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音乐德育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利用音乐教育,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丰富和拓展音乐的教育使命,使学生受到音乐形象的感染和熏陶,使学生在情操、品格、心灵上受到有益的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那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呢?
一、把握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牢固的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音乐教材中,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如教师在教唱革命历史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时,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那激情澎湃的歌词和跌宕起伏的旋律,使他们明白当今美好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烈士前仆后继用生命换来的。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和美好生活的热爱;再如教唱《歌唱祖国》、《我的祖国》等歌曲时,在雄壮、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中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唤起他们建设祖国,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从而培育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然而,这些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然后教给学生,通过生动的音乐形象,动之以情,晓知以理,不断培养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寓于形式中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环节,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条件,不仅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而且丰富了德育的内容,开辟了思想教育活动的新途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音乐故事加深学生印象;结合音乐游戏是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利用歌曲表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通过指导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指导欣赏旋律使学生在旋律的欣赏中,体会、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无穷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感情不断升华,从中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等等。总之,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在音乐课中逐步渗透德育教育。
其一,音乐教育是音乐文化的表现形式,是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文化人类学者把音乐文化看做是一个整体,他们认为:虽然任何一种特殊的音乐文化是由特殊的文化背景中的人的音乐活动决定的,但人的音乐实践存在着功能的统一性的,虽然作为成果的音乐形态千差万别,但它作为人的文化方式的产物在共性上是统一的。
在将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一部分的同时,我们将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两者的关系置于音乐文化的精神层面来研究,但必须强调的是,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教育活动与音乐理论研究又分别隶属音乐文化的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因为音乐教育活动必然与学校教育紧密联系,而学校音乐教育又一定是制度化了的音乐教育。对于隶属于音乐文化精神层面的音乐理论研究来说,它肩负着通过音乐教育使研究成果得以传播,为整个音乐文化领域,音乐学术领域乃至整个社会提供效益和创造价值。音乐理论研究所产生的新思想,新观念,将成为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音乐理论研究对于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是不容忽视的。
其二、音乐文化传统制约着音乐教育的过程,不同的音乐教育反映着不同的音乐文化背景,呈现不同的音乐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风貌。
音乐文化传统是体现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民族精神、观念形态、行为规范、思维方式等的总体特征。其中:1、价值体系2、知识经验3、思维方式4、音乐符号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音乐文化传统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时刻贯穿于音乐教育的整个过程,制约和影响教育观念的形成,教育内容的更新与教学方法的革新。首先,价值判断体系的形成是在音乐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过程中形成默契的,与音乐文化传统相契合的价值判断体系始终对音乐教育的发展起调控、制约的作用。音乐文化史一种“民族现象”,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基础之一,世界上有多少民族就有多少音乐文化,并由这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民族音乐文化构成了全人类所共有的世界音乐文化。由于音乐直接产生于语音音调,因此,决定了代表民族文化的音乐在不断追求音高、音色、音强、音长的新颖中,必须统一在一个风格中的音乐思维方式,正是受不同民族的音乐价值观制约的,而不同民族的知识经验与思维方式受不同音乐价值观的支配,使音乐教育由于不同地域和语言行为的差异,呈现“多元化”特征。音乐符号(乐谱)与音乐文化的关系如同文字与语言的关系一样,音乐语言符号是音乐文化的载体,音乐符号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符号的真正内涵,应当是人的音乐审美价值观的充分体现,是音乐文化主体的历史、民族、风格、心力等因素的约定俗成。
其三、音乐文化的流变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音乐文化并非静态地固守传统,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屡有变迁的同时,其音乐教育思想观念体系也随之嬗变,这是各民族音乐文化融汇变流的必然结果。
世纪之交的今天,现代化不但在发达国家已经付诸实践,发展中国家亦加快了实现现代化的步伐。当代中国音乐文化也朝着现代化扬起了风帆,然而对于音乐文化现代化的本意,音乐文化现代化模式,如何实现音乐文化的现代化等相关问题,成为当今音乐学术界讨论正酣的问题。显然,音乐文化现代化的讨论对于音乐教育现代化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制约着音乐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二、作为音乐文化形式的音乐教育将反作用于音乐文化整体而呈现自身的价值意义
其一、音乐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保存音乐文化与维持音乐文化之生存提供传承与发展的途径。
