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效益评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应用分析
经济效益是企业在定量劳动消耗中产生的劳动成果。由于企业投入生产要素和劳动成果的不同形态,企业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有四个,分别是:周转性、报酬性、效果性和效率性。企业的周转性指标反映的是企业资金活动的效率,包含了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报酬性指标对应的是企业的资本收益能力,包括资产报酬率和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效果性指标是企业在一定时间内设计生产的收益水平,有销售收入、产值、成本费用、人均利税率;效率性指标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人均产值、固定资产产值率和资金产值率。以上这11个指标共同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分别设定为x1,x2 ,..., x11。
(二)构建评价体系
为更好地构建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体系,把企业作为综合经济效益的评价对象,可以把其上一年的截面数据作为数据样本,通过计算机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求其相关矩阵R,再求R的特征根及特征向量。同时,依据统计分析理论得出主成分及贡献率,并选择贡献率最高的四个作为主成分因子来构成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的组合指标。这四个因子包含了所有指标最多的信息量,分别设为F1、F2、F3、F4。第1主因子F1直接反映了企业的效果性和效率性,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益系数;F2能够反映出企业的要素效率,设置为企业的要素效率系数;F3能够反映企业的报酬率,设置为企业的资产报酬系数;F4能够反映企业的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设置为所有者报酬系数。经过以上分析,四个主因子便构成了企业综合评价体系。
(三)企业经济效益的因子评价方法
因子分析是多元统计分析中的重要方法,在主成分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因子的得分模型,即将通过正交因子解转置矩阵乘以R系数矩阵得出原始变量的线性组合系数矩阵,进而得出因子得分模型和该分析样本的主因子得分结果,并对其结果进行了排列。根据各个因子的得分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素效益因子F1可以用来衡量企业投人生产要素的获利能力,从主因子分析得知在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加市场销售份额可以影响企业的收益水平;要素效率因子F2反映企业资本和人力运用的效果和协调程度,通过主因子反映可以知道,通过资源配置的优化、运行等手段能够较好的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资产报酬因子F3越高,说明资源配置和占用比较合理;所有者权益因子F4得分越高说明企业资产构成比例合理。
三、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
为此,我们可以把以上四个主成分因子特征值及贡献率作为权重来计算一个企业经济效益的总得分。经过计算和分析,将企业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综合得分较高、排名靠前的公司的主因子单项得分基本也是较高的,说明这些公司在资产运用、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做得较好,企业综合经济效益也较好。主因子得分较低的企业,说明它们的综合管理水平和资源利用较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另外,从因子特征值、贡献率来分析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可以根据主因子的单项得分来分析企业经济效益中的优势和劣势。
大学出版社其实不乏优秀编辑,但因为缺乏良好的绩效考核和能力评价体系,导致人才流失严重。当前,大学出版社编辑职称晋升呈现出三大困局。
困局一,编辑个人动力不足。随着我国出版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强。在经济效益目标的驱使下,编辑首先会考虑图书的市场需求,不再能专心于慢慢打造图书品牌,而且编辑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更不会静下心来慢慢积累科研成果。②重点图书项目或基金支持项目的缺失以及科研论文成果数量的不足,均阻碍了编辑的职称晋升。
困局二,专业评审专家缺位。大多数出版社的编辑职称晋升评定由各省市出版局组织全省市出版领域的专家来完成,这对每一位参加职称晋升评定的编辑来说机会是均等的。但当前很多大学出版社的编辑职称评定是由各高校自己组织校内专家(即“高评委”)来完成的,然而一所高校有关出版领域的专家并不多,要组成一个出版系列职称评定专家小组十分不容易。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做法是:组织包括本校人事处、学报、出版社、图书馆、期刊社等在内的多个单位的专家组成高评委,其中与出版业联系密切的单位的专家数量明显不够,有时甚至只占高评委总人数的不到50%。由于非出版领域的专家对出版系列职称评审条件或原则的把握程度不一样,从而会出现不公平竞争的现象。
困局三,专业评价体系缺失。职称晋升评审要有一套严格的评价体系,否则评审专家就无法对每位参评者作出合理而公正的评价,有时会掺杂自身专业的标准,甚至个人的主观意志,这样的评审结果难免有失偏颇。
要解决编辑个人动力不足的问题,首先,大学出版社要做好有效的制度安排,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考核,为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或树立出版社品牌的图书项目设置特殊贡献奖,并积极为编辑策划重大项目或申请基金项目提供多方面支持;其次,大学出版社要制订长远发展的人才目标,要以提升编辑综合素质、使编辑获得全面发展为基本点,促使编辑自觉地学习提高,多出研究成果,从而反过来为出版社更好地发展服务;再次,大学出版社要把编辑的职称晋升与激励机制紧密联系起来,这是直接而有效的激励方法;等等。
要解决专业评审专家缺位的问题,解决思路是:在本校内筛选并确定对口单位的评审专家,若人数不够,可以聘请本省其他高校或省新闻出版局、省委宣传部出版管理处的相关专家一起参与。职称评审事关编辑的健康成长和出版单位的稳定发展,所以要有“专业”的评审专家,让参评者享受“公平合理”的评审原则与“准确”的评价标准。
相较于前两者,完善专业评价体系则显得更为紧迫。
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的指标内涵丰富,概括来说,编辑职称晋升评价首先应考核重点出版项目、科研论文、获奖图书等直接指标,在此基础上,同时考核其所策划或责编图书的品牌影响力以及获得的经济效益等间接指标。
直接指标
1. 重点出版项目
重点出版项目是考核编辑策划能力及综合运用出版资源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优秀的策划能力并拥有丰富的作者资源,要申报并获批重点出版项目几乎不可能。重点出版项目包括国家或地方的出版基金支持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以及各类规划项目或企业的横向课题项目等。重点出版项目中,有些可获得相应的经费支持,如国家或地方出版基金项目、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项目、横向课题项目等,这些项目对出版社来说既有突出的社会效益,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应大力支持并积极推动。有些没有具体的经费支持,如国家五年规划重点图书项目、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等,这些项目在经济效益上虽然需要靠出版社后期的良好经营来保障,但也是一个出版社综合影响力的反映,理应重视。重点出版项目的成功实施是编辑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
对于重点出版项目评估的权重比例分配,建议从两方面考虑:一是项目的获批级别;二是项目获批的金额,这是前者的辅助指标。
2. 科研论文
编辑发表科研论文是编辑学习编辑出版知识、研究编辑出版理论,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提练升华的集中表现。
现在高校参与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审的基本上是所在高校的出版社、学报编辑部、杂志社等的编辑人员,但是由于体制与考核机制不同,编辑所要承担的工作内容与工作强度完全不同,这就决定了这一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指标也要有不同的侧重点。职称晋升指标体系的设置一定要体现编辑的具体工作特性,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体现公平和公正性。举例来说,学报编辑的科研论文包括编辑出版论文以及其他专业论文,这个专业论文是指与该编辑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这与其工作性质密切相关。而出版社编辑所撰写的科研论文多涉及编辑出版理论、选题策划、图书经营管理等内容。当然,出版社编辑也会撰写少量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因此,在出版系列的职称晋升评审中,作为重点考核指标之一的科研论文,对出版社编辑来说就更应该关注有关出版全过程(包括项目合作、选题策划与审读、图书质量与成本控制、图书营销、库存管理等)的科研论文。
在积累丰富的编辑出版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后,适时编撰出版编辑出版专著也就水到渠成。但对于编辑来说,由实践经验积累并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撰写成的专业论文,对指导实际工作意义较大,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提高。
科研论文评估的权重比例,从高到低分配,首要指标当然是论文所刊载的学术期刊的等级,在编辑出版专业内确定要是“双刊”,即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CSSCI来源期刊;次要指标可以是论文获奖、被其他书刊转载及其次数,或被其他学术论文引用的频次;等等。
另外,对于拥有编辑出版专业的高校,其出版社和学报编辑部等的编辑应该积极参与申请编辑出版专业的科研项目,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或直接的资金支持,并逐渐把相关科研成果列入出版系列职称评审的指标体系中。
3. 获奖图书
图书获奖是图书获得专家或大众读者认可的一种表现,同时也是编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体现。包括重点出版项目等在内的图书产品,由于文化价值高、社会影响力强,因此能获得各类各级奖项,获奖图书自然应成为出版系列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重要指标。我国出版行业的图书奖项既包括国家级的,如中国出版业三大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以及其他一些专项奖(如“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优秀作品、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百种优秀图书)等,也包括行业协会、地区和省市的优秀教材、优秀专著和畅销书奖等。
评价体系中对于“获奖图书”这个指标要做充分的权重分配,其中国家级图书奖(特别是中国出版业三大奖)要给予相当大的权重比例。
间接指标
1. 品牌图书影响力
