰的实验现象,增强直观的感性认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化学实验往往涉及到有害、有毒的物质。 目前,按教学大纲要求,中学需做的化学实验比较多,其中有毒的实验占一多半,而绝大多数的学校却没有相应的废水回收装置,所以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师(或者教师与学生一起) 应该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对部分实验从技术、方法、仪器等方面进行重新设计,力求用最少的实验药品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废弃物。例如,中学微型化学实验,其最显著的优点就是仪器的微型化,它是在微型化的条件下对实验重新设计与探索,达到以尽可能少的药品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最为有效化学信息的目标,是一种对常规化学实验的创新性变革。此外,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教师也可充分利用计算机模拟仿真手段将许多实验让学生先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预习后再到实验室中去做,这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实验兴趣,减少试剂的浪费,降低实验事故发生率,预防污染的发生。应该说,对于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其行为,这是切实可行的路径。
5.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优化实验课堂
实施素质教育,确定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决定了教学方式必须富有启发性,而不是包办式,因为实验内容、设备、教师、学生实际水平等千差万别,因此相应的实验方法就应多种多样,教师在准备上每一堂课时应该遵循实验效果最优化原则,根据大纲教材的具体内容,教育、教学目标,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尽量运用“启发式”、“讨论式”,达到启发学生所学的知识,积极反馈进入试验中,解释实验现象,答疑实验疑问。做到实验的每个环节在自我的控制范围之内。
当然,以上所举的几个方面只是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很小的一部分,教学方法也会因老师和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但无论怎样,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笔者认为化学实验的教学是教好化学课的关键之所在,根本之所在,关系到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之所在。
参考文献:
[1]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以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化学学习离不开实验。基础教育化学新课程改革强调创设生动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探究实验、家庭实验没有落到实处。
一、客观原因
1.课程设置和课程安排。
新课程高中化学课周课时为3课时,就必修1来说共30课时,新课内容耗时最少也要10周,再加上军训、各种节假日等,基本上要16周左右才能结束新课,一学期只有20周,没有时间处理习题,所以在教学上赶进度的现象非常严重,演示实验能省就省,学生实验能不做就不做,研究实验根本无法顾及,因此,不可能完成实验教学任务。
2.实验室条件。
现阶段化学研究中新的仪器和手段层出不穷,化学仪器已经实现了电子化、数字化、精密化、微型化,而一些学校实验仪器配备落后,实验药品不能及时更新,存在药品缺少或过期的情况,致使很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不能很好地进行。
3.实验人员缺少。
在大部分的学校,化学实验室一般只配一名实验员,学生实验不能完全及时进行,探究实验没有时间安排,同时,又要担心实验室和学生的安全,所以对于实验教学也造成了一定影响。
4.实验员素质。
为保证化学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就要有坚强的后勤保障,要提高实验员的业务素质,要健全实验室有关账目和实验室规则,以保证化学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化学实验的正常化和高效化。
二、主观因素
1.学校领导不重视。
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及评价机制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升学率至上的思想使得许多学校一味追求分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得不到落实,化学实验室存在的问题不能引起领导的重视,因此迟迟得不到解决。
2.教师不重视。
(1)教师倦怠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存在着怕麻烦、怕危险、怕危害的情况,所以演示实验能不做就不做,学生实验能省就省,探究实验没时间进行,更不能顾及趣味实验和家庭实验。
(2)不注重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不少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只注重实验现象和结果的描述,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做细致的观察,推理不严密,因而学生在分析实验现象、概括实验结论时不全面、不到位。
(3)不注重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
受教学进度的影响,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演示得多、说得多,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实验,因而,学生的操作能力始终得不到提高。在考试中,不认识实验仪器,不知道怎么操作的情况屡见不鲜。
(4)不注重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本质搞不清楚,也就不能够完全表达实验的过程、现象、条件,以及得出的结论。在做实验报告和回答实验题目时总是会出现程序上的错误、结论上的偏差,教师不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时间长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导致高三复习中实验题得分率不高。
三、实验教学改革与建议
当前,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想使中学实验教学有根本性转变,就应该本着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的原则,制订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付诸行动,以消除弊端,创造有利因素,促进实验教学的发展。
1.重视演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使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形成概念,掌握化学知识。教师在演示实验中的规范操作,可以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边讲边实验,把一些简单可行的演示实验和一些验证性的学生实验纳入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便于学生清楚地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比如:在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演示实验中,学生不但看到了喷泉,而且看到了酚酞溶液变红,不仅验证了这一性质,而且为学习化学性质做好了铺垫,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改演示实验为协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的演示实验往往因为班级人数多,现象并不明显,可见度不高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看不清楚的学生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在无危险、无危害、耗时短、操作简单的情况下,可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共同参与操作的协同实验,或者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合作完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比如:物质的制取实验,性质验证性实验,等等。
3.改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实验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验证性实验只能单纯地限于模仿,不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造成学生实验时,不能发现问题。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探究性实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学会研究与探索的方法。比如:教材中有关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若乙烯的制取和性质的课堂教学改为探索性实验,就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学习时,首先介绍实验室制取乙烯所需的药品及反应原理,通过讨论、分析,有学生自己设计制取乙烯的发生和收集装置。然后提出问题:乙烯具有哪些重要的化学性质?启发学生根据学习过的甲烷的性质并结合课本中设计探究乙烯性质的实验,经过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后,学生分组亲自动手制取乙烯并实验乙烯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的反应。实验结束后组织学生描述各实验现象,分析总结乙烯的化学性质。在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要认真观察,发现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思考充分讨论、分析,直到得出正确结论。这样,整个乙烯的制取和性质实验就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设计,独立操作完成,既有探究性,又有创造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4.严格要求,做好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可以有效地训练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实验习惯。让学生在观察中提出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通过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实验偏差、实验报告。
