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体形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集体”一词源于社会学,是指为一定目的而紧密结合起来的许多人,构成集体的三个要素为目标、关系与主体。首先,集体的形成需要一定数量的主体。对于城市设计而言,与其关联最密切的主体有二,一为方案创作的设计团队,二为日常生活的市民大众,两类主体都具有多元量化特征。其次,集体的形成需要主体之间具有密切联系。毋庸置疑,城市设计上述两类主体内部存在密切的联系,设计团队内部的关联主要体现为现代职业分工基础上的“技术关联”,而市民大众之间的关联则比较复杂,诸如血缘关系、职业关系、教育关系、地域关系等。关系,是集体理性形成与存在的基础。再者,集体的形成需要主体有共同目标。对于城市设计,设计团队的目标在于营造适宜的人居环境,市民大众的目标一为空间生产辅助,通过合理参与城市设计的空间塑造过程,辅助设计师营造适于自身生活的物质空间环境,二为合理空间消费,依据自身的条件,创造合理的、多元的空间需求(图1)。
2.以效率与公平为内核的城市设计集体理性
依照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经济人”的理性分为两种,即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个体理性的本质是个体追求某种工具价值的最大化,是个体在既定信息下追求最大化效用的行为。而集体理性是以群体利益为出发点追求效用的行为,目标是高效率、内部稳定和成员间的公平。[1]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两者之间存在博弈。个体理性应以集体理性为基础,集体理性须以个体理性为前提,绝对个体理性与完全的集体理性都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两者的有机结合才是达到系统最优的基本策略,应在客观现实的制约下,在集体理性的指导框架下,通过合理的路径选择与机制设计使个体理性得以生成和扩展,即在满足一定个体理性的前提下达到集体理性。效率与公平是集体理性的内核,集体理性的效率在于通过合理资源配置,以尽可能小的代价获得尽可能多的效用。[2]集体理性效率获得的基础为集体的良性存在,而前提条件为集体内部利益主体之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可持续的动态平衡关系,在此关系形塑过程中,公平是其核心的基础支撑。当代城市设计具有多学科交融特性,其创作不应单单是城市设计师的独秀,完全依照其个体理性去塑造城市,而应是在一定效率支撑下,通过较为公平、公正的机制设计建构具有合理知识架构的城市设计团队,依照团队的集体理性去合理地塑造人居环境。城市物质空间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较长的延续性,在空间维度上具有多元的复杂性,具有时空维度上的多元利益主体。为了合理协调与平衡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实现对城市开发的有效动态控制,城市设计应在集体理性的指导下,通过科学的机制与方法建构具有效率的实践操作体系。
二、集体理性指导下的城市设计创作机制
为了追逐最大化的群体效用,集体理性指导下城市设计应建构知识结构完备的创作团队,使其能够有效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复杂问题;应建构有效的作用机制保障创作团队的内部稳定与平衡,使其既能够产生有效的集群合力,又能够发挥个体的专业能力。
1.多元专业人员与利益主体有机融合的创作团队
塑造和谐的空间关系是城市设计的作用主旨,和谐空间关系的塑造除了受美学的形式法则作用外,还受到空间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不同尺度下空间之间关系的塑造需要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及市政工程的相关专业知识;空间与人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解析与整合需要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的相关专业知识;对城市开发的过程控制需要管理学的相关专业知识。由此,依照城市设计实践所需的相关专业知识,其创作团队应包括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市政工程、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及管理学的相关专业人员。除上述依据知识结构确立的城市设计创作团队构成外,按照城市设计服务对象与实践宗旨,尚需市民大众及行政管理人员的参与。当然,两者在参与方式、参与过程上与核心创作团队不同,市民大众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现场访谈及方案评价等方式间接参与,行政管理人员主要通过前期调研的配合、方案阶段汇报的评价等方式间接参与。
2.垂直指令与扁平网络管理有效结合的作用机制
个体理性向集体理性的转变必须依赖合理的制度安排。城市设计创作团队,依据参与方式与实践特性的异同,可分为核心创作主体与参与创作主体,直接参与主体与间接参与主体。核心创作主体包括城乡规划师、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市政工程师,参与创作主体包括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及管理学的相关专业人员。核心创作主体与参与创作主体之间应采取垂直管理的作用机制,即核心创作主体是团队的中枢,参与创作主体为核心创作主体服务。由于参与时间相对较短,参与创作主体可以采取“一对多”的参与方式,即同时服务于多个核心创作团队,参与节点、参与方式依照核心创作主体的要求而设定。核心创作团队内部采用扁平管理的作用机制,即创作主体之间是对等关系,不同专业之间只是思维角度、设计尺度、专长内容的不同,相互之间应通过集体商讨的方式,整合出方案的主体架构,在此框架限定下,各专业的创作主体再对自身的专业内容进行深化(图2)。间接参与主体是指与设计有利益关系的市民大众及相关行政管理人员,直接参与主体是指除此之外的其他参与主体。间接参与主体的相关诉求是指导城市设计方案创作的重要因素,应在创作的不同阶段建构合理的平台吸纳公众与相关行政人员的参与,如前期调研的公众调查、方案形成后的市民公示、方案实施后的公众使用评价等。参与的方式可以是面对面的访谈与问卷调查,也可以依托多元的虚拟网络技术。
三、集体理性指导下的城市设计创作方法
当前城市设计的方案创作基本上是由规划师或建筑师独立完成的,多呈现出“一支笔”现象①。这种创作模式能够使方案体现较好的整体性,规避多个设计师不同设计思想与处理技法之间的矛盾,具有较高的“设计生产效率”。众所周知,城市设计涉及的空间规模较大,基本以几十公顷为基数,有的甚至达到几或几十平方公里;其次,城市设计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较长的跨度,其核心在于对城市空间营造进行动态控制;再者,城市设计的利益主体具有多元性,主体之间具有较为复杂的利益关系。纯粹的“一支笔”设计创作模式,并不能满足上述客观诉求。缺乏设计弹性与包容度,缺乏设计的集体理性支撑,容易使城市设计陷于个体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的窠臼。为了促进城市设计的实践操作性,切实提高城市设计的“真实效率”,其创作模式应由个体理性指导下的“英雄模式”转向为集体理性指导下的“集群模式”,创作方法应由总图为先转向为多元系统的理性建构与有机整合。
1.多元系统的理性建构
城市空间之间的关系是由要素系统内部及多元系统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在城市设计研究范畴内,其要素系统包括开放空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活动组织系统、土地利用系统及建筑形式与体量系统。土地利用系统与活动组织系统是城市设计方案创作的基础,创作过程中应注重不同功能土地量的合理性、多元土地功能之间的有机衔接及不同土地功能的科学理性布局;应注重活动组织的合理规模与理性布局、活动组织的序列性与关联性、参与活动与类型空间的适应性。开放空间系统与道路交通系统是形塑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性要素,也是城市设计方案创作的核心要素,创作过程中应将绿地、水体、广场等元素有机整合为相互关联的开放空间系统,注重不同等级系统的尺度与功能关系,强调系统内部多要素之间的相互嵌入关系;应依据不同功能区设计相适应的路网结构与道路密度,注重不同等级道路的合理布局及多元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强调步行空间的系统化。建筑形式与体量系统是形塑城市三维空间的核心要素,创作过程中应注重街道界面空间系统的建构、近人尺度下人性空间的塑造、高层建筑的集约化(线性集群或区域集中)布局,强调宏观尺度下城市天际线的塑造。
这是最基本也是首要的原则,无论设计时多么地追求视觉审美需要,都需要控制好变化的程度,不能为了设计而设计,模糊了文字的识别性。文字的第一要义是传达信息,也就是一定要能让受众辨识出这是个什么字,表达的什么意思。然后在此基础上,再去进行设计美化。字体标志比较一般的标志设计而言,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文字的专属性极高。字体本身即在传达意思,倘若没有了辨识度,其专属性也不会存在。是笔者为西安市雁塔区小寨商圈设计的字体标志。从中可见“小寨商圈”中的“小”字和“寨”字有笔画相似的部分“小”,笔者将其进行结合,变化的同时仍保留了汉字原有的识别性。
2.以意造型、形意兼备
“形”主要指形体外观。广义的“形”是指与形相关的可视形态的统称;狭义的“形”是指具体的图形、形状等。“意”是审美心理活动的产物。“意”的发现和创造除了体现理性思维的形式结果外,还在于内在的思想和感情。字体标志设计不单是对汉字外“形”的设计,还要以汉字内涵为依据,创造性地表达设计者的想法。字体标志设计的魅力在于它将“读的符号”变为“看的形体”,用直观的图形语言来诠释汉字所传达的信息,即汉字所包含的深层含义。字体标志不仅要传达文字信息,还要传达文字信息的视觉差异。有价值的字体设计是由基本元素点、线、面,基本形态圆、方、角,经过多种组合方法而形成。汉字的形态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化空间,只有准确把握其变化规律,设计得当,才会取得预想中的设计效果。不是简单地将中国传统图形与字体直接相加,必须经过对传统图形进行再创造。汉字的形态具有非常丰富的变化空间,只有准确把握其变化规律,设计得当,才会取得预想中的设计效果。在设计过程中,只要把握住核心内容,也不必拘泥于外形的限制。正如靳埭强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庞,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自己是中国人。这是中国的设计,我们完全可以用非常国际化的元素,符号是国际化的,但表达的思想可以是中国的,是中国的文化”。以“小寨商圈”的标志设计为例,在完成将“小”字和“寨”字笔画共用之后,再对“寨”字进行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寨”字的释义为“四周有栅栏或围墙的村子”。结合实际,小寨地处历史悠久的古城西安,附近有著名的大雁塔(唐代所建)。该标志是在透视字形字意的基础上,抽象出唐朝典型楼阁建筑的框架结构,将两者结合而成,把“读的符号”变为“看的形体”。
3.字体标志应反映出企业文化
优秀的字体标志设计应与商品保持密切联系,画面内容简洁而内涵丰富,美观大方,并且象征性和概括性极强,能彰显企业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品位。字体标志的设计不仅要整体考虑企业的特色与理念,同时也要使其具有时代特色。如靳埭强设计的中国银行的标志,古铜钱作为古代市场流通的货币,是中国传统图形的重要标志之一。将古铜钱与“中”字相结合,传达了中国银行的商业属性。再以“小寨商圈”字体标志设计为例,“寨”字周围的方形是提取方形印章的外形轮廓而成。印章是中国的传统图形,在这含有“一诺千金”之意,用来传达小寨商圈的商业理念,即诚信经营。在色彩搭配上,采用雍容华贵的红色和黄色。黄色表示商业气息浓厚之意,红色不仅代表喜庆,而且与传统印章的“红”色印泥相对应。整体而言,本设计较好地传达出小寨商圈的商业属性和文化属性。
二、字体标志设计中运用传统图形的方法
1.笔画共用法
以笔画共用的方式搭建一体化图形。笔画的共用在传统民间字体设计中是一种很精彩的手法,今天的字体标志设计还可以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像图例中笔者设计的“廿四节气”即是以笔画共同的方式将四个字组合成浑然一体的图形,这是一种不需借用具象图形即可达到图形化的巧妙方式。
2.特征一致法