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是由品牌图书来推动的,而品牌图书则是由编辑及其团队通过逐年的策划慢慢累积的。前文所说的重点出版项目,因为社会效应较强,其对出版社的品牌影响力自然较大。③但在一家出版社中,重点出版项目毕竟比较少,而且分布在较少的专业板块中,因此对出版社品牌的影响力是有局限性的,特别是对大众读者来说,其影响力非常有限。一位优秀的编辑,除了能策划重点项目外,还能通过自身长期的对读者和市场需求的研究,策划出符合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图书项目,或更进一步,策划出能引导和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图书项目,从而成为为读者所熟知的品牌图书。这样的品牌图书为出版社带来的不仅是稳定而持久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推动出版社其他图书板块或品种的市场需求。更何况,有品牌图书板块的出版社,一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作者到出版社来出版图书,这些优秀的作者甚至会直接要求特定编辑来做图书的责任编辑。这样,出版社的品牌图书板块就会越做越多、越做越大,从而成为出版社发展坚实的推动力,促成出版社品牌的树立。所以,品牌图书的影响力也要作为编辑职称晋升的重要参考指标,具体可包括品牌图书的品种数量、出版码洋或实洋等,这些都能极大地推动出版社的双效益。
2. 图书经济效益
大学出版社改制转企后,竞争压力加大,发展成为生存的唯一出路。评价一家出版社发展是否良好,品牌影响力是终极指标,但实现终极目标的基本点是坚实的经济基础。所以,出版社发展首先要夯实经济基础。
出版社的经济效益是靠各个图书项目来实现的。这些图书项目中,既要有重点出版项目,也要有品牌图书项目,还要有其他一般图书项目。对于编辑来说,能策划重点项目、做实做大品牌图书项目固然重要,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慢慢积累图书品种的过程。在此阶段,编辑需要考虑的是:在出版社的规划框架内,扎扎实实做好每一个图书项目,只要图书的内容质量符合出版要求,就要最大限度地去实现图书项目的经济效益。能做到这一点,自然也就能体现一个编辑的有效成长及其素质提高。图书的经济效益指标主要包括两个:项目利润与项目回款总额。对于出版社的发展,经济指标中的利润是第一位的;同时,在图书产品结构相对合理的情况下,出版社的销售回款总量也是不能忽视的。所以对每一位编辑来说,在出版社的产品规划框架内,努力实现图书项目的经济效益(销售回款与项目利润)是其应尽的职责。能真正有效实现这一目标的,也就能充分证明编辑的综合能力。
评价一位编辑的综合能力的指标还有另外一些,如被评为优秀出版人、中青年优秀编辑、“十百千”人才等,以及在某一个领域作出特殊贡献(如数字出版等)。编辑职称晋升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应尽量细化,在此基础上做好指标权重比例的分配。一个好的评价体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使参评者获得公平公正的评审结果,大学出版社编辑的职称晋升评定也不例外。
(周建华,中山大学出版社总编辑)
注释: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恢复审计制度20多年来,国家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工作仍是财务收支审计。虽在效益审计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的来说,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情况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1)大多数审计机关并未把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来安排,而是在财务收支性审计过程中顺带关注经营管理和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在财务审计报告中顺带提及效益评价和管理建议。(2)效益审计开展范围小,层次低,手段落后,事后审计居多。(3)效益审计随意性大,并没有把审计效益作为法定审计任务,从而使《审计法》规定的审计效益的要求成为空话。(4)目前在各个地方普遍开展效益审计,但全国范围内尚无经济效益审计的专项准则或指南,使效益审计无规范性和先进性可言,审计质量也得不到保证。
造成效益审计发展滞后的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有:(1)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人们期望的是先解决财务合规性问题,再解决效益审计问题;(2) 财务合规性审计任务过分繁重,使各级审计机构难以顾及效益审计工作;(3)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业务素质不能适应开展效益审计的需要;(4)政治体制尚不够完善,反映到审计工作中,从而影响效益审计的开展。当然也存在认识方面的原因。改进我国各级审计部门重视财务合规性审计,轻效益审计的现状,已成为历史必然。在搞好财务审计的同时,大力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的发展方向。
二、经济效益审计组织实施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从何入手?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的组织实施问题。对此,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界基本形成三种观点:
1、财务审计延伸法。它是从财务审计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运用财务审计检查被审计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完整性,审核查证各种财务数据。然后,对于经济效益和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据此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2、内控制度导向法。它是从内部控制制度入手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首先,要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环境、会计系统和控制程序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评估;然后,根据健全性评估结果对于部分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符合性测试,并提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意见建议。最后,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符合性测试结果,决定实质性测试的范围重点,进行经济效益审计的最后攻坚。
3、效益结果倒推法。它是从经济效益成果入手进行审计评估的方法。首先,对经济效益成果进行验证,重点做好综合分析工作,揭示问题,分析原因,进行客观评价。然后,结合问题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对策。
三、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及其运用
经济效益审计查证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传统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技术方法。这两类方法的区分并不是很明显的,因为传统技术方法中也在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因素,所以这两类方法都有其广阔的应用天地。
传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顺查法、逆查法、详查法、抽查法、审阅法、核对法、验算法、调查法与盘点法等。这些基本的审计技术方法在现代财务审计中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对检查财务的错误舞弊仍具有很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传统技术方法中的抽样审计方法是经济效益审计技术的重要方法,不断完善抽样技术将较大地提高经济效益审计效率。抽样审计方法在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中都会应用到。符合性测试主要涉及三种抽样技术即系统抽样、停走抽样和发现抽样。
实质性检查抽样也主要包括均值估计抽样、差异估计抽样和分层抽样三种: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指经济效益审计中为达到特定的审计目的而采用的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相对于常规技术方法,它主要针对于经济效益审计对象的特殊方面而选用。主要包括这些方面:
1、预测审计的方法。例如集合意见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预测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等,这些是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审计中的具体应用,需要的数学统计知识很高深,主要用于预测论证。
2、可行性研究审计。它是对工程投资、产品研发、技术改造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审计,它用到的专门技术方法是适用于经济效益审计的。
3.计划、控制审计方法。常用的如综合平衡法和计划评审法等,主要用于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工程项目的复核和检查等。现代管理技术方法的融入,使得经济效益审计获得了更多更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正确合理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方法是完善经济效益审计的关键。
四、经济效益审计分析方法及其运用
审计分析方法,它是进行审计评价和提出提高经济效益的依据和基础,一般可分为单项分析、局部分析和全面分析三类;或按时间划分为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审计分析方法很多,我们认为,以下这些方法是值得充分重视并需合理利用的:
1、价值分析法。它是以功能为核心,来揭示技术方案的价值、功能、成本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方法。它的简明数学表达式是价值(V)=必要的功能(F)/成本(C)。价值分析以V=F/C=1为标准,根据分析对象,从必要的功能和成本两方面进行分析,剔除多余功能或降低必要功能的成本,以达到功能与成本的最佳配合。这种方法可以评价企业决策是否科学,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2、因素分析法。它是对影响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根本性原因,分清主次,提出改善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通常它计算的顺序方法是:以实际指标依次替换计划指标,直到全部替换完毕。每次替换计算的结果与前次计算结果相比,就可以测算出某一因素对计划完成情况的影响程度。
3、对比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数值的增减变化来进行检查,分析原因,做出评价,可以采用纵向对比分析和横向对比分析两种方式进行。对比分析法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它能揭示很深刻的问题,通过同计划指标比、同上年同期比、同历史最好水平比、同地区与国内国际水平比,可以很好地分析经济效益的高低。