也许有人认为,保存音乐可有多种方式而不仅仅由教育承担传承与发展的使命。理由是音乐文化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在民间民俗活动中,在人们的劳动生活中,劳动人民通过音乐自娱自乐,音乐文化无时不渗透于人们的生活中,无意识的音乐教育行为同样使音乐文化得以代代相传。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有意识、有目的的音乐教育活动传授的是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传统经验、技能,它使受教育者能够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系统知识。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保存和维持又是通过选择、整理和传递音乐文化来实现的。比如,在我国音乐文化史上,曾采用公尺谱、减字谱、简谱、五线谱等几种音乐符号作为记录音乐的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简谱和五线谱比较适应社会音乐文化活动发展的需要,因而成为音乐教育中学习记谱法主要的教学内容,而其余则逐渐不用了。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所选择和整理的音乐文化要素亦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最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民族音乐文化的风格,是人类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精粹。
我爱音乐、孩子们更爱音乐,他们在唱唱跳跳中受到熏陶、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的美,产生愉快的心情。一直以来,我对幼儿音乐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以趣引趣:
兴趣是产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因素,由于幼儿年龄小,学习动机与活动本身就有着更为直接的联系,因此,我经常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尤其在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法上下功夫。
1、教材趣味化
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音乐、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有些教材要经过改编、加工以后才有趣味,如:《手指歌》原来五段歌词最后两小节的节奏都是┃┃-┃,就显得很枯燥,经过改编,我就增加了四分、八分、十六分等节奏,如“妈妈洗衣服┃哗-┃哗-┃”;“姐姐拍皮球┃嘭嘭嘭嘭嘭┃嘭嘭嘭┃”等,孩子们感到十分有趣,这样既是唱歌,又有游戏,同时还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
2、设计趣味化
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这次活动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音乐意境走向另一个意境。[本文转载自-找文章,到]
孩子们随着老师简练和游戏性的语言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在音乐意境中孩子们不仅感受了音乐,而且表现音乐的积极性大大提高。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有趣味。
3、教法趣味化
“好奇”是幼儿的心理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我的教育方法力争生动形象,充满情趣。
二、以情育情:
达尔克洛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我将音乐教育的重点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样利用音乐手段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呢?我认为关键是一个“爱”字,因为老师的感情对幼儿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我接触过的人都说我非常爱笑,确实我是个很快乐的人,尤其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我在事业、孩子和生活中总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比如说在活动中经常看着幼儿的眼睛讲话和示范;用表情、动作等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当孩子们很兴奋时,我就说:“天黑了,小动物要睡觉了。”并带头假装睡觉。)同时,我还以各种不同的身份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在音乐活动中,我不仅仅是老师,还可能是其他角色,如兔姐姐、鸭妈妈、小鸟、风等,通过扮演角色、逼真地表演,就把幼儿带入到音乐作品特定的意境之中。
2.流行音乐的基本属性更加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流行音乐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和群体。流行音乐以大众日常生活和情感体验为创作主体,方式简单灵活,思想通俗易懂,节奏清晰鲜明,旋律朗朗上口。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创作是在遵循音乐规律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在青年受众中迅速展开的一种重要音乐形式[2]。在这种音乐教学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音乐教学在这些不同侧面之间的呢关系,使他们能够更加准确的影响到关键作用和前提,从而在这样的基础上更加符合我们在这些教育过程中应当具备的素质和作用,从而在整个音乐教育过程中能更好的满足学生需求。
二、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具体措施
流行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特点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也带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在利用这种音乐文化丰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做好深入的分析研究,找到流行音乐文化与音乐教学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对音乐教材进行合理的设计。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抓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教材的编写对学生和教师造成的影响。教材编写过程中应当注重对流行音乐的编排与整合,而且这种整合不是将流行音乐内容照搬到教材当中,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相关的音乐知识进行必要的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将教学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同时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有效的满足学生对知识和娱乐的两方面需求。
2.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是正确、合理的发挥流行音乐功能的具体体现。流行音乐创作和传播的自由性使得这一文化现象中不很包含了积极成分,同时也充斥着社会当中各种不良思想,对学生产生了很多不良影响。为此,我们应当以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甄别能力为基础。帮助学生正确的分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糟粕和精华。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升品位,主动思考知识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升音乐教学中对流行音乐的以来和帮助作用。
