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3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中化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
高中生有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比初中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心理与认识水平上更具有创新性,在态度上更具有自主性与主动性。高中生更倾向于自主学习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1.利用实验创设课堂氛围。实验是化学课程教学的主体,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趣味性。这在客观上要求学生通过现象了解本质,不能只重视化学实验的表面现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趣味性上转移到化学知识的学习上。如在“卤素”教学中,教师制作其实验过程的操作步骤,设计化学实验流程。按照课前的实验设计进行化学实验。此实验共有四个小实验,当学生看到第一个实验后,兴趣高亢。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及时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化学知识。
2.利用化学史创设课堂氛围。化学史是化学知识长期发展的历史。许多化学家都将一生的研究成果奉献给我们,它们的研究理论影响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但是,高中生对这些科学家却了解不多。这样,我们可以创设化学史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了解科学家的伟大贡献,也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真正主人,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化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主体性。教师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教学内容,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中,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
二、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教学是让学生提高探究能力的强大动力,教师可以通过化学实验来创设情境,例如我们在化学实验中调整实验顺序和改变反应物来让学生提高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小常识来创设情境进而激励学生用课本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我们切了一个苹果,吃了半个另外半个苹果就会“生锈”?热水壶使用多了就会有水垢,怎么才能快速的去除水垢?豆腐与菠菜为何不能在一块炒呢?当教师提出这些问题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立马提高。再者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疑问来创设情境,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有很多的疑问,遇到了问题学生就有想解开问题的动力,所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积极讨论和辩论也是一种创设情境的好方法。
(二)立足课本,开展探究
关于探究性学习我们可以分为进入问题阶段、实践体验阶段、表达交流阶段三个阶段,化学科目的探究主要围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去有了疑问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前提。著名教育家卢梭曾说经教育不在于告诉学生一个答案,而是教会学生去解决问题。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让学生去主动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学生没有问题的话学生的思维出现空置,真正的学习是不可能出现的。所以教师一定要依托学科特点,进行开放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教学。化学科目的探究类型可以有实验探究、调查探究、文献研究探究。实践探究等。化学科目所涉猎的问题可以涉及到物质性质、用途、实验操作与改进、社会热点等。课题的选择可以采用贴近生活和研究效果明显的课题进行研究。
(三)探究案例,抛砖引玉案例
1、电池原理探究问题提出:我们日常接触到的电池怎么做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换的?构成电池的主要条件是什么?问题探究:电池的基本原理探究(铜锌电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让铜片在稀硫酸溶液中产生氢气呢?教师将学生分组,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提醒学生注意在实验中出现的现象,方案一中铜片和锌片不接触,一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方案二将铜片和锌片接触一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方案三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链接并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在方案二中的实验中导线中是否有电流通过,如果用实验证明?可以在导线中链接小灯泡或者在导线中连接电流计。通过实验我们发现装有电流计和小灯泡的导线中有电流通过。由此引出原电池的基本概念,然后教师趁热打铁问为何在铜锌电池装置中会有电能产生?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的原理。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实验原理,多媒体演示中电流的方向和指针的偏转都可以现实,同时锌片发生了溶解,锌原子失去了电子,并通过导线流向铜片,氢离子在通篇上嗲到了电子产生氢气,通过微观的展示学生对铜锌电池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写出电极方程式。学生在这个自己动手的实验中发现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金属性质比较活泼的一极负极,负极丢失电子并发生氧化反应,不活泼的一极作为正极得到电子并发生还原反应。在探究实验中,学生们依据自己的设想和实验用具进行实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在各个小组中进行指导,这样做可以降低学生自主实验的难度,又可以充分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实验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碳棒、玻璃棒和铜棒作实验,也可以用糖水等做实验,在这样的实验中,教师参与其中和学生深层次对话进行引导和启发。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实验后教师让学生总结并归纳原电池的构成要件,学生们总结说用两种不同性质的金属作电极,一端发生氧化反应,一端发生还原反映并在两极相连后形成闭合电路。
三、结束语
开展探究性实验,一方面让学生在探究中找出其中的规律和方法,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实验过程中获取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得到必要的拓展。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精神都得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形成了学以致用的理念。
作者:吕国栋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第二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探究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李战胜.科技风.2015(08)
[2]探究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周新华.现代企业教育.2013(16)
(1)新思想:在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注意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思想教育。
(2)新结构:注意正确处理知识的逻辑顺序和高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顺序以及认知规律的关系。对习题总量和难度、适度问题进行了控制,并注意了题目的梯度和知识的衔接与跨跃问题,在加强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迁移方面给予了重视。
