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8: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传统建筑论文

篇1

1.1建筑选址

武陵山片区的建筑为民族繁衍和发展提供了生存的根基和保障,建筑的选址往往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要经过一番仔细的勘测,才谨慎地做出选择。该地区民居选择因为地域环境和风俗习惯差别较大,但是总体而言分成四类:山腰、平地、高山台地及河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居民结合地理条件,顺应自然,在建筑上“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依山就势,在起伏的地形上建造接触地面少的房子,减少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同时,力求上部空间发展,在房屋底面随倾斜地形变化,从而形成错层、掉层、附崖等形式。总体而言,武陵山片区民居的选址特点为:枕山、环水、面屏、向阳,注重与周围环境的整体融合。

1.2环境营造

武陵山片区的传统建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与其所处环境相互影响,与其居民的人际关系和谐,最后形成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建筑环境的营造非常讲究风水,如选址以“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为最佳屋场。在1982年,孙保罗在纽约的“太阳会议”上说:“风水世界观可溯源于对天文地理的仰视俯寨,也包含着深奥的精神感应。”这是一种勘天舆地,与大自然和谐协调的方法。在建筑环境营造上,居民在建房前都会请风水师卜算一下,这就包括“巡天、望气、觅龙、察砂、观水、定向、点穴”。风水学通常强调:崇拜自然、畏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正所谓“居上山水间者为上”,建筑往往与山水、树木相结合。建筑的整体布局注重地域局部的小气候环境,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创造了山清水秀优美的自然环境。

1.3平面布局

由于家庭条件的和用地环境的状况不同,建筑的规模会有所差异,一般是由主屋和辅屋一起构成,形式为两面围合或者三面围合,有条件的可以修筑院墙,使其成为独立的院落。建筑讲究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正房有长三间、长五间、长七间之分。大、中户人家多为长五间或长七间,小户人家一般为长三间,其结构有3柱2瓜、5柱4瓜、7柱6瓜。正中间的那间叫“堂屋”,是作祭祖先、迎宾客和办理婚丧事用的。堂屋两边的左右间是“人住间”,各以中柱为界分前后两小间,前小间作火房,后小间作卧室,卧室为防潮都有地楼板。不论房屋大小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1.4构造形式

该地区传统建筑以木结构居多,这与汉族的穿斗式建筑原理是一致的。三柱无瓜、三柱四瓜、五柱六瓜,三柱六瓜以及五柱八瓜是现存最普遍的构架形式。对柱和瓜的数量没有严格的限制条件,主要是取决于房屋进深大小,其中瓜是指支撑屋顶但落于横梁上的竖向承重构件;柱是指支撑屋顶且直接落地的竖向承重构件。建筑属于穿斗式建筑。在建造时,中柱居中,带木柱竖成,上接楼枕、斜梁其上安置檩条,檩条上钉椽子,最后盖瓦。各部件之间用榫卯结构连接,形成统一而牢固的整体。

1.5材料特点

该地区传统建筑以木、土、石、砖为建筑为材料,为防止雨水腐蚀和蛇蚁的侵蚀,墙脚处多用石块等抗潮材料砌筑。建筑或独处,或群居,与周围环境相融合,较为常见的是依山势而建或是沿着河畔,但并非紧贴河畔建设,没有严格的对称,错落有致。建筑均建在向阳处,层层叠叠,高低起伏,宛若一幅自然的画卷,这也体现了居民顺应自然和尊重自然的思想。传统吊脚楼民居建筑,拥有别致的形式和风格强烈的审美感受,同一种类型的建筑,也都是各具特色。传统的吊脚楼建筑多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这些几何体给以一种刚柔并济的美感,这里的柔是指一种典雅灵秀之美,刚是表现一种挺拔坚实的美。

1.6装饰细部

由于武陵山片区的传统民居多为木质结构,木雕是它主要的装饰手法,一方面它的工艺精巧,疏密有致,造型活泼生动,层次清晰丰富;另一方面体现在用色上,并没有大面积使用突兀的颜色,而是充分利用材料的原有色泽与纹理,在小范围内采用一些鲜亮的颜色来提色,如蓝色和土红色。在装饰的题材主要是来自于本民族的文化像神话、图腾之类的。分为以下几类:

①字类:“回”字、“喜”字较为常见;

②锦类:用连续的团组成的额花纹;

③图腾:指的是龙凤呈祥、喜鹊登梅之类,寓意深远。

1.7艺术美学

许多典型的武陵山建筑形式都是半杆栏式建筑,一般悬空用木柱支撑。它具有翼角飞起,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等特征,多半已山势而建,或独立或群立,在山林的映衬下,隐隐约约透漏出建筑轮廓,重重叠叠十分优美。武陵山传统建筑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建筑形制也逐步得到改进,有很多新式建筑延续了这种建筑风格,出现了不同形式美感的艺术风格。

篇2

2建筑文化在生态建筑中重生

近年来,生态建筑潮流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复兴的良机。生态建筑是将建筑本身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利用技术、建筑学、生态学等将建筑内外的生态因素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建筑生态系统内的自循环,从而解决建筑低耗环保的要求,这与中国建筑文化“天人合一”的观念不谋而合,是一个填补建筑文化缺失的一个契机。古代中国建筑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在古代中国先贤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敬仰的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基于这样的观念,古代匠师从基地的选择到建筑的功能的布局、结构、造型等方面都考虑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建筑、建筑与人的相互协调与融合,建筑虽由人造,宛若天成。或使建筑顺应自然生态,成为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即适应环境,或使建筑整体自成生态,创造自循环的小生态,即创造环境。这样的建筑观念本身就已经契合了生态建筑的生态学的主体。

2.1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王澍的作品中充斥着传统低技术的运用,如碎砖瓦片拼凑而成的建筑外墙不拘一格展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古朴而优雅的质感;建筑的水平发展趋势通过披檐的加入而得到加强,同时竖向层次也丰富了;大面积透明玻璃的应用增加了建筑的透光率,也使建筑通透清心,更加古典雅致。由王澍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对建筑细部的单纯的植入较少,而是通过创新来塑造建筑氛围和空间趣味使我们能够感觉到传统中国建筑环境的。正如安藤忠雄所提到的,建筑并非模仿形式,而是继承内涵。

2.2吉巴欧文化中心

吉巴欧文化中心是伦佐•皮亚诺的代表作品之一,这个温暖中心的灵感来源于当地人的“棚屋”文化。当地人认为人只是自然界中一个小小的环节,生死是人生命的历程,但是灵魂永恒存在,躯体只是灵魂的一个载体,终究还要尘归尘,土归土。“棚屋”是由自然界中的材料搭建而成的,当地人将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赋予建筑,使之与人一样同样有类似于生命体生老病死的过程,建筑来源自然,并最终归于自然。皮亚诺在理解了当地的建筑文化后,在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的同时采用新型的钢结构结合计算机的精密计算形成建筑编织结构的主体,并且在建筑中运用百叶窗调节自然通风使建筑更加生态节能,而经过精密计算的主体不仅具有形式美,更具有实用性。伦佐•皮亚诺设计的吉巴欧文化中心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尝试,他使建筑继承了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更加深化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的形式完美地融合于周围环境,营造出符合传统建筑文化的氛围,同时又不失时代感,是一次传统建筑文化与生态建筑结合的成功尝试。

篇3

1.1传统建筑具有的优点

建筑在整体布局上较为紧凑,以便外表面面积尽可能降最低水平来减小夏季太阳辐射的影响以及冬季能量的散失。群体内部分隔加以火巷,防火的同时还形成负压区,诱导街巷空间的自然通风。有些巷内设置水井收集雨水,局部改善小环境。单体采用多进布局形式,前后空间形成贯通产生“穿堂风”。院落宽度与建筑高度至少1:1的比例关系,以最小的比例尺度保证了院落日照的充足。室内面积通常较小,南向幵窗大北向开窗小或不设窗,保证建筑内部的采光保暖效果。传统坡屋顶形式以30°至35°的角度南向以便接受更多太阳辐射能量提升冬季时的室内温度,屋面伸出的大出檐在夏天更能抵挡太阳暴晒的影响。

1.2传统建筑存在的缺陷

在传统建筑形式的组群中,建筑密度较大,相邻建筑相互之间易形成遮挡导致阳光无法直射进入屋内,从而造成房间的阴暗和伴随的潮湿情况出现。房屋的层高一般较高,与层高低的建筑相比,室内维持相同温度所需的能量较多。砖木结构的传统建筑保存至今,即便是维护,屋面、木构架等也均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坏,如木格门窗这类传统构件也不能满足现代对建筑保温等的需求。在当今各种资源紧缺要求低碳节能的大环境下,天井内“四水归堂”的做法未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2节能技术在扬州传统建筑中的运用分析

