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社会工作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越来越激烈,工会在企业的发展中至关重要。虽然一些企业在管理制度上有所完善,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改进,在经济突飞猛进的新时期,企业必须加强工会的管理制度,发挥其最大的作用,获取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企业工会的特点
企业工会在东西方企业中的特点和作用是不同的,西方国家企业工会管理的特点及作用:在西方国家,劳动者是完全处于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者随时都在寻求着工作与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经济增长越快越有利于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企业工会的作用主要是代表了劳动者的利益。我国企业工会管理的特点及作用:我国企业工会的作用由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它与西方国家企业工会的不同。我国工会法中明确规定:工会是职工资源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发挥着国家主人翁的作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等。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企业工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其职能已经发生了转变。工会作为职工利益代表的地位得到了充分的加强、工会在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调节作用更加明显、工会将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与政治权益并重、将更多地依靠法律而不是行政的力量来开展企业工会工作
三、工会的基本职责
1、工会组织应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充分发挥广泛联系职工群众的优势,融入职工群众之中,了解职工的所思所虑,关心职工的喜怒哀乐,设身处地为职工着想,努力为职工说话办事。关心职工的工作生活,是党对工会工作的一贯要求,是企业发展对工会的客观要求,更是职工群众对工会的迫切要求。
2、工会的职能与职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工会要更好地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就必须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工会组织建设。工会干部只有加强学习,依法维护职工利益,才能把工会真正办成“职工之家”,使职工真心实意地为企业服务。
四、当前我国企业工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劳动关系协调难度加大
我国企业机构在近年来的改革逐渐深化,大部分企业的人事制度和劳动分配制度都有了较大的变化,这些改革和变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企业内部员工劳动关系的复杂化。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近几年出现的企业劳动纠纷和争议急剧增加,其劳资关系也逐渐的呈现出由个人劳动纠纷向集体劳动纠纷方向转变的特征。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企业为了自身发展在改制的过程当中,没有协调好各方面利益而导致的劳务纠纷,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纠纷争议事件也呈逐渐增加的态势。而且我国当前很多企业经常由于买断工龄、解除劳务合同、裁员等措施导致了很多劳资纠纷事件,而企业工会在作为重要的协调部门由于这种复杂的劳动关系无法开展具体的协调工作。
2、收入分配不均,维权难度加大
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以来,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时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为了提高自身实力和竞争力,不断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吸收入培养,在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上也过多的向高级管理人员和科技人才倾斜,但是企业中大部分的一、二线员工仍然处于较低的收入水平,企业内工资分配两级分化程度不断加深。由于企业内部收入分配制度的不完善,使得很多企业员工产生不满情绪,进而逐渐加大了分配收入差距过大等引发的一系列矛盾。但是工会作为协调部门并没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协调沟通上,尤其是随着协调难度的不断增加,无法切实保障企业员工利益,甚至只能做到这一问题的了解和参与层面上,无法开展具体的协调管理工作。
3、新形势下传统管理方式不适应企业发展
我国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和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今天,高速的经济发展和激烈的市场竞争给企业工会的管理工作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同时也为其提出了更高水平的工作要求。因为我国当前企业工会的管理水平和理论比较落后,需要进行大量的优化创新才能适应时展。其次,工会的管理方式已经无法同当前企业的发展情况相适应,无法贴近企业和员工的实际需求,在工作中甚至一度处于被动的状态。另外,工会在具体的管理工作当中所涉及的方面非常广阔,但是往往浮于形式,无法取得良好的成效,甚至为企业增添负担。
五、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不能单靠理论上的说教,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工会作为群众组织来发动、组织广大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能发挥党委或行政领导难以置换的效能,而且工会开展的工作或活动,其本身就能够有力推动优秀而又强劲的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1、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
从企业、部门直到班组,按照法律规定都建立有工会组织,并且根据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随时调整工会组织,各级工会组织都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活动制度,经常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活动,与职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动员和组织职工投入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2、工会拥有众多的活动阵地。
企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无论是宣传发动、教育引导,还是活动熏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工会则拥有各种完善的文体活动设施。工会的这些设施,为动员引导职工投入企业文化建设,为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塑造健康文明"时代感强的企业文化氛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3、工会拥有多种活动载体。
建设企业文化需要各种载体,工会可以发动职工参加各种协会和兴趣小组,如读书小组、主题演讲比赛、文艺会演、各种演唱会、体育运动会、摄影、书法展览、知识竞赛、岗位练功、业务技能比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充分运用好这些载体,开展符合企业实际,贴近职工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弘扬正气,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技术水平、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具有重要作用。
总之,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有其新的内涵,需要去发展,去充实。它不是永恒不变的,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将随社会的环境的变化赋予新的使命,需要长远的计划来实施,这就要求工会工作者要站在企业发展的最前沿,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认识到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工作的充当的主要地位,努力以科学规范的管理,建设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使我们的企业在全球经济化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企业的效益最大化。
结束语:通过对工会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工会在企业发展应用中的方向。因此,在企业的后续发展中,要不断提高工会工作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加强完善工会制度在企业发展中的应用,确保企业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魏兰英,孙景山 工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的作用 中国工运 2006年
[2]许峰 工会如何在企业文化中发挥作用 成功教育 2010年
二、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及意义
(一)我国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企业竞争也愈演愈烈,为了企业能够长远稳定地发展,经常需要根据管理、经营、生产等各种需求,改变原来的企业管理理念,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逐步推行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选拔优秀人才以化解企业竞争的危机。因此,为了不断加强企业职工的学习意识,不断提高职工的学习,不断提升职工的综合素质,企业必须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来实现。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问路,因此,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一系列的困难,迫使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转变原来的思路,以此促进企业职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和谐社会为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就我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而言,根据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坚持以和谐社会的理论及科学的发展观来指导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那么,一定可以探寻到一条发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企业的规模也在不断地壮大,由于企业的职工数量在不断增多,使得企业职工队伍的构成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因为每位职工的背景以及价值观和人生观都有所不同,使得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而和谐社会的构建,打破了这一难题,它为复杂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打开了新的思路,就是要不断加强企业职工队伍的集体意识,企业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必须妥善处理,大家共同努力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企业。
三、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首先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企业的领导及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积极深入到职工群众当中去,了解每位职工的内心需求,坚持以职工利益为重的原则,同时,应该定期进行职工心理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以人为本。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企业领导,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在与职工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学会倾听,像朋友一样进行交流,充分赢得职工的信任,从而使企业职工之间的内部矛盾能够得到合理有效的解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有助于形成和谐美好的工作氛围。
(二)关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问题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二是还必须做到关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问题。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做到实实在在为企业职工做实事、做好事,而不是只注重理论上的情感交流。同时,企业的职工不仅要认真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说什么,更关键的是要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是如何做的。唯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真正意义上有效实施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如发现存在有关企业管理中转岗的分流问题,不管是领导还是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都必须充分掌握相关政策,在与职工沟通交流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以最合理有效的方式来解决职工内心存在的某些问题,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职工的情绪得以缓解,同时也更符合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三)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三是必须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与创新,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便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构建。当下,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面临着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各种问题,最为突出是手段传统、年龄不符、观念传统等等。因此,要想彻底改变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与新时期发展状况不相适应的问题,企业就必须及时采取合理的方法不断提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努力构建出一支高能力、高素质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5]。要做到这些,就需要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接受培训和学习,加强学习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技术、新方法以及新内容,企业应该逐渐提高政工人员的知识层次,并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培训力度,努力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及所有职工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与发展环境。
(四)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
基于和谐社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形式转变的有效途径之四是必须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关于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进行创新,在和谐社会这个基点的支撑之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不管是在手段上还是机制上都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还需要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只有通过这些方面的不断创新,才能使我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时代性及针对性不断加强。比如,对于企业中相对较年轻的职工,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采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各种现代技术的方式,不断加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鲜感和实效性。而如果针对企业职工的兴趣爱好这一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可以积极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比如,羽毛球、乒乓球、K歌及各种比赛等等,让企业职工能够在形式丰富的活动中愉快地度过业余时间。通过这样的活动方式,不仅有助于加强企业职工之间的凝聚力,同时,还有利于构建和谐的企业职工和领导之间的工作氛围。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所有员工在创业、发展中形成的并且是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其中包含了精神、制度和物质层面上的内容。企业文化应该是扎根在企业每个员工心中的,而且在实际工作中能够让员工因此而更加向企业靠拢。企业文化强调的员工在企业中的价值,重视企业员工个体的人格以及对人才的挖掘。只有企业建立了自身的文化建设才能够使得员工感受到企业的精神文化,在良好的文化气氛中工作,这样员工对企业也会有归属感,其工作也会更加的努力,更好的为企业风险。因此,企业文化内容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需要基于企业的发展需求确定企业的文化。此外,企业的文化建设还应该突出个性化,能够彰显企业的特点。
一、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教育作用
工会存在于企业中是为了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可以为企业建设一支“四有”团队。通过工会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和公德教育,让员工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责任和使命,让员工全心全意置身于企业改革中去。只有推动着企业的文化建设才能够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向前发展。
(二)凝聚作用
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需要经过工会来将企业的员工凝聚,然后使得员工的潜力和才智充分的发挥出来为更好的推动企业建设奉献。工会在企业中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性活动,诸如社会劳动竞赛、技术攻关活动等等来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成长,这是作为工会存在于企业中一贯的传统,也是推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开展群众新的活动激烈了企业员工学习科学和学习技术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将企业员工这个群体的创造精神凝聚起来,体现了工人阶级在文明建设中的巨大影响力,也激发了这个群体在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企业培养大批的具有素质的人才。
(三)引导作用
企业进行文化建设是为了能够促使职工参与到企业的民主管理中的,能够创建一种和谐的民主氛围,推动着企业的健康和持续发展。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工会的主要任务。工会参加厂务公开工作,对员工关注的敏感和热点问题公开,主动的接受职工的监督,其效果是良好的。诸如,对于一些工程的招投标和干部自律等工作在公开栏上公开,公平的接受员工的监督,以此来发挥民主管理以及监督的功能。
二、实现途径
(一)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工会可通过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来丰富企业的文化。文化体育活动可以说是工业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最常使用也是较好的一种方式,更是工会的一贯传统。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潜在的对员工进行教育,基于文化体育活动来做好企业的文化建设,构建文化网络加强文化阵地的服务作用。各种文化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员工建立健康文明的气氛,让各种员工相互沟通了解,加强彼此间的感情。企业在不断的深化改革当中,工会开展的文体活动也要基于企业员工的实际需要以及企业改革中员工的心理和生活情况,能够把握员工的内在心里想法,才能为员工打造出一个满意的文化建设平台,员工才能积极的参与进去。
(二)做好宣传思想工作
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其主要的对象就是人,应该体现出对人的理解和关注,是基于人本思想的对其进行管理。工会组织应该采用员工喜欢和感兴趣的方式来对其进行信念任务教育和理想教育。而且,还要善于利用其优势是来对员工进行思想工作,能够让思想政治工作不再使人觉得厌倦和严肃,而是人充满性化和人性化。工会应摆正自身的位置,能够真心的为员工办好事情,维护员工的权益,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情况,在矛盾萌芽阶段就能将矛盾扼杀。
(三)提高员工主人公意识
员工是企业的基础,也是企业得以生产和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员工又何谈一个企业呢。因此,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很重要。工会尽管不会直接参加企业的生产等活动,但其工作是以企业的活动为中心进行的,其目标也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主的。工会应当积极的同企业制定相关的发展目标和制度,让员工认识到企业的制度和自身的责任感;工会还应当落实好工会法中的相关规定,能够健全企业的民主制度,扩大民主监督和管理的渠道,提高企业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意识。
(4)提高职工素质提升企业文化
工会从员工的素质出发来提高企业的文化建设。因为,员工的素质同企业文化之间的联系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只有具备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才能有更高层次的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叶若廷.体育节庆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之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2014.
