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4 21:51: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自我思想总结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学自我思想总结

篇1

[摘 要]教师自主的研究主要从教师自觉、自愿、自律、自我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及教师自主与其工作压力关系的研究。Ridgers(2002)认为自主是建立在个体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之上的,自主的行为是一种自愿自发的、自己选择的、自我控制的、并为之负责任的行为。

[关键词]自主;自我控制;大学体育教师

[中图分类号]G8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9-0169-03

1 前 言

1981年顾明远提出:“学生主体”的概念,并通过教学中师生关系、“教育与人”等问题的讨论,演变为一种广泛的教育思潮,提倡并构建主体性教育,教学自主性成为一个21世纪的教育理论研究课题。

国内学者李志宏认为:“独立自主性是主体自主行使和支配自己权利的意识及能力,它是人成为主体的前提和基础,集中表现为自知、自尊、自立、自反、自强等自我意识及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评价的能力。”——《主体性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使体育教育更突出健身性、主体性、娱乐性、灵活性、多元性,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生的人格培养。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贯彻“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关键在体育教师。

“自主性”是个体作为主体在同客观世界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自觉性、自我选择性,及个体对社会关系的依赖,包括意识、观念和实践活动的自主,并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改造客观世界。

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论文近10篇,阅读专业书籍2部,网上查阅有关资料10多篇等。

座谈访问法:召开了实验对象座谈会,请他们谈体会,提建议。

实验法:制定自主研究方法,通过使用,修改,再使用,再修改,不断完善。

3 自主性认识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各教育心理学派从不同角度对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社会认知学派的Zimmerman提出了系统的自主学习的框架;Winne 和 Butler认为:心理性结果直接接受内部监控,内部监控接受来自目标和当前学习进展情况的信息,对目标和学习进展情况的比较,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估;然后把评估结果反馈到知识和信念、设置目标、选择策略等过程或成分,来指导下一步的学习。

根据Winne 和 Butler的研究框架,确定研究的结构:教学方法、教学结果、教学环境、教学反思,本研究从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思方面进行研究,见表1研究维度及具体内容。

研究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采用集体发放及回收方式,发放问卷34份,删除无效问卷2份,有效问卷32份,回收率为94.1%,见表2。

对回收问卷审核,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For Windows(10.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1 教学自主性与教龄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变量与教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见表3,以教龄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采用了One-Way ANOVA对不同教龄教师的教学自主性进行多重比较检验(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见表4,自律性(P

运用LSD进行教学自主性各变量与教师教龄的事后平均数多重比较检验(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见表5,了解教师教学自主性及各个维度与教龄的关系。

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与教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教龄1~5年与6~10年的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存在显著差异(P

教龄在1~5年与教龄在6~10年和11~15年的教师,在自觉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3.2 教学自主性与职称的关系

教学自主性及各个维度为因变量,教师职称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采用了One-Way ANOVA对不同职称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及各因子进行多重比较检验(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见表7,自律性和教学自主性与职称存在显著差异(P

运用LSD进行教学自主性各变量与教师职称事后平均数多重比较检验(Post Hoc Multiple Comparisons)见表8,助教与具有讲师职称的体育教师在自觉性、自律性、创新性及教学自主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P

助教、讲师与副教授教学自主性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在自觉性、自律性、创新性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性。有研究表明: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以及思想素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由于高级教师多数处于教师成长的发展期,形成了一定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思想,并有着稳定的职业信念,他们能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因此,他们教学自觉性较高、自律性较强,并在教学中不断的创新。

4 研究结论

(1)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与教龄显著相关。教龄在1~5年与其他各年龄段教师教学自主性存在明显差异,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随着教学年限的增加不断提高。

(2)大学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与职称有显著相关关系。教师教学自主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自律性和创新性方面。

(3)有教学自主性的大学体育教师有显著的特征:①有较强的事业心;②对体育教学与训练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③了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④能独立分析和解决教学和训练中的问题;⑤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并有一定的科研成果;⑥有较强的教学组织能力,并能不断进行教学反思;⑦能积极、主动地营造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环境;⑧思想活跃,积极接受新事物,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主动进行改革与创新,并能与大学生融为一体。

5 结 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师教学自主性会随着年龄,职称的变发展化而不断增强。教学自主性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深入探讨,为北京高校体育课健康发展做出点滴贡献。

参考文献:

[1]李玉梅.浅议高校外语教学中的教师自主性[J].长江大学学报,2010,33(4).

篇2

我们国家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作为主要目的。其中自主学习的倡导旨在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意识、自主探索精神。因此,全国许多地区都开始实施导学案的方式来辅助课堂教学,在看过一些学校设置的导学案后,笔者发现很多都只是教材的改写,或者练习册的浓缩,偏重教材内容的梳理,或某些计算技巧和公式的练习。

一、自主学案的含义

自主学案是学生根据自己对数学理解的程度、对自己实际情况的了解,自己初设定自主学习的计划,再由教师根据自己已有的教学经验和学生们的计划为全班学生编制设计适合绝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共同参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完全是教师独立完成,也不是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

自主学案与导学案有类似的地方,比如面向的对象都是学生,但在编写者上,自主学案由教师或教师团队,连同学生一起共同制定完成;在内容设置上,自主学习材料更具有延拓性、探索性,对学生的要求也更开放,比如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进度、反思有自我监控,学生的主动性更强,也反过来对教师素养的要求更高,在编写时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更重视,也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具有影响力。根据以上学案编制特点的不同,笔者大致将中学数学自主学案分为以下六类:目标型、阅读型、生成型、引导型、拓展型、练习型,下面是对这六种类型的自主学案分类的根据、各类的作用、适用的课型等进行的分析。

二、学案与教案、教材、练习册之间的关系

1.学案与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备课阶段梳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的教师用具。教案的使用很好的帮助教师理清教学思路,对课堂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发生的状况有所预设,有助于教师更有效的把握课堂节奏和效率。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因此,教案比学案更注重教师对问题的提升,以及教师对知识所渗透的思想和方法的点明和提炼,学案比教案更注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质疑,以及学生对知识彼此联系的认识。

2. 学案与教材

于教材本是前后相连的,所以教材中对每一节所学知识的前后联系不会给出明确清晰的说明,而对知识建立丰富立体的认识需要教师将过去类似的知识点或学习方法、做铺势的知识点、R后所需的知识点等均提炼出来融入到学案中。教材屮对定义、定理、性质、结论等大都是直接呈现,而教师在编写学案时要一一启发学生猜测、推导、归纳、类比等。教材中对知识的思想和方法没有明显展示,而教师编写学案时要把所能渗透的思想和方法逐一在内容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中得以体现。

3.学案与练习册

学案中的知识运用是必有环节,但不少学案把知识点以梳理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之后,进行大量的练习,犹如课后练习册,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之后,给出大量的练习题目。学案的在学与练中更注重的是学,由此练习的题目就更是教师精挑细选得到的,从这些典型练习题中学生除了运用知识以外,还要提炼出当中的思想、方法,对一类题目进行归类,以SK校的学案为例,当中的例题各个都有精准的分析,有些还提出新的疑问让学生解答,当中的练习题也非常注重变式,在同种类型的题目多次练习后,给出一些注意事项和总结性语言。

三、案的共性与个性

针对个人的学案在现行的教育教学中实施起来是有困难的,但不是说不尊重学生的自。笔者所研究编制的自主学案就是在全班学生共有的学案中根据不同的学习个体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难易程度、学习任务多少程度,也让学生个人参与等级的评价、个人的评价、重难点的梳理等。以此学会自己掌握学习进度和时间,这样的自主学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此处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中学学习,更多的是日后的大学学习、社会学习。同时笔者通过研究得到的数学自主学案更多的注重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个人语言表达对知识的认识、质疑、猜想、推广,对方法的提炼、总结,对思想的迁移、运用。这样的自主学案试图传达给学生"学习的主体是自己"这一意识,力求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兼顾。