首先是要将两个元素进行形体特征上的一致化处理。设法改造其中的一个形体,以适应另一个形体的特征,或者双方都往一个方向做适当的修改以取得一个融合点。在设计的时候,首先要进行资料收集,所收集资料的种类与数量都是相当重要的。只有这样才有条件将其造型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比较研究。其次要认真临摹,这样能更贴切地感受到物体的特征。最后根据自己的感觉把经过临摹阶段得来的感受与体会运用到标志字体设计上。笔者在设计“小寨商圈”标志的时候,也是先收集分析唐朝建筑特点,然后找到唐朝建筑特色与字体特征的结合点进行设计。
3.因字状形
在进行汉字标志设计时,可以根据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或企业的理念,将汉字以图形化的方式表现出来。前面所提的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就是一个以汉字为主要元素的设计典范。它将中央的方孔幻化成“中”字,把“中”字和方孔钱鬼斧神工般连在一起。笔者设计的“小寨商圈”字体标志时,运用的“寨”字,其笔画造型本来就与楼阁建筑的外形相接近。倘若字体外形与准备结合的图形差别很大,就很难设计下去,所以在将二者进行结合的时候一定要因字状形。
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它的功能作用。建筑的功能对建筑的影响是最全面、最深远的。毫不意外,建筑的功能对其本身的整体造型也产生巨大的影响。如绝大多数的体育馆、歌剧院都是以椭圆造型为主,如北京的鸟巢以及国家歌剧院等。这类公共建筑需要满足大型活动的功能,而椭圆形容量更大,占地更小,且流线型可以减少风荷载的破坏。又如各大城市的写字楼、酒店等商务楼,它们除了满足办公、餐饮等功能之外,还要求有吸引外界目光的内在功能需求,这对于建筑本身的整体造型就有了一定的要求。这类建筑往往具有高端大气、时尚独特等特点。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广州金融中心等。这类“异形”建筑往往象征城市的经济及政治地位,也会成为该城市甚至是国家的地标。
2环境对“异形”建筑整体造型的影响
(1)自然环境
千百年来,人类未曾离开过自然,自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建筑与自然之间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的祖先根据地域地理环境的不同,建造出了不同风情的建筑。在我国,南方有吊脚楼、土楼、竹楼,而北方则有四合院、窑洞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在自然环境影响下而建造的独特的建筑。这也是中国因地制宜的传统文明思想的表现。而对于充满现代技术的“异形”建筑而言,虽然它可以摆脱气候对它的束缚,但它依然脱离不了自然环境的影响。“异形”建筑为了能够很好地融入自然,设计师们就必须认真考虑其整体外观造型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如悉尼歌剧院,它处于悉尼市区冶北部的海岸边,从远处看,它的外型犹如即将乖风出海的白色风帆,与周围的景色相映成晖。从近处看,它就像一个陈放着贝壳的大展台。无论是像风帆还是贝壳,它的整体造型无疑是自然环境所带来的设计影响。受自然环境影响整体造型设计的“异形”建筑还有迪拜的帆船酒店和美国著名的流水别墅等。
(2)文化环境
自从出现人类文明以来,文化在不断地被创造的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古以来,建筑就是文化的一个载体,同时文化也对建筑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每个“异形”建筑的设计中都必须有它独特的设计理念,而地域的文化往往是建筑设计理念当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一座著名的建筑离不开它本身所蕴含的文化。设计师在设计“异形”建筑时,不得不把文化元素渗透进来。如广州的金融中心,其标志的创意源于“钻石荔枝”的设计概念。荔枝,产于南国,有果王之誉,历史上咏荔枝的诗词和典故众多,体现了广州金融中心的区域地理位置和人文背景。又如上海环球金融中心,一开始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天地”的理解,正是天圆地方的意思。不过不幸的是由于楼顶的大圆孔远看有些像日本的太阳旗,最终把圆孔改为倒梯形。不过这也是文化对建筑整体造型设计产生影响的一个很好的表现。
(3)建筑外环境
人要立足于社会,就必须与别人打交道,让自己尽量融入人群,适应社会。一座成功的建筑也同样需要很好地融入它周围的建筑外环境当中。当然,这并不排斥它拥有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对于“异形”建筑而言,周围建筑外环境对它的整体造型设计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设计师在设计它的造型时,有时既要考虑他所设计的建筑能否很好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能否与周围的建筑和谐地相处,又要借助周围的建筑衬托出它本身的特点。而这就需要设计师发挥出十足的设计能力来完成。正在上海建设中的上海中心大厦,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在上海中心大厦的方案选择中,有来自众多国家的顶级设计师设计的各种优秀方案。最终,美国旧金山根斯勒的设计方案脱颖而出。它胜出的原因就包括该作品既能够与已建成的上海金茂大厦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很和谐地相处,形成三足鼎立的态势,又能以它高大的身姿和独特的造型突出它的重要地位。
3技术对“异形”建筑整体造型设计的影响
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不仅仅要考虑建筑的功能、外观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在当今所拥有的技术前提下能否把它建造出来。因此,在建筑的整体造型设计过程中,也会受到科学技术的束缚,特别是对于“异形”建筑这类建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建筑技术也不断地向前迈进,各种先进的建筑技术先后问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带动下,建筑技术也开始向数据化方向发展,设计软件的不断开发更新,使“异形”建筑的设计更加方便、科学。这也给“异形”建筑的设计提供了很多便利。近些年来,建筑设备与施工技术也不断地更新,给“异形”建筑施工带来极大的便利,解决了各种施工技术难题。建筑材料的发明也给“异形”建筑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各种钢及玻璃的发明,使得“异形”建筑的造型千变万化,而这多数都归功于幕墙技术的不断前进。在未来,更多令人惊叹的“异形”建筑会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而耸立在人类的面前。
中图分类号:TU973+.3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产生
20世纪初期,日本的森房吉教授(1868—1923)在对当时的地震灾害和理论认识进行研究之后,提出了最早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在之后的一百年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地震的反映特征和发展特征的研究和把握不断深入,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也在不断进步当中。
目前 “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作为抗震结构设计指导思想被国际普遍认可。至此,抗震结构设计可以说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此类建筑在地震中也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能。但是,目前的三个水准的设计理念主要是以保护人类生命安全为目的,对于地震造成的其他破坏不能很好地进行控制。尤其是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大量人群、财富和资源可能集中在某一区域,如大城市中。在这些区域一旦发生地震,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对生还者的心里造成严重打击,也是十分不利于震后重建工作的开展。因此,要求人们在进行抗震设计时不仅防止地震对生命安全造成伤害,也要尽可能减少房屋倒塌对其他方面造成破坏。基于以上考虑,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和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之后,基于性能的抗震结构设计被广泛研究推广,并被认为是未来抗震结构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
这项设计最早出现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用量化的抗震指标来控制抗震性能,从而改进传统的设计理念。1995年,这一理念被美国放眼21世纪委员会提出了之后,便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英国、智利等国家也先后投入研究。
二、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特点
通过与现行抗震设计理念的对比,可得到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念的特点。
1.采用多级设防。与现阶段“大震不倒、中震可修、小震不坏”的三阶段设防目标
相比,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注重多级防护,注意保护建筑的内部设施与非结构件,从而达到了在地震发生时既保护业主安全又减轻了业主和社会的经济损失。
2.投资准则效益。投资准则效益反映了抗震设计思想的重要转变,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从只注重安全变为同时注重安全、经济等多个方面。根据这一准则,结构设计按照结构性能的要求,考虑到所拥有的所有资源,在安全和经济之间找到平衡、合理的切入点,得到优化的最佳方案。
三.设防水平
1.地震设防水平。地震设防水平是指在未来可能作用于建筑结构的地震强度大小。由于地震设防水平直接决定了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所以它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的理论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应充分考虑到已优化的经验基础,并根据地震参数具体确定。
2.结构性能水平。结构性能水平是在预期地震等级的作用下对建筑物破坏的最大程度。由于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考虑到结构构件、内部设施、非结构构件、装修等多种因素,因此除了应该对对建筑主体结构带来的损失有控制力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对非主体的损坏的控制。所以说,能兼顾主体与非主体结构破坏程度的结构性能水准才是科学的、合理的。
四、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方法
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主要有:位移影响系数、直接位移、能力谱设计等方法。
1.位移影响系数法。该方法基于结构性能设计,即通过分析预先得到位移的最大期望值,然后利用模态、等效的方法进行确定,从而修正此系数。但是此方法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无法具体地体现出抗震水准与具体结构、楼层的损坏情况。
2.直接位移设计法。本方法适用于结构性能设计,即根据地震等级预期计算位移,使结构达到预期位移。本方法最大的特点是概念简单,但是只能从建筑材料的极限变化确定相应数值,不能考虑到预期之外的地震效应。
3.能力谱法。能力谱法是将地震反应谱与能力谱曲线转化成需求谱,从而评判该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方法侧重于对结构的实际性能进行评估与检验。另外,能力谱法只适用于分布比较均匀且平面结构可化简的结构。
总结: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体系,与现行抗震设计相比,它具有以下优点: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目标多而且具体,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与适应性,也具有更
