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2 17:48:5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图书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新时期图书管理方法
(一)引入并用好专业图书管理系统
图书管理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管理信息的收集、传递、加工、保存、维护与使用的系统。图书管理系统适合在中小规模的公共图书馆及院校图书馆使用。图书管理系统简单易学,可操作性强。大大的方便了图书管理员的操作,不仅能够有效的减轻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图书管理的效率性,同时也是图书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一步。图书管理系统的功能都比较人性化,通过操作图书管理系统,便可实现读者的身份验证、借阅图书、归还图书、打印催还单、信息查询、系统维护等等功能。其中,在信息查询功能中又包含了个人借阅查询的子功能中,读者可通过此操作了解未还书目、图书馆内的图书分布情况、资料的查询等内容。图书管理系统的引入与应用,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提高图书管理员的自身素质与服务意识
虽然信息技术的发展,将简单便利的图书管理系统引入图书馆,方便图书管理工作,但是,图书管理工作始终离不开图书管理员的操作、执行与监督。因此,要使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向新时期转变,必须要对图书管理员进行专业的、系统的培训,使其掌握相关的图书管理理论、图书管理方法、了解图书管理的重要性、明确图书馆的建设目标与发展方向、树立为读者服务的意识。只有图书管理员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高效性就得到了保障,只有图书管理员树立其服务读者的意识,图书管理工作才能更符合读者的需求,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图书馆才可以拥有长足发展的基础。此外,还应有一套合理的评价监督体系,对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情况进行监督。图书管理员是整个图书馆的代表,因此,必须重视起来。
(三)改革完善图书管理制度
图书管理制度是图书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图书管理制度包括图书管理具体工作的制度规定、图书馆内部的竞争机制以及图书管理员的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内容。对于具体的图书管理工作制度,应特别强调几个方面:①对于图书需求申请的制度规定。对于图书需求申请,各图书馆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定每月的申请期限及相关批示审核资料。②对于新购图书的管理制度。新购图书必须经过统一的编号、盖章、录入系统、上架之后,读者才能办理借阅手续。③对于图书借阅的制度规定。为了方便读者借阅,不同馆内要说明借阅限额与借阅期限,也可设置集中的还书日。④对于损毁书籍的管理。对于读者损毁书籍的情况,图书管理员应及时发现,并处以相应的惩罚措施(所罚款项应交由办公室统一管理,用作购买图书使用,不得另行他用)同时,要对损毁书籍进行及时的修复。总之,对于具体的图书管理工作制度,要明确具体,责任到人,同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对于图书管理制度的竞争机制与激励机制而言,他们的推行与实施对于充分调动图书管理员的工作热情、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责任感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图书管理员创新意识的培养,便于创造出更好、更便利、更有效的工作方法。前文中曾多次提到,图书馆是以为读者服务为目的而设立的,那么图书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图书馆的实际情况,从物质激励、荣誉激励、教育激励等多方面设立相关的激励机制,以激发管理员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督促图书管理员扎扎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各图书馆应在现有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与创新,实行多样化的分层激励体系,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图书馆竞争机制的存在从另一个方面使图书管理员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所在,从而激发其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管理人员能力素质不匹配
图书管理看似简单,实则需要相当专业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但是在目前的大学图书管理人员队伍中,普遍地存在能力不匹配现象。大部分管理人员普遍文化知识偏低,停留在书籍的借阅、收回、整理等初级阶段,而不能够对图书的管理进行不断地优化,为广大师生更好的服务。不少图书管理员在工作中机械式的重复几个动作,在闲暇时候则忙于炒股、看电影等与工作无关的事情,自我提升的动力和自觉性不足。而一些先进的图书管理、图书修补等技术,更是在普通大学图书馆里闻所未闻。而大学的管理层也对图书管理人员普遍不够重视,没有一视同仁,很少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精神和物质上的鼓励。
3完善图书现代化管理的对策
图书的管理是一门技术活,更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与时俱进的管理,需要方方面面的资源配合。图书的核心功能是为师生提供知识,而做好现代化管理,也是为了让图书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因此,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完善基础设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管理好图书,就首先要完善基础设施。一是完善基本的借阅电脑、检索技术,逐步将管理人员从简单的登记工作解脱出来,让学生能够自主进行借阅,以提高借阅的效率,同时要不断完善图书馆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设一些网络借阅、预约借阅的方式。二是图书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将更多的图书转化为数字化、电子化,让师生借阅更加的方便,尤其是,要尽可能得投入资金建设更多的电子阅览室。三是图书的储存环境要不断的优化,配备好相应的空调、通风设备,以利于图书更好的被保存。同时,要合理设置馆内的空间,规划好学生自习室等,让师生们在图书馆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学习,让师生们更加愿意到图书馆来探索知识。
2图书管理员素质修养的要求和提高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不断的突出,我们在对于高校中社科类图书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渐的凸现出来,提高社科类图书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图书管理工作者的自身素质要求显得极为重要,我们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图书管理工作者的自身素质的要求也日益的增长,在我们的图书管理员的素质修养中不仅要求他们能够恪尽自己的职责还应该能够脚踏实地的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在图书管理的工作中要求我们细心耐心的一些自身的基本素质,还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因为在我们的图书管理中,管理员的自身素质会影响到我们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身为图书馆的一线工作者,他们不仅能够清楚地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还应该有一种创新的精神。图书馆的一线工作者他们更能够体会到图书管理的艰辛和需要改进之处,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和能力,图书管理员的工作需要我们拥有不惧困难的特点,在现如今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应该更加刻苦的去汲取知识,更加努力的去不断融入到改革的浪潮中去,同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适应这样的知识大爆炸时代。图书管理员应该在信息化的时代里不停的提升自己的能力,不断地是自己进步。只有这样在新时代的图书管理我们才能够不停地适应,不断地融入,创造出属于我们的价值,使我们不断的成功,为图书管理事业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二、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一)择优录取管理人员
