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通信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2 17:48:5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电子通信工程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电子通信工程论文

篇1

二、我国电子通信工程设备使用现状

当前,我国的电力系统中,多数设备的正常工作电压都是220V。如果在意外的情况下,设备由于某种原因产生漏电的现象时,人在操作的过程中与地面没有很好的绝缘,就会使人体、设备和地面形成一个流通的电路,如果电流比较小,人会产生麻的感觉,但是一旦电流超过10mA,人就会有生命危险。这样就必须通过接地的方式,使设备壳体连接大地,从而将设备上的电荷直接引到大地,保证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在通信设备中也是这种作用机理,通信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不断的产生磁场脉冲信号,这种信号的磁场比较强劲,在长时间工作环境下,设备本身会带有一定的电荷,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根地线,将通信设备上的电荷引到大地上。这里也要注意地线的接地点不能选择煤气罐、自来水管以及避雷针等相关物品。电子通信工程设备对于接地的质量具有很高的要求,接地体的相关参数也要满足一定的要求,其电阻应在4欧姆一下。在安装接地体时,必须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对于比较小型的通信设备来说,常规的接地体安装方式是:首先选择面积在一平方米或者一平方米以上的钢板或铜板,在控制预算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导电性能好的、面积更大的。选择好以后将铜板或者钢板埋在地表下两米左右,用导线引出并与通信设备的壳体相连接。而对于比较大型的通信设备,要选择更高性能的接地体,并且加深其下埋深度,另外在进行接地体下埋时,可以在接地体周围撒一些食盐,使其性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电子通信工程中设备抗干扰接地的有效方法

1.降低地线阻抗

地线阻抗能够影响地线各点的点位,干扰整个电路的运行,所以想要提升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抗干扰接地质量,可以采用多点阶段的方式使阻抗降低。高频电路中,地线的阻抗主要产生于电阻和电感。电感是地线阻抗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地线越长,电感产生的阻抗就越大。所以在高频电路系统中,应尽量采用多点接地的方式使减小导线的长度,也就是说,尽量让系统中所有接地点都可以通过地线与最近的接地面相连接,另外尽可能的使用铜片地线,通过电感值的降低来减小地线阻抗,这里要注意的是所有的导线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在低频电路中,影响地线阻抗的主要因素是电阻,电阻越小,地线阻抗就越小。根据地线的电阻值公式,在地线的长度和材质一定的情况下,合理的增大地线的横截面积,能够减小地线的电阻,从而降低地线阻抗。

2.减少地环路干扰

多点接地方式虽然能够有效的降低地线阻抗,但是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一些地环路。另外在接地平面和电路元器件间存在很多分布电容,这样电流在经过分布电容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接地回路。地线在通过电流时,会产生一定的电压,在交变电磁场比较强的情况下,由于地环路的结构特点,会收电磁感应的影响,从而使回路的过程中出现感应电压。当磁场的强度达到一定的标准时,回路面积的增大,会使感应电压增强,从而使相应的电路或者整个通信设备电磁的兼容性受到影响。降低地环路的干扰,通过共模扼流圈和光电耦合器等方式切断或者抑制电路中的地环路电流。在低频电路中,可以采用平衡电路的方式降低地环路对于电子通信设备的干扰。由于接地点的数量和位置直接决定地环路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影响,所以应对接地点进行准确、合理的定位。另外,有效的隔离大地和信号源,能够使地环路结构消除,避免由于电位差对于负载产生的影响,从而减少对电子通信工程设备的干扰。

篇2

高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在是信息社会,人们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尤其Internet网络的普及应用,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范围比较广,促使其它领域快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就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产物,对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完好补充。人们生活改变,加快了计算机网络向更高层面发展,其广泛应用促使其技术不断更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1计算机网络技术

1.1计算机的发展

自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加快我国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经历大约70年的发展,从第一代晶体管计算机产生,到现在超大规模的电子管计算机,无论计算机速度,计算机容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未来计算机发展的方向是巨型化,智能化。计算机快速发展,促使计算机智能机器人的产生,这也符合计算机智能化方向发展导航。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促使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不断创新,对提高科技创新提供技术支持,对经济建设起到技术保障。

1.2计算机网络技术

进行信息时代,人们对计算机网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计算机网络成为焦点,如何加快网络速度,保障网络安全是很多学者研究的主题。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构成如图1所示。

2电子信息工程

2.1电子信息工程的概念

电子信息工程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其依托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其涵盖了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及信息技术等.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广泛应用社会各领域,并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手机、网络等,这些都是利用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而获取信息的,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且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电子信息工程的产生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电子信息工程应用领域比较广,基于电子信息工程的系统,提高其行业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的利润,具有一定的应用空间,其发展前景比较好。

2.2电子信息工程的特点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应用比较广泛,其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覆盖范围大.电子信息工程涉及的技术种类多、涵盖的内容广泛,且普遍存在于生活及生产当中。其次,通信速度快.电子信息工程传递信息主要是依靠无线电磁波及光纤,其速度快、传递的信息量大。最后,发展迅速.现计算机网络迅速发展,尤其是无线网络的发展,因此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发展起来的电子信息工程必然也地迅速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的广泛应用,加强了科技创新力量,对提高企业利润,加强我国经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3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3.1计算机网络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

电子通信工程应用比较广泛,对需要依靠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是电子通信工程基础,没有足够的网络,计算机通信就无法正常完成,计算机网络在电子通信工程中的应用,促进了科技的革新,对企业提高工作效率,节约成本都有现实意义。信息的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工程所处理的信息量非常大,信息的处理不仅要保证其及时性,而且要保持其处理的准确性.将电子信息工程与网络系统相连接之后,电子信息工程必然会受到网络系统的冲击,由于网络系统的复杂性,来自互联网的外部攻击也是层出不穷,电子信息工程主要用于处理信息,这样信息处理的安全性必然受到影响,为此需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信息工程进行信息的处理提供相应的空间,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所拥有的安全技术来对信息处理进行约束。网络安全在电子通信工程中有重要要求,数据通信过程中,要保证信息安全,电子通信工程主要任务就是信息处理,如何保障数据安全,是很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利用密钥技术,防火墙技术等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络安全人们关注度越来越高,安全只能提高,但不能杜绝。

3.2计算机网络在电子设备中的应用

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可建立一个信息共享的网络环境,研究者或开发者将所获得的有关于电子设备的信息在系统内进行共享,不仅有利于内部人员进行沟通,而且还可方便研究者或开发者随时查询所需信息并投入试验当中,实现了信息的完善交互,以免因信息不足而影响电子设备的研究和开发。

参考文献

[1]钟高强.简述电子信息工程的现代化技术[J].福建质量管理,2016(1).

[2]刘能源.浅析电子信息工程的发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5).

[3]姜雷,雷鸣.电子信息工程的现状及发展措施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5(50).