结论:在沸沸扬扬的学案风背后有着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自主学案是否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是否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确保学生知识上、能力上、思想方法上的掌握和提升,是否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追求真理的好奇心等,这些问题都是教师在编制中学数学自主学案时必须时刻意识到的,并且需要教师不断通过实践总结经验,进一优化。

参考文献:

[1]吴宏秀.高中数学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2010.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篇3

作者简介:施宏波(1991-),男,河北怀来人,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殷桂萍(1992-),女,重庆人,山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山西 太原 030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专项(项目编号:10JDSZ306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198-02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高校突然发生,对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造成一定影响、危害或者冲击的事件。[1]随着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许多高校管理工作者将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作为重要的课题,同时随着大学生团队的逐渐壮大,学生工作者逐渐发现学生团队在突发事件方面的自我应对能力还存在明显的不足,有很大的挖掘和建设空间。

一、研究背景

随着校园管理的多样化发展,高校学生工作更多的加强了学生团队自治的力度,学生团队在校园发展的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问卷星”网站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近年来68.47%的在校大学生表示愿意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任务,其中仅有21.67%的学生愿意作为把握团队主导方向的领导者,而52.22%的学生更愿意做提供意见的“金点子”。[2]这种领导者的缺失侧面体现了学生自我团队管理能力存在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学生自我管理团队的建设问题成为高校工作者乃至教育学、组织行为学和心理学等方面学者关注的重点。

二、研究现状

随着当前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国内的专家学者们从各角度、各方面对学生自我团队建设与管理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学者陈一星提出要在大学生培养中引入团队建设理论的观点,指出大学生团队教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系统应用激励约束、挫折训练等方法,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3]但从应急突发事件的角度来研究学生团队建设的还比较少,而且多是理论上的探讨和阐述,有关学生团队应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实证研究相对比较缺乏。

三、研究思路和内容

本文从学生团队管理与应急突发事件的特点入手,分析影响学生团队对高校突发事件处理的因素,进而提出基于学生团队对突发事件处理的模型。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工作访谈的方法,在对山西医科大学自律委员会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测评的基础上,从处理高校突发事件的角度提出提升学生自我团队建设的具体措施。

四、研究对象及分析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山西医科大学自律委员会。该团队以“精神文明勤于监督,优秀品质严于律己”为会律在校园安全及同学生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1.基本情况

山西医科大学自律委员会为校学生委员会分支,由校团委领导和指导,成立于1999年3月31号,至今已有13届,成员人数为100~150人,基本构成情况如图1所示,各部职责分别是:信息反馈部:主要负责团队活动前期的策划、信息通知和后期的总结等工作;精神文明监督大队:大队长领导下属四个岗主要负责具体活动的安排和实施;校园岗:定期对校园进行文明督察,发现并解除各类校园安全隐患,保障学校各项大型学生活动的安全,及时向学校保卫处反馈各种安全信息;餐厅岗:一是定期对学校餐厅的后厨进行检查,保证学校食品安全,二是用餐高峰时疏导学生流,维持用餐秩序;宿舍岗:不定期对宿舍卫生进行抽查,文明宿舍的评比,配合保卫处教师对宿舍的安全隐患进行排查;社区服务岗:主要负责帮扶校园周边的孤寡留巢老人和组织社区卫生清理工作,帮助协调学生与周边居民关系。

2.常规活动及团队建设的意义分析

笔者对该团队的常规活动内容及意义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文明监督工作培养了成员的团结协作和集体意识,生日会和优秀评选培养了成员的团队荣誉感,团队“竞争训练法”让团队成员在竞争中实现了自我价值与团队价值的有机结合,每周一次的例会是对团队工作的细化操作。自律委员会的这些举措对团队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可供借鉴;但笔者认为在评优竞争的同时应将约束问责等内容制度化、规范化,双管齐下会有更好的效果。

表1 山西医科大学自律委员会常规活动意义分析

日常安排 意义分析

每周一次的校园文明督察,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安全隐患;每周一次的食堂卫生检查,保证校园食品安全;不定期随机抽查宿舍卫生情况,进行每月一次的文明宿舍的评比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平时小的隐患不重视可能引起重大事故。自律委员会的例行检查使校园的安全得以保障,大大减小了各类突发事件发生的几率

每年3月31日为自律委员会的生日,届时会召开每年一次的生日会,主要包括文艺演出、切蛋糕及“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的评选 团队建设最主要的就是凝聚力和团队精神,通过该种方式自律委员会增强了成员的集体意识,并且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的评选形成了人人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委员会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届时会对每个成员的各项情况予以考核,包括成员的到会情况、岗位负责情况等进行积分测评,计入“精神文明建设标兵”的评比中 按时、按标准对成员进行的测评使自律委员会“自律”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了监督团队的自我监督力度和成员的责任感

3.自律委员会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理及分析

笔者对该团队既往应对突发事件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传递方面。当应急突发事件发生时,各成员要把情况尽快反映给各岗长,再由岗长反映给信息反馈部,由信息反馈部报告给大队长,再反映给学校。笔者认为这种信息传递方式过于单一,且中间程序步骤过于冗长,使信息传递效率低下,不具有实用性。

(2)突发事件的应对及处理方面。委员会设立的宿舍岗和校园岗有效预防了公共治安如火灾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对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起到了预防作用;餐厅岗的设立有效的预防了餐厅用餐高峰发生拥挤、踩踏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在学校财产及同学安全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突发事件的处理上自律委员会的四个岗相互协作,防患未然,在应对突发事件的最初环节有效预防了恶性事件的发生,对控制事件的恶性发展也起到了良性转归作用。

五、学生团队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措施及模板

基于对以上资料的分析,总结出一套高校学生团队处理突发事件的模型,为学生团队的自我建设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提供了帮助。

1.应急预案及演习

作为学生团队,必须首先从认识上重视团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应急预案,这样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才不会手忙脚乱,才能把损失降到最低,保障学生和财产的安全。学生自律委员会应结合工作内容对各个岗设立应急预案,细化应对措施,明确应对内容和职责;同时要协调学校相关部门积极安排与突发事件有关的演习,在不断地实践中完善方案并使团队成员熟悉各自的分工和任务,让学生能真正的了解和使用应急预案。

2.应急预案模板

学生自我应对团队拟定的应急预案包括信息传递、事件处理和后续工作三大版块。

(1)信息传递。首先是传递方式。在一般的火灾、食物中毒突发事件中,应尽量选择快捷方便的通信工具进行信息传递,主要是使用手机联系。但是在特殊情况下(如地震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时)手机无法使用,可以通过预案提前约定固定地点作为集会点从而开展信息交流。其次是传递方向,包括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信息传递。“垂直传递”主要是指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的信息汇报和反馈。这里要注意逐级上报的习惯养成,从而保证不会发生信息遗漏。“水平传递”是指部门与部门之间的联系,是“垂直传递”的必要补充,平级部门之间及时的沟通和相互帮助可以避免许多损失。以学生自律委员会为例,“垂直传递”指的是学生委员会、精神文明监督大队与其下设的四个岗之间的信息的双向传递;“水平传递”即精神文明监督大队下属四个岗之间的信息交流。只有把“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不断完善和有效使用,形成网络式的联系方式,才能使信息快速的上传和,把握突发事件的走向和正确应对。