[2]俞世周.围绕中心积极发挥工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3,08.
如今是一个法治社会,在企业的发展中,法律顾问可以依法推进企业的发展,帮助企业解决一系列法律上的问题。公司在发展中不能单纯的以利益为目的,应该要关注社会,承担其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从而促进公司的发展。
一、公司的社会责任
作为一个公司,应该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社会责任”并不是单指某方面的责任,而是体现在多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对雇员的责任。一个公司要生产、发展,就离不开员工,如果将公司的股东作为雇主,基层的工作人员就是雇员,雇员根据自己的知识程度与能力为公司付出劳动,而公司需要根据雇员的表现发放数目合理的报酬,公司与雇员之间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除了要根据劳动法保证雇员的合法权益外,公司也应该对雇员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在雇员就任期间为雇员负责。
第二,对消费者的责任。公司生产的产品最终需要在市场上出售,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产品质量的好坏会关系到消费者的感受与利益,对公司来说,最不能缺少的就是消费者,有了消费者,公司的产品才能有市场。市场是存在竞争的,公司对消费者的责任也是公司在竞争中的有力武器之一,公司对消费者尽责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公司的信誉,如果市场上存在不同公司的同种产品,在价格、质量等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就会以公司的信誉为标准,对消费者负责可以有效的提高公司在市场上的信誉,增强公司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
第三,对环境保护的责任。环境保护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环境保护是所有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工业污染会产生非常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果公司在发展的过程中过于重视利益,忽视对工业污染的处理,直接将工业污染排放到大气中,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命健康,所以作为工业污染最大制造者的公司要意识要自身行为为社会带来的危害,承担其对环境保护的责任。
第四,对社会公益的责任。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制定一个道德的标准,公司的发展除了依靠自身的实力外,还需要依靠广大的消费者,也就是人民群众,作为一个道德素质高的公司,在拥有财富的时候应该要帮助那些穷苦的人们,可以适当的置身于慈善事业,实现对社会公益的责任。另外,公司投身于公益事业其实并不是没有回报的,在当今社会,公司的软实力在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公司长期进行社会投资,可以增强公司的口碑、信誉,这就是公司的软实力,可以有效的改善公司的形象,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消费者。
二、企业法律顾问的作用
法律顾问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法律顾问在企业中发挥中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对企业法律事务严格把关。法律顾问拥有丰富的法律知识,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需要有经营决策,需要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也会有重要的经济活动。与其它企业合作需要签订合作合同,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应的,法律顾问要在维护企业切实利益的情况下,提出法律意见,为合同中的事项把关,当出现法律纠纷的时候,要利用法律知识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第二,防止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出现违法行为。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要遵守很多法律,例如招聘职工要遵守《劳动法》,但是企业管理人员并不是法律专业人士,所以缺乏一些法律专业知识是非常正常的,法律顾问需要运用专业知识促进企业依法经营管理,当企业领导在法律上有疑问时,要提出合法的建议,杜绝企业出现违法经营的现象。第三,为员工解决法律上的疑问。法律顾问除了要帮助领导经营管理外,还应该为员工理解法律疑问,员工在外进行业务的时候,可能会与其它企业或者个人出现纠纷,这时候法律顾问要为员工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据,只要员工在工作上有任何的法律疑问,法律顾问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其解决问题。第四,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控制。随着市场竞争逐渐加大,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面对大量的竞争对手,有竞争就会有风险,法律顾问要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建立坚硬的法律防火墙,利用法律知识遇见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并且做好风险的防范。第五,加强企业的法制建设。法律顾问虽然可以解决企业在法律上面临的大问题,但是对一些法律常识或者法律性质比较小的法律问题,企业员工应该具备自行解决的能力,这就需要员工掌握一些简单的法律常识,法律顾问可以运用一些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内部的法制建设,可以在业余时间组织员工听法律讲座,增强员工的法律知识,当员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伤害时,应该要鼓励他们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三、总结
总而言之,公司在发展中要正确的意识到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随着法治社会的完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法律顾问团的组成,为企业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法律顾问队伍,正确发挥他们的作用,促进企业合法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一个社会工作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并非一线社工,主要以管理者、教育者居多。据了解,一个复旦大学毕业的研究生从事企业社会工作,月薪达到8000元,选择了会计领域的一个学生则拿到了5万月薪。而从香港回来的社会工作博士生,如果成为一个社工项目督导(督导:社会工作专业训练的一种方法,它是由机构内资深社会工作者对机构内资浅社会工作者或学生,透过一种定期和持续的指导程序,传授专业服务的知识和技术,以增进专业技巧,并确保对案主服务的品质),年薪可以达到60多万。
笔者从全国首批开展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工作的33所高校之一的江西财经大学获悉,其首届社会工作硕士生26人顺利毕业,就业形势非常喜人。其中,有6人到延安大学、琼州学院、铜仁学院、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等院校工作,7人到广州、深圳等地社会工作机构任职,2人到《社会工作》等杂志社工作,3人到金融部门就业,4人到研究所和企业部门工作等。 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工作专业的考研,复旦今年的MSW(社会工作硕士)中有近10名的跨专业学生,有行政管理、社会保障、统计学、法语等专业的学生。
因此,正如一位香港督导所说,中国社工事业的发展正如中国的改革开放一样,一旦开启,潮流不可逆转,只能向前,倒退或停滞不前都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补充自身的知识,等待发展的机遇。专业学位解析:社会工作硕士 基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社会工作学科研究生教育一般规律,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特点,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和地区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有益经验,制定本培养方案。
一、学位名称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英文译为“Master of Social Work”, 缩写为MSW。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专业价值观,掌握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熟悉我国社会政策,具备较强的社会服务策划、执行、督导、评估和研究能力,胜任针对不同人群及领域的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的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三、招生对象及入学考试方法 招生对象一般为社会工作及相关专业或具有一定社会工作实践经验的其他专业的学士学位获得者。
入学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的统考或联考及招生单位自行组织的专业复试,主要依据考生的考试成绩以及面试情况并结合工作业绩与资历择优录取。
四、学习年限 实行弹性学制。可以全日制学习,也可以非全日制学习。全日制学习期限为2年;非全日制学习期限为2—4年。
五、培养方式
1、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的考试,成绩合格方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修满规定的学分方能撰写学位论文;学位论文经答辩获得通过可按学位申请程序申请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
2、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重视实践教学。实务课程要配备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社会工作实验室等硬件设施,要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可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授课,加强社会工作实务技能的训练,兼顾研究能力的培养。
3、重视实习环节。要求学生至少有800小时的专业实习。发挥学校督导与机构督导的双重作用,提高实习教学水平。
4、成立导师组,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应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社会服务与管理部门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参加;实行双导师制,即学校专职教师与有实际工作经验和研究水平的优秀社会工作人才共同指导。
六、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课程的总学分不低于36学分。
(一)、必修课 公共必修课
1.政治理论
2.外语 专业必修课(不少于12学分)
1.社会工作理论
2.社会研究方法
3.高级社会工作实务
4.社会工作伦理
5.社会政策
(二)、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以下课程只做参考)
1.人的行为与社会环境
2.家庭与家庭服务
3.贫困与发
展 4.社会服务管理
5.社会项目管理
6.社会工作评估
7.中国社会政策
8.社会保障制度
9.社会福利思想
10.比较社会福利制度
11.社会统计分析
12.儿童社会工作
13.青少年社会工作
14.老年社会工作
15.女性社会工作
16.残疾人社会工作
17.精神健康服务
18.学校社会工作
19.医务社会工作
20.社会矫正
21.企业社会工作
22.农村社会工作
23.由各个学校根据需要开设的其他社会工作类选修课
(三)、社会工作实习(必修,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不少于600小时,其他学生不少于800小时,6学分)
实行有专业督导的社会工作实习,可分成同步实习、集中(团块)实习两部分,在两年内完成,分别计学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任务,企业目标一直局限于实现其自身利润最大化,进而达到股东利润最大化。因此,会计更关注企业的资产负债、经营成果、现金流量、投资收益、投资风险等微观指标。在这一目标的驱使下,企业自身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生态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遭到严重污染、员工的权益得不到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等。这显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背道而驰,且制约我国经济的发展。于是,人们对传统的企业目标理论产生质疑,由此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产生。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主张企业的目标是二元的,除追求利润最大化之外,企业还应当保障和提升社会公益,即在确保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实现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福利的最大化。与之相适应的,会计服务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企业。而是一系列相关的利益群体。近年来,我国会计学界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会计实践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仍有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进行研究。
一、社会责任会计国内外发展背景分析
(一)社会责任会计国际背景20世纪6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和新技术的运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但西方企业忽视社会责任所引起的社会问题却更加突出。这导致社会公众强烈谴责企业不顾各种社会公共福利的掠夺式经济行为,要求企业协调经济目标与社会目标,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相当多的企业家逐渐认识到,企业形象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企业的目标应是有益于社会,而不是同社会对抗,企业只有承担必要的社会义务,才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所以许多企业家都自觉主动地检查公司的社会业绩,评估公司社会工作的成果,从主观上想去做好社会工作,从而借以提高企业信誉。在社会公众的谴责、企业家观念的转变、国家宏观管理的需要、福利经济学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推动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社会责任会计一词是由美国会计学家戴维F・林诺维斯(DavidF・Linow)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由此揭开了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的序幕。