3.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流行音乐引入教学需要借助具体的音乐手段,其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同时这种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为此引入多媒体手段作为重要辅助,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媒体手段的引入应当结合教学工作需要和具体流行音乐之间的关系开展。教师应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不仅表现在流行音乐的引入上,同时还应当更加关注已经引入的这些元素如何有机的、恰当的整合到教学课件当中。
由于社会种种因素的影响,学校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素质和品质的培养,甚至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产生道德失范的现象,这就需要学校通过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将来能更好的服务社会和社会大众打下基础。如何在教育中找到一种学生都能乐于接受的德育教学形式,是目前学校的管理者需要解决的难题。音乐德育化教育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是德育教育的一种创新举措。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于音乐和德育教育都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给予正确的引导。当代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想法比较新潮,因此学校必须改变以往的教育方式,将德育融入到音乐教育中是一种很好的创新方式。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德育教育所产生的良好作用能有效促进所有教学的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学生健康人格的保证,德育教育对学生积极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性格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音乐德育化在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可能性
音乐德育化的实行初期,可能很多教育人士对这种教育方式的可行性表示怀疑。事实证明,音乐德育化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这使得音乐德育化教育成为可能。音乐教学和德育教学都是为学生来服务,都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两种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教育都有重要的意义。音乐德育化贯穿于我国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在过去的教学中,音乐教师也无意中将音乐体现出的美感和审美观灌输给学生。通常认为,学校的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没有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别。音乐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特点,在和谐的气氛中实现互通互联。
2音乐教育在德育教育中的特点
2.1亲和性强
首先,音乐本身比较快乐亲和,它能够使人沉浸在愉快的气氛当中。欢乐的韵律、美妙的音符、动感的艺术,给学生提供充足丰富的精神养分,放松他们的心情,音乐深受学生的欢迎。其次,音乐教师本身就有亲和性,他们平易近人,能够容易的与学生沟通、交流,学生也很容易的就能接受教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2.2感染性强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它与情感水融,音乐的特征就是由情至意、因情导行、意行互动。音乐是最具情感色彩的艺术,它能诱发人的内在情感,使学生与音乐表达出来的情感产生共鸣,接受并感染作品丰富的感彩。对于初在青春期的学生,优美的音乐、丰富的演唱活动可以吸引他们的目光,调节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增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音乐教育的德育教育就在于情绪的感染与控制上。
2.3功效性强
音乐是音响符号组成的,作用于听觉的刺激物。不同的音乐教育可以激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反应,可以将音乐本身蕴含的内容转化为学生的内心信念,从而使道德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音乐虽作用于人的听觉,实际上是作用于人的内心。学生在长期接受音乐教育后,就能达到心之谐和,而心之谐和又能导致行之谐和。这种教育方式的功效不是暂时性的,而是长久的。
3学校音乐教学中德育功能实现方略
3.1端正学校音乐教育理念
以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为核心。学校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更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育。让学校音乐教育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思想境界、道德素质。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渗透德育,从而达到德育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可以借鉴国外的音乐理念,在学校的音乐教育过程中,应把世界上著名的音乐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让教育方式更加生动、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进而促使德育功能更加充分的发挥出来。同时还要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结合国外先进的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
3.2完善高校音乐教育体制
完善学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改革,学生的音乐素质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将学校的音乐课由选修课调为必修课,这样肯定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样就改变了音乐教育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使更多的学生重视这门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学校要塑造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是学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条件之一,学校创新型音乐教师应该对音乐有热情;应该掌握音乐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掌握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方法;加强各方面的学习等。
3.3创新学校音乐教育内容和方法
应该选择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上要顾及到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等,选择一些具有强烈的现实和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学校的音乐教育内容应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包括音乐理论、精神、历史、常识、法律等,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观念,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组织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将音乐疗法融入到学生的音乐教育中,音乐疗法以学校音乐教育的特点为突破口,向德育渗透,促使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对培养学生的进取心理、宽容心理、协作心理等有这种大的意义。
