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8:3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国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画论文

篇1

(一)选题背景

国外:中国画是我国特有的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关于题款在中国画中的作用这一课题,目前在国外没有发现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和重大贡献。

国内:对中国画题款的研究早在明清时就有人对其进行论述,如:韩玮《中国画构图艺术》、李方玉、朱绪常《中国画的题款艺术》,张岩的《试论中国画的题款与题跋》,徐亚非《中国画的题款艺术》,沈树华的《中国画题款艺术》等,这些论著都只限于对题款的形式、特点、样式方面的论述总结。都是从题款的形式、特点构图等方面论述,内容大都是绘画时的心德体会,而对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表现关系、审美表现、构图等很少提及,即便提到也是借用别人的观点,寥寥数语,也都没有进行深刻详细的论证。对题款在画面中的各种表现缺少深入的挖掘和系统的阐述。正是这样就启发了我对本选题的研究。因此,对题款在画面中的各种表现形式无疑是块尚待开发的处女地,对画作题款时怎么题?题在什么位置?题款对画面有什么影响?题款在画面中有什么作用?等等方面起到一定的补充和参考作用。同时,对中国画的发展脉络、审美取向上也做了清晰的梳理,为了解和研究中国画的历史也有一定的帮助。

对于解决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不仅仅从题款的形式、结构上去研究,更应该从与画面的空间关系、审美追求上去分析,讲到与画面的空间关系就涉及到落款的位置,讲到与画面的审美追求就涉及到文人画中的诗书画印的结合,不但包含书法的用笔,诗文的和谐,也包含了用印的考究,因此,研究题款在画面中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意义

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尤其是伴随着文人画的不断发展和兴起,题款和绘画的结合更加的讲究。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丰富了绘画的内容,同时也使画面的空间和审美更加的丰富。自古有“书画同源”之说,随着文明的发展,文字和绘画的功能分工明确起来,绘画单靠图画形象也不能使观者一目了然其内涵,因此便加以文字说明,也就衍生出题款。用题款说明和论述画名、题记、图赞、发源文字等。唐以后,诗歌大量融于绘画之中,题款的形式也多样化起来。题款艺术也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发展,使画面从平淡到有趣,从难懂到一目了然。

题款作为画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恰当的位置关系、新颖而独到的内容、精妙的书法、适合的书体等都具有提升画作审美价值的功能,而题款中蕴含的文化含量更能给观者提供更新和更高层次的审美空间。

本选题通过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的阐述,让学者更进一步了解题款的表现形式,同时对以后作画题款起到参考和借鉴的作用,通过对中国画的发展、空间审美的阐述,对以后作画能力或鉴赏画的水平都有较大的提升。

二、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内容

本选题从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表现、题款在画面中的审美表现以及题款在画面中的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论证,通过相关的资料搜集和整理,认识到了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不单单是靠书法的优劣决定,而是涵盖了很多方面。如:题款审美表现中诗与画的表现、书与画的表现、以及用印与画面的协调表现等等。列举了几种常见的题款形式进行论述。在题款的空间表现中又论述了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位置及布局走向以及对画面的作用。本选题通过对绘画本体以及审美取向上去分析得出绘画的追求目的和人们的审美情趣以及对题款发展的作用,从而避免当今国画作品中题款的薄弱环节,避免国画中缺失文化底蕴、形式呆板、书法水平偏低的弊端。

(二)研究方法

本选题主要通过:1.查阅各种图书。2.观看各种画展。3.网上收集资料。4.自己的实践经历等等。采用分析、论证和推理的方式对中国画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进行了探究,以不同的画为例子,以论证为主要出发点,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论证,力图做到选题论点准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结论可信。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文人画的发展,人们对画面的审美意识逐步提高。为了能让观者在自己的画前停留更长时间,于是作画者不仅要画得好,而且对画面的处理也要很讲究,这就涉及到作画最后一个关键环节“题款”。题款在画面中的表现:1.是诗书印的表现。2.是题款的空间位置的表现。3.影响题款在构图中位置的因素。4.题款的意义等。

三、完成毕业论文所必需具备的工作条件及解决的办法

四年来主要学习的课程有:《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美术概论》、《书法篆刻》、《中国画》、《花鸟画教程》、《山水画教程》、《色彩基础》、《美术教材教法》、《美术技法理论》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大量相关文献、专著、期刊和论文,通过查阅各种资料,方便的网络等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因此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科研能力。

解决的办法:通过平时的学习和查阅各种资料对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各种文献资料查阅方便,网络资源便捷,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古今优秀题款的画颇多,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借鉴;导师对论文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导,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四、工作的主要计划、进度与时间安排

[1]20xx.6.30—20xx.7.10选题并收集资料,准备开题报告撰写

[2]20xx.7.11—20xx.9.30撰写开题报告并上交指导老师审批

[3]20xx.10.01—20xx.11.01收集整理资料,构建论文框架

[4]20xx.11.02—20xx.12.31撰写论文初稿,并交指导老师修改审批

[5]20xx.02.18—20xx.03.30反复修改并最终定稿

[6]20xx.04.01—20xx.04.30对毕业论文不端检测

[7]20xx.05.1—20xx.05.10毕业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

五、论文写作提纲(要求至少到二级标题)

引言:

题款的起源。

一题款在画面中的审美表现。

(一)诗文与画面的融合

(二)书法与画面空间的相通

(三)用印在画面中的表现

二题款在画面中的空间表现。

(一)常见的题款形式

(二)题款的位置表现

(三)影响题款在构图中的位置因素

三题款在画面表现中的意义。

四总结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目录(参考文献量不少于15部/篇,近五年的文献量不少于8部/篇)

[1]徐建荣.中国绘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杨维林建群.中国美术史——古典美学思想与优秀作品赏析[M].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05

[3]梁江.美术概论新编[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3

[4]齐白石.齐白石谈艺录[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9:10

[5]沈树华.中国画题款艺术[M].学林出版社,2009:12

[6]章用秀.中国画题款答问[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7]章用秀.中国画铃印答问[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

[8]晓芙.名家题画[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

[9]邹一桂.小山画谱[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

[10]刘叶秋.略谈诗书画的结合[N].《文汇报》,1962:05

[11]许莘农.“扬州八怪”的题画艺术[N].《文汇报》,1962:04

[12]潘茂.郑板桥题画[N].《文汇报》,1961:11

篇2

 

(一)文化本土化、道路民族化

1.立足本土文化

古语云“只有本土的才是世界的”,因为以小观大,世界文明是由各具特色的本土文明组成的;但还应该懂得“只有世界的才是本土的”,因为以大观小,没有跨文明的全球意识,就不能筛选、优化、提升本土文明。所以当今的本土文明应该是“全球背景的新‘再本土’”。[1]艺术本土化要建立在了解世界的跨文化的全球意识之上结合积累在个体身上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理创造出来。

笔墨当随时代,中国水彩当从世界的角度来表现中国文化精神。他绝对不是水彩相貌的“中国画”,而是独有中国气派的、开放的、贯通中西当代文化的产物。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古典文化中讲变化,在变化中求创造。要把主导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与主导当代中国的现实价值观和理想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民族性特征

民族性在《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民族性,指作家,艺术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本民族的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化作品具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

中国当代水彩画只有具备了民族性,才能从世界性范围内的水彩行列中获得一席地位。水彩画无论走到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要强调民族文化的发扬、发挥语言特色的。水彩的魅力在于它既有象油画一样的色彩表现力又具备中国水墨画的自然韵味。这是任何画种都无法取代的。

(二)语言创新化、风格多样化

风格越是独特,艺术观点也就越是显得明确。水彩画的语言包含了情感的交融、松动的用笔、把主观的意念融入到客观的思想中。各种不同薄厚的水彩纸所产生的变幻的效果有所不同,带有创新性的水彩作品使水彩画语言带来生动美,节奏美文学艺术论文,流动美。画面中诸多因素都要综合起来应用,有造型、气韵、力度和情感等。应去尝试新的材料、符号语汇,充分关注色彩、材质、造型自身的表现性和直观性。梵高就是利用他的艺术天赋,运用轻快的色彩语言,抒发着灵魂最深处的伤痛感情,由此引起共鸣震撼人心。他自己曾经表明“‘画画不是画物体的原状……而是根据画家对事物的感受来画论文提纲格式。’又说:‘是的’,‘不真实’但比死板的事实更加真实。”

(三)观念更新化、题材变革化

重复自己不经意,否定自己不容易。观念更新化的水彩绝不是中国画式的水彩,是构成,是取舍,是绘画的型与型的关系。要画出别人所没有见过和超越大众的普通视觉和手法。观念更新化的水彩是表现基本的显著的特征,比实物所表现的更完全更清楚。[2]中国当代水彩破茧而出需要观念的变化来进行推动。现代艺术是革新美学,当代艺术是革新思想观念。只有各式不同形态的风格能体现不同的思想观念带来的不同社会反映。水彩的题材选择十分广泛,最至关重要的乃是功力和眼力不够。像王肇民老先生说过:“我认为创作有三个起码的标准:(1)在内容上有自己独到的见解;(2)在形式上有时代气息和自己的风格;(3)画得比现实更高、更美、更有社会意义。[3]