在人才的选择上一定要具备主动性,做到能者上,庸者下,绝不“论资排辈”,要做到任人唯贤,赏罚分明。录用工作人员的时候,可以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方式面向社会招收具备真才实学,并且有强烈责任心的人。对于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采用优胜劣汰的制度,定期进行测试,达到标准的工作人员继续工作,未达到标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地培训,并且要求他们要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标准,接着通过测试后上岗,而那些经过培训,却始终不能达到标准的人员就需要在岗位上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渐地形成工作人员有进有出,担任的职责也可高可低,要彻底地打消工作人员的消极性,不断激励他们积极学习,主动工作。
(二)保证图书管理人员就职后的教育
新世纪的来临,随之而来的是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图书馆,对于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图书管理人员要努力地提高自身政治思想素质以及文化知识素质,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近年来,大多数的图书管理人员就业后就不再继续接受相关教育,导致工作效率一直不高。图书管理人员必须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做到爱岗敬业,不投机取巧,另外,参加工作后一定要进行再教育,努力学习相关的知识。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图书管理人员,其信息意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人员要能够及时地搜集整理信息,掌握相关的科研方法。
三、创新图书管理服务方式
(一)科技图书管理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现在的图书管理工作虽然已经很完善了,但是还是有些地方美中不足。第一,有很多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那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科研人员,对整个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和管理办法不熟悉,这就导致他们想找资料的时候,即使查阅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资料,降低了工作效率。第二,很多科研人员是带着实际测量的数据或问题来查资料的,需要一定数量的相关书籍才能够解决他们手中的问题,但是想找到这些相关的书籍往往是有难度的,这样的话,遇到的实际问题就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影响工作进程,就算全部找到,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降低效率。第三,有些时候,科研人员查阅书籍知识为了确定某一个数据或者某一个相关指标而已,但是为了这一个数据或指标通常要查阅很多的书籍才能找到,所以,更多的时候,科研人员会因为查找困难而放弃寻找,这样,也影响了工作的效率。这些实际问题都是平时的工作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也成了当务之急。
(二)优化科技图书管理的措施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改变原有的图书管理方式,要扩大服务的范围。首先,我们在提供咨询、导读服务的时候,一定要变被动为主动。每当有工作人员来咨询时,不要有问才有答,要根据每名查阅人员的需要,积极主动地将相关的书籍推荐给他,以便他能在最短的时间得到他想要的书籍。另外,有新刊到图书馆,要确定专人负责,争取做到立即编号并盖章,然后马上上架,让读者在第一天就能和新刊见面。也可以尽可能地延长开馆时间,提供检索网络、复印等各个方位的服务,从不同的角度给查阅人员最大的方便。
四、加快科技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步伐
进入21世纪后,社会日趋信息化,人类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信息。现今,网络化与信息化的冲击以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都使得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为了更好的确保图书馆能够发挥自身的作用和功能,我们一定要加快科技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步伐。而要想加快科技图书信息化管理的步伐,首先就要做好基础工作。一方面来说,科技图书的管理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对信息资源的整理与储存,这些工作不仅是传统的图书管理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同时也是图书信息化管理必不可少的步骤。要想实现科技图书管理信息化,就一定要做到规范标准,绝不能出现文献资源没有,或者分类含混不清等问题,因为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就算科技图书进入了信息化管理,也同样混乱不堪。所以,要想实现科技图书信息化管理,第一步就要着手扎实的基础工作。另外,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库,里面通常有很多实用性强、新颖先进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对于科研人员的工作来说有很大的帮助,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所以,图书馆的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网路上有选择性地收录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信息,这样也弥补了图书馆书籍资源有限的缺憾。同时也应重视加强图书馆技术设备的网络化,达到结构网络化,并且手段要现代化。
二、在图书管理中注入人文关怀的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首先就要在服务模式中注入人文关怀理念,只有人文关怀真正到位,才能让广大图书馆服务对象更加亲切地感受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文熏陶。高职院校图书馆必须关注“人文”,改变传统图书馆管理中那种刚性管理模式与手段,取而代之以更加“柔性化”、更加独具“人文气息”的图书管理风格。根据媒体报道,近年来河海大学图书馆在管理模式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一些独特的成果,其中实行以人为本的人性管理模式,得到广大读者的普遍赞誉。例如,图书馆为了给予广大读者以温馨的人文关怀,特别在亮化和美化方面下了不少功夫,让图书馆的四壁更具人文气息,营造出更加适宜广大读者静心、安心读书的温馨环境;又如,引入较为先进的3M防盗监视测仪器,当监测或发现有人未办手续将图书私自带出之时,不用生硬难听的话语与读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忌用“偷书”之类的语言激怒读者,而是心存善意面带微笑地对他们说:“您是否有急事,一时之下忘记了办理有关借阅手续?”,又提醒了那些无意中违规的读者,使他们在瞬间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与错误,体现出图书馆管理的文明、宽容与高尚的人文品质,进而促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升华。
三、完善信任读者的管理制度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出生背景、成长环境不尽相同,发展过程和所经历的事件也不一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种社会思潮相互影响、相互碰撞,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的程度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有些读者不严格遵守图书管理规定,有随意在图书内部乱涂乱写乱画者,有在规定的借书期限内不及时归还者,有不小心损毁图书者,甚至还有故意撕取其中某些页面或有剪取“天窗”留存者,但这毕竟不是主流,不要“以偏概全”,一棒打死所有读者,不能对读者付诸“不信任”眼光。高职院校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切实本着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成大器的角度来加强图书馆的管理,首先投之以善良、宽容与大度的心,完善管理制度,进行和谐管理、文明管理,在充分信任的基础上,使恶得到遏制,使善得到发扬。
2讲求明了、便捷,打造图书管理升级版
图书管理工作纷繁复杂,读者需求众口难调。传统管理模式更难以适应现代图书管理的需要,为读者多快好省提供服务是高校图书管理现实的需要。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想法,提升图书管理科学化水平。
2.1引进超市理念,合理布局图书架位
佳惠、沃尔玛、步步高等现代商场,人们所需商品成千上万。当消费者步入商场,展现在消费者面前的既有商品路线图,又有采购员指引。“管事”和“不管事”的人都能在超市找到所需商品。前来图书馆的读者,亦如进超市的消费者,都希望找到自己要读的图书。因此,工作人员在图书摆设上要借鉴超市经验[1],按不同人群、不同业务、不同层次分门别类、整齐有序摆放图书,并醒目标明图书所在架位,让读者及时准确地找到所需读物。
