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8:2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科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科技科技论文

篇1

一.电饭煲节电小窍门

现在市面上的电饭煲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电饭煲,另外一种是电脑电饭煲。使用机械电饭煲时,电饭煲上盖一条毛巾,注意不要遮住出气孔,这样可以减少热量损失。当米汤沸腾后,将按键抬起利用电热盘的余热将米汤蒸干,再摁下按键,焖15分钟即可食用。电饭煲用完后,一定要拔下电源插头,不然电饭煲内温度下降到 70度以下时,会自动通电,这样既费电又会缩短使用寿命。尽量选择功率大的电饭煲,因为煮同量的米饭,700瓦的电饭煲比500瓦的电饭煲要省时间。电脑电饭煲一般功率较大,在800瓦左右,从而节能。

二.电视机节电小窍门

电视机节能可以通过如下几条途径:首先控制好对比度和亮度。一般彩色电视机最亮与最暗时的功耗能相差3O瓦至50瓦,建议室内开一盏低瓦数的日光灯,把电视对比度和亮度调到中间为最佳。其次控制音量,音量大,功耗高。另外,一个省电的办法是观看影碟时,最好在AV状态下。因为在AV状态下,信号是直接接入的,减少了电视高频头工作,耗电自然就减少了。其次是看完电视后,不能用遥控器关机,要关掉电视机上的电源。因为遥控关机后,电视机仍处在整机待用状态,还在用电。一般情况下,待机10小时,相当于消耗半度电。最后是给电视机加防尘罩。这样可防止电视机吸进灰尘,灰尘多了增加电耗。

三.电脑节电小窍门

篇2

2.科技文献:是以文字为主要表达手段的科技信息物质的载体。

3.科技写作的特点: 1)科学性和先进性。2)写作目的,是总结科学研究成果,促进科技事业的发展,因此具有功利性和及时性:科技写作必须及时、准确,方能收到应有效果。3)它的写作对象,是专业科技工作者,因此表现出对象的专门性和狭隘性。4)写作手段和工具,主要是自然语言的书面符号——文字外,还广泛采用图相、照片、表格、公式以及其他各种书面符号或手段。以期有效地展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5)由于科技写作是用文字等书面符号来记载科技信息和客观规律,故必需符合其逻辑性和语言的基本要求,条分缕析、文通字顺,使本专业的科技工作者感到平易可读。6)具有自身许多特殊性。

4.当今的科技写作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类型繁杂:科技写作除了传统的专著、论文、报告的写作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情报文献、会议文献、专利文献、政府出版物、技术标准、产品样本、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科技应用文等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写作。2)作者众多3)数量庞大4)更新加快

5)应用缩短6)体裁成熟。

5.科技写作主体的素质:素质,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素质是指先天的解剖生理方面的特点,表现在内外感官,神经系统和脑的特点方面,也称为生理素质。广义的素质是指个人天赋禀性经过后天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心理品质和在各项精神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人们通常说的素质,一般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政治素质、文化素质等。

6.写作素质通常是指作者在收集素材、运思谋篇和书面表达等写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对于科技写作主体来说, 要提高自身素质, 重要的是在心理素质、政治品格、学识修养、审美理想四个方面下功夫。

7.心理素质:人的心理素质,内容很丰富,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对科技写作活动有影响的主要是写作主体的气质、性格、兴趣和情绪

8.气质:是人类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上的动力特征,包括心理过程的快慢、强弱、显隐、灵敏迟钝等。心理学界将人的气质分成四类: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9.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独特的、带有本质属性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由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四个方面的特征构成:I. 态度特征。II. 意志特征。III. 情绪特征。IV. 理智特征。性格即是上述各种特征的综合体。性格是气质的外在表现,并且有发展或遏制某些气质特征的作用。

10.兴趣: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兴趣并非与生俱来,它是在一定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通常具有四种品质:I. 兴趣的倾向性。II.兴趣的广度。III. 兴趣的稳定性。IV.兴趣的有效性。

11.情绪:字面含义是指一种被激起的心理状态,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任何情绪都含有三个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唤起、表情行为。关于情绪分类、情绪理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正在发展之中。但是,情绪对人类所有活动的影响和作用却是被反复证实了的。

12.思维与科技写作的关系:1)思维活动贯穿始终2)思维活动的主导作用:从根本上来说,科研工作是一种认识活动,是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的工作。一方面,它必须遵重客观事实,对研究客体取承认的态度;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活动,它又总是和研究者持的认识论分不开的。在科学发展中, 由于科学家在认识上的差异,而造成对同一客体的研得出相反结论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3)写作是思维的手段、是思维的描述工具: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它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又始终与人脑的活动联系在一起。思维是一个心理过程,是一种认识活动。它是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思维是认识活动中的核心成分。

13.科技写作中的思维过程:1)选题——创造性思维的运用。2)收集与利用资料—或然判断到必然判断的过程。3)从提纲到执笔——严密的逻辑推理:从拟定提纲到执笔成文,这是写作的主体工作。4)修改与最后定稿——反馈的运用:科技写作是复杂而艰辛的工作,从初稿的完成到最后的定稿,必须经过反复多次的修,要对全文的观点,材料、结构、语言、表达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调查、补充、完善,不恰当的要删除,修正。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反馈”。

14.在科技写作中的思维特点主要体现两个方面,即思维活动的复杂性和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1)科技写作中思维活动的复杂性:人的思维活动一般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两种。抽象思维,就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抽象思维又被当作逻辑思维的同义语。形象思维则以直觉、形象、想象作为自己认识世界的基础。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科技写作是以揭示、证明事物的某一规律为目的,

这就决定了达到这一目的的思维活动是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

15.逻辑思维的主要方法:1)归纳与演绎: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它是从个别事实去异求同得出一般的结论。演绎,则是从一般到特殊,从概念、原理走向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与演绎是对立统一的。归纳是演绎的基础,它通过对个别事物的研究概括出一般原理,它的终点也就是演绎的起点。演绎则是归纳的前导,帮助解决归纳的目的与方向,为归纳提供理论依据,其两者是互为补充、相辅为用的。2)分析与综合:分析,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整体分解为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并个别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综合,则是在思维中将认识对象的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或属性联合起来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加以考察的一种研究方法。3)抽象与具体:抽象,指思维中对客观事物某方面的属性的认识。具体,则是事物矛盾内部各方面的对立统一在思维中的再现。

16.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1)学点形式逻辑:学习和掌握形式逻辑的原则和方法,是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经。2)学点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的逻辑科学。3)学点数理逻辑:数理逻辑又称符号逻辑、理论逻辑、数学逻辑。

17.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1)培养吸收和储存信息的能力。2)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3)培养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责任感、顽强的毅力、学习新的科学方法。

18.科技论文按其发挥的作用来看可分为两类:1)纯学术性论文:是指科技工作者向科技部门送交的或供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纯学术性论文反映了各学科领域内最新的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水平,反映了本学科发展的动向,它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和交流起着积极的作用。2)学位论文:是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交的论文。学位论文,尤其是博士学位论文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是这类论文更突出的作用还是为授予学位提供依据。

19.学位论文又依学位的高低分为三种: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

20.学士学位论文:是大学毕业生取得学士称号的一项重要考核。篇幅一般应为1万字左右。

21.硕士论文:是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其学术水平要高于学士论文,篇幅一般应为2~5万字左右。

22.博士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是博士研究生的毕业论文。篇幅一般应为5万字以上。论文应反映出该科技领域最前沿的独创性成果。因此博士论文被视为重要的科技文献。由于学位论文都要经过考核或答辩。因此无论是论述还是介绍实验方法、实验装置都要十分详尽。

23.科技写作的意义与作用:1)科技工作的组成部分2)科技研究的手段3)科技成果的标志:所谓发表,就是把科技成果公之于世。4)科技交流的工具5)推动科技事业的发展。

24.科技写作的学习方法与途径:1)应重视基本功的训练:所谓写作基本功,是指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乃至行款格式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字,词、句、篇的训练,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通过写日记、板报稿、广播稿、读书笔记、书信等方法逐步提高基础写作的能力。2)勤学苦练,多读、多写,多改。科技写作的实践包括读、写、改三个方面。