五、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方法及其运用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科学领域科研成果的评价主要定性方法,如同行评议法、定量分析法。由于定性指标中存在太多主观性,评价结果易偏离公正性:定量指标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因素,如SCI数据库有限及该数据库严重的语言偏见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有失合理性。同时,社会科学领域,由于各种新兴交叉学科不断产生,社会科学研究范围日益扩大,影响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因素也愈来愈复杂,成果价值的标准除要考虑其学术价值外,还要考虑社会价值、经济社会效益,以及其他相关的外围因素。定性评价方法愈来愈不能满足成果评价要求,单独使用定量评价的难度比较大,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使成果评价有更多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这里使用最广泛的主要是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做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如科研成果评价。这种方法将决策者的经验判断给予数量化,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且缺乏必要数据的情况下使用更为方便,因而在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应用范围已遍及经济计划和管理、能源政策和分配、行为科学、军事指挥、运输、农业、教育、人才、医疗和环境等领域。但是目前将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成果评价的运用并不多见,本文探讨了层次分析法在建立科研成果评价体系的具体应用。
二、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思想和模型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将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
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在对复杂的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
在现实世界中,往往会遇到决策的问题,在决策者做出最后的决定以前,他必须考虑很多方面的因素或者判断准则,最终通过这些准则做出选择。这些因素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这样的复杂系统称为一个决策系统。这些决策系统中很多因素之间的比较往往无法用定量的方式描述,此时需要将半定性、半定量的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问题。层次分析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层次分析法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决策提供定量的依据。
层次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1)在确定决策的目标后,对影响目标决策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一个多层次结构;(2)比较同一层次中各因素关于上一层次的同一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成对比较矩阵;(3)通过计算,检验成对比较矩阵的一致性,必要时对成对比较矩阵进行修改,以达到可以接受的一致性;(4)在符合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计算与成对比较矩阵最大特征值相对应的特征向量,确定每个因素对上一层次该因素的权重;计算各因素对于系统目标的总排序权重并决策。
运用层次分析法有很多优点,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简单明了。层次分析法不仅适用于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信息的情况,还允许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运用经验、洞察力和直觉。也许层次分析法最大的优点是提出了层次本身,它使得买方能够认真地考虑和衡量指标的相对重要性。将问题包含的因素分层:最高层(解决问题的目的);中间层(实现总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必须考虑的准则等。也可称策略层、约束层、准则层等);最低层(用于解决问题的各种措施、方案等)。把各种所要考虑的因素放在适当的层次内,用层次结构图清晰地表达这些因素的关系。
三、层次分析法与科研成果评价体系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科研成果的不断产生,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科研成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有利于克服在评价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有利于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科技事业的进步和科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假设用三个指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来评价科研成果,并假设在三个科研成果A、B和C中进行考虑,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如图1所示:
这个模式分为了三个层次,分别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即为从三个备选科研成果中选出一个获奖项目,准则层设有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三个指标。经济效益一般是通过经济活动中劳动消耗同适合社会需要的劳动成果的比较来衡量的,在科研成果中,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的产出同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社会效益主要是指科研项目的创新程度和先进程度,对整个科研所处学科的带动性和示范性,以及项目对社会的外部效益以及社会对该项目的反馈情况等。学术效益主要指该科研成果在本领域与其他科研成果比较所处的位置,对科技发展的作用。每个准则层下面还可以包括一些子指标,如学术效益准则层下,可再列出论文被引指数、学术界对科研成果的评价、科研团队的建设和培养等等。
层次结构模型建立后,上下层次的隶属关系已经确立,上一层元素支配下一层元素。现在需要对各层元素相对上层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层次分析主要通过构造判断矩阵导出权重,对指标间两两重要性进行比较和分析判断。每个判断矩阵是同层次各元素对上一层单一准则的两两比较,因此,需要构造4个判断矩阵。首先是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学术效益这三个准则的重要性程度进行赋值。赋值过程中要注意重要性之间的连续。这里如表1所示。
在本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的权重分别为0.539、0.297、0.164。因此,经济效益的权重是社会效益的1.8倍(0.539:0.297),是学术效益的3.3倍(0.539:0.164);社会效益的权重是学术效益的1.8倍(0.297:0.164)。
再接下来就是对A、B和C三个科研成果就每个指标进行比较,这个过程与建立指标的两两比较矩阵的步骤是一样的。唯一的区别在于对每一个指标都有相应的比较矩阵。评价主体,首先就经济效益对科研成果进行两两比较,然后再对其他两个指标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重复上述过程。由于每个评价主体两两比较的结果不尽相同,这里不再详细列示三个科研成果两两比较的结果。
最后再将每个科研成果的四种指标排序与指标的权重进行总排序,即可得出最终结果,假设根据排序总分,三个科研成果次序分别为:A>C>B;也就是说科研成果A是三个成果中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三个准则,进行权重设置后,得分最高的。
四、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成果评价中的发展方向
层次分析法在科研成果评价中应用的意义在于,在难以对科研成果的目标进行整体定性或定量评价的情况下,采用对目标系统中的多指标逐级进行两两判断,判断结果具有相对强的可信度。在层次分析法的实际运用中,可借助计算机进行辅助运算,从而有助于评价工作更加准确、快捷。层次分析法擅长多目标、多层次的综合评价,科研成果的评价本身就是个多目标的问题。科研成果评价对全社会、科研管理机构以及科研人员具有重要作用。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能对科研成果的学术价值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还会在全社会树立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其指挥棒的功能。评价是资助者、管理者和研究人员认识其工作质量和绩效的一种机制。通过评价,可以提供成功与失败的有关证据,分析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向人们揭示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促进研究人员努力使自己的研究符合评价框架内确定的质量标准,从而影响研究人员的行为。
传统的科研评价易采用统一的客观评价指标,如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看成果完成人在国际国内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以及论文被引用的情况。采用的计量学指标主要有期刊的影响因子(论文论著的公开发表与出版及出版物等级);学术论著的传播与反响程度(被转载、摘录,被权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引文分析(学术论著被引用的频次)。而由于现在科研成果的多样性,传统的评价体系也需要适时改进,需要新的评价方法来解决科研成果评价中出现的多目标、多层次综合评价问题。
层次分析法结合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优点,能将复杂问题分解不同要素,再按性质分为不同层次,对各要素的定性关系进行两两比较,使之定量化,避免了单纯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缺陷,当然,层次分析法决策的正确程度判断矩阵的构造和准则的选择和评分;但是,层次分析法适用的领域也还不十分广泛,而且这种方法又是一种高度公式化的方法,而科研成果又带有很多的抽象性和理论性,不是仅用数学公式就能计算出结果的。因而,科研成果中还有许多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任何一种指标体系都不能十分全面地反映出科研成果的因素,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还应考虑其它非理性因素的影响,尽可能使决策做到既科学又合理。此外,尽管这种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摒弃了人的主观性,但无论是判断矩阵的建立,还是各准则的选择和评分,都是人通过分析,主观确定,从最终的决策结果来看,结果是否正确,取决于判断矩阵的构造和准则的选择与评分,这些都是层次分析法有待完善和补充的,也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彭本红,孙绍荣,吴晓伟.面向知识创新的科研成果评价研究[J].软科学,2004,(4):33-37.
[2]陈党生.关于高校科研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2):389-340.
[3]付静,杨小平.道德激励在高校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02):190-192.
[4]马健.科研组织的委托—分析:现状及其问题[J].科学管理研究,2005,(06):49-52.