(四)理论体系化、思维时代化

1.理论体系化

当任何一种艺术门类的实践从自然地状态逐渐走向自觉的状态时,就到了立论的时候了,这就必须要有相应支持的理论作为支撑,历史上很多文艺高峰期总是有正确先进的理论为之做奠基。

“宗白华看来,作为审美对象的‘美’,其所具有的客观存在特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主观动机或目的为转移的;审美活动的主体绝不可能仅只在自己心里去寻找这个‘美’的对象‘事实’,因为‘如果没有客观存在着美,人们做梦也不想研究美学,国家也不能提倡美育,设立美术馆。”,[4]艺术家所持有的美的感受和美的取向不单来自于本身主观意识,也来自于理论的支撑和导航,当代水彩画之所以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停滞不前,理论体系不够健全是重要原因。

2.思维时代化

一位具有时代思维的艺术家,除了要有深刻而真实的个性体验以及独特的艺术语言外,也必定能通过某种过人的艺术敏感捕捉到个人与时代,传统与变化,主体语言和个性表达之间的深刻而微妙的关系。杜威认为“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世界与反映世界的能力,它是人类在长期劳动实践中获得的。从艺术形成学角度来看文学艺术论文,劳动既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艺术。”[5]

结论

小境界只能娱人耳目,大境界能够震撼心灵。虽然中国水彩画起步较晚,但是中国独有的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灵感和空间。需要我们去粗取精,西画中用,站在时代语境下,发挥我们长处和创造潜能,创造出符合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多元化的艺术佳作。

[1] 翟墨著,《融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第1页。

[2]《艺术的历程》贡布里希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版,第7页[3]王肇民著,《画语拾零》,湖南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6页

[4] 葛路、克地《中国艺术神韵》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8

篇3

    一、“乐山乐水”的赤子情怀

    中国文人的“山水情结”可谓与生俱来、绵延久长。“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翻开中国文化历史的册页,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春风得意,官高位显的文人大家,还是壮志难酬,吟啸山林的寒士布衣,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人生梦想和精神归宿,那就是亲近自然、远离喧嚣,到自然中过清静无为的田园生活。中国文人这种对自然山水的特殊眷恋几近痴迷,它既反映了文人在政治与仕途的困顿中渴望回归自然、回归自我的心灵本性,又体现出一种与世无争、清高朴素的人生态度和生活理想。“山水无言,真意自现”,寄身于自然山水之中感悟人生的壮美与兴衰,体味人生哲理,不仅是文人功成名就或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归宿,更是抚平心理创伤、怡情养性的灵丹妙药。自然界中的一花一叶,一虫一鱼,无不以其天然之趣、勃勃生机给文人墨客带来生命的惊喜与人生感怀,成为他们抒感、吟诗作画的重要题材和寄托无限遐思的理想化身。

    二、独立高标的人格境界

    中国文人受儒道禅思想的浸染,历来重视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与人格完善。在儒家“君子”人格和道家“顺道”、“适然”等思想的渗透下,历代文人以立德、修身为立世之本,将高尚的品德看做是人生的第一修为。作为文人修身养性的书画艺术,也成为画家寄意人生体现人格境界的重要形式。清王昱《东庄论画》云:“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否则,画虽可观,却有一种不正之气隐跃毫端。文如其人,画亦有然”。儒家画论亦讲究“汰俗、养性、明理”,认为大凡“美”的事物,惟有以明净的人性品格入画,才能深切摇动观者的心灵,而技艺犹在末节。中国画美学对画家人品与境界的要求,使画家的人格品行、修养意趣与作品互融互生,画品的高下以画家的人格修养为基础,而人品则通过作品的立意与笔墨意境来体现。中国文人士大夫正是以其深厚的学养和独立高标的人格魅力滋养了中国画艺术,而最终使其脱离了对客观物象的简单摹写,上升到诠释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崇高主题。在写意花鸟画艺术中,画家在题材上多选择梅兰竹菊、枯木松石、荷花小鸟等具有崇高品格与个性的形象入画,这些形象不仅是自然与笔墨意趣的体现,更隐含着画家深层次的审美理想和人格追求:梅花傲霜凌雪,不畏严寒,自古以来就是坚贞不屈独守贞正的象征;竹子清雅脱俗,虚心有节,从而成为画家气节与人品的体现。此外,兰的淡远,松的坚韧,荷的纯洁,无不以其品格之美,成为历代画家笔下表达高尚志趣与品格的重要题材。王冕以“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而名垂画史,文同以墨竹独得高标境界和清远意蕴而流传千古。画家笔下的花鸟鱼虫,也因其赋予的人格之美,从而焕发出了独特的生命与个性魅力。

    三、刚柔相济的傲骨柔情

    1、文人风骨

    文人的气节与傲骨与生俱来,成为文人书画艺术中最动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以抒情寄意为特征的写意花鸟画,更成为文人风骨与个性的绝佳体现:功名利禄面前,王冕以“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自喻;世迁之际,郑燮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风竹明志。在朝代变迁、国破家亡之际,身怀民族大义的遗民画家纷纷退隐山林,以书画寄恨以表达对故国的忠贞。元代画家郑思肖宋亡后“坐必向南,誓不与北人来往”,作品常以露根兰入画,以抒发国土沦丧的亡国之痛。其诗更有“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之句,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坚贞不屈、不事新朝的爱国之情。明末代王孙朱耷,明亡后弃世出家,将一腔忧愤宣泄于尺幅之间,其笔下小鸟皆白眼示人,于倔强冷峻中透露出对新朝的抗拒和不屈精神。此外,更有倪云林的秋江寒树,李方膺的疾风劲竹……历代画家将文人的铮铮铁骨与崇高气节,融入了写意花鸟画艺术的笔墨世界,极大促进了画品、诗品和人品的高度融合,提高了写意花鸟画的立意和审美品格。

    2、士子情怀

    文人是强大的,文人又是敏感多情的,春花秋月,朝露夕阳,自然界中的瞬息变迁无不牵动着文人的情思,引发出不尽的感慨和情感共鸣。正因如此,才有了多情的诗句、隽永的文人画和灵动的音乐。文人细腻敏感的精神特质,亦如春风细雨,点点融入了写意花鸟画笔墨意境之中,使画家笔下的一花半叶,淡墨欹毫,都充满了无尽的情感张力。从朱耷笔下“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惨伤之痛,到徐渭“独立书斋啸晚风”的沉郁凄凉,再到唐寅“山空寂静人声绝”的闲适淡然,文人画家敏感而丰富的情怀可知、可触、可感。正是这种情感与笔墨意境的完美融合,丰富了写意花鸟画的审美内涵,使作品充满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四、寂寞孤独的心路历程

    “人生读书忧患始”。行进在历史长河中的中国文人,终生都在寻寻觅觅中前行,追寻着生命的意义与自我价值的实现。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为文人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这一思想指引下,文人十年寒窗饱读诗书,将入仕作为人生价值的终极实现。然理想与现实之间却矛盾重重,真正凭科举制度进入政治舞台,从而一展抱负的文人少之又少,大多数文人却空有满腹才华而入仕无门,在孤高自守中度过了孤独寂寞的一生。即使是成功入仕的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文坛大家,也常常因与世俗的格格不入而屡遭贬黜……壮志难酬,知音无觅,文人的寂寞、悲哀与孤独唱响千年,也为我们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与书画作品。

    在文人笔下,一朵静美的花、一片萧瑟的叶,一只寂寥的秋虫都被赋予了清高的生命个性,成为画家寂寞人生的知己和情感寄托。“孤独”也被赋予了脱略凡俗、清高自守的人格含义,成为文人在艺术创作中追求的崇高境界。中国写意花鸟画的“孤独”之境,多以大面积的虚空入画,笔墨极为精简。画中或一石危立,或数枝横斜,小鸟虫鱼亦多神情寂寥,无依无傍,营造出一种天荒地老、旷世孤独的意境。在历意花鸟大家中,善于以“孤独”入境的画家尤属朱耷,其代表作品《孤鸟图》、《鳜鱼》等,无不以简到极致的笔墨和撼人心魄的孤独意境,给观者留下了强烈的视觉印象。在《孤鸟图》中,一枝枯枝横斜入画,枯枝尽头,惟有一鸟垂头缩颈独立苍茫,此外空无一物。朱耷笔下这种“孤”到奇绝的意境,实际上是画家暮年孤独心境的真实写照,也包含了画家对一生孤独命运的深邃思考……中国文人正是以笔墨写意这一特有的艺术形式,宣泄着对人生命运的抗争与情感困惑,在困顿中坚守,在失望中抗争,在得意时自省,寂寞、孤独又执着。

    参考文献:

    1.樊维艳.《中国哲学视野下的中国画学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11

    2.周怡.《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态智慧—走进书画艺术的境界》.[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8