25.科研课题:是指科研所围绕进行并企图得到解答的某一具体问题。

26.论文题目:通常是科研课题完成之后,在课题基础上,以整个科研成果或其中的某一部分做为论文题目。

27.主题:既不等于科研课题,也不完全等同于论文题目。在课题研究中,主题是指课题研究的结论部分。在论文中,主题是指该论文所提出的论点。所以,主题又称为基本结论或中心论点。

28.选题的基本原则:1)要有科学性。2)要有应用性:所谓应用性,即所选的课题应能回答和解决现实生活或学术研究领域中的实际问题。能应用于生产实践。3)要有可行性。

29.选题的具体途径:1)站在前人的肩上,选取“前沿性”的课题。2)人类对自然及自身的认识并不是一次可以完结的,永远处在一个过程之中,它需要不断地深入与发展。在人们忽略的地方深入探索。3)前人对自然的认识有其不足之处,就是同代人也会由于站立的角度及其它因素不同而出现一些偏差与空白。选题时不要轻易放过别人忽略的地方,要能在这些地方寻到矛盾,发现问题,深入进去。被人们忽略的地方是大量存在的。4)从事科研时不应人为地设置不可逾越的禁区,在选题时要敢于从自己熟知的学科跨入到生疏的学科,敢于修订自己原来的计划。5)勇于开拓新领域,善于独辟蹊径6)不要拒绝意外的获取。

30.论文主题的确定:1)论文主题必须明确集中2)要能迅速成文。

31.科技资料的积累:科学研究和科技写作所需要的积累,包括思想认识、理论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资料素材等等方面的积累。

32.积累资料的重要意义:1)掌握了资料,学术上才有发言权:掌握资料,一要多、二要精。“多”,就是所掌握的资料要达到足够的数量。“精”,就是根据选题的需要选择精当的资料。2)资料是形成论点的基础。3)资料是撰写论文的血肉。

33.收集资料的方法:1)直接信息的收集方法:a.在实验中获取直接信息实验。b.调查或考察。C.测量:对实验现象进行定量测量。D.观察。2)选取信息要做到针对性强即针对科研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周密细致的调查。

3)所取得的信息一定是事实:因为直接信息储存于事实中,调查报告必须尊重客观实际的,它得到的结论以调查事实为基础,考察或调查报告是以充分确凿的事实为依据。用事实去阐明道理、说明问题。4)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刻苦的精神。

34.收集整理资料需注意的问题:1)择其思想精华,增补自己的感受2)择其争议之处,说明自己理由3)收集资料,要广而深4)阅读资料,要详而略5)记录精全:即精当、准确地记录那些令人神思游移的精言妙语,同时尽可能把课题研究所需要的作全面记录,不得疏忽遗漏。6)整理资料,要思而辨。

35.文章的结构也叫文章的布局:科技文章的结构就是对以科学技术为内容的文章的组织与构造,也即对要写材料的安排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

36.科技论文写作的特点:1)科技文献相对固定的程式;2)体现内在逻辑:科技文献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有其内在的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靠文献的结构来体现的。在执笔写作开始,首先应该考虑的是结构如何安排。结构是文章逻辑的展现。一方面,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它又因每个写作者思维方法的不同而互有差异。3)运用标题和序号:科技写作的结构特点由于电脑排版技术发展的需要,在上述程式基础上,现在的科技文献多采用如下程式:1?????(标题)1.1?????(一级小标题)1.1.1?????(二级小标题)1.1.1?????(三级小标题)等等。具体编排形式可灵活掌握和运用。

37.科技论文的结构程式:

A. 标 题:标题是文章的总题目,它仿佛是文章的眼睛,透过它,人们可以看到全文的精髓。它可以在文章写作之前拟出,也可以在文章写成之后确定,往往是后者居多。文章的标题,必须简明、确切、具体、传神:a.简明是指用字要少,但这少并不等于简而陋。它必须确切反映论文的内容;少而明确才称的上简明。如果用字少而意义含混,那就宁可多用几个字,以便题目的意义明确。b.确切是指题目的用字一定要准,不能有歧义;若题目有歧义,则容易使人产生误解,这是拟题的大忌。c.具体即确定题目的弊病之一是失之抽象,贪大求全。d.传神是指拟题的技巧。同一内容的文章,可以拟出若干个题目,其中必有一个是能传达文章精神的。它能概括文章的课题,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从而使论文发挥更大的作用。

B.作者与单位:为论文署名,并标明作者所在单位,是论文的第二大结构程式。它表示作者对论文负责,对工作认真负责、对自己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代价(成果)的珍爱,同时,当公开发表时也便于科学同行或读者与作者联系,也要负学术责任。署名要放在标题之下,独占一行正中的位置上,不应放在文后,也不应用化名和笔名, 这样做往往会给导师或读者带来许多不便。应按其作用和工作量的大小安排名字的次序,工作量相等者则按姓氏笔划的多少排序。

C. 摘要(关键词或主题词):较长的论文一般附有摘要。刊登在正文之前的亦可称为“提要”,正文之后也可叫做“摘录”。摘要不是正文的解释,而是正文的高度概括或浓缩.它是传达全文的主要信息,使读者决定是否需要阅读全文。所有摘要中,一般不列图表、不引例证、不与其它研究工作对比。摘要字数以300~500字为宜,不可过长。在摘要的下方应列出与标题和内容相关的3-5个主题词或关键词。为了加强交流,论文往往附有英文摘要和主题词或关键词。

D. 引 言:引言又称前言或绪论、导语等,是论文的序论部分。其写法如同所有文章的开头一样,要简捷、明快、概括。即要以简练的语言,交代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概括地介绍或提示研究的基本内容、结果。 E. 本 文:本文又称本论或正文,是科技论文的主题部分。论文的重要内容全在这里。由于科技写作的题材极其广泛,不同学科、不同方法的研究都使得论文的写作有所不同。因此,要规定一种万能的本文结构程式是困难的。但本文的写作也并非毫无规律可循。归纳起来,可分为理论性的阐述和实践性的阐述两方面。a.理论性的阐述:提出假说的事实的或理论的前提条件 假说的要点,适应范围,论证所据的资料,具体阐述与计算,运用的方法(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类比、比较等)。结果 理论的内容、规律等。讨论 应用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存在的问题,对不同的见解的评价等。b.实践性的阐述包括调查或考察的阐述;实验观察的阐述。 F. 结 论:结论是全文的概括、总结、强调和提高。结论并不是重述本文中的研究结果,而是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出科学的结论,也就是使研究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论文写作的重要一环,它要以本文的论述为基础,但较本文的表述更精炼、更集中、更典型、更有价值。结论的写法样式,要根据作者的写作习惯、风格,文章内容的规定性等不同而异。但是其写作的要求有如下几点:a.要有明显的辩论性b.要有高度的理论性c.要有内在的联系d.要有相对的独立性.

G. 谢 词:谢词的文字要简短,致谢的言辞应该恳切和实事求是,而不应该失之浮夸或单纯的客套。至于“拉

大旗当虎皮”的做法,当然是不足取的。

H. 参考文献:在科技论文的正文之后要列出本论文在研究和写作过程中所参考或引证的主要的文献资料。列出参考文献的目的:a.表明论文作者言之有据 便于研究相同或相似课题的同行从文献目录中得到启示和进一步探讨。b.表现论文作者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c.供指导教师或审稿专家了解论文作者对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努力的程度。d.为进行论文答辩向指导教师提供信息,便于指导教师进行审阅和评定成绩。

I. 目次(目录):长篇论文在标题之后多有目次,并标有页码。

J. 附 录:在论文中不便收录的研究资料、数据图表、修订或再版说明,以及译名对照表等,均可作为附录列文末,以供读者参阅。

38.列出参考文献的要求:1)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依次列出,不以文献的重要程度或名家非名家的顺序排列。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应该是正式出版或公开发行的,尚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别人不便考证,最好不要列出。包括书籍、杂志、报刊等。3)列举参考文献时,要标明序号、作者姓名、著作或文章名称、页数、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版次等。

39.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1)客观性2)规范性3)科学性。

40.考察(调查)报告的写作:1)前言:基本同实验性论文;2)主体部分需要详细叙述如下问题:对哪些部门或哪些方面进行考察;对被考察的现象和事实作详细说明,指出它们的意义;对上述现象和事实进行分析。3)结论:结论部分是报告的结尾,应列出考察所得的全部结论,并对结论的意义作评价。

