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8: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美育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美育教育论文

篇1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具有很多的未知性,他们思维敏捷,正是接受系统绘画美术教育的关键期。绘画能够让儿童进入到想象的天堂,能够促进他们感情领域和创造能力的发展。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让他们一点一滴成长,由开始的胡乱涂鸦,到后面的应付自如的绘画,进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2.绘画陶冶儿童的高尚情操。

儿童绘画对培养孩子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德会有较佳的促进作用。孩子们充满求知欲、好奇和生机,他们愿意去探索未知的世界,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较小,他们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都较为有限,而通过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有效地指导儿童绘画,能够让他们在绘画中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陶冶他们高尚的情操,健全他们完整的人格,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3.绘画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儿童要学好绘画,那么就需要始终发扬坚持不懈的精神。美术有别于语言艺术的文学、听觉艺术的音乐,它是一门具有物质性、静态性、可视性、造型性的艺术,它需要儿童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去体验其中的奥妙,去感受过程。儿童在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会有叛逆、好动、注意力分散的天性,而通过绘画活动能够让他们去收获喜悦、感受快乐,让他们有足够的自信心去迎接挑战,这无疑能够培养儿童坚强的意志。

4.绘画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

儿童期是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期,也是他们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时期。智力主要包括了创造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观察力、感受力等,其中核心部分是创造力和思维力。创造力,既能够培养儿童创造美、欣赏美、感受绘画、表现美、理解美的能力,还能够开启儿童智力、陶冶儿童情操,使得儿童对于美的理解进一步提高,促进儿童智力的健康发展,这也是美育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群众文化活动中如何开展儿童绘画工作

1.定期举办群众文化艺术节少儿美术大赛

群众文化组织应该多鼓励少年儿童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感受群众文化氛围,展示儿童自信、快乐和健康的一面。应该定期组织举办少儿美术大赛,让儿童用自己喜欢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事、表达自己的情感、成就自己的作品。透过孩子们的画笔,能够让我们看到孩子们用充满童趣的目光发现和观察美丽事物,在画纸上尽情描绘他们心目中的美好生活和精彩、美丽的世界。

2.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

如果我们能够对孩子们的努力大加赞赏,那么他们往往就会带着满足感和喜悦感去学习绘画;如果我们能够将绘画课程上的活泼、轻松,用心血去洞察儿童的内心世界,那么儿童就会有更多的兴趣来投入到儿童绘画中,实现良性循环。

篇2

二、美育教育需要开发学科、校本美育素材

任何一种教育都需要一定的载体,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来实现。以政治学科为例,传统观念中政治课教学一直强化和渗透德育教育的功能,政治学科虽属于德育范畴,但“美”与“德”是相互渗透的。高尔基说:“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政治学科以其独特的学科性、思想性、时代性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力求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美的判断和追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如:中学《文化生活》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美育内容。文化万花筒,展示人们生活中多彩斑斓的文化形式,体味文化感受人们生活中的真善美。大量图文并茂的内容展现了生活中人们对美的阐释、美的判断、美的选择,这些符合了美育的特征和要求。《文化生活》的教材讴歌自然、贴近生活,体现了美育的自然美。真正的文化创作就是人们追求真善美。人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文化产品,实现了“自然的人化”,产生了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等文化,这些都是人们在立足于社会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整个过程传递了人们颂扬真善美和贬斥假恶丑的信息,体现了以美为中心的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在建筑、文艺、思想等方面的表现形式,是很好的美育素材,能够使人们感受美、欣赏美。中华民族精神和树立高度文化自信和自觉,更是美育的升华,从而把德育和美育融为一体。

篇3

一、美育教育概念

美育教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美感教育。是培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认识、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对美好事物的创造的能力,从而使人们逐步树立美的理想、培养美的情操、拥有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狭义的美育教育,专指“艺术教育”;指的是“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等。而广义的美育教育指的是真正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二、当前中职学校美育教育现状