5.补充趣味实验,重视家庭小实验。
在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实验以验证性实验居多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是对化学课本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开展趣味实验、家庭小实验,将学到的书本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如:“魔棒点灯”、“海底花园”、“鸭子长毛”等趣味实验,“粗盐提纯”、“用碱面发酵面粉做面包”、“自制甜酒”等家庭小实验。这些小实验,既巩固了课本知识,又深化了化学知识。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灵活有效地搞好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
6.开放实验室。
在开齐课本实验的前提下,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趣味实验和课外小实验,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记录现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应该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的效益。
7.因地制宜。
教师要根据实验教学和仪器设备的现状,因陋就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廉价器具、材料或者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这样有助于解决实验仪器、药品的短缺问题,弥补实验经费的不足,丰富教学资源,又能增强学生的节约和环保意识。比如:用贝壳或者鸡蛋壳代替碳酸钙,用食用碱代替碳酸钠,用废弃的小药瓶做反应器,等等。
四、结语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任重而道远,化学实验教学任务重、困难多、牵扯面广。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以创新的精神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有效地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使他们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一、问题提出
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要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提升为人力资源优势,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化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如何“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将成为一个时期内衡量中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及发展趋势。中职学校基础课程《体育与健康》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创新与发展实施可持续性模块化课程改革,构建按需培养体系呢?本文就两年来对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教学大纲及按需培养体系的实践性问题与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优化学校乃至区域性《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环境,改变《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盲目随意性现状,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提升学生运动的能力和岗前适应能力,实现按社会的需要构建人材培养体系将是一非常有利于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事情。
二、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实践性问题的讨论
(一)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结构及按需培养体系的实践内涵
1. 课程模块
由《体育与健康》模块式培养目标及方案,《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校本参考教材(电子版),《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法,《体育与健康》模块式教学课件或模块式教案(电子版)构成。
2.教学监督与效果评价模块
由学生运动成绩量化标准、学生《岗前体能等级标准》、医务监督及运动处方构成。
3. 管理模块
由《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信息的更新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教研信息的讨论、《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教研信息平台的维护、《体育与健康》课程教育教学教研及教学资料分析统计上报等日常管理构成。
(二)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大纲模块比例分配问题的讨论
注:拓展模块文、理科教学时数的安排:第一学期14学时,第二学期14学时,第三学期18学时,第四学期20学时。
(3)选修模块。选修模块系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含①田径:有氧运动、无氧运动。②球类:羽毛球、乒乓球、足球。③体育休闲:体育舞蹈、健美操。④武术:武术少年拳、武术初级套路、(一、二年级总课时12课时,分布在各学期进行)。
(三)有关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的认知与实践
何谓《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式教学方法,就体育基本理论而言,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但其基本思想实质是围绕健康和体能素质,实施在教法上强调知能一体,在学法上强调知行一致,集中开展《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技术按学生个体的需要,以模块的方式、方法、方案进行同步式一体化或非同步式个体化及小群体施以情景、启发、讨论、合作、发现、研究式的教与学,以此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问题,改善学生健康及体能状况,最终实现培养学生以健壮的体魄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增强学生对未来就业岗位能力的适应性。这种集聚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为一体全新的模块理念,使得当代《体育与健康》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而富有朝气。因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具有灵活多变、针对性强、便于操作等特点,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因体能不足而引发的对未来工作岗位不适应性问题。
三、结语
历时两年的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的研究,在即将结题时恰逢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并明确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办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式培养试点;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模块化教学等试点。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从根本上促进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如果说《教育发展纲要》的出台为当前中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的话,那么,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的研究课题组全体同仁,将以此为契机,更进一步完善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及按需培养体系内容,更加努力探索模块化教学方式,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使其以强健的体魄投身和谐社会建设之中。
参考文献:
[1]陈龙,刘秋良.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调查及模块化教学培养体系构想的研究.新闻天地,2009,(63).