2.2增加科技含量,提高读者图书检索速度和准确率
要借鉴政务大厅经验,添置电子屏台,将图书种类、方位编成目录,输入电脑,让读者鼠标轻轻一点[2],需要什么书,在什么地方,一目了然。同时,还可将阅读难度大的图书制作图书故事,引经据典,形象生动地展现给读者,让读者愿读乐记。要利用互联网,开展馆际交流[3],互通有无。借鉴国内外图书管理的先进理念和做法,提高图书管理水平。
2.3优化管理人才、提升业务水平
要按现代图书管理工作的要求,采取内引、外学、自培的方式,招聘引进图书管理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充实图书管理工作人员队伍,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采取总结交流,不断改善提高图书管理水平。有效组织、指导读者利用信息资源,加宽读者专业面,扩大知识领域。
2.4以活动促阅读,提高读者阅读热情
图书馆要争取教研部门支持,组织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开展阅读心得、图书评论等撰写活动,定期开展评比。并设置专栏窗口,将优秀研评作品予以展览。利用学报阵地,刊登有建树的书评稿件。图书馆内,有意识规划图书,形成“教研园地”、“娱乐天下”、“实用窗口”等版块,使读者阅读有的放矢。
3讲求轻松快乐,打造阅读环境舒适版
高校图书馆既同与商业书店、新华书店,又不同与它们,相同的是知识读物,不同的是阅读主体是师生,是承担教学活动的场所。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图书馆管理应从一切为了读者,为了读者的一切高度,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改善设施、为学校教职员工创造轻松快乐、温馨高雅的阅读环境。
3.1建设场馆设施硬环境
要舍得投入,扩大馆藏面积容量,学校图书馆的藏书量、读者的阅读量,往往代表这所学校办学水平和荣誉度。现今的馆场,大都狭小拥挤,采光、通风都注意不够。因此,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观点,加大投入,改造馆场,包括书架、椅座、电脑、空调、卫生间、灯光等。
3.2营造文明礼貌的人际环境
高校图书馆,既是知识库,也是社交场。读者大都是学校师生。图书馆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自身行为修养,接人待物要笑脸相迎,“您好,欢迎来这里读书!”、“再见,请走好,下次再来!”等用语,要成为迎来送往习惯。要引导读者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阅读时不得大声喧哗,不与人争吵,不乱丢垃圾,不糟蹋图书,不损坏设施。与人交道,谦恭礼让,说话和气,微笑服务。对于读者的救助,做到有求必应,百问不烦。同时,应播放健康高雅的轻音乐,让读者在阅读时享受音乐的幸福。
二、优化信息化时代下的图书管理措施
1.完善图书馆图书资源配置
完善图书资源配置,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相关单位和政府要注重从资金方面对图书馆的支持,丰富图书馆藏书资源,推动建设并发展图书馆管理事业。另一方面要重视图书管理设备的升级换代,引进现代化的管理硬件和软件,使图书管理走上信息化与科学化的道路。例如,引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图书管理系统,对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源进行整理存档,并建立文献资源数据库,加快实现图书馆的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步伐,不断提升图书管理质量。
2.建立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
当前社会的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人们拥有的电子设备非常丰富,而且普及率很高,人们渴望更方便地获得图书信息资源,而图书馆建立电子图书资源库,能够在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做好图书管理工作。例如,图书馆可以建立电子书阅读平台,人们通过登录这一平台来查询需要的书籍,并通过手机、电脑等设备进行下载阅读。对于从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的电子文本,要限定它的阅读时间或阅读范围。对图书馆来讲,这样他们就能够有效地保护这些图书资源的版权。图书馆在增加电子图书资源的同时,也很好的为这些书籍做了档案保存记录,能够保障在纸质图书出现损坏的情况下,来查看该书的信息和内容。图书馆拥有的海量信息资源,也能够更好的吸引更多读者。
3.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在图书管理中的应用,也要求图书管理人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需要从图书馆和自身两个方面加强学习提高。作为图书馆要注重引进人才的综合能力,并加强对现有管理人员的培训;作为图书管理人员自身,要注重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提升,及时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尤其是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才能够保证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如计算机硬件维护和管理系统的熟悉,为每个图书建立二维码,同时还要掌握office文档和数据库等相关的知识。从而保障图书管理走上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道路,也使管理方式更加科学有效。
2高校图书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措施
2.1加强有关职业道德教育,增强管理人员服务意识
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图书管理人员提出的道德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自觉的对自己进行职业道德的教育,在自我教育的同时,通过对国家形势与政策的学习,积极参加单位组织的社会实践锻炼等活动,可以在单位组织的图书管理人员职业道德交流会上相互交流学习心得,通过这些方式,深入理解读者第一、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当好教学科研的后勤兵的战略思想,让这些优秀思想植根于每一个图书管理人员心中。做到这些,图书管理人员首先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性质是服务于大众读者。其次,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每个人都有主人翁意识。最后,图书馆需要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图书管理人员的各种思想变化,大力的开展各项政治方面的活动,让管理人员拥有正确的思想导向。
2.2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
要大力培养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作为高校的领导,要通过有效策略,以组织培训的方式,让每个图书管理员都能有不断学习的机会,以此方式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只有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升,才能有效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才能为广大师生提供最优质的图书服务。在信息化不断深化发展的今天,对图书管理人员不断进行业务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
2.3注重管理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
针对不同读者的各种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提供各种不同的服务。因而就需要管理员具有分析读者的心理特点、读者需要、活动过程等能力。读者在查找文献时的心理特点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希望工作人员帮助,带有目的性地请求工作人员帮助查找资料,有的读者喜欢亲自查资料,但遇到问题后又表露出无奈的情绪。遇到无奈的情况时,图书管理人员应主动提出询问,热情帮助读者解决困难。这种服务方式往往比第一种方式更加适合读者的心理。管理人员是信息资料和用户的桥梁,资料的价值因人而异,工作人员应主动与读者联系,了解他们对信息资料变化要求的规律,研究读者的变化对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工业经济的高度发展,出现了以科技为生产力的知识经济。它把物质生产和知识生产结合起来,充分利用知识和信息资源,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经济模式的转变引起了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变化,知识作为生产资源进入生产中而使之成为资本确立下来。世界银行副行长瑞斯查德认为,“知识是比原材料、资本、劳动力、汇率更重要的经济因素”[1],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是知识管理出现的直接动因。