(3)新措施:注意反映化学的发展和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化学问题,把有些问题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科学技术等的密切联系,以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和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新版面:新教材语言生动活泼,采用比喻等手法,注意层层引导,使教材具有启发性,以吸引学生自觉地阅读教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重视图画的作用,编入了一定数量的彩图、章头图、插图以及实物照片等,使学生见图知意,印象深刻。
2.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的局限性
新高中化学文本课程注重将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但是,由于文本教材出版周期较长以及文本课程内容的单一媒体和线性结构,决定了课程知识更新缓慢和文化相对封闭保守等缺陷,新课程的目标价值难以真正实现。
2、学科网络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课程观及教学策略
1.教师和学生要具有新的课程观
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教育封闭的教学理念。学科网络课程的构建和实施,突破了传统学科课程知识陈旧、封闭保守等局限性,为学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开放的环境;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目标,使教师和学生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
2.教师要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新的课程观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即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交往过程。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超文本和多媒体、非线性结构及整体性,要求学生必须变革传统的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3.教师要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搜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4.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人的创造性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是在实践中形成的。教师应当传授进行创造活动的必要的知识技能、策略方法。学科网络课程的开放性、综合性和非线性结构为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提供了可操作的平台。“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强调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可利用学科网络课程的综合性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帮助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等媒体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容,使学习更有针对性和使用性,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5.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现行技术条件下,学科网络课程的最大缺陷是难以表现学科行为性的内容和情感性的内容。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中,既要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利用网络课程的开放性创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交流、沟通。尊重和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学校教育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在智力、情感、个性、精神和人格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机器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在学科网络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育人的责任显得更加紧迫、更加重要。要求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完善自己。
3、结束语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3-0111-02
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化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
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
二、传统教学中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分析
1、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由于教学目标的偏差,“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靠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不是自主发展,往往是教师“强制”下的一种发展,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发展状态。这种发展压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3、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单向互动向多向互动的转换是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我们并不认为传统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就是低效或者是无效的,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热情,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个重要条件。
三、新课程理念下有效教学的合理性建构
1、师生交流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交流互动是主体间的相互联系与能动的反映,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间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彼此交流情感、体验,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求得了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以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2、学生是发展的、具有独特和独立意义的人。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自身发展是有规律的。为强化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熟悉并掌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发展的特点,并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学生的发展有巨大的潜能,教师应相信每个学生的确都潜藏着巨大的发展能量,坚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成长,有培养前途,可以获得成功。同时,还要承认,处在发展中的学生,有个性差异性,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均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解决。
学生是独特的人。首先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不是单纯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人。有效教学活动中,还学生一个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力量的舞台。其次是每个学生都有独特性,学生由于受不同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家庭条件的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心理世界,正所谓“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潜能,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接纳,民主、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教学与课程的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理念决定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均处在课程中,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他们共同参与积极开发,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过程教学、强化学生体验。