[2]刘秋良,曹万江,曹云,陈龙,黄小江.湘南郴州中职学校学生身体素质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第的研究.中国科技教育,2009,(07).
[3]刘秋良,曹万江,黄小江,陈海波,曹云.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化实践问题的理论探讨与研究.考试周刊,2009,(37).
[4]刘秋良,曹万江,黄小江,陈海波,袁利长,曹云.湘南郴州中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考试评价方法、手段与途径的研究.考试周刊,2009,(48).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教学中,很多的化学原理、概念及规律的引入都是从实验探究展开并最终由实验加以验证的。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经济条件,资源配备及教师素质等方面的差异,农村中学在化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中面临诸多的问题。实验教学中存在“重讲授、轻实验”,教师在黑板上“画实验”,学生在教室里“背实验”的现象。在新课标背景下,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克服困难,改变教学策略,争取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加深对化学知识本质的理解?谈一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资源配备不足
目前,在很多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用在实验方面的经费较少,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有时教学的内容到了,药品还是无法到位,导致实验课无法正常开展。再加上有的农村中学缺乏专职化学实验员,实验需要教师自己准备材料,且化学课实验较多,教师准备的时间甚至超过了讲课的工作量,因此,难免出现演示实验多或干脆不做,做实验变为讲实验,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大大减少,导致学生实验素养低,自主探究意识不强。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创新实验教学就更难了,严重的影响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2、农村学生基础差,教师新课改意识不强
近年来,城里的优质达标学校对优质生源的争夺白热化,使农村中学习成绩好,基础好的学生基本上进入城里优质学校就读。留下来的基本是一些学习基础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习惯和态度也不够科学的学生,他们往往只能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到哪里,就学到哪里,不习惯自主探究学习。从而造成农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要完成基础知识的传授即可,忽视知识的拓展,更谈不上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三维目标能不能全面实现,违背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例如:他们对实验的教学只是进行示范性的演示和讲解,学生只需记忆、模仿即可,对于实验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避而不提,无法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对学生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实验课的时间与教学时间的矛盾
按照新课标要求,高中阶段要完成22个化学实验,这些实验分散在《化学1》、《化学2》和《化学反应原理》等相应的模块内容中,其中绝大数实验都安排在高一的《化学1》和《化学2》教学过程中。各个普通农村中学在高一学期,一周的化学课基本只有排两个课时,且因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在高一起始阶段,还要进行初高中化学衔接的教学,补缺补漏,占据了部分教学时间。课时的不足与实验操作的时间矛盾愈发加大,一边是加紧时间进行课堂教学、练习完成工作量,一边是面对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和准备的才能进行的操作实验、分析和探究实验异常现象、完成实验报告,其中绝大数化学老师选择前者,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就把应该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操作,变成在教师黑板上的“画实验”,学生在“背实验”,或者原本是分组实验变成在教室中的演示实验,学生“照方抓药”,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大大减少。
教师平时只是通过考试,考查学生对实验理论知识和探究能力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对日常实验教学缺乏管理,缺少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评价,不能锻炼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和实验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培养。
综上所述,目前农村中学化学实验的教学情况令人担忧,学生实验技能欠缺,实验问题的解决能力差,对化学实验的评价更是不知所措,实验设计和创新的能力基本得不到培养。表明,必须对目前的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做一些改革,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动手操作实验,发现实验问题,解决实验问题。
二、解决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策略
1、学校领导应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教师将实验生活化