大的实际作用意义。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提供给了设计者更大的灵活性。在符合相关规定与要求的前
提下,设计者可自行选择能实现业主抗震目标的设计方案与相对应的结构措施,充分发挥了设计者的创造性与创新性。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将之前单一的以保障业主生命安全的抗震目标转变为在不同
的地震风险等级下满足不同的抗震需求,并综合了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因素,充分考虑到了投资、震后损失、灾后重建、社会效益与业主的承受能力等多方面因素,更符合当今社会的需求。
基于性能的抗震建筑结构设计思路已经成为了未来抗震设计的主要发展思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特别是美日两国,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得到了一定成果。我国在这个项目的研究上起步较晚,但是为达到与国际社会同步,我国与国际社会上在这方面取得先进成果的专家多次进行学术交流,中国许多高校目前也已经开展了此项研究,从而发展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欧进萍,何政,吴斌,邱法维;钢筋混凝土结构基于地震损伤性能的设计[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1期
孙俊,刘铮,刘永芳;工程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5年03期小谷俊介,叶列平;日本基于性能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J];建筑结构;2000年06期
面临的问题。我国工会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难免遭遇挫折,首先,我国工会是以“任命制”或“委派制”为主要形式的,这就造成工会在行使职能中都是对上级负责而忽略会员的利益。长久以来在职工群众中的信任度和权威一度降低,群众基础日渐薄弱;其次,现在的企业中,工会不是必需的组织,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发挥的作用也是微小的,这主要是因为工会干部力量、活动场所、活动经费等基本建设条件没有给以重视,未得到保障[2]。面临的挑战。和谐社会的建设要求我国必须进行社会转型,在转型的非常时期,社会形态、经济体制、利益结构和群众倾向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社会的转型必然不能面面俱到,会损坏一小部分人的利益,从而导致众多职工的下岗,深化了社会的矛盾,政府的公共服务会遭受群众的责难,受到质疑。矛盾的不断激化会动摇社会秩序的稳定。现代金融危机的威胁下,我国原有的企业管理制度和劳动关系受到冲击,进一步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我国企业的深化改革,使得各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大众对国内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外界交流的不断加深的观念层次不断加深,思维方式开始转变。从近几年发展来看,我国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仍然处于极大的优势地位,经济成分也不断地向着多元化发展,这一变化引起工人队伍的大规模膨胀和劳资关系的日益复杂。可想而知,工会因为工作领域和对象的大部分调整,必须更加地巩固自己,不断求新向上。
建立健全服务机制。一是健全劳动竞赛动力机制,给予企业发展新生命。发动创新思维,通过积极动竞赛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引起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发改委、财政、劳动等部门频繁接触了解,紧密联系,积极合作,从而激发大量中小非公企业参与各类竞赛的兴趣,从而更加完善竞赛制度,提升活动水准和现实效能;二是健全评先创优引领机制,使得先进模范树立良好榜样,成为导航灯[3]。进一步改善工会的先优评价制度,尤其针对各级劳动模范的评选和表彰工作的建设,发动劳动模范的奉献精神,主动教授技术服务,积极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在企业中加大宣扬劳动模范和先进人物创新和奉献的精神,从而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提高;三是健全职工素质提升机制,促进职工全面发展。在职工培训方面,精神关注和财力投入要并重,这样才能使得职工培训体系更加健全,并且要建立完善的经费监督制度,使企业培训经费使用情况透明化。把职工的道德素质,爱国意识,科学技能水平的提高纳入考量,给予重视。精心设计服务载体。紧跟时代步伐,响应党的号召,争创“共同约定行动”、“工人先锋号”,继续坚持和不断完善“同舟共济保增长,建功立业促发展”竞赛活动、把创新品牌的打造纳入攻坚工程的建设。工会应该成为职工们的“大学校”,鼓励市职工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培训,加大培训基地建设的投入,争取把职工“技能培训、竞赛、晋级”一体化的工作机制融入企业发展中,如有先进操作(服务),则可通过以工人名字命名的方法进行鼓励,推广蓝领人才品牌的建设。要通过推进和谐企业的制度建设使得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更上一层楼,在工作激励和权利约束制度的建设方面给与充分落实,各企业间共同推进合作,协调政府与工会和劳动者三方关系,同时规范各方协商机制,完善劳动关系的矛盾解决机制,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制度规划中,要切实的把创先争优机制理论与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大带小,如通过大型项目带动经济、大活动推动发展、大平台拉动增长,确保创新活动符合大众需求,取得社会实效。一是面向世界树立新形象,推动经济转型并且升级。近年来,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经济社会的局面变得日益复杂,企业各机关部门干部职工要适应这一变化,必须提升他们的科学发展能力,企业随机应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也备受考验,创新思维的激发,活力的提升有待探索,我们应该大力开展“创新突破建新业、转型发展立新功”的大行动,在市级机关基层工会组织和市级机关部门之间展开竞技,虚心接受合理意见,使得机关干部向服务型人员转变;二是突显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优势,在和谐企业的建设方面,把企业、市级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和接受作风评议的园区工会都召集起来,共同联合,创建利于工会组织发展的长效机制。各企业间加强交流,互相走访,互提建议,敢于对市级机关部门单位提意见,求改善。借鉴外国先进企业的企业名库制度,即在企业名库中不定期的随机进行企业的抽取,对市级机关部门进行计分评价,定期进行跟踪和分析,这样市级机关部门就处于企业的监督之下,有利于其职能的发挥和的服务质量的保障,从而建立群众公信力。
总之,工会组织应该以职工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利益,注重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一切因社会转型而引起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甚至转化为机遇。我们需要做的是,注重创新思维,改变原有陈旧工作理念,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工会组织注入新活力,发挥工会组织的强大力量。
本文作者:李强工作单位:中国水电顾问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
二、构建连续性问题情境的原则
1.启发诱导性原则
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带有一定的启发性,也就是说,问题要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他们主动思考,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为此,在进行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方式下,中学化学教师要保证设置的相关情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进而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适度恰当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进行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时,对于情境的设置一定要恰当合理.也就是说,教师在提出相关问题时,一定要依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并且设置的问题要能将学生原有的知识与未有的即将接触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此,教师在连续性情境教学中设置的问题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繁杂.过难或过易的问题设置都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的思考,进而不能更好地达到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3.层次性原则
层次性原则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一定要依照由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实质、由单一到综合的顺序构建一系列问题.换言之,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重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运用铺垫等手法使问题的设置更加具有层次,进一步提高问题的整体水平.
4.共同促进原则
教师在进行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时,要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进一步活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深入的思考探究,进而提出不同的问题,这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之一.另外,随着学生提出问题的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将进一步提高.通过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教师还能实时了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吸收程度,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进而不断地提高教学效果.
三、构建连续性问题情境的途径
1.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
在提出相关教学问题时,化学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艺术能力,而不是始终以一种一成不变的面孔进行课堂教学.尽管科学是十分严谨的,但课堂氛围却应当是活跃的.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一些比较有创意和吸引力的口头语言、肢体语言和相关实验等作为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的载体,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将乐趣融入到连续性问题情境教学中,是目前教学的迫切需要.