[4]张乃丰,滕海宇,杨保林.我国电子信息工程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科技传播,2016(2).

篇3

【中国分类法】:G642.477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对本科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验。学生在该环节中要完成文献检索、方案制定、软件硬件设计以及调试等工作,最后通过论文和答辩的形式阐述所完成的工作。毕业设计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熟练程度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选派校内和校外企业两门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理论和实践型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2独立学院工科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于民营资本的注入,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高等教育加入了新的元素,在校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着眼于技术型、实用性人才培养,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现阶段工科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实践性少,所以把“双导师制”引入到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没有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形成应用的概念。传统的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指导机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的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而校外指导教师(即资深的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

2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计划和实行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规范,保障“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及电气系分别制定了《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和《电气信息系关于2012届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安排》,在此基础上,电子教研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关于实施“双导师”本科毕业设计的试行方案》。对毕业设计要求、选题原则、过程指导、毕业设计文本规范要求等做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了整个过程的规范性。

2.1 毕业设计指导的总体计划

电子教研室共承担了2012届电子信息工程1、2班,通信工程1、2班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教学任务。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本部的师资力量以及长期建立的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将以上本科4个班分成2类进行培养。

通信工程1班、电子信息工程1班采用A类,及选派校内本部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优秀教师指导;通信工程2班、电子信息工程2班采用B类,一个学生由两名导师指导:聘用校外企业高工和校内青年专职教师,双方导师明确校方指导教师要做好校企间协调及学生管理工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企业指导教师由公司聘用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负责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细节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使教学与研发有机地融为一体,保证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技术含量。

2.2 校外指导教师的选派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与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作园、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武汉虹翼信息有限公司、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发射台、四川华迪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秦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卫星地球站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选择这些技术业务相对稳定的单位为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这些企业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资深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做外校外指导教师,培养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 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

校内外导师要熟悉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的情况下,选题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并报教研室审批合格后,对学生公开,召开毕设动员双选会,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导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四周,要求导师在本小组举行开题,并进行指导。要求:(1)选题应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2)选题难度和份量应适度;(3)结合工程实践;(4)一生一题,且不重复;(5)每位老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名。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横向实际技术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设计或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开发课题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这些科研和开发项目大多是该学科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或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

2.4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每周两次以上,并进行记载。同时集中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都要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交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校内导师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提供工程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校内外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从毕业设计的题目到毕业设计过程最后到毕业设计结束都要有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校内外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2.5 毕业答辩管理

在答辩分组时,充分考虑了个答辩组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的评判,并制定了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答辩小组成员根据学生论文的内容、创新点与答辩情况给出答辩的量化评分。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校内外导师的综合评价给出成绩,要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难度、工作量大小、课题的工程实践性价值、完成的质量等多方面考虑。

3 实行“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评价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制度从2012届开始,实施周期2年,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3.1工程实践题显著增多

以2013届毕业论文选题中,其中真题选题占46.8%。工程实践题占71.6%。本毕业设计(论文)更加注重了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的选题,真题真作,设计性题目比重大;公司提供给学生的设计课题涉及面广、量大,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必须了解最新技术去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还获得了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科研项目或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2指导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参与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6.7%;中级职称占43.3%;中高级职称参与论文指导比例明显增加,另外首次采用双导师毕业设计指导,工程人员占20%。校内青年教师在参与工程人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从专业理论课堂深入到企业,了解电子通信行业最新应用技术,既促进了自己的科研动力,又能将工程实践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

3.3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能力得到提高

承担公司课题的2013通信工程2班和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生在企业经过14周的毕业实习与设计,了解了目前电子通信行业项目设计开发流程,得到了实战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编程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一致认为,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改善了人才培养环境,缩短了就业适应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结

独立学院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后,学生在实地基础企业新制度、新规定及新的实践,通过理论实际,可以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行“双导师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156-157.

[2] 王建方,吴文健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篇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3(b)-0211-02

作为一所民办本科院校,武昌工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知识结构合理、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通信工程专业是武昌工学院的重要工科专业之一。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多层次和多规格的需求,以及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湖北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该校通信工程专业以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程为基础平台,以现代通信技术为方向,以现代电子设计、应用为基础,以计算机为重要工具,将“通信技术及应用、通信系统集成技术” 两个方向相结合,培养具备从事现代通信系统和网络的集成、应用、安装、调测和工程应用基本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通信技术发展迅速,该专业课程内容更新快,专业性强,对学生的培养实践环节多,对专业教师的工程经历和实践动手能力要求高。因此,建设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1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目前存在的问题

工学专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通信工程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动手能力。为了培养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要求该专业的教师既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掌握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从我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1 缺乏有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专业建设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

学科带头人对一个专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然而,同大多数三本院校一样,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专任教师绝大多数为年轻教师,能力和素质还不足以承担学科带头人的重任;由于各种原因,从一本、二本公办高校聘任学科带头人也有相当难度。这种现状严重制约了三本院校的专业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

1.2 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梯队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教师数量基本能满足正常教学需要,但师资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绝大部分都是30多岁的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占比太小。从学历结构来看,几乎清一色的硕士学历,博士学历的专职教师几乎没有。从职称结构来看,虽然这几年部分年轻教师陆续评上副教授职称,但绝大部分专任教师仍是讲师职称,专任教师中教授数量几乎为零。由于专任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不够合理,因此难以形成合理的教师梯队,不利于专业的长远发展。

1.3 青年教师整体欠缺实践经验,既精通该专业理论又具有本专业工程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太少

同其它三本院校一样,该校电子通信类专业的教师大部分比较年轻,基本上都是刚硕士毕业就直接到学校任教,没有行业经历及背景,对新的技术和设备不熟悉,实践经验少,动手能力不强,因此难以做到将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1.4 资队伍流动性较大,影响师资队伍的稳定

作为民办本科院校,该校教师属于聘用性质,由于没有事业编制以及待遇不高等问题,教师缺少归属感和安全感,学校主人翁的意识不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往往会跳槽到具有固定事业编制的公办学校。例如,该院近几年在职读博的几名教师,无一例外地在拿到博士学位后跳槽到公办学校。这种现象对保证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持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都有较大影响。

因此,有必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该校的实际情况,对通信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改革与实践。

2 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为实现该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适应社会需求和通信技术的发展,结合该校的具体情况,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目标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打造一支质量和数量能够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该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同时也为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一条新途径。

师资队伍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优化结构,形成梯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引进和培养,也要逐步淘汰那些专业水平一般,不思进取的教师,从而形成一种互相竞争、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通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支由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一般教师构成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都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

(2)校企合作共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让教师参加企业的生产实践,从企业获得最新的技术、知识、工艺,提高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骨干、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保证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质量。

(3)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中,要摒弃那种教师单打独斗、互不来往交流的观念,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构建若干教学团队,让每一名教师都选择并且融入相应的教学团队,让教师与团队同进步、共成长。在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始终追踪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保持同企业的不间断联系,在校企合作办学中保持团队建设的朝气,使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不断更新。