4、组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系统,构建课程整合网上协作教学模式。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运用,以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要本着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挖掘和发挥各种传统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把握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实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新课理念下中学化学有效教学的策略
1、兴趣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生活化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
3、信息化教学策略。
当今社会下在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第二,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优化组合。真正参与化学的学习是一个幸福的过程。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我尝试着在不同形式的课堂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直观讲授法、小组交流讨论法、问题预设法、实验探究法等,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课堂氛围中获得了知识。
第三,趣化知识点的连接,强化记忆。随着课程的逐渐深入和知识点的细化,要求学生掌握的东西越来越多,这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记忆负担。在这一形势下,灌输式教育已不再适合学生的学习,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必须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便于记忆与掌握。
二、课堂提问及课上交流的实效性
一堂化学课,教师要想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就必须在问题设置上体现出实效性。因为巧妙的问题设置能够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进而随着教师的教学思路进入问题情境当中。反之,教师缺乏严谨的教学思路,只是盲目地进行提问,毫无章法,必定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无的放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必须以紧凑的问题设置、巧妙的教师引导、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尽善尽美,这时教师就要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评价。比如,我校一位教师在化学课上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初中阶段你都接触了哪些化学反应,说说看。”他的预期是让学生说出化学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名称,然而,学生却将一些琐碎的、具体的化学反应乱说一气,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还浪费了有限的教学时间。
三、思维训练的实效性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起到的是引导作用。通过充足备课、精讲细练,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做到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课前备课要充分。确定好所要讲的内容后,教师要结合教学参考,把课本上的知识点吃透。
第二,教师授课中要把讲、议、练紧密结合,让学生的手、脑、口密切配合,使其全面发展。
第三,教师在授课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很重要。启发是执教者常用手法之一,适当的启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久而久之,当出现疑问或分歧时,学生便会自然而然地进行交流与探究。
第四,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学面向的是广大学生,而学生的学习现状又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选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找到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技巧,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第五,课堂教学要和现实紧密联系。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握生活信息,扩大化学知识的技术含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强大的时代气息,这样的学习才更加有价值。
第六,鼓励学生敢于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意见,发表不同的看法,增强学生的创造意识。
新时代的教育倡导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高中化学主要应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充分应用全方面、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教学设计要坚持学生为主体,引导和启发学生。贴近学生生活,选取学生较为关心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地讨论,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新课改下的化学教材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的,深层次挖掘物质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在收集的资料中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学生熟悉的,并包含了多种知识元素的生长点的现实作为“生活素材”,同时将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一些实验放到学生生活中去,要求学生去留意身边的物质,观察现象的变化,促进学生学会主动观察,多积累的习惯。例如学习“化学反应原理”里第三单元中的《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笔者以学生为本设计自主观察和合作探究的交流教学模式。笔者提前将教学任务布置下去,要求学生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到生活中去搜集相关的资料,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记录提纲的要求,做好每次的观察和记录,最后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到金属腐蚀的真正原因,让后采取相应的防护。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与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有监督和引导的作用,通过这样,很多学生增加了观察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留意和观察周围的化学现象,从而还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培养了学生的对自然关心的情感,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够更深层次的提升了化学教学的质量。
2、有效使用导学案是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