2.1结构节能技术

2.1.1外墙节能改造由于是建筑改造,墙体节能只能釆取复合墙体保温这种形式,在基层墙体上另设保温层,配合使用粘结剂、防护层等,增加墙体保温隔热效用。对比内保温和外保温两种形式,确定外墙外保温更适宣。做法是泡沫玻璃保温板或加以石膏保温层二者结合。设计泡沫玻璃保温板需要先把基层打毛,刷掺了建筑胶的水泥浆一道,然后是专用瓷砖胶粘结层,最后贴面砖。加设石育保温层的构造自里向外分别为石裔板、面层、木结构、泡沫玻璃保温板、塑料薄膜、岩棉保温层、石育保温层、木面板。

2.1.2窗户节能改造窗户采用三玻双层窗户和内侧断热铝合金窗框、外侧木花格窗框。三玻双层窗户热传导系数较小,因为中间空气夹层缓冲,比单层防渗透性能更好,具有较好的密闭、保温、隔声性能。双层中空窗扇设置于内侧,保温性能比置于外侧更好。另外内外双层窗框大大地减小了热桥效应,也减少了窗框和墙体之间的冬季冷风渗透且与整体风格融为一体,保持了传统建筑风貌。南向大窗扇在冬季的被动太阳能采暖减少能源的浪费且有效提髙了室内温度。

2.1.3天井遮阳在公建和围合式的庭院内设置遮阳棚,采用可活动的的竹帘或是高密度聚乙烯编织轻材等,夏季时防止露天区域和邻近房间受到太阳热量的影响。

2.1.4屋面节能改造坡屋顶的做法以用泡沫玻璃保温板或PU(聚亚安酯Polyurethane)保温层为例。在木桁条、木緣、望砖之上,或是厚泡沫玻璃保温板或是120mm聚亚安酯保温层,然后顺序铺设木顺水条、防水卷材、网格布、木防滑条、40厚1:1:4的混合砂浆座浆,最后是外层的小青瓦。节能改造做法多种多样,只要能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且与环境适宜即可。

2.2设备节能技术

2.2.1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利用光能——热能转换原理,集热装置利用太阳辐射热量将冷水加热,通过循环管将热水储存起来,即可随时取用,也可将其分配到采暖散热器中使建筑内部暖和起来;太阳能光电系统——亭、廊架顶或屋面直接利用光伏板,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所得电能可用于照明也可用于水的加热以及其他一些设备供电。虽初期投资不少但其回收期短且节能效果明显,减少了资源与能源的浪费,同时也间接地降低了C02的排放量。

2.2.2雨水收集系统采用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面雨水、基础渗水、地面雨水过滤后送入组合式雨水箱储存,其后直接用于绿地浇灌、冲洗厕所、洗车等,节约了水源,形成循环再利用,不仅可以缓解供水压力,而且这些水资源不进入城市管网,减轻了城市排水、防洪和处理系统的负荷。

2.2.3地源热泵VRV系统利用浅层地能进行供热/冷,转移地下土壤中热/寒量到建筑空间需要的地方,利用了地下土壤巨大的蓄热蓄冷能力,在年度内上下形成冷热循环以节约能源。

2.2.4回收新风系统此系统主要是全热交换器、新风净化箱、进气风口、排气风口四部分的设置,重点在于全热交换器。全热交换器运作时,通过热交换芯体用室内空气温度预热或冷却室外送入室内的空气,使两者温度达到一致。这样无论在冬季还是夏季均在保室内空气的清新的同时还减少了热量损失,强化室内通风换气,提高室内空间的热舒适度以及室内空气质量。

篇4

Abstract:Therearecommercialandrecreationalinthecommercialstreet.Itmustconstructthestrongbusinessatmosphereandamusestherecreationalfeatures.Itmakesthemostofthe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selementinthebuildingdesign,andmakemodernisgoodwithtraditiontocombinedtogetup.Atthesametime,wefigurethatit''''simportanttopaymoreattentiontothetersenessandsimplicityburtheluxuryandoverdoing.Moreover,wegiveprominencetoit''''spracticability,co-Mpatibilityandhighefficiency.What''''smore,wealsonoticethathowtoeconomizethegoundandthecost,howtotakefulladvantageofthearchitecturalspace,andhowtoconstructapleasantcampusenvironment.

Keywords:CommercialStreet;ChineseTraditionalBuilding;CityExpression

1项目概况

武冈市位于湘西南的雪峰山脉东麓、南岭山北缘、资水上游,地处邵阳市西南五县(市)中心,。总面积1549km2,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14km2。有苗、侗、仫佬、回、瑶、壮、土家、满、蒙古、黎、白、水、高山、彝等15个民族,总人口74万。

武冈铜保新城商业街位于铜保新城中心,紧邻新区行政中心,东临规划的主要干道铜保路。规划建设用地东以规划的主要干道铜保路为边界,南面以城市交通支路春园路为界,西部以原有城市干道强武路为界,边界呈方形,总建筑面71024.3m2。

2设计构思

2.1设计定位

商业步行街,其主要功能服务于商业活动,同时也承担娱乐休闲的功能。本方案设计既注重起功能上的实用性、兼容性与高效性,又注重节约土地,充分利用建筑空间,营造宜人的商业氛围。

2.2设计理念

2.2.1节约土地,节省建设成本

设计伊始,以场地高差为方案切入点,充分考虑与场地高差进行有机结合并加以利用,从而减少建设中的挖填方量,以降低建设成本。

2.2.2商业步行街的多功能性和兼容性商业步行街兼有商业性和休闲娱乐性,它既要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又要体现其娱乐休闲性特色。

2.2.3建筑性格的恰当表达

建筑外墙采用现代设计手法,充分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元素,以蓝灰色麻石喷涂、青灰色贴面砖(主墙面),深灰色亚光不锈钢和深灰色铝合金(栏杆和窗框)、灰色镀膜玻璃及白色涂料(部分梁柱和构架)表达简约的建筑风格;大量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运用,丰富了建筑立面。

利用设计中的虚实对比,均衡与侧重,统一与变化,形成具有较强光影变化,构图和谐,营造具有视觉愉悦感的空间效果。良好表达了商业建筑的内涵,同时也避免大空间和大构架给人带来的空洞和冷漠。

2.3设计构思

商业步行街的位置与规模决定了设计首先如下问题:一体化构思“规划——建筑——景观”;整合设计功能与环境。规划既着重与环境生态和商业步行街功能的研究,又关注商业步行街内部与外部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将整合设计的理念贯彻与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环境的保护和再利用;建筑形态以群体面貌出现,与环境巧妙结合,在追求建筑风格延续和统一的同时,保持对复杂地形的多样适应性。

2.3.1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

根据场地特点,在建筑轴线、景观轴线上组织室内外空间,形成各种空间序列,相互汇合、渗透、转换、交叉,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且不受车辆交通及功能分区之干扰。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整合,空间相互渗透,构成以人的景观感知为中心的体验空间序列,最终形成新校区的整体感合场所感。

2.3.2理性与浪漫结合

布局充分利用周边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将理性与浪漫结合,有规则式建筑广场空间通过转接、过渡的手法,与周边环境、城市景观融为一体,创造人文、尺度适宜的商业购物空间。

2.3.3强调交通组织的层次性

人车分流,快速车流置于城市干道,内部为步行道,并考虑紧急车辆通行,以保持中央腹地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路网设计尊重原有竖向特征,在此基础上改造利用并形成特色。2.3.4可持续发展与良好的周边环境

考虑规划、建筑的可持

续发展、功能的合理转换,延续现有周边环境的多样性与地方性,在浓郁商业氛围下,创造一个生机勃勃的购物场所。

3总体布局

完全规则的用地孕育了建筑的雏形。椭圆形的广场和横向的步行主轴形成规划的核心。广场和步行街的交汇处是商业步行街的中心。规整组合的建筑体块与道路完美地结合。某种程度上讲,建筑大体就应该这样,我们只不过是此时此刻顺理成章地这样做了。建筑自然地簇拥成一个个群落,其间演变出多重性格的公共活动空间,组织成纵横交错的步行系统。二号地块延续了之前一些流畅的做法,赋予商业铺面以崭新的面孔。