3 通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措施

该校通信工程专业2012年被批准为“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为了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更好地完成这一项目,近几年来,该校与烽火集团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嘉环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合作,开展了基于校企合作的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在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积极从一本、二本高校引进学科带头人外,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共同制定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的支持下,该校与上述企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一起,结合通信行业企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共同探讨我校通信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经过多次调研、交流、探讨,校企合作修订了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该校专任教师对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对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另外,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教学大纲、实践教学计划的制定。

(2)校企合作,将通信工程实践中所需要的几门综合实践性课程《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光纤通信》等安排到专业教学计划中,由企业工程师与我校专职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共同完成。并结合专业课程特点,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训环境,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编写与工程实际针对性较强的实训教材。

(3)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特别增加了16学时由企业专家讲授的专家专题讲座环节。在学校聘请的42位特聘教授中,就有通信工程专业聘请的五位大中型企业的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定期为学生作专题报告。

(4)结合应用型转型,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政策支持下,通信工程相关专业先后有6名年轻教师,通过该校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等相关企业的合作平台,通过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与企业技术人员的项目合作等方式,跟踪通信领域最新的技术,了解该领域发展前沿,通过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丰富实践经验,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素质显著提升。目前该校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人数已达到教师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同时选聘企业中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5)结合实习、实训,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在与武汉虹信技术服务有限责任公司共建实习实训基地过程中,经学校和企业共同商定,结合实习实训的开展,把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纳入实习过程中完成。企业的实习实训指导老师结合企业生产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拟定课题,供学生毕业设计课题选择,同时企业根据学生选定具体课题委派有相关研究专长的企业工程师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两年来,共有16人次的企业工程师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同时,学校也委派相关专业专职教师,与企业指导老师一起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实行毕业(设计)论文“双导师”制。

经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依托校企合作办学,该校通信工程专业已基本构建了一支专兼结合,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强实践能力、相对稳定的,质量和数量都能满足通信工程专业产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保证。同时也为其他三本院校解决师资队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参考文献

篇5

作者简介:王晨光(1981-),男,黑龙江鹤岗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讲师;赵冬娥(1970-),女,山西侯马人,中北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山西 太原 03005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山西省研究生教改项目“电子与通信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12041)、2012年山西省教改项目“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J2012057)、2012年中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通信工程专业实训实验室建设与改革”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8-0073-03

通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不仅需要学生通信基础知识过硬,更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工程创新意识。然而,我国现行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一直缺乏企业与通信行业的参与。企业界对于通信毕业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标准、综合素质要求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存在偏差,使得工程教育从培养目标到培养过程乃至培养结果偏离工程教育的本意,导致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1]

究其原因,我国大部分普通本科院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培养模式陈旧(教育学术化、重理论轻实践)、课程体系僵化(专业设置口径窄)、教学手段单一、评价和激励机制不合理、缺乏创新环境等。[2]高校通信工程毕业生普遍基础理论扎实但实践动手能力缺乏,也没有接受产品开发与生产制造的实习锻炼,导致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学生就业率偏低。可见,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已成为高校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研究课题。鉴于此,本文提出以国际先进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CDIO工程教育理念及特点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构思、设计、实施、运作(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四个单词的缩写,[3]它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机构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得到的创新研究成果。“C”是指根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等方面的因素,不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D”是指对研究方案进行创新性的思考、论证和优化;“I”是指任务的实现,要把设计转化为成果;“O”是指成果的展示、验证和评估。它是“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抽象概括,它以产品从研发到运作的生命周期为教育背景,以工程实践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它的培养大纲以构思、设计、实现、运行为主线,综合考虑了专业基础知识、个人技能、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以及在整个企业和社会环境下进行CDIO的过程。[4-5]这种理念及特点对高校如何改革高校通信人才培养模式,解决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就业率具有很好的启示与借鉴价值。

然而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一种通用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结合各高校办学特色加以实施改进,否则必将出现新的人才培养偏差,同时也违背了CDIO真正主旨。因此,本文在深入理解CDIO基础上,根据中北大学通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特色,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学生评价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在通信工程专业的具体应用

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学生的指挥棒,必须深入理解CDIO工程教育理念,根据课程教学大纲与能力培养的关系,结合通信工程专业方向特点和培养条件的实际情况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优化制定满足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6]因此,我们根据专业培养的特色,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突出在三个方面:系统地掌握电子及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培养学生具备初步设计、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锻炼学生参与团队协作与沟通的人际技能。

2011年,本专业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修订了培养方案,并于2012年2月获教育部批准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学科专业。多年来,我们通过走访调研,邀请行业专家教授和用人部门共同对本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优化研究,认真听取专业教师以及校外合作企业的意见,分析通信专业原有方案的不足,与时俱进,理顺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技术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合理规划培养计划中的学习年限、课程组合和时间安排等内容,精心设置体现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训项目,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全方位、多角度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建立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7]

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实质在于加强工程教育,改变原有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相脱离、在实施过程中联系不够紧密的培养模式。本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尝试借鉴CDIO理念来优化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目标要求。新的课程体系以工程技术实践为主线,以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包括工程实践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为主要目标,以社会和行业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进行课程安排,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新的课程体系按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设置,体系以通信工程专业导论为起点,6大专业能力拓展提高锻炼项目为支撑,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综合运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此为第一层次。专业导论通过入学专业认知教育、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等相关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奠定扎实的人文社科与专业基础知识。通信信号处理、电子线路与系统设计、通信电子仿真与设计、软件设计实践、通信综合设计、创新设计等项目为第二层次,通过对应主干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锻炼,支撑学生多专业方向的能力培养。

通信工程新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1)第一层次的项目要求贯穿于整个本科培养阶段始终,使学生从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等方面得到系统的综合训练,可以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

初级阶段在大一至大三学年完成。主要任务是:课程教学融入CIO-CDIO理念,以产品开发案例为原型,了解其工作原理及相关核心技术,使学生对课程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增加感性认识,理解本专业课程与产品开发所使用技术的内在联系,从而以未来职业规划为目标,从入学就一直目标明确地学习;同时深入剖析产品研发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创新思维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体现,以便深入体会本专业培养方案的整体性与科学性。

具体时间安排:在大一学年第一学期进行1╱4(专业认知导论),大二学年完成1╱2(产品案例分析讲解),并分别安排在两个学期进行,大三学年完成最后1╱4(学生具有一定知识背景下的综合设计应用)。整个实施过程都伴有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并由本专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资深教授团队授课,同时产品开发案例的剖析及实践训练环节安排在学校工程训练中心进行,并聘请校外合作企业的高级工程师配合指导完成。