    3.邵明珍.《仕与隐:唐宋文人典型个案研究》. [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1

    4.杨苗苗.《中国花鸟画的独特性与文化根源》.[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5.侯中淑.《苏轼文人画思想研究》.[D].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

篇4

“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缘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

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和认知是英国社会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同于中国、日本以农业文明作为经济的基础的文化形态,重视商业利益获得的英国人对红茶情有独钟。一方面,英国独特的气候条件使得的他们的社交活动往往限制在室内,贵族妇女往往借助文化沙龙和茶会结交各阶层的社会人士;另一方面,英国人对茶的理解并非为追去共同的精神境界,而是细细的品茗中追求自我的精神享受,这也符合以个人为中心的西方商业文明。

对比中西方各国茶文化的表现形式,笔者认识到茶对于饮用他们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而言,并非是一种生理层面的必需品,而是一种文化的媒介。正是借助于茶的桥梁作用,中国人从茶中获得了文人雅士的风度和“茶禅一味”的境界,日本人则从茶中收获的“茶道”的精神依归,英国人更是从“英式下午茶”中找寻到了现实生活的伴侣。

英国人对于茶的理解也上升到文学的境界,不同于中国文人试图在茶中找寻到精神的慰藉,英国人往往是直接表露对茶的炽爱。这是一种超越了歌颂、赞美的情感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倾诉诗人情感的表现。

篇5

1这是会计国际化研究的早期思想,较具有代表性的是1967年缪勒(Mueller.G)的研究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75年出版的《30个国家的会计职业》中所阐述的观点。第二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大家认可的一致内容。

2这种观点也就是国际协调化,其目标是寻求各国的共性,尽量减少国家间的差异,消除不必要的分歧,以达到国际间处理有关事务的可比性和同质性。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982年乔伊和巴维希的研究,此种观点在目前占有主导地位。第三种观点认为:国际化就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一化。

3,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完全消除国家间的差异。这种观点在目前占有较主导的地位,特别是国际性的有关组织更是支持这种观点和以此作为目标。从以上三种观点看出,它们不仅代表国际化的三种观点,而且还表现出国际化产生的历史先后顺序及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同的国际化思想有其产生的客观环境。沟通是基础,没有沟通,国家之间就不能相互了解;在相互沟通和理解的基础上,随着国际交往的增加,自然产生协调的要求;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协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各国间所存在的分歧,所以又产生了规范与统一的呼声。

综合上述观点,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事务上,通过相互沟通、相互协调,从而达到采用国际规范和统一通行做法的行为。会计领域中的国际化行为,会计界常简称会计国际化,它是指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规范和统一。

具体而言,会计国际化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1)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动态概念,是某一个国家由于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等方面的要求而把本国会计惯例逐步转化成国际会计惯例的过程,易言之会计国际化其实就是会计惯例国际化,会计国际化的结果则形成国际会计惯例,这也是我国会计理实界经常提到的与国际会计惯例接轨的真实涵义;(2)一国的会计国际化一般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沟通阶段,即通过参予交流各国会计惯例,比较异同,促进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学习与了解;二是协调阶段,即寻求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异同之处,消除不必要的分歧,尽量减少与国际会计处理等方面的差异,以增强会计信息的国际可比性和有效性,三是规范和统一阶段,即实行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同的标准化会计,使本国会计融入国际行列;(3)会计国际化体现的是一种要求、目标和活动过程,是各国会计惯例通过沟通、协调的一种结果。

2.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会计国际化的内容,从会计专业分类角度看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政策惯例国际化,亦即在制定会计法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过程中,在内容、结构体系、制定方法和程序等方面趋同国际会计政策惯例,其中核心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因为会计准则是会计规范的核心,一国的会计准则在结构、体系和规范的内容及方法上是否与国际会计准则惯例趋同,是影响会计国际需求的主要因素;(2)会计管理体制惯例国际化,主要指会计组织管理体制和会计人员管理体制两方面趋同国际会计管理惯例;包括本国会计管理机构设置、企业会计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模式、民间会计组织设置与运行模式,特别是积极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等;(3)会计教育惯例国际化,包括会计教育目标的定位、专业层次的设置、课程体系的编排、教育管理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4)执业会计惯例国际化,包括注册执业人员的认定、考核方法、机构的审批、民间审计的运作和监管模式等趋同国际惯例;(5)会计确认、计量、记录与报告惯例国际化,即建立与国际惯例相同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法和报告体系等,促进所供会计信息满足国际经贸往来和国际资本市场等的需要;(6)积极引进和运用国际上通用的先进会计思想、管理方法和技术方法;(7)促使与各国会计事务处理的协调化、标准化和规范化;(8)积极参加国际会计活动,努力促使其他会计事务处理方法趋同国际惯例。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

1.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决定因素。决定我国会计必须走国际化道路的因素主要有:

(1)这是我国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向之一就是市场已突破了时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我国作为世界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不可避免地要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市场国际化的结果要求会计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参予竞争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满足国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要求我国会计惯例必须趋同国际会计惯例。(2)这是我国实施跨国经营的需要。企业实施跨国经营,必须了解其他国家的有关政策特别是会计政策;其次母公司为了加强各子公司间的经济联系和实施国际经营,需要了解公司整体及其子公司的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这都要求我国的会计国际化;此外跨国公司的股东和债权人等为维护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国公司按国际惯例提供会计信息和处理利润分配等会计事务。(3)这是我国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需要。随着我国企业在香港、纽约等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我国企业必须按国际惯例向国际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真实、公允、可比的会计信息。

2.我国会计国际化的状况。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早在建国之初吸收前苏联的会计模式就初现端倪,并为早期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我国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过渡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进而发展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计国际化已取得了重大进展。首先,通过“三步曲”使在制定会计政策及其规范内容上与国际惯例接轨。1985年颁发了“两外会计制度”,吸收许多诸如“资产=负债+资本”的会计平衡式,在存货、应收帐款和固定资产计价中偿试运用稳健原则等国际会计惯例;1988年成立会计准则研究组,开始着手研究西方会计准则和制订我国的会计准则;1992年颁发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基本上接受了西方国家通用的会计惯例,逐渐把国际会计惯例推广入我国一般企业。其次,199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逐步建立了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以分行业会计制度为补充的会计规范体系,此后又逐步颁发了若干具体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1997年5月颁布实施了第一个具体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实现了在会计实践中普遍以会计准则和以之作为依据制定的行业会计制度来操作会计实务,使我国的会计规范惯例趋同国际会计惯例,会计信息更加规范和可比,基本能满足我国参予国际经贸和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筹资等的需要。第三,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也加快了我国会计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以前的会计分科是按行业分为工业会计、商业会计等,而现在各高等院校普遍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大学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方式,即专业主干课程分为基础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与管理会计、审计、高级财务会计等,这不仅与国际会计教育惯例接轨,而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适应性,培养会计专业上的“通才”。此外,国外会计专业组织和大学,也不断进入我国会计教育界,如英国ACCA,将会员资格考试成功的引入我国,在上海财大等院校举办英国注册会计师考试培训班等。第四,建立了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注册会计师体系,颁布了注册会计师法和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考试逐渐接收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考生,会计师事务及事务所的国际合作也不断加强。第五,逐步树立了与国际趋同的会计思想,如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建立企业税务会计体系,明确会计是旨在向有关利益集团提供可供决策的信息系统,会计是企业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国际化与国家化是不可协调的矛盾等观念。

3.我国会计惯例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差异。在我国的会计惯例中,与国际会计惯例尚有差异的主要表现在:(1)与会计准则相配套的有关法规尚未健全。如尚未颁布《证券法》,而《公司法》、《注册会计师法》、《会计法》等的会计规定与会计准则尚不协调等;(2)未建立与企业会计体系及其准则相配套、相协调的非盈利组织会计体系和准则,行业会计制度在会计实务中仍起主导操作规范作用等;(3)加入和参予诸如IASC、ICA等权威性国际会计组织及其活动不够,阻碍我国与国际会计界的交流及其会计国际化的发展;(4)许多会计实务的处理方法与国际惯例存在差别,如加速折旧法、成本与市价孰低、坏帐备抵法和所有者权益类目的划分等都与国际惯例有差别;(5)会计管理体制尚存在差异:一是会计事务的行政管理过强,二是会计人员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转变等;(6)管理会计、税务会计尚未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在实务中推广使用;(7)会计理论发展滞后,研究方法单一,会计教育模式与国际惯例尚有差别等等。

三、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敢于借鉴,走出认识误区。我国会计作为世界会计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发展离不开对国际会计惯例的借鉴。这一方面要抛开传统的会计阶级性思想和姓“资”姓“社”的论争,只要有利于我国的发展,与我国客观的经济、法律和教育文化等相适应的,就应该大胆借鉴;另一方面要走出认为国际会计惯例就是美国或英国或其他某一国会计惯例和把之等同于国际会计准则的误区,同时也要走出国际化就是全球统一化、标准化的误区。

2.处理好会计国际化与国家化的矛盾国际化是一种客观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过程,然而由于各国环境的差异,会计的全球统一化、标准化也很难实现,因此会计国际化与国家特色并存将是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国际会计协调的主题,只有承认会计的国家化,才能更好的与国际会计相协调,促使本国会计国际化的发展。