0 引言
据初步统计分析,目前我国水利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0%~30%,仍然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不仅低于国内其他行业水平,也远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成果转化周期长,一般技术从成果鉴定到应用于水利建设管理实际需要1~2年,一些基础性、共性、大型集成关键技术的推广转化需要3~5年;多年形成的创新成果大量处于“科研成果”阶段,没有得到推广转化,没有应用到水利生产实际之中,大约有70%左右的科技成果还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经济浪费、资源浪费和人才浪费。因此,开展水利科技R&D投入产出分析评估工作,构建适应我国水利科技资源投入产出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于准确地掌握水利科技创新发展状况,全面衡量水利科技的产出绩效,科学做出水利科技创新决策,促进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依据全国水利系统的调研资料,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旨在通过对水利科技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情况的分析,来评价当前我国水利科技投资的效果。
1 投入产出的界定
在水利科技投入方面,包括资金投入、人才投入、物质投入、信息投入。在给定技术和人才的情况下,资金在科技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资金投入主要以资本存量来计算。R&D人员是科技活动中的重要力量,其数量和素质是衡量一个国家在水利科技投入和水利科技实力的重要指标。在物质投入方面,国家重点试验室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发挥着为科技活动提供研究、开发、试验等支撑服务的重要作用,固定资产新增总额、年末固定资产总值用于衡量科技设备投入的总体水平,是体现水利科技竞争力的物质基础。在信息投入方面,电脑目前已成为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甚至必不可少的信息交流工具,因此电脑拥有量、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可用于衡量水利科技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物质投入和信息投入在广义的市场范围内可以用货币价值来体现。
科技产出主要从科研项目的直接科技产出、经济效益产出和社会效益产出三个方面来考虑。直接科技产出主要涉及到科技成果的概念,成果表现形式是论文、著作或专利。为了体现水利科技研究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深度与广度,也可以从获奖成果数、成果水平进一步界定;同时,科技的发展最终依靠人才,因此通过科研项目培养高层次人才,为水利科技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也是科研项目直接产出的一个重要方面。水利科技项目的经济效益产出是指水利R&D项目直接成果应用于生产活动领域,通过生产转化表现为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直接地或间接地带动国民经济的总体增长,反映了水利科技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产生的贡献。社会效益产出指R&D项目成果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应用,取得增加知识积累、提高决策水平、促进科技进步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效益。水利科技项目的三大效益产出如图1所示。
2 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思想
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淡化既有存量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充分考虑到促使项目绝对产出量变化的条件,力求透过投入差异看产出结果的不同,将评价着眼于投入一产出的效益之上,综合反映水利科技项目产出/投入情况。水利科技项目投入产出绩效评价的特点有:第一,是在投入绝对量和产出绝对量间进行效益值的转化,淡化绝对存量的评价,重视被评对象取得产出绝对量时所获得的发展条件差异性,因而具有相对公平性。第二,是对一定时间段内的投入与产出进行评价,而不仅是某个时间点上的分析评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一个相对时期内研究机构科研效益的变化情况,重视过程性。第三,是基于投入一产出理论的评价,既依据科研机构的绝对“成绩”和“效果”,更关注科研机构的相对“效益”或“效率”。
在项目投入产出绩效评价中,反映科技活动投入的指标主要是资金投入和人力投入,反映产出的指标有、出版著作、授予专利、成果水平以及成果取得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产出效率的计算主要是用产出/投入,如:用科研活动的产出与科研人力投入作比较来反映科研劳动生产率。科研劳动生产率数值越大,说明人才优势较好;反之,则说明人才优势较差。用科研活动的成果与科研成本比较,反映科研活动的投资效果系数。科研投资效果系数值大,说明投资效果好;反之,则说明投资效果差。通过此类相对值的比较,从而达到衡量项目的产出效益水平。
3 水利科技投入产出比的计算与分析
通过对全国水利系统的科技调研资料的分析整理,选取部分典型的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数据,经计算得到水利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比,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在直接科技产出方面,如果按科研经费均摊,每投入亿元水利科研经费,即产生18篇国际论文,213篇国内论文,15部科技著作,22项专利产品;如果量化成货币化价值,即万元科研经费产生0.0868万元的直接科技价值,2.9251万元直接经济效益;如果按投入的全时人员当量均摊并量化成货币化价值,则每人每年产生0.7925万元的直接科技产出价值,26.7064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若将水利直接科技产出、直接经济效益之和记为科技总产出,则水利科技经费总投入产出比为1:4.45,水利科技人员总投入产出比为1:31.93,即每万元经费投入产生4.45万元的产出效益,每1名科技人员投入1年时间用于科研,产生31.93万元的产出效益。因此,水利科技直接科技产出相对偏低,而直接经济效益较为可观。
根据表1的每万元经费直接科技产出价值和每人每年直接科技产出价值的产出/投入数据,绘制水利科技项目直接科技产出效率折线图,见图2。
从图2可知,上述13个典型水利科技项目中,在经费投入方面,每投入1万元科研经费,直接产出价值均低于1万元。产出价值最高为吹填及软基加固技术,达到8266元;产出价值最低的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的多维临界调控模式项目,仅为159元。同时在人力投入方面,这两个项目也是代表了每1名科研人员投入1年时间的直接产出价值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分别为82656元和457元。从图中曲线走势来看,每万元经费直接科技产出价值的折线较
每人每年直接科技产出价值的折线表现平稳,从中我们可知,项目经费的投资效果表现较稳定,而从事各项目研究的人才优势差别较大,或者说地区间科技人才素质差异较大。
4 结论与建议
通过本文数据的详细考察和分析,可以得出水利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间的基本关系:总的来说,投入与产出基本上是呈正比关系,即投入越大,产出就越多,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也就越明显、越突出。从具体水利科技项目的投入产出情况来看,直接经济效益可观,但直接科技产出效率相对不高,主要体现在数量偏少,被国际期刊录用的更少,层次不高;著作及专利情况也明显偏低。同时,项目经费的投资效果表现较稳定,而从事各项目研究的人才优势差别较大。因此,在今后的水利科技发展中,提出如下建议。
2.专业定位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中需要大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就业是民生之本。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就业问题,让劳动者掌握专门技能,实现充分就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目标就是培养大量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扩大和促进就业,而不是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写作毕业论文,不是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需要,不符合专业定位要求。
3.课程定位要求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都是把毕业论文作为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来开设。在办学定位正确的大方向下,专业定位要围绕办学定位开展,课程定位要紧紧围绕专业定位进行。办学定位、专业定位与课程定位不能独立分离,而是紧密关联着的。作为一门核心专业课程的毕业论文,自然而然不能脱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个目标。高职院校学生写作学术性毕业论文与这个专业培养目标毫无关系,毫无作用,毫无意义。
4.论文现状要求如前所述,现实中的高职院校毕业论文惨不忍读。一般情况下,高职院校学生难以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与其白白浪费了那么宝贵的学时和学分,不如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的优点,放手让他们去搞技术及技能设计,搞改革和创新,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为毕业后更好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改革具体措施
1.取消毕业论文,开设综合设计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而不是一个层次,没有最低级和最高级。职业教育有着自己的规律和特点。职业院校不能盲目模仿普通本科院校做法去写作不是自己强项也脱离培养目标的毕业论文。鉴于高职院校学生文化基础差,不爱学习,思维活跃,鉴于高职院校毕业论文写作跟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相差甚远,要弱化淡化毕业论文写作要求,淡化学术性,增强实用性和发明创造性。要在正确的办学方向和专业培养目标指导下,制定操作性强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灵魂和统帅。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大胆取消毕业论文,取而代之开设综合设计,努力实现有限课时和学分的功效最大化。
2.改革进度安排在专业课程进度表里,合理安排综合设计所在的学期,配以合适的学时学分。以往毕业论文大都是安排在第五个学期末和整个第六个学期进行。改革后,可将综合设计贯穿于三年学制的整个过程,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到学生毕业离校,三年共六个学期都可以设计。一般是安排在第五学期末和第六学期,学生有权决定具体在哪个学期做综合设计。如果学生有思想,有火花,有灵感,可以随时提出要求做综合设计。为此要调整课程进度安排和年级安排,对于提前做综合设计的学生,可允许其边上课边设计。还可以让其停课设计,允许在其完成综合设计后,再继续上课。可继续学习原年级课程,也可参加下一个年级课程学习。在下一年进度参加考试,只要修满要求的学分就行。学校要及早发现和培养这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和火花。综合设计时间长短,也不应作出具体规定,但一定要在毕业前完成。
3.改革内容在综合设计选题和内容上,要冲破条条框框限制,无限度放大选题范围和内容,给予学生自和想象空间。不分学科,不分体系,不分领域,都可以选择。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课程、专业、特长、兴趣,在导师指导下在与专业相关领域内选择综合设计题目。可以跨院系和跨专业甚至跨行业选择设计内容。还可以由校企合作企业或行业协会或政府部门根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提供设计领域和范围。学生是毕业综合设计的中心和主体,一切皆由学生根据学生自己特长、兴趣和爱好来做出选择和决定。
4.改革导师选择在指导教师选择方面,可在校内校外选择,实现师生双向选择,形成竞争机制。学生可以在全校范围内选择指导老师,实现不分院校,不分专业,不分学历,不分职称,不分老少,不分性别,只强调导师的专长和实绩。指导老师也可以自己选择学生,充分尊重指导教师和设计学生,努力实现师生最佳搭配组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需要,由学生在学校、企业、行业、政府部门,直至在其他院校等范围内广泛选择自己设计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酬劳由学校按照规定支付。形成鼓励和竞争机制,最大极限发挥指导教师的潜质,提高学生综合设计水平,避免指导教师不负责任敷衍了事。
1、项目概况