信息技术大大改进了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手段,扩大了信息获取的范围,并使信息交流以更为高效的方式进行。这一切都为知识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成为知识管理的物质技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见,知识管理是基于知识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重要地位提出来的,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还没有统一的定义[2],但从各种不同中的表述中,我们发现:知识管理就是组织间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的一系列的过程。它是在组织心理学、图书情报学、经济学与计算机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的边缘科学,目的就是在达到目标和完成任务时最充分地利用知识的成果。知识管理力求在知识创新与知识利用方面来服务于实际工作,也就是说,它是一门从一个组织的知识资产中创造价值的艺术。
目前,美国高等院校已经接受了知识管理这一概念,并将其运用于工作之中,目的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最新的学术知识。
高校与高校图书馆人员通过教学、科研和服务活动把信息资源转换成读者需要的信息场所,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信息在工作人员的头脑里产生了显性的或隐性的知识积累。如何将这些集中于一个人或一个过程中的信息与知识被多功能的集体所拥有,通过知识中介,促进知识创新,形成智慧,从而增强组织竞争力,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高校发展,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便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高校图书馆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根据知识管理的特点,我们可以将高校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创建知识库、改进知识检索、改善知识环境、管理知识资产。
(一)知识库建设
就高校图书馆而言,知识管理首先得创建知识库,而创建知识库要符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体现高校的性质和任务;在馆员的中介作用下,能将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给最需要的院系领导,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我们知道,大多数一体化的图书馆系统包含有一个提供有关图书馆运作与读者活动信息的部分。这类信息可以被用来创造显性的组织知识,用来说明服务,引导运作,或衡量目标的实现。例如,当这些专题数据被加到原有数据库时,专题数据库就产生了。这些资料加上流通与网上评论就可以为潜在的读者提供传播信息的提示。以上情况说明,作为一体化图书馆系统日常搜集信息,可以被用来创造信息、共享信息,以改进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通过现有资料创造知识,就会增加一体化图书馆系统的价值。同时,外部的知识库也可以用来达到组织目标。几年前,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工程学院的老师在发表学术著作时选择了质量为上、而非数量为上的标准,通过图书馆信息来决定他们将在哪一种期刊上发表他们的论文。近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在理论与研究知识库的创建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数字化网络参考服务方面也做了有益的尝试。二)知识检索
在创建知识库的基础上,高校图书馆还必须改进知识检索。知识检索是用来改进、检索和传递组织知识的,它往往是通过创造专家网络来实现的。这个网络是由个人与他们需要的专家组成,进而构建一个有共同兴趣的集合体。一种方法是由来自几个高校的各方面的专家组成网络,他们在一起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另一种方法是创造黄页。按照专家各自不同的特长,分成几类。除此之外,组织内部交叉培训,或与其他部门互相交换也是必要的。
美国的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已经建立了一个虚拟的图书馆来改进目前图书馆的服务,以加强知识传递。虚拟图书馆强调服务的主动性。比如有选择的信息流通与有选择的文献传递。另外,研究咨询人员也会把研究团队的知识与虚拟图书馆的知识结合起来,以确认有用的研究信息,并把研究信息直接传递给读者。
技术创新能改进知识过程。如英国石化成功运用电视会议,减轻维修人员的体力,提高维修效率。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图书馆早在1990年的组织活动中即把E-mail当作一项战略资源来对待,结果使他们的组织效率大大提高。[3]
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的知识检索时效性要求高,针对性强。如果不能即时地根据用户所需输出知识,那么,不仅会让创建的知识库失去价值,浪费资源,而且将会给教学、科研乃至领导决策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考虑多角度的检索点,使之具有全文检索、分类检索、主题检索、实时数据更新等功能的检索系统。以高校图书馆网站为门户站点,把分布在计算机网络上的各种数字资料进行分类、索引、管理、应用,为各类用户提供搜索、浏览、下载、运行等应用服务。[4]
(三)改善知识环境
创建知识库、构建强大的知识检索系统之后,还必须改善知识环境。馆员主要是创造一个能够促进知识创新与传递的环境。如果图书馆工作人员拥有的关于读者的默契知识能够被系统中的工作人员所分享,那么就会出现更有效的图书馆主页。为了创造一个能够支持这种知识的环境,管理人员必须在员工之间创造有效的联系方式,必须能够提供信息资源。
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是改进知识环境的一个好例子。它除了向其他数字信息资源提供一体化图书馆系统的有效链接外,还支持数字信息、出版项目在为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和整个组织传递文件的过程中提供接口。无论是图书馆还是电子出版项目都在这种合作性环境中受益。同时,图书馆还可额外获取内在价值很高的信息源。[5]
(四)管理知识资产
我国大部分图书馆每年都对它们的知识资源进行内部审计,但在审计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登记物质财产和容易数量化的活动,而对它们的知识财产获得的最大回报,却没有审计过。对于如何评估工作人员头脑中的知识,如何评估存在于他们活动过程中及产品中的知识价值,如何评估它们通过电子方式获取的与日俱增的信息却没有认真考虑过。相反,西方发达国家非常注重知识资产的管理。如日本Kao公司和夏普公司就开创了一条创造与利用组织知识的途径。[2]这两个公司都定期地为员工提供创新的机会,讨论资源重新配置,然后迅速在全公司范围内决策。
一、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是一个对人和信息资源进行动态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的重点在于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在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传播与共享,最终提高图书馆的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图书馆的发展策略。简单地说,就是人在管理过程中对其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与应用的过程。
图书馆知识管理是通过对图书馆所有的知识资本进行综合管理,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从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出发,强化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功能,这是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它将知识管理视为对知识有效管理的过程,即对图书馆内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提炼、组织、开发、服务、传播,以直接满足用户知识需求的过程。
(2)从图书馆的组织属性出发,用知识管理的思想指导图书馆的管理工作,通过注重图书馆内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来促进图书馆的创新,提升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最大化地实现图书馆的管理功能。这是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