篇6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058-04

中国养生文化源远流长。《管子》提出“食莫若无饱”的节适有度的原则。《论语》中提出“知者乐,仁者寿”的观念;《老子》提出“无为”、“致虚极,守静笃”的养生观念;《庄子》提出“无用”的养生观;《黄帝内经》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的原则;华佗发明“五禽戏”……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

1 中医药食同源的思想与养生

“药食同源”,又称“医食同源”,是我国古代医学的重要思想,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不仅可以饱腹,也可以治病。

王学泰在《中国饮食文化史》中指出“中国古代医学源于饮食,神话传说中神农氏不仅是教人种庄稼、树百谷的农业之神,而且还是医药的发明者,是华夏民族的药王”[1]。中国古代神话如《搜神记》《淮南子》记载了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的神话。另外,《山海经》也有柢山“有鱼焉……食之无肿疾”、另有青丘山 “多赤p……食之不疥”的传说。从这些神话和传说,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疾病的乐观精神和朴素的食疗观。

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之后,祖先们在与自然界的较量中积累了丰富的食疗养生经验,并将这些经验通过典籍的形式记录并传承到后代。《周礼》总结:“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甘滑(《周礼・天官・食医》)”,这些养生直到今天还备受推崇。《黄帝内经》提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黄帝内经素问・藏气发时论篇》)”,五谷、五果、五畜、五菜是中国传统饮食结构,古人主张通过日常饮食提高身体抵抗力和免疫力。被后人称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主张“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所以提倡“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千金要方・卷二十六食治方》)的治病原则。孙思邈的著作为食疗学奠定了基础,此后历代皆有食疗专著,如唐代孟诜《食疗本草》、唐代昝殷《食医金鉴》、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金代李杲《食物本草》、元朝吴瑞《日用本草》、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明朝卢和《食用本草》、明朝宁原《食鉴本草》、清代章穆《调疾饮食辨》等。

到了近代,人们把这种将传统医学知识和烹饪经验结合的一种食物赋予新的名字――药膳,将食疗养生提高到新的高度。药膳是食物学、药物学、营养学的有机结合和实际应用。中国药膳以中医理论原则为依据,使用可食用、无毒、能补、 无相反作用的中药,配合普通食物,通过烹制,使之具有一定的色、香、味、形,且有延年益寿、健体强身和祛病功能的膳食[2]。药膳既是中医中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又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食用者得到美食享受,使其身体得到滋补,疾病得到治疗。近年来,我国的药膳得到长足发展,不仅在菜肴里广泛应用,而且延伸到各种酒类、糕点、糖果、小吃中。各地药膳餐厅也相继开设。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进展,1995年在北京成立中国药膳研究会,开展药膳理论与实践研究,并组织编写出版药膳专著,如《中华精品药膳》《美味药食谱》《中国药膳理论与实践》《中国药膳辨病治疗学》等。2016年2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了“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重大任务,包括药膳在内的各种中医养生文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2 治“未病”思想

治“未病”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这是一种提前预防疾病的观点。但如果“夫病巳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得病了之后再治疗无异于口渴了才挖井、打仗了才铸炼兵器。这种“未雨绸缪”的思想早在《诗经》里就出现过了,“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诗经・豳风・鸱^》)”。具体到日常饮食起居,则要顺应一年四季时节,春天要“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夏天要“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冬天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春夏秋冬,顺应四时,或早起或早睡,去寒就温,清肺气,养精蓄锐,修养身心,以治“未病”。

要治未病,除了调和平常饮食起居之外,德行的修养和内心的宁静也很重要,《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养性》记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义也”,德行修养能让内心宁静,从而百病不生、无祸乱灾害,所以养性则能治“未病”。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治未病”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医院设置了“治未病科室”,解决人们的亚健康问题。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诊断准[3]。为了让人们更好认识亚健康、解决亚健康问题,中华医药学会出版了《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这是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亚健康研究及干预的文件。

3 中国古代文化与养生

3.1 饮食节制与养生

古人讲究饮食要有节制,不能暴饮暴食,否则对身体有害。《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开篇即提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长命百岁之人都顺应规律、节制饮食、作息规律,若没有节制、不讲作息,则会“半百而衰也”。

到了明清时期,茶疗之风盛行。“茶疗的内容、应用范围、制作方法等,不断有所发展。大量行之有效的茶疗方被一一推出。如至今仍在广泛习用的‘午时茶’、‘天中茶’、‘枸杞茶’、‘八仙茶’、‘姜茶’、‘五虎茶’、‘川芎茶调散’、‘莲花峰茶’、‘川芎茶’、‘仙药茶’、‘珍珠茶’等等,均系出自明清时代,而茶疗的应用范围几乎遍及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内伤各科及养生保健等[17]”。这一时期,记载茶疗的医书也颇多,如李时珍《本草纲目》、陆树声《茶寮记》、高濂《遵生八{》。另外,清朝宫廷“代茶饮”也十分盛行,陈可翼等所编《慈禧光绪医方选议》[18]记录当时有15方之多。

到了近现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和药用价值不断被发现、被应用,茶疗趋于成熟。近年来,各种各样的茶疗方应时而出,如防治肝炎的 “绿茶丸”、治疗胃病的“舒胃茶”、治疗糖尿病的“宋茶”、治疗感冒的 “银翘茶”、治疗头痛的“天麻茶”、“决明茶”、治疗咽喉炎的“润喉茶”用于减肥的“乌龙减肥茶”等。除了大量茶疗方的开发,茶膳也得到发展。所谓茶膳,即用茶入馔,配合其他食品原料制作成为菜肴、面点、粥品、汤羹之类的食品。近年来,茶膳的种类越来越多,郭志刚等[18]统计,目前包括传统茶膳在内的茶菜肴、茶面点、茶粥羹等近200种之多 。

6 中国药酒与养生

酒与药物的结合是中医防病治病、养生保健方面的一大创举。 药酒是中国养生文化不可缺少的。所谓药酒,是选配适当中药,经过必要的加工,用度数适宜的白酒或黄酒为溶媒,浸出其有效成分而制成的澄明液体。

《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篇,论述了酒与治病的关系。醪醴,即酒,“必以稻米,炊之稻薪”。酒是用整的稻米作原料,坚劲的稻杆做燃料酿造而成,醪是浊酒,醴是甜酒。最初酿造的酒不是用来喝的,而是用来治病养生的,“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汉书・食货志》也说:“酒,诸药之长也。”名医华佗曾用酒充服用“麻沸散”,用以“刳破背腹”等外科手术,《三国志》卷二九《华佗传》中记载“若病结积在内,针药所不能及,当须刳割者,便饮其麻沸散,须臾便如醉死无所知。因破取”。《三国演义》第七十五回有中有“关云长刮骨疗毒”的故事,在名医华佗为其刮骨疗伤时,关云长谈笑自如、喝酒吃肉。在古代没有麻醉剂的条件下,酒能起到部分麻醉的作用。酒的药用,《神农本草・序录》也有记载:“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在实际操作中,我国先人就发现有些药适合用水煮,有些药适合用酒浸渍,有些药适合用膏煎。

到了明清时代,中国药酒得到长足发展 。明朝李时珍几乎是“百病用酒”,其著作《本草纲目》用了大量篇幅,列举了数百种病症的主治药。另外,“明代宫廷则建有御酒房,专造各种名酒,尚有‘御制药酒五味汤、真珠红、长春酒’……当时,民间作坊也有不少药酒制作出售,如惹苗酒、羊羔酒。还有一些都是人们自酿自饮,如正月的椒柏酒、端午的营蒲酒、中秋桂花酒、重阳的酒……其中有不少就是药酒”。“清代,远在乾隆初年,就以‘酒品之多,京师为最’之说,当时出现了一类药酒店用‘烧酒以蒸成’的各色药酒。因以花果所酿,故此类酒多以‘露’名之,如玫瑰露 、茵陈露、山植露、莲花白等等,其中不少药酒具有‘保元固本,益寿延龄’之功……当时在清宫佳酿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药酒,如夜合枝酒,即为清宫御制之一大药酒[20]”。

近年来,随着医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养生的重视,药酒酿造不仅继承了传统的制作经验,还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药酒的生产更加合理科学,药酒使用范围更加广阔。如用于治疗风寒感冒的“糯米酿酒”、“姜蒜柠檬酒”;用于治疗风热感冒的“桑菊酒”、“蔓荆子酒”;用于治疗咳嗽的“桑白皮酒”、“雪梨酒”;用于治疗哮喘的“红葵酒”、“小叶杜鹃酒”;用于治疗汗症的“黄芪补气酒”、“四味当归酒”;用于胃痛的“丁香煮酒”、“山楂桂圆酒”;用于治疗便秘的“三黄酒”、“蜂蜜酒”等等。

7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养生文化博大精深。要把握中国的饮食文化必须从修身养性、中医思想、体育保健、饮食起居等方面着手,既不能忽略历史进程,又必须把握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1] 王学泰.中国饮食文化[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105.