41.综述是总结某一科技领域在一段时期内的发展情况,做出综合性描述的科技情报文献。

42.综述的特点:综述的第一个特点是“综”,就是说它综合了某一个问题在某一段历史时期内的发展概况,它既有纵的描写,又有横的对比。综述的第二个特点是“述”。所谓述,不仅是指对某一段时期内文献资料的综合描述,而且还是指综述的工作者在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后,对以前的工作适当的评论,预测今后的发展方向。

43.综述的写作要求:破题:综述的开端就要接触到所要讲的问题,绝不能绕圈子。综述的题目是经过仔细选择后确定的,它应当符合科技发展方向,符合当前生产与科学研究需要,也应能反映全世界的最新科技成就。

篇3

2实施标准化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模式

首先是应该推行五个统一的种植业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对于一些基地生产的农产品,需要将完善的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出来,将每一个生产农产品的环节都归纳到标准化管理的轨道之中。基于这一前提,从测速室、基地标志牌、生产技术规范以及档案管理等方面,对当前现有的种植业生产基地做出进一步的规范,并使其更加完善化,实施五个统一的种植业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五个统一主要包括:统一收购销售、统一质量检查、统一技术规范、统一配送农资、统一供应种苗等,同时还应该加强监督和检查的力度,避免在市场中流入一些违规的农业投入品。其次应该推行五个统一的畜禽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禽畜标准化中所包含的五个统一主要指的是统一屠宰、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饲料、统一供苗等。在出口禽类的包装袋、宰杀禽畜前的兽医检查、禽畜宰杀鉴定、加工车间、换装间、饲养场以及禽畜所食药品等各个环节,都要将生产标准化系统以及追踪产品质量系统有效的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证禽畜的全程质量,才能够促使禽畜产品提高其在市场中的竞争性。再次应该推行“五四三二”大豆标准化推广服务模式。这种五四三二的标准主要是指:利用五个统一对农场进行管理,即统一用药方法、统一用药时间、统一采购农药、统一配备相关技术人员、统一成立统防统治专业队;对于一些种大豆面积达到30亩的大户应该实施四控制,即控制防治时间、控制农药采购、控制种植品种、控制豆田选址等;对于一些连片豆田且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亩以上的,应该实行三到地头,即配药到地头、技术培训到地头、配置水缸到地头等;对于一些比较分散的种豆户,农技员应该坚持两上门的原则,即送技术和送药上门。最后是科技园区孵化型服务推广模式。我国的农业科技示范园是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推广有效结合的产物,它应该是试验农业新品种和示范农业新技术的基地,是繁育优良种苗和种子的基地,是进行农业科技培训的基地,是农业机构进行生产和经营的基地。科技园区应该具备科技教育、技术培训、示范推广以及引进技术等综合功能。在我国各个城市中建设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能够促使农业科技体系变得更加具有规范性,同时也能够为农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为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建立经验模式和典型样板,从而有效地培育出一批科技竞争力强的先导型企业。

篇4

2科技创新人才培训

科技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源泉。要实现科技创新,终归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创新品质、创新精神的创新型人才来完成。科技创新,人才为本。有关部门要积极发现、举荐、培养、培训科技创新人才。拥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而且获得创新成果的人才,可谓是创新型人才。他们有三个特质:首先是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其次是有较强的学习能力;最后是有较强的成就欲望。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抓紧并持之以恒地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如何把握科技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和特征,提升科技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益,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训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形成以本专业为主的多知识、多技能的综合的、有效的培训体系。保证培训工作持续的、有计划的开展下去。

篇5

加载负磁导率超常媒质的小型化矩形波导汤奇,孟繁义,吴群,TangQi,MengFanyi,WuQun

基于滑模和PI的多轴转向系统交叉耦合控制侯宇栖,杨丽曼,HouYuxi,YangLiman

CORDIC算法在DDS中的应用戴尚义,李东新,DaiShangyi,LiDongxin

嵌入式无线传感器网络节点与通信平台的构建房晶,吴昊,白松林,FangJing,WuHao,BaiSonglin

溶胶凝胶涂敷光纤耦合器热光开关的研究郭海润,庞拂飞,齐博,李金涛,曹雯馨,王廷云,GuoHairun,PangFufei,QiBo,LiJintao,CaoWenxin,WangTingyun

基于由照射目标向光源映射和微带表面构型的分离变量三维自由曲面非成像光学系统设计韩彦军,张贤鹏,冯泽心,钱可元,李洪涛,罗毅,李旭亮,黄冠志,祝炳忠,HanYanjun,ZhangXianpeng,FengZexin,QianKeyuan,LiHongtao,LuoYi,LiXuliang,HuangGuanzhi,ZhuBingzhong

六通道同步采样AD芯片ADS8364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黄卫权,吴岩,HuangWeiquan,WuYan

一种新型全集成CMOS低噪声放大器优化设计方法黄晓华,王先锋,陈抗生,周金芳,HuangXiaohua,WangXianfeng,ChenKangshen,ZhouJinfang

小型仿人机器人脚底传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王晓龙,李祖枢,薛方正,WangXiaolong,LiZushu,XueFangzheng

基于Aurora的MAC层帧结构的设计与实现侯春雷,唐碧华,胡鹤飞,袁东明,HouChunlei,TangBihua,HuHefei,YuanDongming

时域电磁计算统一解决方案研究吴先良,黄志祥,WuXianliang,HuangZhixiang

可见光波段光纤光栅耦合器研究裴丽,李卓轩,高嵩,宁提纲,ReinhardCaspary,PeiLin,LiZhuoxuan,GaoSongn,NingTigang,ReinhardCaspary

可重构系统中基于MMU的软硬件任务间通信方法的研究邓庆绪,金曦,李岳霖,DengQingxu,JinXi,LiYuelin

拖曳线列阵声纳分辨探测盲区附近目标左右舷的方法胡明军,纪金耀,HuMingjun,JiJinyao

双相不锈钢表层析出相的位向关系统计孟杨,张文征,MengYang,ZhangWenzheng

Sr对AM80-1.3Ca镁合金耐热性能的影响白星,李落星,梁桂平,BaiXing,LiLuoxing,LiangGuiping

Inconel601合金胀形成形的显微结构及其性能韩利哲,罗震,葛凤,李洋,刘建,赵楠,HanLizhe,LuoZhen,GeFeng,LiYang,LiuJian,ZhaoNan

不同型壳材料条件下钛合金显微组织及界面反应陈玉勇,肖树龙,徐丽娟,韩杰才,ChenYuyong,XiaoShulong,XuLijuan,HanJiecai

电镀Fe-Ni合金层不锈钢高温氧化行为耿树江,李言栋,GengShujiang,LiYandong

铌酸钾钠基无铅压电陶瓷材料的制备方法朱孔军,裘进浩,苏礼奎,季宏丽,孟兆磊,ZhuKongjun,QiuJinhao,SuLikui,JiHongli,MengZhaolei

ZrB2-ZrO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及相变特性乔英杰,刘爱东,刘莹莹,QiaoYingjie,LiuAidong,LiuYingying

柔性OLED制备及性能段炼,张粲,张国辉,DuanLian,ZhangCan,ZhangGuohui

水滴为模板制备蜂窝状表面的聚己内酯多孔膜及其细胞亲和性汪小超,袁伟方,顾晓雯,段亚君,孔德领,王连永,俞耀庭,WangXiaochao,YuanWeifang,GuXiaowen,DuanYajun,KongDeling,WangLianyong,YuYaoting

磷灰石-硅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曹滨,周大利,肖芸,张翔,倪建光,刘丹平,CaoBin,ZhouDali,XiaoYun,ZhangXiang,NiJianguang,LiuDanping

有机化蒙脱性沥青微观机理研究王华才,薛理辉,WangHuacai,XueLihui

医用抗菌材料的研究进展王佰亮,朱晔凌,孟金刚,宋晨,杨富春,计剑,WangBailiang,ZhuYeling,MengJingang,SongChen,FangFuchun,Jijian

氧化硅掺杂的全氟磺酸聚合物膜在IPMC中的应用何青松,张昊,于敏,郭东杰,戴振东,HeQingsong,ZhangHao,YuMin,GuoDongjie,DaiZhendong