具体理解,前者强调的是对图书馆内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图书馆通过走知识服务之路,实现“知识导航”目标,充分体现服务的价值和信息资源中所蕴含的知识的价值,是基于信息技术的图书馆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升华;而后者强调对人的管理,尤其是重视对人的隐性知识的管理以实现组织知识的创新,创建“学习型组织”,这与企业知识管理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图书馆的知识管理与企业的知识管理不同,既是管理的过程,又是管理的方法,既具服务功能,又具管理功能,是新型管理与深层服务的高度统一体。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特点
2.1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是描述客观世界的抽象概念体系,是传承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途径;从显现方式来看,知识又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知识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是由信息组成的,是信息上的金字塔,因此,知识管理中的信息源更加宽广,对各类信息和各种介质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特征。
2.2隐性知识的转换
知识管理强调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综合管理,不仅重视显性知识的开发、研究和应用,而且注重有效地组织隐性知识,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隐性知识是指那些人类认识还比较模糊的暂时还无法清楚表达和沟通的抽象概念体系,比如个人的主观看法、情感、组织文化等,因此对隐性知识采取强有力的管理是知识管理的特征。传统图书馆信息管理模型主要分为采、分、编、典、流,所操作的对象是已经格式化的显性知识,对半格式化、非格式化的知识以及隐性知识缺少必要的管理能力。知识管理就是通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对图书馆所拥有的知识资源尤其隐性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和利用。
2.3建立知识共享平台
知识管理的精髓就在于知识的共享和交流。在知识全球化的今天,共享其他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已经可以实现。目前,我国各类型图书馆正在积极发展联机编目和数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CALL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建立就是典型代表。各个图书馆必须通过多种渠道的协同发展,以形成一个互补互惠,相互促进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并通过网上信息服务,提供各自的网上信息服务等手段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在知识的存储和传播上,可以利用知识管理的手段对数据库技术、文献检索技术、智能、网络技术等实现合理组织,保证知识的充分共享。
三、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3.1图书馆工作的知识性使知识管理引入图书馆成为可能
知识管理的运作流程环节为:知识的创造与整合、知识的加工与编码、知识的转移与扩散、知识的共享与交流。而图书馆的工作环节为:信息、知识的收集、整理、传播、共享、利用。工作环节颇为相似。
图书馆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交流中心。现代的知识管理理念,注重在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强调知识的利用和知识的创新,也就从根本上和图书馆的工作目标”知识共享”相吻合。图书馆既要把编码化的知识传递给用户,又要不断将不同质、不同量、不同类型的知识与信息进行科学的组合,引出新的含义和新的效用来。这就为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性。
3.2信息技术工具的采用是图书馆实现知识管理的前提
现代图书馆具有资源存储数字化、资源传递网络化等特征,它的建设为实施知识管理奠定了重要的前提和技术基础。只有实现了资源的数字化存储,才能有效地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能真正参与以知识为内容的组织管理。只有建立起网络化的资源传递渠道,才能实现对客观显性知识的快速传播。所以,现代图书馆的建设为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提供了技术平台与网络环境,可以真正有效地实施对客观显性知识的管理。
基于服务的知识管理涉及对客观显性知识组织、开发、服务、传播等管理活动,需要运用一系列先进的信息技术与工具,如:超文本技术、元数据技术、存贮结构技术、大型数据库技术、智能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智能推拉技术等。而基于人才的知识管理也涉及到图书馆内部知识的共享与创新、馆员之问的交流与协同工作等目标,其实现通常也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和相应的配合,如:数据仓库技术、文档管理技术、工作流技术、共享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所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复合图书馆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前提。
四、图书馆知识管理的环节
图书馆的知识管理包括五个知识环节(如图l所示):从外部获取知识和信息并生成知识、存贮知识、转移知识、共享知识、创新与应用知识以及向外部提供增值知识服务。通过知识环节,图书馆实现其知识功能,对内保持可持续知识创新,对外实现知识增值服务。
4.1图书馆的知识有效生成
图书馆知识有效生成有三种途径:馆员个人知识的创造、图书馆对外部信息(知识)的获取和学习、图书馆原有知识的合成。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生成、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生成、用户服务知识的生成、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生成。
4.2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存贮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的知识存贮、信息资源建设的知识存贮、用户服务的知识存贮、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的知识存贮。存贮的形式可以是文字档案(如馆员情况表)、工作备忘录、工作流程图、组织图、电子文档、数据库(书目数据库、读者管理库等)等。
4.3图书馆的知识有效转移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转移、信息资源建设知识转移、用户服务知识转移、图书馆基础建设知识转移。转移形式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也可以利用传统的各种人际交往形式(交谈、书信、文件等)进行信息传播、知识转移。
4.4图书馆的知识有效共享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共享、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共享、用户服务知识的共享、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共享。共享的形式可以是团队研讨、工作中的“传帮带”,也可以是工作经验的概括总结(如工作流程图的绘制、工作规范的制定),以及各种工作经验的综合研究成果(如专题工作研究报告)等。
4.5图书馆的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具体内容包括馆员队伍建设知识的创新、信息资源建设知识的创新、读者服务知识的创新、图书馆基础结构建设知识的创新。创新的形式可以是各项工作方法的创新(如培育员工方法的改进)、工作知识基础的创新(如信息资源来源的扩展)、工作对象的创新(如用户服务范围的扩展)、工作产品的创新(如各种虚拟服务的开展和各种特色数据库的研发)等。
五、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技术框架
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现必须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其运行也必须以技术框架为基础。知识管理涉及以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沟通系统、仿真系统及网络技术和在此基础上的人机互动系统等有效管理工具,它集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虚拟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激光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于一身,这些技术促使知识管理向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是知识管理的真正催化剂。其核心是网络技术与知识仓库,能够对异质系统中的知识进行无缝检索,并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知识。