[2] 杨洋.食药同功――药膳的起源与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13):17.

[3]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1.

[4]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

[5] 曹顺庆.中华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7-18.

[6] 游建西.论老庄养生哲学[J].宗教学研究,2006(1):17―21.

[7]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0.

[8] 任俊,等.冥想使人变得平和――人们对正、负性情绪图片的情绪反应可因冥想训练而降低[J].心理学报,2012(10):65-74.

[9] 梁恩贵、魏燕利.五禽戏之文献传存与功法流变新考[J].道教研究,2012(2):84-89.

[10] 包来发.八段锦简史[J].中医文献杂志,2001(2):37-39.

[11] 周伟良.《易筋经》的作者、主要版本及其内容流变[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5.

[12] 朱毅,等.五禽戏早期干预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6):109-112.

[13] 伍艳明,等.八段锦养生法对糖尿病前期的干预作用分析[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8.

[14] 龚利,等.推拿功法易筋经对老年骨骼肌减少症患者等速肌力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9-62.

[15] 孙林峰,等.养生功六字诀调治腰痛病原理浅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5(3):75-77.

[16]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5.

[17] 伍仁福.中国茶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9.

[18] 陈可冀.慈禧光绪医方选议[M].上海:中华书局,1981:11.

[19] 郭志刚,等.香茗入馔亦佳馐――古今茶膳饮食文化研究[J].饮食文化研究,2006(3):110.

篇7

一切国家行为都是以自身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国与国的共同利益决定了各国之间必须寻找和遵循一种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的公约或法制。刑法的国际化主要是利用和学习各国在刑法制定和使用的优势之处,并根据共同特点建立符合共同利益的国际刑事公约。目前共同建立和遵循国际刑事公约是刑法国际化得到应用的主要形式。

(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全球化必然影响刑法国际化,作为上层建筑的刑法势必会影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发展、贸易往来、经济相互融合使得各国的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等都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物质基础决定了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也影响着物质基础。目前,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脱离不了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一个国家的变化尤其是大国变化也深刻的影响着国际社会发展。刑法国际化不是某一个国家的要求,其核心是国际社会大环境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人文政治等也趋于全球化发展,更促使了刑法国际化的发展。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和人文社会相融发展,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诸多利益,在诸多利益产生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将犯罪行为也深入到了国际社会。跨国犯罪集团、跨国犯罪行为已经在诸多领域破坏着社会秩序和人类文明。犯罪分子通过相互勾结,一些诸如军火走私交易,网络病毒攻击,洗钱交易等犯罪行为国际化趋势呈上升态势。打击和惩治跨国集团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不是单凭一个国家能够完成的,只有通过全力合作才能有效打击和惩治这些犯罪行为和犯罪分子。然而采取打击措施必须依法,依法行事才是打击犯罪行为的根本保障。因此各国要通力合作共同制定相应的刑法公约,进而有效打击犯罪行为。

二、面向刑法国际化,我国刑法发生的一些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影响力的提高,我国社会的各项发展已经深刻影响着国际社会变化,国际社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中国。受各种刑法国际化背景因素影响下,我国刑法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国的刑法建设是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下,从我国实际出发,受刑法国际化影响呈现刑法和社会进步共同发展形态发展,并表现为以下形式:

(一)利益共同点增多

国家利益的变化会促使国家行为和国家法治的改变。我国刑法国际化进程发展主要还是依托同国际社会利益共同点增多发展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加大,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已同国际社会保持了高水平、高密度的融合。我国多边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以及高水平的人文交流已经促使我国同国际社会的利益共同点日益增加且联系紧密,利益共同点增多的客观事实不断地推动我国刑法国际化的进程。

(二)吸纳和学习国际先进经验刑法国际化

具体可以解释为不同国家在改进和完善国家刑法的进程中相互吸纳、学习和借鉴,并彼此渗透,进而使各国在刑事犯罪判定和刑法上趋于相近,进而使刑法呈现国际化趋势。因此在我国刑法国际化进程中,我国也吸纳和学习了一些国际先进经验。虽然每个国家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民族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但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趋势是相近的,更为尊重人性化、民主化的文明社会是现代人文社会发展的方向。因此建立和完善符合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刑法已成为必然选择。虽然我国的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因此吸纳和学习一些国际社会的先进经验将是我国刑法长期发展的必然态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吸纳和学习,我国刑法已经在刑事立法和研究上取得了提高,并在尊重和保障人权方面与国际社会趋于一致。

(三)刑法机能和作用的国际化改变

随着刑法国际化的推进,我国刑法在机能和作用上也做了相应国际化的改变,特别是针对加入国际公约的相关部分做了修改和规定。具体表现在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罪、恐怖犯罪做了详细规定,在保障人权方面也做了大幅改动,对于一些跨国犯罪、侵害知识产权方面也新增了规定等。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刑法理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主要体现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有所提高并兼顾社会稳定因素,对我国刑法发展有着深远意义。我国传统法律是一种泛刑法化,过分的将刑法万能化,并扩大了刑法应用范围,导致了一些其他犯罪行为没有按照其特点进行科学治理。近年来,我国不断颁布了各项具有针对性的法律规定,并将刑法与诸多相关法律有机结合,进而使法治社会更加健全。

三、刑法国际化下我国刑法的发展方向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乎人民幸福安康和国家长治久安。在刑法国际化的背景影响下,我国的刑法将从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上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变。并对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进行严格治理,并增强刑法的规范性和透明性。强化全民法律意识,更加注重人权,重点打击知法犯法,以权压法行为。为此我国刑法将向以下方向发展:

(一)刑法理念更新

在新时期发展的背景下,对刑法理念更新将是我国刑法发展的一个方向。刑法理念更新的实质就是对传统刑法理念的超越,对现代化刑法理念进行培育。刑法理念的更新不仅要在制度和规定上进行借鉴和融合,而且应该还在精神层面和人文理念上进行更新,使现代刑法理念真正融合到人们思想当中。刑法理念一经形成之后,其便会具备强大的稳定性,影响着法治社会的长期发展。由于受传统刑法理念的影响,新的刑法理念一时还很难进入人们内心,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重引导,加大宣传,注重新法规的严谨性和执行效果,将更具科学化的刑法理念全面推广开来。

(二)制度完善

在刑法国际化背景影响下,对刑法体系制度完善是我国刑法发展的一个方向。一个好的法律要在好的制度下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和执行。改进罪刑法定原则并实现罪刑法定实现理性和规范是刑法制度完善的一项重要任务。罪行法定原则必须充分依据法治理论的内涵进行制定和应用。要从犯罪行为的产生、发展、危害等各个阶段进行深入剖析。同时一些制度改革要立足我国犯罪构成理论、实践,尽量减少制度改革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强化中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的融合

措施刑法国际化不是简单的一体化而是相互融合的过程,在刑法国际化背景下,强化中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的融合措施是我国刑法发展的一项必然要求。做好此项工作首先要从理顺中国刑法与国际刑法间的关系入手,并在二者发生冲突时以实行国际刑法规范为优先原则,即兑现已加入的一些公约的承诺和规则。其次要坚持普通刑法与特殊刑法相结合的原则,即对一些特殊犯罪如没有明文规定,也要参照国际刑法进行灵活执行。对于我国参加相关公约中所规定的罪行,如果中国刑法中尚无规定,这些规定都应该以刑法修正案纳入刑法当中。刑法的发展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孤立封闭的,其发展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再结合时展中逐步融合的过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产业化的发展,当今世界在各领域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紧密。无论是从客观事实还是国内发展需求,在刑法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刑法必须向国际先进刑法学习,必须融会贯通,向着民主化、人性化、科学化发展。

篇8

中图分类号:J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034-01

中国画是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缩影,人们从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中,都可以捕捉到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文景象。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来揭开中国画神秘的面纱。

一、中国画的起源及功用

中国画起源于古代,所谓的 “书画同源论”,是指文字和图画都是起源于形象的模拟,文字对形象的模拟日趋抽象,而图画对形象的模拟日臻具体完善。

中国画在我国古挥着“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的作用,即促进社会教化,帮助推行政策,构建社会和谐,稳固社会秩序。人物画如:汉代的功臣图将功臣画在画里,表彰他们的显赫功绩,激励百姓及子孙后代为社会做贡献;山水、花鸟画是对自然景物的特写,贤人雅士对经典的山水、花鸟作品有着更深刻的体味,他们在欣赏佳作的同时,可以修身养性,对于提高人的内涵与修养,消解人与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发挥着直接的审美功能和间接的教化功能。

二、中国画的古典精神

中国画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它融会了儒、道、佛等多家思想,是一种人文性的艺术。若一个人不能深刻的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他不可能从根本上、从深层次中去把握中国画的精髓。

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他们提出的 “中庸之道”对中国画的影响是深远的。在绘画上表现为:追求和谐充实之美,强调含蓄,主张“寓教于乐”、认为“心正则笔正”,“人品不正,用墨无法。”