(2)事件处理。第一时间处理方案,即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处理。这种处理主要取决于团队各成员的个人应急及急救能力的高低。在平时的例行会议和集会上,团队的领导者应该积极培训成员一些基本的自救、他救技能,例如人工呼吸、紧急避险等。第二时间应对方案,即突发事件第一时间的处理相对应的后续处理。在保证基本的情况安全后,团队成员不仅要尽快传递自己及周边的信息,也要遵守“先重要后次要,先集体后个人”的原则,对周围伤员和财产进行进一步的保护和转移,防止事态的扩大和更多损失的发生。

(3)后续工作。在突发事件过后,对本次事件的分析总结是对下一次突发事件应对的第一步准备工作。不仅要清点各种损失,更重要的是对在突发事件中团体所做的工作进行反思,扬长补短,并对团队中每个人的行动和应对措施加以测评。以学生自律委员会为例,其例会考核制度值得借鉴,在测评考核的同时加强团队中个人的集体意识和自救、他救能力,也能使应急措施在成员的实践中得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篇4

武警合训学员自学自训就是以其自身作为学与练的主体,自发地对理论知识和训练科目进行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并总结提高的活动。依据军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和标准,这是武警合训学员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和必修的一门课程。根据武警合训学员的自学自训能力缺失的现状,我们可以从“学员的学”和“教员的教”两个方面着手加强武警合训学员自学自训能力的培养。

一、武警合训学员自学自训能力缺失的现状

武警合训学员的年龄基本处于18~26岁之间,这个阶段正是他们从青少年向成年期的全面转变时期,也是他们自我完善意识、社会认知水平、环境适应能力全面增强的时期。这就使得武警合训学员在学习训练的态度和能力上处于一个不稳固的时期。

1.学习类型的调查。通过对近千名武警合训学员的网络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学习训练的类型为自发型、被动型、盲目型。其中自发型学生占20%左右,这类学员有较好的自我完善意识和较强的自制力。被动型占70%左右,这类学员习惯于传统的学习模式,缺乏学习训练的动力。盲目型占10%左右,这类学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

2.学习方法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武警合训学员在室内课中常用的方法是课堂听讲、作业练习,在室外课中常用的方法是课堂观摩、模拟练习。而课前预习、课外阅读、小训练兵、互助练习等自我管理、自我调节的方法却很少用。很多武警合训学员希望教员能告诉自己做什么、怎么做。还有些学员学习训练的方式方法过于机械,学习训练不得要领。

3.学习态度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多数武警合训学员不会管理自己的时间。部分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太过于依赖对课程的兴趣度和教员的课堂讲授,不会自我选择学习训练的内容和方法。有些学员由于长期落后,包袱较重,对学习训练丧失信心,还有些学员“挑食”严重,认为有用的就多学多练,用处不大的就少学少练,简单的就多学多练,难的就少学少练。

二、武警合训学员自学自训能力缺失的原因

1.学习目的有偏差。有相当一部分武警合训学员进入军校前的学习目标很明确,那就是考上军校,但考入军校后,就认为进了“保险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有些学员把学习训练看做沉重的包袱,不愿付出更多努力去提高自身素质,而是把目标仅仅定在考试“不挂科”上,有些学员则抱着一种侥幸心理,企图通过临时抱佛脚或作弊蒙混过关,只要能拿到毕业证,不影响定职、定衔、定档就行。

2.依赖传统的模式。应该说当前绝大多数的教员在课堂上和操场上讲得多、练得少,留给学员自己支配的时间较少,学员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深入地学习训练。而武警合训学员也完全习惯于被动地接受“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学习训练中对教员的依赖性较强。这种过度依赖“你讲我学,你说我做”的传统模式必然会导致学员自学自训能力的严重缺失。

3.意志较为薄弱。武警合训学员在校学习期间不但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知识,还要进行繁重的军事技能和体能训练,甚至还要参加急难险重的军事行动。武警院校内部管理十分严格,学习的环境不如地方大学宽松。因此,部分武警合训学员在生活、学习、训练中遇到种种困难,难以解决时,就会悲观失望,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这些都会导致学员自学自训能力的缺失。

三、武警合训学员自学自训能力的培养途径

1.明确学与练的目标。首先,要教育武警合训学员认清形势,进了武警院校不等于进了“保险箱”。如果不努力,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因此,要把自学自训变为学员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样才能使学员在学习活动中把认识转化为行动的内驱力。其次,要通过目标设置来激发学员的自觉性。可以根据任务的难度设立近期目标、远期目标,设置贴近部队的、实用性强的目标来促进学员养成自学自训的习惯。第三,应在开课前专门安排对他们进行自学自训方面的教育。除了教员介绍自学自训的基本常识,也可以让优秀的学员介绍他们进行自学自训的经验。同时还应开展专业教育指导,将当前部队的发展形势对学员如实介绍,使学员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并做好自己军旅生涯的规划。

2.改进教与练的模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学员的自学自训能力的发展,因为它是“以教员为中心”,学员始终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因此,教员应把以传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学员自学自训为主。首先,教员要做学员的引路人,告诉学员需要自学自训的科目内容,向学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指导学员应读什么书籍、练什么科目。其次,教员一定要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学员的实际水平,精心策划和设计教学方法。课堂中应采用大量的启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操场上应大量采用体会式、竞赛式等操练方法,给学员营造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环境。第三,教员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员开展协作学习和对抗训练,并对协作学习和对抗训练的过程进行积极引导,以此来培养学员自学自训的意识和能力。

3.掌握学与练的策略。自学自训的策略是提高效率、达到目的的手段,而科学的策略能事半功倍。首先,要指导武警合训学员设置学习训练的目标,创设学习训练的环境,搜寻学习训练的资料,根据学习训练的结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奖惩、自我调整。其次,要倡导武警合训学员努力寻求同学战友、连队干部的帮助,大胆向他们请教。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要善于把教员之外的人变成自己的老师。第三,要督导武警合训学员学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利用多种途径锻炼能力。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培养自己兴趣爱好。利用实验室、计算机室、训练场锻炼自己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积极参与执勤处突、野营综合演练、抢险救灾磨炼自身意志,提升军事指挥才能。

4.完善学与练的平台。不断更新发展武警院校的计算机信息网络设施,为学员的自学自训搭建起功能齐全、资源丰富、操作简便的平台。首先,利用现有的图书资源,构建一个完整的数字图书馆系统,便于学员结合教学内容,查阅图书信息,进行自学自训。其次,利用教员提供的网络课程,构建一个类似“超级市场”的教学环境,便于学员随时随地进行自学自训。第三,借助信息网络通道,构建一个交流学习训练经验的平台。网络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员探索知识的动机,同时,网络的虚拟空间可以使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展开自由的讨论。从而形成一个有助于表达独立思想和创新观念的学习环境,进而使学员的自学自训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自学自训能力作为当代武警合训学员必须具备的一个基本素质,可以让学员驾驭好自己的学习训练,可以使学员真正感受到学习训练的乐趣,可以将学员的创新精神激发出来。因此,我们要下大力培养锻炼学员的自学自训能力,为其今后的军旅生涯打下基础。

篇5

前言

随着人们对教育水平要求不断地提高,自主管理也成为人们的重点关注的对象。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学习与总结,并从中摸索规律,而后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自主管理能力,通过自主管理能力不断的提高自我,让自己更加适应多变的社会。

1.高中学生化学自主管理能力现状与分析

1.1高中学生化学自主管理能力的现状现今在自主管理方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研究,理论也很丰富。而在我国这种特殊的教育情况下,我们的自主管理系统还存在一些瑕疵。首先我国还没有充分重视自主管理的研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者在思想上没有变化。在我们国家的教育史中,教学过程中一直以老师为主。特别学生在发现问题以后,太依赖老师而不去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的欠缺。再者,研究者说的多,实践活动相对很少,实际应用的探讨也并不深入。同时,研究者们有新颖与独特的构思,但是却很少应用到教育中,不能让学生体验到自主管理的好处。而对于学生的调查也很明显的显示他们缺乏自主管理的能力。如下表显示