目前,由于社会节奏的加快,中职院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及专业技能培训,而美育教育则是可有可无的。事实上,由于各种文化的渗透与影视传媒的宣传,特别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社会经验相对较小,生活经验相对单纯,缺少健康、正确地审美观点,主要表现在过度追星、盲目崇拜、模仿歌星、影星。加上青春期叛逆,过分追求和张扬个性;不能从生活中发现正确、健康的美,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也就不能看到生活中美好的一面,容易对人生失去原动力,容易对生活失去目标与信心。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美盲”。“美盲”其实有二层含义,缺乏审美的眼睛;二是缺乏审美的相关专业知识。比如:不懂如何欣赏中国画和油画,更不懂如何欣赏中国古典建筑和西方哥特式建筑,因为缺少相关专业审美知识,要说中职学生分不清生活中美与丑、雅与俗、文明与野蛮,难免有些有失偏颇。但中职院校的学生盲目的追求时尚,穿着怪异,浓妆艳抹;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盲目追究求社会上流行的“准三俗”内容,甚至以此为荣,如此种种说明职业院校必须大力改进和加强美育。

三、中职学校美育教育重要性的思考

美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并通过实践中观察到美,美化心灵,陶冶情操,净化内心世界,帮学生定向社会核心价值,满足学生精神和情感需要,帮助学生从价值意义上理解自身并按照美的规律从不同方面自觉的塑造自己。中职学生是中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大部分刚刚毕业并且在初中阶段学习相对较差的学生,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完善自我,以自己的一技之长和良好心智,在当前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实现他们自身的人生价值,这是所有中职教工作者所应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中,服装、烹饪和陶艺设计、插花、茶艺、香道等专业与美学教育密切相关,而学生由于美学知识缺乏,使得学生在学习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暴露出自身素质的不足,因此,将美育课作为这些相关专业基础课,自然也是至关重要。而与美学教育看似不太相关的专业,如计算机、旅游、财会、物流、数控及机电类等相关专业,在工作的过程中也常常显得力不从心,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网页制作、制作宣传册时,由于对美学知识相对缺乏,就设计不出优美的、令人眼前一亮、吸引别眼球的作品来,做出网页面由于色彩搭配不合适,效果不尽人意,也不能调出令人满意的色彩图案。

四、中职学校开展美育教育方式方法

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中职院校应重视美育教育,让美育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让学生形成健康的正确的美学概念,并且养成良好的审美素质,进而促进学生人格完美,培养学生勇于创新、自主自立的精神。

篇4

二、加强与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

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实施了新课改政策,但是教师和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却丝毫不敢放松,而由于我国博物馆始终未能在促进青少年美育方面发挥其应有的功效,教师、家长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始终抱着一种保守的态度,认为博物馆对促进青少年的学习并无实际益处。因此,为了改变长期以来教师以及家长对博物馆存在的误解,博物馆负责人应当加强与教师以及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教师以及家长认识到博物馆在对培养青少年美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唯有如此,积极引导和鼓励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并受到熏陶才成为可能。

篇5

二、绘画艺术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情感的突起以及深化表现都和感性形象的运动密切相关。绘画的艺术的力量是巨大的、不可抗拒的,身在其中的人是不由自已的。绘画艺术这种不可抗拒的特点,是动因于内的,学生看到绘画作品或者参与绘画实践,皆需从内心情感的角度出发,或者用作品打动别人,或者被他人的作品所打动。例如,学生看漫画展览,在幽默的画面前,会忍俊不禁。但是遇到悲伤的画面,学生又情不自禁,甚至流泪。这些都是绘画内外主体发生情感共鸣的真实再现。此外,绘画艺术的欣赏与实践中始终存在着愉悦性,这就意味着在此过程中既可以满足欣赏者个人的情感生活,还可以满足欣赏者自身的独创性。人从出生开始,内心中就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好奇心理激发着人的创造力,使人对事物产生兴趣。黑格尔曾说:“审美中存在着个人的解放。”所以,我们认为绘画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对个人创造性的激励,而且是通过令主体产生愉悦来达成进一步的激励作用,这也反映了绘画艺术对成就全面发展中大学生的作用。

篇6

1.教与学的协调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运用自己所熟练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展示体育教师的“美”,引导学生追求“美”;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中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专业特色,合理的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做到“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发挥美育作用。