使用导学案将有助于促进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地构建。使用导学案提高课堂有效性需要注意转变观念,让学生依案自学,提高课堂效率。在上课前,教师要将学案发个学生,让学生能够知道课堂上的学习目标,从而能够在课前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保证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与学习效率。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好引导工作,指导学生科学的自学方法,例如指导他们该如何去“读书”,并且告诉他们学案中哪些内容比较重要,要注意哪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都是需要精读的。例如在教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导学案中设计这样的内容:预习目标:(1)了解地壳中一些重要元素的丰度(含量)O、Si、Al、Fe、Ca、Na。(2)复习金属活动顺序表及其应用。(3)掌握Na、Al与O2反应的产物及其用途。预习内容:(1)在地壳中的含量最丰富的前4种元素是什么?(2)金属单质的一般物理性质包含哪些内容。(3)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4)观察课本第32页图3-2图片,从实验现象分析:镁条燃烧发生了什么反应?铜树、银树是怎么形成的?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们各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置这些内容来引导学生去进行自主学习,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
3、推行探究性学习法是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深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按照书本大纲要求进行常规教学,还要适当的在课堂中开展一些探究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运用问题式教学,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或者辩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做实验,把课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用直观的实验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推动探究学习的进行。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重点,倡导必要的自学策略
以学生发展为本,便是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第一位,保证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享有的权利。只有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得以保证,新课改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才能得以实施,如果学生的地位不能保证,新课改便会成为一些口号,无法落实,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学生地位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辅以必要的自学策略,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新课标将其划分为模块,讲授的内容存在一定差别,教师可以在教授部分模块知识的前提下,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以及自身的意识倾向独立完成部分模块的学习,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机会,化学教师应该及时针对学生学习的问题与困境对学生加以疏导和纠正,以使学生的学习按照正确的路线前行。
三、强调化学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努力提高化学实验效果
我认为教学反思不仅仅是课后反思,还包括在课前反思,教学过程中反思,而且要注意他人的反思,相互交流反思内容。《走进新课程》一书对反思是这样说的: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新课标把发展学生的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带来的是教育教学的新气息,同时将教育者的责任上升到了新的境界。新课标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要求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教学更应富有创新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一、课前反思:研究教材,确定教学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课前反思很重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前反思主要反思过去的得和失。我们总感觉新教材内容不多,却有说不完的话题,如人教版《化学.1》“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一节的第一部分:“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教材内容虽然简化了“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概念,没有出现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计算例题与练习,但在“学与问”中出现了相关的问题(计算),并且我认为学生也很有必要掌握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教学中有必要下功夫让学生掌握它。教材中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内容是在“科学视野”中出现的,学生需要掌握吗?我们打开江苏教育出版社的《化学.1》,在第二单元的“物质的聚集状态”一节中有讲解,并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那么这部分知识我们能不让学生掌握吗?因此“我们研究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将它放在整个课程教学的体系中,来合理制定这一节课知识点的落实与拓展计划,综合拟定教学、教育和学生发展的任务(目标)”。我们必须查阅相关教材(各种版本),综合拟定一个单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二、教学中反思:注重学生反馈,控制教学进程,优化师生行为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看起来有点为时过“早”,其实是我们调控教学过程的最佳时机。课前备课了、准备了,课前想好了你要问学生的问题,但学生却“一问三不知”,这说明你的设计不符合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你就得改,就得变。我们可以反思是否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否把自己当成学生在处理问题。我在教学中实践“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我实践—讨论深化—归纳总结”的情境导学式教学模式,旨在为学生创设一个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沿着一级级的情境台阶去养成“问题意思”,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营造学习氛围
魏书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绝活”,就是“商量、商量、再商量”,什么都商量,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到留作业、批改作业、出题考试,全都商量着进行。这是他长期以来形成的民主习惯,也是他在教育教学中刻意追求的境界。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问题情景,关注学生的动向,重视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探求知识,而不是一味地讲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情趣。让教学过程活跃起来,要让学生动起来。
2.优化教和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问题思维,进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赋予我们课堂教学全新的使命。据科学测算,现代学校只能使学生获取一生所需知识的15%左右,因此就更有必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能力。“教”是为了“不教”,自主学习需要教师进行激励和指导,教师组织教学的水平,直接影响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程度。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尽量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的愉快;让学生在吸收知识时像前人创造知识时那样思考(发现或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逐步学习、领会和应用知识,鼓励学生在观点、见解、方法上有所创新;让学生变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开辟新的途径,寻找新的突破口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讨论、多尝试;让学生在尝试中产生激情的冲动。
3.发展自学能力
