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信息技术与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农村小学由于教育经费不足,利用多媒体可以使教学过程得到控制。它使数据采集更精确、更理想、更智能化,还解除了实验者繁重的劳动,同时解决了学校经费的不足这一难题。
3.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大程度的显示了它的自由性和开方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要使“静”态变成“动”态、“微观”变成“宏观”、“高速”变“低速”、“连续”变“定格”,只有通过多媒体来实现。虚拟实验、同步录像,它能使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变化变成有“形”、有“声”、有“色”的事物,能变抽象为直观,变讲不清道不明为“一目了然”。它可以多次重复模拟自然实验过程,再次呈现自然现象。用慢镜头对科技实验过程加以分析,既有实验的真实性,又有频闪照片的特征。在教学中,若将多媒体和真实的实验有机结合,使学生的科学研究活动不限于课堂上,实现学习空间的拓展。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目的,它能给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丰富的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补充传统教学的不足,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模式。但也不能应完全丢掉传统教学的优势,更不能过多、无限制地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取代科学实验。
1.边远山区的教育长期以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结构得限制,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抑制了孩子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学科课程,把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作为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建立一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因而,也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2.将信息技术和传统的教学有机结合,信息技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但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用于演示的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更重要的是所表达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网络环境下的科学教学如果仅停留在搜集、加工、交流信息这一层面,是永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必须把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信息量大、方便快捷等优势与传统教学的板书、面对面情感交流等长处有机地融合起来。为学生创造机会展示学习成果。所以,要注重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融合。
3.在教学过程中最核心问题是如何利用好教学资源,因为教师的自身知识和教材上呈现的教学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恰恰弥补这在一不足。它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利用,在互联网上有着许多专门的科普宣传、科技博览等网站。它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珍贵史料,而且向我们展示了古今中外的科学奥秘,以及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科技发展动态等信息。这样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拉近了科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又增强了科学课教师教学引导作用以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解决科学课程教材上的教学资源非常有限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不受时空限制,资源共享,快速灵活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化学生学习环境。打破地区界限的协作交流。
4.从演示实验方面看,有些科学现象或科学过程无法直接用实验演示,一些科学过程不能作定量研究,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对科学现象和过程没有感性认识,理解比较困难。信息技术可以突破传统实验仪器的局限性,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和再现,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摆脱实验的局限性。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的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整合过程中要实现两个转变,即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整合过程中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要打破以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整合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形式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多媒体网络,来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式的信息技术教学环境。
2、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教师不忘其作用是辅助教学,是利用它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让学生易于接受。但不要过多的使用课件,使之成了讲课的主体,而教师则成了课件的辅助工具,起的作用只不过是电脑的操作者。如果这样其作用就本末倒置。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师生互动,人机交流。因此,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教师不是机械的操作者。
3.有效利用好多媒体,关键是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因为小学生在40分钟的时间里,能够接触和理解的知识和要培养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如果超过了这个限度,更多的信息会造成学生学习质量的下降。因此,在教学中,要科学地控制信息量,将多媒体技术当做达到教学目的的一个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围绕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学习。从而找到信息技术与本节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已跨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作为在传统教学中知识的主要载体------教材,已经在有些方面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也不符合人的未来发展的需要,这体现在两个方面:知识量的严重不足,使得学生的视野、思维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家都知道,初中强调的毕竟是基础教育,要求受教育者有较宽的知识面,见多识广,这不仅仅是为了应付以后的考试,更主要的是为了让受教育者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满足人的持续性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教材知识更新的速度慢。尽管在最近几年,教材作了一些改革,试图把当今社会生活、生产中最具有典型性的新科技纳入到其中,但量有所限,更新的速度也远远地落后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
(2)打破思维的条条框框,让思维活跃起来
人的培养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不只是绝对地看这些人拥有知识的多少,更主要的是看这些人是否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以及是否能很快地适应社会。而现在的班级教学制度,其历史已有几百年,它有很强的生命力,也有很多优点,到现在还少不了它,但有些过于传统、保守的地方毕竟与社会发展、生产力的进步不协调,除了上面所述的以外,还有,受教育者在从小学到高中所遇到的教师数量并不多,由于每个教师是在特定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再加上多年的从教经历,于思维的模式上,易于形成“惯性”并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维模式同样受限,学生的潜力------思维的开放性、创新性得不到开发。更有甚者,学生还有可能成为他们的“复制品”。在另一个层面上,教材的编写也只是局限于数量较少的老师,其情形亦类似于上面。在这一点上,如能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良性地结合起来,则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