2.讲与练的平衡

讲与练的平衡包括两个方面:教师的“讲”与学生的“练”的平衡;学生的“学”与学生的“练”的平衡。适当的讲解要体现出老师的形体美、语言美,既可以吸引学生欣赏美,还可以帮助学生尽快体会教学意图和练习要领,有展示“美”的欲望。讲解清楚,练习勤奋是完成教学内容的重要条件,从教学的目的和培养人才的目标来看,知识只有转化成能力才有意义。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动作(教学内容),而且还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要掌握该动作的初级理论要领,要能够讲述其“所以然”,这是全面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必然要求。必须指出:讲与练的平衡,不是平分、均等、平等,而是教学最佳效果的恰当比例;“教”是学生欣赏美的过程,而“学”是学生展示美的过程。

3.人的美包括“内在美”和“外在美”两个方面

二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体育环境的美育价值在于激发学生内心世界的美即“心灵美”。美学家库申说过:“心灵美就是精神的美与道德的美”。心灵美是人美的核心,是人美的灵魂之所在。只有心灵美才能孕育出毫无矫揉造作的语言美,才能孕育出礼貌文明的行为美。因此,体育教学环境对学生的美育作用不可忽视。科学研究表明:各种不同的色彩不仅能构成体育环境的绚丽画面,而且能够影响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调节人的情绪。在体育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利用中学生对色彩的审美特性,并加以引导,不仅能给学生以美的感受,而且还可以丰富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情感体验,达到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兴趣的目的。恩格斯指出,未来的人们“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与自然界的一致。”并说:“人类伟大的天赋———对自然界的审美感,无疑能帮助人类实现这个统一”这种对自然界的审美感是在一些看来是寻常的现象直接影响下形成。所以,利用体育环境进行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揭示自然美的规律的普遍适用性,力求使自然美成为美育的教材,人们心灵美的催化剂,投合人们的体育审美需要,激发人们体育的审美情感,使他们有愉悦的感受,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在体能、技术、智能、品德等方面都有所裨益。

篇7

本文作者:童家琼、赵兴刚单位:重庆市南川隆化职业中学校

首先,我们把美育寓于德育之中。在德育中应用美育,可以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说教,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一个人只了解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换成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的动力。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或熏陶,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由于美育能激发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思想情操也得到升化。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得到潜移默化的纯净,从而成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美育对于道德的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想和崇高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是我们变得更好、更善良、更崇高。”在中职学校,我们应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提供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教育空间,充分利用情感的激活功能、驱动功能、陶冶功能、弥散功能和调节功能,“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耳濡目染、潜滋暗长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交互影响和升华。首先可通过创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中职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使其心灵受到感化。其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会按照美的规律改造我们的生活。从而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改变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良习惯:如对老师、同学无礼貌,心中无组织、无纪律,自以为是,对未来一片茫然等陋习。

其次,我们可以把美育寓于智育中,以美引真,激发智力潜能。教育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智力开发的基础。然而教师劳动的显著特点就是挖掘“美”,进行审美教育。就是通过美的情感、美的言辞、美的理性、美的气度、美的结构,揭示新思想,新科学的科学性、真理性、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受到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培养学生对科学与真理的美好追求,从而开发学生智力。世界著名科学家,相对论的发现者——爱因斯坦,他的研究方法称为在本质上是“美善的,直觉的”,深信大自然定是合乎规律的,而事物的美和大自然的和谐是相一致的;因而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真。以美导真,吸引着科学家探索真理的奥秘,能够大大开拓人们的视野,充分调动人们学习,钻研的积极性。中职教育的特点是文化课和专业课的结合,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从审美的角度出发,为学生设置思维情景,激发学生的学科美感,让学生沉浸在学科美的享受之中,自由的产生求知的欲望,从而能够轻松,愉快地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以此来调动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进而对生活充满信心。

再有,我们还可把美育寓于体育中。通过体育训练,可能使人身体健康具备良好的速度,耐力、力量和技巧,具有发达的肌肉和匀称健美的身体,通过美育活动,提高人的鉴赏美的能力,会促进人们对于健美的自觉认识,不断提高身体的健康素质。体育教学中贯穿美育思想,运用美学原理,不仅会使人在身体上得到锻炼,强化了学生身体形态、动作姿态,使身体达到匀称、和谐,而且培养了学生感受美、观察美、创造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具有团结有爱、协调一致,拼搏进取的精神,达到外在美和内在美和谐的统一,更好地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健全的精神是一个人的灵魂,健康的体魄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能塑造其形体美和坚韧意志的性格美,可培养中职生坚强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信心。只有心理、生理全健康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