而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很有必要建立一个总体的技术框架,这样将各项知识管理技术综合起来应用,才能达到好的效果。知识管理是个多层的体系结构,它由不同层面上的技术组件构成。
5.1Intemet和Intranet
位于最底层的是Intemet和Intranet网,它由平台服务、网络服务和分布式对象模块组成,这一层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知识管理系统的传输支持。以Intemet为标志的信息高速公路是微电子技术、数字技术、电子光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光纤通讯技术、交互式网络技术、智能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大大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知识共享的程度。
知识管理系统运行在Intemet/Intranet上,能够与图书馆其他业务管理系统进行无缝的数据交换,以信息流驱动业务流。可以从分散存储在数据库、hatemet/lntranet网站、文件服务器等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里挖掘出有用的知识并映射成统一的知识地图。
5.2数据库和群件系统
数据库和群件系统构成了这一结构框架中的第二层。数据库是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稳定的、随时间变化的、包含历史的数据集合,它用以支持管理中的决策制定过程。它存贮了组织通过各种来源所积累起来的历史数据以及现在数据,将它们整合起来以便于管理和分析。群件技术是支持知识管理的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它是一种为工作团队的协同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的一类技术。目前常见的群件产品有Loutus/IBM公司的群件软件Notes、Novell公司的Groupwise和Microsoft公司的Exchange。
5.3知识检索
知识检索在整个体系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包括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知识检索功能以及知识地图。
5.3.1数据挖掘和搜索引擎
系统使用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等技术将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和分散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一同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的显性知识。数据挖掘是面向发展的数据分析技术,其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统计学等技术,高度自动化地对大型结构化数据集进行探查,可以发现有用的知识,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力的依据。
搜索引擎是人们在网络上查找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从国外的yahoo、Google、Altavista到中国的新浪、搜弧、中华网等,几乎每个门户网站都提供了搜索引擎入口。基于技术原理搜索引擎可分为三大类型:基于Robot的搜索引擎,Catalog和元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技术的提高依赖于人机界面交互技术、关联式的综合搜索及智能化、个性化、结构化的搜索等。其关键问题是在保证找到最全面信息的同时,还要兼顾信息的关联性。
5.3.2知识检索功能
知识检索功能的运用,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推动。一方面,从“语义上”推动知识检索,利用数据抽取、语言分析、主题词表、词义网络、分类组织体系、Ontology等相关技术。另一方面,通过“协作”推动知识检索。专家在协同环境下参与实现知识的检索。
5.3.3知识地图
高层管理者对馆员行使绝对权力,将自己和馆员隔离开来,形成二者之间的对立。这样的“北风”管理只能使馆员和管理者之间、馆员和图书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馆员内心缺少温暖、归属感和安全感。这种形成双方对抗的管理方法很难实现人与人内心的亲近与信任,也很难实现组织的整体和谐。在这种管理模式下,管理者往往以强制执行的口吻下达指令,基层馆员感受不到上层管理者的体恤与关爱而易产生抵触情绪。“刚性管理”容易造成两种局面:一是馆员做事敷衍,产生“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馆员“裹紧大衣”,只求努力保护好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愿为图书馆的事操心费力、出谋划策。试问:这样的图书馆怎么能有发展的后劲?如何适应新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要求?又如何调动馆员的积极性?南风法则告诉我们:以柔制胜是管理的王道,温暖胜于严寒。管理者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方式方法。虽然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脱掉大衣,但因为方法不同,结果大相径庭。目前一些高校图书馆已开始实行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大大提高了管理者在馆员心目中的威望和地位。可见,高校图书馆要想加强馆内上下级之间、馆员与读者之间的沟通,可以从南风法则中汲取智慧。
自然界有这样一种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就长得矮小、单薄,而与众多同类植物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现象就是共生效应[2]。事实上,人类群体中也存在共生效应,如英国卡迪文实验室在1901—1982年先后出现了25位诺贝尔获奖者。共生是指组织所有成员通过某种互利机制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共同生存发展。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既存在于自然界也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共生系统中的任一成员都因这个系统而获得比单独生存更多的利益,即“1+1>2”的共生效益。因此,高校图书馆可以寻求更广泛的协同共生,使自身通过共生系统的支撑而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强调内部合作,而且各馆之间也在尽力推进各种联合服务,地区之间的协作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合作并不多。由于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地位普遍偏低,处于边缘化,不受重视,图书馆的作用尚未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此外,图书馆的业绩往往是隐性的,馆员的业绩与师生的业绩无法挂钩,图书馆还是一株单独生长的矮小“植物”。如果图书馆、学科馆员能够进一步嵌入到院系中与教师科研队伍“共生”、嵌入到学生的学习科研实践过程中并与之“共生”,那么图书馆势必会呈现出更加繁盛和强大的生命力!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PhilipZimbardo)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辛巴杜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3]。然后,辛巴杜把停在布朗克斯区的汽车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同样放在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的汽车,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车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就被偷走了[3]。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且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范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3]。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犯罪就会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滋生并逐渐猖獗。我们可以从破窗理论中得到这样的启示: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进一步扩展。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3],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破窗理论折射到图书馆领域,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各个方面遥遥领先,其成功的关键是注重细节、高瞻远瞩。有些图书馆可能一开始的“破窗”不多,但因为没有加以关注并及时修补而导致更多人打破更多的“窗户”,于是“破窗”多于“好窗”变得司空见惯了。例如,有些读者在图书馆大声说话、接听手机就是一个碍眼的“破窗”,这是因为开始时图书馆没有采取有效手段对这种行为进行干预和遏制,以致后来越来越多的读者被这种现象同化。如果图书馆在开始时就对大声说话者以温馨、妥帖的方式加以规劝和制止,那么势必会使读者养成使用图书馆的良好习惯,营造一个安静、有序、温馨的阅读环境。因此,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必须高度警觉,关注那些看起来是偶然、个别、轻微的“过错”和细小矛盾,并及时加以解决,以免更多的问题和矛盾接踵而来。