美国是社会责任会计的发源地,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均有成效。1994年,恩斯特对《财富》杂志中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进行了三年的研究,发现在年度报表中包含有关社会衡量资料的企业逐年增加,至1996年已达到96%。早在1975年,法国政府在《关于公司法改革的报告》中建议各家公司每年公布“社会资产负债表”。1977年,法国政府正式颁布法律,要求雇员超过750人的组织,不论工商业、职业的、城市的和政府的组织,必须编报年度社会资产负债表,用货币金额揭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揭示的信息主要包括:劳动力的报酬和补贴、就业人数、安全保护、工作条件、职员培训、行业关系、雇员及其家庭的生活条件等内容。199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环境管理体系的法律,其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部正式颁布实施的环境管理法规。目前,德国有100多家公司定期发表社会责任报告,如德意志壳牌石油公司的“年度社会报告”,就将经济和社会数据结合在一起,为公司规定了具体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福利的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经费。日本、意大利、加拿大、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家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都作了大量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绩。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会计标准日趋国际化,在发展中国家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是一个国际趋势,其为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提供了重要依据。世界上许多国家政府和学者都认识到,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于国家宏观管理、保护环境、增加社会福利都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国外研究侧重于实证研究。重点研究影响社会责任会计因素、社会责任会计计量标准等重大问题。虽然国外研究团体在社会责任会计的确认、计量及信息披露等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但对社会责任会计的许多方面的认识仍不统一,分歧较大,如社会责任会计的核算内容等。
(二)社会责任会计国内背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得到加强。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社会分配不公、就业压力增大、资源浪费严重等社会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整个社会对各种资源的最优利用,达到有效的水平,需要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外部性问题,即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而社会责任会计就是以会计形式反映这种影响的。我国加入WTO后,国内企业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要与国际惯例接轨,要像国外许多知名企业一样,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信誉和价值,也需要建立社会责任会计。在当代社会里,企业与社会各方面有着各种关系,没有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背景,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企业应该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然而目前我国尚未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虽然有的法律中要求企业承担或披露社会责任,但范围十分有限,如反映企业社会总贡献通过纳税额来反映,未从会计角度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进行全面核算与计量,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在所难免。我国传统会计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其追求企业自身最大利益,没有反映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阻碍了会计的正常发展。因此,我国要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状态,并且主要是以概念性的探讨、重要性的分析、对国外研究成果进行介绍为主。在确认、计量、记录、披露等方面尚未取得重大突破,特别是对我国目前是否应实行企业社会责任会计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二、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有利因素分析
(一)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视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有力保障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企业履行其相应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主义基本目标一致。由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与改善,关系和谐社会的形成,因此,政府非常重视企业社会责任,具体体现在:一是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立法工作得到加强。我国早在20世纪80-90年代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等多项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应承担的社会义务作了一定的规定,这为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环境和法律环境;二是我国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基本的长期战略国策;三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为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坚实基础。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应该既讲经济效益,又讲社会效益。讲求社会效益,必须依赖建立社会责任会计以反映企业的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以弥补传统会计的不足。
(二)社会公众消费意识的转变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
公众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值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的消费观念向环境保护的方向转变,绿色消费观念已初步形成,并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市场。企业要占领这一个市场,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其生产绿色产品中减少污染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益与成本,为社会公众深入了解企业提供必要信息,以便其做出正确消费选择。我国企业应及时抓住这一绿色消费需求及其产生的巨大市场机遇,将注意力从单纯追求利润,转变到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的轨道上,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三)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内在动力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的一个重要思想是:企业已不再被看作只是为拥有者创造利润和财富的工具,还必须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负责。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要求企业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转移到开始重视社会效益上来。现代的大多数企业家认识到一个安全和繁荣的社会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和获利,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因此,企业的目标应该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而不是“损害社会”。企业家利用社会责任会计来检查公司业绩,评估公司社会工作的成果,找出公司应做的社会工作,教育公司中的管理人员,使其能从社会角度来思考问题,从而有助于建立企业信誉,获得社会认可。企业经营管理新理念的提出,要求企业不仅要对所有者和债权人提供会计信息,而且还应对员工、政府、社团等提供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会计信息。
(四)会计事业迅速发展为有效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打下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事业发展迅速。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都使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会计核算,有的还突破了记账、算账、报账的传统会计的概念,向管理会计发展,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人员较广泛使用微机进行办公自动化工作,有的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和数据库。运用中小型数据处理机进行数据处理,提高了企业的综合效率。会计工作手段和技术的改进与提高,为建立社会责任会计,解决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中的数据处理问题提供了坚实保障。同时,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立法事业也取得了很大进步。国家陆续颁布了《会计法》、《会计准则》等法律法规,保证了会计资料的真实与完整,规范了会计行为,维护了国家的会计秩序。近年来,我国会计与国际惯例趋同,广泛地与其它学科相融合,正在逐步缩小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为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社会责任会计研究热潮的兴起对实施社会责任会计起到了推动作用目前在我国会计研究领域。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已拥有高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理论水平较高和业务素质较强的科研队伍,这为建立和丰富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提供了人才保障。从现实情况看,由于社会责任会计的重要性,学术界研究社会责任会计的人士与日俱增,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不少论文介绍了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并在一些著作和论文中提出了一些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的具体对策与措施,有的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另外,中国会计学会、一些地方会计学会和社会科学规划办也将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纳入科研规趣颐目中,这必将推动对社会责任会计的深入研究。
(六)西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为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提供了有益借鉴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是一个会计分支,在其后的三十多年里,一些国际组织、国家政府及会计职业团体对社会责任会计进行了研究和尝试,这些研究和实践对建立我国社会责任会计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目前,尽管西方发达国家和学术界在社会责任会计的某些理论和方法方面仍存在着一些重大的尚未解决的难题,但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比较系统的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在建立和完善社会责任会计中有着大量的经验与教训,这为我国社会责任会计实践提供了有益帮助。随着我国国际交往与合作的不断增加,在建立社会责任会计方面,可以充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和实务经验,对国外相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消化和吸收,并结合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加以研究,从而加快我国建立和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进程。
三、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的不利因素分析
(一)相关社会责任会计法规制度不健全从客观上讲,我国仍有许多企业不愿意履行其社会责任,主要原因在于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因此,为了保证使企业承担其相应的社会责任,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保障。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阶段。加强法律制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社会责任会计的法律法规制度建设方面还较为滞后。由于我国相关法规没有全面规定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容,对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形式也不明确,在实践中造成了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许多企业不披露或少披露其社会责任信息_=是披露信息时主观随意性大;三是企业间的社会责任信息不具可比性。
(二)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未形成
从总体上看,我国目前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研究仅是借鉴国外已有成果。没有取得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在许多领域还是空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体系尚待完善。这是因为,首先,我国会计学界受传统会计影响,很少将会计学与社会学、经济学、计量学、生态学等学科的发展联结起来,对社会责任会计认识和重视不够,从而使得对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研究成果也较少;其次,少部分学者对我国实施社会责任会计还持相反观点,认为我国缺乏社会责任会计实施的条件,社会责任会计还是一门不成熟的会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社会责任会计理论的发展;第三,我国没有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来研究社会责任会计问题;第四,我国会计界研究往往避重就轻,存在着对前沿性、重大性会计问题研究不够的弊端。社会责任会计内容非常广泛,计量复杂,涉及许多学科,研究难度大,导致许多学者不愿意研究此类问题。另外。与一些传统会计相比,社会责任会计还存在一些尚未突破的理论难题,如计量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应用。
(三)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受传统思想和观念的影响,我国许多企业经营者将企业看成是纯粹的经济个体,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片面地追求企业经营的内部效益及经济价值而忽视其外部效益及社会价值,没有将其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整个利益。传统会计所采用的是封闭式的一维思维方式,即将企业看成是单纯的、完全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不是将其视为整个社会的一分子,因而企业的宗旨在于创造最大的经济利润。企业经常使用“最大化”、“最小化”等经济术语,利润被认为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唯一目标,而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这样产生的弊端是:一是将社会多数人的利益排除在外,仅着眼于资本收益;二是不利于增强企业的功能和发挥会计的职能;三是无视企业存在的社会价值,使企业社会无法融会而不是作为社会的重要部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维护社会整个利益。另外,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高度统一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国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得到的利益为国家所有,对社会造成的损失由国家承担,这就导致企业社会责任观念淡薄。在企业反映社