(二)高校对流行音乐教学重视不足随着我国改革开改的深入发展,现在的高校学生对流行音乐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流行音乐的熟悉程度往往高于民族音乐和西洋音乐。现在的流行音乐主要以爱情、友谊等情感为表达对象,将情感通过音乐表达出来是年轻人普遍欢迎的音乐形式。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流行音乐的教学能有效释放学生内心的不满情绪,起到舒缓身心、提升创造力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对流行音乐教学重视不足,这也是导致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音乐教育的特殊意义
(一)重视音乐教育,有利于推动审美教育随着音乐教育的不断推广,高校学生的整体审美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例如,音乐课堂教学通常采用演唱、演奏等形式,充分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力,进而提高了其审美水平。
(二)增强音乐的功能性,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音乐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陶冶情操的有益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生理情况,促进精神与身体的共同成长。开设音乐课程的学校与不开设音乐课程的学校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学生能从音乐课程中获得极大的益处。
(三)现代音乐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较高音乐素质的人才我国当前的音乐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通过音乐知识的讲授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达到提升其整体素质的效果。在当前的音乐教学中,一些学校由于课程设置得当,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有较高音乐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三、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正确审美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音乐让大学生有机会纠正自己的审美观,进一步完善自我。美学对音乐的界定停留在意识领域,人类通过音乐来表达现实美,也通过音乐来提升自身素质。教师为了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介绍音乐家的生平,使其了解音乐历史,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一)通过音乐教育提升学生的想象力我国学生长期接受的都是枯燥的应试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大部分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而音乐教育的出现能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并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起到激发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在音乐课堂上,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这也为其日后进行个人自主音乐创作打下了基础。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是特殊的个体,不同的经历给了每个人不同的情感历练,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是因为每个人对音乐的思考不同,音乐才令我们如此着迷。
(二)通过音乐教育擦亮发现美的眼睛人们通过音乐这种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说,音乐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在我国的高校音乐教学当中,教师处于绝对中心的位置,不仅要完成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还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音乐创造力与想象力。对音乐的欣赏过程是美好的,学生应当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音乐的魅力,最终提升自己的音乐素养,并学会从音乐作品中发现美。
(三)通过音乐教育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作为人类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音乐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喜爱,对美好的追求。音乐作品代表了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对社会与生活的看法,学生要想更深层次地了解作者的实际想法,就必须学会站在作者的角度看问题,设身处地地思考作者的创作动机。在我国20世纪饱受欺凌的历史时期,革命音乐家通过创作革命歌曲的方法为革命加油打气,在全民族解放斗争中起到了精神支柱的作用。教师通过讲解这段历史让学生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特殊性,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中心含义,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
二、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音乐教育与品德教育是相通的,音乐教育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中进行品德教育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音乐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的渗透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渗透品德教育要有艺术性
受教育期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叛逆思想比较重,教师如果不注意方法,不利于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勤于思考、讲究方法,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法和途径,在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教育效果。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课堂中渗透品德教育要委婉,要具有艺术性,这样才能实现品德教育的效果。
(二)渗透品德教育的直接方式是谈话
在学校教育中,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谈话是最基本、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音乐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谈话运用的比较多,现在的钢琴课和声乐课中,教师都要指出学生完成作业中的不足,并要对完成较好的学生进行赞扬,指出优秀作品的表现手法以及点睛之处,让其他学生也能更好的完成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施教过程中,学生的思想是波动的,和老师配合默契,情绪较高或素质底蕴扎实的学生,完成的作业相对来说比较好;而思想被动素质比较不稳定的学生对作业具有抵触情绪,那么完成作业就会差些,这就需要音乐教师去和这些被动情绪较大的学生进行交谈,给他们进行品德教育,从他们的内心开始,教他们如何做人做事,帮助他们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从思想上找出他们不想学习的根源,最终让这些学生乐于接受批评,并心甘情愿的完成音乐作业。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在点评和讲解作品时,学生就会乐于接受和理解,这样不知不觉中,既让学生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品德情操。