1.2化学自主管理中学生内部动机与目标学习的分析 由上表,可发现学生极度缺乏自主管理与合理安排目标的能力。首先,自主管理动机不强。在自主管理过程中,学习动机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学生的内部动机,直接决定自主学习的持久性。其次,目标对于自主管理的作用未充分利用。目标对于自主管理有具有强烈的动力性。缺乏目标可导致在学习中盲目地走很多弯路,最终导致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学习成绩不能提高,让自己在学习中丧失信心,严重的甚至会弃学。 最后,自主管理的意义也要被认识,教师和学生在现实中才会更加注意其能力培养,主要优点有:(1)增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的全面发展,同时可以带动教育方式与教学组织形式等的改革。(2)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多的思维方式、教学观点,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3)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学生对化学学习及其各种学科学习的观念,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更加真实反应学生情况。(4)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兴趣,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探索。

2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促进高中化学有效教学

2.1加强内部动机,提高自主管理兴趣据调查,在平时的学习中,学生大多是按照老师的安排而去学习与复习,而根本没有自己的计划。一些学生因为成绩不能提高而产生厌学的情绪,与此相反一些成绩好的则是感觉学而不倦。因此每个教育者都有义务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知道他们是可以的,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才会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管理方式就是新的突破口,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日常生活例子,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生活例子可以说明所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运用,以激发学生的需求感、好奇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用深入浅出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如教师成语叫“点石成金”,给你一块石灰石,你能使它变成金子吗?从而导入质量守恒定律。学生在主动管理中,首先需要对化学的良好动机,点石成金就给予学生很强大的动机,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然后,由于解决问题中的困难,可以锻炼其自主管理的毅力。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让每个学生在“跳一跳,摘到桃“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

2.2加强教师对化学自主管理的指导作用 多数老师认为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不足与其教学关联不大,而且学生素质的培养应该是学生管理技能的培养的教学的一部分。而对于高中的教学,不可否认,高中化学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中得到融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偏向于任何一个,而是要使三方面共同的发展。高中教学中就要将“教”与“学”两个方面想完美的结合,即高中化学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教师传授化学”和“学生学习化学”的结合。让学生自己在老师授予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度的学习,让学生钻进学习中去,从而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让更多的学生学会自主管理。

总结 总之,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时代,自主管理能力已经成为学生以及大众人群的基本素质要求,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就更加善于发现问题自己主动解决问题,变得更加的智慧。逐渐增强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独立性,促进教学想自主的方向前进,使师生共同自主自主管理的良好氛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自主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徐学全.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J].化学教学,2009(12):15-17.

[2]卢仲衡等.自学辅导教学促进自学信心、自学习惯和自学能力形成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0,(4):38―42.

篇6

1983年,王策三先生首次提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论,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探究发现,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不能一成不变,必须呈动态变化,教师时而要站在学生身前,当一个智慧的引领者;时而要站在学生身旁,当一个平等的分享者;时而要站在学生身后,当一个见机行事的服务者。

一、导学延伸,身前引领

1.身前引领,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

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前导学就是通过导语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浓厚的情感和志趣,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迸发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求,进入“愤、悱”的状态。

2.身前引领,明确学习任务和目标

课堂阅读教学要求深研细品,老师需统观全局,预先研究教材和学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目标。

3.身前引领,保持课堂探究的延续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一堂课当“言有尽而意无穷”,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永无止境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课堂交流,身旁分享

1.身旁分享,教师要有倾听的耐心

2.身旁分享,教师要有谦卑的心态

语文课堂需强调平等对话,只有在思维的多方碰撞中,才能产生智慧的火花,广纳雅言、博采众长,才能形成较为科学而完备的认知体系,从而实现真正的高效课堂。

3.身旁分享,教师要有以疑代导的艺术

在交流与探讨中,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全面、科学的引导,教师责无旁贷。导与授的区别在于:前者平等交流,后者居高临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精神产婆术”很值得借鉴。他通过不断提问让学生回答,然后找出学生回答中的缺陷,使其意识到自己结论的荒谬,通过再思索,最终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三、自学自结,身后支持

1.课堂自学,身后观察,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享有自主的学习时间才能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没有充分的自学,就不可能生成问题,不可能产生独到见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淡化教的身份,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

2.总结反思,身后倾听,给予真诚祝贺和鼓励

新课改强调“一课一得”,为了留下清晰而明确的印象,学习活动中的总结归纳必不可少。这一环节教师不可越俎代庖,替学生完成。作为学习主体,学生应学会自我总结、归纳及反思,教师只应站到学生身后倾听。学生有收获,教师应给予真诚的祝贺,提出期望和要求。

从贯彻新课改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呈动态变化,教师必须灵活把握,适时调整自己的位置角色,该身前引领时,就要有统领全局、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的智慧;该身后服务时,就要有察言观色、细致入微、热情周到的体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张仁贤.感动教师的119个教育故事.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07.

[2]诸葛彪,欧阳芬.高效教学技能十项修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3]王毓徇,王颖.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

篇7

1.支教宣传调研齐并进,心理健康彩绘美丽人生。通过了解河源当地德育教育现状并进行系统分析,向上坪中学提出建议,以帮助上坪中学在今后的心理教育中更好地发展。

2.反映时事话题,爱家爱己齐建设。宣传卫生保健知识,提升自我保护情操。

3.带领新型教育走进新农村。运用专业知识对当地中学生进行义务支教,让新型教育模式走进农村。

4.传达志愿心声,传递志愿精神。

5.引导自强社学子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进一步扩大同学们社会实践的参与面,提升同学们的综合素质。

时间:20xx年x月1x日至20xx年x月26日

地点: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上坪中学

人员:“自强之花”河源连平县服务队——来自新长城华南师范大学自强社的23位成员

现将本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x月1x日早上6点多从学校出发,中午到达河源市连平县上坪镇上坪中学,安顿好。下午与谢副校长见面,校长介绍上坪中学的主要情况,对我们的到来表示并一一认识我们每一位队员。晚上校方请吃晚饭。

x月19日早上x点半开始接受学生报名,招收学生,带领学生一同搞清洁。下午对所招学生进行分班,准备接下来的活动,备课,排练。

x月20日早上x点半学生到校看分班情况,x点开幕式开始,开幕式结束后,老师与学生正式见面,并相互认识。下午各班召开班会,确定班名,班委,并进行队歌和健美操以及军体拳教学。

x月21—23日课程正常开设,所设课程包括趣味数学,特色英语,手语,趣味物理,心理教育,礼仪,网络点拨,卫生保健,电影赏析,健美操,军体拳。另21日上午部分队员到街道进行健康知识宣传;22号和23号两个上午相继进行团体心理培训。课后开展友谊篮球赛。

x月23—25日早上课程照常,另各班确定闭幕式表演节目,并进行闭幕式表演训练。

x月25日下午闭幕式彩排,开展友谊篮球赛。

x月26日上午闭幕式,校方领导以及我们的指导老师姚轶懿都出席参加。闭幕式结束后,进行合影留念。

另:每天中午及晚上批改学生日记,晚上x点半开会总结当天工作及出现的情况,安排讨论第二天的工作。备课,排练等根据老师个人的情况和表演小组情况灵活安排。

二、实践总结与建议:

此次于河源市连平县上坪中学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更好地锻炼了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了我们的暑期生活,使我在思想上产生更加深刻的体验与感悟,扩大了我对社会实践的参与面,让我更深入地接触到社会,对我的思想以及认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将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为我指明方向。

篇8

搜索中国期刊网的相关内容,纵观在世纪之交的前后五年(1995—2005)间,学者们发表与“文学自觉”相关的论文多达389篇。在这数以百计的论文中,学者们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探讨文学自觉究竟始于何时的问题。概括起来,学界主要形成两大观点:第一种是坚持学术史一直沿用的“魏晋说”;第二种是不因循旧习支持新的说法“西汉说”。