项目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四季分明,雨水较多,光照充足,小气候差距显着,具有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气温年平均为16.3℃,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毫米,降水日年均约158.3天,相对湿度约82%,日照年均约1887.6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45%,四周群山环抱,地势由南向北渐次倾斜,地貌为低山丘陵、河谷盆地和河网平原组成,地理位置优越,公路交通便利,项目区水资源丰富,水源以引运河水为主。适宜农业生产。土地均适宜稻、多种经济作物生长,水面适宜养殖鱼、虾、蟹。温度年季变化的影响较大,易出现旱涝、台风、冰雹、寒流等灾害性天气。项目区有23个行政村,总人口有4万余人,项目区经济基础较为雄厚,近年来经济发展更为迅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2、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346.75hm2,其中耕地703.56hm2~,园地178.98hm2,林地8.56hm2,其它农用地257.09hm2,城镇及工矿用地116.78hm2,水利设施用地0.38hm2,未利用土地7.56hm2~,其他土地73.84hm2~。其中参与本次整理的地类为耕地、园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地,项目区的新增耕地有以下几个来源:通过对原有耕地进行整理,可以增加耕地52.68hm2;通过对农村道路整理,可增加耕地8.98hm2;通过对坑塘水面整理,可增加耕地8.04hm2;通过对农田水利用地整理,可增加耕地21.89hm2;通过对零星田坎进行整理,可增加耕地6.06hm2;通过对零星荒草地整理,可增加耕地1.15hm2;净增耕地率为5.39%。具体来说,土地整理效果表现在:通过农田水利工程的配套,扩大了项目区灌溉面积,土壤质量有所提高,耕层厚度有所增加,能够较好地适应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显着提高了耕地产出率;通过土地平整,沟塘和荒地整理,农田水利配套和水土流失治理,道路林网建设,既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积,还可显着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加大资金投入,积极维护基本农田的沟、路、渠等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基本农田的抗御洪涝和干旱灾害的能力。注重增施有机肥,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形成完善田间道路、林网、沟渠配套的基础设施,真正形成“田成方、路成框、木成行、管相连”的农田生态系统,有效地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态环境,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论文服务网,本站刊载大量环境管理论文范文格式,经济管理职称论文。供广大论文答辩需要者、经济管理评职称需要者参考。
3、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土地整理,项目区可新增耕地90.76hm2,按照整理后新增耕地数量,计算新增耕地效益。该效益的计算考虑当地发展高效农业种植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整理后,增加早地面积38.12hm2,增加水田面积51.64hm2。耕地农作物产量可增加1 500、1 500、750kv/hm2,可净增效益1672354元/hm2。项目区基础设施年运行费用。按工程施工费的5%考虑,项目区基础设施年运行费用为90.75万元/年。项目区年经济效益。经计算,项目区年经济效益为335.3万元/年。土地整理项目经济评价。项目经济评价按动态分析法计算项目的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项目总投资为2563.78万元,年经济效益为356.40万元,经济分析期取30年,按12%的社会折现率计算经济净现值、经济效益费用比。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9-0063-0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科技期刊不断发展壮大,如何正确评价科技期刊以及打造科技期刊品牌,已成为每一位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思考的课题。在我国新闻出版体制全面改革的背景下,谋求市场化发展和品牌打造是科技期刊的必然选择。一套完善的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应有利于和服务于期刊的品牌建设。
一、科技期刊应重视相关的评价系统
科技期刊的评价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科技工作者、的刊物,还影响一个国家整体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系统的发展起步较晚,发展至目前,国内形成的较为权威的评价体系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学位及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等。
国内科技期刊评价体系都未尽完善,现略论一二:
1.学科划分对核心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期刊评价中的学科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1]。各评价体系学科划分是否合理还值得进一步探讨。
2.许多能为相关领域读者提供可靠服务、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期刊,因刊载文章处于应用技术类行业末端,论文无法被频繁引用导致影响因子等指标较低,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而未能进入核心期刊的行列。现有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得到越来越多认可的同时,却直接伤害了这些专业技术期刊的发展。科技期刊评价体系要建立在对社会有贡献上面,因此,需要完善的专家评议制度,使科技期刊评价体系不伤害到细分行业专业期刊的发展。
3.科技期刊评价系统应引导科技期刊重视经济效益。不注重经济效益的科技期刊是没有生命力的,而目前各评价体系基本没有涉及评价科技期刊的经济指标。
另外,江苏、山东等省市的新闻出版局对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期刊都进行过质量评估和分级,分出一级、二级、三级(或优秀级、良好级、合格级)。因其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科技期刊有引导、指正的意义而得到了区域范围的认可。
科学的科技期刊评价系统根本在于:评价指标要全面、合理,指标评价要真实、准确,评价系统要能指导、促进科技期刊和科技工作的健康发展。科技期刊评价系统要适用于区域内不同类别的期刊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评估,也要发挥对期刊的指导作用,使评刊工作服务于期刊的品牌建设。
二、科技期刊品牌打造的必要性
期刊的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期刊向读者展示其特征和定位的标签,体现了作者和读者对期刊的认可程度。期刊品牌是长期形成的,较为稳定的风格、文化含量、标识、颜色等,是期刊内在的丰厚底蕴和外在的完美风采结合而成的产物[2]。科技期刊的品牌建设包括品牌定位、品牌规划、品牌扩张等,科技期刊通过打造品牌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丰收。
1.科技期刊的品牌体现了期刊的个性与特征。对于科技期刊来说,品牌代表着科技期刊质量、信誉、实力和权威。品牌打造得好,科技期刊就会有读者、有稿源、有广告支持等,就能生存和发展。
2.科技期刊可通过品牌扩张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期刊利用自己已建立的品牌,多角度、多方位地开展经营活动,扩大影响,从而可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3]。
3.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技术在科技期刊发行和经营中应用越来越多,加上我国新闻出版行业正面临改制转企,出版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品牌建设势在必行。科技期刊经营管理者只有及时调整心态、转变观念,摒弃事业单位可以“吃皇粮”的观念,提高主动服务意识,增强期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得到广泛范围的认可。
三、科技期刊品牌打造面临的问题
1.科技期刊无品牌意识。长期以来的事业单位体制,使得科技期刊无生存危机感,非市场化导向使其缺乏竞争意识。科技期刊社普遍缺乏品牌意识,甚至部分期刊社丝毫无科技期刊品牌建设的概念。一些曾经在本学科领域具有很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期刊社,也因不注重品牌建设而逐渐衰落。
2.科技期刊品牌维护不力。部分科技期刊内容交叉重复、名称雷同、品牌标识混乱、恶性竞争严重,给读者和作者造成期刊品牌形象和品牌印记混乱的现象。另外,无CN刊号的“山寨”科技期刊克隆品牌科技期刊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对品牌科技期刊造成严重伤害。
3.高水平论文外流。多年来,高水平科技论文大量流向国外期刊已是不争的事实[4]。高水平研究论文的流失和科技期刊评价系统的现状不无关系。论文的流失使我国科技期刊不能完全反映我国科技和学术发展的真实水平,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水平和品牌培育[5]。
四、科技期刊品牌打造的关键
(一)内容是科技期刊品牌打造的基础
科技期刊打造品牌,内容的质量永远是关键,要成为品牌科技期刊,至少要满足:载文质量好,科技含量高,可读性强;信息量大,报道周期短。
绩效分析指标的量化体系出台的本身就是为了择优与竞争,使专业技术人员从竞争中促进自身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同时也打破以前那种考不考核一个样的旧方法,把绩效分析指标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从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剔除出去,促使了专业人员队伍的优胜劣汰,使得医院整体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1.2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原则
以往对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中过分注重日常业务数量,比如门诊量、手术数量等直接可见的数据,但是缺乏对其数量背后质量的分析与追踪,而绩效分析指标的量化本身就是要把重数量转为数量与质量结合并重,这不仅仅可以能够使专业技术人员重视质量,提高诊疗水平,同时也会使患者可以享受医疗质量提高带来的服务红利。
1.3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
在医院以往对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中侧重于其创造的经济效益,这种侧重点也直接使得专业技术人员在日常业务活动过分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也间接地加重了医患矛盾。为此在新的绩效分析指标的量化体系中要加入社会效益,把患者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价及满意度作为一个考核重点来加以使用。
2量化体系的指标设置
2.1医疗业务工作指标
这个指标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衡量专业技术人员在考核期间的工作完成情况。这个指标设置内容应包含:门急诊工作量、手术(介入)量、会诊例数、所管病人出院人数、危重病人抢救例数、疑难病诊治例数、医技人员病人报告数量等,这些具体数据的设置同时也应该根据不同科室不同情况加以区分设置,以满足不同科室之间的协调。
2.2护理业务工作指标
这个指标设置主要是为了把护理人员单独列为一种考核指标,便于提升医院整体的护理水平,提高患者的就医满意度。这个指标设置的内容具体应该包括:护理工作总日数、护理病人总人次、护理技能掌握熟练程度、岗位胜任能力、技术操作能力、病情观察能力等。
2.3业务质量指标
这个指标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满足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的目标而设置的。这个指标设置内容具体应包括:业务差错例数、医疗护理事故例数、业务投诉人数、医疗赔偿金额等。业务质量指标应在医药护技不同科室设置不同的权重,根据科室情况加以区别对待。
2.4继续教育及科研能力指标
这个指标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自身能力,不同提升医院整体学术水平而设置的。这个指标设置内容具体应包括:带研究生数量、实践带教例数、继续教育学分完成情况、病历讨论次数、篇数(其中SCI论文数、中华类论文数、其他核心期刊论文数、专业期刊论文数)、新申请局级及以上课题数、在研局级及以上课题数、带教人数及指导实习人数、专利数、科技成果转化开况等。
2.5医德医风指标
这个指标的设置也是为了促使专业技术人员从业务数量向业务质量的转变。这个指标中应包含:患者就诊(护理)满意度、患者后期恢复情况、有无违纪、有无接收贿赂、有无收授红包、被投诉例数等。这个指标项中核心指标应为患者就诊(护理)满意度项,而该项指标应是一个从入诊到出院全程的追踪与调查,这应该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
2.6出勤情况指标这个指标的设置为了使得专业技术人