最后,我们还可以把美育寓于劳动技术教育中。劳动技术教育,是培育学生具有现代工农业生产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的教育活动。美育与劳动技术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根源,首先在于马克思提出的“劳动创造了美”这一科学论断。根据的美学理论,美是由劳动创造的。人类的劳动,既是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要的活动,同时又是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的创造性的自由的活动。因此,人类通过劳动,一方面获得某种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另一方面又会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快,即一种由于见到人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克服了重重困难,从自然取得了自由而产生出来的。中职学校的教育除学校学习外,还包括校外实习。

篇8

2最重要的环节离不开艺术教育的培养

每个人都具有共性和个性两个方面,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创新往往与人的个性有密切关系。人的个性培养,需要获得方方面面的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注重学生感受的多样性,通过艺术教育使个体尽可能地获得丰富的独特感受,成为高校艺术教育者的共识。如果说智育和德育主要发展了人心智和德行方面的个性,那么美育则发展了人审美方面的独特个性。艺术教育的这一审美功能,促使个体在和谐的最高境界中追求“和而不同”,保持了个性的独立性。只有每个个体具有独特的审美认知,才能够达到整体的“百花齐放”,进而使校园文化建设充满生机,促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生动的而非呆板的、独特的而非随波逐流的、内容丰富的而非单一的发展模式。

篇9

二、关注情感,提高审美的情趣

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作表现,任何美术作品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和交流,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情操的目的。而在我们实验小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为我们有“百草园”“时光隧道”“三味书屋”“双桥”……这些都可成为我们的美术语言:一亩花田的想象、一个蟋蟀在唱歌、一片飘飞水面的花瓣……这个世界,到处都是我们的美术课堂。法国文学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天地,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我们的美术课就在于关注学生的情感,并适时引导学生去发现美、表现美。

三、合作探究,激发思维的碰撞

在教学中我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主解决问题有时来的比讲授更深入人心。很喜欢肖伯纳的那句话:“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们互相交换,我们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就拥有了两种思想。”他启发我们应给学生发言讨论,交流思想的机会,我们可设计新奇、有趣、唯美等情境,点燃学生发现,研究,探索之火,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例如,在学习一年级美术“童话城堡”一课时,我结合我校开展的“住在童话城堡里”的主题活动,导入时我绘声绘色地讲《白雪公主》的故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假如女孩子是白雪公主,男孩子是王子,你居住的城堡会是什么样子。一年级的孩子正处于想象力丰富时期,于是非常踊跃地回答了这个问题。正如恩格斯所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孩子们想象的闸门被打开了,回答真是异彩纷呈、奇异古怪。接着让孩子们用各种形式去表现梦幻中的城堡就顺理成章了,甚至有的孩子已经迫不及待了……接着我先让孩子们自己设计,然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再来进行探究,看看你的城堡里还缺了什么,我的城堡里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改造,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创作你们认为最美的城堡,最后选出最棒的一组做成立体的城堡。这样学生的兴趣大大地提高了,在合作与交流中,孩子们灵性的火花在闪烁、思维在碰撞、情感在升华。课堂因之而涌动着生命的活力,人文精神随之而展现。通过这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得到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篇10

“三位”主要是指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成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应掌握的教学技能、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和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三个方面。“一体化”是指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所掌握的教学技能、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和个人实现成功就业应具备的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培养。三者之间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互作用。教学技能是教学能力与个人素质提高和发展的基础;教学能力是个人作为教师职业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既对教学技能的掌握有促进作用,又能够提高师范生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个人就业导向综合素质既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教学技能和教学能力培训和培养的目标,反过来个人就业综合素质的高低又影响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技能的培训。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个人就业综合素质三方面进行一体化培养不仅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培养的主要目标,也是师范生能否成为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本标准。正如北京大学教授陈向民所说的“教师的‘专业学习’必须是整体性的,涉及教师素养的整体性转化。教师的素养不能被肢解为相互孤立的部分,如基础理论、实用技巧、专业态度,然后分门别类地对其进行培养。”[1]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提出既是适应新形势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客观需要,也是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本质需要。