管理法则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启示
南风法则给我们这样的启示:高校图书馆要和谐、健康地发展,必须提高管理“温度”,善用“温暖”法则。同时高校图书馆在实践中应注意以下问题。图书馆对待基层馆员要实行温情管理所谓温情管理,是指图书馆管理者要尊重馆员,理解馆员,爱护馆员,表扬和赞美馆员,亲近和信任馆员,认真倾听馆员的心声,帮助馆员制定职业发展规划,鼓励和支持馆员在职继续深造,为馆员搭建更大的展示平台。感人心者,可先乎情。图书馆在以读者为本的同时也要以馆员为本,在刚性管理制度中揉进柔性管理的元素——“人情味”,而且要体恤馆员在实际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并尽力帮助解决,使馆员真正感受到上级管理者给予的关爱和温暖。如此一来,图书馆从上至下的关系是顺畅、和谐的,管理者也可以赢得馆员真心的拥护和工作上的全力支持。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人类最高层次的需求是得到爱和尊重。同样,馆员也希望得到管理者的表扬与赞美,而温情管理恰恰能够满足馆员的深层心理和情感需要,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温情管理能够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和聪明才智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如果图书馆实行温情管理、处处关心馆员、事事尊重馆员,那么将最大限度地调动馆员的工作积极性。如果馆员在工作中倍感舒适和温馨,就会在服务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这种传递给读者,使读者与图书馆之间建立起更加亲密的互动关系。同时,温情管理能激发馆员的潜能和聪明才智,使馆员敢言敢行,喜欢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并乐于不断创新,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充沛的工作精力为图书馆做出更大的贡献。温情管理能够增加馆员对图书馆的忠诚度温情管理能够激发潜伏在馆员身上的善性,使馆员心甘情愿地发挥作用,乐于在工作中展现自己,产生良性竞争,增进图书馆内部的相互信任,增加馆员对图书馆的归属感和荣誉感。#p#分页标题#e#
共生效应对高校图书馆管理的启示是:共生共存、和谐发展。任何组织都不可能孤立发展,寻求联合共生是一种发展趋势和策略。共同生长、繁荣和发展是共生的目标,高校图书馆要想谋求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借鉴共生效应理论,开阔眼界,寻找能够共生的对象。谋求与数据库出版商的共生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数据库并非一次性商品,而是需逐年购买并只能拥有使用权的特殊商品,因此数据库出版商和高校图书馆之间不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还有合作共生的伙伴关系。没有图书馆的需要和支持,数据库出版商就无法生存;没有数据库出版商的产品质量保障,图书馆无法正常提供服务,建设数字图书馆更是无从谈起[4]。不可否认,数据库出版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图书馆的目标是谋求最低的价格和最佳的性价比,“二者就像行走在平衡木上,供需价格平衡是数据库出版商与图书馆合作共生的关键,这需要相互间的妥协、互让,找到平衡点,从而达成图书馆、数据库出版商、用户三赢之平衡共生状态”[5]。谋求与图书馆联合体的共生CALIS(China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和BALIS(Beijing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ystem,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体系)是图书馆之间共生的两个典型成功案例。CALIS的管理中心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下设文理、工程、农学、医学4个全国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华东北、华东南、华中、华南、西北、西南、东北7个地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1个东北地区国防文献信息服务中心,为全国高校用户提供最全面、及时的文献保障服务。
BALIS于2007年11月正式启动,下设原文传递、馆际互借、资源协调、培训4个中心,其建设目的是:在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依托成熟的系统平台,充分利用北京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高校间便捷的网络环境,采用集中式门户平台和分布式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北京地区的高校读者提供原文传递服务。这两个图书馆联合体促进了资源的共建共享,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益,使广大高校师生受益。随着大家对这种共生效应的一致认同,图书馆界将会出现多种形式的“共生”,为图书馆带来蓬勃生机和活力。谋求内部广泛交叉协作——阶段性共生高校图书馆可以鼓励馆员尝试跨部门或跨项目小组的协作。由于馆员的知识结构、技术专长、思维方式、性格特点、科研水平等各不相同,通过协作可以相互学习、切磋,从而相互影响、启发,使思想得以碰撞和激发。如此一来,对于提高馆员的思考深度与广度、提升馆员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大有裨益。与院系的核心科研团队结盟,成为永久性共同发展的有机体。教学和科研是高校的双翼,相应地,高校各院系承担着繁重的科研任务。高校图书馆在这种环境下大有可为,应主动寻找更大的成长空间和共生共荣的合作伙伴。近年来国外图书馆界已经成功地推行了学科馆员制度,学科馆员在大学教师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随时提供指导和帮助,缩短了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同时,学科馆员熟悉了科学研究的过程,采取主动方式进行高端信息推送服务,为学校决策者提供情报研究咨询服务,为其制订学校发展战略提供决策性信息支持。依据共生效应理论不难发现,影响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各种“共生”问题,如管理者与馆员的共生、馆员与读者的共生、馆员与馆员的共生、图书馆与图书馆的共生、图书馆与院系的共生、图书馆与数据库出版商的共生等。高校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这些“共生体”的作用,互惠互利,协同发展,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共存,在不同的范围内,不同程度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均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时代的到来,两者还需共存吗?笔者就此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1高校图书馆系(所)资料室的定位
1.1高校图书馆的定位
关于高校图书馆的性质与职能,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已明文指出:“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情报中心,是为教学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应履行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资源电子化和数字化,特别是中国科教网(CERNET)和校园网的建立,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使得图书馆具有文献资源种类多样化,信息传递网络化,文献利用共享化等诸多特点,真正成为重要的信息枢纽,即信息的集散地、知识的加工地。这样,高校图书馆就能更好地履行情报(信息)职能,教育职能。这样现代化图书馆定位的实现就指日可待了。笔者所在图书馆已筹建数字图书馆,计划将本馆正在建设的“包装文献”全文数据库接上网,以促进文献的开发和资源共享。
1.2系(所)资料室的定位
系(所)资料室应该说是以图书馆为中枢的全校文献信息系统的“末梢”,是专为各系(所)教学、科研服务的文献信息资源供应机构,它收集保管的文献信息资源与本学科结合紧,内容专深。因此,在为本系(所)的教学科研服务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只对本系(所)开放,且开放时间少(双休日和晚上一般不开放)。大大降低了文献信息利用率。
2高校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关系的演变
2.1从时间上来看