员能够促使自身提高出勤意识,便于全院人员的出勤管理。这一指标考核要根据医院考勤和科室考勤两部分结合形成最终出勤情况总结。
3量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1量化体系进行评价
专业技术人员的前提就是要有充分客观全面的数据信息,而这就使得人事等部门对专业技术人员的掌握程度方面要求更为严格,缺少对专业技术人员某一项数据,就会导致对其评价的失准与不公,所以如何建立一套准确全面的信息记录系统是首先要去考虑的。在这一情况下,人事部门协调科教部门、医政部门、护理部门、信息中心、门诊办公室等全面形成完整的人员信息系统。时时导入考核指标的基础数据,科学客观的评价专业技术人员的现实表现。
3.2不同临床科室间的区别导致不能形成固定的权重及表式。
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分布在不同的临床科室中,而每一个临床科室又与其他临床科室有一定的区别和差异,这种区别和差异导致了绩效分析量化指标的不固定性,使得不能形成统一的量化指标表式,不便于统一汇总与分析。因此为了解决这种差异性导致的问题,我们就应该广泛征求意见,结合其他医院的经验,形成不同临床科室不同的权重及表式,解决这种存在的问题。
图分类号:F7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0)01-0144-04
根据各类建设项目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等情况,将其大体划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三大类。对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公益性的准公共产品投资项目,我们称为准竞争性投资项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民营企业的不断增加,政府加大了西部地区准竞争性投资项目的投资力度。因此,对准竞争性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 、 投资项目评价方法简介
投资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投资效益,它既可以体现在财务效益上,也可以体现在国民经济效益(以下简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通常情况下,在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时,一般从企业或项目的财务效益(以下简称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方面评价。财务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通过,该项目完全可行;若财务效益没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则该项目也可行;但若财务效益通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没通过,则该项目不可行,应拒绝投资。然而投资项目类型不同,体现的效益也就不同,对其采用的主要评价方法也应有所不同,选择依据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准竞争性投资项目的投资效益主要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物流园区,可划分为准竞争性项目。它的建设发展不仅可推动物流产业的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尤其是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带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由于物流园区投资数额大、回收期长、经济效益低下等特点,在发展初期主要是降低社会物流成本、改善城市环境、增加就业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建立节约型经济,营造和谐社会等方面社会经济效益的体现,所以应以社会经济效益评价为主。
二、财务评价的缺憾及评价方法选择
(一)园区物流需求量及收入预测
本文以甘肃统计年鉴1978―2003年公路、铁路货运量为基础数据,经过整理分析,选用二次指数平滑法、一元线性回归法预测了2003―2004年甘肃省物流需求量 ;通过实地调研,获取了天水市场铅锌矿粉流量、主要流向等相关资料,运用专家意见法确定了天水
物流量占甘肃省物流量权数以及园区建立可吸引的货运量比重,预测出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在未来5年物流量预计可达到350万吨;依据天水铁路货运站、公路货运站等相关部门提供的各种物流服务的市场价格资料,预计园区建立后,可带来主营物流收入和其他物流收入(主要通过金融、保险等配套服务获得)13 893.263万元。
(二)项目投资及财务预测
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投资项目全部投资3500万元,其中,政府除在税收、贷款和土地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之外,直接投入资金1 500万,作为前期配套设施等的建设。预计经营期为20年,建设期1年,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 150万元,流动资金投资350万元。
本文按照预测出的园区物流收入,对该投资项目进行了财务净现值(FNPV)、财务内涵报酬率(FIRR)和投资回收期等主要指标的初步预测。
该项目税后的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8.18%,低于行业10%的基准收益率;所得税后的财务净现值FNPV=-388.18万元
(三)财务评价的缺憾
财务评价仅是从企业和投资人角度出发考虑项目的成本与收益问题,来评价项目在财务方面是否可行。然而,项目的财务赢利性不一定能够全面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所作的贡献,至少没有正确反映国家对项目实施的征税及项目的外部效果等。所以项目财务评价的结论不能作为项目可行性评估的最终结论使用,还应从国家或地区和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角度,分析和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和社会所作的贡献和效益,来综合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作为准竞争性项目,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担负着引导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仅用财务评价方法显然有失偏颇,所以,应寻求其他视角对投资项目进行更全面的评价。
(四)运用实物期权基本思想分析确定评价方法
由于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投资项目已列入《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草案),是政府必须投资项目。由此可见,政府规划的该项目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需要其承担部分社会职能,而并非单纯追求盈利。它的建设发展,可实现城市物流规划建设目标。另外,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也为天水政府投资建立物流园区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和环境。运用实物期权基本理论分析,投资项目价值不仅取决于项目所带来的现金流量,还在于对未来成长机会的选择。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的财务效益虽然不是很理想,但政府仍然将其列入发展规划准备投资建设,原因在于政府把对物流园区的投资机会确认为“增长期权”(growth options),该项目的投资价值主要由未来的增长期权决定,而不是由所产生的现金流决定。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当地丰富的铅锌矿资源和市场对铅锌产成品需求的不断增长,可以为园区将来的发展带来增长机会,这种增长机会对政府来说,可以看成是未来收入的买入期权,可以增加园区项目的投资价值,最终实现政府的投资目的。
所以,本文从社会经济效益视角对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是适宜的。
三、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投资项目经济效益评价
(一)评价内容
(二)评价方法
(1)可产生的经济收入
前述物流园区可产生物流收入是财务收入,因此进行经济效益评价时,首先应将财务价格按照影子价格调整为经济价格来测算可产生的经济收入。本文为了简化起见,假定园区物流收入的影子价格即为市场价格,即在对园区财务收入测算时各种服务价格的确定,对该项目效益的衡量是可靠的,其市场价格均能真实的反映出物流园区给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所以在此对园区建立可能产生的财务收入不再作调整,其财务收入即为经济收入。
(2)可节约的社会物流成本
物流成本在城市GDP中的比重降低,是一个城市综合实力、社会经济效益与宏观调控力的体现。根据我国历年来物流成本占GDP比重,运用Holter-Winter非季节模型从地区中观角度对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建立可节约的社会物流成本进行了预测分析;Holter-Winter非季节模型已经存在的样本期间的预测模型为:
y^t+k=at+bt*k(k=1)(1)
需要预测年份的预测模型为:
y^T+K=aT+bT*k(k=1,2,3…6)(2)
其中T是样本末期;at,bt为参数,是根据平滑系数α和β(α0, β1)计算得到,它们的计算公式为:
at=ayt+(1-a)(at-1)(at-1-bt-1)(3)
bt=β(at-at-1)+(1-β)bt-1(4)
其中,at是截距,bt是斜率
因此,运用Eviews软件,系统根据1991―2003年我国物流成本比例的具体变化规律自动生成参数α和β。
在表1中,参数α和β分别为0.81和0.12,说明平滑效果比较好,同时由表1的运行结果可知:
at=21.4166,bT=-0.2833,
因此,根据(1)预测1991―2003年物流成本的模型为:
y^T+K=aT+bT*k=21.4166-0.2833k(k=1)(5)
然后根据计算公式:
y^T+K=aT+bT*k=21.4166-0.2833k(k=1,2,3…6)(6)
节约的社会物流成本=天水市GDP×(目前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预期社会物流成本占GDP比重)×天水园区物流量/天水物流量(7)
计算园区建立可节约的社会物流成本。
(3)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依据天水市北道区2000―2010年社会经济发展纲要中所列GDP增长率、第三产业增长率以及交通仓储业增长率预测2004―2008年的GDP、第三产业产值和交通仓储业产值,然后以测算的物流园区经济收入占GDP、第三产业产值和交通仓储业产值的比重来预测物流园区对北道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4)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分析
依据《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草案)中制定的优惠税率和预测出的各年财务收入计算出园区可能上缴的税收;然后,按照天水市北道区2000―2010社会经济发展纲要中财政收入的增长率预测出2004―2008年的地方财政收入;最后计算税收收入对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程度。
(5)项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计算
与财务评价不同的是,在确定项目费用时,首先要考虑转移支付的税金、工资和利息;其次是影子价格的确定。本文资金的影子价格以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建设部确定的12%社会折现率为标准,同时根据我国劳动力状况、结构以及就业水平,将一般建设项目的影子工资换算系数确定为1,为简化起见,假定其他投入产出物的财务价格均能正确反映其市场价格,即其财务价格即为其影子价格来运用经济净现值(ENPV)、经济内涵报酬率(EIRR)两个指标来进行经济效益评价。
(三)评价
依据《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草案)、天水年鉴和天水市北2000―2010社会经济发展纲要,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建成后,预计未来5年,通过园区仓储、运输、装卸等基本经济活动的开展,以及保险、金融等增值服务功能的发挥,可累计产生1.39亿元的经济收入,其对GDP的平均贡献为1%左右;对第三产业的平均贡献为1.53%;累计可上缴税金1 528.259万元,对地方财政收入的平均贡献程度为3.84%。事实上,园区的建立对社会最直接的贡献表现在交通仓储业,其对交通仓储业的平均贡献程度为9.61%,原因在于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定位为专业性枢纽型园区,其建立后在发展初期,主要是仓储、运输、装卸等基本功能的发挥,而且由于政府的优惠政策和区位优势,可将天水市场铅锌矿粉运量的90%吸引进来。
根据Holter-Winter非季节模型预计到2008年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将由2003年的21.4%降至20%,因此,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的投资建立,通过资源整合和物流运作效率的提高,从地区中观角度分析预测,预计到2008年累计可节约社会物流成本14.27亿元。