(3)物理学科的特点
物理学属于一门自然学科,课本上的知识多是人们在以往的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对学生来说,纯属间接知识,这其中,有不少知识很抽象,难于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时在现行的教学条件和设备的局限下,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很难开足、开齐,但如果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将信息技术嵌入进去,充分发挥它的优点(如:模拟实验规范精确,形象直观等),则既可以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又为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降低了难度。
二:信息技术的一些优势
(1)容量大
上过信息课的老师,都有这种体会: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一般来说,信息课(将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结合起来的课的简称)的容量大,在传统新课教学中,要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45分钟的时间往往非常紧张,而且大部分时间都是老师在讲(不敢让学生自做),学生被动地听,例题讲得少,作业在课堂上基本上没有时间处理。这些问题在采用了信息技术之后,往往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解决。这样,一方面节约了宝贵的上课时间,提高了效率,课堂教学得到优化;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如果能恰当地引入网络技术,这种优势将更加明显。2)效果好
教学要讲直观、形象,尤其是碰到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更应如此。在信息课中,提供给学生是良好的图形界面、互动式的学习环境,同时,声、光、色并存,使得学生在学习的途中,心理上比较放松,易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能较长时间保持在兴奋状态,另外,多种生理器官共同参与,给学生造成深刻的、积极的印象,学习效果良好。
(3)利于探究式学习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往往重于学生的主体,学生在教师固定的思维模式下,被动地学习,他们的思维得不到张扬,标称优秀思维品质的开放性、发散性,创新性得不到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是在信息技术介入之后,尤其是比较好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良好的交互性,合作性,学生个体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学习过程中的较大的自由度都真正使得学生从课堂教学中的“后台”走到“前台”,真正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地位,打破了传统模式中很多人为的条条框框,这既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又给学生良好思维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4)方便易行
把
信息化引入物理教学,将使得课堂教学的外延大大地的延伸。比如,我校自去年开始,就开通了校园网,建立了本校的网站,在总的网站下面,每个学科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相关的老师也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在这些网页、网站上,有较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探究式学习、试题库、网上考试、教材介绍(包括难点和重点,以及处理的方法等),网上疑难解答,还有素材库等等,这些丰富的资源随时都在网上,学生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他具备了上网的基本条件,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5)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过去的物理教学中,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学校经济条件,很多教师只能在教室里,按照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不高。但有了信息技术,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知识结构,合理地嵌入信息技术,以求得最好的教学效果。
Google Earth的确就是这样做的。在其图片存取算法中,将每幅图分为四个格子,分别用t,q,r,s来表示。在Google Earth的服务器中,最顶端的是一幅世界地图,要找到某栋建筑的地图,是一级一级地逐步往下进行的。每确认一个级别的格子,就记下其标号。依次下去,记录下来的标号就是图片的编码。GoogleMaps与GoogleEarth中的每个级别的每一幅图片都有一个URL,图2就是GoogleEarth中的翠园中学综合楼的地图。URL中的变量v=3代表卫星图的投影算法采用Mercatorprojection算法。变量t=trstrtttstqrqqsssrq,这个就是这张图片的编码了。t为顶层,从t开始,然后依次递推下去。
可以看出,Google Earth的图片存取技术,其算法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递归算法。解释了这个算法是如何逐步从世界地图递归到翠园中学地图的。通过了18次递归,就从整个的世界地图递归到了翠园中学图了。我们可以直接从GoogleEarth数据库中调用翠园中学图。了,Google Earth图片存取操作,是一种类似于“Q树”的算法。下面的网址是一个工具,在这个工具中输入你的经纬度,它将自动递归每一幅图像。你可以一步步看看GoogleMaps是怎么找到你的位置的。高中信息技术“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的中,递归算法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这是一种直接或间接调用自身的算法,每调用一次问题就简化一点,直到最后解决问题。在计算机编写程序中,递归算法对解决一大类问题时十分有效,它往往使算法的描述简洁而且易于理解。对于某些较复杂的问题,当其他算法束手无策时,递归算法却常常能出奇制胜。
二、计算思维与GoogleEarth图片存取技术
Google Earth图片存取技术,也是计算思维的一个典型的例子。2006年周以真提出“计算思维”,其定义是“用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念,去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的行为。”就是像计算机科学家那样去思维。它引导人们去思考“什么是可计算的,怎样去计算。”引导人们把复杂问题简约为多个可以处理的模型,自动执行,其核心要素是“抽象和自动化”。“计算思维”是“计算机科学”核心原理和方法的一个提炼。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我国的高校里,“计算思维”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教育新的热点,以“计算思维”为核心的计算机教学正在成为学科教育的主流。在国外,2008年美国计算机协会(ACM)在CS2001中期审查报告中,明确要求大学将“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导论》课程绑定在一起。美国计算机科学教师协会2011年了美国中小学“K-12计算机科学标准”,“计算思维”作为核心概念贯穿其中。2012年,英国的中小学计算机工作组了一个“计算机科学:中小学课程”的课程框架,明确指出“计算思维”是学生应掌握的关键过程。但在我国的中小学的课程里,极少涉及“计算思维”的内容,这也引起了许多关注。甚至有人呼吁,应该将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能力,作为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总目标。Google Earth图片存取技术中,计算思维的两个核心要素,抽象和自动处理,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图片被抽象为符号编码,在输入这些编码后,就能自动搜寻到相应位置,调用出对应的图片。Google Earth图片存取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无疑对学生认识和理解计算思维的概念很有益处。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求知欲