2.组织进行一些化学实验
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的特点可以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到情境教学中,为此,中学化学教师要充分运用化学实验的优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化学实验过程中,影响其结果的因素很多,产生的实验现象也十分多样.所以,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一定要对实验方案进行精心的设计安排,同时要控制好实验条件,尽量以最佳的实验方式对一些化学问题进行阐释.另外,在进行问题情境设置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与常理认识相违背的实验现象引导出相关教学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一些化学问题的探索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5-0054-05
“彰显大学生精神风貌、蕴含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大学班级文化本质在于文以载道、以文化人。”[1]然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在充分发挥释放自由、渗透主流价值、促进对话交往、提升精神品质等功能的同时,也广泛存在着深度异化的问题。因此,探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追问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方式是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功能
学界对“班级文化”理论的阐释不断深化,诸如,亚文化视角认为,“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大多数成员在学校环境中基于相互交往而产生的生活式样。”[2]文化综合体视角认为,“高校班级文化是经过反复实践而创造的对班级成员的行为模式起导向和约束作用的文化综合体。”[3]虽然学界研究的视角不同,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发现其最基本的内涵,主要包含从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三个维度对大学班级文化进行剖析。首先,从社会文化维度,大学班级文化在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传播、借鉴先进外来文化,培育并创新新型文化的同时,将自身与社会文化有机结合,是社会文化发展最为牢固的根基;其次,从大学文化维度,大学文化通过促进、提升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尺度等产生积极影响,辐射到大学的各个领域,推动班级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共同发展;最后,从青年文化维度,“青年文化是得到青年基本认同的独特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以及生活方式的总和”[4]。大学班级文化的主体是青年人,它是凝聚青年人的精神纽带,体现着青年人的思维以及对大学班级文化的认同感。虽然不同时期大学班级文化会产生变化,但大学班级文化中始终彰显着青年人特有的气质和精神的价值观。
明确“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是探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功能的重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分析则是有效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要求。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指在社会文化、大学文化、青年文化的浸染和影响下,发挥其释放、渗透、促进、提升等特有功能,并通过扩宽渠道、凝聚共识、联结生活、选择高雅文化,从而实现班级文化主体的认同和内化。
(一)释放自由功能
“班级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每个学生获得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与能力”[5]。释放自由功能是指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将班级学生追求内心自由、生命自由,成为实现理想、促进班级学生全面发展的真实要义,并让班级文化成为学生陶冶、锻炼、反省、培养的精神摇篮。大学班级文化为学生绽放自由、释放生命的原始能量提供一个自由的生态环境。“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释放自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营造宽松环境、搭建实践平台等方面不断发挥作用。释放班级学生自由主要体现为两个优势:其一,激发班级文化主体的创新能力。自由使创造绵延,班级学生按照新的方式对原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和联想,从而形成独有的个性特征,进而成为具有创新个性的班级主体。其二,唤醒班级文化主体的自我意识。倡导彰显学生个性、重视学生个人意愿表达的班级目标与正确价值观,使其成为班级学生认同的深层次的行为准则,唤醒班级学生的主体意识。
(二)渗透主流价值功能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就是要千方百计、不遗余力地使这些主导文化进入班级,并被班级文化主体认同和内化。”[7]班级文化建设具有把社会主导文化渗透到学生中并被学生吸收、内化的功能。所谓渗透主流价值功能,是指通过班级文化环境、活动等间接的文化形式将正确的价值观进行渗透性引导,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在吸收、整合、内化的过程中提升其思想品质和素养的功能。一是通过主题渗透。通过理论知识研讨、名师座谈等渠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教育内容的问题与观点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实践渗透。利用班级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平台,帮助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引导行动,在行动中渗透知识;三是通过环境渗透。通过硬件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网络环境的渗透,使其发挥潜在的导向作用。
(三)促进对话交往功能
“大学班级文化的移情、承载和凝聚的功能,会通过各种形式和传播载体,对大学生的精神面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3]促进对话交往功能是指利用班级活动、班级网站等载体,以提升班级学生的对话意识与创造对话情境为前提,借助适宜的主题与时机,促进辅导员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并实现班级文化与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相互联系。首先,提升班级学生对话交往意识,创造良好的对话交往情境。辅导员以“激发者”的身份,鼓励学生彰显个性,尊重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帮助与关怀的视角唤起学生对话兴趣。其次,找准对话交往的主题与时机。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正确引导性的主题开展班级文化活动,正是激发学生思维与言语能力的重要环节。最后,促进精神交流与自由对话。“对话的深层蕴意就是精神交往,其目的是促进人内心世界的丰盈,实现人心灵的陶冶和充实”[8]。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就是以人性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独立思考与表达思想的能力,通过知识传授、生命领悟、行为规范等方面,激发班级学生心灵碰撞,产生共鸣。
(四)提升精神品质功能
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着眼于教育者有意识指导和受教育者潜意识接受,主要以生动有趣、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选择、精神品质和理想追求,促使班级学生追求高层次、高品位的精神生活。“正确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级每个成员都有约束、感染、熏陶和激励的作用。”[9]为此,运用好班级文化形态中的提升精神品质功能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路径。一是培养班级学生的理性自觉,这种独特的理性自觉不仅将学生的生活意义、价值实现与美好生活的普世价值相联系,与校园、社会发展相联系,而且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班级成员的幸福生活相联系;二是培养班级学生追求卓越、优秀的精神动力,帮助班级学生在反思中成长,在成长中建立良好的精神世界;三是培养班级学生审思明辨的能力,引导学生明智地处理社会、班级以及个人事务。
二、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大学班级文化建设,虽有其独特的优势,但在开展的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一定的困境和问题。
(一)在顺应中逃离自由
在当前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大学管理者遵循着马克思所说的“形成真正集体的前提条件是个人自由,集体不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束缚和绊脚石,而应该成为个人自由的重要条件。”然而,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在顺应中逃离自由”的问题十分突出,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自由”本质内涵的错误解读,以及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行动上发生了偏差。其具体表现为:一是一味地追求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在充满种种利益诱惑的市场社会,存在着在顺应中媚俗的大学班级文化,正如钱理群先生哀叹的“我们在培养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二是将自由等同于绝对自由,也就是无任何限制的自由。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部分班级学生认为“随心所欲”最重要。然而,“自由和约束是不可分开的统一体,没有绝对的自由,也没有绝对的约束,二者互补互渗。”[10]因此,长期地不能正确地认识自由、理解自由,将导致班级学生认识问题发生偏差、对待事情极端化。
(二)在功利中逃离价值
在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大学班级文化异化为犬儒文化,一种顺应主义的文化。受网络媒体错误引导的影响,班级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的问题表现得最为突出。“辨不清个人理想与他人理想之间的关系,导致个人主义滋长;重视追求物质生活之梦,轻视对精神生活之梦的追求”[11]。究其深层原因,就是对主流价值的错误认知。其具体表现为:一是功利主义成为衡量价值的唯一标准,使学生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很少关注集体利益。学生在参与活动之前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人文素养有帮助,自己的投入与回报是否成正比。“较强的目的性导致部分同学对自己目标以外的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认为参加活动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因而拒绝参与班级活动”[12]。二是功利主义使班级文化建设活动形式化。学生认为班级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完全是在做表面功夫,追求形式。三是功利主义使价值取向个人化。学生一味地追求显性的、即时的效益,并不考虑对自己长远的影响。因此,学生在功利中逃离价值问题将直接影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开展。
(三)在形式中逃离对话交往