在财务效益评价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影子价格确定的标准,调整计算出园区项目的经济净现值ENPV=4 202.96万元,经济内涵报酬率EIRR=30.88%>社会折现率12%,ENPV=4 202.96>0,表明该项目除了能够得到符合社会折现率12%的盈余以外,还可以得到4 202.96万元的超额盈余,因此,该项目在经济效益上是完全可行的。
四、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投资项目社会效益评价
本文从园区建立对区域就业、社会分配效果的影响等几方面定量和定性分析园区建立可实现的社会效益。
(一)对区域就业的影响分析
物流园区建立对区域人口就业影响是社会效益的重要表现之一。这是因为一个行业对地区经济的一个突出贡献就是能够提供新的就业岗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区就业压力,通常用物流园区创造的劳动就业率和单位投资就业机会两个指标来衡量;另外,物流园区从业人员的报酬水平,它直接表现了物流园区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的质量,因此它也是评价物流园区对区域就业影响的另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指标。
2003年,天水市北道区总人口为57.83万,其中农业人口45.11万,占北道区总人口的78%以上,城市应就业1.7万人,2003年实际就业总人数为1.2万人。根据专家的估算,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建成后可直提供就业岗位350人,同时金融、保险、交易、餐饮娱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可间接创造就业岗位1 000-1 500人。直接就业人数与间接就业人数之比为1∶4左右。
根据上述指标计算出物流园区的就业效果: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建立创造的劳动就业率为10.9%,即在当地每一百有劳动能力应就业的人数中,物流园区可提供约11人的就业岗位,占北道区实际就业总人数(2003年)的15.4%,单位投资的就业机会约为0.5人/万元;同时,物流园区从业人员的平均报酬水平为与北道区从业人员年平均报酬水平9 600元相比,高出4%左右。以上结果说明园区的经济活动对北道区的就业具有一定影响。
(二)对区域环境的影响分析
近几年, 天水的传统支柱产业大多已走向衰败,造成了相当一部分职工失业。围绕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建成后,可以解决政府一直以来比较棘手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关联行业的无序状态,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当地经济的又一增长点。
另外,园区选址在天水市北道区,交通压力相对较小,它的建立,可从一定程度上缓解天水市区的交通压力,减轻了市区的大气污染和对城市居民的影响,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五、结论
本文通过对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投资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预测评价,得到以下结论: 中国西北有色金属原料物流园区投资建设后,其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它的投资建立是必要的,不仅可以整合当地资源,实现城市物流成本降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提高就业、改善区域环境,最终实现物流园区作为“增长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戚安邦. 项目论证与评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84―188.
[2]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97―99.
[3]戚安邦. 项目论证与评估[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99―201.
[4]甘肃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兰州大学经济学院课题组.甘肃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草案) [R].2004:41―45.
[5]张婕.关于港口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6]沈素子.嘉兴市铁水中转港物流园区发展研究[D].上海海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
[7]Myers,S.C. and S.Majd.Abandoment value and project life. Advances in Futures and Options Research[J].1990,4:1―21.
一、建筑企业施工与安全效益
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水平,经济问题是产生安全问题的重要根源之一,由此产生的安全经济学就是研究安全的经济(投入、收益、效益)形式和条件,企业通过对安全活动的合理组织和控制,实现最合理的安全投入,达到人、技术、环境的最佳安全效益。
安全的目的首先是减少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与病残,减少财产损失及环境危害。所以,人们不仅关心哪一方案或措施能获得最大安全,而且关心哪一方案或措施的实现最省时、投入少,以求综合的最佳效益,实现系统的最佳安全性。
对安全与经济进行合理调控,宏观上要避免只顾局部不顾整体,只顾当前不顾长远效益的现象;微观上既考虑到先进性也考虑到适用性,既考虑到企业自身的、内部的和直接的效益,也考虑到社会的、外部的和间接的效益,使社会总体的安全得到合理的规划和发展,调动社会各方面安全的积极性,使其达到最佳安全状态。
安全效益是指安全条件的实现,对社会(国家)、对集体(企业)、对个人所产生的效果和利益。安全的直接效果是人的生命安全与身体健康的保障和财产损失的减少,这是安全的减轻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功能。安全的另一重要效果是维护和保障系统功能(生产功能、坏境功能等)得以充分发捍,这是安全的“价值增值能力”。对安全效益的评价,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的方面,也要重视非经济效益的方面,在讲求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
建筑企业安全效益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利用其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对企业工程项目进行投入后,降低安全事故,减少事故损失,而产生的一种效益,这种效益既有经济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
安全措施的作用和效果往往是长效的,不仅在措施的功能寿命期内有效,在措施失去“功能”之后其效果还会持续或间接发挥作用。如安全教育措施的功效,不是当时当事的作用,如受安全教育者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意识,将会使教育者受益终身。从层次上,安全效益分为企业的安全效益和社会的安全效益。对企业生产与销售等经济活动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反映了安全的企业经济效益,即内部效益;安全活动对社会投入与产出的影响和作用,对国家、社会发展及企业或集体生产的稳定、家庭或个人的幸福所起的积极作用,体现其社会效益,即外部效益。
二、我国建筑企业施工安全效益实现及发展
安全的非经济效益指对人的安全与健康的保障,对社会安定、环境污染和危害控制的功能等。对于安全的非经济效益的实现,是通过安全技术的、管理的、教育的手段,把事故发生量、危害事件发生量减少,即能达到目的。社会长期以来对安全的要求一直是建立在这种思路和认识的基础之上。由于安全的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因此这种对安全的认识及其实现过程的请求和指导,是自然与合理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日益增长,一方面,事故或灾害所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的生命与健康的问题,由此带来更为严重的是经济损失对人类的影响,人类的科学技术在对人类自身的安全实现了一定保障的基础上,应考虑的是经济的发展和高效;另一方面,当今的文化和经济条件使人对安全的要求大为担高,安全的实现手段在当今的生产、生活方式下,其经济的消耗与过去相比,负担大大加重,国此,安全的成本向安全科学技术提出了挑战。基于这种背景,对安全的要求,只考虑其非经挤效益的实现过程就显得极为不够了。
建筑企业安全经济效益的实现在于“减损”和“增值”。为达到这个目的,首先保证事故或灾害得以有效地控制和减少,实现“安全高效”的目标;同时要进行安全过程的优化;实现“高效的安全”。前者是从安全的目的出发,表明了对安全的“结果”的要求;后者是从安全的过程出发,是对安全手段的要求。
建筑安全的活劳动消耗是指建筑安全活动中所消耗的安全专兼职人员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可用安技人员的“全员安全生产率”、“年均完成安全投入量”、“人均保护工人数”等指标来反映安全括劳动消耗的水平。显然,从降低安全活劳动消耗的要求出发,安全专职入员的配备量是越少越好。在进行安全活劳动消耗或投入的决策时,要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要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评价,使安全人员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和利用,在安全工作和任务得以较好地完咸的基础上,在安全生产的水平得到可靠保证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安全活劳动的消耗。
学习运用现代安全管理技术,做好安全工作,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现代安全科学管理是指用安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安全生产进行全面系统的科学管理。它是劳动保护工作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发展起来的,是劳动保护管理的一个质的飞跃。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其基本条件就是不发生或少发生事故,所以防止事故的发生,是企业生产活动的基础,而科学的安全管理是防止事故必不可少的手段。所以,施工企业要加大安全投人,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全员安全素质,建立现代企业安全效益计算、考评体系,以此对企业及其高层领导进行考核。把系统工程原理、控制与信息技术运用到安全管理上,对系统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实施过程监控,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安全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跟踪,使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达到事先控制和预防的目的。把现代安全管理与传统的安全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分析、评价、控制以及消除施工过程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有效地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为旎工企业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张超,刘俊.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评价操作实务.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2]冯斌.建筑工程安全效益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是指采用科学、规范的方法,依据评价技术体系,基于科研项目预期目标,对该项目实施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测量与评判。
(一)评价指标与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是衡量科研项目总体目标的具体标志,是综合质量和数量的侧度。指标的基本功能:一是反映科研项目态势;二是监测科研项目目标实现程度;三是预测和计划科研项目过程与结果;四是比较和评价科研项目绩效。指标有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描述性指标与评价性指标、主观指标和客观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等类型。通过将对评价项目的价值判断,转化为对其构成要素的价值判断(指标),这些指标全体叫项目目标的指标体系。它是项目综合评价对象系统的结构框架,是综合反映科研项目状态和发展趋势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效度和信度影响最大,是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关键所在。评价指标体系的末级指标含义明确,只要有恰当的衡量方法和相同的衡量标准,就能获得与被测对象的实际情况较为一致的结论,可信度高。