(三)渗透品德教育需注重德育的基本品质
音乐教育中渗透品德教育,首先要注重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品德教育从教师的基本品质开始,循序渐进,根据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将诚实、责任、自律、奉献、同情、尊重、坚韧等基本品质融入教学之中,这对学生的品德教育能够起到积极向上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的音乐内容,教育学生热爱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教育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具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学生关心同学、尊重师长、具有善良的同情心等等。
(四)渗透品德教育的前提是拓展教师课程资源
从思想政治和德育的内容来看,品德教育和音乐教育的可联系性非常强,音乐教育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古今中外,历史地理等都有所涉及,这就对音乐教师的知识视野要求较高。在分析一个音乐作品时,不仅要懂得音乐的旋律、内容,还要对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创作背景等,甚至还要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政治意义。贝多芬的《命运》描写了作者与命运做斗争的坚强意志;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是鼓舞波兰人民的的斗志而创作的。如果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在讲解音乐的同时就会顺其自然的讲解一下作品的意义和作者的生平等,把德育自然而然的寓于其中,学生不仅学到了音乐知识也得到了品德教育。
(五)渗透品德教育要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
音乐教育的德育渗透功能有目共睹,但是品德教育如何才能在音乐教育中更好的体现,怎样才能产生有效的德育效果是音乐教师以及其他学科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阅读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因此教师应推荐学生多读书。多读好书,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心里素质,促进学生的德育发展。
其一是硬性内容的换血。所谓“硬性内容”,指的是音乐教育中的教材与教学曲目,要进行重新编写、重新选择。要以培养新型复合型音乐人才为目的。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值得特别关注。例如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声乐教授吕利先生著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用教学新论》中,就融入了许多新的教育内容。
其二是软性内容的引入。所谓“软件内容”,指的是音乐教育中以往被忽视甚至缺失的内容,特别是音乐心理学的内容,是学生的“软素质”培养,必须及时引入。在这方面,吕利先生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实用教学新论》同样做出了榜样;该书中专辟一章——第三章心理素质,又分为心理素质分析、心理素质训练、不良心理状态的纠正三节。这是因为:“据未来学预测,心理学将大有可为和大有发展,很可能成为未来前沿学科之一。未来的社会生活,对人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把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的能力型人才作为教育的重点,心理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大。”而以往的音乐教学,对此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音乐心理学的教育内容主要有音乐感知力、音乐理解力、音乐想像力、音乐情感力等。其中重中之重是音乐情感力。因为音乐是情感艺术,情感是音乐的生命与灵魂。黑格尔说:“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感情在音乐中独立存在,放射光芒。”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器乐演奏,最为重要的,不是表演(演唱、演奏)技艺的展示,而是通过表演(演唱、演奏)表达音乐作品的情感。即表演者(演员、演奏员)通过真切深刻、设身处地的情感体验,体验到词曲作者表现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并把这种情感转化为自己的情感,然后再通过“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把这种情感传达给受众(观众、听众),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最终收到以情动情的艺术效果。所以说,从本质上说,音乐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情感教育。
二、教育形式的翻新
“三新”中的第三新,是教育形式的翻新。这是一个保证系统,也是一项“配套工程”。形式与内容是一对范畴,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并反作用于内容,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所以,高校音乐教育必须做到教育内容的创新与教育形式的翻新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具体来讲,教育形式的翻新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其一是教学模式的翻新。一方面,在剂型(讲授课、问答课、观摩课、讨论课、训练课、辅导课、实习课等)中,加大训练课、实习课的比重;另一方面,在课形(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中,加大个别课的比重。
其二是教学方法的翻新,这是教学形式翻新中的重点。因为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学目的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哲学的两大支柱就是认识论与方法论。教学方法的翻新,要采用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例如亲情关爱法,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做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实现师生的手牵手,心连心的双边互动,在情感交流与心灵沟通中,完成知识传播与能力传授的教学任务。又如模拟教学法,这是一种西方现代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欧美发达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引进到我国,被广泛采用,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要点是根据教学需要,仿照真实情境,创设人为情境,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种角色,从事指定活动,通过活动实现教学目标。如举办“模拟音乐会”“模拟独唱音乐会”“模拟独奏音乐会”“模拟声乐比赛”“模拟器乐比赛”等,让学生分别扮演评委、参赛选手、主持人、观众等等。
其三是评估体系的翻新,要改变以往考试考查的评估体系,实行动态化、民主化、科学化的评估体系,做到公平、公正、公平。
音乐的功能主要概括为三个层面:物理、生理、心理。音乐作为一种声音,是自然的物理现象;人在有意或无意中生理上都会受音乐的影响;音乐对人的心理所产生的作用是双向性的,使音乐教育能有效的促进学生平衡和谐发展。音乐教育是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这是音乐自身的美所决定的。“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
二、小学音乐教育与德育