(二)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从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课程培养目标来看,“三位”是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成为合格美术教师的基础和重要尺度。从美术教师专业化的角度来看“,一体化”培养是指将美术专业师范生应具备的美术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就业导向综合素质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培养。从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职业专业化角度来看,美术专业教师应该具备多层次的知识结构和道德人文修养。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就是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改革,建立多层次的教学实践平台,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就业导向综合素质的训练和培养,从而使之达到未来美术教师就业岗位应具备的教学水平和能力素质。为此,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是通过课程体系一体化改革、构建一体化教学实践平台、实施一体化改进措施,从而实现教育实习的培养目标。

二、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三位一体化培养模式的应用探讨

(一)构建以“三位”为核心的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课程体系

有效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能力,最重要的是改革传统美术专业课程体系。第一,突出以主干课程为核心、选修课程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结构。笔者所在的学院,为了进一步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色,学院根据地方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开设国画、水彩、版画、油画、民间美术等主干课程,围绕主干课程模块,增设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课程,如拼贴画、沙石画、编制、剪纸艺术、综合材料版画、陶艺和泥塑等实践课程。通过课程模块的整合,对所选课程的内容进行精选、充实和补充,美术专业课程的设计体现了对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培养的特点,增强了教学技能培养的实践性和实效性。第二,合理安排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能力培训的时间。对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根据美术专业师资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要求,精心设计培训内容,并做到有计划、循序渐进,才能使培训取得实效。笔者建议,通过观摩、感知、获得和研习与交流四个过程,和20个周次的美术专业师范生教学技能和能力培训较为合适。教育见习阶段可安排约4周时间让师范生到实习基地观摩学习,让师范生明白教师的职业观是什么、美术教学常规工作有哪些、应掌握哪些美术技能。在教育实习阶段中,根据实际需要可安排2周感知美术教师教学和管理的具体工作,进行12周中学美术教学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指导工作,最后再利用2周时间让实习生进行美术教学研习与交流。第三,利用中学美术教学法的教学来调动师范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开展对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各项研究工作。美术教学法的教学是开放的,可以开展如调查、讨论、座谈等各种方式参与到现行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中去,发现问题,给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为美术教学研究服务。