高级阶段在大四学年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环节完成。主要任务是:学生经历三年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相关实训项目锻炼后,已经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与工程素质,就可以以产品设计为目标,从产品设计需求开始经历构思、方案设计、具体实现、运行测试等方面,系统地完成一次工程实践过程,使学生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角度综合运用专业知识,体验并掌握工程中的科学思维与团队协作意识,积累学习兴趣。

(2)第二层次项目以专业核心课程群和与培养特色为基础,通过项目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项目一般由多名学生合作完成,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相关知识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与沟通交流能力,锻炼创新思维与独立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3)第三层次项目为独立的具体课程,课程中也可以根据CDIO教育理念设置一些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实践项目,通过基础课程与实践环节的学习锻炼,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应用。这种把工程问题和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这种基于CDIO的课程体系以第一层次项目为主线,第二层次项目为支撑,第三层次项目与专业课程为基础,将专业认知与课程传授紧密结合,项目训练与学生个性培养相结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团队协作能力与自学能力,使学生更加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教学质量将得到大幅提高。

3.改革实践教学体系,更加体现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

本专业通过引入CDIO理念,改革和完善原有实践教学体系。本体系遵循从基本到复杂的认知能力及工程型人才的培养规律,从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工程教育等方面出发,突破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对实验课程进行了全面整合与重建。在保持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面的掌握程度和通信类专业知识模块,对实验教学体系和内容进行了分模块、分层次、分类别的创新性改革,构建了体现实验技能系统训练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基础型实验—提高型实验—创新型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新体系。每个层次均从点、面两方面入手,对现有的实验项目和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增加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创新型实验,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同时,为便于组织实验教学,我们还根据实验课程的类别,结合以项目为主线的模式,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把CDIO教育理念贯穿于实验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不断探索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为学生了解和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体制,确立优秀的职业道德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本专业建设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平台,成为学生工程实践训练的基地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为学生开展大学生训练计划SRT、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科技竞赛等提供了保障。同时,学校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不断投入资金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强化学生定岗实习锻炼,更加有效培养社会应用型技术人才。

4.基于CDIO教学理念,形成新的学生评价机制

为了保证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效果,改革传统以考试为中心、以死记硬背为基础的评价制度势在必行。在CDIO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中,合理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只有将CDIO人才培养所体现的思维、知识、能力、个性等方面的要素全面纳入评价体系,才能形成一种以项目驱动为引导、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科学评价体系。因此,应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考评,例如:传统笔试、项目总结方案报告、产品等级评定、学生互评等。

同时,应更加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保障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基础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实验预习、实验操作、实验记录审签与器材检查、撰写实验报告、实验考核等环节的“五环过程管理”;“提高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课题布置与要求、方案论证与设计、原理电路仿真与改进、实际电路安装与调试、学生作品验收与研讨、总结报告写作与评阅等环节的“六环过程管理”;“研究创新性实践教学”采取包含毕设布置、课题论证、开题报告、每周交流、中期检查、限期整改、实物验收、论文答辩、成绩评定、毕设评优等环节的“十环过程管理”。

总之,我们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贯穿整个学生培养环节,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融人文精神、工程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三、结束语

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推出,有效地解决了传统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核心问题。本专业探索性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修订完善了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下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及质量评价体系,它有助于通信工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为CDIO在电子信息类专业的推广提供了参考。CDIO工程教育模式必将成为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3-45.

[2]赵晓闻,林健.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比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33-41.

[3]王丽娜,杨裕亮,金波.基于CDIO理念的生产实习教学改革[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1):114-116.

[4]王玉忠.面向全面工程教育的CDIO教育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1-13.

篇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06-02

一、引言

2010年,我国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教育改革要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指出了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高等工程教育的主旨首先是要“立人”,其次才是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等工程教育片面地强调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导致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很差。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起决定性因素的却往往是个人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人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要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体会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只有真正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才能在四年的时间里培养出卓越的工程师和行业的弄潮儿,而不只是局限于技师和匠人。基于此,作为湖南省的地方性综合院校,根据自身办学特点和学校目前的实践教学现状,以“立人教育”为指导,应用性人才为培养目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完善和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秉承吉首大学“立人教育”的理念,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紧扣企业对通信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个性,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按照一、二学年重基础,三、四学年重创新的思路,分为“基础技能、专业能力、工程实践、应用创新”四个阶段完善和创新学科实践教学体系。

基础技能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式和环境,改变中学学习惯性,充分熟悉计算机系统,掌握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对专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建立初步的工程素养和思维方式。

专业能力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直观和深刻地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和思考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进一步加深对专业的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验夯实基础知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工程实践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解决企业工程实际和生活中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意识。

应用创新阶段:改革实践教学,确保学生能够了解专业发展方向和热点,学习行业中的新技术,并能够利用新技术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在实习基地完成毕业实习,熟悉企业研发和工程模式,完成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进一步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进行全方位地培养和锻炼。

三、打造一流教学实验平台

实验室建设是特色专业建设的基础,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对通信工程实验室建设进行了统一规划,分四个层次构建实验平台:公共教学实验室、专业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研究性实验室。目前,建设有“移动通信综合实验室”、“嵌入式技术实验室”、“PCB制板实验室”等综合性实验室,建设有“通信仿真实验室”、“DSP技术仿真实验室”、“MATLAB仿真实验室”等设计性实验室,与企业联合建设有“3G移动通信实验室”,已经初步形成通信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验室体系。在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平台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完善与华为浙江通信技术公司联合建立的“3G移动通信实验室”,与华为浙江通信技术公司协作筹建无线通信设备E-LAB,构建基于MATLAB和LabVIEW的相关通信专业课网络虚拟实验室,探索建立移动互联虚拟实验室。

四、构建综合创新实验平台

通信工程专业积极推进综合创新实验平台建设,首先,积极与长沙拓建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长沙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等企业展开合作筹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创业平台,让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和产品研发;其次,继续完善校级创新工作室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发挥学科竞赛在实践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实施“一专业一竞赛”的计划,以学科竞赛作为推进器,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长有选择性地参加相关专业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者,准备启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行动”,形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氛围,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团队,鼓励教师指导学生承担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制作课外科技作品和吉首大学本科生专项科研项目,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通信工程专业将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在工业信息化过程中的应用作为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重点的培养方向,主要涵盖“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优化”、“嵌入式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工业4.0及信息技术”、“Android手机应用开发”等四个方向,积极开展与华为浙江通信技术公司、长沙拓建科技信息公司、北京千锋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嵌云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建校企一体的实训基地,共同完成课程见习、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选派优秀老师进行企业培训以及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共同作为专业知识教学以及各实习阶段指导教师,对学生工作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根据企业需求和学生自己的意愿,大力推进学生进行从业资格认证和企业资格认证。

六、结论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创新意识、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推动实践环节中人文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有着积极的意义,是贯彻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途径。文中对通信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实验平台、创新实验平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构建和完善进行了探索,并将“立人教育”理念融入其中,实践表明,实践教学改革对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相信能够为国家培养更多复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黎奇升,冷志明,刘晗,等.吉首大学“立人思想”来源[J].中国高等教育,2014,(24):32-33.