1、这就是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
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夕夕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2、音乐使德育教育更深入人心
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了真善美。例如歌曲《鲁冰花》,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优秀的音乐作品,歌曲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学生在唱到“地上的娃娃想妈妈,夜夜想起妈妈的话,闪闪的泪光鲁冰花”时,学生被主人公的真挚感情所感动。曾发现不少学生在填学籍卡时对着父母的出生年月日一栏发呆,对某些明星的生日却了解得一清二楚,念念不忘。也发现某些学生因父母没有知识或没有金钱无法满足他们或没有权势地位而看不起他们的父母。这些,都可以看出学生亲情观念的淡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句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尊敬、孝敬自己的父母,才能去尊敬别的老人。孔夫子更是把“孝敬父母”当作了学生首要任务。有位名人说过:缺乏家庭亲情者难有社会责任感。如果连养育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怎能奢望他去爱同学、爱人民、爱祖国呢?通过这首歌,同学们学会了感谢母亲,关爱母亲,同时,也学会了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感恩。此外,我还开展了如以“爸爸,我为您过生日”、“妈妈,您辛苦了”等为主题的活动,让学生去注意、去观察父母,了解父母的艰辛和对他们的爱,以培养学生对父母和家庭的热爱之情。
3、音乐促进了挫折教育
首先,受到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都是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教材的内容就决定了流行音乐很难融入课堂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少教学生学习流行音乐。就算学生有类似的想法也会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其次,教师的教学理念十分传统,对流行音乐有一种偏见,认为流行音乐没有展现艺术性,演唱缺乏科学指导,流行音乐的旋律和歌词也没有古典音乐正式,那样振奋人心。因此,很难将流行音乐贯穿到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最后,初中生学习流行乐的热情没有那么高,教师对流行音乐不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没有采取正确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会导致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偏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社会的发展,很多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听流行音乐,流行音乐在他们的心中已经有了一定的分量,这对引进流行音乐有一定的帮助。流行音乐在当今社会的传唱度比较高,音乐形式新奇,对初中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接受起来也比较快。教师在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教学的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筛选,选择有积极健康的音乐元素的曲目,提高教学的质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挖掘他们的音乐潜能,让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不断提升主观能动性,充分提升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传统的音乐教学过于死板,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长时间受古典音乐等音乐形式的影响,禁锢了思维的发展。流行音乐的引入,将学生带入了一个新的音乐体验模式,激发了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不同音乐视角去鉴赏艺术,在全新的领域充分发挥想象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教学的过程中,音乐虽然不是重点的学科,但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仍然有重要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音乐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音乐是一种艺术形式,长时间的音乐熏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健康的音乐能促进人的性格朝积极的方向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素质。
三、流行音乐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探讨
(一)创新教学内容
流行音乐在初中教学中有重要的作用,流行音乐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育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引入流行音乐的教学模块,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创新教学内容的手段有很多。首先,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特点,结合他们学习的实际状况,尊重他们在音乐学习中的意见,在教学中尽量引起和学生之间在情感上的共鸣,不断地进行音乐上的交流,在讨论中增进了解,提升课堂的效率。其次,在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音乐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创作,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能够从音乐中获取情感意志,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由于初中生年龄的限制,他们的思想意识还不够成熟,对是非判断的能力还比较弱。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尽量引入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旋律和歌词的流行音樂,这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跟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被作者的积极一面所影响。
(二)选择积极向上的流行音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的形式也在不断改变,流行音乐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筛选,选择有积极意义的流行音乐,引导初中生从音乐中寻找情感共鸣,今后积极地面对学习和生活、通过曼妙的音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健康的环境里长大。同时,教师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听取学生的意见。如果双方在流行音乐的理解和选择上发生分歧,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不能独断专行,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交流发展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不断发展。