(二)建立美术教育专业教育实习一体化培训的实践平台

从现行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师资情况来看,缺少美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表现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片面强调专业水平,而忽视作为美术教师应具备的技能和职业能力;从美术教育实习师范生自身来看,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能够适应当前地方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因此,建立一体化的美术专业实践平台十分必要。“实践证明,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和建设性工具。因此,高校必须把师范生实践性知识的开发和反思能力的培养作为师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多种渠道强化师范生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反思,更好地发挥师范生的个性特点,扩大师范生的创造空间,提高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2]笔者认为一体化培训的实践平台可从三方面进行。首先,分阶段、多层次、多模块培训师范生的技能和能力。分阶段主要是针对中小学不同阶段美术实践的特点和难度,可将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分初级阶段(小学1-6年级)、中级阶段(7-9年级)和高级阶段(高中阶段)来培养。分层次主要是根据中小学美术教学实践内容的需要,可划分为基本技能层、专业技能层和综合应用层等三个层次。多模块主要是根据中小学不同类型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培养学生熟练掌握不同美术教学技能,并具备美术不同专业方向的实践能力。这种教学训练模式的目的是以美术专业师范生的应用能力培训为主线,注重对美术专业师范生的专业运用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其次,以活动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学能力和个人综合素质。对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来说,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就是表达美、展现美和塑造美的过程,在教育见习和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必须始终让师范生参与到具体的美术活动中去,这样才能够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的锻炼。如在大一年级教育见习阶段,通过观摩优秀美术课教学活动让师范生了解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未来美术教师职业的认知感。大二、大三年级的见习阶段,让师范生参与实习学校的美术教学课外指导活动,培训师范生教什么,怎样教,通过试讲、模拟上课、参加美术教学技能比赛等活动来培训美术专业师范生如何掌握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能力。在大四的实习阶段,在对师范生职业综合素质能力培训中,通过座谈、职场模拟竞聘和职业情感展示等活动,让学生能全面地了解自己,展示自己、提高自己。最后,开放式的指导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在教育实习中,美术教育专业实习生不仅接受本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还应该多请教其他专业教师的指导,学会获得各项技能和能力,并在实践中反复锻炼,才能有效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发挥地方民间美术的资源优势,培养美术专业师范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培养师范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是教育实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而具体落实这项重要内容就要借助地方民间美术资源优势。这样既解决了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只讲不做、严重脱离实际的问题,也能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只有这样,师范生才能适应新形势下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改革,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美术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过程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要求超越现有知识范围,进行施教和思考。”[3]现有美术教育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的问题是,实习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有限,课堂教学仍以美术欣赏替代了动手实践,美术教学的理念和思维跟不上现有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难题,笔者在指导师范生实习过程中,要求师范生贴近学生的实际,因地制宜,挖掘地方美术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具体做法是:笔者采用一利用、二发现、三探究的方式来加强对师范生美术教学创作能力的培养。一利用就是直接利用学生身边民间美术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广西玉林地方木偶戏人物呈现的造型美和色彩美,三江侗族吊脚楼木质材料组合的形式美。通过欣赏,用毛笔、水彩笔、鸡蛋壳等材料让学生尝试制作。二发现就是指结合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利用地方乡土材料制作成艺术品。如利用棕榈编制各种动植物形象、树根制作简易壁挂艺术品、地方小子石特殊肌理制作成色彩斑斓的图案、豆类的不同颜色和性状做成拼贴画等等。开动师范生的脑筋,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培养师范生具体的美术实践能力。三探究指美术专业实习生根据已掌握的教学经验,并结合地方现有美术资源创作美。如根据所学专业技法和具备的造型能力教会中学生利用萝卜雕刻大象、铁丝制作简易书架等工艺品、纸张不同制作方法形成各种染织图案和浮雕等。总之,实习生可根据地方民间美术特点,结合多媒体课件,独立设计教学内容,独立组织富有创意的美术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增强师范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师范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实行有效合作的管理方式

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离不开科学化的管理。就美术专业教育实习的管理来说,一方面由于实习生人数多,分布比较散,覆盖面广,时间、空间及各种条件对实习生制约性小;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实习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又不能和一般的合格美术教师一样严格要求。所以这给实习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笔者认为实行合作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前美术专业教学实习管理难的问题。一是职责明确。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地方高师院校、教育主管部门、实习学校和指导教师四方应明确职责,即由地方高师院校精心组织、培训指导教师,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参与督促指导,实习学校和实习指导教师负责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二是加强合作、共同管理。高师院校、地方教学主管部门和实习学校应在师资培训和技术能力方面开展合作,营造良好的实习环境,在充分调动美术专业实习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基础上,对美术专业师范生教育实习进行共同管理,美术专业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实效性才能进一步增强。

篇11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美育没有被正式、明确地列入我国的教育方针,因此就谈不上认真仔细地加以实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相当数量的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对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美育仍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一些学校根本没有把美育纳入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可见,切实有效地实施美育,真正开创美育工作的新局面,还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做。就学校教育现状来看,美育的相当一部分工作落在语文教学上,而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语文教育研究理论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这就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美育,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优势开发美育资源,进行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通过美感、审美教育等对学生的人格整塑发挥作用。如何寓美育于语文教学中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充分展示教师美,诱发学生的感受美

当今的学生只有强烈的求知欲是不够的,还应有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的浓厚的审美意识和强烈的审美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只有具备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才会给学生以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培养,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不仅是美的爱好者,更是美的体现者,把美的仪表、美的语言、美的板书、美的人格、美的情感、美的行为、美的教学情景及和谐的师生关系传递给学生,发挥榜样的作用。