两个地块自成一体又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体现了一种和谐而活泼的美。

4空间的营造

建筑形态满足了商业构架与空间的关系。顺沿横向道路的运用,使单一的沿街界面变得富有层次,形成了一定的商业空间网络。线性空间与广场片状空间的结合,加大了商业休闲的逗留余地。

我们在这里积极创造公共空间,提高开放性,引入了步行街,露天广场,灰空间,室内庭院,空中庭院的概念,几个层面的空间组合形成有趣的空间序列。自然的形体组合给各个方向的城市道路带来独特的城市景观。

首先以半圆形休闲广场空间作为商业步行街的主出入口,行道树及铺地的导向将人流引入商业步行街。鲜明的主题雕塑、椭圆形的玻璃幕墙及一排排柱子架空的走廊在阳光的照射下产生奇妙的光影效果,给人以温馨的感受。柱廊形成的灰空间成为了公共活动空间到商业空间的自然过渡。清澈的喷泉、有序的行道树及斜向的硬质铺地将人们带入到个性空间的惊喜中。适宜的空间尺度,细腻的环境处理,成为我们设计的一个核心。向东西两端行走,有更细腻亲切的步行空间,空间的收放自如,打破了几百米冗长的感觉。同时,各种样式的休息椅凳合理设置很好的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

亚历山大说过,一个好的设计并不是告诉人们如何设计空间,而是让空间有机会长成生气活泼的花。在这中间我们试图给顾客提供一种充满阳光、空气、艺术品的有人性、有精神的场所,让室内室外环境的融合改变全室内令人窒息的购物空间。形成一个人们乐在其中、不知疲倦的购物展示平台。连廊与边界,其尺度、体量及被关注刻画的程度,已远远超出了“交通”功能。

5结语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而引发了商业步行街的建设热潮。商业步行街由于自身功能的综合化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大批商业步行街再很短的时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宜人的空间尺度,细腻的环境处理、浓厚的商业氛围构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的商业步行街;大规模建设的同时,盲目建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武冈新城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强调应尊重当地实际情况,力求在满足实际商业功能的基础上,整合处理功能与环境,探索了富有特色的新商业步行街空间的方式和策略。希望对步行街建设提供有益的设计思路和方法。

参考文献:

[1]夏伟.商业性街道的评价体系建构——生态学的启示和方法.[硕士论文].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04.

篇5

二、鄂南传统室内界面装饰手法

鄂南建筑的室内装饰艺术同样是整个鄂南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当地人们的审美和精神要求的层面。从地域上看还能反映鄂南人民的生活习惯,,地域文化等都能反映在墙面装饰艺术上。鄂南建筑装饰手法主要反映在鄂南墙面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灰塑与彩绘技术工艺及鄂南传统装饰图案艺术上。

1.木雕

在鄂南传统建筑室内墙面装饰上看,木结构的建筑和木雕工艺是密不可分,木雕工艺在当地的木构件上处处可见,当地的木雕工艺又了很好的发挥空间,建筑木雕的装饰图案以鱼虫花鸟为主,纹饰精美,疏密有致,雕工运用缕雕、浮雕等雕刻手法,惟妙惟肖,尽显主人官府富户的社会地位。鄂南的墙面木雕虽简洁但工艺不简单,图案非常精巧.在木结构的室内界面的梁、枋、斗拱、撑拱上都展示了不同的木雕纹样,还有其它界面如门、窗、天花、藻井、挂落等各界面上都用木雕做了修饰,一处都没有放过.木雕的制作技术有透雕、浮雕、贴雕、线雕等。下面介绍几种制作工艺:透雕还有另个别名叫漏雕,明清时期也有人叫玲珑雕,从名字上来分析就知道它的雕刻形式的镂空的效果,在鄂南的传统建筑的室内界面装饰上是以通透的感觉为主。雕刻的手法上保留立体的部分,凹进去的部分会作镂空的处理,雕刻的观赏位置可分为单面和双面透雕,比如鄂南传统建筑中的界面门、窗、扇都是只能看到一面的部分,所以里面大部分都用的单面雕刻的装饰手法,在鄂南建筑室内界面里还有挂落和雀替这些界面构配件,都用的是双面雕刻手法,透雕的装饰手法在鄂南的界面装饰上应用十分广泛。浮雕可分为深、浅两种,是鄂南当地很普遍的木雕工艺,主要在木构件上逐层雕刻,在界面上能形成很强的立体感.一般在如下界面上门、驼峰、窗板、斜撑上都会用浮雕的雕刻工艺,深和浅两种浮雕效果并用,雕刻时要考虑界面构配件的厚度和体积,使之达到最佳的界面装饰效果。最后是贴雕,它是直接将装饰图案粘贴在木雕构件上,可用铁钉和胶水进行固定和粘合,与前面两种界面装饰手法相比,贴雕使用的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用于文字的装饰界面上.

2.石雕

鄂南地区的建筑主要以木建筑为主,前面介绍的几种木雕都是很典型的界面装饰,但是考虑到鄂南当地的气候和地域条件,必需做到保湿和防潮等要求,石材的应用也成了重要的界面主体部分。在一些门枕石、柱础、抱鼓石上随处可看到石雕的雕刻装饰纹样,由于时间的历练,石头的表面上都有一层”包浆”,石面上有一种黝黑发亮的效果,反映了鄂南很淳朴的装饰风格。抱鼓石在鄂南传统建筑中以方形居多,圆形的也有,一般出现在祠堂和大的院落里面,都是整块的石头直接雕刻,有深和浅两种雕刻形式,雕出来的效果非常精致。在室内的墙面上多采用的是耐磨的石材,采用的是嵌入式的雕刻,如栓马石就有着耐磨的性质,使它在鄂南的墙面装饰上成了最佳的石材。

3.砖雕

砖雕顾名思义就是在砖上进行的一种雕刻工艺,在鄂南的墙面装饰上应用广泛,砖雕和石雕有个共通的特点就是耐磨坚固,但砖有个特点比石材松软,所以雕刻工艺上有所不同,雕刻起来比石材经济,省工省时,在界面装饰上会出现在门头、檐部、窗套和墙面上,砖雕的雕刻模式是采用的先雕后烧,给房屋内的墙面上营造的很强的欣赏价值,这种砖雕的室内界面装饰是其它的装饰材料无法比拟的。

4.灰塑和彩绘

灰塑又可叫泥塑和彩塑,制作简单造价不高,在鄂南建筑室内装饰中也又很强的装饰作用。灰塑的制作可以加一些颜色,还可以加人一些石灰、细沙、毛草,再用铁丝做骨架,加工成不同的造型,主要在屋檐和屋脊等室外界面上出现居多.彩绘装饰在鄂南的祠堂木结构中会出现彩绘装饰,能够保护木制墙面少受损坏和侵蚀,而在普通民居中内部装饰上应用的少,多保留木结构本身的颜色,木雕工艺的室内墙面以清新淡雅的颜色为主。

篇6

2.敬天思想一直以来,汉民族崇敬的对象是天,天地被誉为“三才”,具有天覆地体现保护思想,万物都在大地上孕育生命,人是万物的主宰者,但是受命于天地。一切的自然现象都是因为天意志而发生改变,谁了违背了天意就会受到惩罚。因此,很多的道教都很畏惧天,都很崇敬天。就是建筑装饰也离不开天地的说法。在我国最受尊敬的就是参天两地学说以及天圆地方学说这两者说法,天圆地方指的是,物体都是由直线和曲线组成,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矩形,圆是天之象。因此,顺应天圆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叁天两地中的“叁”是指太极、阴、阳,两地的“两”可理解为阴和阳。如果根据参天两地的说法,那么万物都是要皆归其正,都是要尽力做到物尽其用。像北京天坛以及地坛,天坛是天子的亲自祭天专用场所,因此,会借用阳之数“3”建筑成三层之圆坛,阶使用的是“3”的倍数9级。地坛是根据阴之数,选择2层方坛,它是“2”的倍数八级,

3.阴阳五行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尤其是在装饰纹层面,有很多的都是取材于五行说。五行说来源于据《书经》中《洪范九略》中的记载,顺位的记录是水火土木金。随着不断的发展,到了汉代,五行说已经发展成新的学说,到了宋代由周莲著的《太极图说》,在该基础上融入了哲学理论。