(三)科学设置课程,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初中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不是取代传统的音乐,而是二者在交融中发展,流行音乐符合时代的趋势,传统的音乐对人的艺术性的提升更不能忽视。因此,在课程安排上,要进行穿插,以传统音乐为主,流行音乐为辅。同时要提高音乐教师的整体素质,改变对流行音乐的偏见,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对两种音乐形式进行授课,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进行流行音乐教学,将音乐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学生对流行音乐的理解,充分展现流行音乐的魅力。
(五)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
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特征,精神需求也不同。初中生的年纪处于叛逆期,心理上容易受一些波动。这时候青春向上的音乐更加适合他们,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积极性,这样的歌曲旋律欢快,情感真挚,没有复杂的感情,适合初中生。
(六)运用形式要注意
引言
现今随着经济的频繁往来和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产生使人们越来越密不可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变得全球化了。“全球化”作为目前最流行的术语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世界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象征,文化的交流也成为各国际关系的重要方面。西方学者罗兰·罗伯森“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概念的提出正是作为一种文化上的对策和设想,认为“全球范围的思想和产品都必须适应当地环境的方式”,全球文化是以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标志。作为全球化的对立面“本土化”以独特的生命力与之抗衡,世界文化将是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音乐在文化中的特殊地位。使之也深受全球化的洗礼。“全球本土化”也给予音乐教育以重要启示。要深入理解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须从对全球化的认识开始。
一、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和对话
全球化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涉及到不同的学科和领域。邬志辉教授在《教育全球化——中国的视点与问题》中归纳了五种界定模式(传播学的界定模式、经济学的界定模式、文化学的界定模式、生态学的界定模式、政治学的界定模式),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多纬度的发展过程,各纬度在表现上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全球化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对不同国家来说,全球化的意义可能是不一样的:全球化是一个矛盾性的发展过程,单一与多样、特殊与普遍等矛盾和悖论都同时并存与全球化的结构当中。”音乐教育属于文化范畴,所以在这里重点看看文化学的界定模式:“就文化的全球化而言,它不是一个日趋同质化(homogenization)和一体化(unification)的过程。相反,它是一个全球化和逆全球化(deglobalization)、文化多样性与文化普遍性、全球化和地方化之间矛盾公生并在全球背景下凸显强化的过程。”可见全球化在文化领域更多的是一种全球与本土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没有差异就没有交流的必要,没有交流就不会与进步,因此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观念上,全球化并不是一个同质化过程。至少对现在来说,那种认为非西方世界最终将因循一个单一发展模式的合流观念是过于简单化的。他没有考虑到各种全球化趋势中的复杂性因素。……因此,当今世界成为这样一个竞技场,全球化和它的对立物——本土化——各擅胜场,正在同时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压力。”(杜维明《对话与创新》)著名文化理论家野健一郎也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多样化”。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同样也促进了各本土文化之间的交流,可以说没有全球文化只有本土文化,各本土文化构成了世界文化,未来世界文化朝着“全球本土化”发展。
在音乐的“全球本土化”中,印度小提琴音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例子。小提琴是欧洲音乐的重要乐器之一,大约在两百年前传入南印度宫廷,现在南印度音乐会几乎离不开小提琴了。从音乐风格到演奏方式,印度小提琴音乐与西方小提琴音乐都有着极大的不同。相信也听过印度小提琴演奏的人肯定会为它们完全不同的音色留下深刻的印象。为适应印度音乐的要求,印度人把小提琴改为c、g、c、g定音,席地而坐演奏,把琴放在胸前和右脚之间。风格模仿印度的歌唱,演奏多滑音。他们采用自己的方式改进小提琴。使小提琴成为了印度人自己的乐器。现在印度小提琴音乐受到了世界各国的热烈欢迎。印度传统音乐做到了真正的“全球化”,在现代世界中保持了自身的整体性和独立性,成为音乐的“全球本土化”的典范。
二、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
在全球化进程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一时代背景又向教育提出了挑战。我国音乐教育领域对全球化问题的反应慢一拍。缺少音乐教育基本理论的全球性思考。当看到音乐教育全球化这一概念时难免会误解为全球音乐教育的趋同,甚至是全球音乐教育的西化。这显然是对全球化这一概念的片面或不深刻的理解。由此引入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以更好的理解全球化语境下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是指所有全球共同认可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都必须适应本土的音乐教育环境,以体现本土人民的主体性:所有有建树的音乐教育思想和制度总是有地域性的,总是产生于特殊、具体的音乐教育环境.总是由解决具体音乐教育问题的人创造的,而后才具有了一般性并被全球的“他者”广为借鉴、学习和再创。音乐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包括以下特征:
1、音乐教育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音乐教育的普遍性体现为各国、各民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音乐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如音乐的终身学习和把音乐视为文化,理解不同民族和国家的音乐等观念正被世界各国所接纳:对话式教学正取代灌输式教学已成为全球音乐教学认可的方法等等。音乐教育的特殊性体现在虽然各国音乐的终身学习等观念已被接纳,但各国的接受程度、范围各有不同:各国的教学方法也各有不同的运用。
2、音乐教育的一体化和分裂化的统一。音乐教育的一体化体现在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建立,如1953年成立的国际音乐教育学会(ISME)等。这些国际组织在全世界、在国家之间乃至在地区之间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大。如ISME在半个世纪来纠正了全球普遍存在的欧洲文化中心论,正式提出了世界音乐(WordMusics)教育的概念。“多元文化教育”、“世界音乐”、“全球观点”等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焦点。就在全球音乐教育一体化的同时,各国、各民族、各地方的独立性不断加强,珍视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传统以及保护和促进音乐文化多样性的努力,不仅是各民族国家,也是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一种追求。国际性音乐教育组织的成果正是各国、各民族乃至各地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3、音乐教育的国际化与地方化的统一。为了便于交流、沟通和比较,国际社会越来越采用为世界各国所共同接纳与共同遵守的标准与规范。但音乐教育的国际化并不是绝对的和单一的对应。如在一些术语概念上,由于语言文化和理解方式的不同则应慎重的理解和运用。