教学有法,但是教无定法。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他们有着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持久性不足等特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往往都会影响到课堂学习的效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课件不仅可以用来有效的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还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从而激活课堂氛围,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我们在五年级上《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网络平台,可以模拟构建一个虚拟的教学空间。在课堂教学前,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与组合图形教学有关的事物图片(如:操场游、泳池、房屋等等),将我们的视线融合到图片之中,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来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然后让学生通过实物图像去分解组合图形的基本构成,收集、整理以及统计相关的数据资料,然后运用课本上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图形的面积。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然后悄然的将教学内容融合到其中,不仅让学生能够较为轻松的教学氛围中去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
(一)初中美术学科的特点
美术是一门艺术造型学科,也是视觉感官艺术。美术教学都是以具体的感官形象为原型,形象的视觉效果直接影响美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美术课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能够陶冶学生情感,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于美术教育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力的作用,近年来,美术教育越来越受重视,在初级中学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二)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全面性等特点,特别是网络的发展。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首先,网络的资料是动态的,网络上的资料始终处于更新状态。它总是最前沿、最流行的学习素材。其次,网络资料是丰富多彩的,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选择空间。再次,网络资料是形象生动的,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学科教学中,将课堂教学引向互联网,提高美术教学效率。
(三)学生的感官需求
美术是具有审美艺术的视觉形象。美术作品需要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美术教学必须将具有审美价值的作品作为教具,为学生提供感官刺激,让学生产生审美体验。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那些价值昂贵的艺术品展示出来,或演示作品的制作步骤和作品效果,这样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远高于教师的讲解。网络课堂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艺术信息,将枯燥抽象的美术审美教育变得生动有趣,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激发了学习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
二、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整合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实现教学统计和教学实施等各个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化。
(一)利用信息技术优化美术教学设计
1.美术学科是直观性、形象性强的学科。在美术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利用网络搜集教学所需要素材,为教学设计提供资料。这是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基础。通过网络查找素材,上网搜集素材,以获取大量的教学数据,使教学设计更加生动有趣,丰富多彩。课前资料准备充分,为美术教学实施提供良好的平台。
2.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个体行为、所有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内容的分析理解因个体而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备课,交流教学心得可以开阔教师的设计思路,开发教师的思维;可以修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误区,有利于美术教学开展;可以为教师间的交流研讨提供技术支持,使教学活动具有互动性与开放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实施过程
1.信息技术有助于教师创设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美术学科的艺术感染力。利用信息技术灵活多样、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创设课堂情境可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引导学生参与美术教学活动,为美术教学活动实施提供条件。例如,对美术流派通过动画片和视频等形式展示。
2.信息技术可以将复杂的美术知识生动化、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教师可以利用演示文稿、Flash、Autowave等工具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的演示,引导学生自行学习美术知识,让学生在合作、交互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为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供帮助。
3.美术教学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通过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作表达自己思想的舞台和空间。比如,计算机美术作品创作,通过计算机进行绘画创作,它打破了传统意义的美术作品创作的局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创作美术作品的优点,创作出生动形象的艺术形象,从而体现出艺术品的创意。通过计算机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可以提升学生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深度与广度的发展。
2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2.1改善教学环境
体育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学会教材规定的动作。运用多媒体技术软件开展教学,能够将示范动作直接以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对于难点和重点还能够多次播放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对于需要重点掌握的,还可以用图像、声音标记,学生可以更加立体、直观、全面、主动的掌握教材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实际上是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
2.2促进师生沟通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教师是教学主体,也就是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学生被动接受,教师忽视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无法实现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生只能在教师教学思维的牵制下接受知识,学生没有空间发散思维,也没有自主学习的机会。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个社会成为信息社会,也让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教师能够提供的教学资源远远不及现代技术能够提供的信息资源,运用互联网,学生能够发挥主动性,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因此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2.3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将教学资料传送到网上,学生可以自己下载感兴趣的资料,围绕资料确定课题并开展集体讨论或者是自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讨、学习,创建探究型课堂。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海量资源和学习的自主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己从互联网上寻找所需的资源,创造和教材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够让学生锻炼自己的合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