二、装饰手法的文化内涵

在建筑装饰过程中,将主题更加形象的表现出来,选择比拟或者象征的手法表现出来,这种手法在建筑装饰中非常备受欢迎。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更是常见,而且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的塑造一般都是来自创作者对景物的观察,从观察中收集信息,转化成感性认识。这种认识一般比较肤浅,只是表面和初步基础上的,因此可以称为表象。创作人员会对这些表象进行综合处理、提炼处理以及逻辑思维加工,创作出艺术形象。这样的艺术形象是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它的来源是自然原形。这种创作方式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我国长期的艺术创作中,一直得到推广使用,而且还逐渐形成特色。从研究上发现,这些特色主要集中在“意”上,对该“意”的理解为意境。一件艺术品,它不仅可以将客观景物再现,艺术家对其进行处理之后,加入了意境的涵义,从而形成了无形意境。其实可以看出,这是艺术家思维模式再现,将主管的意念融入客观形象中。有无意境成了评价作品高低的标准,意境成了中国艺术创作中的最高追求。讲意境的艺术创作方式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举个例子:灵明堂拱北建筑装饰形式。从整体布局上看,不论是结构也好、材料也好,基本都是融入了传统文化。观看中轴布局,从内部厅堂的空间越来越纵深,选择了古建木结构搭建方式。在内部顶面还使用一体化的宫廷吊灯。殿堂使用石膏花纹,在柱体上进行雕刻,使得建筑体表面绘画精美。大殿的布局构造形式多样化,有山字式、方形式、交叉式等等。然后会逐渐向外延伸,这个部分由大殿殿体、卷棚以及后朝殿组成,每个组成结构体都有不同的棱脊。上部位置都是连接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大殿建筑体。后朝殿的样式也比较丰富多彩,主要有三种不同的亭式脊形式,分布是三重檐、重檐以及单檐这三种。虽然只有三种,但是形式多样化,不断变化,美不胜收。从整体上看,非常优美。形式的变化,内涵的丰富,使得装饰效果更加美观,更能吸引眼球。一般而言,我国建筑装饰很注重意境内涵,不论是我国流传的诗歌或者建筑中,意境的重要性展现无遗。

篇7

(一)从传统建筑的物质文化属性角度来看

1、规划布局的秩序和建筑群的院落组合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从城市规划和建筑群布局都是如此。我国的许多传统建筑如故宫、孔庙、寺院、道观便是很好的例子。

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单位,基本上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一原则一直采用了几千年,成为了一种主要的总平面构图方式。

2、构件、符号、装饰、色彩丰富多彩

构件、符号、装饰与色彩,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因素。坡屋顶,木构架,斗拱等,由受力形式与结构形式而产生并受其制约。随着技术、结构及材料的更新发展,传统的构件、符号及装饰,在提炼与简化形式当中得到延续与发展,并发挥着其积极的作用。

(二)从传统建筑的精神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传统建筑文化发展有着深厚的影响,具体来说体现在三方面。

1、“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协调发展。对于建筑则应与环境协调溶合,成为所处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筑与环境、生态、地貌等均是共生的。建筑环境自然化,自然环境人文化,是中国传统建筑创造的永恒主题。这与当前人们所关心的环境生态、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就要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将其与当今时代和社会相适应的精华发扬光大,以指导我们的认识、创作和实践。

2、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重情知礼的人本精神,中国建筑空间自然和谐,尺度合理,意境独特,组合高妙,无论何种建筑类型均注重意境,讲求人伦,礼乐并行,情理有度,建筑艺术与功能相统一。整个建筑体系善于把握功能空间与观赏空间、功能尺度与观赏尺度、功能序列与观赏序列的一致,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如帝王宫殿的威严”民居的亲切,园林建筑的恬静。而最终目的则是为人服务,“以人为本”。

3、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注重功能、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实用精神。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及构件运用上注意遵循内在的力学法则,建筑形象呈现出清晰的结构逻辑,不同功能的建筑,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形式,通过室内外结构、构造、色彩、装修、家具、陈设、工艺品及美术作品等有机结合,达到功能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和空间意境。

(三)从传统建筑的艺术文化属性来看,中国人很早就把自然山水风景作为审定的观照对象,“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传统儒道文化培育下,把山水赋予“中和之美”的特征加以推崇,追求平和、宁静、淡泊、雅致、含蓄、自然而不造作。凡人工环境,集中体现在中国园林艺术,但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此外,中国建筑艺术最高的美学理想是对“诗意美”,“意境美”的追求,给人以只可意会不可言的审美情趣,并同时给人以人伦的教化,人文的熏染。从自然的意境美达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达到“大美不言”、“物我两忘”的崇高境界。

二、立足当代,继承传统,实现当代建筑创新

(一)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建筑艺术

中国传统建筑的功能美、形式美和艺术美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它的独特魅力是任何别的建筑艺术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我们不能割断历史,抛弃民族传统,去追求那种没有传统文化根基的建筑形式。同时,对我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对历史文脉和文化传统的继承和追求,决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剪辑的设计层次上,而应在追求精神和内涵方面有更深层次的表现。抓住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将传统的创作思想和创作方法与现代方法、现代要求相结合,灵活运用。

1、可以将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如形状、色调、质感、线条、纹样等,运用于现代建筑中,或寻找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的象征,将其抽象为符号,局部运用于创作中。因人们熟悉而引起亲切感,易为社会理解与接受,减少传统与现代多面的矛盾,亦可引起新老建筑对话,但应与现代方法结合,要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违背建筑创作的基本准则。

2、现代中国建筑要更贴近中国人自己的生活。一方面应当面向现代化,这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所决定的。新时代的建筑就应当反映出我们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努力建设现代化强国的这一新的民族精神风貌。另一方面,新建筑的制作应当充分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随着中国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快速增加的城市人口与其有限的人均资源占有量之间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因此,现代中国建筑必须最大限度的追求建筑物的功能、外在形式、经济效益的最优化组合。在要求建筑伤口现代化的同时,不可片面追求建筑物外在形式的华丽和气派。

(二)实现中国建筑文化现代化,还需要解放思想,进行跨文化交流。

1、多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对文化的源流不应限定,要吸收外来文化,取长补短,融汇贯通。对待外来文化,应立足于本国文化,对其进行认真的学习和研究,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知己知彼方能融会贯通。设计中应遵循建筑创作的基本准则,要自然合理,避免生搬硬套。我们许多城市都热衷于搞高层建筑,把摩天大楼看作现代化的标志。于是形形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观其效果就像是“八十岁老太太穿上泳装一样,极不协调,毫无美感可言。不但没有为城市增添多少现代气质,反而大大破坏了城市原有的风貌特征。

2、如何处理好外来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关系,历史上就曾有过很好的范例,南北朝的佛教雕塑、唐宋的寺塔,均非我国固有,而是从印度传入,经融合发展而具有中国的特色。这对我们也是很好的启发。我们的近邻日本在这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实践。在传统与现代的争论中,日本建筑师逐渐走向成熟。如今,他们成功地运用现代技术,对传统的表达是自然的流露,再无需模仿传统,也无需模仿西方。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借鉴外来建筑理论和优秀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法处理好本国文化的现代化问题,将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中的内在精神加以现代体现,从而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日本现代建筑。

结束语

中国建筑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面对当今建筑文化全球化趋势的挑战,中国建筑师理应肩负起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有比较深刻的理解,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从哲学的深度来研究传统文化的起源、变化和发展,从传统建筑的演变过程中,探索出继承及发展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篇8

1.1水利设施的译文分析

水利设施的译文,如清江大闸,《文化淮安》一书将“清江大闸”直接译为“QingjiangSluice”。“清江”作为中国的一个地名,存在于若干省份。如湖北省的清江、湖南省的清江乡等。淮安的“清江”来源于“清江浦”,于1415年开埠,本为清河码头至山阳淮城(今淮安市淮安区)之间的运河名,后在附近形成集镇。如果直接英译,一是容易与其它省份的“清江”混淆,二是不能表达出运河流域的地理特征。建议译为“QingjiangSluice–asluice”。再如,五河口,淮安市区西南的五河口,由里运河、中运河、淮沭新河、盐河以及黄河五条河交汇得名。单纯直译为“junctionoffiverivers”或“Wuhekou”都显得不够严谨。可以根据音译加注释的原则,将“五河口”翻译为“Wuhe(fiveriv-ers)Junction”。

1.2漕运仓储的译文分析

漕运仓储的译文,如常盈仓,漕运是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命脉。《辞海》对于“漕运”的解释是“漕运者,水道运粮也。”淮安位于黄河、淮河及运河的交汇处,漕运总督和河道总督均驻节于此。“常盈仓”作为特大型漕粮中转仓,从统治者的角度希望粮仓储粮充足,所以有了“常盈”之称。《文化淮安》中将其音译为“ChangyingGranary”,没有让受众感受到明清统治者对于财政收入的渴望,建议加注释后译为“Changying(Harvest)Granary”。