篇7

0 引言

 

通信技术在20世纪得到飞速发展,21世纪的通信技术将向着宽带化、智能化、个人化的综合业务数字网技术的方向发展。建设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通信人才,而通信人才的培养需要先进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体系,该体系的责任就是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通信人才,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是时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课程是通信类专业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的技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重要过程。通信原理教学实验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通信人才培养计划的完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通信原理实验动手能力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通信原理的教授全过程中,教学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技能及实现创新目标的手段,是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无线通信人才的需求。

 

目前,学生理论基础通常能够满足工作需求,然而,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情况来看,对学生在工作中的表现并不满意,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使得所学的知识及技能无法展现出来。单靠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信原理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项目针对该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课堂讲授、加强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的改革实践,并提出了教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一种解决用人单位与学校脱钩问题的有效手段,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利用教学实验课程等手段提高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能力。

 

1 教学内容改革

 

1.1 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通信原理是一门专业的基础课程,因此教学内容需要与后续学习的专业课程相符合,以掌握概念为基本,减少数理论证知识的讲解,突出应用技能为教学重点。比如在电子通信专业的学生时,教师要提前与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师沟通教学需求和衔接的教学内容,及时进行交流。此外,在教学时还要充分结合电子通信专业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1.2 删除不实用的陈旧内容。

 

通信原理教学课时较少,对于非通信类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应该本着够用、能用的原则,着重介绍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主要分析方法,对于一些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能避免则避免,防止学生对通信原理产生畏惧心理。

 

1.3 增加新兴的科学知识。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原理涌现了新的知识,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增加通信原理的一些前沿知识和新兴技术,对于原有的、脱离实际的理论知识要及时剔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引入这些先进的内容,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2 教学方法改革

 

2.1 互动式教学法

 

在通信原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进行设疑,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共同探讨找出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并找出问题的答案,由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主动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者,由此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继而提高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能力。

 

2.2 观摩式教学法

 

就现在的学习模式来说,学生的理论知识是与实际生活脱节的。通信原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基础课程,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相关的工程实验室,比如说在应用电子通信装配等实践基地,教师积极创造相应的条件让理论能力较强且具有动手能力的学生在实验室中进一步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教学手段改革

 

3.1 运用多媒体教学

 

由于通信原理的理论知识较多,内容非常枯燥,缺乏趣味性,加上教学课时少,对于一些抽象问题教师很难讲解,所以大多数学生对于通信原理课程不感兴趣,甚至于产生厌恶的感觉。鉴于此,Simulink等众多的仿真软件和虚拟仪器在课堂上实例演示得到广泛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将理论知识上升到新的感性高度。多媒体教学以图文并茂、声像集成、动静配合、交流互动的表现形式,一扫传统单一、呆板的板书教学表达方式,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它的适用范围.盲目的使用、过度的依赖只会适得其反,不会给课堂增色,反而使授课质量下降。在“现代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中,也要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授课方式,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3.2 实行网络教学

 

每所院校基本上均拥有校园网系统,因而借助于校园网的功能,可以建立通信原理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设置网络学习区域,这样师生就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获取课程的相关信息,通过下载多媒体课件进行自学,或者通过资源共享了解不同教师的教学内容,更加深刻地记忆通信原理的基本内容。

 

4 实践教学改革

 

4.1 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

 

当前,通信原理实验课程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固定,缺乏专业知识的侧重点,这就违背了实验教学的目的,也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因此,对于一些精简验证性的实验,要适当的提高一下实验的复杂性,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从而综合性地展现通信原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4.2 改革实验教学的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有着同等的教学地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要严格遵守实验的要求,按照实验的规则来完成实验,使得学生不断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建设良好的实验学习风气。此外,实验室的开放管理是实验室教学的重中之重,通信实验室应当定期对学生进行开放,当学生有设计实验的需求时,可以通过申请及时安排学生的实验学习。

 

4.3 加强实验室建设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以及实验的内容都不断地得到了更新,学校的实验设备和器材也需要及时更新换代。学校应当加大对实验室的改造投入,实行全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从而不断满足学生学习和实习要求,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有机会接触到与未来就业岗位相近的工作环境,一旦走入社会,能够实现对接。

 

5 结论

 

在高校的课程改革中,提出新的教学改革方法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牢牢掌握住通信原理这门课程在将来工作中的应用。我们将持续给予“通信原理”课程足够的重视,不仅在师资上加强力量,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加强研究,也要扩宽视野,跟上国内外该课程的发展,加强中英文教材的研究和双语教学的尝试,使它在通信工程专业中真正发挥核心课程的作用。

 

篇8

1.引言

数据采集在现代工业生产及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并且对实时高速数据采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信号测量、图像处理、音频信号处理等一些高速、高精度的测量中,都需要进行高速数据采集。基于计算机和嵌入式的分布式数据采集系统架构以其开发成本低、开放性、运算能力、通讯能力强、易于使用,逐渐成为设计应用的主流[1],而目前在微机系统中,外设与CPU的连接存在接口标准各自独立、互不兼容、无法共享的问题,并且安装、配置亦很麻烦,而通用串行总线(USB)的优良特性对此提供了极佳的解决方案[1]。

2.系统硬件设计

如图1,系统的工作方式为,模拟信号输入部分实现采样多路信号的选择,同时对输入的模拟信号进行调理后送入A/D采样,而利用FPGA作为逻辑控制器实现系统内器件逻辑控制信号的产生,并且控制A/D的采样频率。在FPGA内部配置双口RAM实现数据缓冲。嵌入式处理器负责读取数据,并通过USB总线传输到计算机,嵌入式处理器还负责整个系统的协调工作[2]。

2.1 模拟输入和调理电路

信号输入通道为多通道输入,系统可以采用ADG608高速多路模拟开关组成,由1条片选线和3条地址线实现从8路单端信号中选择其中一路,送入后级电路处理。同时,在高速数据采集系统中,由于现场输入信号大小范围广,因而需要将信号放大或者衰减,满足A/D转换器模拟输入要求(0~5V),并尽可能的使A/D转换后有效位数大。AD8551是一款低漂移,单电源的轨对轨输入/输出运算放大器,可由+2.7~+5V的单电源驱动。它具有极低的失调、漂移和偏置电流[3]。

信号调理电路如图2,AIN为模拟输入信号,AO信号输出。第一级放大倍数N1=1+R2/R1,第二级放大倍数N2=1+R3/R4,总的放大倍数N=N1×N2,通过R1、R2、R3和R4的不同取值,可实现不同倍数放大或衰减。