会责任情况时,只愿意反映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愿揭示或完全揭示其对社会造成的损失,造成社会责任会计在计算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时往往伴有主观的臆测,虚增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部分企业披露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较高 与传统会计相比。企业提供的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成本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范围广、核算方法复杂。一般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事项不会以交易形式发生,要对这些事项的社会成本和效益予以确认和计量较为困难,并且有的计量方法较为复杂,需要的数据多,这就需要企业去做大量的数据调查与核实,继而企业要为此付出大量的人才、财力、物力,导致企业提供社会责任会计信息的成本偏高。如社会责任会计核算内容包括企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影响这一内容,要对其进行计量和评价,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收集数据。企业要进行数据监测和预测,收集一定时期企业有关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和浓度、本地区人口健康变化等数据,建立比较科学的评价标准,有的还需要做相关实验。第二阶段是数据处理和方法选择。具体方法包括:生产率变动分析法、人力资本法、机会成本法、资产价值法、工资差额法、旅行费用法等,这些方法需要应用计量经济学、生态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对评价人员素质要求较高。从这个评价流程可以看出。要较准确地评价企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企业需要建立相应机构和配备相关人员,从而导致其支付成本较大。
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对国际贸易人才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创新素养及综合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具备国际贸易中所需要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拥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将工程教育的理念引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将更好的培养学生必要的技能和创造力,符合时代的要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现阶段国际贸易课程存在问题
(一)创新理念的缺乏
传统教育方法单一且枯燥,主要方式即向学生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告诉学生,却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充分发挥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创新潜能,导致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的盲目和局限。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现阶段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繁多,涉及较广却不精,且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但学生对理论知识却局限于了解水平,在学习完相关课程后,不能够很好的去将其应用到实际中。此外,目前教材专业英语内容较少,在国际贸易应用领域中不占优势。
(三)实践综合能力不够
目前大多数学校缺乏有效的实践平台,学生对专业的理解停留在课本,熟记了业务流程却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交际能力,学校的单一知识灌输使学生在具体工作中很难适应这种复杂的环境。
(四)考核方法不恰当
现今普遍考核方法即为期末闭卷考试,较少采用大作业形式、提交课程论文方式或具体实践模式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这就导致了学生单纯的熟记考点却缺少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且在考核之后容易忘记知识。
因此,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紧密结合,使学生适应工作环境符合社会需求是课程改革的重点。
二、工程教育模式
工程教育模式以工程实践为载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专业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全面的课程丰富的资源,尽可能参与实际项目,在这过程中将理论知识、能力发展、素质培养和合作能力进行全面的提高。在现代的社会工作环境中,才能更好的与人协作,与人沟通,更加了解企业背景下系统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
构建基于工程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设计和规划新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综合考虑专业体系的需求,将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都置于工程教育背景下,将现代人才素养的培养与专业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创新实践应用的能力。此外,在课程作业考核方面,保证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提供更多的活动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沟通交际等全面的能力。
三、国际贸易实务体系建设
国际贸易实务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与企业、社会紧密联系,包括对外经贸的活动策划设计和实际运行,这要求学生有很强的实践能力,这与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相符,将工程教育理念运用到培养创新型国际贸易人才,体现了现代社会的要求。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应采取相应的体系建设。
(一)创新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教学注重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的思维创新。因此在工程教育背景下,老师应注意营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改善课堂的气氛,更好的传授思考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维、发散思维,鼓励创新思考,并尽量让学生自由讨论,激发创新潜能,活跃气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开放氛围。并尽量在学生作业和考核方式中增加创新能力的部分,让学生开放思考项目的方案构思,投入到项目设计中,发挥其创新潜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由于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实践教学方面较为薄弱,限制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培养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就必须强化实践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加实践教学的经费,提高学生实践教学的时间。要不断发展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提倡产学研相结合,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此外,在课程作业考试方面,也应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融合专业知识的能力,使学生亲身投入到项目方案的运行中,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真正的运用到实际上,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三)合作能力的培养
在社会工作中,仅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并不能很好的适应这个环境。良好的沟通交际能力和协作互助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工作中取长补短,事半功倍,而现在的课程通常忽视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应注意提供更多的交流平台,给学生更多的合作机会。例如在课程作业上,更多的设计一些需要合作的大项目,也能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其团队精神和交际能力。
四、结语
工程教育背景下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体系,将使学生更好的适应企业社会环境,基于项目的学习研究、案例模拟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好的主动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使老师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扎实基础提高能力,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也使企业能迅速利用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才,更好的完成任务。这种工程教育背景下的课程体系避免了教育中的资源浪费,也避免了工作中的时间浪费,使国际贸易教学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2009年8月14日至15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在成都举办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年会。众所周知,去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部分区市县严重受损,灾后重建任重道远,社会各界给予非常大的关心和支持,众多的企业无私奉献爱心,关心灾区恢复重建。
2008年12月9日,在国家环保部宣教中心举行的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报告研究会上公布,截至2008年11月,已有121家中国企业了社会责任报告,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将近翻了一番,这个数字也接近了中国企业历年的社会责任报告的总和。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不仅国家、社会在关注,同样也得到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的认同,我国企业也开始更多地关注其自身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但在目前,我国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还不系统和深入,社会公众、企业等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缺乏系统认知或认知度还不够,把部分单一指标或把捐款多少作为企业尽没尽社会责任的衡量标准,显然是带有偏见和不完整的。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理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进行分析。结合中国实际国情,让社会公众和企业等机构充分、系统认知企业社会责任,正确评价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进行系统阐述,以帮助我国企业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更有效的社会责任实现途径,更加有效的促进企业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综述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tkesponsibility,简称CSR)一直以来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人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把股东的经济价值最大化,也有人认为是要对企业经营过程中所有的利益相关方都负有道德责任。
1851年,Titus Salt开始在Saltaire镇实施被称为“慈善家的住房建设”计划时就表示“商人应肩负社会责任”。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克拉克(Clark J.Maurice)教授是最早于1916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
1924年,英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第一次从学术角度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他把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经营者满足产业内外各种人类的需要的责任联系起来,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含有道德责任。
较为规范和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是由鲍恩(Bowen)于1953年在他的著作《商人的社会责任》中首次提出的。由此,鲍恩被誉为“公司社会责任之父”。他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商人有义务按照社会所期望的目标和价值,制定政策、进行决策或采取行动,如果公司在决策中认清了更广泛的社会目标,那么其商业行为就会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利益。但他将责任主体限定为“商人”。
1967年,戴维斯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扩大到机构和企业。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他将企业社会责任定义为:企业考虑或回应超出狭窄的经济、技术和立法要求之外的议题,实现企业追求的传统经济目标和社会利益。
1979年,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卡罗尔(ArchJe B.Car-roll)提出了公司社会表现的三维空间模型,并提出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责任。他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期望。