1.3运河管理机构的译文分析

运河管理机构的译文,如漕运总督府,漕运是漕粮运输的简称,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淮安的漕运仅指通过运河并沟通天然河道转运漕粮的河运。《文化淮安》中“漕运总督府”的译文是“TheofficeofCaoyunGovernorinchargeofthewatertransportofgrain”。这种音译结合解释的翻译策略符合和谐翻译的原则,既传达了漕运这一独特中国文化词语的表象,又让英文读者了解了淮安的漕运方式与其它漕运方式的区别。

1.4宗教建筑的译文分析

宗教建筑的译文,如慈云寺,慈云寺与其它寺庙不同之处在于其独有的国师殿。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顺治帝所封的“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在此圆寂。“国师”是中国历代封建帝王对于佛教徒中一些学德兼备的高僧所给予的称号。因此,必须在慈云寺的英文译名“TheCiyunTemple”后面加以“GrandPreceptor”以示其与其它寺庙的区别以及淮安在运河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再如,都天庙,都天庙历史街区占地约14.2公顷,共有主建筑31处,是主城区仅存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运河聚落。都天庙是为纪念唐朝御史张巡而建。在安史之乱中,他守护江浙一带生灵免遭涂炭,后人尊称他为“都天大帝”。旧时,中国东部地区的各个州县都建有都天庙。可以将“DutianTemple”在文本中译为“DutianTempleinmemoryofZhangxun”,在文后注释中加上对于张巡的解释。

1.5民居的译文分析

民居的译文,如河下古镇,江苏淮安有个河下,江西新余有个河下,福建福州也有个河下。这些“河下”都取自“lowerreaches”之意。淮安的河下地处古邗沟下游,新余的河下地处仙女湖下游,福州的河下地处闽江下游。地理位置相似,必须将淮安河下赋以运河之名,才能在英文受众中突出其在淮安运河文化中的核心保护区地位。建议在音译“Hexia”之后加注“lowerreachesoftheancientHanCanal”。再如清晏园,本文中的“民居”取其广义:居住建筑,包括了坊里、街巷、宫殿及园林。淮安历代官宦富豪甚多,私宅园林也很多,“清晏园”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中国的园林虽然是艺术地再造自然,但也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了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景寓情,以景明志,赋予外观的景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春,当时的河道总督靳辅在明管仓户部分署修建了清晏园,园名来源于“河清海晏,五谷丰登,安居乐业”。“河清海晏”指的是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喻意天下太平。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数次临幸“清晏园”。故此,将“清晏园”音译为“QingyanGarden”无法体现主人的寓意,建议译为“Qingyan(peace)Garden”以传达当时的河道总督对于帝王之太平盛世愿望的把握。

篇9

(1)顶面。人们用天花以分隔过高的室内空间,此外还能保温隔热遮挡下落的灰尘。在天花上进行彩绘还起到装饰顶面美化空间的作用。除了天花,梁枋、斗拱、柱、檩等构件也是中国传统建筑中重点装饰的一部分,而在这些构件上图绘油漆矿物颜料除了装饰作用以外还能起到防腐防虫的保护作用。早在春秋时期,在木结构建筑上就已经开始用丹粉进行彩绘装饰了。随着人们审美意识和彩绘技艺的提高,直至秦汉,建筑的彩绘装饰达到最为繁盛时期。后来由于受佛教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彩绘装饰多以佛教题材为主。到唐代,其色彩极其丰富,彩绘装饰达到顶峰,建筑彩画均以土红子、烟子、石青、石绿、银珠等色为主。明代彩画多以颜色为蓝绿色的冷色调为主点缀少了红色,色彩淡雅,以突出主题和核心内涵。到清代以后,彩画基调以青绿色为主,红色的使用范围增多,形成了和玺彩画、旋子彩画和苏式彩画三种彩画样式。

(2)墙面。建筑围合界面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墙面,也是最基本的界面形式。一般墙面色彩多以“白灰”之类的天然涂料涂饰,在经历了从远古时期到明清时期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呈现多样化,出现了壁画、书法等装饰技法。在原始社会,人类居住的两种主要方式为穴居和巢居。最早的穴居居室墙壁是用自然泥土抹墙,所以自然泥土本身的色彩特征即为墙壁的立面特征。后来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建筑,立面装饰范围被限制在柱间墙和窗间墙,因而建筑门窗与木框架也成了建筑立面装饰的主要部分,人们开始对门窗、隔扇及柱面进行雕刻绘画,逐渐形成除了简单涂抹墙壁以外的窗棂装饰及彩画装饰。其中壁画装饰是早期室内墙面装修的重点装饰之一。唐代时期的壁画色彩极其富丽堂皇,其内容丰富、构思周密、形象传神的艺术效果使得这时候的壁画被评为是色彩最为浓烈的一个时期。其壁画多以白色墙打底、黑色勾勒、红色绿色为主要基调,也会伴有紫色蓝色等。壁画色彩如此浓烈也反应出当时经济文化的蓬勃发展景象。到宋代,色彩逐渐淡化,与唐代相比少的是浓烈富丽,多的是华丽高雅,色彩多以青绿为主,白描淡彩,设色简单。而元代,则以红、绿色彩为主,色彩或是清新优雅,或是明快亮丽。明代则是以蓝、绿、黄、紫色为主,色彩高贵典雅。

(3)地面。地面在建筑三大界面中是装饰最轻的部分。最早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平整光洁的地面,后来在新石期时代的居室遗址中,还发现了红色烧土地面,装饰非常精细美观且质地坚硬。夏商周时期,地面主要是白灰抹面,在西周宫殿遗址中还发现涂黑处理的地面。开始有铺砖地面是从秦汉时期开始的,多出现于当时宫殿中,有素面砖也有纹面砖。到了汉代,地砖慢慢普遍,除了继承了秦汉时期的纹面砖外,还有在地砖上涂漆作以装饰。再由于汉代人们有坐地上的习惯,所以地面也会设席或地毯铺地。到元代,大理石开始大量出现,很多建筑开始在饰面层上进行刷饰,而白色为这种地面刷饰的主要基调,但更多的还是在地上铺设地毯。传统建筑室内地面材质一直是以陶砖为主,以满足地面功能的要求。其地面通常做法就是将土夯实,讲究点的就在地面上铺设地砖地板或是地毯,而其主要作用通常是为了防潮、防滑、防污,主要目的还是实用为主,满足人们生活的基本需要。

2传统建筑装饰界面艺术的实际体现——以武汉归元寺为例

归元寺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汉阳区翠微路。是武汉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以建筑完美、雕塑绝妙、珍藏丰富而声震佛门。

(1)顶面。归元寺顶面彩绘装饰主要集中在梁架和天花部位。其装饰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是为了美观而无其他意义的图案装饰;而另一种就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如凤寓意天下祥和太平。而归元寺顶面彩绘图案主要是以纯美化为目的的图案。清代彩画根据等级高低、图案内容、风格形式的不同分为三大类: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归元寺的梁枋彩画则采用的是旋子彩画,以圆形轮廓线条构成花纹图案,枋心部分图案以锦地或一些经文为主。从图案的装饰技法来说,归元寺梁枋彩画以石绿为边沿,以土朱为地,这种画也叫解绿装彩画,这种彩画也适用于各种建筑。此外,归元寺的梁枋上也见有苏式彩画,内画以传统中国画的手法风格画山水、花鸟、草虫、人物、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生动细腻。归元寺的天花彩画图案一般是在每块正方形的板上画方框,在方框里面再画内切圆。而方框被称为“方光”,内切圆被称为“圆光”。方光与圆光相切为形成的四角里一般是绘制做有贴金处理的云纹的岔角图案。“圆光”内的图案内容选择则十分丰富,通常以花卉为主。整个天花由多个绘画内容极其丰富华丽的正方形板组合在一起,形成很明显的秩序美,且丰富的色彩效果立刻将整个室内装扮的金碧辉煌。

(2)墙面。在归元寺随处可见壁画、书法、花窗、隔扇门等立面装饰,此外还会有大面积涂白墙面对壁画书法等立面装饰进行衬托,而这些涂白的墙面除了起到衬托作用以外还可以通过反射来自门窗洞口的光线以有效提高室内亮度的功能。在归元寺,常见的壁画有尊像画。这些尊像画都是佛教崇拜的佛陀、菩萨、护法神明等神明形象,各种神态各异的佛像集中表现了传统人物画创作的高超水平。还有一些立面用佛教术语作为装饰,强调佛性,体现了庄重的佛教氛围。关于花窗、隔扇门受到近现代不断翻新修复的影响,没有华丽优雅,饱含吉祥寓意的格心图案,而是简单的菱形方格。但在色彩上大胆用了黄色、红色,与建筑色彩相协调,同时具有辟邪、驱兽、护身的色彩寓意。