滤波部分包括信号滤波和电源滤波,主要是减少噪声的干扰。电容C3和C4为电源去耦电容,对电源进行滤波。信号滤波共有4级,滤波器均采用RC滤波器。其中R6和C6组成第一级信号滤波;R2和C1组成第二级信号滤波;R5和C5组成第三级信号滤波;R4和C2组成第四级信号滤波。RC滤波器的计算方法:f=1/(2πRC)。其中f为截止频率,也就是说大于f的频率的信号通过RC滤波器以后都会有较大的衰减抑制。

2.2 嵌入式处理器

本系统选用ATMEL公司的AT91RM9200。AT91RM9200是完全围绕ARM920T ARM Thumb处理器构建的ARM系统,AT91RM9200集成了许多标准接口,其中包括USB2.0(全速)的主机和设备端口,USB2.0全速(12Mb/s)主机端口含片上收发器(208引脚PQFP封装中仅为一个)和集成的FIFO及专用的DMA通道;USB2.0全速(12Mb/s)器件端口含片上收发器,2K字节可配置的集成FIFO。

3.软件设计

3.1 主程序设计

如图3所示,主程序首先完成硬件初始化,初始化内容包括初始化嵌入式处理器的I/O口状态、中断寄存器以及定时器/计数器的寄存器等等。然后进入一个循环体,在此循环中通过检测USB接口中的电源端)输入到嵌入式处理器I/O口上的电平高低来判断USB设备是否插入到主机设备中,如果USB设备插入到主机设备中,USB接口中的电源端输入到嵌入式处理器I/O口电平为高,程序进入到USB设备端点枚举过程,完成USB设备枚举后,进入采样服务程序,等待上位PC机的命令,设置采样状态,开始数据采集。主程序将AD转换采样后得到的数据写到USB端点缓冲区中,等待上位PC机发送命令读取USB端点缓冲区中的数据;如果主程序已经工作在USB设备插入到主机设备中的状态下,而将USB设备从主机设备中拨出,主程序会跳到本循环体的入口处检测电平的高低;如果嵌入式处理器I/O口上的电平保持为低,主程序将停留在这个循环体中,等待USB设备插入到主机设备中,嵌入式处理器I/O电平发生变化后进入数据采集和传输工作状态。

3.2 USB固件程序的设计

固件程序包含在主程序中,如图4所示,作为主程序的一个子程序,USB设备在正常使用之前,必须由主机完成USB设备的配置。主机一般会从USB设备获取配置信息后再确定此设备有哪些功能。作为配置操作的一部分,主机会设置设备的配置值,如果必要的话会选择合适的接口备选设备。在发出连接USB命令后,主机先读取设备描述符,然后发出设置USB地址SETUP包,设置USB地址后,进行主机客户驱动与设备初始化,其余端点依此类推。

4.结论

本文设计采用USB总线传输数据,USB总线具有USB总线传输具有速度快、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使用灵活和易于扩展,能够采用USB总线供电方式,无需外部电源,更好的适用于室外场合的数据采集。该系统能够外置于计算机,避免了传统内置式集卡需要插入计算机内部插槽才能采集数据,能与便携式计算机配合使用,提高系统的便携性。

参考文献

[1]周俊蓉.高速数据采集系统[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04, 10:32—35.

篇9

Abstract:Fo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bout SOPC course,author combined achievements of related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and teaching,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rse,and made discussion about design of projectized teaching according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Keywords:SOPC;projectized teaching;NIOS Ⅱ

1.引言

可编程片上系统(SOPC,System on a Programmable Chip)结合了SOC(片上系统)和PLD(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各自的优点,是特殊的嵌入式系统;它首先是片上系统,即由单个芯片完成整个系统的主要逻辑功能;其次,它是可编程系统,具有灵活的设计方式,可裁减、可扩充、可升级,并具备软硬件在系统可编程的功能[1]。SOPC技术已经成为国际新技术的研究热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国内对SOPC的研究越来越多,对SOPC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SOPC是电子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精通SOPC的人非常少,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SOPC学的很不扎实,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3]。笔者结合在SOPC方面的教学经验和科研项目成果,探索了SOPC项目化教学设计,将科研与教学有效结合。

2.设计思路

SOPC技术的实现方式有3种[4],美国ALTERA公司提供了基于FPGA的嵌入IP软核的SOPC实现方式。美国ALTERA公司的大学计划为全球范围内的大专院校提供先进的开发软件、可编程逻辑器件、开发工具以及完整的设计套件,对提高高等学校SOPC方向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ALTERA公司提供的NIOS Ⅱ是一种软核(Soft-Core)处理器,软核处理器最大的特点就是可由用户需要进行设置。NIOS Ⅱ是一个用户可以自行定制的CPU,用户可以增加新的外设、新的指令,分配外设的地址等。NIOS Ⅱ的硬件开发就是由用户制定适合的CPU外设,Altera公司的SOPC Builder提供了大量的IP Core来加快NIOS Ⅱ外设的开发速度。

笔者通过在基于NIOS Ⅱ的单点自适应信号控制器设计中的应用可见,SOPC应该是NIOS系统+硬实时部分+逻辑电路的一个组合体,其中NIOS负责数据管理,通讯,人机交互等实时性相对较低的任务,硬实时部分则是独立于NIOS系统,充分利用现有IP,用VHDL语言实现的某些实时性可靠性要求较高的关键部分,它可以和NIOS系统通过自定义的接口通讯。由FPGA其他资源完成接口以及逻辑处理,更是FPGA的优势。

因此,本文进行基于FPGA的嵌入IP软核的SOPC开发的教学设计。

3.设计原则

(1)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实践环节

SOPC设计与应用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它没有太多的理论知识需要讲解,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内容也不易理解[5]。因此,可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并突出实践环节。

(2)难、易、趣结合

教学项目的设计要紧紧围绕课程标准,选择的项目应该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具有一定难度,又不能太难,并且具有一定趣味性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4.项目化教学设计

本文设计的“可编程片上系统”课程为2学分,共32学时,本校实训室配备有EDA/SOPC实验箱及计算机等实验实训条件,前续课程:CPLD/FPGA应用,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学项目见表1。

表1 课程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学时 性质

1 可编程片上系统认识 6 演示、验证

2 可控霓虹灯 4 验证、设计

3 可倒计时交通信号灯 6 验证、设计

4 俄罗斯方块 4 验证、设计

5 音乐盒 4 验证

6 视频播放器 2 验证

7 自适应控制交通灯 6 验证、综合

各项目的学习任务和内容如下:

项目1:可编程片上系统认识

学习任务:反应时间测试,利用实验箱搭建一个反应时间测试的电路,该电路包含有发光二极管、按键开关、数码管等器件,电路运行之初二极管为熄灭状态,过几秒后,点亮二极管,测试人看到二极管点亮时,按下按键开关,数码管显示出二极管点亮至按键按下的时间。

学习目标:了解SOC,FPGA和SOPC的基本概念及其开发工具Quartus,SOPC Builder和Nios IDE,并学习了解SOPC的软件和硬件开发流程。