斯蒂芬・P-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除了学术界的定义以外,很多组织和学术机构对企业社会责任也给出了定义,尽管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有不同的表述,但大家普遍认可的定义是: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在守法的同时也要合乎道德规范,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包括劳动者和环境的利益,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最早是由美国钢铁集团公司创始人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meg~e)提出的,他认为企业经营管理者应当将自己视为社会利益的受托人。他所宣扬和所执行的企业社会责任是通过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体现的。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研究只是针对商人来定义企业社会责任。后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逐步转移到社会责任行为的特征上。企业社会回应理论的提出将企业社会责任与战略管理相结合,强调公司的主动责任行为,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重点从“什么是企业社会责任以及是否需要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转向“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在80年代,企业伦理观念、企业社会表现研究开始盛行,企业社会责任被纳入公司管理框架之内。被赋予了更多的实践意义,企业社会责任表现也开始全面衡量。到90年代。利益相关者理论已逐渐发展成熟并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相结合,同时出现大量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财务表现相联系的实证研究。在本世纪开始时,公司公民理论的出现使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公益创业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创造相结合,给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带来了新思路。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的一大重要贡献是利益相关者理论,“利益相关者”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研究所(StandfordResearch Institute)于1963年提出的。早期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将企业看成社会的一部分的古老传统,而不是将企业看成一个独立的、纯经济的机构。利益相关者泛指与公司存在各种关系的个人或团体,它从某一群体对于企业的生存是否具有重要影响,是从企业生存的角度研究利益相关者,是一种狭义的定义。1984年,弗里曼(Freeman)对利益相关者给出了一个更广义的定义。他把“那些能够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会被企业实现目标的过程所影响的任何个人和群体”都称为“利益相关者”。
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卡罗尔又对社会责任理论进行了了进一步的拓展,提出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矩阵。他认为,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从而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企业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对股东应当承担经济责任,对顾客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和伦理责任。卡罗尔的这一理论模型是结合企业和社会两种视角,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全新定义进行阐述…。
(三)企业社会责任在国外的发展
1 企业社会责任在美国的发展
在美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大概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是探讨企业经营者的职能问题。最为典型的事件是贝利与多德关于企业地位与责任的论战。最终结果表明,企业不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机器,而是考虑公司对社会的责任。
第二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对经营者职能认识的逐步清晰,随着更多的公司认识到“权力带来责任”,慈善和管家原则开始为美国工商界广泛接受。这时,企业的社会责任探讨从经营者转向企业的慈善捐赠问题和深化经营者社会责任职能的探讨。60年代中期,企业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与自然环境破坏等公害形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时的企业社会责任不再仅指传统的企业家道德,而是开始转向社会实践性问题。
第三阶段为20世纪70年至今。70年代初期,企业行为产生的包括伪劣产品、物价上涨等在内的社会问题在各国引起人们的关注,中东战争引发了世界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扬,企业因此囤积居奇、乘势涨价,造成物价紊乱,使企业社会责任成为焦点。90年代,由于全球化步伐加快,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活动,一种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新概念“企业公民”应运而生。“企业公民”就是把公司看成是社会的公民,它描述企业怎样通过其核心业务为社会提供价值的同时,也向社会显示它们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今,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又有了新的变化,企业社会责任开始转向注重社会人的因素,转向企业是否受到消费者的拥护,转向企业是否保护环境,不产生公害等的法律要求。还有更多地转向企业的道德责任方面的要求,如产品安全、广告诚信、雇员权利、道德行为、公平等。
美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三种行为方式:市场行为、监督行为、自愿行为。美国企业基本上是从这三个方面规范其行为的。
2 企业社会责任在欧洲的发展
在欧洲,无论企业社会责任在社会的最初推动者是政府、企业还是社团,欧洲各国普遍认识到,社会责任的有效执行可以提高社会福利,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使弱势群体得到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进行能力培养投资,提高公众健康水平,对自然资源更合理的开发使用,减少污染,对人权保护,减少贫困。
欧洲委员会大力倡导企业社会责任,对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欧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001年7月,欧洲委员会发表绿皮书,正式引入了“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并提出如何倡导和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共同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欧洲政策架构。2002年,欧洲委员会又发表公告,提出切实的落实方案和措施,得到了极大的社会回应。欧盟机构、议会、经济与社会委员会、地区委员会对绿皮书表示欢迎并做出积极评价。
欧盟各成员国政府也积极响应欧洲委员会的指导意见,采取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执行。它们各自向欧洲委员会做出执行报告,并由欧洲委员会对政府的行为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考察:推广企业社会责任,保证信息披露透明度,制定企业社会责任的辅助政策。
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协会(CSK EUKOPE),欧洲工会联盟,欧洲雇主联盟,欧洲外贸协会等非政府组织都发挥重要作用。
(四)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现状
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令世界瞩目。中国政府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规范企业行为、加强市场监督等方面都制定了很多的措施,我国企业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方面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与国外的社会责任发展相比,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些差距表现在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劳工问题等。
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阶段,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和政绩,导致企业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采用粗放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方式显然是不可持续的,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实际上是剥夺了后代的发展空间。我国单位GDP的能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印度的2.8倍。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生产每吨钢材的综合能耗要高出21%,发电耗煤要高出22.5%,我国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46。法国的1/34。与高能耗相伴随的是高排放和高污染,目前我国废弃物的排放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每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每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倍以上。2003年,我国S02的排放居世界第一。七大水系劣五类水质占30%,酸雨面积占国土面积已达1/3。此外,企业违反劳动安全法律法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事件屡见不鲜。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逼人,矿主追求短期利润最大化,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一些企业靠低工资,低福利,无偿延长劳动时间,违法雇用童工等方式增加经济效益,“血汗工厂”、“黑砖窑”事件就是典型。这些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政府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政绩观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滞后。监管不力,甚至可能是行政不作为。另一方面就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意识,说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还非常落后。
目前我国国内对企业社会责任在认识上还有些误区:
1 片面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国际劳工标准》、跨国公司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SA8000认证,或者将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企业捐赠或企业所做的公益事业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就层次而言,不同层次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内容是企业有遵守法律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安全生产、保护劳动者权益等各项内容。这些内容是明文规定的,遵照执行即可。但这是最低要求。高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要求,要推动环境保护,社区建设,支持慈善事业,公益事业,保护弱势群体等。这些内容没有明文规定,不是强制性的,而是企业应承担的道义上的义务。如果一个企业在前一方面做到了,并不是说在社会责任方面就无所作为,而后一方面做的好,而前一方面做的不好,那么企业也没有很好履行社会责任。不可将企业社会责任简单化、面具化。
2 国内的供应商把企业社会责任等同于应付跨国公司的检查
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成为很多跨国公司的供应商,考虑到中国的社会责任推进情况达不到国际标准。一些跨国公司针对中国的劳工问题制定专门的企业社会责任守则,要求中国出口企业必须遵守。如家乐福、耐克、阿迪达斯等公司都对国内供应商进行社会责任审核。一些公司为通过审核,不惜做假以应付检查,这是一种被动的行为,目的是为获得订单,而不是接受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
3 将企业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竞争力
很多企业把社会责任看成是一种负担、成本,这是对企业社会责任认识模糊,只看到成本的一面。而没有认识到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面。这种观念是把社会责任完全推给政府和社会。履行社会责任是大势所趋,一个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将得不到公众的认可。一个有良好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将得到同行、消费者、社会的尊重,为其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会给企业带来长远利益。因此,从长远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矛盾,它会提高企业长期
的竞争力。
(五)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趋势分析
1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结合
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主旋律。企业与社会同命运,共呼吸,逐渐成为企业和企业家的共识。
企业作为当今社会的经济细胞、最有力量的组织之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处于特殊的地位。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一致的,应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框架下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2 促进社会责任投资发展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些事件体现了金融市场和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进步,深交所2006年9月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同年12月,人行与国家环保总局合作,把企业污染记录的信息纳入企业信用数据库。“绿色奥运”及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加大,相信社会责任投资会在中国得到长足发展。社会责任投资将通过改变投资方式改变社会,实现经济利益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双重目标。
不同组织价值实现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作为变革促进者创造社会价值并使之持续,将社会工作者的热情和企业家的创新、效率结合起来,就是公益创业。对于公益创业企业来说,在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实现相结合起来的过程中,主要目标还是创造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是为了可持续的实现社会价值。
三、企业社会责任实现途径