(二)指标体系设计要求与构建原则 关于指标体系的设计己有大量文献予以描述。科研项目评价与一般项目立项中的评价的差异在于:科研项目的目标明确,有确定的经济、技术要求,在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更注重对项目技术方案的合理性、与项目产出要求的契合性及经济节省性等方面的考察。关于科研绩效指标的设计原则,比较典型的是1986年英国副院长和大学校长协会提出的6条设计原则和凯夫(Cave)等人提出的7条设计准则,他们分别从不同侧面描述了设计原则。为此,根据其经验,构建指标体系应遵行以下原则:
(1)导向性原则。绩效评价的核心特征之一就是结果导向,即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应具有导向作用,有目的地引导科研人员紧紧围绕国家和社会发展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是科研管理目标的细化,准确反应国家、地方和部门的科技发展目标和需求,达到指标体系和科技目标的一致。
(2)系统性原则。各类指标设计要全面系统,各指标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整体上具有系统性。
(3)简明性原则。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简明性原则,突出以绩效为目的的核心指标,选取的指标能充分反映绩效评价的目的,避免重复或交叉设置。指标设置应简单明了,使评价过程便于操作。
(4)可比性与可测量性原则。为使评价的结果具有可比性,要根据评价项目的共同属性来选择评价指标,做到,可通过量化处理差异。同时评价指标的数据资料要易于采集,能利用现有的统计指标和数据,计算简单,对末级指标可以测量。
(5)过程性与结果性相结合原则。绩效评价包含过程与结果,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包含结果和过程,此两方面因素要相互补充,相互联系。
二、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构建思路
基于项目绩效的经济性、效益性和效果性这一理念,依据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绩效特征,即应用研究重在应用,目的是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应用基础研究产生的价值基本上体现在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其绩效综合表现为实施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两部分。
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的效益是指通过科研活动得到有益于科技发展的结果,表现为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和推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绩效包括项目目标、项目水平、财务管理、组织管理等方面。从科研实施过程的合规合理性来看,实施过程绩效包括投入是否以最好的过程方式来实现既定的科研目标。即经费投入与产出是否合理,是否具有经济性。而其实施过程绩效和项目成果绩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给定的最终目标和相同投入的情况下,前者绩效越高,产出的科研成果就越多,能够创造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也就越大。同时,科研活动的成果绩效是以能否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影响为前提的,如果科研活动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没有产出科研成果,即使科研活动产生很高的实施过程绩效也是对科研经费投入的浪费。
从科研活动实施来看,通过对所投经费和其他资源的使用和消耗,最终转化为科研成果,在这一实施过程中的绩效就表现为科研项目承担单位内部科研经济活动的效率。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的产出结果绩效则是科研项目完成之后表现出来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由此可见,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绩效,可用实施过程绩效和项目成果绩效来概括,它们综合反映了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在经济性、效益性和有效性三方面的绩效内涵,进而能够综合、全面地对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绩效进行评价。由此,形成了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思路框架(见图1)。
三、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思路框架及绩效特征,按照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和构建原则,构建一套适合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绩效评价指标构成与内容 借鉴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赠款项目绩效评价采用4个评价准则,即相关性、效率、效果和可持续性,将其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创新性、投入-效率、成果-效益和影响-效果指标四部分。
(1)创新性指标。科研项目的创新性至关重要,该项指标旨在评价项目技术成果的水平高低,主要从技术创新性、技术先进性及技术成熟性来评价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度、技术先进程度、技术成熟程度,在国内外的水平以及是否可以大规模应用于相关产业,以创造出新产品或新服务。
(2)投入-效率指标。该项指标从项目管理的角度出发,主要为了考查合同履行情况。考察其研究的进度是否合理,从而提高应用研究的时效性和效率。这类指标主要从项目管理的规范性、经费使用情况及项目完成情况三方面来评价。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其研究成果具有不确定性,失败率较高,规范、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方法是科技项目成功的重要保障。这类准则层主要考察项目管理是否规范,资金落实情况、经费使用是否合理、立项目标完成程度、目标完成的可能性、项目是否按时完成计划任务及技术指标并及时通过验收等方面的情况。该类指标是中期评价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
(3)成果-效益性指标。该项指标旨在评价应用研究项目成果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程度,根据优化配置资源原则,从社会角度整体评价项目实施的效益情况,即评价项目成果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等。从产出成果、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4)影响-效果指标。该项指标主要从社会现实需求性、社会影响力、经济影响力、应用前景等方面评价项目的目标。表现为项目开展后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力和效果。
(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的思路框架、项目特点、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结合政府管理部门评价工作需要,对评价项目整体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类一级指标,15项二级评价指标,具体包括3项创新性二级评价指标,3项投入-效率二级评价指标、6项成果-效益二级指标、3项影响-效果二级评价指标;项目整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
(三)评价指标的含义 部分指标的含义解释:
(1)论文与著作。论文和著作产出是科研项目绩效很重要的表现形式。按照发表在不同期刊的论文来打分,既要考虑论文的数量,还要考虑论文的质量。
(2)项目成果奖。项目成果奖是指政府相关部门对科研项目成果认可度。我国有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奖励。专家根据不同级别的成果奖项来打分,如总分为9分,国家级1项给9分,省部级1项给6分,厅局级4分,校级2分;如1个项目同时获得不同级别,以最高级为限,不同项目可以适当加分。
(3)专利申请与成果采用。专利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三类。应用研究项目成果,要通过转化和推广应用来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人才培养。按照培养的人数多少和培养的级别来评分。
(四)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本文是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的,具体思路如下:
首先对项目所涉及的因素分类,设立指标体系;其次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相关层次模型。第一层为目标层为A层;第二层准则层,分为创新性、投入-效率、成果-效益、影响-效果四个方面,为B层;第三层是第二层的子层也叫准则层,即分解的15大类指标;再次构成比较判断矩阵,通过对每层次的因素进行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各目标的权重,并通过一致性检验;最后计算综合权重,取得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本文中判断矩阵通过咨询专家建立,向相关领域的专家发出40份咨询评议表,收回16份,有效卷11份,矩阵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得出。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权重)计算的重要依据。具体的计算这里不再廒述。在对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的权重计算完毕之后,需要对各指标进行综合权重计算和修正,各指标综合权重计算及修正结果如表1所示。
(五)绩效评价得分的确定 指标评分方法为:二级指标由专家根据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情况直接打分,二级指标评分加权平均汇总得出一级指标得分。每个指标的满分分值设定为100分。每个一级指标计算评分权重,权重合计为1,在利用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一、二级指标的评分权重后,每个一级指标的评分汇总乘以相应的权重,然后加总得出综合评价得分。最后项目评价以100分为满分,得分大于等于90分的项目评价为“优”;在80分到90分之间的为“良”;70分到80分的为“中”;60-70分的为“合格”;60分以下者为“不合格”。具体计算如下:
二级指标得分=专家直接打分加权平均法计算分值
一级指标得分=Σ本级所含有的二级指标得分*权重
综合评价得分=创新性指标评价得分*创新性评价权重+投入-效率评价得分*投入-效率评价权重+成果-效益评价得分*成果-效益评价权重+影响-效果评价得分*影响-效果评价权重
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门针对应用研究型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而设置的,是在借鉴大量的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根据项目特点,经过专家咨询,反复修改而构建的。评价分数是专家根据评价指标的描述来打分,并将专家每项分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出一个比较客观的分值,再经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根据权重和分值计算综合得分。该指标体系可为科技、财政和教育等相关部门的项目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借鉴与指导。该体系的应用,可有效引导科研工作转向更关注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同时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可为今后类似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和使用提供科学的指导,推进我区科研经费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又可为财政、科技等相关部门制定政策制度和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效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长颖:《层次分析法与高校科研项目评估指标权重的确
定》,《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第1期。
[2]刘新宪、朱道立:《选择与判断――AHP(层次分析法)决策》,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年版。
[3]T.L Saaty.The Analytic Hie rarchy Process . [M].New York McGraw Hill,1980.
[4]刘瀛:《公益性行业科研项目绩效考评研究》,《中国软科学》2010年第6期。
[5]曾令果、徐辉:《科技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决策管理》200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