蓝宝石头罩增透保护膜系的制备冯丽萍,刘正堂,FengLiping,LiuZhengtang

钒氧化物一维纳米材料的构筑与电输运性能高倩,麦立强,徐林,顾彦辉,胡彬,赵云龙,韩久慧,GaoQian,MaiLiqiang,XuLin,GuYanhui,HuBin,ZhaoYunlong,HanJiuhui

蓝绿光波段含缺陷Ta2O5/MgF2一维光子晶体的理论分析张晓晶,韩培德,王井伟,李洪飞,夏伶勤,ZhangXiaojing,HanPeide,WangJinwei,LiHongfei,XiaLingqin

Co、Ce共掺杂TiO2纳米粉体制备及光催化性能陈娜娜,吴玉程,宋林云,朱绍峰,黄新民,ChenNana,WuYucheng,SongLinyun,ZhuShaofeng,HuangXinmin

理念·实践·展望——当代大学校园规划与设计何镜堂,HeJingtang

时空域双重离散下的流域并行特性王皓,王光谦,高洁,傅旭东,WangHao,WangGuangqian,GaoJie,FuXudong

当代大学校园在城市层面的聚落环境研究窦建奇,王扬,DouJianqi,WangYang

雨水处理自然流人工湿地面积计算方法熊家晴,高延雄,刘瑞,XiongJiaqing,GaoYanxiong,LiuRui

弦支穹顶结构的多点地震动输入分析张静,涂永明,张继文,ZhangJing,TuYongming,ZhangJiwen

车-桥耦合振动冲击效应对简支板的影响米静,刘永健,刘剑,MiJing,LiuYongjian,LiuJian

武汉轻轨箱型梁车致振动响应研究谢伟平,徐薇,陈波,常亮,XieWeiping,XuWei,ChenBo,ChangLiang

大跨度悬索桥施工过程加劲梁临时连接的有限元模拟研究李永乐,侯光阳,曹平辉,王涛,LiYongle,HouGuangyang,CaoPinghui,WangTao

刚性悬索加劲钢桁梁桥施工过程随机有限元分析刘剑,刘永健,徐晖,LiuJian,LiuYongjian,XuHui

钢管活性粉末混凝土拱桥计算分析闫志刚,罗华,安明喆,YanZhigang,LuoHua,AnMingzhe

信息动态

电站下游非恒定流清水冲刷水沙运动特性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郭志学,黄尔,刘兴年,曹叔尤,苏杨中,GuoZhixue,HuangEr,LiuXingnian,CaoShuyou,SuYangzhongHtTp://

单片网衣周围流场特性的数值模拟赵云鹏,刘兴,董国海,ZhaoYunpeng,LiuXing,DongGuohai

水利工程中的生物膜研究进展尚倩倩,方红卫,何国建,ShangQianqian,FangHongwei,HeGuojian

强地震动作用下复合堆积体边坡动力响应及稳定性研究谢红强,何江达,符文熹,XieHongqiang,HeJiangda,FuWenxi

乙醇胺溶液吸收CO2动力学实验研究李伟斌,陈健,LiWeibin,ChenJian

硅化钴的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及其萘加氢催化性能赵安琪,张小菲,管婧超,陈霄,梁长海,ZhaoAnqi,ZhangXiaofei,GuanJingchao,ChenXiao,LiangChanghai

可控蚀刻荧光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及其载药性质的研究张凌宇,苏忠民,王春刚,ZhangLingyu,SuZhongmin,WangChungang

高岭土对钙离子的吸附特性研究宋玲玲,冯莉,苟远诚,阮继政,SongLingling,Fengli,GouYuancheng,RuanJizheng

烟气净化径向移动床空腔临界空速行为的工程计算高继贤,王铁峰,舒庆,王金福,GaoJixian,WangTiefeng,ShuQing,WangJinfu

多孔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支撑液膜中Cu(Ⅱ)的传输过程任钟旗,王厚林,杨彦强,刘君腾,张卫东,RenZhongqi,WangHoulin,YangYanqiang,LiuJunteng,ZhangWeidong

PtxSny/C催化剂对DEFCs中乙醇电氧化活性的研究刘金超,何超雄,欧阳红群,宋树芹,LiuJinchao,HeChaoxiong,OuyangHongqun,SongShuqin

硫化矿长效起泡剂的合成及应用燕传勇,冯莉,苟远诚,赵龙梅,YanChuanyong,FengLi,GouYuancheng,ZhaoLongmei

三聚氰胺改性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的实验研究刘小军,詹亮,梁晓怿,乔文明,凌立成,LiuXiaojun,ZhanLiang,LiangXiaoyi,QiaoWenming,LingLicheng

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高价离子在纳米孔内的结构彭勃,于养信,PengBo,YuYangxin

纳米技术与纳米中草药吕思宁,周玲,何强,LuSining,ZhouLing,HeQiang

La0.8Ba0.2Ni0.6M0.4O3系列钙钛矿型复合氧化物的制备与三效催化性能郭锡坤,史作辉,陈耀文,GuoXikun,ShiZuohui,ChenYaowen

水溶性可见光激发铕荧光生物标记物的制备与应用蒋丽娜,叶志强,王桂兰,袁景利,JiangLina,YeZhiqiang,WangGuilan,YuanJingli

血红素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对过氧化氢的催化研究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陈进,孙凯,刘继伟,ChenJin,SunKai,LiuJiwei

层合界面单元在混凝土细观数值分析中的应用李建波,陈健云,林皋,高悦,LiJianbo,ChenJianyun,LinGao,GaoYue

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丁发兴,周林超,余志武,欧进萍,DingFaxing,ZhouLinchao,YuZhiwu,OuJinping

Q345桥梁钢超长寿命疲劳性能研究方冬慧,刘永杰,陈宜言,姜瑞娟,王清远,FANGDonghui,LIUYongjie,CHENYiyan,JIANGRuijuan,WANGQingyuan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的安全风险控制技术张顶立,ZhangDingli

岩土工程中的分形理论及其应用陶高梁,张季如,TaoGaoliang,ZhangJiru

基于瑞雷阻尼算法的高层结构风振控制优化分析汪大洋,周云,WangDayang,ZhouYun

大庆季节冻土区冬季铁路列车行驶振动反应现场监测研究王立娜,凌贤长,张峰,陈世军,WangLina,LingXianzhang,ZhangFeng,ChenShijun

青藏线多年冻土区斜坡路基地震稳定分析及抗滑措施研究姚洪锡,苏谦,陈潇,YaoHongxi,SuQian,ChenXiao

膨胀加强带对某超长钢筋混凝土框架厂房温度效应的影响罗敏,周甲佳,潘金龙,LuoMin,ZhouJiajia,PanJinlong

两种液体吸湿剂的除湿性能比较易晓勤,刘晓华,YiXiaoqin,LiuXiaohua

浅析多功能会议室声学设计王红卫,WangHongwei

框支转换梁受力特征研究术向东,徐革,李英民,刘建伟,周自强,龚国琴,周海鹰,ShuXiangdong,XuGe,LiYingmin,LiuJianwei,ZhouZiqiang,GongGuoqin,ZhouHaiying

粘贴钢板加固计算模式不确定性分析任伟,闫磊,RenWei,YanLei

铁磁体/共振隧穿二极管复合器件中的自旋注入研究包瑾,万方,汪宇,姜勇,BAOJin,WANGFang,WANGYu,JIANGYong

纳米晶CuAl2O4的合成、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骆凡,吴季怀,林建明,胡东红,杨媛媛,张云霞,LUOFan,WUJihuai,LINJianming,HUDonghong,YANGYuanyuan,ZHANGYunxia

深熔激光焊接熔池温度场的数值模拟张瑞华,陈磊,樊丁,片山聖二,ZHANGRuihua,CHENLei,FANDing,SEUIKatayama

ITO薄膜的微结构及其分形表征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孙兆奇,吕建国,蔡琪,曹春斌,江锡顺,宋学萍,SUNZhaoqi,LUJianguo,CAIQi,CAOChunbin,JIANGXishun,SONGXueping

La0.9Sr0.1Ga0.8Mg0.2O3-δ的甘氨酸-硝酸盐燃烧法制备和表征郑颖平,查燕,高文君,孙岳明,ZHENGYingping,ZHAYan,GAOWenjun,SUNYueming