1996年,北京大学中文系张少康教授发表《论文学的独立和自觉非自魏晋始》一文,认为中国的文学自觉始于西汉。“一石激起千层浪”,该文在学界引发强烈争议。认同此说法的学者纷纷声援,或补充佐证,或从不同角度论证,大有“西汉说”能独当一面之势。

面对“西汉说”的有力挑战,“魏晋说”的支持者也加入到论战中。他们或从微观考察、或深化已有论据,以巩固“魏晋说”的地位。尤其是暨南大学的李文初教授,继1997年接连发表《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和《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两篇论文,就非“魏晋说”的两种观点进行逐一辩驳后,于1999年又发表《三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一文,进一步深化“人的觉醒”是导致“文学自觉”的主要原因这一观点。

这两种观点的争锋相对,使学界一时热闹非凡。而这两种观点不同提法的背后,正透视了学者们对“文学自觉”标准的不同理解。一直以来学界钟情于以“纯文学”的单一维度为标准,而在世纪之交的十年探讨中,学者们对标准的定义赋予更多的元素,从而使不同的观点呈现五彩纷呈的局面。

到21世纪初,在西方的反思思潮的影响下,学界又转入对此课题的总结与反思。一方面,他们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把视野扩大到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亦即把“文学自觉”放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考察,从而进一步扩充与完善“文学自觉”的纵向体系;另一方面,他们通过重新解读历史材料,如鲁迅讲话背景及其原意,曹丕的《典论·论文》等,得出了一些颠覆性的理解。如果说“西汉说”的提出是单纯对“魏晋说”的否定,那么这一时期的研究就是对整个“文学自觉”说的质疑或否定了。

一个事物的发展由自发到自觉,由模糊混沌、朦胧无知到认识自己、反省自己,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凡意义。但凡这样的一个飞跃决非是一蹴而就的,它必然受各种事物影响或与多种事物发生关系,也即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定杂糅着很多必然引发争议的模糊地带或尚待推敲的空间。因此,不难理解“文学自觉”的问题为何会成为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

虽然学术的发展不以纪元为界,但与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因而在世纪之交作一番回顾和反思还是很有意义的。

中国“文学自觉”的研究,一直以来,有一个细节很容易被忽视或忽略,即关于“文学自觉”这个命题自身真正由来的问题。如上文所述,关于“文学自觉”的由来,学界一直把“文学自觉说”的源头追溯至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在整个二十世纪所有论及“文学自觉”的话题中,绝大多数学者都是直接借用这个概念。即使在讨论得比较热烈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学者们的注意力也都集中在“文学自觉”始于何时,或“文学自觉”的标准标志等问题上,而甚少有人谈到“文学自觉”真正出处的问题。

直到1996年,孙明君才首次澄清误解,还原史实。他指出:首次提出“文学自觉说”的是日本汉学家铃木虎雄先生,而不是中国学界一直认定的鲁迅先生。早在1920年,铃木先生就在日本《艺文》杂志发表了《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文学论》,文章明确说“魏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朝”。1925年日本京都弘文堂书房出版了铃木的《中国诗论史》(旧译《支那诗论史》),前文作为该书的第二章录入。在此书中铃木先生认为:“通观自孔子以来直至汉末,基本上没有离开道德论的文学观,并且在这一段时期内进而形成只以对道德思想的鼓吹为手段来看文学的存在价值的倾向。如果照此自然发展,那么到魏代以后,并不一定能够产生从文学自身看其存在价值的思想。因此,我认为,魏的时代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曹丕著有《典论》一书,……评论之道即自此而盛。《典论》中最为可贵的是其认为文学具有无穷的生命。……其所谓“经国”,恐非对道德的直接宣扬,而可以说是以文学为经纶国事之根基。”

孙明君首发的这条史料,它的还原为学界找到了“文学自觉”的真正源头。其后的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大多不出其右,并多有引述他的观点。如:罗宗强在为张峰屹著的《西汉文学思想史》作序时指出,铃木虎雄在1925年出版的《支那诗论史》中,就已经提出“魏晋是文学自觉的时代”,“鲁迅只不过是引用了铃木虎雄的说法,并且把它解释成‘为艺术而艺术’而已”。

关于鲁迅先生的言论是否与玲木先生的叙述有关系,即“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观点,是不是代表了鲁迅的观点,也是后来学者经常涉足到的话题。究竟他们是不谋而合,还是鲁迅引用了铃木的观点,而他本人亦赞同这种观点呢?涉及此话题的学者们大多倾向于认同“鲁迅的观点极有可能是借鉴自《中国诗论史》一书”,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这不是鲁迅所论述的重点问题,只是在不经意中一笔带过,虽然借用了铃木的观点,但他不一定赞同这种观点。但无论如何,在中国学界真正产生深刻影响的还是鲁迅先生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正如接受鲁迅先生的“文学自觉说”一样,学界也一并把他在此基础上扩展而成的“魏晋说”沿用了下来。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魏晋说”经历了这么一个成长的过程:铃木先生“魏时”鲁迅先生“曹丕的一个时代”“魏晋说”“汉末魏初说”, 等等。在此过程中,“魏晋说”深入人心,并成为主流观点。这主要得力于李泽厚的特别推重。他在《美的历程》(1981年)中为“魏晋说”提供“人的觉醒说”这一理论支撑,使“文学自觉说”在宏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获得更系统更合理的阐释。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特别是1995—1999年间,随着张少康和李文初围绕“文学自觉”是否始于魏晋展开激辩,并大有形成两大阵营之势,在这一问题上沉寂多时的学术界开始爆发。支持“魏晋说”的学者们为巩固“魏晋说”的地位纷纷著述论文,从不同的视角,为“魏晋说”添砖加瓦。

如有的学者从文学表现时代生活、作家个人独特情感出发,以文学的人文关怀作为终极关怀,提出魏晋“文学自觉”还应包含文学内容的自觉,而不仅仅是单纯的“为艺术而艺术” ;也有学者从“人的觉醒和文的自觉”、“文学流派的涌现”和“文学理论的创新”三个方面论证了文学的独立和自觉自魏晋始,魏晋南北朝是完全意义上的文学的独立和自觉的时代; 也有从微观的角度支持“魏晋说”,认为魏晋的文学自觉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即创作的自觉、观念的自觉和批评的自觉;还有学者结合儒家思想,从儒学史和社会形态转化的角度对魏晋文学观念自觉的过度性质进行论述。这些观点使“魏晋说”有着更广阔的理论依据。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魏晋说”的坚定拥护者李文初教授,继1997年发表《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和《再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宋齐说”质疑》两文,分别就“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时间上的推前和拉后两种说法提出质疑及辩驳后,1999年他又撰文《三论我国“文学的自觉时代”》。该文从哲学的角度考察,认为“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之间的确存有某种内在的因果关系,而魏晋人看重自我,尊重真我,崇尚生命自身价值的主体意识正是“人的觉醒”的真正意蕴;该文既而探究魏晋时期的文学发展及其特点,论证了“人的觉醒”如何引发“文学的自觉”这一关键问题。当然也有学者对“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提出质疑,如俞灏敏就认为“人的觉醒”与“文学的自觉”的产生,有着共同的原因,两者的关系是并行的,而不是因果关系。尽管她也是“魏晋说”的有力支持者。