班级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最直接、最有效的表现形式。但目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着班级文化活动形式化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深入、持续性。班级活动只是停留在“活动”表面,沉醉于只有概念没有多少实际内涵的“空中楼阁”式的班级文化,把大学生的真实生命丢得干干净净,脱离了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13];二是缺乏创新性。班级文化活动主要以传统的娱乐形式开展,未能实现开展活动的真正意义,“并未为人们提供一种充分体现尊严和生命价值的理念信仰,使之成为生命意义新的荫庇所。”[14]而且,开展的活动过于重视数量而缺少对质量的关注,导致学生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倦怠,以及对班级的集体荣誉感削弱。“对待班级文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也不应‘大呼隆’运动式地开展,必须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思维创新的空间,一个实践的舞台”[15]。因此,班级文化活动是否具有持续性、创新性、主导性将会影响开展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发挥。
(四)在追求外在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
“人的精神品味是对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开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柱。”[1]从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来看,班级学生存在着在追求时尚中丧失精神品味的问题。一是班级学生主体选择具有盲目性,素质具有差异性,认识具有封闭性;二是功利化问题日趋严重,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存在偏差。其具体表现为:首先,盲目追求时尚。班级学生呼吁举行以时髦的节目、话语为主题的班级活动,但在活动中却“忽视精神、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在班级塑造中独特的地位,并没有将行为、物质、制度、精神等层面的班级文化深层融合”[16]。其次,缺乏精神自律。在行动中,大学生往往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他们的精神生活并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满足而自动地获得相应的补充。因此,在追求时髦中丧失精神品味将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价值的体现。
三、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
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首先是要在保证学生与教师有一个正确定位的前提下,积极扩宽教育渠道,搭建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才,这样才能切实增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一)扩宽渠道,让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
大学生思想自由释放将直接影响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整体定位与实施效果。因此,在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上扩宽班级文化建设的渠道,释放大学生思想自由是开展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扩宽教育渠道。通过利用主题研讨的形式,以“国家梦・社会梦・我的梦”为主要内容,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热点进行每周固定的研究讨论,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教育;其次,扩宽宣传渠道。通过利用班级宣传栏、海报、编排话剧等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思想传递给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最后,扩宽网络渠道。“调查显示,新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重要渠道和方式。”[17]由此可见,网络渠道成为大学生最典型、最重要的教育途径,并起到促进教育渠道、宣传渠道的作用。网络渠道主要通过利用班级网站设立“班级文化建设,从我做起”为主题的讨论专栏,为班级学生创造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机会,并建立专栏维护、监督小组,以保证讨论专栏的持续性、话题的准确性以及班级成员的参与性。
(二)凝聚共识,在尊重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
“文化多元化使整个社会不再有至高无上的文化权威,人们的道德行为也失去了解释标准,造成了价值选择的迷茫、价值尺度的失衡,大学生也只能跟着感觉走”[18]。因此,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上,回归社会主流价值至关重要。“寻找主流价值取向归位的途径和方法,要在充分认识大学生价值取向多样性、差异性和超前性的基础上,侧重大学生价值取向本身合理性的增强及其与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整合。”[1]从班级这一独特的基本组织出发,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回归社会的主流价值是社会、国家发展的重要路径。凝聚班级学生思想共识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将幸福观教育与日常情感熏陶相结合。在日常管理中将正确幸福观传递给班级学生,解决班级学生实际问题。其二是要将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教育与推进生涯规划与发展的针对性活动相结合。班级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分析会、就业技能培训会”等,针对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三是要将培养批判能力与案例分析活动相结合。“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同样须经历日常生活世界的批判与重建”[19]。班级文化建设亦是如此,班级学生更应具有批判能力,班级举办案例分析活动,对社会的话题、行为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并不断增强学生做人做事的自治能力与自律精神。
(三)联结生活,让大学生有交往对话空间
大学生有交流对话空间是推动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要素,要从联结学生实际生活出发,拓展主题教育空间,提升大学生交往对话能力。班级是“组织动员大学生围绕教育主题开展教育活动,形成的以依托空间为基础的特定社会场域”[20]。由于创设地点、发展形态不同,班级将拓展班内与班外主题教育空间。首先,班内主题教育空间。班级组建班级文化建设研讨组,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特点、趋势进行探讨与分析,增强班级存在感。其次,班外主题教育空间,以“班级梦,志愿行”为主题,开展“三化”志愿服务活动。基地化。班级在偏远山区学校成立志愿服务基地,帮助贫困学生实现学习梦;团队化。走进社区建立班级志愿服务站,让学生在行动中回馈社会;常态化。以内在建设和外在宣传两种途径打造班级志愿服务文化。通过建立志愿服务制度,结合班歌、班训等文化要素,吸引更多的班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同时以内部建设为核心,班级将志愿服务时刻体现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组建班级一帮一互助小组,实现班级学生共同成长。
(四)选择高雅文化,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
精神品味凝聚了文化创造的智慧和理想,内涵着人本质的全部意义,将对人的情感、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应将提升大学生精神品味作为核心,全面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首先,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具有道德感、使命感、责任感的高雅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价值观教育,确立的坚定信仰”[2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班级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对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大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因此开展班级文化建设,先要了解和培养大学生的精神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追求,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使其个性联结关系,联结世界,以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精神品质。最后,要引导班级学生选择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相结合的高雅内容,使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发挥个人创造性的同时,不盲目地追求“自我利益”,应拒绝现世社会的各种诱惑,不能失去自己的灵魂而沦为现实的附庸,从而在帮助学生处理好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品味。
参考文献
[1] 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大学文化研究,2013(1):109.
[2] 初晓磊.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
[3] 马丽华.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刍议[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9):79.
[4] 万美容.论青年文化及其功能[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7.
[5] 张桂生.高校班级建设中的“人格本位”教育理念[J].思想教育研究,2010(8):105.
[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07-508.
[7] 杨骞,蒋洪波.大学生自我管理系统模型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10.
[8] 成雁瑛.论大学教育的对话机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12.
[9] 海国华.积极建设班级文化 构建学生精神家园[J].中国教育学刊,2008(8):25.
[10] 马海花.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
[11] 骆郁廷,史姗姗.中国梦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J].思想教育研究,2008(8):38.
[12] 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J].当代教育论坛,2009(1):117.
[13] 王泓.大学生文化的俗化倾向原因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189.
[14] 叶薇芳.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8):57.
[15] 李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家园建设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12.
[16] 李合亮,王辉.新媒体与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49.
[17] 苏旭东: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生主流价值取向的理性回归[J].教育探索,2012(10):124.