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与学生互动演示学习任务:反应时间测试,围绕该任务讲解SOC,FPGA和SOPC的基础知识,介绍SOPC开发工具Quartus,SOPC Builder和Nios IDE,并学习了解SOPC的软件和硬件开发流程。学生利用已有的电路和程序文件,在教师带领下搭建学习任务:反应时间测试的电路。

项目2:可控霓虹灯

学习任务1:流水灯,控制8个发光二极管的点亮效果似水在流动,即每次只点亮一个灯,将8个灯依次点亮,可以从左往右点亮,也可从右往左点亮。

学习任务2:可控霓虹灯,在流水灯的基础上增加一个控制按键,按键未按下时,8只发光二极管显示为流水灯,按下一次按键,8只灯从中间往两边点亮,再按下一次按键,8只灯从两边往中间点亮。

学习目标:巩固SOPC开发的基本流程、方法、工具。了解IO端口的使用,能完成简单的程序编写。

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根据基本步骤,完成学习任务1:流水灯。学生分组,每组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2:可控霓虹灯。

项目3:可倒计时交通信号灯

学习任务1:简单交通信号灯,用发光二极管模拟交通信号灯,完成一个2相位十字路通信号灯设计,配时方案为定周期。

学习任务2:数码管倒计时,用两只数码管实现99至0秒的倒计时。

学习任务3:可倒计时交通信号灯,用发光二极管模拟交通信号灯,完成一个2相位十字路通信号灯设计,配时方案为定周期,可对每个相位的计时时间进行倒计时显示。

学习目标:学习定时器的使用,能完成较复杂的程序编写。

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学生在教师带领下,根据基本步骤,完成学习任务1:简单交通信号灯和学习任务2:数码管倒计时。学生分组,每组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3:可倒计时交通信号灯。 (下转第181页)(上接第178页)

项目4:俄罗斯方块

学习任务:利用VGA显示器和VHDL语言实现经典游戏――俄罗斯方块。

学习目标:了解VGA显示的原理,会用VHDL描述VGA控制,能利用提供的参考电路和程序实现俄罗斯方块。

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讲解VGA显示原理,用VHDL描述VGA控制,本任务的NIOS 2软硬件设计,演示本任务的实现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俄罗斯方块,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项目5:音乐盒

学习任务:将存储在SD卡的音频文件读取出来,并经过Avanlon总线送往DAC音频电路播放音频文件。

学习目标:了解SD卡接口与控制,DAC电路接口方法。

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讲解SD卡接口与控制,DAC电路接口方法,本任务的NIOS 2软硬件设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音乐播放。

项目6:视频播放器

学习任务:实现MPEG-4视频播放器。

学习目标:了解MPEG-4视频播放器的实现方法。

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讲解用Nios Ⅱ用户自定义指令方式实现IQ、IDCT、MC等计算密集型功能模块,视觉框架MPEG-4视频实时解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视频播放。

项目7:自适应控制交通灯

学习任务:自适应控制交通灯电路设计,利用教师给出的遗传算法符号模块,用发光二极管模拟一个2相位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设计自适应控制电路,用两只数码管实现倒计时。并完成相应的控制程序。

学习目标:了解自适应控制的概念、理论;了解自适应控制实现过程。

学习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讲解自适应控制的概念、理论,遗传算法及其硬件化,自适应控制实现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实现自适应交通灯控制。

5.项目化教学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充分考虑各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基础,灵活以演示、验证、设计、综合的方式来完成这些学习任务。在进行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引导,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实现这些学习任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哪些技术手段、知识来完成任务,并且如何应用到更多的具体问题中。

6.小结

本文介绍了可编程片上系统项目化教学设计的思路、原则,并设计了由易到难、由基础到综合的7个教学项目,将科研和教学进行了有效结合。

参考文献

[1]张丽霞.基于NIOSⅡ的单点自适应控制器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5.

[2]崔永利,沈泓,李妍,李兰英.SOPC嵌入式系统实验教学探索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室科学,2011,14(6):12.

[3]周殿凤.片上可编程系统项目化教学探讨[J].轻工科技,2013,5(174).

[4]王伟.基于FPGA的SOPC嵌入式系统设计[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

篇10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048-02

1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概念篇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是指企业总部与生产制造基地在空间上的分离:总部设在总部资源丰富的中心城市,生产制造基地则定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区域,并呈现出专业化和集群化的趋向。跨国公司总部经济实质上是在交通、通讯等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比较优势理论在企业空间布局上的应用,是对不同区域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充分利用的结果。它是一种新的跨国公司管理方式、资源配置方式和组织结构模式。

本文从更微观的角度,从跨国公司组织结构的角度分析总部经济,更强调企业组织结构的空间分布,更加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的功能组织。

2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理论篇

2.1 企业内部价值链理论

在某一产品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都由同一跨国公司掌控,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到售后服务都由同一企业完成。这就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即企业内部创造产品或服务价值的各个环节。

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所需的资源是不同的。在制造环节,更多的需要自然资源和普通劳动力,是一种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价值创造过程;在研发环节,更多的需要高技术人才和精密仪器,是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价值创造过程。资源禀赋,一般来讲,与区域位置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尤其是自然资源。跨国公司应根据企业内部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不同资源需求,选择不同的区域安排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

2.2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理论

根据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管理理论的观点,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运作的核心就在于通过水平的和纵向的整合,充分运用资本、商品(服务)以及劳动力等不同市场体系以及不同地理区位的差异性,不断细化其业务活动,并将其配置于不同的地理区位,从而使国际专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深化。它放眼全球资源和市场,把融资、研发、零部件生产、总装、会计、培训等各种职能行为安排到最有利实现企业“全球战略”的地方,实行统一控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制度由此应运而生。

3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案例篇

3.1 入驻事件的概况

总部位于美国加里福利亚州的英特尔公司在芯片尤其是电脑芯片领域,一直是全球领先的企业。20世纪80年代中期,英特尔开始进入中国。1985年,英特尔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代表处。1994 年 1 月,第一个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成立。1994 年 11 月,位于上海的芯片测试和封装工厂破土动工。1995年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升级为英特尔中国软件中心。该中心是英特尔在中国设立的首家研究机构,也是英特尔目前座落在上海紫竹园区的所有机构中的“老大哥”。1998 年 11 月,英特尔中国研究中心(英特尔在亚太地区的第一个研究实验室)创建。2005 年 5 月 12 日,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成立。2005 年 6 月,英特尔渠道平台事业部成立,全球总部设于上海。至此,英特尔在中国的4家研发机构有2家入驻上海紫竹园区。同时,英特尔渠道平台事业部全球总部――首家进驻我国的世界500强全球级总部,也加入到上海紫竹园区。这是英特尔自成立以来首次将完整的产业部门的全球总部设立在美国以外的地区。2007 年 1 月 1 日,中国成为独立的地区进行销售与市场运作,与美国、欧洲、中东部非洲、亚太区并列的第五个独立报告区域。