(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首要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细胞富有活力,整个社会才能勃勃生机。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可持续获得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经营必须能满足利益相关方的要求,现在管理学界已经不再把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了。企业的经营业绩是判断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企业的盈亏状况和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紧密相关。同时作为一个经营主体,企业为国家纳税,给民众提供就业岗位,维护社会的稳定。企业社会责任是分层次的,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企业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若忽视了这一点,丧失了企业的可持续获利能力,企业就会陷入困境,这是最不负责任的行为,这是企业执行社会责任必须把握好的一项原则。只有把企业的首要社会责任执行好,也就是把企业经营好,才有能力去执行更高层次社会责任。
企业在执行社会责任中。要正确处理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其功能不能错位,政府的职能是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企业的职能是为社会提供各种商品,企业必须履行社会责任,但企业决不可重蹈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办社会”的覆辙。“企业办社会”是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的错位:本应由企业自主经营的事却由政府“指令”去完成;本应由政府负责的社会责任却由企业来承担。
(二)保障劳工权利,提高劳动者幸福感
保障劳工权利是企业社会责任基本要求之一。中国企业目前存在的侵犯劳动者权益的现象还很严重。部分企业不按国家要求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使劳动者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住房得不到基本保障。很多企业还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国家不得不在《劳动法》实施多年后,又颁布实施了专项的《劳动合同法》,并提出劳动合同三年行动计划,来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工作,提高签订率。部分企业让劳动者超时加班,更有甚者加班还不按照规定支付加班费。同时也存在使用童工,对未成年人和妇女的保护措施不落实等现象。山西洪洞县黑砖窑事件,令人发指,在今天的社会中,还存在如此侵犯劳动者权利的事件。说明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路还很长。
企业是社会的细胞,劳动者是企业的细胞,企业除履行法律规定的应当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外,还应当通过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和谐的工作氛围,以人为本,增强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快乐感和幸福感。这是企业社会责任较高层次的要求。劳动者在企业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必将更有效的服务于企业,为企业创造价值,为社会创造价值。
(三)对消费者负责,提供社会和消费者需要的、安全的产品
消费者是企业服务的对象,可以说是企业的最终所向,企业必须对消费者负责,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进行细分,在进行了交易时,避免出现欺骗或间接欺骗消费者的现象。作为交易商品的提供者,企业有责任提供质量安全的商品,以及正确的商品信息,有义务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保障消费者的利益。
在国内,尤其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令人担忧,苏丹红事件,多宝鱼事件,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等,引人深思在国内也激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
企业同时还要关注国家的产业政策指引,向社会公众需要的产业进行投资,优化产业结构,避免重复投资,形成过剩的产能,浪费资源。
(四)节约能源,保护环境
在本文的2.4已论述了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为了降低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采取了各种优惠措施,加快发展服务业,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政府还坚决关停小火电、小水泥厂等高污染、低能效的落后产能。今年前9个月各地已关停高耗能、高排放的燃煤小火电机组250多台,合计装机容量903万千瓦。中国也在努力与国际社会合作研究清洁煤技术,这将为中国清洁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提供可行的技术条件。
可大力发展企业社会投资,企业社会投资是基于环境准则、社会准则及金钱回报的投资模式,通过投资者对财务、社会和环境三重考虑,做出投资决策,也被称为“三重盈余投资”。
(五)安全生产
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安全生产形势一直非常严峻,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煤矿透水,瓦斯爆炸,天然气井井喷,特大火灾。化工厂爆炸,无数人的生命被无情的剥夺。
2004年,国务院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安全生产的中长期目标,其中到202a年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实现全国安全生产状况的根本性好转,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十万从业人员事故率等指标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作为企业。尤其是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更是应该关注和保障劳动者及相关者的生命安全,努力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安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生产的投入,创建安全文化,实现本质安全。
(六)支持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教育、卫生等公益事业上投资。这种投资一方面履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一方面也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在政府、社会公众、消费者心目中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它还会提升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感,提高企业的销售收入,是一种良性循环。
企业对教育和卫生等公益事业的支持,不仅仅是捐一些钱,或间断性的做一些项目,这样做效果往往很短暂,无法持续。许多大企业设有专门的CSR机构,仅捐款是不够的,比捐款更重要的是企业在精力和时间上的投入,这种投入是自始至终的,是长期的。企业应该对社会责任进行规划。设立具体的目标和行动计划,在实施中要关注细节。并且还可以与相关机构合作,扩大影响力,使更多的企业参与社会责任实践。
(七)积极应对突发洼事件
企业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包括制定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来应对突发性事件,如5・12汶川大地震,3・14事件,新疆7・5事件等,在这些社会突发性事件面前,企业应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帮助受灾受难的同胞,包括海外同胞渡过难关。同时,企业在突发性公共事件面前捐款出力,应当量力而行,既能够解燃眉之急,同时也要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5・12汶川大地震时,网络上对一些企业捐款多少提出很多疑义,我认为,评判一个企业,我们要看它是不是长期实实在在地在做对社会有益的事,履行社会责任,而不是一时捐出多少钱。
四、结论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027-02
一、引言
社会保障作为一项正式制度发展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但是发展的速度非常的快。究其原因,社会保障关系到每个国民的切身利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保障机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促进机制[1]。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好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从事《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研究显得非常重要。从现有各类有关社会保障教学论文的文献来看,主要是从《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构成体系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来论述的,还没有从高校各个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的特性来论述的文献。基于对前期文献的回顾,以及本人多年的《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经验和理解,本文从高校各类本科专业特性出发,来分析各类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和异同,以期对高校各类本科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社会保障学》课程体系及其各类本科专业开设状况
社会保障是国家通过立法,采取强制手段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形成社会消费基金,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系列有组织的措施、制度和事业[2]。随着社会保障在社会运行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愈见显现,《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逐渐成为现代人知识结构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学是研究社会保障本质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即研究以国家(社会)为主体对国民收人进行分配和再分配,以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要的特殊分配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性[3]。就从现有的《社会保障学》教材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教材是教育部推荐(面向21世纪)的教材、各个大学知名教授的编著教材及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权威教材,其中:一是中国人民大学郑功成主编的《社会保障学》,该书是“高等学校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核心课程系列教材”的研究成果,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另一种教材是中国人民大学孙光德、董克用主编的《社会保障概论》,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6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琪教授编著的《社会保障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李珍教授编写的《社会保障理论》,该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由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2010年,赵曼编著了《社会保障学》教材,该书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些教材在编写方面,基本上都遵循了社会保障学科的本质属性,也呈现出不同的地方。从这些教材的编写体系方面来看,《社会保障学》教材基本包括基础篇和制度篇两块内容,见表1。
目前我国的大学几乎都开设《社会保障学》,不仅把它作为社会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公共事业管理、劳动经济、公共经济、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主干课程或专业基础课。金融学、财政学、经济学、法学等专业还把该课程纳入专业的选修课程,有些高校甚至而且把《社会保障学》纳入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通过教育部最新颁布专业目录,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可以概况为以下几大类专业,见表2。
三、高校各类本科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体系的异同分析
我国高校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最早出现于国内几所比较知名的大学。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内高校纷纷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与此同时,也带来《社会保障学》课程开设的困惑,这个困惑就是《社会保障学》教材与专业知识体系的差异性该如何解决。从表1中,我们知道现在我国出版的《社会保障学》教材体系内容表现出一致性,没有本质的差别。而从表2中,我们又知道很多不同的专业都需要社会保障学方面的知识,以完善各自专业的知识体系。专业的不同,导致各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都存在较大的差别。《社会保障学》课程是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尤其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但是不同的公共管理类二级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安排应该有所区别。除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本科专业外,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城市管理专业都把社会保障作为一种通识性课程安排的,后续没有相衔接的课程。但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则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障基金管理》和《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况》等后续课程,其中的《社会保障学》的有些内容与《外国社会保障制度概况》、《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社会保险》重复内容太多,各个老师的授课内容的重复性给学生带来很多的疑惑。因此,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应该更加注重社会保障理念和制度的介绍,加以案例的剖析。而其他公共管理二级专业则应比较全面的介绍社会保障制度和实践,也应突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与实践。
《社会保障学》课程也是社会学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对社会学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社会学是一个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应突出理论性,阐述社会保障制度的社会学和社会政策意义。社会工作专业是一个比较突出实践专业,社会工作的对象就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此该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应该详细介绍社会救助部分的内容,也要详细介绍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内容。《社会保障学》课程是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程,经济学、财政学、税务学、金融学和保险学专业都开设《社会保障学》课程。在这几个专业中,相对而言,财政学、税务学、保险学专业更加需要《社会保障学》课程的支撑。因为,社会保障是国家财政支出的一部分,而商业保险也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一部分。因此,这几个专业应该分别更加详细的介绍社会保障与财政、税务和保险的关系。经济学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应该更加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保障的影响,金融学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则应该突出社会保障制度与金融体系的密切联系。