[18] 李琰,易连云.基于道德精神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0):4.
我国综合酒店设计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的设计浪潮汹涌而至,尚在蹒跚学步的我国酒店行业通过模仿与借鉴在西方酒店设计的百年发展历程中跌跌撞撞的走过了30多个年头,在各方面取得飞跃性进步的同时酒店内部空间设计也显现出些许问题:(1) 酒店室内设计呈现趋同化发展国内酒店通过学习与摸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标准化设计,这使酒店功能以及硬件设施的配备日趋完善;但“标准化”也为“拿来主义”的设计手法提供了一方沃土,导致全国各地酒店呈现出风格、材料、环境无明显差别的“千店一面”的尴尬现象。(2) 缺乏地域文化层面的理论研究我国对于酒店设计的研究侧重于规模、档次、流线以及公共空间等基础方面,结合文化来展示地区文脉的酒店室内设计研究则相对较少。这部分理论的欠缺使我国酒店内部空间呈现出重物质轻体验、重装修轻装饰的现象[1]。例如:许多酒店的大堂、餐厅、走廊等公共空间富丽堂皇,成为高档装饰材料的堆砌之地;而真正与消费主体密切相关的客房,从家具到软装却是平淡无奇,毫无新意。
2 酒店室内设计趋势
首先,酒店的趋同化发展导致客源竞争激烈,迫使酒店寻求别具一格的发展模式。其次,在国际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酒店行业主导的消费群日渐成熟,随着他们的经济水平、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同时消费模式呈现个性化发展,体验经济悄然出现。人们要求酒店在提供餐饮、会议、住宿等物质层面服务的同时还可以给予顾客公寓式的关怀以及不同风土人情、民族特色的体验,通过异乎寻常的经历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最后,当消费者踏入一个陌生的城市,首个目的地即酒店,此时酒店内部环境所传达的文化品位、人文内涵自然在消费者脑海中形成了对于该城市乃至国家的第一印象,这就需要酒店彰显地域文化内涵、给人以个性化体验。上述因素使酒店设计的主题化、主题的地域化显得尤为重要,为主题酒店的地域化发展提供了依据和广阔的前景。
二 地域文化与主题酒店
1 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某地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反应了该地区社会风俗、文化观念、艺术情趣、经济政治等生活各个层面的发展水平[2]。
2 主题酒店
本文所论述的酒店属于依托区域性人文资源的文化主题酒店。它选择历史、童话、神话、自然景观等特定的主题包装酒店的建筑外观、装饰风格、文化氛围以及个性化服务[3];使顾客在消费过程中获得独特的知识与惊喜。其本质是以文化的差异性作为经营的出发点,客户体验式消费作为经营目标[4],将酒店消费转化为一个体验过程并使顾客经久不忘。一方面使顾客体验了个性化消费,另一方面使酒店本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5]。
3 地域文化与主题酒店的关系
文化之于酒店如同灵魂之于人。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疆域成就了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和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们是酒店主题的源泉,需要设计师对其归纳总结、分析研究后转化成新的设计语言来塑造酒店的城市归属感。一个成功的酒店设计在完成社会功能需求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周边的人文、历史、风俗等特色创造非凡的场所精神、新鲜的文化氛围和独到的艺术品味,并亲切的向远道而来的客人展示其所属城市、民族乃至国家的独特魅力,巩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4 我国地域文化型
主题酒店存在的问题虽然近年来主题酒店受到追捧,主题的选择却以自创文化和舶来文化为主,地域文化型的主题酒店实例仍相对较少且仅集中于一部分经济或旅游业发达地区(如表1)。①根据相关酒店官网资料整理,本表格为不完全统计。其次,我国主题酒店普遍缺乏整体设计策略,即便有些酒店以地域文化作为主题,有时也仅是空穿文化外衣而在设计实践中并无实质展示文化特色的内容;亦或是酒店建筑外观、庭院景观、大堂等某一部分契合主题,却未能形成令顾客经久不忘的系列特色效果。
三 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室内设计方法
1 设计原则
(1)空间统一性原则地域性是贯穿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设计的灵魂,酒店的全部构成因素都应围绕“地域文化”展开,并且要使所选地域文化概念在酒店各个空间保持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与周边人文环境相协调。
(2) 体验性原则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用服务性产品满足消费者酒店的基本功能需求并通过体验性的设计为顾客提供难忘的精神收益,使人在酒店中消费文化、体验文化的同时了解当地文化。地域文化主题的选择需要具有一定的消费吸引力,使顾客对酒店体验产生美好的联想与共鸣,可以通过构建娱乐、教育等体验场所作为实现手段。例如:拉斯维加斯的金殿大酒店(MirageHotel)根据当地气候以沙漠中的海市蜃楼为主题,门前的跌水丛林景观入夜后每隔15分钟便会上演一次火山喷发秀,100英尺高的水柱加上灯光与音响的渲染,如海市蜃楼般以假乱真,似真正喷出熔岩的火山,给观者以亲历自然巨变的震撼感受,为顾客提供了独特的娱乐体验。
(3) 传承性原则我国众多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疆域创造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对后辈的生活、审美、习俗产生了不同影响,并随时代变化而不断积淀,历久而弥新。在酒店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并不等于传统文化的简单重现;也并非为了保护民族特色而将优秀的外来文化拒之千里,目的将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以及国际化的审美观念相融合,在传承中创造具有本世纪时代特征的酒店设计风格。
(4) 功能与形式的统一性原则实用性和美观性是室内设计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仅仅具有餐饮、会议、住宿等实用功能的酒店设计是索然无味的,合理的运用文化符号可以提升酒店空间的艺术品位与文化底蕴,使室内空间功能与形式达到完美统一。此时的酒店已不再是简单的驿站,而是顾客与整座城市的情感纽带。
2 地域文化主题的收集与筛选
任何设计的首要任务都是调查研究与资料收集。地域文化主题可以采用田野调查、民间探访以及网络搜索等方法收集一个地区独特的民俗传统、名人轶事、文学艺术等文化素材。然后经过分析、整理、归纳等去粗取精的过程提炼出适合酒店且能够吸引顾客的精品地方文化。筛选的过程中应考虑以下两方面因素:
(1)周边环境分析
地域文化主题酒店在主题筛选的过程中应对其周边环境进行分析,即酒店相邻客体的社会功能分析。一方面它可以让设计者明确酒店的受众群,以规划酒店的总体定位,从而更准确地筛选符合顾客品味的文化主题。假设酒店地处市中心且临近火车站,顾客则多为旅游与商务人士,这就要求酒店既要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要有价格低廉来满足两类人的不同需求;这种分析还可以使酒店了解竞争者,知己知彼的进行主题优化。
(2)顾客分析
满足消费者需求是所有酒店设计的最终目标。顾客分析即受众群的需求分析,以此确定酒店的经营重点,继而从繁复的地域文化中筛选出最佳匹配的主题使顾客感到惊艳。
3 文化素材的视觉性转换
地域文化的形式复杂多样,而酒店室内设计需要将抽象的文化落实到具体的形式之上,以触动人的感官而达到刺激消费的目的。许多地域文化的形式无法在设计中直接应用,需要深度分析其含义进行符号化的提炼与再创造。以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设计元素来妆点室内空间[7]。
4 主题环境与氛围的营造
将提炼的文化符号附着于室内空间分隔构件是一种简单的设计手法,酒店的主题氛围还可以通过色彩、装饰材料、陈设等介质来烘托。
(1) 色彩
色彩有触动内心情感并引发联想的艺术魅力,可以丰富空间层次并使其鲜活起来。风格各异的国家、民族拥有不同的色彩偏好并赋予其特殊内涵,如阿拉伯国家在建筑及室内装饰上喜爱代表圣洁的白色,而日本则偏好可以舒缓压力且使人感到温馨的原木色。可见色彩是体现地域特征的典型性元素之一,它的合理搭配可以强化作品的地域色彩。例如:苏州博物馆使用了大量的黑白灰色调来体现江南民居的清雅之感,巧妙的融入了江南水乡并获得了当地的文化认同。地区惯用色经过提炼可以作为酒店设计的标准色,在此基础上进行其他设施色彩的搭配处理,可以达到以色彩强化主题、使空间整体化的目的。
(2) 装饰材料
装饰材料是室内设计风格的主要表现介质,天然的装饰材料根据地理环境及气候条件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质,例如:同为我国红木家具名贵木材的海南黄花梨和鸡翅木,前者色泽丰富,纹理多变似微动的水波、轻浮的流云,令人爱不忍释;后者紫褐相间,纹理呈雨线状,予人璀璨闪耀的凤羽之感,二者所出产品风格亦截然不同。相同的装饰材料由于加工工艺的差异也会呈现出迥异的风情。例如:作为软装材料的刺绣,根据地域的不同产生了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名绣,它们的针法差异使呈现出的艺术效果也大相径庭:苏绣精细雅致、湘绣立体真实、蜀绣色彩鲜艳、粤绣则金碧辉煌。装饰材料的合理搭配有利于酒店地域氛围的营造,使酒店与城市建立了和谐的关系[8]。
(3) 陈设
室内陈设丰富多样,包括工艺品、字画、盆景、挂物等。它们具有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的同时还拥有视觉上的完整性和表达地域文化的准确性[9]。陈设的精心布置可以形成酒店内部空间的视觉焦点,烘托并提升文化氛围,是地域文化型主题酒店设计的重要组成因素。无论地域文化还是上述表现介质都要配合多样化的艺术手法来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系统达到体验主题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通过酒店建筑、主题客房、主题餐饮、主题活动、特色服务的设计来强化主题以达到招揽人群、体验式消费的目的。
在新媒体的发展中,微博的诞生是其重要的转折点。微博属于裂变的传播形式,其传播范围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是史无前例的,颠覆了人们传统的传播习惯,低门槛、新的议程设置、高互动性和随时性是微博传播的主要特征。微博冲击了企业传统危机公关,使企业更加难以预料和控制传播的内容和方向,以致企业在化解危机的时候不能够利用延迟时间的方式。新威胁会随着信息过剩而出现,不断泛化的话语权使信息流更加混乱,导致人们很难获取及时有效的信息,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企业解决危机公关的难度。
2.全媒体时代有效地提升了时代的传播效率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很多用户利用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传播效率。首先,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确保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传播,使公众能够选择多种渠道接收信息。由于全媒体的功能在智能手机中已经存在,人们可以利用手机随时新鲜事,这就使人们平时生活中的小事向新闻事件演变的可能性不断提升。其次,移动媒体同订酒店、订机票、购物和炒股等增值业务的联系更加紧密,手机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伙伴,不断扩张了危机的传播链条。
二、新媒体环境下的品牌危机
第一,受损事件影响着品牌形象。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内因,如产品质量存在问题、虚假和不实的宣传、企业的负面信息、企业扩展方式不合理等。所以,弄清楚品牌受损事件产生的原因,对分析企业品牌危机成因会带来更大的帮助。一种是外因,如不断改变的市场条件、经济形势的优劣、虚假的媒体报道、相同产品不良影响等。第二,新媒体背景下品牌危机发生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复杂化的传播主体,新媒体解放了公众的话语权,改变了企业品牌的生存环境,这样企业在监控品牌安全时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其次,不断扩大的口碑复制,新媒体消除了沟通中的很多限制,提升了口碑复制的效应,进而造成了品牌的危机。再次,媒体缺少“把关人”。最后,消极的企业品牌竞争。
三、品牌形象设计创新的思路
1.建立危机预防机制
在新媒体环境下,危机会随时出现,因此企业在创新品牌设计时必须建立一定的危机管理机制。首先查找潜在的网络危机,搜寻微博和新闻上的讨论组,防止一些恶意谣言的散布而损害品牌形象,利用信息技术对品牌形象进行正面宣传;将舆情监测工作做好,筑构微博防火墙。积极设计舆论轨道,要将品牌形象宣传同媒体需要联系起来,抓好危机预防管理工作,为创新企业品牌形象打好基础。