道家思想对于中国美学范畴体系的影响,显然比儒、佛两家深广得多。老庄哲学崇尚“无为而为”,主张“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其思想促使画家们超尘出世,隐逸山林,在自然中追求天然之美,在艺术追求上以小见大,以少胜多,追求雅淡空灵的境界,在自然中注入人的情感。到宋元明清,山水画在中国画中逐渐取得主导地位,这与道家格外重视自然的思想有关。

佛家思想认为世界是虚幻的,一切事物皆因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人只要静心自悟,就可以觉悟。在中国文人看来,只有以虚静明彻的心灵去关照和感悟大自然的美,才能达到“心物统一”、“天人合一”的最佳境界。禅宗思想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趣味,崇尚意境,景越藏意境越大,景越露意境越小,把“虚、白、空、灵”看成是绘画追求的目标。

总之,佛和儒、道思想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存于画家的修养与创作之中,三大思想支柱对中国画有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画的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艺术生命的一种特质所在,是中国画的第一要素。笔墨能表现出气势、节奏和韵律、能展现出生命力。中国画的笔墨不仅仅是一种形式上构成的语言,更是一种精神外显的载体,还和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相关,有着超越形式的深刻内涵。唐代张彦远指出:“夫物象必在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故工画者善书”,意思是说用笔是造型的基础,但它不是仅仅把形象画像就够了,还要有自身的“骨气”。中国画的用笔最高境界应是“意到笔随”。运笔用墨不可雕凿,不可极腐,不可牵连,不可脱节,不可无理,在于墨海中定精神,笔锋下出生活的艺术境界。

笔和墨不可分离。清沈宗寒在《芥舟学画编》的“传神论”中说:“盖笔者墨主帅也,墨者笔之充也……可谓尽泄用墨之秘也。”笔有笔用,墨随笔用,墨有墨用,墨中见笔,笔墨互相生辉,互相依存。笔墨形式是中国画创作得以实施的媒材,它是绘画作品能否达到“气韵生动”的关键。

四、中国画的天人合一

篇9

(一)传统烟草农业生产基础薄弱

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精髓是精耕细作,农事的动力以人畜力为主,对农田的地势地貌改造很少,农田道路不畅通,水利设施不配套,电力、机械利用率低,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传统农业是由粗放经营逐步转向精耕细作,由完全放牧转向舍饲或放牧与舍饲相结合,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均较原始农业大有提高。传统农业的特点是精耕细作,农业部门结构较单一,生产规模较小,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仍较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功效低,商品经济较薄弱,基本上没有形成生产地域分工。传统农业从奴隶社会起,经封建社会一直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甚至现在仍广泛存在于世界上许多经济不发达国家。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古国,历来注重精耕细作,大量施用有机肥,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实行轮作、复种,种植豆科作物和绿肥以及农牧结合等。

(二)零星分散的种植方式限制了机械的使用

我国人均耕地少,较小的户均种植规模对现代烟草农业的限制作用是很大的。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是按照土地的肥力等级分田到户的,一家的土地不在一块,农田的条块分割零碎,给烟叶的连片成方带来很大难度。故现在虽有不少的绿肥翻压深耕机、施肥起垄机、覆膜机、移栽机、中耕机、喷雾机等,但不易使用。现阶段农民播种、收割多已实现机械化,降低了农事操作的劳动强度,给农民提供了较多的务工机会。烟叶生产环节多,工序复杂,烟农也渴望使用机械,但是条件不具备,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三)生产技术到位率低限制了烟叶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品种是烟叶生产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K326、NC89、G80、RG17、红花大金元等品种的香气质量好,可满足卷烟工业的要求。但在烟叶单产、抗逆性和易烤性方面有限制性,烟农不愿种植。云烟85、中烟100等自育品种的增质潜力低,但其易烤性、相对抗病性和亩产值较高,烟农乐意种植。卷烟工业为了满足原料量的需要,无奈之下也只好接受这些不尽人意的品种。红花大金元是云南省自选品种,具有良好的香气质和香气量,工业反映很好。

(四)烟农的技术素质普遍较低

现阶段烟农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多数烟农只知道烟草公司发的是这种肥料,就让用这么多,不知道是什么肥料,为什么这样施。而对于如何提高烟叶的田间耐熟性和烤后叶的成熟度就更难理解了。这种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现代化的烟叶生产必须提高烟农文化和技术素质,让他们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在遇到反常条件时应变出准确的解决问题办法。现代烟草农业所要求的电气化、集约化、智能化、机械化和信息化,均需要烟农有较高的文化和技术素质。

(五)信息化水平较低

把烟区气候、土壤因素,烟农种植情况造册登记、输入电脑,仅仅是有了信息化的基础。要实现根据生态因子对每个农户提出烟叶生产技术的专家决策意见,现阶段还做不到。根据烟叶的质量特色和市场走向,实现信息化服务,更是处于预期阶段。

我国实现烟草农业现代化模式探讨

(一)烟叶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满足重点骨干卷烟品牌配方需求

现阶段烟叶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进口烟叶的需求量大于供应量,地区之间、烟叶等级之间供需不平衡。随卷烟结构的不断调整,一、二类卷烟的产量将不断增大,进口烟叶的需求量也会增加。就全球烟叶生产的大趋势来看,美国、津巴布韦烟叶总产量持续下滑,满足我国优质烟叶需求量的可能性不大。立足自主创新,以“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烟叶标准化示范县建设”为平台,以“部分替代进口烟叶开发”项目为抓手,大规模、大幅度提高国产烟叶质量,力争达到国产烟叶质量与国际市场接轨,这是满足卷烟工业企业对优质烟叶需求的大趋势和必然选择。在项目进展过程中,每年的评吸评价逐步显现出全国产区中具有不同质量特色的烟叶产品,这是我国烟叶原料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二)做大烟叶产区,为重点骨干卷烟品牌提供持续丰裕原料

在我国烟草行业“实施大品牌、大企业、大市场”战略的推动下,重点骨干卷烟品牌扩张要求原料基地的供货量大幅度增加,烟叶产区的商品量必须与之相适应。全国百万担分公司已达11个,他们在行业中的支柱地位逐渐提高。烟叶生产的本质就是满足卷烟配方原料质和量的需要,产区应在满足2-4年轮作制度的条件下,满足市场对烟叶量的需求。同时,不断淘汰不适宜产区和限制不适销烟叶的生产。根据国家局领导的要求,烟叶规模种植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土地流转的意愿,户均种植规模达10亩以上,鼓励和培育种烟大户和科技户,创新烟叶生产组织形式,为机械化铺平道路。选择并确定宜烟区域,规划基本烟田规模,逐级建立基本烟田档案,通过政策或立法的办法将基本烟田固定下来。基本烟田定位之后要建立保护制度,改善烟区土壤生态环境,树立烟区所有的轮作方式都是为了生产优质烟叶的理念,推行以烟为主的耕作制度。加强烟叶质量特色研究,实现土地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和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改善优质烟叶生产环境,牢固现代烟草农业的基础条件

最基本的烟田建设是机械道路和水利设施,其次是烟田地貌改造,第三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的优化。借助于国家国土资源整理、沃土工程等农业工程项目经费,以及国家烟草专卖局的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近年来烟区已经改变了面貌。湖南省浏阳市鸭头村自2002年以来的烟田基础设施建设,消除了有史以来无序嵌合形的地边埂,变成了方格田,实现了稻草回田和拖拉机深耕,烟叶质量大幅度提高。优化土壤丰产性能,除选择适宜产区外,主要是种植绿肥、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加深耕层,协调全量矿质营养;提高微生物种群数量,促进烟草根系发育,奠定优质烟叶质量形成的基础。土壤生态条件好了,对病虫害的抗性和种烟保险系数随之提高。过去几十年以石油化学农业为标志的化肥、农药、激素、塑料薄膜、农用液体能源等技术的使用,造成了土地板结、肥力下降,土地、水源、食品污染,对其他动植物也造成了危害,对生态环境和烟叶安全形成了破坏。因此,烟草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是推动石油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与现代生物工程农业的转型,一方面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单产,一方面通过科技进步减少现代化农业的危害,提高烟叶质量。

(四)实施精准农业技术,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

精准农业是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机电一体化的技术体系,利用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准确传递信息,把决策技术指标以机电一体化的方法施用于农田。实施精准农业技术,精确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利用水肥耦合效应充分挖掘土壤生产力,以最低的投入获取最高的烟叶质量和效益。利用土壤的矿质营养均衡性和动态平衡吸收,调节烟株各部位叶片厚度和烟碱含量的均衡性,促进叶片内含物的积累,在保持烟碱含量适中的条件下,提高单叶重和单产。要提高预测预报的准确度,提高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技术贡献率,把病虫害损失率降低到5%以下。烟叶烘烤过程中,利用智能化和自动化把温湿度的精准度控制在0.5℃以内,把田间形成的烟叶质量完全烤出来。