3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在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学生的体能、体质等有一定了解,并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现代教学的发展方向就是信息化教学,而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我们也可以依据一所学校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来衡量学校综合教学水平。很多学校存在体育教学课时不足、场地限制等情况,因此要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还要解决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高校体育教师对多媒体信息教学不够了解,无法充分发挥其功能;第二,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不高,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教师等人才培养工作者务必要掌握外语以及使用计算机的能力,高校体育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熟悉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也会影响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三,高校体育教师对于体育教学和多媒体信息技术必须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只有开展体育教学,才能完成学校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在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参与下,依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通过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帮助学习掌握理论知识,增强体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讲图片、声音和文字等结合在一起,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并且教学不受环境限制,学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知识和动作;第四,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仍然缺乏力度,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社会也有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对多媒体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的认识仍然不够,部分高校领导认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没有必要,因此没有给予必要的支持,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应用的力度不够,给教学带来了一定困难。
4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可行性
首先,多媒体信息技术必须具备可用性才能将其应用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开放性,因此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输入或者读取体育教学内容,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降低了学生学习体育的难度。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够让课堂更加轻松活泼,促进师生平等的交流沟通;第二,现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作用并没有完全显现,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很多学生对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仍然不甚了解,其实是多媒体信息技术应用不足的表现,因此学生对于这种新型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心理需求,这也是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决定因素之一;第三,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减少教学时间,更好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随着高校的不断发展,很多学校都将体育教学的内容制作成网页、课件等,因此我国高校已经具备开展多媒体信息教学的条件。
5多媒体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5.1动画
体育教材要求学生掌握很多动作,而运用动画可以形象的展现旋转、移动等动作变化,对于重点难点还可以慢速播放或者重复播放,可以让学生直观的了解每个动作的运动轨迹和身体部位的空间位置变化。传统体育教学则是依靠教材上静止的图片来展现动作的,如果教师讲解或者示范有缺陷,那么就会影响教学效果,而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就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5.2视频和图片展示
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教学所用的视频、图片、声音等,将它们插入到课件中应用于体育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慢放或者重复播放,也可以对视频、图片加以文字说明,让教学过程成为“动静结合”的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模仿。
5.3人机对话
计算机是具备交互性的,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性改善教学效果。例如在足球规则的讲解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越位的概念,可以使用计算机编写一些交互练习:在图中有两个巡边员,一个手中举旗另一个不举旗,要求学生选择表示越位的那一位巡边员,如果学生回答错误,则会弹出对话框,有鼓励话语和下一题的按钮;如果学生回答正确,也会弹出对话框,有赞扬的话语和下一题的按钮。
对外汉语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以母语为非汉语的学习者为教学对象,因此其教学不仅面向外国来华的留学生,还包括广大海外的汉语学习者。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但是在有些地区,有很大一部分人居住在内陆或偏远地区,这些地区的学生不可能像沿海地区的学生那样集中在中小学校学习。即便是解决了地域性问题,时差的问题也亟待解决。而信息技术能够很好地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息技术能够实现各种教学资源的共享,使优秀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教师能够更好地整合各种材料,并直观地展现给学习者,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有效性。
3.提高知识的更新速度
一本书从创作到出版,有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而网络资源的更新却十分迅速。即使同为一本书,“MOOK”(杂志书)的更新、更正速度也更为迅捷。
二、信息技术与对外汉语教学整合的实践
1.与听力教学的整合
对外汉语教学中,实况听力对于留学生的听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普通话广泛存在地域差别,因此有学者提出,对外汉语教学的中高级听力教材中不应排斥非标准普通话。信息技术恰好可以帮助教师收集语音素材,真实再现各种交际场景,为听力课堂提供有效的语音教学素材[4]。在实际测试中,辽宁大学的刘亚杰和华东师范大学的吴佩烔分别通过电视听力和视觉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改善了学生对待听力课的态度。
2.与口语教学的整合
口语教学分为初级阶段和中高级阶段:(1)在初级阶段,语音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教师在向留学生讲解发音要领时,一般情况下学生很难看到软硬腭、舌位等,教师不得不采用夸张的口形让学生看清楚发音的部位。而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口腔内各部分发音时的活动动画和发音,就可以轻易地完成语音教学了[4]。(2)在中高级阶段,口语教学与多媒体结合,大大增加了语言信息,使学习者能更加准确地理解语言的意思和语法点;多媒体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语言材料,不仅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且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多媒体可以提供模拟交际场合,使学习者切身投入到交际中去,激发他们使用汉语交际的欲望,并帮助他们解决交际中遇到的问题[5]。