采用纳米纤维富集与测定水样中的环境雌激素戚东进,康学军,张逸昀,刘扬威,顾忠泽,QIDongjin,KANGXuejun,ZHANGYiyun,LIUYangwei,GUZhongze

几种蒙脱石层电荷密度的测试方法原理及对比刘玉芹,吕宪俊,邱俊,LIUYuqin,LVXianjun,QIUJun

篇6

在进行科技传播时,大多都会使用很多专业术语,导致传播效果很不理想。对于被传播者来说,主要问题来自于农村和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而科学信息很少有被翻译成少数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再者,民族文化往往都有很强的排他性,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典型的外来文化,根本不被接受,这也让科技传播大大受阻。

(二)媒介传播方面的阻碍科学工作者

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和社会的承认,传播效率并不好。网络上的科学技术往往会跳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这一环节,可信度非常低,也增加了受众甄别科技信息真假的难度。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边远山村地区,人们主要是靠电视和校园里的学习来获取科学信息,一些先进的传播媒介以及有关于科学信息的杂志和图书并不能覆盖这些地区。在市场主义经济下,媒体大多热衷于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商业广告,并不喜欢、甚至不屑于普及和推广科学技术知识。

(三)传播者方面的阻碍

在传播者这个群体中,大多是文科出身,对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导致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中的亮点很难被他们理解和捕捉,那这些东西就不能被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地传播也有赖于科技传播者的选择,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促使下,他们大多会第一考虑那些能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科研成果,而成果本身所存在的学术价值往往不在他们所考虑的范围内,这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只能存在于社会大众所看不到的角落里。

二改进科技传播的对策

(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认识里,科学和枯燥、无聊往往是划等号的,其实科学技术不但要讲清事实说明道道理,还要用美好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传播,因此,科技传播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科学技术,把科学拉下神坛,让普通国民理解和接受它,同时要不断地探索出普通国民所喜欢的新的科技传播方式,改善科技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积极号召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村里建设图书馆,并给予补贴、支持和技术帮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科学技术知识。在少数民族地区增加科教节目,将优秀的科教节目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把科学技术知识也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让科学技术以他们的语言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改善他们的生活。

(二)健全科技传播法律法规,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

依法治国的时代,国家要制定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科技传播市场,明确规定科学家个体、传播媒介和政府部门在科技传播中的权利和义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制定了网络在科技传播中的相关运作规则,规范了网络传播市场,那科学技术的大大传播就不是事了。增加科技传播奖励专业奖项,目前,我国的这种奖项真的是太少了,对科技传播者来说也是一种打击。科技传播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科技传播者的社会地位,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科技传播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三)提高传播者的传播效率

在高校开设科技传播专业,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科技传播的能力。同时,继续教育在职的科技传播人员,缩小他们与科学界的鸿沟,提高他们的科技传播素质与技能。聘请科学共同体成员担任最终的文案编辑或者与科学家建立长期的关系,让他们了解科技传播,也让他们把关科技传播,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

篇7

题目

题目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它要求用简洁、恰当的词组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论文的主题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并且使之具有画龙点睛,启迪读者兴趣的功能。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应包括文章的主要关键词。题名像一条标签,切忌用较长的主、谓、宾语结构的完整语句逐点描述论文的内容,以保证达到“简洁”的要求;而“恰当”的要求应反映在用词的中肯、醒目、好读好记上。当然,也要避免过分笼统或哗众取宠的所谓简洁,缺乏可检索性,以至于名实不符或无法反映出每篇文章应有的特色。题名应简短,不应很长,一般不宜超过20个汉字。

署名

著者署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著者系指在论文主题内容的构思、具体研究工作的执行及撰稿执笔等方面的全部或局部上作出的主要贡献的人员,能够对论文的主要内容负责答辩的人员,是论文的法定权人和责任者。署名人数不该太多,对论文涉及的部分内容作过咨询、给过某种帮助或参与常规劳务的人员不宜按著者身份署名,但可以注明他们曾参与了哪一部分具体工作,或通过文末致谢的方式对他们的贡献和劳动表示谢意。合写 论文的著者应按论文工作贡献的多少顺序排列。著者的姓名应给全名,一般用真实姓名。同时还应给出著者完成研究工作的单位或著者所在的工作单位或通信地址。

文摘

文摘是现代科技论文的必要附加部分,只有极短的文章才能省略。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应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文摘有两种写法:报道性文摘—指明一次文献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的简明文摘也称简介;指示性文摘—指示一次文献的陈述主题及取得的成果性质和水平的简明文摘。介乎其间的是报道、指示性文摘—以报道性文摘形式表述一次文献中信息价值较高的部分,而以指示性文摘形式表述其余部分的文摘。一般的科技论文都应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而对综述性、资料性或评论性的文章可写成指示性或报道、指示性文摘。文摘可作者自己写,也可由编者写。编写时要客观、如实地反映一次文献;要着重反映文稿中的新观点;不要重复本学科领域已成常识的内容;不要简单地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书写要合乎语法,尽量同文稿的文体保持一致;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要用第三人称的写法。摘要字数一般在300字左右。

关键词

为了便于读者从浩如烟海的书刊中寻找文献,特别是适应计算机自动检索的需要,应在文摘后给出3-8个关键词。选能反映文献特征内容,通用性比较强的关键词。首先要选列人似语主题词一劫的规范性词。

引言

引言(前言、序言、概述)经常作为科技论文的开端,主要回答“为什么”(Why)这个问题。它简明介绍科技论文的背景、相关领域的前人研究历史与现状(有时亦称这部分为文献综述),以及著者的意图与分析依据,包括科技论文的追求目标、研究范围和理论、技术方案的选取等。引言应言简意赅,不要等同于文摘,或成为文摘的注释。

正文

正文是科技论文的核心组成部分,主要回答“怎么研究”(how)这个问题。正文应充分阐明科技论文的观点、原理、方法及具体达到预期目标的整个过程,并且突出一个“新”字,以反映 科技论文具有的首创性。根据需要,论文可以分层深人,逐层剖析,按层设分层标题。科技论文写作不要求文字华丽,但要求思路清晰,合乎逻辑,用语简洁准确、明快流畅;内容务求客观、科学、完备,要尽量让事实和数据说话;凡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说清楚的,应用文字陈述,用文字不容易说明白或说起来比较繁琐的,应由表或图来陈述。物理量和单位应采用法定计量单位。

结论

结论是整篇文章的最后总结。结论不是科技论文的必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回答“研究出什么”(What)。它应该以正文中的试验或考察中得到的现象、数据和阐述分析作为依据,由此完整、准确、简洁地指出:一是由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或实验得到的结果所揭示的原理及其普遍性;二是研究中有无发现例外或本论文尚难以解释和解决的问题;三是与先前已经发表过的(包括他人或著者自己)研究工作的异同;四是本论文在理论上与实用上的意义与价值;五是对进一步深人研究本课题的建议。

篇8

至此我们对所谓的客观性深表怀疑。如果我们说用一种纯粹的眼睛来看事物不带任何偏见的观察和记录此眼所见;现在可以确定这种现象在真实世界是不可实现的。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客观性是不真实的,真实的就是不客观的。

那么什么是绘画真实性呢,在此我们已经知道毫无偏见的记录眼见真实是不可实现的;那么看来机械的看待物象是不对的。我们周围的世界时如此鲜活,这背后一定是有一种更重要的东西存在。当我们在描绘一个人体时,如果仅仅是看他的颜色,解剖结构,身体比例等因素,那么你会始终感觉画出的是一个没有生命的尸体,或人偶,如果你没有注入自己的感受;如果你没有感觉到一个个局部之间充满力量的有机联系;你画出的就会是一个没有生命感的东西。但如果你把握了它,即使你画的和对象相去很远;你也可以在其中感受一种真实的力量。

以中国古代木偶艺术为例。木偶应是属于民间艺术,那些工匠也大都不具备获得高深学养的条件。但看了一些甘肃木偶图片,我们不得不佩服那精湛高深的艺术修养;这不是现在一般的所谓艺术家能够比拟的。那些古代的传世木偶一律极有神韵,熠熠生辉。你可能会觉得他们的脸部结构并不符合解剖结构,看的出来当时制作木偶的艺人对于人体结构并不了解,五官的结构感性而简单,按照现在科学写实的观点来看就是错误的;但和现代人做的木偶比起来明显感到现代木偶一律生硬呆板,像是僵死的尸体,甚至连尸体都不是,只是一些缺乏有机生命的起码完整性的虚假拙劣的一堆散碎东西。