2.关注媒体的需求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环境的导向作用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在某个行业品牌形象设计中,媒体需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选择恰当的目标媒体,了解主流媒体的定位,选择品牌形象目标相同的媒体,在媒体面前彰显品牌的亮点。此外,在对品牌形象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对媒体的宣传报道情况要做到及时跟进,以便对不足之处及时改进。
3.品牌视觉的稳定与统一
在新媒体环境下,品牌的视觉形象必须稳定、统一而新颖,这是品牌吸引消费者的关键。这种创新主要表现在:首先统一文字,规定在确定了品牌设计之后文字是一致的,并且要根据媒体的需要不断完善;其次,统一品牌的图形,图形要根据新媒体环境的发展情况和人们的需求,呈现新颖之处,这样才能够将具有魅力的品牌形象打造出来。在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所以创新设计品牌形象时要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有效结合起来,确保将平稳的视觉想象呈现给消费者,并具有易记、简洁的特征和良好的情绪联想效果。
4.创新企业品牌文化
在新媒体环境下,形象设计创新的内容中也包含对品牌文化的创新。如果企业的品牌文化在时展的背景下因循守旧,必将使消费人群对品牌的认识产生一定的误区,也有可能被一些新颖的品牌取代。所以在创新品牌形象设计时,应该不断更新品牌文化,跟上新媒体环境发展的脚步,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人们的消费观念,进而打造出一个富有竞争性的品牌文化。
5.狠抓品牌质量
质量是品牌的决定因素,一个品牌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中生存下来,就离不开产品质量的保证。不管一个企业的品牌宣传多么响亮,将品牌外观打造得多么动人,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则很难在新媒体环境下站稳脚跟。因此,对品牌形象进行创新设计应该在保证品牌质量的前提下进行,提升品牌质量也是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一个关键创新点。
6.围绕媒体和消费者需要进行设计
创新品牌设计形象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企业需要了解群众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消费趋势,思考怎样的品牌形象才能够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这就需要设计人员时刻关注市场中的动态,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消费者的购买情况进行分析,之后针对具体的情况塑造自身的品牌形象。同时形象创新设计离不开服务的支撑,服务这种无形的资产在一定的程度上能够为企业招揽更多的客户,加深他们对品牌的认可程度。同时,做好宣传工作能够使品牌形象为消费人群所了解,所以维护好消费人群是在品牌形象创新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
在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如中国纺织大学、苏州丝绸工学院等也率先开设服装表演专业,为国内的高等教育服装表演专业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截至目前,国内开设该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百所之多,成为服装表演模特发展的摇篮。从该专业的形体素质要求分析,大多院校对男女服装模特都有明确的要求,主要强调学生对美的感知与理解,通过自身的肢体语言将服饰的情境与感觉展示出来,以沉稳且大方的气质使个人魅力得以彰显。
(二)形体塑造的基本概述
1.形体塑造的概念界定
根据以往学者研究,对形体塑造的概念主要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从广义角度,将涉及形体动作的训练称之为形体塑造或形体训练,这种概念融合了多样的动作,甚至包括许多服务行业中的礼仪姿势、迎宾姿势等。而狭义概念则将其理解为形体美的塑造,又称为形体美训练。针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主要采用的为狭义上的概念。根据形体塑造的标准以及身体形态的改善过程,以科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身体形态以及形态美感的增强,同时帮助学生习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2.形体塑造课程内容分析
以《形体训练纲论》为依据,目前的形体塑造课程内容主要集中知识与实践两方面。从知识角度,形体塑造主要包括形体训练的基本内容、人体测量的相关知识、形态美的具体标准、形体塑造中的注意事项与防损伤知识以及形体训练需遵循的基本原则等。从实践角度,形体塑造过程中需注意个人素养的培养、形态控制的训练、娱乐性练习、涉及持械的形体训练以及健康减肥等内容。另外,高校服装表演形体塑造课程往往还以《青少年学生形体教育》为基础,其中将身体姿势、形体测量、异常形体矫正以及许多基本的姿态与锻炼方法都囊括其中。
二、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的重要性分析
(一)对学生气质的培养
人的气质通常体现在自身的个性、风格与气度方面。从个人走路的步态、待人风度等举手投足间,都可判断个人的气质美。尤其对于时装模特,气质是其表演的灵魂,只有具备良好的气质,才能使服饰的情境及个人独特的魅力实现更良好的效果。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集音乐、舞蹈、体操于一体,以丰富的内容与特殊的形式将学生融入快乐且富美感的课堂氛围中。在音乐播放过程中,通过身体各部位的协调运动,使学生实现舞步与姿态趋于完美,从中陶情养性,而且在联系过程中的协作交流帮助学生得到感情上的升华,进而在气质风度、形体与动作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
(二)对学生终身体育的帮助
服装表演的过程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服装设计师的构思以及服装的整体效果,还需具备优美的形体与姿态。而实现形体与姿态的优美主要以学生协调性较好、节奏感强且灵活度高的肌肉。服装表演中涉及的动作包括跑、转、蹲、站等变化,并进行四肢与髋的交替变化。因此,只有保证肌肉能够协调用力,才会形成更具激情与活力的服装表演。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主要通过与学生审美活动进行结合,将动作与学生的意识完全深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样既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也可实现锻炼身体的目标。因此学生运动过程中所收获的益处以及对运动兴趣的增强,使终身体育得以形成。
(三)身心全面发展
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的内容对学生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的提高起到很大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训练过程中涉及的组合动作或单个动作,能够使学生不良的身体姿态得以纠正,而且作为课堂中的有氧运动,学生的骨骼系统、心肺功能以及神经系统方面都会得到明显的提高与改善。另外,从心理健康角度,高校学生进行形体塑造过程往往需教师的正确引导,当学生以自己良好的气质与身体形态进行成功的训练或表演时,内心会随之获得成功的喜悦,对缓解学习过程中的焦虑、紧张以及克服自卑心理等都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分析,形体塑造课程对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的忽视
据近年来许多高校相关数据表明,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在课时方面,总课时中技术课时基本保持在90%以上,而理论课时不足10%。大多院校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理论思想为指导,即:“形体教学内容需以技术传授为主”,因此高校学生的培养更趋向于技术型,在知识理论方面极为匮乏。
(二)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不足
形体塑造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需以学生基础知识能力、教学课时以及课程设置的目标进行确定。许多高校在理论知识内容、技术技能内容以及涉及形体塑造的其他内容等方面比例设置不合理,对如形体塑造的概述等论述过多,对技术动作等方面的重要内容没有突出重点,对相关的如舞蹈训练等内容中的动作特点没有展现出来,导致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呈不足状态。因此教学过程中需正确把握教学重点与难点,注意学生形体塑造与个人气质的培养,这样才可促使其深度与广度的确定。
(三)学生创新能力的忽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当前教育发展主流的主要内容。然而大部分高校形体塑造教学中,教学时间多集中在技术内容传授方面,忽视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出现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现状。因此,服装表演专业学生培养过程中首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从思维上得到一定的启发。
(四)评价考核方式不合理
区别于高校其他学科,形体训练课程的评价方式往往集中在学生技术方面。但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涉及的心理素质提高、创新能力培养、运动参与积极性以及实践动手能力增强等各方面缺乏相应的评定。评价结果重视中性的评价,导致学生学习的各阶段得不到正确的鼓励与引导,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五)课程设计不合理
从培养目标方面,学生的综合素质没有得到全面提高;从课程设计内容方面,知识不具联系性。艺术自身具有互通性,能够对高校服装表演专业产生触动包括很多专业课程如戏曲、体操以及武术等。因此,设计过程中需注意内容的灵活变通,不应完全集中在专业课程领域内。
四、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的设计
针对前文中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高等院校应注意结合现代教学方式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并满足市场人才需求的专业教育体系。具体在内容设计过程中需从课程设计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课程评价方面进行完善。
(一)设计课程目标
作为课程体系的关键内容,课程目标能够为课程内容的设置提供方向,很大程度上决定课程体系的实践效果。特别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课程设计的目标不仅需要立足于实际,同时需兼顾其对学生个性的发挥以及对社会发展与就业的影响作用。具体课程目标设计过程中需将形体塑造对学生形体训练相关知识、技术动作以及塑造方式等融入其中,使学生通过形体塑造课程能够正确把握节奏感、协调性与规范性,并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其兼具教学与示范的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这样才能突出师范类高校服装表演专业形体塑造课程的独特性。但现阶段形体塑造的基本内容与服装表演专业的具体培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也需建立统一的标准。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1.形体塑造课程理论内容
根据当前高等院校中涉及的理论内容,可从四方面对其进行设计优化。首先在形体塑造的基础知识方面。课程内容应涵盖形体塑造含义、目标与意义、具体内容及方法、功能与作用、课程特点、训练过程中的损伤及防治措施、训练过程中需注意的饮食卫生等问题。只有学生掌握形体塑造课程的基本理论内容,才可将其与技术技能部分的学习实现相结合。其次,关于形体造型与形体美方面的理论内容。该部分需将形体构造的原理、含义、方式、基本审美原则囊括其中。同时也需将T台表演与镜前表演中形体造型的体现以及形体造型中饰物的作用等内容加入其中。另外,在形体美方面,主要包括形体美的含义、具体内容与标准、分类与评价、人体比例关系以及人体美学等内容。最后,关于形体塑造中音乐与动作的编排内容。进行音乐与动作编排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动作知识的前提下,还应了解音乐中的节奏、和声、旋律、节拍,以此增加学生的音乐素养。这样在音乐与动作组合过程中,才会具备一定的灵感。因此,形体塑造课程内容中,教师应注重音乐知识的引进,注重与基础动作的结合。