3.与阅读教学的整合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膨胀的社会,信息技术在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阅读教学的方式,多层次、多维度地展现课堂教学的内容,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约束,为学生创建个性化学习的优越环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增加学习的机会和选择,解决传统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难题,特别是已知信息量匮乏的问题,提高了对外汉语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6]。
4.与汉字教学的整合
笔者在泰国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曾经做过调查,结果表明,外国学生判断汉字书写难度是依据笔画的多少和线条的曲直。也就是说,汉字本身的形态才是学生“汉字恐慌”的原因。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让学生直观地将汉字与实物建立起联系。但是实物教具费时费力,如果利用多媒体,则可以实现跨时空分工合作,提高汉语教师的工作效率。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技术研发中心提供的“汉语书写笔顺”(Flash)[7],包括3400多个楷体汉字笔顺信息及动画演示,可以帮助汉语教师有效地避免在教学中板书不规范、字形难以辨认等现象,基本上满足了汉语常用字的教学需求。
5.相关学习类游戏软件
目前除了《汉字连连看》《汉字地图》等比较常见的游戏性学习软件之外,网页游戏有《汉字房》《魔法千字文OL》等。《汉字房》是一款2D横版MMORPG和通过教材与汉字学习结合在一起的线上线下联动的教育娱乐软件。游戏过程中玩家可以反复听到和看到汉字,自然而然地达到学习效果。在《魔法千字文OL》中,学习者成为故事的主人公,以原漫画作品《魔法千字文》的故事为中心,学习者通过任务学汉字、使用汉字魔法战斗等内容获得奖励,不断成长。这款软件不仅有游戏功能,而且让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掌握了汉字。华中师范大学的4名学生在“对外实用汉语游戏性学习系统研究”中通过对照实验发现:游戏教学可以吸引学习者的兴趣,让学习者更晚甚至不出现厌倦情绪,从而达到持续学习的效果,促成学习者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8]。
6.资源平台的共享
从理论上来说,一个终端把教学内容放到了网站上,另外一个学习者通过终端下载并且进行学习,就是完成了一次远程教学。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典范,例如国家开放大学的汉语远程教育系统等,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汉语的传播,让学习者有了更多空间和时间上的自主性。目前,各大手机软件超市均提供汉语学习应用供汉语学习者下载,其中美国苹果公司的下载平台达到了50个以上(经过iTunesStore搜索统计所得)。巴西人开发的一款名为“汉语之旅”的IOS游戏,类似于角色扮演类型(RPG)游戏,整个游戏的叙事过程中穿插着不同的课程教学,这些课程的选择取决于你在游戏过程中做出的决定。开发者解释道:“比如你第一次要是用中文的地方是在一家商店里,如果你选择中文说‘你好’而不用葡语说,对方会感觉更加高兴。”
7.与教学评价测试的整合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汉语题库对学生进行汉语水平测试,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建立学习档案,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考试的信度和效度。目前,汉语考试服务网[10]等各大网站均提供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汉语评价系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和不同学习阶段的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同时这些网站还提供了不同模块的练习方式,为学生进行针对性练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8.与汉语师资培训的整合
要给学生一杯水,首先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师资培训是提高对外汉语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对外汉语教师可以说已经遍布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因此,跨时区、跨地域的教师在岗培训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汉办针对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中基础研究薄弱、师资队伍量少质差、“汉语难学”等问题,在全国设立了19个汉语国际推广基地,集成政府、教学机构、企业(市场)等各类资源,集中本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为汉语国际推广提供经验、模式和资源。因此,汉语国际推广基地的课程都富有特色且具有很高的价值,如果能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资源的共享,将为汉语教师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供一个宽广的平台。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体现了国家主权和国家权力。我国的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非正常损失货物的进项税额应及时转出”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何珍芳、吴利群主编的《税收基础》书中的“增值税”一节,本节课以信息技术作为载体,采用项目教学法,将学习领域的全部课程具体化。
二、教学理念
1、教学方法多元化:本节课的内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围绕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项目化案例教学,整个工作任务(图1)分为创设情境――角色分配――任务分割――分组讨论――实施――验证――总结和评价七个步骤,学生能够在教学训练中,完成由专业的认知到职业角色的转变。此外,本课还结合了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角色体验法及讨论式教学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图1会计项目教学工作任务七步法图2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将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会计项目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改革教学模式,整合教学资源,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到应用。如果2所示。
三、教学目标确立
1、知识目标:掌握增值税的概念、特点、征收范围、税率;熟练掌握增值税的计算。
2、能力目标:资料检索、信息收集、案例阅读分析讨论、口头表达及撰写报告的能力;自主性、探究性及尝试性学习能力;小组成员间具有相互讨论、评价、合作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企业生产销售等活动中有关增值税的计算,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及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树立起正确的纳税观,树立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观念。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创设仿真的职业情境,设置会计模拟实训场景
师:通过网络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案例,创设仿真职业情境,引发学习探索的兴趣。
首先明确主体单位是一家服装生产企业,系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7月某市国税稽查局在对该企业2008年度的税收缴纳情况进行检查时发现,该企业在2008年10月份的一次火灾中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刚刚采购不久的一批原材料被全部烧毁。企业对此的账务处理为:
借: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贷:原材料1,200,000
借:营业外支出1,200,000
贷:待处理财产损益1,200,000
经进一步核查发现,该批原材料购进时的进项税额174,358.97元已全部申报抵扣。某市稽查局认定该企业在发生非正常损失货物时,该货物所含增值税进项税额不予转出的行为构成偷税。
师:任务1:该服装生产企业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请说明你的理由。
任务2:市国税稽查局认定该企业这种行为是构成偷税,你同意吗?为什么?请列举出相关的法律依据。
任务3: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样的问题?