木偶面部表情和人物性格很大程度上依靠脸部那些意象的脸谱纹饰来烘托。所有纹饰构成一个有机的力的完整体,如同书法的抒情方式差不多。人物形象夸张概括的如此自然流畅,没有阻碍;这种真实的感觉是和客观物象的真实并行不悖的;而不是一种对物象的附属关系和简单模仿的关系。

二、如今绘画学习和创作方法反思

当写生变成一种依赖,往往扼杀了人的感受力。众所周知,当年西方绘画对中国绘画界最大的影响就是科学写实主义的引入,以至成为后来学院纯绘画教学的主流。而写生也就成为最理所当然的基础训练方法,我们必须承认这种方式可以避免陷入不知所以的程式;使绘画可以回归到一个比较原初的起点;但这种方法如果发展成一种依赖的话就会有很多的弊端;直接导致对于绘画理解的本末倒置,为了写生而写生;或者因为写生的习作性质而忽视画面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把绘画的意义简单化为被动的描绘,从而在创作时离开所谓写实造型的技术框架就无所适从了。

再来看看写生这种行为本身。在写生之前必须掌握一些基本的分析方法,观察方法;据说这些方法是比较科学的。在描绘某个物体时还必须掌握这个物体的结构。比如画人时要掌握一些例如三庭五眼等基本比例和头部的解剖结构;也就是说当你在写生时,其实是在运用你获得的知识在描绘,并非是纯粹的观察。如果我们没有掌握这些知识并且在实践中熟练运用,那么就基本不知道怎么把看到的物体画出来。根据这些科学的知识准备,我们画出了科学的绘画。到这里,绘画就成为科学的附属物,或者说是科学的插图。

非洲的原始艺术之所以在现在人看来那么奇怪,就是因为那背后的知识框架和我们现在的知识框架完全不是一回事。就像非洲原始部落的人也看不懂我们的写实绘画认为这些东西和现实并不相符。

根据以上的推断,我们知道写生并不是对客观物象纯粹描绘的过程,它无非也是某种理论的实践和某些知识的运用过程。当这种框架和理论停留在机械唯物主义的认识层次时,我们的写生活动基本就是扼杀心灵的行为。

当照片和电脑变成创作的必须条件时,它们往往限制了人的想象力。

由于我们对于科学写实框架的依赖,致使现在从写生过渡到创作最普遍适用的方法就是运用照片。不管怎么样,必须有一个能说明你的写实功夫的活体现出来,然后才能被大多数人接受。在此并不是说运用照片就不可以;但如果这成为一种必须的条件,甚至是唯一条件的时候就又成了本末倒置。很多时候往往是换种方式来写生;背后的精神是空洞的,苍白乏味的,人云亦云的。

现在国内的绘画专业的教学缺乏创作过程的训练,更缺少艺术思维的锻炼,大多数时候是要先拍出或先做出一个图片,再转移到绘画上去,对于那些已经对绘画有相当领悟的人或比较有天分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个比较善巧的方法,但很多时候,这会使人产生依赖,并且失去对绘画独立生命的体会,绘画有自己的空间和结构的规则,这和画面上每一个哪怕最细微的部分都有关系,比如笔触的关系,颜料的层叠,色彩色调的关系,它关系到作画者的每一个过程和每一个动作以至每一点情绪的变动。所有这些都将融入到你的绘画中,这和你的画面形象是否符合科学透视,解剖,等等没有关系,形象只是可辨识的符号。

但笔者并不是要把两者分裂并对立,在古代两者是没有区别的,但是自从照相术发明之后,形象被相机从绘画中抽离出来,两者变成了矛盾的东西。乃至后来艺术家走向两个极端,一派极力反对绘画性,无限放大可辨识图像;另一派坚守绘画本体语言,排斥绘画的图像效应。说的严重点造成这种分裂罪魁祸首其实就是现代技术。我们现在为什么不能像古人一样忠于自己的内心,根据自己的记忆绘画;主动避开这种对技术的依赖。

三、古代画家的担忧

现在人类已经掌握了很多以前无法想象的技术,过去被认为是很复杂的事现在可以在技术的强大力量下变得轻而易举。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其实很难说清;现在的人容易对科技过于乐观和依赖,而忽视了自己正在被异化的事实,机器延伸了人的各种功能,同时也取代了人的各种能力。

当年洋人的新技术登陆我们这个有着几千年辉煌文明的泱泱大国时,国人就觉得各式的科学技术只是奇技巧,让人养成懒惰的习惯。当时可能是一种保守的表现,但现在看来我们应该理解了当时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忧。

西方的现代史大致就是技术发展史,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透过画了格子的玻璃发现透视技术,达芬奇这位文艺复兴大师是一个自然科学的痴迷研究者,他其实只是在艺术中加入了一个非艺术的表象,开创了一个看似不断进化的过程;为美术史家编造美术史提供了一个借口。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并不会因为技术的进步和写实能力的提高而相应的提高了他们的艺术的审美价值。

所有这些技术的进步不能等同于艺术的进步,而且优越的技术往往会限制人们的灵性发展的空间。技术使得人们忽视自身的能力,也无法调遣自己的潜力。为什么现代再也不能有人能像米开朗基罗那样用自己的精神建构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很多绘画蔓延着乏力空洞的影像拷贝;我们再也没有戈雅那种的想象力了吗?我们可以像过去人那样根据记忆和想象来绘画吗?只有那些沉淀在心灵里的形象才是你自己的一部分,才是最鲜活生动的想象而不是机器的冷漠记录。

照相术发明之前中外的很多艺术家都是根据记忆和想象绘画。我们中国古代的画家学习和创作是和现代人截然不同,他们对于绘画技术的掌握大都通过画谱的临摹和口诀的揣摩来达到的,而不是对着对象写生。比如山水画,他们是先学习古人总结下来的一些程式,然后把心目中的山水和画谱中的山水对应起来;通过观察自然的山水回来之后用学得的程式描绘下来。而且是按照绘画的规律来创作,这样从一开始就着眼画面本身的独立性;随着程式的熟练掌握而融入自身的情绪与学养,有杰出成就的画家会进而不断改革和完善出新的程式。

由于技术条件的局限,古代的艺术家基本是根据记忆来作画。但我们现在看来,这种局限非但没有限制他们,反而使他们更好的发掘了内心的潜力,也更好的把精神专注于绘画更本质的属性上;经营画面的格局,营造画面的空间和意境是古人乐在其中的享受。古代的山水和我们眼中现实的山水显然是有很大出入的,然而我们在那些山水中能感觉到一种更纯粹的美境,那是等同于现实山水的另一种现实。他和简单描绘眼中所见空间和透视的类似照片的绘画比较,具有一种完整性,艺术的完整性,而不是一个空洞的片断的现实投影。

艺术永远是关乎心灵和观念的,他和外在的技术没有直接联系。中国画一直都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尊重人的直观感受,以科学的标准去看就是近似儿童和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他们用意象和审美的眼光看待自身和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无处不投射了一种人格化的精神,一棵树、一块石头、一只鸟。所有这些都寄予了古人的人格理想,并和个人生存状态息息相关。古代画家在摆弄着画面上的线条和看似单一的程式时,令人惊讶的运用极简的程式语言描绘出了山水人物的活生生的气韵。这种神奇的效果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

篇9

1.1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湖南农业大学的品种专利等科技成果被湖南省40%以上的大型涉农企业和农业专业组织使用,湖南50%以上水稻栽培品种和80%以上油菜栽培品种都由湖南农业大学育成,农业科技成果有效支撑了水稻、油菜、柑橘、生猪、水产、茶叶、葡萄等湖南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有“金健米业”、“隆平高科”、“金浩茶油”、“坛坛香食品”、“唐人神”、“正虹饲料”、“洞庭养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期与湖南农业大学保持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有“金健大米”、“安化黑茶”、“东江鱼”、“临武鸭”等四大农产品品牌,主要由湖南农业大学提业链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撑。另外,学校有13位科研人员担任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试验站站长)、有10位科研人员担任湖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他们从农业生产实践和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科学研究、示范推广与技术服务,引领了产业的持续发展。