要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学教需设有与管理实验相关的管理机构,明确任务,分管领导要对实验教学重点抓、经常抓,要经常听课,深入第一线了解实验开展情况,督促教师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做实验。学校要安排具有一定专业知识水平的和有饱满热情为化学实验教学服务精神的专职实验员。实验员务必要当科任教师的好助手,配合科任教师指导学生实验,减轻科任教师实验教学的负担。
教师要克服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千分百计加强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尽可能将实验内容平常化、生活化,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药品。例如:H2的爆鸣实验可以用空的易拉罐完成;证实CO2的化学性质,学生可自主配制澄清的石灰水,选用饮料软管作为导气管,向其中吹入CO2,观察分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可以用一包苏打发酵粉和一瓶柠檬酸来完成酸碱反应的实验;焰色反应时,做完Na的反应后,让学生回想厨房做饭时,将少许食盐洒在火上出现的黄色火焰,联系生活,加深记忆;检测物质的酸碱性,可以用从田野中找到的牵牛花、紫卷心菜、胡萝卜等作为酸碱指示剂的代替品;其实化学实验源于生活,化学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用于生活贴近的实验,激发学生走进实验室的激情。
2、利用农村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
由于化学课时量不足,在课堂上进行实验教学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可以合理的利用农村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灵活选择性的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材料都是来源学生身边的物质,就此开展的探究活动,可增强学生的亲切感和提高探究兴趣。例如:在学习溶液的酸碱性后,让学生采摘田野里常见的花卉,探究花卉汁液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颜色的变化。根据当地的实际,开展农村生活用水“井水、自来水和矿泉水”的调查,选取山里的矿泉水、家里的自来水和井水,检测各种水分的组成元素,或请教当地的农民开展调查问卷,水分是否受到污染。在亲身实践中获取第一手资料,然后小组对资料进行交流讨论、探究、分析对比。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归纳写成调查报告或实践小论文。还有,农村生活的孩子,可以完成对自家菜地、稻田等土壤酸碱性的测定实验,根据结果,汇报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向家长提出土壤改良的建议或种植的适宜植物等等一系列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的探究活动。这种课外实验是学生体验到思考探究的历程,学生在亲手参与的探究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和乐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交流合作的能力。
3、倡导微型化学实验教学
微型化学实验是一种全新的化学实验形式,其仪器花费少、药品消耗少、操作安全、污染较少、节省时间等优点被普遍采用。结合农村中学实验配备不足的现状,应大力推广“微型实验”,可以节约一大笔资金。微型化学实验仪器具有小巧便携、液体试剂在多用滴管中不易流出等优点,使每个学生都有条件装备自己的化学实验箱。
例如:在探究CO2化学性质实验时,可以通过右图的装置同时完成四个实验。方法是:用一个三通管,在它的上部和下部各放一张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将它与CO2的发生装置连接。观察到三通管下部的试纸变红,而上部的试纸颜色无变化,证明CO2能与水反应生成H2CO3和CO2密度比空气大。将一燃着的木条放在三通管的下方,观察到木条熄灭,证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最后取下三通管,把试纸变红的那端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看到试纸由红色重新变成蓝色,证明H2CO3的不稳定性。
开展微型化学实验,既节约仪器和药品,同时也达到“省资源、少污染”的目的。可使绝大数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改变过去那种“一人做,大家看”的局面,使学生由过去被动“等待”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变为“主动”和“探索式”的学习方式,使新课标提倡的“启发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得以实现。
总之,农村中学化学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克服困难,想方设法改造和创新实验,争取让学生多动手做实验,使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培养。还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农村资源,开展课外探究性实验,课堂和课外学习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4
化学实验既是化学学科的基础和灵魂,又是理解知识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中考考察的重点内容。近年来,化学实验探究题已成为中考化学学科的重要题型之一。实验探究题既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题要求较高,区分度也很好,成为近年中考题的热点,这给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上好实验课
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为了省事,在讲到实验时,仅停留于“纸上谈兵”,“讲”实验,“画”实验。有时实验“画”都懒的画,直接用课本投影或让学生看课本图示。这就使得学生是索然无味“听”实验,“背”实验。对实验中提出的问题,不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回答问题。而是听老师“说”现象,记现象,得结论。因此,在实际教学中上好实验课非常重要。我们尽量将实验课放到实验室进行,边做实验边讲解。必要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做,问题让学生自己提。让他们自己从实验中寻找答案。这样效果会很好。这既体现现代学生的特点,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借助实验可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验能力。