3.2 入驻上海的原因分析

3.2.1 企业总部集聚所形成的产业链聚焦效应

上海是我国内地吸引总部经济项目最多的城市。上海作为总部资源密集的中心城市和江苏、浙江一带的昆山、苏州、无锡、嘉兴等作为加工制造资源密集的腹地之间形成的“总部――加工基地”区域功能分工与合作的模式后,跨国公司以上海的汽车、化工、电气设备、电子通信等六大产业为核心,形成总部经济集群,充分利用上海与周边省份形成的较为完整的“长三角”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企业增值。跨国公司在上海的集聚是吸引英特尔公司地区总部入驻上海的重要原因。总部的聚集能够产生很强的集群效应,有利于总部之间的信息交流,方便企业获得各方面的服务和各种外溢效应带来的好处。

3.2.2 发达的金融业和便利的物流配送

上海是国内金融市场体系最完善的地区。上海市完善的金融体系、健全的金融监管制度、数量众多的金融机构为英特尔的入驻提供了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此外,上海紫竹科学园区东南紧挨黄浦江,西邻莘奉金公路,通过专设的剑川路立交可方便上下,并连接沪杭线、沪宁线、延安高架与内环高架及徐浦大桥等,离海、陆、空运输枢纽都非常便利。莘奉金以东全国最大的物流中心将使紫竹园区的物流配送更加如虎添翼。总之,上海紫竹园区发达的金融业和物流业为英特尔公司提供了便捷的服务,降低了运营成本,成为吸引英特尔入驻的外部条件之一。

3.2.3 政府鼓励性政策的吸引

上海市政府在2002年专门颁布了《上海市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的暂行规定》,在政策层面上为跨国公司入驻上海提供了保证性条件。在资金管理方面,《暂行规定》规定地区总部可以建立统一的内部资金管理体制,对自有资金实行统一管理。在出入境管理的方面,对因商务需要需出入境的员工提供出境便利。同时,在上海设立研发总部,可以按照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地区总部为员工提供关键技能培训服务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获得资助。在资金、人员方面的优惠政策成为英特尔将上海作为其地区研发和销售总部的直接诱因。

3.2.4 丰富的研发人才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英特尔地区总部入驻的上海紫竹园区聚集着以理工科见长的上海交通大学和以人文为特色的华东师范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为英特尔提供从高级研发人员、工程师到一般技术工人的人力资源,有利于英特尔实现人才的本土化,获得更多的政府优惠政策。此外,紫竹园区内为生态模范区,绿化率超过50%。高密度的绿化、生态化的建设,为进驻园区的企业和科研、管理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休闲、居住环境。

3.3 入驻效应分析

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后,以低成本将人才、信息等战略资源和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常规资源有效结合,取得企业在原有布局模式下难以取得的资源优势,资源配置综合成本最低。一方面英特尔入驻上海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首先是节约了人力成本。上海2005年平均工资26823元而2005年美国平均工资是40409美元,英特尔在上海的人工成本相比美国节约了90%左右。其次,扩大了市场份额。中国是英特尔在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在中国生产、研发的本土化有助于开拓中国市场,同时与国内的PC生产商、手机生产商建立起稳固的产供销关系,极大地拓宽了英特尔在全球芯片市场上的份额。

当然,将渠道平台事业部全球总部建在上海,势必带来额外的交通、通讯以及文化的整合费用,导致企业组织和运行成本的增加。

4 跨国公司总部经济之经验借鉴篇

随着我国企业不断的发展壮大以及“走出去”战略的深化实施,国内企业加快了国际化的步伐。关于我国跨国企业采取总部经济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供参考。

4.1 高效的政府公共服务

目标地政府应该具备工作透明度高、公正廉明的特点,行政审批手续简化。对企业引进专门性人才方面的家属随迁、子女入学问题要能够在政策上给与一定的支持,保证特殊人才、优质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充分发挥优质人才群体的智力和技术优势。政府对企业总部集约化用地、人员出入境以及外汇管理等方面能够提供便利。

4.2 发达的现代服务业

总部经济是一种占据产业链高端的智力型经济形态,其经济发展需要高素质人才和科教资源、便捷的交通与信息网络体系、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等配套。产业基础特别是服务业基础,需覆盖金融、保险、法律、教育培训、中介咨询、会展、商贸、公关、物流、航运、旅游、电子信息网络等。生产、知识型服务等高端服务的发展对企业总部经济赖以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达的高端服务业才能为企业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3 发达的基础设施和优美的生活环境

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能够降低沟通成本,提高沟通质量,实现业务运营的网络化管理。首先,地区总部作为公司设在国外的“首脑”,担负着区域战略管理的重任,需要掌握大量的国内外经济、政治信息,同时需要与公司总部和地区内子公司保持良好的沟通。这些信息的获得与交换需要发达的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另外,地区总部的业务活动造成的人员频繁流动对国际航空港、高速公路网、国际饭店等设施有着较高要求。

4.4 企业总部的聚集度

企业总部数目的多少、规模的大小对于企业选择总部所在地有着很大的影响。企业总部多是管理、投融资、物流、采购、研发等战略资源的聚集地。企业总部聚集度关系到企业能否进行高质量的信息交流,能否获得技术与管理外溢,能否降低总部之间的沟通协调和交易成本以及能否形成企业创新氛围和机制。因此,我国企业在进行地区总部选址时必须将总部企业聚集度作为区域比较优势的一个重要考核维度。

4.5 高端人才聚集,城市知名度高

总部经济位于企业价值链高端,需要高级研发人员、高级管理人才、金融咨询师、高级物流人才、数字通信工程师等。只有具备了高端的人才才能够促进总部业务的有效开展以及对整个地区的运营控制。总部城市所在地的知名度高,能够提升企业形象,使企业由国内企业转变为全球企业;同时能够获得最新的市场信息,不断升级产品,进一步拓展自身的品牌竞争力。

4.6 根据地区总部职能的不同合理选择总部城市

企业总部经济中总部按职能分工可以分为管理总部、采购总部、研发总部、投融资总部、营销总部、采购总部等。职能不同的总部对中心城市的需求诉求点不同,并不是大众型总部经济“圣地”就最好。企业总部的区位选择应该满足企业整体战略最优化的需要。在选择总部城市时应将企业总部功能定位与区域比较优势结合起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硅谷地区作为众多高等学府及科研机构所在地,拥有生态化的人居环境,学术氛围强,学术科研能力相对全球其他城市更具比较优势,企业将研发总部安置于此较宜。而作为管理决策总部则需要强大的信息市场、金融市场以及高效的行政环境,纽约在这些方面就存在着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赵弘.总部经济[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2]李琳琳.企业总部区位选择及北京发展总部经济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许惠.总部经济理论及发展对策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