二、积极改变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高中生听。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效果完全取决于教师教多少、怎样教。高中生学会了多少,学习的效果怎么样不被教师所重视。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必须以高中生的学为基础,教师要充分调动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高中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高中生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做好预习,事半功倍
高中化学教学中,高中生的预习至关重要,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进度和教学的内容,给高中生有针对性地提出预习的要求。我们所提的要求要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高中生。所谓问题就是思考的动因,是探究问题的起点。我们不仅要给高中生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还要引导高中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高中生只有通过积极认真的思考才能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鼓励高中生进行思考,并为高中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启发其积极思考,并鼓励其大胆质疑,并把这些内容融入高中生的预习中。通过这些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高中生不仅对所学的知识有了初步理解,而且还可以将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分析和总结。同时,高中生还可以将预习中所发现的新问题记录下来,以备在课堂内与教师和同学共同探讨,为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问题情境,引导高中生质疑
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的知识往往比较抽象难懂,对于这样的内容,高中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久而久之就会影响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高中生厌学弃学。如何才能转变这一现状呢?我想必须要从课堂教学抓起,我们要通过合理的课堂教学设置,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生涩的问题兴趣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高中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们要对每节课的内容进行精心的准备,把教学内容结合高中生的理解层次进行问题分解,让这些问题引导高中生进行思考,由浅入深地进行思考,最终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经过这样一个个问题的设置,不仅使学生觉得学习知识变得容易,而且还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他们的思路,提高了高中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样还提升了高中生的自信心,也让原本枯燥无味的化学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三)优化课后练习课后练习
对于高中生的知识巩固和高中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消化整理进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非常重要。课后练习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和起到作用的程度有多大,完全取决于我们对课后练习的把握程度。好的课后练习能够起到及时巩固提高的作用,不好的课后练习只会增加高中生的学习负担。所以,我们要对课后练习进行优化,以便于引导高中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及时巩固,同时,培养高中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品质,以完善高中生的认知结构,提高高中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是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化学工业绿色化是现代化工业发展的必然方向,如果企业员工大多数都接受过绿色化学教育,那么便能够通过回收废物、节能预防和控制污染扩散等方法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现代企业尤为注重员工的绿色化学意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化学工业将来的重要力量,需要充分理解并广泛推广绿色化学这一新生事物,同时在以后的岗位上通过自己形成的绿色化学理念和专业技术,引导化学工业生产树立绿色化学意识。另外,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满足市场需求,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而且也拓宽了学校的办学领域,从而有利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过程中,开展绿色化学教育,让化学充满“绿色”尤为必要。
(二)高职院校绿色化学教育的现状
现如今,高职院校的化学教育依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绿色化学完全没有涉及。很多高职院校还未充分认识到进行绿色化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大多数教师对绿色化学知识毫不知情。在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发展的今天,对于化学学科这一重大变革,化学教师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和绿色化学教育观,把绿色化学渗透到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一批有一批的绿色化学工作者。
二、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渗透绿色化学教育的途径
(一)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理论教学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渗透绿色化学教育便是在化学基本知识的时候,将与之有关的绿色化学知识一并讲解给学生。例如在组织学生观看合成氨、硫酸的工业制造方法等工业实际生产视频时,引导学生在学习生产流程、化学反应知识的同时,重点观察工业“三废”是如何产生的和正确的处理措施,同时告诉学生,因为人们环境意识淡薄“,三废”治理工作需要投入大笔费用,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不堪重负。所以,应该将资料污染的资金用在研发绿色新产品、新工艺上,从源头上切断污染,对企业、对社会大众而言都是一种“双赢”策略。
(二)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化学实验教学
1.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确保绿色化学的实施基础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演示是教师讲解知识的主要方法,也是教师环境教学的有效方式。在演示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操作必须规范,把绿色化学教育渗透到演示实验的各个环节、步骤中。
2.创新实验方式和实验内容
高职化学教材中的一些实验危险性较高,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与修改。另外,还需要降低实验对玻璃仪器的依赖性,有些能够明确辨别出颜色的定性实验尽量在点滴板上开展,比如Fe的显色试验等。这种定性实验也能够在滤纸上进行,比如检验醛基的存在、电解饱和食盐水等等。同时,还能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软件等来开展仿真实验,然而必须以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为基础。
3.把绿色化学理念贯穿于整个实验过程
高职学生在初中时期已经掌握了一些实验知识与技能,了解了一些规范操作知识,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引导学生在开展实验前制定好预备实验方案,使得学生重点思考在实验过程别过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污染问题。其中需要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精神更加重要。
在庞大的师资队伍里,有很多在教学经验上十分丰富的教师,对于传统的教材已经掌握的十分熟悉,甚至讲课都不用带课本,在教学方法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在某方面来讲,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但是,这使得他们很难接受新的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课改的需要,所以应当加强对于传统教师观念的转变.