(五)强调集约化和标准化,建造烟草农业现代化形式

解决技术复杂问题,让农民相对简单种烟,生产设施是实现种烟现代化的基础。近年来集约化育苗、节水灌溉设施、密集式烤房等烟叶生产设施建设迅猛发展,大幅度提高了烟叶生产水平。国家烟草专卖局从2005年起,出台了前所未有的烟叶扶持政策,烟水配套、密集式烤房补贴都很高。平原区的井灌已经得到较快发展,缓岗丘陵区的水库、溢流坝水源,配套喷灌设施,山区的水窖等,均发挥了较好作用。利用塑料大棚实施的集约化育苗,商品化供应,减少了投工、缩短了育苗时间,提高了烟苗质量。密集式烤房的集中建造,使烘烤逐步实现专业化。标准化烟叶收购站建设,不仅具有收购烟叶的功能,配套的图书室、远程教育、培训教室等,为烟农学习文化和生产技术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是,技术推广的速度还远远跟不上市场对烟叶质量的要求,以及烟草农业现代化对设施规模的要求,应加大步伐。

(六)开发烟用机械,提高生产效率

烟叶生产机械化是烟草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种烟大户、烟草农场在我国悄然兴起,土地流转使烟草种植向种烟能手集中,种烟的规模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也是烟叶生产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转变。在此情况下烟农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渴望从种植到烘烤的成套机械设备。目前,限于我国整体机械化程度较低,用于烟田的动力牵引机械和生产机械以小型和简易为主要特征,应开发利用现有较大型设备。大型拖拉机耕翻土地,施肥起垄机、中耕机、农药喷洒机、移动式喷灌机,在部分产区已进行良好尝试。对千亩以上规模的承包大户和农场,还要开发移栽机、采收机设备。五十万担以上烟叶产量的分公司,都应该开展烟叶生产现代化技术研发工作,从育苗设施、田间作业到密集式烤房,进行一系列技术和产品研发,满足生产需要。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机械研究所和个人,所开展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密集式烤房的研发已经做到斤烟消耗斤煤,斤烟消耗0.12度电的节能指标,且就烘烤质量提高即可亩增收150元,经济效益显著。

(七)构建高效的组织方式,提高专业化水平

现代农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国外种烟大多是农场制,农业工人的文化水平并不高,但烟叶质量仍然很好,原因就是农艺师掌握了种烟的全部技术,而农业工人只要从事简单的操作性劳动就可以了。我国的情况恰恰相反,对农民的要求很高,他们既要育苗,又要管理,还要懂得生产全过程的技术,会施肥、植保、烘烤、分等分级,实际上是要求烟农变成全能的人。这种做法限制了技术到位率的提高。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的烟叶生产经验,通过专业化分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把复杂的技术问题留给烟叶生产技术员和专业技术队伍;利用社会力量,组织专家来研究解决技术问题,把农民从复杂的技术要求中解脱出来。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和产业化组织建设是现代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国烟叶生产的显著特点是户均种植规模过小,近年来烟叶种植大户、专业化农场不断涌现,烟农协会、烟草合作社等群众团体也有较多发展,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水平。解决烟叶“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必须通过生产模式创新,通过产业化的链条,通过各种新型的合作社等烟农自己的组织,将农户与市场更好地连接起来。

(八)提高烟农文化水平,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

篇10

一、外国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是一门艺术,一种艺术的门类,外国文学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外国文学对世界其它区域的本土文学影响深远。以我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迅速的吸收西方的思想和文化。西方文学性很快的被吸收和引进,对本土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代文学的很多优秀的文学家,像王小波、余华、莫言等都曾经谈到过自己创作中对西方文学的吸收。外国文学的成果丰富,名作如海,名家如林。创造了很多丰富的文学形象,丰富了文学的世界。出现了很多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流派,开创了很多的文学表达形式。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等很多的文学形式,都在外国文学中得到了孕育和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类在一定的程度上基于普遍性的心理感受和生命体验,虽然彼此的差别很大,但人主体活动的的感知规律具有普遍的意义。在文学的世界中,创造者、读者直接可以达到精神的相通。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家总是直接的关照人类共同的存在本身,反应人类生存的普遍规律,在文学的世界中,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外国文学的很多作家创造了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它们是人类精神领域的永恒财富。如莎士比亚、狄更斯、海明威等等,他们站在很高平台来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他们创造的作品,在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反应人们生活的状态,从中透露出的人文理念与精神理想,是人类共同的宝藏。体现着民族性又体现着世界性,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中,充分展示了文学艺术的高度和水平,这也是外国文学作品在今天不断的走向世界的内在原因。

二、对外国文学的文化包容

外国文学由于背后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使其在其它的地区迅速的传播。外国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外国文学地域的意识形态,带有很强的风俗文化意味。外国文学是一定时期文学作品背后的社会现实的一种反应。如今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信息传播变的越来越迅速,世界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彼此之间的吸收和借鉴变得越来越多。对彼此文化包容性也越来越强,文学的交流也朝着开放的方向发展。同时,对外国文学的吸收在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各个地区文学的发展,为各个地区文学的发展提供很多借鉴的素材。这种相互的融合是一种文化包容的体现,文学这种艺术形式,蕴含着很多的文化因素。在阅读和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也是对文学作品背后所蕴含的思想、意识、价值的思考和了解的过程。外国文学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必然与接受地区的文化因素有很多的不同,世界上每一个现存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文学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国家实现主体文化传承的重要因素。它是构成民族集体历史文化记忆的重要载体,它反应民族心态和民族文化。这必然会产生外国文化接受地区的文化与该地区文化的冲突,从而形成一种文化的困惑,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会对外国文化的传播起一定的阻碍作用,接受地区的文化认可过程可能会影响本民族文化的认可。但如今发展的趋势包容和共融的今天,各民族都不断的接受其它地区的文化,这种接受基本以本民族的文化为主体,这在翻译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把外国文学转换成翻译地区的文学,这一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基于本土文化的创造。这种借鉴与外国文本的本身是不能分离的,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包容和开放的今天,世界上各个地区和民族对外国文化的吸收将不断的深入和增多。在这其中,文化的包容起了很大的作用。未来,世界仍然会沿着包容的和借鉴的路继续前行,外国文学也会在被借鉴中保持不断的生机。

作者:宋阳 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篇11

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地区一般都有较鲜明的产业主题内涵,且大多依托统一的、地标性的自然景观和宗教景观为载体,如河南少林、福建莆田、四川峨眉、湖北武当等。少林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依托少林寺确立了“少林禅武”的产业主题和品牌形象,并打造形成了完整的武术文化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河北省虽然有着丰富的武术文化资源,但大多零乱地分散于乡间,空间聚集度低,名盛而形散,既没有统一的自然依托载体,也没有集中的人工展示载体,产业整体形象模糊破碎,不能形成统一的清晰完整的产业主题与品牌形象。由于河北省产业整体形象未进行有效整合,未确立统一的品牌形象文化诉求,因此武术文化产业一直难以形成发展合力和市场影响力,也未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文化品牌未转化为产业品牌

由于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产业经营模式,资源优势、文化品牌不容易转化为产业优势和产业品牌是武术文化资源富集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中只有河南登封少林文化成功地实现了这一转化。河北省也属于这一转化不成功的区域,武术文化品牌远未转化为武术产业品牌,转化相对较好的只有邯郸永年太极文化,沧州的这一转化刚开始起步,其他武术文化资源富集区几乎处于未开发阶段,其中武术文化大市保定的武术文化影响力与其产业发展落差尤为明显。摔跤是保定文化符号,不仅在国内很有影响力,在国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目前摔跤在国内一直停留在体育竞赛项目的层面,保定未依托摔跤发展相关产业,未对摔跤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这一强势文化品牌未转化为产业品牌。

3.产业规模小、载体弱、业态少

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总体规模较小。武术文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少、实力弱、层次低、经营分散,介入武术文化产业发展领域的企业也不多见,在武术教育培训、赛事、旅游、演艺等领域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和品牌。从武术教育培训看,即使是邯郸永年这样的省内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先行地区,也只有寥寥的几所武术学校,没有河南塔沟少林武术学校、山东莱州中华武校那样的国内名校。此外,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业态单一,一般停留在教育培训、图书音像出版、武术用品等基础性、初级性的产业业态,而武术赛事、演艺、动漫游戏等创意性较强的高级产业业态较少。邯郸永年太极文化产业虽然在影视、旅游等多业态发展方面有所成效,但在赛事、演艺、新兴娱乐等武术文化业态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

4.产业经营意识薄弱,产业经营人才缺乏

由于重侠义、轻功利的天性,产业经营意识一直是武术界人士的短板,对武术文化资源市场化、产业化运营比较生疏。河北省武术文化资源不仅在空间上较分散,而且大多处于市场经济意识落后的乡村地区,远离城市经济和文化消费大市场,产业经营意识先天不足,也不容易与城市市场和产业资本相联接。在教育培训方面,武术馆社大多沿用传统的口传身授的作坊式运营模式,教学方法陈旧,缺乏可持续性和成长性,管理规范、运营先进的武术学校并不多见,未形成科学的现代教育传承体系,武术文化赛事、演艺、新兴娱乐等高级业态更是鲜有成功运营的亮点。与产业经营意识不足对应的是产业经营人才缺乏,武术文化产业中多是单一的武艺技能型人才,缺乏熟悉武术文化产业运营规律的经营型人才。