(3)地面。归元寺地面的装饰并不多,主要是以实用为主,为了人们生活环境舒适的需要,在地面上铺设以陶质为主的灰色地砖,实用功能大于装饰功能。

3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发展评析

人类劳动的过程就是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去不断地改造环境,对于人们装饰室内空间的过程也一样如此,这也促使室内空间装饰一直在变化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界面装饰形式多样,色彩丰富。尤其是在色彩和图案的运用方面得到特别重视。从原始社会人们为了营造理想的环境氛围,就开始对居所进行色彩图案装饰。随着后来封建等级制度的建立,室内装饰色彩和图案也被赋予了不同的阶级意义。而如今已进入现代社会的我们,除了汲取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精髓外,更应该以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和了解传统建筑装饰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将传统装饰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结合起来。

4传统建筑界面装饰艺术

在新时代的发展前景传统建筑装饰以“禳灾纳吉”为主题的吉祥图案贯穿民众生活,除了具有一定功能性以外,也是一个时代文化和经济的体现,代表一个时代的审美追求与潮流。经过各个年代的传承流传至今得以发扬光大,如今的我们,不仅要保护祖国的文化遗产,还应该在继承中不断求发展,特别是现在建筑业发展得如此蓬勃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将自己国家地域性的文化特征融入其中,使建筑装饰精华得以继承。新的时代历史条件下,传统建筑被不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各地的仿古建筑仿古装饰也越来越多;建筑彩画装饰的图案、语言、造型、色彩不断成为现代服饰设计、装饰装修、会展、景观、房地产、旅游文化产品等商业领域的参考对象。这些都为传统建筑彩画展现了广阔前景。

篇10

2群体布局与建筑形式

2.1密集的建筑组群与狭窄的街巷

纵观世界各地干热地区的传统人居环境,无论是我国新疆的喀什市老城区,抑或是伊朗的亚兹德城区,都具有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即为密集的建筑组群和狭窄的街巷。这种密集、紧凑的布局方式是干热气候下的典型产物。布局紧凑而形体简洁,能够有效减少太阳辐射并创造丰富的阴影空间,提供室外活动场所。

2.2封闭厚重的形体与内向的庭院

干热地区强烈的太阳辐射、频繁的热风沙等恶劣的气候条件要求建筑将人们庇护其中不受侵扰。建筑通常外观封闭,对外墙体厚重高大,外墙上很少开窗甚至完全不开窗,表现出了很强的内向性和私密性。这种空间处理方式一方面可以有效抵御外来的不利气候因素,另一方面实现良好的热工性能,调节室内温度,缓和昼夜、夏冬温较差大的问题。

2.3灵活的布局与生活方式

西北干热地区远离政治中心,且地处少数民族聚居的气候严酷地带,其传统建筑没有严格遵循的空间规律,一切从满足实际需求出发,正如王小东先生对喀什民居的评价———“与现代建筑的设计观念以及空间的构筑手法有共通之处”。无论是建筑群体还是单体的平面布局,均根据具体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空间大小和使用需求进行自由灵活的布置。其传统建筑中的室外连廊、绿化庭院和屋顶平台等均是室内空间向室外的延伸。

3材料选择和结构体系

在干热地区广袤的荒漠中,长期的干旱导致植被稀疏,林木与山石较稀少,土坯是最为常见的材料。这并非完全因为生土材料的低廉和易得性,事实上,土坯建筑有很多优点。生土作为建筑材料具有优良的蓄热和传热性能,正符合干热地区对于隔热和保温的需求。其营造便利、经济节约、结构性能好,在资源匮乏,经济相对落后的干热地区极为适用。而常年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保证了生土建筑不被侵蚀破坏而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广泛使用生土的基础上,人们还常常采用红柳、芦苇等当地可产的枝条、石灰石、砂岩等普遍材料,配合生同用于建筑营造活动,发展生土和土木结构。其中大致包括酷暑地区的生土洞穴式建筑,生土垒筑、砌筑式,以及绿洲地区的木构密梁平顶式建筑。

3.1洞穴式

西北干热地区大部分土质坚硬,通过在地面或山体上掏挖而成的建筑形式得到了广泛使用。分为垂直地面下挖的“竖穴”与水平向前挖的“横穴”两种。竖穴多作为地窖和地下室使用;而横穴除了居住的窑洞形式外,还常为宗教建筑使用。我国古代佛教在西北干热地区遗存的大量“千佛洞”、藏经洞,都属于这种类型。

3.2生土垒筑、砌筑式

当地常见的孔性土粘度大,潮湿时极易塑形,干燥后硬度和强度则大大增强,因此存在大量以黄土加工筑成承重墙体的操作方法。垒筑法是指将黄土直接加水、沙子、植物纤维混合后,干垒或湿垒筑成下宽上窄的承重墙体。也可将生土掺水后加工成土坯,晾干作为砌块砌筑使用,这种方法稳定性差,但可灵活造型满足不同需求。也可下部夯土,上部砌筑。有石材的地方还可选择石块筑成底层墙体,其上再筑生土以增加强度和稳定性。

3.3土木混合式

事实上,在树木出产相对较多、人口聚居的绿洲地区,最常见的依然是采用如杨、柳等当地产的细木材作为梁、柱,与生土混合使用形成平屋顶的结构形式,如气候稍温和的喀什地区常出现木构密梁的平屋顶形式。包括和田、吐鲁番在内的大部分绿洲地区中,其平屋顶住房均属于土木混合的结构体系。

4构件形态

4.1阴影空间构件形态

在干热的气候下,有效遮阳的阴影空间可以大大改善人体的热舒适度。因此,诸如高架棚、廊和露台、阳台等各种有效营造阴影空间的建筑构造措施应运而生,还可配合绿色植物起到更好的效果。

4.2透风构件形态

干热地区传统建筑为了实现保温、隔热和防风沙的目的,其整体形态通常比较封闭,因此更需要室内外空气的流通,以缓解空间的闭塞感。

(1)透风墙、高窗、花格窗。透风墙是指在围护墙体的砌筑过程中,在其高处以不同的拼砌方式留出的图案式孔洞。这种形式在西北干热地区的传统民居中除了在各种围墙中使用外,还常配合在依傍房屋搭建起来的高架棚出现。高窗多用于室内房间的围护墙体,阿以旺式建筑是典型代表,高起部分可以使热空气上升,通过高窗实现对流。而花格窗是世界各地干热地区传统建筑中经常出现的构件,实现通风的同时可以遮挡阳光与视线,满足私密性需求。

(2)晾房。晾房是新疆南部水果盛产是吐鲁番地区特有的一种构件形式。晾房置于屋顶之上,用土坯砌成四周通透的围合空间,顶部盖以棚架。

篇11

第一,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元素丰富多样,多姿多彩,为当今室内外装饰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来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形制异常丰富,不仅有着个性突出的屋脊、屋身和底座,雕梁、斗拱、栏杆、雀替、画栋、屏风、门窗、彩画、书法和家具等装饰构件和修饰手法,也为现代室内外装饰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形制资源。以纹饰为例,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不仅非常重视纹饰的使用,而且形成了种类多样的纹饰图案,常见的有环纹、鱼鳞纹、石纹、如意纹、回纹、万字纹、花草纹、锁纹和龙纹等,这些纹饰既寓意驱邪吉祥,还精美雅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装饰价值,更为中国现代室内室外装饰的图案创意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图案资源。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图案、形制随意而质朴,与当今社会紧张、冷漠和追逐名利的社会文化氛围形成了强烈对比,可以给予现代人强大的心理关照和人文关怀,可以为当代人营造一种万物和谐的居室空间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意境,从而极大提升当代人的生活品位和审美意趣。

第二,传统建筑装饰的人文内涵为现代装饰理论研究提供了别开生面的开拓空间。少数民族传统装饰艺术的大量元素虽然存世相对有限,但给现代久居都市的人们呈现了一种别开生面的文化享受。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性多元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早已卸去了昔日的繁华,失去了以往作为本民族共识的强大作用。然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血脉经历几千年的人文传承,尤其是其所吸纳的畏天敬地、顺应自然、中庸和谐、与世无争、仁义礼智和天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髓,早已在其代代相承中融入本民族的灵魂深处。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传统的中国元素、民族元素对于凝聚少数民族人心,塑造中华民族的世界文明地位,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具有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的本土回归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方向。现代装饰艺术尤其是以西方后现代主义为主的建筑装饰理论,在文化本土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文化发展格局中,已经很难适应当代国人复杂而多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需求。传承、挖掘,提炼、吸收和升华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文化精髓,可以极大开拓当今室内外装饰的理论空间。