二、遵循课程标准但是不拘泥于教材,对教材中的探究性进行创新。
中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提出,化学学科考试内容严格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编制试题,活而不偏,适度开放。加强以实验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探究活动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由于教材中的化学探究性实验内容的时间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探究性实验内容有所侧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重点突破并有时创新。用来测定空气成分的方法很多,如图1所示是用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测定方法。
图1图2
实验过程:
第一步:将集气瓶容积划分为五等份,并做好标记。
第二步: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伸入集气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第三步: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发现水被吸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1/5。
请回答下列问题:
(1)集气瓶中剩余的气体主要是。
(2)实验完毕,若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
你认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
(3)某同学对实验进行反思后,提出了改进方法(如图2所示),你认为改进后的优点是:。
将课本实验进行改造和创新,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产生“质”的飞跃。为学生做好实验探究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来掌握科学知识。新课程理念要求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使用体现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专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很多老师仍按传统的教学思想去教学,对新课标准的要求视而不见,在实际教学中仍是以讲授、灌输为主教学方式,把自己放在了主题地位。以下是我听一位教师的课堂片段探究CO2与水的反应实验。
老师:取两支试管,在A试管中加入2ml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问学生石蕊试液颜色是否改变?
生:没变色,仍为紫色。
师:在试管B中加入几小块石灰石,再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迅速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气管伸入试管A的溶液中。大家观察一下紫色石蕊试液颜色是否变化了?(演示实验)
生:紫色石蕊试液变成了红色。
师:紫色石蕊试液为什么变成了红色?(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生:因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师:给试管A加热至液体沸腾,大家观察一下颜色是否有变化?
生:红色又变成了紫色。
师:红色为什么又褪去了?
生:A中没有碳酸了。
师:碳酸是否稳定?
生:不稳定,受热分解了。
[板]CO2+H2==H2CO3
H2CO3CO2+H2O
这样的实验探究乍一看进展非常顺利,而且师生双边活动、课堂气氛都很好。若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实际上仍是老师起主体作用。实验是老师做的,问题是老师提的,现象也是在老师提示下学生回答的。这样的教学实际上还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像现在市场上销售的感冒药—感冒胶囊,换成的氨酚烷胺那敏胶囊,从外观名称看,好象是新药,实际仍然是以前的老药。而新课程理念提倡的是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讲授灌输式教学,变成师生先一同进行原理学习,然后由学生自己寻找装置,师生共同设计实验,然后学生自己亲自操作。实验结束后进行交流与讨论,总结出实验结论。这样可以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四.联系现实生活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由过分注重学科系统知识的化学课程向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体现STS教学思想的化学课程转变。近年来的中考题注重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研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需要,将生活实际与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获得化学知识与经验。
生活中,处处是化学,留心身边的生活现象,把教学研究的视角延伸到生活当中去,丰富多彩的生活为课题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例如:(徐州市2008中考)2008年春季,特大暴风雪袭击了我国南方地区,在抗击暴风雪的战斗中,融雪剂发挥了—定的作用。小明现有一包某公司生产的融雪剂,已知它由碳酸钠、氯化镁、硫酸铜、氯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
[提出问题]该公司生产的融雪剂到底含有什么物质呢?