1.3有利于农科教与人才培养的紧密结合在科技成果转化实践中,加强了湖南农业大学的科技优势、人才资源与农业产业的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农业高校支撑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的作用。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把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实践相结合,把科研选题和需要解决的产业技术难题相结合,研究的技术成果符合产业技术创新的实际需求,有利于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效率。同时,引导激励了广大师生深入农村服务“三农”,提升了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使之成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培养现代农业科技人才的有效途径。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2.1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不足农业高校在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开展工作的出发点主要是经济社会效益,迫切需要政府的稳定支持,但资金投入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大量农业科技成果因缺乏资金支持无法实现转化应用。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和配套技术的影响较大,农业科技成果的研究开发与转化应用周期相对较长;二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比较收益和经济回报率相对较低,受中试、产业化高风险性的影响,政府、企业、金融机构往往缺乏投资兴趣;三是农业科技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技术和市场风险,风险投资的资金往往倾向于成熟技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获得风险投资的优先支持相对较难。

2.1科技评价体系不够合理在人员评价方面,对从事不同类型工作的科技人员未能实现分类评价,现有的评价办法涵盖范围不全面,往往适用于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大多不适用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推广的人员。在项目评价方面,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以及成果转化等各类项目,往往采用相同的标准和方式评价,评价过程中往往重视项目结题验收的数量和形式,忽视项目的后期成果转化等效益评价,评价结果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项目的实施质量。在成果评价方面,主要根据数量、刊物影响因子及著作数量、专利授权数量等,甚至把发表SCI、EI论文作为衡量科技人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的首要标准,没有面向农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造成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不足。

2.3科技成果与农业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第一,优势学科、人才资源与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结合不紧密,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支撑优势产业发展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因晋升职称的需要,相同条件下,科技人员更青睐于从事容易的纵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项目,而对成果转化、技术开发等短期难以产生效益的应用开发类项目兴趣不大。第二,科学研究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不紧密,科研项目偏离农业生产实践,导致直接面向产业发展的可转化的农业科研成果数量不多,特别是针对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链上的高水平成果较少。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由于忽视在转化应用中需要集成的相应配套技术,使其在转化过程中因为技术瓶颈而无法实现。第三,专利技术成果转化率偏低。多数高校十分重视专利的发明创造,并以此作为科技人员职称晋升和业绩考核的参数,却往往忽视专利技术的转让、实施许可和产业化,特别是没有制定相应标准科学评价专利技术在转化运用中产生的效益。科技人员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如果仅仅是从项目本身的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出发,一些研发成果虽然可以获得专利授权,却因为其技术成果与农业产业的实际需求不符,不能对接农业产业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必然没有转化可能性。以湖南农业大学为例,1009-1013年共有467件专利获得授权,发明专利在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截至1013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数量为136件,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工程、农业生物等学科领域,但已经转化或实施许可的专利数量不足50件,专利技术成果的转化效益尚未得到充分体现。

3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对策措施

3.1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第一,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激励。①制定引导学校教师从事成果转化工作的政策措施,把成果转化工作业绩计入其科研工作量,纳入绩效分配体系,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②根据地方农业产业的实际需要,选派懂技术、懂市场的科技人员担任地方政府科技特派员或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组织开展成果转化工作;被派遣的科技人员除了全额享受学校规定的工资、津贴、福利和奖金待遇,另行安排交通食宿专项经费。第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人事制度。①学校设立负责科技成果转化的部门或机构,配备或聘请专职人员负责成果转化工作,建好高校科技成果信息库和企业科技成果需求信息库。②制定完善人员聘任和考核管理办法,遴选一批转化推广经验丰富、实践技术能力强的基层技术骨干和农技专家,聘为兼职教授或副教授,并根据其成果转化工作实绩给予相应待遇。③以农业产业链为基础,每一个产业从校内学术带头人中遴选配置1名岗位科学家,岗位科学家从相关学院选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强、生产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组建专家团队。第三,布局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结合学校优势学科和专业人才,布局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等科技成果的转化。①围绕省内主导和优势产业发展,选择区域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相应组建一支包括产业专家、涉农部门管理专家等在内的专家团队,进行成果转化对接。②针对省内不同区域的特色产业发展,围绕高产高效、优质安全、加工增值等产业发展目标,选择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载体,每一个产业派遣一个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接建设,开展全产业链技术的集成创新,以及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篇10

该院的科技项目大多属于自主立项。科技项目立项主要根据院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结合院业务发展需要及解决勘测设计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一与国家的产业鼓励政策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开展引领型科技研究;二立足专业前沿,了解相关技术在国际、国内和行业中的发展水平,体现目前市场特色和先进性,根据市场需求开展领先型科技研究;三解决生产实践和工程中的难点和问题开展,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改善工艺,提高效率;四在提高工效、设计质量等方面做标准化、模块化,结合工程实际和三维设计开展,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每年末申报下一年度的科技项目。项目实行项目经理(即负责人)负责制,立项经过严格的程序审批,由项目负责人提出立项申请(包括项目内容、所用关键技术、预期目标、成果、进度计划、人员分工、经费概算等),经其所在部门领导批准、院科技专责审核、分管部门的院领导批准。在所有项目中,经院科学技术委员会集体讨论选拔出一些有技术含量、有影响、有深度的项目作为院重点科技项目,形成一般项目和院级重点项目分级管理。项目立项时,要分析评估科研项目在技术、资金、人员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风险,使企业在较低的风险水平上以较低的成本实现创新收益;与外单位合作开发的项目,要对合作单位进行尽职调查,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投资、分工、权利义务和研究成果产权归属,同时分析评估项目在技术、资金、人员配置、成本等方面存在的风险,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委托外单位承担的科研项目要进行招标,签订外包合同,明确研究成果的产权归属、研究进度和质量标准。

1.2实施过程

科技项目的管理分院、室两级管理。项目在进展过程中,一般项目主要由部门领导负责协调、督促、检查项目计划实施情况。安全技术部(科技主管部门)每季度对一般项目、每月对院级项目的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必要时请专家对阶段性研究成果进行评审。

1.3结题评审

项目完成后,项目负责人将所有项目材料(如技术报告、图纸、软件编制说明书、软件测试报告、用户操作手册等)准备齐全、规范,报安全技术部科技主管,申请结题评审。(若因某些原因中途要取消所立项目,项目负责人应提出“科标业项目撤消申请”,说明其理由,经安全技术部科技专责审核、主管院领导批准后方可取消所立项目。)一般每年四季度集中进行结题评审。结题评审由安全技术部组织、院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评审先进行形式审查,然后再由相关专家仔细审阅,提出初步意见。最后开会讨论,由评审委员会给出最终评审意见。

1.4经费

科技项目的经费来源于上级补助的专项经费和院自筹科技经费。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发生的费用暂时按项目计列。项目经费在评审委员会对项目进行评审时一并讨论确定。项目金为项目批准经费减去实耗成本,实耗成本指项目的直接耗用成本(不含人员的工资、“七金”)。项目金待项目完成、结题评审、项目所有材料完成归档后(评审结束一个月内)结算,由项目负责人负责分配到项目组每个成员。对于项目组中途取消的项目,其所发生的直接耗用成本即为该项目经费。

1.5奖励

评审时,评审委员会对所有项目根据创新性、应用性、效益性、推广性几个方面进行打分,评出优秀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并颁发奖金。科技进步奖每年评审一次,凡获院科学技术进步一、二等奖的成果可以推荐向院外申报更高级别的奖项。

1.6考核

科技项目纳入综合业绩考核,安全技术部每年对各部门科技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因主观因素未按期完成的,严格按照《全面考核管理办法》,扣部门考核分。

1.7保密

对于有创新、有突破的技术,及时确认是否申请专利或作为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进行管理。对于确认需要保护的技术及时申报专利、作为技术秘密保护的申请行业专利技术。为鼓励员工开展个人创新和知识产权创作活动,专利、专有技术的成果完成人均获得相应荣誉和奖励。

2科技项目管理经验

近几年,该院科技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实现了专利、软件著作权、专有技术多方面零的突破。思考近年来科技管理工作,取得的经验有:

(1)院领导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科技管理机构、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完善;配置有经验的科技专责管理人员。领导班子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各项管理工作规范有序,科技组织和管理机构、机制健全,配置有经验的科技专责管理人员。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管理,出台了《全面考核管理办法》、《目标管理办法》、《经营业绩考核管理办法》、《专利及专有技术管理办法》、《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较完善的管理制度。

(2)科技工作有目标、有计划、有考核、有落实、有措施,科技管理规范、扎实有效;滚动制定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每年年初制定科技工作目标、指标和科技计划、完成措施,指标分解到部门,研发项目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责任落实到人。对科研项目与生产任务同等重视,同步安排。在众多立项的项目中,选拔一些有深度、有影响的项目作为院管重点项目,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每月按项目进展计划检查实施情况,并在月度例会上公布,纳入综合业绩考核,确保按计划完成。

(3)科技交流和技术合作为科技创新铺路搭桥。近两年,随着我院科技管理力度加大,我们不定期邀请西安通大专利有限责任公司专利专家来我院指导专利申请、著作权等有关知识产权申报方面的工作。使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明显加强,申报技巧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4)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的工作热情近几年,我院修编了《专利及专有技术管理办法》、《科标业及科技论文管理规定》,加大了科技创新奖励力度,进一步调动了科技人员创新的工作热情。

3存在问题

虽然我院在勘测设计、科技创新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全国其他电力设计院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创新与综合能力不强,项目起点和研究平台低,缺少核心技术,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很少;二是虽有大量工程技术人员,但研究型创新人才少,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三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设计人员重生产、轻科技,没有形成生产、科研两条腿走路的有效机制。

篇11

(2)大量使用缩略语缩略语的大量使用是科技英语词汇的另一特点。缩略语主要分三类:①首字母缩略语如VCD(VideoCompactDisk)、ADC(Analog-DigitalConverter);②将原来的单词缩略一部分字母变成新词如inf(oinformation)、lab(laboratory)、kil(okilogram);③将两个词合成缩略为一个词,如transceive(rtransmitter+receiver)、positro(npositive+electron)。此外,科技英语词汇有不少源于希腊语和拉丁语,使用词根、词缀如friction(摩擦力)、expansion(膨胀)、radiatio(n辐射)、combinatio(n组合)等。此外,还有不少新兴词汇,这些词汇有的属于新造词,有的则为活用词,如hyperon(s超子)、antimatte(r反物质)、cyberspac(e信息空间)等。理解缩略语的使用方法后,在翻译科技文章时就会胸有成竹。

(3)需要时使用减词和增词英语与汉语在语言使用和表达方面有些不同,在翻译中,为更好地消除语言差异,翻译者应在准确理解和把握文章内涵的前提下,翻译出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内容,这样有时势必要使用到一些增减词,才能使翻译表达顺畅、正确。只有增减都恰到好处,才不至于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或产生歧义。减词翻译法又称省略法或省译法,指在译成汉语时,把原文中的某些词不译出来。常见的有代词、冠词、动词、介词、连词的省略。例如Allofusknowthattheconductivityofsemiconductorschangeswithtemperature.翻译为“众所周知,半导体的导电性随温度而变化。”(省译引导宾语从句的连词that),如果不使用减词翻译法,则失去了中文句子表达的严谨和规范性,无法体现科技英语简洁之美,甚至产生理解方面的歧义。增词的翻译是指译者在英译汉时,为了使译文通顺表达,在译文中增加某些必要的词,正确使用增词法,能使译文顺畅、语义清晰。常见的增词法有增加动词、某些概括性的词如inshort等。如TheletterIstandsforthecurrentinAmperes,Etheelectromotiveforceinvolts,andRtheresistanceinohms.字母I代表电流的安培数,E代表电动势的伏特数,R代表电阻的欧姆数。(E和R后均省略了standsfor),这是增加原文中省略部分的翻译法,如果不使用增词法,则中文句子无法成句,意思无法准确理解。增译和减译都是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实用和重要的技巧。翻译者唯有牢牢把握科技原文的风貌,对专业、英语、中文都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到熟练、准确地翻译,才能真实展现科技英语的科学之美。

二、电子科技英语的语法特点与翻译对策

(1)普遍使用被动语态电子科技英语作为工程技术类知识的载体,其语法特点之一是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远高于主动语态。原因是被动语态可以使科技人员在句子的开头就引出最重要的信息,被动语态将主语放在句首,读者可以第一时间关注到关键信息,而且使用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与使用第一、第二人称主语的主动语态相比可使描述减少主观色彩,更能体现科技论文侧重推理和客观准确的特点。如Threemachinescanbecontrolledbyasingleoperato“r.三台机器能由一个操作者操纵。”、Electronicsclosertothenucleusareheldmoretightlythanthoseintheouterorbits.“靠近原子核的电子比外层轨道上的电子结合得紧。”、Theelectricresistanceismeasuredinohms“.电阻以欧姆为测量单位。”、Ithasbeenprovedthatamaterial’sdimensionisoneofthefactorsinfluencingitsabilitytoconductelectric.“据证明,材料的尺寸是影响其导电能力的因素之一。”在翻译中如能准确把握各种时态的“be+V.过去分词”的被动语态结构,加之一定的科技英语专业知识和中文素养,那么就不难做到翻译的“忠实、准确、通顺”,也就是“信、达、雅”。

(2)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名词化结构指表示动作意义的“名词+of+名词+修饰语”的语法结构。科技英语经常使用名词化结构代替日常英语中用动词表达的内容,能使文章更为简洁明了并能在有限的篇幅中承载更多的信息和内容。电子科技英语中也广泛使用名词化结构,使行文简练、结构紧凑。对比以下两种翻译:原文:数字集成电路对现代社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译文1:Theimpactofdigitalintegratedcircuitsonmodernsocietyhasbeenpervasive.译文2:Itispervasivethatdigitalintegratedcircuitshasimpactonmodernsocietygreatly.显然,译文1的名词化结构要比译文2的动词结构要言简意赅、浅显易懂。英汉互译时也要注意此点并将名词化结构准确翻译,不犯理解上的错误。

(3)大量使用定语从句和非谓语动词结构电子科技英语阐述定义或描述现象时常常需要对一些核心词汇进行限定修饰。采用定语从句进行修饰,可使被描述的定义或现象的适用范围更准确,如Thefirststageisatunedradiofrequency(RF)amplifier,themainpurposeofwhichistoimprovesignal-tonoiseratioandtoprovideasufficientdegreeofselectivity.翻译为“第一级为调谐高频放大器,其主要作用是改进信噪比并提供足够的选择性”,通过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对RF的作业进行修饰,使得句子更为简洁,表达更为严谨精确。又如Theinductorisacoilofwirethatmayhaveanaircoreoranironcoretoincreaseitsinductance.翻译为“电感器是一组线圈,有的电感器是空心的(空气芯),有的线圈中有可增加其电感量的铁芯”。通过限制式定语从句对核心名词wire进行限定修饰,使inductor的定义更加清晰准确。动词不定式是非谓语动词的一种,可在句中起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作用,可担任除谓语以外的其它任何成分,它使整体句子结构紧凑合理,指代关系更加明确、简洁明了。如Theabilityofamaterialtoconductcurrentdependsuponthenumberoffreeelectronsinthematerial.“材料的导电能力取决于材料中自由电子的多寡”。Whenonewantstomeasuretheelectriccurrent,voltageandresistance,onehastouseelectricinstruments.“人们想要测量电流、电压和电阻时需要使用电子仪器。”关注科技英语中的非谓语动词用法,有助于准确和顺畅翻译好英语句子和篇章。

(4)词序表达与中文不一致科技英文篇章中,还时有词序表达与中文不一致的情况,此时,应清楚区分中英文表达习惯的不同,不生搬硬套,而是在正确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对语句加以结构重组,以达到次序调整,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如Themaindevicefailuremodeissecondarybreakdown.如果直接译为“主要器件的实效模式是二次击穿”就错了,应调整语序翻译为“器件的主要失效模式是二次击穿”。Whileacurrentisflowingthroughawire,thelatterisbeingheated.错误译法是“电流流过导线时,电流在后面发热”,正确译法应为“电流流过导线时,导线就发热。”

篇12

深秋的太阳像被罩上橘红色灯罩,放射出柔和的光线,照得身上、脸上,暖烘烘的。科技小论文放

点点的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4嵌在天幕下,闪闪地发着光。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