这些学者对“魏晋说”的具体内容做了比较多的概括、说明与补充。最有代表性的是袁行霈先生的观点。他说:“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文学的自觉”,他认为:“文学的自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是经过大约三百年才实现的。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第一,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袁行霈先生对于“魏晋文学自觉说”的概括,与李泽厚的论述相比无疑更有条理性和系统性,也更为坚实地立足于文学本身。其论述随着由他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作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高校文科教材的大量发行,正在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从表面看来,“魏晋说”的地位仍然稳如泰山,但学术是要推陈出新的。学术的发展离不开学者们敏锐的触觉,他们决不会放过原始资料中任何的模糊地带,总是试图从最细微处发现问题,并分析和解决问题。“文学自觉”这个课题也不例外。由于最早提出“文学的自觉”说的铃木虎雄和鲁迅都未详细解释“自觉”的概念,也未论及文学“自觉”的标准,而当代学者对于什么是“文学自觉”本身就存在着理解上的歧义,所以,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对这个说法提出质疑或诘问。

譬如,刘跃进在其著作《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中就提出了“宋齐说”。其主要的依据是:刘宋元嘉十六年于儒家、玄学、史学三馆之外别立文学之馆开始,人们才明确地把文学创作与学术文章区别开来,是文学独立、自觉的标志。他认为“南朝作家从刘宋初年开始,到南齐永明前后,经过几代人数十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将中国古代文学从封建政治的附庸地位中解放出来,并真正深入到文学内部,探索其发展规律,使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也有人认为文学自觉的时间还应提前到先秦时期,认为庄子的具有强烈文学色彩的文章,或者《诗经》的出现,或者屈原及其《离骚》的出现,都可代表文学的自觉。尤其是屈原的个案,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用文字表达爱国情怀的诗人,如果单纯以“人的自觉,文的自觉”为标准来定义“文学自觉”的话,他完全可以视作“文学自觉”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人物。

在各种新说中,笔者要为文学自觉“西汉说”写上粗陋的一笔,因为这个观点正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接受,而且是对“魏晋说”的有力挑战。

篇9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8-0238-03

教育心理学家班杜拉在其《自我效能关于行为变化的综合理论》一文中,第一次提出“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在这里他把自我效能感定义为个人对自己在特定背景中是否有能力去操作行为的期望。在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当信息技术教师能够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并且能够确信所教的学生能够成功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时,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教学自信心,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一、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影响因素

班杜拉认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认知评价等几个方面。

1.个体行为的成败经验。与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呈正相关关系,即成功的教学经验能够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相反,失败的教学经验将会降低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性经验。当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看到与自己水平相当的示范者成功时所获得的替代性经验,也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3.言语说服。是指通过其他同行教师、学生及专家的建议、劝告、解释和自我指导,同样能够改变自我效能感。

4.认知评价。是指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任务成败的评价、对他人教学活动任务成败的评价、个体对教学成败的归因以及他人给予的教学评价等都会影响教师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

二、自我效能感对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教学的影响分析

1.自我效能感对教学兴趣的影响分析。中学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兴趣对教学行为的影响是教学活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教学兴趣的高低是直接影响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效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如果教师个体认为自己的信息技术教学行为能够产生良性的教学结果,就对他的教学兴趣起到了强化的作用或者激发的功效。由此可见,导致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其教学兴趣更为浓厚和持久。

2.自我效能感对信息技术教师情绪情感的影响分析。自我效能感能够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情绪情感,信息技术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是否能够调整其教学情绪并且将课程教学有秩序地进行下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获得。自我效能感高的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主动调节自己的教学情绪,使其向有利于教学的方面转换,从而实现对信息技术教学兴趣持久保持。而且,身体健康,、生活幸福感强的老师自我效能感较高,当教学遇到障碍的时候,其努力越有力度,越能够坚持下去。

3.自我效能感对教师意志力的影响分析。自我效能感影响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意志,它决定着信息技术教师在面对教学困难和障碍时将做出的努力程度和坚持力度。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越强,越能够坚持下去。当教师被信息技术教学困难困扰时,那些自我效能感较低的教师有可能会放松努力,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教师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

三、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在教学过程中的培养与形成

1.教学中增加教师个体对成功的体验。根据日常教学经验,越是优秀的老师,他的教学成功案例就越多。这是因为成功的教学经历会增长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增强教师的教学自信心。而往往失败的教学经历会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失败的经历越多,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越低,进而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所以,要培养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就一定要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师多体验成功的教学。

2.工作中适度增加替代性经验。替代性经验指教师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教学活动,获得的对自己教学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任何教师不是生来就有成功教学的能力,要想使教师更快获得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那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增加教师间听课学习的机会,组织同等水平教师交流学习,使得教师通过观摩、交流等方式获得教学体会,增强自我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

3.积极地语言说服。教学活动不是单方面的进行,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之间的动态交流。例如在示范课中,如果学生和听课教师对被听课教师的评价是积极的,那么被听课教师就会有一种满足感,这种满足感就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对教师进行积极、正面的语言激励,就会增加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特别是专家对教师的指导和鼓励更能提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4.培养和调节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情绪和生理状态。中学信息技术教师长期从事教学内容变化相对较快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这会导致所教的中学生接受课程内容速度、难度等超过老师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仅仅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在学科专业技能上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不断前进,在心理上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对各种信息技术教学的变化。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程教师不仅在授课方面保持良好的情绪和心境,还要在必要的情况下与学生互相沟通,以便达到师生之间知识的互通。同时,自我放松、自我暗示以及在社会支持中寻求帮助、抚慰等,都是缓解焦虑,改善情绪的方法。

四、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对该课程教师自我效能感的要求很高,与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有一些的差距,以往的教育学习培训注重教师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教学技能的高低,往往忽略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育信念的培养,尤其是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和培训,致使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自我效能感方面有很大的欠缺。笔者通过与国外教师培训研究对比,结合我国当前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对策。

1.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对课堂教学及时做出总结和反馈。每一次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和教师会有不同的教学体验,要求教师在第一时间总结自己课堂的教学效果,并通过与学生或听课教师进行交流沟通,了解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缺点,整理并总结。通过大量的反思和总结后,教师对所教授的信息技术课把握程度就越高,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提高,这是信息技术教师提高自我效能感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2.对信息技术教学结果进行积极的归因。教学成败的具体归因会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如果教师将教学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不懈努力,将教学的失败归因于课程准备得不够充分,而不是教学能力不足,并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信心,那自我效能感也会随之提高。相反,如果信息技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成功归因于偶然机遇,又或将教学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足,总是从不利于提高教学信心的方面分析,那么势必会降低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3.加强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学活动是多元复杂的,每一位教师对教学的认识都不尽相同,并且每一位教师在教学中都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色。组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在同一课程中把不同教师的教学思想融合在一起,课程信息就会变得十分丰富和全面。教师可从交流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增加自己的教学认知,拓展自己的教学技能。这样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在组织教学活动中也会随之提高。

4.制定适当、合理的激励制度。适当、合理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作性,使教师努力去完成学校组织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目的是正确诱导教师的工作动机,使教师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满足自身需要,增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满足感,进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的自我效能感。

总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应树立三维教学目标,提高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在趣味性,进而以教师自我效能感的提高,促进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水平及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禹平,徐大真.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3:61-63.

[2]王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与发展[J]现代阅读,2012,2:70.