在80年代前,它们的关系可以说是亲密无间的。自90年代以来,关系渐渐松懈,甚至各自为政。
2.2从业务联系上来看
高校内部各系(所)资料室的编制属系(所),业务归属图书馆统一管理。所以行政、组织人事由系(所)领导。工作人员的业务学习与提高,专业职称的评定都由图书馆统一管理。当然,这种双重管理模式就形成了“两不管”的管理真空。
2.3从经济关系看
以前,各系(所)资料室的书刊由图书馆统一采购分配。后来,图书由图书馆采购再分配到各系(所)资料室,订刊的经费由图书馆拨到各系(所)资料室自己订购。再后来,图书馆不为各系(所)资料室配置书刊文献。另一方面,各系(所)的经济形势好,有资金自己购置。于是,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的经济关系脱节了,其他联系也就松懈了。
3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关系的思考
就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系(所)资料室的关系问题,笔者通过电话询问、走访、查阅有关资料等方法进行了调查了解。并请教了有关教授、图书馆界的专家及“访问学者”。根据调查情况,进行了认真思考。
3.1网络环境下,高校系(所)资料室何去何从
调查结果大致有三种情况。第一种:高校资料室应予裁撤,从而重点建设好图书馆。理论上有专家撰文:“普通高校系资料室应予裁撤。”实践上,长沙有高校已将系资料室的人、财、物收归图书馆。有几所高校领导要求图书馆接收各系资料室,但图书馆方面觉得有些资料室藏书量特大,数据库的建立工作量也大,故暂未实施接收系资料室的计划。第二种:任其自然萎缩或改建分馆。第三种:继续投资建设系(所)资料室。
笔者认为:第一,电子化与网络化是科技进步的需要和标志。将科教兴国战略带来的中国科教网(CERNET)、校园网以及与INTERNET的互联作为依托条件,高校图书馆由传统的模式向着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现代图书馆转化,将是必然的趋势。数字化图书馆和校园网建立后,全校各处都可以在网上检索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及网上信息。如果继续投资建设现代化系资料室,这在人力、财力和物力上都造成了浪费,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同时,图书馆的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也反作用于读者,促使读者对信息需求有了更高的标准。系资料室如果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模式,就难满足读者需求。第二,因为某种评估(如教学评估、学位点评估)要求系专业书刊数量达到某指标,那么各系去加强系资料室建设,使之达到评估指标要求。投资加强系资料室,甚至新建资料室,这种作法是走回头路,值得质疑。能否将评估指标的内涵作出调整呢?如藏书点改在图书馆某室,或学校有某专业书刊多少?这样馆和系资料室(原有的)的书刊都可算数。另外在评估指标体系中考虑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值得有关的职能部门研究。第三,高校系(所)资料室曾经在所在的系(所)的教学科研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有的规模还较大,资料较丰富。如果能维持学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那么就维持着,让其继续发挥余热,不必去裁撤,也不必新增文献资料,让其自然地完成它所负的历史使命。换句话说,叫做“任其萎缩”。至于有的学者提出建立分馆,笔者认为,要根据学校的规模与地域分布情况考虑建立分馆与否。如果扩大办学规模,几个学校合并为一所学校,那么有几个校园就办(n-1)个分馆。在同一个校园内倒不必办分馆,只需办学科群的专业阅览室就行了。2002年第1期(No1,2002)彭香萍: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与资料室的关系3.2高校的书刊文献集中在图书馆为好
其一,图书馆对文献的采集和管理是规范的、专业化的(图书管理专业已有硕士点、博士点)。书刊的采访、订购、验收、分类、编目、排架都是有序的、专业的、科学的。现在图书馆普遍应用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比图书馆传统的管理在规范化、科学化方面又有了显著的提高。而且,随着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图书馆将在全新的模式下工作。例如网络环境下,文献资源的采集模式就将呈现新的方式——网上采访。图书馆工作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在系(所)资料室,尤其是新建资料室,图书文献管理难以有序。从人员素质来看,现在资料室工作人员一般是身兼数职,没有时间,没有精力,也很少或完全没有经过图书馆专业的业务培训。从工作条件来说,不可能各个系资料室再建一个图书集成管理系统,因为一个这样的管理系统需耗资一、二十万元,而且需不断升级。
其二,图书文献在图书馆便于快速流通,提高了图书的利用率。因为图书的分类、编目、排架、检索、借阅期限以及图书馆设备都影响图书的利用率。图书馆采用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外借,借书有数量,有期限,到时还会催还。这就保证了图书尽快地在不同读者之间流通借阅。如果在系资料室,图书不是计算机集成系统管理,图书的外借期限、数量均难掌握。图书的归还只能靠教师的自觉性。甚至由于老师繁忙等多种原因,使得有的书长期滞留在个别老师手里,而成为“死书”。同时,各系资料室都只对本系教师和毕业班开放,双休日还不开放,使得系管文献资料得不到充分利用。这种服务模式违背了“书是为了用的”原则(即阮冈纳赞先生“图书馆学五定律”)。
其三,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将其服务融入信息网络的大环境中,实现资源共享,“下载”网络信息以弥补图书馆馆藏的不足。这一点,系(所)资料室难以实现。
其四,可避免书刊的分散,经费的分散以及不必要的重复。因为学科有交叉,某些书刊,几个系科专业都需要,于是这几个系科专业资料室就可能同时订购,对整个学校而言,这就造成了资金的浪费。这些书刊若放在图书馆订购,就可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因图书馆订购的书各相关专业都可以利用。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今年图书馆征求订购意见时,电气系相当认真,列出了27种中文刊,42种外文刊,其中“工程热物理”、“工程传热进展”等方面的刊,机械系的“设计与理论”专业也需要;而“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都是计算机系需要的。又如,原版刊《Packagingtechnologyandsciences》(包装技术与科学)为包工系老师所钟爱,机械系硕士点有一个专业方向是“包装机械”,也可用得上。以包装为特色的学校,其图书馆一定会将此刊作为特色馆藏采集。如果各自为政的订购,需订购3份,则每年需花费经费约为8,000元×3=24,000元。如果集中订购,一份即可。这样可节省资金16,000元。
其五,系资料室人员的定岗、定编、业务提高及职称晋升等问题受到一些限制,处理较为棘手。这些将影响图书资料的规范化管理,也影响资料人员的积极性。
可见,在一个校园内,书刊还是集中在图书馆为好。
3.3成立馆系共建的专业数据库或某些学科群的专业阅览室,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
馆系共建分学科的专业数据库或专业阅览室是一种理想的管理模式。这种做法可使读者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地进入某室查询某学科文献,因而方便了读者,为读者节约了宝贵的时间。我校是全国唯一的以包装学科为特色的高等学府,馆藏特色是“包装”类。因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包装专业图书阅览室”。该室开放几年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建立专业数据库和专业阅览室也有利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化,能更熟练地检索有关专业文献,更好地作好该学科的开发利用工作。这对提高图书馆的地位,发挥好图书馆的作用,优化专业队伍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在网络条件下,高校要集中财力、人力、物力,进一步加强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和专业队伍建设,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为教学科研作好学术。
参考文献:
1.吴艳玲.普通高校系资料室应予裁撤.大学图书馆学报,1999(2)
2.马克芬,金玉玲.谈高校系资料室的前景.高校图书馆工作,2000(4)
3.王世伟.论高校图书馆的特点及其对当代图书馆学教育的影响.图书馆建设,2001(1)
4.莫少强.关于建设我国数字图书馆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世纪之交:图书馆回顾与展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5.冯白云.网络化与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世纪之交:图书馆事业回顾与展望.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6.赵文化.试论网络化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2)
ATalkontheRelationbetweenAcademicLibrariesandReferenceRooms