2.形体塑造课程技术方面的内容
形体塑造课程技术方面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在形训、力训以及气质训练方面。其中的形训主要指通过训练身体各部位的姿态、动作路线等,促进各部位的协调与灵活,进而保证学生体型与姿态更加优美。力训则训在形训的每个环节中体现,并以此进行学生形体的强化。而气质的培养需要不断的知识积累与实践操作进行提高。一般形训、力训与气质的训练会在课堂内容中实现如学生身体基本位置与体态的训练、形态控制训练、芭蕾基础训练、基础台步的训练、其他如平衡练习与足踝训练的辅训练、舞蹈组合训练以及健美训练等。第二,在身体素质训练方面。作为形体塑造过程中最终的形体素质训练一般体现在肌肉的标准联系、表现力的训练、普通身体素质的练习以及素质技巧联系等。第三,在形体造型训练方面。该部分课程的内容设计需保证学生能够进行实际的锻炼,如教学过程中的舞台表演实践或社会企业时装活动中的积极参与,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时装模特的表演比赛等。
3.形体塑造课程技能方面内容
学生技能的培养需贯穿于形体塑造过程始终,而且该部分内容设计应根据形体塑造课程的基本目标为基础,对学生具备对错误形体纠正的能力、对基本形体动作的示范与讲解能力、形体造型与形体表演的能力、合理选用音乐的能力以及编制形体套路组合的能力等。
(三)课程评价方面
形体塑造课程的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教室的教学评价以及学生的学习评价。在进行教师教学评价过程中,一般需对课堂的内容讲授与教学方式进行评价,或对教师的教案内容与具体操作方法进行评价。在评价学生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自我评价的方式、小组评价的方式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但需注意评价的内容应结合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不应单纯集中在理论或技术方面。
关键词: 器官移植 捐献 盗窃尸体 新型犯罪
医生为移植而摘取器官供者器官的行为,其合法与非法的界限如何划分?若是非法摘取器官,是否构成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或盗窃、侮辱尸体罪?另外,器官移植会诱发哪些新型犯罪?对这些问题,国内学界研究尚缺乏。笔者拟作初步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活体器官移植与故意伤害罪
活体器官移植,是指医生摘取活人的器官,移植给其他急需救治的患者的情形。由于医生摘取某人的器官,不是为了治疗其自身的疾病,而是为了用来救治其他人,所以.不是刑法理论上所说的阻却违法性(或无社会危害性)的“治疗行为”,而是一种“治疗援助”行为。[1]那么,医生实施的这种摘取人的器官而使其身体受损伤的行为,是否构成伤害罪?如果不构成伤害罪而成为一种正当行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其理论根据何在?这是刑法理论上应该研究的问题。
在德日等国,刑法理论上的通说认为,为移植而摘取活体器官不构成犯罪的前提条件是:(1)必须向移植器官供者充分说明,摘取其器官可能对其身体健康带来危险性;(2)必须有移植器官供者基于真实意愿的承诺,即真诚同意捐献器官;(3)必须考虑移植器官供者自身的健康状况,只有在摘取器官对其不会有生命危险的条件下才能实行。[2]如果采用欺骗、胁迫手段,使移植器官供者作出承诺,或者没有移植器官供者的承诺而摘取其器官,或者在对移植器官供者有重大生命危险的情况下摘取其器官,则有可能构成伤害罪或杀人罪。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substation on the safety of the whole power system stability produced far-reaching effect to raise the level of automation. However, from the traditional substation to substation put into use will require a transition process, on the one hand is th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excessive scheme, on the other hand is the result of new technology and new equipment put into operation, due to lack of experien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equipment operation, maintenanc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roposals
Key words: digital substation; intelligent nod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数字化变电站是智能电网发展的基础产物,其建设基于EC61850 标准,利用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变电站内电气设备的功能优化组合,实现互操作性和信息共享。数字化变电站其主要的特点是一次系统的智能化和二次系统的网络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增强了电网调度以及输电和配电的可靠性IED(智能化电气设备)体积小,数字化变电站占地面积小,建站投资成本低。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现在无人值班变电站也正大力发展起来,管理与维护成本低。数字变电站的发展对整个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
(一)数据采集的数字化
数字化变电站采用的是数字化的电气测量系统,电气量的采集、传输、处理以及输出都是将模拟信号数字化,实现一次系统与二次系统的电气隔离。
(二)系统结构层次化
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标准 IEC61850 的特点是采用的层次化的结构体系,将变电站的逻辑结构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各个层次之间通过光纤进行信号的通讯,与传统的电缆相比,抗电磁干扰的能力更强,接线更加简化,数据传输速度更快。
(三)智能化的电气设备
电气设备的智能化是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例如现在研究和应用较广泛的电子式互感器、新型断路器等,通过将电子技术与微机技术相结合,能够对设备进行更加精确的控制。
(四)紧凑的系统结构
由于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应用,数字化变电站的测量控制系统的重量轻,体积小,很方便将其集成在智能控制柜中,进行功能的优化组合。 正由于数字化变电站结合了现代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其数据处理方式以及通信方式都不同于传统的变电站,智能化程度更高,投资成本更低,因此得到了推广,但是,目前技术不成熟,仍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数字化变电站设计中的问题
数字化变电站内部设备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数字变电站生命周期的工作性能,由于现在生产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厂家较多,部分设备的技术不是很成熟,设计缺乏人性化,仍然存在一定不兼容和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
接口兼容问题。数字化变电站内部的设备来自不同的厂家,接口的类型很多,在实际的运行当中会遇到接口不兼容的问题,从而导致设备之间不能进行有效的信号传输与数据共享,例如GPS 对时接口与接收设备的接口不兼容,此时采用的解决办法常常是由GPS的厂家更换插件,但是这样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时间拖
延与成本的增加。
测控装置冗余问题。在数字化变电站中,微机的测量装置很多,一方面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另一方面,增加了运行维护的工作量,并且增加了出现错误的几率。因此在设计和建设阶段,可以尽量减少微机的数目,可以合并的接口应当尽可能合并,避免过多的测量和控制单元,造成资源浪费和不必要的工作量增加。
遥视系统无法生效问题。遥视系统是远程控制和无人值班变电站中,工作人员的“眼睛” ,能够将现场的情况通过图像进行实时传输。那么工作人员只需要通过遥视系统就可以了解变电站的运行状态,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是数字化变电站智能化的体现。然而实际工作中,摄像头的数目不足,安装位置不够,不能获得足够的信息,遥视系统的功能没有完全发挥。
通信故障问题。信号通信是数字化变电站的网络基础,也是保证信号传输工作正常的前提。然而由于其通常由微小的网络组成,通常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但是通信网络一旦出现故障,那么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影响,通信网络的防护措施做得不够,现在很多的通信光缆是埋在地下,没有钢铠进行保护,很容易受到老
鼠或者人为的破坏。在数字化变电站中,使用的是各个厂家的设备,常常有不兼容的现象出现,为了实现信号通信,需要加转换器等,对信号通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通信网络建设时应该采用具有保护措施的光缆,尽量采用同一厂家的智能化设备,或者在进行招标时明确规定设备接口的标准。
设计缺乏人性化。现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建设和设计缺乏人性化,主要是体现在,变电站的设计和施工完成了,基本的功能也具备,但是却给运行和操作的人员的工作带来极大的不方便。变电站内很多的设备都安装在室内,在设计的时候为了美观,很多时候直接将各种管道埋在地下,而在施工中进行二次光缆或电缆的敷设时非常的麻烦,因此需要运行人员与施工的人员进行沟通,采取合理的线路掩埋方式。
监控系统的设计不合理。变电站中后台的监控系统采用的都是单机、单网的设计方式,这样运行的可靠性有所降低,并影响到变电站的安全运行。然而,现在数字化变电站中都是通过微机以及相关的软件对系统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控制,而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更新换代比较快, 软件有时候针对新的设备难以发现其缺陷,
监控工作难以进行。
由上分析可知,数字化变电站在设计阶段的许多问题对变电站的运行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在设计中应该按照 IEC61850 的相关技术规范,采用统一协议,根据需要采用具有较高性能和具有完善的保护措施的设备。
四、数字化变电站运行问题
保护装置由于本身的缺陷误发报文,造成断路器误动作。由于电力系统或变电站本身的信号抖动,变电站中的保护装置可能发出动作信号,断路器动作,造成供电可靠性降低。可以通过升级全站的保护程序,增加消除抖动的延时,增强抗干扰的能力。
电压和电流等数据不准确的问题。在数字化变电站中进行传输的都是数字信号。通过电子互感器采集模拟信号,然后转化成数字信号,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重要区别是,数字信号需要有同步时钟,而模拟信号不需要。如果有一个间隔的信号丢失,那么将会造成整个间隔层的保护都无法动作。由于设备的缺陷,信
号丢失也很容易发生,除此之外,如果同种设备之间的数值转换的计算方法不同,采用的精度不同,也将造成数据传输错误的发生。解决的办法是采用精度比较高的设备或者采用放大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减少误差。
备用电源的不稳定性。变电站内部的备用电源主要是用于故障或者事故情况下对站内的关键设备进行供电。在最初,采用的是站内直流和逆变的方式作为变电站的备用电源。但是站内直流不稳定,因此故障时通信设备工作不正常,甚至有时候会造成事故相关状态信息的丢失。UPS是一种含有储能装置,并且以逆变
器作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恒压恒频不间断电源,主要用于计算机及其网络或者其他电力电子设备的电力供应,其电压波形精度高,频率稳定,能够承受电网的电能波形波动,电能间断甚至短时的停电,具有低输出阻抗的特点,因此作为变电站的备用电源,能够提高变电站在事故之后的通信传输效率。
后台机的运行与维护不到位。现在数字化变电站内部后台机的管理措施还不完善,管理缺位,只重视后台机的病毒防护,然而忽视了其中的散热和清洁工作。 后台机是一种常年工作的设备,其放置的环境往往有很多灰尘,如果不进行及时清理,很多时候会出现蓝屏死机等现象。然而后台机记录了大量的数据,因此很
容易造成数据的丢失,对变电站的工作造成影响,通过采取及时有效的数据备份措施可以减少损失,但是对后台机的维护工作仍然非常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