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和法学类专业的《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的地位不是那么重要。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应该侧重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说明企业社会保险缴费的重要性及其实践,企业员工福利计划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法学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知识应该侧重社会保障法的发展历程、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和社会保障政策的法制性。
四、总结
总之,《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的过程,高校不同的本科专业《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应该有所侧重,在专业的动态发展中而有所变革,不能千遍一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的改革发展和完善,对现有的社会保障学知识教学带来了新挑战,为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我国《社会保障学》课程教学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娜仁图雅.《社会保障学》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改革[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1):29~31.
作者简介:田兴洪,长沙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博士(湖南 长沙 410114)
社区矫正是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在我国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1}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农村社区一般是指行政村或自然村。社区参与则是指社区主体依照宪法和法律的有关规定,通过一定的组织或渠道,参与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管理,影响社区公共权力运行,维护自身权益,增进社会福利的行为和过程。{2}社区参与是社区矫正的前提和基础。目前我国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缺乏科学参与模式的建构及实践。
一、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的理论构建
1. 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概念
所谓“模式”,一般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们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3}。显然,这是从静态角度揭示“模式”的“典型性”和“可模仿性”,主要指事物的标准样式。而现在,“模式”的语义已经发生改变,它在原来特指实物的基础上拓展到非实物标准样式的含义,逐渐演变成为一种方法体系、范式体系、结构体系等。社区参与模式是指在既定的时空范围内,不需要外部力量的强制性干预,各种利益相关者通过民主协商,相互增进信任,整合资源,采取合作行为,单独或者共同治理社区事务的状态或形式。{4}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模式(以下正文中简称“参与模式”)是社区参与模式的下位概念,是指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的状态或形式。
2. 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的构成要素
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以下正文中简称“社区参与”)是由许多环节、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结构系统,而参与模式是社区参与的一种简化、抽象和类比表示。因此,可以借助系统理论来分析参与模式。贝塔朗菲认为:“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元素的综合体。”{5}参与模式的主要元素(要素)包括:(1)参与目标。参与目标由参与方向和参与规格两部分组成,参与方向是指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什么人,而参与规格是指社区矫正人员的人格、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标准。(2)参与主体。即指社区矫正中的社会参与力量,但仅指社区矫正工作主体中与“官方”主体对应的“民间”主体。(3)参与对象。即社区矫正人员,是社区矫正工作直接针对的对象。(4)参与客体。即指参与主体的具体任务。(5)参与质量。即指社区参与的实际效果,其衡量标准是参与目标的实现状况,具体考核指标是社区矫正人员重新犯罪率等。
3. 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模式各要素内外关系分析
参与模式是结构范畴和过程范畴的统一,结合系统论,参与模式各要素内外关系特征如下:{6}
图1说明:(1)参与模式诸要素之间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多元性、层次性和结构性的逻辑关系。{7}其中,参与目标是系统的核心要素,对其他要素进行引导和制约。参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养目标,参与对象不同,参与目标应当有所差异。参与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着参与客体。参与客体是实现参与目标的关键环节,其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培养目标的实现。不同的参与客体蕴含着不同的质量产出。参与质量是对参与过程的监控,也是保证参与目标实现的最终环节。(2)参与模式是一个开放系统,随着国家刑事政策调整等外界因素的变化而不断优化。只有所有要素达到基于目标取向上的逻辑联系的优化组合,参与模式才能实现整体优化,并产生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参与功效。
二、中美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模式之比较
我国社区矫正的实施机构是司法部社区矫正管理局,各地司法行政机关设立对应机构。我国《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3条规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在社区矫正机构的组织指导下参与社区矫正工作。有关部门、村(居)民委员会、社区矫正人员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家庭成员或者监护人、保证人等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可见,我国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组建模式是“一体双翼”:“一体”,即是指以司法所行政人员为主体;“双翼”,即是指以专职社会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为辅助。在美国,处在联邦监狱释放前监禁状态中的犯人的社区矫正工作由美国司法部联邦监狱局矫正计划处管理{8};处在非监禁状态的犯人的社区矫正主要由联邦地方法院来管理。{9}美国大多数州政府下设有矫正局,承担对监禁和非监禁的罪犯的管理,但是市、县一级一般不设社区矫正的行政管理机构{10},只设立社区矫正工作机构。美国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组建模式是“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即兼职社区矫正工作者在专职社区矫正工作者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参与模式则是工作队伍组建模式的子模式,体现的是“专”“兼”组合中“兼”即社区力量的结构特征。总体上说,美国的参与模式深深根植于市场和民间,具有主动性的特征,社区参与性较强;而我国的参与模式具有被动性、政府强制性等特点,社区参与性较弱。现将中美参与模式构成要素简要比较如下:
1. 参与目标比较
社区参与是为了助推社区矫正,因而社区矫正的目标就是社区参与的目标。根据《办法》等规定,我国的参与目标主要是:第一,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二,合理配置行刑资源,提高刑罚执行效率,降低行刑成本;第三,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美国《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法》规定的社区矫正的目标是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促进罪犯顺利回归社会和促进实现刑罚执行经济化。{11}《美国社区矫正示范法》规定的社区矫正目标是:第一,提高公众安全和取得经济的效益;第二,确保刑事惩罚的适当性;第三,提高社区意识和参与度以及对矫正体系管理的责任心;第四,确保罚当其罪;第五,为罪犯提供教育、培训、处遇;第六,使罪犯在社区中为他们的犯罪行为承担责任;第七,尽量减少监禁刑的适用。{12}另外,杰克森等人认为美国多数社区矫正计划的主要目标是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节省社区财政资源和减轻监狱囚犯人口过多现象。{13}相较而言,中美两国的参与目标也大体一致,只是美国已由法律规定参与目标,权威性更高,有利于操作和落实。
2. 参与主体比较
我国的参与主体是“2+ N”模式:“2”是指我国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主体由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N”是指有关社区力量协助社区矫正机构进行社区矫正。在这种参与模式下,各地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方模式。第一,北京市的“3+ N”模式:“3”是指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主体由抽调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组成,“N”是指参与社区矫正的其他社会力量。{14}第二,浙江省枫桥镇的“4+1”模式:所谓“4”,是指该镇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主体由社区民警、驻村指导员、村责任人和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担任;而“1”则是指代社区矫正人员本人。{15}为此,该镇成立了84个村社区矫正工作组。工作组由村民委员会主职干部任组长,村治保主任、调解主任以及团妇负责人、村会计等为成员。工作组设在基层行政村,主要依托社区力量开展工作。{16}
美国的参与主体采用“市场主导、社团协作”模式。参与主体主要是:
第一,社区自治组织。1992年《美国社区矫正示范法》规定,社区是指地方的司法执法管辖区、结合的司法执法管辖区以及在符合法案的宗旨和要求的前提下,与政府共同努力和分别承担社区矫正执行责任的司法执法管辖区。{17}在美国,社区事务则通常由社区董事会进行自治管理。比如,《纽约市社区董事会章程》规定,全市59个社区分别成立社区董事会。社区董事会下属职能委员会、委员会和区域委员会等负责执行具体事务。{18}美国社区参与社区矫正的途径一般包括:一是参与社区矫正立法、决策与规划。各州成立的负有监督政府刑事执法政策和方案职责的政府刑事执法委员会的15个委员中必须包括4位一般社区公众代表;每一个社区都应当建立的社区矫正委员会的组成都应当至少包括3位或3位以上一般公众代表。{19}二是在每一个社区至少聘用一名兼职的社区矫正信息员,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网络,为司法所掌握矫正对象动态提供快速、准确的信息,同时在每一个街乡聘用一定数量的专职矫正社工,专门为矫正对象提供服务。{20}
第二,私营机构。美国社区矫正主要包括各州主办的综合性社区矫正、地方主办的社区矫正以及私人主办的社区矫正三种基本形式。美国社区矫正制度的最大亮点就是市场化运作,允许私立社区矫正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将开办企业与解决犯人矫治问题联系起来,将文化、劳动技能培训与改造罪犯紧密结合起来。私立的社区矫正制度既收押法院判令到社区矫正机构中服刑的缓刑犯,又为监狱的假释犯提供契约服务。它们都必须达到美国《成年犯社区居住服务工作标准手册》中所列的195条标准,以保证向社区矫正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21}比如,美国《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法》强调社区矫正的市场化运作,以保证社区矫正运行的有效性。{22}“从经济学的眼光看,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事业更像是一种产业。在这一产业中存在市场准入和退出,存在投入和产出的效益比,存在财政援助和费税支付,存在产业协会,存在标的物(监管)的购买、租赁和转让,存在固定资产投入,存在购买服务,等等。可以说,通过市场化运作,调动了全社会的相关力量,使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23}美国迪兰西街矫正中心则是社区矫正市场化运作的典范。该中心于1971年成立后采取完全自治的模式,由自身成立的董事会和社区矫正人员组成的多个理事会进行全面管理,先后创办了23家公司,年产值已达2 000万美元,并已将成千上万的社区矫正人员培养成守法公民。{24}
第三,社会团体。美国《阿拉巴马州社区矫正法》规定,社区矫正机构的设立不限于县政府下设的社区惩治和矫正中心,也可以由符合一定条件的非营利性机构主办。它们参与管理社区矫正的形式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对社区矫正人员的全程管理;另一种是非政府组织或社团组织与官方的组织和机构通过签订合同设立中途之家等方式承担部分社区矫正工作。{25}美国90%以上的中途之家是私营的,而且私营中途之家中的犯罪人占全部中途之家中犯罪人总数的60%。{26}私营中途之家可以选择它们愿意接受的犯罪人类型,而适合在私营中途之家安置的犯罪人,则由监狱中的个案管理员或者缓刑官推荐,州或者县政府按照每个犯罪人每天的一定标准向私营中途之家支付费用,犯罪人自己也会每日按照一定标准向私营中途之家进行一定资助。{27}
第四,志愿者。“美国的缓刑就是作为一种志愿人员服务而兴起的。”{28}美国已制定社区矫正法的州都规定了市民应参与社区矫正,并且规定了市民在社区矫正中可以发挥的特别作用。{29}据统计,在美国的3 000多个司法管辖区中,每年有约30万到50万的公民自愿参与社区矫正。{30}例如,在奥兰治县,有500多名志愿者帮助该县缓刑部运行缓刑志愿者计划;在志愿者的帮助下,每名缓刑官可以监督很多名缓刑犯,典型的案件量为每名缓刑官监督80~120名缓刑犯。{31}美国社区矫正志愿者主要按照一对一模式(即志愿者个人帮助当事人顺利地在社会中生活和发展)、监督模式(即志愿者担任缓刑官和假释官的案件助手,在缓刑官和假释官的指导下向几名当事人提供服务)、专业模式(即志愿者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当事人)、管理模式(即志愿者帮助承担项目管理工作,间接地为当事人服务)等四种模式提供服务。{32}
3. 参与对象比较
我国的参与对象包括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等四种社区矫正人员。美国的参与对象范围比较宽泛。美国《明尼苏达州社区矫正法》规定的参与对象包括:第一,成年犯和青少年犯;第二,审前未决犯;第三,已决犯;第四,刑满释放人员。{33}曾被美国全国执法和刑事审判研究所树为典型的艾奥瓦州波克县《得梅因社区矫正法案》中也包括了对未决犯的审前释放和监督释放两个部分。{34}《美国社区矫正示范法》规定的参与对象包括:其一,轻罪;其二,非暴力重罪犯人,包括需要特殊治疗的滥用者;其三,符合以上两种条件的罪犯或违反缓刑、假释和社区矫正期间规定的罪犯;其四,即使罪犯不符合以上三条标准,但法庭认为可以作为符合本法案要求处理的个案类型。{35}相较而言,我国的参与对象明确、固定,但是范围较为狭窄。要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制度设计的功能,扩大参与对象是必然趋势。
4. 参与客体比较
我国的参与客体包括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同时,管制犯、缓刑犯和假释犯还要严格遵守我国《刑法》的禁止令等规定。美国社区矫正项目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性,包括对罪犯的强制的要求、承担责任的标准和方法以及对于不遵守强制性措施的制裁。{36}美国社区矫正工作者对社区矫正人员的行为管理包括监管和矫治两方面内容:日常管理是为了对其实行监督,体现社区矫正的惩罚功能;而矫治则强调应用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技术对其进行矫治,从而体现社区矫正的教育转化功能。{37}可见中美两国参与客体基本一致,只是我国更注重教育和帮扶而美国更注重监管和矫治。