篇10

近年来,自我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形式已在整个教育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学校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正面引导、灌输外,也离不开自我教育手段的运用。因为从根本上说,学校德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所采取的一切方法都离不开促进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一、主体意识的提升和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德育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信息来源多元化,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想更加活跃,其思维的时空领域不断扩大,学生的思维不断由依附型转向独立型,“上尊下卑”的传统观念受到民主平等观的挑战和冲击,过去那种单向灌输,填鸭式的德育工作方法,由于缺乏民主、平等的精神,方法上简单粗糙,往往收效甚微,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校德育工作如何以人为本,从学生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避免“高、大、空”,努力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关注学生主体成长的实际,关心学生主体成长的需要,已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任何理性教育,形象的感染,都是外部的客体,都只有通过主体的心理过程才能起到这样或那样的作用,如果没有主体内心心理过程的发生,任何教育都等于零。”同样,学校的德育过程必须经过学生主体的认同,化为主体的自身意识才能起作用,才能在行动上表现出来,否则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只有通过激发,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改变学生在学校德育过程中的消极,被动地位,看到学生是具有主体意识,能动选择能力的独立个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自我教育功能,学校德育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探索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

学生自我教育是一个主体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的过程、是一个学生通过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调节、自我监督、自我完善、自我实践等方法,自觉地接受先进思想和正确理论,克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使自己的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等向良性方向转化发展的教育过程。它包括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和集体的自我教育。个体自我教育的主体既是教育者,又是教育对象,集体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集体内部的互相帮助,互相教育。学生集体的自我教育,对于形成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抵制和消除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起到积极作用。学生自我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一)自讲自演式

自讲自演活动是一项很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一方面,它可以改变学生在传统的学校德育中一贯所处的“观众”,“听众”地位,鲜明地体现民主,平等的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自讲自演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讲自演式的具体途径很多,既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大型宣讲活动,如迎北京奥运的宣传,抗震救灾的宣传,完全可以让学生出场担任主角,也可以在团队,班会活动中组织学生就某个校园话题、社会话题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是非的辨析能力。甚至,一些看似程式化的教育活动,也可以让学生“自讲自演”,如举办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组织学生讨论:十八岁对你意味着什么?通过填写“青春心愿卡”,收集信息、交流思想工作,在此基础上,再选几位有代表性的学生上台发言,在师生以及家长的互动中增强学生的公民责任意识、法制意识等。

(二)自学自教式

这里所指的自“学”自“教”,既包括学生学“有字书”,又包括学生学“无字书”,既包括传统的文化载体,也包括现代的网络资源。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首先体现在学生文化涵养的提高过程之中。由于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化,难免会出现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境况,这就要求学校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内容尤其是对其课外阅读的内容采取一些清“源头”,引“源头”的措施,搭建“书香校园”之类的活动平台,除教师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介一些有助于其成长,思想内容健康向上的书目及网站外,同时也可引导学生组织诸如“修身文章推荐”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展示学习成果的个人网页评比活动等,交流彼此的收获,以促进其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中的自学自教,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学生主体自身积极参与构建、优化德育环境的实践。在这方面,目前一些学校的具体做法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寒暑假组织的社会调查,“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校内组织的劳动实践周活动,各种形式的学生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各类学生社团组织的活动以及班级自治活动等。通过自主参与、自我管理,不但可让学生增长实际才干,更可推动学生在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调节中实现和谐发展,塑造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理想人格。

(三)自励自警式

“自励”包括目标自励和榜样自励等。自我教育离不开目标激励,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十分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树立目标,尤其是阶段性的目标,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强进步的信心。自我教育也需要有榜样的引领,这种榜样,离学生距离越近,可比性、可学性越强,就越容易被学生接受,越易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良好风气。榜样的确定,不少学校不少老师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自己,比如评选“校园标兵”,推荐“感动校园的人物与事件”,评比班内方方面面的“最优”,等等。学生自己选出榜样,自己学习、效仿,不经意间,实现了思想道德上的“爬坡”。  “自警”,即自我防错和纠错。魏书生老师有许多经典的收法。如指导学生“坚持道德长跑——写日记”,“每天点燃盏思想的明灯(有针对性地抄录一条座右铭),“犯错误,(下转第230页)(上接第222页)写心理病历”等,作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的成功经验,常为教育界人士所津津乐道。

(四)自娱自乐式

自我教育不一定是“一本正经的教育”,根据青少年的天性,与“玩”嫁接在一处,一些时候,反倒事半功倍,更见成效。美国的迪斯尼乐园,就体现了这种理念。如何让学生“学会休闲”,自己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文娱、体育等活动,寓教于乐,陶治情操,增强其集体意识和对生活的热爱,许多学校都作了认真的探索。如开展双休日校园文化广场活动,每周都安排一项“重点活动”:或通俗歌曲大赛或戏曲晚会或英语口语交际或现场书画展示或工艺品制作或效游或球赛联谊等。在活动组织上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切由学生“当家”。通过这些活动,闲暇生活可变得充盈起来,校园文化也可因其亮丽的青春色彩而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文化”,在“化学生”,育德育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自评自议式

如果把教育过程比作一个螺旋上升的链条,那么,评价就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环。评价要自评他评兼顾,从“德育以促进主体现代性发展为根本”的角度看,在“自评”与“他评“之间,更应注重的是自评,而非他评,如组织“我眼中的自己”主题班会活动,“跟自己说悄悄话”的征文活动。尊重差异,让学生自已规范评优内容,选择自己最具优势的两项和最待改进的两项来参加班内评比,以便调动学生内在的能动性,集中时间和精力发扬优点改进不足。在实践活动的总结上,更“重在自评自议,如学生的教育见习、实习活动。在见、实习结束后,学生的自评自议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见、实习对自己的学识、能力及思想水平有哪些新的认识?(2)在见、实习中,你发现自己还有哪些缺点或不足?(3)见、实习中你的突出收获是什么?最大体会是什么?等等。由于总结来自学生的切身体验,所以针对性也强,实效性也大。

以上所罗列的几种自我教育形式在目前学校德育中较为普遍采用,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一些有效途径加以完善,补充。

三、学生自我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学生自我教育是“思”和“行”的统一,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它等同于“自我反思”,“闭门思过”或“反躬内省”,而应强调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锻炼和修养,应把学生自我教育看成是在实践基础上的“思”与“行”的辩证统一。

第二,自我教育并非“自发教育”。学校德育中的学生自我教育并非意味着削弱或放弃学校德育中的正面引导的作用,放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组织,更不是“放任自流”,相反真正的自我教育必须围绕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启发、诱导学生主动地、自觉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

第三,学生自我教育的成效如何,能否保证自我教育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关键取决于能否培养和壮大学生中的积极分子队伍,只有通过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充分发挥其带头作用,进而通过学生间的自我教育形成群体共识,才能保证学生自我教育的导向和成效,为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创造积极条件。

学生自我教育作为一种充分张扬主体自主性的学校德育形式现已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同,在新时期下积极探索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以强化其个体责任感,提高其控制个性行为的能力,规范自我,完善自我,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将成为提高学校德育整体功效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篇11

关键词 高校 体育 新课程标准

一、体育新课程标准培养生源的特点

体育新课程标准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获得、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等五个学习领域对体育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了实施标准细化,详细列出各学段在每个领域应学习的内容和达到的要求。与原课程标准相比较:(一)突出了对学生健康的不懈追求,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二)特别突出教师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性;(三)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四)注重学习主体对体育实践的体验,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五)对健康理解更加全面;(六)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标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将中小学的学习划分为六级水平,并在各学习领域按水平设置相应的水平目标。水平一至水平五分别相当于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和高中学段学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考虑到学校和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性,《标准》在各个领域设立水平六,作为高中学段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发展性学习目标,其他学段的学生也可以将高一级水平目标作为本阶段学习的发展性学习目标。”

因此,按此标准培养的大学生源在体育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积累,具有以下特点:(一)对健康的重要性和健康的内容、评价标准有充分的认识,对体育能对健康带来的积极影响有深刻的体会;(二)对各自运动内容的选择有了更为自觉的选择,并且是理性客观的选择,清楚了解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三)对各自选择的,愿意经常从事的运动项目有了较强的自学自练自我评价能力。总之,他们应该是具有较高体育素养的大学生源,具备了《标准》中提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目标要求的,能自主选择、学习、锻炼的体育教育合格者。

二、高校的应对措施

最近几年,总有体育教师谈到一个问题,现在的体育课越来越不好上了。学生越来越越活跃,教学组织难度越来越大,教学效果总是不能尽如人意。这其中有社会价值观、体育观、学习观念的变化,但高中生源培养模式的变化无疑是最大的变化。面对变化了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学体育教学准备好了吗?