[查阅资料]含钠元素的物质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灼烧时会产生黄色火焰。
[实验探究]下面是小明设计的探究实验,请你帮他完成。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①取少量融雪剂,加水溶解
得无色溶液
不含物质
②另取少量融雪剂,滴加稀硫酸
无明显现象
③向该融雪剂的水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出现白色沉淀
④
含有氯化钠
[反思和评价]
(1)写出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融雪剂融雪的原理是。
(3)使用融雪剂有很多危害,例如会腐蚀道路、桥梁。请你再举一例。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在实验探究教学中切实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高度,提高对化学实验探究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对化学实验探究的教学研究,努力提高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新课改的实施,尤其是社会的进步,农村中学的软、硬件建设也大都有了飞速的发展。但笔者在多年的农村中学管理与化学教学实践中发现,相对城市中学而言,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还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不利因素。比如说,学校位置偏远好教师难留、经费相对不足实验仪器药品缺乏、学生知识面比较窄、统编的教材内容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实际相差比较远,等等;而在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管理中,如果能有意识地运用一些哲学思维,将有助于扬长避短或有针对性地改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最终有利于提高农村中学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更高更全面的农村学生。
一、化学师资建设中“三全”的整体性思维
师资建设是农村中学化学教育中最首要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因为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持久、最有效的,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水平。但农村中学,往往位置偏远生活艰苦,而且薪水待遇等往往也难以和城市中学竞争(像从我校到县城就得走近百里的山路),因此如何引来、留住和培养出优秀的化学教师,就成了中学管理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对此,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解决这一问题的“三全”思维方式,即“全面动员、全力支持、全心指导”!具体而言,一是全面动员招来人才并留住人,如学校党、政各方面的领导积极出击到省内各师范院校化学系动员优秀毕业生、到教师家中动员他们的亲属理解、支持他们在我校工作等等;二是全力支持教师们的教学教研工作,支持他们在工作中的探索创新和在生活中的合理要求;三是全心指导,这是因为要提高当前农村化学教师的素质,改进化学教学方法,必须对化学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培养。对此,我校常组织经验丰富的老领导、老教师以及兄弟院校甚至大专院校的专家对化学教研组的教师进行全心的指导,使化学教学的师资力量和质量得到了保证和不断地提高。
二、化学实验室建设中统筹规划的科学管理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但农村中学的教学经费往往并不像城市学校那么充裕,因此短时期内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与财力来建设更新大量的化学实验场馆、设备和药品,所以农村中学的化学实验教学只能以改革求发展,以统筹规划的科学管理思维来实现低成本高收效。对此我校对化学实验课开始科学探索进行微型实验教学,以节约化学试剂和实验耗材,减少实验室“三废”,创建低耗环保型实验和实验室。同时,统筹规划对通用的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统一的采购和管理,哪个实验项目需要使用,则到保管室借用,用后归还;这样实验仪器设备和药品的使用率得到了提高,避免了资源的闲置或浪费。
三、化学教学方法中研究性开放式的创新思维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与城市学生相比,农村学生往往底子比较薄、视野和知识面比较窄,尤其是在农村的化工企业很少,农村学生对化学及其相关的应用缺乏背景知识和感性认识,所以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往往也比较淡。但他们同样需要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样会面临知识时代的挑战。他们是否具有科学素养,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将直接影响中国农村的发展进程,所以在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中发挥创新思维、开设探究性开放式教学的意义更为重大。
研究性开放式教学法的基本思路是在化学课程教学的同时,指导学生结合课程理论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在此过程中,先指导学生自行查找阅读各种与需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科技书籍和期刊文献,然后再进行文献综述并提出自己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所写综述经过老师的评阅和指导交流后再让学生走上讲台进行介绍,对其中部分具有可行性的研究成果则在老师进一步的指导下应用到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本教学法的特色在于变传统的单纯“填鸭式”理论教学为“教学-文献查找-文献综述-师生互动-汇报交流-生产实践”的多环节、多方式、互动性、研究性、开放式教学!这种富有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大大地提高了农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并充分地增加了他们的化学背景知识,开阔了他们在化学领域的视野!
四、化学教学内容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求实思维
由于优势生源向城市重点中学的集中,农村中学尤其是偏远农村高中的高考升学率普遍不太高,这在事实上意味着绝大多数的农村中学学生毕业后将会继续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针对这种事实,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求实态度和思维,及时地调整了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以“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树立了“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务实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和“应用教育”,开始探索将大量实用的农业化学知识渗透到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内容之中,并且开始尝试编制一些内容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农业化学乡土教材,并使之走进农村学生和农民朋友的生产生活以真正实现教育与科学、与生产生活的有机统一。这样,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也得以直接服务于“三农”,服务于农村学生以后的生产和生活,从而最终服务于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经济和建设!
总而言之,在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管理中,有着不少的特点和难点,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借鉴其它学科的思路,运用一些哲学等学科的思维和方法将大大地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并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钱贵晴.微型化学实验与创新教育[J].化学通报,1999,(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