任务4:该服装生产企业将受到什么样的处理?
2.分组讨论、分析案例
分小组讨论。学生通过自己个人的分析、探究,获得了个人关于案例问题的见解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四人为一个小组,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认识、见解,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发表自己的看法,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为使讨论充满活力,更好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无须达成共识不可。最终形成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
3. 各小组提交案例分析报告
各小组代表就问题一、二公布各自的结论,并提出依据,结论较为一致。对问题三,学生存在争议,教师不急于评判,让各小组发表他们的看法,尊重和肯定他们的讨论成果。
学生代表:归纳总结两种不同看法,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及时改正,补交税款就行了;另一方认为该服装生产企业应该完善各项制度,从企业领导到基层员工,特别是财务部门的员工要加强法制教育,增强职业操守。双方均认为该服装企业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但是却没有找到相关的法律依据。
4. 师生研究讨论
老师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之后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对社会一些企业的偷税、漏税及抗税等现象的思考,让其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5.总结及评价
(1)案情分析
增值税相关法律规定了进项税不予抵扣的多种情形,如果企业错误的,在此种情形下将增值税进项税予以了抵扣,则依法应当作进项税额的转出。该企业原依法可以申报抵扣,并已实际申报抵扣的所购原材料进项税额,应当在发生火灾烧毁后,即予以转出该部分货物的进项税额,但该企业却没有依法及时转出,在发现当期申报增值税时也没有将该转出在纳税申报表上予以反映,并据以补缴税款,从而造成了不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结果教育教学论文教育学论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六十三条之规定,该企业的行为属于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不缴或少缴应纳税款的偷税行为。对纳税人偷税的,由税务机关追缴其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滞纳金,并处不缴或者少缴的税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总结性评价
评价分为三个部分,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总结评价。表扬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维灵活,有独特的见解。在案例分析讨论中,学生能准确应用与增值税相关的概念,科学地发表自己看法,可见学生对其中相关的知识有独到的理解。同时,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违规企业处罚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引用不够准确等。
6.教学反思
(1)本节中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认为“重要的不是你受到了多少训练,学到了多少知识,重要的是你怎样接受训练,也就是你思维、行动训练的方式和过程”。而这种思维方式正是一个会计人员所必需的。
(2)通过项目及任务的分析,学生学会了如何合作交流、撰写报告,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教学过程中每个小组按要求完成了项目任务,体验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感受到通过合理利用信息资源欣赏美创造美的快乐。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比如,在进行“观沧海”的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观沧海”的视频画面,展示“沧海”的地理位置、时局图、创作背景等信息。视频中,在对诗文内容进行朗读的同时,展现相应的视频画面,让学生从中体验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诗文是通过描写沧海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象,来表达诗人曹操的宏伟抱负、宽广胸襟、豪迈自信的思想感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力求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要想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必须科学整合信息技术资源,包括手段的选择、课程资源的优化、素材呈现的方式等等。教师要深入学生当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力求打造高效课堂,实现语文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1.1从以教为主到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之后,教师由之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课程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支持者和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信息加工与情感体验的主体,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1.1.1课前准备阶段
不同于传统外语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在课前查阅资料精心备课,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外语教学模式可尝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小组协作、问题教学法等更加多元化的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例如讲授“节日”这个主题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先布置学生通过网络搜索有关中西方节日的资料,之后学生可以小组协作的方式选取“节日”主题的一个侧面做幻灯片展示以及自我陈述。虽然教师依然是课堂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指导者,课前承担着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文字、短片、音频等)以完善学生知识体系的责任,不可否认的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教师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信息来源,翻转课堂和慕课等新涌现的教学法已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前准备阶段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加入到课前预习准备阶段有利于使其学会如何学习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索。
1.1.2课堂活动组织
外语课堂中教师作为课堂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有着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教师应当善于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尤其是对基础较薄弱的班级更应当适当增加讲授知识的比例。以中国农历新年这一主题为例,教师可以先查阅资料把相关的核心词汇做成幻灯片进行讲解,之后将这些词汇套用在学生较为熟知的句型中,同时注意把握话语的难易度。在学生掌握了相关背景知识后,教师可以播放介绍中国农历新年的短片,通过视觉、听觉的感官经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之前知识的完善和补充。讲授之后教师应给予学生复习所学、运用所学的实践机会,例如布置相关的口语或者作文练习,通过语言的输出完善二语习得进程。学生作为外语课堂中的教学主体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要素,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来展开。外语学习是一门极具实践性的活动,教师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于实践,学会知识的自我建构,其中包含听、说、读、写、译等各方面的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1.1.3课后评价阶段