三、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的几点建议
1、重视世界音乐的教育
全球化语境下人类利用先进的通讯技术、交通工具克服了自然地理因素的限制。各地区、民族和国际组织的相互联系乃至相互依赖增大,使全球范围内的自由交往更频繁:世界经济市场化使资源得到全球性配置,促使地区乃至国家经济的依赖增大,经济往来密切:全球化带来的全球问题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也把世界人民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人与人紧密联系密不可分,都是组成这个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角度看,经济的密切往来必将促进文化的交流、依赖。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音乐文化也是人类相互理解的纽带。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话语中的世界音乐指的是世界各国本土的音乐,是为了增强世界各国的相互理解为目的,这就要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的旧有观念,理解并学习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音乐,它们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音乐从属于文化,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千差万别、种类繁多,每一种音乐文化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就是要求人们去理解、学习不同的音乐文化以促进世界的理解和交流。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受西方音乐中心论的影响。分不清西方和世界,教育内容中世界音乐所占比重几乎为零。西方音乐只是沧海一粟,是世界音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也正是在于它的特殊性。世界音乐给了我们更广阔是视野,使我们可以从更多角度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整体性的情况下获得新的发展。
2、重视本土音乐的教育
正像前面指出的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本土的音乐文化传统就是组成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近年来“本土知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学术界也开始了广泛的研究。石中英在《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中将“本土知识”定义为:“由本土人民在自己的长期生活和发展过程中所自主生产、享用和传递的知识体系,与本土人民的生存和发展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和人文环境)及其历史密不可分,是本土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是一度被忽略或压迫的本土人民实现独立自主和持续发展的智力基础和力量源泉。”并且他还详细论述了“本土知识”在内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由于本土知识与本土生活方式密切结合,深深扎根本民族文化,包含着真正的生存智慧,对于解决本土问题是一种真正有效的知识,也是他者所不能给予的。
音乐教育全球本土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本土音乐在世界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增强他们对本土音乐的认同和归属感,彻底摆脱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控制,探寻适合本土音乐教育环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等,并为世界音乐教育之林贡献力量,以达到“对话”的最高境界。外来文化要在本土得到发展必须适应当地环境和各种条件,也是本土文化对外来文化再创造的过,成功的本土化成果又可以作为“他者”推向世界。音乐教育必须有这样的视野才能使更多的人们在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用于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并进一步把自己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3、让音乐教育回归生活
二、早期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促进儿童智力的发育,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以及音乐素养,还可以促进孩子自我人格的完善,建立崇高的道德品质。
优美的音乐可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是最直接、最明显的方式。音乐用美丽的声音,美妙的旋律,生动的节奏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通过潜移默化的环境接受音乐对其性格的感染和教育。正确的音乐教育,能使孩子体会到积极、快乐的情绪,体验音乐的美,享受美,使孩子的性格更加活泼开朗,并且培养孩子的胆量和才能。日本著名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一些刚生过孩子的母亲给婴儿听一些古典音乐。例如,莫扎特的奏鸣曲,循环反复,不断放给婴儿听,不断给他们讲解。直到婴儿5个月的时候,又进一步实验,把一些他们从没听过的曲子夹在已经听熟的曲子中放给他们听,当听到那些从没听过的乐曲时,婴儿脸上带着惊讶和不安的神情,而听到那些熟悉的曲子时,他们则露出会心的微笑。这个结果说明5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能够记住乐曲了,所以音乐,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最好途径。
三、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让孩子接触音乐,让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通过练习唱歌、表演,大胆的、天真地表达了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审美能力的评价和欣赏。
在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中,审美和道德往往在同一进程中实现。当我们教孩子学会唱或让孩子们享受到丰富的音乐和艺术歌曲,能引起孩子们的情感共鸣。学会唱歌的孩子不仅喜欢,而且善于通过行为表达他们对这首歌的内容的感受。在集体歌唱、演奏乐器或小节目时,为了确保演出效果,孩子会控制自己的行动,提高集体的责任感和约束力。所以让孩子们学习音乐、舞蹈、乐器、可以培养孩子团结、诚实、勇敢和优良的品质。美妙动听音乐的韵律和节奏,符合了人们生理的韵律和节奏,被不同年龄和知识阶段的人们所接受。这里,不需要前期教育积累,不需要循序渐进的铺垫,无论是多大的孩子,都能够一定程度地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根据音乐这样的特点,如果让学龄前儿童经常性接触音乐,或者带他们参与各种适宜的音乐活动,儿童大脑就会时时处于积极活动的状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发展。就像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的那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应该通过音乐教育,让孩子们体验到快乐,喜欢音乐,并使自己的人格得到进一步的完善。记得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我六岁开始学习拉小提琴,音乐世界赋予我的直觉,对我的新发现(运动物体的光学)有很大的帮助。有时因为直觉产生了新的科学发明。那种直觉实际上与音乐世界的所谓灵感是相通的。”因此,早期音乐教育,在孩子的智力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