5. 参与质量比较
参与质量是我国社区参与的薄弱环节,我国自2003年试行社区矫正以来已经有十多年了,但是至今尚未有国家层面的绩效评估和数据分析。相反,美国则很重视对管理过程的评价并催生大量研究成果,运用这些研究成果形成系统的量化评估体系用于指导和调整下一阶段的管理方案。{38}为了保证社区参与的质量,美国除了采取加强危险控制等方式保证矫正和参与质量以外,还有专门的质量控制和保证计划。{39}美国社区矫正立法对于参与质量一般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如美国联邦监狱局《社区矫正的使命与责任》规定了专门的“质量控制计划”和“质量保证计划”:前者是指通过检查和评价方法监控矫正计划结果的一种制度或者过程;后者旨在向负责的矫正计划管理人员提供关键信息,以便帮助评估他们领导下的某个矫正计划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工作的质量。{40}美国的上述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我国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模式的优化路径
我国社区相较于美国社区,更具有动员社区人力、财力、物力参与社区矫正的权威和优势。因为,美国实行自下而上的社区自治,社区自治程度高,但是社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我国则实行自上而下的社区自治,社区自治程度低,但是社区的组织化程度高,社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实际上是“准行政机关”。但是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制度设计对发挥社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重视不够。《办法》第3条规定,我国的村(居)民委员会仅忝列为社区矫正的“协助”主体,还不够资格当“参与”主体。这种规定较大程度上脱离了我国国情。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制”社会结构制约,我国广大偏远农村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的社会工作者组织、志愿者组织等很不健全。所以,目前我国农村社区矫正中的社区参与主体实际上是村民委员会而非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为此,我国应立足国情优化社区参与模式,注重发挥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在农村社区,应构建以村民委员会为主导的参与模式,笔者称之为“村民委员会”模式;在城市社区,则应构建以居民委员会为主导的参与模式,笔者称之为“居民委员会”模式。“村民委员会”模式和“居民委员会”模式合称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模式。其实现路径是:由社区矫正机构直接将社区矫正中社区参与的具体任务全部委托给村(居)民委员会,再由村(居)民委员会组织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现将参与模式构成要素的优化路径阐述如下:
1. 科学设定参与目标
保留“将社区矫正人员改造成为守法公民”,同时作以下优化:第一,增加“惩罚犯罪人”。社区矫正是一种刑罚制裁形式,对犯罪人应具有惩罚性。第二,用“保护公众”取代“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因“保护公众”的表述更为明确、直接,也更符合我国《刑法》“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立法目的。{41}第三,建议删除“合理配置行刑资源,提高刑罚执行效率,降低行刑成本”。主要原因:一是这些属于工作效率和方法的范畴,不应该成为社区参与的追求目标;二是我们并非把原本的被监禁者施以缓刑或假释,而是把实际上处于“相对脱管”状态的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加以更加严格的监督和管理。因此,行刑总成本必然上升而非下降。{42}
2. 合理强化参与主体
首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社区矫正。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环境、社会的贡献。{43}就社区参与而言,企业应该通过为社区矫正人员提供就业岗位等方式承担社会责任。基于目前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整体水平很低的现状{44},我国应对积极接纳社区矫正人员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以调动这些企业社区参与积极性。其次,完善我国的中途之家:一是其规模不宜太大,一般可容纳20余名矫正对象,管理人员与社区矫正人员的比例为1:5左右比较合适;二是提高其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水平,对接受对象的范围等应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三是彰显其福利功能,着力为社区矫正人员等适时适度提供帮助;四是大力建设民营中途之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社区矫正。{45}再次,增强我国民间组织的参与能力:一是政府应确立与民间组织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的新理念,为民间组织发展创造优良环境,并给予政策优惠和激励;二是增强民间组织的社会责任感,并强化其内部财务及人力资源管理。
3. 适度扩大参与对象
有学者认为,如果不将刑罚、劳动教养、治安处罚通盘考虑,中国的社区矫正终究走不远。{46}随着劳动教养制度的废除,我国应独立制定《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以剔除劳动教养制度的积沉诟病,承继其应然功能,对教育矫治对象实施社区矫正。{47}同时,应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措施,筛选出社区矫正解矫人员、监狱刑满释放人员中再犯风险较大者,将其纳入社区矫正,及时予以教育、监督和帮扶。所以,我国应以现有的社区矫正为基准,向前延伸至监狱开放式处遇,向后延伸至出狱人保护事业,并相应拓展社区矫正适用对象,将监狱的开放式处遇对象、刑满释放人员和劳动教养人员纳入社区矫正人员的范围。{48}
4. 深度落实参与客体
落实参与客体应以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化”为基本指向。{49}最近,美国学者们总结出能够达到社会化目标的一系列有效原则,如把握犯人的风险、认知犯人的犯罪需求、使用犯人的风险及犯罪需求的评估工具、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给予鼓励及信任和将矫正和惩罚相结合等。{50}克里斯・特罗特教授提出有效降低重新犯罪率的罪犯监管模式应该包含帮助罪犯认识监管的目的、建立亲社会模式、帮助罪犯解决那些导致其实施犯罪行为的问题和监管人员掌握与罪犯的交往技能等四个主要要素。{51}循证矫正理论则提出了对社区中罪犯的监管水平应当由他们被评估得出的风险水平决定的论断。{52}借鉴上述经验和理论,我国的社区参与应着重把握以下要点:第一,洞悉社区矫正人员的需求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管教和帮扶;第二,采用鼓励和赋权的方法激发社区矫正人员的潜能和优势,帮助他们树立重返社会的信心。
5. 着力提升参与质量
首先,应高度重视参与质量,开展全方位评估:既进行整体工作、具体制度的评估又进行具体做法的评估;既进行全国范围和不同行政区域的评估又进行不同类型地区的评估等;其次,从五个环节完善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一是社区矫正质量评估体系的概念;二是社区矫正评估体系的基本功能和定位;三是社区矫正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指标及其相互关系;四是质量评估体系的评估标准及评估方式;五是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规范;{53}再次,采用超级分析方法(meta-analysis)等在国际社会中发展起来的一些新的先进的评估方法,以保证评估结果的科学性;最后,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选择与社区矫正没有利害关系且专业资质优良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以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54}
注 释:
{1}徐永祥:《社区发展论》,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4页。
{2}李笑:《社区管理实用手册》,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年,第69页。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791页。
{4}李霞:《中国城市社区参与模式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5}{7}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1页,第21页。
{6}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31页。
{8}{40}赵秉志:《社区矫正法》(专家建议稿),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第242页,第387-388页。
{9}Cromwell,Paul F:“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Belmont,CA: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2003,pp.100.
{10}刘强:《社区矫正组织管理模式比较研究》,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第9页。
{11}种若静:《美国社区矫正制度》,《中国司法》2008年第10期。
{12}{17}{19}{35}{53}刘强:《社区矫正评论》(第1卷),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第264-265页,第265页,第267-270页,第270-271页,第16页。
{13}Jackson,J.L.,deKeijser,J.W.,&Michon,J.A.:“A critical look at research on alternatives to custody”,Federal Probation,(1995P.59.
{14}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全国社区矫正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第55页。
{15}曾:《论中国农村社区矫正之模式与路径》,《浙江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16}陈立峰:《农村社区矫正模式的构建》,《经济视角(下)》2010年第6期。
{18}谢芳:《美国社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年,第67页。
{20}林仲书:《美国伊利诺伊州的社区矫正工作及启示》,《中国司法》2011年第2期。
{21}(美)克莱门斯・巴特勒斯:《矫正导论》,孙晓雳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3-90页。
{22}{23}刘强:《各国(地区)社区矫正法规选编及评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29-131页,第131页。
{24}颜九红:《美国社区矫正的成功典范》,《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5}刘强:《对美国社区矫正管理机构和人员配备的借鉴与思考》,《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26}Belinda Rogers McCarthy,Bernard J.McCarthy,Jr.&Matthew C.Leone:“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4thed.(Belmont,CA:Wadsworth/Thomas Learning,2001),pp.241.
{27}Paul F. Cromwell:“Leanne Fiftal Alarid & Rolando V.del Carmen,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6th ed.(Belmont,CA:Thomas Wadsworth,2005).P162.
{28}Howard Abadinsky,Probation and parole:Theory and practice,8th ed.(Upper Saddle River,NJ:Prentice Hall,2003),P.340.
{29}M.Kay Harris,”Key differences among community corrections acts in the United States:An overview,”The Prison Journal 76(2,1996):202.
{30}李素琴等:《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
{31}Todd R.Clear Harry R.Dammer:“The offender in the community”,2nd ed.(Belmont,CA:Thomson/Wadsworth,,2003),pp.460.
{32}Eric Carlson & Evalyn Parks:“Critical issues inprobation:Issues in the probation management”(Washington,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79),pp.237.
{33}贾学胜:《美国社区矫正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法治论坛》2008年第1期。
{34}(美)大卫・E・杜菲:《美国矫正政策与实践》,吴宗宪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88页。
{36}Lucken,K:“Dynamics of Penal Reform”,Crime,Law,and Social Change,Vol.26,No.4,1997.
{37}张金武:《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社区矫正简况》,《中国司法》2009年第2期。
{38}Mackenzie,Doris Layton.What Works in Corrections:NY: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pp.18-19.
{39}吴宗宪:《论社区矫正中的危险控制》,《中国司法》2005年第1期。
{41}{54}吴宗宪:《社区矫正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28页,第782-783页。
{42}孔一:《中国农村社区矫正的困惑》,《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5期。
{43}田书源等:《企业责任与“互动责任说”》,《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4期。
{44}徐纯先:《基于提升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45}张荆:《日本社区矫正“中途之家”建设及对我们的启示》,《青少年犯罪问题》2011年第1期。
{46}张昕航:《试论社区矫正适用对象的完善》,《中国司法》2006年第2期。
{47}李晓燕:《论劳动教养制度的存废及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的制定》,《法学杂志》2013年第3期。
{48}周国强:《论我国社区矫正对象的拓展》,《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49}段启俊等:《从社区矫正立法化看我国刑罚趋势》,《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3期。
{50}{51}{52}刘强、姜爱东:《社区矫正评论》(第三卷),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326页,第306页,第310页。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in Chinese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 and Its Optimizing Approa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s in 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
TIAN Xing-h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