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大学外语教学评价不再是单一地评定学习成绩的优劣,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能力及其发展过程,重视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趋于多元化,除考试外还有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形式。传统型教师课堂评价或是考试批分的形式过于片面、绝对化,无法全面评定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通过学生自我评价、小组互评、在线考试等多元化方式可以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或片面的认识,实现评价主体及方式的多元化。
1.2从传统课本到立体化、多维度教材的转变
狭义的教材主要指纸质版本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则是指一切用于学校教学的所有媒体材料,含纸质版本的教科书、教辅资料,以及多媒体音像资料、通过网络形式呈现的教学资源。在信息技术的引领下教学内容有了从量到质的变化,根据多元智能理念每个人都拥有八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而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多方面智能就必须鼓励学生涉猎教材以外的资源(如词典、英文报刊、图书馆资源、互联网信息等),使他们在不同阶段达到相应的资源能力,通过训练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语言智能的发展。
1.2.1教学内容的多样、直观、无限性
传统课本及教参构成的教学内容单一并且缺乏互动性,而信息技术呈现的教学内容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并且具有无限扩展性。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美国越来越多的网站开始尝试二十分钟左右视频短片的教学模式,例如:“TED演讲、skillshare、MOOC”等网站无一不给外语教学带来新的气息;而在中国成立于2012年的“天下网校”致力于打造国内最专业的知识交互与共享平台,通过汇聚全国各行各业的业界权威与名家名师,制作精良的原创教程,建造一条能够将惠及大众的实用性知识、技能和名家理念直接传递至学员本人的知识通道。在学习资源极大丰富的网络信息时代,教师和学生可通过主题资源网站、教学软件、模拟动画、论坛、博客和自制幻灯片等途径获取极其丰富的教学材料。
1.2.2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虽然目前中国大部分的高校难以做到学生每人一台电脑,信息化教学在课堂上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电脑以及多媒体播放仪器,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利用手机下载教学视频、查找学习资料和进行在线交流等活动,不可否认教学内容正朝着精品化、移动化、便携化的方向发展,除了传统的课本之外,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拥有了无限学习的资源。考虑到学习者的平均注意力集中时间约为15分钟,网络教学视频通常在10到15分钟之间,为了将一个知识点讲述清楚采用了基于知识点的内容切片,将知识要点进行拆解以连续剧集的形式分集讲解,实现了教学内容的精品、移动、便携性。
1.2.3教学内容的互动、即时性
传统课本上的知识从编写到出版需要一定的周期,新知识的更替相对而言有一定的滞后性,而信息技术引领下大学外语教学将技术融入课程,可实现知识的即时更新以及教师—学生、学生—学生之间的互动式交流。通常成年人倾向于主动式的学习,因此学习者自身的经验,或是遇到的问题,必须成为课程中的一环,才会产生满意的学习成效。由此可见一方面教师不应当完全忽视传统课本作为知识传授样本的作用;另一方面随着学生认知能力和年龄的增长,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课本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当灵活地将技术融入课程、技术启迪创新,大学生的学习要有更明确的动机来当前导,而这动机又必须和学习者本身的生活经验、个人需求、或遭遇的问题连动,并且以实作、体验的方式进行,才会是一堂有效又难忘的课程。模拟软件、博客、论坛、主题资源网站、微信等技术的涌现无疑给传统外语教学带来了更多的互动与即时性。
1.3信息技术从辅助教学到与课程的整合转变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发展经历了计算机辅助教学阶段、计算机辅助学习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阶段。现在不仅将信息技术用于辅助教学或者辅助学习,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
1.3.1课内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模式根据技术支撑环境不同可分为基于多媒体演示、基于网络教室、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等多种不同的课内整合模式。在多媒体教室内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课件进行教学,与传统教室相比多媒体课件可以通过图像、音频、视频多种形式讲解知识点,可分步骤、分阶段再现复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了更为直观、感性的认识。基于网络教室的教学模式下实现了师生每人一台电脑的教学技术支持环境,教学过程中可通过网络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有利于学生亲身实践和自主学习。基于软件工具或基于仿真实验的教学模式下信息技术成为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知识的演示工具,更是学生获取、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认知工具。
1.3.2课外整合模式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课外整合模式可为学生提供网络交流、互评、资源搜集以及教师网络评价、监督和辅导平台。以适时教学模式为例,教师首先通过网络平台预习内容,包括背景知识、视频及音频介绍等;学生在课前利用网络平台阅读相关知识后,可以在线与教师、同学交流心得,之后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向教师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在收集了学生的学习进度以及反馈后可对之前的备课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与修改,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更替;在学生课外预习、教师课前收集学习反馈情况的基础上创设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利用角色扮演、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从而充分调动每一位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后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性,适时教学模式设置了“难题探究”环节,将与之前知识相关联的主题作为专题供学生课后进一步自学和探讨,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监督以及给予必要的辅导。由此可见信息技术已经融会贯通了整个课前、课中及课后教学环节,最大限度保证了学生自主性及探究性学习,有利于教师实时跟踪和监督学生的学习进度,是现代化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两点定位
为满足社会对幼儿师资的需求,培养新形势下适应国家要求的专业人才,学校需改革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因为课程设置是专业设置的核心),要提高认识、改变教育理念、并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新的定位。
1.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的定位。在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的信息技术技能必须注重课程的内在价值,而内在价值的实现分两个层次的目标:一是计算思维能力目标。2011年第三届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国际会议(ICECT2011)基于计算思维的特征,制定了一个可操作的定义,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指明方向。该定义认为:“计算思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过程”。专家认为,发展学生“数据抽象、模型建设、自动化实现”的计算思维、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当今信息技术课程的一种重要内在价值。我们在制定课程计划时力争不偏离这一定位,使信息技术课程内在价值落到实处。二是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包括信息技术的photoshop图片处理能力、flash课件制作能力、基本的网页能力。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掌握基本的图形图像处理、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能力。