1.注重仪表之美、服饰之美是教师永恒的话题。教师走进教室时,不应随随便便而不修边幅,不应懒懒散散而自命清高。上海某校要求女教师化淡妆。像演员上台演出一样,教师上每一节课都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设计完美的形象,让衣着服饰、举手投足都显出美的魅力。近日,武汉一所中学明令禁止女教师穿黑丝袜,教师得体着装惹争议。时尚有度,教师着装得体最关键,吊带衫、低胸、露背装、露脐装、超短裙及短裤、单薄透明的衣衫、过于紧身的服装、凉拖抑或特别高的高跟鞋都不适合教师的身份。此外,过于怪异的奇装异服、色彩过于艳丽的服装同样不适合。

2.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尽善尽美的。首先保护好嗓子,让自己的声音干净饱满,应该像播音员一样,在课前对自己的语言修饰再修饰,力争每一节课都字正腔圆,进行美的交流。教师的语言不应该夹杂方言,更不应该将粗话、脏话和难改的语病带进课堂,否则会使课堂语言缺乏感染力,学生得不到美的享受。教师语言应该准确、优美、简洁,而又自然亲切。

二、挖掘教材美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美育

语文是一门集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本身就包含丰富的美的因素,语文教学是美的矿藏,翻开语文课本就会发现其中蕴含极其丰富的美育资源,是一个丰富的美学世界。可以说语文课“集各种美的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兼容内容美和形式美。因其作品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是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无处不在的社会美和大自然中高山耸立的形态美、九曲黄河的曲线美、百花争艳的色彩美、欢歌笑语的神韵美、鱼翔浅底的动态美、万山红遍的静态美等自然美的无限丰富性,使作品的内容显得气象万千。另外,这些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关照的对象,又具有多姿多彩的形式美,包括与表现内容特别贴切的文学体裁、严谨的结构、精致的语言、色彩、韵律、节奏等。那轻柔和谐的优美、奋发激越的壮美、罪人泪下的悲剧美、诙谐睿智的喜剧美,华丽与古朴、典雅与流畅、严谨与浪漫,以至于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风格和意境无不包容在小说、戏剧、散文及论述、说明的字里行间。所有这些美都在作为语言符号的文字、词汇、句式、文风的形式建构之中呈现出来,令人叹为观止。可以说正是这些美的因素,蕴积人类的智慧与经验,以及在形成这些智慧与经验过程中的艰辛,而为今人的美育提供了无限的材料。但是,在学校的审美教育过程中,以美的塑造、存在、集合到美的领悟、贯通,要通过教师在教学中启发、引导、明确和整合,以及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知识层次和审美训练。这一过程的完成还要依赖于审美个体的气质、修养、敏感等因素,通过审美个体的个性化反照,思想上的自由性来体会和领悟。教师要掌握这些审美心理结构的规律和原则,并将其真正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达到通过美育整塑人格的目的。

1.抠字眼,领悟语言的文字美。课文作者在字词的使用上十分讲究,力求完美。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从文字入手,培养学生审视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进而体会其中的文字之美。例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吞”,看似平凡,却是作者深厚语言功底的充分体现。衔远山——洞庭湖中有许多小山,用一“衔”字形象地写出了湖与山的关系。吞长江——长江流经洞庭湖,用一“吞”字声音宽舒洪亮读来有气势磅礴之感。“衔”“吞”两字连用更使静景富于动态和活力,作者能发现美,懂得欣赏美,用文字表现美,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教师应抓住文中的关键字,深挖细抠,使学生在学习作者用词准确、深刻的同时,认真体会中国文字博大精深的美。

2.品句子,感受自然美。自然界的山光和水色,雪夜风花本身无知无情,但游赏的人却带有感情,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文句,从而了解作者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领略作者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感染和熏陶学生。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写道:“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麦田浅鬣寸许。”这段文字先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摄魄地凸显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融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和谐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世界以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镜、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是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在教学中,教师如能让学生真正领略其中的诗情画意、流光溢彩的自然美,唤起美感,陶冶情操。