5.体制机制不顺,政策法规不力

在我国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武术文化产业、体育武术竞技、群众武术健身常常相互缠绕。武术文化产业是经济效益导向,而体育武术竞技、群众武术健身是社会效益导向,彼此界定不清往往造成产业发展载体不明确、发展动力缺乏和市场引导培育不力,因而形成了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羁绊。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同样存在事企不分、政企不分等现象,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武术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机制,武术文化产业与武术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未实现真正的分离,体育、文化等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未形成发展合力。此外,因武术文化产业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业态,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武术文化的产业价值缺乏关注,不仅没有健全的政策法规体系,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投入也明显不足。

二、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路径

1.整合武术文化的主题形象

我国传统武术不仅是技击之术,也蕴含着厚重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是传统武术的灵魂和魅力之源。少林武术的影响力不仅源于“天下功夫出少林”,更源于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历经千年历史积淀的拳禅合一、形神一体的“禅武”文化,并进而衍生出少林武德、报国精神等武术文化理念。少林武术正是以统一的“禅武”文化主线实现了形象整合和“少林”品牌塑造。武术文化主题形象的整合塑造是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体分为两个层面:

(1)对武术文化资源的全面挖掘、搜集和整理。

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调查、整理和评价各地的传统武术文化资源,不仅要搜集拳种技法和功能、传承普及情况、产业价值和产业化开况信息,也要挖掘整理拳种起源、历史演变、传承人物、历史故事、精神内涵、武德修行等方面的文化内容。

(2)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整合武术文化资源的主题形象。

在对武术文化资源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将分散在全省各地的众多拳种资源整合为一个统一的主题,形成能集中体现河北省武术文化内涵的地域武术文化品牌形象。河北省武术文化具有与历史风云、社会变革、民族精神、燕赵文化、众多武林传奇人物紧密关联的独特文化内涵,应以“侠义”文化作为资源整合主线,塑造以“尚义任侠、慷慨悲歌”为内涵的“河北省武术”文化品牌。

2.推动武术文化品牌转化为产业品牌

文化品牌的文化影响力不等于产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文化品牌并不能自动转化为产业品牌,需要通过有效的产业化模式进行实质性的推动。长期以来,由于电影《少林寺》对河南登封武术文化产业的巨大推动作用,其他武术文化富集区都十分重视以影视剧拍摄带动当地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但并未达到预期的产业发展效果。以河南温县陈家沟太极文化为题材的电视剧《太极宗师》为例,虽然在影视剧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堪称《少林寺》之后的又一部武术文化影视经典之作,但是由于受到当地太极文化产业定位、商业模式选择等因素的制约,并未对当地太极文化产业发展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电影《黄飞鸿》、《叶问》等大大提升了南派武术文化代表广东佛山的知名度,但佛山当地的武术文化产业一直没有发展起来。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在主题形象塑造的基础上更要着力于实质性的产业开发,通过武术文化内容与现代产业形式的创意融合,发展武术文化教育、赛事、演艺等产业业态,推动文化品牌向产业品牌转化。

3.打造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载体

(1)发展武术文化企业,形成产业发展主体。

一是大力推动武术文化的企业化、市场化经营。作坊式的传统武术文化经营要向现代企业经营模式转化,事业性的武术文化组织和活动要视具体条件进行企业化改造,以形成支撑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富有活力的市场主体。二是着力培育武术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内生发展、外延扩张,发展大型武术文化企业,提高武术文化产业集中度,并形成武术文化产业的品牌化发展,以发挥其对整个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动和引领效应。三是积极引导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进入武术文化产业领域。

(2)打造武术文化产业城(园),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依托各地特色武术文化资源,打造集搏击赛事、武术演艺、教育培训、武术旅游、武术影视、健身养生等业态于一体的武术文化产业集聚区(城、园等),以集聚整合当地的武术文化资源和武术文化企业,形成各地武术文化产业的空间集聚发展,提高产业发展的空间集中度,发挥产业发展的聚集效应,并形成直观展示当地武术文化产业形象、内外一体、形神兼备的综合性武术文化景观和地标性武术文化载体,改变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名盛形散“的窘境,如“河北省武术文化产业城(园)”等综合武术文化产业集聚区和“沧州武术城”、“保定(中国)跤城”等特色武术文化产业产业集聚区。

4.优化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1)规划组织与政策扶持。

一是对全省武术文化产业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在产业项目、园区建设、示范基地、品牌塑造、投融资政策、人才队伍等方面作出相应的战略部署,并把武术文化产业纳入文化产业发展大框架中。二是建立健全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在资金、立项、税收等方面优化武术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尤其要重点支持有市场竞争力或品牌优势的武术文化企业、产业园区和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大力培育能带动产业发展全局的武术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

篇12

二、中国传统元素

1.中国书法

中国书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包含着无穷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含而不露的,隐而不显的。现代平面设计通常以直线和几何图形构成元素对书法进行解读,以创作出富有现代气息和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书法的平面设计通常是以点、线、面、形、色和质感等视觉要素的综合运用。书法艺术源远流长,它不仅仅是记录历史的文字,也是一种艺术,一种美的享受。靳埭强设计了在其设计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件设计作品——中国银行标志,该标志设计是将古钱与“中”字结合,赋予简洁的现代造型,表现了中国资本、银行服务、现代国际化的主题。中国银行标志的造型完美大方,符合国家专业银行的身份,更包含着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企业文化。这个标志可谓是靳埭强融贯东西方理念的经典之作,也是现代设计中传统元素的经典之作。元素的再造不仅仅局限于旧有造型元素,对于现今可利用的视觉造型的改良与再造对于传统文化亦有其重要的意义。其次,对于传统造型元素、民间造型元素的应用,我们还是应该以客观冷静的眼光去看待。由于,欧美真正意义上的平面设计发展可追述至十八世纪的字体设计与印刷革命,体系的完善与设计上日趋规范化与标准化,使得设计师愈来愈多地将古典元素看齐。这种极力摆脱现代设计模式的束缚的现象是建筑在一定的基础上的。而反观中国的平面设计,我们不得不承认其不完善与不成熟,如果一味对于旧有元素情独钟、迎合西方的猎奇心态的话,不仅不会造就传统元素的设计氛围,更会造成千人一面的雷同局面。显然这是不利于我国平面设计理论体系与形式体系的完善与健全.而从在元素的利用上来讲也是不符合设计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靳埭强先生的设计是平面设计传统文化与设计元素再造成功的典范。利用传统文化设计观念对于旧有造形元素进行改良和取舍,使之成为载体,传达现代社会的特质,这是我们的平面设计较之欧美平面设计个性的诠释。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国度,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化,而五千年所形成的传统的惯性使我们不可能抛弃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任何一种艺术门类都是如此。五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于我们来说就有如是宝藏、有如是肥沃的创作土壤;但也有如包袱。面对传统旧有元素的改造,我们则必须先对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加以吸收、消化才能继承和发扬。

2.中国水墨山水画

水墨画用简单的色彩描绘万千世界,用神韵传递情感;中国传统建筑宏伟高大,高低错落有致,有很高的艺术水平。由于书法的特殊功能、特殊形式和特殊的创作规律,它对客观事物线条的反映比之舞蹈、雕塑、绘画等艺术的反映有着更大的概括性和抽象性。在书法艺术的线条中,基本上看不到对客观事物线条的直接模拟,而是通过形象思维活动,撇开客观事物的线条所必然带有的种种限制,专门摄取其具有美学含义的特征,并使之融化在书法艺术本身所独有的形式之中。中国水墨画“以形写神、神形兼备”,通过线条和墨色的变化来象征性的抒情达意,将传统礼俗中追求自然、含蓄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寓于绘画笔法和意境之中。根据产品特点而在表现手法中借用国画之“形”与“神”的广告创意,尤为独具传统礼俗文化之神韵。

3.中国吉祥图案

吉祥图案的出现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吉祥意识是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祥平安的一种意识,来源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吉祥图案将天、地、人、艺术、道德等作为有机的整体,题材和构思来自于现实,其表现往往超越现实,具有理想主义的色彩,它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乞求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反映了图案至善至美的本质。象“龙”这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自然中没有的吉祥物还有很多,如凤、麒麟、辟邪、朱雀、玄武等。此外,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还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传统吉祥图案在经历了数千年的风雨后,开出一朵朵奇葩,透出情感的细腻……

三、靳埭强作品中的传统元素解读

靳埭强在的设计作品在设计风格上回归传统,这中传统文化精神在设计中的回归,不是在设计上对传统图案的简单引用,而是升华为对中国文化精神的继承。我们可以在他的这些作品中,感悟到一种神韵、魅力、一种征服人心的力量。他之所以走向成功,不仅因为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也由于他在设计中把很中国化的东西,如中国古钱币、水墨文化、儒家文化,很好地加以理解,并加入一些现代时尚的“调味剂”呈现出来。

1.中国书法的独到灵妙的运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