2.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在对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定位的同时,还要考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工作所面临的对象———幼儿,这一特殊群体。我们不能不考虑孩子各年龄段的真正需求,更不能站在成人的人生观角度去对孩子的儿童观指手划脚。因为,我们不能完全代表他们,从他们是独立的个体角度来说不合适,从我们的年龄和他们的年龄特征角度来说也不合适,从科学的幼儿教育角度来说更不合适。因此,我们在进行专业定位时,既要考虑时代的要求,还要考虑孩子的需求。当前形势下,使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进行幼儿园活动教学已经是大势所趋,信息技术技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能力。我们要培养的应该是综合素质较高的、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新形势下幼教改革计划与发展需求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幼儿教师。
三、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实施
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型,信息技术课程涵盖的内容不断扩充,美国的信息技术课程形态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信息素养课程、计算机科学课程、教育技术课程以及行业组织课程。初等教育学院在学前教育专业改革信息技术技术课程时,可以参照美国标准,我们不妨把它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信息素养目标。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目标,主要包括文化素养、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三个方面。美国学校图书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制定了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与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汇总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能积极参与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新形势下,为了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我们在开设信息技术课同时,注重与其他课程的整合。帮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使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中现代教育技术目标。学前教育专业总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系统的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具有钢琴、舞蹈、声乐等过硬的专业技能,具有科研、管理、教育能力的专科以上层次的幼儿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调查发现,高达86%的学习目标定位为通过等级考试,而调查显示“会使用计算机开发制作教学课件”的只有30%。这显然偏离了信息技术教学的初衷。所以我们在多样化课程设置的同时要给学生说明,让学生把目标定位于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为将来的工作学习做准备上。学前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除了教授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如windows基本操作、word、excel、power-point等)和基本的信息素养外,还应该在课程中设置适合幼儿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如儿歌动画制作、使用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幼儿园主题墙饰设计。由于受课时安排的限制,部分教学内容采用选修方式进行。培养学生教学管理能力、多媒体课件开发能力、简单的图形图像处理能力以及引导幼儿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四、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的课程评价
评价即评判课程实施的价值。孟子说过: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课程评价的目标在于创建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为课程设置提供信息。一般的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对课程本身的评价两个部分。我们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的评价。
1.学生评价。学生评价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对象的评价活动,它主要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或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评价主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在授课过程中可以使用小组测评、学生档案袋、作品评比等方式。通过多样化的评价机制为学生提升自己、发展能力搭建自己的知识平台,为以后的工作需求做准备。
2.教师评价。教师评价即对教师的工作及其绩效进行评价的活动。教师评价可以通过教学、社会服务、教学科研等三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可以放弃以往的闭卷考试方式,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考试系统,通过先进的考试系统更客观、公平公正地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此同时,还要纠正“等级考试与毕业证挂钩”的举措,在教学中兼顾两者,找到平衡点,让学生既符合等级考试的要求,又注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
二、结合学科整合,开拓学生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又能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理想环境,通过巧妙的课程整合,学生不仅学到很多课本外的知识和信息方面等的技巧,特别是信息素养的能力的提高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和其他课程的整合中,信息的由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而且,高中学生思维敏锐、热情,但容易偏激、冲动。他们往往在行为举止上对社会、他人和自我之间的关系上,容易出现困惑、苦闷和焦虑。对家长、教师表现出较普通的逆反心理与行为。也可能导致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拓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具有更高的学习自觉性,更强的自我控制能力,更强的自我学习能力,更强的协作交流能力等。
三、重视学生学习和再学习能力的培养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实质上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和再学习的能力,学会高效率地学习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而不是“灌输”知识,即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答案传递给学生,应该去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让学生们自始至终处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地位,利用所学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把技能要点传授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信息。教师手把手的教导,最终会导致学生的依赖性增强,而这样的学生将来会被信息社会淘汰。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鼓励学生把计算机运用到实际学科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或信息开发工具来帮助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来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