3.重朗读,享受音乐美。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言修养有着其他教学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文章的特点,运用指读、齐读、接力读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朗读课文,从中感悟文章的情感美、音乐美。这种“以读激情,融情入文”的方法,能激起学生感情的浪花,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如教学《枫桥夜泊》一诗时,再配以委婉低沉的古筝乐曲,加上教师的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旅途漂泊、寂寞孤苦的感叹。应当说教师恰当地创设意境,对于学生理解古诗内容、思想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是渗透美育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4.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感受教材中蕴含的美。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资源,但对于认识不够深的中学生来说,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很难真正领悟到其中的美。运用多媒体,能把抽象的文字叙述转换为优美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将文字教材中蕴涵的意境美、形态美、韵律美同时展现、发挥和升华。学生被多媒体创设的美所吸引,就会情不自禁地进入教材的意境中,领略美的意境,感受美的情趣,体验美的奥妙,在令人陶醉的美中受到教育,提高审美能力。如我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用幻灯片展示了罗布泊过去的美景(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抱,水如明镜……);接着又展示了一组恐怖现状的句子(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让学生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同时在观看中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培养欣赏能力。

实践证明,把美育贯穿于语文教学之中,从教师到教材再到教学,让学生学习体会美、欣赏美、判断美、评价美,以至表达美、创造美。

参考文献:

[1]章幸芳.谈中学语文美育的现状及出路[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02).

[2]湛玉钊.语文美育初探[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1).

[3]何欢兰.语文美育的有效途径[J].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2004(02).

篇12

加强审美教育,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分辨善恶和美丑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良好品格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不断涌入,由于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他们在人生中很容易误入歧途。通过审美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摒弃丑恶事物的观念,树立接受美好事物,提高对事物的辨别力。

(2)提高审美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通过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对生活和艺术具有独特的理解和认知,启发学生个体想象力和创造力。任何一件美术作品其实都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结晶,是作者对生活、人生和社会的认识,通过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活跃人们的思想,启发人们去思考,在促进人们全面发展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2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对幼师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全面构建国民素质教育体系的今天,审美教育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幼师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日趋多元化,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挖掘审美教育的因素,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确立审美教育的原则方法,根据学生个体的实际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结合,把审美教育与教学活动融为一体,不断提高教育审美能力的实效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深化美术教学评价标准改革,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认知事物的能力与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美术教学评价时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决不能以“像不像”“美不美”为准则来评价其作品成功与否;学校在制定教学评价标准时,决不能一成不变,一套教学评价标准用上几年不变,要依据学生实际和市场需求,不断深化美术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对学生成绩的评价标准应该是,作品能否真实反映学生的真实感受,是否有学生独特和新颖的表现。鼓励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作,通过作品表现自己的思想,转变过去那种一成不变的美术教学评价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2)走进大自然进行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自然美既是艺术美的直接表现对象,又是启迪艺术家进行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的沃壤。因此,幼师美术教育者在教学中要树立“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理念,在教学中要持之以恒的贯彻。学生进行美术创作不能拘泥于教材和理论的束缚,更不能足不出户搞创作,要走进自然、感受生活、激发灵感,促使人在心理上升华为一种审美意义上的愉悦感,方能创造出源于生活并超越生活的艺术作品,才能启迪人生。当学生走进自然,在观赏自然山水风光的时候,既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自然美景,又可以激发学生对人生美、对社会美的遐想。在这情景交融之中,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都被激发、调动起来,个人的心灵完全处于一种非功利的审美状态,可以进一步激发自身的创作灵感,捕捉到自然美的规律,形成对自然美的直觉。

(3)注重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是简单地通过几节课的学习就可以实现的,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多元化的。学校要把审美能力培养贯穿到各种教学活动中,尤其是通过对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古今中外留下来大量精美的艺术作品,其完美的形象、高超的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能让人欣赏到艺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感受到艺术作品的独特魅力。在欣赏艺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美的方法,学会主动捕捉强烈的第一感觉,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感受,进而提高审美能力。其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育引导学生学会对美术作品进行比较与评价,把学生对作品的欣赏和理解引向深入。学生在欣赏作品时不能只是感觉作品“很美”“很漂亮”,要培养学生懂得鉴赏美的标准,要知道一幅作品美在哪里?学生只有学会对作品进行比较和评议,通过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积极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科学的美术教育离不开丰富的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更离不开美术实践教学。美术实践包括美术创作、美术鉴赏和其他与美术相关的人生活动。美术创作的过程,正是指导学生观察事物、辨别美丑,乃至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青年大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美术作品欣赏、写生、社会实践等多种方式,使学生感受生活、感受艺术作品,产生艺术和创作的灵感。学校还可以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既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