第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理念和工艺手法同样可以借助现代新材料、新工艺获得时代新生。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讲究平面布局,在视野开阔的平面上,通过点、线、面的立体组合和各种色彩的搭配营造出一种曲径通幽、别开生面的视觉感受。在设计思想上,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长于体现独特的文化主题,或少数民族宗教的顺应自然,或儒家的忠孝节义,或佛教的因果善缘,或道家的清静无为,均在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尤其是其中的古典园林,在设计上与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山水奇石间,点缀亭台楼榭,在曲折回环中,往往别开洞天,少数民族古典园林的建筑装饰艺术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情怀,通过自然和谐的设计理念呈现出人造自然的生态意境。同时,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艺的进步,新材料种类丰富多样,新工艺可以实现复杂图案的加工,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灵魂与这些新材料和新工艺融为一体,可以推进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二、当今室内外装饰运用

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制约因素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虽然有其精确独到的形制图案,吸引现代民众的文化内涵和与众不同的材料工艺,但将其运用到当今的室内外装饰中仍然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受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所限,无法充分发挥传统装饰材质的特性。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从形制到内涵所追求和张扬以等级尊卑观念为主的封建陈腐思想与现代社会追求独立和张扬个性的时代精神也背道而驰。古代装饰艺术的实体存在和人文内涵都产生于少数民族传统农耕文明中,浸润在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那个时代社会文化环境和生产工艺水平的必然产物。然而,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交流方便快捷,文化结构日趋多元,尤其是西方建筑装饰文化在西方整体优势的现代语境中已经对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传承发展构成了强大的冲击和挑战。总之,在当今的室内外装饰中,运用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虽然存在优势,但也必将面临系统而复杂的诸多制约因素。首先,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正在遭遇西方现代装饰文化的冲击。西方建筑装饰艺术虽然大量吸收了西方古典建筑装饰艺术的传统风格,但总体来说,无论追求工具理性的现实主义还是对工业社会展开强大反思的后现代主义,总体来说,都反映了工业社会中久居城市的人们的审美情趣。可以说,西方现代装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从本质来说是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必然产物,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座城市,只要它深处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之中,就必然会不知不觉地采用西方的现代建筑装饰元素装点自己的建筑,哪怕其在表面维持了民族的或国家的传统风格,那至少也要在装饰设计和装饰材料上吸收、借鉴西方元素。当今的中国,正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并在全球化潮流中形成了日趋多元的文化结构,其城市室内外装饰艺术必然会受到西方现代装饰艺术的深刻影响,并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发挥构成了极大挑战。其次,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内涵难以凭借现代材料予以精确表达。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灵魂主要体现在对木材、石材、陶瓦和土砖等装饰材料淋漓尽致的艺术加工上。可以说,这些传统建筑装饰材料正是中国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深刻文化内涵的物质载体。然而,现代建筑规模日趋庞大,结构更加复杂,功能要求日益多元,传统建材中的木材一般强度不足,耐火性不强,既无法适应现代建筑超负荷的承载需要,也无法适应电气化时代的防火要求,即便土砖、土瓦,其强度也相当有限,无法达到现代建筑装饰经久耐用的时代需要。因此,在当今室内室外装饰中,便出现了采用现代工艺、现代装饰材料而将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简单堆砌的现象。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传统建筑材料是形与神的结合,其文化内涵充分体现在对传统材料的驾驭之中。在现代材质基础上,简单融入传统装饰图案,无法真正打造出形神兼备的古典艺术意境。再次,传统建筑装饰的艺术内涵无法适应现代人多元复杂的审美情趣。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是中国农业经济和农耕文化水融的产物,它体现了古代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意境、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和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尤其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文化体认和以“礼”为核心的题材内容充分展现其中,并将安静和谐、悠闲恬适、均和自足及乐天知命的田园意境熔铸其中。当今中国基本告别了农耕社会那恬适宁静的田园风光,开始步入科技发展、讯息便捷、文化多元的现代社会。工业化改变的不仅仅是城乡面貌,还有人们内心深处的文化体认和灵魂诉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系日益健全并加入WTO,人们传统的心理结构或被现代商业文化解构得支离破碎,或被强势的西方文化深刻抑制在灵魂深处,而传统装饰艺术所植根的传统文化很难在现代多元的文化格局中满足人们释放个性、追求自我的审美情趣。

三、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

在当代建筑装饰中的运用策略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蕴含了少数民族的精神追求、情趣意旨,承接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脉,其设计风格和精巧布局,正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极致体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以书法、字画、古董、借景、园林和家具等装饰元素营造出一种清雅含蓄、意境悠远的建筑空间,以传统建筑装饰图案、纹饰和符号在点、线、面的精巧构置与色彩驾轻就熟的出色搭配中给人点缀出一幅简约而不失层次的平面画卷。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提升,中国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必将借助民族复兴伟业而得以传承,成为当今室内外建筑装饰中极具民族性、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符号、素材、形制、图案和意境之源。然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从属于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渔猎文化形态,它在当今室内室外装饰中的运用必然面临以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为主要内容的西方装饰文化的挑战。传统建筑装饰文化虽具有蓄势待发的文化优势,但要将其成功运用于当今的室内外装饰也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只有推进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与现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对其进行去伪存真的现代化改进,立足新材料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需要的新素材、新结构和新形式,才能真正将其融入当今的室内室外装饰之中。

第一,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题材直接应用于当今的室内外装饰。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不仅形式多变,而且完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之真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形载体和物态呈现。因此,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广泛丰富的题材,形态各异的形式,无论动植物修饰还是绘画、书法等,都基本体现了以儒、佛、道为主要内容的题材内涵。例如,传统建筑装饰艺术非常讲究古书画的应用,将古书画概括为一种装饰图案,可以直接应用于当今的室内室外装修之中,不仅能够体现古书画固有的美感,而且能够借助新材料、新工艺在色彩、肌理、造型、尺度和比例上营造出一种全新的修饰氛围。再如,将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中的匾额直接应用于现代装饰艺术可以形成装饰空间的视觉中心,以画龙点睛之笔提升空间的高贵富丽之感。其他诸如吉祥对联、纸裱、古家具等都可直接应用于现代室内室外装饰。

第二,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丰富造型直接融入当今的室内外装修。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塑造了形势美感极为出众的丰富图案,为当今室内室外装饰融入古代元素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图案资源。如其异彩纷呈、种类繁多、造型生动的各类纹饰,既具有驱邪迎祥的风俗内涵,也具有极高的审美装饰效果。因此,可以站在当今的审美要求之上,以祈祷生活的时代内涵取代驱邪避凶和招吉纳祥的传统内涵,对纹饰略加变通而直接将其应用于现代装饰之中。此外,一些寓意美好生活的汉字,如“喜”、“禄”、“寿”、“福”等文字图案也可以按照现代审美造型的时代特点略加改动而直接应用到室内和室外装饰中。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图案造型随意、质朴,能够在现代社会冷漠、紧张的文化氛围中给人以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心理关照,可以通过现代室内外装修对古代装饰观念、理想和趣味的传承,提升现代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促进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人与万物的和谐。

第三,提炼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并借助现代装饰设计、装饰工艺和装饰材料予以表达。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所以能够在现代社会中震撼人们的心灵,关键在于其富寓传统文化内涵的“意境”。然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艺术中一些体现尊卑等级和驱邪避凶观念的内容显然无法适应现代生活的价值追求。因此,提炼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境,要从传统中提取到现代室内外装修需要的灵魂要素,并结合现代设计、工艺和材料对其进行强化、夸张与修饰,以实现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意境与现代审美价值追求的高度融合。提取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并将其应用于当今室内外装饰之中,关键在于可以凭借动静相宜的意念延伸,将传统文化神韵借助现代材质载体充分应用到现代装饰艺术的空间转换中,并充分实现传统装饰神韵与现代材料特点的高度磨合,以新材料、新工艺、新设计赋予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以灵活变通的时代生机。