(一)体育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最大的亮点在于对健康要求的全面性和教学自主选择性。新课标健康观注重体育教育教学应对健康的良好积极影响和对运动者良好的心理体验,突出体育对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个人积极生活质量和个性品质的积极塑造。体育教学应该是一种对美好习惯和快乐生活的体验之旅。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把握是一种兴趣盎然的主动接受过程,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知识构建均是基于自身快乐和健康需要的自主选择过程,并同时在该主动接受和自主选择过程中形成每一个体最佳的知识获取方法。这就是新课程标准在观念上的最大出发点和设计初衷。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中学体育教育观念的这一重大转变,结合大学生年龄特点强化新课标提出体育与健康观念,这不但是保持教育理念一致性、连贯性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运动能力的根本要求。

(二)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

体育教学模式包括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三个方面。首先,教什么指的是教学内容。新旧课程标准的思维方向是完全不同的。老标准是先设定统一的教学内容,教学两大主体按部就班地实施就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这种思维的最大问题在于没有将学生兴趣、学校客观条件等影响因素充分考虑进去,完全一刀切,对教学效果的制约是致命的。新标准一改这些局限性,只提出各学习领域应当达到的目标,由教与学的两大主体根据现实情况自主选择能达到目标的具体内容。其次,怎么教指的是教学手段和媒介。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灵活组织教学的能力要求较高,由于没有统一的教学指导文件,自主性的增加意味着难度的增加。最后,怎么学指的是学习方法。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具有学习内容自主选择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和自我评价方法的体育与健康体验者。

三、总结

大学体育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协助者,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学习方法的传授者。大学生应成为具有研究精神的体育与健康知识挖掘者,自主学习的设计者,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者,为终身体育学习与锻炼打下理念、知识体系和方法的良好基础。大学体育教学是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的有效延伸与深化,各学习领域都将达到最高水平,完全具备自学自练的能力,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新课程标准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篇12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3-0031-03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在当今中国教育界,课程改革已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新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即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新的学习方式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有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还要能运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对不同学习方式进行评价。由于新课程提倡的每种学习方式的教育目的有所不同,培养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这就要求相应的评价方式也要不同。如何将不同的学习方式与相应的评价方式有机联系起来,根据学习方式选择正确有效的评价方式,促进评价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特别是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习方式的不断改进和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化学探究学习中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

化学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化学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化学知识、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通过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在开放性的现实情境中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探究学习的目标毫无疑问是多元的,从知识看,要评价是否掌握有关化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化学科学的基本观念;从情感态度看,要评价学生参与化学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学习创新意识和问题意识是否有了发展,团体协作的意识是否有了提高,等等。我们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上。

1.1探究能力的评价目标

(1)能积极参与,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2)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有价值问题,踊跃发表个人见解;(3)设计实验方案目的明确,步骤详细,方法得当,有创意和可操作性;(4) 积极参加实地调查和有关实践活动;(5) 实验操作规范,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操作技能有很大提高;(6) 能使用有效方法收集各种信息,资料丰富,数据详实;(7) 能根据学习要求合理分析掌握的数据、材料并合理运用;(8) 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

1.2 探究能力的评价方法

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价方式多种多样,在实施评价时应突出探究过程,关注学生成长,重点评价学生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而档案袋评价法是通过有目的地汇集学生在化学探究性学习中的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作品、各种重要资料、体会、成果,能更好地展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探究能力得到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评价的机会,使学生能反思学习过程,有利于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由外在的压力逐步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的发展。

探究学习档案袋评分依据以下内容开展:

・过程性作品:(1) 提出关于探究问题的想法和假设; (2)设计探究学习的方案; (3)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记录,例如访问情况、照片、实物、问卷调查情况等; (4)实验室研究情况,例如实验方案、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记录、实验结果记录等;(5)收集的有关化学资料,例如新闻和科技动态的剪报、图片、照片、实物、网上下载的文章、图书馆查阅到的文献资料等。

・结果性作品: (1)实验报告; (2)调查报告; (3)探究方法和策略总结; (4)探究课题总结报告;(5)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的奖项、研究成果汇总;(6)探究学习评价用表。

・反思性作品:(1)用文字说明自己的成长,例如在探究学习中努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实际做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收获有哪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是否有所提高;有待改进的地方和改进的设想;(2) 利用探究能力总结评价表,通过自评、学习小组其他同学的评价、家长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进行总结性反思。探究能力总结评价表如下:

2化学自主学习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

化学自主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觉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过程,即学习者为了达到教学目标,不断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监察、检查、评价、反馈和调节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使学生体验能动的、创造性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培养开拓创新精神,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化学自主性学习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学习结果进行的科学的价值判断,评价重点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对探求知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1 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自主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是否有所提高。

(2)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支配能力、自我调控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3)通过自主学习,独立开展学习活动,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4)通过自主学习,自我总结反思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5)通过自主学习过程,是否培养了独立自主、不怕困难、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意志品质。

2.2自主学习能力的评价方法

由于自主学习本身就包括学生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检查和调节、对自我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我们采用自我评价法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评价,包括课前评价、课堂评价和课后评价。教师会在学习之前把评价表发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理解评价指标中的每一项内容及权重,不仅要利用评价标准衡量自己的学习活动,同时学习自主学习的方法,以便修正自己的学习策略。

3化学合作学习中学生合作能力的评价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小组或团队为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而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学习方式。由于合作学习小组是建立在有共同目标的学习活动上,学习目标的实现与否以及实现程度的大小与小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密不可分。因此在对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学习结果,更要评价学习过程;不仅要评价合作学习的个体,也要注重合作成员通过合作努力实现目标的整体评价。

3.1合作能力的评价目标

(1)合作学习的态度,是否积极参加合作小组的每次活动,通过合作学习是否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了学习态度。

(2)合作意识,是否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和自己的分工任务,是否乐于合作与分享,是否尊重他人的想法和成果,有为完成共同学习任务而积极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合作方法,通过合作学习掌握了哪些与人合作的方法,是否领悟了在与人友好合作时要注意的问题。

(5)表达交流,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能正确表达自己思想、汇报学习成果、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

(6)反思提高,是否能虚心接受、采纳别人的意见并对自己的学习及时作出调整。

(7)学习效果,整个合作学习小组是否达到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承担任务完成的情况如何,对整个小组做出的贡献有多少。

(8)情感态度,是否培养了谦虚礼让、顾全大局、勇于承担责任的品质。

3.2 合作能力的评价方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一种特定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行为,我们通过活动表现评价法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评价。为了全面地了解被评对象,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有学生的自我评价、组内学生评价和教师的评价;评价的结果是多样的,既有定量的评价,也有定性的评价。评价的表格如上。

总之,时代的发展需要培养开拓型、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探索能有效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当然,新的评价体系并不是要否定传统评价方法的作用,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教学目标要确定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而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应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提高灵活运用各种评价方法的能力 ,切实保证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外在评价实践中还应不断加强总结,取长补短,努力使评价体系既能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各方面的共同发展,又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个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高凌飚, 陈冀平总主编, 李佳主编.化学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东教育出版社.

[2]董奇主编,Grant Wiggins著.教育性评价[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董奇主编, Robert L.Linn&Norman E. Gronlund著.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袁振国主编, 金娣, 王刚编著.教育评价与测量[M].教育科学出版社.

[5]杨九俊主编, 万伟, 秦德林, 吴永军编著.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教育科学出版社.

[6]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