(二)新课改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新课改的实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并且加以实践,在教学内容、教案的准备上都需要精心的准备,这会使得一些想进行课改的教师力不从心,尤其在一些偏远的山区,由于教学设备不齐全,使得课改的推行更加困难.
(三)教学观念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新课改的实施,使得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这使得一些教师一时间还无法接受,一些教师对于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产生很多想法,他们认为在课堂上,学生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一些问题是和所学知识相关,教师应该给予肯定;一些问题根本不着边际,也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仅仅是为了讨论而讨论,不但不能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散,而且失去学生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失去了课改的意义,还会促使学生反感.基于以上问题,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渐的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地适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如,在学到“电解”的概念时,通过学生已经学过的“电离”知识,教师指引学生研究、发现“电离”和“电解”概念的不同,使学生从过程、条件和粒子运动等方面进行比较,利用表格的形式列出两者之间的区别,通过学生的观察、比较,将会对“电离”的有关知识联想到“电解”上,从在水溶液中发生电离迁移到通电电解;从离子移动到电子得失.经过小组之间的讨论,使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观察分析中逐渐的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概念,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
(四)应试教育的局限
在应试教育这个背景下,教学方法都要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为主,使得学生在高考中发挥的更好,衡量教学方式的最主要标准是高考的成绩、学校的升学率.考虑到学生的未来,使得学生在高考当中取得一个好成绩,同时圆满的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全面的讲解知识点,为了不漏掉一个知识点,教师会把在新课改中去掉的部分重新在讲一遍.虽然,这些删了的知识点,可能在考试当中不会考,但是学生们运用起来会更方便,但是,事实上,新课改的要求比传统的教材要求的更高,在内容上,同样加了一些新的知识点,这会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加重,虽然在高考的逼迫下,他们不得不接受,但是在他们心里一定会有反感.
二、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方式的转变途径研究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学好一门课程的内在原因,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对其感兴趣,才会对于教师的教学进程积极配合,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兴趣作为改革的切入点,教师偶尔做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浓厚.目前,先进的教学设备正在运用当中,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不可缺少的工具,多媒体教学的充分利用,使得一些重点、难点的问题得到解决,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表现形式表达出学生难于理解的抽象知识.在这个计算机时代,教师应当不断的学习,以此满足现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视频的方式导入教学,使得学生从直观上了解化学世界的多姿多彩.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现代的课程,教学内容的加深、知识点的不断增多,使得大部分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不感兴趣,教师应主动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例如在学到“含硅矿物和信息材料”时,教师应使学生自主的阅读相关材料,以此提取重要的知识点,对于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完成物质之间的转化.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逐渐的了解了物质与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教师采用此种教学方法,不仅使得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
(二)转变思想,挑战新事物
在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不要过度的依赖以往的教学方式,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化学教师也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思想,不断地研究、探讨新事物.对于一些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使得新课改的教学方案顺利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不是对于教师作用的否定,相反,要求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地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逐渐地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的成绩,还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得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利用实验的教学方式
高中化学属于一门自然学科,利用实验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的更透彻、掌握知识的程度更加牢固.例如,在学到乙醇和钠的化学反应时,实验前,教师提出“比较乙醇和钠、钠和水反应时,有什么不同的现象”,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观察的思路,实验现象的不同和涉及哪些化学原理,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从而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水中的氢原子活性高于乙醇,在乙醇和钠的反应中,钠沉在乙醇下面,原因是钠比乙醇的密度大.通过教师的指引,学生明确掌握了解答问题时的思路,这不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改善,从而也适应了国家新课改的要求.
(四)在达到应试的标准下,逐渐进行对于新课程的改革
从当前的形势看来,在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应试教育依然无法改变,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升学率仍然是学校关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对学生和家长负责任的表现,所以,要求教师在新科改的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和探讨,使得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教师还要意识到,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积极参加小组的讨论,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的提高.学校和社会应当尽早的制定一个符合新课改的评价体系,使教师清楚的知道自己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的努力方向、了解教学方式的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