第四,对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进行简化和变形,以满足现代建筑装饰追求简约、自然的审美意趣。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虽然丰富多彩,但也略显繁琐,尤其是反映同一精神文化内涵的题材往往在一个相对有限的空间内频繁出现,很难适合现代生活追求简约、自然和高雅的审美追求。有鉴于此,在将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应用到当今室内室外装饰时,一方面应当对古代装饰艺术复杂繁琐的图案和情节离奇的故事题材进行概括性简化,紧紧把握传统装饰艺术的精华和神韵,删除多余的层次和琐碎的枝节,从而营造出一个凝练而集中的主体形象,满足现代人向往古典而又追求大方简洁的多元需要;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在实际操作中根据现实的装饰需要对传统建筑装饰艺术的固有形态进行有意或无意的调整、变形,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对图案风格、形制结构和多样功能的新要求。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作为少数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独具东方艺术魅力的审美情趣,渗透了少数民族审美的旨趣,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中庸和谐”、“天人合一”和阴阳交生的人文内涵与文化境界。少数民族传统建筑装饰文化的本土化和民族化可以为世界装饰文化注入特有的东方活力。

篇12

1传统民宅建筑中的伦理文化

建筑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它以“文化纪念碑”的形式成为文化的象征,记载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尤其是伦理文化的演变历程。没有哪个国家的建筑在功能认识和处理上能够具有像中国传统建筑那样强烈的伦理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建筑从来都不只是单纯为了居住、使用,而是秩序、权力、礼仪、道德的体现。

1.1天人合一的伦理观念

“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富康安逸。”无论在晋中,还是在皖南,传统村落大多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形成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格局。这些讲究对于村民的实际生活未必会起到多少实际的作用,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山环水绕、藏风聚气则是天地保佑的象征,同时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建筑学意义就在于建筑物要适应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顺应自然规律,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思想。

1.2以“礼”为核心的伦理秩序、

古代宗法制度下,封建礼教伦理的教化功能实质上超过了建筑的实用价值,传统庭院式住宅严格的格局布置实为社会礼仪、等级秩序等礼制文化的深刻体现。以华北地区传统住宅建筑的典型北京四合院为例,主要建筑物如厅、堂、长辈住房等,排列于中心主轴线上,附属房则位居次轴,轴线上的房屋布局一般以“前公后私”、“前下后上”、“正高侧低”为原则,其方位设置并不是出于考虑朝向与通风,其用途安排也完全不必顾及动静、洁污、主辅分离的功能结构,甚至其名称也与实际的使用无关。一切秩序只恪守一个唯一的标准,那就是严格的伦理分区,其特点就是明确体现尊卑、长幼有序,男女、内外有别的人文伦理秩序。

1.3美轮美奂的伦理意境

中国传统的伦理与美学思想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神动”,以“意境”作为各种艺术作品(包括民宅建筑作品)追求的目标。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构思,尤其注重将建筑的客观功能与人的审美心理相融合,借助建筑的形式畅神达意,抒怀。我国传统民居以其千姿百态的造型,意味深长的情境给人以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独特印象。她的魅力,既表现在个体外部形象的构造形式、也表现在变幻万千的整体组合气势,以及生动绚丽的色彩、装饰和细部构件的巧妙精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韵味的美学风格。

2缺失的又化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居住模式国际化已成潮流,世界各国以户为单元的普通住宅楼已无本质上的差异,仅是建造标准因经济状况而不同。又由于大部分住宅建设项目给出的设计条件大同小异,尤其是量大面广的多层和小高层住宅,有些设计者不作深入的项目研究,不去挖掘项目的特点,而是盲目地照抄照搬相似的工程设计,导致住宅千楼一面,缺乏个性和本土特点,失去了地域性的标志,失去了几千年来形成的地方建筑风格,也淡化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建筑艺术。这其中西风盛行,尤其是中高层和高层住宅似乎非洋不可,甚至连名称都洋了起来,这在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较深的城市尚有情可原,但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璀璨的历史名城却难以让人接受。还应该指出的是,一些项目的盲目抄袭不仅失去了应有的特色,也背离了建筑项目应有的内涵,更无建筑文.化可言。

由于传统和现代之间的矛盾,因而提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同现代建筑结合起来的课题。梁思成先生等老一辈建筑家将中国建筑史引向了系统的科学研究,但这个课题还不曾解决。经历了30年代的“中国固有形式”、50年代的“民族形式”和后来的“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等建筑文化的探索,其前景仍旧不明朗。而近来,住宅楼市强劲的欧陆风更是虎虎吹来,一时间,美式洋房、北欧风情、法式设计纷纷登场,大有席卷整个楼市之势。这使得复兴传统建筑文化的道路更加漫长而艰巨。建筑是属于社会的.属于人民大众的。因而,要建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建筑,需要建筑师、工程师、业主、开发商的共同努力和协调合作。梁思成先生曾对建筑系毕业生说过:“非得社会对于建筑和建筑师有了认识,建筑不会得到最高的发达。……如社会破除(对建筑的)误解,然后才能有真正的建设,然后才能发挥你们的创造力。”

3传统伦理文化在当前住宅设计中的传承与创新

虽然将传统建筑文化与当前规模化生产的住宅相结合的理论还不充裕,但通过透析蕴含在传统民宅中的伦理功能,加之大量的创作实践,我们还是可以探索出许多有价值的经验可供参考。

3.1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伦理观

像古村落这种山水田园般的人聚空间和生活场景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大大提升了人居环境的景观层次和生存品质,在今天,这仍然是都市人的理想王国。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观念已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并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住宅设计中,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主题,就必须推行可持续传承的文化主题,绿色建筑、绿色文化、绿色思想等都是我们应积极思考的新课题。住宅不仅是生活中的购物大件,更是人类文化主题中极其重要的创造地及承载区,只有在挖掘先人文化瑰宝的同时,融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主题思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当前及未来住宅发展的新趋势。

比如.在房地产开发过程中尽量保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尽量靠近生态公园、山坡,充分利用项目的地理优势及景观资源。为居住者打造一个自然、绿色、环保、生态的居住环境;在建筑设计上将绿色引入庭院、引人住宅,比如将多层住宅的门厅扩大而布置成空中花园,把传统的庭院由室外地面移至室内和空中。不但可以很好地实现庭园绿化从室外到室内的延伸,还有利于客厅和餐厅通风换气、采光和降温等室内微气候的调节,改善了居室的居住环境;或者将花草丛中带有微型水景的小品引入厅堂,既方便实用,给居住者带来了绿色,又经济实惠,避免了因制造庭园绿化而带来的建筑面积。

3.2以“礼”还“理”的伦理秩序

如果说尊卑有序、男女有别的伦理秩序是封建礼制的产物,是古代民居建筑布局设置的宗法体现,那么,在今天,传统的“礼”应顺应时代要求,剔除不合理的家族伦理观念,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人文本、合理有序的“理”性秩序,变“礼”为“理”。在住宅建筑的格局、平面空间中,这个“理”字主要体现为——尺度要适当合理,功能分区要清晰合理,交通路线要便捷合理。

3.2.1尺度适当合理

住宅是居住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其尺度应小而宜人,富有人性化和亲和感,不宜尺度过大,尺度过大形成的大面积、大空间不仅加大各项开支,造成个人经济和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失去了家庭应有的温馨感。普通标准的家庭住房面积在120平方米左右.如设计合理就已很舒适了。住宅的进深与开间应根据住房面积的大小测算出最佳合理值:进深太大,内部空间采光通风条件差,进深太小出房率低,结构浪费,不宜保温隔热,室内空间也不好划分:开间以大为好,可灵活布置各功能空间,大的程度要符合结构上经济性的要求,开间过小室内空间窄长使用不便。各功能房间的面积分配要均衡合理:各功能空间除确保最低使用面积之外,还应使房间平面的长宽比例合理、房间形状方正,以方便使用。层高则应根据户均住宅面积和套内最大功能空间面积来确定。

3.2.2功能分区清晰合理

公共活动区、私密休息区、辅助区要分区清楚、位置得当,避免使用中的交叉干扰、视线干扰、噪音干扰、气味污染。要争取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的“四明”,保持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条件,保证住宅的卫生质量。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住宅功能空间将进一步细化。比如,随着家庭办公的出现,要求住宅中增加相应的工作室;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丰富,专用的家务室已成必须;随着社会老龄化时代的到来,家庭中设置阳光室供老年人休闲已成时尚;如此等等。

3.2.3交通路线便捷合理

合理地安排各功能空间的位置,可缩短户内的交通路线,减少交通所占的套内面积。交通路线的长短还与住宅的进深与开间的尺度比例有直接关系,当比例得当时交通路线最短。

3.3富有地域特色的伦理风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